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83676A -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83676A
CN1583676A CNA031402275A CN03140227A CN1583676A CN 1583676 A CN1583676 A CN 1583676A CN A031402275 A CNA031402275 A CN A031402275A CN 03140227 A CN03140227 A CN 03140227A CN 1583676 A CN1583676 A CN 1583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illus
subtropics
promptly
organic fertilizer
bacterium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02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胜强
施庆珊
冯方平
黄万和
吴家俊
林小平
许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Y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GUANGDONG
LONGYANDONG FORESTRY STATION GUANGDONG PROV
Original Assignee
HEY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GUANGDONG
LONGYANDONG FORESTRY STATION GUANGDONG PRO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Y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GUANGDONG, LONGYANDONG FORESTRY STATION GUANGDONG PROV filed Critical HEY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GUANGDONG
Priority to CNA031402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583676A/zh
Publication of CN1583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36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属于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六种微生物进行纯种发酵,制成高浓度、高活性的菌液,每种菌液的浓度为1亿cfu/ml以上即完成一级发酵过程;制成的按一份多粘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类球红假单胞菌加3份胶质芽孢杆菌菌液混合均匀,按1-10%(V/W)与腐植土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每一周翻动一次,15-25天即完成二级发酵过程;堆肥发酵完成后,按1-10%(W/W)添加天然矿物质制剂,充分混合均匀,60℃烘干即制成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本方法生产的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特别适合亚热带林木种苗生长需要,具有营养全、功能多、效果持久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属于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生物肥,又称生物菌肥,是由于微生物生命活动而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的一类制品,是将有效菌类(根瘤菌或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与有机物吸附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复合生物肥料。其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起关键作用,它除了可以提高植物的氮、磷、钾元素供应水平,从而改善植物营养状况而导致增加产量外,还可以产生各类生理活性物质而刺激植物生长发育,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而抑制病虫害。此外,它还有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作用。理想的微生物肥料有助于改善因长期施用化肥而出现的土壤板结和酸化现象,具有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营养条件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的作用。同时,它所含有的有益微生物优势群体能活化土壤营养元素,增加有效氮、磷、钾供给,减少化肥施用量,因而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肥料。
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的,大部分营养元素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某一元素供应过量或不足都有可能影响这种平衡关系。许多亚热带植物尤其是阔叶林的营养需求特点在于叶片中N、P、K含量最高,而茎部则以Ca、Mg等含量最高。营养元素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叶片中是不同的:幼叶和较成熟叶中具较高的N、P、K,而成热叶和老叶则含较高的Ca和Mg。因此亚热带林木种苗专用微生物有机肥除应该具有一般微生物有机肥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必须合理调配N、P、K、Ca、Mg等营养元素的比例。同时,亚热带林木种苗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也有自己的特点。现已证明,微量元素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已知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16种必要元素,其中大量元素九种:它们是C,H,O,N,S,P,K,Ca,Mg。微量元素有七种,它们是Fe,B,Cu,Zn,Mn,Cl,Mo。必要元素在植物体内有重要的生理机能,其中锰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参与脂类、碳水化物的代谢和蛋白质、核酸的合成。铁是细胞色素和其它酶系统的主要成分,帮助氧的运输。铜对铁的吸收起很大作用,与许多酶如细胞色素酶、氧化酶的关系密切。锌是不少酶的组成部分,如锌是碳酸酐酶的组成部分,碳酸酐酶能促进CO2交换。镁能激活糖代谢酶,为细胞内阳离子,对所有细胞代谢过程都非常重要。铬能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本微生物有机肥中所含的天然矿物质制剂中就含有非常丰富的K,Ca,Mg,Fe,B,Cu,Zn,Mn,Mo等九种必要元素,它们将对亚热带林木种苗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化学合成的微量元素方面,而利用纯天然而且廉价的矿物质制剂作为植物微量元素的供给者并不多见,尤其是本发明所述的天然矿物岩石,是近几年才在国内被发现和进行开发利用的。至今为止,尚未见前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针对亚热带林木种苗的营养生理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配方配伍,将微生物活性菌肥、矿物肥和有机肥科学组合在一起,生产出高效的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
