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49413A - 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49413A
CN1549413A CNA031360335A CN03136033A CN1549413A CN 1549413 A CN1549413 A CN 1549413A CN A031360335 A CNA031360335 A CN A031360335A CN 03136033 A CN03136033 A CN 03136033A CN 1549413 A CN1549413 A CN 1549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electrode
mentioned
sparkover
produ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360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足立x一
足立義一
加藤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PAKINKA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PAKINKA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PAKINKA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PAKINKA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A031360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549413A/zh
Publication of CN1549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94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离子产生装置(1),在框体(2)的内部配置有离子产生电极(7),以及将施加负极性高电压至该离子产生电极(7)的高电压产生电路装入的高压基板(5);又从上述离子产生电极(7)至上述离子放出口的方向上,装入产生包含该离子产生电极(7)所产生之负离子之气流W0的送风机(9);以及配置有将气流面向离子放出口(4)沿板面而做整流的整流板(25);该整流板(25)至少最表面部由绝缘体所构成,而且在面临离子产生电极(7)的位置上之一部藉由在送风方向上的内面贯穿形成缺口而成为带电防止用缺口部(25c)。藉此,由于装入送风机与整流板,可提高朝离子产生电极送风效率,且整流板与离子产生电极不产生电气干涉,并且防止污物附着于整流板上。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离子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习知中,为了实施室内或汽车内空气之净化、杀菌或消臭,而使用离子产生装置。这些之大部分,系在框体内配置交流电源部、升压用变压器、针状电极,把利用变压器而升压交流高压电,施加在针状电极上,而使其发生电晕放电,把利用其放电而产生之离子,由孔设在框体上之离子放出口放出之装置。由离子产生装置所产生之离子,有负离子和正离子,例如因为负离子有净化、杀菌或消臭之效果,所以据说负离子比较好。日本专利特开2002-15834号公报中,揭示如此的离子产生装置包括离子产生电极,具有施加离子产生用高电压之压电变压器的高电压施加电路,以及放出所产生之离子的气流产生用之送风机,组合入框体中的构造。
上述公报所揭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系搭载送风机,气流释放效率并未提高。但是,近年来对负离子的关注越发提高,不论家庭用及汽车用,需求离子产生量很大的装置。搭载送风机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在离子产生电极的周围所产生的负离子藉由气流从电极的周围快速的飞去,因此稳定地促进离子产生的反应,可提高负离子的产生效率。为此,必须有效地供给乱流少的稳定气流至离子产生电极。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15834中,并未特别意有关气流的控制。
在此,作为必然考虑的改良,考虑设计整流板将来自送风机的气流经过离子产生电极导入离子放出口。在此状况下,藉由小型化等的要求,由于离子产生装置之框体内空间限制在某种程度,送风机、离子产生电极及整流板之三装置要素,必须密集配置于狭小空间内。特别是因为从配置整流板的离子产生电极到离子放出口的空间并不宽大,也无法使电极与整流板的距离接近。
在此情况下,容易发生下列之不适当的情况。
1.与框体相同,以树脂等的绝缘体构成整流板,藉由离子产生电极的高电压,整流板做分极、带电,尘埃、油烟及油等多量地被吸着,污物易于进入。
2.于此,为了防止带电,若整流板以金属制成,或者是表面用金属镀层等的导体层覆盖,则由于离子产生电极与整流板上之导体层的距离接近,在与整流板之间会火花放电,离子产生效率会大幅减少,并变得不稳定。又由火花放电而导致的异臭及噪音也是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为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将送风机与整流板装入,为了能提高朝离子产生电极送风效率,且谓带电与火花放电的整流板与离子产生电极不产生电气干涉,进而可有效利用提升送风效率以改善离子产生效率,并且防止污物附着于整流板上。
