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5803A -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 Google Patents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5803A
CN1415803A CN 02146431 CN02146431A CN1415803A CN 1415803 A CN1415803 A CN 1415803A CN 02146431 CN02146431 CN 02146431 CN 02146431 A CN02146431 A CN 02146431A CN 1415803 A CN1415803 A CN 1415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ert
soil
administering
improvement
pla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4643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恕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214643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415803A/zh
Publication of CN1415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58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成土治荒技术为龙头,配套高新项目为灵魂的治理荒漠产业体系。它包括治理荒漠的一种模式、两条路线、三个阶段和四种技术。既:治理和经济效益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两条路线;修复治理区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三个治理阶段;成土治荒、嫩枝催生、雨季种植和治荒工程车等四项技术;将成土治荒、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术、荒漠标准化农业种植、集约化饲养等高科技效益型项目分为两条路线并组合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采用以治养治的方式,将多种与土地相关的农林牧业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治理荒漠活动中,使治理荒漠成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活动,达到了治沙沙固,造林成林,改土土肥,变荒漠土地为宝藏,使治理荒漠形成产业的目的。

Description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本发明涉及以成土治荒技术为龙头,配套高新项目为灵魂的治理荒漠产业体系。
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锥,失去了可合理利用的土地,人类将无法生存。土地荒漠化容易治理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荒漠化和风沙灾害问题的日益突出,本世纪人类能否有效控制和治理荒漠的发展扩散及风沙灾害,是决定人类今后能否在地球正常生存的一大关键问题。因为,沙进人退的情况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被滚雪球式的急剧扩张的荒漠压缩到最低限度,使人类的生存地更加集中,而大量集中的人口及其它营力又将对非沙化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更多的物种灭绝,一大部分人将面临食物短缺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威胁。因此,治理土地荒漠化及风沙灾害已成为21世纪人类改造地球及自身生存环境的最大工程。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荒漠土地,而且都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荒漠的存在和发展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有着巨大的威胁,随着荒漠化和风沙灾害日趋严重,上地荒漠化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的生存,沙进人退的事实说明,荒漠化正在压缩人类的生存空间,愈演愈烈的风沙灾害正在不断地吞噬人类的家园,恶化着人类和各种生命的生存环境。治理土地荒漠化和风沙灾害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技术落后、没有配套完善的治理模式和范例可遵循,无法真正将治理荒漠形成产业化。因此,在治理荒漠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现阶段,更急切地需要治理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可观,能够将治理荒漠形成产业化的技术、管理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本发明人基于此,将治理荒漠时所必须的林木种苗培植、农业种植及畜牧养殖等与荒漠土地有关的高新技术与治理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特有的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从而优化治理荒漠产业结构。再由产业模式获益发展带动治理区域和效果的发展。可见,本模式切实可行。该模式具备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区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等特征,更兼有满足物质转变的实际过程和具体措施,达到了修复荒漠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治沙沙固、改土土肥、造林成林的目的。因此,该技术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任何产业都有其特有的产业模式。所谓模式,就是具有一定规模,占有一定空间生产运营和市场,各种效益和生产十分稳定的形式。每个领域,每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都包含一种或多种技术及生产工艺过程。这种由一种或多种技术组成的稳定的生产工艺过程就是它所特有的模式。比照各领域、行业成功的经验之一,不同的成龙配套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各行业成功的基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它包括采用以下措施来治理荒漠:
a)、涉及治理荒漠的一种模式、两条路线、三个阶段、四种技术。既:治理和经济效益各自独立的两条路线;2年内修复治理区植被、6年内修复治理区生态环境和15年内修复治理区土地功能的三个治理阶段;成土治荒技术、嫩枝催生技术、雨季种植和治荒工程车等四项技术;将治理技术和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术、荒漠标准化农业种植、集约化饲养等高科技效益型项目分为治理和效益两条路线,组合为一体的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b、将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术、荒漠标准化农业生产、集约化饲养等高科技效益型项目与成土治荒技术分为治理和效益两条路线,使治理荒漠形成即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
c、成土治荒技术。以物质转变理论为基础,用水和成土物质促使治理区域快速恢复保持能力,生成植被,从而控制荒漠的季节性风沙灾害;
d、采用机械化作业完成成土物质投配的“治荒工程车”;
e、为成土治荒技术提供成土原料,转化治理荒漠产生的牧草、农副产品的荒漠集约化饲养场;
f、为治理荒漠、退耕还林、城市园林及经济类林木种植提供种苗的嫩枝催生种苗培植技术。
g、荒漠高效、精细及大田农业种植。
h、根据荒漠早春时节风沙灾害对治理荒漠种植的林草植被破坏严重的实际情况,采用改变荒漠种植季节的雨季种植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它包括:
a、荒漠集约化饲养场、农林、植被种植,产生的粪便等副产物、农林废弃物、发酵液体和多种有益菌再次发酵腐化,形成成土原料,采用机械或人工投配的方式,可以每年投配1-10次或10-20年投配一次,每次的投配量可以在10-50毫米,基于成土物质的量。采用林草间作、灌草间作,乔灌木防护林或经济林、草植被综合种植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荒漠风沙灾害,改良土壤,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荒漠林草植被成活率达到85%以上,覆盖率达到60%以上;
b、采用以治养治的措施,将多种与土地相关的产业与成土治荒技术结合,使治理荒漠成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活动。用治理荒漠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治理荒漠效果和区域发展;
c、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在拟定治理的荒漠土地中每10-50万亩分化出一个模式治理区。在区域内建立一个或多个多品种的集约化饲养场、标准化农业种植区、林木种庙培植苗圃,建立水供应系统,成土物质储化池,利用荒漠地区的大风建立风力发电厂,解决治理区域动力问题。
d、对水资源较丰富,配套供水系统完善的治理区采取早春种植的措施;
e、对治理区内的野生自然资源采取先治理的保护性开发。
该方案适用于各类退化的耕地、草场、撂荒耕地、沙地,沙漠的治理。
一、模式基本内容:
任何产业都以效益为发展动力和基础,治理荒漠活动要形成产业化也不例外。而且,治理荒漠比其它产业要求更高,因为,治理荒漠不但要求有好的经济效益,还要有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必须在收到好的治理效果的同时才能获得经济效益。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发展速度惊人,因此,治理荒漠是一种特殊而广泛的社会性产业活动。所以,治理荒漠更需要一种效果明显,治理速度快,经济效益突出的稳定的产业模式。才能达到快速有效治理荒漠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人投身于治理荒漠的产业活动,扩大治理荒漠的成效。
那么,什么才是治理荒漠产业?怎样才能使治理荒漠活动形成最合理的产业模式呢?
