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1551B -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 Google Patents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1551B
CN1961551B CN2005800176332A CN200580017633A CN1961551B CN 1961551 B CN1961551 B CN 1961551B CN 2005800176332 A CN2005800176332 A CN 2005800176332A CN 200580017633 A CN200580017633 A CN 200580017633A CN 1961551 B CN1961551 B CN 19615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lator
receiver
transmitter
unit
g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176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1551A (zh
Inventor
哈坎·伊纳诺古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961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1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4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he who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th, e.g. self-test loop-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了用于校准在无线实体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技术。对于预校准,获得接收机单元与发射链中N个发射机单元的N个第一总增益。每个第一总增益是该接收机单元与相联系的发射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此外还获得发射机单元与接收链中N个接收机单元的N个第二总增益。每个第二总增益是用于该发射机单元与相联系的接收机单元的组合响应。基于第一和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每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每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然后,基于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至少一个校正矩阵,并将其用于计算这些单元的响应。

Description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技术领域
总的来说,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具体而言,涉及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中,用于校准在无线实体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技术。
背景技术
MIMO系统采用多(NT)个发射天线和多(NR)个接收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将由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构成的MIMO信道分解成NS个空间信道,其中,NS≤min{NT,NR}。这NS个空间信道可以用于并行发射数据,以便实现更高总吞吐量,或冗余性地实现更高可靠性。
为了获得高性能,通常需要知道从发射实体到接收实体全部发射路径的响应。可以称为“有效”信道的这个发射路径,通常包括在发射实体处的发射链、MIMO信道和在接收实体处的接收链。发射链包括NT个发射机单元,每个发射天线对应一个发射机单元。每个发射机单元包含用于对基带信号进行信号调节的电路(例如数模转换器、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等),用于生成适于从连接的发射天线进行发射的射频(RF)发射信号。由于这些单元内电路的差异,这NT个发射机单元可以具有不同的响应。接收链包括NR个接收机单元,每个接收天线对应一个接收机单元。每个接收机单元包含用于对来自相联系的接收天线的RF接收信号进行信号调节以便获得接收基带信号的电路(例如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模数转换器等)。由于这些单元内电路的差异,这NR个接收机单元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响应。
有效信道响应包括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以及MIMO信道的响应。如果能够确定并计算出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就能够简化信道估计,并改善性能。对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以时分双工方式共享单个频带的MIMO系统,特别需要简化信道估计,如同下面所描述的一样。
因此,本领域中需要用于在MIMO系统中校准在发射和接收实体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技术。
发明内容
在这里描述用于校准在无线实体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技术。无线实体可以是用户终端或接入点。通过进行预校准、现场校准和/或后续校准(follow-on calibration),能够确定并计算出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
对于预校准,获得接收机单元与发射链中N个发射机单元的N个第一总增益,每个发射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一总增益,其中N>1。每个第一总增益表示该接收机单元与相联系的发射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此外还获得发射机单元与接收链中N个接收机单元的N个第二总增益,每个接收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二总增益。每个第二总增益表示该发射机单元与相联系的接收机单元的组合响应。通过发射机单元i发送测试信号(例如一个音调),测量接收机单元j收到的测试音调,并且将总的复增益作为收到的测试信号电平与发送的测试信号电平之比计算出来,可以获得发射机单元i和接收机单元j的总增益。基于N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每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基于N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每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然后,基于N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N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至少一个校正矩阵。将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用于计算在无线实体处发射机单元与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对于现场校准,接入点在下行链路上发射MIMO导频信号(将在以后描述),用户终端在上行链路上发射MIMO导频信号。分别基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MIMO导频信号,获得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MIMO信道响应估计,并且将这一估计用于得到每个无线实体的至少一个更新的校正矩阵,如同下面将描述的一样。可以使用两个无线实体的更新的校正矩阵取代通过预校准获得的这些实体的校正矩阵。
对于后续校准,一个无线实体(例如接入点)发射两个不同的导频信号,另一个无线实体(例如用户终端)基于导频信号,估计接入点与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中的误差,如同下面将描述的一样。然后,基于确定的误差更新两个无线实体的校正矩阵。
一般而言,可以在任何时间按任何顺序进行预校准、现场校准和后续校准。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和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说明校准和正常操作的总体过程;
图2示出无线实体的框图;
图3示出用于进行预校准的过程;
图4示出在接入点与用户终端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
图5说明每个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正矩阵的应用;
图6示出校正矩阵在发射路径上的应用;
图7示出校正矩阵在接收路径上的应用;以及
图8示出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这里用“示例性的”这个词表示“作为示例、实例或示意”。在这里不必将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好或更优。
图1示出接入点和用户终端进行校准和正常操作所执行的过程100的流程图。起初,对于接入点(方框110a)和用户终端(方框110b)可以分别进行预校准,以便得到可以用来计算在这些实体处发射/接收链的响应的校正矩阵。预校准可以在制造期间、部署之后,或某个其它时间进行。现场校准可以在现场由接入点和用户终端联合进行,以获得这些实体的更新的校正矩阵(方框120)。
对于正常操作,用户终端可以利用用户终端的发射路径的校正矩阵(若有的话),在上行链路上发射数据(方框132)。接入点可以利用接入点的接收路径的校正矩阵(若有的话),来接收上行链路发射(方框134)。接入点还利用接入点的发射路径的校正矩阵(若有的话),在下行链路上发射数据(方框136)。用户终端可以利用用户终端的接收路径的校正矩阵(若有的话),接收下行链路发射(方框138)。
后续校准可以由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共同进行,以便估计校正矩阵中的误差,以及更新这些实体的校正矩阵(方框140)。一般而言,可以进行预校准、现场校准和后续校准,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来获得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此外,可以在任意时间按任意顺序进行不同类型的校准。
MIMO系统可以使用频分双工(FDD)或时分双工(TDD)信道结构。对于FDD MIMO系统,给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分配不同的频带,一条链路的MIMO信道响应可能不会与其它链路的MIMO信道响应很好地相关。在此情形中,可以确定出每个无线实体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例如通过进行预校准),可以用各自的校正矩阵计算每个链,如同下面将描述的一样。
对于TDD MIMO系统,给下行链路分配一部分时间,给上行链路分配其余时间,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共享同一频带。一条链路的MIMO信道响应可能与其它链路的MIMO信道响应强相关,甚至可以认为与另一个互易(reciprocal)。也就是,如果H表示从天线阵列A到天线阵列B的信道响应矩阵,那么,互易信道意味着由H T给出从阵列B到阵列A的耦合,其中,“T”表示转置。对于互易信道而言,由于可以基于通过其它链路(例如下行链路)接收的导频信号估计一条链路(例如上行链路)的信道响应,因此可以简化信道估计。对于TDD MIMO系统,可以利用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信道响应之间的互相关进行校准,如同后面将描述的一样。
