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7915A -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 Google Patents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57915A CN1757915A CN 200510123879 CN200510123879A CN1757915A CN 1757915 A CN1757915 A CN 1757915A CN 200510123879 CN200510123879 CN 200510123879 CN 200510123879 A CN200510123879 A CN 200510123879A CN 1757915 A CN1757915 A CN 17579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pressurized cylinder
- mouth
- liquid
- r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根据采油注水井具体要求,将注水泵站来水进行增压并减压处理,输出两种不同压力,同时为欠注井和调压井实施注水。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主要包括壳体和依次装在壳体里面的进液接头、换向阀、动力缸、带双弹簧的自动换向装置、增压缸、平衡杆、增压排液接头,以及装在壳体下面的增压缸供液管线、装在壳体左上方的减压液体输出接头、装在壳体上面中间和右边的增压液体输送管线及接头。离心泵泵站或电动柱塞泵泵站均可与本发明组合,与离心泵泵站组合更为经济。同时为一口欠注井和一口或两口调压井注水,能大幅度降低油田注水成本,节省能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专用注水泵,特别涉及一种安装在地面,将泵站提供来的高压水流,处理成增压水流和减压水流的双压增注泵。能同时满足一口欠注井和一口或多口调压井提供注水需要。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ZL03266367.6的水力自动增注泵,是一种应用于油田注水的增注泵。采用这种增注泵为油井注水能提高注水泵压,提高注水井的注入量,达到降低能耗,提高采收率,降低采油成本等优点。其结构主要包括壳体、动力缸、换向阀、先导阀、换向部件、工作缸,并在壳体内依次安装。在换向阀排水口外接管线通工作缸进水口。工作缸进水口处有补排水部件。动力缸活塞下端进水或排水通过外接管线连通。带有弹簧组件的换向部件中心孔连通先导阀阀芯上下两端。另外还有充液阀、排水单向阀等。这种水力自动增注泵在完成增压注水的同时,还有一股乏动力液要通过回水管线流回地面泵站。目前,大多数油田的注水管网没有回水管线,如果采用这种水力自动增注泵进行注水作业,就需要为每口油井铺设长达数千米的回水管线。首先,为每口井购置数千米的回水管线要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其次,铺设数千米的回水管线给油田带来很多困难,不仅要增加占用耕地,还要增加施工投资、延长施工周期。
目前,油田采油注水普遍采用单一泵压的注水工艺,即一个泵站给多口井提供一种泵压。因此造成油田普遍存在有需要增压注水的欠注井,还有的需要减压注水的调压井。区分不同井况采用单井分压注水,是今后油田采油注水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此,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一种可实现单井分压注水的结构简单、高效节能、性能可靠、使用方便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便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利用注水泵站提供的压力水流为动力,对泵站压力水流实施增压和减压,即注水泵站提供的高压水流通过本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后,能输出适合欠注井和调压井需要的不同压力水流,一种高于原泵站的压力水流,一种低于原泵站的压力水流。这样可以同时为一口欠注井和一口或多口调压井提供注水。而且该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具有结构简单,外形尺寸小,适用性强等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主要包括:内部为圆形的壳体,壳体一端螺纹连接进液接头,壳体内有换向阀、动力缸、换向装置、增压缸、平衡杆,壳体另一端螺纹连接增压液出口接头。其特征在于:换向阀、动力缸、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增压缸、平衡杆在壳体内的排列顺序为:自左至右,进液接头安装在壳体内的最左方、然后是换向阀、动力缸、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增压缸、平衡杆、增压排液接头。动力缸一端与换向阀“B”口连通;动力缸与壳体之间有流道,使动力缸另一端与换向阀“A”口连通,为动力缸活塞提供往复动力。壳体外壁固定有增压缸供液管线、增压液体输送管线和减压液体输出接头。
为了给增压缸提供足够的往复动力液,增压缸供液管线左端采用法兰或接头固定在壳体的左下端,并与壳体及换向阀的“P”或“T”口相通。可根据注水井压力的高或低,流量的大或小,左端选择其中一种接法:
1、与壳体和换向阀的“P”口相通,则壳体“T”口封堵;平衡杆端部有隔套,将平衡杆内液体密封;
2、与壳体和换向阀的“T”口相通,则壳体“P”口封堵;同时增压液出口接头为盲堵;
3、与壳体和换向阀的“T”口相通,则壳体“P”口封堵;同时增压缸供液管线右端与“T”口相连,平衡杆为实芯,增压液出口接头为盲堵;
选择任一种连接方法的同时,增压缸供液管线右端有两处用法兰或接头固定在壳体上,分别与增压缸两端进液口相通,增压缸两端进液口处有单向阀。
为了将增压后的液体向外输出,采用法兰或接头将增压液体输送管线固定在壳体的上方,增压液体输送管线两处分别与增压缸两端排液口相通,增压缸两端排液口处有单向阀。
为使减压后的液体及时输出,减压排液接头固定在壳体的左上方,与体和换向阀排液“T”口相通,固定方法可以采用法兰连接或接头连接。
