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7456A - 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7456A
CN1497456A CNA031601901A CN03160190A CN1497456A CN 1497456 A CN1497456 A CN 1497456A CN A031601901 A CNA031601901 A CN A031601901A CN 03160190 A CN03160190 A CN 03160190A CN 1497456 A CN1497456 A CN 1497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maximum
network trunk
network
determi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601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5737C (zh
Inventor
½
松下健
绀田和宣
¡
小久保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7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7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573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573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中继装置,其中检测发射端装置、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用于与发射端中继装置执行中继操作的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和接收端装置的缓冲器大小,如此检测的最小一个缓冲器大小由确定单元(29)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根据最大可传输长度,用于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由更新单元(25)更新。

Description

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多个有线网络执行中继操作的网络中继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优化传输分组长度来实现稳定通信的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数字装置使用的发展和扩展,用于在这些数字装置之间通信的网络通信装置的需求已经开始增长。作为一种常规的数据传输技术(例如,参见专利参考文献1),已经公开了一种用于网络中继装置的分组连接方法。在此项常规技术中,要考虑传输路径的最大传输单位(MTU),通过使这些分组连接成MTU的长度,从而增加分组长度来提高传输速率。此项数据传输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用于有线网络中继技术的分组长度来改进通信效率。
另一方面,有时要传输的分组比最大可传输长度大的事实使得传输不可能进行。具体的说,在同一网络的装置之间进行异步分组的发射和接收中,从发射端装置传送的分组直接写入组成接收端装置的接收缓冲器中。因此,一次可以传送的分组长度的上限依赖于构成接收端装置的接收缓冲器的大小。因此,为了发射大于接收端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的分组,需要发射端装置将想要的发射分组分割成每个不大于接收端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的分组,并在多次对话中传送分割后的分组。为此,需要发射端装置预先调查接收端装置的最大可接收长度。
这项要求对于多个有线网络通过网络中继装置中继(无线或有线)的情况非常重要,而对于利用单个有线网络进行通信的情况则并不重要。即使在根据有线网络通信标准优化分组长度的情况下,在多个网络的装置之间的通信也无法以最佳的分组长度进行,除非最大可传输长度考虑到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等等。具体的说,常规装置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由网络中继装置和长途网中继装置完成的无线通信的传输容量容易不够。而且,分组长度的确定可以不需要考虑缓冲器大小有些小的网络中继装置的最大可接受长度。因此,分组长度无法优化,也不可能进行稳定的通信。
更具体地说,在常规的网络中继装置中,假设不同的有线网络通过网络中继装置中继,并根据有线网络通信标准在每个网络的电子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根据这些通信标准的功能考虑每个电子装置的缓冲器大小等,而不考虑通信速度和缓冲器大小容易不够的网络中继装置的最大可接受长度来确定分组长度。因此,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与分组相比容易变得不够,从而导致有时不可能进行分组传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用于通过考虑到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等以及有线网络装置的缓冲器大小等等确定分组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来实现稳定的通信。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中继装置,包括确定单元,检测用于装置数据传输的长度信息和将最小一个长度信息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这些装置包括位于网络上的发射端装置、连接到发射端装置的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用于与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执行中继操作的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和连接到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并位于接收端网络的接收端装置;和更新单元,根据确定单元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更新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在根据本发明的网络中继装置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长度信息,例如缓冲器大小或最大指令长度,由用于中继多个有线网络的网络中继装置、以及有线网络上的发射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获得,最小一个长度信息被认为是瓶颈并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通常,无线网或长途网具有比有线局域网更低的传输容量和由此更小的缓冲器大小。因此考虑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等对于改进整个装置传输速率的效率非常关键。此外,一旦确定最大可传输长度后,则至少更新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这样,分组可被分割成多个最佳长度。因此,可以有效地改进整个装置的通信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网络中继装置结构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一个根据本发明的利用网络中继装置的网络中继系统例子的装置图;
图3是解释一个根据本发明存入每个网络中继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的信息例子的图;
图4是解释一个根据本发明由每个网络中继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所管理的信息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利用网络中继装置中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利用网络中继装置中的最大指令长度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操作的流程图;和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利用网络中继装置中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的例子。
