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7120A - 磁记录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记录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7120A
CN1897120A CN 200610105904 CN200610105904A CN1897120A CN 1897120 A CN1897120 A CN 1897120A CN 200610105904 CN200610105904 CN 200610105904 CN 200610105904 A CN200610105904 A CN 200610105904A CN 1897120 A CN1897120 A CN 1897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st region
magnetic recording
burst
recording layer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0590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4248C (zh
Inventor
田上胜通
岛川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97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7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42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424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ving Of The Head To Find And Align With The Track (AREA)
  •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中,离散媒体上的突发区图案形状为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在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下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满足预定关系,因此工艺上突发区图案形状制造的负担极少,且,还可得到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

Description

磁记录再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在基板上磁记录层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并具有所谓伺服区域和信息数据区域的磁记录媒体(离散型磁记录媒体),以及检出该媒体的伺服信号的同时记录并再现信息数据的磁头的磁记录再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硬盘等磁记录媒体的面记录密度的提高,通过(1)提高线记录密度;(2)提高轨道密度这两种方法来达成。为实现今后更高一层的高密度化,需要提高基于上述两种方法的记录密度。
关于提高轨道密度,明显存在因磁头的加工界限或磁头磁场的扩张引起的边纹(side fringe)、串扰等问题,基于传统改良方法之延伸的磁头高轨道化技术进展的面记录密度的提高可说已达到极限。
一方面,作为提高线记录密度的方法,虽然在传统的纵向磁媒体中实现薄层化、高矫顽磁力,但从针对媒体更高密度化与记录磁化的热波动的稳定性观点,受注目的是满足这些条件的垂直磁记录媒体。
基于这样的现状,作为提高面记录密度,并补充磁头高轨道密度化的技术,提出了将记录层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离散轨道盘型磁记录媒体。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1-328662号公报中公开了对基板预先实施预定凹凸,并沿着该凹凸形成单层的垂直磁层的磁记录媒体。
达成高记录密度化需要低空间化。但是,记录层的凹凸形状令磁头得不到稳定的悬浮特性,可能引起磁头碰撞等问题。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日本特开平10-222944号公报中公开了以磁头悬浮稳定性为目的改变轨道宽度方向的凹凸形状的记录媒休。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0-195042号公报中,提出了用非磁性材料或其它材料填充凹凸形状的凹部的离散型磁记录媒体,以确保磁头悬浮特性的稳定性。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6-111502号公报中,公开了规定纵向记录媒体中矩形的凹凸结构的跟踪伺服的突发区图案宽度、轨道节距及再现头的读出宽度之间的关系的技术。
一般,磁盘装置中,所使用的磁记录媒体上,磁头跟踪用的伺服区域通过伺服轨道记录器被记录。
在伺服区域,一般存在ISG(Initial Signal Gain)部、SVAM(SerVoAddress Mark)部、葛莱码部、突发部及填充部,它们为了发挥预定功能,形成各种磁性图案。
在这些磁性图案中,突发部通常在磁记录媒体半径方向上以约1个轨道节距的宽度被记录。另外,除此以外的ISG部、SVAM部、葛莱码部及填充部通常在盘半径方向连续被记录,或者在半径方向至少数轨道以上连续被记录。
突发部是用以获得令磁头准确跟踪轨道位置的准确的位置信息的图案。这种突发部的图案例如由(1)分别相等地跨规定相邻轨道节距的中心线地设置的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组构成,(2)或者,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组以外还附加位于从该组仅错开半轨道节距的位置的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的组来构成。
最简单的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组合中跟踪动作的一例如下。即,磁头依次通过第一突发区和第二突发区,从而根据差动放大器比较来自第一突发区的图案的再现信号Sa与来自第二突发区的图案的再现信号Sb获得位置误差信号PES(Position Error Signal)=(Sa-Sb)的值。将该位置误差信号PES=(Sa-Sb)的值输入伺服控制用电路,根据位置误差信号的大小,驱动跟踪用伺服传动装置,从而使磁头中心跟随数据轨道中心。
但是,传统的离散媒体中突发区图案为矩形形状的图案,虽然矩形形状图案对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理想,但形成矩形形状时,其形状及尺寸方面要求非常高的精度。
这样要求成形精度就会对工艺上的制造造成极大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申请人已提出了日本特愿2004-188121号的发明,即,具有如下结构的离散媒体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该离散媒体具备2对(2组)突发区图案,将该突发区图案形状作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在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设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满足预定关系。依据该方案,能够提供采用具有工艺上制造负担极少的突发区图案形状且还可得到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突发区图案形状的磁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再现装置。
基于这样现状,构思了(1)本申请的第一组发明和(2)本申请第二组发明。
(1)本申请第一组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已由本申请人提出的具备2对(2组)突发区图案的离散媒体中,经实验确认在改变轨道节距与分段节距的关系时也存在最佳可使用范围,本发明申请请求保护该扩大的使用范围。即,本发明提供磁记录再现装置,其采用即便在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也具有工艺上制造负担极少且可准确获得位置误差信号的突发区图案形状的磁记录媒体。
(2)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进一步增大突发区图案时,且,轨道节距与分段节距的关系各式各样地多样化时,提供采用具有工艺上制造负担极少且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突发区图案形状的磁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再现装置。通过增加突发区图案,能够扩大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实用范围,并可扩大装置设计上的容许范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1)所述的课题,
本申请第一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W1>Tp,则满足1.25W2>Wr≥0.5W2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一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Tp>W2,则满足1.5W2≥Wr≥0.5W1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一组发明的理想形态如下:当设从凸状磁记录层的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为止的高度为h时,满足tan85°≥2h/(W2-W1)≥tan50°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一组发明的理想形态如下:当设数据轨道宽度为W、磁性读出宽度为Wr、轨道节距为Tp时,满足Wr<2Tp-W。
为解决上述(2)所述的课题,
