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52482Y - 超薄风扇 - Google Patents
超薄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52482Y CN200952482Y CN 200620137118 CN200620137118U CN200952482Y CN 200952482 Y CN200952482 Y CN 200952482Y CN 200620137118 CN200620137118 CN 200620137118 CN 200620137118 U CN200620137118 U CN 200620137118U CN 200952482 Y CN200952482 Y CN 200952482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er thin
- thin fan
- impeller
- magnetic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Brushless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薄风扇。该风扇包含:一基座,其设有一轴孔及至少一线圈;一轴杆,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扇轮,其具有一环板及多个弯折扇叶;一组装组件,其具有一组装孔及一径向凸缘;一片形磁铁,其在一表面形成至少二相异磁极,至少二相异磁极对应于线圈;其中轴杆的第一端插设于基座的轴孔,其第二端穿过扇轮的环板结合于组装组件的组装孔,并利用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与片形磁铁夹持结合扇轮的环板。本实用新型具有缩小风扇轴向厚度,简化转子组装,以及增加扇轮启动平衡、转动平稳的功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薄风扇,特别是指一种直接由一环板及多个弯折扇叶构成一扇轮,以省略习用转子壳,进而有利缩小整体轴向厚度的超薄风扇。
背景技术
习用风扇,如美国专利第5,217,351号「小型风扇〔Small Fan〕」发明专利,其包含一壳体及一扇轮。该壳体内具有一基座,该基座上设有一轴管及二线圈,该轴管内容设一轴承,该二线圈呈扁平状。该扇轮具有一转子壳、多个扇叶、一轴杆及一环形磁铁。该转子壳呈倒碗形,其外周面等距辐射状排列多个扇叶。轴杆的一端固设在转子壳的内部中央,其另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插设在该轴管的轴承内。该环形磁铁呈扁平状,其固设于该转子壳的内部,并环设在该轴杆周围。当该二线圈通电产生交变磁场时,该环形磁铁感应交变磁场,驱动该扇轮转动。
一般而言,上述习用小型风扇具有下列缺点,例如:该扇轮的转子壳及扇叶通常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制成,为了确保射出成型的产品合格率及配合射出成型机台,该转子壳的尺寸占有一定体积,难以再进一步相对缩减轴向厚度。再者,该扇轮的转子壳的内部中央位置必需一体凸设一轴座,以供结合该轴杆,但该轴座的设置也相对增加转子壳的轴向厚度。结果,习用小型风扇的转子部份的总轴向厚度通常大于5mm,其相对限制进一步设计成更轻薄短小化风扇的可行性。基于上述原因,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习用超薄风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风扇,其具有缩小风扇轴向厚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风扇,其具有简化转子组装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风扇,其具有增加转动平稳的功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其设有一轴孔及至少一线圈;一轴杆,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扇轮,其具有一环板及多个弯折扇叶;一组装组件,其具有一组装孔及一径向凸缘;一片形磁铁,其在一表面形成至少二相异磁极,所述至少二相异磁极对应于所述线圈;其中所述轴杆的第一端插设于所述基座的轴孔,其第二端穿过所述扇轮的环板结合于所述组装组件的组装孔,并利用所述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与所述片形磁铁夹持结合所述扇轮的环板。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扇轮由一可塑性板片弯折而成,所述扇轮的外周缘具有多个冲孔,所述弯折扇叶由所述冲孔的一侧向下弯折而成。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弯折扇叶采用轴流式的轴向倾斜弯折状结构,以驱动气流产生轴向的流动。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弯折扇叶采用鼓风式的轴向垂直弯折状结构,以驱动气流产生径向的流动。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组装组件由导磁材料制成,所述片形磁铁为磁吸所述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以利用相吸磁力夹持所述扇轮的环板。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片形磁铁、扇轮的环板及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之间另以黏着方式结合固定。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且所述片形磁铁对应磁吸所述基座,以提供轴向平衡的磁吸作用力。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另包含至少一导磁平衡片,其设于所述线圈及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片形磁铁可对应磁吸所述导磁平衡片,以提供轴向平衡的磁吸作用力。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孔设置为开放状或盲孔状中的一种。