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7761A - 音频系统 - Google Patents

音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07761A
CN1607761A CN200410084119.8A CN200410084119A CN1607761A CN 1607761 A CN1607761 A CN 1607761A CN 200410084119 A CN200410084119 A CN 200410084119A CN 1607761 A CN1607761 A CN 1607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network
voice data
cycle
sample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100841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0969C (zh
Inventor
井手崇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7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7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09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096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53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 G11B2020/10546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audio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11B2020/1075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the usage of the buffer being restricted to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0759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the usage of the buffer being restricted to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content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11B2020/1075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the usage of the buffer being restricted to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0787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the usage of the buffer being restricted to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parameters, e.g. for decoding or en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音频系统包括用于输出由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构成的多路复用数据的驱动单元;用于传输网络数据的网络传输单元,其中输入的多路复用数据被转换为传送格式,并自动校正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的偏差;用于对接收的网络数据进行反向格式转换并自动校正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的偏差的网络接收单元;以及用于输入来自网络接收单元的多路复用数据且当检测到文件信息改变时直到文件信息的设置改变完成之前减小模拟输出电平的放大器单元,其中实现了音频数据的无缝再现。

Description

音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网络从记录介质的驱动单元传送音频数据到放大器单元并再现音频数据的音频系统,更具体涉及以如DVD的音频数据的在每种音乐中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声音跳跃的这种方式无缝再现音频数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就CD音频而言,例如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的文件信息是不变的。因此,传送这种音频数据到网络不需要特别的方案。但是,在每一音乐的文件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如在DVD音频中,每当文件信息改变时需要以下的处理。
1)驱动单元向放大器单元发出静音处理命令,以防止噪音。
2)放大器单元通知驱动单元静音处理完成。
3)驱动单元通知放大器单元将要传送音频数据中的文件信息。
4)放大器单元通知驱动单元现在可以接收音频数据,并取消静音处理。
5)驱动单元传送音频数据到放大器单元。
在上述处理中,每当文件信息改变时,必须中止音频数据的传送,这是低效的。而且,当驱动单元或放大器单元与网络中的数据传送周期不完全同步时,放大器单元的扬声器将产生由遗漏的声音等引起的噪音。由于网络中的通信故障,音频数据的传送/接收中存在的任何异常也会产生噪音。
因此,希望能够无缝再现音频数据而不会受到文件信息改变的任何影响。也希望不论网络中产生任何通信故障都能防止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音频系统包括:
驱动单元,用于从例如DVD盘的记录介质读取音频数据和包括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的文件信息,多路复用该读取的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并串行输出多路复用的数据;
网络传输单元,包括通过将从驱动单元串行输入的多路复用数据转变为所需传送格式来产生网络数据并将该网络数据传送到网络的功能,还包括验证从驱动单元接收的周期和向网络传输的周期之间的偏差且当检测出存在偏差时自动校正周期之间的偏差的功能;
