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9997A - 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9997A
CN1769997A CNA2005101154224A CN200510115422A CN1769997A CN 1769997 A CN1769997 A CN 1769997A CN A2005101154224 A CNA2005101154224 A CN A2005101154224A CN 200510115422 A CN200510115422 A CN 200510115422A CN 1769997 A CN1769997 A CN 1769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lens
bucket
lens bucket
camera
portab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54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8551C (zh
Inventor
咸仁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69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9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85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855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包括:相机机身,固定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上;第1镜头桶,固定于相机机身上,其内部带有第1镜头;第2镜头桶,结合于第1镜头桶的前方,在朝向第1镜头桶一侧的末端形成第1螺纹,在另一侧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上形成第2螺纹,其内部带有第2镜头;第3镜头桶,结合于第2镜头桶的前方,在朝向第2镜头桶一侧的末端形成螺纹,其内部带有第3镜头;固定引导装置,固定于终端的外壳框架上,并具有引导部;旋转手段,结合于第2镜头桶上,使第2镜头桶旋转。从而,以拿着便携终端的一只手旋转凸出于便携终端外部的转轮,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各镜头的距离,可对处于不同距离的被摄体自由地调节焦点。

Description

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通过调节镜头间的距离调节焦点,从而能够象普通相机的变焦镜头一样,准确聚焦位于不同距离的被摄体。
背景技术
最近,便携终端除作为电话机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提供音乐文件的播放(MP3播放器)、静止图表及活动影像的拍摄、保存或收发功能,正在发展成为具有数码相机或摄影机功能的综合多媒体设备。
下面参照图1,说明这种便携终端中具有相机装置的便携终端的一个示例。
如图所示,便携终端10由终端机身11和翻盖12构成,终端机身11的前面具有多个输入键14,翻盖12上安装着显示屏13,翻盖12通过合叶15结合于终端机身11的上部。
而且,在合叶15的一侧带有相机装置20,相机装置20带有一个角度调节把手22,以便能够手动调节相机镜头21相对于便携终端10的角度。
可是,这种以往相机装置22相对于便携终端10而言,在大小与设计方面,无疑都会受到限制,因此,想要拥有能够以光学(optical)方式放大并拍摄被摄体的变焦(zoom)功能,存在设计上的困难。
对此,虽然提出了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微距摄影的具有近摄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但只有2级变焦调节,用户难以准确聚焦位于不同距离的被摄体,或调节成不同的焦点。
另一方面,在原有相机装置的被摄体放大方式中,虽然有一种不是利用光学的方式,而是以电子方式放大显示图像传感器加工的数字数据的方式,但存在的问题是被放大的图像分辨率也相应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它能够很容易地调节镜头间的距离,使用户对处于不同距离的被摄体,仅利用拿着便携终端的一只手便能够自由地调节焦点。
为实现如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相机机身,它被固定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上;第1镜头桶,它固定于上述相机机身上,其内部带有第1镜头,而且,在外柱面或内柱面中的某一个上形成螺纹;第2镜头桶,它结合于上述第1镜头桶的前方,在朝向上述第1镜头桶一例的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上形成第1螺纹,第1螺纹能够与上述第1镜头桶上形成的螺纹吻合,在另一例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中的某一个上形成第2螺纹,第2螺纹向与上述第1镜头桶上所形成的螺纹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而且,其内部带有第2镜头;第3镜头桶,它结合于上述第2镜头桶的前方,在朝向上述第2镜头桶一侧的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上形成螺纹,该螺纹能够与上述第2镜头桶上形成的第2螺纹吻合,而且,其内部带有第3镜头;固定引导装置,它固定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并具有引导部,防止上述第3镜头桶的旋转,可引导将上述第3镜头桶向上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轴方向移送;旋转手段,它结合于上述第2镜头桶上,使第2镜头桶旋转,在第2镜头桶旋转的带动下,使上述第2镜头桶和第3镜头桶相对于上述第1镜头桶接近或远离。