可以进行预校准、现场校准和/或后续校准,以得到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发射路径、接收路径或者发射与接收路径的校正矩阵,如同后面将描述的一样。为了简单起见,在以下的描述中假设处于无噪声环境并且信道估计无差错。因此,在后面的公式中未示出噪声项。另外,还假设接收机单元彼此之间具有足够的隔离度(例如30dB或更多)。
1、预校准
图2显示出无线实体200的框图,无线实体200配备有N个天线,其中,N>1。无线实体200可以是用户终端,还可以将其称为无线设备、移动台,或某些其它术语。无线实体200也可以是接入点,还可以将其称为基站或某些其它术语。
在发射路径上,数据处理器210接收和处理(例如编码、交织和调制)数据,以获得数据码元。如同这里所使用的一样,“数据码元”是数据的调制码元,“导频信号码元”是导频信号的调制码元。导频信号码元预先为发射和接收实体知晓。数据处理器210还可以对数据码元进行空间处理,并对N个发射机单元(TMTR)224a至224n提供N个“发射码元”流。如同这里所使用的一样,“发射码元”是要从天线发射的码元。每个发射机单元224对其发射码元流进行处理,以生成RF发射信号,然后,RF发射信号通过环行器226,经过天线连接器228传送到天线(在图2中未示出)。每个发射机单元224进行的处理通常包括数模转换、放大、滤波和上变频。
在接收路径上,由无线实体200处的N个天线(在图2中未示出)的每一个接收一个或多个RF发射信号(例如来自另一无线实体)。来自每个天线的RF接收信号经由连接器228,通过环行器226传送到相联系的接收机单元(RCVR)234。每个接收机单元234对其RF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并向数据处理器210提供接收码元流。由每个接收机单元234进行的处理通常包括下变频、放大、滤波和模数转换。数据处理器210对收自所有N个接收机单元234a至234n的码元进行接收机空间处理(或空间匹配滤波),以获得检测到的码元,该检测到的码元是对其它无线实体发送的数据码元的估计。数据处理器210还对检测到的码元进行处理(例如解调、去交织和解码),以获得解码后的数据。
可以将无线实体200处发射路径的信号表示为:
              z txTx                   公式(1)
其中,x=[x1 x2 … xN]T是具有N个天线的N个发射(TX)基带信号的矢量,其中,xi为天线i的TX基带信号;
T是具有N个发射机单元的N个复增益的对角矩阵;以及
z tx=[ztx,1 xtx,2 … ztx,N]T是具有N个天线的N个RF发射信号的矢量,其中,ztx,i是天线i的RF发射信号。
可以将无线实体200处接收路径的信号表示为:
           yRz rx                      公式(2)
其中,z rx=[zrx,1 zrx,2 … zrx,N]T是具有N个天线的N个RF接收信号的矢量,其中,zrx,i为天线i的RF接收信号;
R是具有N个接收机单元的N个复增益的对角矩阵;以及
y=[y1 y2 … yN]T是具有N个天线的N个接收(RX)基带信号的矢量,其中yi是天线i的RX基带信号。
RF信号和基带信号是时间的函数,但是为了简单起见,没有将其表示出。
矩阵TR是N×N维矩阵,可以表示为:
公式(3)
其中,tii是发射机单元i的复增益,rii是接收机单元i的复增益,其中,i=1,……,N。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的响应通常为频率的函数。为了简单起见,假设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具有平坦频率响应。在此情形中,每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由单个复增益tii表示,每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也由单个复增益rii表示。
图3是无线实体200进行预校准的过程300的流程图。下面参照图2描述过程300。
首先,获得天线1的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的总增益r11·t11(方框312)。这可以通过,例如,使用中心导体与电路地相连的终端连接器,将天线1的连接器228a短路来实现。通过将连接器228a短路,可以将环行器226a与连接器228a之间一点处的RF发射信号ztx,1和RF接收信号zrx,1表示为:
            zrx,1=-ztx,1                  公式(4)
其中,信号反向是因为连接器228a处的短路。然后,对发射机单元224a施加TX基带信号x1(例如单个音调),在接收机单元234a输出端测量RX基带信号y1。TX基带信号电平不应使来自短路天线端口的反射信号导致任何损伤。可以将RF发射信号ztx,1和RX基带信号y1表示为
            ztx,1=t11·x1                  公式(5)
         y1=r11·zrx,1=-r11·ztx,1         公式(6)
其中,公式(6)最右边的量是利用公式(4)获得的。将公式(5)和(6)组合,获得:
r 11 · t 11 = - y 1 x 1 公式(7)
公式(7)表明,通过使连接器228a短路,可以作为天线1的TX基带信号电平与RX基带信号电平的比值取负,而获得总增益r11·t11
在图3中,随后将下标i初始化为2(方框314)。获得天线1的发射机单元1与天线i的接收机单元i的总增益rii,t11(方框316)。此外还获得天线i的发射机单元i与天线1的接收机单元1的总增益r11·tii(方框318)。总增益rii·t11和r11·tii可以按如下方式获得。从连接器228a去除终端连接器,在天线1的连接器228a与天线i的连接器228i之间连接具有已知特性的测试电缆。对发射机单元224a施加TX基带信号x1(例如单个音调),测量来自天线i的接收机单元234i的RX基带信号yi。可以将RX基带信号yi表示为:
    yi=rii·zrx,i=rii·αcable·za,1=rii·αcable·t11·x1  公式(8)
其中,αcable是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于是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总增益rii·t11
r ii · t 11 = 1 α cable · y i x 1 公式(9)
同样,对天线i的发射机单元224i施加TX基带信号xi(例如单个音调),测量来自接收机单元234a的RX基带信号x1。可以将RX基带信号y1表示为:
y1=r11·zrx,1=r11·αcable·ztx,i=r11·αcable·tii·xi  公式(10)
于是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总增益r11·tii
r 11 · t ii = 1 α cable · y 1 x i 公式(11)
公式(9)和(11)表明,可以获得总增益rii·tjj为天线i的RX基带信号电平与天线j的TX基带信号电平之比的比例缩放结果,在这里,比例是1/αcable
然后,判定下标i是否等于N(方框320)。若“否”,则将下标i加一(方框322),流程返回到方框316,以便判定另一天线的另一对总增益。否则,如果对于方框320的答案是“是”,则流程进行到方框330。
图2说明利用环行器226(1)将来自发射机单元224的TX基带信号传送到天线,以及(2)将来自天线的RF接收信号传送到接收机单元234。常常将环行器用于TDD系统,其中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共享同一频带。也可以针对TDD系统使用开关来传送来自和去往天线的信号。在此情形中,天线1的总增益r11·t11并非通过将连接器228a短路获得的,而是可以通过下式获得的:
r 11 · t 11 = ( r 11 · t ii ) · ( r jj · t 11 ) r jj · t ii
其中,rjj·tii是接收机单元j和发射机单元i的总增益。
方框312提供天线1的总增益r11·t11。方框316和318的N-1次迭代提供天线1与天线2至N的每一个的2(N-1)个总增益,r11·t22至r11·tNN和r22·t11至rNN·t11。基于N个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1的N个总增益r11·t11至r11·tNN,可以获得N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173
(方框330):
Figure A20058001763300174
= r 11 · T ‾ 公式(12)
公式(12)表明T的比例缩放版本,其比例为r11
同样,基于发射机单元1和N个接收机单元的N个总增益r11·t11至rNN·t11,可以获得N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矩阵(方框332):
Figure A20058001763300183
= t 11 · R ‾ 公式(13)
公式(13)表明
Figure A20058001763300185
R的比例缩放版本,其比例为t11
基于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186
可以导出能计算出发射机和接收机单元的响应的至少一个校正矩阵(方框334),如同后面将描述的一样。然后这一过程结束。
图4说明在MIMO系统400中接入点410与用户终端450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框图。对于下行链路,在接入点410处,发射码元(由矢量x dn表示)由发射链424进行处理,从Nap个天线428在无线MIMO信道上发射。在用户终端450处,由Nut个天线452接收Nap个下行链路信号,并由接收链454进行处理,以获得接收码元(由矢量y dn表示)。对于上行链路,在用户终端450处,发射码元(由矢量x up表示)由发射链464进行处理,从Nut个天线452在MIMO信道上发射。在接入点410处,由Nap个天线428接收Nut个上行链路信号,并由接收链434进行处理,以获得接收码元(由矢量y up表示)。
发射链424包括Nap个接入点天线的Nap个发射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Nap个发射机单元的Nap个复增益的对角矩阵T ap,或 diag ( T ‾ ap ) = t ap , 11 t ap , 22 · · · t ap , N ap N ap . 接收链434包括Nap个接入点天线的Nap个接收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Nap个接收机单元的Nap个复增益的对角矩阵R ap,或 diag ( R ‾ ap ) = r ap , 11 r ap , 22 · · · r ap , N ap N ap . 可以对接入点410进行预校准,以获得
Figure A200580017633001811
它们分别为T apR ap的比例缩放版本,如同上面参照图3所述。
同样,发射链464包括对于Nut个用户终端天线的Nut个发射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Nut个发射机单元的Nut个复增益的对角矩阵T ut,或 diag ( T ‾ ut ) = t ut , 11 t ut , 22 · · · t ut , N ut N ut . 接收链454包括Nut个用户终端天线的Nut个接收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Nut个接收机单元的Nut个复增益的对角矩阵R ut,或 diag ( R ‾ ut ) = r ut , 11 r ut , 22 · · · r ut , N ut N ut . 可以对用户终端450进行预校准,以获得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193
Figure A20058001763300194
它们分别为T utR ut的比例缩放版本。
基于公式(12)和(13)可以表示出以下关系:
T ‾ ~ ap = r ap , 11 · T ‾ ap 公式(14)
R ‾ ~ ap = t ap , 11 · R ‾ ap 公式(15)
T ‾ ~ ut = r ut , 11 · T ‾ ut 公式(16)
R ‾ ~ ut = t ut , 11 · R ‾ ut 公式(17)
其中,tap,11是接入点天线1的发射机单元的增益;
rap,11是接入点天线1的接收机单元的增益;
tut,11是用户终端天线1的发射机单元的增益;以及
rut,11是用户终端天线1的接收机单元的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是在得到的这个链的校正矩阵的基础之上计算出来的。可以将每个链的校正矩阵计算为该链的对角矩阵之逆。在发射链之前应用发射链的校正矩阵,在接收链之后应用接收链的校正矩阵。
图5说明使用各校正矩阵计算在接入点410a和用户终端450a处每个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在下行链路上,在接入点410a处,首先由单元522将发射矢量x dn与校正矩阵相乘,经由发射链424处理,从Nap个天线428发射。在用户终端450a处,Nap个下行链路信号由Nut个天线452接收,经由接收链454处理,再通过单元556将其与校正矩阵相乘,获得接收矢量y dn