网络接收单元,包括通过将从网络传输单元接收的网络数据进行反向格式转换来产生多路复用数据并串行输出该多路复用数据的功能,还包括验证从网络接收的周期和多路复用数据的传输周期之间的偏差且当检测出存在偏差时自动校正周期之间的偏差的功能;和
放大器单元,用于将从网络接收单元串行输入的多路复用数据分为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将音频数据转变成模拟信号,验证文件信息的改变,以及当检测出存在改变时直到文件信息的设置改变完成之前减小模拟输出电平。
根据上述结构,当通过网络传输/接收音频数据时,每当作为决定声音质量的因素的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变化时,没有必要停止传输音频数据。通过自动校正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的偏差可以无缝传输和再现音频数据。更具体地说,当驱动单元或放大器单元没有与数据传送周期完全同步或当网络中产生任何通信故障时,在驱动单元和放大器单元之间可以正确地传输/接收音频数据,同时防止放大器单元的扬声器产生噪音。
从下面参考附图很好理解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明白本发明的附加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音频系统的示意性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串行传输电路的示意性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数据信号的结构。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通信数据的格式。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数据信号的结构。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数据信号的结构。
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3的同步信号的(第一)结构。
图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3的同步信号的(第二)结构。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数据信号的结构。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数据信号的结构。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数据信号的结构。
图1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串行接收电路的示意性结构。
图1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传送数据产生电路的示意性结构。
图14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传送数据产生电路的工作的(第一)时序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传送数据产生电路的工作的(第二)时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音频数据传输方法。
图17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1的音频数据传输方法。
图1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控制信息的结构。
图19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网络系统的示意性结构。
图20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网络的(第一)控制流程。
图2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网络的(第二)控制流程。
图2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数据产生电路的示意性结构。
图23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数据产生电路的工作的(第一)时序图。
图24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数据产生电路的工作的(第二)时序图。
图2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串行接收电路的示意性结构。
图2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1的放大器单元的示意性结构。
在所有这些附图中,相同元件由相同的标记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图1中示出了音频系统的结构,参考各个参考标记,1表示记录介质的驱动单元,2表示网络传输单元,3表示网络,4表示网络接收单元,5表示放大器单元。
驱动单元1包括机械控制电路12和串行传输电路13。机械控制电路12通过控制信息D13驱动其中记录了CD或DVD音频的记录介质11。机械控制电路12还读取音频数据D11和再现音频数据D11需要的文件信息D12,如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串行传输电路13输入音频数据D11和文件信息D12,以由此产生同步信号Sy10、通信数据D10以及还产生用于传送的时钟CK10。
网络传输单元2包括串行接收电路21、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数据缓冲器23以及网络接口24。串行接收电路21接收从驱动单元1输出的同步信号Sy10、通信数据D10以及时钟CK10。数据缓冲器23存储接收的数据。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产生待传送到网络3的传送数据D23。接口24将传送数据D23转变为适于网络3的协议的传送格式,并将经过格式转换的传送数据D23传送到网络3。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输入来自串行接收电路21的写信号S22和来自接口24的读信号S23。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通过比较两个信号,借助于判断这样做的正确时间的缓冲器读信号S26访问数据缓冲器23,以由此读取缓冲器数据D22,在当预测任何传送异常时,在其处执行需要的处理之后产生并输出传送数据D23。
