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96646A -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96646A
CN1996646A CNA2006101612621A CN200610161262A CN1996646A CN 1996646 A CN1996646 A CN 1996646A CN A2006101612621 A CNA2006101612621 A CN A2006101612621A CN 200610161262 A CN200610161262 A CN 200610161262A CN 1996646 A CN1996646 A CN 1996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reaction
heat radiation
fuel battery
battery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612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军
于涛
祝梅
邹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A2006101612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96646A/zh
Publication of CN1996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66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两侧,各有一块双极板,用于电流收集、气体分布以及热管理;在双极板上,都刻有散热流道,用于电池散热介质的传输。在双极板的两侧分别刻有气体反应流道和散热流道,并在入口处双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反应流道的开口和散热流道的开口;散热流道的开口截面积和反应流道的开口截面积的比例为100-200∶1;开口是矩形、椭圆型或其它形状;所述的散热流道可以是直通型、蛇型、波浪型或其它形状。

Description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电池的双极板及流道。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技术是将氢气和氧气在发生电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电能、热能和水予以利用的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根据电介质不同,可以分为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其功率密度大、工作温度低、电池结构简单、对压力变化不敏感等特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其产品也逐渐进入市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解质为质子交换膜,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杜邦公司生产的Nafion系列全氟磺酸膜。膜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电解质提供氢离子通道,作为隔膜隔离两极反应气体。优化膜的离子和水传输性能及适当的水管理,是保证电池性能的关键。在隔膜的两侧,各有一层催化剂层。催化剂主要是由Pt/C组成,在催化层中再加入Nafion溶液,以增加质子传导性能以及催化层与电解质的接触性能。催化层是燃料电池气体区域。在催化层的两侧,各有一层气体扩散层,主要作用是作为催化层的支撑体、电池内部的导电、气体在电极表面的分布、反应产物的排出等。目前,扩散层的材料主要是碳纸、碳布或者金属网。扩散层的孔隙率、疏水特性、厚度以及组分对燃料电池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扩散层的这几个变量都是互相关联地影响燃料电池的性能。孔隙率大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可是过大则气体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堵水现象。一般来说疏水性高较好,可是过高就会使孔分布不均、加工成本过高。电解质膜、催化层和气体扩散层共同组成膜电极(MEA)。
在膜电极的两侧,各有一块双极板,其作用是电流收集和传送、气体分布以及热管理。目前主要用石墨为材料,但是其价格高、密度大,而且由于石墨的脆性,不能做得很薄,增加了电堆的重量和体积。所以各研究者也在寻求石墨的替代品,比如导电塑料、不锈钢等。在双极板上,都刻有气体流道,目的是使反应气体能够均匀分布于整个电极表面。气体流道的形状很多,比较常见的是蛇行流道(见美国专利号6099984)。在双极板上还必须有气体输入通道,燃料电池外部反应气体通过气体输入通道,均匀分流到每个单电池的双极板;电池反应结束后,剩余的尾气要从各自的单电池进入气体排出通道,再排到燃料电池外部而排放或者进行循环利用,再次通过气体输入通道进入双极板的流道而参与反应。
一般的燃料电池,必须有一个压缩机(或空气泵、轴流风扇、离心风机)对燃料电池的阴极提供反应所需要的氧气(或空气)。同时,作为液体冷却系统,需要一个水泵为燃料电池的冷却提供必须的冷却液体;作为空气冷却系统,需要一个空气压缩机(或空气泵、轴流风扇、离心风机)为燃料电池的冷却提供必须的冷却空气。这样,流体系统复杂,机械部件多而故障率高,电池的体积和重量都较大。而将燃料电池作为便携式电源、移动电源,就要尽可能的简化燃料电池系统。本发明就是在设计上解决这个问题,冷却方式为空气冷却,使用同一个压缩机(或空气泵、轴流风扇、离心风机)为燃料电池提供冷却空气和反应空气或氧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流道及加工工艺方法,使得可以用同一个压缩机(或空气泵、轴流风扇、离心风机)为燃料电池提供冷却空气和反应空气/氧气,并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控制反应空气/氧气和冷却空气的流量。这样可以简化燃料电池系统,增大燃料电池的体积比功率和重量比功率,并降低机械部件的故障率,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尤其是适用于便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双极板流道。
本发明具体内容如下:燃料电池用极板,在膜电极的两侧,各有一块双极板,用于电流收集、气体分布以及热管理;在双极板上,都刻有气体反应流道,并设有气体输入和输出通道,燃料电池外部反应气体通过气体输入通道,均匀分流到每个单电池的双极板,经过气体流道后通过气体输出通道排放到燃料电池外部;在双极板上,都刻有散热流道,用于电池散热介质的传输。