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Tp>W2,则满足2W2>Wr≥0.5W2以及0.5W2<W1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Tp=W2,则满足2W2-W1≥Wr≥0.444W2以及0.444W2<W1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Tp=W1,则满足1.5W1≥Wr≥0.444W1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Tp<W1,则满足1.5W1≥Wr≥0.333W2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4)轨道节距的距离((1/4)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1/2)轨道节距的距离((1/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Tp>W2,则满足1.5W2≥Wr≥0.5W1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2)轨道节距的距离((1/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W1>Tp,则满足1.5W2>Wr≥0.333W2以及0.333W2<W1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若W1>Tp,则满足1.5W2>Wr≥0.444W2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理想形态如下:当设从凸状磁记录层的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为止的高度为h时,满足tan85°≥2h/(W2-W1)≥tan50°的条件。
另外,本申请第二组发明的理想形态如下:当设数据轨道宽度为W、磁性读出宽度为Wr、轨道节距为Tp时,满足Wr<2Tp-W。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状磁记录媒体的整体形状的概略平面图。
图2是由图1的四边形包围的微小部分的局部放大概略图。
图3是示意本发明磁记录媒体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本发明磁记录媒体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的结构的概略透视图。
图6是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透视图。
图7是所谓M=2、n=1时将突发部的结构和与轨道节距之关系一起画出的概略平面图。
图8是所谓M=2、n=3时将突发部的结构和与轨道节距之关系一起画出的概略平面图。
图9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0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1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2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3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4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5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6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7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8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19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20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21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22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23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24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25是沿图9的A-A’箭头的截面模式图。
图26是说明“读出宽度Wr”的定义的示图。
图27是说明磁性读出宽度Wr的上限条件的示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状磁记录媒体整体形状的概略平面图。
图29是由图28的四边形包围的微小部分的局部放大概略图。
图30是示意本发明磁记录媒体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1是示意本发明磁记录媒体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的结构的概略透视图。
图33是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透视图。
图34示出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配置关系,尤其是在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的n=3的场合。
图35示出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配置关系,尤其是在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的n=4的场合。
图36示出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配置关系,尤其是在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的n=2的场合。
图37示出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配置关系,尤其是在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的n=1的场合。
图38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39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0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1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2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3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4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5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6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7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8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49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0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1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2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3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4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5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6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7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8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59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0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1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2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3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4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5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6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7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8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69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0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1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2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3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4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5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6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7示出具体实验形态,示意对于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的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也同时描述位置误差信号PES。