[第一个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实现稳定通信的网络中继装置,其中检测每个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以及有线网络上电子装置的缓冲器大小,如此检测的缓冲器大小的最小一个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从而更新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特别是,分组长度的确定还考虑到每个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图1是表示一个根据本发明网络中继装置结构的例子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一个根据本发明利用网络中继装置的网络中继系统例子的系统图,图3是解释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的信息例子的图,图4是解释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所管理信息例子的图,和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利用网络中继装置中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操作的流程图。
[系统例子]
在根据本发明的利用网络中继装置的网络中继系统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分别在多个独立有线网络N、N′的AV装置(数字电视DTV 11、磁带录像机:第一VTR 13、磁带录像机:第二VTR 12)和根据本发明的两个网络中继装置(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彼此连接。
第一网络N配置了DTV 11、第二VTR 12和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这些装置通过数字接口IEEE 1394彼此连接。但是,也可以使用另一种数字接口,例如USB 2.0,效果相同。同样,第二网络N′配置了第一VTR 13和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这些装置通过IEEE 1394互连。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和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利用例如IEEE802.11的协议实现无线通信。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利用例如IEEE1394b协议的有线网络中继装置。
图2所示的AV装置11、12、13和网络中继装置10、10′每个都安装有用于接收数据分组的接收缓冲器。为了解释,假设每个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是用于DTV 11的256个字节、用于第一VTR 13的128个字节、用于第二VTR 12的128个字节、用于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64个字节和用于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的32个字节。
[网络中继装置的例子]
将参照图1解释根据本发明网络中继装置的结构例子。网络中继装置10包括连接到1394连接器21的1394物理层和1394链路层22、连接到1394物理层和1394链路层22的接收数据缓冲器23、和连接到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用于控制和调节整体操作的事务(transaction)内容确定单元24。网络中继装置10还包括连接到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的装置,这些装置包括数据内容更新单元25、能够被其它装置读写的存储空间26、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和传输数据分割单元30。网络中继装置10还包括连接到1394物理层和1394链路层22和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捕获单元28。接收缓冲器大小捕获单元28还连接到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和数据发射单元32。此外,网络中继装置10还包括连接到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数据接收单元31等等。
[操作流程图]
将参照图5的流程图详细解释利用图1所示网络中继装置10的接收缓冲器确定和更新最大可传输长度的过程。
首先,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1,网络中继装置10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捕获单元28调查每个装置在一次异步事务可以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作为在打开电源或用连接到网络的装置结构变化复位总线之后所执行的初始化过程的一部分(S11)。对与网络中继装置10有关的网络中装置的调查可以这样来完成,即通过1394单元21、22(1394链路层、1394物理层、1394连接器)向特定的装置发送调查请求分组并分析从这些装置返回的响应分组,这些分组从接收数据缓冲器23处获得。分析所获得的网络装置的接收缓冲器信息与网络中继装置自己的接收缓冲器信息一起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S11)。
例如,在图2的系统中,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调查与其有关的第一网络N的DTV 11和第二VTR 12并将所获得的接收数据缓冲器大小信息连同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自己的信息一起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
对除了与网络中继装置10的网络N有关的装置的调查这样来完成,即通过数据发射单元32向与特定装置有关的网络发射调查请求分组并分析这些装置返回的响应分组,这些响应分组从接收数据缓冲器23处获得。分析获得的其它网络的每个装置的接收缓冲器信息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
例如,在图2中,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通过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调查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和第二网络N′的第一VTR 13,并使获得的接收数据缓冲器大小信息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
过程到这个阶段结束后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的信息例子在图3中示出。作为打开电源或用连接到网络的装置结构变化复位总线之后的初始化过程,连接到该网络的每个AV装置获得例如其它装置的装置类型和装置名称的基本信息。调查的基本信息包括每个装置可以在一次异步事务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
在用于此调查的事务中,用于获得连接到其它网络装置信息的请求分组通过网络中继装置10、10′传送到相关的接收端装置。
例如,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图2所示的DTV 11通过网络装置向第一VTR 13传送调查请求分组,以便调查第一VTR 13在一次异步事务可以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DTV 11所传送的请求分组被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1394单元21、22(1394连接器、1394物理层和1394链路层)接收并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
接下来,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2中,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确定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请求分组的目的是否在于调查与其它网络有关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这个确定可以想到各种各样的标准。其中一个例子是确定该请求分组是不是写入能够被其它装置读取的存储空间的每个装置最大可接受长度信息的读请求分组的方法。