为解决上述之目的,本发明之离子产生装置包括具有离子放出口的框体,配置于该框体内部之离子产生电极,装入对该离子产生电极施加负极性高电压之高电压产生电路之高压基板,从离子产生电极至离子放出口的方向上、产生含有该离子产生电极所产生之负离子气流的送风机,以及具有板面沿送风方向配置的板状型态,在送风方向位于离子产生电极下游侧且配置在位于离子放出口上游侧的框体内,将气流面向离子放出口沿板面而做整流的整流板。
整流板至少最表面部由绝缘体所构成,而且,在面临离子产生电极的位置上该整流板之一部在送风方向上的内面贯穿而形成缺口成为带电防止用缺口部。
由上述之构造,在送风机送风方向上,藉由在离子产生电极与离放出口之间设置整流板,可有效地供给稳定气流至离子产生电极。该整流板,由于最表面部(当然全体亦可)由绝缘体构成,离子产生电极与整流板之间不会产生火花。因此,在面对离子产生电极的位置上,整流板之一部份在送风方向面内贯穿而形成缺口成为带电防止用缺口部。此结果,从离子产生电极附近,构成整流板的绝缘体不存在,不会造成由分极、带电而造成尘埃等的附着。
而且,高压基板藉由伴随产生高压的电场泄漏,绝缘基板与实装组件之绝缘铸件等易于附着尘埃。该尘埃等的附着会妨碍基板的放热而使电路动作错误,而且卷入导电性的尘埃也是造成短路的原因。因此,整流板覆盖于高压基板之至少一部份兼做基板保护体,可同时防止高压基板的污染。整流板藉由来自高压基板的电场不做过度地分极,最好在高压基板之间形成间隙而配置。例如,框体具有形成于框体底部的底部本体的情况下,高压基板藉由板面以沿框体底面之位置关系固着于底部本体上而易于组装。此状况下,整流板在该高压板之上方,与该高压基板之间产生间隙。
为了提高送风效率,离子放出口形成横长的状态下,最好整流板也对应离子放出口形成横长的形状。又,送风风扇具有对应离子放出口的横长型态,以水平方向的轴线旋转,并形成横长的送风叶片在旋转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配置的旋转风扇(Rotary Fan)。在此状态下,若将离子产生电极配置于面对整流板长方向中央的位置框体壁侧难以影响而可供给稳定之气流至离子产生电极,相对于气流的离子放出效率也可提高。然后,若带电防止用缺口部在该中央位置贯穿该整流板宽方向而形成,则横长之整流板被左右隔断,可提高一层防止带电效果。
接着,如上述之离子产生装置若长时间使用,含于气流中的尘埃及油烟或其它污物会附着于离子产生电极,不久放电面会被污物覆盖住。若变成如此的状态,供离子产生的放电会有妨害,离子产生效率降低,甚至会有停止产生离子的状况。
此状况,日本特开2002-15834号公报亦揭示,设置供附着于离子产生电极的附着物藉由电气之发热而烧掉的电气清洁机构,污物可确实而简单地除去,而可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由污物附着而导致离子产生效率降低。特别是在离子产生电极系前端形成尖锐的状况下,若污物附着于离子产生电场集中的前端部,会妨害离子产生效率极大。因此,若藉由电气清洁机构烧去附着于该离子产生电极的附着物,对试图防止这样的不适当极具效果。而且,附着于有助于离子产生的电极之尖锐的前端部的污物选择地除去,可完全达到清洁的目的,而且电气清洁机构的电气发热能力不高亦可,有助于装置的简略化。
那么,揭示于日本特开2002-15834号公报的装置构造,由于省略整流板,无法期待离子产生效率做很大的提升。于此,离子产生电极配置于离子放出口可及之附近。因此,电气的清洁机构配置在离子产生电极的侧方无法确保空间,故无法有效地活用框体之空间。然而,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离子产生电极与离子放出口间设有整流板,上述之通过气流供给效率甚至离子产生效率飞跃地提高。然后,在整流板上,像上述之防止带电缺口部,由于装置构造上形成必然的空间,藉由配置电气清洁机构于此,可图有效地活用框体的空间,甚至尽管设有整流板,装置全体可小型化。
电气的清洁机构具有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之火花放电用的火花放电相对电极,在与离子产生电极与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之间施加火花放电用之高电压的火花放电用高电压产生部。藉由高电压的施加而在离子产生电极与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之间产生的火花放电,可烧除附着于离子产生电极的附着物。若使用火花放电,火花之发热可有效地集中于电极表面,可确实地除去附着之污物。更进一步,离子产生电极系前端形成尖锐的状况下,火花放电相对电极,藉由与易于电场集中的离子产生电极之前端部相对,可确实地产生供清洁的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之际,离子产生电极与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的相对间隔(以下称隙缝间隔)为2mm以下,最好为1mm,即使施加电压的大小到达例如4000V的程度,使火花能确实的产生。又放电火花的产生连续地进行亦可,为避免电极温度过度上升,可间歇地进行。
