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41421Y -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41421Y
CN200941421Y CN 200620113044 CN200620113044U CN200941421Y CN 200941421 Y CN200941421 Y CN 200941421Y CN 200620113044 CN200620113044 CN 200620113044 CN 200620113044 U CN200620113044 U CN 200620113044U CN 200941421 Y CN200941421 Y CN 20094142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base
pivot
coupling assembling
tur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11304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峰
陈勇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ha Yu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ha Y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ha Yu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Wha Yu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62011304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4142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4142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4142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包括:一底座,多数天线设置在底座的第一表面,该等天线底端与底座的第一表面之间,分别以第一或第二连接组件相互枢组,利用上述构件的组成,可自由调整天线的定位方向,进而获得良好的讯号收发效益,以及方便折收且不占空间的实用特性。

Description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天线与底座之间利用第一或第二连接组件相互枢组,可自由调整天线的定位方向及可折收不占空间,进而达到无线讯号收发方向调整灵活且易于折收而不占包装及存放空间的实用效益。
背景技术
现今无线传输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为多重输入与输出讯号技术,让现有的传输效能作出最大的改善与突破,此种技术是利用天线组及收发模块的增加来提升数据的传输量,并以倍数的方式提高系统的传输率,此种天线组具有下列缺点而急待改良:
1、天线配置于电子设备上时,天线的设置方向被固定,当天线所处的环境有遮蔽物阻挡讯号收发的方向时,天线无法适当的调整方向避开遮蔽物,进而造成无线讯号收发不良的缺点。
2、当天线以多数并列设置,进而构成多重输入与输出讯号的天线组时,各天线需要灵活转向配合讯号收发的需求,实在困难,再者,各天线外突而无法折收,也产生浪费摆置空间及包装存放空间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该结构可使天线的定位方向灵活调整,进而达到无线讯号收发更加灵敏及准确。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该结构可使天线能够简易折收,进而达到节省包装、存放空间的实用效益。
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该结构可使天线灵活调整定位方向,以使各天线彼此的间距能够加大调整,进而达到各天线互不干扰电气特性的实用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包含: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所需组配天线数而设置有主枢接部及副枢接部;多数天线,分别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第一连接组件,其一端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第一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一、二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一、二枢转部在第一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第二连接组件,其一端与底座的副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第二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三、四、五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三、四、五枢转部在第二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天线分别利用第一、二连接组件及其第一、二、三、四、五枢转部而多方向调整定位角度,以使天线可调整至最佳方向而收发无线讯号,整体即可达到天线定位角度调整更加灵活以及无线讯号收发更加灵敏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主枢接部、第一连接组件及天线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副枢接部、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体与天线的组合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主枢接部、第一连接组件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主枢接部、第一连接组件另一较佳视图方向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副枢接部、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副枢接部、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的另一较佳视图方向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的又一较佳视图方向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第一连接组件及天线以第一、二枢转部A、B为枢转方向调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以第三枢转部C为枢转方向调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以第四枢转部D为枢转方向调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第二连接组件及天线以第五枢转部E为枢转方向调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天线共同折收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上以一主枢接部、一第一连接组件及一天线实施的立体外观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上以一副枢接部、一第二连接组件及一天线实施的立体外观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上以多数主枢接部、多数第一连接组件及多数天线实施的立体外观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上以多数副枢接部、多数第二连接组件及多数天线实施的立体外观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天线调整彼此间距的立体外观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外壳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审查员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现结合附图说明详述如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包含:
一底座10,具有第一、二表面101、102,并在第一表面配合所需组配天线20、21数而设置有主枢接部11及副枢接部12;
多数天线20、21,分别配置于底座10的第一表面101;
第一连接组件30,包含一枢转体31与底座10的主枢接部11枢组,可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10上枢转的第一枢转部A,另于枢转体31顶端具轴孔311,可提供天线20相对端的套管201枢组,可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枢转体31顶端枢转的第二枢转部B,进而促使天线20利用第一、二枢转部A、B在底座10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第二连接组件40,包含一转接件41的一端枢组于底座10的副枢接部12上,可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10枢转的第三枢转部C,另于转接件41的另一端枢接一连接件42,可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转接件41上枢转的第四枢转部D,该连接件42的另一端可枢接天线21的底端,构成又一特定轴向在连接件42上枢转的第五枢转部E,进而促使天线利用第三、四、五枢转部C、D、E在底座10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上的主枢接部11具有二个间隔相对且凸出于底座10第一表面101的挡墙111、112,二挡墙111、112相对内壁中央分别形成栓孔113及凸块114,又于底座10的第一表面101邻近于二挡墙111、112处,形成多数卡孔115,以供第一连接组件30的承座32底缘的卡勾321卡入,进而利用承座32罩合二挡墙111、112且固组于底座10的第一表面11,该承座32中央具一贯穿顶、底的孔室322,又于承座32二侧各具一孔323与二挡墙111、112的栓孔113相对连通,该第一连接组件30的枢转体31为一横向轴管312顶部连通一立向轴管313型态,其中横向轴管312二端外壁中央具栓孔314,邻近于栓孔314处具有多数呈不同定位角度的凹槽315以及一出线孔316和一出线槽319,又于横向轴管312底缘形成一开放孔317与立向轴管313及其顶端的轴孔311连通,并利用一底盖318封闭开放孔317,该天线20下端具套管201,其底缘形成倒勾202。
如图3、图5、图6、图7所示,说明及表示天线20、第一连接组件30及底座10的组合状态,天线20的套管201穿入枢转体31的立向轴管313内部,以使套管201的倒勾202卡合于立向轴管313内部底缘的环壁,并使天线20可在枢转体31顶端呈一特定方向枢转,以此构成天线20的第二枢转部B,天线20的导线203可自枢转体31横向轴管312侧端外壁的出线孔316及出线槽319穿出,此时可将枢转体31的横向轴管312置入承座32的孔室322内部,并利用二栓体1、2由承座32二侧的孔323穿入,并依序穿至挡墙111、112的栓孔113及横向轴管312的栓孔314,进而将枢转体31与底座10的主枢接部11枢组定位,以构成枢转体31在底座10上呈另一特定方向枢转的第一枢转部A,并使挡墙111、112内壁的凸块114卡入横向轴管312二侧端外壁的一凹槽315内,以使枢转体31在枢动过程中,可利用凸块114与凹槽315而获得一适当角度的定位,该天线20的导线203则由承座32及主枢接部11内部而引出于底座10下方,进而促使天线20可利用第一连接组件30的第一、二枢转部A、B在底座10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如图11所示)。
如图1、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上的副枢接部12具有一成型于底座10第一表面101上的枢孔121,以及连接该枢孔121且位于底座10第二表面102的套管122,以供第二连接组件40的转接件41枢组,该转接件41下端形成一管体411,其底缘形成倒勾412,又该转接件41上端朝一侧延伸形成一具有套孔413的接管414,以供枢组一连接件42,该连接件42一端相对于转接件41的套孔413形成轴管421,其外端缘形成倒勾422,该连接件42的另一端连通一轴管421的插入部423,其二侧外壁各具一栓孔424及多数呈不同定位方向的凹槽425,该天线21下端形成一开放槽211,其相对内壁中央具栓孔212及一凸条213。
如图4、图8、图9、图10所示,说明及表示天线21、第二连接组件40及副枢接部12的组合状态,天线21下端的开放槽211容许连接件42的插入部423插入,并利用栓体3穿入天线21的栓孔212及插入部423的栓孔424而枢组定位,以构成天线21在连接件42上呈一特定方向枢转的第五枢转部E,并使插入部423其中一凹槽425与天线21开放槽211内壁的凸条213相互卡合,以使天线21在枢动过程中,可利用凹槽425与凸条213而获得一适当的角度定位,此时天线21的导线214是引入连接件42内部,另将连接件42的轴管421穿入转接件41的套孔413内部,并利用轴管421的倒勾422卡合于套孔413内部的环壁415,以使连接件42可在转接件41的接管414上呈可枢转状态,以构成天线21在转接件41的接管414上呈另一特定方向枢转的第四枢转部D,此时天线21的导线214是穿入于转接件41内部,另将转接件41下端的管体411穿入底座10上位于副枢接部12的枢孔121内部,以使管体411底缘的倒勾412卡合于副枢接部12的套管122底缘,并促使转接件41可在底座10上呈可枢转状态,以构成天线21利用转接件41的管体411在底座10上呈又一特定方向枢转的第三枢接部C,此时天线21的导线214穿出于底座10下方,进而促使天线21可利用第三、四、五枢转部C、D、E在底座10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如图12、图13、图14所示)。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天线20的套管201外壁形成一挡块204,枢转体31的立向轴管313顶端缘形成环槽3131,以使天线20枢转过程中,利用此挡块204配合环槽3131而限定回转角度。
如图4、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转接件41的管体411外壁形成一挡块416,底座10的枢孔121上形成环槽123,以使转接件41枢转过程中,利用此挡块416配合环槽123而限定回转角度。
如图4、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连接件42的轴管421外壁形成一挡块426,转接件41的接管414的套孔413外端缘形成环槽417,以使连接件42枢转过程中,利用此挡块426配合环槽417而限定转向角度。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的底座,该底座10的第一表面101设置有天线20、21,又于底座10的第二表面102设有卡榫部103或卡孔部,以使底座10可利用卡榫部103或卡孔部卡合于一外壳50外侧的卡孔部501或卡榫部定位,该外壳50可为一电子设备的外壳50。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的第一表面101设置有天线20、21,又于底座10的二侧端设有卡榫部103或卡孔部,以使底座10可利用卡榫部103或卡孔部卡合于一外壳50外侧的卡孔部501或卡榫部定位,该外壳50可为一电子设备的外壳50。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上也可利用一主枢接部11枢组第一连接组件30,以使该第一连接组件30枢组一天线20。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上也可利用一副枢接部12枢组第二连接组件40,以使该第二连接组件40枢组一天线21。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上也可利用多数主枢接部11各枢组一第一连接组件30,以使该等第一连接组件30各枢组一天线20。