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孔由周缘向上凸设形成一轴管,以供容置一轴承,所述轴承可转动的结合所述轴杆的第一端。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承采用套筒状或杯状中的一种。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另包含一感应组件,其感应所述片形磁铁转动时的极性变化。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另包含一电路板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电子组件,接收所述感应组件产生的信号,并产生交变电流至所述线圈。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另包含一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感应所述片形磁铁转动时的极性变化,并将至少由一电子组件构成的驱动电路整合其中,以控制所述线圈感应产生交变磁场。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组装组件另设有一轴向凸缘,其由所述组装孔轴向往下凸伸,所述轴向凸缘的内壁面结合所述轴杆的第二端,其外壁面结合所述扇轮及片形磁铁。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另包含一轴承,其紧密配合结合于所述组装组件的组装孔内,可转动的结合所述轴杆的第二端。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承采用倒立的杯状。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孔的周缘向上凸设形成一轴管,以供直接固设所述轴杆的第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由一环板及多个弯折扇叶构成一扇轮,使其具有缩小风扇轴向厚度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的一扇轮仅设有一环板及多个弯折扇叶,具有极薄的轴向厚度,同时利用一组装组件及一片形磁铁直接夹持结合该扇轮的环板,使得本实用新型确实可相对缩小风扇整体轴向厚度,具有简化转子组装的功效,有利于风扇的轻薄短小化的设计发展。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一扇轮利用一片形磁铁感应一基座的至少一线圈所产生的轴向交变磁场,且基座另对应设有至少一导磁平衡片,使得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增加转动平稳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超薄风扇包含一基座1、一轴杆2、一组装组件3、一扇轮4及一片形磁铁5。基座1可看作定子结构,轴杆2、组装组件3、扇轮4及片形磁铁5可看作转子结构,且根据产品需求,转子的总轴向厚度甚至可设计缩减至3mm以下。
如图1、图2所示,基座1最好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例如铁或铁合金。基座1设有一轴孔11、至少一线圈12、一驱动组件13及一轴承14。轴孔11设置为开放状,其周缘最好向上凸设成一轴管111。线圈12呈扁平状,其环设在轴孔11的周围。线圈12可通入电流产生交变磁场。驱动组件13单一颗集成电路封装芯片,其可用于感应片形磁铁5转动时的极性变化。根据产品需求,驱动组件13也可将由至少一相关电子组件构成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整合至同一颗集成电路封装芯片中,使其在通电后可进行感应极性变化及控制线圈12通电产生交变磁场。驱动组件13最好位于线圈12的外侧或各二相邻线圈12之间。轴承14呈杯状,其容置于轴管111内,并可封闭轴孔11。轴承14用于可转动的结合轴杆2的一端,且轴承14的内底部用于支撑轴杆2的端部。
组装组件3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例如铁或铁合金。组装组件3设有一组装孔31、一轴向凸缘32及一径向凸缘33。轴向凸缘32由组装孔31轴向往下凸伸,径向凸缘33由组装孔31径向往外延伸。轴向凸缘32的内壁面用于固设轴杆2的另一端,其外壁面用于穿套扇轮4的中孔41。径向凸缘33的下表面用于抵接扇轮4环板42的上表面。
扇轮4可选择由冲压弯折、射出成型或铸造等方式制成,最好由一可塑性板片冲压弯折制成,在冲压后,扇轮4形成一中孔41、一环板42、多个冲孔43及多个弯折扇叶44。中孔41设置在环板42的中央位置,其可套设在组装组件3的轴向凸缘32的外壁面。冲孔43位于扇轮4的环板42的外周缘,冲孔43对应于弯折扇叶44,弯折扇叶44由冲孔43的一侧向下弯折成型。弯折扇叶44采用轴流式的轴向倾斜弯折状结构,以驱动气流产生轴向的流动。可塑性板片的材质最好选自具有高可塑性的金属或塑料,例如铜、铝、铁,及其合金,或聚亚酰胺(PI)、聚酰胺(PA)、聚酯(PE),及其混合物等。
片形磁铁5呈扁平的环状,其设有一中孔51,中孔51可套设在组装组件3的轴向凸缘32的外壁面。在轴向上,片形磁铁5的上、下表面具有多个相异磁极(N、S)。上表面的多个相异磁极(N、S)用于磁吸组装组件3的径向凸缘33,以便利用磁吸方式夹持定位扇轮4。同时,径向凸缘33也用于防止片形磁铁5的漏磁。另一方面,下表面的相异磁极(N、S)用于感应线圈12产生的交变磁场,并由不断产生的磁斥作用力推动转子结构(轴杆2、组装组件3、扇轮4及片形磁铁5)转动。
如图2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超薄风扇进行组装时,首先初步结合轴杆2、组装组件3、扇轮4及片形磁铁5,以组成转子结构。此时,组装组件3的轴向凸缘32最好是紧密配合结合轴杆2,并穿套结合扇轮4的中孔41及片形磁铁5的中孔51。在第一实施例中,线圈12、组装组件3、扇轮4及片形磁铁5呈扁平薄片状,且组装组件3的径向凸缘33、扇轮4的环板42及片形磁铁5的总轴向厚度可缩减至3mm以下。因此,在上述极薄厚度的前提下,片形磁铁5的上表面的磁力足以穿透扇轮4的板体,以磁吸组装组件3的径向凸缘33的对应下表面,进而利用磁吸方式直接夹持定位扇轮4的环板42。必要时,片形磁铁5的上表面、扇轮4的环板42及组装组件3的径向凸缘33之间仅需进一步选择使用适量的黏着剂,如此即可使转子的各构件间具有足够的组装强度。最后,再将轴杆2的一端可转动的插设于基座1的轴承14处,如此即组装成超薄风扇。
