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58468A -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58468A
CN1458468A CN 03130004 CN03130004A CN1458468A CN 1458468 A CN1458468 A CN 1458468A CN 03130004 CN03130004 CN 03130004 CN 03130004 A CN03130004 A CN 03130004A CN 1458468 A CN1458468 A CN 14584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pipe
groundbed
building block
basis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3000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首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 SHOU XIN
Original Assignee
HU SHOU X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 SHOU XIN filed Critical HU SHOU XIN
Priority to CN 0313000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458468A/zh
Publication of CN1458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84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是由防水粘接层、保温辐射层、管道层、抗裂保护层构成暖辐射地床,在暖辐射地床上设置地面装饰层,管道层采用地床基础砌块的承载基板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的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管道隔离墩,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管道隔离墩间构成相对平行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管道槽内设置管道。本发明设计合理,施工简便,表面温度均匀,室内采暖温度稳定,地表面温度高,工作区温度适宜,给人以脚暖头温的良好感觉,广泛的适用于饭店、展览馆、商场、医院、娱乐场所、中高档住宅、汽车库、畜牧场、养殖场所、种植场所等建筑,经检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1998)有关标准要求。

Description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铺设在地面的热水集中供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散热器采暖是建筑采暖工程中最常用的采暖形式,传统暖气片采暖应用多年,所使用公式及数据,基本上已经成熟,但存在诸多缺陷:集中供热、土暖气、燃油燃汽锅炉、及地热温泉为热源,以95℃进水,75℃回水,或80℃进水,60℃回水为宜,需提供高品位热源,耗能量大,难以保证水利平衡;一般管道使用年限为4年,暖气片为8年,氧化程度高,易产生水垢,使水处理费用提高;维修、维护量大,需用木外罩及刷银粉作装饰;暖气片主要是设置在窗户下面或者设置在墙体的边上,以对流方式把热量散发到整个房间,占用房间的有效使用面积,一般为使用面积的1%-3%;传统散热器基本上采用铸铁制或钢制,散热器以对流为主要传热方式,使清洁的空气和污浊的空气一起流动,给人以干热的感觉,舒适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散热器采暖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施工简便,表面温度均匀,室内垂直面的温度基本不变,地表面温度高,工作区温度适宜,给人以脚暖头温的良好感觉的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暖辐射采暖的热能是由太阳、火、或其它热物体放散出的辐射能投射到物体上,转化热能。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是指通过被埋设在地板下面的加热管道加热后由地面装饰层辐射出8-13UM的远红外线,它对人体皮肤2mm深处的“热点”传感器产生刺激,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采暖方式。另外,暖辐射采暖充分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在室内地面经辐射后形成的热空气向室内上部上升,室内上部的冷空气则下降到室内地面再进行辐射交换,反复循环达到采暖的效果,让人们如同有大自然的感觉。人体和周围环境介质的热交换的在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人体通过皮肤以辐射、蒸发和肺部呼吸等方式向外散热。当散热量和人体产热量达到平衡时,一般人体体温维持在37℃。地板辐射采暖的散热面是被埋置于构造层中的加热管加热的地面,它和建筑构造相结合,主要房间的地面上无任何管道设备,不占用房间和地面有效面积(散热器约占1-3%采暖建筑面积)。
本发明是由防水粘接层、保温辐射层、管道层、抗裂保护层构成暖辐射地床,在暖辐射地床上设置地面装饰层。地面以上控制设施为分水器、集水器、过滤器、混流器、循环泵、跑气阀、温控器、热电偶等设施。
在楼板上设置保温辐射层,保温辐射层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内铺设管道,地床基础砌块和管道构成管道层。管道可在管道层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管道层上设置抗裂保护层,在抗裂保护层上设置地面装饰层。管道层管道的进水口与分水器的输水端口相连接,管道层管道的回水口与集水器的回水端口相连接,通过循环泵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管道中供热采暖。
根据室内装修的需要地面装饰层可采用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制作。
在楼板上设置防水粘接层,防水粘接层上设置保温辐射层,保温辐射层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内铺设管道,地床基础砌块和管道构成管道层。管道可在管道层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管道层上设置抗裂保护层,在抗裂保护层内铺设钢筋片网,钢筋片网包裹在抗裂保护层内。在抗裂保护层上设置地面装饰层。
根据室内装修的需要地面装饰层可采用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制作。
管道层管道的进水口与分水器的输水端口相连接,管道层管道的回水口与集水器的回水端口相连接,通过循环泵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管道中供热采暖。