治理荒漠活动就是对无法合理利用土地功能的一个特殊修复过程,它需要一种或多种治理技术或措施的支持。而治理荒漠产业是在这些技术或措施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产业化生产、管理、经营的特征来完成这个特殊的行为过程。
但是,治理荒漠的技术五花八门、复杂多样,每一种技术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大规模的产业活动形式来完成,而且,很多技术的治理效果也很好。可是,治理荒漠活动虽然突出的是治理效果,但综观治理荒漠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向产业化方向转变的现实情况,它所要求的就不仅仪是好的治理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这种产业稳步发展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过去,治理荒漠的效果差,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形成产业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只注重了治理效果,忽视了经济效益。由于没有好的经济效益,使治理荒漠成了单一投入的项目,限制了技术和治理产业的发展,导致治理荒漠活动“血流不畅”,始终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体系,使很多好的技术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许多人对治理荒漠已经丧失了信心。因此,才造成了现在治理荒漠人浮于事的现状。为了让治理荒漠形成既有良好治理效果,更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能够引导治理荒漠向产业化发展,为了拯救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经实验和理论探索,我们将多种适用于荒漠土地的生产技术融合在治理荒漠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有的治荒产业模式。
本发明涉及治理荒漠的两条路线、三个阶段、四种技术。既:治理和经济效益各自独立的两条路线;修复治理区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三个治理阶段;以成土治荒技术为主,配套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术、雨季种植技术和治荒工程车、荒漠高效、精细和大田农业种植及集约化畜牧养殖组合为一体的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使治理荒漠形成了完美的产业体系。
该模式中的成土治荒技术根据荒漠缺少成土物质、植物养分,漏水漏肥的特点,以物质转变理论为基础,以修复荒漠保水保肥的能力为宗旨,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荒漠对营养物质的不同要求,满足其向可利用土地转变所需要的条件,对荒漠的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进行修复。同时,将苗木培植技术、荒漠标准化农业生产、集约化饲养等高科技效益型项目与成土治荒技术分为治理和效益两条路线,形成了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本发明提出:将治理荒漠时所必须的林木种苗培植,高效、精细和大田各类适合的农业种植项目,及集约化畜牧养殖项目等与荒漠土地有关的高新技术与治理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治理荒漠产业结构,再由产业模式获益发展带动治理区域和效果的发展。该模式具备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区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等特征,更兼有满足物质转变的实际过程和具体措施,达到了修复荒漠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治沙沙同、改土土肥、造林成林的目的。
本模式是指将自行研发的多种治理荒漠技术、措施和配套项目结合成一体,运用到治理荒漠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基本框架。该框架根据各荒漠地区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和物种,进行最为合理的种植和治理。并采取滚动式发展的推广思路,最终将每个模式治理区连接起来,形成一道彻底修复植被的保护屏障,并向荒漠纵深发展。也可以在某一沙漠或沙地周边按计划建立十个模式治理区向中间合拢。每个治理区一次可以治理约100平方公里的荒漠。这样,十个模式治理区建成后,就已治理好了至少1000平方公里的荒漠。而每个模式治理区再滚动发展治理一至二个相同的治理区,一个2000-3000平方公里的荒漠就得到了彻底有效的治理。
首先,治理荒漠是对无法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的一种综合行为,它的宗旨是修复荒漠土地的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控制荒漠的风沙灾害。因此,其经济效益要在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获得,这是因为荒漠达不到好的生态效益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没有好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发展生态效益。所以,治理荒漠要分两条线实现的是两个目标:一是达到治理效果目标;二是在治理达标后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治理荒漠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治的过程和产生经济效益的结果。生物措施治理荒漠的过程也就是经济效益类植物的种植过程。要达到治理荒漠有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让荒漠实现种什么、长什么,而要让现有的荒漠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先对荒漠的上地功能进行改造,也就是治的过程,使它能够生长适合气候条件的植物。荒漠能够达到种什么长什么,就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治荒产业的基础原动力是人,没有人对荒漠进行治理,一切都是空谈。治理荒漠属于劳动密集型项目,要使其形成规模效应就需要大量的产业人员从事这项活动,也就使治理荒漠活动形成了产业。而且,治理荒漠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治理技术,有足够资金支持,有庞大的治理力量,具备高效快速治理能力的专业治理队伍常年对荒漠进行治理。荒漠地区地广人稀,技术、生产力及经济基础薄弱,传统治理技术的效益低下,难以达到有效治理荒漠的目的。另一方面:城市下岗人员增加,很多下岗人员都具有一种或多种技术,但在现有的城市就业条件下难以取得就业机会。如果将他们培训成专业的荒漠治理工作者,不但可以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减轻政府解决再就业的压力,还可以使治理荒漠拥有了大批精干的专业治理队伍,使治理荒漠真正形成产业化。
