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7597A - 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27597A
CN1427597A CN02154074A CN02154074A CN1427597A CN 1427597 A CN1427597 A CN 1427597A CN 02154074 A CN02154074 A CN 02154074A CN 02154074 A CN02154074 A CN 02154074A CN 1427597 A CN1427597 A CN 1427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packet type
error rate
per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54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4230C (zh
Inventor
金用锡
朴种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27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7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423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423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 H04L1/002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 algorithm uses adaptiv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能够在按照分组差错率改变分组类型的同时发送数据。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具有:收发部分,用于从外部装置接收数据分组和向外部装置发送数据分组;分组类型选择部分;计算部分,用于计算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分组类型选择部分以选择合适的分组类型来基于所计算的分组差错率传输下一个数据分组,以便可以在最小时间内和以最大效率传输数据。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使得数据传输效率最大,因为它可以在将分组类型按照分组差错率自适应地改变的同时传输数据分组。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数据的方法,具体涉及能够有选择地发送某种分组类型的数据的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方法。本发明基于2001年12月1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01-78723号,在此并入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红外线数据协会(IrDA)、无线LAN(IEEE802.11)、蓝牙和共享无线访问协议(SWAP)是远程无线数据通信的公知技术。
在这些技术中,蓝牙技术是覆盖诸如电子通信、网络化、计算和消费品的各种领域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代名。在蓝牙技术中,在短距离内多个电缆的连接被替换为一个无线连接。例如,在移动电话和便携计算机中应用的蓝牙无线技术使得能够不用电缆彼此连接而使用移动电话和便携计算机。蓝牙系统可以包括几乎所有的数字装置,例如打印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台式计算机、传真机、键盘和操纵杆等。
一般,蓝牙覆盖以最大1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最大10米的传输距离。在允许不经批准而使用的2.4GHz的工业、科学及医药频带中可以容易和便宜地获得1Mbps的传输速度。10米的距离足够从在办公室中的台式计算机达到便携装置。蓝牙可以在存在大量噪声的无线频率环境中有效地发生作用。因此,蓝牙采用每秒频率跳跃1600次,以便即使在存在大量噪声的无线频带中也能够进行稳定的数据传输。频率跳跃是诸如直接序列的多种扩频技术之一。但是,频率跳跃与直接序列区别在于,载波信号的发送在每秒内改变多次频率。
除了一对一的通信,蓝牙系统也支持一对多通信。如图1所示,在蓝牙系统中,可以建立和彼此连接几个微微网(piconet)。在此,各个微微网以频率跳跃顺序来彼此区别。微微网由一个主机和多个从机组成,作为蓝牙系统的一个基本单元。一个微微网可以包括一个主机和最多七个(7)从机。一般,主机和多个从机基于625微秒(625微秒=1/1600秒)的一个(1)调频时隙的基本单元利用时分双工而双向通信。与多个微微网连接的网络总体称为“散布网(scatternet)”。
图2是示出基于TDD的在主机和从机之间的通信。参见图2,被分配一个时隙的一个信道为625微秒长。按照微微网的主机的蓝牙时钟来确定时隙的数量。而且,主机和从机可以利用时隙发送分组。换句话说,当时隙是偶数的时候主机发送分组,而当时隙是奇数的时候从机发送分组。另外,打算从主机或从机发送的分组必须在五个(5)时隙内。在多个时隙的发送中,分组被初始发送的时隙的跳跃频率被继续用于所有的分组。在此,“分组”是在微微网信道中的发送的数据的单元。
每个分组包括三个部分,即,存取码、首标和净荷。存取码用于检测分组的存在和发送所述分组到特定装置。首标包括有关分组和链路的控制信息,如分组打算到达的从机地址。净荷包括当来自逻辑链路控制器和适配协议(L2CAP)的消息或来自链路管理器(LM)的消息是一个上层协议消息的时候的消息,并包括当来自L2CAP或来自LM的消息是存储在堆栈内的数据的时候的数据。
存取码和首标具有固定的大小,通常分别为72比特和54比特。净荷包括0到2745比特。但是,为了保证发送/接收装置调谐到信道频率的时间,分组的大小应该限制到366比特。而且,由于需要在分组中包括分组首标,因此净荷可以使用仅仅216比特。当前向纠错(FEC)用于纠错的时候,由于纠错码的原因,仅仅136比特可以被用作可用负荷。在异步无连接链路(ACL)中的仅仅使用一个时隙的分组类型中,不使用FEC的分组类型被称为“DH1(数据高速率,1个时隙)”,而使用FEC的分组类型被称为“DM1(数据中速率,1个时隙)”。由于DH分组不使用FEC用于纠错,因此它具有比DM分组更高的传输率。在此,“ACL连接”指的是由蓝牙系统所使用的链路,用于数据传输。
为了更有效的数据传输,蓝牙按照分组使用的时隙的数量定义了分组的类型:使用三个(3)时隙的分组类型是DH3分组类型,使用五个(5)时隙的分组是DH5分组类型。DH3和DH5分组类型由于它们比DH1分组在一个时隙中发送更多的信息而更为有效。存在对应于DM1的DM3和DM5。DM1分组仅仅传输数据信息。如上所述,存在六种(6)类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分组,每个分组类型通过长度和是否纠错而彼此区别。所述六种分组类型如下表所示:
[表1]
类型 最大净荷(字节) FEC 最大速率(Kbps)
DM1  17  0  108.8
DH1  27  X  172.8
DM3  121  0  387.2
DH3  183  X  585.6
DM5  224  0  477.8
DH5  339  X  723.2
按照信道的差错率,用于数据传输的六种(6)分组类型的每一种表现了不同的性能。在没有差错发生的情况下,DH5分组类型证明要更有效,因为DH5类型可以在一个单位时隙中发送最大的信息。如果存在增加的误码率,则DH5分组类型的差错率比其他更小大小的分组类型的差错率提高得更快。换句话说,更大的大小的分组可能具有更大的数据传输率,但是它也具有更大的分组差错率。相反,更小的大小的分组具有更小的分组差错率,但是它也具有更小的数据传输率。