地床基础砌块的承载基板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的一面沿承载基板表面相对平行等距设置若干个柱形管道隔离墩,柱形管道隔离墩与柱形管道隔离墩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承载基板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在承载基板上设置柱形管道隔离墩,柱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柱形管道隔离墩之间形成管道槽,在管道槽内即可铺设管道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的承载基板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的一面沿承载基板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条形管道隔离墩与条形管道隔离墩间构成相对平行的管道槽。承载基板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在承载基板上设置条形管道隔离墩,条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之间形成管道槽,在管道槽内即可铺设管道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的承载基板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的一面沿承载基板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纵向条形管道隔离墩的一端部与横向条形管道隔离墩的一端部相连接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接的弧形管道槽。承载基板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在承载基板上设置条形管道隔离墩,条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之间形成弧形管道槽,在弧形管道槽内即可铺设管道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的基板呈矩形或正方形,地床基础砌块的基板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一面的中心部沿承载基板表面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且等距环绕在中心部的周围。沿承载基板表面中心部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且等距环绕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的周围。沿承载基板表面椭圆形管道隔离墩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且等距环绕在椭圆形管道隔离墩的周围。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构成相对平行的弧形管道槽。承载基板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
在承载基板上设置直角形管道隔离墩和椭圆形管道隔离墩,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之间形成管道槽,直角形管道隔离墩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之间形成弧形管道槽,在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即可铺设管道构成管道系统。
主进水管路的一端与加热器相连接,主进水管路另一端与过滤器的一端相连接,过滤器的另一端与混流器的输入口相连接,混流器的输出口与循环泵的输入口相连接,循环泵的输出口与分水器的输入口相连接。
主回水管路的一端与加热器相连接,主回水管路的另一端与集水器的输出口相连接,混流器的回流进口与主回水管路相连接,使分水器和给水器构成回水的回路。
供热介质经加热器加热,流经主进水管路进入过滤器把水中的杂质排除,防止管道堵塞。排除掉杂质的供热介质从混流器的输入口进入,从混流器的输出口输出,由循环泵推动低温热水流经分水器的输水端口进入管道层中管道的进水口,流经管道层中管道辐射热能后,由管道层中管道的回水口回到集水器的回水端口,进入集水器经主回水管路送回加热器加热,构成一回路系统反复循环。
在施工前将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上固定铺覆设置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使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与楼板形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在保温辐射层上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设置管道,管道沿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地床基础砌块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粉煤灰硅酸盐、加气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石膏、菱镁水泥、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硅酸钙等材料制作。管道层的管道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或改性聚丙烯管(PPC)或铝塑复合管。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承载基板的侧面密封槽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在管道层上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构成抗裂保护层,抗裂保护层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上制作地面装饰层。
在楼板上铺覆油毡或防潮油或者在楼板上涂覆水泥素灰或水泥加建筑用胶构成防水粘接层。可采用油毡或防潮油铺覆在楼板上构成防水粘接层,或者采用水泥素灰或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楼板上构成防水粘接层。
在防水粘接层上固定铺覆设置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使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与防水粘接层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
将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铺覆在防水粘接层上,使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与防水粘接层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
在保温辐射层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设置管道,管道沿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地床基础砌块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粉煤灰硅酸盐、加气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石膏、菱镁水泥、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硅酸钙等材料制作。管道层的管道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或改性聚丙烯管(PPC)或铝塑复合管。
管道层的管道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或改性聚丙烯管(PPC)或铝塑复合管,管道铺设在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管道可在管道层上铺设成回字型、S形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承载基板的侧面密封槽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素灰或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密封槽内将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水泥素灰为水泥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即可,建筑用胶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8~15。