网络接收单元4包括网络接口41、数据产生电路42、数据缓冲器43以及串行传输电路44。接口41对从网络接收的网络数据D32进行反向格式转换,然后提取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以由此产生其中多路复用了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的传送数据D41。数据缓冲器43存储传送数据D41。数据产生电路42产生将从缓冲器数据D42传送到放大器单元5的数据D43。串行传输电路44从数据D43产生通信数据D50。这里,网络传输单元2和网络接收单元4与网络3同步工作。数据产生电路42输入来自接口41的写信号S41和来自串行传输电路44的读信号S42。数据产生电路42通过比较两个信号,借助于判断这样做的正确时间的缓冲器读信号S45访问数据缓冲器43,以由此读取缓冲器数据D42,在当预测了任何传送异常时,在其处执行需要的处理之后产生并输出传送数据D43。
放大器单元5包括串行接收电路51、D/A转换器52、电平控制电路53和扬声器54。串行接收电路51将同步信号Sy50和用于传送的时钟CK50提供到网络接收单元4的串行传输电路44。串行接收电路51还接收来自串行传输电路44的通信数据D50,并将它分为音频数据D52和文件信息D53,并输入音频数据D52和文件信息D53到D/A转换器52。D/A转换器52在提供的文件信息D53中设置再现所需的位数和采样频率。当文件信息改变时,串行接收电路51确定改变检测信号S51,并输出信号S51到电平控制电路53。当确定有改变检测信号S51时,电平控制电路53减小模拟输出电平,直到完成了文件信息D53的设置改变。以此方式,可以防止从扬声器54输出文件信息D53改变时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噪音。
这里,网络传输单元2、网络3和网络接收单元4原则上基于相同的时钟工作。但是,由于来自频偏等影响在相位或频率上可以产生轻微的偏差。而且,在网络传输单元2和网络接收单元4中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周期之间可以产生轻微的偏差。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图2所示的串行传输电路13包括通信数据产生电路131和通信时钟产生电路132。通信数据产生电路131输入音频数据D11和文件信息D12,以由此产生同步信号Sy10和通信数据D10。通信时钟产生电路132产生用于数据传送的时钟CK10。
图3示出了在串行传输电路113中产生的通信数据D10、同步信号Sy10以及时钟CK10。在DVD音频中,将在记录介质11中存储的每种音乐的量化位数不同地设为16位、20位或24位。在本例子中,量化位数统一为24位。由此,当传送16位量化位数的音频数据时,对数据执行八位校正,如图4所示,以由此产生延伸至24位量化位数的通信数据D10。在校正数据中嵌入了“0”。
本例中的通信数据D10由用于立体声输出的左声道数据和右声道数据组成。同步信号Sy10响应于左声道数据或右声道数据极性反相。图3中所示的同步信号Sy10和通信数据D10的波形仅仅是一个例子,且不限于这种格式。
图12所示的串行接收电路21包括接收接口211、位计数器212以及接收缓冲器213。接收接口211输入从驱动单元1输出的同步信号Sy10、通信数据D10以及时钟CK10,以由此接收多路复用的数据。每当接收一位数据时,接收接口211输出加数使能信号S21,以由此使位计数器212加上该位。当通信数据D10的左声道数据和右声道数据的接收完成时,位计数器212输出用于存储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的写信号S22到数据缓冲器23。接收缓冲器213存储接收数据D20,并输出数据D21到数据缓冲器23。
图13所示的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包括写数据计数器221、读数据计数器222、差计数器223以及控制电路224。写数据计数器221检测从串行接收电路21输出的写信号S22的确定性,并计算数据缓冲器23中写入的接收数据量。读数据计数器222检测从接口24输出的读信号S23的确定性,并计算从数据缓冲器23读取的数据量。差计数器223计算写数据计数器221的计数值和读数据计数器222的计数值之间的差值。当写数据计数器221的计数值大于读数据计数器222的计数值为某个级别或更多时,差计数器223进一步确定重写信号S24,当读数据计数器222的计数值大于写数据计数器221的计数值时确定重读信号S25。控制电路224输入缓冲器数据D22、重写信号S24以及重读信号S25,以由此产生并输出传送数据D23和缓冲器读信号S26。
下面参考图14和15描述控制电路224的工作。下面的描述中使用的时钟是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的工作时钟。
图14示出了其中串行接收电路21在数据缓冲器23中写入数据的周期比接口24从数据缓冲器23读取数据的周期短的情况。当由于频偏等在由驱动单元1产生的传送时钟CK10的周期和网络3的时钟的周期之间存在偏差时产生该现象。为了简化描述,该附图示出了写信号S22的周期和读信号S23的周期之间存在大的偏差的状态。
当写信号S22和读信号S23被确定时,写数据计数器221和读数据计数器222分别增值。在此情况下,因为和写信号S22相比,读信号S23被确定的次数更不频繁,因此在数据缓冲器23中将迟早产生写溢流。因此,当差计数器223的计数值等于或高于某一级别时,差计数器223输出重写信号S24。控制电路224接收重写信号S24并产生缓冲器读信号S26,以由此从数据缓冲器23读取缓冲器数据D22,并合并读取的数据。在图14中,当差计数器223的计数值达到“3”时,产生重写信号S24,数据缓冲器23被读取-访问两次。点A表明产生两个附加的缓冲器读信号S26。在没有读信号S23的情况下,读数据计数器222的计数值继续至“2”、“3”,差计数器223的计数值由此减小到“2”、“1”。从数据缓冲器23读取数据“D1”和“D2”。两个数据D1和D2求和然后合并之后除以“2”,这意味着采样频率实质减小到一半。合并的方法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方法。
同时,当在点B确定下一个读信号S23时,在点D输出合并数据作为传送数据D23。此时,如点C所示,借助于重写信号S24掩蔽缓冲器读信号S26,以由此中止从数据缓冲器23输出普通数据。
然后,响应于读信号S23的确定性对重写信号S24求反,由此回到正常工作。
如上所述,音频数据的合并实质上减小了采样频率,以便可以防止在数据缓冲器23中产生写溢流。
图15示出了串行接收电路21将数据写入数据缓冲器23中的周期比接口24从数据缓冲器23读取数据的周期更长的情况。当由于频偏等,在由驱动单元1产生的传送时钟CK10的周期和网络3的时钟的周期之间存在偏差时产生该现象。当由于某种因素不可能从驱动单元1传送多路复用数据时出现相同现象。为了简化描述,该附图示出了在写信号S22的周期和读信号S23的周期之间存在大偏差的状态。
当写信号S22和读信号S23被确定时,写数据计数器221和读数据计数器222分别增值。在此情况下,因为和写信号S22相比,读信号S23被确定的次数更频繁,因此在数据缓冲器23中将迟早产生读溢流。因此,当差计数器223的计数值等于或小于某一级别时,差计数器223输出重读信号S25。控制电路224接收重读信号S25并中止产生缓冲器读信号S26,以由此防止在缓冲器数据D22中产生读溢流。
