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5533A - 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5533A
CN1985533A CNA2005800237783A CN200580023778A CN1985533A CN 1985533 A CN1985533 A CN 1985533A CN A2005800237783 A CNA2005800237783 A CN A2005800237783A CN 200580023778 A CN200580023778 A CN 200580023778A CN 1985533 A CN1985533 A CN 1985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hanne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ccidental access
access signal
selected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37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85533B (zh
Inventor
西尾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578394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98553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985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5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85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55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信终端装置,该装置到通信开始所需的时间较短,而且难于导致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的降低。该装置中,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0时,选择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中最好的副信道,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另外,当通知的重发次数为1次以上时,根据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对于最近的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后所接收的导频信号所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选择从最好的副信道向下数相当于通知的重发次数个的副信道,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基站装置等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便携式电话等的通信终端装置在开始分组传输等的无线通信时,通信终端装置接收由基站装置周期性地发送来的导频信号,根据该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将通过开环发送功率控制(OL-TPC)的接入请求信号,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发送到基站装置,当基站装置接收该接入请求信号时,通过前向接入信道(ForwardAccess Channel:FACH)对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发送接入许可信号。继而,通信终端装置在接收该接入许可信号后,利用上行线路的数据信道对基站装置发送发送数据。
在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当来自多个通信终端装置的接入请求信号通过RACH的同一个资源同时发送时,因为在传播路径中会发生接入请求信号的碰撞(冲突),接入请求信号在基站装置无法接收,其结果是从基站装置对通信终端装置不能发送接入许可信号。
于是以下的技术被开发,即:当从发送接入请求信号到所指定的应答等待期间内,接入许可信号未被发送时,通信终端装置在经过了将在先发送接入请求信号的定时作为基准而随机设定的重传延时时间后,重发接入请求信号(参照比如专利文献1)。
图1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的示意。在图1中,最开始,因为通信终端装置1与通信终端装置2分别在同一个RACH的副信道同时发送接入请求信号,所以任何一个接入请求信号都无法在基站装置接收。继而,因为从初次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开始到指定的应答等待期间内,从基站装置没有接入许可信号被发送回来,通信终端装置1与通信终端装置2在经过了随机设定的重传延时时间1或者重传延时时间2后,对基站装置分别重发接入请求信号。
像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时,通过随机设定补偿时间,降低重发的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0-3081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存在以下的问题:到重发接入请求信号为止的时间必然比应答等待期间长,因此存在当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时,通信终端装置到开始通信为止所需的时间变长。而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在将这样的通信终端装置作为构成要素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因为到开始通信为止所需的时间变长,所以吞吐量容易降低。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到通信开始所需的时间较短,而且难于导致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的降低。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采取的结构包括: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组中选择用于发送随机访问信号的副信道,并在每次重发随机访问信号时选择不同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以及发送单元,通过选择的副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终端装置,因为使用从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组中选择的副信道进行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或者重发,所以能够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结果是,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因为能够减少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通信,且能够抑制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的降低。另外,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能够提高语音通信或录像传输等的延迟要求严格的分组通信的通信质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终端装置,在初次发送接入请求信号时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后的重发接入请求信号时,还可以改变副信道的选择方式,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重发接入请求信号时的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通过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来发送接入请求的话,能够抑制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功率。结果是,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能够抑制消耗功率,所以能够延长电池使用时的通信时间。另外,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比如通信终端装置为处于小区边缘的便携式电话等的情形下,能够防止从该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成为邻近的其它小区的干扰信号而降低其它小区的吞吐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以往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的副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开始通信时的操作的示意图;以及
图16是表示副信道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以下的各个实施例,在利用蜂窝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以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对基站装置发送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信号为例说明。其中,在实施例中,对具有同一功能的结构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1)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对OFDM信号通过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Duplex)方式发送或接收的情形为例来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的结构的方框图。通信终端装置100包括:接收无线单元101;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02;信道分离单元103;解调单元104;解码单元105;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应答判断单元107;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编码单元111-1、111-2;调制单元112-1、112-2;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逆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5;无线发送单元116以及天线元件117。
接收无线单元101,经由天线元件117接收从基站装置无线发送来的导频信号以及接入许可信号等,将这些接收信号实行频率转换以及模拟/数字转换等指定的接收处理,并将接收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入到FFT单元102。
FFT单元102对从接收无线单元101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由串行信号转换到并行信号的处理,通过将该并行信号FFT处理后再次转换为串行信号,将接收信号的频域的码元配置转换为时域的码元配置,并将码元配置转换后的接收信号输入到信道分离单元103。
信道分离单元103对从FFT单元102输入的接收信号的信道进行判断,由此判断该接收信号是否为导频信号。另外,信道分离单元103当该接收信号为导频信号时,将该接收信号输入到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另一方面当该接收信号不为导频信号时,将该接收信号输入到解调单元104。
解调单元104对从分离单元103输入的接收信号以指定的方式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输入到解码单元105。
解码单元105对从解调单元104输入的接收信号通过指定的方式进行解码而生成接收数据,并将生成的接收数据输入到应答判断单元107以及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等。
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将从信道分离单元103输入的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比如信干比(SIR:Signal-to-Interference power Ratio)或接收功率电平,按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组,也就是按每个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进行测量,并将该测量结果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
