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9180A -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 Google Patents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99180A CN1599180A CN 200410024510 CN200410024510A CN1599180A CN 1599180 A CN1599180 A CN 1599180A CN 200410024510 CN200410024510 CN 200410024510 CN 200410024510 A CN200410024510 A CN 200410024510A CN 1599180 A CN1599180 A CN 15991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erdot
- expression
- fault
- positive sequence
- sequ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首先用高精度的同步算法将线路两端的相量校正到同步,如果发生不对称故障就选用负序测距算法,如果发生对称故障就选用正序测距算法。与目前所用的测距元件相比,具有不受过渡电阻、邻线互感、PT多点接地等影响,且故障发生到故障切除这段时间内能够稳定存在、负荷电流的大小对其影响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故障测距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线路两端的交流量来判断交流输电线路的故障位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输电线路故障后,快速而准确的故障定位,不仅有助于及时修复故障线路和保证可靠供电,而且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故障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算法可分为利用单端量和双端量两种方法。利用单端量测距方法不受通道条件的限制,曾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原理上很难克服双端电源、过渡电阻、邻线互感等的影响。因此在实用时,测距精度有时很难满足现场要求。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光纤技术及GPS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双端测距算法得以通过独立的录波装置或嵌在纵差保护装置中实现。利用双端算法可以较好地克服上述单端量测距算法存在的缺陷。利用双端量测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两端交流量必须精确同步。如果两端数据不同步或同步精度比较低都将严重影响测距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方法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高精度的双端量测距算法,即用高精度的乒乓算法来保证双端量测距算法的精度,称为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首先用新的乒乓算法将线路两端的交流量调整到同一时刻,再根据系统发生的故障情况来决定选用其中一种测距算法。如果发生不对称故障,则选用两端的负序分量来测距;如果发生对称故障,则选用一端电流、电压,另一端电流来测距。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A、同步相量计算
由乒乓法实现,两端相量的同步精度可达1°范围以内,能够满足测距精度的要求。
B、不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采用两端负序分量对不对称故障进行测距,计算公式如下:
DS表示S侧的测距结果;
V2S表示S侧负序电压,V2R表示R侧负序电压;
L表示线路长度;
I2S表示S侧负序电流相量,I2R表示R侧负序电流相量。
C、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采用正序分量对三相故障进行测距,计算公式如下:
UA1SR表示S侧正序电压实部(以A相为基准);
UA1SI表示S侧正序电压虚部;
IA1FI表示故障点处正序电流虚部;
IA1FR表示故障点处正序电流实部;
R1、X1分别表示线路单位长度的正序电阻、电抗。
与目前所用的测距元件相比,具有不受过渡电阻、邻线互感、PT多点接地等影响,且故障发生到故障切除这段时间内能够稳定存在、负荷电流的大小对其影响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纵联差动连接图;图2:500kV 400km双回输电线路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2就本算法在纵联差动保护中的具体实施,进行进一步说明。
每隔5ms向对端的发送一包数据,在这一数据包中与测距有关的信息有:三相电流的实虚部、负序电压的实虚部。
投入双端测距元件的前提条件是有纵差保护动作。如果A、B、C三相差动元件都动作则表明线路发生了三相对称故障,经过10~20ms的延时投入对称故障测距算法。如果三相差动元件没有同时动作,则表明线路发生了不对称故障,经过10~20ms的延时投入不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A、同步相量计算
由乒乓法实现,两端相量的同步精度可达1°范围以内,能够满足测距精度的要求。
B、不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采用两端负序分量对不对称故障进行测距,计算公式如下:
DS表示S侧的测距结果;
V2S表示S侧负序电压,V2R表示R侧负序电压;
L表示线路长度;
I2S表示S侧负序电流相量,I2R表示R侧负序电流相量。
C、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采用正序分量对三相故障进行测距,计算公式如下:
UA1SR表示S侧正序电压实部(以A相为基准);
UA1SI表示S侧正序电压虚部;
IA1FI表示故障点处正序电流虚部;
