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1890A -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 Google Patents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41890A
CN1841890A CN 200510058836 CN200510058836A CN1841890A CN 1841890 A CN1841890 A CN 1841890A CN 200510058836 CN200510058836 CN 200510058836 CN 200510058836 A CN200510058836 A CN 200510058836A CN 1841890 A CN1841890 A CN 1841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otential
pipe
refrigeration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5883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德凯
孔喜
彭慧
吴文勇
张斌
王坚
武礼华
孔维宁
Original Assignee
孔德凯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孔德凯 filed Critical 孔德凯
Priority to CN 20051005883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41890A/zh
Publication of CN1841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18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由清洁能源助动和带分电器的电磁动力机、发电机、蓄电瓶、电压升压器及潜能电器组成,本发明科学地将地磁能、潜冷能、潜热能、反向能、化学能等潜能转换成绿色实用能并共生共存显著扩大有用能的利用效率和提高能源应用质量,提供一个无需电网和极低使用成本的安全、绿色的电力可持续发展产业。

Description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本发明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洁能源装备,特别涉及地磁能发电、潜冷能制冷、“集波”电热及化合热能的潜能开源节流组合应用装备。
本发明背景技术:
永磁铁能永久拥有作功的能量,并不是其能量不守恒,原因是地磁能在给永磁铁及时充能至满能;探矿行为时的钻杆钻伸到积压有高浓度CO2的石灰石层时,压积在地下的高浓度CO2气体沿着钻杆窜出来能在钻孔口自然产生出深冷使钻杆上结出一层白花花的干冰,干冰的形成温度须在-72度以下,这一冷量从何而来?原因是CO2气流速度很快时发生了绝热膨胀行为,其能吸收环境中的潜能而产生低温;吸收式空调在产生冷气的同时,反向产生热气,同一功耗前提下的空调反向产出的热能越大,则所产出的冷量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热能还可循环被使用于补充制冷用能,98117685.2发明专利就利用了这种“反向能”获得节电和提高制冷效率双目标;许多物质在合成时放出热能,称为化学能;这类地磁能、绝热膨胀能、反向能及化学能等不容易被发现的能源,可定义为“潜能”;潜能不仅可从“开源”中获取应用,而且可从“节流”中获取应用,例如合金电热材料将电能转变为热能时频谱为混波,其中伴生有不是热能的频谱及起破坏作用的频谱,88100015.9发明专利所涉的电子电热元件,有将电能转换成频谱均集中在远红外区段的电热功能,这种“集波”功能使其电热转换效率比合金电热材料高1.353倍,这种将不能转为电热频谱的电能均转换成电热频谱的“集波能”,也属于“潜能”;社会文明的发展依赖能源,人类的生存安全依赖地球拥有绿色环境,人类已经认识到对能源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开源和节流挖潜,2005年2月16日起全世界141个国家开始共同执行《京都议定书》,限制排放CO2的能源消耗,要求在2010年起每年减少CO2排放量5.2%以拯救地球,《京都议定书》促进了对绿色能源的加快开源与节流,其中增加电力能源和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极重要的开源节流方向,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电力的同时还存在电力输送设施的高投入经济压力和存在负担电费能力的矛盾;一些科学家为此研究利用永磁能发电或提高电力利用效率的发明,八十年代就见有各种永磁动力发电机专利出台,但这类专利均未能解决实用进入商品化,原因之一是磁动力发电机必须有足够大的助动机维持起动及运转,否则会常常出现堵转形成死机;原因之二是磁动力发电机受助动条件限制只宜生产小型机,小功率的磁动力发电机的应用范围的局限性与售价大存在的矛盾再加上助动电机仍离不开市电源而使其很难被市场普及接受;近年来见有利用汽车电瓶电为助动源的电磁发动机,例03253663.1“一种电磁发动机”,单一电磁能发动机要取代燃热发动机面临三个难题,一个是地磁场有方向性,而汽车行驶无方向性,地磁对永磁的磁补充不稳定造成磁动马力不稳定;另一个是磁动力产生的机械能直接作用在负载上,汽车奔跑时的负载与路况和速度处于动变中,由于磁动马力的不稳定遇到负载过大就易出现“死机”;再一个是汽车低压电瓶有容量小及用电电源限流10A矛盾,助动功率受到限制,因此永磁发动机在汽车上很难取代燃热发动机应用;还见有美国US6339936B1专利技术利用CO2绝热膨胀原理吸收气体中的潜冷将冷量放大,具有制冷用电节流及环保的换代前景,其不足是放大冷量的冷量源仍需同步使用“氟里昂”制冷机及制冷用电离不开市电源因此尚需改进;潜能的应用技术若能实现实用性进步并组合利用,在提高清洁潜能发电容量的同时再在应用中巧用潜能扩大电能利用效率,将成为清洁能源开源和节流的重要产业。