在所述的双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反应流道的开口和散热流道的开口。开口可以是矩形、椭圆行或其它形状。散热流道的开口截面积和反应流道的开口截面积的比例为100-200∶1。前述的散热流道可以是直通型、蛇行、波浪型或其它形状。前述的反应流道是有多个菱形、矩形或椭圆形的脊(台阶)的间隔构成的,这样可以保证极板的强度,使反应气体在电极表面能够均匀分布,反应产生的水能够顺利排出到电池外部。
本发明的改进还包括:在所述的双极板一侧,设有散热流道的开口。在散热流道中,设有通孔,通孔可以是圆形、椭圆形、菱形或其它形状。反应气体随着散热气体进入散热流道,然后通过散热流道中的通孔进入反应面。这种双极板厚度可以减小,从而减小的电池的体积和重量。同时可以增加极板和电极的接触面积,使得接触电阻减小。反应气体通过通孔在电极表面形成漫流,能够顺利将电池产生的水排出,并能够降低反应气体进出口的压降,从而降低空气泵、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机的成本。
在所述的双极板一侧,同时设有散热流道和反应通道的开口。散热流道的开口截面积和反应通道的开口截面积的比例为100-200∶1。在反应通道中,设有通孔,和双极板另一侧的反应流道相连。反应通道中的气体经过通孔进入背面的反应流道。反应流道可以是直通型、蛇型、波浪型或其它形状。反应流道和散热流道是垂直方向或近垂直方向,不能是平行方向。这样可以确保极板的强度,并达到反应气体和散热气体的均匀分布。在反应流道的出口,设有节气门,根据环境湿度以及电池的功率,自动调节节气门的大小,从而调节反应气体的流量。同时,可以通过调节空气泵、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机的转速,从而控制电池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板的横截面图。
图2是阴极板的散热面。
图3A、图3B是阴极板的两种反应面的正面图。
图4是另一种阴极板的横截面图。
图5A、图5B分别是图4阴极板的散热面和反应面图。
图6是另一种阴极板的横截面图。
图7是图6阴极板的散热面。
图8是图6阴极板的反应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板的截面图。图中,11是散热面,用来提供散热介质,如水、空气等。图21是极板的反应面,用于给电池提供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空气或氧气。31是极板的主要部分,用于电池的电流收集,以及反应气体和散热介质的分离,其材料可以是石墨板、各种耐腐蚀金属板等。当介质气体从极板的截面流入时,由于31的隔离作用,将气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流入散热面用作散热介质,一部分流入反应面用作反应空气或氧气。
图2是图1所示双极板散热面的正面图。图中41为流道的脊,宽度为0.5-2.5mm,流道的脊需和取电板接触,保证较低的接触电阻和良好的导热系数。51是流道的槽,槽的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2.0mm。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椭圆形。A1为槽的入口,61为截流器。散热介质通过入口,在截流器的作用下产生湍流,以增大传热系数。然后通过B1流出极板。槽的深度可是均一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图3A是图1所示的阴极板的反应面正面图。图中42为反应流道的脊,宽度为0.5-2.5mm,流道的脊需和电极接触,保证较低的接触电阻和良好的导热系数。52是反应流道的槽,槽的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1.5mm。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椭圆形。A2为槽的入口,62为截流器。反应介质通过入口,在截流器的作用下产生湍流,以增大扩散系数。然后通过B2流出极板。槽的深度可是均一的,也可是不同的。反应槽的取向和图2的散热槽的取向一致。
图3B中,22是图1所示极板的另一种反应面正面图。43是脊,形状一般为菱形,也可以是矩形或椭圆形。53是反应槽。当气体通过入口A3进入反应槽的时候,在脊43的作用下,产生湍流或涡流,增大气体的扩散系数,降低电池的浓差极化。同时,反应产生的水很容易随着反应气流通过B3排出极板外,避免了电池的堵水现象。反应气体在入口A3和出口B3之间的压降很小,只有50-400Pa,这样对散热和反应介质的供应机构如空气泵、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机等的要求就很低,从而降低了电池成本,减小了电池体积和重量。同时,这种结构由于反应槽的取向和散热槽的取向不一致,所以保证了极板的强度,可以通过提高组装压力降低极板间以及极板与电极的接触电阻。
图4是另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板的截面图。12是极板的散热面。32也是极板的主要部分,用于电池的电流收集,以及反应气体和散热介质的分离,侧面看其反应面是一平面。
图5A中12是图4所示极板的散热面正面图。图中44为流道的脊,宽度为0.5-2.5mm,流道的脊需和取电板接触,保证较低的接触电阻和良好的导热系数。54是流道的槽,槽的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2.0mm。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椭圆形。散热介质通过入口,在截流器64的作用下产生湍流,以增大扩散系数。槽54中,有很多通孔7,可以是圆形、矩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散热介质进入反应槽中,流经通孔7而到达极板12的背面23,并进一步扩散到与反应面23相接触的电极表面。介质通过A4进入散热流道54,一部分直接流经54而通过出口B4排出,作为散热介质;一部分经过通孔7扩散到反应面,参加电化学反应后再经过通孔7流回到槽54,然后通过出口B4排出,这部分气体作为反应空气/氧气。因此,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散热介质和反应介质的分离。图5B中,由于极板的反应面为平面,所以简化了加工和组装工艺,极板厚度减小,从而降低电池成本。同时,通孔7可以达到提高气体扩散系数的目的,不仅有利于电化学反应,而且有利于反应产物水的排出。气体在入口A3和出口B3之间的压降很小,只有50-400Pa,这样对散热和反应介质的供应机构如空气泵、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机等的要求就很低,从而降低了电池成本,减小了电池体积和重量。
图6是另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板的截面图。13是极板的散热面,24是极板的反应面。33起到了分隔反应介质和散热介质的作用,从而达到分流的目的。