应答判断单元107检测自无线发送单元116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的定时,对从解码单元105输入的接收数据进行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ing)的差错检测,由此判断从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定时开始在指定的应答等待期间内,是否由基站装置发送了接入许可信号。另外,应答判断单元107在初次将接入请求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时,通知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为0。而且当判断从该初次的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定时开始到指定的应答等待期间内,没有从基站装置发送来接入许可信号时,在经过了该应答等待期间后,将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计入一次,并通知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下次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为1。然后,应答判断单元107响应逐次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直到接入许可信号从基站装置发送来为止,每经过一次对各个接入请求信号的应答等待期间,就将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递增1,并通知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所计入的重发次数。另外,应答判断单元107当判断在接入请求信号的应答等待期间内,从基站装置发送来接入许可信号时,通知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该判断结果。
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0时,选择每个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副信道中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另外,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1次或以上时,根据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对于最近的访问请求信号的发送后接收的导频信号所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选择具有相应于从最好接收质量计入的重发次数的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较差的副信道,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另外,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将对应于如此选择的副信道的接收质量的发送功率电平一并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另外,事先让从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副信道的接收质量与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功率电平相对应,从而通知的接收质量越高则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功率电平就越低。另外,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当收到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接入许可信号已发送来的判断结果时,将该判断结果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并根据紧接其后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对于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将对应于该接收质量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编码单元111-1对从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等输入的接入请求信号通过指定的方式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接入请求信号输入到调制单元112-1。另外,编码单元111-2对从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等输入的发送数据通过指定的方式进行编码而生成发送信号,并将生成后的发送信号输入到调制单元112-2。
调制单元112-1对从编码单元111-1输入的接入请求信号通过指定的方式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接入请求信号输入到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另外,调制单元112-2对从编码单元111-2输入的发送信号通过指定的方式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信号输入到副信道分配单元113。
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对从调制单元112-1输入的调制后的接入请求信号,分配由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通知的副信道,也即副载波组或者频率,并将分配了该副信道的接入请求信号输入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另外,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当收到由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通知的接入许可信号已发送来的判断结果时,将从调制单元112-2输入的发送信号分配给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所指示的副信道或者事先决定的副信道,并将该结果输入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将从副信道分配单元113输入的接入请求信号或者发送信号放大到由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通知的发送功率电平,并将放大后的接入请求信号或者发送信号输入到IFFT单元115。
IFFT单元115将从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输入的接入请求信号或者发送信号转换为并行信号,并对该并行信号进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由此将时频的码元配置转换为频域的码元配置,并且转换为串行信号而生成OFDM信号,并将生成的OFDM信号输入到无线发送单元116。
无线发送单元116对从IFFT单元115输入的接入请求信号或者发送信号的OFDM信号,进行数字/模拟转换或频率转换等的指定的发送处理,之后将该OFDM信号经由天线元件117无线发送到基站装置。
接下来,利用图3来说明通信终端装置100的操作。
在图3中,假设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分别对同一个基站装置同时发送接入请求信号,另外在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所具备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中,对导频信号的每个副信道测量接收SIR。另外,假设在图3,通信终端装置100-1中,导频信号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受到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分别为,副信道#1:6dB、副信道#2:-4dB、副信道#3:10dB、副信道#4:15dB、副信道#5:2dB以及副信道#6:5dB。同样的,通信终端装置100-2中,导频信号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分别为,副信道#1:8dB、副信道#2:-3dB、副信道#3:5dB、副信道#4:18dB、副信道#5:12dB以及副信道#6:5dB。另外,在图3,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中,假设对初次接收的导频信号的接收SIR和其次接收的导频信号的接收SIR为同一接收SIR。
在图3,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分别初次发送接入请求信号时,因为选择对于导频信号的接收SIR最好的副信道,所以选择了同一个副信道#4。因此,从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发送的、初次的接入请求信号不论哪个都在基站装置不能接收。结果是,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不论哪个都不能在对该初次的接入请求信号的应答等待期间内接收接入许可信号,因此利用下一次接收导频信号的时机来重发接入请求信号。在该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时,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分别选择具有相应于从最好接收质量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导频信号的较低接收SIR的副信道。因此,通信终端装置100-1选择副信道#3,通信终端装置100-2选择副信道#5。因此,像这样从通信终端装置1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2重发的接入请求信号不论哪个都能在基站装置接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根据重发次数,不同的副信道被选择,通过选择的副信道进行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或者重发,因此能够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结果是,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在重发接入请求信号时无需设定随机的重传延时(back-off)时间,而且能够减少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通信,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的降低,另外能够提高语音通信或录像传输等的对延迟要求严格的分组通信的通信质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对接入请求信号以及发送信号基于有关导频信号的接收SIR来进行OL-TPC,比如通信终端装置100为处于小区边缘的便携式电话的情形下,能够防止从该通信终端装置100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或发送信号成为邻近的其它小区的干扰信号而降低其它小区的吞吐量。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用于发送接入请求信号的副信道根据该重发次数按接收SIR从好到差的顺序选择,因此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功率从最小值开始逐渐变大,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少对邻近的其它小区产生的干扰,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其它小区的干扰所引起的吞吐量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在初次发送接入请求信号时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后的重发接入请求信号时,改变副信道的选择方式,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重发接入请求信号时的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
另外,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根据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来改变副信道的选择方式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比如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即使在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为一次或以上时,也可以仍然继续选择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这样一来,能够减轻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的选择副信道所需的信号处理的负担。顺便提一下,在传播路径的衰落变化较快时,这样处理的话,能够更进一步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