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清洁能源为助动的潜能发电及潜能应用装备,不依赖市电电网提供低成本电力并扩大电力的应用效率,本发明还解决了氢能源的安全充氢、贮氢、物流和放氢;
本发明技术内容: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由清洁能源助动和带分电器的电磁动力机、发电机、蓄电瓶、电压升压器及潜能电器组成,所涉清洁能源助动的电磁动力机分别是中空电热恒增温潜能贮氢筒供氢燃氢助动的电磁动力机或风力发电电动机助动的电磁动力机或太阳能发电电动机助动的电磁发动机,所涉燃氢助动的电磁发动机为往复式发动机,由凹面强力永磁活塞、带电子点火器的电磁缸盖、分电器、缸体及转轴组成;所涉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电动机助动的电磁发动机由平面强力永磁活塞、电磁缸盖、分电器,缸体、助动电机和带飞轮的转轴组成;缸盖电磁体的极性在永磁活塞距离电磁缸盖最近的上止点时与永磁活塞相邻面成同极性,在永磁活塞距离缸盖电磁体最远的下止点时与永磁活塞相邻面成异极性,电磁体准确变极行为由磁传感器与分电器系统自动控制,磁传感器感应头安装在缸体的活塞下止点下限处,只受到运动活塞背极磁性的影响动作;蓄电瓶与发电机并联,升压后经由分电器供电的电磁线圈与潜能电器并联;本发明所述的潜能电器分别为潜能制冷器或潜能电热器,所涉潜能制冷器是氨制冷器与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组成的联体装备,其中氨制冷器由氨水贮罐、氨水循环流通管、氨水流通管上的氨水溶液电热蒸发区段、精镏器区段及由“L”型导热管分别与冷凝器区段及冷气管或冰水管组成的共联体、氨水溶合区段组成,所涉共联体中的“L”型导热管的下端与平行的氨冷凝管区段贴紧成共体及“L”型导热管的上端头又与冷气或冰水管贴紧成共体,可相贴紧的“L”型导热管、冷气或冰水管及冷凝管区段均为方型或半月型中空薄壁金属管,管与管之间的管平面互相贴紧成共体,“L”型导热管中充满平行的中空无机纤维管和热超导介质;其中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是一个多级相连结构体,由节流阀、绝热膨胀室、冷量补偿器、制冷液体输送泵、制冷液态CO2及CO2贮室组成,在其一级CO2制冷器的绝热膨胀室内置有二二个小型制冷冷量补偿源,一个由氨制冷器提供冷量补偿源,另一个由来自CO2制冷放大器的后级制冷源分流出的CO2制冷器提供冷量补偿源,CO2后级制冷及冷量放大器还在分流出的冷量补偿源上并联分流出另一个冷量补偿源,其与氨制冷器的“L”型导热管的上端贴紧成共体结构成为氨制冷器的快速失热器的冷能源;本发明采用燃氢助动电磁发动机获得地磁能的方法发电量大及稳定,又可移动使用,涉及一种中空电热恒增温潜能贮氢筒,其具有将氢气转换成固体氢和将固体氢转换成氢气的双重功能而且可反复循环充氢和放氢,这种“中空电热恒增温潜能贮氢筒”由金属贮筒、中空潜能等温电热部件、与氢热压反应成的金属粉即固氢材料组成,其中贮氢筒筒盖中心有一个中间为通氢孔的法兰,法兰的外园带旋接螺纹,贮氢筒盖内壁与贮氢筒壁体外壁相应有可旋接连成共体的螺纹,中空潜能电热部件中的每片电热膜纸元件的电热场均匀分成连体的二块平行的纸元件可以分别独立工作或同步工作,中空电热部件的外层扁铝管的外层亦贴复有电热膜纸部件,该电热纸部件被压紧在铝片与扁铝管之间,中空电热部件铆接成共体结构,在扁铝管隔筋间通道和扁铝管与贮筒壁相切的空间内塞有纳米级镁粉或铝粉;本发明所涉的中空潜能电热部件在垂直于地面加热空气时具有无需风机自然喷射出“集波”于4至15微米电热风的功能,这种采用了拥有“集波”功能的纳米半导体射流电热部件可组成潜能电热器,射流电热部件由一组扁铝管两两平行夹紧纳米半导体电热纸部件形成中空电热共体,电热纸部件由一对绝缘纸两两平行夹紧纳米半导体电热纸元件组成,纳米半导体电热纸元件是在氧化物合成的人工晶体纸的单面或双面均匀布满纳米级氧化锡电热膜层后涂有银电极组成均匀电热场的具“集波”功能的面电热元件,这种中空的共体结构的射流电热部件在潜能电热器中与地平面成垂直状态置放;用这种射流电热部件组成的潜能电热产品拥有高效、静音、安全优势,与清洁能源助动的电磁发电机事半功倍发挥潜能的开源与节流效率,例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实施例“输油、输气管道潜能加温装置”,在输油管道之下地坑中安放的大功率射流电热器喷射出的电热风沿着输油管道与绝热保护管道之间的环形管通气道双向提供高热空气,流动的高热空气围绕输油或输气管道立体供热,高热空气流动到加热管道区尽头时被堵风环堵住转经抽气管在抽气泵的作用下流回地坑处在地坑空气隔离板之下,低温空气再经过射流电热器升温又立体围绕输油管循环工作实现管中流动的石油或天然气增温,该装备对流经无人区的输油管道可无需附设市电线路及降低输油成本并方便维修;又例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置所涉的实施例“射流电热能绿色烘箱”,由射流电热部件隐置于烘箱壁内侧下组成,该结构明显较常规电热烘箱简化但热效率提高三倍以上,特别是“集波”的电热工艺保障了种子的生命和可就地加工的农副产品的营养不被破坏,其能为没有市电的贫困地区实现及时电热加工农副产品和增值;本发明潜冷电器利用冰水循环可如同热力公司一样方便实现“分户供冷”,由“冷力公司”供应进入家庭的冰水在解决降温和冷保鲜外,还能利用反向潜冷能在家庭中实现氨深冷冰箱功能,例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实施例“集中制冷、分户供冷装备”,“冷力公司”换能器中集中制冷的冰水被水泵输送进绝冷性能好的冰水输送总管中接近用户,冰水经过并联的分水管进入用户,分水管首先与氨制冷冰箱的导散热管贴紧再分别并联通过空调和冷保鲜箱中的盘管后进入冷水输回总管回进换能器中循环运行;冰水分水管首先使氨制冷冰箱失热器失热激发了氨制冷冰箱冷凝器的反向能增加而可使氨制冷冰箱内达到-40度深冷效果;利用反向能在后实现深冷的技术及装备使本发明远距离输送冷能的实用性得以解决,在没有市电的环境例如轮船、火车、海岛或可能受市电制约的军事、国防基地可使用本装备普及冷能的使用。
