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3451A - 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3451A
CN1873451A CN 200610083465 CN200610083465A CN1873451A CN 1873451 A CN1873451 A CN 1873451A CN 200610083465 CN200610083465 CN 200610083465 CN 200610083465 A CN200610083465 A CN 200610083465A CN 1873451 A CN1873451 A CN 1873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chhole
fibre
single core
bonding agent
bell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8346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6926C (zh
Inventor
早坂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gcang Denso
Original Assignee
KOMESAWA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ESAWA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MESAWA CABL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3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3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692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692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在单芯纤的前端通过加强管的端表面部的状态下,加强管的内表面和单芯纤的外围表面借助于粘合剂粘合在一起。通过使用相同的粘合剂,通过固化来形成粘合剂部,使其从加强管的端表面部向着单芯纤的前端伸出且逐渐变细。此后,将形成有粘合剂部的涂覆光纤插入套筒中,直到单芯纤的涂层的端表面部邻接第一锥形孔且直到加强管的端表面部邻接第二锥形孔。然后,光纤借助于粘合剂粘合在套筒中。

Description

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该申请基于2005年5月31日提交到日本专利局的申请号为2005-159599的日本专利申请且要求其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光学连接器已经用作用于光学连接光纤的一种装置。一般地,光学连接器通过一个过程来形成,其中涂覆光纤的树脂涂层的前部分被剥除,且然后,由此暴露的裸光纤被插入且固定在光纤插入孔中(请见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第一公开号2000-147320)。
图5和6是示例带有光纤110的传统套筒的例子的纵截面视图。
带有光纤110的这些套筒中的每一个都构造为使得在涂覆光纤103的前端侧暴露的裸光纤101插入套筒111的光纤插入孔114中,且然后通过在其中提供粘合剂来固定。涂覆光纤103由裸光纤101和其上提供的树脂涂层形成。
套筒111构造为使得由氧化锆等制成的毛细管112固定到提供有凸缘113a的套筒体113的前端侧。毛细管112提供有连接端面112a,以及光纤插入孔114,其位于连接端面112a中且其中插入并在适当位置定位有裸光纤101。而且,套筒体113形成为具有涂覆纤插入孔116,其中插入并容纳涂覆光纤103。
在图5的套筒111中,涂覆纤插入孔116提供在套筒体113的范围内,而在图6的套筒中,涂覆纤插入孔116提供在从套筒体113到毛细管112的后端侧的范围内。涂覆纤插入孔116的直径大于光纤插入孔114。锥形孔115提供在光纤插入孔114和涂覆纤插入孔116之间,由此导致其连通。
然而,如图5和6所示,在涂覆光纤103的前端部插入并固定在套筒111中的情况下,由于涂覆纤插入孔116的直径和光纤插入孔114的直径之间的收缩比的差是大的,于是大量的粘合剂Ad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锥形孔115中。结果,由于固化操作期间或因温度的变化发生的粘合剂收缩并且由于粘合剂中包含气泡,大的应力作用在锥形孔115附近的光纤插入孔114的部分上,由此导致光纤特性的恶化。