(实施例2)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300的结构的方框图。通信终端装置300,在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中,具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来代替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并且在应答判断单元107与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之间设置阈值设定单元321。
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根据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从该接收质量大于或等于由阈值设定单元321通知的阈值的副信道组中随机地选择其中一个,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另外,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将对应于选择的副信道的接收质量的发送功率电平一并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阈值设定单元321根据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n次,比如设初始值为αdB,变化系数为βdB,将通过“阈值=αdB-n次×βdB”计算出的阈值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另外,以下假设初始值为αdB=5dB,变化系数为βdB=2dB。
接下来,利用图5以及图6来说明通信终端装置300的操作。
在图5表示通信终端装置300的测量的导频信号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另外,图5所示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与图3所示的相同。
阈值设定单元321在接入请求信号为初次发送时,因为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0,将阈值=5dB-0次×2dB=5dB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继而,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如图5(A)所示,从接收SIR大于或等于5dB的副信道#1:6dB、副信道#3:10dB、副信道#4:15dB以及副信道#6:5dB中随机地选择其中一个,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同时将对应于该接收SIR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同样的,阈值设定单元321在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1时,将阈值=5dB-1次×2dB=3dB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或在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重发次数为2时,将阈值=5dB-2次×2dB=1dB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继而,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如图5(B)以及图5(C)所示,从接收SIR为3dB以上或者1dB以上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其中一个,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同时将对应于该接收SIR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通信终端装置300-1和通信终端装置300-2的测量的导频信号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如图5所示,图6表示通信终端装置300-1和通信终端装置300-2对同一个基站装置同时发送以及重发接入请求信号的状态的一个例子。在图6表示的例子中,对应图5(A)的重发次数为0时,通信终端装置300-1和通信终端装置300-2都选择副信道#4;对应图5(B)的重发次数为1时,都选择副信道#3,所以在这些情形下,在基站装置中接入请求信号不能被接收。继而,对应图5(C)的重发次数为2时,通信终端装置300-1选择副信道#4,通信终端装置300-2选择副信道#1,因此无论哪个接入请求信号都在基站装置初次被接收。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减小用于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的阈值的话,接入请求信号通过接收SIR较小的副信道发送或重发的概率则会增大,因此在基站装置中接入请求信号的误码率就会上升,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的概率会增大。另一方面,如果增大用于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的阈值的话,在基站装置中接入请求信号的误码率会下降,而由于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概率的降低,而相对于此,由于能够被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选择的副信道会减少,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增大,所以结果有可能是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的概率上升。另外,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概率还受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量或噪声大小的影响。于是,本实施例在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中,将用于选择副信道时的阈值,设定为使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概率为最低。具体而言,随着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的增加而该阈值逐次减小,由此来适应内含在所述阈值的调节中的折衷或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量以及噪声的大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300,随着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的增加进行调节,逐渐地减小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选择时使用的阈值,因此无需将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功率没有必要地提高,就能够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300,无需将接入请求信号的发送功率没有必要地提高,能够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所以即使通信终端装置300为处于小区边缘的便携式电话等,也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从该通信终端装置300发送的接入请求信号成为邻近的其它小区的干扰信号而降低其它小区的吞吐量。
另外,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300中,离基站装置越远则导频信号的平均接收功率就越小,因此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选择副信道时使用的阈值比所述平均接收功率越大,则能供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选择的副信道就越少。于是,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300中,将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308选择副信道时使用的阈值设定为导频信号的平均接收功率的相对值也可以。
(实施例3)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600的结构的方框图。通信终端装置600,在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中,具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来代替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并且具有设置在应答判断单元107与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之间的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632。
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根据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从该接收质量为由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632通知的副信道数是在M+n值以内的质量好的副信道组中随机地选择其中一个,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同时将对应于该副信道的接收质量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632将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n次,加在比接收导频信号的副信道总数少的自然数M上,并将该M+n的值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另外,以下设M=5,所以当重发次数为0时,由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632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的值为M+n=5,当重发次数为1时,通知的值M+n=6。
接下来,利用图8来说明通信终端装置600的操作。在图8表示通信终端装置600的测量的导频信号的每个副信道中接收SIR。另外,图8所示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与图3所示的相同。因此,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当初次发送接入请求信号时,从除了接收SIR最差的副信道#2:-4dB以外的5个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任意一个,比如副信道#3,并将选择的副信道为副信道#3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同时将对应于#3的副信道的接收SIR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同样的,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当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为1次时,能够从所有的副信道#1~#6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600,即使接收导频信号的平均接收功率较低,也能够保留指定数量的由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608选择的选择候补的副信道,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600,发送或者重发接入请求信号的副信道从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因此能够较低地设定该发送功率,从而减少对邻近的其它小区产生的干扰。由此,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600,能够有效地防止邻近的其它小区的吞吐量的下降。
(实施例4)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800的结构的方框图。通信终端装置800,在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中,具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来代替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还具备优先级判断单元831和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