本发明的优点是只使用少量清洁能源为助动即可进一步利用无需支付能源费用的地磁潜能源环保稳定产生大功率电力并通过潜能电器大大“放大”电力使用效果;其“开源、节流”、“增值”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成为清洁能源普及取代污染能源的国际绿色通道,特别为市电供应能力达不到的贫困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运输、通讯、国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本发明所涉固氢贮筒还为拉动固氢能源取代汽油的交通产业换代提供了充氢和放氢的“小体积、大容量”及安全物流条件,并为拉动燃油型往复式发动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改利用机遇;大功率的潜能发电装备因节电回收投入经济的时间短而拥有市场特别优势。
附图及补充说明:
图1为燃氢助动的电磁发电和潜能电器组合装备的技术原理示意图,也是摘要附图;
图2为清洁能源电力助动的电磁发电和潜能电器组合装备的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3为利用氨制冷起动的CO2制冷和冷量放大的潜冷技术原理和组合装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利用氟里昂制冷起动的CO2制冷和冷量放大的潜冷技术原理和组合装备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补充说明示意图;
图6为图4的补充说明示意图;
图7为氨深冷的潜冷技术原理和结构示意图;
图8为膜下种植夏天利用潜能制冷降温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为潜能电热器结构的“射流电热绿色烘干箱”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射流“集波”电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集波”功能的电热纸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潜能电器应用”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分户供冷”及再现深冷应用原理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输油、输气管道潜能加温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补充说明示意图;
图16为“中空电热恒增温潜能贮氢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中空恒增温电热部件的补充示意图;
图18为图16的M-M剖视图;
图19为图16的仰视图;
图20为利用潜能充氢生成固氢的方法示意图;
图1给出了燃氢助动的本发明技术及工作原理,1表示电磁发动机,2表示直流发电机,3表示大容量蓄电瓶,4表示分电器,5表示潜能电器,6表示带磁传感器的传感线,7为发动机缸体,8为发动机缸盖,9为钕铁硼强力永磁材料为主体的活塞,10为与缸盖内连置的电磁铁,11为连杆,12为转动轴,13为曲轴,点划线14为曲轴旋转轨迹线,15代表含氧混合氢气喷咀,16为电点火器,17为燃气压缩室,18与19分别代表输电电线,20表示输电开关,21表示电压升压器,图2给出了风能或太阳能电力电动机助动的本发明技术及工作原理,22为飞轮,23为风能或太阳能蓄电瓶供电的电动机,23转动时拉动飞轮22起转及助动飞轮22旋转,本发明工作原理为:发动机1中的活塞9在燃氢燃热推动或在飞轮接受助力时被推动下行运动至下止点时,磁动传感器线6传递活塞的磁力信号给分电器4使通电并使电磁铁10在电感作用下形成与活塞永磁铁9相邻面的相反强大磁性,吸引活塞9向上运动,活塞9上行运动至上止点前的一瞬间,分电器4使反向通电并使电磁铁10与活塞永磁铁9相邻面成强大同性磁极,排斥推动活塞9向下运动,活塞9在助力作用下稳定定向循环运动拉动曲轴13和转动轴12定向转动,发电机2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电能通过输电线18与19经过电压升压器21升压满足电磁铁12和潜能电器5的用电,发电机2还保障了蓄电瓶3满能,蓄电瓶3起到了稳压和给电磁发动机起动供电作用;永磁铁9在作功过程中吸收地磁能成为本发明发电行为中的主要能源来源,地磁能转换成的电能能量可达到燃氢能量或助动飞轮电力能量的50至100倍,本发明可以利用燃油型往复式发动机结构件方便技改成清洁能源助动的电磁发动机“借力”实现产业化,本装备主要实现100至150kw/h或更大发电量目的,所消耗的助动用清洁燃料只需同功率发动机的1%至2%,相当于“台速”状态的耗氢的本装备可获得100至150kw/h或更大的发电量目的;本发明利用0.6至0.9kw/h小型风力或太阳能发电的电动机助动飞轮的电磁发电机主要实现20至80kw发电量目的,用户可根据资源因他制宜选用本发明装备;图3与图5给出了利用氨与CO2制冷及冷量放大的潜冷技术原理和冷能被循环使用的技术原理,24表示氨制冷器,双点划线区25表示一个CO2制冷及冷量放大系统,也表示第一级制冷及冷量放大系统,图3表示了一个四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组合体,26为绝冷性能好的绝热膨胀室,27为液态CO2输出口,28为绝冷性能好的CO2输送管,29为制冷工质输液泵,30为液态CO2输入口,31为带有散冷翅片的制冷源或称作冷量补偿源,32为绝热膨胀阀或称作调节流量阀,33为绝热膨胀管口,34为绝冷性能好的液化CO2贮罐,35为液态CO2,36为高浓度CO2气体输出口,37为冷气或冰水换能器,38为抽水泵,39为绝冷性能好的冰水输送总管,40为绝冷性能好的冷水回收总管,41为氨制冷器24的氨制冷源或称作氨制冷冷补偿源,42为氨制冷器24的反向热消热器,43、44、45分别代表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工作原理参见第一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25,液态CO2 