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4620A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4620A
CN1514620A CNA2003101223121A CN200310122312A CN1514620A CN 1514620 A CN1514620 A CN 1514620A CN A2003101223121 A CNA2003101223121 A CN A2003101223121A CN 200310122312 A CN200310122312 A CN 200310122312A CN 1514620 A CN1514620 A CN 1514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multilink
channe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223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С�ֳ�
小林充
山口博幸
安达悟
杉本和夫
加藤祯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514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4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14Channel dividing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a single bit stream is divided between several baseband channels and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改善多链路通信所涉及信道的传输效率并且减轻处理负荷。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将多链路通信所涉及的传输信道数从“x”变至“y”,从SS/SPF表中获取与传输信道数“y”相关联的SS(采样大小)和SPF(每帧样本数),根据所获取的SS和SPF生成多链路帧,并且将它们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当检测到传输信道数从“x”变至“y”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从SS/SPF表中获取与传输信道数“y”相关联的SS和SPF,根据所获取的SS和SPF生成多链路帧,并且将它们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由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标准化的H.32x建议系列公知为用于可视电话的实时视频通信方法。根据该方法,多个数据项如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组合成一个数据项,然后对它进行传送。各种扩展模型在H.32x建议系列中定义。在其中一个建议即H.324 Annex H建议中,对使用多个链路(信道)传输一个数据项的多链路通信进行了定义。例如,与H.324 AnnexH相关联的技术公开于一篇标题为“ITU-T Recommendation on CD-ROM(CD-ROM上的ITU-T建议)”的文章,Disc-2,T-REC-H.324-200011-I!AnnH!MSW-E.zip,2000年11月(zip文件)和2000年3月(CD-ROM)。
现在将参照图11描述用于通过采用H.324 Annex H建议来处理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功能组成。视频编码部分J1使用视频编码方法如MPEG4对输入图像进行编码。音频编码部分J2使用音频编码方法如AMR对输入声音进行编码。通信控制部分J3通过利用在H.245建议中定义的消息按照通信装置的能力对通信系统执行控制如交换控制。多路复用部分J4采用根据H.223建议的多路复用处理。用于将视频和音频数据转换成一个多路复用数据项的移动多链路部分J5对通过转换获得的多路复用数据执行根据Annex H建议的多链路处理,以将它分成多个多路复用数据项。
现在将参照图2描述移动多链路部分J5的多链路处理过程。首先,以SS(sampling size,采样大小)字节对多路复用数据D1进行划分,并且将所得到的数据项顺序分配给要在其上传输它们的各信道的缓冲区。当各自具有SS字节的数据项累计至对应于SPF(samples perframe,每帧样本数)的数量时,向这些数据项提供一个同步标志F、首标信息H以及首标信息的CRC信息,以生成多链路帧MF,并且将多链路帧MF传输到另一终端。如图3A和3B所示,首标信息H包括完全首标信息H1和压缩首标信息H2。这些首标信息H包括:编号(CT),表示多链路帧要在其上传输的信道;标志(L),表示多链路帧在要用作多链路通信传输信道的信道中CT值最大的信道上传输;编号(SN),表示多链路帧的传输次序位置;以及标志(FT),表示多链路帧的类型。完全首标信息H1还包括SS和SPF的大小。
下面将描述恢复在移动多链路部分J5上执行的划分数据的处理过程。首先,对每个信道搜索同步标志,并且当检测到同步标志时,参考该标志之后的首标信息中的SN和L。此时,如果这些信道具有相同SN,则可以判定多链路帧是以相同定时发送的数据项。当存在处于“打开”状态的标志L时,它表示相关信道是最后一个信道。因此,对在各个信道上传输的数据项进行同步,并且可以恢复根据划分在信道上传输的多路复用数据以获得初始多路复用数据。由于编号SN的值只能为0到7,因此根据传输延迟的幅度可能实现不了同步。因此,考虑通信环境和接收端的缓冲区大小来设置SS和SPF值。所恢复的多路复用数据根据遵循H.223建议的方法分成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并且根据H.245建议分成多个数据项,然后对每个结果数据进行解码。同时播放解码数据项以允许实时视频通信。
在上述根据H.324 Annex H建议的多链路通信期间,根据划分要在各信道上传输的多个数据项(视频数据、音频数据等)通过将它们存储在多链路帧中来传输。如上所述,存储在多链路帧中的数据量由包含在首标信息中的SS和SPF值确定。最好是SS和SPF值根据各种因素如信道传输状态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改善传输效率。例如,当很可能发生突发错误时,可以设置小SS值来减小突发错误的影响。在信道中出现延迟的情况下,可以增大SS×SPF(有效载荷)的值来增大容许延迟量。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如上所述在多链路通信中改变SS和SPF值,必须将所要设置的表示SS和SPF值的信息加到多链路帧的首标信息。因此,当有效载荷的大小或者SS和SPF的内容根据信道的传输状态而频繁改变时,出现一个问题是信道的传输效率由于将SS和SPF值加到首标信息而降低。此外,当要改变有效载荷的大小或者SS和SPF的内容时,需要使用一个与正常使用的同步标志不同的同步标志并且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交换数据以允许在两端确认内容改变。这就需要复杂的处理并且导致处理负荷增大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改善多链路通信期间的信道传输效率并且减轻处理负荷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本发明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端终端划分所要传输的数据,并且将划分数据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从而以各自具有预定数据量的单元传输数据;接收端终端接收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且在其上传输的数据,并且组合接收数据;以及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根据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来控制。