图78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79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80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81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82示出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而实施的实验形态。
图83是沿图38的A-A箭头的截面模式图。
图84是说明“读出宽度Wr”的定义的示图。
图85是说明磁性读出宽度Wr的上限条件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开始对本申请第一组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本申请的第一组发明
本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中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
首先,开始为了把握装置整体结构,借助图6说明对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说明。
(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说明)
图6示出本发明最佳一例即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透视图。该图中,作为磁记录媒体1采用盘状垂直磁记录媒体(离散媒体),该媒体由主轴马达2旋转驱动。
另外,为对磁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读出或写入,从媒体外方向媒体内方向延伸的转动臂4的前端设有记录再现用的磁头5。转动臂4通过音圈马达3转动,例如基于记录再现用的磁头5检出的伺服信号,可将磁头5定位于预定轨道上。
记录再现用的磁头5设有记录元件和再现元件,作为记录元件采用例如主磁极激磁型的单磁极头,而作为再现元件采用例如GMR(巨磁阻效应)头。取代GMR头,也可采用TMR(隧道磁阻效应)头等。
还有,作为本发明的磁记录媒体的最佳一例举垂直磁记录媒体进行说明,但也可适用所谓纵向记录媒体。
(磁记录媒体的说明)
以下,就磁记录媒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盘状磁记录媒体1的整体形状的概略平面图,图2示出图1的由四边形包围的微小部分100的局部放大概略图。图2中主要示意记录了伺服信号的区域即伺服用信息部90及记录再现用的数据轨道组即数据信息记录部80。
图3示意本发明中磁记录媒体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3基本上相当于图2的沿α-α箭头的剖视图。
虽然在图1中未图示,但盘基板上记录再现用的多个数据轨道组同心圆状配置并形成。
另外,从盘中心向外方向,放射状形成伺服信号区域(伺服用信息部90:图中以放射线状画出的部位)。即,应用将盘面用扇区分割的所谓扇区伺服方式。还有,磁记录媒体的伺服用信息部90上,用伺服跟踪记录器记录了伺服信息。
若详细说明伺服用信息部90的结构,则伺服用信息部90(所谓伺服区域)如图2所示,包括ISG部91、SVAM部92、葛莱码部93、突发部94及填充部95。
ISG(Initial Signal Gain)部91是为排除磁记录媒体的磁性膜(磁性层)的磁特性或磁头悬浮量不匀造成的影响而设置的连续图案,在轨道半径方向连续形成。在用磁头再现这样的ISG部91的期间,为了校正磁记录媒体或磁头的输出偏差,伺服解调电路根据自动增益控制(AGC)确定增益。起这种作用的自动增益控制(AGC)在检出存在于伺服区域的SVAM(SerVo Address Mark)部92的时刻断开,用ISG部91的振幅,将以后存在于突发部94的再现振幅标准化。
葛莱码部93中记录了各轨道编号信息及扇区编号的信息。
突发部94是用以获得使磁头准确跟踪轨道位置的准确的位置信息的图案。该图案例如图2所示,由以下组合构成,即间隔2轨道节距的基本中心线上分别跨等距地设置的第一突发区94a和第二突发区94b的一组(它们成一对);以及从该组错开1轨道节距的位置上存在的第三突发区94c和第四突发区94d的一组(它们成一对)。
换言之作为图2所示的一实施例,第一突发区94a和第二突发区94b配置成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2轨道节距的位置为中心线分别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Bp=2Tp;Bp表示突发区图案的节距,Tp表示轨道节距),第三突发区94c和第四突发区94d配置成以从第一突发区94a及第二突发区94b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Bp=2Tp)。第一突发区94a、第二突发区94b、第三突发区94c及第四突发区94d的半径方向长度为2轨道的长度。还有,第四突发区94d根据图2的纸面情况,只记载了在半径方向上1轨道的长度。
另外,如图所示,第一突发区94a~第四突发区94d依次向下游侧偏移的状态图案配置。
还有,本说明书中,将第一突发区94a~第四突发区94d也称为第一突发区轨道(VTR1)~第四突发区轨道(VTR4),但这是同义的。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设有2对(2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研究Bp=2Tp以及Bp=(2/3)Tp时的上述那样成对的突发区图案的节距Bp与轨道节距Tp的关系,具体如后所述。
填充部95是为吸收解调电路系统的延迟以能维持在伺服解调电路再现伺服区域的期间的时钟生成而设置的图案。
ISG部91、SVAM部92、填充部95在盘半径方向连续被记录。另外,葛莱码部93也在半径方向上至少记录数轨道以上。
接着,基于图3说明一例磁记录媒体的最佳截面结构。图3例如可看成图2沿α-α箭头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磁记录媒体中设有:基板15;在该基板15上形成的取向层14;在该取向层14上形成的软磁性层11;在该软磁性层11上形成的中间层12;在该中间层12上形成的、与凹凸状的凸部相当的垂直磁记录层10及与凹部相当的非磁性层20;以及其上形成的保护层13。
作为基板15,适合采用玻璃基板、NiP被覆铝合金基板、Si基板等。作为取向层14,可采用例如可对软磁性层11的轨道宽度方向赋予磁各向异性磁场的PtMn等的反铁磁性材料。另外,可为用以控制取向的非磁性合金。
作为软磁性层11,可列举CoZrNb合金、Fe类合金、Co类非晶质合金、软磁性/非磁性层的多层膜、软磁性铁淦氧等。另外,可为用软磁性层夹持非磁性层的层叠结构。
中间层12是为控制该中间层上形成的垂直磁记录层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及晶体粒径而设置,采用例如CoTi非磁性合金。另外,可采用起到同样的作用的非磁性金属、合金或低导磁率的合金。
作为凸部的垂直磁记录层10,适合采用SiO2的氧化物类材料中含有矩阵状CoPt等强磁性粒子的媒体或CoCr类合金、FePt合金、Co/Pd类的人工网格型多层合金等。如后所述,本发明中如发生伺服信号地起作用的记录层10呈梯形形状。
作为凹部的非磁性层20的材料,采用SiO2、Al2O3、TiO2、铁淦氧等非磁性氧化物;AlN等氮化物;SiC等碳化物。
在凸部的垂直磁记录层10或凹部的非磁性层20表面,通常利用CVD法等形成碳薄膜等的保护层13。
基于凹凸图案的垂直磁记录层10及非磁性层20的形成(所谓离散型媒体的形成),例如在按预定凹凸形状蚀刻一定厚度成膜的垂直磁记录层10后,溅镀与蚀刻深度对应的SiO2,将蚀刻后的凹部填充。然后,可以旋转媒体的同时用斜离子束蚀刻法等去除垂直磁记录层10上多余淀积的SiO2,从而将整个媒体表面平坦化。
还有,基于图3中凹凸图案的垂直磁记录层10及非磁性层20的形成(所谓离散型媒体的形成)用的蚀刻处理,止于记录层的底部,但也可进一步进行进入软磁性层11区域那样的蚀刻处理,制作凹凸图案。
图4示出图3的变形例。图4的实施方式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在按预定凹凸形状将一定厚度成膜后的垂直磁记录层10蚀刻时,在不影响磁特性的范围内较薄地残留凹部位置的磁性层。图4和图3的形态均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4及图3采用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部件。
(伺服区域(伺服用信息部)的规格设定)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1)可取得工艺上的尺寸精度容限且减轻精度方面上制造负担;(2)为获得跟踪用的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目的,将离散媒体的伺服区域上的突发部的突发区图案作成2对(2组)突发区图案,同时将各突发区图案形状作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分别具备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当设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可满足预定关系地设定媒体结构。还有,在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中,上边的角可稍微下陷。
还有,本发明的磁头读出宽度Wr(磁头的再现轨道宽度)与所谓用SEM等实际测量的光学尺寸宽度不同,定义如下。
即,形成比写入轨道宽度充分小的微型轨道,使磁头按轨道宽度方向依次移动,测定磁头的再现输出Vout的截止轨道外形,将Vout的最大值(Vout MAX)的1/2输出值(Vout MAX/2)的宽度(所谓半值宽)定义为“读出宽度Wr”。在图26示出“读出宽度Wr”的定义的状态图。
在本发明的突发部的2对(2组)突发区图案中,各对(各组)突发区图案节距Bp分别相同,规定突发区图案节距Bp的各对(各组)中心线依次错开(1/2)Bp地配置。另外,对于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Tp,突发区图案节距Bp规定为各种值。本发明的场合,分Bp=2Tp、Bp=(2/3)Tp两种场合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在这两种情况下,将各突发区图案形状作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当设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上述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可满足预定关系地设定媒体结构。
还有,有关突发区图案等规格设定的说明,认为通过参考并研究具体实施例的实验结果来容易理解,因此以下参考交叉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各种实验例,说明本发明。
(I)实验例1
当M=2、n=1的场合