例如,具有1394接口的装置具有能够同时被其它装置通过连接的1394单元读和写的存储空间。该装置具有称为结构ROM的可读区,包括各种基本信息的描述作为其一部分。此区域在一具体地址(OxFFFFFOOOO4O8)包括所谓的max_rec字段,此处是可以在一次异步事务中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因此,在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请求读取该地址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请求分组的目的在于调查与其它网络有关的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
在确定为“否”的情况下,利用数据发射单元32,请求分组直接传送到与请求分组首部所指定接收端装置有关的网络的网络中继装置。
另一方面,在确定为“是”的情况下,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向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传递请求分组首部所指定发射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的请求分组信息并命令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确定从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的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S12)。
接下来,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3中,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根据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所管理的每个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信息确定从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所指定的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的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
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通过这样一种方法确定,即在指定的发射端装置11、与发射端装置11有关的网络中继装置10、与指定的接收端装置13有关的网络中继装置10′和接收端装置13中所保存的接收分组长度相互进行比较,它们当中的最小长度确定为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S13)。
例如,在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发出确定从第一网络N的DTV11到第二网络N′的第一VTR 13的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的指令的情况下,确定单元29将从DTV 11到第一VTR 13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确定为32字节,它是构成指定发射端装置DTV 11的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256字节长度、与DTV 11有关的第一网络的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64字节长度、与构成指定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 13有关的第二网络N′的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的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32字节长度和组成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 13的接收数据缓冲器的128字节长度的比较结果中的最小值。
如此确定的数据长度值通过写入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作为确定结果来管理。
接下来,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4中,在步骤S12向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给出指令之后,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利用数据发射单元32向与请求分组的首部所指定的接收端装置有关的网络的网络中继装置10′传送请求分组。组成已收到所传送请求分组的接收端装置的网络中继装置10′向请求分组的首部所指定的接收端装置传送同一请求分组(S14)。
在上述的例子中,请求分组在传送到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之后,从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传送到第一VTR 13,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组成与作为其中一个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 13有关的网络中继装置。
发自DTV 11的请求分组是一种调查请求分组,用于调查第一VTR 13在每次异步事务中可以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因此,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中,安装在第一VTR 13的接收缓冲器的128字节长度作为事务响应返回到请求第一网络N的DTV 11。此响应分组,与请求分组类似,首先由第二网络N′的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接收,然后传送到在接收端指定的DTV 11有关的第一网络N的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步骤S15)。
接下来,将参照图5的流程图解释步骤S16的过程。通过数据接收单元31收到的响应分组由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确定收到的响应分组是不是响应于在步骤S14的过程中传输的请求分组。
在确定该响应分组不是这种响应的情况下,响应分组利用1394单元21、22传送到响应分组的首部所指定的接收端装置(请求分组的发射端装置)。
另一方面,在确定响应分组是这种响应的情况下,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从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所管理的信息中获得请求分组发射端装置和响应分组发射端装置(请求分组接收端装置)当中的最大可传输长度(S16)。
接下来,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7中,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命令数据更新单元25更新包含在响应分组中的长度信息以及获得的长度信息(S17)。
在如上所述的例子中,从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所管理的图4所示的信息中获得组成请求分组发射端装置的DTV 11和组成响应分组发射端装置的第一VTR 13之间的最大可传输长度(32字节),命令数据更新单元25将包含在响应分组中的长度信息(128字节)更新为32字节。
因此数据更新单元25将包含在响应分组中的接收数据缓冲器大小的信息更新为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所指定的值,并将更新后的值返回给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
接下来,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中,包含数据更新单元25所更新的接收数据缓冲器大小信息的响应分组通过1394单元21、22传送到由响应分组首部中的接收端装置指定的DTV 11(S18)。
最后,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9中,收到响应分组的DTV11从响应分组的内容中认识到第二网络N′的第一VTR 13可以在一次异步事务中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是32字节。
