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5158A - 用于改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送量的逆向发送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改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送量的逆向发送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65158A
CN1465158A CN02802525A CN02802525A CN1465158A CN 1465158 A CN1465158 A CN 1465158A CN 02802525 A CN02802525 A CN 02802525A CN 02802525 A CN02802525 A CN 02802525A CN 1465158 A CN1465158 A CN 1465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mbol
code
data transfer
word symbol
sp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802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潣龟
河相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65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51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z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和用于发送所生成码字符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从表中读取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信息,在此表中,已将指示数据率的识别信息、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的识别信息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以及根据所读取的信息和所选择的模式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

Description

用于改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送量的逆向发送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来说涉及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送装置和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在高速数据传输的数据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逆向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一般的高速数据传输而言,数字通信系统采用了HARQ(混合自动请求重复)来提供发送效率或者发送量。和仅仅利用错误检测代码的ARQ(自动请求重复)不同,HARQ在发射机中使用了错误检测代码和错误校正代码两者,因此,接收机能够同时进行错误检测和错误校正,结果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使用HARQ的理由如下。
首先,当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定义的参考信道条件(或者状态)随着时间而变化时,使用HARQ。在此情况下,不能将由接收机检测的、表示在参考信道条件和接收信道条件之间差异的信道状态指示符(CSI)正确地从接收机反馈到发射机。例如,当CSI的变化速率高于反馈速率,或者当建立高质量的反馈信道困难时,就使用HARQ。在此情况下,接收机通过利用正确的错误校正代码,能够应对信道条件的变化。当然,在使用HARQ时,吞吐量取决于错误校正代码的编码率。因此,如何确定编码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使用HARQ的另一个理由是在宽的S/N(信噪比)的动态范围信道环境提高平均吞吐量。即,当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定义的参考信道条件(或者状态)随着时间而变化时,能将由接收机检测的、表示在参考信道条件和接收信道条件之间差异的信道状态指示符(CSI)从接收机反馈到发射机。然而,如果根据参考信道条件设计的编码参数的动态范围比S/N的动态范围窄,则可能利用HARQ请求重发。
第三,即使在信道条件没有和参考信道条件这么不同的静态信道条件,也使用HARQ来防止因随机误差诸如脉冲噪声、用户干扰、分组拥堵、散射噪声、交换错误和错位导致的分组丢失。例如,在高速有线数据网络中使用HARQ防止分组丢失。在此情况下,具有高编码率的错误校正代码主要用来提高吞吐量。
将HARQ划分为在初始发送和重发之间使用符号组合的一种技术和不使用符号组合的另一种技术。使用符号组合的前一种技术在性能上优于不使用符号组合的后一种技术。而且,符号组合又分为硬组合和软组合。从性能上讲,软组合又优于硬组合。因此,总的来说,使用软符号组合的HARQ提供最佳性能是公知的。使用软符号组合的HARQ包括多种技术,并且它们被典型地划分为跟踪(Chase)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IR)技术。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的特点和操作方法为本领域所公知,因此,将不提供其详细描述。仅描述软符号组合的特点。
如果假定即使在不使用软符号组合的信道中使用HARQ用于信道发送的代码的编码率是常数,并且信道条件(或者S/NR(信噪比))也是固定的,则初始发送的误帧率(FER)就和重发的FER没有不同。然而,使用软符号组合的HARQ改善了信道条件,即,软组合的S/NR和重发次数成正比。结果,重发次数的增加导致了FER的降低。
使用HARQ的发射机根据从接收机发送的1比特信息(ACK/NAK)仅仅识别两种状态,好状态和坏状态。“好状态”表示数据发送信道有比参考信道条件更好的信道条件,而“坏状态”表示数据发送信道有比参考信道条件更差的信道条件。因此,HARQ系统利用二进制信道状态指示符确定信道环境是坏还是不坏。如果信道环境坏,HARQ系统就根据跟踪组合技术或者增量冗余技术重发在系统设计过程中确定的符号。这种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等价于提高了有效的S/NR,即,提高了最终施加到接收机解码器上的符号的S/NR,同时等于通过发射机的重发将发送信道条件强制改变为好条件。因此,利用软符号组合的HARQ的FER与重发次数成正比地降低。
图1至图3说明的、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而提出的3GPP2(第三代伙伴工程2)1xEV-DV(进化-数据和语音)是典型的HARQ系统。
图1至图3说明了根据现有技术1xEV-DV系统的逆向信道结构。图1和图2说明了用于发射逆向辅助信道,即在3GPP2 1xEV-DV系统中使用的一个逆向信道(R-SCH)的发射机。如图1和2所示,逆向辅助信道包括第一逆向辅助信道R-SCH1和第二逆向辅助信道R-SCH2。R-SCH1和R-SCH2具有相同的功能块。图3说明了对R-SCH1和R-SCH2信号进行调制、正交函数扩频和PN扩频的结构。如图1和2所示,发射机根据数据速率使用了不同的错误校正编码(例如,turbo码)和错误检测编码(例如CRC(循环冗余校验)码)。如图3所示,用相对增益对各自信道的信号进行增益控制并在发射之前进行码分复用。构造如图1至3所示的信道发射机在多个数据率中选择由上层所确定的一个数据率,并且将具有基于所选择数据率的块大小的输入数据应用到错误检测编码器(例如,16-比特CRC编码器)。从错误检测编码器输出的数据有添加到输入数据的6个尾比特(tail bit)和2个保留比特,尾比特用作turbo代码的结束位。turbo编码器对添加的尾比特数据进行turbo编码。对turbo编码的码字符号流进行符号重复、信道交织(channel interleave),删截和用于使符号重复速率和传输符号率匹配。将与传输符号率匹配的符号流乘以相对增益,并且接着在发射之前进行调制、正交函数扩频和PN扩频。
图1至图3所示的3GPP2 1xEV-DV逆向信道结构有如下问题。
问题#1
现有的信道结构使用错误校正编码,其编码率根据它的数据率而定,并且不支持在物理信道中使用如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的软组合的HARQ。即,现有信道结构被设计为具有恒定的FER,根据其数据率使用固定的编码率和固定的传输功率增益。现有的信道结构被设计为用逆向链路功率控制(RLPC)对与在基本的设计过程中的目标FER有偏离的信道条件进行补偿,并且,用RLPC控制与每个周期(例如,1.25毫秒)的参考信道条件的偏离。例如,1xEV-DV标准的逆向信道编码参数在信道的所设计的S/NR范围和实际S/NR范围之间使用功率控制,以便维持能够通过编码进行补偿的S/NR范围。使用功率控制以便在某种程度上校正信道的动态范围,结果被校正的动态范围应该被包括在用于编码的动态范围内。然而,即使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功率控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则系统应该考虑使用其它方法诸如HARQ,以便提高吞吐量。
例如,逆向链路功率控制(RLPC)的动态范围大约为30dB,并且,在20毫秒的帧中,动态范围在+15dB和-15dB之间。因此,实际上,在20毫秒的逆向信道帧中由RLPC提供的传输S/N控制范围受到限制。即,由RLPC提供的S/N控制范围取决于数据率。例如,尽管现有信道结构在数据率为9.6kbps时,能够充分利用大约30dB的动态范围,但在数据率为1Mbps时,则动态范围被降低,这有好几个原因,从而使得保证接收性能变得困难。因此,有必要通过使用HARQ对此问题进行弥补。
问题#2
用于turbo编码、符号重复、信道交织、符号重复和删截、当前的错误校正编码处理技术的级联结构,不适合于对增量冗余(IR)技术的支持。即,从坏的方面讲,此结构在每次重发时使用了不同的穿孔模式,并且在以1024kbps进行信道交织之后使用删截,因此降低了turbo编码的性能。同时,此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确定冗余模式,以便通过软组合优化编码组合增益。此外,尽管在逆向辅助信道中根据数据率使用了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两者,此结构仍然存在如何确定每个冗余模式的问题。
问题#3
由于逆向信道的数据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用户的吞吐量根据S/NR的变化来计算,并且可能是阶梯式的变化。这将转化为吞吐量的损失。为了优化吞吐量,最好线性地保持此部分。为了降低吞吐量损失,使用基于IR采用各种编码率的HARQ来最小化在各自数据率的吞吐量曲线之间的间隙是可能的。然而,在固定编码率以及根据此数据率的固定穿孔模式时使用此法是不可能的。
问题#4
