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3117A -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 Google Patents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13117A
CN1713117A CN 200410010339 CN200410010339A CN1713117A CN 1713117 A CN1713117 A CN 1713117A CN 200410010339 CN200410010339 CN 200410010339 CN 200410010339 A CN200410010339 A CN 200410010339A CN 1713117 A CN1713117 A CN 1713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d
chinese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pho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1033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耀西
陈红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 Honggen
Chen Yaoxi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41001033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13117A/zh
Publication of CN1713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31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ocu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依据汉字为“音、义、形”集成的特点,在汉语拼音注音系统的读音基础上,加注汉字的词义注音声母作为“义”素,加注汉字部首注音的声母作为“形”素,形成字冠和字尾,不参与拼音,形成汉字与拼音字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该拼音文字与汉字具有相同的组词特点,符合汉语语言习惯,望文读音,望文释义,利于识字教育、扫盲教育,利于输入计算机,利于信息管理,利于国际接轨。

Description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 ——汉字的副本
刊登在互联网上的潘德孚、詹振权合著的《汉字编码设计学》中说:“文字学家们要以当前的应用为重,要认识编码应用即汉字的应用,必然需要统一,需要规范,而且首先是字形上的。不要对拼音化寄以过多的希望。即使拼音化在几百年后是可行的,现在它仍然还是“远水”,救不了计算机中文应用即将普及的“近火”。我们现在只能把精力用在刀口上,这个刀口,就是部件的定义和清单。”该书作者是提倡汉字拼形编码的,这个问题不去管它。但是,这段话吐露出一个信息:拼音化是“远水”,现在还没有解决。下面提出我们的“音、义、形”集成的汉字拼音文字。
一、汉字是“音、义、形”集成系统
汉字是“音、义、形”的综合体,汉字的读音和汉字的字形、字义之间形成一个非常紧密的系统。早期的汉字是因意而构形的,是表意文字。读音是汉字的薄弱环节,只有形声字有音素。然而,形声字的音素是以常见字的读音作为音素,如果不会读音素的字音,那么,还是不会读形声字。古代用切反注音,后来以国标注音;解放后,采用汉语拼音。我国的文字改革,一直在围绕汉语读音问题,每次改革总有一些进步,但是,总不理想。每次改革增加一些新内容,反而使汉字系统变得更加庞杂,给汉语普及增加了负担。我们现行的汉语拼音,只有注音功能,例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yang”,就有“洋、杨、炀、扬”等多个字,这种“一音多字”现象,是现行的汉语拼音无法解决的。因为它只是一个注音系统。但是,有的人确把它当作一个文字系统使用,例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印章标志上就有北京的汉语拼音“Beijing”。因为,读“bei”的有“北、邶、苝、鉳”等多个字;读“jing”的有“京、惊、鲸、倞、婛、猄”等多个字。因此,将一个注音字作为文字使用是不妥的。
如果仅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就有三千多年的连续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字形、字义的变化都是连续的。与大多数其它语言不同的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象形、表意、形声的途径。这条道路产生了两个主要效应:第一,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使得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使汉字难学、难记、难用;第二,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但是,从信息社会的要求来说,多种方言对信息交流是不利的。