在上行链路上,在用户终端450a处,首先由单元562将发射矢量x up与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1911
相乘,经由发射链464处理,从Nut个天线452发射。在接入点410a处,Nut个上行链路信号由Nap个天线428接收,经由接收链434处理,再通过单元536将其与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1912
相乘,获得接收矢量y up
可以将单元522和发射链424的组合增益计算为(1/rap,11I,其中,I为沿对角线的各元素为1其它为0的单位矩阵。同样,可以将接收链434和单元536的组合增益计算为(1/tap,11I,可以将接收链454和单元556的组合增益计算为(1/tut,11I,以及可以将单元562和发射链464的组合增益计算为(1/rut,11I。使用每个发射/接收链的校正矩阵导致跨过该链的发射机/接收机单元产生基本平坦的响应。仅仅通过将所有天线的发射码元和/或发射功率以同样的量进行比例缩放,就可以计算出比例缩放因子(例如1/rap,11)。
对于互易信道(例如TDD MIMO系统),可以将下行链路的信道响应矩阵表示为H,将上行链路的信道响应矩阵表示为H T。在不具有任何校正矩阵的条件下,可以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接收矢量表示为:
          y dnR ut HT ap x dn                  公式(18)
          y upR ap H T T ut x up                 公式(19)
由公式(18)和(19),可以将“有效”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H dn H up(包括可以应用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表示为:
        H dnR ut HT apH upR ap H T T ut        公式(20)
如方程组(20)所示,如果在接入点处发射和接收链的响应不等于在用户终端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那么有效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彼此并不互易,或R ut HT ap≠(R ap H T T ut)T
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射链之前在发射路径上应用的单个校正矩阵,计算出在每个无线实体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可以将方程组(20)中的两个等式组合起来,得到下式:
H ‾ up T = T ‾ ut R ‾ ut - 1 H ‾ dn T ‾ ap - 1 R ‾ ap = K ‾ uttx - 1 H ‾ dn K ‾ aptx
H ‾ up = ( K ‾ uttx - 1 H ‾ dn K ‾ aptx ) T 公式(21)
其中, K ‾ aptx = T ‾ ap - 1 R ‾ ap , 以及 K uttx = T ‾ ut - 1 R ‾ ut . K aptx是接入点的Nap×Nap对角矩阵,它等于接收链响应R ap与发射链响应T ap之比,在这里,一个元素一个元素地计算比值。同样,Kuttx是用户终端的Nut×Nut对角矩阵,它等于接收链响应R ut与发射链响应T ut之比。
还可以将公式(21)表示为:
H ‾ cup = H ‾ up K ‾ uttx = ( H ‾ dn K ‾ aptx ) T = H ‾ cdn T 公式(22)
其中,H cup是上行链路的已校准信道响应;以及
H cdn是下行链路的已校准信道响应。
可以为接入点进行预校准,以获得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2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3
还可以为用户终端进行预校准,以获得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4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5
然后,可以分别导出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
K ‾ ~ aptx = T ‾ ~ ap - 1 R ‾ ~ ap = ( r ap , 11 · T ‾ ap ) - 1 ( t ap , 11 · R ‾ ap ) = t ap , 11 r ap , 11 · T ‾ ap - 1 R ‾ ap = k aptx · K ‾ aptx , 公式(23)
以及
K ‾ ~ uttx = T ‾ ~ ut - 1 R ‾ ~ ut = ( r ut , 11 · T ‾ ut ) - 1 ( t ut , 11 · R ‾ ut ) = t ut , 11 r ut , 11 · T ‾ ut - 1 R ‾ ut = k uttx · K ‾ uttx , 公式(24)
其中,kaptx和kuttx是两个标量,定义为kaptx=tap,11/rap,11和kuttx=tut,11/rut,11
图6说明在发射路径上使用校正矩阵计算在接入点410b和用户终端450b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在下行链路上,在接入点410b处,首先由单元622将发射矢量x dn与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10
相乘,经由发射链424处理,从Nap个天线428发射。在用户终端450b处,Nap个下行链路信号由Nut个天线452接收,经由接收链454处理,获得接收矢量y dn
在上行链路上,在用户终端450b处,首先由单元662将发射矢量x up与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11
相乘,经由发射链464处理,从Nut个天线452发射。在接入点410b处,Nut个上行链路信号由Nap个天线428接收,经由接收链434处理,获得接收矢量y up
通过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对发射路径应用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12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13
可以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接收矢量分别表示为:
y ‾ dn = R ‾ ut HT ‾ ap K ‾ ~ aptx x ‾ dn = k aptx R ‾ ut HT ‾ ap T ‾ ap - 1 R ‾ ap x ‾ dn = k aptx R ‾ ut HR ‾ ap x ‾ dn , 公式(25),以及
y ‾ up = R ‾ ap H ‾ T T ‾ ut K ‾ ~ uttx x ‾ up = k uttx R ‾ ap H ‾ T T ‾ ut T ‾ ut - 1 R ‾ ut x ‾ up = k uttx R ‾ ap H ‾ T R ‾ ut x ‾ up , 公式(26)
由公式(25)和(26),可以将具有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16
Figure A200580017633002117
的已校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表示为:
H ‾ ~ cdntx = k aptx R ‾ ut HR ‾ ap H ‾ ~ cuptx = k uttx R ‾ ap H ‾ T R ‾ ut , 公式(27)
由于标量kaptx和kuttx不破坏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互易关系,因此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1
等于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2
的转置的比例缩放版本,或者 H ‾ ~ cuptx = k uttx k aptx · H ~ cdntx T ‾ .
在另一实施例中,通过在接收链之后在接收路径上应用单个校正矩阵,计算出每个无线实体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还可以将方程组(20)中的两个等式合并,获得下式:
H ‾ dn T = T ‾ ap R ‾ ap - 1 H ‾ up T ‾ ut - 1 R ‾ ut = K ‾ aprx H ‾ up K ‾ utrx - 1
H ‾ dn = ( K ‾ aprx H ‾ up K utrx - 1 ‾ ) T , 公式(28)
其中, K ‾ aptx = T ‾ ap R ‾ ap - 1 , 以及 K ‾ utrx = T ‾ ut R ‾ ut - 1 . 可以分别得到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8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9
K ‾ ~ aprx = T ‾ ~ ap R ‾ ~ ap - 1 = ( r ap , 11 · T ‾ ap ) ( t ap , 11 R ‾ ap ) - 1 = r ap , 11 t ap , 11 · T ‾ ap R ‾ ap - 1 = k aprx · K ‾ aprx , 公式(29)
                            以及
K ‾ ~ utrx = T ‾ ~ ut R ‾ ~ ut - 1 = ( r ut , 11 , · T ‾ ut ) ( t ut , 11 · R ‾ ut ) - 1 = r ut , 11 t ut , 11 · T ‾ ut R ‾ ut - 1 = k utrx · K ‾ utrx , 公式(30)
其中,kaprx和kutrx·是两个标量,定义为kaprx=rap,11/tap,11和kutrx=rut,11/tut,11·。
图7说明在接收路径上使用校正矩阵,来计算在接入点410c和用户终端450c处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在下行链路上,在接入点410c处,发射矢量x dn经由发射链424处理,从Nap个天线428发射。在用户终端450c处,Nap个下行链路信号由Nut个天线452接收,经由接收链454处理,再由单元756将其与校正矩阵相乘,获得接收矢量y dn
在上行链路上,在用户终端450c处,发射矢量x up由发射链464处理,从Nut个天线452发射。在接入点410c处,Nut个上行链路信号由Nap个天线428接收,经由接收链434处理,再由单元736将其与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13
相乘,获得接收矢量y up
通过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对接收路径应用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14
可以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接收矢量分别表示为:
y ‾ dn = K ‾ ~ utrx R ‾ ut H ‾ T ‾ ap x ‾ dn = k utrx T ‾ ut R ‾ ut - 1 R ‾ ut H ‾ T ‾ ap x ‾ dn = k utrx T ‾ ut H ‾ T ‾ ap x ‾ dn , 公式(31)
y ‾ up = K ‾ ~ aprx R ‾ ap H ‾ T T ‾ ut x ‾ up = k aprx T ‾ ap R ‾ ap - 1 R ‾ ap H ‾ T T ‾ ut x ‾ up = k aprx T ‾ ap H ‾ T T ‾ ut x ‾ up , 公式(32)
由公式(31)和(32),可以将利用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219
校准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表示为:
H ‾ cdnrx = k utrx T ‾ ut H ‾ T ap H ‾ ~ cuprx = k aprx T ‾ ap H ‾ T T ‾ ut , 公式(33)
同样,标量kaprx和kutrx不破坏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互易关系,等于
Figure A20058001763300234
转置的比例缩放版本,或者 H ‾ ~ cuprx = k aprx k utrx H ‾ ~ cdnrx T .
