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1948A - 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 Google Patents

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1948A
CN1721948A CNA2005100913415A CN200510091341A CN1721948A CN 1721948 A CN1721948 A CN 1721948A CN A2005100913415 A CNA2005100913415 A CN A2005100913415A CN 200510091341 A CN200510091341 A CN 200510091341A CN 1721948 A CN1721948 A CN 1721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light
thin film
prism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913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东勋
朴钟大
崔震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1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1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所述光学薄膜包括基底薄膜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处。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

Description

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薄膜、以及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光学特性的光学薄膜,以及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背景技术
通常,液晶显示器件采用光学薄膜(尤其是,棱镜膜)作为亮度增强薄膜或光反射薄膜。该光学薄膜相当于具有基底薄膜(base film)的薄膜,该薄膜包括层叠在基底薄膜上的聚酯和紫外线(UV)可固化树脂。该棱镜膜会聚光以提高从正面透视观察液晶显示器件时所感知的亮度。
图1是示出具有传统棱镜膜的背光组件的透视图。图1中的背光组件在美国专利No.5,600,455中公开。
参照图1,灯2发出的光依次进入导光板3、漫射片4、第一棱镜膜5a和第二棱镜膜5b。该第一和第二棱镜膜5a和5b也可称为反向棱镜膜。此外,从导光板3漏向漫射片4相反方向的光由反射器1向漫射片4反射。该第一棱镜膜5a包括在基本垂直于灯2纵向的x方向上延伸的等腰棱镜。置于该第一棱镜膜5a上方的第二棱镜膜5b包括在基本平行于灯2纵向的y方向上延伸的等腰棱镜。第一和第二棱镜膜5a和5b的每个等腰棱镜都与相邻的棱镜相接触。因此,x方向或y方向的光会聚到基本垂直于x方向和y方向的z方向。
然而,根据传统的背光组件,需要两个元件,即第一和第二棱镜膜5a和5b来增强亮度。因此,增加了背光组件的制造成本和重量。当仅使用第一和第二棱镜膜5a和5b中的一个时,则亮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即使仅使用一个光学薄膜时也能增强亮度的改进的光学薄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改进的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光学薄膜中,光学薄膜包括基底薄膜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形成在基底薄膜上。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该船底形状当从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顶部观察时具有流线型横截面形状,当从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侧面观察时具有拱形横截面形状。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光学薄膜中,光学薄膜包括基底薄膜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基底薄膜具有均匀的厚度,并置于X-Y平面中。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从基底薄膜向基本垂直于X-Y平面的Z方向突出。沿X-Z平面剖开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拱形形状以会聚外部光,并且沿Y-Z平面剖开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锯齿形状以会聚外部光。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示例性光学薄膜中,光学薄膜包括基底薄膜和多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基底薄膜具有均匀的厚度,并且该基底薄膜置于X-Y平面中。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从基底薄膜向基本垂直于X-Y平面的Z方向突出。沿X-Z平面剖开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拱形形状以会聚外部光,并且沿Y-Z平面剖开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凸肚状(entasis)锯齿形状以会聚外部光。
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示例性光学薄膜中,光学薄膜包括基底薄膜和棱镜图案。该棱镜图案设置于基底薄膜处,每个棱镜图案具有拱形横截面形状。
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背光组件中,背光组件包括灯和光学薄膜。该灯产生光。该光学薄膜具有基底薄膜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并设置在基底薄膜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液晶显示器件中,液晶显示器件包括光源、液晶显示面板和光调节元件。该光源产生光。该液晶显示面板利用光源产生的光显示图像。该光调节元件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表面的基底薄膜,以及设置在第一表面处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该光调节元件接收光源产生的光以增强光的光学特性并将光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液晶显示器件中,液晶显示器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组件。该液晶显示面板利用光显示图像。该背光组件将光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组件包括具有离散形成于其上的棱镜图案的棱镜膜。该棱镜图案向液晶显示面板突出。每个棱镜图案具有拱形横截面形状。
根据本发明,光学薄膜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该第一面具有上述形状的棱镜,光穿过该第一面进入该光学薄膜,光穿过该第二面从该光学薄膜射出。因此,对进入该光学薄膜的光进行会聚和漫射以增强亮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薄膜减少了棱镜膜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液晶显示器件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上面和其它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是示出具有传统棱镜膜的背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3是图2中的背光组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示出采用导光板导光的方法;
图4是示出图2中的导光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反向棱镜膜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7A是沿图6中的I-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图7B是沿图6中的II-I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图8A和8B是分别示出穿过图7A和7B的反向棱镜膜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反向棱镜膜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1A是沿图10中的III-II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图11B是沿图10中的IV-IV′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图12A和12B是分别示出穿过图11A和11B的反向棱镜膜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
图1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横截面图;
