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3405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3405A
CN1503405A CNA031648673A CN03164867A CN1503405A CN 1503405 A CN1503405 A CN 1503405A CN A031648673 A CNA031648673 A CN A031648673A CN 03164867 A CN03164867 A CN 03164867A CN 1503405 A CN1503405 A CN 1503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taining hole
contact portion
electric connector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648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7489C (zh
Inventor
久保司
堀井利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03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3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748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748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组装入一个绝缘壳体5。所述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由金属板形成且具有通用的规格。当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分别组装入壳体5的对应的第一端子保持孔15和第二端子保持孔16中时,第二端子7的接触部分25的高度高于第一端子6的接触部分25一个预定的量(例如,0.3mm)。由位于端子6的自由端27的突起形成的抵接部分抵靠着由端子保持孔16的侧壁21的凹部22的上边沿部分形成的止动器38。因此,接触部分25的高度可以被调节。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所谓的压接型电连接器(compression type electricconnector),其用于在电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偏压一个触点以得到一个接触压。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连接器的实施例,一个用于连接彼此相对的电路板的板连接连接器是公知的。连接器被固定在电路板中的一个上,且被连接于位于另一个电路板上的连接器或被直接连接于位于另一个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上。
而且,这种类型的连接器还被应用于设置在可充电电池内、以便用于便携电子装置的连接器,例如,应用于薄型笔记本电脑(如,在JP-A-10-270103中示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平10-270103>)。
当这种类型连接器的端子连接于另一组的连接器的端子或连接于另一组的电路板的印刷线时,需要防止异常的电压或异常的信号被传输。
因此,例如,在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的端子被用作一个接地端子且所述连接器被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在其它的用于信号传输的端子之前所述接地端子快速的连接,使得带有所述连接器的电路板和另一组的一个连接器或电路板接地。
由于这个原因,需要将接地端子的触点的高度设置成高于其它端子的触点(如信号端子)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特殊的端子用作接地端子,因此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电连接器,其中在连接的时候异常电压或异常信号不被传输,且制造成本可以降低。
为了得到这个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指一个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由金属板制成并具有通用规格的端子和一个具有多个端子保持孔的绝缘壳体,所述端子保持孔横向设置以分别保持端子,其中所述端子保持孔是向前开口的以用于分别插入对应的端子,且端子保持孔还具有向上的开口部分,每一个端子包括一个与端子保持孔啮合的啮合部分,一个连接于啮合部分的弯曲的弹性部分,一个连接于弹性部分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被弹性部分弹性偏压且从对应的端子保持孔的开口部分向上突出,和一个位于连接于接触部分的自由端的抵接部分,一个形成在每一个端子保持孔上的止动器,用于抵靠对应端子的自由端的抵接部分,因此克服弹性部分的施力(energizing force)来调节对应端子的高度,止动器的一部分的一个位置设置的比其它止动器的位置高,因此将对应于止动器的所述一部分的端子的接触部分的位置设置得相对较高。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利用一个具有更高的接触部分的端子作为接地端子,能够在连接的时候防止异常的电压或异常的信号传输。而且,为了实现接触部分具有不同高度的端子,采用由金属板制成并具有通用规格的端子。因此,制造成本降低。由于,具有稍微弯曲的弹性部分的端子从端子保持孔的前部插入以在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中释放弹性部分,且由于端子自由端的抵接部分通过弹性部分的偏压力抵靠着止动器,因此,每一个端子的接触部分的高度被自动调节。因此,组装可以容易的实现。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弹性部分包括一个位于端子保持孔内部且向前开口的向前U形部分,啮合部分包括一个连接于向前U形部分的下部片且被压进端子保持孔的基座部分,接触部分位于一个锥形接触形成部分的顶部,所述锥形接触形成部分连接于向前U形部分的上部片,受到接触压时端子的接触部分的位置从不受接触压时的接触部分的位置斜向、向前移动。根据这个方面,当另一组的接触部分从端子的接触部分垂直接近或分开时,接触部分彼此纵向的摩擦。因此,位于接触部分的氧化物薄膜可以被除去(所谓的擦拭)且可以长时间保持很好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接触形成部分具有第一和第二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部分之间设置有顶部,第一部分连接于向前U形部的上部片上,且自由端包括从第二部分的下端向后延伸的延伸端。