另外,增压缸活塞右腔尾端连接一个平衡杆,平衡杆外径小于或等于增压缸活塞左端的空心活塞杆直径。
动力缸活塞与增压缸活塞可以采用相同直径的空心活塞杆相连。在活塞杆中心孔内有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
为保证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弹簧单向压缩,换向装置采用两个压缩弹簧。两个压缩弹簧安装在一个前端粗、尾端细的限位杆的尾端细杆部位。
增压后的液体输出,可有两条通道供选择,(1).直接从增压液体输送管线右端接头的“X”口输出,此时需封堵“Z”口;(2).也可通过接头“Z”口进入壳体内,再通过增压液出口接头输出,此时需封堵“X”口。
在本发明的叙述过程中提到“T”口、“P”口、“A”口、“B”口,“A”口和“B”口是控制口;“T”口是回流口;“P”口是进液口。该阀处在不同的两个位置时,四个口是如何连通的,这对液压领域技术人员均是熟知的,在这里不详细叙述。但需要解释的是左端的“T”口压力与右端“T”处压力相等,所以右端有采用“T”表示的部位。
所述的封堵“T”口、封堵“P”口、封堵“Z”口、封堵“X”口,是采用丝堵或焊接钢板封堵。一般技术人员能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结构设计有突出的改进,利用注水泵站提供的高压水流为动力,实现对注水泵站来水的增压和减压,即注水泵站提供的压力水流通过本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后,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向外输送两种压力的水流,一种高于原泵站的压力水流,种低于原泵站的压力水流。可以同时为一口欠注井和一口或多口调压井提供注水。这样,低于原泵站的压力水流不需要送回泵站,也不需要调压而直接注入低压注水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传统注水做法,节约回水管线,又充分利用能源。而且该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具有外形尺寸小,适用性强的特点。使其实用性和制造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油田注水的需要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是一项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工作原理:参阅附图1。序号3为二位四通换向阀,当该阀单独使用时,其中两个控制口A、B分别与动力缸(4)的左腔和右腔相通。当该阀作先导阀使用时,其中两个控制口A、B分别控制主阀(可为滑阀或插装阀均为二位四通)实现换向,而主阀的两个控制口再分别引入动力缸(4)的左右两个腔。
以下用图1来说明该泵的工作原理:按图1所示位置,换向阀(3)的“B”口与压力口“P”相通,推动动力缸中的活塞向左运动,而换向阀(3)的“A”口与回流口“T”即减压出口相通,这样动力缸右腔的流体通过“T”口由减压出口引入低压注水井。与此同时动力缸(4)带动增压缸(6)中的活塞同时向左运动,此时增压缸左腔下端单向阀开启,通过“P”口经输液管线(9)的流体进入增压缸左腔,而增压缸右腔上方单向阀开启,通过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或增压排液接头(8)把增压液体注入高压注水井。当动力缸(4)中的活塞运动到接近行程终点时,在换向装置(5)的限位杆尾端左边弹簧作用下拉动换向阀(3)阀芯换向,此时该阀的“A”口又与压力口“P”相通,“B”口与回流口“T”相通,于是动力缸(4)和增压缸(6)开始朝反向运动,并重复对注水泵站来水增压与减压的过程。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是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中,壳体(1)、进液接头(2)、换向阀(3)、动力缸(4)、换向装置(5)、增压缸(6)、平衡杆(7)、增压液出口接头(8)、增压缸供液管线(9)、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减压排液接头(11)、隔套(12)、外接管(1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阅附图1。本发明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在圆筒形壳体(1)内自左向右依次装有进液接头(2)、换向阀(3)、动力缸(4)、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5)、增压缸(6)、平衡杆(7)、增压液出口接头(8)、隔套(12)。在壳体(1)的下边装增压缸供液管线(9),每组增压缸供液管线(9)通过三个连接法兰与壳体(1)相连。最左端为供液口,接在壳体(1)的“P”口处,把“T”口用盲法兰封死。中间和右端分别与增压缸(6)两端的进液口相连,连接法兰内有单向阀,通过单向阀为增压缸(6)供液。在壳体(1)的上面通过三组连接法兰与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相连。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输出增压后的液体。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左端和中间通道通过单向阀与增压缸(6)排液口相通;增压后的高压液体通过右上端接头“Z”口,并由增压液出口接头(8)排出。减压排液接头(11)用法兰固定在壳体(1)的左上方与壳体(1)及换向阀(3)的“T”口相通,使减压后的液体由此排出。增压缸(6)活塞右端连接一个平衡杆(7),平衡杆(7)外径小于增压缸活塞左端的空心活塞杆直径,平衡杆(7)为空心,使右端“T”腔与左端“T”口相通。平衡杆(7)装在隔套(12)内。动力缸(4)活塞与增压缸(6)的活塞采用同一直径的空心活塞杆连接。在活塞杆中心孔内有一个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5)。本实施例说明,通过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能使泵站一部分来水压力提高,也能使泵站一部分来水压力降低,同时提供高、低压两种输出压力的注水。