该状况下,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至少从离子产生电极起离子产生的分离位置,以及在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与离子产生电极之间产生放电火花的接近位置之间,设有相对地接近、分离的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在离子产生时,将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从离子产生电极分离开,以防止本来希望产生离子时而产生火花放电的效果。然后,本发明的整流板切出一缺口而形成防止带电用缺口部,利用作为供火花放电相对电极接近、分离的移动通路,以图装置小型化。在分离位置上,为防止火花放电,离子产生电极与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之间最好形成3mm以上之相对间隔。
在上述之构造中,藉由将火花放电相对电极接地,以提高放电时的电流,甚至可确实地产生供清洁的火花放电。此状况下,火花放电相对电极在分离位置时,离子产生电极与接地的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之间藉由电晕放电型态易于产生离子。此为从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侧污物附着防止的观点而言有利地作用。又电晕放电中,离子产生电极前端尖锐的状况下,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从正面面对该离子产生电极的状态中,放电之电场分布变成一样,提升离子产生效率。本发明中,将位于离子产生电极前方的带电防止用缺口部,利用作为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的移动路径,可使火花放电相对电极正面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之前端,不止有节省空间的效果,离子产生效率也提高。又,该样态中,火花放电相对电极并非如日本特开2002-15834号公报所揭示形成针状或棒状的电极,而是使平面状之电极相对,做电晕放电以提高离子产生效率。此状态中,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从离子产生电极之前端侧见之,使用具有平面形、凸R形或球面形的电极面者是很有效果。
附图说明
第1图为本发明之离子产生装置之一例的外观立体图。
第2图为第1图之内部构造之立体图。
第3图为第2图之平面图(无整流板之状态)。
第4图为第2图之平面图(有整流板之状态)。
第5图为第4图之正视图。
第6图为第1图之离子产生装置之电路构造之一例的方块图。
第7图为第6图之详细构造之一例的电路图。
第8图为电气清洁机构之一例共同作用之侧视图。
第9图为电气清洁机构之电路构造例的示意图。
第10图为使火花放电相对电极抵接于离子产生电极后,后退时做火花放电之过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之实施型态中,参照表示于图面的几个实施例而做说明。第1图表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离子产生装置1的外观,由ABS树脂等塑料成形体所构成,具有框体2、42。框体2、42具有底部本体2,将该上方空间分段的形状而与该底部本体一体成形之上部本体42。在上部本体42的正面侧形成离子放出口4,同样地在背面侧形成气流吸入口3。第2图表示拆下上部本体42后框体内部的状态(图面右侧为第1图的离子放出口4侧),配置有离子产生电极7,以及将施加负极性高电压于该离子产生电极7之高电压产生电路装入的高压基板5。又从离子产生电极7到离子放出口4(参照第1图)的方向上,装入产生气流W0的送风机9,该气流W0包含该离子产生电极7所产生的负离子。在框体2、42内,配置有将气流向着离子放出口4沿板面而做整流的整流板25。该整流板25具有在送风方向(W0)沿板面配置的板状型态,在送风方向(W1→W0)上,配置在位于离子产生电极7的下游侧且位于离子放出口4的上游侧。
整流板25至少最表面部为绝缘体,在本实施型态是全体为绝缘体(塑料:例如ABS树脂,但并不限于此)所构成。又,面对离子产生电极7的位置上,该整流板25之一部分在送风方向藉由切出至面内之贯穿形状,而形成防止带电用缺口部25c。
而且,整流板25系兼做覆盖高压基板5之至少一部份的基板保护体。如第5图所示,高压基板5系以与框体底面的位置关系固着于底部本体2上,整流板25与该高压基板5之间产生间隙之型态而配置在该高压基板5的上方。整流板25以与该高压基板5不干涉的位置固定于从底部本体2上面突出的空间支持体27上。由于整流板25与高压基板5之间形成适度的间隙,整流板25之带电被抑制,可抑制灰尘与污物等的附着。特别是,高压基板5包含后述之压电转换构造的状况下,由于整流板25之带电易于产生,故形成上述间隙是有效的。该间隙之大小为2~20mm的程度。
离子产生电极7为金属,例如由Ni或Ni的合金,尖端形成尖锐状。该离子产生电极7藉由从底部本体2之上面突出的空间支持体27,固定于和整流板25同一或较高的位置上。于此,尖锐的放电部7b系一体成形于本体部7a上,并相对于突设在下部本体2底面上的空间支持体27上面,在本体部7a上以螺栓止动。
又,送风机9在送风方向上位于离子产生电极7上游侧,安装于底部本体2上。然后,该送风机9之送风扇9f在面向离子放出口4侧被具有送风开口21w的风扇盖21所覆盖。该风扇盖21与整流板25系以树脂一体成形,以图减少构件数。本实施例中,如第1图所示,在上部本体42横长地形成格栅状的离子放出口4,如第2图所示,送风扇9f亦对应于该离子放出口4具有横长型态。
