CN200965381Y -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 Google Patents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65381Y
CN200965381Y CNU200620126446XU CN200620126446U CN200965381Y CN 200965381 Y CN200965381 Y CN 200965381Y CN U200620126446X U CNU200620126446X U CN U200620126446XU CN 200620126446 U CN200620126446 U CN 200620126446U CN 200965381 Y CN200965381 Y CN 20096538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ice
box
ice making
ice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1264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进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6201264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6538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6538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6538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Abstract

一种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属制冰机技术领域。包括一进水阀,具与供水源相接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一进水管路,一端与出水口连接,另端与一水流分配管连接,水流分配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水泵和一吸水连接管,水泵的出水口上连接有一水泵输出连接管。优点:部件之间均无相对摩擦、转动、滑动等,运行安全;表现为封闭式的水循环,既能保持水面平整而不会产生旋涡、飞溅,又能使水面下部的水充分流动,使冰块更透明、规则,由于水流循环是在水面下部进行的,因此可避免制冰水盒中被冷却的水与水面上的空气产生热交换而藉以体现节能;能节约制冰水盒的空间,为尽可能更多地设置制冰元件提供了条件而藉以体现更为高效、节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配置在制冰机上,用于使制冰机的制冰水盒中的水在制冰过程中的流动而藉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冰块,属于制冰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制冰机趋于普及的同时,人们对制冰机的相应技术要求也随之不断严苛,例如,为了使制冰机能制取透明度极致的高质量透明冰块,业界对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不懈地致力于改进,因为只有保持制冰机在制冰过程中的制冰水盒内的水的合理运动(流动),才能得到透明冰。又因为不争的事实是:冰块的透明度低,则说明冰块内所含的空气较多,于是冰块不易储存、彼此粘结严重、影响取用;冰块质地疏松而夹杂雪花状的现象严重、溶化快、冰块规整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视觉美感,与高档次场合如宾馆、酒家享用显得不相适应。
目前,为制取透明冰块,用于使制冰机的制冰水盒内的水流动的水循环机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喷淋式的水循环机构,它是利用水泵将用于制冰的循环水以雾状水流向上喷出,直接喷洒在制冰蒸发器的制冰棒上或直接喷洒在带有所需冰形的制冰模型上,便于慢慢结冰,当冰块成型后,通过加热蒸发器(热氟脱冰)以及增设在蒸发器顶部反面的未参与循环的常温水来使成型的冰块和蒸发器间产生间隙,靠重力的作用使冰块脱下。这种结构尽管被认为是制取透明冰效果较好的一种结构,但存在顾此失彼的欠缺,具体表现为:(A)水泵受压过高,对水泵的寿命要求很高,增加了部件成本;(B)喷嘴容易堵塞,尤其是在使用一些硬质水时;(C)浪费时间和能源消耗,在喷淋过程中由于水是呈雾状向上喷射的,当雾状水流和空气强迫进行充分热交换后,使循环水的冷却变得很不经济,尤其在环境温度较高时制冰量将急剧下降,不适应现时代的节能和气候变暖的大环境;(D)在脱冰过程中,由于冰模的开口是朝向下面的,水流是从下向上喷出到冰模的开口的,所以要使冰块能够从冰模中掉下,每一个冰模的顶端必须开若干个小孔作为脱冰过程中冰模内外气压平衡的通气孔,否则在脱冰时冰模中处于负压状态,冰块将无法在短时间内脱落,为了使冰块能尽快脱落,需要在冰模的顶部反面加适量的常温水来帮助脱冰,而冰模的顶部反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积聚灰尘、污垢、杂物等,有的甚至由于蒸发器自身镀层质量问题而已经腐蚀,这样,使得帮助脱冰的常温水在很不卫生的表面流过,再在上面提到的每个冰模顶部的若干细孔中流进冰模,和冰块接触后再把冰块脱下,这样,每一个制冰周期就会有一部分污染的水被带入到本模冰块表面和下模的制冰水中,显然,若没有更好的改进,该类产品将随着消费者对此缺陷的逐步认识而不受欢迎的。