本实施例供液管线(9)左端还可与“T”口接通。因此,在注水泵站来水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注水井需要压力、流量的要求有此两种选择。
实施例2:参阅附图2。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增压后液体的出口位置只能用“X”口。其结构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点是:取消隔套(12),增压液出口接头(8)无出液孔,为盲接头。取消附图1中壳体(1)左上方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的左端的一组连接法兰和通道“Z”口,增压液体由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中间一组连接法兰“X”口输出。供液管线(9)左端根据需要可与“P”口或“T”口连接。
实施例3:参阅附图3。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结构基本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点为:增压缸供液管线(9)左端供液口只能与壳体(1)中换向阀(3)的“T”口相连,增压缸供液管线(9)通过四组接头与壳体(1)相连,中间两组接头分别与增压缸(6)两端的进液口相连,通过单向阀为增压缸(6)供液;最右端街头与壳体(1)上的右端“T”腔相连。平衡杆(7)为实心。此时减压排液接头(11)也可由左端位置连接到右端位置与“T”腔相通。
实施例4:参阅附图4。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结构与前三个实施例主要区别为:壳体(1)取消,动力缸(4)来自换向阀(3)“A”口的压力水流不是从动力缸与泵壳间环空通过而是通过外接管(13)引到动力缸(4)右腔。为此前三个实施例均可按实施例4进行改动,并能保留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四个典型实施例,依本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均属于本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主要应用于油田井下注水,包括:内部为圆形的壳体(1),壳体(1)一端螺纹连接进液接头(2),壳体(1)内部有换向阀(3)、动力缸(4)、换向装置(5)、增压缸(6)、平衡杆(7),圆筒形壳体(1)另一端螺纹连接增压液出口接头(8),其特征在于:换向阀(3)、动力缸(4)、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5)、增压缸(6)、平衡杆(7)在壳体(1)内的顺序为:自左至右,进液接头(2)安装在壳体(1)内的最左方、然后是换向阀(3)、动力缸(4)、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5)、增压缸(6)、平衡杆(7)、增压液出口接头(8);动力缸(4)一端与换向阀(3)“B”口连通;动力缸(4)与壳体(1)之间有流道,使动力缸(4)另一端与换向阀(3)“A”口连通;壳体(1)外壁固定有增压缸供液管线(9)、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和减压液体输出接头(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增压缸供液管线(9)的左端固定在壳体(1)的左下端,并与壳体(1)及换向阀(3)的“P”口相连,换向阀(3)“T”口封堵;平衡杆(7)端部有隔套(12),增压缸供液管线(9)右端有两处固定在壳体(1)上,分别与增压缸(6)两端进液口相通,增压缸(6)两端进液口处有单向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增压缸供液管线(9)的左端固定在壳体(1)的左下端,并与壳体(1)和换向阀(3)的“T”口相连,换向阀(3)“P”口封堵;增压缸供液管线(9)右端有两处固定在壳体(1)上,分别与增压缸(6)两端进液口相通,增压液出口接头(8)为盲堵,增压缸(6)两端进液口处有单向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增压缸供液管线(9)右端下口与壳体左端的“T”口相通,平衡杆(7)为实芯,增压液出口接头(8)为盲堵;增压缸供液管线(9)右端有两处固定在壳体(1)上,分别与增压缸(6)两端进液口相通,增压缸(6)两端进液口处有单向阀。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固定在壳体(1)的上方,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与增压缸(6)两端排液口相通,增压缸(6)两端排液口处有单向阀。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减压液体输出接头(11)固定在壳体(1)的左上方,并与壳体(1)和换向阀(3)“T”口相通。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增压缸(6)活塞右腔尾端连接一个平衡杆(7),平衡杆(7)外径小于或等于增压缸(6)活塞左端的空心活塞杆直径。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动力缸(4)活塞与增压缸(6)活塞采用相同直径的空心活塞杆相连,在活塞杆中心孔内有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5),带双弹簧的换向装置(5)由两个压缩弹簧和一个限位杆组成,两个压缩弹簧安装在一个前端粗、尾端细的限位杆的尾端细杆部位。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增压后的液体输出,从增压液体输送管线(10)右端接头的“X”口输出,此时封堵“Z”口;增压后的液体输出,还可以通过接头“Z”口进入壳体(1)内,再通过增压液出口接头(8)输出,此时封堵“X”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其特征在于:来自换向阀(3)“A”口的流体通过动力缸(4)与壳体(1)构成的环形空间引入动力缸(4)右腔或在壳体(1)取消时,直接通过动力缸(4)外接管(13)使“A”口与动力缸(4)的右腔相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123879 CN1757915A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123879 CN1757915A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57915A true CN1757915A (zh) | 2006-04-12 |