本发明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划分单元,用于划分所要传输的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将划分数据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从而以各自具有预定数据量的单元将数据传输到外部终端;接收单元,用于从外部终端接收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且在其上传输的数据;组合单元,用于组合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判定单元,用于根据组合数据判定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判定单元所作的判定来控制数据量或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本发明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是一种用于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划分单元,用于划分所要传输的数据;以及传输单元,用于将划分数据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从而以各自具有预定数据量的单元将数据传输到外部终端;并且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从外部终端接收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且在其上传输的数据;组合单元,用于组合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判定单元,用于根据组合数据判定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判定单元所作的判定来控制数据量或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在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可以根据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来控制。因此,当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发生变化时,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可以根据改变之后的传输性能记录来控制。因此可以改善多链路通信中的信道传输效率并且减轻处理负荷。
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中,传输性能记录最好是用作多个传输信道的传输信道数。
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可以根据用作多个传输信道的传输信道数来控制。因此,当传输信道数发生改变时,可以根据改变之后的传输信道数来控制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因此可以改善多链路通信中的信道传输效率并且减轻处理负荷。
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中,最好根据由传输信道传输的数据量对用于改变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定时实行控制。
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由于用于改变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定时根据由传输信道传输的数据量来控制,因此即使当传输信道之间出现延迟时,也可以可靠地改变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中,最好通过参考根据传输性能记录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对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实施控制。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装置中,控制单元最好参照根据传输性能记录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控制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此外,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系统中,控制单元通过参考根据传输性能记录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控制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在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可以参照根据传输性能记录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控制。这样,传输信道所要传输的数据不要求本身包含表示存储在其中的数据量的信息,因此在多链路通信期间可以改善信道的传输效率。此外,根据传输信道数变化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可以通过参考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容易地改变。这就允许容易地改变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从而减轻处理负荷。
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中,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最好根据发送端终端或接收端终端的数据缓冲区容量来确定。
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由于传输信道所要传输的数据量可以根据其中一个终端的数据缓冲区容量来确定,因此可以采用考虑该终端的缓冲区容量而确定的数据量在多链路通信期间传输数据。
在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中,最好将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从一个终端通知给另一个终端。此外,接收到通知的终端最好向另一个终端通知它对通知的响应。
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由于可以采用考虑终端双方的缓冲区容量而确定的数据量在多链路通信期间传输数据,因此可以更可靠地传输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功能布置图;
图2是多链路帧构建部分的功能说明图;
图3A是示出完全首标信息的概念图;
图3B是示出压缩首标信息的概念图;
图4是多链路帧解码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判定部分的功能说明图;
图6A示出存储在SS/SPF表中的表值的例子;
图6B示出存储在SS/SPF表中的表值的例子;
图7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操作流程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操作流程图;
图9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操作流程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操作流程图;