2、淌淋式的水循环机构,用这种方式制取的冰块不会很透明,而且冰块在冰模中必须粘结在一起才能整体脱冰,在脱冰时靠掉下时的自身势能和储冰箱撞击而使冰块间分离,所以冰块不规则,制冰的过程是这样的:把循环水从高处,通过一个水路分配器把水流分配成若干个细流,沿着基本垂直安装的凹形冰模表面流淌,使得水流在重力的影响下,贴着凹形冰模逐步结成冰,由于冰模上的冷量是靠贴在其后的蒸发器传递给它的,再加上水流大量地和空气不断交换,所以它的效率较低,相对同等制冰量的产品,就显示出相对功率过高的缺点。
3、直接设在制冰水盒中的搅水机构,如通过划浆、推杆、震动片、上下活动的浸入水中的带孔板、浸入水中的叶片、叶轮等附加装置,由电机或震动发生器等来参与制冰的水活动,在水的活动中制造出透明冰块。如美国专利5,425,243与中国专利200320115624.5都揭示了一种机构:在制冰盒底部设置一振动板,在振动机构的驱动下上、下振动,使制冰盒水中的空气被排出去,以达到所制得冰块透明的效果。由于这类机构的运动范围仅限于制冰棒底部一个较小的区域,机构摆动的幅度较小,所以两个专利都同时采用了一种间接传冷的蒸发器,制冰棒中不直接流过制冷剂,以使制冰棒的蒸发温度处于较高的水平,通过抬高蒸发温度,延长制冰时间来达到冰块透明的目的。很明显,上述专利技术方案,虽然达到了制取高质量透明冰块的目的,但是却牺牲了产品的能耗,并不理想。再如中国专利01218139.0提出了一种制冰机的搅水机构,该机构通过电机带动搅水杆转动,从而搅动制冰盒中的水,使其中的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而想达到制得透明冰块的目的。但是,该机构的运动会使制冰水盒的水面不平整,从而使所制得的冰块表面不平整,大大影响冰块的质量;同时由于在每行蒸发器中都设置有搅水杆,使得制冰棒的排布密度降低,而且由于搅水杆的转动圆周范围的三分之一左右参与搅水,其余部分均露在外面,因此会使制冰水盒中被冷却的水与水面上的空气通过搅水杆的转动发生热交换,降低制冷效率,增加制冰机的能耗,另外,该搅水机构只能采用很低的转动速度,一般为30-80RPM,这样就使制冰盒中的水流动性很差,因此并不能制取透明度高的冰块。该种机构显然对水的搅动速度受到限制,当速度达到100转时,水会被带出制冰水盒,使得制冰水盒中的水位越来越浅,所以它无法实现既节能,又高效透明的高质量透明冰制造系统。
4、水循环机构——这是制取透明冰块的又一方式,它是一种在制冰水盒中不采用辅助的活动装置,靠水流本身在水盒中的不断自循环来实现制取透明冰块,这种方式相对节能,但是,这种水循环机构所存在的缺陷是:水路连接中有活动(运动)部分,相对有转动或摩擦运动,故对机构的调整精度要求较高,且影响使用寿命。如中国专利号02263082.1中描述的一种制冰机的水循环搅水机构,这种机构是采用了一个水泵通过软管和制冰水盒用三个硅胶圈密封的转动性连接方式,在每一个制冰周期结束时为使冰块脱下,必须翻转制冰水盒,所以其连接处需要相对转动,其转动机构的可靠性、寿命、以及硅胶圈会因长期转动而被磨损,密封性差后会产生漏水而使水位下降,如果制冰水盒中水位下降,水泵就会空转,很快水泵就会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水路连接无相对活动的、既可使制冰水盒中的水能充分流动、又能保证不会产生旋涡、飞溅而确保水面平稳的、同时可避免制冰水盒中被冷却的水与水面上的空气产生热交换而体现节能的、有利于改善冰块透明度和节约制冰水盒空间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它包括一进水阀,具用于与供水源相配接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一进水管路,一端与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一水流分配管连接,水流分配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水泵和一用于伸展到制冰机的制冰水盒的盒腔中去的吸水连接管,水泵的出水口上连接有一用于通往制冰水盒的盒腔中去的水泵输出连接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水阀、水泵与制冰机的的电脑控制器电气连接并且受控于电脑控制器,其中:进水阀为控制来自于供水源的水阀,该阀为电磁控制阀、机械控制阀、感应控制阀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流分配管为三通水流分配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通水流分配管为T形三通水流分配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通水流分配管为Y形三通水流分配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水连接管在其伸展到制冰水盒的盒腔中去的管端的吸水口潜至制冰水盒的盒腔内控制水位液面以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泵输出连接管在其伸展到制冰水盒的盒腔中去的管端的喷水口潜至靠近于制冰水盒的盒腔底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水连接管上延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管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泵输出连接管上延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管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供水源为自来水、饮水机瓶装水、制冰机储冰箱水中的任意一种水。