IA1FR表示故障点处正序电流实部;
R1、X1分别表示线路单位长度的正序电阻、电抗。
本发明目前已应用到新开发的光纤纵差保护装置中,如图1所示,并经历了近万次的动、静模实验考核,下面给出RTDS动模试验的部分结果:
系统模型为400km、500kV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系统模型如附图3所示,其模型线路相关参数如下:
表格1线路相关参数
参数名称 | 参数值 | |
线路长度 | 400km | |
正序阻抗Z1 | 7.678+j112.36Ω | |
零序阻抗Z0 | 50.59+j328.65Ω | |
零序补偿系数 | Kr | 1.86 |
Kx | 0.64 | |
并联电抗器Xp | 2017Ω | |
分布电容 | C1 | 5.4μF |
C0 | 3.6μF | |
TA变比 | 1250A/1A | |
TV变比 | 500kV/0.1kV |
两台光纤纵差保护装置安排在NL1线路上。
表格2部分测距结果(N侧)
故障位置 | 故障类型 | 过渡电阻(Ω) | 故障距离(km) | 计算结果(km) |
K10 | AG | 0 | 0 | 0.124 |
K10 | AB | 0 | 0 | 0.137 |
K10 | ABG | 0 | 0 | 0.116 |
K10 | ABC | 0 | 0 | 0.203 |
K10 | AG | 100 | 0 | 0.146 |
K10 | AB | 25 | 0 | 0.323 |
K10 | ABG | 25 | 0 | 0.278 |
K10 | ABC | 25 | 0 | 0.546 |
K10 | AG | 300 | 0 | 0.345 |
K10 | AB | 100 | 0 | 0.256 |
K10 | ABG | 100 | 0 | 0.245 |
K10 | ABC | 100 | 0 | 0.678 |
K11 | AG | 0 | 200 | 198.934 |
K11 | AB | 0 | 200 | 199.412 |
K11 | ABG | 0 | 200 | 201.328 |
K11 | ABC | 0 | 200 | 197.436 |
K11 | AG | 100 | 200 | 199.283 |
K11 | AB | 25 | 200 | 198.473 |
K11 | ABG | 25 | 200 | 201.023 |
K11 | ABC | 25 | 200 | 201.734 |
K11 | AG | 300 | 200 | 196.323 |
K11 | AB | 100 | 200 | 198.286 |
K11 | ABG | 100 | 200 | 197.812 |
K11 | ABC | 100 | 200 | 197.289 |
K12 | AG | 0 | 400 | 398.348 |
K12 | AB | 0 | 400 | 397.414 |
K12 | ABG | 0 | 400 | 399.129 |
K12 | ABC | 0 | 400 | 396.418 |
K12 | AG | 100 | 400 | 397.983 |
K12 | AB | 25 | 400 | 399.284 |
K12 | ABG | 25 | 400 | 399.325 |
K12 | ABC | 25 | 400 | 396.734 |
K12 | AG | 300 | 400 | 396.355 |
K12 | AB | 100 | 400 | 397.457 |
K12 | ABG | 100 | 400 | 397.845 |
K12 | ABC | 100 | 400 | 395.635 |
从表格2可以看到,测距精度较好,能满足现场对保护装置的测距精度要求。总之,本发明所提算法具有不受过渡电阻、负荷电流、邻线互感及PT多点接地等影响。
Claims (2)
1、一种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其特征为:首先用高精度的同步算法将线路两端的相量校正到同步,如果发生不对称故障就选用负序测距算法,如果发生对称故障就选用正序测距算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其特征为:
A、不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用线路两端的同步负序电流、同步负序电压相量进行故障测距。其计算公式为,
B、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用线路两端的同步正序电流、一端同步正序电压相量进行故障测距。其计算公式为,
Ds表示S侧的测距结果;
v2S表示S侧负序电压,v2R表示R侧负序电压;
L表示线路长度;
I2S表示S侧负序电流相量,I2R表示R侧负序电流相量。
C、对称故障测距算法
采用正序分量对三相故障进行测距,计算公式如下:
UA1SR表示S侧正序电压实部(以A相为基准);
UA1SI表示S侧正序电压虚部:
IA1FI表示故障点处正序电流虚部;
IA1FR表示故障点处正序电流实部;
R1、X1分别表示线路单位长度的正序电阻、电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410024510 CN1599180A (zh) | 2004-07-21 | 2004-07-21 |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410024510 CN1599180A (zh) | 2004-07-21 | 2004-07-21 |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99180A true CN1599180A (zh) | 2005-03-23 |
Family
ID=34663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10024510 Pending CN1599180A (zh) | 2004-07-21 | 2004-07-21 |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599180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5332B (zh) * | 2008-07-30 | 2010-06-09 |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与负荷电流和接地电阻无关的接地距离测量元件实现方法 |