具体的说,送风扇9f以水平方向的轴线旋转,横长的送风叶片9b在旋转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配置的旋转风扇(以下称为旋转风扇9f)。该旋转风扇9f之旋转轴的两端藉由立设于底部本体2上的一对支架9k、9k,经由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持。风扇盖21具有盖本体23,以横跨一对支架9k、9k的型态沿旋转风扇9f之长度方向配置于其上方。盖本体23有作为阻止支架9k、9k甚至旋转扇9f从底部本体2浮上之固定部的效果。又,风扇盖21具有从整流板25之两端于板面方向在送风方向后方侧分别延伸出之一对第一连结部23p、23p(参照第4图),以及从第一连结部23p、23p之后端直立向上设置,分别与盖本体23之两端结合的一对第二连结部12、12。然后,盖本体23与一对第二连结部12、12所形成之门型突缘构造的内侧成为送风开口21w。而且,在盖本体23上,配置有具备离子产生装置1之电源开关6的开关基板6s。
更进一步,整流板25的长度方向,甚至对应于旋转风扇9f的轴线方向两端,来自该旋转风扇9f的气流在整流板25之内面长度方向(横方向)的扩大受限制,面向离子放出口4而设置横方向整流板26、26。离子放出口4较旋转风扇9f之旋转叶片9b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上述横方向之整流板26、26系接近离子放出口4,面向该离子放出口4之两端位置,在整流板25内面长度方向上相向间隔展开,而斜向配置。在本实施型态中,横方向整流板26、26与分别对应的第二连结部12、12以及整流板25对应的端部呈横跨型态而一体成形。
整流板25系对应于离子放出口4以及旋转风扇9f形成横长状,并将离子产生电极7配置于面对该长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上。然后,防止带电用缺口部25c在该中央位置上以贯穿该整流板25宽度方向的型态成形。而且,旋转风扇9f的电源基板15(亦兼做后述之电气清洁机构78之电源兼控制基板)与高压基板5共同设于底部本体2上,在防止带电用缺口部25c上分段的整流板25之第一部份25a覆盖高压基板5,第二部份25b覆盖电源基板15。
高压基板5为施加供产生离子的高电压至离子产生电极7的单元,由装在绝缘性基板的高电压产生用电路所组成。第6图表示其方块图,包括输入部36、震荡部37、切换部38、升压部39及转换部(转换装置)40。第7图表示具体的电路构造之一例。升压部39包含压电转换子70。此为在压电陶瓷组件板71上形成输入侧端子72a、73a与输出侧端子74a,来自该输入侧端子72a、73a之一次侧交流输入电压,经由压电陶瓷组件板71的机械振动转换成比一次侧交流电压高压的二次侧交流电压,从输出侧端子74a面向离子放出电极而输出。一方面转换部40由于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的电压极性以负的占优势,而转换压电转换二次侧交流输出。藉此,离子产生电极7系做为主要负离子产生源而作用。
输入部36系将来自并设于高压基板5上未图标之安定化电源电路的直流定电压输入,经由调整用阻抗器(未图标)分配至各电路的比例。一方面震荡部(震荡电路)37接收直流定电压输入,由对应于压电转换70一次侧交流输入的频率产生震荡波形。该震荡部37在本实施型态中,成为由运算放大器62、负返回侧阻抗  52以及电容器53所构成的方形波震荡电路。而且,阻抗器54、55及56规定了震荡输入的基准电压,即震荡电压振幅的中心值,而藉由可变阻抗器56可变更该设定值。
又,切换部(切换电路)38接收来自震荡部37的波形讯号,藉由将来自电源单元的直流定电压输入做高速切换,而产生压电转换70之一次侧的输入交流波形。具体的说,切换部38为包含一对晶体管65、66的推拉切换电路(Push-Pull Switching)。该等晶体管65、66系藉由运算放大器62的输出(43为推拉阻抗)做ON-OFF,产生由震荡部(震荡电路)37的震荡频率而震荡的方波交流波形。该波形输入至压电转换70的一次侧。接着,压电转换70的压电陶瓷组件板71形成横长板形,在该板面长度方向中间位置上,切分为在板厚方向上做分极处理的第一板状区域71a与在板面长度方向做分极处理的第二板状区域71b。然后,以覆盖第一板状区域71a两面的型态,形成输入侧端子72a、73a所连接的输入侧电极对72、73,而在第二板状区域71b的板面长度方向之端面上,形成输出侧端子74a所连接的输出侧电极74。
在上述构造的压电转换70中,经由输入侧电极对72、73对第一板状区域71a进行交流输入时,在第一板状区域71a由于该分极方向为厚度方向,而形成长度方向传播的板波与板厚方向的电场做强力的结合,电气能量之一大半转换成长度方向传播的板波能量。另一方面,该长度方向的板波在第二区域71b传递,由于分极方向为长度方向,该板波与长度方向的电场强力结合。然后,将输入侧的交流频率对应于压电陶瓷组件板71之机械振动的共振频率(最好是一致),组件71的阻抗大体上在输入侧最小(共振)而在输出侧最大(反共振),藉由依照该阻抗转换比的升压比将一次侧输入升压为二次侧输出。
具有如此作动原理的压电转换70系构造简单,又与具有铁芯的卷线型转换相比非常轻量,具有小型化的有利点。然后,负载大的条件下,阻抗转换效率高,可稳定地得到高升压比。又若不使伴随离子放出的放电电流产生,在接近负载开放的条件下,在所驱动的离子产生装置可稳定地产生适于离子产生的高压,并可有效地活用上述压电转换特有的优点。
压电陶瓷组件板71的材质,例如本实施例由锆酸钛酸铅系钛钙型压电陶瓷(所谓的PZT)所构成。此系以锆酸钛酸铅为固溶体而构成主体,由于阻抗变换效率佳,很适合本发明使用。而且,锆酸铅与钛酸铅配合比为锆酸铅/钛酸铅之莫耳比0.8~1.3,实现出良好的阻抗转换效率。又,视需要可将锆或钛的一部份置换为Ni、Nb、Mg、Co、Mn等。
而且,PZT系的压电陶瓷组件板,若驱动频率极端升高,则共振敏锐度急遽钝化,由于导致转变效率降低,一次侧交流输入的频率在40~300kHz程度的比较低的频率范围内,最好对应组件71之机械共振频率的值而做设定。相反而言,组件71的机械共振频率收敛于上述频率范围内,因而决定组件71的尺寸。