如图2或图7所示,当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M=2,是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式表示Bp=(2/n)Tp时的n=1的场合。换言之,是在具备2对(2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为Bp=2Tp的场合。
本例中,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错开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磁记录媒体的结构)
如图1所示,用扇区分割盘面,为了应用扇区伺服方式,形成如图2所示的伺服区域90。即,根据各伺服信号的图案,形成ISG部91、SVAM部92、葛莱码部93、突发部94及填充部95。
记录突发信号的突发部94的凸部的磁记录层(凸状磁记录层)作成如图5所示的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尺寸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的尺寸为W2,由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的高度为h,还有,W2>W1。
在突发部94以外的ISG部91、SVAM部92、葛莱码部93及填充部95中的凸部成为在盘半径方向长的梯形形状的带状凸部垂直磁记录层(未图示),每隔1位间隔配置。
媒体的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在镜面研磨的玻璃基板15上,形成PtMn层15nm厚度,作为取向层14(垫底层14),其上形成由CoZrNb构成的软磁性层11为200nm厚度,进而在其上形成由非磁性合金CoTi构成的中间层12为8nm厚度。接着在其上形成垂直磁记录层10为15nm厚度后,为制作预定凹凸形状而进行预定图案的蚀刻处理。然后,为填充蚀刻后的凹部而溅镀SiO2。接着,一边旋转填充SiO2的媒体,一边进行斜离子束蚀刻处理,去除垂直磁记录层10上形成的多余的SiO2,将媒体表面平坦化。用CVD法在其上形成碳薄膜的保护膜13为1nm厚度,另外涂敷润滑剂(Fomblin类)为1nm厚度,完成媒体样品。还有,垂直磁记录层10采用SiO2中矩阵状包含CoPt的强磁性粒子的材料。
当用试料振动型磁力计(VSM)测定垂直磁记录层的磁特性的结果,饱和磁化Ms为350emu/cc、残留饱和磁化Mr为340emu/cc。垂直磁记录层的厚度(高度)h如上述那样设为15nm。
设伺服信号的记录密度为130K·FRPI(Flux Reversal Per Inch)。另外,设数据区域的轨道节距Tp为与254K·TPI(Track Per Inch)相当的100nm。设数据区域上的轨道(数据轨道(DTR))的宽度为70nm。
与图5所示的突发区图案相当的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的上边W1及下边W2的长度,在改变凹凸结构成形时的蚀刻条件,并以数据轨道的轨道节距Tp的值为基准,由该基准增大或减小尺寸来形成下述表1所示各种形态的实验用分段。设梯形形状的梯形斜面与底面所成角度在全部实验例中为50°。即,作成满足tan50°=2h/(W2-W1)的形状。
实验用分段的形态作成上述的M=2、n=1的形态(图7)。对于数据轨道(DTR)80的图案,配置第一突发区轨道(VTR1)94a、第二突发区轨道(VTR2)94b、第三突发区轨道(VTR3)94c、第四突发区轨道(VTR4)94d,通过将输出到磁头位置的来自VTR1和VTR2的差分信号与来自VTR3和VTR4的差分信号合成,生成精密的PES信号。
另外,记录用磁头采用磁性写入宽度80nm的薄膜感应头。再现用磁头采用巨磁阻效应(GMR)头。还有再现用磁头的磁性读出宽度Wr如表1所示,根据与其它参数(W1、W2、Tp)的关系而采用各种宽度。
经凹凸加工用作上述预定伺服区域及数据区域的垂直磁记录媒体,进行将凸部的垂直磁记录层磁化而产生伺服信号磁场的处理。即,在直流磁场15kOe产生的电磁铁的磁极间,使盘面与磁极面平行地设定后,使伺服区域及数据区域的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统一带磁,从而将伺服信号记录。
这样,利用已准备的实验例1用的磁记录媒体,按下述要领进行跟踪控制的实验。
即,在下述表1所示离散轨道盘、读出用磁头中,以轨道节距Tp为基准,求出W1、W2、Wr的各元素大小关系之组合的全部位置误差信号PES,作为跟踪特性考虑PES的线性在相邻的轨道位置变动的容许程度,并将是否可使用的判断以“使用等级”的可否来示在表中。
另外,表1中的对应附图中实施的W1、W2、Tp及Tr的关系以模式附图方式示出,因此请参照对应的附图。另外,PES信号也同时在附图中示出。
表1(M=2;n=1)
  实施方式   Tp与W1或W2之间的关系   Wr与W1、W2或Tp之间的关系   使用等级   PES的线性   对应图
  I-1   W1>Tp   Wr=0.25W2   否(×)   线性劣化   图9
  Wr=0.5W2   可(○)   线性良好   图10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11
  Wr=1.25W2   可(○)   线性良好   图12
  Wr=1.5W2   否(×)   线性劣化   图13
表1所示实施方式I-1的条件是在W1>Tp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而获得的。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9~图13。
由图9~图13可知,在“W1>Tp的场合,1.25W2>Wr≥0.5W2”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如图7所示,M=2、n=1时的结构可仅考虑上述W1>Tp的场合。
还有,在图25示出图9的沿A-A箭头截面模式图。标在图9与图3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件。
(II)实验例2
M=2、n=3的场合
如图8所示,当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示出M=2,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之间的关系式表示为Bp=(2/n)Tp时n=3的场合。即,在具备2对(2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为数据轨道节距Tp的2/3倍的场合(Bp=(2/3)Tp)。
本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另外,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磁记录媒体的结构)
将上述实验例1中的磁记录媒体的突发部结构(M=2、n=1)改变成上述M=2、n=3场合的结构(图8)。除此以外,根据与上述实验例I同样的要领,制作了实验例2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利用在这种实验例2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按照上述实验例1进行跟踪控制的实验。
即,在下述表2所示离散轨道盘、读出用磁头中,以轨道节距Tp为基准,求出W1、W2、Wr的各元素大小关系之组合的全部位置误差信号PES,作为跟踪特性将PES的线性是否可使用的判断以“使用等级”的可否来示在表中。
另外,表2中的对应附图中实施的W1、W2、Tp及Tr的关系以模式附图方式示出,因此请参照对应的附图。另外,PES信号也同时在附图中示出。
表2(M=2;n=3)
  实施方式   Tp与W1或W2之间的关系   Wr与W1、W2或Tp之间的关系   使用等级   PES的线性   对应图
II-1 W2<Tp   Wr=0.375W1   否(×)   线性劣化   图14
  Wr=0.5W1   可(○)   线性良好   图15
  Wr=W1   可(○)   线性良好   图16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17
  Wr=1.5W2   可(○)   线性良好   图18
  Wr=2W1   否(×)   线性劣化   图19
表2所示实施方式II-1的条件是在Tp>W2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轨道节距Tp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而获得的。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14~图19。
由图14~图19可知,在“Tp>W2的场合,1.5W2≥Wr≥0.5W1”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如图8所示,M=2、n=3时的结构可考虑上述Tp>W2的场合。
(III)实验例3
进行对梯形形状的斜面的角度依存性的实验。即,在上述表1中的实施方式I-1的下限条件Wr=0.5W1(图10)的情况下,调查梯形形状图案的斜面的角度依存性。
在下述表3中示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的结果。在图20~图24示出将梯形图案的斜面的角度θ设定为21°、31°、38.7°、50°、85°时的PES的附图。表3中,基于线性的观点,对可使用等级的场合标“○”,而难以线性地使用的标“×”。
表3
  斜面角度   21°   31°   38.7°   50°   85°
  使用等级   否(×)   否(×)   否(×)   可(○)   可(○)
  对应附图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基于表3的结果,在梯形形状的图案中,即便是条件严格的场合,尤其轨道宽度方向上的梯形结构的斜面与底面的角度最好也至少具有50°以上的角度。最大斜面角度最好在85°以下。
即,当设由凸状磁记录层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为止的高度为h时,最好tan85°≥2h/(W2-W1)≥tan50°,若为tan80°≥2h(W2-W1)≥tan70°则更好。
由以上结果,本发明的效果将清晰。即,本发明中将离散媒体上的突发区图案形状设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在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设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满足预定关系,因此能够提供设有可取得一定程度工艺上的尺寸精度容限且制造负担减轻,且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突发区图案形状的磁记录媒体以及采用该磁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再现装置。
还有,在图4那样残留一部分磁性层的形态中,留下较薄的残余磁性层几乎不对磁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可认为与忽略残余部分的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应用本发明。