图13B是示出穿过图13A中的反向棱镜膜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横截面图;
图14B是示出穿过图14A中的反向棱镜膜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再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横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再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9中的液晶显示器件的透视图;
图21是沿图20中的V-V′线剖开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透视图;
图23是沿图22中的VI-V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图24A是示出由传统反向棱镜膜测量的亮度分布图;以及
图24B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反向棱镜膜测量的亮度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透视图。
参照图2,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组件100包括光产生部分110,导光板120,反向棱镜膜130以及反射片140。
光产生部分110包括灯112、灯罩114、第一导线115、第二导线116以及连接器118。电源电压通过连接器118以及第一和第二导线115和116施加给灯112。灯112响应该电源电压而产生光。灯罩114覆盖灯112的一部分和反射片140的一部分,以将灯112产生的光向导光板120反射。
导光板120置于反向棱镜膜130和反射片140之间。导光板120具有多个沿基本垂直于灯112纵向的y方向延伸的棱镜。因此,导光板120将灯112产生的光和由反射片140反射的光导向反向棱镜膜130。
导光板120的棱镜的顶点可以是圆的或者尖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棱镜的顶点在导光板120的第一端部处是圆的,并在导光板120的第二端部处逐渐变细成为尖端。导光板120的第一端部靠近灯112放置。换句话说,顶点的曲率随着距灯112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反向棱镜膜130靠近导光板120的出光面(light-exiting surface)设置,以会聚或漫射由导光板120导引的光。由此控制光学特性。反向棱镜膜130具有多个面向导光板120出光面的棱镜(或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基本垂直于导光板120的棱镜的纵向。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基本平行于灯112的纵向。
反射片140靠近导光板120的底侧设置,该底侧与导光板120的出光面相对,该出光面靠近反向棱镜膜130设置。反射片140将从导光板120漏出的光向反向棱镜膜130反射。反射片140可以是柔性的或刚性的。
如上所述,导光板120包括基本垂直于灯112的棱镜,并且棱镜的顶点可形成为圆形。因此,防止在导光板120上出现亮线。
图3是图2中的背光组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示出采用导光板进行导光的方法。
参照图2和3,由灯112产生的第一束光I穿过导光板120的光入射面121进入导光板120,并被引导穿过出光面123从导光板120射出。
第一束光I的一部分从导光板120漏出形成第二束光II。该第二束光II经由反射片140反射进入导光板120的底面并穿过出光面123从导光板120射出。
第二束光II的一部分从导光板120漏出形成第三束光III。该第三束光III经由反射片140反射进入导光板120的底面并穿过出光面123从导光板120射出。当进入导光板120时,由于棱镜的曲率使该第二和第三束光II和III比第一束光I受到更大程度地漫射。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漫射量随着距灯112的距离增加而增加。由此,例如,从比第二和第三束光II和III距灯112更大距离处进入导光板120底面的第四束光IV,比第二和第三束光II和III更大程度地漫射。
图4是示出图2中的导光板120的局部剖视图。图4中的导光板120相当于楔形照明型背光组件使用的导光板。为了描述导光板120的形状,将导光板120的一部分去掉。
参照图2和4,导光板120包括光入射面121,灯112产生的光穿过该光入射面121进入导光板120;与光入射面121相对的相对面122;出光面123,光穿过该出光面123从导光板120射出;与出光面123相对的底面124;以及第一侧面125和第二侧面126。由灯112产生的光穿过光入射面121进入导光板120,并被引导穿过出光面123从导光板120射出。
光入射面121与灯112相邻。光入射面121的上边缘具有直线形状,光入射面121的下边缘具有锯齿形状。锯齿形边缘的每个齿具有等腰三角形形状,该等腰三角形具有圆形顶点。当从反射片140的透视图观察时,光入射面121在下边缘处与底面124相交,在上边缘处与出光面123相交。光入射面121下边缘的每个相邻齿之间的谷(valley)以第一距离T1与光入射面121的上边缘隔开。
相对面122与光入射面121相对。该相对面122具有直线形状的上边缘和锯齿形状的下边缘。相对面122下边缘的每个齿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该相对面122在下边缘处与底面124相交,在上边缘处与出光面123相交。相对面122下边缘的每个相邻齿之间的谷以第二距离T2与相对面122的上边缘隔开。导光板120相当于楔形型背光组件。因此,第一距离T1大于第二距离T2。
出光面123包括第一至第四边缘。出光面123的第一边缘与光入射面121的上边缘相交。出光面123的第二边缘与相对面122的上边缘相交。出光面123的第三和第四边缘分别与第一和第二侧面125和126相交。反向棱镜膜130靠近出光面123设置,以使穿过出光面123从导光板120射出的光进入到反向棱镜膜130中。
底面124与出光面123相对设置。由反射片140反射的光穿过底面124进入导光板120。该底面124包括基本垂直于灯112纵向布置的棱镜。例如,棱镜的对顶角在从约100°到大约120°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每个棱镜的顶点在光入射面121附近是圆的,而在相对面122附近是尖的。圆形棱镜可以通过注模而形成。可替换地,可以先形成三角形棱镜,再对该三角形棱镜的一部分进行处理以获得每个棱镜的一部分的顶点的圆形形状。
第一侧面125包括第一至第四边缘并具有梯形形状。第一侧面125与光入射面121相交形成该第一侧面125的第一边缘。第一侧面125与相对面122相交形成该第一侧面125的第二边缘。第一侧面125与出光面123相交形成该第一侧面125的第三边缘。第一侧面125与底面124相交形成该第一侧面125的第四边缘。
第二侧面126包括第一至第四边缘并具有梯形形状。第二侧面126与光入射面121相交形成该第二侧面126的第一边缘。第二侧面126与相对面122相交形成该第二侧面126的第二边缘。第二侧面126与出光面123相交形成该第二侧面126的第三边缘。第一侧面125与底面124相交形成该第二侧面126的第四边缘。
在图2和4中,导光板120的每个棱镜的脊和谷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并且每个棱镜的对顶角基本相等。可替换地,导光板120的棱镜的脊和谷之间的距离可以互不相同,并且每个棱镜的对顶角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外,由相邻棱镜确定的谷尖锐地形成,例如,呈V形,如图2和4中所示。或者,这些谷可以圆滑地形成。
在图2和4中,棱镜基本垂直于灯112的纵向延伸。可替换地,棱镜可以延伸,例如,以形成相对灯112的纵向小于约90°的角度。棱镜的谷,例如,沿基本垂直于灯112纵向的直线延伸。或者,例如谷可以沿曲线延伸。
上述的导光板120包括将光会聚以提高光效率的棱镜。然而,背光组件100还包括反向棱镜膜130,该反向棱镜膜130使光会聚和漫射,并且靠近导光板120设置以提高可见度和显示质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解释反向棱镜膜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透视图。
参照图5,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130包括基底薄膜(或基底)132和形成在该基底薄膜132上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或棱镜)134。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向同一方向从该基底薄膜132突出。
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表面面对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3。该基底薄膜132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或者,该基底薄膜132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可以包括不同的材料,每一种材料具有互不相同的折射率。
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从基底薄膜132突出以形成船底形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中的每一个均与相邻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接触以形成大体为V形的槽。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沿x方向布置。换句话说,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长轴基本平行于x方向,该x方向基本平行于灯112的纵向长度,而这些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短轴基本平行于y方向,该y方向基本垂直于x方向。