在传统的无线通信装置中,有选择地使用DM1、DH1、DM3、DH3、DM5和DH5。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装置不能灵活地适应相对于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的变化,于是传输效率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和使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它们能够动态地将数据分组类型改变为适合于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的类型。
上述目的是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实现的,该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收发部分,用于从外部装置接收数据分组和向外部装置发送数据分组;分组类型选择部分,用于选择数据分组的分组类型;计算部分,用于计算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分组类型选择部分,以便可以选择合适的分组类型,所述合适的分组类型用于基于所计算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在最小时间内和以最大效率传输下一个数据分组。所述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收发部分按照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发送后面的数据分组。
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一个检测部分,用于检测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误码率,所述计算部分根据所检测的误码率按照下面方程1来计算分组差错率:
[方程1]
PER(X)=1-(1-BER)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其中PER(X)是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BER是当前的误码率。
另外,所述计算部分通过下列方程2来计算传输时间:
[方程2]
传输时间=1/(1-PER)×分组数量×分组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每个分组的比特数量
           ×(每个分组的时隙+1)×时隙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效率系数/带宽
其中,“每个分组的时隙+1”是一个分组占用的时隙的数量与用于响应的一个时隙相加的和,
“时隙长度”是以比特为单位的时隙的长度,
“效率系数”是包括在一个时隙中的信息数量的比率。
控制器控制所述分组类型选择部分通过比较各个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而选择最大可用带宽的分组类型。当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大于前一个分组类型的时候,控制器上调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而当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小于前一个分组类型的时候,控制器下调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
所述计算部分通过将分组类型X的效率系数乘以{1-PER(X)}而计算可用带宽。
按照本发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采用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步骤:向外部装置发送数据分组,从外部装置接收数据分组;计算所传输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选择用于基于所述分组差错率传输下一个数据分组的和用于在最小时间内和以最佳效率传输的分组类型;按照所选择的分组类型来控制下一个分组类型的传输。
因此,按照所发送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可以选择最适合的用于数据传输的分组类型,因此改善了系统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和许多附加的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蓝牙系统的散布网的图;
图2是示出基于时分双工(TDD)的在主机和从机之间的通信的图;
图3是原理性地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DH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用于比较的图;
图5是说明通过图3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分组类型的转换处理的图;
图6是示出DH和DM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用于比较的图;
图7是示出当同时发生多个差错的时候通过图3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分组类型的转换处理的图;
图8是示出图3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模拟以均匀的形式发生比特差错的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的放大效果的图;
图11是示出突发比特差错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2是从图11的结果改进的模拟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和使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图3是原理性地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框图。如图3所示,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包括收发部分21和31、检测部分23和33、计算部分25和35、控制器27和37以及分组类型选择部分19和39。而且,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的控制器27和37连接到主机40和50。在此,两个附图标记一同用于表示一个元件以便将作为从机运行的无线通信装置20和作为主机运行的无线通信装置30相区别。而且,由于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的相应的元件执行相同的功能而不论是否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是否作为主机和从机而运行,因此下面通过主要参见作为从机运行的无线通信装置20而进行说明。
收发部分21处理诸如射频信号(RF)的外部接收的信号,并发送用于传输的数据分组。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选择数据分组的分组类型。按照用于纠错的前向纠错(FEC)的使用,分组类型主要被划分成DH分组类型和DM分组类型。然后,按照有分组类型占用的时隙的数量,分组类型被相应地划分成DH1、DH3和DH5以及DM1、DM3和DM5。对于各个分组类型的最大净荷和速率,参见表1。