汉字发展到小篆时代,许慎将字形进行了一次大的规整,同时也将构形模式作了一次简化。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提出了分析汉字构形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分别给它们下了定义: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严格的说,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用来解释字形与字意关系的条例,转注和假借是用来说明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的条例。
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拼成一个字,一半表示发音,一半表示意思(属性),像“中、盅、忠、钟、种、肿;羊、洋、痒、样”之类。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能表达大量的新概念又与旧的文字体系“兼容”;到秦篆时,形声字大增,汉字总数已达数万,每当出现一种新概念,就可发明一个新字来解决。一字一意,文章简短,节约用纸。汉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一)、汉字的结构
要将汉字信息化,必须研究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构形单位是构件。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它的字而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所构字的构件。如“日、木”是“杲”的构件;“木”是“森”的构件;“水、皿”是“溢”的构件。
1、汉字的基础构形元素
汉字的构件是有层次的,最小的基础构件我们称作形素。当我们对每个汉字进行拆分时,分到不能再分,而又能表达构字意图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的单元就是形素。例如,我们对“鞭”字进行拆分,依层次可分成如下形体:(参见附图:图一:汉字拆分图)“革”、“人”、“更”就是楷书“鞭”的形素。
2、成字构件和非成字构件
构件有成字构件与非成字构件之分。成字构件是能独立的体现汉字构意的构件。也就是说,当它不作其它字的构件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字,与语言中的某个词对应。如“目”,在作“睛”、“瞳”的构件时,表示所构字的意义与“眼睛”有关,而“目”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字,与语言中“眼睛”这个词相关。“许”在作“浒”的构件时,其意是提示“浒”字的读音,“目”和“许”都是成字构件。
非成字构件是依附于其它构件来体现汉字的字意的构件。这种构件本身不能独立存在,无法与语言中的词对应。如“末”中的上面的一横是依附于“木”而存在,表示树木的末稍,它本身不能独立存在,不能与语言中的词相关。“太”字中的一点、“未”字中的短横,都只能依附于成字构件而存在,其构意只有在所构字的具体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
我们在根据字形分析会意字的意义时,要注意:这类字的意义不是构件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构件意义的联想组合。如“休”不是表示“人在木旁”,而是通过“人在木旁”会合出“休息”之义。
形声字是靠着一个表示意义的意符和一个表示声音的声符构成的。能够与意义相关的是意符,声符只是提示字的读音,帮助我们找到该字所记录的词。例如:“河”、“汝”、“锯”、“铝”、“桃”、“桂”等;楷书的“达”、“倒”、“链”、“龄”、“架”等。
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声符也有提示意义的作用。如从“叉”得声的字,大都与“叉开”意有关:
叉:手指交错
杈:树木分叉的地方
衩:衣服分叉的地方
汊:河流分叉的地方
钗:女人发饰,因分叉而得名
但是声符所带的意义是事物特征,意符所带的意义是事物类别,二者不能等同。而且,声符是否带意要有严格的文献证明,否则,把示音构件讲成表意构件,将形声字和会意字混同,就会发生原则性错误。
形声字分为声形合成字、声意合成字、或声意综合合成字。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据统计,形声的造字功能最强。在甲骨文字里,形声字只占2%,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形声字所占比例达到82%,而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形声字以声符和意符将汉字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因此,我们可以以形声字的意符和声符为纲,把近90%的汉字聚类为一个形声系统。又因,几乎所有的非形声字都曾作为形声字的构件参与形声造字,所以这一批非形声字构件也可纳入形声系统。这样,整个汉字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每个字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二)、汉字构件在成字中的功能
构件在生成字时都体现出一定的含意,构件所承担的构意类别,称为这个构件的功能。汉字构件的功能有以下四类:
1、表形功能