如图5至7所示,利用每个链(如图5所示)的校正矩阵,发射路径(如图6所示)的校正矩阵,或接收路径(如图7所示)的校正矩阵,可以计算出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发射链和接收链的响应。可以将如图5所示实施例用于TDD和FDD MIMO系统。如图6和7所示实施例通常用于TDD MIMO系统。对于TDD MIMO系统而言,校正矩阵的应用允许将一条链路的校准信道响应用另一链路的校准信道响应表示,这可以简化在MIMO信道上数据传输的信道估计和空间处理。
预校准技术可以用于单载波MIMO系统,如同上面所描述的一样。还可以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多载波MIMO系统,该系统可以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或某些其它多载波调制技术。OFDM有效地将整个系统带宽划分成多个(NF)正交子频带,还可以将它们称为音调(tone)、子载波、箱(bin)和频道。通过OFDM,使每个子频带与可以用数据调制的相应子载波相关联。对于使用OFDM的MIMO系统(MIMO-OFDM系统),可以对多个子频带的每个(例如对用于发射的每个子频带)进行上述预校准。
另外,还可以对不同操作点进行预校准。发射链和/或接收链可能具有可变增益,对于不同增益设置的发射/接收链可能获得不同的响应。可以进行预校准来获得不同增益设置的不同校正矩阵。于是,可以基于这些链的增益设置使用适当的校正矩阵。一般而言,可以针对给定参数(例如增益、温度等)的一个或多个值进行预校准,以获得能够计算出在每个参数值处发射/接收链的响应的校正矩阵。
2、现场校准
可以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进行现场校准以确定和计算出发射/接收链的响应。对于现场校准,接入点在下行链路上发射MIMO导频信号,用户终端在上行链路上发射MIMO导频信号。MIMO导频信号是由NT个发射天线发射的NT个导频信号发射组成的导频信号,其中,来自每个发射天线的导频信号发射可以由接收实体所识别。这可以通过例如对于来自每个发射天线的导频信号发射使用不同的正交序列来实现。接入点基于上行链路MIMO导频信号获得有效上行链路信道响应H up。用户终端基于下行链路MIMO导频信号获得有效下行链路信道响应H dn。然后,一个实体(例如接入点)向另一实体(例如用户终端)发送其有效信道响应。可以使用例如矩阵比计算或最小均方误差(MMSE)计算,由H dnH up计算出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
为了使用矩阵比计算来得到发射路径的K aptxK uttx,首先计算Nut×Nap矩阵C,如下:
C ‾ = H ‾ up T H ‾ dn 公式(34)
其中,一个元素一个元素地计算比率。
K aptx的对角元素设置成等于C的归一化行的平均值。首先通过使用行中第一个元素对该行中Nap个元素的每一个进行比例缩放使C的各行归一化。然后,将归一化行的平均值(由矢量
Figure A20058001763300242
表示)作为Nut个归一化行之和除以Nut进行计算。将K aptx的Nap个对角元素设置成等于
Figure A20058001763300243
的Nap个元素。由于归一化,K aptx的首项元素等于1。
K uttx的对角元素设置成等于C的归一化列之逆的平均值。首先通过使用K aptx的第j个对角元素将该列中的每个元素进行比例缩放,将C的第j(j=1,……,Nap)列归一化。然后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归一化列之逆的平均值(由矢量
Figure A20058001763300244
表示):(1)对每个归一化列取逆,其中,对于逐个元素取逆,(2)将Nap个逆归一化列相加,以及(3)对结果列中各元素除以Nap获得K uttx的Nut个对角元素设置成等于
Figure A20058001763300246
的Nut个元素。
对于MMSE计算,由H dnH up导出发射路径的校正矩阵K aptxK uttx,以使得校准的下行与上行链路信道响应之间的均方误差(MMSE)最小。该条件可以表示为:
       min|(H dn K aptx)T-H up K uttx|2,或者
min | K ‾ aptx H ‾ dn T - H ‾ up K ‾ uttx | 2 公式(35)
其中,由于K aptx为对角矩阵,因此K aptx TK aptx。对于公式(35),将K aptx第一列第一行中的首项元素设置成等于1,从而不会获得K apaxK uttx的所有元素都被设置为零的平凡解。
为了基于公式(35)获得K aptxK uttx,可以将均方差(或省略用Nap Nut去除的方差)计算为:
MSE = Σ j = 1 N ut Σ i = 1 N ap | h dn , ji · k ap , i - h up , ij · k ut , j | 2 , 公式(36)
其中,hdn,jiH dn的第j行第i列中的元素;
hup,jiH up的第i行第j列中的元素;
kap,iK aptx的第i个对角元素,其中,kap,1=1;以及
kut,jK uttx的第j个对角元素,
通过关于kap,i和kut,j对公式(36)取偏导,并将偏导设置为零,可以获得最小均方误差。这些操作的结果为下式:
Σ j = 1 N ut ( h dn , ji · k ap , i - h up , ij · k ut , j ) · h dn , ji * = 0 , i = 2 , · · · · · · , N ap , 公式(37a)
以及
Σ i = 1 N ap ( h dn , ji · k ap , i - h up , ij · k ut , j ) · h up , ij * = 0 , , j = 1 , · · · · · · , N ut , 公式(37b)
在公式(37a)中,kap,1=1,因此在这种情形不存在偏导,下标i取2至Nap。可以解出在方程组(37a)和(37b)中Nap+Nut-1个方程(例如使用矩阵运算),以获得kap,i和kut,j,它们是在校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中使得均方误差最小的K aptxK uttx的元素。
3、后续校准
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源,例如,(1)预校准测量中的噪声,(2)现场校准的非理想信道估计,(3)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发射/接收链中的变化,等等,由预校准和/或现场校准获得的校正矩阵可以能包含误差。校正矩阵中的误差导致使用这些矩阵发送和接收的发射中包含误差。可以进行后续校准来估计和去除校正矩阵中的误差。
可以让信道响应矩阵H“对角化”,以获得MIMO信道的NS个特征模式,可以这些特征模式看作正交空间信道。该对角化可以通过对H进行奇异值分解来实现。表1说明(1)互易信道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有效和校准信道响应,和(2)校准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表1奇异值分解
在表1中,U apH cup的左特征矢量的Nap×Nap酉矩阵,H cup的奇异值的Nap×Nut对角矩阵,V utH cup的右特征矢量的Nut×Nut酉矩阵,以及“*”表示复共轭。酉矩阵M具有特性M H MI,其中,I表示单位矩阵。由于是互易信道,矩阵V ut *U ap *还分别是H cdn的左和右特征矢量的矩阵。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可以分别将矩阵U apV ut(还称为发射矩阵)用于空间处理,并例如通过其角标表示。在Gilbert Strang的书名为“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第二版,Academic Press出版,1980)的书中更为详细地描述了奇异值的分解。
对于互易信道,可以通过一个无线实体进行奇异值分解,以获得矩阵U apV ut。例如,用户终端可以获得校准的下行链路信道响应H cdn,进行H cdn T的分解,使用V ut进行空间处理,并将U ap通过受控基准(steered reference)向回发送到接入点。受控基准(或操纵导频信号)是从所有天线在MIMO信道的特征模式上发射的导频信号。为了简单起见,以下描述中假设对发射路径使用正确的矩阵。
用户终端可以发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如下:
            x up,mK uttx v ut,mpm          公式(38)
其中,pm是对于受控基准在特征模式m上发射的导频信号码元;
x up,m是特征模式m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的发射矢量;以及
v ut,mV ut的第m个特征矢量或列,其中, V ‾ ut = v ‾ ut , 1 v ‾ ut , 2 , · · · · · · , v ‾ ut , N ut .
