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39355Y - 模型舵机 - Google Patents

模型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39355Y
CN200939355Y CN 200620058247 CN200620058247U CN200939355Y CN 200939355 Y CN200939355 Y CN 200939355Y CN 200620058247 CN200620058247 CN 200620058247 CN 200620058247 U CN200620058247 U CN 200620058247U CN 200939355 Y CN200939355 Y CN 20093935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ge
gear
speed gearing
motor
steer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582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之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0582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39355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3935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3935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型舵机,内部收容线路板、变速齿轮组、马达及电位器。变速齿轮组包括布置在马达一侧的马达齿轮、布置在电位器一侧的第三、四变速齿轮及布置于两侧之间的第一、二变速齿轮。马达齿轮架设于马达的马达轴上并与第一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第一、二变速齿轮架设于一齿轮轴上,且第二变速齿轮位于第一变速齿轮上方;第三、四变速齿轮架设于电位器的电位器轴上,且第四变速齿轮位于第三变速齿轮上方;第一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三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第三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二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第二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四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通过上述元件的交错、集中布置,使其结构紧凑、转动灵敏。

Description

模型舵机
所属技未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舵机,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紧凑、转动灵敏的模型舵机。
背景技术
舵机作为运动方向的控制部件,最早出现在航空模型领域。在航空模型中,飞机的飞行姿态是通过调节发动机和各个控制舵面来实现的。以简单的四通飞机为例,飞机上至少有如下几处需要控制:
1.发动机进气量(用以控制发动机的拉力或推力);
2.副翼舵面(用以控制飞机的横滚运动);
3.水平尾舵面(用以控制飞机的俯仰角);
4.垂直尾舵面(用以控制飞机的偏航角)。
航模遥控器有四个通道,分别对应四个舵机,而舵机又通过连杆等传动元件带动舵面的转动,从而改变飞机的运动状态。故而,舵机因此得名:控制舵面的伺服电机。所以说,舵机本质上是可定位的马达,当其接受到一个位置指令,就会运动并定位于该指定的位置。
之后,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舵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航空模型中,在其它的模型中亦可看到它的应用:船模上用来控制尾舵,车模中用来转向等等。由此可见,凡是需要操作性动作时都可以用舵机来实现。
目前,在业界常见的模型舵机基本包括如下部件:小型直流马达、变速齿轮组、反馈可调电位器及电控线路板。该等元件固设于一舵机主体内,彼此之间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中,小型直流马达用以提供原始动力,并将该原始动力传输给变速齿轮组;变速齿轮组用以调节扭力大小,并传输该扭力给外部模型的摆杆,进而通过该摆杆实现模型的转向动作;反馈可调电位器用以将模型摆杆的旋转信号反馈至电控线路板;电控线路板一方面用于接受外部信号,从而启动小型直流马达运动,另一方面用于接受反馈可调电位器的反馈信号,由此控制小型直流马达的正反转及旋转角度,进而使整个舵机精确定位。
然而,上述传统的模型舵机直接将反馈可调电位器与所述外部模型的摆杆上、下固结在变速齿轮组一侧,使得该传统模型舵机整体的结构比较松散,体积较大,进而影响转动的灵敏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型舵机,其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具有较高的转动灵敏度及衍接力度,能够更有效的完成转向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型舵机包括舵机主体。该舵机主体下部收容线路板,上部收容变速齿轮组,中部收容马达及电位器。该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一侧,顶面连接马达轴。该电位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另一侧,顶面连接电位器轴。所述变速齿轮组包括对应马达所在一侧布置的马达齿轮、对应电位器所在一侧布置的第三、第四变速齿轮及布置于该两侧之间的第一、第二变速齿轮,所述第一、二、三、四变速齿轮均包括大齿及固结于该大齿顶面的小齿,所述马达齿轮架设于所述马达轴上;所述第一、第二变速齿轮架设于一齿轮轴上,且该第二变速齿轮位于第一变速齿轮的上方;所述第三、第四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电位器轴上,且该第四变速齿轮位于第三变速齿轮的上方;所述马达齿轮与第一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三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三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二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二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四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通过整组齿轮的交错、集中布置,以及将所述电位器的电位器轴向上穿过变速齿轮组的第三、第四变速齿轮,使得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结构紧凑、体积较小,进而提高转动的灵敏度及衍接力度,从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转向任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模型舵机      1     舵机主体        123