图11是相关技术的数据传输的功能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装置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同一标号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首先,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1的示例功能布置图。如图1所示,数据传输装置1包括数据输入/输出部分11、多路复用部分12A、多路分解部分12B、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判定部分14以及信道输入/输出部分15。该数据传输装置1的一个例子是用于电视会议系统或可视电话系统中的多媒体通信终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1采用由ITU-T标准化的H.324 Annex H建议。
数据输入/输出部分11包括视频编码部件11Aa、视频解码部件11Ab、音频编码部件11Ba、音频解码部件11Bb以及通信控制部件11C。视频编码部件11Aa采用ITU-T H.263建议或ISO/IEC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运动图象专家组)-4作为其视频编码方法,并且根据MPEG-4对数据传输装置1的视频数据输入进行编码。视频解码部件11Ab采用ITU-T H.263建议或ISO/IECMPEG-4作为其视频解码方法,并且根据MPEG-4对数据传输装置1的视频数据输出进行解码。音频编码部件11Ba采用ITU-T G.723.1建议或AMR(Adaptive Multi-Rate,自适应多速率)方法作为其音频编码方法,并且根据AMR方法对数据传输装置1的音频数据输入进行编码。音频解码部件11Bb采用ITU-T G.723.1建议或AMR方法作为其音频解码方法,并且根据AMR方法对数据传输装置1的音频数据输出进行解码。实时视频通信通过同时播放以这种方式解码的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而成为可能。
通信控制部件11C包括H245处理部件11CA和SRP处理部件11CB。H245处理部件11CA采用ITU-T H.245建议,并且执行与另一数据传输装置1的多媒体通信的各种有关处理,如信道分配处理和消息交换处理。SRP处理部件11CB采用SRP(SimpleRetransmission Protocol,简单重新传输协议),其中,SRP是在ITU-T H.324建议中定义的重新传输规程协议,并且当发生传输错误时,使用NSRP(Numbered SRP,编号SRP)或CCSRL(Control Channel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Layer,控制信道分段和重组层)规程执行数据重新传输处理。
多路复用部分12A采用ITU-T H.223建议(可以可选地采用H.223 Annex A或H.223 Annex B)。它将在数据输入/输出部分11编码的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复用为一个数据项,以生成多路复用数据,并且将所生成的多路复用数据发送到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多路分解部分12B采用ITU-T H.223建议(可以可选地采用H.223 Annex A或H.223 Annex B)。它将在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组合的多路复用数据分解成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并且将分解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发送到数据输入/输出部分11。
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采用ITU-T H.324 Annex H建议,并且根据能够基于多链路通信进行通信的信道数,划分在多路复用部分12A经过多路复用的多路复用数据(划分处理)。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将通过多个信道从另一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的数据组合成一个数据项以恢复多路复用数据(组合处理)。
现在将参照图2描述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上的划分处理。首先,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将在多路复用部分12A经过多路复用的数据D1划分成各自具有SS(采样大小)字节的单元。下一步,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将分成具有SS(采样大小)字节的单元的数据顺序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CH1-CHn(n是等于或小于8的正整数)。当分配给各传输信道CH1-CHn的具有SS字节的数据量达到SPF(每帧样本数)时,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用分配给传输信道的数量等于SPF的数据(具有SS字节)形成一个数据集(以下称作有效载荷PL”)。然后,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向有效载荷PL提供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同步标志F和首标信息H,以生成一个多链路帧MF。也就是,多链路帧MF包括同步标志F、首标信息H以及具有SS字节×SPF(SS与SPF的相乘结果)的有效载荷PL。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通过与多链路帧MF相关联的传输信道将所生成的多链路帧MF传输到另一数据传输装置。该划分处理允许根据划分在多个传输信道上传输一个多路复用数据项。
图3A和3B作为例子示出首标信息的概念图,并且将参照这些附图描述首标信息。首标信息H包括完全首标信息H1和压缩首标信息H2。存储在图3A所示的完全首标信息H1的第一字节中的是:编号(CT:信道标记),表示包括完全首标信息H1的多链路帧MF在其上传输的信道;编号(SN:序列号),表示多链路帧MF的传输次序位置;标志(L:最后一个),表示多链路帧MF在要用作多链路通信传输信道的信道中信道号(CT)最大的信道上传输;以及标志(FT:帧类型),表示多链路帧的类型。按照多链路帧MF的类型,存在用于控制数据的多链路帧MF和用于普通数据如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多链路帧MF。表示存储在多链路帧MF中的一个划分数据项的大小的SS(字节数)存储在完全首标信息H1的第二字节中。表示存储在多链路帧MF中的划分数据项数的SPF(表示数目的值)存储在完全首标信息H1的第三字节中。表示首标信息H是否被正确传输的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信息存储在完全首标信息H1的第四和第五字节中。
如上所述的CT、SN、L和FT存储在图3B所示的压缩首标信息H2的第一字节中,并且CRC信息存储在压缩首标信息H2的第二字节中。因此,包含在完全首标信息H1中的SS和SPF不存储在压缩首标信息H2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存储在后面将要描述的SS/SPF表中的SS和SPF,因此仅使用首标信息H2作为首标信息H。这就允许减少所要传输的数据。
现在将参照图4描述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的组合处理。为简洁起见,在此将描述在两个传输信道CH1和CH2上执行多链路通信的情况。为方便起见,图4所示的多链路帧MF以代表多链路帧MF的传输次序的编号(SN)表示,并且将数字0到7分配给它们作为SN。在图4所示的传输信道CH1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在传输信道CH2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具体地说,由于传输信道CH1的信道号(CT)为“1”并且传输信道CH2的信道号(CT)为“2”,因此在信道号(CT)最大的传输信道CH2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打开状态。