根据这个方面,端子的自由端向后折叠。因此,整个端子的形状可以被缩小。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个凹部形成在端子保持孔的侧壁上,抵接部分通过一个从端子的自由端向一侧突出的突起形成且被容纳在凹部中,止动器位于凹部的上边沿部分且凹部从端子插入孔向前开口,以这样的方式所述突起可以从端子保持孔的前部插入。根据这一方面,当端子将要从端子保持孔的前部插入时,将要成为从端子的自由端向一侧突出的抵接部分的突起可以很容易的容纳在凹部中且突起可以在凹部的上边沿部分抵靠止动器,因此调节接触部分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凹部的一个边沿部分包括一个用于通过抵接部分调节接触部分的活动范围的调节部分。根据这一方面,接触部分的活动范围通过用于调节接触部分的高度的抵接部分调节,且可以显著地防止端子的弹性部分的下降或断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3是表示电连接器的底视图,
图4是表示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5是沿图2中的线V-V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中的线VI-VI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中线VII-VII的剖视图,
图8是对应于图6的剖视图,以点划线的形式表示接触部分的位移,
图9A和图9B是表示电连接器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示第一和第二端子的抵接部分的突起分别与止动器啮合的状态,以及
图10是表示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和电路板的示意性剖视图,图示了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分与另一组的电路板连接的状态。
注意在附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电连接器,2是电路板,3是另一组电路板,4是一个印刷电路,5是一个壳体,6是第一端子,7是第二端子,15是第一端子保持孔,16是第二端子保持孔,17是开口部分(向前开口部分),18是开口部分(向上开口部分),19是底壁,21是侧壁,22是凹部,23是基座部分(啮合部分),24是弹性部分,25是接触部分,26是接触形成部分,27是自由端(延伸端),27a是侧边沿,29是引导部分,31是下部片,32是上部片,33是顶部,34是第一部分,35是第二部分,36是突起(抵接部分),37和38是止动器,40是上部边沿部分,41是下部边沿部分,且42是后边沿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在下面结合附图进行描述。图1,图2,图3和图4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平面图,前视图,底视图和后视图。
首先,参考其中示出了与另一组的电路板连接的电连接器的状态的图10,电连接器1是所谓的用于板对板(B对B)连接的连接器,其被固定在电路板2上且与另一组的电路板3的印刷电路4相连。在所述实施例中,针对电连接器1直接与另一组的电路板3的印刷电路4相连的情况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还可以应用于,例如电连接器1连接于固定在另一组的电路板4的连接器上。
参考图1和图2,电连接器1包括一个绝缘壳体5,和由壳体5保持的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例如,多个第一端子6用于信号传输或电源连接。至少一个第二端子7用于接地。
本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由金属板形成且具有通用的规格,当这些端子6和7被组装入壳体5时,仅有第二端子7的接触部分25的高度被增加一个预定的量H(例如0.3mm)。因此,在与另一组的电路板4的连接中,第二端子7在最早时间段连接于另一组,且在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一端子6的连接前实现接地。
参考图3和图4,壳体5通过至少一个由金属板形成的加强接片8被牢固的固定在电路板2上,其中所述加强接片8固定在壳体5的后部5a,从壳体5的底部5b突出且被焊接到电路板2上。29表示用于每一个端子6和7的引导部分(lead portion)。每一个引导部分29也被焊接到电路板2上。
参考沿图2中线V-V的剖视图5,加强接片8具有矩形的主体部分9,一个在向前方向X上从主体部分9的前部突出的第一按压部分10,以及一个在向前方向X上从主体部分9的后、上部延伸的类似于钩形的第二按压部分11,且第二按压部分11具有一个啮合突起12。
另一方面,壳体5的后部5a具有一对纵向延伸的且在壳体5的向后方向Y上开口的垂直啮合孔13和14。对应的加强接片8的第一按压部分10和第二按压部分11被按压入啮合孔13和14并与之啮合。而且,加强接片8的主体部分9的下部边沿9a通过焊接被固定在电路板2上。
参考分别沿图2中线VI-VI和VII-VII的剖视图6和图7,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通过在壳体5中的对应的第一端子保持孔15和第二端子保持孔16被保持。这些端子保持孔15和16如在图1和2中示出的在壳体5上横向设置。
参考图5和图6,为了分别插入对应的端子6和7,每一个端子保持孔15和16在向前方向X具有一个开口部分17,而且,为了得到如下面描述的端子6和7的接触部分的接触,还在向上方向Z具有一个开口部分18。每一个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下部通过壳体5的底壁19隔开,且在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内侧壁的上部被顶壁20隔开。
几乎呈矩形的凹部22形成在每一个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前半部分的一对侧壁21上。凹部22在向前方向X上开口。图6和图7仅仅示出了一个侧壁21的凹部22。
每一个端子6和7包括一个固定到每一个端子保持孔15和16中的基座部分23,一个连接于基座部分23的后部的弯曲的弹性部分24,一个连接于弹性部分24且形成接触部分25的接触形成部分26,以及一个连接于接触形成部分26的自由端27。
基座部分23沿每一个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底壁19延伸。基座部分23具有啮合突起(未示出),所述啮合突起从一对侧边向一侧突出且被按压并与每一个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对应侧壁21啮合。而且,呈钩形的引导部分29从基座部分23的前端延伸,且引导部分29的腿部30通过焊接连接且固定到位于电路板2上的印刷电路4的预定部分。