象形字是根据文字所要记录的字义,用直观构图或象征图形的手段构成文字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甲骨文的“象”、“女”、“网”和“火”等四字。其中,“象”表示大象的长鼻、巨牙的特征;“女”像屈膝交手的人形,古代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是在室内居处的常见姿态,所以用来作为女性的特征;“网”是绘着一张有纵横交错网纹的鱼网;“火”字是直接描绘火焰的图像。
金文的“木”、“目”、“其”和“鼎”。“木”字的上部表示枝,中部表示干,下部表示根;“目”似人眼的形状:“其”是簸箕的形象;“鼎”是古代的食用器,字形即为三足两耳的器皿之形。
小篆的“鸟”和“水”的字形。其中,“鸟”是鸟的象形;“水”是横过来的水纹的形象,为了与“川”字区别而将两边的线条断开。
以上这10个字是直接描绘物象,它们都与物象相似,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可以直接依据字形识别意义。
词义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引申出很多新的意义,这就是引申义。如“监”字,由“察看”义引申出“监牢”义;“木”字,由“树木”义引申为“麻木”义;“宿”字,由“住宿”义发展为“宿怨”、“宿仇”等词中的“旧时”义,都已是引申义了。所以,理解字形一定要根据本义才能合乎原来的造字意图,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理解字形,就会牵强附会。
本字指的是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由这个词的某一意义为根据而造的。如:“亦”是“腋窝”的本字,“汝”是“汝水”的本字。本字是依据词意而造的,是形意统一的。但文字在应用的过程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如:用“汝”来表示第二人称;把“亦”用为副词。这些地方用的就不是本字,而是因为读音相同临时借用的字,我们称这种字为同音借用字。由于假借使本字具有新的意义而称为借义。如第二人称的“你”字,是“汝”字的假借字。
2、表意功能
构件以它在独用时所记录的词义来体现构意,这就是构件的表意功能。楷书“说”字中的“言(讠)”,表示“说”是言语行为;如“采”字,是“爪”(手)在“木”(树)上,表示采摘;“众”字,是三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人数众多。“森”字中的三个“木”,表示“森”是众多树木的聚集。上述构件承担的都是表意功能。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依据词意来构造字形的。所以,将汉字构形的词义依据,称为构形理据,又叫做造字意图。构形理据的分析指的是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找到构字时的意图。通过构形理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多数现代汉字的构形理据仍可以分析。字形发展的同时,作为构形所依据的字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形义统一的“义”,指的是本义。例如:“张”、“弛”从“弓”,它们的本义是指把弓弦拉紧和把弓弦放松;“引”从“弓”,本义是开弓的动作。“弯”、“弧”从“弓”,它们表示的是弓背的状况。“红”、“绿”、“紫”从丝旁,它们都表示某种染色。“访”、“谏”、“谚”从“言”,因为它们的本义都与说话有关。
有些表形构件本身已具有意义,这时,表形与表意便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分析这个字的构件组合是形合还是意合。
“因意构形”是汉字的特点,但是,汉字又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形体、意义和使用三方面都在发展变化,都会造成“形意”关系的不清晰甚至脱节。当我们通过形体来证实意义,或通过意义来解释形体时,必须知道,汉字的“形意统一”是一个历史概念。须知汉字是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字,它的形体和意义都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很多情况下,两者的发展变化又不是同步的。有一些字,到一定阶段,形意关系就会变得不清晰,甚至脱节。但是,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据形会意”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对于后来产生的形意关系不清甚至脱节的字,人们又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新字做出新的解释,以期使形意关系得到新的统一。
3、示音功能
构件在构字时体现示音的构意,我们就说它具有示音功能。例如“榆”、“松”、“桐”、“梨”、“桃”、“枫”是表示不同树名的字,“俞”、“公”、“同”、“利”、“兆”、“风”这些构件分别与全字的读音相近或相同,承担的是示音功能。通过这些示音构件,可以将“榆”、“松”、“桐”、“梨”、“桃”、“枫”所对应的树名提示出来,并与其它树名区别开来。
正因为如此,才有“秀才认字认半边”的现象。如础、绌、黜、拙四字都是形声字,“石、纟、黑、扌”是形旁,“出”是声旁,若依形声字的特点类推这四个字,都读“出”这个音,就会出错。因为形声字的声旁一般代表的是古代的读音,在现代汉语里会发生变化。“拙”这个字的音就不读“出(chu)”,而读“拙(zhuo)”。