而且,涂覆光纤113的直径是例如大约0.9mm,且因此难以提高涂覆纤插入孔116相对于涂覆光纤103的外周边的定位精度。因此,在涂覆光纤103的外周边和涂覆纤插入孔116的内表面之间一般有某个水平的间距(例如,大约0.1mm或以上,作为内侧和外侧直径之间的差)。如图8A所示,当光纤插入套筒中时,涂覆光纤103的中心线很可能偏离涂覆纤插入孔116的中心线,使得涂覆光纤因树脂涂层105和涂覆纤插入孔116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等弯曲或变得不平衡。可替换地,如图8B所示,树脂涂层105的前端很可能以倾斜的(偏置的)方式邻接锥形孔115,使得应力局部作用在树脂涂层上。由于裸光纤101的损坏性弯曲,恐怕会导致光纤特性的进一步恶化。附带地,在图8A和8B中,光纤和孔的内表面之间的粘合剂没有示出。
如上所述,当涂覆光纤的涂层的端邻接锥形孔的内表面时,或相反当提供在涂层的端和锥形孔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粘合剂时,由于来自锥形孔的内表面的反作用力、粘合剂的收缩等,恐怕外力会产生且不均匀地作用于裸光纤。因此,难以生产或组装带有光纤的高性能套筒。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其中有可能在套筒紧固于涂覆光纤的前端时控制特性的恶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其中涂覆光纤紧固于套筒,该方法包括:
提供涂覆光纤,其由包括裸光纤和涂层的单芯纤和加强管组成,其中,在单芯纤的前端通过加强管的端表面部的状态下,通过以如此方式使用至少第一粘合剂来形成粘合剂部,使得该粘合剂部从加强管的端表面部向着单芯纤的前端伸出且逐渐变细;
将涂覆光纤插入在具有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的套筒中,直到单芯纤的涂层的端表面部邻接第一锥形孔且直到加强管的端表面部邻接第二锥形孔;以及
采用第二粘合剂填充第二锥形孔和粘合剂部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基本相同。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彼此不同。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套筒由套筒体和紧固于套筒体的毛细管组成。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套筒体提供有其中容纳加强管的涂覆纤插入孔。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毛细管在固定地紧固该毛细管的一侧的相对侧具有连接端面。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毛细管具有位于连接端面中且其中插入裸光纤的光纤插入孔。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毛细管具有与光纤插入孔连通且位于固定地紧固毛细管的一侧中的单芯纤插入孔,且其中单芯纤的涂层容纳于单芯纤插入孔中。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第一锥形孔形成于光纤插入孔和单芯纤插入孔之间的边界。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第二锥形孔形成于单芯纤插入孔和涂覆纤插入孔之间的边界。
在本发明中,具有锥形形状的粘合剂部提供于加强管的端上以及单芯纤周围,使得当涂覆光纤的加强管的端邻接第二锥形孔时,粘合剂部容纳于加强管的端和第二锥形孔的内表面之间,由此减少存在于第二锥形孔中的粘合剂量。结果是,粘合剂中产生的内应力可减轻,且对光纤的不利影响可进一步减小。
另外,通过向着第二锥形孔施加或挤压加强管的端,有可能牢固地维持粘合剂的表面和第二锥形孔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且因此当套筒和涂覆光纤被粘合在一起时,粘合剂流不受抑制。
附带地,为形成粘合剂部,有必要通过将单芯纤从加强管的端伸出来暴露单芯纤的前部。在本发明中,为了保证单芯纤的稳定定位,使主涂层的端邻接第一锥形孔且同时使加强管的端邻接第二锥形孔。由此,单芯纤的中心线基本上不偏离单芯纤插入孔的中心线,且因此有可能定位和固定单芯纤同时保持它在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之间的直状态且之后控制对光纤插入孔中的裸光纤的不利影响。而且,单芯纤插入孔的内表面和单芯纤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提供的粘合剂的膜厚度理想地是相等的,且因此,即使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粘合剂的固化和收缩时,有可能消除对于光学传输有不利结果的因素,如单芯纤中的光纤和光纤插入孔中的裸光纤的内部应力以及弯曲变形,并且可靠且适当地保持光学特性。
在考虑尤其是结合附图进行的本发明下述示范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方面将变得明显,其中各个图中的相同的参考数字用于指代相同的部件。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A和1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1A是示例涂覆光纤的主要部分的局部视图,其中粘合剂部借助于固化的粘合剂而形成在加强管的一端,且其中图1B是示例如图1A所示的插入的裸光纤的形态的视图。