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首先将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分类为多个副信道组比如低频端的副信道组和高频端的副信道组。另外,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基于由后述的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通知的、通过优先级判断单元831的有关发送数据的判断结果,选择分类后的低频端的副信道组或者高频端的副信道组的任意一个。而且,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对选择的副信道组,根据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从该接收质量为由后述的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通知的M+n值以内的质量好的副信道组中随机地选择其中一个,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同时将对应于该副信道的接收质量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优先级判断单元831通过判断从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等输入的发送数据的种类来判断该优先级。具体而言,优先级判断单元831在输入的发送数据为语音分组数据等对延迟要求严格的数据时,判断为优先级高的发送数据,另一方面在输入的发送数据为Web数据等时,判断为优先级低的发送数据,并将该判断结果通知给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
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将由优先级判断单元831通知的、有关发送数据的优先级的判断结果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并且基于该判断结果,鉴于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的分类后的低频端的副信道组的副信道总数和高频端的副信道组的副信道总数,对每个副信道组,设定比其副信道总数少的自然数M,并将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n次加上设定的数M,将该M+n的值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
接下来,利用图10来说明通信终端装置800的操作。图10表示通信终端装置800的测量的导频信号中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在本实施例,如图10所示,导频信号由12个的副信道构成,由该低频端的6个副信道构成的副信道组被分配给发送数据的优先级低的通信终端装置800;另一方面,由该高频端的6个副信道构成的副信道组被分配给发送数据的优先级高的通信终端装置800。在图10中,低频端的副信道组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由于受到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分别为,副信道#1:6dB、副信道#2:-4dB、副信道#3:10dB、副信道#4:15dB、副信道#5:2dB以及副信道#6:5dB。另一方面,高频端的副信道组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SIR分别为,副信道#1:8dB、副信道#2:-3dB、副信道#3:5dB、副信道#4:18dB、副信道#5:12dB以及副信道#6:5dB。
而且,在如图10(A)所示的低优先级的发送数据的情形下,当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为0时,因为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设定为M=2,所以通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从低频端的副信道组的接收SIR好的2个副信道中,即副信道#3:10dB或者副信道#4:15dB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结果表示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选择了副信道#3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如图10(B)所示的高优先级的发送数据的情形下,当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为0时,因为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设定为M=4,所以通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从高频端的副信道组的接收SIR好的4个副信道中,即副信道#1:8dB、副信道#3:5dB、副信道#4:18dB以及副信道#5:12dB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结果表示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选择了副信道#1的状态。也就是,由图10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发送数据的优先级不同的通信终端装置800之间,不可能发生使用相同副信道发送接入请求信号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800,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对由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通知的每个副信道的接收质量事先分类成低频端的副信道组和高频端的副信道组,因此在发送数据的优先级不同的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808之间,能够完全消除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可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800,选择候补数设定单元832对优先级高的发送数据设定的自然数M比对优先级低的发送数据设定的自然数M大,所以越是持有优先级高的发送数据的通信终端装置800,就越能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确率,从而能够将持有的发送数据在短时间内发送到基站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如图10所示,说明了对持有优先级高的发送数据的通信终端装置800和持有优先级低的发送数据的通信终端装置800分别分配相同数目的用于发送接入请求信号的副信道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比如对优先级高的发送数据的通信终端装置800分配更多的副信道也是可以的。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1到实施例4中,以利用TDD方式发送或者接收OFDM信号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5,以利用频分复用(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方式发送或者接收OFDM信号为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0的结构的方框图。通信终端装置1000,在实施例1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中,具备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06来代替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6、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来代替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8,并且还具备了传播路径状态估计单元1031。
接收质量测量单元1006利用由信道分离单元103输入的导频信号,测量全带宽,也就是OFDM信号的所有副载波的平均的接收质量,比如测量平均SIR或平均接收功率电平,并将基于该测量结果的发送功率电平通知给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传播路径状态估计单元1031利用由信道分离单元103输入的导频信号,估计传播路径的频率选择性(频域的衰落变化的速度)和传播路径的时间变化的速度。作为这些估计速度的方法,根据每个导频信号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变化量来估计。另外,对于传播路径的频率选择性,可以根据到达信号的延迟分布来估计,对于传播路径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可以根据作为最大多普勒频率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移动速度来估计。本实施例中,对于传播路径的频率选择性的估计使用延迟分布;对于时间变化的速度的估计使用最大多普勒频率(fD)。
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0时,对使用的副信道进行随机地选择,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1次或以上时,根据由传播路径状态估计单元1031通知的延迟分布以及最大多普勒频率来选择副信道。比如,当延迟分布小于或等于指定的阈值(比如100ns),而且最大多普勒频率小于或等于指定的阈值(比如80Hz)时,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从在频域中从与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相离指定的副信道数(比如5个副信道)或更多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另外,当延迟分布小于或等于指定的阈值,而且最大多普勒频率不满足小于或等于指定的阈值时,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从在频域中小于指定的副信道数的范围中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也就是延迟分布越小,或者最大多普勒频率越低,则选择在频率上远离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的副信道。
在此,假设选择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以外的副信道。被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
接下来,利用图12来说明通信终端装置1000的操作。
在图12中,假设通信终端装置1000-1与通信终端装置1000-2分别对同一个基站装置同时发送接入请求信号。并且假设通信终端装置1000-1进行低速移动,而且频率选择性较小;通信终端装置1000-2进行高速移动,而且频率选择性较大。
在图12中,通信终端装置10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0-2在初次发送接入请求信号时,分别随机地选择副信道的结果为选择了同一个副信道#10,所以初次的接入请求信号无论哪个都在基站装置不能被接收。结果是,通信终端装置10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000-2不论哪个都不能在对该初次的接入请求信号的应答等待期间内接收接入许可信号,因此重发接入请求信号。
在该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中,关于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的选择副信道的方法,利用图13来说明。在图13,步骤(以下略称为“ST”)1201中判断最大多普勒频率(fD)是否超过阈值(80Hz),当判断为超过(是)时,进入ST1203;当判断为没有超过(否)时,进入ST1202。
在ST1202中判断延迟分布是否超过阈值(100ns),当判断为超过(是)时,进入ST1203;当判断为没有超过(否)时,进入ST1204。
在ST1203中,对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从相离小于指定的副信道数P的范围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在ST1204中,从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相离指定的副信道数P或以上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
再次参照图12,因为通信终端装置1000-1的传播路径的频率选择性较小(延迟分布=30ns),移动速度较慢(fD=5Hz),所以满足延迟分布小于或等于阈值(100ns),而且最大多普勒频率小于或等于阈值(80Hz)的条件。因此,在重发时,根据如图13所示的副信道的选择方法,从与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10相离5个副信道或以上的频率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副信道,结果选择副信道#3来发送。另一方面,因为通信终端装置1000-2的传播路径的频率选择性较大(延迟分布=200ns),移动速度较快(fD=150Hz),所以不满足延迟分布小于或等于100ns,而且最大多普勒频率小于或等于80Hz的条件。因此,从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10离开不到5个副信道的范围中随机地选择副信道,结果选择副信道#8来发送。
接下来,对延迟分布越小,或者最大多普勒频率越低,则选择频率上与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远离的副信道的理由进行说明。作为RACH传输失败的原因,可以考虑为源于以下理由:由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的频域上接收功率的低落;冲突(2个以上的用户的通信终端同时利用同一个副信道进行发送)。