因此,DTV 11想传送到第一VTR 13的大于32字节的数据分组预先要分割成每个长度不多于32字节的多个数据分组(S19)。
例如,假设DTV 11产生并管理长度为256字节的调谐(tuning)信息。从第一VTR 13收到读取此调谐信息的请求后,DTV 11将调谐信息分割成八个32字节的分组并在八次对话中将它们传送到第一VTR 13。因此,考虑到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可以最佳的分组长度进行通信,并可以提供能够实现稳定通信的网络中继装置。因此,通过只由网络中继装置执行本发明的过程,在有线网的发射端电子装置和接收端电子装置之间以最佳长度协议建立稳定的通信,而不必使协议做任何具体的变化。
利用上述的处理,根据本发明的网络中继装置可以建立稳定的数据通信,每个分组总是被分割成有线网络的装置之间通信路径的可传输长度。
[第二个实施例]
根据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中继装置,其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不检测缓冲器大小,而是检测最大指令长度,即不仅检测有线网络的电子装置还检测网络中继装置可用的指令长度,在这些最大指令长度之中,最小的一个确定为最大可传输分组长度,从而更新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利用网络中继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的操作流程图。
参照附图,将在下面解释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还包括图2所示网络配置中连接的AV装置和两个网络中继装置。每个网络中继装置例如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
参照图1,将解释该过程的每个步骤。
首先,在图6流程图的步骤S21中,根据本发明的网络中继装置10这样操作,即作为打开电源或用连接到网络的装置的结构变化复位总线之后所执行的初始化过程的一部分,接收缓冲器大小捕获单元28调查每个装置可用于发射和接收各种协议的每一个所定义的指令的最大长度。
对与网络中继装置10有关网络中的装置的调查可以这样来完成,即通过1394单元21、22(1394链路层、1394物理层、1394连接器)从接收数据缓冲器23传送调查请求分组并分析每个装置返回的响应分组,这些分组从接收数据缓冲器23处获得。通过这种分析获得的网络中每个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与网络装置自己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一起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S21)。
例如,在图2中,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调查自己的第一网络N的DTV 11和第二VTR 12并将所获得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连同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信息一起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
属于除了与网络中继装置10有关网络之外的装置的调查这样来完成,即通过数据发射单元32向与要调查的装置有关的网络发射调查请求分组并分析每个装置返回的响应分组,这些响应分组从接收数据缓冲器23处获得。这次分析获得的其它网络的每个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S21)。
例如,在图2中,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通过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调查第二网络N′的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和第一VTR 13,并使获得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过程到此阶段结束之后存入接收缓冲器大小存储单元33的信息例子在图3中示出。
作为打开电源或用连接到网络的装置结构变化复位总线之后的初始化过程,连接到该网络的每个AV装置获得例如其它装置的装置类型和装置名称的基本信息。该基本信息包括每个装置可用于发射和接收各种协议所定义指令的最大长度的调查结果。在用于调查的事务中,用于获得连接到其它网络装置信息的请求分组通过网络中继装置传送到所涉及的装置中。
例如,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即图2所示的DTV 11通过网络中继装置向第一VTR 13传送调查请求分组,以便调查第一VTR 13可用于发射和接收各种协议所定义指令的最大长度。
DTV 11所传送的请求分组被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1394单元21、22(1394连接器、1394物理层,1394链路层)接收并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
接下来,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中,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确定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请求分组是不是用于调查与其它网络有关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可为此目的想到的各种标准的其中一个是利用一种确定指令请求分组是否包含在各种协议所定义的指令组中的方法,该指令请求分组准备用于调查可用于发射和接收指令的最大长度。
例如,安装有1394接口的装置具有能够同时通过1394单元读写其它连接设备的存储空间,一部分存储空间组成称为FCP指令寄存器的可写区域,以接收称为AV/C指令的控制命令。各种装置可以通过将具有AV/C指令所定义内容的数据写在此具体的地址(OxFFFFFOOOOBOO地址)来进行控制。AV/C指令定义相应于控制操作内容的各种指令,包括准备用于调查可用于发射和接收指令的最大长度的指令。因此,在请求分组是到上述地址的写请求和其数据的内容相应于准备用于调查可用于发射和接收指令的最大长度指令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该请求分组是用于调查与其它网络有关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的分组。
在确定的结果表示该请求分组不是用于调查与其它网络有关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的情况下,这个特定的请求分组利用数据发射单元32直接传输到与请求分组首部所指定接收端装置有关网络的网络中继装置。
另一方面,在确定结果表示请求分组的目的在于调查与其它网络有关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的情况下,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向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传递关于请求分组首部所指定发射端装置和接收端装置的请求分组信息并命令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确定从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S22)。
接下来,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3中,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根据接收缓冲器长度存储单元33所管理的每个总线上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确定从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所指定的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的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S23)。
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这样来确定,即指定发射端装置、与发射端装置有关网络的中继装置、与指定接收端装置有关网络的中继装置和接收端装置互相比较,其中最小的一个确定为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