当前的1xEV-DV逆向信道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将CDMA 2000(码分多址2000)逆向信道结构、1xEV-DV的矩阵逆向信道结构设计为最大数据率限于307.2kbps。根据在实际环境中测量的数据,已知逆向辅助信道的最大数据率在307.2kbps时是饱和的。在此状态中,1xEV-DV逆向信道结构必须提高发射功率以便满足在类似信道环境中可能使用的307.2kbps、614.4kbps和1024kbps的目标FER。然而,如果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在逆向信道中增加,则除了在一个或者几个用户存在于相同的小区情形外,包括另一个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的发射功率都将会增加。这就意味着从基站控制器(BSC)的角度来看,增加了在逆向信道上接收的干扰功率量。因此,需要有一种方法,不论传输延迟如何,都能利用使用软组合的HARQ通过重发降低FER。当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业务时间受限的电路模式。然而,如果至少有一次好信道条件,则平均吞吐量就增加。因此,需要高数据率时使用软组合的HARQ,但是,现有系统却不支持这样的HARQ。随后将对此问题作更详细的描述。
在当前的1xEV-DV逆向信道R-SCH中,编码率和输入块大小是根据数据率来确定的。正如下面的表1所示。在逆向信道的情况中,当用户发射业务时它是不确定的,因此最好假定总是存在和按平均数计算使用相同小区的用户数一样多的业务信道用户。这就意味着在逆向信道中总是存在平均的ROT(热增长(Rise of TheRmal))。当然,可以理解,最大数据率或者最大瞬时数据率能够被用在移动终端位于有少量用户存在的基站附近的好信道环境中。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存在平均ROT这种假设。根据实际上所测量的数据,如果在CDMA 20001x系统的逆向信道中仅仅存在一个用户,则此系统能够支持数据率最大值为307.2kbps的业务,但是,不能支持数据率高于307.2kbps的业务。这意味着系统不能够支持数据率为307.2kbps的业务,即使存在少量的逆向基本信道(R-FCH)用户。因此,甚至利用高数据率的用户也以极限发射功率发射数据。为了解决此问题,最好根据重发软组合收集重发功率来计算目标FER。基于此假设,参照表1描述当前逆向链路信道参数。
表1
业务可用性 数据率 编码率 重复  信道交织器   删截   符号重复   符号率
    Y  9.6kbps     1/4     2     1536     0     ×4  307.2ksps
    Y  19.2kbps     1/4     1     1536     0     ×4  307.2ksps
    Y  38.4kbps     1/4     1     3072     0     ×2  307.2ksps
    Y  76.8kbps     1/4     1     6144     0     ×1  307.2ksps
    Y  153.6kbps     1/4     1     12288     0     ×1  614.4ksps
    N  307.2kbps     1/2     1     12288     0     ×1  614.4ksps
    N  614.4kbps     1/2     1     24576     0     ×1  12288ksps
    N  1024.4kbps     1/2     1     40960     4096     ×1  12288ksps
  ·帧长:20毫秒·1024.4kbps的有效编码率是5/9。
表1说明了在假设帧长为20毫秒以及1024.4kbps的有效编码率是5/9时的逆向信道的数据率。当使用153.6kbps的数据率时,用于其它高数据率取平均所要求的功率增量(或发射符号功率Es)计算如下。例如,在数据率为307.2kbps的情况下,编码率从R=1/4增加到R=1/2,于是数据率提高两倍,使得它有必要将Es增加+3dB。因此,为了保持和153.6kbps的数据率相同质量的信号,要求对它增加大约+3dB。当然,所要求的功率增量可能比这低,因为turbo交织增益随输入数据块的大小而增加。然而,由于因编码率增加使得存在编码增益损失,所以它们之间的差别没有这么大。在614.4kbps数据率的情况下,在相同的编码率R=1/2时,数据率已经提高两倍,所以和307.2kbps的数据率相比,有必要将Es提高大约+3dB,或者和153.6kbps的数据率相比,平均提高+6dB。在数据率为1024.4kbps情形中,数据率在相同编码率情况下再提高两倍,于是,和153.6kbps的数据率相比,有必要将Es平均提高+9dB。总之,表2说明了所要求的重发平均数。表2:逆向信道数据率和所要求的发射符号能量
业务可用性   数据率   编码率 重复 信道交织器 符号率 Es损失 平均重发
    Y   9.6kbps   1/4     2   1536  307.2ksps   +12dB     1
    Y   19.2kbps   1/4     1   1536  307.2ksps   +9dB     1
    Y   38.4kbps   1/4     1   3072  307.2ksps   +6dB     1
    Y   76.8kbps   1/4     1   6144  307.2ksps   +3dB     1
    Y  153.6kbps   1/4     1   12288  614.4ksps    0dB     1
    N  307.2kbps   1/4     1   12288  614.4ksps   -3dB     2
    N  614.4kbps   1/4     1   24576  12288ksps   -6dB     3
    N  1024.4kbps   1/4     1   40960  12288ksps   -9dB     4
·帧长:20毫秒·假定跟踪组合为对平均重发数计数。
表2说明了在假定帧长为20毫秒且使用跟踪组合对平均重发数计数时,逆向信道数据率所要求的发射符号能量。在数据率为1024.4kbps时,平均可能发生4次重发。当然,在仅仅只有一个用户使用逆向信道的好信道条件,在初始发射时就能成功发射。因此,当平均发生4次重发时,所有R=1/2码字被重发4次以上,以便将传输延迟最小化。因此,作为适用于这种情况的最有效方法,能够考虑增量冗余技术。然而,在略好于这种信道条件的信道条件中,没有必要使用R=1/2的编码率,因此,最好使用具有高编码率的代码。当然,基站控制器(BSC)能够通过调度来选择可用的数据率并通过将所选择的数据率分配给移动终端而提高吞吐量。
问题#5
为了迅速反应,即,为了减少往返路径延迟(RTD),在物理信道中应该进行软组合。然而,在当前的逆向信道结构中,当在传输物理信道帧中出现差错时,物理层不能要求重发而只是通知上层出现差错。上层接着确定差错是否发生在由上层定义的传输中,并且一旦检测到差错,就要求整个帧重发。在这个操作中使用“RLP(无线链路协议)NAK技术”会导致严重的时间延迟。对于高速数据处理,要求有物理HARQ,其中,物理层进行快速的ACK/NACK处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使用HARQ(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逆向数据的装置和方法,以便在高速数据传输的数据通信系统中增加传输吞吐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用于确定初始发送和重发时使用冗余模式的装置和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和用于发送所生成码字符号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从表中读取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信息,在此表中,已将指示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的识别信息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并且根据所读取的信息和所选择的模式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通过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并且用于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的装置中选择码字符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初始发送时,选择和根据基于数据率确定的编码率而确定的长度一样多的码字符号,从在所生成的码字中的第一个符号开始;并且在重发时,选择码字符号的1/2,从在初始选择的码字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开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并且用于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选择器,用于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且用于从表中选择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信息以及基于所选择模式的码字符号,在此表中,已将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的识别信息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和一符号重复器,用于重复基于所选择模式的符号,其重复次数和根据数据率确定的数一样多。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并且用于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交织器,用于对码字符号进行交织;和一选择器,用于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且用于从表中选择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基于所选择模式的码字符号对应的信息,在此表中,已将指示数据率的识别信息、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进行如下详细描述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更加清楚,其中:
图1至3说明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1xEV-DV系统的逆向信道结构;
图4说明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R-SCH1发射机的结构;
图5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SCH2发射机的结构;
图6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R-SCH1发射机的结构;
图7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R-SCH2发射机的结构;
图8说明了在低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