管道层上设置抗裂保护层,抗裂保护层内铺设钢筋片网,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包裹钢筋片网形成一体构成抗裂保护层。抗裂保护层内敷设的钢筋片网采用直径φ2.8~6mm  15×15cm钢筋片网。地面荷载要求2t/m2以上时,钢筋片网采用直径φ8mm以上的钢筋片网。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上制作地面装饰层。可采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制作抗裂保护层,并将抗裂保护层的表面搓成麻面。在抗裂保护层上制作地面装饰层,地面装饰层可铺设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
主进水管路与过滤器、混流器、循环泵和分水器相连接,主回水管路与混流器和集水器相连接。分水器上设置若干个输水端口,回水器上设置若干个回水端口,管道层管道的进水口与分水器的输水端口相连接,管道层管道的回水口与集水器的回水端口相连接。
供热介质进入与主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过滤器、混流器、循环泵、分水器和管道层的管道内,通过管道的管壁向室内辐射热能,供热介质沿管道流动的同时辐射热能,辐射热能后的供热介质沿与管道的回水口相连接的集水器回水端口进入集水器和主回水管路回到加热器加热形成回路系统。
供热介质内残留辐射热能则沿着与主回管路相连接的混流器回流进口,通过循环泵输入分水器进入管道层管道内,通过管道的管壁向室内辐射热能,辐射热能后的供热介质沿管道的回水口、集水器的回水端口、集水器进入主回水管路回到加热器加热形成回路系统。
根据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房层朝向、门窗结构等不同房屋结构的设计要求,在管道层中布置加热管道可采用回字型敷设方式和S字型敷设方式。
按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1998)对一般建筑的热负荷指标为:住宅58~64W/m2;居住区综合60~67W/m2。本发明室内设计温度:管间距50mm-300mm,管子埋深90mm-250mm,保温材料为20mm-30mm厚的发泡聚苯板,平均水温35℃-50℃,室内温度为15℃-24℃。每平方米热量为:磁砖类地面:50-240W/m2;木地板地面:35-170W/m2;塑料类地面:40-200W/m2;地毯类地面:35-140W/m2
本发明是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主要以辐射散热为主,减少污浊空气的对流,改善室内卫生条件。表面温度均匀,室内垂直面的温度基本不变,地表面温度高,工作区温度适宜,给人以脚暖头温的良好感觉。躺着温暖、坐着舒服、站着温爽。取消了室内放置暖气片,扩大了使用空间,消除了卫生死角。构造层中采用保温层,提高了楼层与楼层间的隔音,减少了噪音污染;输送过程中保温层减小热损失,提高热效率,可利用地热水或其它采暖回水的余热水即可达到采暖效果,即16℃设计温度可以达以20℃温度的采暖效果,充分利用能源,减少浪费;运行维护费用极低,管理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便于调节控制和进行单户热计量,只要在分配器处分别为各环路设置调节或控制装置,即可分别对不同朝向房间的供热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满足各房间所要求的不同温度。
本发明广泛的适用于饭店、展览馆、商场、医院、娱乐场所、中高档住宅等建筑,也适用于厂房、机房、汽车库、畜牧场、养殖场所、种植场所等建筑。经检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1998)有关标准要求。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图1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3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管路回字型敷设方式示意图
图4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管路S型敷设方式示意图
图5(A)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正视图
图5(B)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侧试图
图6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正视图
图7(A)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正视图
图7(B)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侧视图
图8(A)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正视图
图8(B)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地床基础砌块侧视图
图9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的供回水系统示意图
1楼板,2防水粘接层,3保温辐射层,4地床基础砌块,5管道层,6管道槽,7管道,8抗裂保护层,9钢筋片网,10地面装饰层,11管道隔离墩,12密封槽,13分水器,14进水口,15回水口,16循环泵,17集水器,18混流器,19主进水管路,20主回水管路,21输水端口,22回水端口,23承载基板,24弧形管道槽,25加热器,26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楼板(1)上设置保温辐射层(3),保温辐射层(3)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内铺设管道(7),地床基础砌块(4)和管道(7)构成管道层(5)。管道(7)可在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铺设成回字形管路构成管道回路。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在抗裂保护层(8)上设置地面装饰层(10)。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根据室内装修的需要地面装饰层可采用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制作。
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如图1、图3所示。
实施例2
在楼板(1)上设置保温辐射层(3),保温辐射层(3)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内铺设管道(7),地床基础砌块(4)和管道(7)构成管道层(5)。管道(7)可在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铺设成S形管路构成管道回路。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在抗裂保护层(8)上设置地面装饰层(10)。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根据室内装修的需要地面装饰层可采用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制作。
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如图1、图4所示。
实施例3
在楼板(1)上设置防水粘接层(2),防水粘接层(2)上设置保温辐射层(3),保温辐射层(3)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内铺设管道(7),地床基础砌块(4)和管道(7)构成管道层(5)。管道(7)可在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铺设成回字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在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钢筋片网(9)包裹在抗裂保护层(8)内。在抗裂保护层(8)上设置地面装饰层(10)。根据室内装修的需要地面装饰层可采用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制作。