图7中,13是图6所示极板的散热面正面图。45是流道的脊,宽度为0.5-2.5mm,流道的脊需和取电板接触,保证较低的接触电阻和良好的导热系数。55是流道的槽,槽的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2.0mm。槽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椭圆形。散热介质通过入口,在截流器65的作用下产生湍流,以增大扩散系数。C是在散热面上用于分流反应介质的槽。流经55的介质,为散热介质;流经C的介质为反应介质。反应介质流经C后,通过通孔8进入极板的反应面24。参见图8阴极板的反应面示意图,通孔8的面积可以是一致或者不一致,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反应气体在反应面通过反应流道到达出口。在出口处,有节气门9,用于自动调节反应气体的流量。如果空气湿度比较大,电极有“水淹”的可能,就可以通过调节节气门9,降低反应流道的阻力,从而增大反应气的流量;同样,如果空气湿度比较低,则增大节气门的阻力,从而减小反应气的流量,以避免电极的不会因过度干燥而性能降低。反应气体的流量调节可以独立于散热气体的流量调节,达到电池的优化运行。由于反应流道的取向和散热流道的取向相互垂直,两者不一致,因此可以保证极板33的强度,可以通过组装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接触电阻。
流道中设计有截流器是在流道中的阻隔物,如1/8-半高档板用以增强气体的湍流,提高传热效率。

Claims (10)

1、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两侧,各有一块双极板,用于电流收集、气体分布以及热管理;其特征是在双极板上,都刻有散热流道,用于电池散热介质的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在双极板的两侧分别刻有气体反应流道和散热流道,并在入口处双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反应流道的开口和散热流道的开口;散热流道的开口截面积和反应流道的开口截面积的比例为100-200∶1;开口是矩形、椭圆行或其它形状;所述的散热流道可以是直通型、蛇行、波浪型或其它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散热流道为直通型,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2.0mm;流道中设计有截流器以增强气体的湍流,提高传热效率。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在散热流道的背面,设计有反应流道,形状是直通型,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1.5mm;反应流道的取向和散热流道的取向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在散热流道的背面,设计有反应流道;流道由多个独立的菱形、矩形或椭圆形的脊的间隔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在双极板的一侧刻有散热介质流道,另一侧为平面;散热流道为直通型,宽度为0.2-2.5mm,深度为0.3-2.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散热流道中,设计有圆形、矩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通孔,介质流经通孔,形成反应介质的分流。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在散热面上设有反应介质的分流槽,在分流槽中设计有圆形、椭圆形或菱形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反应流道的取向和散热流道的取向相互垂直;气体通过散热面上设有的分流槽进入反应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是在反应流道的出口,设有节气门。
CNA2006101612621A 2006-12-18 2006-12-18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Pending CN19966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612621A CN1996646A (zh) 2006-12-18 2006-12-18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612621A CN1996646A (zh) 2006-12-18 2006-12-18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6646A true CN1996646A (zh) 2007-07-11

Family

ID=38251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612621A Pending CN1996646A (zh) 2006-12-18 2006-12-18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96646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3719A (zh) * 2012-05-14 2012-09-19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专用的双极板
CN102677082A (zh) * 2012-05-14 2012-09-19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一种便携式节能水电解制氧装置
CN102945979A (zh) * 2012-12-07 2013-02-27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被动排水燃料电池堆
CN104733744A (zh) * 2015-04-14 2015-06-2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04795574A (zh) * 2015-04-14 2015-07-22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04900894A (zh) * 2015-04-14 2015-09-09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WO2020007048A1 (zh) * 2018-07-04 2020-01-09 上海旭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具备流体引导流路的燃料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2243A (zh) * 2019-12-24 2020-05-01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用鱼鳞仿生结构的流道