船底形状具有两端尖锐而中心部分宽的流线型形状。该船底形状通过在x方向在基底薄膜132的一部分上形成基本为三角形棱镜形状的突出部而实现,使得该突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突出部的宽度和高度在第一和第二端处为最小。当从该突出部的第一和第二端向中心部分前进时,该突出部的宽度和高度逐渐地增加。因此,该突出部在中心部分处的宽度和高度基本大于在第一和第二端处的宽度和高度。
图6是示出反向棱镜膜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7A是沿图6中的I-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图7B是沿图6中的II-I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6至7B,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沿y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多个锯齿形状。具有锯齿形状的一个齿与相邻的具有锯齿形状的齿相接触。每个齿的高度可以不同,而形成在相邻齿之间的槽的深度也可以互不相同。具有锯齿形状的每个齿的对顶角的范围是从约60°到约90°。例如,该锯齿形状的对顶角为约68°。图7A示出,例如,可互不相同的第一至第四对顶角θ1至θ4。
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可以用如图5中所示的基本随机的方式或者用如图6中所示的基本规则的图案布置在基底薄膜132上。在图5和6的每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高度、宽度和对顶角是可变的。此外,当涉及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高度时,应当理解,该高度是从基底薄膜132到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顶点进行测量的。换句话说,该高度是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特定部分的最大高度。
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沿x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圆形形状。每个圆形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可具有不同的曲率或高度。
图8A和8B是分别示出穿过图7A和7B的反向棱镜膜130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换句话说,图8A对应于图7A,图8B对应于图7B。
参照图8A,根据斯涅耳折射定律(Snell’s law),穿过一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倾斜侧面进入到反向棱镜膜130的光向着该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相对倾斜的侧面偏转。因此,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对穿过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两相对侧面进入该反向棱镜膜130的光进行会聚。两相邻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对进入该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相邻倾斜面的光进行漫射。
参照图8B,根据斯涅耳折射定律,穿过其中一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弯曲部分的相对倾斜的侧面进入到反向棱镜膜130中的光向着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中心偏转。
因此,当沿x方向观察截面时,一具有弯曲形状的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对进入到该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相对侧面的光进行会聚。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的相邻侧面对进入到相邻侧面的光进行漫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包括船底形状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沿y方向观察横截面时具有锯齿形状,沿基本垂直于y方向的x方向观察横截面时具有圆形形状。即使其中一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有缺陷时,该反向棱镜膜130也防止了显示质量的劣化。
此外,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34具有船底形状,该船底形状具有弯曲表面。因此,减少了由平表面引起的亮线和全反射。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图9中的反向棱镜膜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参照图9,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150包括基底薄膜(或基底)152和形成在该基底薄膜152上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或棱镜)154。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向同一方向从基底薄膜152突出。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形成在基底薄膜152上,使得基底薄膜152在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之间露出。换句话说,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通过平底槽彼此隔开。
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表面面对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3。该基底薄膜152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包括,例如,相同的材料。
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具有船底形状。具有船底形状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彼此隔开。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沿x方向布置。换句话说,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长轴基本平行于x方向,而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短轴基本平行于y方向,该y方向基本垂直于x方向。该船底形状具有两端尖锐而中心部分宽的流线型形状。该船底形状的结构与上面参照图5所描述的基本相同。
图10是示出反向棱镜膜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11A是沿图10中的III-II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图11B是沿图10中的IV-IV′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0至11B,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沿y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多个锯齿形状。具有锯齿形状的一个齿与具有锯齿形状的相邻齿分隔开。每个齿的高度可以彼此不同,但是形成在相邻齿之间的平底槽的深度可基本相等。具有锯齿形状的每个齿的对顶角的范围从约60°度到约90°。例如,该锯齿形状的对顶角为约68°。图11A示出,例如,可互不相同的第一至第四对顶角θ1至θ4。
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可以用如图9所示的基本随机的方式或者用如图10所示的基本规则的图案布置在基底薄膜152上。在图9和10的每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高度、宽度和对顶角是可变的。
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沿x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圆形形状。每个圆形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不同的曲率或高度。
图12A和12B是分别示出穿过图11A和11B的反向棱镜膜150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换句话说,图12A对应于图11A,图12B对应于图11B。