在具有示音功能的构件中,有一部分还同时可以提示词源意义,也就是具有示源功能。例如:“正”是“政”的示音构件,它同时又可以提示“政”的意义与“正”有关。“政”是“正”的派生词,意思是“驱民使其正”。“正”既提示“政”的读音,同时又提示它的意义来源。但提示意义来源只是示音功能附带的功能,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不单分一类。
4、标示功能
构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附加在另一个构件上,起区别和指示作用,即具有标示功能。承担标示功能的构件一般为非字构件。由于指事字要表现的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难以直接画出的物体,所以直接用抽象符号指示出一种位置关系,如“上”、“下”;或是在原有的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上标示符号,指出它们的位置关系。例如:甲骨文的“亦”,是“腋”的古字,字形为一正面人形,用两点指示腋下,这两点即标示构件;“刃”中的“丶”用以指示“刃”之所在;“末”上面的一横,指示出“末梢”的位置;“太”中的“丶”是用以和“大”相区别;“孑”、“孓”中的“提”和“拉”是为了和“子”区别开来。这些都是标示构件的功能体现。
5、替代功能
有些构件本身不表示构意,而是作为另一构件的替代物。这种构件也有多种情况:有的是用部分替代全体,例如简化字的“浊”右边的“虫”是替代“蜀”字的;也有的是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替代一个繁难的符号,例如简化字的“又”可以替代“鸡”左边原来的“奚”、“邓”左边原来的“登”等。
汉字的大多数构件都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的结构环境中分别显示出来。例如:“示”在“视”中有示音功能,而在“礼”中则有表义功能。“刀”在“召”、“沼”、“昭”、“招”、“照”中有示音功能,而在“剪”中却具有表义功能。
综上所述,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历史、造字原理及其结构,是任何汉字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汉语拼音文字必须是“音、义、形”集成系统
众所周知,文字越复杂,掌握的人就越少,这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拼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的普及性。一般来讲,学会二三十个字母,就能见字读音。就文字的复杂程度而言,以象形文字为最,其次为表意文字,形声字又次之,拼音文字最简单。到了信息时代,拼音文字因其一维的表达方式又有了一个新的优势。就是便于计算机处理。
(一)、对现行的汉语拼音注音系统的分析
由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组成的汉语拼音注音系统,对汉字的读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说:“谁会说,学会汉语拼音要花费学习汉字一样多的时间?在我们学校学汉语的老外,从一个汉字不识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仅仅花四个星期,你说什么,他都能用汉语拼音写下来。还有,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花多少时间,学汉字花多少时间?这样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什么有的人偏偏视而不见呢?”但是,注音系统只解决了汉字功能的读音问题,对“一字多音”问题还未解决。也就是说,没有达到唯一性。因此,本系统通过汉字“音、义、形”结合特征,在“音、义、形”方面寻求拼音字与汉字一对一的要求。
在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组成的汉语拼音注音系统中,除“a、e、o”能单独注音外,其余都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注音字,声母在前,韵母在后,非常规整。韵母结尾只有“r、n、g”等三个是声母字,且“ang、eng、ing、ong”中的“ng”可用“n”代替。因此,注音系统具有增加功能的空间。为汉语拼音文字的实现敞开了大门。
(二)、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字的过程
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结构特征和音韵规律,经过下列步骤,实现汉字拼音化。
1、揭示汉字的同音字规律
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示音,另一半示意(属性)。例如:“比、庇、秕、芘、舭、吡、妣”和“毕、筚、荜、跸、哔”。其中,“毕、筚、荜、跸、哔”序列,就是同音同体字序列。其中,“毕”字是基本字,以“毕”字为基础,加上部首就变成同音同体字序列,即“毕、筚、荜、跸、哔”序列。由于“比”和“毕”都发“bi”音,它们就是同音异体字。所以,同音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同音同体字;二是同音异体字。实现汉字拼音化时,这两类同音字都要区分开。但是,在十分庞大而复杂的汉字系统中,序化同音同体字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2、以汉字两字组词的规律赋予同音异体字以不同的字义