CN112219300A (zh) * 2018-04-18 2021-01-12 智能能源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堆组件的热管理端板
CN113782763A (zh) * 2021-09-13 2021-12-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的新型气体流道结构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3719A (zh) * 2012-05-14 2012-09-19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专用的双极板
CN102677082A (zh) * 2012-05-14 2012-09-19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一种便携式节能水电解制氧装置
CN102945979A (zh) * 2012-12-07 2013-02-27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被动排水燃料电池堆
CN102945979B (zh) * 2012-12-07 2015-04-01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被动排水燃料电池堆
CN104900894A (zh) * 2015-04-14 2015-09-09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04795574A (zh) * 2015-04-14 2015-07-22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04733744A (zh) * 2015-04-14 2015-06-2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04733744B (zh) * 2015-04-14 2017-12-19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04900894B (zh) * 2015-04-14 2018-02-02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
CN112219300A (zh) * 2018-04-18 2021-01-12 智能能源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堆组件的热管理端板
CN112219300B (zh) * 2018-04-18 2022-07-12 智能能源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堆组件的热管理端板
WO2020007048A1 (zh) * 2018-07-04 2020-01-09 上海旭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具备流体引导流路的燃料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2243A (zh) * 2019-12-24 2020-05-01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用鱼鳞仿生结构的流道
CN113782763A (zh) * 2021-09-13 2021-12-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的新型气体流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96646A (zh) 便携式燃料电池极板
CN107658480B (zh) 一种温湿度均匀性增强的燃料电池单电池及电堆
US5879826A (e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TW552737B (en)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assembly, fuel cell stack,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reaction gas in fuel cell
CN109065907A (zh) 一种燃料电池极板流场结构及燃料电池极板
CN103069222B (zh) 燃料电池加湿器
CN208806305U (zh) 一种燃料电池阳极流场板
CN107799787A (zh) 燃料电池用流场板
CN102683719A (zh)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专用的双极板
CN107968211A (zh) 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流场板结构
CN107665999B (z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整体式阴极流道的优化结构
CN101388465A (zh) 燃料电池极板及使用该极板的燃料电池
CN1862859A (zh) 燃料电池双极板流道
CN100395911C (zh) 燃料电池极板
CN112490464B (zh) 一种具有内增湿结构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
CN100517834C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导流极板
CN110534751B (zh) 阴阳极相对布置的堆叠型被动式纸基微流体燃料电池
CN210296506U (zh) 一种z字形的燃料电池流场板
CN101087024A (zh) 一种不易堵水的燃料电池导流极板
EP1422775B1 (en) Fuel cell with separator plates having comb-shaped gas passages
JP2005038845A5 (zh)
CN110289431A (zh) 一种z字形的燃料电池流场板
CN100536207C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导空气流槽板
CN101312247B (zh) 燃料电池极板及使用该极板的燃料电池
CN113224341B (zh) 一种串连流道双极板及分段排水电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