可以将在接入点处收到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表示为:
y ‾ up , m = H ‾ up x ‾ up , m = H ‾ up K ‾ uttx v ‾ ut , m p m = H ‾ cup v ‾ ut , m p m = U ‾ ap Σ ‾ V ‾ ut H v ‾ ut , m p m = u ‾ ap , m σ m p m 公式(39)
其中,y up,m是对于特征模式m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的接收矢量;
σm的第m个对角元素;以及
u ap,mU ap的第m个特征矢量或列,其中, U ‾ ap = u ‾ ap , 1 u ‾ ap , 2 , · · · · · · , u ‾ ap , N ap .
公式(39)说明在不存在噪声的条件下在接入点处收到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等于u ap,mσmpm。从而,基于由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接入点可以获得特征矢量u ut,m,m=1,……,NS。由于NS个特征矢量的获得是一次一个,且由于噪声的缘故,这NS个特征矢量彼此可能不是互相正交的。接入点可以对NS个特征矢量进行QR因式分解(例如使用Gram-Schmidt程序),以获得正交特征矢量。在任何情形中,接入点获得发射矩阵U ap,并将其用于下行链路发射的空间处理。
表2总结出由用户终端和接入点为在MIMO信道的特征模式上进行数据发射和接收进行的空间处理。
                 表2
在表2中,s dn是下行链路的数据码元矢量,是对于下行链路的检测到的码元的矢量,s up是上行链路的数据码元矢量,
Figure A20058001763300277
是上行链路的检测到的码元的矢量,其中,
Figure A20058001763300278
Figure A20058001763300279
分别是s dns up的估计。“检测到的码元”是数据码元的估计。
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可以分别使用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710
Figure A200580017633002711
它们与理想校正矩阵K aptxK uttx相比具有误差。可以分别使用对角校准误差矩阵Q′ apQ′ ut表示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1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2
中的误差。于是,可以将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3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4
表示为:
K ‾ ^ aptx = K ‾ aptx Q ′ ‾ ap K ‾ ^ uttx = K ‾ uttx Q ′ ‾ ut 公式(40)
如果接入点通过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7
发射MIMO导频信号,则可以将用户终端获得的校准下行链路响应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8
表示为:
H ‾ ^ cdn = H ‾ dn K ‾ ^ aptx = H ‾ dn K ‾ aptx Q ′ ‾ ap = H ‾ cdn Q ′ ‾ ap 公式(41)
或者 H ‾ cdn = H ‾ ^ cdn Q ′ ‾ ap - 1 ,
其中,由于包含误差,因此包含误差。可以将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13
的奇异值分解表示为: H ‾ ^ cdn T = U ‾ ^ ap Σ ‾ ^ V ‾ ^ ut H , 其中,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15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16
分别是因在中存在误差而对U apV ut的估计。
为了简单起见,以下描述后续校准的具体实施例。对于该实施例,接入点使用在下行链路上发射MIMO导频信号,还使用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19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20
在下行链路上发射受控基准。下行链路受控基准可以表示为: x ‾ dn , m = K ‾ ^ aptx u ^ ‾ ap , m p m , 其中, U ‾ ^ ap = u ‾ ^ ap , 1 u ‾ ^ ap , 2 , · · · · · · , u ‾ ^ ap , N ap . 用户终端能够基于下行链路受控基准获得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23
(这称为非归一化发射矩阵
矩阵Q′ apQ′ ut分别包含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25
中的“真”误差。可以将对Q′ apQ′ ut的猜测分别表示为Q apQ ut。可以将“假定的”下行链路信道定义为:
H ‾ hyp = H ‾ ^ cdn Q ‾ ap - 1 公式(42)
假定下行链路信道是对H cdn的猜测,并是在假设中的误差为Q ap的条件下得到的。
如果用户终端使用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29
(由通过下行链路MIMO导频信号获得的得到)和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31
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就可以将接入点获得的发射矩阵表示为:
U ‾ ^ ap Σ ‾ ^ = H ‾ ^ cup V ‾ ^ ut = H ‾ up K ‾ ^ uttx V ‾ ^ ut = H ‾ up K ‾ uttx Q ‾ ′ ut V ‾ ^ ut = H ‾ cup Q ‾ ′ ut V ‾ ^ ut 公式(43)
然而,用户终端不具有Q′ apQ′ ut,而仅具有对它们的猜测Q apQ ut。从而,用户终端计算出如果误差为Q apQ ut则假设已获得的未归一化发射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834
为如下:
U ‾ ~ rx = H ‾ hyp T Q ‾ ut V ^ ut = ( H ‾ ^ cdn Q ‾ ap - 1 ) T Q ‾ ut V ‾ ^ ut 公式(44)
如果Q ap是对Q′ ap的完美猜测(在这样的情形中: H ‾ hyp T = H ‾ cup = H ‾ cnd T ),Q ut是对Q′ ut的完美猜测,那么公式(44)等于公式(43)。
然后,按照接入点对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例如QR因式分解)所作的处理一样,对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2
进行同样的处理,并获得发射矩阵U g,它是类似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3
的归一化发射矩阵。虽然假设由Q apQ ut表示校准误差,用户终端效仿接入点和用户终端用于正常操作的处理。接入点将使用矩阵U g发射下行链路受控基准。
如果接入点使用U g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4
发射下行链路受控基准,则可以将用户终端获得的发射矢量V g表示为:
V ‾ g Σ ‾ g T = H ‾ ^ cdn U ‾ g = H ‾ dn K ‾ ^ aptx U ‾ g = H ‾ dn K ‾ aptx Q ‾ ′ ap U ‾ g = H ‾ cdn Q ‾ ′ ap U ‾ g 公式(45)
同样,用户终端不具有Q′ apQ′ ut,而仅具有对它们的猜测Q apQ ut。因此,用户终端计算出假设的发射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6
如下:
V ‾ ~ hyp = H ‾ hyp Q ‾ ap U ‾ g 公式(46)
如果Q ap是对Q′ ap的完美猜测(在这样的情形中:H hypH cnd),公式(46)等于公式(45)。未归一化发射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8
包括用户终端发射矩阵V g(对应于U g)以及对角矩阵 g(类似)。假设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9
已通过以下方式被用户终端接收:(1)用户终端使用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10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11
发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2)接入点对收到的上行链路受控基准进行其正常处理以得到其发射矩阵U g(3)接入点使用U g发射下行链路受控基准,以及(4)校正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13
分别具有由矩阵Q apQ ut表示的误差。
如果矩阵Q apQ ut分别表示在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16
中的真误差,则公式(44)和(46)是正确的。可以将从下行链路受控基准获得的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17
与从下行链路MIMO导频信号获得的之间差计算如下:
E ‾ = V ‾ ~ a - V ‾ ~ hyp 公式(47)
其中,E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20
Figure A200580017633002921
之间误差的Nut×Nap矩阵。误差矩阵E给出Q apQ ut的猜测精度的表示。可以使用自适应程序(例如MMSE自适应程序或最陡下降自适应程序)调整Q apQ ut,以驱使E逼近零。
对于MMSE自适应程序,关于Q apQ ut的元素计算E的元素的近似偏导。为便于计算,可以将Q apQ ut的对角元素(首项元素除外,其被设置成1.0)的实部和虚部存储在长为2(Nap+Nut-2)的实矢量q中。同样,可以将E实部和虚部存储在长为2Nap Nut的实矢量e中。可以将e的元素对于q的元素的近似偏导表示为:
A j , i = ∂ e j ∂ q i ≅ e j ( q ‾ + Δ ‾ i ) - e j ( q ‾ ) δ , 对于i=1,……,2(Nap+Nut-2)和j=1,……,2NapNut
                    公式(48)
其中,Δ j是长为2(Nap+Nut-2)的矢量,并对于第j个元素包含有δ的小实值,其余为零;以及
Aj,ie的第j个元素对于q的第i个元素的近似偏导。近似偏导Aj,i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得。首先,将矢量q i计算为q iq+Δ i。然后,对于q i(包含Q ap,iQ ut,i)估计由公式(42)、(44)和(46)定义的函数,以获得新的假定的发射矩阵然后,由
Figure A20058001763300303
减去
Figure A20058001763300304
获得新的误差矩阵 E ‾ i = V ‾ ~ a - V ‾ ~ hyp , i , 其用于构成新的误差矢量e i。然后,由e i的第j个元素(在公式(48)中表示为ej(q))减去e的第j个元素(在公式(48)中表示为ej(q+Δ i))。相减的结果除以δ,获得Aj,i
如果在公式(42)、(44)、(46)和(47)中的关系近似线性,则可以将在q中校准误差猜测与实际校准误差之间的差的估计表示为:
                bA -1 e                  公式(49)
其中,A是由公式(48)获得的近似偏导Aj,i的矩阵,b是更新矢量。然后,可以将校准误差矢量更新为如下:
               q(n+1)=b(n)+q(n)         公式(50)
其中,q(n)和q(n+1)分别是第n和第(n+1)次迭代的校准误差矢量,y(n)是第n次迭代的更新矢量。
可以将上述计算重复多次迭代。每次迭代使用由前一次迭代所获得的更新过的校准误差矢量q(n+1)。当b(n)足够小时,例如,如果‖b(n)‖2<yth1(其中,‖b(n)‖2b(n)的元素的幅度的平方和,yth1是阈值),程序可以终止。完成所有迭代之后,将校准误差最后估计的矩阵表示为Q ap,finalQ ut,final。可以对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进行更新,以便计算出校准误差,如下:
K ‾ ^ uttx , new = K ‾ ^ uttx Q ‾ ut , final - 1 公式(51)
之后,用户终端使用
Figure A20058001763300312
进行上行链路发射的空间处理,如图6所示。用户终端可以发送Q ap,final给接入点,然后用户终端可以按照 K ‾ ^ aptx , new = K ‾ ^ aptx Q ‾ ap , final - 1 更新它的校正矩阵。
4、系统
图8说明在MIMO系统800中接入点810和用户终端850的框图。在下行链路上,接入点810、TX数据处理器814接收来自数据源812的通信数据和来自控制器830的信令及其它数据。TX数据处理器814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格式化、编码、交织和调制(例如码元映射)处理,并提供数据码元。TX空间处理器820对来自TX数据处理器814的数据码元进行空间处理,并在适当时(例如用于信道估计、校准等)在导频信号码元中进行复用,利用校正矩阵(如果可行)进行比例缩放,并向Nap个发射机单元824a至824ap提供Nap个发射码元流。每个发射机单元824对各自发射码元进行调节,以生成相应下行链路信号。然后,分别从Nap个天线826a至826ap将来自发射机单元824a至824ap的Nap个下行链路信号发射出去。
在用户终端850处,Nut个天线852a至852ut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每个天线将接收信号提供给各自的接收机单元854。每个接收机单元854进行与在发射机单元824处所进行处理相反的处理,并提供接收码元。RX空间处理器860可以使用校正矩阵(如果可行)进行比例缩放,此外还对来自所有Nut个接收机单元854的接收码元进行接收机空间处理,以获得检测到的码元,它们是由接入点所发送数据码元的估计。RX数据处理器870将检测到的码元解调(或码元解映射)、去交织和解码,向数据接收装置872提供解码数据进行存储和/或向控制器880提供解码数据以便进行进一步处理。
上行链路的处理可以与用于下行链路的处理相同或不同。由TX数据处理器888对数据和信令进行编码、交织和调制,还由TX空间处理器890进行空间处理,与导频信号码元复用,以及通过校正矩阵(如果可行)进行比例缩放,以获得发射码元。发射码元进一步经由发射机单元864a至864ut进行处理,以获得Nut个上行链路信号,然后,通过Nut个天线852a至852ut向接入点发射。在接入点810处,上行链路信号由天线826接收,由接收机单元834进行调节,并由RX空间处理器840和RX数据处理器842采用与在用户终端处相反的方式进行处理。
控制器830和880分别控制着在接入点和用户终端处各个处理单元的操作。控制器830和/或880还可以进行用于预校准、现场校准和/或后续校准的处理。存储器单元832和882分别存储控制器830和880所使用的数据和程序代码。信道估计器828和878分别基于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接收的导频信号对信道响应进行估计。
对于在用户终端850处的预校准,测试信号可以由TX空间处理器890发送,并由RX空间处理器860测量,以便确定在用户终端处发射机和接收机单元的不同组合的总增益,如同上面所描述的一样。控制器880可以(1)获得发射机和接收机单元的增益矩阵
Figure A20058001763300321
Figure A20058001763300322
(2)基于
Figure A20058001763300323
Figure A20058001763300324
导出用户终端的一个或多个校正矩阵。对于现场校准,控制器880可以获得有效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H upH dn,并基于H upH dn可以导出用户终端和接入点的校正矩阵,如同上面所描述的一样。对于后续校准,控制器880可以获得下行链路受控基准和下行链路MIMO导频信号,确定校准误差矩阵Q ap,finalQ ut,final,利用Q ut,Qfinal更新用户终端的校正矩阵,并将Q ap,final发送回接入点。在接入点810处,控制器830可以进行预校准、现场校准和/或后续校准处理。
此处所述校准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它们组合的方式实现这些技术。对于硬件实现方式,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此处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用于进行预校准、现场校准和/或后续校准的处理单元。
对于软件实现方式,可以采用实现此处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程序、功能等)实现校准技术。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例如如图8所示的存储器单元832或882)中,并由处理器(例如控制器830或880)进行。存储器单元可以实现在处理器内部或处理器外部,在实现于处理器外部的情形中,可以通过本领域已知的多种方式将其与处理器通信连接。
此处包含标题是为了作为参考,并且有助于设定某些章节的位置。这些标题无意于限制此处在下面所描述的概念的范围,并且这些概念可以应用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其它章节。
前面对于所披露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或使用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这些实施例的多种变型,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或范围的条件下,此处所定义的一般原则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发明无意于被局限为此处所述的实施例,而是与同此处所披露的原则和新颖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相应。

Claims (31)

1.一种在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实体处对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进行校准的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接收机单元与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多个第一总增益,每个发射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一总增益,每个第一总增益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相联系的发射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各其它发射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与该其它发射机单元对应的其它环行器、连接到所述其它环行器天线端的其它连接器、测试电缆、第一环行器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和第一环行器从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其它环行器、所述其它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是多个接收机单元之一;