参照图12A,根据斯涅耳折射定律,穿过一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倾斜侧面进入到反向棱镜膜150的光向着该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相对倾斜的侧面偏转。因此,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对穿过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相对侧面进入该反向棱镜膜150的光进行会聚。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对进入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相邻倾斜面的光进行漫射。垂直穿过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之间的平底槽进入到反向棱镜膜的光垂直地从反向棱镜膜150射出。
参照图12B,根据斯涅耳折射定律,穿过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弯曲部分的相对倾斜的侧面进入到反向棱镜膜150的光向着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中心偏转。
因此,当沿x方向观察横截面时,一具有弯曲形状的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对进入到该特定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相对侧面的光进行会聚。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的相邻侧面对进入该相邻侧面的光进行漫射。垂直穿过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54之间的平底槽进入反向棱镜膜150的光垂直地从反向棱镜膜150射出。
图1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横截面图,图13B是示出穿过图13A中的反向棱镜膜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3A和13B,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的横截面形状具有锯齿形状,其中每个齿的侧面均为向外的圆形。以下将每个齿的侧面为向外的圆形的锯齿形状称作“凸肚状锯齿形状”。
如图13A中所示,当沿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的横向方向观察横截面时,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具有凸肚状锯齿形状。该横向方向基本垂直于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的纵向。具有凸肚状锯齿形状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对导光板120提供的光进行会聚和漫射。形成在相邻凸肚状锯齿形状之间的槽具有互不相同的深度,并且该凸肚状锯齿形状具有变化的高度。
沿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的纵向剖开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的横截面同样具有如图7B和11B中所示的圆形形状。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64的曲率可以不同或相同。
图14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横截面图,图14B是示出穿过图14A中的反向棱镜膜的光的光路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4A和14B,每个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74的横截面形状具有第一边缘是直的而第二边缘是向外的圆形的锯齿形状。以下将第一边缘是直的而第二边缘是向外的圆形的锯齿形状称作“半凸肚状锯齿形状”。
如图14A中所示,当沿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74的横向方向观察横截面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74具有半凸肚状锯齿形状。具有半凸肚状锯齿形状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对导光板120提供的光进行会聚和漫射。形成在相邻半凸肚状锯齿形状之间的槽具有互不相同的深度,并且该半凸肚状锯齿形状具有变化的高度。
沿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74的纵向剖开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74的横截面也具有如图7B和11B中所示的圆形形状。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74的曲率可以不同或相同。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再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横截面图。图15示出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或棱镜)184的沿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84的纵向剖开的横截面。
参照图15,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84的横截面是不对称的。换句话说,第一侧的曲率大于第二侧的曲率。
穿过具有大曲率的第一侧进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84的光比穿过具有小曲率的第二侧进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光受到更大程度地折射。
如上所述,折射量可以通过控制该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84的曲率的量来进行调节。
尽管图15中未示出,但是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84对穿过两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184的相邻侧进入的光进行漫射。
下面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反向棱镜膜的液晶显示器件。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6,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200包括灯230、光调节部分220和液晶显示面板260。该光调节部分220靠近灯230设置,以将灯230产生的光导向液晶显示面板260。该光调节部分220包括反射片221、导光板222和反向棱镜膜223。灯230产生的光经过导光板222和反射片221进入反向棱镜膜223以得到会聚和漫射。该液晶显示面板260利用会聚和漫射的光来显示图像。
该液晶显示面板260包括滤色基底262、薄膜晶体管(TFT)基底264、有源印制电路板(PCB)270、源极驱动器266和栅极动器268。
诸如各种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发光二极管(LED)、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等,可用作灯230。
该导光板222包括形成在其上的棱镜图案,该棱镜图案将灯230产生的光向上引导并从导光板222射出。从导光板222射出的光经过反向棱镜膜223进入液晶显示面板260。该反向棱镜膜223可基本类似于图5-15中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
反向棱镜膜223靠近导光板222设置,使得在该反向棱镜膜223表面上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面对导光板222,并且该反向棱镜膜223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基本垂直于导光板222的棱镜的纵向。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7,根据本发明的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300包括调节由灯330所产生的光的光调节部分320,以及利用由光调节部分320所调节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360。
该液晶显示面板360包括滤色基底362、TFT基底364、有源PCB 370、源极驱动器366和栅极驱动器368。
诸如各种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发光二极管(LED)、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等,可用作灯330。
该光调节部分320接收由灯330产生的光,并将该光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360。该光调节部分320包括反射片321、导光板322、漫射膜323和反向棱镜膜324。
由置于导光板322一侧面上的灯330产生的光进入导光板322以提供给漫射膜323。该光经漫射膜323进行漫射。然后,将通过该漫射膜323的光提供到反向棱镜膜324。而后将通过该反向棱镜膜324的光提供到液晶显示面板360。
该反向棱镜膜324包括会聚光以增强亮度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反向棱镜膜324可基本类似于图5-15中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