首先,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1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从在各传输信道CH1和CH2上接收的多链路帧MF中检索同步标志F。当从在各传输信道CH1和CH2上接收的多链路帧MF中检测到同步标志F时,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参考包含在所检测同步标志F之后的压缩首标信息H2中的编号SN和标志L。当通过参考包含在压缩首标信息H2中的编号SN和标志L而确定这些多链路帧MF具有SN时,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判定分别从传输信道CH1和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是以相同定时从发射端SG上的数据传输装置1发送的多链路帧MF。为说明起见,更具体地说,假定如图4所示传输信道CH1和CH2之间出现延迟差D2-D1。于是,当从传输开始过去D1[毫秒]时,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1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在信道CH1上检测其SN为“0”的多链路帧MF的同步标志F,并且当自从传输开始过去D2[毫秒]时,在信道CH2上检测其SN为“0”的多链路帧MF的同步标志F。在这种情况下,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判定这些多链路帧MF是从发送端SG上的数据传输装置1以相同定时发送的多链路帧MF。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1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判定传输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的多链路帧MF的传输信道是用作多链路通信传输信道的信道中信道号(CT)最大的信道,即最后一个多链路通信传输信道。因此,可以通过同步在传输信道CH1和CH2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来将在传输信道CH1和CH2上接收的数据组合成一个多路复用数据项。具体地说,通过以信道号(CT)的次序交替组合包含在来自这些信道的同步多链路帧MF中的划分数据的每一SS字节,可以将从信道CH1和CH2接收的数据组合成一个多路复用数据项。因此可以恢复由发送端SG上的数据传输装置从多路复用数据划分的数据,从而获得原始多路复用数据。
下一步,图1所示的判定部分14根据包含在从另一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的多链路帧MF中的压缩首标信息H2,判定用于多链路通信的传输信道数目是否存在任何增大或减小(判定处理)。
现在将参照图5描述判定部分14的判定处理。为简洁起见,在此将描述当使用两个传输信道CH1和CH2执行多链路通信时增加一个新传输信道CH3作为多链路通信对象的情况。就图5所示的多链路帧MF而言,示出代表多链路帧MF的传输次序的编号(SN),并且将数字0到7分配给它们作为SN。
就在传输信道CH1和CH2上从发送端SG传输的多链路帧MF中SN为“0”到“4”的多链路帧MF而言,在传输信道CH1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关闭状态,并且在传输信道CH2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打开状态。具体地说,由于传输信道CH1的信道号(CT)为“1”并且传输信道CH2的信道号(CT)为“2”,因此信道号(CT)最大的传输信道CH2上的标志L设为打开状态。如上所述,标志L是表示多链路帧MF由用于多链路通信的传输信道中信道号(CT)最大的传输信道传输的标志。
在从发送端SG传输SN为“4”的多链路帧MF之后,新增传输信道CH3作为用于多链路通信的传输信道。在这种情况下,发送端S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部分13将此后在信道CH2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的状态(从SN为“5”的帧开始)从打开变至关闭,并且将在信道CH3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打开状态。具体地说,由于信道CH3的信道号(CT)为“3”,因此在信道号(CT)最大的信道CH3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打开状态。
就在接收端JG从传输信道CH1和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中SN为“0”到“4”的多链路帧MF而言,从传输信道CH1接收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关闭状态,并且从传输信道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设为打开状态。因此,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同步分别从传输信道CH1和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以将从信道CH1和CH2接收的数据组合成一个多路复用数据项。此时,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判定从传输信道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是从最后一个多链路通信传输信道接收的多链路帧MF。当作出该判定时,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增大SN值以标识要经过同步处理的下一多链路帧MF。
下一步,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根据分别从传输信道CH1和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同步SN为“5”的多链路帧MF。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检测从传输信道CH2接收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从打开状态变至关闭状态,并且识别还从传输信道CH3接收SN为“5”的多链路帧MF。因此,接收端JG上数据传输装置的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通过确认从传输信道CH3接收的多链路帧MF(SN为“5”)的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来识别最后一个多链路通信传输信道从传输信道CH2变至传输信道CH3。也就是,它识别传输信道数从二增至三。
就传输信道数减小而言,当检测到在某传输信道上传输的多链路帧MF的标志L以类似于信道增加情况下的方式从关闭状态变至打开状态时,可以识别与传输该多链路帧MF的传输信道相比信道号(CT)大的传输信道从多链路通信中排除出去。
虽然传输信道数增大是根据标志L的内容来判定的,但是判定信道数增大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例如根据从传输信道接收的多链路帧MF的信道号(CT)来进行判定。具体地说,当接收多链路帧MF的信道号(CT)不同于已接收的多链路帧MF的各信道号(CT)时,可以识别增加新传输信道。
下一步,图1所示的信道输入/输出部分15根据多链路通信所涉及的传输信道数通过参考SS/SPF表来改变包含在多链路帧MF中的有效载荷PL的大小。当多链路通信所涉及的传输信道数增大或减小时或者当确认传输信道数的增大或减小时,信道输入/输出部分15改变有效载荷PL的大小。该改变的定时不限于传输信道数增大或减小的时候以及确认传输信道数增大或减小的时候。例如,有效载荷PL的大小可以在发生传输信道数改变或者确认传输信道数改变之后在各传输信道上发送和接收了若干帧(一定量的传输数据)的时候改变。通过在传输信道数改变和有效载荷PL大小改变之间引入该时间滞后,即使当传输信道之间出现延迟时也可以可靠地改变有效载荷PL的大小。