在本发明中,上述引导部最好在上述第3镜头桶的外柱面与上述固定引导装置中的某一个上形成与上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轴平行的导轨,在另一个上形成受到该导轨限制的引导凸起。
而且,上述旋转手段最好包括如下几个部分:转轮,它具有内轮和外轮,内轮以轴的方式固定在上述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或上述相机机身上并可旋转,外轮可与上述内轮一体旋转,并能够凸出于上述终端外壳的外侧;支臂(arm),它固定于上述转轮上,可以使上述第2镜头桶旋转;引导部,它可以使上述支臂把上述第2镜头桶向上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轴方向移送。
上述引导部最好在上述第2镜头桶的外柱面与上述支臂中的某一个上相对于上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方向平行地形成导轨,在另一个上形成受到上述导轨限制的引导凸起。
另一方面,最好在上述转轮的外柱面上形成凹凸面。
利用本发明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可以利用拿着便携终端的一只手旋转凸出于便携终端外部的转轮,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各镜头的距离(实现光学变焦功能),对处于不同距离的被摄体自由地调节焦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了以往相机装置的便携终端的斜视图。
图2和图3显示了本发明的相机装置安装于翻盖型便携终端的示例,其中。
图2是便携终端的斜视图。
图3是便携终端的侧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相机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5是显示根据变焦功能各镜头相互接近时的截面图。
图6是显示根据变焦功能各镜头相互远离时的截面图。
30:相机装置                  40:转轮
43:导轨                      44:凹凸面
50:第1镜头桶                 51:第1镜头
52:外侧螺纹                  60:第2镜头桶
61:第2镜头                       62:第1螺纹
63:第2螺纹                       64:引导凸起
70:第3镜头桶                     71:第3镜头
72:内侧螺纹                      73:引导凸起
80:固定引导装置                  91:保护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图2和图3显示了本发明的相机装置安装于翻盖型便携终端的示例,其中,图2是便携终端的斜视图,图3是便携终端的侧面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相机装置30在安装着多个输入键24的终端机身21的侧面上带有手柄转轮40,手柄转轮40的一部分凸出。如后面所述,为实现光学变焦功能,该转轮40可由用户利用手指旋转。
即,可以利用抓住便携终端20的用户手指中的拇指旋转该转轮40,一面通过翻盖2上安装的显示屏观看相机装置30所采集的图像,一面自由地调节焦点。因此,用户无需为了实现光学变焦功能而使用双手。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相机装置30包括相机机身55、依次结合于该相机机身55前方的第1镜头桶50、第2镜头桶60、第3镜头桶70、固定引导装置80及用于旋转上述第2镜头桶60的转轮40。
上述相机机身55包括接受穿过各镜头桶50、60、70入射的光线的图像传感器和加工该图像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并将其构成图像进行输出的印刷电路板(图中未标出)。
该相机机身55被固定于终端外壳框架(图中未标出)上,同时还把第1镜头桶50固定于其前方,如后面所述,当第2镜头桶60以旋转方式相对于啮合的第1镜头桶50相对接近或远离时,还起到固定端的作用。
在上述第1镜头桶50的相机机身55一侧的外柱面上带有使上述转轮40的内轮41可以旋转的转轮轴54和防止该转轮40脱离相机机身55的防脱棱54,在其内部带有第1镜头51。
而且,在上述第1镜头桶50的前方外柱面上形成外侧螺纹52,能够使第2镜头桶60的螺纹与外侧螺纹52吻合。
在上述第1镜头桶50的前方带有第2镜头桶60,其内部安装着第2镜头61,在第2镜头桶60向着上述第1镜头桶50一端的内柱面上形成第1螺纹62,在其前方的外柱面上形成第2螺纹63,同时,在其外柱面上形成向半径方向凸出的引导凸起64。