该反向棱镜膜324靠近导光板322设置,使得光学特性增强元件面对导光板322,并且反向棱镜膜324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基本垂直于置于导光板322表面上的棱镜的纵向。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8,根据本发明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400包括调节由灯430所产生的光的光调节部分420,以及利用由该光调节部分420所调节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460。
该液晶显示面板460包括滤色基底462、TFT基底464、有源PCB 470、源极驱动器466和栅极驱动器468。
诸如各种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发光二极管(LED)、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等,可用作灯430。
该光调节部分420接收由灯430产生的光,并将该光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460。该光调节部分420包括反射片421、漫射膜423和反向棱镜膜424。
灯430基本上相互平行设置,使得每个灯均靠近灯430一个侧面上的反射片421的一部分并靠近灯430相对侧面上的漫射膜423。灯430产生的光直接进入漫射膜423,或灯430产生的光经由反射片421反射并进入漫射膜423。该光经漫射膜423进行漫射。将通过漫射膜423的光提供到反向棱镜膜424。将通过该反向棱镜膜424的光提供到液晶显示面板460。
反向棱镜膜424包括使光会聚以增强亮度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该反向棱镜膜424可基本类似于图5-15中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
该反向棱镜膜424靠近漫射膜423设置,使得光学特性增强元件面对漫射膜423,并且反向棱镜膜424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基本平行于灯430的纵向。
灯430正上方的区域比偏离灯430的区域更亮。因此,为了使亮度均匀,可以调节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角度和曲率。例如,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可形成为使置于灯上方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比偏离灯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更大的倾斜角。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再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9,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件1000包括利用光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和为该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提供光的背光组件70。液晶显示器件1000还包括用于将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固定到背光组件70的顶部机壳60、上模制框架62、底部机壳64和下模制框架66。
背光组件70为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提供光,并将光向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引导。背光组件70可以增强液晶显示器件1000的正视亮度及亮度均匀性。
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50、载体捆绑式封装(TCP)44和PCB 42。液晶显示面板50包括包括多个TFT的TFT基底51、靠近TFT基底51的第一侧设置的滤色基底53和置于TFT基底51和滤色基底53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使背光组件70产生的光偏振的偏振器(未示出)靠近TFT基底51的第二侧设置,以及对光进行分析的分析器(未示出)靠近滤色基底53设置。
TFT基底51包括第一透明基底以及多个以矩阵形状布置并电气连接到栅极线和数据线的TFT。每个TFT包括电气连接到栅极线的栅极、电气连接到数据线的源极和电气连接到像素电极的漏极。该像素电极包括光学透明且导电的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
响应将电信号施加到数据线和栅极线的PCB 42,TFT导通以将像素电压施加到像素电极上。
滤色基底53面向TFT基底51。滤色基底53包括红色滤光器、绿色滤光器和蓝色滤光器。该滤色基底53还包括一公共电极。该公共电极包括光学透明且导电的材料,例如ITO、IZO等。响应施加到TFT基底51的像素电极的像素电压,在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以改变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排列,从而改变液晶层的光透射率以显示图像。
为了控制施加驱动信号的时间,PCB 42通过TCP 44电气连接到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PCB 42接收图像信号并通过TCP 44分别将数据信号和栅极信号施加到液晶显示面板50的数据线和栅极线。
背光组件70靠近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设置,以将光提供给该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背光组件70固定到底部机壳64。该背光组件70包括灯74、灯罩76、导光板78、反光片79和光学片72。灯74产生光。导光板78将灯74产生的光向液晶显示组件40引导。反光片79靠近导光板78的第一侧设置以将光向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反射。光学片72靠近导光板78的第二侧设置以增强从导光板78射出的光的光学特性。该光学片72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解释。
用于给灯74提供电源的与PCB相似的逆变器板(未示出)设置在底部机壳64的背面。该逆变器板将外部电源转换为适于灯74的电源,并为灯74提供此电源。
信号处理PCB(未示出)电气连接到PCB 42,以将模拟数据信号转换为施加给液晶显示面板50的数字信号。
顶部机壳60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的上方。顶部机壳60将液晶显示面板组件40固定到下模制框架66。使PCB 42转向并置于TFT基底51的下方。下模制框架66容纳背光组件70。该液晶显示器件1000还可包括前外壳和后外壳。
光学片72包括保护片14、第一反向棱镜膜10、第二反向棱镜膜12以及光漫射片18。该光漫射片18对从导光板78射出的光进行漫射,然后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将该光会聚。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设置为使第一反向棱镜膜10的第一棱镜图案190的纵向基本垂直于第二反向棱镜膜12的第二棱镜图案的纵向。保护片14靠近第二反向棱镜膜12设置以保护第二反向棱镜膜12的第二棱镜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片并不局限于图19中的光学片72。例如,该光学片72包括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可替换地,该光学片72可以仅包括一个反向棱镜膜。
该第一棱镜图案190沿x方向排列,该x方向对应于液晶显示器件1000的纵向。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的高度从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的中心向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边缘部分降低。当从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的顶部观察时,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的宽度从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的中心向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的边缘部分减小。第二反向棱镜膜12的第二棱镜图案具有与第一反向棱镜膜10的第一棱镜图案190基本相同的形状,但是,第二棱镜图案具有与第一棱镜图案190不同的纵向。换句话说,第一棱镜图案190的纵向基本垂直于第二棱镜图案的纵向。
对分别具有第一棱镜图案190和第二棱镜图案的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的制造方法将不作解释,这是因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参照图19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一方法。
图20是示出图19中的液晶显示器件的透视图。
背光组件70产生的光由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进行会聚并沿z方向行进,由此可以显示清晰的图像。下面将解释改变光的行进方向的过程。