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如图2、图3所示。
实施例4
在楼板(1)上设置防水粘接层(2),防水粘接层(2)上设置保温辐射层(3),保温辐射层(3)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内铺设管道(7),地床基础砌块(4)和管道(7)构成管道层(5)。管道(7)可在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铺设成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在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钢筋片网(9)包裹在抗裂保护层(8)内。在抗裂保护层(8)上设置地面装饰层(10)。根据室内装修的需要地面装饰层可采用地面砖、瓷砖、大理石、木地板等建筑材料制作。
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如图2、图4所示。
实施例5
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矩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等距设置若干个柱形管道隔离墩(11),柱形管道隔离墩(11)与柱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6)。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柱形管道隔离墩(11),柱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柱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管道槽(6),在管道槽(6)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7(A)、图7(B)所示。
实施例6
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正方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等距设置若干个柱形管道隔离墩(11),柱形管道隔离墩(11)与柱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6)。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柱形管道隔离墩(11),柱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柱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管道槽(6),在管道槽(6)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7(A)、图7(B)所示。
实施例7
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矩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条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的管道槽(6)。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管道槽(6),在管道槽(6)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5(A)、图5(B)所示。
实施例8
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正方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条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的管道槽(6)。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管道槽(6),在管道槽(6)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5(A)、图5(B)所示。
实施例9
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矩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11),纵向条形管道隔离墩(11)的一端部与横向条形管道隔离墩(11)的一端部相连接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接的弧形管道槽(24)。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弧形管道槽(24),在弧形管道槽(24)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6所示。
实施例10
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正方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11),纵向条形管道隔离墩(11)的一端部与横向条形管道隔离墩(11)的一端部相连接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接的弧形管道槽(24)。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弧形管道槽(24),在弧形管道槽(24)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6所示。
实施例11
地床基础砌块(4)的基板(23)呈矩形,承载基板(23)一面的中心部沿承载基板(23)表面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中心部的周围。沿承载基板(23)表面中心部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的周围。沿承载基板(23)表面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的周围。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6),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构成相对平行的弧形管道槽(24)。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和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管道槽(6),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弧形管道槽(24),在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即可铺设管道构成管道(7)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8(A)、图8(B)所示。
实施例12