图9说明了在高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
图10说明了在低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
图11至13说明了在高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高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
图14说明了在低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
图15说明了在高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高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以及
图16说明了在低数据率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在此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由于公知功能和结构的不必要的细节会导致本发明主次不清,所以对其不作详细描述。
在如下的描述中,根据本发明的数字通信系统使用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来提高高速率数据传输的传输吞吐量。在此,将参照例子描述本发明,其中,将HARQ应用到这样一种特征的信道中,此信道的信道条件变化不大而发送信道的发送功率相对低或者根据数据率对其上限进行限制或者控制。这样的信道包括一用于3GPP2 1xEV-DV系统的逆向信道。即,本发明将HARQ应用到诸如1xEV-DV系统的数据通信系统,并提供应用HARQ的新的逆向信道结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HARQ传输帧以便增加在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1xEV-DV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吞吐量的方法及其信道结构。本发明使用用于HARQ的QCTC(准互补turbo代码),并且根据传输帧的数据率选择地使用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IR)技术,由此使传输吞吐量的提高成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信道结构使用了高级别的调制诸如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四相移键控)、和8-PSK(8进制相移健控)。用于高速率数据重发的基于HARQ的编码器使用QCTC。该QCTC在本申请人2000年10月21提交的名为“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des in CommunicationSystem”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00-62151中被详细地披露,将在此组合其内容,以作参考。因此,为简洁将不提供QCTC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利用使用软组合的HARQ,即,使用利用跟踪组合技术的HARQ和使用增量冗余技术的HARQ组合技术。在下面的描述中,本发明将提供根据所使用的数据率使用两种技术中之一的结构。例如,在153.6kbpCDMA以下的低数据率使用跟踪组合。由于在低数据率时的编码率R为1/4,通过增量冗余技术获得的增益比通过跟踪组合技术获得的增益小。此外,由于在CDMA 20001x系统的实际情况中所提供的数据率低于307.2kbps,当数据率低于153.6kbps时,使用跟踪组合一次重发以将Es提高+3dB,由此减少信令开销和重发。相反,增量冗余技术在高于153.6kbps的高数据速率时使用。当信令信道预备使用增量冗余技术时,甚至在低数据率时也可能使用增量冗余技术。例如,由于数据率307.2kbps的编码率为R=1/2,所以在数据率为307.2kbps时,使用增量冗余技术。此外,由于接收机包括用于增量冗余技术的缓冲存储器和逆向信道,以及与前向信道相联系的信令信道,甚至在低于153.6kbps的低数据率时,也能够使用增量冗余技术。因此,在低数据率时,本发明选择地使用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之间的切换能够利用QCTC简单地实现,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此外,当增量冗余技术在高数据率使用时,根据在系统运行期间的数据率确定的最大重发次数能够是4或者更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内,能够自由确定重发的最大次数。
在下面的描述中,本发明将提供使用软组合和QCTC的逆向信道结构。接着,将描述帧传输操作,即,根据本发明的逆向信道结构中的初始发送和重发操作。在高数据率时使用增量冗余技术进行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操作,在低数据率时使用增量冗余技术或者跟踪组合技术进行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操作。
在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逆向信道结构和帧发送方法之前,将描述根据现有技术的逆向信道结构。
参照图1和2,用于当前3GPP2 1xEV-DV系统的逆向信道具有turbo编码,符号重复,符号交织,符号重复和删截的级联结构。该级联结构不适合于支持增量冗余技术。即,从坏的方面讲,此结构在每次重发时使用了不同的删截模式,并且以1024kbps在信道进行交织之后使用删截处理,因此降低了turbo码的性能。同时,该结构还有确定冗余模式来通过软组合优化代码组合增益的另一个问题。此外,当根据数据率在逆向辅助信道中同时使用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时,此结构还有一个如何确定冗余模式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发明用如下方法对逆向信道结构进行改进。
·将现有的R=1/4的turbo编码器改为R=1/5的turbo编码器。这将优化在IR(增加冗余)HARQ中的代码组合增益。
·QCTC用于简化生成与在增量冗余技术中所使用的编码率相关联的各种冗余模式的方法,同时用于优化冗余模式,即,用于最大值的编码增益。
·QCTC用于组合代码的优化,即,当与在增量冗余技术中使用的编码率相关联的各种冗余模式是软组合(即代码组合)时的最大值的编码增益。
·当帧长,即,重发代码长度,和在增量冗余技术中的初始发送的代码长度不同时,相应的信道交织器必须单独定义,并且这样的结构不适合于逆向信道。因此,在冗余模式选择之前进行这样的信道交织处理。在QCTC的方案中,信道交织功能块包括在QCTC代码生成器中。因此,生成使用R=1/5的QCTC码字的任意冗余模式是可能的,于是没有必要单独进行信道交织。
·如果删截是在信道交织之后使用的,则保证turbo编码的系统符号的非删截是很难的。对系统符号删截将导致高数据速率的turbo编码的性能灾难性地降低。为了解决此问题,使用了QCTC。通过控制用于QCTC符号选择的初始发送符号和最后的发送符号,解决系统符号的删截问题以及简化确定冗余模式成为可能。
A.逆向信道结构
图4至7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逆向信道发射机的结构。将该结构应用到1xEV-DV数据通信系统的逆向辅助信道(R-SCH)中。在1xEV-DV系统中,将逆向辅助信道划分为第一逆向辅助信道R-SCH1和第二逆向辅助信道R-SCH2。图4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SCH1发射机的结构,而图5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SCH2发射机的结构。图6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R-SCH1发射机的结构,而图7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R-SCH2发射机的结构。图4和5的R-SCH发射机在结构上彼此相同,而仅在参考编号上有所不同。同时,图6和7的R-SCH1发射机在结构上彼此相同,而仅在参考编号上有所不同。因此,为了简化,仅仅参照图4和6描述根据不同实施例的R-SCH发射机。
参照图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SCH发射机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累加器102、尾比特累加器104、turbo编码器106、QCTC选择器108、符号重复器110、多个高级别的调制器(112,116,120,126和132)、以及多个乘法器(114、118、122、124、128、130、134和136)。CRC累加器102将诸如16比特分组CRC的错误校正码添加到输入信道比特中。尾比特累加器104将作为终止比特的6个尾比特和2个预留比特和CRC累加器102的输出相加。turbo编码器106对尾比特累加器104的输出进行turbo编码,并生成码字符号。turbo编码器106使用编码率R=1/5的QCTC生成码字符号。QCTC选择器108选择由turbo编码器106生成的QCTC符号。符号重复器110根据预定因子重复由QCTC选择器108所选择的QCTC符号。
高级别的调制器包括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器112和116,QPSK(四相移键控)调制器120和126,和8-PSK(8进制相移健控)调制器132。BPSK调制器112对R-SCH1上数据率为9.6kbps、19.2kbps、38.4kbps或者76.8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BPSK调制器116对R-SCH1上数据率为153.6kbps或者307.2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对R-SCH2上数据率为9.6kbps、19.2kbps、38.4kbps或者76.8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QPSK调制器120对R-SCH1上数据率为153.6kbps或者307.2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对R-SCH2上数据率为0kbps、153.6kbps、307.2kbps、614.4kbps或者1024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QPSK调制器126对R-SCH1上数据率为614.4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对R-SCH2上数据率为0kbps、153.6kbps、307.2kbps、614.4kbps或者1024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8-PSK调制器132对R-SCH1上数据率为1024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对R-SCH2上数据率为0kbps、9.6kbps、19.2kbps、38.4kbps、76.8kbps153.6kbps或者307.2kbps的数据进行调制。