图21是沿图20中的V-V′线剖开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9的放大部分以及图21,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均从第一反向棱镜膜10的基面向上突出。换句话说,该第一棱镜图案190向液晶显示面板50突出。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具有圆形的顶部1011以使光损耗最小化。尽管向该圆形顶部1011行进的光射出,但向该第一棱镜图案190侧部行进的光可被全反射,使得向该圆形顶部1011前进的光的量增加。每个第一棱镜图案190可具有不同的高度。第二棱镜图案可具有与第一棱镜图案190相同的形状。因此,将省略重复的解释。
下面将详细解释第一棱镜图案190和第二棱镜图案的形状。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棱镜膜的透视图。
参照图22,第二反向棱镜膜12具有与第一反向棱镜膜10的第一棱镜图案190基本相同的第二棱镜图案160。但是,第二棱镜图案160的纵向基本垂直于第一棱镜图案的纵向。
每个第二棱镜图案160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例如,彼此相邻的第一相邻棱镜图案161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3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下面将描述该第一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
图23是沿图22中的VI-VI′线剖开的横截面图。尽管图23示出了第二反向棱镜膜12,但是应当指出,第一反向棱镜膜10基本相同。
参照图23,第一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1和163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每个第一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1和163向液晶显示面板50突出。每个第一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1和163具有圆形的顶部。由每个第一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1和163的切面确定的对顶角α约为90°。
第一和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1和163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第一相邻棱镜图案161具有第一高度h1,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3具有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对第二高度h2的高度比在从约2.5∶1至约4.0∶1的范围内。当第一高度h1对第二高度h2的高度比小于约2.5时,反向棱镜膜的性能变差。相反,当第一高度h1对第二高度h2的高度比大于约4.0时,反向棱镜膜的表面变得过于粗糙以至于难以聚光。
第一和第二高度h1和h2之间的高度差在从约10μm至约25μm的范围内。当该高度差小于10μm时,反向棱镜膜的性能变差。相反,当该高度差大于约25μm时,反向棱镜膜的表面变得过于粗糙以至于难以聚光。
当上述的高度差和高度比位于上面规定的范围内时,光以位于约85%至约95%的范围内的第一数量穿过第一相邻棱镜图案161、并以位于约5%至约15%的范围内的第二数量穿过第二相邻棱镜图案163从第二反向棱镜膜12射出。换句话说,约85%至约95%的光穿过较高的棱镜图案从棱镜膜射出,而约15%至约5%的光穿过较短的棱镜图案从棱镜膜射出。
下面将解释一实验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实验示例。
将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用于该实验示例,并将图1的反向棱镜膜用作比较示例。用作比较示例的反向棱镜膜具有约50μm的节距和约90°的对顶角。该节距对应于两彼此相邻的棱镜之间的距离。
在该实验示例中,使用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模拟方法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因此将省略关于该模拟方法的详细描述。
图24A是示出由传统反向棱镜膜测量的亮度分布图,图24B是示出由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反向棱镜膜10和12测量的亮度分布图。
参照图24A和24B,图24B对应于该实验示例,而图24A对应于比较示例。图24A和24B的中心部分对应于高亮度部分,而图24A和24B的边缘部分对应于低亮度部分。半区域是指具有对应于图24A和24B中心的最大亮度的一半亮度的区域。该半区域在如下表1中确定。
表1
  半区域       对顶角           水平角
  实验示例  +22.2°   -22.5°   +25.0°   -25.3°
  比较示例  +20.1°   -20.4°   +23.4°   -22.9°
参照表1,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半区域在对顶角和水平角上沿正负两方向比比较示例增大了约2°。这意味着加宽了具有最大亮度的一半亮度的区域以增强亮度和亮度均匀性。此外,还增大了视角。
根据本发明,反向棱镜膜包括沿基本相互垂直的x和y方向离散形成的棱镜图案。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高度从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中心向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边缘部分降低。当从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顶部观察时,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宽度从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中心向每个第一棱镜图案的边缘部分减小。因此提高了亮度、亮度均匀性和视角。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反向棱镜膜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面具有多个棱镜,该多个棱镜具有上面描述的形状,光穿过该第一面进入反向棱镜膜,光穿过该第二面从反向棱镜膜射出。因此,对进入反向棱镜膜的光进行会聚和漫射以增强亮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反向棱镜膜降低了液晶显示器件中的棱镜膜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液晶显示器件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及其优点,但应当指出,在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各种改变、替换和变换。

Claims (54)

1.一种光学薄膜,包括:
一基底薄膜;和
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处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中的每个均具有船底形状。
2.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的一部分处的基本为三角形棱镜形状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中心部分具有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两端处的宽度大体上较大的宽度,并且所述突出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向所述中心部分逐渐增加。
3.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的一部分处的基本为三角形棱镜形状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中心部分具有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两端处的高度大体上较大的高度,以及所述突出部的高度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向所述中心部分逐渐增加。
4.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相互分隔开。
5.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相邻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相互接触。
6.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会聚和漫射外部光。
7.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锯齿形状。
8.如权利要求7的光学薄膜,其中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高度不同。
9.如权利要求7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位于约60°至约90°范围内的对顶角。
10.如权利要求9的光学薄膜,其中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约68°的对顶角。
11.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所述基底薄膜具有均匀的厚度,并且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高度不同。