地床基础砌块(4)的基板(23)呈正方形,承载基板(23)一面的中心部沿承载基板(23)表面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中心部。沿承载基板(23)表面中心部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沿承载基板(23)表面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6),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构成相对平行的弧形管道槽(24)。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在承载基板(23)上设置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和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管道槽(6),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之间形成弧形管道槽(24),在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即可铺设管道(7)构成管道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8(A)、图8(B)所示。
实施例13
主进水管路(19)的一端与加热器(25)相连接,主进水管路(19)另一端与过滤器(26)的一端相连接,过滤器(26)的另一端与混流器(18)的输入口相连接,混流器(18)的输出口与循环泵(16)的输入口相连接,循环泵(16)的输出口与分水器(13)的输入口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的一端与加热器(25)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的另一端与集水器(17)的输出口相连接,混流器(18)的回流进口与主回水管路(20)相连接,使分水器(13)和给水器(17)构成回水的回路。
供热介质经加热器(25)加热,流经主进水管路(19)进入过滤器(26)把水中的杂质排除,防止管道堵塞。排除掉杂质的供热介质从混流器(18)的输入口进入,从混流器(18)的输出口输出,由循环泵(16)推动低温热水流经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进入管道层(5)中管道(7)的进水口(14),流经管道层(5)中管道(7)辐射热能后,由管道层(5)中管道(7)的回水口(15)回到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进入集水器(17)经主回水管路(20)送回加热器(25)加热,构成一回路系统反复循环,如图1、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14
在施工前将楼板(1)的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楼板(1)的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1)上固定铺覆设置聚苯乙烯板与楼板(1)形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
在保温辐射层(3)上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
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水泥混凝土材料制作。
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
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
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素灰或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密封槽(12)内将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水泥素灰为水泥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即可。
在管道层(5)上浇注豆石混凝土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如图1、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15
在施工前将楼板(1)的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楼板(1)的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1)上固定铺覆设置聚氨脂与楼板(1)形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
在保温辐射层(3)上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
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粉煤灰硅酸盐材料制作。
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改性聚丙烯管(PPC)。
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
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素灰或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密封槽(12)内将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水泥素灰为水泥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即可,建筑用胶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8~15。
在管道层(5)上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如图1、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16
在施工前将楼板(1)的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楼板(1)的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上铺覆油毡构成防水粘接层。可采用油毡铺覆在楼板(1)上构成防水粘接层(2)。在防水粘接层(2)上固定铺覆设置聚苯乙烯板,使聚苯乙烯板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
采用微孔硅酸钙铺覆在防水粘接层(2)上,使微孔硅酸钙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层。
在保温辐射层(3)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水泥混凝土制作。
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
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管道(7)铺设在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3)内,管道(7)可在管道层(5)上铺设成回字型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
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素灰涂覆在密封槽(12)内将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平行相对粘接密封形成一体。水泥素灰为水泥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即可。
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包裹钢筋片网(9)形成一体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敷设的钢筋片网(9)采用直径φ2.8~6mm 15×15cm钢筋片网
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可采用豆石混凝土制作抗裂保护层(8),并将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抗裂保护层(8)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地面装饰层(10)可铺设地面砖,如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17