RACH重发时,能够降低源于上述2个原因的传输失败的概率,缩短传输延迟。关于由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的接收功率的低落,通过利用与上次传输失败时使用的副信道不同的传播路径的副信道来传送,能够降低重发时也发生源于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接收功率的下降的概率。因此,使用在频域中与上次利用的副信道相离足够频率的副信道即可。
但是,将选项限定于在频域中充分远离的副信道的话,会增加重发时发生冲突的概率。于是,为了降低重发时发生冲突的概率,根据延迟分布以及最大多普勒频率,决定在频域中与上次利用的副信道相离的程度。具体而言,对最大多普勒频率较低,而且延迟分布较小的用户,因为重发时相对上次发送的传播路径的变化量较小,或者频域的传播路径的变化比较平缓,所以选择在频域中与用于上次发送的副信道相离指定的副信道或以上的副信道。因为上述以外的用户的传播路径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或者频域上的变化比较激烈,所以即使副信道在频域上相离不很远,传播路径不同的可能性也较大。于是,从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相离指定范围内的副信道中选择。一般来讲,在蜂窝系统中,因为小区内存在持有各种各样的传播路径状态的用户,根据上述的选择方法对每个用户选择不同的副信道,能够提高回避冲突的概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0,根据距上次发送以后的传播路径的变化量,使RCAH重发时使用的副信道在频域中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相离,因此能够降低源于冲突以及衰落的下降所引起的RACH的传输失败的概率。结果是,能够无需设置长时间的重传延时时间,减少RACH的重发次数,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通信,能够提高语音通信或影像传输等对延迟要求严格的分组通信的通信质量。另外,能够通过减少重发次数而抑制吞吐量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作为传播路径,利用频率选择性以及时间变化的速度的二者的情形,只利用其中一个也可以。另外,也可以用相干(coherent)带宽(可将传播路径视为不变的带宽)来定义频率选择性,用相干时间(可将传播路径视为不变的时间)来定义时间变化的速度。
另外,分别对延迟分布和最大多普勒频率设定多个阈值,设定对应其的多个副信道的选择幅度也可以。
另外,说明了应答判断单元107作为计入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次数的单元,也可以只判断是否进行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
(实施例6)
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说明对在实施例5中说明的多个副信道进行分组的情形。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300的结构的方框图。通信终端装置1300,在实施例5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000中,具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308来代替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008,还具备组选择单元1331。
组选择单元1331从由多个副信道构成的组中选择一个组。具体而言,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0时,随机地选择使用的组。另外,当由应答判断单元107通知的重发次数为1次以上时,根据由传播路径状态估计单元1031通知的最大多普勒频率以及延迟分布来选择组。比如,当最大多普勒频率大于或等于指定的阈值(比如80Hz)时,选择与上次用于发送的组相同的组;当小于指定的阈值时,选择与上次用于发送的组不同的组。而且,在最大多普勒频率小于指定的阈值的情形下,当延迟分布大于或等于指定的阈值(100ns)时,组选择单元1331从与上次用于发送的组相离小于指定的组数(比如2个组)的范围内选择一个组;当延迟分布小于指定的阈值时,选择与上次用于发送的组相离指定的组数或以上的组。将选择的组通知给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308。
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308从由组选择单元1331通知的组中的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副信道,并将选择的副信道通知给副信道分配单元113。
接下来,利用图15来说明通信终端装置1300的操作。
在图15中假设16个副信道被4个一组地分组,一共分为4个组,通信终端装置1300-1与通信终端装置1300-2分别对同一个基站初次发送接入请求信号的条件与图12相同。也就是,通信终端装置1300-1和通信终端装置1300-2不论哪个都不能在对该初次的接入请求信号的应答等待期间内接收接入许可信号,因此重发接入请求信号。
在该接入请求信号的重发中,利用图16说明副信道的选择方法。在图16,在ST1501中通过组选择单元1331来判断最大多普勒频率(fD)是否超过阈值(80Hz),当判断为超过(是)时,进入ST1502;当判断没有为超过(否)时,进入ST1503。
在ST1502中,通过组选择单元1331选择与用于上次发送的组不同的组,并进入ST1506。
在ST1503中通过组选择单元1331判断延迟分布是否超过阈值(100ns),当判断为超过(是)时,进入ST1504;当判断为没有超过(否)时,进入ST1505。
在ST1504中,组选择单元1331对用于上次发送的组,从相离小于指定的组数N的范围内的组中随机地选择一个组;在ST1505中,组选择单元1331对用于上次发送的组,从相离指定的组数N或以上的组中随机地选择组。
ST1506中,通过使用副信道选择单元1308从选择的组中随机地选择副信道。
再次参照图15,在重发时,通信终端装置1300-1的最大多普勒频率为5Hz,小于指定的阈值(比如80Hz),所以根据如图16所示的副信道的选择方法,选择与用于上次发送的组(组C)不同的组。而且,延迟分布为30ns,小于指定的阈值(比如100ns),所以通信终端装置1300-1选择与组C相离2个组或以上的组A。而且,从组A中随机地选择副信道的结果为,通信终端装置1300-1利用副信道#3进行发送。
另一方面,通信终端装置1300-2的最大多普勒频率为150Hz,为大于指定的阈值(比如80Hz),所以选择与用于上次发送的组相同的组C。而且,从组C中随机地选择副信道的结果为,通信终端装置1300-2利用副信道#12进行发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1300,当RACH重发时,如果各个通信终端装置的传播路径的时域的变化量较大,最大多普勒频率较高的话,选择与上次发送相同的组的副信道;如果各个通信终端装置的传播路径的时域的变化量较小,最大多普勒频率较低的话,选择与上次发送不同的组的副信道,所以能够降低源于衰落的下降以及冲突所引起的RACH传输失败的概率。另外,在选择与上次的发送不同的组时,根据传播路径的频域的变化量,也就是根据延迟分布选择在频率上与用于上次发送的组相离的组,由此能够降低源于衰落的下降所引起的RACH传输失败的概率。结果是,能够无需设置长时间的重传延时时间,减少RACH的重发次数,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通信,能够提高语音通信或影像传输等对延迟要求严格的分组通信的通信质量。另外,能够通过减少重发次数而抑制吞吐量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作为传播路径,利用频率选择性以及时间变化的速度的双方的情形,只利用其中一个也可以。另外,也可以用相干(coherent)带宽(可将传播路径视为不变的带宽)来定义频率选择性,用相干时间(可将传播路径视为不变的时间)来定义时间变化的速度。
另外,虽然以组内的副信道为OFDM的副载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比如副信道可以是扩频码或码元反复的模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另外,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对通信终端装置将OFDM信号的多个副载波合并为载波组并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对该载波组也就是以副信道为单位测量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并且将接入请求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比如通信终端装置以OFDM信号的副载波为单位测量接收质量,或者利用任意的副载波将接入请求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也可以。
另外,本发明对接入请求信号以外的,只要是利用RACH发送数据的信号的其它的信号也都能够适用。另外,RACH还会被表示为竞用信道(contentionchannel)、竞争信道(competition channel)等。
另外、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作为传输方式以利用OFDM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比如也能够适用于将单载波信号利用多个载波或者频率来传输的F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的传输方式,并且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此时,副信道比如表示一个单载波信号。
另外,还能够适用于利用像IFDMA(交织FDMA,Interleaved FDMA)那样的梳子齿状,也就是等间隔分布的频率配置的传输方式。此时,副信道为一个IFDMA信号。顺便提一下,IFDMA信号也被称为分散信道(DistributedChannel)。
另外,对一个单载波信号或IFDMA信号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扩频码等进行信道分离。此时,副信道表示一个单载波信号的扩频码元。
另外,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使用不同的传输方式也可以。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对于在发送RACH之前发送前导码的情形也同样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说明了假设为TDD方式、FDD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本发明不论对哪一种方式都能够适用。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为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还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各功能模块,典型的由集成电路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另外,在此虽然称做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集成电路)、系统LSI(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超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大LSI(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只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将LSI内部的电路块连接或设定重新配置的可重配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替换LSI集成电路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也有应用生物工程学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采取的结构包括: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组中选择用于发送随机访问信号的副信道,并在每次重发随机访问信号时选择不同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以及发送单元,通过选择的副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接收单元,接收导频信号;以及测量单元,对每个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测量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使用测量的接收质量,从副信道组中选择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的副信道组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选择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好的M个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随着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增加,在选择副信道时减少使用的所述阈值。