乘法器包括乘法器114,118,122,124,128,130,134和136。乘法器114用为正交函数的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2 4与调制器112的输出相乘。乘法器118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1 2与调制器116的输出相乘。乘法器122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2 4与调制器120的输出相乘,而乘法器124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2 4和调制器120的输出相乘。乘法器128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1 2和调制器126的输出相乘,而乘法器130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1 2和调制器126的输出相乘。乘法器134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1 2和调制器132的输出相乘,而乘法器136用预置的沃尔什函数W1 2和调制器132的输出相乘。将乘法器所乘的结果提供给进行多路复用、PN(伪随机噪声)扩频处理,以及多个信道信号频移的发射机,如图3所示。
依据数据率是高数据率还是低数据率而对根据本发明的QCTC选择器108以及实施例的R-SCH的发射机的符号重复器110的传输帧(或者子分组)进行不同操作。在小于或者等于153.6kbps的低数据率的场合,基于增量冗余技术或者跟踪组合技术的子分组传输操作能够由QCTC选择器108以及符号重复器110来进行。相反,在高于153.6kbps的高数据率的场合,基于增量冗余技术的子分组发送操作能够由QCTC选择器108以及符号重复器110来进行。下面就参照第一至第三实施例详细描述按照增量冗余技术由QCTC选择器108以及符号重复器110进行的子分组发送操作。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R-SCH发射机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累加器302、尾比特累加器304、turbo编码器306、QCTC交织器338、QCTC选择器308、多个高级别的调制器(312、316、320、326和332),以及多个乘法器(314、316、322、324、328、330、334和336)。如图4的R-SCH发射机不同,图6的R-SCH发射机包括在turbo编码器306和QCTC选择器308之间进行交织的QCTC交织器338,并且作为替代,取消了符号重复器110。QCTC选择器308对由turbo编码器306编码的QCTC码字符号进行交织处理,并将所复用的符号提供给QCTC选择器308。
依据数据率是高数据率还是低数据率而对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R-SCH的发射机的QCTC选择器308的传输帧(或者子分组)进行不同操作。在小于或者等于153.6kbps的低数据率的场合,基于增量冗余技术或者跟踪组合技术的子分组发送操作能够由QCTC选择器308以及符号重复器110来进行。相反,在高于153.6kbps的高数据率的场合,基于增量冗余技术的子分组发送操作能够由QCTC选择器308来进行。下面就参照第四实施例详细描述由QCTC选择器308发送初始子分组的操作。
B.帧发送
在上述信道结构中,帧(或者子分组)的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操作,在高数据率时用增量冗余技术进行,并且在低的数据率时,用增量冗余技术或者跟踪组合技术进行。即,在低数据率和高数据率时都能使用增量冗余技术。应该注意到,如上所述,同时也能够用跟踪组合技术进行低数据率时的帧发送。增量冗余技术的帧发送等价于确定在初始发送和重发时的冗余模式,以及根据所选的冗余模式发送帧(或者子分组),并且这一点将参照3个不同的实施例描述。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使用DTX(离散发送)周期进行的帧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方法。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对符号重复的帧进行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方法。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通过符号重复进行帧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方法,其中,在初始发送时所使用的帧和在重发时所用的帧具有相同的长度。由图4和5的QCTC选择器108和208、以及符号重复器110和210进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操作。将参照第四实施例描述跟踪组合的帧发送。将仅仅参照初始发送操作描述第四实施例,并由图6和7的QCTC选择器308和408进行此操作。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此使用的术语″SPID″是指子分组ID(识别符),而″EP″是指已编码的分组。此外,Fs表示在由QCTC发送的帧的码字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而Ls表示其中的最后一个符号。因此,如果要发送的帧的符号数是M,而R=1/5编码的符号数是5L,则符号发送以Fs开始,而以5L符号中的Ls结束。如果Ls<Fs,则发射机重复发射5L R=1/5QCTC符号,其重复次数为小于或者等于帧的(符号数/5L)整数,发射从Fs开始,并且连续发送剩余的部分直至Ls为止。按照如表3所示的QCTC符号选择算法实施这样的符号选择方法。
表3
Figure A0280252500181
实施例#1:用DTX重发
图8说明了在低数据率(例如,9.6kbps至153.6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这里,编码率R=1/4。
参照图8,使用根据SPID预先确定的码字。能够按给定的顺序发送SPID。不过,根据数据率使用了两种类型的SPID映射。在低数据率(例如,9.6kbps至153.6kbps)用增量冗余技术发送子分组,编码率R是1/4。例如,在初始发送时发送SPID=00,R=1/4的码字。在一次重发请求时,可以发送SPID=01,R=1的码字。在另一个重发请求时,可以要么发送SPID=01,R=1的码字,要么发送SPID=10,R=1/2的码字。在下一次重发请求时,可以发送SPID=11,R=1/2的码字。根据由BTS(基站收发机系统)报告的载波干扰比(C/I)最优地选择SPID=00之后的SPID。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因此,在发送之前删截由现存20毫秒的帧所生成的码字是必要的。最好发送50%或者25%的码字符号,以便分配最优的发送功率,并将所降低的发送功率分配到其它逆向信道用户,由此提高整个小区的吞吐量。可用两种不同方法实现这一点。第一种方法是通过DTX发送R-SCH。即,根据SPID预先固定子分组的R=1/4全码字的位置,并同时根据SPID预先确定子分组的长度,于是,接收机就能够根据SPID计算DTX的所有信息。第二种方法是将初始发送和重发进行多路复用。即,此方法是在由DTX删截的位置发送新的已编码分组。此方法的优点在于R-SCH不受DTX支配,并且同时进行初始发送和重发,但缺点是必须自适应地对调度程序进行控制以确保最优的打包效率。同时在低数据率范围内使用R=1/4跟踪组合也是可能的。
图9说明了在高数据率(例如,307.2kbps至1024.4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高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这里,编码率为R=1/2。
参照图9,在高数据率(例如,307.2kbps至1024.4kbps)时用增量冗余技术发送子分组,这里,编码率为R=1/2。在初始发送时发送SPID=00,R=1/2的码字。在一个重发请求时,发送SPID=01,R=1/2的码字。在另一个发送请求时,可以要么发送SPID=10,R=1/2的码字,要么发送SPID=11,R=1的码字。在下一个重发请求时,可以发送SPID=11,R=1的码字。通过BTS可以最佳地进行SPID=00之后的SPID选择。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因此,在发送之前删截由现存20毫秒的帧所生成的码字是必要的。最好发送50%的码字符号,以便分配最优的发送功率,并将所降低的发送功率分配到其它逆向信道用户,由此提高整个小区的吞吐量。可用两种不同方法实现这一点。第一种方法是使R-SCH经过DTX。即,根据SPID预先固定子分组R=1/4全码字的位置,并同时根据SPID预先确定子分组的长度,于是,接收机就能够根据SPID计算所有DTX的信息。第二种方法是将初始发送和重发进行多路复用。即,此方法是在由DTX删截的位置发送新的已编码分组。此方法的优点在于R-SCH不受DTX支配,并且同时进行初始发送和重发,但缺点是必须自适应地对调度器进行控制以确保最优的打包效率。
在当前R-SCH结构具有好的信道条件时,R=1/2增量冗余技术为重发分配过多的发送功率。此外,当使用2-比特的SPID时,存在4种可用的冗余模式,因此,最好使用尺寸更小的子分组。
实施例#2:R=1/5的基本turbo编码的符号重复的重发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基于DTX的方法在为数据率而分配的20毫秒帧周期使用了最大75%的DTX,可能引起ROT(热增长)的波动。为解决此问题,第二实施例用如下方法将增量冗余技术应用到所有数据率。
·使用按照SPID预先确定的码字。
·能够按给定的顺序发送SPID,并且最多有4个冗余模式。
·对于初始发送,使用SPID=00。
·当初始发送的子分组丢失时,可以重发SPID=00的子分组。
·使用R=1/5的全码字以便将编码增益最大化。
·使用QCTC,代替turbo编码,符号删截,信道交织,和删截。
·用QCTC符号选择算法选择子代码(或子分组)。即,使用Fs和Ls。
·分配给SPID的Fs和Ls是固定的。
·自适应编码率:R=1/4,R=1/2,R=1/1。
·对于低数据率,在重发时使用符号重复。
图10说明了在低数据率(例如,9.6kbps至153.6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映射关系。这里,编码率为R=1/4。
参照图10,在低数据率(例如,9.6kbps至153.6kbps)时用增量冗余技术发送子分组,这里,编码率为R=1/4。冗余是由SPID=00,R=1/4的初始发送子代码以及SPID=10或者SPID=11,R=1/2的重发子代码,或者SPID=01,R=1的重发子代码构成。用这种方法构造冗余的理由如下。在大多数场合,这一类的初始发送目标FER低,因此,对重发的频率要求不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重发的最大值是1。因此,出于此原因而使用SPID=01,R=1的子代码。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在此,对SPID=01的子代码进行4次符号重复(或者×4符号重复),以便将ROT的波动最小化。当初始发送的相对增益是1.0时,SPID=01的子代码的重发相对增益是1/2,如下表4所示。表4说明了根据SPID的相对增益、Fs、和重发因子之间的关系。因此,接收机通过将所重复的符号信号累加4次而进行符号组合。结果,和基于DTX的方法相比,发送时间增加4倍,因此,按所希望的那样使用完整的20毫秒时间分集增益是可能的。接着,如果存在多个用户,根据ROT的限制,BSC就不可以将SPID=00的子代码C0发送到移动终端。在此情况下,发送SPID=01的子代码以便100%地利用可用资源。出于同样的目的,也使用SPID=11。当然,即使在BSC将SPID=00的子代码C0发送到移动终端的场合,尽管由于ROT可分配的重发功率是低的,但是,使用SPID=10和SPID=11的子代码也是可能的。在此情形,此方法和简单地增益控制C0的方法的不同处如下。与跟踪组合技术重复发送C0相比,发送C2的方法将相同的能量分配给系统符号,结果改善了性能。因此,在(C0,C0)跟踪组合技术和(C0,C1)增量冗余技术之间存在性能差异。