获得第一发射机单元与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多个第二总增益,每个接收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二总增益,每个第二总增益表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相联系的接收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各其它接收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通过第一环行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环行器天线端的连接器、测试电缆、与该其它接收机对应的其它连接器和天线端连接到所述其它连接器的其它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所述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其它连接器和所述其它环行器发送给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是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之一;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
其中每个环行器连接到对应的发射机和对应的接收机并且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到对应的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利用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对每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进行归一化,其中,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对每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进行归一化。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至少一个校正矩阵,其中,将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导出第一校正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第二校正矩阵,其中,所述第二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校正矩阵是第一对角矩阵的逆,所述第一对角矩阵具有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校正矩阵是第二对角矩阵的逆,所述第二对角矩阵具有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校正矩阵,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应用在发射路径上,以及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设置成具有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的第一对角矩阵与具有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的第二对角矩阵之比。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校正矩阵,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应用在接收路径上,以及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设置成具有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的第一对角矩阵与具有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的第二对角矩阵之比。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其中所述获得多个第一总增益,获得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以及确定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是针对多个子频带进行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针对多个操作点确定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每个操作点对应于不同的增益设置或不同的温度。
13.一种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设备,包括:
多个发射机单元,用于对多个基带信号进行处理,以便由多个天线发射;
多个接收机单元,用于对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多个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以及
处理器,用于
获得第一接收机单元和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多个第一总增益,每个发射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一总增益,每个第一总增益表示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相联系的发射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各其它发射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与该其它发射机单元对应的其它环行器、连接到所述其它环行器天线端的其它连接器、测试电缆、第一环行器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和第一环行器从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其它环行器、所述其它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是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之一,
获得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多个第二总增益,每个接收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二总增益,每个第二总增益表示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相联系的接收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各其它接收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通过第一环行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环行器天线端的连接器、测试电缆、与该其它接收机对应的其它连接器和天线端连接到所述其它连接器的其它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所述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其它连接器和所述其它环行器发送给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是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之一,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
其中每个环行器连接到对应的发射机和对应的接收机并且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到对应的天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导出第一校正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第二校正矩阵,其中,所述第二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校正矩阵,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应用在发射路径上,以及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校正矩阵,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应用在接收路径上,以及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17.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的用户终端。
18.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的接入点。
19.一种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设备,包括:
用于获得第一接收机单元与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多个第一总增益的装置,每个发射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一总增益,每个第一总增益表示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相联系的发射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各其它发射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与该其它发射机单元对应的其它环行器、连接到所述其它环行器天线端的其它连接器、测试电缆、第一环行器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和第一环行器从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其它环行器、所述其它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是多个接收机单元之一;
用于获得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多个第二总增益的装置,每个接收机单元对应一个第二总增益,每个第二总增益表示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相联系的接收机单元的组合响应,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给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各其它接收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通过第一环行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环行器天线端的连接器、测试电缆、与该其它接收机对应的其它连接器和天线端连接到所述其它连接器的其它环行器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接收的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所述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其它连接器和所述其它环行器发送给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的所述基带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是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之一;
用于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的装置,
其中每个环行器连接到对应的发射机和对应的接收机并且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到对应的天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设备,还包括:
用于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导出第一校正矩阵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第二校正矩阵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21.根据权利要求19的设备,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校正矩阵的装置,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应用在发射路径上,以及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22.根据权利要求19的设备,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校正矩阵的装置,其中,将所述校正矩阵应用在接收路径上,以及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23.一种在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实体处对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进行校准的方法,包括:
进行第一校准,以获得所述无线实体处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与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以及获得所述无线实体处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与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其中所述第一校准是基于通过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发送并通过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接收的多个测试信号进行的;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并且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至少一个校正矩阵,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其中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各其它发射机单元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与该其它发射机单元对应的其它环行器、连接到所述其它环行器天线端的其它连接器、测试电缆、第一环行器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和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其它环行器、所述其它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各其它接收机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通过第一环行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环行器天线端的连接器、测试电缆、与该其它接收机对应的其它连接器和天线端连接到所述其它连接器的其它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所述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其它连接器和所述其它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
其中每个环行器连接到对应的发射机和对应的接收机并且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到对应的天线。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方法,还包括:
进行第二校准,以确定所述无线实体的至少一个已更新校正矩阵,其中所述第二校准是基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下行链路的信道响应估计和上行链路的信道响应估计进行的。
25.根据权利要求23的方法,还包括:
进行第三校准,以确定在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中的误差,其中所述第三校准是基于与所述无线实体交换的两个不同导频信号进行的;以及
基于确定的在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中的误差,更新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
26.一种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设备,包括:
多个发射机单元,用于对多个基带信号进行处理,以便由多个天线发射;
多个接收机单元,用于对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多个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以及
处理器,用于
进行第一校准,以获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与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以及获得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与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其中所述第一校准是基于通过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发送并通过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接收的多个测试信号进行的,以及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并且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至少一个校正矩阵,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其中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各其它发射机单元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与该其它发射机单元对应的其它环行器、连接到所述其它环行器天线端的其它连接器、测试电缆、第一环行器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和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其它环行器、所述其它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各其它接收机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通过第一环行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环行器天线端的连接器、测试电缆、与该其它接收机对应的其它连接器和天线端连接到所述其它连接器的其它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所述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其它连接器和所述其它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
其中每个环行器连接到对应的发射机和对应的接收机并且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到对应的天线。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进行第二校准,以确定至少一个已更新校正矩阵,其中所述第二校准是基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下行链路的信道响应估计和上行链路的信道响应估计进行的。