该第1螺纹62可以与上述第1镜头桶50的外侧螺纹52啮合。因此,随着在该第2镜头桶60以螺纹结合于上述第1镜头桶50的状态下旋转上述第2镜头桶60,该第2镜头桶60相对于上述第1镜头桶50接近或远离。
而且,第2螺纹63的前进方向与上述第1螺纹62的前进方向相反。例如,上述第1螺纹62如果是右螺旋型,那么上述第2螺纹63为左螺旋型,相反,上述第1螺纹62如果是左螺旋型,那么上述第2螺纹63为右螺旋型,两者向相反方向前进。
如前所述,上述转轮40的内轮41可以沿着在上述相机机身55一侧固定的转轮轴54旋转,另一方面,在转轮40上形成支臂42,支臂42伸向前方。
另外,上述转轮40的外轮45最好凸出于便携终端20的外壳外部,以用户可以直接旋转的大小形成。相反,在该转轮40上结合齿轮或拨动手段,该齿轮或拨动手段向外凸出,也可以获得相同效果。
而且,最好在上述转轮40外柱面上形成凹凸面44,以便可用手指轻易地旋转。
而且,上述支臂42在内侧带有导轨43,上述支臂42发挥两种作用,起初是推动上述引导凸起64,使上述第2镜头桶60旋转;而当该第2镜头桶60相对于上述第1镜头桶50旋转并相对接近或远离时,使与上述第2镜头桶60一体移动的上述引导凸起64受到上述导轨64的限制,相对于转轮40也起到相对移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与本图示例相反,在上述第2镜头桶60的外柱面上设置导轨,在上述支臂42上形成引导凸起,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而且,可以这样使上述第2镜头桶60旋转的旋转手段除了本实施例的转轮40外,利用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90外部接入并能够旋转上述第2镜头桶60的杆,也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在上述第2镜头桶60的前方,第3镜头桶70以螺纹方式结合于第2镜头桶60上,第3镜头桶70的内部带有第3镜头71,第3镜头桶70内柱面上形成内侧螺纹72,以便以螺纹方式与上述第2镜头桶60的第2螺纹63结合,同时,在第3镜头桶70的外柱面上带有向半径方向凸出形成的引导凸起73。
而且,在上述第3镜头桶70的前方,固定引导装置80固定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90上。固定引导装置80包裹住上述第3镜头桶70,引导第3镜头桶70向前后移送。
在该固定引导装置80中,在与上述第3镜头桶70的引导凸起73对应的位置带有导轨70,以便与上述第2镜头桶60的旋转轴平行地向前后方向引导该引导凸起73。
这样一来,使上述第3镜头桶70无法相对于上述固定引导装置80旋转,如果旋转上述第2镜头桶60,则该第3镜头桶70不随之旋转,上述第2螺纹63与上述内侧螺纹72间的螺纹结合松开或绕紧。
上述第3镜头桶70随着上述第2镜头桶60的旋转而相对于该第2镜头桶60相对接近或远离。
另一方面,与本图示例相反,在上述第3镜头桶70的外柱面设置导轨,在上述固定引导装置80上形成引导凸起,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综合来说,通过旋转上述转轮40,旋转连接于引导凸起64的上述第2镜头桶60,该第2镜头桶60相对于上述第1镜头桶50松开或绕紧,相反,上述第3镜头桶70相对于上述第2镜头桶60绕紧或松开。
即,如果向某一方向旋转上述转轮40,则向上述第2镜头61与第1镜头51之间的距离及上述第3镜头71与上述第2镜头61之间的距离均靠近或均远离的一侧移送。
这种作用是通过使外例螺纹52与第1螺纹62之间的螺纹结合和上述第2螺纹63与内侧螺纹72之间的螺纹结合相互相反来实现的。
因此,在使螺纹结合相互相反的限度内,第1螺纹如果形成于上述第2镜头桶60的外柱面上,那么在上述第1镜头桶50上,则可在内柱面上形成螺纹。另外,也可以把第2螺纹置于上述第2镜头桶60的内柱面,在第3镜头桶中形成外侧螺纹。
图5是显示根据变焦功能各镜头相互接近时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变焦功能各镜头相互远离时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如果旋转转轮40,使第2镜头桶60相对于第1镜头桶50旋转并绕紧,那么,上述引导凸起64也受到上述导轨43限制,使上述第2镜头桶60接近上述第1镜头桶50。而且,上述第3镜头桶70也因上述第2镜头桶60而绕紧,上述引导凸起73受到上述导轨81的限制,向相机机身55一侧接近。
于是,第3镜头桶70以两倍于第2镜头桶60的程度相对接近第1镜头桶50。
相反,如图6所示,如果旋转转轮40,使第2镜头桶60相对于第1镜头桶50旋转并松开,那么,上述第3镜头桶70也因上述第2镜头桶60而松开。
于是,第3镜头桶70以两倍于第2镜头桶60的程度相对远离第1镜头桶50。
此时,上述第1螺纹62或外侧螺纹52及第2螺纹63或内侧螺纹72的螺距(pitch)可以根据各镜头51、61、71的焦距进行不同设计。
另一方面,附图中未说明的符号是安装于外壳框架90上的保护镜头91。
综上所述,利用本发明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可以利用拿着便携终端的一只手旋转凸出于便携终端外部的转轮,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各镜头的距离(实现光学变焦功能),对处于不同距离的被摄体自由地调节焦点。
上述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列举的实施例和附图,而是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由业内人员进行多种变形。