35从贮罐34中自然相变成为高浓度CO2气体从输出口36流经制冷源31后相变成为中浓度CO2气体,该相变过程吸收周边环境中的热能使制冷源31和31所处的第二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的绝热膨胀室26内降温,中浓度的CO2气体进一步自然相变成为稀浓度的CO2气体,在循环流通的管道内形成很大的内压,当通过节流阀32时因节流阀的口经收缩使CO2气流速度迅猛加快,高速度的CO2气流在绝热膨胀管口33处窜出形成绝热膨胀条件,吸收“潜冷”使部分CO2气体温度下降到-63度以下相变成液态CO2立即跌落到绝热膨胀室26的底部,液态CO2被连续工作的制冷工质输送泵29从液态CO2输出口27吸经液态CO2绝冷输送管28从液态CO2输入口30输送进液态CO2贮罐34中,液态CO2又继续相变循环这一运动,氨制冷器24的制冷冷补偿源41向绝热膨胀室26中补充冷量维持了绝热膨胀环境条件使周而复始不间断循环制冷,与将制冷工质气体压缩成液体的制冷工艺相比较,该装备制冷工质在转移过程中是从液体到液体,其制冷工质转移量的体积比为“1比1”,而常规压缩式制冷机将气体压缩成液体的制冷工质转移比是“104比1”,显见本装备转移制冷工质的用电量较气态到液态的转移过程用电量节约了103/104,相对放大了制冷量103倍,常规压缩式制冷用大功率压缩泵在本发明中被小功率制冷工质输液泵29取代,输液泵29的用电功率从理论上讲只需输送相应从气态到液态制冷工质流量的制冷用压缩泵的1/104,被放大103倍的冷量分别对下一级制冷器提供更大的冷补偿和成为下一轮绝热膨胀的冷能,以第一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获得氨制冷冷补偿2kw冷量为例,至第三级冷量放大器在第四级冷量放大器的绝热膨胀室26中可利用的冷量约可达到384kw以上,接近29万大卡,在第五级冷量放大器的绝热膨胀室26中的可利用冷量约可达到2200kw左右,即165万大卡左右,能量是守恒的,本发明将制冷量放大的冷量来自绝热膨胀过程提收了环境中的潜能;本发明双点划线区25也表示第一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其制冷源31成为连体的第二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的绝热膨胀室26中的更大冷量的冷补偿源,以此类推,本发明可顺次将连体的后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的冷量逐级放大,本发明以连体制冷放大三级为例,在最后一级即本发明例的第三级获得384kw的可以实用的被放大冷量可以比三个CO2制冷工质输送泵29的用电量加上首级冷量补偿用电量的总耗电量大达近百倍,本发明多级之末级的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的液态CO2贮罐34中的液态CO2从输出口36输出大量高浓度的CO2气体可以分流经过并联但管经不同的多个CO2输出输送管28经过各个制冷源31制冷工作放出部分冷量后相变成中浓度的CO2气体汇集后再经过绝热膨胀阀32发生绝热膨胀维持末级最大冷量发生行为的不间断循环工作,本发明最末级放大产生的冷量主要供作换能器37中的冷量源,本发明至少以较小管经并联分流出二个小制冷源31分别成为第一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25中的第二个冷补偿源31和成为氨制冷器24的快速失热器42的冷能源,显见该制冷连体装备在起动制冷时使用的首级氨制冷器24的冷量补偿源41,可在本制冷行为形成CO2各级制冷及冷量放大行为平衡工作时被最后级放大的最大冷量中并联分流出很少部分冷能的第二个冷补偿源31所取代,实现更节电和高效的环保节能制冷及冷量放大功能,由于氨制冷器24的冷补偿源41实际只使用于本装备制冷初期起动,其工作时间很短就被冷量放大后分流出的CO2冷补偿源31切换工作,因此氨制冷器24及其首级冷补偿源41可以用一个氟里昂制冷器取代,图4与图6给出了这种使用氟里昂制冷器为冷补偿源与CO2制冷及冷量分级放大装备连体的工作原理,其中46为小型氟里昂制冷器,47为小型氟里昂制冷器支撑的第一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25的绝热膨胀室26中的氟里昂冷量补偿器,这种结构可以降低本制冷成套装备的成本或简化组装工艺,其虽然不能称作纯无氟制冷装备但由于使用的氟里昂量很少并且其在本装备制冷行为形成CO2各级制冷及冷量放大行为平衡工作时被后级放大的冷量中并联分流出很少部分冷能的第二个CO2冷补偿源31取代工作,显见利用氟里昂产生制冷量用于冷补偿的工作时间极短,因此仍然拥有实用性;图5与图6补充说明了这种制冷与制冷放大装备中的冷量的逐级放大及冷量被循环使用原理和连体结构的科学性、紧凑性,其中冷气或冰水换能器37用点划线区表示;图7给出了氨制冷器24的结构及深冷工作原理,其中“L”型导热管42的上端散热区段与从最后一级CO2制冷及制冷量放大器45中分流出来的CO2冷量输出管28相贴合工作的冷补偿段形成一个高速失热的消热器共体,“L”型导热管42的下端与平行的氨冷凝管区段48贴紧成共体,二个贴面都采用平面对平面紧贴,即均采用了半月状中空金属管或方形中空金属管,可以实现最小的热阻获得最大的传热效果,其中49表示贮氨水筒,50为氨水循环流通管,51为电热蒸发区段,52为氨水精镏器区段,53为氨水贮筒49上的氨水注入口,54表示氨水溶合区段,55为氢气导管56的氢气导入口,57为氢气导管56的氢气导出口,58为蒸发器51的电热源,其有一对接供电源的电线接口59与60,61为封闭在电热蒸发器保护壳62中的绝热填料,本氨制冷器24的高效节电和深冷工作原理为:氨水溶液在电热蒸发器区段51被电加热成氨与水的高温混合蒸气上升到氨水循环流通管50的精镏器区段52时,水蒸汽凝集成水珠因自重加大而自然跌落回到蒸发器区段51,高温氨气继续上升到氨水流通管50的冷凝区段48时被“L”型导热管42快速吸走热量,瞬间高速失热的氨气相变成为分压达到4kg/cm2左右的液态氨进入制冷源41成为冷量补偿管区段41并在冷量补偿管41中自然急剧相变恢复成气态氨,冷量补偿管41中的氨相变过程吸收冷量补偿管41的管壁翅片和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降温,氨气体在氢气的推动下定向进入氨水溶合区段54被水吸收成为氨水溶液,氨水溶液回到氨水贮筒49