如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上也可利用多数副枢接部12各枢组一第二连接组件40,以使该等第二连接组件40各枢组一天线21。
如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中该底座10也可为电子设备的外壳50任一侧边。
本实用新型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有益效果如下:
1、如图1、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20、21可分别利用第一、二连接组件30、40及其第一、二、三、四、五枢转部A、B、C、D、E而多方向调整定位角度,以使天线20、21可调整至最佳方向而收发无线讯号,整体即可达到天线定位角度调整更加灵活以及无线讯号收发更加灵敏的功效。
2、如图1、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20、21可多方向调整定位角度外,另外可如图15所示,将各天线20、21折收呈平整状,如此可大幅度的缩小天线包装所需的空间,也有不浪费摆置空间的实用效能。
3、如图2、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枢转体31设有出线孔316及出线槽319,以供天线20的导线203引出至底座10下方,故天线20的枢转过程中,导线203可利用出线孔316及出线槽319的导持而不会卡死绞线,枢转体31下方封闭一底盖318,故枢转体31的转动,将不会使导线203外露,进而达到更具实用美观的效益。
4、如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天线20、21可灵活调整定位方向,以使各天线20、21彼此的间距可以加大调整,进而达到各天线20、21互不干扰电气特性的实用效益。
综上所述,前文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具体的说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则下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该等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范畴中。

Claims (12)

1、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所需组配天线数而设置有主枢接部及副枢接部;
多数天线,分别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
第一连接组件,其一端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第一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一、二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一、二枢转部在第一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第二连接组件,其一端与底座的副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第二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三、四、五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三、四、五枢转部在第二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一枢转部,以一枢转体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该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二枢转部,以枢转体一端具轴孔,供天线相对端的套管枢组,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枢转体一端枢转,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三枢转部,以一转接件的一端枢组于底座的副枢接部上,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四枢转部,以转接件的另一端枢接一连接件,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转接件上枢转,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五枢转部,以连接件的另一端枢接天线的底端,构成又一特定轴向在连接件上枢转,该底座也可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任一侧边。
3、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所需组配天线数而设置有多数主枢接部;
多数天线,分别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
多数第一连接组件,其一端分别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等第一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一、二枢转部,该等天线利用第一、二枢转部在第一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一枢转部,以一枢转体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该等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二枢转部,以枢转体一端具轴孔,供天线相对端的套管枢组,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枢转体一端枢转,该底座也可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任一侧边。
5、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所需组配天线数而设置有多数的副枢接部;
多数天线,分别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
多数第二连接组件,其一端分别与底座的副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该等天线枢组,该等第二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三、四、五枢转部,该等天线利用第三、四、五枢转部在第二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三枢转部,以一转接件的一端枢组于底座的副枢接部上,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四枢转部,以转接件的另一端枢接一连接件,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转接件上枢转,该等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五枢转部,以连接件的另一端枢接天线的底端,构成又一特定轴向在连接件上枢转,该底座也可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任一侧边。
7、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一天线而设置有主枢接部:
一天线,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
一第一连接组件,其一端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第一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一、二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一、二枢转部在第一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一枢转部,以一枢转体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该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二枢转部,以枢转体一端具轴孔,供天线相对端的套管枢组,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枢转体一端枢转,该底座也可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任一侧边。
9、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一天线而设置有副枢接部;
一天线,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
一第二连接组件,其一端与底座的副枢接部枢组,另一端则与天线枢组,该第二连接组件包含可相异轴向枢转的第三、四、五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三、四、五枢转部在第二连接组件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三枢转部,以一转接件的一端枢组于底座的副枢接部上,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四枢转部,以转接件的另一端枢接一连接件,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转接件上枢转,该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五枢转部,以连接件的另一端枢接天线的底端,构成又一特定轴向在连接件上枢转,该底座也可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任一侧边。
11、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座,该底座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天线,又于底座的第二表面或二侧端设有卡榫部或卡孔部,以使底座可利用卡榫部或卡孔部卡合于一外壳的卡孔部或卡榫部定位。
12、一种天线转向调整结构,包含:
一底座,具有第一、二表面,并在第一表面配合一天线而设置有贯穿第二表面的主枢接部;
一天线,配置于底座的第一表面;
一第一连接组件,包含一枢转体与底座的主枢接部枢组,构成一特定轴向在底座上枢转的第一枢转部,另外于枢转体一端具轴孔,供天线相对端的套管枢组,构成另一特定轴向在枢转体顶端枢转的第二枢转部,所述天线利用第一、二枢转部在底座上呈多方向转向调整,其特征在于:该枢转体至少一侧端具有出线孔或出线槽。
CN 200620113044 2006-04-24 2006-04-24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4142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13044 CN200941421Y (zh) 2006-04-24 2006-04-24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13044 CN200941421Y (zh) 2006-04-24 2006-04-24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41421Y true CN200941421Y (zh) 2007-08-29

Family

ID=38747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11304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41421Y (zh) 2006-04-24 2006-04-24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41421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3857A (zh) * 2017-06-30 2017-10-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处理信号干扰的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86610A (zh) * 2017-11-29 2018-04-06 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投币机开锁控制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3857A (zh) * 2017-06-30 2017-10-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处理信号干扰的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293857B (zh) * 2017-06-30 2021-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处理信号干扰的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86610A (zh) * 2017-11-29 2018-04-06 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投币机开锁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41421Y (zh) 天线转向调整结构
WO2007008857A3 (en) Direct wireless client-to-client communication
WO2006011142A3 (en) Structure made of interconnected elongated container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01178431Y (zh) 新型折叠式移动通信装置
WO2007070602A4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921168Y (zh) 卡入式地板
CN220956013U (zh) 一种新型出油口压差阻尼口结构
CN202065367U (zh) 一种万向传动装置及运输机械
CN202559948U (zh) 组合式手动开窗器
CA2357260A1 (en) Glass sheet cutting tool
CN201826330U (zh) 一体式方形检查井盖组件
CN2795520Y (zh) 管件接头
CN220600229U (zh) 一种齿轮连接杆
CN219070948U (zh) 一种可调节隔音降噪耳塞
CN210770426U (zh) 一种灶具阀
CN201037524Y (zh) 齿轮传动装置
CN218266764U (zh) 园林工具驱动轴
CN202252076U (zh) 一种可叠加式球阀及叠加阀组
CN201302683Y (zh) 接口装置
CN212148322U (zh) 一种带假水平叶片的出风口结构
CN209650217U (zh) 一种汽车用超韧易扩张式橡胶件
CN217789702U (zh) 纳米玻璃电池盖以及手机
CN201091365Y (zh) 密集架底梁
CN209245470U (zh) 双孔槽钢连接件
CN2307828Y (zh) 哑铃型垫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