例如,假设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给出一指令,确定从第一网络N的DTV 11到第二网络N′的第一VTR 13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确定单元29比较组成指定发射端装置的DTV 11的256字节的最大指令长度、与DTV 11有关第一网络N的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64字节的最大指令长度、与组成指定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13有关的第二网络N′的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的32字节的最大指令长度和组成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 13的128字节的最大指令长度。因此,最小的32字节长度确定为从DTV 11到第一VTR 13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
如此确定的数据长度值通过写入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并作为确定结果来管理。由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管理的信息例子在图4示出。
接下来,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24中,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在步骤22向最大可传输长度确定单元29给出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的指令之后,利用数据发射单元32向请求分组首部所指定接收端装置有关网络的网络中继装置10′传输请求分组。已收到所传送请求分组的接收端装置的网络中继装置10′向请求分组的首部所指定的接收端装置传送特定的请求分组(S24)。
在上述的例子中,请求分组在从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传输到与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 13有关网络的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之后传送到第一VTR 13。
接下来,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25中,发自DTV 11的请求分组被证明是准备调查第一VTR 13可用于发射和接收指令的最大长度的指令请求分组。因此,可由发射和接收指令的第一VTR 13处理的最大128字节长度由第一VTR 13作为事务响应返回到第一网络N的请求DTV 11。此响应分组,与请求分组类似,首先由第二网络N′的第二网络中继装置10′接收,然后传送到在接收端指定的与DTV 11有关的第一网络N的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S25)。
接下来,将解释图6流程图中步骤26的过程。通过数据接收单元31收到的响应分组由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确定收到的响应分组是不是步骤S24的过程所传送的请求分组。
在确定该响应分组不是请求分组所返回的情况下,响应分组利用1394单元21、22传送到由响应分组的首部指定的接收端装置(请求分组的发射端装置)。
另一方面,在确定响应分组是请求分组所返回的情况下,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从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所管理的信息中获得请求分组发射端装置和响应分组发射端装置(请求分组接收端装置)之间的最大可传输长度(S26)。
接下来,将解释图6流程图中步骤27的过程。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命令数据更新单元25更新包含在响应分组中的长度信息和获得的长度信息。在上述的例子中,从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所管理的图4所示的信息中获得组成请求分组发射端装置的DTV 11和组成响应分组发射端装置的第一VTR 13之间的最大可传输长度(32字节),命令数据更新单元25将包含在响应分组中的长度信息(128字节)更新为32字节(S27)。
作为响应,数据更新单元25将包含在响应分组中的最大指令长度的信息更新为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所指定的值,并将更新后的信息返回给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S27)。
接下来,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28中,包含数据更新单元25所更新的最大指令长度信息的响应分组通过1394单元21、22传送到由响应分组首部指定的接收端装置组成的DTV 11(S28)。
最后,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29中,收到响应分组的DTV11从响应分组的内容中认识到用于发射和接收指令的第二网络N′的第一VTR 13可以处理的最大数据长度是32字节。因此,在长度超过32字节的指令分组由DTV 11传送到第一VTR 13的情况下,这个特定的指令分组被分割成每个长度不多于32字节的多个分组。
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装置,可用于发射和接收指令的最大长度值设置成小于实际所安装的接收缓冲器大小。因此,第二个实施例的最大指令长度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相比,可以更有效地确定最大可传输长度。
正如上文所详细描述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分组总是被分割成不大于有线网络装置之间通信路径的可传输长度的多个分组。因此,可以实现稳定的数据通信。
[第三个实施例]
根据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个实施例不同,提供这样一种网络中继装置,其中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不根据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更新,而是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分组自己根据最大可传输长度分割。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利用网络中继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附图,将在下面解释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AV装置和两个网络中继装置也在图2所示的网络配置中连接。每个网络中继装置例如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
在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网络中继装置中,同样执行图5或6流程图中的步骤S11到S19或步骤S21到S29的处理操作。
在步骤S18或S28中,每条通信路径的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信息在最大可传输长度存储单元27中存储和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如步骤S19或S29所示,在发射端装置发射或接收往返于另一个网络的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将每个分组分割成每个不大于最大可传输数据长度的分组,这种数据期望在多次对话中传送。但是,第三个实施例处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的过程,即网络中继装置10已经收到大于最大数据长度的分组。
具体的说,在图7的流程图中,假设响应于从图2所示的第一VTR 13传送的事务请求,图2所示的DTV 11向第一VTR 13传送长度为64字节的事务响应分组。DTV 11所传送的响应分组被第一网络中继装置10的1394单元21、22(1394连接器、1394物理层,1394链路层)接收(S31),然后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S32)。