但是,有了治荒产业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治荒产业仍不会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没有好的经济效益,治荒产业就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将与土地有关的项目合理的与治理荒漠配套结合,将治理荒漠发展成农林牧副业配套完善的产业,才是治理荒漠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荒漠土地通过产业化的修复就将实现治理荒漠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这样,既达到了治理荒漠向产业化发展的目的,也将治理荒漠产业发展成农林牧副业综合配套的产业,使治荒产业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路子,使农林牧副等高效经济类相关配套项目成为治荒产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由于生物措施是对荒漠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其治理荒漠的重点工作主要以植树种草为主。但由于一些企业对治理与生态保护,政府政策,效益与项目、品种选育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先进科学的技术,所种植的林草植被受立地条件限制而成活率低、生长期短,长势差、林木难以成材,牧草不能自行转化,造成治理荒漠的经济效益非常低下。
有些企业经过努力,其治理区域内的林木种植成材了。但是,为了长期地保护荒漠的生态环境,一旦荒漠真正经过人工治理变成了林地,宁可给予一定的补偿,各级政府也不会允许治理者对那些好不容易形成的林地林木进行大面积砍伐,最多允许有计划地砍伐更新。这必然严重影响治理者的生产和效益回收计划,严重时,会使治理荒漠过程中的林业种植无法产生效益而变成永久性的防风固沙林。如果企业按照这种情况进行种植,再没有其它效益点,企业就会因无法周转而破产。这主要是治理者对荒漠的认识不够,不懂得怎样才能让荒漠产生效益,当然,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敢介入治理荒漠领域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治理荒漠难以产生效益的主要原因。
在荒漠土地中大面积地种树,可以调节荒漠地区的气候条件,还可以使治理者获得极其丰厚的长期利益。但是,对于治理者而言,必须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单纯地在荒漠中种树种草效益非常低下,如果治理者所种植的林木不能按生产计划砍伐、出售,治理荒漠时的林木种植就不会产生效益。所以,治理者要采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措施,将荒漠治理活动变成多产业配套,种植时采用立体结构,防护林与速生经济类林木分开,防护林带的间距种植得密一些,防护林中间再种植经济林、草植被,这样,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效益。
可见,治理荒漠必须利用好优惠政策、廉价土地等优势,以治理荒漠的治理效果为轴,解决好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将与土地有关的高新项目运用到治理实践中,让每个项目都产生效益,这样,即使治理荒漠只产出了牧草供养牲畜,其它项目在廉价土地上产生了高效地回报,企业总体经营活动中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治理者治理荒漠时,切不可将经济效益的着眼点单纯地放在林草种植上,更不能指望所种植的林木大面积砍伐后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要将治理荒漠活动发展成以荒漠土地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确定出哪些是永久不动的防护系统,哪些是具有产出能力的治理区域,只有这样,治理荒漠才能产生稳定的经济效益,并得到长足地发展。
本模式的主导思想是:以成土治荒技术为核心,以配套高新项目为灵魂,组织起一支专业的治理队伍,使治理荒漠形成具有高效益的多元化产业活动。在各项优惠的政策和强大利益的驱动下,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治理荒漠事业上投资,使治理荒漠的专业产业队伍越来越庞大,形成全民治荒的局面。可见,本发明是一项先进的切实可行的沙漠治理模式,将面对有利的发展空间。
本发明详细叙述了模式、治理技术和配套项目的技术理论、实施方案和各项指标。
本产业化治理荒漠模式以工程和生物措施为主,具体技术包括:成土治荒技术、治荒工程车、嫩枝催生种苗培植技术、雨季种植技术、荒漠集约化饲养和标准农业种植。其中治理技术属生物措施范畴,所涉及的主要治理内容是荒漠土地改良、林草及经济类植物的种植。具主要机理是利用治理区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副产物,配以完善的成土物质供给系统,并因地制宜采用最为适合的治理措施,以确保种植成活率,达到最佳治理效果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实施本模式可利用荒漠的一些有利条件,其中包括:荒漠中残存的植物养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降雨季节进行种植,以及上风区、下风区的不同种植方式和物种。基础物质供给包括:浇灌水供给系统的电机井,治理区域内地表水提取的泵站及浇灌设备;成土物质供给系统包括牲畜饲养场,成土储化池以及自然腐败物,满足治理区使用动力的风力发电系统。
本模式的治理技术具有广泛适应能力,无论是什么样立地条件的荒漠,其基本实施过程是稳定的,只是不同条件荒漠的修复工作量差异较大。而且,大面积强沙源地区要遵从由上风区向下风区推进的原则。根据各荒漠现有的条件,采用本模式进行治理时,只要保证幼苗生长期浇灌水的供给,当年就可以全面修复治理区内的植被。