在施工前将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1)上铺防潮油构成防水粘接层(2)。可采用防潮油铺覆在楼板(1)上构成防水粘接层(2)。
在防水粘接层(2)上固定铺覆设置膨胀蛭石,使膨胀蛭石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采用聚苯乙烯板铺覆在防水粘接层(2)上,使聚苯乙烯板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
在保温辐射层(3)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粉煤灰硅酸盐、加气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石膏、菱镁水泥、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硅酸钙等材料制作。
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管道层的管道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管道铺设在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管道可在管道层上铺设成回字型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素灰涂覆在密封槽内,将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平行相对粘接密封形成一体。水泥素灰为水泥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即可。
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包裹钢筋片网(9)形成一体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敷设的钢筋片网(9)采用直径φ2.8~6mm 15×15cm钢筋片网。
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
可采用豆石混凝土制作抗裂保护层(8),并将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抗裂保护层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地面装饰层(10)可铺设地面砖,如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18
在施工前将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上涂覆水泥素灰构成防水粘接层。可采用水泥素灰涂覆在楼板(1)上构成防水粘接层(2)。在防水粘接层(2)上固定铺覆设置聚氨脂,使聚氨脂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采用聚氨脂铺覆在防水粘接层上,使聚氨脂与防水粘接层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层。
在保温辐射层(3)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粉煤灰硅酸盐制作。
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改性聚丙烯管(PPC),管道(7)铺设在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管道(7)可在管道层(5)上铺设成回字型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
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密封槽(12)内,将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平行相对粘接密封形成一体。建筑用胶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8~15。
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包裹钢筋片网(9)形成一体构成抗裂保护层(8)。地面荷载要求2t/m2以上时,抗裂保护层(8)内敷设的钢筋片网采用直径φ8mm以上的钢筋片网。
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
可采用水泥砂浆制作抗裂保护层(8),并将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抗裂保护层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地面装饰层(10)可铺设瓷砖,如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19
在施工前将地面平整,清扫干净,无任何沙石碎块、钢筋头等,地面凹凸不平应及时补平后进行作业。电线管只允许垂直穿过暖辐射地床。
在楼板(1)上铺覆油毡构成防水粘接层(2)。可采用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楼板(1)上构成防水粘接层(2)。
在防水粘接层(2)上固定铺覆设置膨胀蛭石,使膨胀蛭石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采用膨胀蛭石铺覆在防水粘接层(2)上,使膨胀蛭石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层。
在保温辐射层(3)上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矿渣混凝土制作。
管道层的管道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管道铺设在地床基础砌块的管道槽和弧形管道槽内,管道可在管道层上铺设成S形构成管道系统。
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
粘接密封材料可采用水泥加建筑用胶涂覆在密封槽内,将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的侧面平行相对粘接密封形成一体。建筑用胶与水泥的重量比为1∶8~15。
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包裹钢筋片网(9)形成一体构成抗裂保护层(8)。地面荷载要求2t/m2以上时,抗裂保护层(8)内敷设的钢筋片网(9)采用直径φ8mm以上的钢筋片网。
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可采用水泥砂浆制作抗裂保护层(8),并将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抗裂保护层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地面装饰层(10)可铺设大理石,如图2、图3、图4、图5(A)、图5(B)、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所示。
实施例20
主进水管路(19)与过滤器(26)、混流器(18)、循环泵(16)和分水器(13)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与混流器(18)和集水器(17)相连接。分水器(13)上设置4个输水端口(21),回水器(15)上设置4个回水端口(22),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
供热介质进入与主进水管路(19)相连接的过滤器(26)、混流器(18)、循环泵(16)、分水器(13)和管道层(5)的管道(7)内,通过管道(7)的管壁向室内辐射热能,供热介质沿管道(7)流动的同时辐射热能,辐射热能后的供热介质沿与管道(7)的回水口(15)相连接的集水器(17)回水端口(22)进入集水器(17)和主回水管路(20)回到加热器(25)加热形成回路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9所示。