28.根据权利要求26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进行第三校准,以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中的误差,其中所述第三校准是基于通过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接收的两个不同导频信号进行的;以及
基于确定的在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中的误差,更新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
29.一种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的设备,包括:
用于进行第一校准以获得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与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以及获得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与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校准是基于通过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发送并通过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接收的多个测试信号进行的;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总增益确定出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每一个的增益,并且基于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增益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增益导出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的响应和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的响应,
其中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第一发射机单元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多个发射机单元中各其它发射机单元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的第一总增益等于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与该其它发射机单元对应的其它环行器、连接到所述其它环行器天线端的其它连接器、测试电缆、第一环行器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和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其它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其它环行器、所述其它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第一接收机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第一环行器的天线端连接的连接器短路时所述第一接收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乘以-1,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中各其它接收机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的第二总增益等于所述其它接收机单元通过第一环行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环行器天线端的连接器、测试电缆、与该其它接收机对应的其它连接器和天线端连接到所述其它连接器的其它环行器接收的和所述第一发射机单元通过所述第一环行器、所述连接器、所述测试电缆、所述其它连接器和所述其它环行器发送的测试信号的信号电平之比除以所述测试电缆的损耗和相移的已知复值,
其中每个环行器连接到对应的发射机和对应的接收机并且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连接到对应的天线。
30.根据权利要求29的设备,还包括:
用于进行第二校准以确定至少一个已更新校正矩阵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校准是基于所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下行链路的信道响应估计和上行链路的信道响应估计进行的。
31.根据权利要求29的设备,还包括:
用于进行第三校准以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中的误差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校准是基于通过所述多个接收机单元接收的两个不同导频信号进行的;以及
用于基于确定的在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中的误差更新所述至少一个校正矩阵的装置。
CN2005800176332A 2004-04-02 2005-03-15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Active CN19615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816,999 US7486740B2 (en) 2004-04-02 2004-04-02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chains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816,999 2004-04-02
PCT/US2005/008739 WO2005101772A1 (en) 2004-04-02 2005-03-15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chains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1660.7A Division CN102176708B (zh) 2004-04-02 2005-03-15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551A CN1961551A (zh) 2007-05-09
CN1961551B true CN1961551B (zh) 2012-08-29

Family

ID=349627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176332A Active CN1961551B (zh) 2004-04-02 2005-03-15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CN201110061660.7A Active CN102176708B (zh) 2004-04-02 2005-03-15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1660.7A Active CN102176708B (zh) 2004-04-02 2005-03-15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7486740B2 (zh)
EP (2) EP2509268B1 (zh)
JP (1) JP4494462B2 (zh)
KR (1) KR100812588B1 (zh)
CN (2) CN1961551B (zh)
CA (2) CA2694190C (zh)
TW (1) TWI373237B (zh)
WO (1) WO20051017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94770B2 (en) 2002-08-27 2012-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d MIMO systems with selective channel inversion applied per eigenmode
CN1170450C (zh) * 2002-09-13 2004-10-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对智能天线阵进行实时校准的方法
US8570988B2 (en) 2002-10-25 2013-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calibration for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08364B2 (en) 2002-10-25 2012-06-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system with multiple spatial multiplexing modes
US8218609B2 (en) 2002-10-25 2012-07-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sed-loop rate control for a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69944B2 (en) 2002-10-25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for wireless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320301B2 (en) 2002-10-25 2012-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WLAN system
US8170513B2 (en) 2002-10-25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detection and demodul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324429B2 (en) 2002-10-25 2008-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mode terminal in a wireless MIMO system
US7986742B2 (en) * 2002-10-25 2011-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s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34976B2 (en) * 2002-10-25 2012-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calibration for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002900B2 (en) 2002-10-25 2006-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diversity processing for a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081131A1 (en) 2002-10-25 2004-04-29 Walton Jay Rod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OFDM symbol sizes
US9473269B2 (en) 2003-12-01 2016-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efficient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41459A1 (en) * 2003-12-29 2005-06-30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to reduce management overhea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86740B2 (en) * 2004-04-02 2009-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chains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46115B2 (en) * 2004-04-22 2008-03-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eigenvector computation for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744965B2 (ja) * 2004-08-09 2011-08-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7773535B2 (en) 2004-08-12 2010-08-1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sed loop transmission
US7680212B2 (en) * 2004-08-17 2010-03-1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Linear precoding for multi-input systems based on channel estimate and channel statistics
US7366245B2 (en) * 2004-09-10 2008-04-29 Intel Corporation Calibration in MIMO systems
US7719993B2 (en) * 2004-12-30 2010-05-18 Intel Corporation Downlink transmit beamforming
US8515359B2 (en) * 2005-03-09 2013-08-20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rovide low cost transmit beamforming for network devices
US7466749B2 (en) 2005-05-12 2008-1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selection with margin sharing
US8358714B2 (en) * 2005-06-16 2013-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42961B2 (en) * 2005-07-13 2007-07-10 Broadcom Corporation Channel reciprocity matrix determination in a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7103085A2 (en) 2006-03-01 2007-09-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on and channel state feedback to support transmit beamforming in a mimo system
US20080003948A1 (en) * 2006-06-29 2008-01-03 Patrick Mitran Calibration systems and techniques for distributed beamforming
EP2064818B1 (en) 2006-09-18 2017-07-26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alibration correction for implicit beamforming in a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MY153247A (en) 2007-01-12 2015-01-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986755B2 (en) * 2007-08-17 2011-07-26 Ralin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on for beamforming of multi-input-multi-output (MIMO) orthogono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transceivers
US20090093222A1 (en) * 2007-10-03 2009-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and beamform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9099949A2 (en) * 2008-02-01 2009-08-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hannel sounding and estimation strategies for antenna selection in mimo systems
US9749022B2 (en) 2008-02-01 2017-08-29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hannel sounding and estimation strategies in MIMO systems
KR101507839B1 (ko) * 2008-03-14 2015-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접속 시스템에서 채널할당방법
US20090274226A1 (en) * 2008-05-05 2009-11-05 Motorola, Inc. Sounding channel based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13961A2 (en) * 2008-07-30 2010-02-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onitoring pdc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50766A2 (ko) 2008-10-31 2010-05-06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01895512B (zh) * 2009-05-20 2013-03-2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对射频发射机进行增益校准的方法以及一种射频发射机
US20100321233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Alvarion Lt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ntenna arrays
US8660497B1 (en) 2009-08-18 2014-02-2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Beamsteering in a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 system
CN101662446B (zh) * 2009-09-28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估计方法及装置