当用实用新型所推荐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配置到制冰水盒上后,能表现以下优点:之一、由于水路连接中无活动(运动)部分,故不受制冰水盒的翻转动作而影响,无论是与制冰水盒之间还是自身结构的部件之间均无相对摩擦、转动、滑动等动作,实现了可靠的密封连接,运行安全,使用寿命长;之二、结构表现为封闭式的水循环,既能保持水面平整而不会产生旋涡、飞溅,又能使水面下部的水充分流动,使得冰块更透明,端口、形状更规则,由于水流循环是在水面下部进行的,因此可避免制冰水盒中被冷却的水与水面上的空气产生热交换而藉以体现节能;之三、制冰水盒中的水不仅能得到充分循环,而且在制冰水盒中仅占用了吸水连接管和水泵输出连接管的管端的体积位置,从而能节约制冰水盒的空间,为尽可能更多地设置制冰元件提供了条件而藉以体现更为高效、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配置于制冰机上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应用实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应用实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阀、水泵与制冰机的电脑控制器相连接的电气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加以限制,只要在不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畴,熟悉此一行业的人士所作之各种简单变化或修饰,均应视为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中。
由于在前面提及了供水源的概念,故申请人先予以交代,供水源是指在需要制冰用水的时候,带有一定压力的水源,该供水源的一定压力是指:只要能使水源中的水在进水阀1开通的情况下,能使水至少供应到制冰水盒7高度的水压。如高于制冰水盒7的饮水机瓶装水桶;高于制冰水盒7的饮水水源装置;用一个水泵把位于制冰水盒7下部的储冰箱中的水(由制冰机的储冰箱分隔而成,上部储冰,下部储水),通过进水阀1输送到制冰水盒7的装置;直接的自来水源等。
在图1中,为了便于解读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以及为了更加清楚地悟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该图中,申请人给出了属于已有技术范畴的并且配备有水盒翻转电机71、水盒水位检测器72以及一个被弯曲成多列且每列有多个制冰元件81的制冰蒸发器8,制冰元件81既可采用中空的并且用隔片分隔的制冰管,也可用实心的制冰棒,制冰管和制冰棒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分别通过中国专利CN2472156Y和/或美国专利US4199956及中国专利CN2515609Y中见诸,制冰蒸发器8是与制冰机的制冰系统回路相联接的,具体同样可从上述专利中得到启发、理解并掌握。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进水阀1在使用状态下应当是与制冰机的电脑控制器20电气控制连接的,具体可选择电磁控制阀,也可选择不受电器控制的机械控制阀,还可选择感应控制阀,等等,因此本实用新型对进水阀1的具体型式不需要限定,只要满足来自于供水源的水在制冰期间不能回流的如类似于洗衣机的自来水进水阀的要求即可。在进水阀1关闭的情况下,除喷水口61和吸水口51外,其余均处于完全密封状态。由图见,进水阀1的进水口11应是与前面所交代的几种形式的供水源中的任意一种供水源相连接的,而进水阀1的出水口12与进水管路2的一端连接,进水管路2的另一端与图中给出的T形三通水流分配管相配接,也就是说,作为其中的一个实施例,申请人将水流分配管3的形式择取了T形,如果择用Y形水流分配管或者是多路分配器或连接管,那么同样可行。对于进水管路2分别与水流分配管3、进水阀1的出水口11之间的连接方式,既可以采用扎带,也可以采用卡箍或其它类似方式,只要使连接的可靠度能满足得以承受管路中的最大压力即可。还有,进水阀1的进水口11与供水源的配接同样可以用扎带、卡箍的固接方式。作为一种应用实例,进水阀1通过阀座13与制冰机本体9相固定,此外,还示出了进水阀1的进水口11上配接的外接水管接口111,通过外接水管接口111与供水源例如自来水、饮水机瓶装水桶连接。
以图1所示的的位置状态为例,水流分配管3的右端是与吸水连接管5相连接的,吸水连接管5所伸展到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去的管端部分优选为7字形弯折,能使吸水口51方便地过渡到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可见,吸水口51实际上是吸水连接管5的未梢(末端),伸入制冰水盒7的存水区域,当制冰水盒7被加完水后,制冰水盒7的水平面把吸水口51淹没,应保证吸水口51位于制冰水盒7的盒腔内控制水位液面以下,可以防止因晃动、振动因素而引发的制冰水盒7中水位变浅的现象。吸水口51可以是不锈钢制成的,也可以是塑料或其它等效的管材制成。吸水连接管5上延设有一个第一管座52,通过螺钉521固定到制冰机本体9所用于容设制冰水盒7的水盒座91上预设的第一管座固定孔911上,也可直接用粘结物将第一管座52粘固于水盒座91上,还可用其它类似方式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仅采用了一个第一管座52,但并不意味是必择的,例如可以用一对第一管座52,所以不能以数量的增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对于第一管座52的具体形状构造也并不需要限定。可知,吸水连接管5与制冰水盒7的所有转动轨迹不相碰触,相对于制冰水盒7相没有任何连接和摩擦,因此该结构堪称是个独立的和无活动连接的结构,对于使用寿命延长、运行的可靠俱有益处。