而且,使用PZT系之压电陶瓷组件板的状况下,该一次侧交流输入的电压位准系确保负离子的产生效率,且从确保组件耐久性的观点,最好设定在15~40V。藉此,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的电压位准,若考虑上述一次侧交流输入的频率范围(40~300kHz),可确保在800~3000V(例如2000V)。
其次,转换部40包含做为整流装置的二极管76。该二极管76容许离子产生电极7向负极性充电(Charge-up),而阻止逆向的电荷移动,而得到对压电转换70之二次侧交流输出做整流分配的结果。在该实施例中,压电转换70输出侧端子74a的输出线74b末端系接地,从该中间离子产生电极7分歧而连接之同时,二极管76连接于离子产生电极7分歧点的下游侧。而且,在本实施型态中,为确保耐电压,复数个(此处为4个)二极管76串联。
一方面,在供压电转换70之二次侧交流输出返回震荡部(震荡电路)37的路径75a上,设有返回电容。压电转换70为图作动之稳定,必须以压电陶瓷组件板71之共振频率作中心,将驱动频率维持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如上述返回电容之设置,有效地使压电转换70之驱动频率安定化。
例如,作为一般生活用的负离子产生装置,为了有效地得出空气清净效果、杀菌效果以及除臭效果等,从离子产生电极7之电极前端在前方侧,距离1公尺的位置所测定每1平方公分之负离子产生量确保在10万个离子产生量以上。在此状况下,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的电压系1000~3000V为佳。又压电转换70之二次侧输出电压系以上述转换部40所整流后的负极性脉流的形态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离子产生放电接近于所谓的无声放电,有在空气中易于产生臭氧的问题。臭氧的氧化力强,虽然杀菌力及对有机物等的氧化分解力佳,但产生量多时会有不舒服的刺激臭味等缺点。例如上述之脉流的频率(以整流前之交流频率代用)过大时,会有臭氧产生量增大而臭氧臭味增强的情况。由此观之,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的脉流频率为150kHz以下较佳,且藉此残留臭氧产生量0.1ppm以下,可抑制过度臭氧臭味的产生。另一方面,少量臭氧的产生,藉由与负离子相乘的效果,可提高杀菌效果。由此观之,臭氧产生量0.01ppm以上0.04ppm以下较佳。在此状况下,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之电压为1000~2500V,脉流频率为50~150kHz较佳。
其次,如第2图所示,离子产生装置1中,附着于离子产生电极7的附着物,具体而言系附着于离子产生电极7之前端部,尘埃与油份之其它污物所构成之附着物藉由电气发热而烧除的电气清洁机构78系设于上述之防止带电用缺口部25c内。该电气清洁机构78包括与离子产生电极7相对之火花放电用的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以及将该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7,在供来自离子产生电极7的离子产生之分离位置(第8图(b))与供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和离子产生电极7之接近位置(第8图(a))之间,作接近、分离的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于此,将离子产生电极7的位置固定,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作为移动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的构造。然后,如第4图所示,防止带电缺口部25c成为供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作接近、分离的移动信道。
如第8图所示,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由于在离子产生电极7接近时用于促进清洁用火花放电而作接地。为此,该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在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7之分离位置时,由电晕放电而易于增进离子的产生。由于离子产生电极7之前端为尖锐状,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系从正面面向该离子产生电极7,并藉由电晕放电以提高离子产生效率。又,如第8图所示,该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系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7之前端具有凸R面状(平面状或球面状亦可)的相对面。该型态之采用具有促进清洁用之火花产生以及由电晕放电而促进离子产生的双重效果。本实施型态中,在凸R面状上由弯曲的带状金属构件构成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其两端固定于移动基座84上,并藉此在防止带电缺口部25c内与该移动基座84成为可移动之一体。