还有,上述实验例为坚持确保位置误差信号(PES)的线性的条件,在实际装置中,附加读取头宽度Wr(磁性读出宽度Wr)不能直接再现相邻数据轨道的条件。
即,当设数据轨道宽度为W、轨道节距为Tp时,需要Wr<2Tp-W的条件。就是说,如图27所示,是磁性读出宽度Wr不跨越相邻2个数据轨道的条件。
如上所述,本申请第一组发明具备离散媒体上排列了2对突发区图案,该突发区图案的形状作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在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设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满足预定关系,因此能够提供设有可取得一定程度工艺上的尺寸精度容限且制造负担减轻,且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突发区图案形状的磁记录媒体以及采用该磁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再现装置。
以下,就本申请第二组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2)本申请的第二组发明
本发明的磁记录再现装置中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
首先,最开始为了把握装置整体结构,借助图33说明对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说明。
(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说明)
图33示出本发明最佳一例即磁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透视图。该图中,作为磁记录媒体1采用盘状垂直磁记录媒体(离散媒体),该媒体由主轴马达2旋转驱动。
另外,为对磁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读出或写入,从媒体外方向媒体内方延伸的转动臂4的前端设有记录再现用的磁头5。转动臂4通过音圈马达3转动,例如基于记录再现用的磁头5检出的伺服信号,可将磁头5定位于预定轨道上。
记录再现用的磁头5设有记录元件和再现元件,作为记录元件采用例如主磁极激磁型的单磁极头,而作为再现元件采用例如GMR(巨磁阻效应)头。取代GMR头,可采用TMR(隧道磁阻效应)头等。
还有,作为本发明的磁记录媒体的最佳一例举垂直磁记录媒体进行说明,但也可适用纵向记录媒体。
(磁记录媒体的说明)
以下,就磁记录媒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8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盘状磁记录媒体1的整体形状的概略平面图,图29示出图28的由四边形包围的微小部分100的局部放大概略图。图29中主要示意记录了伺服信号的区域即伺服用信息部90及记录再现用的数据轨道组即数据信息记录部80。
图30示意本发明中磁记录媒体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30基本上相当于图29的沿α-α箭头的剖视图。
虽然在图28中未图示,但盘基板上记录再现用的多个数据轨道组配置并形成同心圆状。
另外,从盘中心向外方,放射状形成伺服信号区域(伺服用信息部90:图中以放射线状画出的部位)。即,应用将盘面用扇区分割的所谓扇区伺服方式。还有,磁记录媒体的伺服用信息部90上,用伺服跟踪记录器记录了伺服信息。
若详细说明伺服用信息部90的结构,则伺服用信息部90(所谓伺服区域)如图2所示,包括ISG部91、SVAM部92、葛莱码部93、突发部94及填充部95。
ISG(Initial Signal Gain)部91是为排除磁记录媒体的磁性膜(磁性层)的磁特性或磁头悬浮量不匀造成的影响而设置的连续图案,在轨道半径方向连续形成。在用磁头再现这样的ISG部91的期间,由于校正磁记录媒体或磁头的输出偏差,伺服解调电路根据自动增益控制(AGC)确定增益。起这种作用的自动增益控制(AGC)在检出存在于伺服区域的SVAM(SerVo Address Mark)部92的时刻断开,用ISG部91的振幅,将以后存在于突发部94的再现振幅标准化。
葛莱码部93中记录了各轨道编号信息及扇区编号的信息。
突发部94是用以获得使磁头准确跟踪轨道位置的准确的位置信息的图案。该图案例如图29所示,由以下组合构成,即在限制相邻轨道节距的中心线上分别跨等距地设置的第一突发区94a和第二突发区94b的一组(它们成一对);从该组错开(1/3)及(2/3)轨道节距的位置上分别存在的第三突发区94c和第四突发区94d的一组(它们成一对);以及第五突发区94e及第六突发区94f的一组(它们成一对)。
换言之,作为图29所示的一实施例,第一突发区94a和第二突发区94b配置成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1轨道节距的位置为中心线分别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突发区图案的节距Bp=轨道节距Tp),第三突发区94c和第四突发区94d配置成以从第一突发区94a及第二突发区94b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Bp=Tp),第五突发区94e和第六突发区94f配置成以从第一突发区94a和第二突发区94b的中心线错开(2/3)轨道节距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Bp=Tp)。
还有,如图所示,第一突发区94a~第六突发区94f以依次在下游侧偏移的状态进行图案配置。
还有,本说明书中,将第一突发区94a~第六突发区94f也称为第一突发区轨道(VTR1)~第六突发区轨道(VTR6),但这是同义的。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设有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并不限于上述那样成对的突发区图案的节距Bp与轨道节距Tp一致的场合,可为除此以外的形态。对于所有形态,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填充部95是为吸收解调电路系统的延迟以能维持在伺服解调电路再现伺服区域的期间的时钟生成而设置的图案。
ISG部91、SVAM部92、填充部95在盘半径方向连续被记录。另外,葛莱码部93也在半径方向上至少记录数轨道以上。
接着,基于图30说明一例磁记录媒体最佳的截面结构。图30例如可看成图29的沿α-α箭头剖视图。
如图30所示,磁记录媒体中设有:基板15;在该基板15上形成的取向层14;在该取向层14上形成的软磁性层11;在该软磁性层11上形成的中间层12;在该中间层12上形成的、与凹凸状的凸部相当的垂直磁记录层10及与凹部相当的非磁性层20;以及其上形成的保护层13。
作为基板15,适合采用玻璃基板、NiP被覆铝合金基板、Si基板等。作为取向层14,可采用例如可对软磁性层11的轨道宽度方向赋予磁各向异性磁场的PtMn等的反铁磁性材料。另外,可为用以控制取向的非磁性合金。另外,可为用软磁性层夹持非磁性层的层叠结构。
作为软磁性层11,可列举CoZrNb合金、Fe类合金、Co类非晶质合金、软磁性/非磁性层的多层膜、软磁性铁淦氧等。
中间层12是为控制该中间层上形成的垂直磁记录层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及晶体粒径而设置,采用例如CoTi非磁性合金。另外,可采用起到同样的作用的非磁性金属、合金或低导磁率的合金。
作为凸部的垂直磁记录层10,适合采用SiO2的氧化物类材料中矩阵状含有CoPt等强磁性粒子的媒体或CoCr类合金、FePt合金、Co/Pd类的人工网格型多层合金等。如后所述,本发明中如发生伺服信号地起作用的记录层10呈梯形形状。
作为凹部的非磁性层20的材料,采用SiO2、Al2O3、TiO2、铁淦氧等非磁性氧化物;AlN等氮化物;SiC等碳化物。
在凸部的垂直磁记录层10或凹部的非磁性层20表面,通常利用CVD法等形成碳薄膜等的保护层13。
基于凹凸图案的垂直磁记录层10及非磁性层20的形成(所谓离散型媒体的形成),例如在按预定凹凸形状蚀刻一定厚度成膜的垂直磁记录层10后,溅镀与蚀刻深度对应的SiO2,将蚀刻后的凹部填充。然后,可以旋转媒体的同时用斜离子束蚀刻法等去除垂直磁记录层10上多余淀积的SiO2,从而将整个媒体表面平坦化。
还有,基于图30中凹凸图案的垂直磁记录层10及非磁性层20的形成(所谓离散型媒体的形成)用的蚀刻处理,止于记录层的底部,但也可进一步进行进入软磁性层11区域那样的蚀刻处理,制作凹凸图案。
图31示出图30的变形例。图31的实施方式与图30的不同点是:在按预定凹凸形状将一定厚度成膜后的垂直磁记录层10蚀刻时,在不影响磁特性的范围内较薄地残留凹部位置的磁性层。图31和图30的形态均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31及图30采用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部件。
(伺服区域(伺服用信息部)的规格设定)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1)可取得工艺上的尺寸精度容限且减轻精度方面上制造负担;(2)为获得跟踪用的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以及(3)扩大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实用范围,并扩大装置设计上的容许范围目的,将离散媒体的伺服区域上的突发部的突发区图案作成3对(3组)突发区图案,同时将各突发区图案形状作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分别具仍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当设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可满足预定关系地设定媒体结构。还有,在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中,上边的角可稍微下陷。
还有,本发明的磁头读出宽度Wr(磁头的再现轨道宽度)与所谓用SEM等实际测量的光学尺寸宽度不同,定义如下。
即,形成比写入轨道宽度充分小的微型轨道,使磁头按轨道宽度方向依次移动,测定磁头的再现输出Vout的截止轨道外形,将Vout的最大值(Vout MAX)的1/2输出值(Vout MAX/2)的宽度(所谓半值宽)定义为“读出宽度Wr”。在图84示出“读出宽度Wr”的定义的状态图。
在本发明的突发部的3对(3组)突发区图案中,各对(各组)突发区图案节距Bp分别相同,规定突发区图案节距Bp的各对(各组)中心线依次错开(1/3)Bp地配置。另外,对于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Tp,突发区图案节距Bp规定为各种值。本发明的场合,分Bp=Tp、Bp=(3/4)Tp、Bp=(3/2)Tp及Bp=3Tp四种场合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在这四种情况下,将各突发区图案形状作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当设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上述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可满足预定关系地设定媒体结构。