图2是示例带有光纤的套筒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视图。
图3A和3B是示例带有光纤的套筒的第一实际例子的视图,其中图3A是示例带有光纤的套筒的纵截面视图,且其中图3B是仅示例套筒的纵截面视图。
图4A和4B是示例带有光纤的套筒的第二实际例子的视图,其中图4A是示例带有光纤的套筒的纵截面视图,且其中图4B是仅示例套筒的纵截面视图。
图5是示例带有光纤的传统套筒的第一例子的纵截面视图。
图6是示例带有光纤的传统套筒的第二例子的纵截面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带有光纤的传统套筒的锥形孔附近的粘合剂收缩影响的纵截面视图。
图8A和8B是用于说明在将光纤插入传统套筒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部分纵截面视图,其中图8A是示例插入的光纤的形态的视图,且其中图8B是示例因光纤的树脂涂层的一端邻接锥形孔而弯曲的光纤的形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所描述的示范性实施例旨在有助于对发明的理解,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A和1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生产带有光学的套筒的方法的说明性视图。图1A是示出涂覆光纤的主要部分的局部视图,其中粘合剂部先前借助于固化的粘合剂而形成在加强管的一端。图1B是示出其中插入了图1A所示的涂覆光纤的套筒的形态的纵截面视图。图2是示出带有光纤的套筒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视图。附带地,在图1B中,未示例出用于接合套筒的孔的内表面和涂覆光纤的粘合剂部。
根据本发明生产的带有光纤的套筒可以包括这样的带有光纤的套筒,如带有光纤10的套筒,其中套筒11安装于涂覆光纤3的前引端(leading end)上,如图3A和4A所示。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涂覆光纤3提供有由裸光纤1和覆盖裸光纤1的外圆周的主涂层4构成的单芯纤2以及装配于单芯纤2的外周边上的加强管5。光纤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采用各种类型的光纤,如,例如基于石英的单模光纤,保偏光纤(PANDA纤等),其中应力施加部分提供在关于芯的相对侧的包层中,施加有变形的纤等。裸光纤1的直径可以是大约125μm或大约80μm。然而,不限于此。可以采用紫外固化树脂等作为形成主涂层4的树脂。而且,可以采用聚酰胺树脂(polyamide resin)、聚酯树脂(polyester resin)等作为形成加强管5的树脂。
如图3B和4B所示,套筒11是套筒体13和大体圆筒形毛细管12的组合,所述套筒体提供有在其每侧形成一个的向外突出的凸缘13a,所述毛细管固定地紧固于套筒体13的前端侧。在套筒体13A中形成有涂覆纤插入孔16,涂覆光纤3插入或容纳于其中。套筒体13可以由氧化锆(Zr)、不锈钢(SUS)、合成树脂等形成。
毛细管12提供有:形成于套筒11的前端侧的连接端面12a;位于连接端面中且裸光纤1插入其中并保持在适当位置的光纤插入孔14;以及单芯纤插入孔15,其在与光纤插入孔14的连接端面12a相对的后端侧与光纤插入孔14连通且单芯纤2插入其中并保持在适当位置。
毛细管12可以由陶瓷,如,例如氧化锆(Zr),或由玻璃,如无定形玻璃、结晶玻璃等形成。毛细管12的外部直径可以是适用于JIS C 5973等中推荐的SC(单纤耦合)型光学连接器的大约2.5mm,或适用于JIS C5983等中推荐的MU(小型单元)型光学连接器的大约1.25mm。对其直径并没有限制。优选的是使光纤插入孔14的内直径和裸光纤1的外直径之间的差是小的(例如,大约0.001mm),以便可以保证对裸光纤1的容易的定位。
如图2所示,单芯纤2的主涂层4的端部4a邻接设置于光纤插入孔14和单芯纤插入孔15之间的第一锥形孔17。因为主涂层4的端部4a邻接第一锥形孔17的内表面,主涂层4的端部4a和第一锥形孔17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存在的粘合剂Ad的量(或体积)得以减小,因此减轻了粘合剂内的内部应力。结果是,对光纤的不利影响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锥形孔17的内表面的锥角θ1优选地处于30度到165度的范围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90度左右。锥角越大,通过邻接对纤定位越容易,且存在于第一锥形孔17内的粘合剂Ad的量(或体积)减小得越多。因此,粘合剂内的内部应力得以减轻。结果幸运的是,对光纤的不利影响可有效减小。在锥角θ1小于30度时,有可能导致如下问题:当主涂层4的端部4a邻接第一锥形孔17的内表面时,光纤趋向于沿内(锥形)表面弯曲,以及粘合剂的量变大,因此由于粘合剂的较大收缩而导致较不利的影响。就此而言,这不是优选的。