12.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沿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长度剖开的横截面包括具有恒定曲率的圆形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2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与相邻光学特性增强元件不同的曲率。
14.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沿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长度剖开的横截面包括具有第一曲率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曲率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曲率彼此不同。
15.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包括两个彼此相对的倾斜表面,并且所述倾斜表面是弯曲的。
16.如权利要求15的光学薄膜,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凸肚状锯齿形状,所述凸肚状锯齿形状具有向外的圆形边缘。
17.如权利要求1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是平的,所述第二倾斜表面是弯曲的。
18.一种光学薄膜,包括:
具有均匀厚度的基底薄膜,所述基底薄膜设置于X-Y平面中;和
从所述基底薄膜向基本垂直于所述X-Y平面的Z方向突出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沿X-Z平面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拱形形状以会聚外部光,沿Y-Z平面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锯齿形状以会聚外部光。
19.一种光学薄膜,包括:
具有均匀厚度的基底薄膜,所述基底薄膜设置于X-Y平面中;和
从所述基底薄膜向基本垂直于所述X-Y平面的Z方向突出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沿X-Z平面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拱形形状以会聚外部光,沿Y-Z平面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凸肚状锯齿形状以会聚外部光。
20.一种背光组件,包括:
灯,所述灯产生光;和
光学薄膜,所述光学薄膜包括基底薄膜和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并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处。
21.如权利要求20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设置为使所述灯产生的光依次通过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和所述基底薄膜。
22.如权利要求20的背光组件,其中还包括引导所述灯产生的光的导光板。
23.如权利要求22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薄膜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处,使得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面对所述导光板。
24.如权利要求20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纵向基本平行于所述灯的纵向。
25.如权利要求20的背光组件,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的一部分处的基本为三角形棱镜形状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中心部分处具有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两端处的宽度和高度大体上较大的宽度和高度,并且所述突出部的宽度和高度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向所述中心部分逐渐增加。
26.如权利要求25的背光组件,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锯齿形状。
27.如权利要求25的背光组件,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凸肚状锯齿形状。
28.如权利要求25的背光组件,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平的第一边缘和弯曲的第二边缘。
29.如权利要求22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沿基本垂直于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方向延伸的棱镜,所述棱镜的对顶角位于约100℃至约120°的范围内。
30.如权利要求29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约60°至约90°的对顶角。
31.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产生光;
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利用所述光源产生的光显示图像;和
光调节元件,所述光调节元件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表面的基底薄膜,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的第一表面处的光学特性增强元件,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具有船底形状,所述光调节元件接收所述光源产生的光以增强光的光学特性,并将光提供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
32.如权利要求31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的第二表面处。
33.如权利要求31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薄膜的一部分处的基本为三角形棱镜形状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的中心部分处具有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端两端处的宽度和高度大体上较大的宽度和高度,并且所述突出部的宽度和高度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向所述中心部分逐渐增加。
34.如权利要求33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锯齿形状。
35.如权利要求33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凸肚状锯齿形状。
36.如权利要求33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沿基本垂直于每个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纵向的线剖开的所述光学特性增强元件的横截面具有平的第一边缘和弯曲的第二边缘。
37.如权利要求31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光调节元件还包括引导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导光板,并且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光调节元件设置。
38.如权利要求31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光源包括靠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置并相互平行的灯。
39.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利用光显示图像;和
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将光提供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具有离散形成在其上的棱镜图案的棱镜膜,所述棱镜图案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突出,每个所述棱镜图案具有拱形横截面形状。
40.如权利要求39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相邻棱镜图案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
41.如权利要求39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的高度从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的中心部分向端部减小。
42.如权利要求41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当从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的顶部观察时,每个棱镜图案的宽度从每个棱镜图案的中心部分向端部减小。
43.如权利要求40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相邻棱镜图案的高度比位于约2.5∶1至约4.0∶1的范围内。