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包含安装于底部本体2之螺管线圈80,经由该进退杆81前端部的结合构件82,结合于安装有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之移动基座84的后端部。进退杆81藉由螺管线圈80驱动进退,藉此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的前端面向离子产生电极7做接近、分离。
第9图为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电气构造之一例的电路图。
螺管线圈80由连接器连接于直流电源(搭载于电源基板15(第2图)上)。另一方面,螺管线圈80的偏压讯号,经由切换机构185(在本实施型态中为光MOS所构成)从控制部186供给。控制部186由输入输出埠186a,以及所连接之CPU186b、RAM186c及186d装入的微处理器所构成。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的动作控制程序写入ROM186d。CPU186b系以RAM186c作工作区域而执行动作控制的程序,并藉此作为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的动作控制主体。控制部186发出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79的驱动指令讯号时,光MOS185接通,螺管线圈80接收电力使直流驱动电压作偏压。
上述之控制部186藉由控制程序,为了以电气清洁机构78对离子产生电极7作清洁,以预定之时序成为自动动作的清洁机构自动控制部。该清洁机构自动控制部,可作为例如离子产生装置之电源投入时使电气清洁机构作动者。本实施型态中,进入离子产生装置之电源切换时,控制部186接收电源投入讯号,并以其作为触发(Trigger)而开始电气清洁机构78的动作程序。
如第10(a)图所示,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系藉由螺管线圈80之偏压而像离子产生电极7接近,第10(b)图表示与其接触。在该状态下,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从离子产生电极7的前端分离时,由于放电用电压(1000~3000V)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两电极7、83之间的空隙一定以下的狭窄空间产生放电火花SP,藉由火花而导致的热集中使附着于离子产生电极7之前端部7a的尘埃及污物等附着物烧去。火花放电相对电极83更后退而扩大空隙,火花放电停止。之后,在离子产生电极7,由于离子产生电压施加于离子产生电极7上,火花放电终了之同时,可重新移行至离子产生模式。

Claims (7)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包括:
框体,具有离子放出口;
离子产生电极,配置于该框体之内部;
高压基板,将施加负极性高电压至该离子产生电极的高电压产生电路装入;
送风机,从上述离子产生电极至上述离子放出口的方向上,产生包含该离子产生电极所产生之负离子的气流;以及
整流板,具有板面沿送风方向配置的板状型态,配置在送风方向位于离子产生电极下游侧且配置在位于离子放出口上游侧的框体内,将气流面向离子放出口沿板面而做整流;其特征为:
整流板至少最表面部由绝缘体所构成,而且,在面临离子产生电极的位置上该整流板之一部在送风方向上的内面贯穿而形成缺口,藉此而成为带电防止用缺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流板覆盖上述高压基板之至少一部份以兼做基板保护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框体具有形成框体底部的底部本体;上述高压基板系以板面沿框体底部的位置关系固着于底部本体上;上述整流板在该高压基板之上方而与该高压基板之间形成间隙之型态而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离子放出口形成横长状,上述整流板系形成对应于上述离子放出口形成横长状,在面对该纵长方向中央的位置上配置上述离子产生电极之同时,上述防止带电用缺口部在该中央位置上,于宽度方向贯穿该整流板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供藉由电气发热烧除附着于上述离子产生电极的附着物的电气清洁机构,系设于上述防止带电用缺口部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气清洁机构包括:
火花放电相对电极,与离子产生电极相对之火花放电用;以及
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移动机构,使该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相对该离子产生电极,在供来自离子产生电极的离子产生之分离位置与供火花放电相对电极和离子产生电极之接近位置之间,将该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相对于离子产生电极做接近、分离;
上述防止带电用缺口部成为供上述火花放电相对电极接近、分离之路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火花放电相对电极系接地。