而且,控制电路224保持最后从数据缓冲器23读取的值,然后每当读信号S23被确定时,从最后读取的值减去某一值并保持数据,并将减去某一值之后的值作为传送数据D23进行输出。在本例中,减去的值是“1”。此后,每当读信号S23被确定,控制电路224输出减去的数据,同时还从减去的数据仅仅减去“1”。以此方式,可以逐渐减小传送数据D23的输出电平。其输出电平逐渐减小的音频数据通过网络3最终输入到放大器单元5中的D/A转换器52。然后,也逐渐减小D/A转换器的模拟放大电平,由此最终产生静音状态,而不产生任何噪音。即使来自驱动单元1的音频数据被中断,也可以防止放大器单元5的扬声器54产生噪音。
在点E,尽管读数据计数器222的计数值增加为“2”、“3”、“4”、“5”,但是差计数器223的计数值保持“0”。而且,没有产生与读信号S23相反的缓冲器读信号S26,且每当读信号S23被确定时,传送数据D23递减“1”为“D2”→“D2-1”→“D2-2”→“D2-3”。
当传送数据D23为“0”时,控制电路224保持“0”值,因为它将产生下溢以减至“0”。例如,当减去数据是二进制数“001”时,在第一相减中获得“000”,以及在第二相减中继续保持“000”。在简单的减法处理的情况下,在第二相减中产生下溢,减去的数据产生“111”。当通过放大器单元5接收减去的数据“111”和通过D/A转换器52进行模拟变换时,放大急速地变为零,由此引起噪音产生。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发生,一旦在减法中获得“000”时,此后保持该值“000”。
在接口24中,在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中产生的传送数据D23变为适于网络的格式,且进一步传送网络数据D31到网络3。
接下来,参考图16、17和18描述网络3中用于实现有效数据传送的传输方法。
图16示出了其中在48kHz的周期中传送频带A-O的范围内的数据的网络系统。在频带A-C(频带2)中,传输和接收非同步数据,如基于点播的控制数据和地图信息。在频带D-O(频带1)中,传送音频数据。
图16示出了能传送最大值24位和四声道的48kHz的音频数据、最大值24位和双声道的96kHz的音频数据以及最大值24位和单声道的192kHz的音频数据。该图示出了传送采样频率48kHz、16位量化位数和双声道的音频数据的情况。在附图中,频带D0一直被加密,因为那些频带必须被加密,以使传送的具有最大位数和采样频率的音频数据随时处理每种音乐具有不同的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的DVD音频。
为了消除总是加密这样宽频带的需要,如图17所示,可以使用其中在频带C中引入在任何未使用的频带等上的音频数据的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和频带信息以便与音频数据一起传送那些信息的传输方法。图18示出了频带信息中引入的功能。
参考图19、20和21描述图17和18的具体例子。在图19中,网络3除了网络传输单元2和网络接收单元4之外,包括用于传输数据的传输结点6和用于接收数据的接收节点7。图20和21是关于图19中的网络传输单元2由传输结点6发出开放频带请求的流程图。
在图20中,首先,网络传输单元2通知连接到网络3的所有设备在音频数据的传输频带中存在八个空位(参见图17)。可分配的频带数目被传输到网络3,在本例中可分配的频带数目是“8”。传输结点6接收该数目,并传送用于分配请求的频带数目和频带分配请求位到网络传输单元2,用于分配请求的频带数目是“3”,频带分配请求位是“1”。网络传输单元2接收该值并相应地将频带分配允许位设为“1”,且进一步将可用频带的剩余数目,也就是“5”,作为可分配的频带数目“5”传送到网络3。传输结点6接收频带分配允许位“1”,然后相对于接收节点7开始数据的传输。当数据传输完成时,传输结点6将频带分配请求位设为“0”。网络传输单元2相应地将频带分配允许位设为“0”,并将可分配的频带数目还原为“8”。
图21示出了与图20中相同的处理,直到达到允许频带分配的点。然后,在通过传输结点6传送数据完成之前,网络传输单元2将频带分配允许位设为“0”,以便请求传输结点6开放频带。
传输结点6相应地将频带分配请求位设为“0”,网络传输单元2将可分配的频带数目设为“0”,以由此传送音频数据。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网络3的传输频带。
接下来描述网络接收单元4。接口41接收来自网络3的网络数据D32,并对网络数据D32进行反向格式转换,然后产生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接口41还产生传送数据D41和写信号S41,在传送数据D41中多路复用了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写信号S41用于在数据缓冲器43中写入传送数据D41。
图22所示的数据产生电路42包括写数据计数器421、读数据计数器422、差计数器423以及控制电路424。写数据计数器421检测从接口41输出的写信号S41的确定性,并计算数据缓冲器43中写入的数据量。读数据计数器422检测从串行传输电路44输出的读信号S42的确定性,并计算从数据缓冲器43读取的数据量。差计数器423计算写数据计数器421的计数值和读数据计数器422的计数值之间的差值。而且,当写数据计数器421的计数值大于读数据计数器422的计数值某个级别或更多时,差计数器423确定重写信号S43,当读数据计数器422的计数值大于写数据计数器421的计数值时,确定重读信号S44。控制电路424输入缓冲器数据D42、重写信号S43以及重读信号S44,并输出传送数据D43和缓冲器读信号S45。
下面,参考图23和24描述控制电路424的工作。在下面的描述中使用的时钟是数据产生电路42的工作时钟。
图23示出了接口41将数据写入数据缓冲器43的周期比串行传输电路44从数据缓冲器43读取数据的周期短的情况。当由于频偏等在由放大器单元5产生的传送时钟CK50的周期和网络3的时钟周期之间存在偏差时产生该现象。为了简化描述,该图示出了写信号S41的周期和读信号S42的周期之间存在大的偏差的状态。
当写信号S41和读信号S42被确定时,写数据计数器421和读数据计数器422分别增值。在此情况下,和写信号S41相比,读信号S42被确定的次数更不频繁,这迟早导致在数据缓冲器43中产生写溢流。因此,当差计数器423的计数值等于高于某一值时,差计数器423输出重写信号S43。控制电路424接收该重写信号S43并产生缓冲器读信号S45,以由此从数据缓冲器43读取缓冲器数据D42,并合并读出数据。在图23中,当差计数器423的计数值达到“3”时,产生缓冲器读信号S45,且由此数据缓冲器被读取-访问两次。点A表明产生两个附加的缓冲器读信号S45。在没有读信号S42的情况下,读数据计数器422的计数值继续至“2”、“3”,差计数器423的计数值由此减小至“2”、“1”。从数据缓冲器43读取数据“D1”和“D2”。两个数据D1和D2求和然后合并之后除以“2”,意味着采样频率实质减小至一半。合并的方法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方法。