检测部分23检测所发送的数据分组的误码率(BER)。BER用于测量链路的质量。计算部分25计算所发送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以及传输时间。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按照方程1而获得:
[方程1]
PER(X)=1-(1-BER)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其中,“PER(X)”是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BER”是当前的误码率。通过下列方程2来计算传输时间:
[方程2]
传输时间=1/(1-PER)×分组数量×分组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每个分组的比特数量
           ×(每个分组的时隙+1)×时隙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效率系数/带宽
其中,“每个分组的时隙+1”是一个分组占用的时隙的数量与用于响应的一个时隙相加的和,“时隙长度”是以比特为单位的时隙的长度,“效率系数”是包括在一个时隙中的信息数量的比率。“效率系数”是每个分组的比特数量、一个分组占用的时隙的数量与一个时隙相加的和、时隙长度的乘积。下面的表2示出了每中分组类型的效率系数:
[表2]
分组类型 效率系数
DM1  0.10
DH1  0.17
DM3  0.39
DH3  0.59
DM5  0.48
DH5  0.72
控制器27控制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以便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可以选择适合于在最小时间内和以最佳效率传输下一个数据分组的分组类型。控制器27控制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以便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比较各个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并选择具有最大可用带宽的分组类型。可用带宽的获得是通过计算部分25将分组类型X的效率系数乘以{1-PER(X)}。例如,以PER(DH5)为0.3并以PER(DH3)为0.1,DH3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是,
可用带宽(DH3)=效率系数(DH3)×{1-PER(DH3)}
             =0.59×(1-0.1)=0.531,
DH5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是,
可用带宽(DH5)=效率系数(DH5)×{1-PER(DH5)}
             =0.72×(1-0.3)=0.504,
由于可用带宽(DH3)大于可用带宽(DH5),因此确定DH3分组类型具有比DH5分组类型更高的性能。因此,当情况与上面相同的时候,控制器27控制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来选择DH3分组类型。
为了使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选择适合的分组类型,需要提前计算其他分组类型的分组差错率。可以从当前的分组差错率得到其他的分组类型的分组差错率。即,如果以均匀的分布发生误码率(即如果误码率彼此无关)并且使BER表示当前的误码率,每个分组的X比特表示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的数量,则分组差错率可以用下面的方程计算:
PER(X)=1-(1-BER)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那么,如果PER已经被测量了足够长,则可以从上面的方程得到下面的方程如下:
BER(X)=1-(1-PER(X))1/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在通过使用上述两个方程而获得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之后,其他分组类型Y的分组差错率通过下列方程计算:
PER(Y)=1-(1-BER)分组类型Y的数据比特数量
      =1-( 1-PER(X)分组类型Y的数据比特数量/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从通过上述两个方程获得的PER(Y)和从现有的PER(X),可以获得两个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并且通过比较PER(Y)和PER(X),可以确定是否分组类型X到分组类型Y的改变是有效的。
当对于分组类型Y的可用带宽大于对于分组类型X的可用带宽的时候,发生从分组类型X到分组类型Y的改变。在分组类型DH5和DH3之间的改变通常发生在<可用带宽(DH5)=可用带宽(DH3)=0.45>的区域,而DH3和DH1之间的改变发生在<可用带宽(DH3)=可用带宽(DH1)=0.15>的区域。通过无线通信装置的这样的改变过程如图5详细所示。由于可用带宽被定义为分组类型X的效率系数与{1-PER(X)}的乘积,因此也可以获得其他分组类型Y的分组差错率“PER(Y)”。
上述方法也应用到DM分组类型。即,在检测当前的分组类型的误码率之后,可以根据所检测的误码率而预测其他分组类型的分组差错率。在DM分组类型中纠错码的五个比特被加到数据比特的10个比特上以便纠正每种的一个比特差错。考虑到这点,DM分组类型的成功传输可以基于其中在15个比特中不发生或发生一个差错的模型。这个关系可以由方程3表示:
[方程3]
PER(X)=1-{(1-BER)15+15×BER×(1-BER)14}分组类型X的大小/10
控制器27控制收发部分21以便由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选择的分组类型可以作为下一个分组类型而被传输。而且,控制器27向主机40发送数据和从主机40接收数据。
主机40实现被提供无线通信装置20的装置的原始目的。即,如果使用了无线通信装置20的装置是一个打印机,则主机40执行打印机的原始工作,即它执行打印工作。执行所述装置的原始工作所需要的或由装置处理的数据被控制器27控制,以便与其他外部装置发送和接收。
图6是示出DH和DM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用于比较的图。象在DH分组类型的情况一样,DM分组类型也具有特定的点,在此按照误码率可用带宽互相交叉。但是,不存在DM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好于相同种类的DH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的情况。换句话说,DM分组类型的纠错益处不比从传输多个数据比特的DH分组类型获得的益处大。
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基于误码率以规则的形式分布的假设的其他分组类型的分组差错率的近似值。但是,这种方法将具有有些不准确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常同时发生差错的时候。图7示出了作为差错同时一同发生情况下的代表模型的马尔可夫(Markov)过程的两个状态。这个模型示出了误码率的均匀分布的两个状态。一个是对于良好信道状态,另一个是对于不良信道状态。在这个模型中,信道大多数时间处于良好情况并且误码率低。除了在误码率之间的差别,误码率均匀分布。这个提出的模型是动态分组类型改变的,它迅速改变图5的状态以处理差错一同发生的情况。但是,由于蓝牙系统对于用于分组传输的每个分组使用不同的频率,当前分组和下一个分组的状态互不相关。因此,需要改变转换的阈值以便提高分组类型改变的性能。换句话说,当存在从当前分组类型到下一个更大的分组类型的改变的时候,提高阈值,而当存在从当前分组类型到下一个更小的分组类型的改变的时候,则降低转换的阈值。