CN103245876A (zh) * | 2013-04-15 | 2013-08-14 | 国家电网公司 | 利用电压降实部特性实现线路相间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93440A (zh) * | 2013-05-19 | 2013-09-11 | 国家电网公司 | 利用序分量实现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93439A (zh) * | 2013-05-19 | 2013-09-11 | 国家电网公司 | 基于分布参数测量阻抗幅值特性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
2004
- 2004-07-21 CN CN 200410024510 patent/CN159918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5332B (zh) * | 2008-07-30 | 2010-06-09 |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与负荷电流和接地电阻无关的接地距离测量元件实现方法 |
CN103245876A (zh) * | 2013-04-15 | 2013-08-14 | 国家电网公司 | 利用电压降实部特性实现线路相间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45876B (zh) * | 2013-04-15 | 2015-08-26 | 国家电网公司 | 利用电压降实部特性实现线路相间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93440A (zh) * | 2013-05-19 | 2013-09-11 | 国家电网公司 | 利用序分量实现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93439A (zh) * | 2013-05-19 | 2013-09-11 | 国家电网公司 | 基于分布参数测量阻抗幅值特性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93439B (zh) * | 2013-05-19 | 2015-12-02 | 国家电网公司 | 基于分布参数测量阻抗幅值特性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CN103293440B (zh) * | 2013-05-19 | 2016-06-01 | 国家电网公司 | 利用序分量实现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单端测距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27510B (zh) | 一种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的频域方法 | |
CN101067641A (zh) | 抗分布电容电流和过渡电阻影响的线路单端故障测距方法 | |
AU2007240222B2 (en) | Multi-ended fault location system | |
CN102520315B (zh) | 基于行波多尺度信息的输电线路故障单端定位方法 | |
CN104062549B (zh) | 分布参数识别法与行波法结合的配网混合线路测距方法 | |
CN105738769B (zh) | 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串联补偿双回线故障定位方法 | |
CN105388392B (zh) | 基于视在阻抗辨识的直流配电电缆单端在线故障定位方法 | |
CN105044551A (zh) | 一种架空线-高压电缆混合线路故障定位方法 | |
CN112269144A (zh) | 风力发电输电系统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 |
CN109541392A (zh) | 一种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单端故障测距方法 | |
CN105929302B (zh) | 基于序分量关系的输电线路单端故障测距方法 | |
CN101183133A (zh) | 相量与零序量结合实现输电线路双端测距方法 | |
CN106199333B (zh) | 基于分布电容补偿的单端工频量改进分布参数自适应测距方法 | |
WO2021143072A1 (zh) | 一种基于比幅原理的线路双端稳态量测距方法和系统 | |
CN103235237A (zh) | 一种高压直流接地极线路高阻故障的定位方法 | |
An et al. | An effective EMTR-based high-impedance fault location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lines | |
CN101262130A (zh) | 基于采样圆的三端线路光纤差动同步相量算法 | |
CN103020467A (zh) | 一种输电线路参数辨识的方法 | |
CN110361632A (zh) | 一种部分耦合同杆双回线非同步故障测距方法 | |
CN1793995A (zh) | 一种输电线路故障距离测量方法 | |
CN105891672A (zh) | 一种基于故障行波沿线分布特性的含upfc线路单端行波测距方法 | |
CN112904149A (zh) | 一种单线at双边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计算方法 | |
CN1599180A (zh) |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元件 | |
Bi et al. | An accurate compensation method of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current in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of UHV transmission line | |
CN102147443B (zh) | 基于自适应电流的单端测距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