在荒漠进行农林牧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是土地的优惠政策。使用荒漠或对荒漠进行治理时,不需要象使用正常土地那样承付土地使用费用,只要有能力在治理的同时进行高效农林牧业种养殖,荒漠就会和正常土地一样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采用无土栽培的高效农林业生产,对土地营养条件没有要求,所需要的是足够的生产空间和优惠政策。因此,这类项目更适合在各类型荒漠中开展。
嫩枝催生林木种苗培植和高效农业种植均属无土栽培项目,大面积的大苗扩苗苗圃和高效大田农业种植通过土壤改良来完成。有了足够的生产空间和生产条件,就可以在荒漠中进行高效农业种植和培植大量林木种苗。当所培植出的苗木成苗后,大部分供应给周边市场,其余的可以在治理区进行种植,高效农业种植生产出的绿色产品供应市场。这样,即解决了自己治理荒漠需要的苗木,也通过出售苗木、农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荒漠土地的特殊特点,治理区的防风林为非经济产出的不动产,能够产生效益的是期间的饲草、速生经济类林木和各类农产品的种植。实际上,采用本模式的各种技术对荒漠治理后,在荒漠种植的经济林木就不仅仅限于防风固沙林,还包括速生丰产林木及许多药用材,果品类林木。可以说,只要适合气候条件生长的高经济效益物种,都可以在治理区逐渐发展种植。
本模式中成土治荒技术是集生物和工程措施于一体,综合治理荒漠的方法。除苗木培植、集约化饲养、高效农业种植等相关配套项目外,实施本模式还需要治理区内建立成土储化池、建立风力发电厂、改制治荒工程车、打机井或建立供水泵站等。
一种稳定的治理模式不单要有稳定的治理效果,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要有使其形成产业的技术支持,才能使治理荒漠活动不断地产生经济效益,再用治理荒漠所转化出的资本发展治理项目,使治理荒漠活动走入以治养治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因为,没有好的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就无法使治荒产业稳定,即使治理荒漠形成了产业形式,也将因效益不好使治理荒漠产业走入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的地步,使治理区仍难得到长久而有效的治理。因此,本模式不但有支持成土治荒技术实施的牲畜饲养、高效农业项目,还有治理荒漠必须使用的苗木培植项目,以及自给自足的水、电供应系统及改变种植季节的雨季种植措施。
本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模式是多种产业、多种效益和责任并存,资源循环再生永续利用的综合性产业活动。为了推广这种产业模式,我们利用成土治荒技术、治荒工程车、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术、荒漠集约化饲养业及荒漠标准化农业种植对荒漠土地的治理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从不同的视角将荒漠确定为可利用的土地,将多种农林牧业高新技术结合在治理荒漠活动中,将治理荒漠规范成以成土治荒技术为龙头的产业模式。
该模式在利用荒漠土地进行各类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同时,采用成土治荒技术为荒漠提供各类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达到既治理荒漠,又让荒漠土地有巨大的产出,变荒漠土地为宝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模式将需要使用大面积土地的精细农牧业种植、养殖、苗木培植及林木及植被种植等项目合理地与治理活动结合,使治理荒漠形成了即各自独立又完整的产业链条。
本模式治理荒漠时所必须涉及的包括农、林、牧业种植、养殖项目。其效益分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责任包括治理效果及限期责任、企业效益责任、以及生态和社会效益责任。因此,要实现多种效益,使各项责任达标,就要将各种与荒漠治理有关,经济效益突出的高新项目运用于治理荒漠活动中,使治理荒漠形成以高新科技项目,农林牧副业配套结合,各个项目间即配套完善又独立完整、自成体系(附图: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标准模式流程图)。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模式属非政府行为的商业企业运作行为。因此,所采用的多种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要求也很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联性也极强。生态效益不好就无法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就不会被广泛地使用和推广;经济效益不好就无法滋养社会和经济效益,政府和企业就不会采纳,说明模式本身没有生命力;社会效益不好就无法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造成难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情况,束缚了模式的发展。
由于治理荒漠所体现的三种效益分为两条线,既,所采用的治理技术体现的是生态和社会效益;配套产业所体现的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模式的治理技术和效益项目也分为两条线。
第一条线是治理。科学地说:树是荒漠的肺、草是荒漠的被。本模式治理荒漠重点突出的是对治理区植被、生态环境及土地功能的修复。主要措施是雨季种植、四季治理,利用治荒工程车完成成土物质的投配,通过产业配套彻底调整治理荒漠的产业结构的同时,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本模式非常机动灵活,即可以对小面积斑点状荒漠地进行治理,也可以在大面积荒漠中推广建立模式治理区。但由于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初始阶段模式最好建立在20万亩以内,获得效益后再采取滚动发展或吸纳更多资金投入的方式,会使本模式更为稳定地发展下去。
第二条线是效益型技术的配套。任何治理荒漠的措施或技术都是一种单纯的投入形式。因为,它的宗旨是建设荒漠的生态环境,重点突出的是生态效益。而本模式的宗旨是以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并重为原则,将荒漠改造成可利用土地的同时,让荒漠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完成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时,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治理荒漠以治养治的目的。