同时,当在点B确定下一个读信号S42时,在点D输出合并的数据作为传送数据D43。此时,如点C所示,借助于重写信号S43掩蔽缓冲器读信号S45,以由此中止从数据缓冲器43输出普通数据。
然后,响应于读信号S43的确定性对重写信号S42求反,由此回到正常工作。
如上所述,音频数据的合并实质上减小了采样频率。以此方式,可以防止在数据缓冲器23中产生写溢流。
图24示出了接口41将数据写入缓冲器43中的周期比串行传输电路44从数据缓冲器43读取数据的周期更长的情况。当由于频偏等在由放大器单元5产生的传送时钟CK50的周期和网络3的时钟周期之间存在偏差时产生该现象。当由于网络故障等不可能从网络3接收网络数据D32时出现相同的现象。为了简化描述,该图示出了在写信号S41的周期和读信号S42的周期之间存在大的偏差的状态。
当写信号S41和读信号S42被确定时,写数据计数器421和读数据计数器422分别增值。在此情况下,和写信号S41相比,读信号S42被确定的次数更频繁,这迟早导致在数据缓冲器43中产生读溢流。因此,当差计数器423的计数值等于或小于某一值时,差计数器423输出重读信号S44。控制电路424接收该重读信号S44并相应地停止缓冲器读信号S45的产生,以由此防止在缓冲器43中产生读溢流。
而且,控制电路424保持从数据缓冲器43最后读取的值,且每当读信号S42被确定时,从最后读取并保持的数据减去某一值,并将经过相减的值作为传送数据D43进行输出。在此情况下,减去的值是“1”。此后,每当读信号S42被确定,控制电路424输出减去的数据,同时还从减去的数据仅减去“1”。以此方式,可以逐渐减小数据D43的输出电平。其输出电平逐渐减小的音频数据最终输入到放大器单元5中的D/A转换器52。然后,也逐渐减小D/A转换器的模拟放大电平,由此最终产生静音状态,而不产生任何噪音。即使来自网络3的音频数据被中断,也可以防止放大器单元5的扬声器54产生噪音。
在点E,尽管读数据计数器422的计数值增加为“2”、“3”、“4”、“5”,但是差计数器423的计数值保持“0”。而且,没有产生与读信号S42相反的缓冲器读信号S45,而且每当读信号S42被确定时,数据D43递减“1”。
当数据D43达到“0”时,控制电路424保持“0”值,这与描述的控制电路224相同。
从串行传输电路44传输其中多路复用了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的通信数据D50。串行传输电路44的具体结构与串行传输电路13相同。
接下来,描述放大器单元5。图25所示的串行接收电路51包括接收接口511、接收缓冲器512以及文件信息改变-检测部分513。接收接口511输入从网络接收单元4输出的通信数据D50,并将通信数据D50分为音频数据D51和文件信息D53(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音频数据D51被存储在接收缓冲器512中,且被进一步读取构成音频数据D52。文件信息改变-检测部分513是用于当文件信息D53中的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改变时确定改变-检测信号S51,并且直到通过D/A转换器52设置文件信息的改变完成之前一直确定改变-检测信号S51的电路。在改变-检测信号S51被确定的时间期间,电平控制电路53中止或大量衰减D/A转换器52的输出,因此没有噪音从扬声器54产生。
图26是在通过D/A转换器52设置改变时的时序图。它表明在点J防止了从扬声器54产生噪音。
如上所述,即使当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改变时,仍可以无缝再现音频数据,而且,即使当音频数据被中断时仍可以防止噪音产生。
实施例2
除了从串行传输电路13输出的信号之外,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下面,参考图5描述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用均匀固定的24位量化位数执行数据传输,但是产生无效地消耗功率的问题。
在图5中,位信息被引入通信数据D10,以由此实现功耗的控制。在此情况下,量化位数是24位的情况和量化位数是16位的情况下分别将“0”和“1”引入通信数据。在图3和5中,传输相同的音频数据。图3示出了由24位×8计算的总共192位传输,而图5示出了由((24位×4)+(16位×4)+8)计算的总计168位传输,其中借助于时钟CK10等可以减小功耗。
实施例3
除了从串行传输电路13输出的信号之外,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下面,参考图6、7和8描述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2中,校正数据、位信息等被引入通信数据D10,以由此执行多路复用数据通信。但是,这实际上添加了将要首先传输的音频数据之外的数据,因此是低效的。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6所示,通过将量化位数上的信息引入到同步信号Sy10来执行数据通信。更具体地说,如图7和8所示,在左声道由分界符夹入的位的位数信息被引入同步信号Sy10,最初改变仅仅响应于左声道数据和右声道数据之间的切换,以由此传输量化位数至接收侧。在此情况下,当位数信息是“1”时,24位的音频数据被传送(参见点X),当位数信息是“0”时,16位的音频数据被传送(参见点Y)。如上所述,位数信息被引入同步信号Sy10,以由此实现音频数据的无缝通信,而不降低传输效率。
实施例4
除了从串行传输电路13输出的信号之外,本发明的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同。下面,参考图9描述实施例4。
在图9中,有效数据信息被引入通信数据D10,以便使采样频率可变。当有效数据信息位设为“1”时,将音频数据作为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当有效数据信息位设为“0”,将音频数据作为无效数据进行处理。在此情况下,在192kHz的周期中输出左和右声道的音频数据。左声道数据中的有效数据信息分别是两次“1”以及右声道数据中是一次,这意味着输出96kHz的音频数据。在网络接口中,监视有效数据信息,且仅使用数据传送所需的频带,以由此增加整个网络3中的传输效率。
实施例5
除了从串行传输电路13输出的信号之外,本发明的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同。下面,参考图10描述实施例5。
在图10中,借助于串行接收电路21的内部时钟通过对同步信号Sy10的周期进行采样来检测采样频率,且仅利用为数据传送所需的频带。因此可以增加整个网络3中的传输效率。
实施例6
除了从串行传输电路13输出的信号之外,本发明的实施例6与实施例1相同。下面,参考图11描述实施例6。