现在将参照图6A和6B描述SS/SPF表。如图6A和6B所示,SS/SPF表T具有多个SS/SPF记录R,其中每个记录是相互关联的传输信道数、SS值和SPF值的集合。
参照图6A所示的SS/SPF表T,存储在该表中的每个值设为使根据以“SS×SPF”表达的模式(数据划分模式)算出的有效载荷PL的大小(数据量)随着传输信道数的增大而增大。例如,SS和SPF值模式是考虑传输信道之间出现延迟的可能性随着传输信道数的增大而增大这一事实在SS/SPF表T中设置的。具体地说,即使当由于传输信道数的增大而在传输信道之间出现延迟时,也可以通过增大包含在多链路帧MF中的有效载荷的大小来减少多链路帧MF之间的同步失败的情形。
参照图6B所示的SS/SPF表T,存储在该表中的各值设为使根据以“SS×SPF”表达的模式(数据划分模式)算出的有效载荷PL的大小随着传输信道数的增大而减小。例如,SS和SPF值是考虑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容量小并且所有传输信道公共使用接收缓冲区这一情况在SS/SPF表T中设置的。具体地说,即使当分配给一个信道的接收缓冲区容量由于传输信道数的增大而减小时,也可以通过减小包含在多链路帧MF中的有效载荷的大小来减少发生接收缓冲区短缺的情形。
例如,该SS/SPF表T由发送端上的数据传输装置和接收端上的数据传输装置中的任一装置根据该任一数据传输装置的缓冲区容量生成。然后,该装置向另一装置通知所生成的表内容,这样,双方装置都具有其内容相互一致的SS/SPF表。
数据传输装置1的功能布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布置。例如,用于数据传输的发送器可以布置为包括视频编码部分11Aa、音频编码部分11Ba、通信控制部分11C、多路复用部分12A、多链路帧构建部分13A、判定部分14以及信道输入/输出部分15。用于数据传输的接收器可以布置为包括视频解码部分11Ab、音频解码部分11Bb、通信控制部分11C、多路分解部分12B、多链路帧解码部分13B、判定部分14以及信道输入/输出部分15。
现在将参照图7到10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操作。首先,将参照图7和8示意性地描述数据传输装置的操作。图7是示出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传输信道数没有变化的多链路通信期间的操作的顺序图。图8是示出当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多链路通信期间传输信道数改变时所发生的操作的顺序图。所述操作是当使用为多链路通信分配的多个信道在数据传输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时在终端之间执行的操作。
首先,如图7所示,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执行用于确定SS/SPF表T的内容的表确定处理(步骤S1)。表确定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下一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根据通过表确定处理确定的SS/SPF表T生成多链路帧MF,并且通过多个传输信道CH1-CHx(x是正整数)将包括多链路帧MF的数据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具体地说,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根据与信道数“x”相关联的SS和SPF生成多链路帧MF,并且使用“x”个传输信道将数据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下一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数据,并且根据包含在接收多链路帧MF的压缩首标信息H2中的信道号(CT)和标志L执行用于判定传输信道数是否增大或减小的判定处理(步骤S3)。判定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当通过判定处理判定传输信道数既未增大又未减小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根据SS/SPF表T生成多链路帧MF,并且通过多个传输信道CH1-CHx将包括多链路帧MF的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步骤S4)。
下一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由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数据,并且根据包含在接收多链路帧MF的压缩首标信息H2中的信道号(CT)和标志L执行用于判定传输信道数是否增大或减小的判定处理(步骤S5)。当通过判定处理判定传输信道数既未增大又未减小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按原样继续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数据传输。
因此,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继续使用“x”个传输信道的多链路通信。
参照图8,现在将描述传输信道数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执行的多链路通信期间发生变化的情况。所述操作是当使用“x”个传输信道的多链路通信变至使用“y”(y是正整数)个传输信道的多链路通信时发生的操作。
首先,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将多链路通信所涉及的传输信道数从“x”变至“y”(步骤S11)。下一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从SS/SPF表T中获取与传输信道数“y”相关联的SS和SPF模式(步骤S12)。然后,它根据所获取的SS和SPF生成多链路帧MF,并且通过如此改变的传输信道CH1-CHy将包括多链路帧MF的数据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步骤S13)。也就是,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使用“y”个传输信道将数据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下一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发送的数据,并且根据包含在接收多链路帧MF的压缩首标信息H2中的信道号(CT)和标志L执行用于判定传输信道数是否增大或减小的判定处理(步骤S14)。判定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当通过判定处理判定传输信道数从“x”变至“y”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从SS/SPF表T中获取与传输信道数“y”相关联的SS和SPF模式(步骤S15)。然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根据所获取的SS和SPF生成多链路帧MF,并且通过多个传输信道CH1-CHy将包括多链路帧MF的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步骤S16)。
即使当传输信道数如上所述从“x”个信道变至“y”个信道时,也可以使用其中既没有存储SS又没有存储SPF的压缩首标信息H2作为多链路帧的首标信息,因为与所更新的传输信道数“y”相关联的SS和SPF模式可以从SS/SPF表T中获取。这就允许改善多链路通信期间的信道传输效率。处理负荷可以通过预先提供其中存储有SS和SPF模式的SS/SPF表T来减轻,因为SS和SPF值可以通过根据传输信道数变化从该表中获取SS和SPF模式来改变。
现在将参照图9描述上述表确定处理的操作。首先,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通知考虑接收和发送期间第一装置本身的缓冲区容量和终端能力而生成的SS/SPF表T的内容(步骤S21)。