实施例21
主进水管路(19)与过滤器(26)、混流器(18)、循环泵(16)和分水器(13)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与混流器(18)和集水器(17)相连接。分水器(13)上设置4个输水端口(21),回水器(15)上设置4个回水端口(22),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供热介质内残留辐射热能则沿着与主回管路(20)相连接的混流器(18)回流进口,通过循环泵(16)输入分水器(13)进入管道层(5)管道(7)内,通过管道(7)的管壁向室内辐射热能,辐射热能后的供热介质沿管道(7)的回水口(15)、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集水器(17)进入主回水管路(20)回到加热器(25)加热形成回路系统,如图1、图2、图3、图4、图9所示。

Claims (10)

1、一种暖辐射地床,其特征是在楼板(1)上设置保温辐射层(3),保温辐射层(3)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内铺设管道(7),地床基础砌块(4)和管道(7)构成管道层(5);管道(7)可在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回路;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在抗裂保护层(8)上设置地面装饰层(10);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通过循环泵(16)将供热介质输送进管道层(5)管道(7)中供热采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辐射地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楼板(1)上设置防水粘接层(2),防水粘接层(2)上设置保温辐射层(3),保温辐射层(3)上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相连接,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内铺设管道(7),地床基础砌块(4)和管道(7)构成管道层(5),管道(7)可在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道回路;管道层(5)上设置抗裂保护层(8),在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钢筋片网(9)包裹在抗裂保护层(8)内;在抗裂保护层(8)上设置地面装饰层(10)。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等距设置若干个柱形管道隔离墩(11),柱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柱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6);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11),条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条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的管道槽(6);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承载基板(23)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23)的一面沿承载基板(23)表面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条形管道隔离墩(11),纵向条形管道隔离墩(11)的一端部与横向条形管道隔离墩(11)的一端部相连接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接的弧形管道槽(24);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基板(23)呈矩形或正方形,承载基板(23)一面的中心部沿承载基板(23)表面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中心部的周围;沿承载基板(23)表面中心部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的周围;沿承载基板(23)表面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等距循环排列设置若干个同一截面尺寸的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且等距环绕在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的周围;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中心部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间构成相对平行纵横交错的管道槽(6),直角形管道隔离墩(11)与相邻的椭圆形管道隔离墩(11)构成相对平行的弧形管道槽(24);承载基板(23)的侧面沿侧表面相对平行设置密封槽(12)。
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进水管路(19)的一端与加热器(25)相连接,主进水管路(19)另一端与过滤器(26)的一端相连接,过滤器(26)的另一端与混流器(18)的输入口相连接,混流器(18)的输出口与循环泵(16)的输入口相连接,循环泵(16)的输出口与分水器(13)的输入口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的一端与加热器(25)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的另一端与集水器(17)的输出口相连接,混流器(18)的回流进口与主回水管路(20)相连接,使分水器(13)和给水器(17)构成回水的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辐射地床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楼板(1)上固定铺覆设置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使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与楼板(1)形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在保温辐射层(3)上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粉煤灰硅酸盐、加气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石膏、菱镁水泥、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硅酸钙等材料制作;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或改性聚丙烯管(PPC)或铝塑复合管;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在管道层(5)上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保护层(21)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楼板(1)上铺覆油毡或防潮油或者在楼板(1)上涂覆水泥素灰或水泥加建筑用胶构成防水粘接层(2);在防水粘接层(2)上固定铺覆设置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使聚苯乙烯板、聚氨脂、微孔硅酸钙、膨胀蛭石与防水粘接层(2)粘接成一体构成保温辐射层(3);在保温辐射层(3)上固定设置地床基础砌块(4),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