表4:根据SPID的相对增益、Fs以及重复因子
  SPID   编码率   输入块大小     Fs 相对增益 重复
    00     1/4     4L     0     1.0     ×1
    01     1/1     L     4L     1/2     ×4
    10     1/2     2L     0     0.707     ×2
    11     1/2     2L     2L     0.707     ×2
图11至13说明了在高数据率(例如,307.2kbps至1024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高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这里,编码率为R=1/2。如附图所示,对于这一类,冗余是由SPID=00,R=1/2的初始发送子代码以及SPID=01、SPID=10或者SPID=11,R=1/2的重发子代码构成(在此,图11是例外的)。用这种方法构造冗余的理由如下。在大多数场合,这一类的初始发送的目标FER高,因此,对重发的频率要求非常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重发的最大值大于2。因此,出于此原因而使用SPID=01、SPID=10或者SPID=11,R=1/2的子代码。
图11说明了使用BSC仅仅分配低发送功率的R=1子代码的方法。此方法与在低数据率的图10中类似,也同时进行符号重复和相对增益控制。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图12和13说明了如何使用SPID=00,R=1/2的初始发送子代码和SPID=01、SPID=10或者SPID=11,R=1/2的重发子代码构造冗余。如附图所示,初始发送和重发的目的是使R=1/5的代码组合增益最大,并且进一步提供用于强调系统符号的冗余结构。图12和图13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用于强调系统符号的冗余。如图所示,使用用于SPID的固定Fs。即,使用固定点模式。例如,在1024kbps的场合,实际编码率高于R=1/2。因此,在此情形中,无条件地使用用于SPID=01的Fs=2L。另一方面,发射机自由地进行SPID的选择。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实施例#3
图14说明了在低数据率(例如,9.6kbps至153.6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映射关系。这里,编码率为R=1/4。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图15说明了在高数据率(例如,307.2kbps至1024.4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高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这里,编码率为R=1/2。
此外,存在两种最可取的发送已编码符号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1、第二次重发时SPID=10、第三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四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第二种方法是按在初始发送时SPID=00、第一次重发时SPID=00、第二次重发时SPID=01、第三次重发时SPID=01、第四次重发时SPID=11、以及第五次重发时SPID=00的顺序发送已编码符号。定义SPID的顺序使得在当前子分组的最后符号之后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子分组的第一符号,并且初始子分组从已编码符号的第一符号开始。
在图14和1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在初始发送中使用的帧(或者分组)的长度和在重发时使用的帧长相同。此方法有如下优点。即,此方法使用了固定帧长,同时使用了增量冗余技术,因此,在每20毫秒内分配固定的符号能量是可能的。因此,通过RLPC,在20毫秒周期内,控制ROT是容易的。此外,即使在低数据率使用冗余结构,以及获得可用编码增益,即,将R=1/5的turbo码作为基本码来使用这种情形的编码增益也是可能的。衰减信道的编码增益差异比AWGN(加性高斯白噪声)更大。因此,在实际衰减环境中运行系统由于编码增益差异够获得获得更高的增益。此外,由于在初始发送和重发中使用了相同的帧长,在实现时降低信令开销并获取帧同步是容易的。
实施例#4
图16说明了在低数据率(例如,9.6kbps至153.6kbps)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低数据率的子分组发送操作的子分组结构和SPID的映射关系。图16仅仅说明子分组的初始发送操作。
下面的表5和6说明了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子分组发送期间依据数据率和由QCTC符号选择所选择的SPID的编码。即,表5和6说明了与数据率相联系的SPID的比特结构、速率指示符。更具体地讲,表5说明了在低数据率时如何用增量冗余技术选择SPID,而表6说明了在低数据率时如何用跟踪组合技术选择SPID,以及在高数据率时如何用增量冗余技术选择SPID。
参照表5,当R-RICH(逆向-速率指示信道)由5个比特组成,除了具有3个类型的冗余模式的9.6kbps外所有的数据率能够被分配为具有4个类型的冗余模式。此外,主要使用了零数据率,并且“00000”被固定地用于零数据率。
参照表6,由于将固定冗余模式用于低数据率,速率指示符就变成了SPID。因此,可能降低R-RICH比特总数为4个。
表5:用低数据率中的增加冗余进行QCTC符号选择的SPID和编码
  数据率 编码(二进制)     SPID     Fs     Lsc
    0     00000     NA     NA     NA
    9600     00001     00     0     4L
    9600     00010     01     4L     4L
    9600     00011     10     3L     4L
    19200     00100     00     0     4L
    19200     00101     01     4L     4L
    19200     00110     10     3L     4L
    19200     00111     11     2L     4L
    38400     01000     00     0     4L
    38400     01001     01     4L     4L
    38400     01010     10     3L     4L
    38400     01011     11     2L     4L
    76800     01100     00     0     4L
    76800     01101     01     4L     4L
    76800     01110     10     3L     4L
    76800     01111     11     2L     4L
    153600     10000     00     0     4L
    153600     10001     01     4L     4L
    153600     10010     10     3L     4L
    153600     10011     11     2L     4L
    307200     10100     00     0     2L
    307200     10101     01     2L     2L
    307200     10110     10     4L     2L
    307200     10111     11     L     2L
    614400     11000     00     0     2L
    614400     11001     01     2L     2L
    614400     11010     10     4L     2L
    614400     11011     11     L     2L
    1024000     11100     00     0     2L
    1024000     11101     01     2L     2L
    1024000     11110     10     4L     2L
    1024000     11111     11     L     2L
表6:用高数据率中的增加冗余进行QCTC符号选择的编码和SPID
数据率(bps) 编码(二进制)     SPID     Fs     Lsc
    0     0000     NA     NA     NA
    9600     0001     00     0     32L
    19200     0010     00     0     16L
    38400     0011     00     0     8L
    76800     0100     00     0     4L
    153600     0101     00     0     4L
    307200     0110     00     0     2L
    307200     0111     01     2L     2L
    307200     1000     10     4L     2L
    614400     1001     00     0     2L
    614400     1010     01     2L     2L
    614400     1011     10     4L     2L
    1024000     1100     00     0     1.8L
    1024000     1101     01     2L     1.8L
    1024000     1110     10     4L     1.8L
    1024000     1111     11     L     1.8L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HARQ发送帧以便增加在1xEV-DV数据通信系统的吞吐量的方法及其信道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了基于HARQ编码器的QCTC,并选择性地使用了用于帧发送的跟踪组合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由此提高了传输吞吐量。