更具体的说,由于线圈12、组装组件3、扇轮4及片形磁铁5均呈扁平薄片状,扇轮4可利用冲压方式在外周缘形成弯折扇叶44,且轴杆2不需以复杂的结合方式组装结合基座1及扇轮4,因此有利于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相对减少超薄风扇的总轴向厚度。另一方面,由于基座1采用导磁性材料制成,因此当扇轮4及片形磁铁5同步转动时,片形磁铁5也可对应磁吸基座1本身,以提供轴向平衡的相互磁吸作用力,进而相对增加扇轮4的启动平衡、转动平稳,并防止扇轮4的轴向脱离。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超薄风扇。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基座1采用非导磁性材料制成,同时设有一电路板15、至少一导磁平衡片16及一感应组件17。电路板15及导磁平衡片16设于线圈12及基座1之间。导磁平衡片16呈环板状、矩形片状或扇形片状,且对应线圈12设置。感应组件17设于电路板15上,且位于线圈12的外侧或各二相邻线圈12之间。电路板15设有至少一电子组件构成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以供接收、处理感应组件17的感应信号,进而控制线圈12产生交变磁场。当扇轮4及片形磁铁5同步转动时,片形磁铁5也可对应磁吸基座1上的导磁平衡片16,以提供轴向平衡的相互磁吸作用力。再者,轴孔11设置为盲孔状,可供容置一轴承14,如此可选择使用呈套筒状的轴承14。在组装时,轴杆2的一端可转动的穿设于轴承14内,且轴杆2的端部可抵撑于轴孔11的内底部。由此,第二实施例同样具有相对减少风扇轴向厚度及增加扇轮4的启动平衡、转动平稳等优点。
如图4、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超薄风扇。相比于第一、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基座1采用非导磁性材料制成,同时增设导磁平衡片16,且也可单纯选择设置具有整合功能的驱动组件13,也即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单颗集成电路封装芯片。再者,基座1的轴孔11省略设置轴承14,但另包含一轴承6,轴承6呈倒立的杯状,其紧密配合结合于组装组件3的组装孔31内。如此,轴杆2的一端为直接固设在基座1的轴孔11内,同时轴杆2的另一端为可转动的插设在轴承6内。另外,弯折扇叶44由冲孔43的一侧向下弯折成型。弯折扇叶44另可采用鼓风式的轴向垂直弯折状构造,以驱动气流产生径向流动。由此,第三实施例同样有利于相对减少风扇的轴向厚度,并可相对增加扇轮4的启动平衡、转动平稳。
如上所述,相比于习用小型风扇虽在基座及转子壳分别设置扁平状的线圈及环形磁铁,以缩小转子及定子的轴向厚度,但转子壳仍因受限于制造及组装结构而具有过大的轴向厚度等缺点。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冲压弯折一可塑性板片形成扇轮4,使扇轮4具有多个弯折扇叶44及极薄的轴向厚度,同时,利用组装组件3的径向凸缘33将片形磁铁5以磁吸方式结合于扇轮4的环板42上。由此,本实用新型确实可相对缩小风扇轴向厚度,有利于风扇轻薄短小化的设计发展,同时还具有增加启动平衡、转动平稳的功效。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较佳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当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座,其设有一轴孔及至少一线圈;
一轴杆,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扇轮,其具有一环板及多个弯折扇叶;
一组装组件,其具有一组装孔及一径向凸缘;
一片形磁铁,其在一表面形成至少二相异磁极,所述至少二相异磁极对应于所述线圈;
其中所述轴杆的第一端插设于所述基座的轴孔,其第二端穿过所述扇轮的环板结合于所述组装组件的组装孔,并利用所述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与所述片形磁铁夹持结合所述扇轮的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轮由一可塑性板片弯折而成,所述扇轮的外周缘具有多个冲孔,所述弯折扇叶由所述冲孔的一侧向下弯折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扇叶采用轴流式的轴向倾斜弯折状结构,以驱动气流产生轴向的流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扇叶采用鼓风式的轴向垂直弯折状结构,以驱动气流产生径向的流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组件由导磁材料制成,所述片形磁铁为磁吸所述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以利用相吸磁力夹持所述扇轮的环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形磁铁、扇轮的环板及组装组件的径向凸缘之间另以黏着方式结合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且所述片形磁铁对应磁吸所述基座,以提供轴向平衡的磁吸作用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另包含至少一导磁平衡片,其设于所述线圈及所述基座之间,所述片形磁铁可对应磁吸所述导磁平衡片,以提供轴向平衡的磁吸作用力。