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生产原理:(1)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是采用六种功能不同的微生物通过两级发酵过程来完成的,即先将所涉及的微生物菌种通过无菌发酵,培养出含有大量活菌的复合菌剂,再将复合菌剂与腐植土进行堆肥发酵,调控好发酵过程中的碳氮比例、适当的水分、氧气和温度;(2)根据亚热带林木种苗根际土壤微生态学和植物生理学原理,结合其所具有的营养代谢特点,按一定配比添加天然矿物质制剂作为大量和微量元素的来源。该微生物有机肥既有微生物菌种配伍合理、数量多、活性高、见效快等优点,又具有矿物营养元素种类齐全、含量丰富、缓慢持久释放等特点,是一种营养针对性强、多功能和长效的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
生产过程:
1.六种微生物,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ATCC84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herium ATCC1481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usATCC605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ATCC14580)、类球红假单胞菌1.1737(Rhodospseudomonassphaerioide)、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进行纯种发酵,制成高浓度、高活性的菌液,每种菌液的浓度为1亿cfu/ml以上,即完成一级发酵过程;制成的按一份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ATCC84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ATCC1481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usATCC605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ATCC14580)、类球红假单胞菌1.1737(Rhodospseudomonas sphaerioide)加3份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菌液混合均匀,按1-10%(V/W)与腐植土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每一周翻动一次,15-25天就完成堆肥发酵过程,即完成二级发酵过程;堆肥发酵完成后,按1-10%(W/W)添加天然矿物质制剂,充分混合均匀,60℃烘干即制成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
2.多粘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每种菌接种入培养基按常规扩大培养的方法,分开培养即完成一级发酵过程;培养基(g/L)的制备方法为:蛋白胨10.0,酵母膏10.0,葡萄糖60.0,MgSO4·7H2O 0.5,其余水,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理pH7.2~7.4,121℃灭菌20分钟。
3.类球红假单胞菌接种入培养基后,对菌液进行连续地光照和保温培养,保持温度25℃-34℃,培养48小时,即为类球红假单胞菌液;在透明容器中用清洁淡水,调节PH值至8.0左右,温度在25℃-34℃,光照度在3000LX-4000LX,培养10-15天后,菌液的颜色深红,菌液浓度达到最高值,此时即完成类球红假单胞菌的一级发酵过程;培养基(g/L)的制备方法为:酵母膏5克,葡萄糖15克,氯化铵15克,硫酸锰0.2克,蒸溜水1000毫升,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理PH7.0-8.5,120℃灭菌20分钟。
4.选用合格的天然矿物岩石,粉碎、研磨成粉末,过400-600目筛网,即制成天然矿物质制剂。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所生产的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特别适合亚热带林木种苗的生长与发育需要,具有营养全、功能多、效果持久等优点。具体如下:
1.以多种活性微生物为主体,有机、无机、微肥″四位一体″复合。营养和生理调节协同形成了加合效应,为林木种苗提供最佳营养环境。
2.解钾功能突出,兼顾固氮、解磷、分解纤维素等功能:根据亚热带林木种苗期的营养特点,在堆肥过程中加大钾细菌(胶质芽孢杆菌)菌液量,同时加入具有固氮、解磷、分解纤维素等功能和促进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如多粘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类球红假单胞菌。
3.矿物营养元素的种类搭配均衡,且含量丰富,使肥效显著提高。
4.有效期长:有效期都在三年以上。
5.抗逆性强。产品中所用的有益活性微生物具有:(1)耐热,在60℃的温度条件下10分钟存活率70%以上。(2)耐盐,在10%浓度的纯盐中保存10天,有效活菌仍大于70%;(3)耐干燥,当制成固体肥,含水量在4%以下也不死亡。
6.促进植物生长,抗旱、抗寒、抗病性显著增强:该微生物菌肥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抗病菌类物质,这些有效物质保证了植物在整个苗期的健康生长与发育,并提高了对一些病虫害的抗性。
7.长期施用可使土壤疏松、肥力增加。
具体实施方式
1、微生物菌种:
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ATCC84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ATCC1481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usATCC605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ATCC14580);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类球红假单胞菌1.1737(Rhodospseudomonas sphaerioide)。
1.1多粘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大规模扩大培养方法如下:
多粘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液体种培养基(g/L):蛋白胨10.0,酵母膏10.0,葡萄糖60.0,MgSO4·7H2O 0.5,其余水,pH7.2~7.4,121℃灭菌20分钟。按常规扩大培养的方法,每种菌分开培养。