事实上,在荒漠中推广本模式的两条线条理很清楚。治理所表现的是林草植被的种植;效益表现在治理成果的转化和配套项目的产出。直接说,是在荒漠土地最低廉的使用权,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给予各种优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在模式治理区中进行高效益经济产出的生产活动,在荒漠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各地区治理荒漠活动采用本模式进行治理。
过去,由于荒漠保持能力差,水资源紧张,种植成活率低,所以,进行单存的林草植被种植是很难取得经济效益的。这主要是因为荒漠生长能力差,在治理措施不当、产业化水平低的情况下,种植及治理的效益十分低下。草植被成活率低,产量低、效益就低;种植的林木都长成了低矮的小老头树,难以成材,即使成材了,为了控制风沙活动也不能进行砍伐,必须等到大面积治理区都形成了植被才能砍伐,这就使荒漠种植活动没有经济效益可言。没有经济效益,治理荒漠活动就成了单一的投入产业。大面积快速发展的荒漠只有大量的投入而没有良好的经济产出,是任何国家财政都无法承受的。无法承受这笔庞大的财政开支,就只能任由荒漠发展。所以,只单纯地要求治理效果,不要求治理的经济效益是不科学的。
可以这样说:治理荒漠活动产生了经济效益,就必然获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因为没有良好的治理效果,荒漠决不会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但是,荒漠虽然是土地,也是无法合理利用的土地,要让这种土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单纯的种植和不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治理,是无法实现经济效益指标的。因此,必须给治理荒漠技术中配套上与治理荒漠土地有关的具有高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相关产业,使治理荒漠形成一个依靠自体循环的多环节产业,达到以治理荒漠养治理荒漠产业发展的目的,使治理荒漠项目先有好的经济效益,用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治理活动发展。所以,我们研究了多种可在荒漠地区实施推广具有高效经济产出的技术,如:嫩枝催生苗木繁殖技术、荒漠集约化饲养、荒漠标准化农业种植以及采取雨季种植等措施。
譬如:嫩枝催生技术主要用于培植治理荒漠、城市园林、药用、速生经济类苗木。它可以大量快速地培植苗木,以最低价格满足治理区使用的苗木外,大部分供应周边市场,既降低了治理荒漠的成本投入,通过出售苗木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结合治理荒漠向产业化发展和对成土物质原料的需要,我们将高效农副业种植技术,集约化畜牧养殖技术等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有机地结合到模式中。这样,高效农业种植合理利用荒漠土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集约化饲养业为治理荒漠提供成土原料的同时,转化了治理荒漠产生的牲畜饲料,所产生的各种肉、皮、毛、蛋类可以供应市场,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
为了确保治理项目的经济效益,无论在任何地方实施本模式,都需要治理项目和配套项目同步进行,而且要首先建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配套项目。在治理区域内将各种高新技术配套完善,使每个治理区形成独立完整而稳定的产业模式后,治理荒漠就形成了高经济效益的产业活动,达到以治养治的目的。这样才能确保治理项目能够收到好的经济效益和治理效果,而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才能使治理荒漠的模式更加稳定快速发展。
当一个治理区配套项目建立起来后,治理项目的基础工程也将建立完善,使整体项目走入产业化运作的正常轨道。其中,高效农业种植主要以精细特种蔬菜、水果,高效经济类植物和大田农业种植为主;集约化养殖以消化治理荒漠产出物,产出成土原料量大为主。
将多种与土地相关的技术搭配运用于治理荒漠的实践中,可以使治理荒漠活动展现出新的风貌。就如同自给自足的大型农场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苗木培植可以提供大量适合荒漠立地条件的优良种苗,加快退耕还林及荒漠防风固沙林的建设,提高治理荒漠的速度、质量和效果,保证治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高效农业种植、畜牧业可以转化治理荒漠时产生的产品,副产物更是成土治荒技术所必须的物质。特别是将苗木培植、高效农业种植、畜牧业与多种治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将治理荒漠模式系统化、完美化、产业化。
简而言之,本治理荒漠标准模式是这样的:每个治理区可以在荒漠中选择5-100万亩。其中优选10-20万亩之间最为合理,然后根据项目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体规划。这个规划分为配套项目地确立和治理技术基础设施的建立。如:打机井、建立储化池及购置浇灌设备,动力电源距离远或成本高的地区分散建立发电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治理区的具体情况确定苗木培植量、牲畜饲养量、各种农产品的种植量,并在建立治理项目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好苗木培植项目、饲养项目、农业种植项目。
简单概括每个模式的基本情况如下:本模式优选在10-20万亩的荒漠土地范围内建立的产业体系。其中有总占地约600亩的饲养场,所饲养的品种以消化牧草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和非草食性禽畜两类;有占地约400亩的苗圃;有占地约10000亩的农业种植区。剩余的为林草种植区。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的储化池、浇灌水供应系统、风力发电系统。以及实施成土治荒技术治理荒漠的具体过程。
许多荒漠地区现在都涉及这样一个问题。荒漠中生长着很多种类的野生植物,这些植物的经济或药用价值很高。但是,由于盲目樵采造成了不良后果,地方和国家政府无奈之下只好依法制止了对此类野生资源的开采。可是,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开发就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不开发又是一种资源浪费。这种情况只有采用本模式首先对资源区进行生态建设,然后再有计划地开发资源。