如图2所示,加强管的端部5a邻接设置于单芯纤插入孔15和涂覆纤插入孔16之间的第二锥形孔18。因为加强管5的端部5a邻接第二锥形孔18的内表面,加强管5的端部5a和第二锥形孔18的内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中的粘合剂Ad的量(或体积)得以减小,因此减轻了粘合剂内的内部应力。结果是,对光纤的不利影响可进一步减小。
第一锥形孔17的内表面的锥角θ2优选地处于60度到90度的范围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60度左右。
关于形成于毛细管12中的光纤插入孔14的长度和形成于毛细管12中的单芯纤插入孔15的长度之间的比,其各种值都是允许的。即,各种配置都是可接受的,如:如图3A和3B所示,光纤插入孔14的长度L1大于单芯纤插入孔15的长度L2的配置;如图4A和4B所示,单芯纤插入孔15的长度L2大于光纤插入孔14的长度L1的配置;以及单芯纤插入孔15的长度L2接近等于光纤插入孔14的长度L1的配置,虽然附图中没有示出。
单芯纤插入孔15的内侧直径和单芯纤2的(或主涂层4的)外侧直径之间的差优选地是近似0.1mm。因此,例如,如果单芯纤2的外侧直径是0.4mm,则单芯纤插入孔15的内侧直径设置为大约0.5mm。在单芯纤插入孔15的内侧直径和单芯纤2的外侧直径之间的差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借助于待装配于主涂层4上的、由合成树脂、弹性体等制成的未示例的保护管来补偿这样的直径差。从前述可以看出,本发明中,单芯纤仅表示具有裸光纤和涂覆光纤之间的外侧直径的光纤。就该术语的真实意思而言,它可以表示其中主涂层提供在裸光纤上的单芯纤。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示其中保护管等装配于主涂层上的单芯纤。从容易定位的观点看,单芯纤插入孔15的长度L2优选地是2mm或以上,且更优选地是在2mm到5mm的范围内。
涂覆纤插入孔16的内侧直径和涂覆光纤3的外侧直径之间的差优选地是大约0.1mm。因此,如果涂覆光纤3的(加强管5的)外侧直径是大约0.9mm,优选的是涂覆纤插入孔16的内侧直径设置为1.0mm左右。因此,涂覆光纤3的中心线相对于涂覆纤插入孔16的中心线不易偏移。因此,有可能限制涂覆光纤3的弯曲、中心线偏离等。
如图1A所示,加强管5的内表面通过粘合剂粘合到单芯纤2的外围表面。如果光纤的直径在0.17mm到20mm的范围内,则加强管5的内侧直径是大约0.21mm(加强管5的外侧直径是例如0.9mm)。采用这种结构,当插入光纤或当外力如振动施加在光纤上时,有可能限制加强管5内的单芯纤2的弯曲和单芯纤2上的内部应力。
加强管5的内表面粘合到单芯纤2的外围表面所采用的粘合剂形成从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向着单芯纤2的前端侧伸出且逐渐变细的粘合剂部6。该粘合剂部6使暴露(未覆盖)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的周边边缘区(或环形区)5b,且具有锥形形状,由此向单芯纤2的前端侧伸出。
接着,将参考图1A、1B和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生产带有光纤10的套筒的方法。
首先,单芯纤2插入在先前已经切到预定长度的加强管5。然后,借助于粘合剂,粘合加强管5的内表面和单芯纤2的外围表面。因此,如图1A所示,单芯纤2的前引端部从加强管5的端部暴露,且然后,将粘合剂部6固化并形成为从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向着单芯纤2的前端侧伸出且逐渐变细。固化且形成为锥形形状的粘合剂部6优选地具有接近等于第二锥形孔18的锥角θ2的锥角。粘合剂部6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锥形孔18。无需将二者制成形状相同。
接着,将主涂层4从单芯纤2的前端部剥除,以暴露裸光纤1的部分。裸光纤1的暴露部和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之间的长度,即单芯纤2的主涂层4的暴露部的长度设置为接近等于单芯纤插入孔15的长度L2。这可以通过控制要剥除的主涂层的区域的位置来容易地实现。
附带地,可采用另一过程,其中将主涂层4从单芯纤2的前端部剥除,使得裸光纤1的部分得以暴露,且之后,将单芯纤2插入加强管5中。此时,通过沿单芯纤2移动加强管5相对于主涂层4的端表面部4a的位置,有可能控制主涂层4的暴露长度。
暴露的裸光纤1部分的长度设置为接近等于或大于光纤插入孔14的长度L1。在所述裸光纤1部分是长的以便其前端从光纤插入孔14伸出的情况下,在组装操作之后通过切割、抛光等来实现对裸光纤1的端表面相对于连接端面12a的合适定位的控制。因此,当剥除主涂层4时,裸光纤1可暴露,使得其长度比光纤插入孔14的长度足够长。
而且,如图1B所示,具有如上所述先前已固化为锥形形状的粘合剂部6的涂覆光纤3插入在套筒11中,使得单芯纤2的主涂层4的端表面部4a邻接第一锥形孔17,且同时,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邻接第二锥形孔18。最后,裸光纤1容纳于光纤插入孔14中,且单芯纤2容纳于单芯纤插入孔15中。