1.2类球红假单胞菌培养方法如下:
1)一次扩大培养
培养基:
酵母膏5克        葡萄糖15克
氯化铵15克            硫酸锰0.2克
蒸溜水1000毫升
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理PH7.0-8.5,120℃灭菌20分钟。
待冷却后接种类球红假单胞菌,对菌液进行连续地光照和保温培养。保持温度25℃-34℃,培养48小时,即为类球红假单胞菌液。
2)二次扩大培养
在透明容器中用含菌量较低的清洁淡水,调节PH值至8.0左右,温度在25℃-34℃,光照度在3000LX-4000LX。
3)培养10-15天后,菌液的颜色深红,菌液浓度达到最高值。菌液即为成品菌液。
2、不同菌液混合:按一份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ATCC84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ATCC1481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usATCC605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ATCC14580)、类球红假单胞菌1.1737(Rhodospseudomonas sphaerioide)加3份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菌液混合均匀,制成复合微生物制剂。
3、堆肥发酵:将上述复合微生物制剂按1-10%(V/W)与腐植土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每一周翻动一次,15-25天完成堆肥发酵过程。
4、天然矿物质制剂的制备方法:筛选合格的天然矿物岩石,粉碎、研磨成粉末,过400-600目筛网,备用。经国家地矿部广东省中心实验室光谱检验,该天然矿物岩石中含有26种元素,除含有较大量的硅、铝、钾、钠、镁外,还含有铜、锌、铬、硼、钼、铁、钒、钴、钛、镍、锰等微量元素。
岩石粉末∶水按重量比1∶100加热至沸,所得的水溶液呈弱碱性,pH值约为9左右,按矿泉水规定检出方法(GB/T8538-1995)测定其溶出物质有:
钾4.06mg/L      钠1.04mg/L   钙8.70mg/L
镁1.33mg/L      硅(经偏硅设计12.53mg/L)
钒0.0013mg/L    钼0.001mg/L  锌0.09mg/L
铜0.051mg/L     铅0.009mg/L  硼0.63mg/L
溴0.33mg/L
5、添加天然矿物质制剂:堆肥发酵完成后,按1-10%(W/W)添加上述天然矿物质制剂,并充分混合均匀。
6、完成以上步骤后,先在阳光下晒干,再用烘炉60℃烘干。
7、制成成品:烘干后的肥料用粉碎机粉碎、包装即制成成品。

Claims (4)

1、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六种微生物,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ATCC84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ATCC1481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usATCC605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ATCC14580)、类球红假单胞菌1.1737(Rhodospseudomonas sphaerioide)、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进行纯种发酵,制成高浓度、高活性的菌液,每种菌液的浓度为1亿cfu/ml以上,即完成一级发酵过程;制成的按一份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ATCC84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ATCC1481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usATCC605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ATCC14580)、类球红假单胞菌1.1737(Rhodospseudomonas sphaerioide)加3份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菌液混合均匀,按1-10%(V/W)与腐植土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每一周翻动一次,15-25天就完成堆肥发酵过程,即完成二级发酵过程;堆肥发酵完成后,按1-10%(W/W)添加天然矿物质制剂,充分混合均匀,60℃烘干即制成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多粘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每种菌接种入培养基按常规扩大培养的方法,分开培养即完成一级发酵过程;培养基(g/L)的制备方法为:蛋白胨10.0,酵母膏10.0,葡萄糖60.0,MgSO4·7H2O 0.5,其余水,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理pH7.2~7.4,121℃灭菌20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类球红假单胞菌接种入培养基后,对菌液进行连续地光照和保温培养,保持温度25℃-34℃,培养48小时,即为类球红假单胞菌液;在透明容器中用清洁淡水,调节PH值至8.0左右,温度在25℃-34℃,光照度在3000LX-4000LX,培养10-15天后,菌液的颜色深红,菌液浓度达到最高值,此时即完成类球红假单胞菌的一级发酵过程;培养基(g/L)的制备方法为:酵母膏5克,葡萄糖15克,氯化铵15克,硫酸锰0.2克,蒸溜水1000毫升,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理PH7.0-8.5,120℃灭菌2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天然矿物岩石,粉碎、研磨成粉末,过400-600目筛网,即制成天然矿物质制剂。
CNA031402275A 2003-08-21 2003-08-21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Pending CN15836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31402275A CN1583676A (zh) 2003-08-21 2003-08-21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31402275A CN1583676A (zh) 2003-08-21 2003-08-21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3676A true CN1583676A (zh) 2005-02-23

Family