例如,“比”和“毕”,赋予“类比”和“完毕”的含意,就可将“比”和“毕”区分开来。汉语拼音时,“类比”拼为“lai bi”,“完毕”拼为“wan bi”。这样一来,比字的汉语拼音字就是“lbi”;毕字的汉语拼音字就是“wbi”。以此定义方法来实现同音异体字的区分,即在同音异体字中加入了“义”素。由于同音异体字有时较多,定义时既要准确,又要便于记忆、适用。这就需要文字学家和广大群众的实践来逐步实现,不是某个人说了就算的事。因此,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但是,这种定义方法是科学的。
3、以汉字不同的部首赋予同音同体字以不同的字义和字形
形声字的最大特征是以不同的部首构建大量的同音字,例如,“比、庇、秕、芘、舭、毗、妣”和“毕、筚、荜、跸、哔”两个系列。由于汉字对不同的部首有成熟的定义,因此,取部首注音的声母作为部首的属性,那么,上述两个同音同体字系列的汉语拼音字,就是下列的汉语拼音字与汉字的对照:“(lbi)比(glbi)庇(hlbi)秕(clbi)芘 舭(klbi)毗(nlbi)妣”和“(wbi)毕(wbi)畢
Figure A20041001033900072
筚(cwbi)荜(zwbi)跸(kwbi)哔(kwbi)嗶”。但是,仅以23个声母是不能区分常见的203个汉字部首的,部首就像《百科全书》的分类表。分类是可以实现的,但却是艰巨的。
在上述“(wbi)毕(wbi)畢”系列中,可以看出:简化汉字和繁体字在汉语拼音字中没有区别。这给汉文化省去了很多麻烦。
此外,需要说明地是,对于以“a、e、o”单独注音的注音字,在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时,不是上述加字冠的方法,而是加字尾的方法。例如:在“(oux)区(oux)區(ouxk)呕(ouxq)欧(ouxn)鸥(oux)沤(ouxx)怄(ouxw)瓯(ouxy)讴”系列中,“x”是“区姓(ou xing)”中“xing”的声母,是“区”字的义符;又如,在“(ej)亞、(ejk)啞、(ejt)埡、(ejm)椏”系列中,“j”是“亞军(e jun)”中“jun”的声母,是“亞”字的义符。字冠和字尾不参与拼音,这在外语中是常见的现象。
总之,在经过上述三大步骤后,就可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即以一个拼音字“克隆”一个汉字。使拼音字与汉字一一对应。
(三)、在汉语拼音字中,要正确处理字和词的关系
在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时,采用加字冠和字尾的另一目的,在于方便组词。以双音词为例,对有字冠的字和有字尾的字在组词时,将出现四种情况。
1、字冠字与字冠字组词
当字冠字与字冠字组词时,由于声母、韵母有序排列,组词方便。例如“庇(glbi)护(mhu)”两字组词为“庇护(glbimhu)”。
2、字尾字与字尾字组词
当字尾字与字尾字组词时,由于韵母、声母有序排列,组词也方便。例如“亞(ej)欧(ouxq)”两字组词为“亞欧(ej ouxq)”时,为了避免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
3、字冠字和字尾字组词
当字冠字与字尾字组词时,由于韵母、声母排列次序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字尾字在前时。例如,在“(rkou)口、(rkou)扣、(jrkou)叩、(jrkou)釦”系列中,“埡(ejt)口(rkou)”的拼音词“埡口(ejtrkou)”。其中的“jtr”都是声母字,因不参与拼音,分开或不分开意义不大。
二是字冠字在前时。例如,在“(tping)平、(ytping)评、(ytping)評、(ttping)坪、(mtping)枰、(ktping)呯、(tping)岼”和“(anq)安、(anq)按、(anqm)案、(anqg)鞍、(anqq)氨、(anqr)胺、(anqj)铵”系列中。“平(tping)安(anq)”组词时为“平安(tpinganq)”时,为了避免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
组词将是十分复杂的工作,可能有特殊情况出现,到时可依具体情况进行一些技术处理。
三、“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是实现汉语现代化的一个平台
一个科学、合理、具有可使用性的汉语拼音文字是实现汉语现代化的一个平台。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但至少会带来下列好处:
(一)、方便识字教育
易学性是决定汉语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但不应孤立地理解,还应该同时考虑它的全面性、系统性、可使用性、通用性等等。拼音字易学,利于在中小学中教授,又利于扫盲教育。学了就用,人们自然喜欢它。什么是易学性?易学性就是规律性。符合规律的东西就易学。“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是有规律的,它符合汉字的造字历史和造字方法;并具备可扩展性。即这种方法可囊括一切已知和未知的所有汉字。
(二)、方便排序检索
可使用性还指汉语拼音文字可作为汉字排序检索的一种符号系统,利于资料档案排序,以及字典检索等多方面。这是现行汉语拼音注音系统已经发挥优势的领域。
(三)、方便计算机使用