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器23的响应分组由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检验数据长度(S33)。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获得组成响应分组首部所指定发射端装置的DTV 11和指定为接收端装置的第一VTR 13之间的最大可传输长度,并检验响应分组的数据长度是否超过最大长度(S34)。在数据长度不超过最大长度的情况下,分组传输到目的地装置,而不必执行任何处理(S37)。
在这种情况下,响应分组的数据长度是64字节。但是,因为所获得的最大长度是32字节,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命令发射数据分割单元30将响应分组分割成每个不多于32字节的分组(S35)。遵照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的指令,发射数据分割单元30将响应分组分割成两个32字节的分组,并将它们返回到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事务内容确定单元24利用数据发射单元32在两次对话中将分割后的32字节分组传送到第二网络N′的第一VTR 13(S36)。
作为上述过程的结果,即使由于发射端装置分割过程出错的原因收到要传送大于最大可传输长度分组的情况下,通过将分组分割成不大于最大可传输长度的分组,也可以在装置之间建立稳定的通信。
第三个实施例所执行的分割过程不必将最大可传输长度的更新信息传送到发射端装置,这与第一和第二个实施例不同。具体的说,即使在网络中继装置根据本发明分割所有分组的情况下,也能同样以最佳的分组长度进行高速通信。
网络中继装置在每个上述实施例中都是独立的实体。但是,即使在网络中继装置并入AV装置的情况下,因为上述相同的理由,本发明刚好呈现出相同的操作效果。
尽管IEEE 1394解释为用于上述每个实施例接口标准的例子,本发明也适用于其它的数字接口,例如USB 2.0,效果相同。
此外,适用本发明时不必考虑网络中继装置是否用于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
上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实现。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仅能很容易想到这些实施例的各种改进,而且还能将本发明应用于没有任何发明能力的各种实施例。因此,本发明适用于与公开的原理和新特征不一致的更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因此,从上面的详细描述中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考虑到发射和接收端装置和网络中继装置的缓冲器大小,因此这些缓冲器大小的最小值被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这样,反映构成通信瓶颈值的分组长度可以确定,从而能够提供实现稳定通信的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Claims (20)

1.一种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29),检测用于装置数据传输的长度信息和将最小一个长度信息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这些装置包括处于网络的发射端装置(11、12)、连接到该发射端装置的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10)、用于与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10)执行中继操作的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10′)、和连接到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10′)并处于接收端网络的接收端装置(13);和
更新单元(25),根据确定单元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更新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确定单元所检测的长度信息是接收缓冲器大小,和
其中确定单元将最小一个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单元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确定单元所检测的长度信息是可用的最大指令长度,和
其中在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之后,确定单元将最小一个最大指令长度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确定单元在启动网络中继装置时至少执行检测过程。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确定单元在复位网络中继装置总线时至少执行检测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新单元从接收端装置收到根据来自发射端装置的请求分组的响应分组,并将响应分组更新为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新单元从接收端装置收到根据来自发射端装置的请求分组的响应分组,并将响应分组更新为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更新后的响应分组传送到发射端装置,以使发射端装置根据最大可传输长度适当地分割发射分组。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割单元(30),根据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分割至少从发射端装置接收的分组。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确定单元所检测的长度信息是接收缓冲器大小,
其中确定单元将最小一个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单元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网络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确定单元所检测的长度信息是可用的最大指令长度,和
其中确定单元将最小一个最大指令长度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单元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时。
11.一种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用于装置数据传输的长度信息,这些装置包括处于网络的发射端装置(11、12)、连接到该发射端装置的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10)、用于与发射端网络中继装置(10)执行中继操作的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10′)、和连接到接收端网络中继装置(10′)并处于接收端网络的接收端装置(13);
将最小一个长度信息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和
根据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更新发射端装置的最大可传输长度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后的长度信息是接收缓冲器大小,和
其中将最小一个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时。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检测的长度信息是可用的最大指令长度,和
其中最小一个最大指令长度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过程在启动网络中继装置时执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过程在复位网络中继装置总线时执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接收端装置收到根据来自发射端装置的请求分组的响应分组,并将响应分组更新为所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来执行更新过程。
17.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接收端装置收到根据来自发射端装置的请求分组的响应分组,并将响应分组更新为确定单元所确定的最大可传输长度来执行更新过程,更新后的响应分组传送到发射端装置,以使发射端装置根据最大可传输长度适当地分割发射分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确定后的最大可传输长度分割从发射端装置收到的分组。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的长度信息是接收缓冲器大小,和