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例中,为了形成粘合剂部6,主涂层4的暴露部提供在裸光纤1和涂覆光纤3之间。主涂层4的端表面部4a和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分别邻接第一和第二锥形孔17、18。因此,单芯纤2的(或主涂层4的)暴露部可由于与第一和第二锥形孔17、18的邻接力而保持为直。即,因为端表面部4a和5a所邻接的部分已被制成锥形孔,端表面部4a和5a在其圆周处接收挤压力,该挤压力由来自锥形孔的内表面的反作用导致且沿半径向内指向。
然后,如图2所示,主涂层4的端表面部4a的和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的周边边缘4b和5b向内变形。换言之,加强管可从端表面部4a和5a首先接触的锥形孔17和18内表面的位置进一步前进至更深的位置(连接端面侧,即图2中的左手侧)。而且,当端表面部4a和5a的周边边缘4b和5b已向内变形或受挤压时,端表面部4a和5a的周边边缘4b和5b因形成主涂层4和加强管5的合成树脂材料的弹性力而紧密接触锥形孔17和18的内表面。单芯纤2可以以径向相等的方式得到支持,使得单芯纤2的中心轴与单芯纤插入孔15的中心轴重合。而且,因为第一锥形孔17和第二锥形孔18二者都形成于毛细管12中,即使毛细管12和套筒体13之间有位置偏离,第一和第二锥形孔17、18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且因此,这样的位置偏离不会不利地影响单芯纤2的定位。
如上所述,单芯纤2的中心轴不偏离单芯纤插入孔15的中心轴,因此,有可能将单芯纤2紧固在第一锥形孔17和第二锥形孔18之间的合适位置同时保持单芯纤2处于直线。结果是,可有效消除对于单芯纤插入孔15中的裸光纤1的不利影响。而且,单芯纤插入孔15提供在光纤插入孔14和涂覆纤插入孔16之间,使得它们基本上分离。采用这种结构,涂覆光纤3和加强管5的偏斜以及其中引起的应力对涂覆纤插入孔16中的裸光纤1几乎没有不利影响。而且,单芯纤插入孔15的内表面和单芯纤2的外表面之间的圆筒形间隙中的粘合剂的厚度沿圆周相等。因此,即使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粘合剂的固化和收缩时,有可能消除对于光学传输具有不利结果的因素,如单芯纤2中的光纤的和光纤插入孔14中的裸光纤1的内部应力和弯曲变形,并且可靠且使得地保持光学特性。
如图2所示,光纤借助于粘合剂Ad紧固在套筒11中。用于将光纤和套筒接合的粘合剂Ad可在将光纤插入套筒之前施加在光纤的周边上。另一操作是可能的,其中粘合剂首先施加或提供在套筒中,且之后将光纤插入其中。
根据本发明,单芯纤2和加强管5粘合在一起所采用的粘合剂形成粘合剂部6,粘合剂部6固化为从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向着单芯纤2的前端侧伸出且逐渐变细。端表面部5a被移动以邻接第二锥形孔18,使得由第二锥形孔18的内表面、由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以及由粘合剂部6所围住的空间的体积以这样的方式减小,使得粘合剂部6取代存在于该围住空间中的粘合剂Ad的部分。结果是,可使得该空间中填充的粘合剂Ad的体积是小的。因此,即使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所围住空间中的粘合剂Ad的固化和收缩,粘合剂中引起的内部应力也可减小,且因此可防止对光纤的不利结果。粘合剂部6可容易而简单地形成在主涂层4周围。以伸出方式形成的粘合剂部6不涉及对裸光纤1的任何不利影响。而且,在粘合剂固化之前或之后控制粘合剂部6的形状是容易的。
而且,通过简单地对着第二锥形孔18的内表面挤压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的周边边缘区5b,可在粘合剂部6的外表面和第二锥形孔18的内表面之间可靠地形成预定间隙。因此,当套筒11和涂覆光纤3粘合在一起时,粘合剂Ad流不受抑制。
再进一步,主涂层4的端表面部4a被移动以邻接第一锥形孔17的内表面,以使第一锥形孔17中的粘合剂Ad的量(体积)得以减小。因此,粘合剂中引起的内部应力可减小。结果是,可进一步限制对光纤的不利影响。
另外,第二锥形孔18在光纤的长度方向与光纤插入孔14中插入的裸光纤1分离。单芯纤2可借助于提供在光纤插入孔14和涂覆纤插入孔16之间的单芯纤插入孔15来定位和固定。因此,涂覆光纤3的弯曲变形和加强管5中的内部应力基本上不影响光纤插入孔14中容纳的裸光纤1。
与图5和6所示的传统例子相比,本发明中,单芯纤插入孔15提供在光纤插入孔14和涂覆纤插入孔16之间,且具有孔14和16的直径之间的中间直径。与上述传统例子的锥形孔115的收缩比相比,定位在光纤插入孔14和单芯纤插入孔15之间的第一锥形孔17的收缩比是小的。结果是,应力不集中在单芯纤2的端处(裸光纤1的暴露部侧)。由粘合剂的气泡和收缩施加的不利影响也是小的。特性的恶化可减小。带有纤的高性能套筒可产生或组装。
作为单芯纤(2),使用基于石英的光纤,其中裸光纤(1)的外直径(包层直径)是大约0.125mm且主涂层(4)的外直径是大约0.25mm。其内直径是大约0.4mm且其外直径是大约0.9mm的加强管(5)装配于单芯纤(2)上且通过粘合剂固定到其上,由此形成涂覆光纤(3)。此时,使粘合剂的部分从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向着单芯纤2的前端侧伸出且此后固化,以在单芯纤2的周围形成锥形粘合剂部6(见图1A)。