图8是示出图3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8,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操作。
收发部分21向外部装置发送数据分组和从外部装置接收数据分组(步骤S801)。控制器27确定当在向外部装置传输的分组中发生差错的时候是否需要重新传输数据分组(步骤S803)。由于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20不限于在数据分组中存在一个差错的情况,可以省略S803。检测部分23检测传输到外部装置的数据分组的误码率(步骤S805)。所检测的误码率被传输到计算部分25。然后,计算部分25通过方程1来根据所检测的误码率计算分组差错率(步骤S807)。而且,计算部分25根据所计算的分组差错率计算将数据分组向外部装置传输的时间(步骤S807)。根据分组差错率和由计算部分25计算的传输时间,控制器27控制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以选择适合于在最小传输时间内和以最佳效率传输的分组类型。在控制器27的控制下,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选择最适合的分组类型作为下一个数据分组(步骤S809)。
而且,控制器27确定是否由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选择的分组类型的大小比前一个分组类型有提高的改变(步骤S811)。如果存在提高的改变,则控制器27提高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步骤S813)。如果存在下降的改变(步骤S815),则控制器27降低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阈值(步骤S817)。
控制器27控制收发部分21来传输由分组类型选择部分29选择的分组类型,用于重新传输或作为下一个数据分组。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方法,模拟了以均匀的分布发生比特差错的情况和同时共同发生比特差错的另一种情况。图9示出了指示均匀分布的比特差错的图。参见图8,对于小于10-4的误码率最好使用DH5分组类型,而对于大于10-4的误码率最好使用DH3分组类型。
图10是放大示出图9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的图。图10放大示出了误码率位于10-4到10-3的区域。模拟的结果与上述的概率模型相同,因为比特差错的分布与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预测相同。
图11是示出突发比特差错的模拟结果的图。图11用两个状态的马尔可夫过程示出了同时共同发生的比特差错。图中的X轴表示在良好情况下的误码率。假定在不良情况下的误码率是在良好情况下的误码率的100倍。并且假定良好情况的概率是0.8,而且两个状态的平均时间大于时隙时间。通过固定阈值的动态转换的结果示出了在特定点的不良的结果。例如,在这种方法下,当误码率是0.0007的时候分组被改变到DH1分组类型,而如果分组保持为DH3分组类型则它将显示出好得多的性能。这样的缺陷的发生是因为在所提出的方法的预测和实际比特差错之间的差别。
为了防止这样的差别,模拟了用于调整阈值本身的方法。图12示出了模拟的结果,其中阈值的调整防止了不希望的转换。
因此,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使得传输效率最大,因为它可以在自适应地按照分组差错率而改变分组类型的同时传输分组。
按照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不仅能够在自适应地按照分组差错率而改变分组类型的同时传输数据,而且能够当同时发生许多差错的时候有选择地传输数据,因为它能够选择最佳的分组类型。结果,使得传输效率最大。
虽然已经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具体示出和说明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明白,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16)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收发部分,用于从外部装置接收第一数据分组和向外部装置发送第二数据分组;
分组类型选择部分,用于选择第二数据分组的分组类型;
计算部分,用于计算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
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分组类型选择部分,以便可以选择合适的分组类型,所述合适的分组类型用于基于所计算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在最小时间内以具有最大效率传输下一个数据分组,
其中所述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收发部分按照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发送后面的数据分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一个检测部分,用于检测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误码率,其中所述计算部分根据所检测的误码率按照下面方程来计算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
PER(X)=1-(1-BER)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其中PER(X)是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BER是当前的误码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计算部分通过下列方程基于所计算的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来计算分组类型Y的分组差错率:
PER(Y)=1-( 1-BER)分组类型Y的数据比特数量
      =1-(1-PER(X))分组类型Y的数据比特数量/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其中PER(Y)是分组类型Y的分组差错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计算部分通过下列方程来计算传输时间:
传输时间=1/(1-PER)×分组数量×分组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每个分组的比特数量
          ×(每个分组的时隙+1)×时隙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效率系数/带宽
其中,“每个分组的时隙+1”是一个分组占用的时隙的数量与用于响应的一个时隙相加的和,
“时隙长度”是以比特为单位的时隙的长度,