下一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判定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的SS/SPF表T的内容对于接收和发送期间第二装置本身的缓冲区容量和终端能力是否处于容许范围之内(步骤S22)。如果判定为“是”(步骤S22;是),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作出表示它同意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的SS/SPF表T的内容的响应(步骤S23)。
如果在步骤S22判定内容超出容许范围(步骤S22;否),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向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通知考虑接收和传输期间第二装置本身的缓冲区容量和终端能力而生成的SS/SPF表T的内容(步骤S24)。
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由于可以如上所述使用考虑接收和发送期间各数据装置的缓冲区容量和终端能力而生成的SS/SPF表T,因此可以根据各数据传输装置的能力更高效地执行多链路通信。
当判定从另一通信端上的数据传输装置接收的SS/SPF表T超出容许范围时,可以作出表示要使用包含SS和SPF的完全首标信息H1作为首标信息H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如同相关技术一样执行使用完全首标信息H1的多链路通信。
现在将参照图10描述上述判定处理的操作。首先,数据传输装置将作为表示多链路帧MF的传输次序的编号的SN设为初始值“0”(步骤S25)。本实施例中的SN用0到7的自然数表示。数“0”到“7”顺序分配给SN作为多链路帧MF的传输次序,并且“7”之后为“0”,由此再次类似分配这些数。在下面描述中,当前要经过组合处理的多链路帧的SN以SNn表示,并且表示居于SNn之前的传输次序位置的SN以SNm表示。
下一步,数据传输装置从存储在其接收缓冲区内的数据中检测编号为SNn的多链路帧MF(步骤S26)。然后,数据传输装置根据编号SNn将包含在所检测多链路帧MF中的信道号(CT)和标志L存储在存储器中(步骤S27)。
下一步,数据传输装置判定与编号SNn相关联的信道号CT是否存在于与编号SNm相关联的信道号CT中(步骤S28)。也就是,数据传输装置判定与编号SNn相关联的信道号CT是否为新检测的信道号(CT)。在初始处理(当在步骤S25初始存储“0”作为编号SNn时执行的处理)的时候不进行该判定。这是因为在初始处理的时候不存在编号SNm。出于相同的原因,后面将要描述的步骤S29到S32的处理在初始处理的时候也不执行。
如果步骤S28的判定结果为“否”(步骤S28;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30。如果在步骤S28判定与编号SNn相关联的信道号CT存在于与编号SNm相关联的信道号CT中(步骤S28;是),则数据传输装置判定是否与编号SNm相关联的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并且与编号SNn相关联的标志L处于关闭状态(步骤S29)。也就是,数据传输装置判定标志L对于同一信道号(CT)是否从打开状态变至关闭状态。如果判定结果为“是”(步骤S29;是),则数据传输装置判定传输信道数增大(步骤S30),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33。
如果步骤S29的判定结果为“否”(步骤S29;否),则数据传输装置判定是否与编号SNm相关联的标志L处于关闭状态并且与编号SNn相关联的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步骤S31)。也就是,数据传输装置判定标志L对于同一信道号(CT)是否从关闭状态变至打开状态。如果判定结果为“是”(步骤S31;是),则数据传输装置判定传输信道数减小(步骤S32)。如果步骤S31的判定结果为“否”(步骤S31;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33。
下一步,数据传输装置判定是否完成所有具有编号SNn的多链路帧MF的检测(步骤S33)。具体地说,该检测可以例如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判定:检查是否已经检测到与编号SNn相关联且其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的多链路帧MF并且检查是否已检测到信道号(CT)等于或小于与该多链路帧MF相关联的信道号(CT)的所有多链路帧MF。这是因为对于编号为SNn的帧,其标志L处于打开状态的多链路帧MF的信道号(CT)是最大信道号CT。
如果步骤S33的判定结果为“否”(步骤S33;否),则数据传输装置进入步骤S26的处理。如果在步骤S33判定已完成所有具有编号SNn的多链路帧MF的检测(步骤S33;是),则数据传输装置计算多链路通信当前所涉及的信道数(步骤S34)。对于特定计算,例如,可以计算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编号SNn相关联的信道号CT的总数作为信道数。
下一步,数据传输装置增大编号SNn,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6(步骤S35)。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多链路通信所涉及的传输信道数来控制包含在多链路帧MF中的有效载荷PL的大小(数据量)以及SS和SPF模式(数据划分模式)。因此,在传输信道数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改变之后的传输信道数来控制有效载荷PL的大小或者SS和SPF模式。也就是,使用根据适合于改变之后的传输信道数的有效载荷PL或者SS和SPF模式生成的多链路帧MF来传输数据,并且可以改善多链路通信期间传输信道的传输效率。
由于可以通过参考其中根据传输信道数存储有效载荷大小的SS/SPF表来获取SS和SPF模式(有效载荷PL的大小),因此多链路帧MF可以仅包含压缩首标信息H2作为首标信息。这就消除了使用完全首标信息作为多链路帧的首标信息的需要,从而可以在多链路通信期间改善信道的传输效率。此外,由于SS和SPF值可以通过根据传输信道数变化从SS/SPF表中获取SS和SPF模式来容易地改变,因此可以减轻处理负荷。
根据H.324 Annex H建议的数据接收端参考所接收的所有多链路帧的首标信息来检查有效载荷的大小是否发生改变。根据本发明,由于仅使用压缩首标信息作为多链路帧的首标信息,因此不需要参考所有多链路帧的首标信息来检查有效载荷大小是否发生改变。因此,可以相应减轻处理负荷。
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允许改善多链路通信所涉及信道的传输效率并且减轻处理负荷。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发送端终端划分所要传输的数据,并且将划分数据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从而以各自具有预定数据量的单元传输数据;
在接收端终端接收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且在其上传输的数据,并且组合接收数据,其中,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根据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来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传输性能记录是用作多个传输信道的传输信道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根据由传输信道传输的数据量对用于改变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定时实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通过参考根据传输性能记录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对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实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根据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一的数据缓冲区容量来确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将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从一个终端通知给另一个终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接收到通知的所述另一个终端向所述一个终端通知它对通知的响应。