我国是汉字的发源地。世界上有36%的人使用汉字,联合国规定中文是通用语文之一。研究解决汉字高效输入计算机并尽快与国际信息网络接轨,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自80年代至今,我国汉字编码已有千种方案,但输入“瓶颈”尚未彻底解决。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有些编码仅仅是为了键盘打字,而忽略了它是汉字应用史上的一次变革;有的方案加入设计者的主观因素,而忽略了汉字编码的客观规律。大家都知道:如果汉字是有序的文字,就不用研制汉字编码了。英文、法文、俄文都不要编码,而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却需要编码。因为,外国人的拼音文字使用几十个有序的音素符号就可以拼出它们的文字,而汉字却无法用音素符号拼出来。现在有了“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就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通过汉语拼音文字,与汉字区位码挂接,即可实现汉字输入。在“WINDOWS”95”上,提供了一个通用接口,可以挂接任何编码。
然而,汉语拼音文字更可贵的优点是:可方便的用于编写计算机程序。这对于促进我国的软件工程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汉语拼音文字出现后,作为汉字的副本,将对汉字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就是拼音文与汉字相互对照,清理汉字的生冷僻字,理清简化汉字和繁体字造成的混乱,规范词法和语法,使我们的汉语和汉文成为世界上最规范、最准确、最易学的语言和文字。无愧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附图是:图一:汉字拆分图
参考文献: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清]张玉书等:《节本康熙字典》商务印书馆1949年
3、《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

Claims (3)

1、一种汉语拼音文字,在汉语拼音的注音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汉语的“义素”和“形素”,其特征是:(第5页32行)以汉字两字组词的规律赋予同音异体字以不同的字义的方法来实现同音异体字的区分和(第5页39行)以汉字不同的部首赋予同音同体字以不同的字形,从而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汉语拼音文字,其特征是:(第5页33行)对于基本字“比”和“毕”,赋予“类比”和“完毕”的含意,就可将“比”和“毕”区分开来。汉语拼音时,“类比”拼为“laibi”,“完毕”拼为“wan bi”。这样一来,“比”字的汉语拼音字就是“lbi”;“毕”字的汉语拼音字就是“wbi”。以此定义方法来实现同音异体字的区分,即在同音异体字中加入了“义”素;(第5页41行)由于汉字对不同的部首有成熟的定义,因此,取部首注音的声母作为部首的属性,那么,上述两个同音同体字系列的汉语拼音字,就是下列的汉语拼音字与汉字的对照:“(lbi)比(glbi)庇(hlbi)秕(clbi)芘(zlbi)舭(klbi)吡(nlbi)妣”和“(wbi)毕(wbi)畢(zwbi)筚(cwbi)荜(zwbi)跸(kwbi)哔(kwbi)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汉语拼音文字,其特征是:(第6页5行)对于以“a、e、o”单独注音的注音字,在实现“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时,不是上述加字冠的方法,而是加字尾的方法。例如:在“(oux)区(oux)區(ouxk)呕(ouxq)欧(ouxn)鸥(oux)沤(ouxx)怄(ouxw)瓯(ouxy)讴”系列中,“x”是“区姓(ou xing)”中“xing”的声母,是“区”字的义符;又如,在“(ej)亞、(ejk)啞、(ejt)埡、(ejm)椏”系列中,“j”是“亞军(e jun)”中“jun”的声母,是“亞”字的义符,字冠和字尾不参与拼音。
CN 200410010339 2004-06-15 2004-06-15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Pending CN17131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10339 CN1713117A (zh) 2004-06-15 2004-06-15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10339 CN1713117A (zh) 2004-06-15 2004-06-15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3117A true CN1713117A (zh) 2005-12-28

Family

ID=35718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10339 Pending CN1713117A (zh) 2004-06-15 2004-06-15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1311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6680A (zh) * 2008-12-12 2010-05-12 陈耀西 计算机的表音输入汉字法
CN111767392A (zh) * 2020-06-16 2020-10-13 陈世东 一种汉字教学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6680A (zh) * 2008-12-12 2010-05-12 陈耀西 计算机的表音输入汉字法