中被补充到等液面的氨水循环流通管50的电热蒸发区段51处再被加热形成高温蒸汽进入循环的氨运动相变中,实现了向插进第一级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的绝热膨胀室26中的氨制冷补偿管41源源提供冷量,氢气不溶于水,进入氨水贮筒49中的氢气通过氢气导管56自然上升到氨制冷区41中形成定向局部循环规律,氢气起到了推动氨制冷液定向循环相变工作的作用;利用氨相变的常规制冷方法称为“吸收式制冷法”是公知技术,其优点是无需压缩机能静音工作和结构简单,但常规吸收式制冷方法的制冷效率低,产生的冷能只能达到-10℃左右,达不到气态CO2相变为液态CO2的临界温度-62℃,本发明所涉的氨制冷器制冷效率高且能产生使气态CO2相变为液态CO2的深冷温度,原理是散热结构采用了“L”型导热管42的二头分别与冷凝器48、冷量管28组成的共体失热结构,“L”型导热管42中置有无机中空纤维和导热介质因此拥有特别快的导热能力,其下端从冷凝器48上迅速吸走的热能瞬间传导到“L”型导热管42的上端被CO2制冷及冷量放大装备提供的冷量管28作用连续在瞬间高速失热,这种特殊的失热结构激发了反向潜能象魔法一样使处在冷凝器48中的氨气瞬间失热相变形成分压较常规氨制冷器形成的氨水的分压(2.1kg/cm2)大达二倍以上(4kg/cm2左右),因此足可使氨制冷管41的散冷翅片上的温度降至-63度以下,足以对第一级CO2制冷器的绝热膨胀室26内进行冷补偿以持续保障CO2的绝热膨胀环境的存在;这种氨制冷器的制冷效率因提高和利用了反向潜能而可以远超过氟里昂制冷器;图8给出了本发明用于膜下种植夏天降温滴灌实现反季节或异地种植的实施方法,63代表滴灌管,64代表膜下种植棚棚架,65代表透光度好的气垫塑膜,66为加固气垫塑膜65的压固条,67为土壤,该膜下种植装备由流通冰水的滴灌管均匀分布在膜下种植棚中组成,滴灌管在提供冰水滴灌的同时成为散冷管,滴灌管中的冰水在抽水泵作用下快速循环流动并经过换冷器降温,酷暑期的膜下种植环境获得潜能提供的低农本的滴灌散冷和冰水滴灌实现降温具有实用性,若再结合冬天对膜下种植环境的潜热加温措施,膜下种植可实现低农本的多年生特种作物的异地种植或四季产出春天的蔬菜和鲜花,还可蓄住灌进的CO2使CO2成为生长高含能植物的气肥,如螺旋藻、高含油油菜、稀贵中草药,若以中国20亿亩可耕地的9%实现使用本发明几乎无调温成本的膜下种植,中国就有能力完成《京都议定书》每年减少5.2% CO2消耗的计划,将1700万吨CO2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所伴生产出的高含油油菜提炼出的燃油能取代石油开采量,还可供应半个地球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图9、图10、图11给出了具有“集波”电热功能提供潜热的电热元件、部件及应用实施例“射流电热绿色烘干箱”的结构,68表示射流电热部件,69为与带通电指示灯的开关70相连的耐温导线,71为烘干箱箱壳72的外壁面,73为烘干箱箱体壁中填充的绝热材料,74为控温调节及温度显示板,75为均匀平行固定在箱壳内壁面76上的滑道,77为可在滑道75上活动移动的网底物盘,78表示物盘77与内壁面76之间的空气上升通道,79为物盘77四周的料档板,80为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头,81为侧透气窗,82为底透气窗,83为斜防护面板,84为斜面板83上的通风口,85为导风板,其又是射流热部件68的档物防护板,86为与物盘77连体的提把,87表示带万向轮88的座架,89为扁铝管,90为“集波”电热纸部件,91为绝缘片,92为爬电距离,93为电热场,94为与电热场宽等长的银导电电极,95为镀银金属片通电源电极,96为扁铝管中的隔筋,97为中空电热风通道,射流热部件的潜热能测得为远红外电热部件的3.53至5.06倍,其主电热频谱“集波”在4至15微米频谱范围,干燥种子及粮食的电耗低于常规远红外干燥用电成本的1/4、干燥的种子的发芽率提高20%而且不出现劣化、退化,干燥玉米由于较远红外技术可避免产生2.6~4%的焦糊率在交售储粮时提高一个等级提价0.04元/kg,提价的增值大于干燥用市电费4倍左右;用射流电热技术烤烟可使烤烟转色成品率提高一倍,烤烟平均等级提高三个等级,干烟叶混叶价格增加5倍以上;用射流电热技术干燥花粉可使氨基酸、活性酶成活率提高5倍以上;射流热部件的潜热有二方面,一方面纳米半导体电热元件使电能转变成热能的转换量增加至1.353倍,“集波”将电能转换成热能时伴生的无效电能得以热利用,另一方面射流热部件的中空通风道97中自然产生的射流加速力阻止了电热能的蓄聚内耗,使电热最高温处处在射流电热部件的出风口外之上空间空气中,潜热能得以被充份释放,获得的电转换热量因此较常规远红外电热部件提高至3.53至5.06倍,1kw的射流电热部件无需风机可喷出风速为0.7米/秒的400度电热风,而射流电热部件扁铝管体的平均温度只有275度左右,汽油与火药从上落入不发生燃爆,这种射流热部件结构即使使用普通电热膜或电热片作电热源,也能激发出潜热将电热效率提高1.5倍以上;图12给出了使用本发明电力拉动潜能电器工作的电路原理,98表示潜能电器,潜能电器98均为射流电热器时,图12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烤烟工艺,潜能电器98均为射流电热绿色烘干箱时,图12表示各家各户可就地同时干燥粮食或加工农副产品或家用采暖,潜能电器也可以是制冷、电热或干燥混合并联使用同一个清洁能源助动的电磁发电电力源;几乎不耗用有价能源成本的电磁发电机的余电,积蓄在大容量的电瓶3中,电瓶3电能不足时,由清洁能源助动的电磁动力机发电及时补足;电压增压器21输出电压和本发明所涉的潜能电器均设定在110V为最宜,以保障安全用电并有利本发明产品与国际安全市电接轨;图13给出了本发明用于住宅、火车、轮船等环境“集中制冷、分户供冷”的工作原理,99表示冰水或冷水,100表示输送冰水分管,101表示风机盘管制冷空调,102表示带散冷翅片的风机盘管,103表示空调101的外壳,104表示空调101的冷风出口窗,105表示内后壁置有盘管散冷器的冷保鲜箱,工作原理为:从换能器37中集中制冷的冰水99被水泵38输送进绝冷性能好的冰水输送总管39中接近用户,冰水经过分水管100进入用户,分水管100首先与氨制冷冰箱的导散热管42贴紧再分别并联通过空调101和冷保鲜箱105