还有,有关突发区图案等规格设定的说明,认为通过参考并研究具体实施例的实验结果来容易理解,因此以下参考交叉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各种实验例,说明本发明。
(I)实验例2-1
当M=3、n=3的场合
如图29或图34所示,当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M=3,是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的关系式表示Bp=(3/n)Tp时的n=3的场合。换言之,是在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相同(Bp=Tp)的场合。
本例中,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磁记录媒体的结构)
如图28所示,用扇区分割盘面,为应用扇区伺服方式,形成如图29所示的伺服区域90。即,根据各伺服信号的图案,形成ISG部91、SVAM部92、葛莱码部93、突发部94及填充部95。
记录突发信号的突发部94的凸部的磁记录层(凸状磁记录层)作成如图32所示的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尺寸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的尺寸为W2,由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的高度为h,还有,W2>W1。
在突发部94以外的ISG部91、SVAM部92、葛莱码部93及填充部95中的凸部成为在盘半径方向长的梯形形状的带状凸部垂直磁记录层(未图示),每隔1位间隔配置。
媒体的截面形状如图30所示,在镜面研磨的玻璃基板15上,形成15nm厚度的PtMn层,作为取向层14(垫底层14),其上形成由CoZrNb构成的200nm厚度的软磁性层11,进而在其上形成由非磁性合金CoTi构成的8nm厚度的中间层12。接着在其上形成15nm厚度的垂直磁记录层10后,为制作预定凹凸形状而进行预定图案的蚀刻处理。然后为填充蚀刻后的凹部而溅镀SiO2。接着,一边旋转填充SiO2的媒体,一边进行斜离子束蚀刻处理,去除垂直磁记录层10上形成的多余的SiO2,将媒体表面平坦化。用CVD法在其上形成1nm厚度的碳薄膜的保护膜13,另外涂敷1nm厚度的润滑剂(Fomblin类),完成媒体样品。还有,垂直磁记录层10采用SiO2中矩阵状包含CoPt的强磁性粒子的材料。
当用试料振动型磁力计(VSM)测定垂直磁记录层的磁特性的结果,饱和磁化Ms为350emu/cc、残留饱和磁化Mr为340emu/cc。垂直磁记录层的厚度(高度)h如上述那样设为15nm。
设伺服信号的记录密度为130K·FRPI(Flux Reversal Per Inch)。另外,设数据区域的轨道节距Tp为与254K·TPI(Track Per Inch)相当的100nm。设数据区域上的轨道(数据轨道(DTR))的宽度为70nm。
与图32所示的突发区图案相当的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的上边W1及下边W2的长度,在改变凹凸结构成形时的蚀刻条件,并以数据轨道的轨道节距Tp的值为基准,由该基准增大或减小尺寸来形成下述表2-1所示各种形态的实验用分段。设梯形形状的梯形斜面与底面所成角度在全部实验例中为50°。即,作成满足tan50°=2h/(W2-W1)的形状。
实验用分段的形态作成上述的M=3、n=3的形态(图34)。对于数据轨道(DTR)80的图案,配置第一突发区轨道(VTR1)94a、第二突发区轨道(VTR2)94b、第三突发区轨道(VTR3)94c、第四突发区轨道(VTR4)94d、第五突发区轨道(VTR5)94e、第六突发区轨道(VTR6)94f,通过将输出到磁头位置的来自VTR1和VTR2的差分信号、来自VTR3和VTR4的差分信号及来自VTR5和VTR6的差分信号合成,生成精密的PES信号。
记录用磁头采用磁性写入宽度80nm的薄膜感应头。再现用磁头采用巨磁阻效应(GMR)头。还有,再现用磁头的磁性读出宽度Wr如表2-1所示,根据与其它参数(W1、W2、Tp)的关系而采用各种宽度。
经凹凸加工用作上述预定伺服区域及数据区域的垂直磁记录媒体,进行将凸部的垂直磁记录层磁化而产生伺服信号磁场的处理。即,在产生直流磁场15kOe的电磁铁的磁极间,使盘面与磁极面平行地设定后,使伺服区域及数据区域的梯形形状的垂直磁记录层统一带磁,从而将伺服信号记录。
这样,利用已作准备的实验例2-1用的磁记录媒体,按下述要领进行跟踪控制的实验。
即,在下述表2-1所示离散轨道盘、读出用磁头中,以轨道节距Tp为基准,求出W1、W2、Wr的各元素大小关系之组合的全部位置误差信号PES,作为跟踪特性考虑PES的线性在相邻的轨道位置变动的容许程度,并将是否可使用的判断以“使用等级”的可否来示在表中。
表2-1中的对应附图中实施的W1、W2、Tp及Tr的关系以模式附图方式示出,因此请参照对应的附图。PES信号也同时在附图中示出。
表2-1(M=3;n=3)
  实施方式   Tp与W1或W2之间的关系   Wr与W1、W2或Tp之间的关系   使用等级   PES的线性   对应图
2-I-1 W2<Tp   Wr=0.333W2<W1   否(×)   线性劣化   图38
  Wr=0.5W2<W1   可(△)   使用等级线性   图39
  Wr=W1   可(○)   使用等级线性   图40
  Wr=Tp   可(○)   线性良好   图41
  Wr=2W1   可(○)   线性良好   图42
  Wr=2W2   否(×)   线性劣化   图43
  2-I-2   W2=Tp   Wr=0.333W2<W1   否(×)   线性劣化   图44
  Wr=0.444W2<W1   可(○)   线性良好   图45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46
  Wr=2W2-W1>W2   可(○)   线性良好   图47
  Wr=2W1   否(×)   线性劣化   图48
  2-I-3   W1=Tp   Wr=0.333W1<W1   否(×)   线性劣化   图49
  Wr=0.444W1<W1/2 可(○) 线性良好 图50
  Wr=W2/2   可(○)   线性良好   图51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52
  Wr=1.5W1   可(○)   线性良好   图53
  Wr=1.5W2   否(×)   线性劣化   图54
  2-I-4   W1>Tp   Wr=0.25W2   否(×)   线性劣化   图55
  Wr=0.333W2   可(○)   线性良好   图56
  Wr=0.5W2<W1   可(○)   线性良好   图57
  Wr=W1   可(○)   线性良好   图58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59
  Wr=1.5W1   可(○)   线性良好   图60
  Wr=1.5W2   否(×)   无PES信号   -
(1)表2-1所示实施方式2-I-1的条件是在Tp>W2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而获得的。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38~图43。
由图38~图43可知,在“Tp>W2的场合,2W2>Wr≥0.5W2以及0.5W2<W1”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还有,由这些图可知在“Tp>W2且Wr=0.5W2”的条件下,所谓几何学上并不具有完全的线性,但由于存在离散轨道的隔离带,成为可作为PES加以使用的容许的等级。
还有,在图84示出图38的沿A-A箭头截面模式图。标在图38与图30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件。
(2)另外,表2-1所示实施方式2-I-2在W2=Tp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44~图48。
由图44~图48可知,在“Tp=W2的场合,2W2-W1≥Wr≥0.444W2以及0.444W2<W1”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3)另外,表2-1所示实施方式2-I-3在W1=Tp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49~图54。
由图49~图54可知,在“Tp=W1的场合,1.5W1≥Wr≥0.444W1”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4)另外,表2-1所示实施方式2-I-4在W1>Tp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Tp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55~图60。
由图55~图60可知,在“Tp<W1的场合,1.5W1≥Wr≥0.333W2”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还有,在实施方式2-I-4中W1>Tp的条件下,Wr=1.5W2时得不到PES信号。因而,本实施方式不进行基于附图的显示。
(II)实验例2-2
当M=3、n=4的场合
如图35所示,当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示出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之间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n=4的场合。即,在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为数据轨道节距Tp的3/4倍的场合(Bp=(3/4)Tp)。
本例中,如图35所示,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错开(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另外,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4)轨道节距的距离((1/4)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2)轨道节距的距离((1/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磁记录媒体的结构)