CN101706680B (zh) * 2008-12-12 2014-06-04 陈耀西 计算机的表音输入汉字法
CN111767392A (zh) * 2020-06-16 2020-10-13 陈世东 一种汉字教学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armer et al. The collapse of the Indus-script thesis: The myth of a literate Harappan civilization
Bridgman 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
Phan Lacquered words: The evolution of Vietnamese under Sinitic influences from the 1 st century BCE through the 17 th century CE
Nisbet et a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ume 4,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tarostin Dene-Yeniseian: a critical assessment
Edzard Polygenesis, convergence, and entropy: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linguistic evolution applied to semitic linguistics
Halperin Illuminating in Micrography: The Catalan Micrography Mahzor− MS Heb 8° 6527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
CN1523518A (zh) 智能汉语文化辞典系统
Beames Comparative Grammar of the Modern Aryan Language of India: Vol. I
Moser The Ethics of Immutable Things: Interpreting Lü Dalin's" Illustrated Investigations of Antiquity"
Phan 4 Rebooting the Vernacular in Seventeenth-Century Vietnam
CN1713117A (zh) “音、义、形”集成的汉语拼音文字——汉字的副本
Fusi A multilanguage, modular framework for metrical analysis: IT patterns and theorical issues
JP2008546025A (ja) 漢字のスクリプトおよび漢字をベースにした他の言語のスクリプトを学習する方法
CN1645356A (zh) 多维汉语学习系统
Starostin Lexicostatistical studies in East Sudanic i: on the genetic unity of Nubian-Nara-Tama
Burns The Politics of Philology in Japan: Ancient Texts, Language, and Japanese Identity
Takezaki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Japanese Kanji Calligraphy
Harris Corpus linguistics as a method for the decipherment of rongorongo
CN1455358A (zh) 华语拼音统一方案及单拼输入与智能转换翻译
CN1414453A (zh) 华语拼音、单拼输入统一方案及智能转换翻译
CN1108552C (zh) 拼音汉字完善汉字法(phf)
Pudjiastuti Indonesian Manuscripts at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A Codicological Review.
CN1542591A (zh) 汉语拼音仿真输入法
Chen A BRIEF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TRAI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AWARENESS AMONG ROMANIAN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Chen Yaoxi

Document name: Correction notice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330

Address after: 450052 No. 5, building 73, 1901 South Road, Zhengzhou, Henan, Songshan

Applicant after: Chen Yaoxi

Co-applicant after: Chen Honggen

Address before: 450052 No. 66 Longhai Road, Henan, Zhengzhou

Applicant before: Chen Yaoxi

Co-applicant before: Chen Hongge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