“效率系数”是包括在一个时隙中的信息数量的比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控制部分是进一步控制所述分组类型选择部分来通过比较各个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而选择最大可用带宽的分组类型的控制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计算部分通过将分组类型X的效率系数乘以{1-PER(X)}而计算可用带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当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大于前一个分组类型的时候,所述控制器上调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当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小于前一个分组类型的时候,所述控制器下调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步骤:
向外部装置发送第一数据分组,从外部装置接收第二数据分组;
计算所传输数据分组的分组差错率和传输时间;
选择用于基于所述分组差错率传输下一个数据分组的和用于在最小时间内和具有最佳效率的传输的分组类型;
按照所选择的分组类型来控制下一个分组类型的传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步骤:检测所传输的数据分组的误码率,其中所述计算步骤根据所检测的误码率按照下面方程来计算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
PER(X)=1-(1-BER)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其中PER(X)是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BER是当前的误码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计算步骤通过下列方程基于所计算的分组类型X的分组差错率来计算分组类型Y的分组差错率:
PER(Y)=1-(1-BER)分组类型Y的数据比特数量
      =1-(1-PER(X))分组类型Y的数据比特数量/分组类型X的数据比特数量
其中PER(Y)是分组类型Y的分组差错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计算步骤通过下列方程来计算传输时间:
传输时间=1/(1-PER)×分组数量×分组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每个分组的比特数量
          ×(每个分组的时隙+1)×时隙长度/带宽
       =1/(1-PER)×消息长度/效率系数/带宽
其中,“每个分组的时隙+1”是一个分组占用的时隙的数量与用于响应的一个时隙相加的和,
“时隙长度”是以比特为单位的时隙的长度,
“效率系数”是包括在一个时隙中的信息数量的比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选择步骤还包括通过比较各个分组类型的可用带宽而选择最大可用带宽的分组类型。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通过将分组类型X的效率系数乘以{1-PER(X)}而计算可用带宽。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步骤:当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大于前一个分组类型的时候,所述控制器上调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步骤:当所选择的分组类型小于前一个分组类型的时候,所述控制器下调用于转换的分组差错率的阈值。
CNB021540748A 2001-12-11 2002-12-10 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423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78273/01 2001-12-11
KR10-2001-0078273A KR100426535B1 (ko) 2001-12-11 2001-12-11 무선통신기기 및 그 무선통신방법
KR78273/2001 2001-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7597A true CN1427597A (zh) 2003-07-02
CN1224230C CN1224230C (zh) 2005-10-19

Family

ID=19716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407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4230C (zh) 2001-12-11 2002-12-10 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26200B2 (zh)
EP (1) EP1320210A3 (zh)
JP (1) JP3828863B2 (zh)
KR (1) KR100426535B1 (zh)
CN (1) CN1224230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6595B (zh) * 2008-08-21 2013-03-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传输系统、设备和方法
CN109743063A (zh) * 2019-01-28 2019-05-10 西安玄黄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带处理单元、基于fpga的无线通信系统及设备
CN111385778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7319B2 (en) * 2002-10-16 2008-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partition method to maximize bluetooth baseband throughput
KR100555872B1 (ko) * 2003-02-28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크레디트를 적응적으로 재분배하는 알고리즘을 사용하는무선통신방법 및 장치
DE10320157B3 (de) 2003-05-06 2004-11-1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Kanalqualifizierung und -selektion in einem mehrkanaligen Funksystem durch Paketfehlerraten-Messung
DE10337067B4 (de) * 2003-08-12 2008-04-1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Optimierung des Datendurchsatzes einer Mobilfunk-Verbindung über effiziente Pakettypwechsel
US7499674B2 (en) * 2003-09-12 2009-03-0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peat request in hybrid ultra wideband-bluetooth radio
US7702284B2 (en) 2003-09-12 2010-04-20 Arto Pali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acknowledg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7352998B2 (en) * 2003-09-12 2008-04-01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ink