8.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划分所要传输的数据;
传输单元,用于将划分数据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从而以各自具有预定数据量的单元将数据传输到外部终端;
接收单元,用于从外部终端接收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且在其上传输的数据;
组合单元,用于组合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
判定单元,用于根据组合数据判定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判定单元所作的判定来控制数据量或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控制单元通过参考根据传输性能记录预先定义的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来控制数据量和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10.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用于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进行发送和接收,
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划分所要传输的数据;以及
传输单元,用于将划分数据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从而以各自具有预定数据量的单元将数据传输到外部终端,
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从外部终端接收分配给多个传输信道且在其上传输的数据;
组合单元,用于组合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
判定单元,用于根据组合数据判定各传输信道的传输性能记录;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判定单元所作的判定来控制数据量或数据划分模式的其中之一或两者。
CNA2003101223121A 2002-12-18 2003-12-18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Pending CN15146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67287/2002 2002-12-18
JP2002367287A JP4199997B2 (ja) 2002-12-18 2002-12-18 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4620A true CN1514620A (zh) 2004-07-21

Family

ID=32376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3101223121A Pending CN1514620A (zh) 2002-12-18 2003-12-18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30413B2 (zh)
EP (1) EP1432191B1 (zh)
JP (1) JP4199997B2 (zh)
CN (1) CN151462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9310B (zh) * 2006-03-16 2010-08-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链路共享服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1039309B (zh) * 2006-03-16 2010-09-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链路共享服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1720107B (zh) * 2009-03-23 2013-05-29 上海通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多媒体传输的多路联合通信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421664D0 (en) * 2004-09-29 2004-10-27 Nokia Corp Method for commuication over a lossy interface
US7965736B2 (en) 2005-08-24 2011-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x protocol data units in physical layer packets
US8611258B1 (en) * 2005-09-30 2013-12-1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ing video and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 sessions
CA2628235A1 (en) 2005-11-07 2007-05-10 Lg Electronics In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
US8713393B2 (en) * 2007-10-02 2014-04-29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Retransmission and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623196B2 (ja) * 2008-10-08 2011-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070198A (ja) * 2010-09-23 2012-04-05 Nec Engineering Ltd 映像伝送システム
JP5772132B2 (ja) * 2011-03-25 2015-09-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装置、データ転送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7018399A (zh) * 2017-03-28 2017-08-04 北京犀牛数字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1649A (en) * 1991-08-08 1993-07-27 Ascend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ession
JPH05153183A (ja) 1991-11-27 1993-06-18 Hitachi Ltd 複数のリンクを用いたデータ転送方式
WO1998037658A2 (en) * 1997-02-24 1998-08-27 Picturetel Corporation Channel aggregation having low latency and overhead