其中最小一个接收缓冲器大小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接收缓冲器大小时。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网络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检测的长度信息是可用的最大指令长度,和
其中最小一个最大指令长度确定为最大可传输长度,当确定网络中继装置收到的请求分组目的在于调查装置的最大指令长度时。
CNB031601901A 2002-09-30 2003-09-29 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73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7117/2002 2002-09-30
JP2002287117A JP3609811B2 (ja) 2002-09-30 2002-09-30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中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7456A true CN1497456A (zh) 2004-05-19
CN1255737C CN1255737C (zh) 2006-05-10

Family

ID=31973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6019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737C (zh) 2002-09-30 2003-09-29 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40139218A1 (zh)
EP (1) EP1404069A2 (zh)
JP (1) JP3609811B2 (zh)
CN (1) CN125573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2388B1 (ko) 2004-05-31 2012-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저장장치와 디바이스에서 다수의 어플리케이션을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4409401B2 (ja) * 2004-10-08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及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JP2006140841A (ja) * 2004-11-12 2006-06-01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サーバ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427570B2 (ja) * 2007-09-26 2010-03-10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525780B2 (ja) 2008-03-24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のバッファ設定検出方法
EP2214435A1 (en) * 2009-01-30 2010-08-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Efficient packet data unit transmissions and re-transmissions involving a relay node
JP5521511B2 (ja) * 2009-11-27 2014-06-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KR101607773B1 (ko) * 2014-10-27 2016-04-11 삼성에스디에스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송신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데이터 통신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4518A (en) * 1997-04-10 1999-10-26 Milgo Solutions, Inc. Smart buffer size adapt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978312B2 (en) * 1998-12-18 2005-12-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Adaptive flow control protocol
US6785239B1 (en) * 1999-06-01 2004-08-31 Cisco Technology, Inc. Reducing delay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ing a re-fragmentation pipel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5737C (zh) 2006-05-10
US20040139218A1 (en) 2004-07-15
JP3609811B2 (ja) 2005-01-12
EP1404069A2 (en) 2004-03-31
JP2004128671A (ja) 2004-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993C (zh) 分配无线电资源的方法、无线电设备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CN1315077C (zh) 有效处理网络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KR100861931B1 (ko) 패킷 수집에 적합한 버퍼 디스크립터 구성 장치 및 방법
CN1883212B (zh) 在无线mac处理器中提供通过网络连接的数据流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310479C (zh)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411239A (zh)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局域网接入点
CN1943190A (zh) 洪泛抑制方法
CN1742473A (zh) 用于在不同网络协议之间传输数据的通用协议层体系结构和方法、以及通用协议分组
CN1171429C (zh) 一种交换数据交换网点内部的信息的方法
CN1454420A (zh) 根据通信带宽的自动检测选择要传递的内容
CN1838636A (zh) 用于使数据包穿越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771695A (zh) 家庭网络系统
CN1477794A (zh) 能够选择低费用呼叫类型的数据传输系统
CN1657299A (zh) 经由无线通信网络选择打印机和打印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574794A (zh) 混合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829345A (zh) 实现移动终端间数据共享的方法和系统
CN1170445C (zh) 移动通信系统和控制接收质量的方法
CN1255737C (zh) 网络中继装置和网络中继方法
CN1574790A (zh) 用于控制数据包传输并产生记账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581840A (zh)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US20150067022A1 (en) Network based software agent to allow dynamic resource access
CN1744521A (zh) 网络设备的管理方法及网络管理系统
CN207849669U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185805C (zh) 分组通信方法与节点设备以及分组通信系统
CN101060488A (zh) 通信设备用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