下盖          10    中盖            20
上盖          30    螺钉            40
线路板        50    马达            70
马达轴        71    电位器          80
电位器轴      81    变速齿轮组      90
第一变速齿轮  91    第二变速齿轮    92
第三变速齿轮  93    第四变速齿轮    94
马达齿轮      95    齿轮轴          99
大齿          901   小齿            9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例举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为9g舵机,装设于一直升飞机模型(图中未示)内,用于控制该直升飞机模型的转向操作。该模型舵机1具有舵机主体123,该舵机主体123自下而上包括下盖10、中盖20及上盖30,三者均大致呈横向布置的矩形箱体状,其中,下盖10的四条纵向棱处、中盖20的四条纵向棱处及上盖30的底面四角处均开设螺钉孔(图中未标),供一组螺钉40自下而上穿过,由此而将下盖10、中盖20及上盖30锁盖为一体。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在下盖10与中盖20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线路板50、马达70及电位器80;在上盖30与中盖20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变速齿轮组90。
下盖10内部水平嵌设所述线路板50。所述直升飞机模型内的一个模型控制装置(图中未示)通过若干信号线电性连接于该线路板50,由此实现该模型控制装置与线路板50之间的信号传输。
中盖20锁盖于下盖10上方,内部一侧收容所述马达70,另一侧收容所述电位器80。该马达70及电位器80均置于所述线路板50上方,进而与该线路板50分别电性连接,由此实现马达70及电位器80与该线路板50之间的信号传输。且,马达70及电位器80分别于顶面中部向上连接柱状马达轴71及电位器轴81。
上盖30锁盖于中盖20上方,二者之间收容所述变速齿轮组90。该变速齿轮组90包括对应马达70所在一侧布置的马达齿轮95、对应电位器80所在一侧布置的第三、第四变速齿轮93、94及布置于该两侧之间的第一、第二变速齿轮91、92。所述变速齿轮91、92、93、94均由一组同轴的大齿901及小齿902组成,其中,该小齿902固结于大齿901的顶面中部。该等齿轮91、92、93、94、95具有如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啮合关系:第二变速齿轮92位于第一变速齿轮91的正上方,二者并间隔适当距离;第四变速齿轮94位于第三变速齿轮93的正上方,二者并间隔适当距离;马达齿轮95与第一变速齿轮91的大齿9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第一变速齿轮91的小齿902与第三变速齿轮93的大齿9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第三变速齿轮93的小齿902与第二变速齿轮92的大齿9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第二变速齿轮92的小齿902与第四变速齿轮94的大齿9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
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于组装时,所述马达70的马达轴71向上穿过中盖20及马达齿轮95,该马达齿轮95架设于该马达轴71的顶端,并通过公知结构的设计而可与该马达轴71同步旋转。所述电位器80的电位器轴81向上穿过中盖20、第三变速齿轮93、第四变速齿轮94及上盖30,该第三变速齿轮93及第四变速齿轮94架设于该电位器轴81中上部,该第四变速齿轮94的小齿902向上凸伸出上盖30而与所述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图中未示)啮合。所述第一变速齿轮91架设于一纵向布置的齿轮轴99的大致中部,该齿轮轴99的底端嵌设于中盖20内,顶端向上穿过第二变速齿轮92,该第二变速齿轮92架设于该齿轮轴99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所述直升飞机模型的模型控制装置通过信号线向线路板50传输旋转作动信号,线路板50接受该信号并启动马达70旋转作动,进而带动变速齿轮组90同步旋转作动。此时,一方面,变速齿轮组90之第四变速齿轮94的小齿902带动该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同步旋转,从而开始进行该直升飞机模型的转向操作,另一方面所述第四变速齿轮94通过公知结构带动电位器80的电位器轴81同步旋转,进而该电位器80将该旋转信号反馈给线路板50,从而通过线路板50控制该直升飞机模型,使其能够精确旋转到预定方向。
于上述工作过程中,变速齿轮组90的扭力传动方式大致如下:首先,马达70带动马达轴71同步旋转;然后,马达轴71带动马达齿轮95同步旋转;之后,马达齿轮95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变速齿轮91的大齿901同步旋转,第一变速齿轮91的小齿902亦同步旋转;随后,第一变速齿轮91的小齿902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三变速齿轮93的大齿901同步旋转,第三变速齿轮93的小齿902亦同步旋转;接着,第三变速齿轮93的小齿902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变速齿轮92的大齿901同步旋转,第二变速齿轮92的小齿902亦同步旋转;进而,第二变速齿轮92的小齿902带动与其啮合的第四变速齿轮94的大齿901同步旋转,第四变速齿轮94的小齿902亦同步旋转;最后,第四变速齿轮94的小齿902带动与其啮合的所述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同步旋转。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通过整组齿轮的交错、集中布置,以及将所述电位器80的电位器轴81向上穿过变速齿轮组90的第三、第四变速齿轮93、94,使得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结构紧凑、体积较小,进而提高转动的灵敏度及衍接力度,从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转向任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通过上述实施例及相关图式说明,已具体、详实的揭露了相关技术,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据以实施。而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来界定。至于本文中所述元件数目的改变或等效元件的代替等仍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Claims (5)