在图11中,当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改变时,在短周期中同步信号Sy10的信号电平反相,以由此通知串行接收电路21设置改变。此时,在串行接收电路21缺少音频数据的情况下,产生校正音频数据,以避免在传送数据产生电路22中出现声音遗漏。在图11中的点Z,在通信数据D10中用“γ”标记的部分表示可忽略的数据。此后,如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的文件信息从串行传输电路13传输到串行接收电路21,串行接收电路21相应地发送表示数据接收完成的“ACK”位到串行传输电路13。当完成上述连续处理时,在串行传输电路13和串行接收电路21之间重新开始多路复用数据的通信。因此,每当量化位数或采样频率改变时,通过改变数据通信中的设置可以增加整个网络3中的传输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通过网络传输/接收音频数据时,每当音频数据的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改变时,没有必要停止音频数据的传输。通过无缝传输仍然可以无缝再现音频数据。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传输数据。而且,在驱动单元或放大器单元没有与数据传送周期完全同步或在网络中产生任何通信失败的情况下,在驱动单元和放大器单元之间可以正确地传输/接收音频数据,同时防止放大器单元的扬声器产生任何噪音,例如遗漏的声音。
而且,作为可能的数据传输方法,在除用于传输/接收音频数据的频带1的音频数据之外,将音频数据的文件信息(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嵌入到用于传输/接收用于连接到网络的设备中的控制数据的频带2的一部分中,且频带1的音频数据和频带2的文件信息同时传输,以由此根据文件信息实时改变所需的频带1。因此,可以增加整个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效率。
在音频系统中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在无缝传输和再现内容数据、防止声音跳动等方面是有效的,其中通过网络连接再现对于每个内容具有不同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的例如DVD音频的音频数的驱动单元,以及连接设有D/A转换器、放大器、扬声器等的放大器单元。
本发明不局限于至此描述的实施例,且在本发明的正确精神和范围内可实现不同的改进。

Claims (14)

1、一种音频系统,包括:
驱动单元,用于从记录介质读取音频数据和包括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的文件信息,多路复用该读取的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并串行输出该多路复用的数据;
网络传输单元,包括通过将从驱动单元串行输入的多路复用数据转换为所需传送格式来产生网络数据并将该网络数据传送到网络的功能,还包括验证从驱动单元接收的周期和向网络传输的周期之间的偏差且当检测出存在偏差时自动校正所述周期之间的偏差的功能;
网络接收单元,包括通过将从网络传输单元接收的网络数据进行反向格式转换来产生多路复用数据并串行输出该多路复用数据的功能,还包括验证从网络接收的周期和多路复用数据的传输周期之间的偏差且当检测出存在偏差时自动校正所述周期之间的偏差的功能;和
放大器单元,用于将从网络接收单元串行输入的多路复用数据分为音频数据和文件信息,将音频数据转变成模拟信号,验证文件信息的改变,以及当检测出存在改变时直到文件信息的设置改变完成之前减小模拟输出电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传输单元被配置为:对音频数据和量化位数进行格式转换,以由此产生网络数据,且当在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产生偏差时,校正音频数据和量化位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传输单元被配置为:对音频数据和采样频率进行格式转换,以由此产生网络数据,且当在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产生偏差时,校正音频数据和采样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传输单元被配置为:对音频数据、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进行格式转换,以由此产生网络数据,且当在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产生偏差时,校正音频数据、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传输单元被配置为:当中止从驱动单元串行输入多路复用数据时产生校正音频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传输单元具有检测从驱动单元输入的音频数据的采样频率的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网络的音频数据和量化位数作为网络数据,且当在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产生偏差时,校正音频数据和量化位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网络的音频数据和采样频率作为网络数据,且当在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产生偏差时,校正音频数据和采样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网络的音频数据、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作为网络数据,且当在输入周期和输出周期之间产生偏差时,校正音频数据、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接收单元被配置为:当停止从网络接收网络数据时,产生校正音频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放大器单元被配置为:由从网络接收单元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产生音频数据和量化位数,将音频数据转变为模拟信号,验证量化位数的改变,且当检测出存在改变时直到量化位数的设置改变完成之前减小模拟输出电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放大器单元被配置为:由从网络接收单元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产生音频数据和采样频率,将音频数据转变为模拟信号,验证采样频率的改变,且当检测出存在改变时直到采样频率的设置改变完成之前减小模拟输出电平。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放大器单元被配置为:由从网络接收单元接收的多路复用数据产生音频数据、量化位数和采样频率,将音频数据转变为模拟信号,验证量化位数或采用频率的改变,且当检测出存在改变时直到量化位数或采样频率的设置改变完成之前减小模拟输出电平。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系统,其中