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孔设置为开放状或盲孔状中的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孔由周缘向上凸设形成一轴管,以供容置一轴承,所述轴承可转动的结合所述轴杆的第一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采用套筒状或杯状中的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感应组件,其感应所述片形磁铁转动时的极性变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电路板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电子组件,接收所述感应组件产生的信号,并产生交变电流至所述线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感应所述片形磁铁转动时的极性变化,并将至少由一电子组件构成的驱动电路整合其中,以控制所述线圈感应产生交变磁场。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组件另设有一轴向凸缘,其由所述组装孔轴向往下凸伸,所述轴向凸缘的内壁面结合所述轴杆的第二端,其外壁面结合所述扇轮及片形磁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轴承,其紧密配合结合于所述组装组件的组装孔内,可转动的结合所述轴杆的第二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采用倒立的杯状。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孔的周缘向上凸设形成一轴管,以供直接固设所述轴杆的第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137118 CN200952482Y (zh) | 2006-09-13 | 2006-09-13 | 超薄风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137118 CN200952482Y (zh) | 2006-09-13 | 2006-09-13 | 超薄风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52482Y true CN200952482Y (zh) | 2007-09-26 |
Family
ID=38810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137118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52482Y (zh) | 2006-09-13 | 2006-09-13 | 超薄风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52482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2447C (zh) * | 2005-12-20 | 2008-11-12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超薄风扇 |
CN105090102A (zh) * | 2014-04-28 | 2015-11-25 |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 风扇 |
-
2006
- 2006-09-13 CN CN 200620137118 patent/CN200952482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2447C (zh) * | 2005-12-20 | 2008-11-12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超薄风扇 |
CN105090102A (zh) * | 2014-04-28 | 2015-11-25 |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 风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48566B (zh) | 电动机组件 | |
US20050012411A1 (en) | Low profile d.c. brushless motor for an impeller mechanism or the like | |
CN1933287A (zh) | 旋转电机 | |
CN201478977U (zh) | 一种油田抽油机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 |
CN100427766C (zh) | 薄型风扇 | |
CN201904710U (zh) | 霍尔传感器无刷永磁直流电动机 | |
CN107026518A (zh) | 定子组件以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和电子泵 | |
CN200952482Y (zh) | 超薄风扇 | |
CN100432447C (zh) | 超薄风扇 | |
TWI376460B (en) | Fan and inner-rotor motor thereof | |
CN107620714A (zh) | 电子水泵 | |
CN101931300B (zh) | 无刷直流马达及其定子 | |
CN208445372U (zh) | 一种盘式转子及盘式电机 | |
CN200952483Y (zh) | 薄型风扇 | |
EP1445851A3 (en) | Motor | |
CN202019248U (zh) | 一种用于装饰吊扇的直流电机的转子 | |
CN200953518Y (zh) | 一种电机转子磁钢粘结工装 | |
US8113801B2 (en) | Fan and motor thereof | |
WO2005027312A8 (de) |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diese verwendende pumpe | |
CN107630821A (zh) | 电子水泵 | |
CN201063516Y (zh) | 低成本混合式步进电机 | |
CN206962564U (zh) | 电动机转子、电动机及直流变频压缩机 | |
CN201230265Y (zh) | 无刷直流马达 | |
CN101154832A (zh) | 对轴向永磁磁势控制和补偿功能的永磁电机 | |
CN112761986A (zh) | 一种磁悬浮结构的散热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1112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