内设置管道(7),管道(7)沿地床基础砌块(4)的管道槽(6)和弧形管道槽(24)铺设成回字形或S形管路构成管道层(5),地床基础砌块(4)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粉煤灰硅酸盐、加气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石膏、菱镁水泥、聚氯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硅酸钙等材料制作;管道层(5)的管道(7)可采用交联聚乙烯管(PEX)或改性聚丙烯管(PPC)或铝塑复合管;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的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承载基板(23)的侧面密封槽(12)内填充粘接密封材料,使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与相邻地床基础砌块(4)的侧面粘接密封形成一体;在管道层(5)上浇注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内铺设钢筋片网(9),浇注的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包裹钢筋片网(9)形成一体构成抗裂保护层(8);抗裂保护层(8)的表面搓成麻面,在抗裂保护层(8)上制作地面装饰层(10)。
1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辐射地床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进水管路(19)与过滤器(26)、混流器(18)、循环泵(16)和分水器(13)相连接,主回水管路(20)与混流器(18)和集水器(17)相连接;分水器(13)上设置若干个输水端口(21),回水器(15)上设置若干个回水端口(22),管道层(5)管道(7)的进水口(14)与分水器(13)的输水端口(21)相连接,管道层(5)管道(7)的回水口(15)与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相连接;供热介质进入与主进水管路(19)相连接的过滤器(26)、混流器(18)、循环泵(16)、分水器(13)和管道层(5)的管道(7)内,通过管道(7)的管壁向室内辐射热能,供热介质沿管道(7)流动的同时辐射热能,辐射热能后的供热介质沿与管道(7)的回水口(15)相连接的集水器(17)回水端口(22)进入集水器(17)和主回水管路(20)回到加热器(25)加热形成回路系统;供热介质内残留辐射热能则沿着与主回管路(20)相连接的混流器(18)回流进口,通过循环泵(16)输入分水器(13)进入管道层(5)管道(7)内,通过管道(7)的管壁向室内辐射热能,辐射热能后的供热介质沿管道(7)的回水口(15)、集水器(17)的回水端口(22)、集水器(17)进入主回水管路(20)回到加热器(25)加热形成回路系统。
CN 03130004 2003-06-09 2003-06-09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Pending CN14584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30004 CN1458468A (zh) 2003-06-09 2003-06-09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130004 CN1458468A (zh) 2003-06-09 2003-06-09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8468A true CN1458468A (zh) 2003-11-26

Family

ID=29430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30004 Pending CN1458468A (zh) 2003-06-09 2003-06-09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45846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8474A (zh) * 2011-05-05 2011-07-20 杨军 节能型辐射制冷采暖模块
CN102183058A (zh) * 2011-03-28 2011-09-14 鲁学立 无机地暖保温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89631A (zh) * 2012-10-29 2013-01-23 张标 一种家用复合型地暖
CN104312040A (zh) * 2014-10-20 2015-01-28 刘树文 一种ymq保模一体板
CN104429978A (zh) * 2014-12-09 2015-03-25 黄白邱 一种养殖用微水循环水暖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3058A (zh) * 2011-03-28 2011-09-14 鲁学立 无机地暖保温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3058B (zh) * 2011-03-28 2013-05-22 河南永立建材有限公司 无机地暖保温模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28474A (zh) * 2011-05-05 2011-07-20 杨军 节能型辐射制冷采暖模块
CN102889631A (zh) * 2012-10-29 2013-01-23 张标 一种家用复合型地暖
CN104312040A (zh) * 2014-10-20 2015-01-28 刘树文 一种ymq保模一体板
CN104312040B (zh) * 2014-10-20 2017-09-05 刘树文 一种ymq保模一体板
CN104429978A (zh) * 2014-12-09 2015-03-25 黄白邱 一种养殖用微水循环水暖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355235Y (zh) 一种辐射采暖板
CN1109853C (zh)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CN1458468A (zh) 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
CN2618978Y (zh) 暖辐射地床
CN206724290U (zh) 一种电热地板砖及采用该电热地板砖的供暖系统
CN205421836U (zh) 一种水暖保温地板及其安装结构
CN203487679U (zh) 预制组合式保温模块辐射供暖供冷空调地面
CN201748518U (zh) 暖通无铅管路系统
CN1504693A (zh) 模组化电热砖及其安装方法
CN203388053U (zh) 一种保温养殖舍
CN2736673Y (zh) 储热保健型暖辐射地床
CN1587824A (zh) 储热保健型暖辐射地床及制作方法和安装方法
CN2777440Y (zh) 多热源互补地暖管网取暖与热水两用装置
CN101059279A (zh) 空气式太阳能集热换气系统
CN1825049A (zh) 一种地温辐射采暖、致冷氯乙烯塑料复合管
CN2517815Y (zh) 红外辐射电热地板
CN2811856Y (zh) 多热源互补地暖管网取暖与热水两用装置
KR20150054130A (ko) 전도성 탄소섬유 발열체를 이용한 황토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조성물
CN210579293U (zh) 一种石墨烯电热膜地暖系统
CN202792185U (zh) 水暖实木金属复合地板
CN104975690B (zh) 太阳能聚热降温板
CN100537983C (zh) 岩盘健身浴室
CN2908656Y (zh) 温控地板以及采用温控地板构成的地面温控系统
CN104947864A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稻草秸秆屋面板
CN206269228U (zh) 集成电地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