将上述实验例2-1中的磁记录媒体的突发部结构(M=3、n=3)改变成上述M=3、n=4场合的结构(图35)。此外,根据与上述实验例2-1同样的要领,制作了实验例2-2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利用在这种实验例2-1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按上述实验例1进行跟踪控制的实验。
即,在下述表2-2所示离散轨道盘、读出用磁头中,以轨道节距Tp为基准,求出W1、W2、Wr的各元素大小关系之组合的全部位置误差信号PES,作为跟踪特性将PES的线性是否可使用的判断以“使用等级”的可否来示在表中。
另外,表2-2中的对应附图中实施的W1、W2、Tp及Tr的关系以模式附图方式示出,因此请参照对应的附图。另外,PES信号也同时在附图中示出。
表2-2(M=3;n=4)
  实施方式   Tp与W1或W2之间的关系   Wr与W1、W2或Tp之间的关系   使用等级   PES的线性   对应图
2-II-1 W2<Tp   Wr=0.375W1   否(×)   线性劣化   图61
  Wr=0.5W1   可(○)   线性良好   图62
  Wr=W1   可(○)   线性良好   图63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64
  Wr=1.5W2   可(○)   线性良好   图65
  Wr=2W1   否(×)   线性劣化   图66
(1)表2-2所示实施方式2-II-1的条件是在Tp>W2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而获得的。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61~图68。
由图61~图68可知,在“Tp>W2的场合,1.5W2≥Wr≥0.5W1”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可、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如图35所示,M=3、n=4时的结构可考虑上述Tp>W2的场合。
(III)实验例2-3
当M=3、n=2的场合
如图36所示,当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示出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之间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n=2的场合。换言之,在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为数据轨道节距Tp的3/2倍的场合(Bp=(3/2)Tp)。
本例中,如图36所示,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错开(3/2)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另外,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3/2)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2)轨道节距的距离((1/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3/2)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磁记录媒体的结构)
将上述实验例2-1中的磁记录媒体的突发部结构(M=3、n=3)改变成上述M=3、n=2场合的结构(图36)。除此以外,根据与上述实验例2-1同样的要领,制作了实验例2-3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利用在这种实验例2-3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按照上述实验例2-1进行跟踪控制的实验。
即,在下述表2-3所示离散轨道盘、读出用磁头中,以轨道节距Tp为基准,求出W1、W2、Wr的各元素大小关系之组合的全部位置误差信号PES,作为跟踪特性将PES的线性是否可使用的判断以“使用等级”的可否来示在表中。
另外,表2-3中的对应附图中实施的W1、W2、Tp及Tr的关系以模式附图方式示出,因此请参照对应的附图。另外,PES信号也同时在附图中示出。
表2-3(M=3;n=2)
 实施方式   Tp与W1或W2之间的关系   Wr与W1、W2或Tp之间的关系   使用等级   PES的线性   对应图
2-III-1 W1>Tp   Wr<0.333W2   否(×)   线性劣化   图67
  Wr=0.333W2<W1   可(○)   线性良好   图68
  Wr=0.444W2   可(○)   线性良好   图69
  Wr=W1   可(○)   线性良好   图70
  Wr=1.5W2   可(○)   线性良好   图71
  Wr=2W1   否(×)   线性劣化   图72
(1)表2-3所示实施方式2-III-1的条件是在W1>Tp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而获得的。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67~图72。
由图67~图72可知,在“W1>Tp的场合,1.5W2>Wr≥0.333W2以及0.333W2<W1”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如图36所示,M=3、n=2时的结构可考虑上述W1>Tp的场合。
(IV)实验例2-4
当M=3、n=1的场合
如图37所示,当用M表示突发区图案的对数(组数)时,示出M=3,且将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与数据轨道节距Tp之间的关系式表示为Bp=(3/n)Tp时n=1的场合。换言之,在具备3对(3组)突发区图案的突发部中,突发区图案节距Bp为数据轨道节距Tp的3倍的场合(Bp=3Tp)。
本例中,如图37所示,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错开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另外,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这些第三突发区(VTR3)94c及第四突发区(VTR4)94d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以错开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VTR5)94e及第六突发区(VTR6)94f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VTR1)94a及第二突发区(VTR2)94b的中心线错开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磁记录媒体的结构)
将上述实验例2-1中的磁记录媒体的突发部结构(M=3、n=3)改变到上述M=3、n=1场合的结构(图37)。除此以外,根据与上述实验例2-1同样的要领,制作了实验例2-4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利用在这种实验例2-4中使用的磁记录媒体,按照上述实验例2-1进行跟踪控制的实验。
即,在下述表2-4所示离散轨道盘、读出用磁头中,以轨道节距Tp为基准,求出W1、W2、Wr的各元素大小关系之组合的全部位置误差信号PES,作为跟踪特性将PES的线性是否可使用的判断以“使用等级”的可否来示在表中。
另外,表2-4中的对应附图中实施的W1、W2、Tp及Tr的关系以模式附图方式示出,因此请参照对应的附图。另外,PES信号也同时在附图中示出。还有,在实际分段轨道上排列了多个图案,但在模式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分别示出1个突发区图案。
表2-4(M=3;n=1)
  实施方式   Tp与W1或W2之间的关系   Wr与W1、W2或Tp之间的关系   使用等级   PES的线性   对应图
  2-IV-1   W1>Tp   Wr=0.333W2   否(×)   线性劣化   图73
  Wr=0.444W2   可(○)   线性良好   图74
  Wr=W2   可(○)   线性良好   图75
  Wr=1.5W2   可(○)   线性良好   图76
  Wr=2W1   否(×)   线性劣化   图77
(1)表2-4所示实施方式2-IV-1的条件是在W1>Tp的条件下,调查改变对磁性读出宽度Wr的突发区图案与W1、W2及轨道节距Tp的关系时位置误差信号PES如何变化而获得的。各例的对应图分别为图73~图77。
由图73~图77可知,在“W1>Tp的场合,1.5W2>Wr≥0.444W2”的范围,得到位置误差检出信号的线性,作为位置误差信号,是可以使用的等级。
如图37所示,M=3、n=1时的结构可考虑上述W1>Tp的场合。
(V)实验例2-5
进行对梯形形状的斜面的角度依存性的实验。即,在上述表2-1中的实施方式2-I-3的下限条件Wr=0.444W1(图50)的情况下,调查梯形形状图案的斜面的角度依存性。实施方式2-I-3的Wr=0.444W1的要件(图50),对获得线性而言是严格的条件。
在下述表2-5中示出调查梯形图案的梯形斜面的角度依存性的结果。在图78~图82示出将梯形图案的斜面的角度θ设定为21°、31°、38.7°、50°、85°时的PES的附图。表2-5中,基于线性的观点,对可使用等级的场合标“○”,而难以线性地使用的标“×”。
表2-5
  斜面角度   21°   31°   38.7°   50°   85°
  使用等级   否(×)   否(×)   否(×)   可(○)   可(○)
  对应附图   图78   图79   图80   图81   图82
基于表2-5的结果,在梯形形状的图案中条件严格的场合,尤其轨道宽度方向上的梯形结构的斜面与底面的角度最好至少具有50°以上的角度。最大斜面角度最好在85°以下。
即,当设由凸状磁记录层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为止的高度为h时,最好tan85°≥2h/(W2-W1)≥tan50°,若为tan80°≥2h/(W2-W1)≥tan70°则更好。
由以上结果,本发明的效果将清晰。即,本发明中将离散媒体上的突发区图案形状设成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的形状(四角锥梯形),在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中设与凸状磁记录层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满足预定关系,因此能够提供设有可取得一定程度工艺上的尺寸精度容限且制造负担减轻,且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突发区图案形状的磁记录媒体以及采用该磁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再现装置。