1.一种模型舵机,包括舵机主体,该舵机主体下部收容线路板,上部收容变速齿轮组,中部收容马达及电位器,该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一侧,顶面连接马达轴,该电位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另一侧,顶面连接电位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齿轮组包括对应马达所在一侧布置的马达齿轮、对应电位器所在一侧布置的第三、第四变速齿轮及布置于该两侧之间的第一、第二变速齿轮,所述第一、二、三、四变速齿轮均包括大齿及固结于该大齿顶面的小齿,所述马达齿轮架设于所述马达轴上;所述第一、第二变速齿轮架设于一齿轮轴上,且该第二变速齿轮位于第一变速齿轮的上方;所述第三、第四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电位器轴上,且该第四变速齿轮位于第三变速齿轮的上方;所述马达齿轮与第一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三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三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二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二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四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机主体自下而上包括下盖、中盖及上盖,三者锁盖为一体,其中在下盖与中盖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所述线路板、马达及电位器;在上盖与中盖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所述变速齿轮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齿轮架设于所述马达轴的顶端,并与该马达轴同步旋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变速齿轮的小齿向上凸伸出所述舵机主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齿轮轴的大致中部,所述第二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齿轮轴的顶端。
CN 200620058247 2006-04-26 2006-04-26 模型舵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3935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58247 CN200939355Y (zh) 2006-04-26 2006-04-26 模型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58247 CN200939355Y (zh) 2006-04-26 2006-04-26 模型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39355Y true CN200939355Y (zh) 2007-08-29

Family

ID=38745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58247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39355Y (zh) 2006-04-26 2006-04-26 模型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39355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82854A1 (zh) * 2011-12-08 2013-06-13 深圳市沈氏彤创航天模型有限公司 遥控模型直升机的伺服器电路板结构
CN109573070A (zh) * 2018-11-06 2019-04-05 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旋转式驱动总成及直升机
CN109693782A (zh) * 2018-11-06 2019-04-30 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旋转式舵机及直升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82854A1 (zh) * 2011-12-08 2013-06-13 深圳市沈氏彤创航天模型有限公司 遥控模型直升机的伺服器电路板结构
CN109573070A (zh) * 2018-11-06 2019-04-05 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旋转式驱动总成及直升机
CN109693782A (zh) * 2018-11-06 2019-04-30 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旋转式舵机及直升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25883B1 (de) Baukastensystem mit bewegungsfähigen modulen
CN102249003B (zh) 侧杆控制装置
CN200939354Y (zh) 模型舵机
US3011579A (en) Steering system
CN105151278B (zh) 一种适用于无人机的舵面差分驱动机构
CN200939355Y (zh) 模型舵机
CN104210640B (zh) 一种平流层浮空器矢量推进装置
CN203094440U (zh) 非共轴类多旋翼飞行器
CN108572576A (zh) 人机共驾及无人驾驶技术及测试用车载外接驾驶机器人
CN106364669A (zh) 一种丝杠拨叉式机电伺服机构
CN2936368Y (zh) 模型舵机
CN2936367Y (zh) 模型舵机
CN202696371U (zh) 微小型多圈数字伺服机
CN201261186Y (zh) 微小型机器人数字伺服机
CN2936365Y (zh) 模型舵机
CN2936366Y (zh) 模型舵机
DE69819636T2 (de) Düsensystem zum Erzeugen einer variablen Schubkraft
CN202368775U (zh) 水下机器人用推进系统
CN102188823B (zh) 多舵面集束式电动舵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884549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aying shift and throttle commands based on engine speed in a marine vessel
CN206541137U (zh) 电动舵机控制器
CN104742135A (zh) 双轴双离合反馈控制伺服机构
CN2717814Y (zh) 共轴双旋翼遥控直升机
CN100445121C (zh) 电动车调速装置的传动机构
CN206925851U (zh) 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