水流分配管3的左端是与水泵4的进水口42相连接的,紧固方式同样可以扎带、卡箍之类的形式,以能承受管路中最大压力为标准(下面的连接紧固方式均类同,不再重复赘及)。水泵4的出水口41与水泵输出连接管6连接,水泵输出连接管6所伸展到制冰水盒中去的管端部分优选为7字形弯曲,能使喷水口61方便地过渡到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可见喷水口61实际上是水泵输出连接管6的末梢(末端),伸入制冰水盒7的存水区域,当制冰水盒7被加完水后,喷水口61便被淹没,喷水口61在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的潜入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到制冰水盒7的盒腔近底部为佳。水泵输出连接管6上延设有一个第二管座62,与前面提及的第一管座52的相同描述固定于第二管座固定孔912上,和制冰水盒7的所有转动轨迹不相碰触,相对于制冰水盒没有任何连接和摩擦。喷水口61是直接在水泵输出连接管6的尾端开口,所开的口子的形状可以是窄长形槽孔、圆形孔或其它类似形状的孔,其大小以不超过水泵输出连接管6的本身孔径为宜,开口方向朝向制冰水盒7的中央,以水平喷出方向为宜。
关于水泵4,被安装在制冰机本体9的水盒座91的水泵定位腔913内,水泵4从养鱼用具市场方便可以得到,进一步地,优选采用诸如由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创星电器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型号为PH-400水泵或由中国广东省广东振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AP1200型水泵。这种泵均能使制冰水盒7中的水向高于制冰水盒7的最大水平面处吸入,而不需要采用自吸式水泵,因为自吸式水泵通常有齿轮结构或气压结构,故较为复杂,并且不能连续工作。所以采用申请人所荐之水泵能使本实用新型的水循机构的结构更简单、使用寿命长、满足连续工作要求。
制冰水盒7同样与已有技术无别地通过其上延设的一对枢轴73枢置在水盒座91上的一对枢轴槽914上。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是一套相对于制冰水盒7的运动而言独立的水路连接循环机构,在制冰过程中的作用是:直接向制冰水盒7供水;确认制冰水盒7中已经供水完成后,开始水的循环工作,使水快速充分地和制冰蒸发器8浸入水中制冰元件81交换热量,从而使制冰水盒7中的水快速均匀冷却,使水在制冰水盒7中不断流动,赶走结冰过程中的水中的微小起泡,使得冰块更透明;由于水循环是在水面底部进行的,所以和空气交换量少,水面能保持平整,所结成的冰块811端口平整形状规则。
在图2中,申请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阀1的进水口11与作为供水源的自来水管10a相配接的例子,其余同对图1的描述。
在图3中,申请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阀1的进水口11与作为供水源的饮水机瓶装水桶10b相配接的例子,其余同对图1的描述。
在图4中,示意了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阀1、水泵4与制冰机的电脑控制器20相连接的情形,该电脑控制器20是制冰机上本身配备的,前面提及的水盒翻转电机71、水盒水位检测器72也是与该电脑控制器20电气连接的。实际上,电脑控制器20为一个微处理器,需要制冰的时候,首先,使水盒翻转电机71工作,带动制冰水盒7翻转,由水盒位置感应器74检测到制冰水盒7已经达到水平位置时,水盒翻转电机71停止,保持制冰水盒7的位置不变,然后,打开进水阀1,于是来自于供水源的水靠其水压进入到制冰水盒7中(后面将详述),水盒水位检测器72检测水位,当水位上升到所需的水位时,进水阀1关闭,停止供水,水泵4工作,使制冰水盒7中的水开始不断循环,实现制冰过程中的水循环。
申请人结合图1、图2和图4叙述整个工作原理,首先,通过水盒翻转电机71把制冰水盒7翻转到水平储水的位置后停止(图1位置)。工作时,用于制冰的供水源和进水阀1的进水口11是连接好的,即自来水管10a与进水口11配接(图2示),电脑控制器20把进水阀1开通,自来水被接通并通过进水管路2后被水流分配管3分成两路水流;一路水流入水泵4的进水口42,经水泵输出连接管6到喷水口61变成水平水流被输送到制冰水盒7中,于是,这一路水在输送期间,把路经管路中的空气被水赶出,通过喷水口61排出,于是这一路管路中的空气就被排空;另一路水通过吸水连接管5的吸水口51把自来水输送到制冰水盒7中,同样,这一路的管路中的空气在输送水的过程中也被赶出,使得该管路充满了水,管路中的空气就被排空。同时,水盒水位检测器72不断检测水位是否到达预先调节好的水位点,当水位不断升高到水盒水位检测器72的触点时,通过水把两个触点间的电阻改变信号被电脑控制器20感知,产生一个控制信号,由电脑控制器20使进水阀1关闭,此时,由于吸水口51被水平面封住,且管路中的空气已经被排除,从而使得制冰水盒7中的水无法回流,然后,电脑控制器20使水泵4接通,利用液体是不可压缩原理,使水泵4在工作期间,制冰水盒7中的水通过吸水口51,在水泵4的吸力作用下,会从制冰水盒7中通过吸水口51到吸水连接管5、水流分配管3,再到水泵4的进水口42,然后再被送到水泵输出连接管6,再到喷水口61,通过喷水口61直接输送到制冰水盒7的底部。