在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套筒11的规格为:第一锥形孔17的锥角θ1是大约90°,第二锥形孔18的锥角θ2是大约60°,光纤插入孔14的内直径是大约0.126mm,单芯纤插入孔15的内直径是大约0.3mm,以及涂覆纤插入孔16内直径是大约1.0mm。就此而言,主涂层4和单芯纤插入孔15之间的间隙(即,内直径和外直径之间的差)是大约0.1mm且加强管5和涂覆纤插入孔16之间的间隙(即,内直径和外直径之间的差)是大约0.1mm。
由将单芯纤2和加强管5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部6提供在涂覆光纤3(加强管5)上。向涂覆光纤3施加未固化的粘合剂,且其随后插入上述套筒11中,直到主涂层4的端表面部4a邻接第一锥形孔17且直到加强管5的端表面部5a邻接第二锥形孔18。然后,固化用于粘合涂覆光纤3和套筒11的粘合剂Ad,以形成和产生带有光纤10的套筒。
关于如此产生的带有光纤10的套筒,测量其消光比。消光比已经提高到使其达到35到42dB的水平的程度。相对照,如图5和6所示,在评估由其中光纤插入孔114和涂覆纤插入孔116仅经由锥形孔115互通的套筒构成的带有光纤110的套筒时,消光比仅达到25dB的水平。根据本发明,有可能消除通过粘合剂的收缩、粘合剂中的气泡等施加的不利影响并控制光学特性的恶化。
附带地,用于形成粘合剂部6的粘合剂和用于固定地紧固涂覆光纤的粘合剂可以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适用于各个领域中光纤的光学连接,如使用光纤的光学通信和光学测量。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示范性实施例得到具体示出和描述,但不应理解为本发明受上述描述的限制。明显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参考本说明书在形式和细节上做出各种变化。因此,这样的修改没有脱离后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其中涂覆光纤固定地紧固于套筒,该方法包括:
提供涂覆光纤,其由包括裸光纤和涂层的单芯纤以及加强管组成,其中,在单芯纤的前端通过加强管的端表面部的状态下,通过以如此方式使用至少第一粘合剂来形成粘合剂部,使得粘合剂部从加强管的端表面部向着单芯纤的前端伸出且逐渐变细;
将涂覆光纤插入提供有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的套筒中,直到单芯纤的涂层的端表面部邻接第一锥形孔且直到加强管的端表面部邻接第二锥形孔;以及
用第二粘合剂来填充第二锥形孔和粘合剂部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基本上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彼此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套筒由套筒体和固定地紧固于套筒体的毛细管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所述套筒体提供有其中容纳有加强管的涂覆纤插入孔。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所述毛细管在与该毛细管被固定地紧固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具有连接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所述毛细管具有位于所述连接端面中且其中插入有所述裸光纤的光纤插入孔。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述毛细管具有与所述光纤插入孔连通且位于毛细管被固定地紧固的一侧的单芯纤插入孔,且其中所述单芯纤的涂层容纳于该单芯纤插入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锥形孔形成于光纤插入孔和单芯纤插入孔之间的边界。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锥形孔形成于单芯纤插入孔和涂覆纤插入孔之间的边界。
CNB2006100834653A 2005-05-31 2006-05-30 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Active CN10052692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5159599 2005-05-31
KR20050159599 2005-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3451A true CN1873451A (zh) 2006-12-06
CN100526926C CN100526926C (zh) 2009-08-12