中的盘管后进入冷水输回总管40回进换能器37中循环运行,由于冰水分水管100首先与氨制冷冰箱的导散热管42贴紧,冰水99能只略升几乎忽略不计的微温就使导散热管42快速失热,氨制冷冰箱冷凝器的热能相应流失增快,相应扩大了氨制冷冰箱的反向潜冷“深冷”效应,这种几乎不发生制冷电费的氨制冷冰箱的深冷效果可在静音工作前提下大于氟里昂冰箱,继续流经风机盘管空调和盘管式冷保鲜箱的冰水,可实现室内降温和冷保鲜,这种室内降温技术有模拟大自然降温特点,不会导致空调病,这种冷保鲜温度大于4度,低于8度,不会产生冰冻冻伤保鲜中的蔬菜,本发明“分户供冷”的管道,可以“借道”巧用热力公司的已有管道或在市政新建设中将“冷力与热力”工程“合一”布局,这种冷力装备在动态环境例火车或大轮船上实施拥有特别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潜力;图14与图15给出了实施例“输油、输气管道潜能加温装置”的工作原理,106为油气管道,107代表石油或天然气,108表示可哈夫致密相连拼接的绝热保护管,109表示输油管道106与绝热管108之间的环形通气管,110为抽气管,111为抽气泵,112、113、114均代表热空气及流动方向,115代表大功率射流电热器98的支撑架,116表示抽风管110的出风口,117表示抽风管110的进风口,118表示哈夫拼装的堵风绝热环,119表示118的哈夫接缝,120表示地坑空气隔离板,工作原理为:安放在输油管道106下地坑室中的大功率射流电热器98由清洁能源助动的磁动力发电机供电自动喷射出电热风沿着输油管道106与绝热保护管108之间的环形管通气道109双向提供高热空气112,流动的高热空气围绕输油管立体供热,高热空气112流动到加热区管道尽头时被堵风环118堵住经抽气管110在抽气泵111的作用下流回地坑处在空气隔离板120之下,失热的低温空气再经过射流电热器升温又立体围绕输油管106循环工作使管中流动的石油或天然气增温,“输油、输气管道潜能加温装置”不仅不依赖市电源和增加油温时不需支付电费,而且热效率高,电热元件与输油管道不接触而没有漏电隐患,该装备即使使用市电源供电,其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也较传导热加热输油管的“电伴热”传统方式低,特别是方便集中维护和使用安全;本实施例装备可数KM设一个,在每二个加热区之间的输油管只需保温处理,在不依赖市电源的前提下几乎无电加热使用成本就能解决输油的防冻或管道天然气分流前的增温增压,每150kw电力的本发明装备一年所节约的电费按0.4元/度计可达到40万元左右;图16、17、18、19给出了本发明所涉燃氢助动发动机的“潜能贮氢筒”的结构,121为带贮氢筒平底面122的贮氢筒壁体,123为贮氢筒筒盖,其中心有一个中间为通氢孔124的法兰125,法兰125的外园带旋接螺纹126,贮氢筒盖123内壁与贮氢筒壁体121外壁相应有可旋接成连体的螺纹126,127代表贮氢气空间,128为二个偏外电热元件的电极片95之间的电极连线,其使二个功率偏小的偏外电热元件并联工作,129为绝缘填料,绝缘填料129应填放充足至进入扁铝管89内3mm至4mm的双点划线130处,上面层绝缘填料129内伴有少量绝缘胶使绝缘填料固位,131为对称连体的弹性夹紧电极片,能对应夹紧插入的电极片95,132为与夹紧电极片131相连的平头螺杆电极,133为中间带凹孔134和中心通孔的瓷珠,利用埋置于凹孔134中的六角螺帽可以定位夹紧电极片131,使各电极片95落插入对应对称连体的弹性夹紧电极片131中,135为弹性不锈钢网隔片,136为环型定位瓷柱,该中空电热部件68中的每片电热膜元件的电热场93均匀分成连体的二块平行的元件可以分别独立工作或并联起来同步工作,中空电热部件68的外层扁铝管89的外层亦贴复有电热膜部件90,该电热元件90被压紧在铝片137与扁铝管89之间,四根铝铆条138对称穿过中空电热部件68的上下边缘的无电热元件绝缘区将中空电热部件68铆接成共体结构,潜能贮氢筒是一个中空等温电热容器,在扁铝管隔筋间中空通道97和扁铝管与贮筒壁121相切的空间内塞有纳米级镁粉或铝粉,以图20所给出的方法将二根中间有压缩泵139的输氢管一头旋接在潜能贮氢筒筒盖123的法兰口125上,另一头旋接在液氢储罐142的输氢咀144上,141代表旋接处接缝,143代表通氢阀门,打开通氢阀门143时潜能贮氢筒内充入氢气,压缩泵139使用电瓶电源3或市电工作使处在潜能贮氢筒内的氢气被加压,潜能电热部件90中的所有电热膜纸部件并联同时先由电瓶3短暂供电均匀加热被增压的氢气和金属粉,被加热和增压的氢气与镁粉或铝粉反应生成MgH2或AL2H3固氢材料并释放出化合热潜能使金属氢化反应在断开电加热后仍保持加压的状态下继续进行到金属粉末全部与氢反应成为固氢即氢化金属为止,满载固氢的潜能贮氢筒可以在常温常压状态下“耐候”存放、物流及使用而不产生氢泄漏等隐患,这种固氢贮筒中的贮氢量可达到六倍体积的液态氢或4704倍常温常压状态下的气体氢,这种小体积、大容量的潜能贮氢筒在潜能电热部件68中的各片电热纸部件90中的每片元件的一半电热场93使用12V或24V电瓶电源分别轮流“集波”工作时,其周边的固氢材料可同步达到130至150度无明火恒温状态安全平稳地轮流释放出定量氢气提供给燃氢助力电磁发动机氢燃料燃热推动电磁发电机产生相当于燃氢能量50至100倍的电能,这种潜能贮氢筒具有充氢工艺简单,易于推广和氢能源物流安全无隐患的优势,还具有放氢安全、放氢量易定量控制和不发生氢泄漏的优势,特别是燃氢助动力可以辨证地根据需要获得调整,解决电磁动力机地磁能补充中的不稳定或局限性矛盾,使本发明拥有实用性;综上所述,可显见潜能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潜能是个大家属,例地磁能、潜热能、潜冷能、反向能、化学能……,其均具有隐蔽性,其存在但不易被发觉;二、潜能有绿色性,其不产生污染并且对人类友好;三、潜能来自开源也来自节流中,或来自开源与节流的共存中;四、潜能有规律;五、潜能在应用中特别依赖潜能之间的共生共存作用。
本发明实施方式:
本发明围绕“潜能”涉及到电磁能发电、潜冷能制冷及深冷、电热“集波”及化合热等潜热的开源与节流领域及组合应用,实施方式可为“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本发明从以清洁能源为助动利用地磁能发电后再利用潜能实现制热、制冷和制冷量放大、深冷的角度,可将实施方式命名为“清洁能源助动的潜能发电与冷、热技术和装备”;或“绿色高效潜能发电与冷热技术及装备”;本发明从不受市电的局限性利用潜能实现发电和高效制冷、制热的角度,其实施方式可命名为“无线潜能发电和高效冷热工程技术及装备”。本发明利用潜能发电后应用潜热高效绿色干燥或对输油管道的加温等工、农业应用,由于不依赖市电并几乎不产生使用能源成本、投资又小而有特别大的应用市场和社会经济意义,从突出这个角度可将实施名称命名为“无线潜能电热技术及装备”。

Claims (9)

1,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由清洁能源助动和带分电器的电磁动力机、发电机、蓄电瓶、电压升压器及潜能电器组成,其特征是所涉消洁能源助动的电磁动力机的助动分别是中空等温潜能贮氢筒供氢燃氢助动或风力发电电动机助动或太阳能发电电动机助动,所涉燃氢助动的电磁发动机为往复式发动机,由凹面强力永磁活塞、带电子点火器的电磁缸盖、分电器、缸体及转轴组成;所涉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电动机助动的电磁发动机由平面强力永磁活塞、电磁缸盖、分电器,缸体、助动电机和带飞轮的转轴组成;缸盖电磁体的极性在永磁活塞距离电磁缸盖最近的上止点时与永磁活塞相邻面成同极性,在永磁活塞距离缸盖电磁体最远的下止点时与永磁活塞相邻面成异极性,电磁体准确变极行为由磁传感器与分电器系统自动控制,磁传感器感应头安装在缸体的活塞下止点下限处,只受到运动活塞背极磁性的影响动作;蓄电瓶与发电机并联,经由分电器供电的电磁线圈与潜能电器并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制冷器,其特征是由氨制冷与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组成联体装备,其中氨制冷器由氨水贮罐、氨水循环流通管、氨水流通管上的氨水溶液电热蒸发区段、精镏器区段及由“L”型导热管分别与冷凝器区段及冷气管或冰水管组成的共联体、氨水溶合区段组成,所涉共联体中的“L”型导热管的下端与平行的氨冷凝管区段贴紧成共体及“L”型导热管的上端头又与冷气或冰水管贴紧成共体,可相贴紧的“L”型导热管、冷气或冰水管及冷凝管区段均为方型或半月型中空薄壁金属管,管与管之间的管平面互相贴紧成共体,“L”型导热管中充满平行的中空无机纤维管和热超导介质;其中CO2制冷及冷量放大器是一个多级相连结构体,由节流阀、绝热膨胀室、冷量补偿器、制冷液体输送泵、制冷液态CO2及CO2贮室组成,在其一级CO2制冷器的绝热膨胀室内置有二个小型制冷冷量补偿源,一个由氨制冷器提供冷量补偿源,另一个由来自CO2制冷放大器的后级制冷源分流出的CO2制冷器提供冷量补偿源,CO2后级制冷及冷量放大器还在此分流出的冷量补偿源上并联分流出另一个冷量补偿源,其与氨制冷器的“L”型导热管的上端贴紧成共体结构成为氨制冷器的快速失热器的冷能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制冷器,其特征是在其一级CO2制冷器的绝热膨胀室内置有二个小型制冷冷量补偿源,其中一个冷补偿源采用了氟里昂制冷器,其在本装备制冷行为形成CO2各级制冷及冷量放大行为平衡工作时被后级放大的冷量中并联分流出很少部分冷能的第二个CO2冷补偿源31取代工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中空电热恒增温潜能贮氢筒”,由金属贮筒,中空潜能等温电热部件、与氢热压反应的金属粉组成,其特征是贮氢筒筒盖中心有一个中间为通氢孔的法兰,法兰的外园带旋接螺纹,贮氢筒盖内壁与贮氢筒壁体外壁相应有可旋接连成共体的螺纹,中空潜能电热部件中的每片电热膜纸元件的电热场均匀分成连体的二块平行的纸元件可以分别独立工作或同步工作,中空电热部件的外层扁铝管的外层亦贴复有电热膜纸部件,该电热纸部件被压紧在铝片与扁铝管之间,中空电热部件铆接成共体结构,在扁铝管隔筋间通道和扁铝管与贮筒壁相切的空间内塞有纳米级镁粉或铝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热器,其特征是采用了拥有“集波”功能的纳米半导体射流电热部件,射流电热部件由一组扁铝管两两平行夹紧纳米半导体电热纸部件形成中空电热共体,电热纸部件由一对绝缘纸两两平行夹紧纳米半导体电热纸元件组成,纳米半导体电热纸元件是在氧化物合成的人工晶体纸的单面或双面均匀布满纳米级氧化锡电热膜层后涂有银电极组成均匀电热场的具“集波”功能的面电热元件,这种中空的共体结构的射流电热部件在潜能电热器中与地平面成垂直状态置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射流电热绿色烘箱”,其特征是射流电热部件隐置于烘箱壁内侧下,射流电热部件与地平面成垂直状态置放。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输油、输气管道潜能加温装置”,其特征是在输油管道之下地坑室中安放的大功率射流电热器喷射出的电热风沿着输油管道与绝热保护管道之间的环形管通气道双向提供高热空气,流动的高热空气围绕输油或输气管道立体供热,高热空气流动到加热管道区尽头时被堵风环堵住转经抽气管在抽气泵的作用下流回地坑处在地坑空气隔离板之下,低温空气再经过射流电热器升温又立体围绕输油管循环工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膜下种植夏天降温滴灌装备”,其特征是由流通冰水的滴灌管均匀分布在膜下种植棚中组成,滴灌管在提供冰水滴灌的同时成为散冷管,滴灌管中的冰水在抽水泵作用下快速循环流动并经过换冷器降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所涉的潜能电器“集中制冷、分户供冷装备”,其特征是换能器中集中制冷的冰水被水泵输送进绝冷性能好的冰水输送总管中接近用户,冰水经过并联的分水管进入用户,分水管首先与氨制冷冰箱的导散热管贴紧再分别并联通过空调和冷保鲜箱中的盘管后进入冷水输回总管回进换能器中循环运行。