44.如权利要求40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相邻棱镜图案之间的高度差位于约10μm至约25μm的范围内。
45.如权利要求40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约85%至约95%的光穿过较高的棱镜图案从所述棱镜膜射出,而约5%至约15%的光穿过较短的棱镜图案从所述棱镜膜射出。
46.如权利要求39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每个所述棱镜图案具有约90℃的对顶角,所述对顶角由两条线限定,所述两条线中的每一条与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相对侧的表面相切。
47.一种光学薄膜,包括:
一基底薄膜;和
形成在所述基底薄膜上的棱镜图案,每个所述棱镜图案具有拱形横截面形状。
48.如权利要求47的光学薄膜,其中相邻棱镜图案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
49.如权利要求47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的高度从所述棱镜图案的中心部分向端部减小。
50.如权利要求49的光学薄膜,其中当从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的顶部观察时,每个棱镜图案的宽度从中心部分向端部减小。
51.如权利要求48的光学薄膜,其中所述相邻棱镜图案的高度比位于约2.5∶1至约4.0∶1的范围内。
52.如权利要求48的光学薄膜,其中所述相邻棱镜图案之间的高度差位于约10μm至约25μm的范围内。
53.如权利要求48的光学薄膜,其中约85%至约95%的光穿过较高的棱镜图案从所述棱镜膜射出,而约5%至约15%的光穿过较短的棱镜图案从所述棱镜膜射出。
54.如权利要求47的光学薄膜,其中每个所述棱镜图案具有约90℃的对顶角,所述对顶角由两条线限定,所述两条线中的每一条与每个所述棱镜图案相对侧的表面相切。
CNA2005100913415A 2004-06-22 2005-06-22 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Pending CN17219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46683/04 2004-06-22
KR1020040046683A KR20050121523A (ko) 2004-06-22 2004-06-22 광학필름과,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64024/04 2004-08-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1948A true CN1721948A (zh) 2006-01-18

Family

ID=3591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913415A Pending CN1721948A (zh) 2004-06-22 2005-06-22 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050121523A (zh)
CN (1) CN172194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43740A1 (zh) * 2014-03-27 2015-10-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液晶模组
CN106154399A (zh) * 2008-04-02 2016-11-23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导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83116A (zh) * 2017-03-06 2019-10-25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CN111796348A (zh) * 2020-07-02 2020-10-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视角扩散膜片及显示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4665B1 (ko) * 2005-12-29 2013-03-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 라이트 유닛
TWI278662B (en) * 2006-03-31 2007-04-11 Gamma Optical Co Ltd Optical film structure
KR100861118B1 (ko) * 2006-12-19 2008-09-30 감마 옵티컬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광학박막 및 광학박막을 이용한 백라이트 모듈
KR100841447B1 (ko) * 2007-11-06 2008-06-26 주식회사 엘지에스 광학필름 및 이를 갖는 조명장치
KR101438221B1 (ko) * 2007-11-26 2014-09-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4399A (zh) * 2008-04-02 2016-11-23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导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43740A1 (zh) * 2014-03-27 2015-10-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液晶模组
CN110383116A (zh) * 2017-03-06 2019-10-25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CN111796348A (zh) * 2020-07-02 2020-10-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视角扩散膜片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121523A (ko) 2005-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082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721948A (zh) 光学薄膜,和具有该光学薄膜的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器件
CN1639619A (zh) 光学元件、背光组件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282015C (zh)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646974A (zh)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组件
CN1180295C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758116A (zh) 白光产生单元、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920625A (zh)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940603A (zh) 光学元件、其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234038C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713046A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624543A (zh) 棱镜板、光照装置、面发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816269A (zh) 显示装置
CN1851500A (zh) 光学透镜及具有其的光学封装件、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01055375A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CN1862344A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所述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469168A (zh) 背光组件以及采用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83158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571903A (zh) 面光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导光体
CN1696788A (zh) 液晶显示器
CN167718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886621A (zh)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设备
CN1576991A (zh) 扩散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包括该膜的光学组件和装置
CN1815333A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908763A (zh) 光生成单元、具有该光生成单元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