US8675718B2 (en) * 2009-10-01 2014-03-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terative precoder matrix compu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536036A4 (en) * 2010-02-12 2015-07-08 Alcatel Lu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RECIPROCITY ERRORS
US8711760B2 (en) * 2010-03-26 2014-04-29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received signal
US8971178B1 (en) 2010-04-05 2015-03-0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alibration correction for implicit beamformer using an explicit beamforming technique in a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44577B1 (en) 2010-04-05 2016-09-1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alibration correction for implicit beamformer using an explicit beamforming technique in a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159800A1 (en) 2010-06-16 2011-12-2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lternate feedback types for downlink multiple user mimo configurations
CN102340339B (zh) 2010-07-16 2014-03-26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网络的基站中用于校准天线互易性的方法及装置
EP3614635A1 (en) 2010-08-10 2020-02-26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ub-band feedback for beamforming on downlink multiple user mimo configurations
JP5709996B2 (ja) 2011-06-30 2015-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復号装置及び画像復号方法
US9154969B1 (en) 2011-09-29 2015-10-0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Wireless device calibration for implicit transmit
CN104205659A (zh) * 2011-10-21 2014-12-10 奥普蒂斯蜂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阵列天线系统中的天线设备校准方法、处理装置、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产品和天线设备
US9843097B1 (en) 2013-07-08 2017-12-1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IMO implicit beamforming techniques
US10038996B1 (en) 2013-07-09 2018-07-3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User group selection in 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configurations
CN104468425B (zh) 2013-09-13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端射频单元通道校正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629127B2 (en) 2014-05-02 2017-04-18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Multiple user allocation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590745B2 (en) 2014-11-20 2017-03-07 Mediatek Inc. Scheme for performing beamforming calibration by measuring joint signal path mismatch
US9826532B1 (en) 2015-02-09 2017-11-2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resource request
US10306603B1 (en) 2015-02-09 2019-05-2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Resource request for uplink multi-user transmission
US9722730B1 (en) 2015-02-12 2017-08-0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ulti-stream demodulation schemes with progressive optimization
EP3304765B1 (en) 2015-06-08 2021-04-28 Marvell Asia Pte, Ltd. Explicit beamforming in a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KR102459683B1 (ko) 2015-07-09 2022-10-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주파수 모듈에서의 교정장치 및 방법
US20170181166A1 (en) * 2015-12-18 2017-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un Time Radio Frequency Calibration for Receive Chains in Mobile Devices
WO2017180747A2 (en) 2016-04-12 2017-10-19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Uplink multi-user transmission
WO2017180995A1 (en) 2016-04-14 2017-10-19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Determining channel availability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peration
JP2017212594A (ja) * 2016-05-25 2017-1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US9900112B1 (en) * 2017-03-03 2018-02-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calibration of a MIMO array based on an opportunistic signal
EP3484063B1 (en) * 2017-11-14 2020-06-24 Rivierawaves (RW) Pre-coding steering matrix for mu-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I677192B (zh) * 2018-11-05 2019-11-1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諧波補償裝置
US10505599B1 (en) 2018-12-19 2019-12-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atrix equalization computation with pipelined architectur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7898A (en) * 1997-10-10 2000-03-14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radio frequency base stations using antenna arrays
US20010005685A1 (en) * 1999-12-15 2001-06-28 Kentaro Nishimori Adaptive array antenna transceiver apparatus
US20030002450A1 (en) * 2001-06-22 2003-01-02 Ahmad Jalal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3264492A (ja) * 2002-03-08 2003-09-19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アレイアンテナの特性調整方法
CN1446006A (zh) * 2002-09-13 2003-10-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对智能天线阵进行实时校准的方法
US6693588B1 (en) * 1999-10-26 2004-02-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n electronically phase-controlled group antenna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20040048584A1 (en) * 2002-09-10 2004-03-11 Chandra Vaidyanathan Techniques for correcting for phase and amplitude offsets in a MIMO radio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725995T2 (de) 1996-08-29 2004-11-11 Cisco Technology, Inc., San Jose Raumzeitliche signalverarbeitung für übertragungssysteme
US6615024B1 (en) 1998-05-01 2003-09-02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signatures for calibrating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having an antenna array
EP1133836B1 (en) 1998-11-24 2013-11-1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tation having an antenna array
US7206550B2 (en) * 2003-12-29 2007-04-17 Intel Corporation Antenna subsystem calib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in spatial-division multiple-access systems
US7486740B2 (en) * 2004-04-02 2009-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chains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7898A (en) * 1997-10-10 2000-03-14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radio frequency base stations using antenna arrays
US6693588B1 (en) * 1999-10-26 2004-02-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n electronically phase-controlled group antenna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20010005685A1 (en) * 1999-12-15 2001-06-28 Kentaro Nishimori Adaptive array antenna transceiver apparatus
US20030002450A1 (en) * 2001-06-22 2003-01-02 Ahmad Jalal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3264492A (ja) * 2002-03-08 2003-09-19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アレイアンテナの特性調整方法
US20040048584A1 (en) * 2002-09-10 2004-03-11 Chandra Vaidyanathan Techniques for correcting for phase and amplitude offsets in a MIMO radio device
WO2004025841A3 (en) * 2002-09-10 2004-05-27 Cognio Inc Techniques for correcting for phase and amplitude offsets in a mimo radio device
CN1446006A (zh) * 2002-09-13 2003-10-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对智能天线阵进行实时校准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dre Bourdoux, Boris Come,Nadia Khaled.Non-reciprocal transceivers in OFDM/SDMA systems:impactand mitigation.Radio and Wireless Conference,2003.2003,183-186. *
Kei Sakaguchi, Kazuhiro Kuroda, Jun-ichi Takada, KiyomichiAraki.Comprehensive calibration for MIMO system.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20022.2002,2440-443. *
Kentaro Nishimori, Keizo Cho, Yasushi Takatori,Toshikazu Hori,.Automatic Calibration Method Using Transmitting Signals ofan adaptive Array for TD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 6.2001,20(6),1636-1640. *
Peter Papazian, Mike Gans, Yeh Lo, Roger Dalke.Capacity measurements for a 16x16 element BLASTarrayover a conducting ground plane.Vehicular Techonology Conference,20021.2002,1634-63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09268B1 (en) 2019-09-11
CN1961551A (zh) 2007-05-09
CA2694190C (en) 2014-10-21
WO2005101772A1 (en) 2005-10-27
EP2509268A1 (en) 2012-10-10
CN102176708B (zh) 2014-12-03
US7991067B2 (en) 2011-08-02
KR100812588B1 (ko) 2008-03-13
US7486740B2 (en) 2009-02-03
JP2007531467A (ja) 2007-11-01
CN102176708A (zh) 2011-09-07
US20100183088A1 (en) 2010-07-22
CA2561549A1 (en) 2005-10-27
TW200611527A (en) 2006-04-01
US20050227628A1 (en) 2005-10-13
TWI373237B (en) 2012-09-21
KR20070004945A (ko) 2007-01-09
CA2694190A1 (en) 2005-10-27
JP4494462B2 (ja) 2010-06-30
EP1738547A1 (en) 2007-01-03
CA2561549C (en) 2012-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1551B (zh) 在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链和接收链的校准
CN1943194B (zh) 校准无线mimo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响应
CN101133565B (zh) 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的信道校准的方法和装置
RU2521489C2 (ru) Эффективный расчет весовых коэффициентов фильтра для системы mimo
EP1766807B1 (en)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spatial filter matrices for steering transmit diversity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24170B2 (en) Smoothing beamforming matrices across sub-carriers
Petermann et al. Multi-user pre-processing in multi-antenna OFDM TDD systems with non-reciprocal transceivers
US812608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phase/quadrature-phase (I/Q) mismatch measurement and compensation
CN110034916B (zh) 基于终端反馈的天线相位同步与信道互易性校准的方法
US850933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coding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radio communication channel
CN112868208B (zh) 用于传送导频码元的方法
WO2017011360A1 (en) Method for calibrating th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of uplink and downlink in wireless multi-antenna systems
WO2021121538A1 (en) Beamforming calibration
Magounaki 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relative calibration in a MISO-TDD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050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050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