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0时,选择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另外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选择具有相应于从最好接收质量计入的重发次数的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较差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0时,选择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另外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从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好的M个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随着所述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增加,增加M个所述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优先级判断单元,在通过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而开始通信后,对发送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进行判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根据所述优先级判断单元所判断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增加M个所述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随着所述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增加,增加M个所述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还包括: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判断是否重发随机接入信号,以及估计单元,估计传播路径的状态,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通过所述应答判断单元判断出重发随机接入信号时,基于通过所述估计单元所估计的传播路径的状态,选择用于发送随机接入信号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估计单元,作为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来估计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小于指定的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估计单元,作为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来估计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小于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和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估计单元,作为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和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的双方二者来估计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一阈值,而且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和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的第一阈值,或者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和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基于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选择由多个副信道构成的组中的一个,并选择所选择的组中的副信道中的一个。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为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选择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选择的组相同的组;当小于指定阈值时,选择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选择的组不同的组。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一阈值,而且所述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的第二阈值以上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所述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访问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为OFDM信号中的副载波或者副载波块。
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副信道为FDMA系统中的一个单载波信号。
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为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副信道选择步骤,从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组中选择在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副信道,并在每次重发随机接入信号时选择不同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以及发送步骤,通过选择的副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本说明书基于2004年7月14日申请的特愿2004-207196以及2005年7月8日申请的特愿2005-200276。其内容都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具有降低接入请求信号发生冲突的概率、减少该重发次数的效果、对便携式电话或PDA等的移动无线通信终端装置等有用。

Claims (24)

1.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组中选择在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副信道,并在每次重发随机接入信号时选择不同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以及
发送单元,通过选择的副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导频信号;以及
测量单元,对每个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测量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使用测量的接收质量,从副信道组中选择副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的副信道组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选择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从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好的M个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随着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增加,在选择副信道时减少使用的所述阈值。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0时,选择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另外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选择具有相应于从最好接收质量计入的重发次数的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较差的副信道。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0时,选择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副信道;另外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从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接收质量好的M个副信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随着所述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增加,增加M个所述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优先级判断单元,在通过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而开始通信后,对发送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进行判断,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根据所述优先级判断单元所判断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增加M个所述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计入随机接入信号的重发次数,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应答判断单元所计入的重发次数为1或以上时,随着所述计入的重发次数的增加,增加M个所述接收质量好的副信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包括:
应答判断单元,判断是否存在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的应答,由此判断是否重发随机接入信号,以及
估计单元,估计传播路径的状态,
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通过所述应答判断单元判断出重发随机接入信号时,基于通过所述估计单元所估计的传播路径的状态,选择在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副信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估计单元,作为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来估计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该速度小于指定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估计单元,作为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来估计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该速度小于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估计单元,作为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和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的二者来估计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一阈值,而且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为指定的第一阈值,或者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基于所述传播路径的状态,选择由多个副信道构成的组中的一个,并选择所选择的组中的副信道中的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阈值时,选择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选择的组相同的组;当该速度小于指定阈值时,选择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选择的组不同的组。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选择单元,当所述传播路径的时间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一阈值,而且所述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小于指定量的副信道;当所述传播路径的频率方向的变化的速度小于指定的第二阈值时,选择具有与上次随机接入信号发送时所用的副信道的频率的差大于或等于指定量的副信道。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为OFDM信号中的副载波或者副载波块。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副信道为FDMA系统中的一个单载波信号。