弹性部分24由位于每一个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内部且向前开口的向前U形部分形成,且具有连接于基座部分23后部的下部片31和一个连接于接触形成部分26的上部片32。上部片32接近于壳体5的顶壁20。
接触形成部分26具有在顶部33彼此相交的第一部分34和第二部分35,其中顶部33具有接触部分25,且第一部分34连接于弹性部分24的上部片32,自由端27连接于第二部分35。
连接于上部片32的前部的整个接触形成部分26通过由向前U形部分形成的弹性部分24的弹性变形而近似垂直地(实际上,是倾斜地和垂直地)移动,且接触部分25被弹性部分24弹性偏压且在向上方向Z上通过开口部分18从每一个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突出。
弹性部分24由向前U形部分形成,参考图8,当接触部分25受到一个接触压且弹性部分24弹性弯曲时,弹性部分24的上部片32如点划线所示,向前和向下偏移。因此,受到接触压时端子6和7的接触部分25的位置从没有受到接触压的接触部分25的位置向前和向下(如箭头W所示)倾斜移动。当接触部分25与另一组的接触部分接触或分开,因此,接触部分彼此纵向摩擦。因此,接触部分25的表面上的氧化物薄膜可以被除去(所谓的擦拭),使得可以长期地保持很好的连接。图8仅示出了第一端子6,而第二端子7的接触部分25也是如此。
自由端27由从接触形成部分25的第二部分35的下端在大致向后的方向Y延伸的延伸端形成。这样,端子6和7的自由端向后折叠。因此,整个端子6和7可以小型化。
而且,参考图9A和9B,由每一个端子6和7的延伸端形成的自由端27具有突起36,所述突起将成为从一对侧边27a向一侧突出的抵接部分。
另一方面,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侧壁21具有通过抵靠在突起36上而克服弹性部分24的偏压力来调节对应端子6和7的接触部分25的高度的止动器37和38,所述突起36用作对应端子6和7的自由端27的抵接部分。
形成在第二端子保持孔16中的止动器38具有比形成在第一端子保持孔15中的止动器37高的位置,其中第二端子保持孔对应于用作接地端子的第二端子7,第一端子保持孔15对应于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一端子6。因此,在与另一个电路板3连接前得到的状态中,第二端子7的接触部分25的位置被设置为比第一端子6的接触部分25的位置高一个预定的量(例如,0.3mm)。
参考图6和图7,止动器37和38由大致呈矩形的凹部22的上部边沿部分4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止动器37和38位于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侧壁21上。
而且,凹部22以这样的方式在向前的方向X上开口,即当端子6和7通过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开口部分17在向后的方向Y上被插入和组装时,使得将成为向所述侧突出的抵接部分的突起36可以平滑的插入。
凹部22的下边沿部分41可以调节端子6和7的突起36向下的位移,且凹部22的后边沿部分42可以调节端子6和7的突起36在向后方向Y上的位移。更具体的,凹部22的边沿部分40,41和42的功能是:用作调节将成为端子6和7的抵接部分的突起36的活动范围的调节部分,因此控制接触部分25的活动范围。
根据本实施例,利用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二端子7中的接触部分25的高度在装配状态下的相对增加,在电连接器1与另一组的电路板3连接时,能够防止异常信号或异常电压的传输。
此外,在接触部分25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的端子6和7之间,构成元件可以是通用的。因此,制造成本可以降低。
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7的接触部分25的高度差如上述(例如,0.3mm)那样小就足够了。因此,在连接中,端子6和7的接触部分25的弯曲的量没有大的区别且两个端子6和7可以保持充分的接触压。
由于,使弹性部分24有稍微弯曲的端子6和7从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前部插入以释放电连接器1组件中的弹性部分24,而且,将成为端子6和7的自由端27的抵接部分的突起36因弹性部分24的偏压力抵靠止动器37和38,端子6和7的接触部分25的高度被自动调节。因此,组装也可以容易的实现。
而且,为了容纳将成为抵接部分的突起36,形成在端子保持孔15和16的侧壁21上的凹部22在向前方向X上开口。因此,当端子6和7将要在向后的方向Y插入对应的端子保持孔15和16中时,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插入。
在突起容纳在凹部22中后,突起36的活动范围被调节进凹部22,使得接触部分25的活动范围可以被控制。这样,能够显著地防止端子6和7的弹性部分24的下降(settling)或破损。
本发明并不局限在本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各种变化。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多个由金属板形成、具有通用规格的端子,和
一个绝缘壳体,为了分别保持端子,其具有多个横向设置的端子保持孔,
其中端子保持孔向前开口,用于分别插入对应的端子,且所述端子保持孔具有向上的开口部分,
每一个端子包括与端子保持孔啮合的啮合部分,连接于所述啮合部分的弯曲的弹性部分,连接于所述弹性部分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被弹性部分弹性地偏压且从对应的端子保持孔的开口部分向上突出,以及位于连接于所述接触部分的自由端上的抵接部分,
形成在每一个端子保持孔上的止动器,用于抵靠对应端子的自由端上的抵接部分,因此克服弹性部分的施力来调节对应端子的高度,
所述止动器的一部分的位置设置得高于其它止动器的位置,因此使得对应于所述止动器的所述部分的端子的接触部分的位置相对的高。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弹性部分包括设置于端子保持孔的内部且向前开口的向前U形部分,
所述啮合部分包括连接于所述向前U形部分的下部片且被压入端子保持孔的基座部分,
所述接触部分位于锥形接触形成部分的顶部,所述锥形接触形成部分连接于所述向前U形部分的上部片,以及
受到接触压时端子的接触部分的位置从没有受到接触压的端子接触部分的位置斜向地向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接触形成部分具有第一和第二部分,顶部置于这两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向前U形部分的上部片,以及
所述自由端包括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向后延伸的延伸端。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连接器,