Claims (5)

1.一种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相机机身,它被固定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上;
第1镜头桶,它固定于所述相机机身上,其内部带有第1镜头,而且,在外柱面或内柱面中的某一个上形成螺纹;
第2镜头桶,它结合于所述第1镜头桶的前方,在朝向所述第1镜头桶一侧的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上形成第1螺纹,第1螺纹能够与所述第1镜头桶上形成的螺纹吻合,在另一侧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中的某一个上形成第2螺纹,第2螺纹向与所述第1镜头桶上所形成的螺纹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而且,其内部带有第2镜头;
第3镜头桶,它结合于所述第2镜头桶的前方,在朝向所述第2镜头桶一侧的末端的内柱面或外柱面上形成螺纹,该螺纹能够与所述第2镜头桶上形成的第2螺纹吻合,而且,其内部带有第3镜头;
固定引导装置,它固定于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并具有引导部,防止所述第3镜头桶的旋转,可引导将所述第3镜头桶向所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轴方向移送;
旋转手段,它结合于所述第2镜头桶上,使第2镜头桶旋转,在第2镜头桶旋转的带动下,使所述第2镜头桶和第3镜头桶相对于所述第1镜头桶接近或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是在所述第3镜头桶的外柱面与所述固定引导装置中的某一个上形成与所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轴平行的导轨,在另一个上形成受到该导轨限制的引导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手段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转轮,它具有内轮和外轮,内轮以轴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便携终端的外壳框架或所述相机机身上并可旋转,外轮可与所述内轮一体旋转,并能够凸出于所述终端外壳的外侧;
支臂,它固定于所述转轮上,可以使所述第2镜头桶旋转;
引导部,它可以使所述支臂把所述第2镜头桶向所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轴方向移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是在所述第2镜头桶的外柱面与所述支臂中的某一个上相对于所述第2镜头桶的旋转方向平行地形成导轨,在另一个上形成受到所述导轨限制的引导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轮的外柱面上形成凹凸面。
CNB2005101154224A 2004-11-03 2005-11-03 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85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088958A KR100595687B1 (ko) 2004-11-03 2004-11-03 광학 줌기능 구현이 가능한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카메라 장치
KR1020040088958 2004-11-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9997A true CN1769997A (zh) 2006-05-10
CN100458551C CN100458551C (zh) 2009-02-04

Family

ID=36751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542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8551C (zh) 2004-11-03 2005-11-03 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595687B1 (zh)
CN (1) CN100458551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70472A (zh) * 2012-12-10 2013-03-13 玉树华王投资有限公司 便携式图像获取设备
CN107544130A (zh) * 2016-06-29 2018-01-05 佳能株式会社 附接光学系统、图像捕获光学系统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10913117A (zh) * 2019-12-31 2020-03-24 成都云影方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摄像的相机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73131Y1 (ko) * 2010-12-16 2014-06-17 윤삼걸 수중라이트의 렌즈 이송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8030Y (zh) * 1998-01-26 1999-07-07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数位相机的镜头移动机构
CN1395145A (zh) * 2001-07-06 2003-02-05 雅客设计有限公司 数字照相机的变焦透镜的控制系统
JP4241085B2 (ja) * 2003-02-26 2009-03-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機器
CN2636261Y (zh) * 2003-07-26 2004-08-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可变焦数码相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70472A (zh) * 2012-12-10 2013-03-13 玉树华王投资有限公司 便携式图像获取设备
CN107544130A (zh) * 2016-06-29 2018-01-05 佳能株式会社 附接光学系统、图像捕获光学系统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07544130B (zh) * 2016-06-29 2020-05-22 佳能株式会社 附接光学系统、图像捕获光学系统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10913117A (zh) * 2019-12-31 2020-03-24 成都云影方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摄像的相机镜头
CN110913117B (zh) * 2019-12-31 2024-05-24 成都云影方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摄像的相机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58551C (zh) 2009-02-04
KR20060039747A (ko) 2006-05-09
KR100595687B1 (ko) 2006-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0289C (zh) 照相机组件的镜头定位设备
CN2786646Y (zh) 镜头镜筒
CN1577046A (zh) 铰链构造和利用该铰链构造的摄像装置及携带式电子装置
CN1922894A (zh) 形成图像信息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中的方法以及用于实现该方法的程序产品
CN1578341A (zh) 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的转动相机
CN1550810A (zh) 小型数字变焦照相机和具有这种照相机的便携式电话
CN1700047A (zh) 成像设备
CN1238760C (zh) 数位式照相机
CN1782852A (zh) 具有光学图像稳定器的成像装置
CN101051108A (zh) 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
CN1306302C (zh) 透镜装置以及照相机
CN1683984A (zh) 镜筒与成像设备
CN1769997A (zh) 可实现光学变焦功能的便携终端的相机装置
CN1808261A (zh) 成像装置
CN1581885A (zh) 安装有相机的移动通信终端
CN1296767C (zh) 镜头装置和照相机
CN1815345A (zh) 数码相机的显示放大器装置
CN2849751Y (zh) 镜头镜筒
CN2784957Y (zh) 变焦观景器驱动装置
CN1306345C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295539C (zh) 显微镜
CN1731270A (zh) 可翻转收纳镜头组
CN1347000A (zh) 变焦距透镜筒
CN1210941C (zh) 线缆驱动系统和使用该线缆驱动系统的图像阅读器
CN2692711Y (zh) 手持电子装置及其可转向的影像撷取装置、转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04

Termination date: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