CNA031360335A 2003-05-16 2003-05-16 离子产生装置 Pending CN15494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31360335A CN1549413A (zh) 2003-05-16 2003-05-16 离子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31360335A CN1549413A (zh) 2003-05-16 2003-05-16 离子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9413A true CN1549413A (zh) 2004-11-24

Family

ID=34323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31360335A Pending CN1549413A (zh) 2003-05-16 2003-05-16 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54941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324A (zh) * 2009-06-09 2012-04-25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和离子产生装置
CN102738710A (zh) * 2011-04-05 2012-10-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管道架和离子生成装置
CN104519918A (zh) * 2012-09-14 2015-04-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324A (zh) * 2009-06-09 2012-04-25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和离子产生装置
CN102428324B (zh) * 2009-06-09 2014-12-31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
CN102738710A (zh) * 2011-04-05 2012-10-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管道架和离子生成装置
CN102738710B (zh) * 2011-04-05 2014-03-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管道架和离子生成装置
CN104519918A (zh) * 2012-09-14 2015-04-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87493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389008A (zh) 离子产生装置
KR101156349B1 (ko) 집진장치
CN104519918B (zh) 空气净化器
CN100420111C (zh) 用于产生离子的陶瓷电极结构和使用它的离子发生装置
US20100313761A1 (en) Dust collector
US7771671B2 (en) Air conditioner device with partially insulated collector electrode
CN1835805A (zh) 气体处理装置
CN1223240C (zh) 具有介质阻碍放电的放电灯的电子镇流器
KR20050013177A (ko) 전기 집진 장치
CN208398281U (zh) 加磁场的静电净化组件
CN1847736A (zh) 放电装置以及具有所述放电装置的空调
CN1549413A (zh) 离子产生装置
JP2009283305A (ja) イオン放出装置
US7517503B2 (en) Electro-kinetic air transporter and conditioner devices including pin-ring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with driver electrode
JP3947128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171983A (zh) 空气净化装置
KR100680890B1 (ko) 이온발생장치
CN104456746B (zh)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KR102121848B1 (ko) 이온풍 발생 장치
CN2796383Y (zh) 语音电蚊拍
KR920009015Y1 (ko) 송풍기 없는 전기 집진기
CN218013371U (zh) 集尘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净化装置
KR20030075696A (ko) 공기 청정기의 전기식 집진 필터
KR200275819Y1 (ko) 공기정화기의 방전판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047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7047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