其中凹部形成在所述端子保持孔的侧壁上,
所述抵接部分由从端子的自由端向一侧突出的突起形成,且被容纳在所述凹部中,
所述止动器包括所述凹部的上边沿部分,以及
所述凹部从端子插入孔向前开口使得所述突起可以从所述端子保持孔的向前部分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凹部的边沿部分包括一调节部分,用于通过所述抵接部分调节所述接触部分的活动范围。
CNB031648673A 2002-09-30 2003-09-30 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748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7556/02 2002-09-30
JP287556/2002 2002-09-30
JP2002287556A JP2004127611A (ja) 2002-09-30 2002-09-30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3405A true CN1503405A (zh) 2004-06-09
CN1287489C CN1287489C (zh) 2006-11-29

Family

ID=32280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6486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7489C (zh) 2002-09-30 2003-09-3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4127611A (zh)
CN (1) CN1287489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9789B (zh) * 2007-08-02 2010-06-0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弹片单元
CN102157808A (zh) * 2009-12-08 2011-08-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176556A (zh) * 2009-09-23 2011-09-07 泰科电子公司 具有顺序配合接口的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8597B2 (ja) * 2006-08-17 2011-08-17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コネクタ
JP5540718B2 (ja) 2010-01-15 2014-07-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電子機器および導電接触方法
JP2012252755A (ja) * 2011-06-06 2012-12-20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レンズ駆動機構
JP6025194B2 (ja) * 2012-11-12 2016-11-16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JP6231539B2 (ja) * 2015-12-10 2017-11-1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JP7330051B2 (ja) * 2019-10-04 2023-08-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9789B (zh) * 2007-08-02 2010-06-0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弹片单元
CN102176556A (zh) * 2009-09-23 2011-09-07 泰科电子公司 具有顺序配合接口的电连接器
CN102157808A (zh) * 2009-12-08 2011-08-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7489C (zh) 2006-11-29
JP2004127611A (ja) 2004-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77379B2 (en) Connector
US7850477B2 (en) Connector
CN102227851B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6736684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it
US8864524B2 (en) Connector
EP1313176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CN2909599Y (zh) 电连接器
CN1653650A (zh) 连接端子
CN101584086A (zh) 具有预载荷盖的边缘连接器
CN1574474A (zh) 具有双短路触点的卡边缘电连接器
CN1287489C (zh) 电连接器
US9595781B2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20080026609A1 (en) Low profile connector
US2004007721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ttaching a circuit board
US7547220B1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US6764337B2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reliability
US6186833B1 (en)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US20220320770A1 (en) Connector
US6474998B1 (en) Connector
JP3152385B2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ンタクト
US6719567B2 (en)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618147A (zh) 电连接器连接引脚的结构
US7704090B2 (en) Housing for a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104037571A (zh) 卡连接器
US6280255B1 (en) Battery connector having reliably positioned termin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