网络传输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工作,其中在除用于传输/接收音频数据的频带1的音频数据之外,将音频数据的文件信息(量化位数和/或采样频率)嵌入到用于传输/接收用于连接到网络的设备中的控制数据的频带2的一部分中,且频带1的音频数据和频带2的文件信息同时传输,以由此根据文件信息实时改变所需的频带1。
CNB2004100841198A 2003-10-15 2004-10-15 音频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09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55063A JP4251955B2 (ja) 2003-10-15 2003-10-15 オーディオデータの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アンプ装置
JP2003355063 2003-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7761A true CN1607761A (zh) 2005-04-20
CN1300969C CN1300969C (zh) 2007-02-14

Family

ID=34509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411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0969C (zh) 2003-10-15 2004-10-15 音频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085935A1 (zh)
JP (1) JP4251955B2 (zh)
CN (1) CN130096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0347A (ja) * 2005-09-13 2007-03-29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2007157191A (ja) * 2005-11-30 2007-06-21 Toshiba Corp 音声ミクシング処理装置及び音声ミクシング処理方法
US9060094B2 (en) 2007-09-30 2015-06-16 Optical Fusion, Inc. Individual adjustment of audio and video properties in network conferencing
US8954178B2 (en) 2007-09-30 2015-02-10 Optical Fusion, Inc. Synchronization and mixing of audio and video streams in network-based video conferencing call systems
US9479310B2 (en) * 2013-08-06 2016-10-2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to communicate with a device
JP7307503B2 (ja) * 2021-10-01 2023-07-12 株式会社アイ・ディ・ケイ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信号処理装置、信号伝送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6686A (en) * 1989-06-30 1992-11-24 Nec Corporation Variable length block coding with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put samples
US5274779A (en) * 1990-07-26 1993-12-28 Sun Microsystems, Inc. Digital computer interface for simulating and transferring CD-I data including buffers and a control unit for receiving and synchronizing audio signals and subcodes
GB2269248B (en) * 1992-07-29 1996-04-10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Digital audio synchroniser
US5541852A (en) * 1994-04-14 1996-07-30 Motorola, Inc.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variable bit-rate packet video communications
US5905768A (en) * 1994-12-13 1999-05-18 Lsi Logic Corporation MPEG audio synchronization system using subframe skip and repeat
US5526353A (en) * 1994-12-20 1996-06-11 Henley; Arthur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of audio data over a packet-based network
US5621772A (en) * 1995-01-20 1997-04-15 Lsi Logic Corporation Hysteretic synchronization system for MPEG audio frame decoder
US5719632A (en) * 1996-01-25 1998-02-17 Ibm Corporation Motion video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buffer empty/fill look-ahead bit allocation
SG71709A1 (en) * 1996-05-08 2000-04-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ultiplex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audio jitter absorbing method used therein