Family

ID=37483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34653A Active CN100526926C (zh) 2005-05-31 2006-05-30 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26926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9876A (zh) * 2013-05-23 2016-05-11 康宁光电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排气式套管保持器的光纤连接器
CN110678429A (zh) * 2017-05-31 2020-01-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光纤束、内窥镜和光纤束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9876A (zh) * 2013-05-23 2016-05-11 康宁光电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排气式套管保持器的光纤连接器
CN105579876B (zh) * 2013-05-23 2018-03-20 康宁光电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带有排气式套管保持器的光纤连接器
US10094986B2 (en) 2013-05-23 2018-10-09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vented ferrule holder
CN110678429A (zh) * 2017-05-31 2020-01-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光纤束、内窥镜和光纤束的制造方法
CN110678429B (zh) * 2017-05-31 2022-02-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光纤束、内窥镜和光纤束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26926C (zh) 2009-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7353B2 (en) Cable and dual inner diameter ferrule device with smooth internal contours and method
US8417079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ferrule with an optical fiber
CN103597393B (zh) 横向插入光纤的套管组件
US9857540B2 (en) Strain relief boot and fiber optic cable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673789A (zh) 光纤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N1246713C (zh) 光纤阵列
CN1108530C (zh) 一种生产光导纤维带状缆的方法
CN1873451A (zh) 生产带有光纤的套筒的方法
US9500809B2 (en) Precision two-dimensional fiber-collimator-array
CN1295532C (zh) 光连接器用的箍套
WO2022039008A1 (ja) 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40178013A1 (en) Flutes for ferrule to fiber bonding
EP3874310B1 (en) Fiber optic cable assembly including a composite for retaining strength members and associated method
JPS6126010A (ja) 光フアイバの端末部形成方法
CN1913823A (zh) 光纤内置式照相机
CN1672079A (zh) 信号传输线缆
US20230070207A1 (en) Cable and dual inner diameter ferrule device with smooth internal contours and method
JP4848773B2 (ja) 多ビーム光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多ビーム光源を用いた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51905A1 (en) Optical fiber holder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coated optical fibers
CN1898167A (zh) 光纤扭转装置、光纤束的制造方法和光纤束
JP3798149B2 (ja) 光ファイババンド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932033B2 (ja) 光ファイバ端面研磨方法及び研磨用光ファイバ保持スリーブ
CN101387725A (zh) 将光学元件胶合固定在镜筒内的装置及方法
JP2003121692A (ja) 補強チューブへの光ファイバ固定方法および光フェルール取付方法
JP2023048327A (ja) 光ファイ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1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30] priority

Correct: [32]2005.05.31[33]JP[31]2005-159599

False: [32]2005.05.31[33]KR[31]2005-159599

Number: 49

Volume: 22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30] priority [32][33][31]

Correct: [32]2005.05.31[33]JP[31]2005-159599

False: [32]2005.05.31[33]KR[31]2005-159599

Number: 49

Volume: 22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30]PRIORITY ^[32][33][31]; FROM: [32]2005.5.31[33]KR[31]2005-159599 TO: [32]2005.5.31[33]JP[31]2005-159599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30]PRIORITY; FROM: [32]2005.5.31[33]KR[31]2005-159599 TO: [32]2005.5.31[33]JP[31]2005-159599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FUJIKURA DENSO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KOMESAWA CABLE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Yamagata Prefecture Kanazawa City meters

Patentee after: Tengcang Denso

Address before: Yamagata Prefecture Kanazawa City meters

Patentee before: Komesawa Cabl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