CN 200510058836 2005-03-30 2005-03-30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Pending CN18418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58836 CN1841890A (zh) 2005-03-30 2005-03-30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58836 CN1841890A (zh) 2005-03-30 2005-03-30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1890A true CN1841890A (zh) 2006-10-04

Family

ID=3703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58836 Pending CN1841890A (zh) 2005-03-30 2005-03-30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41890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4980A (zh) * 2010-11-26 2011-05-25 王盛良 智能型太阳能电磁能循环动力
CN106762420A (zh) * 2016-11-28 2017-05-31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上风电非补燃压缩空气恒压储能装置
CN103879516B (zh) * 2014-03-03 2017-07-28 浙江海洋学院 独立式液化气船
CN112075422A (zh) * 2020-10-22 2020-12-15 湖南惠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及生产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4980A (zh) * 2010-11-26 2011-05-25 王盛良 智能型太阳能电磁能循环动力
CN102074980B (zh) * 2010-11-26 2012-12-26 王盛良 智能型太阳能电磁能动力循环系统
CN103879516B (zh) * 2014-03-03 2017-07-28 浙江海洋学院 独立式液化气船
CN106762420A (zh) * 2016-11-28 2017-05-31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上风电非补燃压缩空气恒压储能装置
CN106762420B (zh) * 2016-11-28 2019-11-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上风电非补燃压缩空气恒压储能装置
CN112075422A (zh) * 2020-10-22 2020-12-15 湖南惠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及生产设备
CN112075422B (zh) * 2020-10-22 2021-11-02 湖南惠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及生产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40312U (zh) 小型分散式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
CN206369389U (zh) 一种基于热管传热技术的冰蓄冷储物箱
CN107436055B (zh) 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储能三联供系统
CN1841890A (zh) 潜能开源节流技术及装备
CN1731035A (zh) 多能源驱动的溴化锂制冷空调机
CN101936583A (zh) 便携式蓄能热管空调
CN109595859A (zh) 一种冷库库体蓄冷的分布式光伏冷库系统
CN202149554U (zh) 一种土壤源全新风空气处理和生活热水供给系统
CN101408358A (zh) 廉价高效制取清洁能源的方法及装备
CN1696588A (zh) 真空纯水制冷机
CN1851360A (zh) 太阳能制冷低温储粮空气调节系统
CN210485939U (zh) 一种区域集中空气调节加冷库综合使用系统
CN205245634U (zh) 太阳能吸附式接触法制取冰浆装置
CN103292404A (zh) 热管式节能中央空调冷却系统
CN201126221Y (zh) 空调系统节能蓄能装置
CN209819766U (zh) 冷凝器和热交换器组合式蓄冷式冷风扇
CN209763341U (zh) 一种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空调系统
CN206291385U (zh) 一种与景观相结合的水蓄冷空调系统
CN104482690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热驱动的吸收式地源热泵装置
CN2811866Y (zh) 多能源驱动的溴化锂制冷空调机
CN202420023U (zh) 太阳能直接发生蒸汽补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4757406U (zh) 一种太阳能真空管供热与吸附制冷复合系统
CN205138019U (zh) 连续式太阳能驱动接触式冰浆发生系统
CN100460746C (zh) 固体氢中空等温电热贮筒及其充氢装备
CN203514845U (zh) 基于太阳能的城镇化综合居住区能源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Kong Dekai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ssing Examination on Formalitie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Kong Dekai

Document name: reexamine notice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