特别说明的是,喷水口61必需安装在水盒控制水位的水平面以下,为使水循环效果更好,喷水口61应处于制冰水盒7的底部,即制冰元件81的底部位置,这样既不影响制冰水盒7的翻转动作,又能保证水流过程中不直接冲刷已经成型的冰块811,使得冰块811形状规则。这样对于制冰水盒7而言,在水泵4的作用下,由于水路系统是完全密封的,所以吸水口51吸入的水量是和喷水口61喷出的水量相等的,使制冰水盒7中用于制造冰块811的水位保持不变,而且水平面保持基本平静,没有很大的波动,水流在制冰水盒7的盒腔底部循环,不断快速地进行水的充分交换,在制冷系统的作用下,浸入水中的制冰蒸发器8的制冰元件81开始结冰,在水流的不断循环作用下,冰变得异常透明,当冰块811到达所需大小时,电脑控制器20发出脱冰信号,把制冰蒸发器8加热,结集在制冰蒸发器8的制冰元件81上的冰块811自由落下,水泵4停止,制冰水盒7在水盒翻转电机71的作用下,开始翻转,制冰水盒7中的水通过制冰水盒7的翻转作用下被倒出,而循环水路中的水仍保持在循环水路中,得以使循环水路中的空气保持先前已经被排除的状态,进水阀1打开后直接进水。随着制冰水盒7的不断翻转,制冰水盒7中的冰块811被倒出到储冰箱92中,然后制冰水盒7继续翻转,当制冰水盒7又回到水平位置时,电脑控制器20让制冰水盒7停止并结束脱冰过程,开始制冰过程。进水阀1打开,自来水通过循环水路从吸水口51和喷水口61分两路加入到制冰水盒7中,制冰水盒7中的水位在不断升高,当到达水盒水位检测器72的触点时,通过水把两个触点间的电阻改变信号被电脑控制器20感知,产生一个控制信号,由电脑控制器20使进水阀1关闭,此时,由于吸水口51被水平面封住和管路中的空气已经被排除,使制冰水盒7中的水无法回流,然后,电脑控制器20使水泵4工作,利用液体是不可压缩原理,使水泵4在工作期间,制冰水盒7中的水通过吸水口51,在水泵4的吸力作用下,会从制冰水盒7中通过吸水口51到吸水连接管5,再到水泵4的进水口42,然后再被送到水泵输出连接管6,再到喷水口61,通过喷水口61直接输送到制冰水盒7的底部,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冰水循环过程。由于上面提及的制冰、脱冰、制冰水盒7的翻转的原理更可从公开文献如中国专利CN2472156Y、CN2515609Y、CN2651674Y乃至US4199956中明晰。故申请人为未予以详述。此外,如果以饮水机瓶装水桶10b作为供水源与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阀1连接,那么应确保饮水机瓶装水桶10b的位置高于制冰水盒7的水平面的足够高度,藉以形成压力。还有,如果用储冰箱92中的水作为供水源,那么可用一个另行的水泵把储冰箱92中的水抽取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阀1输送。

Claims (10)

1、一种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进水阀(1),具用于与供水源相配接的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一进水管路(2),一端与出水口(12)连接,另一端与一水流分配管(3)连接,水流分配管(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水泵(4)和一用于伸展到制冰机的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去的吸水连接管(5),水泵(4)的出水口(41)上连接有一用于通往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去的水泵输出连接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阀(1)、水泵(4)与制冰机的的电脑控制器(20)电气连接并且受控于电脑控制器(20),其中:进水阀(1)为控制来自于供水源的水阀,该阀为电磁控制阀、机械控制阀、感应控制阀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流分配管(3)为三通水流分配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通水流分配管为T形三通水流分配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通水流分配管为Y形三通水流分配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水连接管(5)在其伸展到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去的管端的吸水口(51)潜至制冰水盒(7)的盒腔内控制水位液面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泵输出连接管(6)在其伸展到制冰水盒(7)的盒腔中去的管端的喷水口(61)潜至制冰水盒7的盒腔内控制水位液面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水连接管(5)上延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管座(52)。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泵输出连接管(6)上延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管座(62)。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水源为自来水、饮水机瓶装水、制冰机储冰箱水中的任意一种水。