由于荒漠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日趋严重,它更需要一种或多种模式来对其进行治理,而且治理荒漠的模式更大一些,更多一些,还需要治理荒漠的模式在基本框架下,拥有更多的实用技术和适合各种立地及气候条件技术及产品。一旦在荒漠治理过程中搭建起这种框架,为了实现治理者的经济目标,治理者将会尽最大的可能对荒漠进行治理,同时,也将有更多更好的技术和项目被合理地溶入治理荒漠模式的框架下,使治理荒漠的模式更加完美,治理荒漠的经济效益更加巨大。
实施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模式的第一步要先确定一个治理区,然后进行各配套项目基础工程的建设。一般来说:首先要对项目地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后制订出详尽的实施计划。本模式是在5-100万亩的荒漠土地内建立的产业体系。其中,苗木培植要根据周边的生产能力和品种确定;高效农业种植也要根据运输能力及周边市场的需求来确定种植规模;与这两个项目不同的是集约化饲养项目,无论在任何地区建立模式治理区,集约化饲养项目的规模及品种都可以根据对成土原料的需要适当增加。第一个治理区达到全面修复植被后,再发展建立不同规模的治理区,或在原有治理区的周边滚动式发展治理区域。
根据发明的核心治理技术——成土治荒技术对原料的要求,所需要的成土原料主要包括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粪便,农林废弃物以及发酵液体和多种可改良土壤营养结构的有益菌再次发酵腐化。其中主要的的动物粪,便农林废弃物以及发酵液体和多种可改良土壤营养结构的有益菌由配套项目自行产出。
其中成土治荒技术是以为荒漠添加土地保持能力、营养物质和补充浇灌水的技术。它采用雨季种植等措施对各类型立地条件荒漠的治理。每500-5000亩建立一个水供应系统;每10万亩建立两个储存能力各为1-10万立方米的储化池。
饲养项目采用家庭牧场形式,每个治理区的集约化饲养每10万亩可饲养100-2000头牛、500-5000只羊单位,非草食性禽畜,如猪、鸡等类的饲养量不限;高效农业种植所泛指的是将科技含量高,使用土地多,对立地条件要求低,植物生长条件要求高的无土栽培项目,每10万亩荒漠至少种植60-500亩,经治理后每个治理区种植农产品1000-15000亩;防护林带种植间距为:顺风向为成龄树高的15倍以内,横向种植的间距为成龄树高10倍以内。
嫩枝催生技术工厂化培植种苗是为有效治理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城市园林、城防林绿化服务的,也是本模式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主要配套项目,它可以在不同投资额的情况下每年生产100-1500万株优良苗木。
实施本模式的第一步是项目基础建设,其主要程序和内容包括:
一、建造配套的水和成土物质供应系统。
二、建立苗木培植基地。
三、建立牲畜饲养基地。
四、开展各类荒漠高效农业种植。
五、进行防护林草植被种植。
二、成土治荒技术:
成土治荒技术根据荒漠土地干燥松散、保持能力低下、缺少植物养分、季节性风沙活动频繁的特点和规律,为荒漠提供成土物质、植物养分和水,提高荒漠的保持能力,达到修复荒漠生态环境的目的。用水和成土物质促使治理区域快速恢复植被,从而控制荒漠的季节性风沙灾害。
为荒漠添加成土物质、植物养分和水,是成土治荒技术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成土物质和植物养分充分地融合在荒漠土地中,提高荒漠的肥力和保持能力,使荒漠快速恢复生态功能和土地功能是成土治荒技术的核心目的。因成土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养分,可加速植被生长。同时,因荒漠具有一定的保持能力,已能够保持住少量的降水,降雨量不足时适量地为治理区提供浇灌水,就可以确保治理区人工种植的林草植被的正常生长,这样就加快了荒漠的治理速度。
多年来,曾有无数科研人员尝试过利用壤质土改善荒漠土地营养结构,提高荒漠土地保持能力的研究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改善荒漠土地的营养结构、提高荒漠土地保持能力才能达到有效治理荒漠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研究工作都因解决不了基础物质运输半径、运输量,以及早春风沙活动对返青植被的危害问题,而难以实施和进行深入的研究。成土治荒技术通过治荒产业配套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雨季种植等多种措施,终于彻底解决了荒漠土地成土物质难以构成、运输半径和种植效果不佳等问题,实现了治理荒漠成土物质就地取材。
成土治荒技术成土物质均匀投配是本着就近就利、大量集中取材的原则,降低了成土物质和浇灌水分部的成本。由于成土物质的产出需要一定的周期,无法一次性对治理区进行成土物质的投配,因此,成土物质的投配要遵从轻重缓急的原则。就是首先向治理区内植被生长困难的区域投配成土物质,对荒漠化程度教轻的区域进行直接种植。
特别是许多荒漠距离城市远,国家和各地区对采用污水治理荒漠的政策和优惠政策不稳定,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成土治荒技术投资少、适应面广,便于推广实施。
成土物质的构成主要包括:动物粪便、植物秸秆、城市污水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壤质土以及一切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的可腐化物。将这些物质针对不同立地条件荒漠的不同营养情况,配制成营养成分不同的成土物质,并就地进行投配治理。这样就无须运输,彻底解决治理荒漠基础物质运输半径问题,成倍地减低了治理荒漠的基础投入。
成土物质是提高荒漠化土地保持能力,调节荒漠土地营养结构,促使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物质。这些物质在荒漠未经治理前其量很小,远距离运输也很困难。但是,首先保证治理区浇灌水供给,确保治理区形成植被来饲养大量的牲畜,就可以在荒漠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使荒漠产业自行产出可配制成成土物质的主原料。这样,就可以大量地配制出成土物质,以对荒漠进行土地功能的修复。
实施过程中,首先在荒漠治理区建立水供应系统,使荒漠短期全面恢复植被,供给养殖业,再以养殖、种植产生的副产物为主,添加不同比例的壤质土、农林废弃物、发酵液体和多种有益菌再次发酵腐化,配制大量的成土物质投配在治理区,成土物质分化、瓦解,并融合在沙粒粉沙间,就使荒漠短期内获得了即可以保持水分,还能够促使植被生长的营养物质,缩短了荒漠向土地渐变的过程,长期的自然生息、枯荣将提高荒漠腐殖质含量,使荒漠走向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轨道。