Family
ID=36703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123879 Pending CN1757915A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757915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30849B (zh) * | 2008-02-14 | 2010-06-16 | 大连劳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双活塞水力调压泵 |
CN101865102A (zh) * | 2010-06-22 | 2010-10-20 | 彭国军 | 水力自动增注泵 |
CN101865103A (zh) * | 2010-06-23 | 2010-10-20 | 徐正国 | 一种液压往复注水泵及使用方法 |
CN101892969A (zh) * | 2010-08-17 | 2010-11-24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高压低温液氮泵液力端 |
CN102003366A (zh) * | 2010-10-18 | 2011-04-06 | 位兆元 | 回程增效增压往复柱塞注液泵及工作方法 |
CN104373114B (zh) * | 2013-08-15 | 2017-06-06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两套管网注水系统分压点确定方法 |
-
2005
- 2005-11-24 CN CN 200510123879 patent/CN175791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30849B (zh) * | 2008-02-14 | 2010-06-16 | 大连劳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双活塞水力调压泵 |
CN101865102A (zh) * | 2010-06-22 | 2010-10-20 | 彭国军 | 水力自动增注泵 |
CN101865102B (zh) * | 2010-06-22 | 2013-05-08 | 彭国军 | 水力自动增注泵 |
CN101865103A (zh) * | 2010-06-23 | 2010-10-20 | 徐正国 | 一种液压往复注水泵及使用方法 |
CN101865103B (zh) * | 2010-06-23 | 2012-05-30 | 徐正国 | 一种液压往复注水泵及使用方法 |
CN101892969A (zh) * | 2010-08-17 | 2010-11-24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高压低温液氮泵液力端 |
CN102003366A (zh) * | 2010-10-18 | 2011-04-06 | 位兆元 | 回程增效增压往复柱塞注液泵及工作方法 |
CN104373114B (zh) * | 2013-08-15 | 2017-06-06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两套管网注水系统分压点确定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63534U (zh) | 一种混凝土泵液压控制装置 | |
CN1757915A (zh) |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 |
CN102606472B (zh) | 一种泵送系统及工程机械 | |
CN101225839A (zh) | 一种采用液压变压器的节能型盾构液压控制系统 | |
CN102777446B (zh) | 一种油水转换变量乳化液泵站 | |
CN111520305B (zh) | 一种油田注水二次增压泵 | |
CN2888121Y (zh) | 地面双压水力增注泵 | |
CN102094608B (zh) | 水力自动调压系统 | |
CN101865102B (zh) | 水力自动增注泵 | |
CN106762518B (zh) | 一种油田注水节能增压系统及应用其的油田注水方法 | |
CN206942951U (zh) | 大功率模块化液力驱动往复泵系统 | |
CN100552218C (zh) | 液压负反馈多用泵 | |
CN109185239A (zh) | 一种潮汐发电增压系统 | |
CN2725518Y (zh) | 无杆液力抽油系统 | |
CN2346977Y (zh) | 超高压水力双作用连续自动增压器 | |
CN201588618U (zh) | 水力自动调压装置 | |
CN114876759B (zh) | 一种石油开采用二次增压泵及增压方法 | |
CN209586818U (zh) | 一种潮汐发电增压系统 | |
CN106555745A (zh) | 液控先导式水力自动调压注水泵 | |
CN2751168Y (zh) | 大直径液压缸节能增速系统 | |
CN205977191U (zh) | 油压式智能分压注水装置 | |
CN205089585U (zh) | 一种液控先导式水力自动调压注水泵 | |
CN2555386Y (zh) | 泥浆循环装置 | |
CN2906133Y (zh) | 新型变量泵 | |
CN2511792Y (zh) | 油田增压注水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