ID=34597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31402275A Pending CN1583676A (zh) 2003-08-21 2003-08-21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583676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4447A (zh) * 2012-02-17 2012-07-18 孙明新 一种微生物菌型矿物质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6934A (zh) * 2012-08-22 2012-11-21 王金玲 一种益生菌型土壤调理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1671205B (zh) * 2009-09-27 2013-05-29 上海创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促进油菜生长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0012A (zh) * 2014-04-25 2014-08-06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 一种生态边坡的构建方法
CN104710202A (zh) * 2013-12-11 2015-06-17 可尔必思株式会社 芽孢杆菌属细菌向循环型农业循环的使用
CN106278526A (zh) * 2016-07-15 2017-01-04 四川国科中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06883067A (zh) * 2017-02-20 2017-06-23 大连理工大学 草莓专用抗枯萎病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1205B (zh) * 2009-09-27 2013-05-29 上海创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促进油菜生长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84447A (zh) * 2012-02-17 2012-07-18 孙明新 一种微生物菌型矿物质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6934A (zh) * 2012-08-22 2012-11-21 王金玲 一种益生菌型土壤调理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2786934B (zh) * 2012-08-22 2015-04-22 王金玲 一种益生菌型土壤调理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4710202A (zh) * 2013-12-11 2015-06-17 可尔必思株式会社 芽孢杆菌属细菌向循环型农业循环的使用
CN104710202B (zh) * 2013-12-11 2019-07-26 朝日可尔必思健康株式会社 芽孢杆菌属细菌向循环型农业循环的使用
CN103960012A (zh) * 2014-04-25 2014-08-06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 一种生态边坡的构建方法
CN103960012B (zh) * 2014-04-25 2016-08-17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 一种生态边坡的构建方法
CN106278526A (zh) * 2016-07-15 2017-01-04 四川国科中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06278526B (zh) * 2016-07-15 2019-06-14 四川国科中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06883067A (zh) * 2017-02-20 2017-06-23 大连理工大学 草莓专用抗枯萎病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1851B (zh) 采用餐厨废弃物制备生化腐植酸的技术与工艺
AU2008331378B2 (en) Microorganisms, microbial phosphate fertilizer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such microbial phosphate fertilizers
CN102002470B (zh) 一种速效多菌种微生物复合冲施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1511B (zh) 一种适于蔬菜、瓜果种植的有机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57500B (zh) 一种含螯合态微量元素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3992184B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
CN103274829A (zh) 一种西红柿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62816A (zh) 一种秸秆半腐熟盐碱地改良肥料
CN101671205B (zh) 一种促进油菜生长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65319B (zh) 冬枣专用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44812A (zh) 改良盐碱地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043280A (zh) 一种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42334A (zh) 新型生物肥料、获得所述肥料的方法及所述肥料作为植物生长刺激剂的应用
CN105295928A (zh) 一种适用于退化草场的土壤改良剂及制备方法
CN101239847A (zh) 一种液体复合微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20350A (zh) 餐厨垃圾资源化生产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CN110437000A (zh) 一种微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98040A (zh) 解淀粉芽胞杆菌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CN109835881A (zh) 一种改性生物炭、生物炭基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263679A (zh) 一种高效解磷菌及其应用
CN111393206A (zh) 一种含复合菌有机无机全元生物有机肥及其应用
CN110256137A (zh) 一种海藻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31182A (zh) 一种哈茨木霉复配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948984A (zh) 一种光合菌型含腐植酸液体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583676A (zh) 一种亚热带林木种苗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