要说明的是: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养分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任何植物的生长存活都有其对水和养分的最低要求,满足不了这个要求,任何植物都不能正常生长。为此,采用本模式治理荒漠,必须满足种植植物生长的不同条件需求。
荒漠的植物生长期主要是雨季,在得到大量雨水的情况下,其植物生长得非常旺盛。但是,一旦赶上干旱年成,植物长势就非常差,一个地区只要连续三年干旱,就将造成大面积植被退化形成荒漠。对荒漠进行实际治理时,连续干旱的年成也会遇到,天气不降雨,地表就干旱,季令河也会断流,没有水,治理区的植物就会退化,不但影响治理效果,还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确保治理效果和稳定的经济效益,在治理区打机井的解决措施,并根据实验过程中总结的经验,确定了不同条件荒漠及降水量多少时的补充浇灌量、浇灌周期。
实施成土治荒技术的关键问题是:建立水和成土物质供应系统,保证治理区水资源和成土物质的供给并合理利用大气降雨。对于治理区域内有河流贯穿的比较适合实施成土治荒技术,这种立地条件的荒漠可在河流两岸同时进行治理。将这类荒漠一分为二,两岸各自建立成土物质储化池,在河流两侧每两公里建立一个泵站,距河流一公里以外根据情况每隔一公里打机井一口,或延长泵站的供水管线,配套7天轮作一次的节水浇灌设备。
第一年开始治理时,要在雨季到来前季风过后完成治理区的植被种植。开始种植时无论成土物质是否能够满足治理区的需要,都要对治理区进行全面种植,并进行催芽浇灌和适当的保护性浇灌。当种苗基地的种苗培植出来后,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防护林、速生经济用材林和经济类林木的种植。
成土物质中的植物养分、腐殖质被水浸泡冲刷分化瓦解后,溶解于荒漠土地中,提高了荒漠的含养量和保持能力。特别是长期受风蚀、风积和水蚀作用失去了大量成土物质及壤质细土成分的沙源,采用本模式中的技术进行治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适合实施成土治荒技术的模式治理区,首先建立储化池,完善治理区供水系统,根据治理区的地理情况,河流附近建立提水泵站,远离水源的地方每2500-3000亩地内打一眼每小时出水量不低于30吨的电机井,并确定滴灌或喷灌等浇灌方式;其次是收集集约化饲养产生的成土原料并进行配制、腐化、发酵;同时改制治荒工程车,工程开工但工程车没有改制出来时,先进行人工投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治理区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季节变化的需要,可以四季不断地向治理区投配成土物质。然后将水均匀地分布在需治理或已投配成土物质的荒漠上,沙间缝隙溶入壤质成分,就提高了荒漠土地的保持能力,使降雨和浇灌水不再很快渗漏或蒸发,种植的植被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水和养分,长期为治理区提供成土物质和水,可以快速修复治理区的生态功能。
成土治荒技术治理荒漠,首先是对荒漠化土地的生态功能进行修复。因为,荒漠在不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情况下,种植的再多也无法使植物存活下来形成植被,就达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而且,种植的越多投入越大,损失也就越严重,使治理荒漠成了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所以,只有修复了荒漠的生态功能,才能使荒漠具备生长能力,达到种什么长什么的效果,也才能使荒漠得到有效的治理,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治理荒漠活动只有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人和企业参与这项活动,使荒漠得到更大面积、更快速地治理。
一切物质转变都是有条件的。要治理荒漠,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向可利用土地方向发展,以适应适合气候条件的植物生长,起码要满足荒漠向可利用土地和具有生态功能方向转变的基本条件,给荒漠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植物养分,让荒漠具备生长植被的能力,成为可利用的土地,才能使荒漠得到本质的改变。只有满足物质转变的条件,荒漠土地才能通过人工改造完成它向可利用土地转变的过程。
在物质转变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认识到,要让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转变就要满足它转变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在对待荒漠季节性风沙活动问题上,首先要让荒漠形成植被,用高覆盖率的植被减缓风速、控制荒漠的风沙灾害和发展、扩散态势。
荒漠土地裸露、干燥、面积大、起沙风速低,风沙活动频次高,风沙灾害严重。冬春交汇季节沙助风势、风助沙威,就造成了愈演愈烈频繁的风沙灾害。因此,首先要减少裸地面积,提高荒漠的植被覆盖率,达到减缓风速,稳定沙源,减轻风沙灾害的目的。
成土治荒技术是经长期探索和实验,总结出以成土物质和水治理荒漠及土地改良的新技术。将成土物质中的土地和植物养分转移到渴望这些物质的荒漠中,满足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转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从本质上恢复荒漠的生态功能,使荒漠从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转变成可合理利用的土地。
成土治荒技术是物质转变理论的具体体现,该技术具备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区域分异等特征,更兼有满足物质转变的实际过程和具体措施。它改变了季节性治理荒漠的传统方式,采用工厂生产的作业方式,对荒漠进行全年365天不间断的机械化治理。
过去,对荒漠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化冻后的春末、夏、秋季节,全部治理时间仅几个月,进入封冻期也就进入了治理荒漠的闲置阶段,而恰恰冬春季节这个闲置阶段,是荒漠受季风影响,风沙活动最频繁、最剧烈,造成荒漠发展及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因这个时期不能控制、稳定荒漠的风沙活动,致使裸露的荒漠处处成为新的沙源,使荒漠在强烈季风的作用下迅速发展、扩散。