2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副信道选择步骤,从通过频率分类而定义的副信道组中选择在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副信道,并在每次重发随机接入信号时选择不同于上次使用的副信道;以及
发送步骤,通过选择的副信道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CN2005800237783A 2004-07-14 2005-07-12 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Active CN1985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7196/2004 2004-07-14
JP2004207196 2004-07-14
JP2005200276A JP4762619B2 (ja) 2004-07-14 2005-07-08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0276/2005 2005-07-08
PCT/JP2005/012855 WO2006006602A1 (ja) 2004-07-14 2005-07-12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5533A true CN1985533A (zh) 2007-06-20
CN1985533B CN1985533B (zh) 2012-09-26

Family

ID=35783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37783A Active CN1985533B (zh) 2004-07-14 2005-07-12 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3) US7809371B2 (zh)
EP (1) EP1758415B1 (zh)
JP (1) JP4762619B2 (zh)
KR (1) KR101095773B1 (zh)
CN (1) CN1985533B (zh)
BR (1) BRPI0511830B1 (zh)
CA (1) CA2572744C (zh)
RU (1) RU2405284C2 (zh)
WO (1) WO200600660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774A (zh) * 2011-02-08 2013-12-18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未使用tv频率中的wlan信道分配
CN108632163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边界路由器及核心路由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323A (zh) * 2005-01-13 2006-07-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天线通信系统中采用天线选择执行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WO2007077522A2 (en) * 2006-01-03 2007-07-1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transmission dur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KR100913089B1 (ko) * 2006-02-07 2009-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파일럿 신호 전송 방법
EP2015599A1 (en) 2006-04-28 2009-01-14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rach transmission method
JP4732948B2 (ja) * 2006-05-01 2011-07-2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並びにランダム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US8189621B2 (en) 2006-05-12 2012-05-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tack signaling to application with lack of requested bandwidth
EP2040480A1 (en) * 2006-07-06 2009-03-25 Sharp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ndom access method
KR101321091B1 (ko) * 2006-07-07 2013-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의 기지국에서 단말을 그룹에 할당하는 방법 및맵 생성 방법
US8432852B2 (en) 2006-07-14 2013-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iming control signal
US7869421B2 (en) 2006-07-14 2011-0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cess request in an OFDM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JP4897548B2 (ja) * 2006-08-31 2012-03-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携帯機、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CN101155415B (zh) * 2006-09-29 2011-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随机接入信道的切换接入方法和装置
KR100758766B1 (ko) 2006-10-04 2007-09-14 엘지노텔 주식회사 다양성 이득 향상을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제어 방법
JP2008141245A (ja) * 2006-11-29 2008-06-19 Kyocera Corp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WO2008069093A1 (ja) * 2006-11-29 2008-06-12 Kyocera Corporation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US8144793B2 (en) 2006-12-12 2012-03-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gnitive multi-user OFDMA
JP4855962B2 (ja) * 2007-02-06 2012-01-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A2675929C (en) 2007-02-12 2015-06-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high speed ue access
US8792922B2 (en) * 2007-02-28 2014-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scheduling for fairness in channel estimation performance
EP1978667B1 (en) 2007-04-05 2017-10-11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System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ortable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
US7970085B2 (en) 2007-05-08 2011-06-28 Microsoft Corporation OFDM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or non-OFDMA signals
JP5117776B2 (ja) * 2007-07-03 2013-01-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プロセッサ、記憶媒体
US7778318B1 (en) * 2007-08-15 2010-08-17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OFDM gain compression measurement
US8374130B2 (en) 2008-01-25 2013-02-12 Microsoft Corporatio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th carrier sense
JP5174490B2 (ja) * 2008-02-27 2013-04-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受信帯域制御方法
US8897394B1 (en) * 2008-04-08 2014-11-2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ly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s mode in high frequency systems
US8422370B2 (en) * 2008-06-27 2013-04-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ducing retransmission of out of order packets
JP5115369B2 (ja) * 2008-07-09 2013-01-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チャネル割当方法
JP2010062680A (ja) * 2008-09-01 2010-03-18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1483909B (zh) * 2009-02-06 2011-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载波的反向功率控制方法
CA2760394A1 (en) * 2009-04-29 2010-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erminal apparatus, coordinator,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emergency events
US10187758B2 (en) 2009-12-29 2019-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hared scheduling request resources
EP2687058B1 (en) 2011-03-14 2015-03-04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ssisted location-based wireless spectrum allocation
JP5557340B2 (ja) * 2011-03-28 2014-07-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WO2012154955A1 (en) * 2011-05-10 2012-11-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uplink timing alignment on a secondary cell
CN102271417B (zh) * 2011-07-22 2014-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长期演进网络中随机接入过程管理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4054285B (zh) * 2011-11-15 2017-06-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基于多载波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分布空闲用户设备的方法以及设备
JP5165141B2 (ja) * 2012-10-15 2013-03-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プロセッサ、記憶媒体
PL2760248T3 (pl) 2013-01-28 2021-07-19 Alcatel Lucent Telekomunikacja bezprzewodowa
US10660072B2 (en) * 2015-03-18 2020-05-19 Apple Inc. Terminal device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by terminal device