US7782894B2 (en) * 2003-09-12 2010-08-24 Nokia Corporation Ultra-wideband/low power communication having a dedicated removable memory module for fast data downloads—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US7278084B2 (en) * 2003-10-29 2007-10-0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KR100604480B1 (ko) * 2004-03-22 2006-07-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영상 전화에서 양방향 지연 시간 검증 방법 및 시스템
US7697893B2 (en) * 2004-06-18 2010-04-13 Nokia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ad-hoc mesh networking
EP1780954A1 (en) * 2004-07-20 2007-05-02 Pioneer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ATE543282T1 (de) * 2004-08-10 2012-02-15 Rohde & Schwarz Verfahren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statistischen tests, wobei das experiment multinomial ist
JP4832848B2 (ja) * 2005-10-13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選択方法、無線装置、無線端末なら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1217628B1 (ko) * 2006-02-16 2013-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력선 통신 네트워크 상의 패킷 집합 방법 및 장치
US20080151871A1 (en) * 2006-12-22 2008-06-26 Nokia Corporation Power-Efficient Multi-Branch Reception
DE102007029660B4 (de) * 2007-06-27 2011-06-01 Vega Grieshaber Kg Adaptiver Fehlerzähler für ein drahtloses Feldgerät
JP2009278507A (ja) * 2008-05-16 2009-11-26 Nec Electronics Corp ホスト装置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
KR101014550B1 (ko) * 2009-10-06 2011-02-16 한국과학기술원 Rf 수신기의 베이스밴드 신호의 ber 측정장치 및 방법
US9713018B2 (en) * 2014-10-24 2017-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TE cell search and bluetooth eSCO coexistence using shared antenna
US10069748B2 (en) 2015-12-14 2018-09-04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Congestion estimation for multi-priority traffic
US10069701B2 (en) 2016-01-13 2018-09-04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Flexible allocation of packet buffers
US10250530B2 (en) 2016-03-08 2019-04-02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Flexible buffer allocation in a network switch
US10084716B2 (en) 2016-03-20 2018-09-25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congestion control measures
US10205683B2 (en) * 2016-03-28 2019-02-12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Optimizing buffer allocation for network flow control
JP6282364B2 (ja) * 2016-03-31 2018-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0387074B2 (en) 2016-05-23 2019-08-20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Efficient use of buffer space in a network switch
US9985910B2 (en) 2016-06-28 2018-05-29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Adaptive flow prioritization
US10389646B2 (en) 2017-02-15 2019-08-20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Evading congestion spreading for victim flows
US10645033B2 (en) 2017-03-27 2020-05-05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Buffer optimization in modular switches
US11005770B2 (en) 2019-06-16 2021-05-11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Listing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packet generation by switch
US10999221B2 (en) 2019-07-02 2021-05-04 Mellanox Technologies Tlv Ltd. Transaction based scheduling
US11470010B2 (en) 2020-02-06 2022-10-11 Mellanox Technologies, Ltd. Head-of-queue blocking for multiple lossless queues
US11973696B2 (en) 2022-01-31 2024-04-30 Mellanox Technologies, Ltd. Allocation of shared reserve memory to queues in a network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1526A (en) 1984-05-25 1989-06-20 Wilson Jon C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H048030A (ja) 1990-04-23 1992-01-13 Telecommun Technic Corp 障害を与えないビット誤り率試験方法および装置