尽管参照本发明对某个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懂得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内,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作各种修改。

Claims (25)

1.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和用于发送所生成码字符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
从表中读取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信息,在此表中,已将指示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的识别信息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以及
根据所读取的信息和所选择的模式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初始发送时,按照初始发送的预定模式发送码字符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重发时,按照所定义的模式重发码字符号,使得发送的前子分组的最后一个符号成为当前子分组的第一个符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数据率等于或者小于预定的阈值,则用跟踪组合技术将所选择的某些或者全部的码字符号和所读取的信息一起发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数据率等于或者小于预定的阈值,则用增量冗余技术将所选择的某些或者全部的码字符号和所读取的信息一起发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数据率高于预定的阈值,则用增量冗余技术将所选择的某些或者全部的码字符号和所读取的信息一起发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选择的某些或者全部的码字符号和所读取的信息一起发送,使得按相同的发送功率对所选择的某些或者全部的码字符号和所读取的信息进行离散发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和所读取的信息一起被发送的所选择的某些或者全部的码字符号在发送之前进行符号重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帧长在符号重复期间是可变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重发请求所发送的码字符号时,选择与用于初始发送相同或者不同的模式。
11.一种用于在通过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并且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的装置中选择码字符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初始发送时,选择与根据基于数据率确定的编码率而确定的长度一样多的码字符号,从在所生成的码字中的第一个符号开始;以及
在重发时,选择码字符号的1/2,从在初始选择的码字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开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
在重发时,选择初始码字符号的1/2,从在初始选择的码字符号的中心位置开始。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
在重发时,选择和初始选择的码字符号中的输入信息比特数一样多的码字符号。
14.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并且用于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选择器,用于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且用于从表中选择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信息,并基于所选择的模式选择和输出码字符号,在此表中,已将指示数据率的识别信息、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以及
一符号重复器,用于重复基于所选择模式的符号,其重复次数和根据数据率确定的数一样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在码字符号的初始发送时,选择器按照用于初始发送的预定模式选择码字符号。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在码字符号重发时,选择器选择所定义的模式,使得在先所发送的前子分组的最后一个符号成为当前子分组的第一个符号。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数据率高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器按照增量冗余技术选择符号。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数据率等于或者小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器按照增量冗余技术选择符号。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数据率等于或者小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器按照跟踪组合技术选择符号。
20.一种用准互补turbo码(QCTC)以预定编码率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便生成码字符号、并且用于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交织器,用于对码字符号进行交织;以及
一选择器,用于在与某些或者全部所生成的码字符号对应的预定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以便通过按数据率确定的子分组长度发送所生成的码字符号,且用于从表中选择与数据率、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基于所选择模式的码字符号对应的信息,在此表中,已将指示数据率的识别信息、子分组长度和所选择的模式预先映射为给定的信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在码字符号的初始发送时,选择器按照用于初始发送的预定模式选择码字符号。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在码字符号重发时,选择器选择所定义的模式,使得发送的前子分组的最后一个符号成为当前子分组的第一个符号。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数据率高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器按照增量冗余技术选择符号。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数据率等于或者小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器按照增量冗余技术选择符号。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如果数据率等于或者小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器按照跟踪组合技术选择符号。
CN02802525A 2001-07-12 2002-07-12 用于改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送量的逆向发送装置和方法 Pending CN14651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10041949 2001-07-12
KR2001/41949 2001-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5158A true CN1465158A (zh) 2003-12-31

Family

ID=19712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802525A Pending CN1465158A (zh) 2001-07-12 2002-07-12 用于改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送量的逆向发送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20030131303A1 (zh)
EP (1) EP1276267A3 (zh)
JP (1) JP3746505B2 (zh)
KR (1) KR100532306B1 (zh)
CN (1) CN1465158A (zh)
AU (1) AU2002319919B2 (zh)
BR (1) BR0205740A (zh)
CA (1) CA2421427A1 (zh)
DE (1) DE20211493U1 (zh)
GB (1) GB2380372B (zh)
RU (1) RU2251813C2 (zh)
WO (1) WO20030075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8298A (zh) * 2007-09-02 2009-03-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通过嵌套块信道从发射机向接收机传输信息的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61033B1 (ko) * 2001-01-16 2003-01-24 한국과학기술원 비균일 반복부호를 바탕으로 한 터보부호를 쓰는다중반송파 직접수열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 시스템
EP1461888B1 (de) * 2002-01-07 2009-07-0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übertragung, wobei ein bitratenanpassungsmuster zwischen sender und empfänger signalisiert wird
JP4178010B2 (ja) * 2002-08-27 2008-11-1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方法