CNU200620126446XU 2006-10-16 2006-10-16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538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126446XU CN200965381Y (zh) 2006-10-16 2006-10-16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126446XU CN200965381Y (zh) 2006-10-16 2006-10-16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65381Y true CN200965381Y (zh) 2007-10-24

Family

ID=38869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12644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5381Y (zh) 2006-10-16 2006-10-16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65381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2472C (zh) * 2006-10-16 2008-08-20 戴进军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CN102116562A (zh) * 2010-01-04 2011-07-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制冰室的冰箱
CN107120882A (zh) * 2017-03-08 2017-09-01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CN108019994A (zh) * 2017-12-28 2018-05-11 杨红波 一种纯冰系统及其制备工艺
CN111854247A (zh) * 2019-04-30 2020-10-30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2472C (zh) * 2006-10-16 2008-08-20 戴进军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CN102116562A (zh) * 2010-01-04 2011-07-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制冰室的冰箱
CN102116562B (zh) * 2010-01-04 2015-02-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制冰室的冰箱
CN107120882A (zh) * 2017-03-08 2017-09-01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CN107120882B (zh) * 2017-03-08 2019-08-27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CN108019994A (zh) * 2017-12-28 2018-05-11 杨红波 一种纯冰系统及其制备工艺
CN111854247A (zh) * 2019-04-30 2020-10-30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2472C (zh)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CN200965381Y (zh) 制冰机的水循环机构
CN1277091C (zh) 改进的水帘板和制冰机以及制冰方法
CN100412474C (zh) 制冰机的搅水机构
CN203985911U (zh) 一种冰淇淋机搅拌装置
CN100338419C (zh) 制冰装置及冷冻冰箱
CN105010708A (zh) 一种冰淇淋机搅拌装置
CN108332465A (zh) 扰流涡旋式流态冰制冰机
CN106766453B (zh) 一种制冰机
CN115388590A (zh) 一种制冰模块及制冰设备
CN2926940Y (zh) 制冰机的搅水机构
CN206967970U (zh) 光固化3d打印设备及光固化3d打印系统
CN210400020U (zh) 一种高效的水泥冷却机
CN2556575Y (zh) 制冰机的水循环搅水机构
CN213037878U (zh) 一种单晶炉生产用出料后冷却装置
CN2360809Y (zh) 新型冷胆
CN202032802U (zh) 流体冰制备装置
CN213142614U (zh) 一种用于水性合成革均匀加热的装置
CN204618146U (zh) 用于洗碗机的喷臂组件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09254759U (zh) 一种新型反应釜
CN209230110U (zh) 一种连续生产式制冰机
CN202184098U (zh) 全自动雪糕机
CN201116813Y (zh) 带散水盘的制冰机
CN208359251U (zh) 一种带有冷却功能的滚塑工艺成型模具
CN216114841U (zh) 一种乳化沥青成品罐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82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