US5699364A (en) 1995-03-16 1997-12-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which optimize the set value of parameters
EP1040612B1 (en) 1997-12-12 2002-03-27 Thomson Licensing S.A. Enhanced range/graceful degradation for digital wireless telephone system
EP1120932A1 (de) 2000-01-28 2001-08-01 Abb Research Ltd. Datenübertragung mit variabler Paketlänge
EP1185038A3 (en) * 2000-08-28 2004-03-17 Sony Corporation Radio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metho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KR100357743B1 (ko) * 2000-11-16 2002-10-25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무선 근거리 통신망 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 환경에 기반한적응 코딩 방법
KR20020074313A (ko) * 2001-03-20 2002-09-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무선 통신서비스 전환방법
US6700535B2 (en) * 2001-06-01 2004-03-0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Location estimation in narrow bandwid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988227B1 (en) * 2001-06-25 2006-01-17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t error rate detection
KR20030014050A (ko) * 2001-08-10 2003-02-15 (주)레터스테크놀리지 블루투스를 이용한 중계기 모니터링 시스템
US7047456B2 (en) * 2001-08-28 2006-05-16 Intel Corporation Error correction for regional and dynamic factors in communication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6595B (zh) * 2008-08-21 2013-03-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传输系统、设备和方法
CN111385778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9743063A (zh) * 2019-01-28 2019-05-10 西安玄黄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带处理单元、基于fpga的无线通信系统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20210A3 (en) 2006-09-06
US7426200B2 (en) 2008-09-16
JP3828863B2 (ja) 2006-10-04
EP1320210A2 (en) 2003-06-18
JP2003199152A (ja) 2003-07-11
CN1224230C (zh) 2005-10-19
KR100426535B1 (ko) 2004-04-08
KR20030047570A (ko) 2003-06-18
US20030108010A1 (en) 200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4230C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利用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CN1625137A (zh) 发送节点中发送参数适配信道当前链路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156996C (zh) 无线通信设备、采用该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943157A (zh) 在包括通过公共无线信道连接的多个站的网络中确认数据分组的方法
CN102440020A (zh)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WO2011005004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destination stations in wla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JP6049460B2 (ja) 第1の無線装置、通信方法及び製品
CN1875555A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无线电通信方法
CN1875589A (zh) 具选择通信率及排程控制的存取点及无线局域网络的相关方法
US2022037760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ck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ing same
CN1450728A (zh) 转发中继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该方法的mac数据结构
CN101542955B (zh) 一种轮询方法、系统及设备
Dash et al. WiGig and IEEE 802.11 ad-For multi-gigabyte-per-second WPAN and WLAN
KR102567626B1 (ko) 집합 mpdu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단말
JP2023165904A (ja) フラグメンテーションを利用する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無線通信端末
CN1368798A (zh) 无线通信设备及其方法和采用其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951069A (zh) 用于构造与自适应包格式相应的信号的方法
CN100350773C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US2010011885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network
CN1862990A (zh) 一种在发射端进行发射功率控制的方法
CN1484388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间分集共享传输方法
CN101043690A (zh) 频带测量装置、频带测量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019

Termination date: 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