KR102317093B1 (ko) * 2015-06-26 2021-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기들의 통신 방법 및 그 단말기
WO2016209054A1 (en) * 2015-06-26 2016-12-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erminals and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the communication
US10820356B2 (en) * 2015-12-11 2020-10-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ention-based channel allocation
SG11201900590PA (en) * 2016-07-28 2019-02-27 Razer Asia Pacific Pte Ltd Receiver devices, transmitter devices,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eceiver devic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transmitter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JP6811988B2 (ja) * 2016-12-26 2021-01-13 国立大学法人信州大学 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信号受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6949969B2 (ja) * 2017-01-23 2021-10-13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のための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JPWO2022190333A1 (zh) * 2021-03-11 2022-09-15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3081A (en) * 1993-11-01 1997-0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688686B2 (ja) * 1993-03-05 1997-12-10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Cdmaによ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通信方法及びそれを使った移動局装置
DE69433336T3 (de) * 1993-03-05 2008-06-19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Cdma kommunikationsverfahren mit selektivem zugriff und anordnung für mobile stationen in denen dieses verfahren angewandt wird
US5581847A (en) 1995-06-26 1996-12-10 Hsieh; Dick M. Handle device of a wheeled trunk extensible and retractable by a single hand
EP1768438B1 (en) * 1995-09-20 2010-08-11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Access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for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912884B2 (ja) * 1995-12-14 1999-06-28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マルチアクセス方法および移動局ならびに基地局
US6259724B1 (en) * 1996-10-18 2001-07-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0115834A (ja) * 1998-10-05 2000-04-21 Sony Corp 通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EP1511346B1 (en) 1999-03-10 2017-11-22 Thomson Licensing SAS Random access burst transmission scheme and apparatus
JP3678944B2 (ja) * 1999-07-02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6721569B1 (en) 2000-09-29 2004-04-1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Dynamic sub-carrier assignment in OFDM systems
US6937641B2 (en) 2001-02-28 2005-08-30 Golden Bridge Technology, Inc. Power-controlled random access
DE60108177T2 (de) * 2001-06-27 2005-12-08 Nokia Corp. Verfahren zur adaptiven einstellung der sendeparameter für eine aufwärtssendungsprozedur eines zufallzugriffskanals in einem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system
JP4067873B2 (ja) * 2002-05-24 2008-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伝送装置
JP4043322B2 (ja) * 2002-09-06 2008-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115784B2 (ja) * 2002-09-11 2008-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20040176097A1 (en) * 2003-02-06 2004-09-09 Fiona Wilson Allocation of sub channels of MIMO channels of a wireless network
US7450599B2 (en) * 2003-02-08 2008-1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 network
KR101015736B1 (ko) * 2003-11-19 2011-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의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선택적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8040986B2 (en) * 2003-11-26 2011-10-1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Frequency-domain subchannel 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 and power pouring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ATE366020T1 (de) * 2005-08-01 2007-07-15 Alcatel Lucent Reduzierung des overheads zur kanalzuteilung im abwärtskanal eines mehrträgersystems
US20070064665A1 (en) * 2005-08-23 2007-03-2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an uplink random access channel in a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8687564B2 (en) * 2005-11-04 2014-04-01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dimensioning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systems
EP2068466B1 (en) * 2006-09-29 2013-08-28 Fujitsu Limited Base station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0774A (zh) * 2011-02-08 2013-12-18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未使用tv频率中的wlan信道分配
CN103460774B (zh) * 2011-02-08 2017-07-14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未使用tv频率中的wlan信道分配
CN108632163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边界路由器及核心路由器
CN108632163B (zh) * 2017-03-24 2021-11-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边界路由器及核心路由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58415B1 (en) 2013-04-03
JP4762619B2 (ja) 2011-08-31
US20070201503A1 (en) 2007-08-30
WO2006006602A1 (ja) 2006-01-19
US8351936B2 (en) 2013-01-08
US20100290404A1 (en) 2010-11-18
RU2007105499A (ru) 2008-08-20
EP1758415A1 (en) 2007-02-28
KR101095773B1 (ko) 2011-12-21
CA2572744C (en) 2016-12-13
US20110230237A1 (en) 2011-09-22
EP1758415A4 (en) 2012-03-21
RU2405284C2 (ru) 2010-11-27
US7974623B2 (en) 2011-07-05
BRPI0511830B1 (pt) 2019-02-19
US7809371B2 (en) 2010-10-05
KR20070027699A (ko) 2007-03-09
CN1985533B (zh) 2012-09-26
CA2572744A1 (en) 2006-01-19
JP2006054860A (ja) 2006-02-23
BRPI0511830A (pt) 2008-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5533B (zh) 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JP5295185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101083120B1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서브 캐리어의 할당 방법
CN102088345B (zh) 移动通信系统和其中使用的用户装置、发送方法
KR100640516B1 (ko)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 정보의전송방법 및 장치
US8902874B2 (en) Sounding channel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2781035A (zh) 基站、干扰控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0167161A (zh) 一种确定竞争窗大小的方法和装置
CN1953349B (zh)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方法
Abinader et al. Impact of bandwidth part (BWP) switching on 5G NR system performance
US8340585B2 (en) Receiving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20011738A (ko) 패킷 기반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재할당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20090017750A (ko) 무선 패킷 접속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1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05

Address after: texas

Patentee after: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