还有,在图31那样残留一部分磁性层的形态中,留下较薄的残余磁性层几乎不对磁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可认为与忽略残余部分的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应用本发明。
即使再增加一对突发区图案,作成共4对的突发区图案(M=4),也能扩大可获得准确的位置误差信号的实用范围。但在这时,与需要更加复杂的制造工艺及控制相比,其实用范围的扩大效果成为饱和状态,与共3对突发区图案(M=3)为对象的本发明申请相比,优点极少。
还有,上述实验例为坚持确保位置误差信号的线性的条件,在实际装置中,附加读取头宽度Wr(磁性读出宽度Wr)不能直接再现相邻数据轨道的条件。
即,当设数据轨道宽度为W、轨道节距为Tp时,需要Wr<2Tp-W的条件。就是说,如图85所示,是磁性读出宽度Wr不跨越相邻2个数据轨道的条件。
本发明的磁记录装置尤其安装到计算机加以使用,可在信息记录用装置产业中利用。

Claims (11)

1.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W1>Tp,则满足1.25W2>Wr≥0.5W2的条件。
2.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Tp>W2,则满足1.5W2≥Wr≥0.5W1的条件。
3.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Tp>W2,则满足2W2>Wr≥0.5W2以及0.5W2<W1的条件。
4.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Tp=W2,则满足2W2-W1≥Wr≥0.444W2以及0.444W2<W1的条件。
5.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Tp=W1,则满足1.5W1≥Wr≥0.444W1的条件。
6.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3)轨道节距的距离((1/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3)轨道节距的距离((2/3)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Tp<W1,则满足1.5W1≥Wr≥0.333W2的条件。
7.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4)轨道节距的距离((1/4)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4)轨道节距的距离((3/4)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1/2)轨道节距的距离((1/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Tp>W2,则满足1.5W2≥Wr≥0.5W1的条件。
8.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2)轨道节距的距离((1/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1轨道节距的距离((3/2)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W1>Tp,则满足1.5W2>Wr≥0.333W2以及0.333W2<W1的条件。
9.一种磁记录再现装置,设有:包括数据信息记录部及跟踪用的伺服用信息部的磁记录媒体;检出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的伺服信息的同时,将数据信息记录到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并再现的磁头,其中,
所述数据信息记录部具备数据轨道节距Tp的数据轨道,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由按预定凹凸图案形成的磁记录层构成,
所述伺服用信息部具备记录跟踪用的突发信号的突发部,
所述突发部包括由记录了突发信号的多个凸部的磁记录层构成的第一突发区、第二突发区、第三突发区、第四突发区、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
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三突发区及第四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错开1轨道节距的距离(1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对,彼此在轨道宽度方向上以3轨道节距的距离(3Tp)错开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同时该第五突发区及第六突发区配置成以从所述第一突发区及第二突发区的中心线分别错开2轨道节距的距离(2Tp)的位置为中心线形成凸部的磁记录层,
所述凸部的磁记录层在轨道宽度方向及轨道圆周方向上分别具有实质的梯形形状(四角锥梯形),
在所述轨道宽度方向的梯形形状上,设与凸状磁记录层的表面对应的上边为W1、与凸状磁记录层的底面对应的下边为W2、数据信息记录部的数据轨道节距为Tp、磁头的读出宽度为Wr时,
若W1>Tp,则满足1.5W2>Wr≥0.444W2的条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从凸状磁记录层的下边即W2到上边即W1为止的高度为h时,满足tan85°≥2h/(W2-W1)≥tan50°的条件。
11.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数据轨道宽度为W、磁性读出宽度为Wr、轨道节距为Tp时,满足Wr<2Tp-W。
CNB2006101059046A 2005-07-11 2006-07-11 磁记录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42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01573 2005-07-11
JP2005201573A JP4099180B2 (ja) 2005-07-11 2005-07-11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202987 2005-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7120A true CN1897120A (zh) 2007-01-17
CN100444248C CN100444248C (zh) 2008-12-17

Family

ID=37609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590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4248C (zh) 2005-07-11 2006-07-11 磁记录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099180B2 (zh)
CN (1) CN10044424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2457B2 (ja) 2009-04-24 2010-12-22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記録装置、磁気記録媒体、および磁気記録装置の検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1502A (ja) * 1992-09-30 1994-04-22 Sony Corp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H097158A (ja) * 1995-06-22 1997-01-10 Sony Corp 磁気ディスク
US5872676A (en) * 1996-01-02 1999-02-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sitioning a dual element magnetoresistive head using thermal sign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18651A (ja) 2007-01-25
CN100444248C (zh) 2008-12-17
JP4099180B2 (ja) 2008-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79785A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405754A (zh) 使用磁阻效应的磁传感器和磁头,其制造方法与磁再现装置
CN100351908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及磁记录介质
CN1270293C (zh) 在媒体相对面上设置有凸部的磁头滑动块和其制造方法
CN1287397C (zh) 微粒排列体、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排列体的器件
CN1068949C (zh) 磁盘存储系统和薄膜磁头
CN1822113A (zh) 磁记录介质,磁记录/再现设备,以及制作磁记录介质的压模
CN1694163A (zh) 纳米孔、磁记录介质及它们的制造以及磁记录装置及方法
CN1398433A (zh) 磁致电阻效应元件、磁致电阻效应型磁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252A (zh) 磁阻效应器件以及使用这种器件的器件
CN1773608A (zh) 头部位置控制用校正表创建方法、头部位置控制方法及盘装置
CN1956207A (zh) 自旋注入磁随机存取存储器
CN1802697A (zh) 磁记录介质、其制造方法及磁记录与再现装置
CN101030412A (zh) 光信息装置
CN101046983A (zh) 磁存储装置
CN1747043A (zh) 用于头部位置控制的校正表创建方法、头部位置控制方法及盘装置
CN100346399C (zh) 光存储介质检验装置和方法
CN1142542C (zh) 自旋阀磁头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自旋阀磁头的磁盘驱动器
CN1606776A (zh) 磁光记录介质和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对其进行读出的方法和设备
CN1534606A (zh) 磁电阻效应型磁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735932A (zh) 磁记录介质、其制造方法及磁读/写装置
CN1228179A (zh) 磁记录介质的使用方法
CN1725298A (zh) 磁记录再生装置
CN1249718C (zh) 位置控制方法
CN1897120A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