JP3679089B2 (ja) * 2002-11-20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再送パケット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7746816B2 (en) * 2003-03-13 2010-06-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power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179480A1 (en) * 2003-03-13 2004-09-16 Attar Rashid Ahm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imating parameters of a link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08913B2 (en) 2003-05-12 2008-08-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real time hybrid ARQ
US7706347B2 (en) * 2003-05-15 2010-04-27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multi-output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155655B2 (en) * 2003-07-22 2006-12-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hybrid ARQ algorithms
JP4041450B2 (ja) * 2003-10-23 2008-01-30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100520159B1 (ko) * 2003-11-12 2005-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간섭신호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22950B1 (ko) * 2004-03-05 200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접속 방식을 기반으로 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 처리 결과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JP4299270B2 (ja) * 2004-06-09 2009-07-2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向上した上りリンクサービスを支援す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7096401B2 (en) * 2004-11-15 2006-08-22 Motorola, Inc. Multi-mode hybrid ARQ scheme
US7165204B2 (en) * 2004-11-15 2007-01-16 Motorola, Inc. Multi-mode hybrid ARQ scheme
KR100656982B1 (ko) * 2004-12-21 2006-12-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휴대 인터넷 단말기의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JP4764919B2 (ja) * 2005-03-29 2011-09-07 トムソ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空間冗長性を使用して無線信号の受信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0426681C (zh) * 2005-05-10 2008-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Turbo编码方法及编码装置
WO2007000547A2 (fr) * 2005-06-01 2007-01-04 France Telecom Procede de correction d'erreurs de bruit impulsif sur une ligne sdsl
US8054826B2 (en) * 2005-07-29 2011-11-08 Alcatel Lucent Controlling service quality of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on a downlink channel in high-speed wireless data networks
CN100508405C (zh) * 2005-11-11 2009-07-01 清华大学 提高Turbo码译码速度的并行译码方法及译码装置
KR100723308B1 (ko) * 2005-12-10 2007-05-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멀티 캐리어를 이용한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EP1816776A1 (en) * 2006-02-07 2007-08-08 Alcatel Lu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effects of impulse noise on data packet transfer
CN101499882B (zh) * 2008-11-05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半静态调度数据包的应答信息的反馈、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US8249010B2 (en) 2008-11-05 2012-08-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CN102244521A (zh) * 2010-05-11 2011-11-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 一种归零Turbo码编码参数的盲识别方法
EP3636324B1 (en) 2017-06-05 2024-07-24 Byung Yul Kim Fire extinguishing capsule and capsule-type fire extinguish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16408575B (zh) * 2021-12-31 2024-06-04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局部扫描、消除工件反光干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1286A (en) * 1974-12-20 1977-09-27 Fruehauf Corporation Dual adhesive method and article
JPS6353114A (ja) * 1986-08-22 1988-03-07 Aisin Seiki Co Ltd T・バ−ル−フ
US5022047A (en) * 1989-08-07 1991-06-04 Omnipoint Data Corporation Spread spectrum correlator
US5177868A (en) * 1990-06-14 1993-01-12 United Dominion Industries, Inc. Process of making an insulated door
US5016700A (en) * 1990-07-05 1991-05-21 The Stanley Works Insulated metal panel garage door
US5680262A (en) * 1993-02-12 1997-10-21 Cummins Power Generation, Inc. Stretched membrane mirr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445208A (en) * 1993-05-27 1995-08-29 Associated Materials, Inc. Vinyl door panel section
US5442627A (en) * 1993-06-24 1995-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Noncoherent receiver employing a dual-maxima metric generation process
US5471497A (en) * 1993-11-01 1995-11-28 Zehavi; Ephrai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iable rate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set coding
US5555923A (en) * 1994-05-11 1996-09-17 Clopay Building Products Company, Inc. Sectional door having multiple piece panel sections
US5490168A (en) * 1994-07-08 1996-02-0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optimization of data throughput using variable packet length and code parameters
US5568713A (en) * 1996-01-24 1996-10-29 The Stanley Works Mirror do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721745A (en) * 1996-04-19 1998-02-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arallel concatenated 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 and decoder therefor
ES2150127T3 (es) * 1996-05-28 2000-11-16 Daimler Chrysler Ag Procedimiento para la union de componentes y grupos constructivos de vehiculos ferroviarios mediante pegado
US5983384A (en) * 1997-04-21 1999-11-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urbo-coding with stag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US5907582A (en) * 1997-08-11 1999-05-25 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 System for turbo-coded satellite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US6138260A (en) * 1997-09-04 2000-10-24 Conexant Systems, Inc. Retransmission packet capture system within a wireless multiservic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with turbo decoding