US6411629B1 (en) * 1998-12-29 2002-06-25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Data interleaving method
US6335933B1 (en) * 1999-05-21 2002-01-01 Broadcom Homenetworking, Inc. Limite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for frame-bas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6999429B1 (en) * 2000-03-03 2006-02-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ccess technology integrated header compression
EP1148687A1 (en) * 2000-04-20 2001-10-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mmunication device
FR2809577B1 (fr) * 2000-05-25 2002-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Metho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combattant la degradation de la qualite de service
US7082569B2 (en) * 2001-01-17 2006-07-25 Outlooksof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providing dynamic spreadsheet functionality
US7054291B2 (en) * 2001-01-22 2006-05-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mobile station abbreviated point-to-point protocol negotiation
US6490296B2 (en) * 2001-02-28 2002-12-03 Symmetricom, Inc. Multi-link 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for bonding multiple PVC's in an inverse multiplexing arrangement
US6879590B2 (en) * 2002-04-26 2005-04-12 Valo, Inc.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acilitating aggregation of physical links into logical link
US7277419B2 (en) * 2002-08-30 2007-10-02 Intel Corporation Supporting disparate packet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9310B (zh) * 2006-03-16 2010-08-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链路共享服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1039309B (zh) * 2006-03-16 2010-09-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链路共享服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1720107B (zh) * 2009-03-23 2013-05-29 上海通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多媒体传输的多路联合通信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32191A1 (en) 2004-06-23
US20040179556A1 (en) 2004-09-16
EP1432191B1 (en) 2012-02-22
JP4199997B2 (ja) 2008-12-24
US7630413B2 (en) 2009-12-08
JP2004201037A (ja) 2004-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3545B (zh) 用于可缩放媒体编码和传输的多个互操作性点
CN1163045C (zh) 分组通信中的头部压缩状态更新
US20030072376A1 (en) Transmission of video using variable rate modulation
US6826233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RU2601442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мультимедиа-содержимого в системе мультимедиа
CN1514620A (zh)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
US10148970B2 (en) Scalable video coding/multiplexing compatible with non-scalable decoders
CN196956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音频和视频数据的同步
CN102067551B (zh) 媒体流处理
CN101120593A (zh) 可扩展性信息的编码、存储和信号发送
CN1943189A (zh) 增加通信系统中所感知交互性的方法及设备
US6714561B1 (en) Adaptive multiplexing/demultiplexing method and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therefor
CN1856112A (zh) 基于h.264的压缩视频传输误码消除方法
CN101453639A (zh) 支持roi区域的多路视频流的编码、解码方法和系统
CN110224793B (zh) 一种基于媒体内容的自适应fec方法
WO2008063735A2 (en) Payload header compression in an rtp session
CN101790754B (zh) 用于提供amr-wb dtx同步的系统和方法
US2011022254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the decoding order of layered media in packet-based communication
US2003017477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igitized moving images from a transmitter to a receiver and a corresponding decoder
CN1871864A (zh) 重传语音编码数据的方法
CN107210843A (zh) 使用喷泉编码的实时视频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1282164A (zh) 一种减少无线通讯业务时延的方法及装置
CN1166216C (zh) 具有单一外存储器的数据多路复用装置
US7415047B1 (e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multiplex patterns
JP2002152181A (ja) マルチメディアデータ通信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メディアデータ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