US6640147B1 (en) * 1997-09-24 2003-10-28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te buffer processing
US6757659B1 (en) * 1998-11-16 2004-06-29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Audio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SE517156C2 (sv) * 1999-12-28 2002-04-23 Global Ip Sound Ab System för överföring av ljud över paketförmedlade nät
GB2360178B (en) * 2000-03-06 2004-04-14 Mitel Corp Sub-packet insertion for packet loss compensation in Voice Over IP networks
DE10011330A1 (de) * 2000-03-10 2001-09-20 Becker Gmbh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Kommunikationsnetzwerk mit Ringstruktur
JP2002014697A (ja) * 2000-06-30 2002-01-18 Hitachi Ltd ディジタルオーディオ装置
US6931371B2 (en) * 2000-08-25 2005-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gital interface device
CN1214554C (zh) * 2000-08-28 2005-08-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及内容访问方法
US7068601B2 (en) * 2001-07-16 2006-06-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dec with network congestion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fallback: methods, systems & program products
JP3925306B2 (ja) * 2001-07-30 2007-06-06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オーディオ信号再生装置
US7333478B2 (en) * 2002-05-30 2008-02-19 Garth Wiebe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digital audio-related sign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51955B2 (ja) 2009-04-08
JP2005122799A (ja) 2005-05-12
CN1300969C (zh) 2007-02-14
US20050085935A1 (en) 2005-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6617B1 (ko) I2S(Inter-IC Sound) 형식의 오디오전송과 처리에 관한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7259698B2 (en) Data encoding apparatus, data enco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recorded with program
US9245529B2 (en) Adaptive encoding of a digital signal with one or more missing values
CN1148624C (zh) 数据拷贝系统及方法,数据读取设备,数据写设备及数据记录介质
JP6977800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201303827A (zh) 顯示裝置用資料傳送系統、顯示裝置用資料傳送方法、及顯示裝置
CN1519684A (zh) 数据传送方法和数据传送设备
US882549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audio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control messages in a bitstream
CN1702994A (zh) 对于语言质量自适应多速率编解码器的编解码模式自适应方法
CN1300969C (zh) 音频系统
CN1678019A (zh) 数据同步再生装置以及终端装置
CN1929300A (zh) 在d类放大器中控制音频音量的设备和方法
CN1242624C (zh) 编码装置与编码方法
CN1825760A (zh) 数据传输控制和采样频率转换器
CN1148879C (zh) 调制方法与装置,解调方法与装置,传输方法与传输装置
CN1893284A (zh) 声音再现装置
CN1185628C (zh) 用于实现音频速度转换的系统和方法
CN1839624A (zh) 数据转换系统
CN1126266C (zh) 1位数字信号处理装置,记录装置以及重放装置
EP2581903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audio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control messages in a bitstream
CN1169118C (zh) 电子装置上语音播放的方法
CN115103291B (zh) 一种fifo缓存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7109865A1 (ja) データ圧縮装置、データ伸長装置、データ圧縮プログラム、データ伸長プログラム、データ圧縮方法及びデータ伸長方法
US20220131916A1 (en) Host communication circuit, client communication circuit, communication system, sound reproducing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619878B1 (ko) I2s 전송 방식을 이용하여 dsd 오디오 파일을 재생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214

Termination date: 2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