US6088387A (en) * 1997-12-31 2000-07-11 At&T Corp. Multi-channel parallel/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s and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encoder/decoder
KR100338662B1 (ko) * 1998-03-31 2002-07-18 윤종용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통신시스템의채널통신장치및방법
US6148896A (en) * 1998-05-22 2000-11-21 Pinto; Josep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ying a garage door
US6400728B1 (en) * 1998-09-09 2002-06-04 Vlsi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user data type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and optimizing encoding-error correction in response thereto
US6973140B2 (en) * 1999-03-05 2005-12-06 Ipr Licensing, Inc. Maximizing data rate by adjusting codes and code rates in CDMA system
US6385752B1 (en) * 1999-06-01 2002-05-0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uncturing a convolutionally encoded bit stream
US6308294B1 (en) * 1999-11-17 2001-10-23 Motorola, Inc. Adaptive hybrid ARQ using turbo code structure
US6907020B2 (en) * 2000-01-20 2005-06-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Frame structures supporting voice or streaming communications with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KR20070098913A (ko) * 2000-01-20 2007-10-05 노오텔 네트웍스 리미티드 가변 레이트 패킷 데이타 애플리케이션에서 소프트 결합을사용하는 하이브리드 arq 방법
EP1176725B1 (en) * 2000-07-05 2013-03-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figuring transmiss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675347B1 (en) * 2000-07-19 2004-0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puncturing and repeating of code symbo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0442685B1 (ko) * 2000-10-21 2004-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에서 부호 생성장치 및 방법
AU2002232276B2 (en) * 2001-02-07 2004-0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de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RU2251794C2 (ru) * 2001-05-08 2005-05-1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кодов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US6987778B2 (en) * 2001-05-22 2006-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channel interleaving for optimized data throughpu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8298A (zh) * 2007-09-02 2009-03-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通过嵌套块信道从发射机向接收机传输信息的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380372B (en) 2005-02-09
WO2003007535A1 (en) 2003-01-23
CA2421427A1 (en) 2003-01-23
AU2002319919B2 (en) 2005-02-24
BR0205740A (pt) 2004-02-03
RU2251813C2 (ru) 2005-05-10
GB2380372A (en) 2003-04-02
EP1276267A3 (en) 2006-11-15
JP2004535137A (ja) 2004-11-18
KR100532306B1 (ko) 2005-11-29
KR20030007163A (ko) 2003-01-23
DE20211493U1 (de) 2003-01-23
US20030131303A1 (en) 2003-07-10
JP3746505B2 (ja) 2006-02-15
EP1276267A2 (en) 2003-01-15
GB0216186D0 (en) 2002-08-21
US20070168831A1 (en) 2007-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65158A (zh) 用于改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送量的逆向发送装置和方法
CN1252955C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重发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JP4028360B2 (ja) 高速パケットデータの効率的再伝送のための送/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CN1224207C (zh) 自动请求重发发送和接收方法及其设备
CN1298176C (zh)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重发和解码的装置及方法
CN1148891C (zh) 在通信系统中提供三元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CN1493126A (zh) 用于确定通信系统中的重发调制方案的方法和装置
CN1423438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组重发的发送/接收装置和方法
US2005010549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control signal on a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in a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system
CN1395387A (zh) 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806400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反向分组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813428A (zh) 在利用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配信道的装置和方法
CN1627677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收发高速分组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992579A (zh) 在高速共享控制信道上进行发送/接收的设备和方法
CN1471254A (zh) 编码及解码信道质量标识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645782A (zh) 用于分组发送/接收的比特加扰的方法和设备
CN1574687A (zh) 使用多天线分集方案发送/接收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411294A (zh) 分配Walsh码资源的方法
AU2002319919A1 (en) Revers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ransmission throughput in 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426247A (zh) 发送/接收关于正交可变扩频因子码的信息的方法
CN1946015A (zh) 一种确定重传数据块大小的方法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CN1708149A (zh) 自适应调整调制编码方式和/或发射功率的方法及基站
CN1465156A (zh) 数据通信设备和数据通信方法
EP1717982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ransport parameters for physical layer to provide uplink packet data servic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354079C2 (ru)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приема и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коростью передач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