因干旱少雨,缺少植物营养物质,保持能力差,水分蒸发量大,所种植的树木、草植被难以成活,使治理效果很差。出现了年年种树不见树,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被动局面。所以,要治理好荒漠,就要从源头上减少裸露沙源的面积,控制各种营力造成的荒漠流动发展。并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使荒漠种什么长什么,而且要长的快、长的好,才能达到治沙沙固、种树成林、改土土肥,彻底修复荒漠生态环境的效果。
成土治荒技术根据荒漠冬春季节起沙风速低,风沙活动剧烈、频繁,造成危害严重的特点,将成土物质和水均匀地分布在荒漠治理区,保持治理区域具有较高的湿度,让荒漠表层沙土与成土物质和水结合。使北方季风和寒流作用于易起沙尘的荒漠表面时,无法造成流沙、扬沙、沙尘暴等风沙活动危害,从而达到控制荒漠风沙活动的目的。
本技术主要是利用成土物质修复治理区的生态功能,提高荒漠的保持能力,逐步根治荒漠。种植时,采取成土物质和水分布到哪里种到哪里措施,用成土物质提高荒漠的持水能力,用成土物质中的植物养分和水保证所种的植被旺盛生长,在修复治理区植被的基础上再发展种植,避免治理出现重复。
播种时,为了保证种子不被风刮跑或鼠、鸟捉食,有利于种子发芽生根,先向治理区播种种子,然后将成土物质投配在播种的荒漠上,再浇水。使成土物质、植物养分与荒漠表层沙子融合在一起,迅速修复荒漠土地的营养结构和保持能力,加速植被的形成,达到对荒漠四季不间断治理的目的。
成土物质和植物养分充分地融合在荒漠土地中,提高荒漠的肥力和保持能力,使荒漠快速恢复生态功能和土地功能是成土治荒技术的核心目的。因成土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养分,可加速植被生长,同时,因荒漠具有一定的保持能力,已能够保持住少量的降水,降雨量不足时适量地为治理区提供浇灌水,就可以确保治理区人工种植植被的正常生长,这样就加快了荒漠的治理速度。
这种方法对有无封冻期的荒漠都很适合,特别是无封冻期或封冻期短的荒漠,长年采用这种措施进行治理,可以提高荒漠的治理速度和质量。
成土物质大面积均匀投配过程中是本着就近就利、大量集中取材的原则,以降低成土物质和浇灌水分部的成本。由于成土物质的产出需要一定的周期,无法一次性对治理区进行成土物质的投配,因此,成土物质的投配要遵从轻重缓急的原则。就是首先向治理区内植被生长困难的区域投配成土物质,对荒漠化程度教轻的区域进行直接种植。
1、在治理区每0.5-5万亩面积修建100m×100m×(3-5)m或150m×150m×5m的成土物质储化池或合成车间,可以满足3-5万亩荒漠地10年循环一次对成土物质的需要。
2、在治理区每500-5000亩(根据该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决定)的中心段或水位较高地段打30-50吨/每小时的电机井。治理区域三公里内有足够使用的江河水的地方,可以不打机井,改建引水系统。
3、在成土物质投配之前,或在成土物质中均匀搅拌需种植的植被种籽,也可以在已铺制带网状孔的成土饼上面播种植被种籽或种植防护林及各种速生经济类植物。
4、植物生长期降雨不足时,用可利用的江河水、地下水在已铺上成土物质或播种上植被种籽的荒漠上进行浇灌,根据水资源量、治理面积的大小进行浇灌。
5、延主风向横向栽种4-200米宽度的防护林或林带,间距在成龄树高的十倍以内;纵向也可以栽种4米以上宽的防护林或林带,间距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放宽或缩小。
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因变异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称为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物和经营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一种营力及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湿润和亚湿润地区的雨浇地、水浇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或复杂性的下降或丧失后,使土地退化成为荒漠土地。
成土治荒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根据荒漠土地缺少成土物质、植物养分、漏水漏肥的特点,为荒漠提供其向可利用土地转变的成土物质、植物养分,提高荒漠保水保肥能力,改变荒漠依靠自然力量向可利用土地渐变的过程,采用人工为荒漠土地添加营养物质的治理措施,达到修复荒漠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治理效果。其主要技术及运作思路是:
1、以修复荒漠植被为起点,提高荒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用高覆盖率的植被控制荒漠的风沙活动和流动扩散态势,将治理区控制在现有的范围内进行蚕食性治理。
2、以水为基础,利用水对荒漠和控制风沙的特殊作用,抓住荒漠植被形成的有利时机进行种植,提高荒漠植被生成植被的概率,使治理荒漠工作不再反复。
3、以物质转变理论为基础,从满足物质改变所需条件入手,满足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转变时所需要的成土物质和植物养分,修复荒漠的土地功能,达到将荒漠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的宗旨。
荒漠也是人类所拥有土地的一部分,要让难以形成植被的荒漠迅速生成植被并获得经济效益,并改变其向土地渐变的进程,只有满足荒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修复了荒漠的生态功能,荒漠土地才会象正常土地一样生长植物。
根据各类荒漠不同的营养结构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配制成成土物质,并有节制地投配到荒漠土地上。利用成土物质、水对荒漠植被、生态环境、土地功能的修复作用和功能,为荒漠提供水、养分和成土物质,使荒漠土地具备保持能力。在季节变化中,为了节约水资源,避免植被早春返青时被剧烈活动的风沙抽打死,采用早春提高治理区湿度,控制风沙活动,雨季进行有效种植(雨季种植)的措施,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荒漠的少量大气降雨,确保治理区的植被当年形成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成土物质中的植物养分、腐殖质被水浸泡冲刷分化瓦解后,溶解于荒漠土地中,提高了荒漠的含养量和保持能力。特别是长期受风蚀、风积和水蚀作用失去了大量成土物质及壤质细土成分的沙源,采用成土治荒技术进行治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成土治荒技术是一种集生物和工程措施于一体,综合治理沙漠的方法。改变了治理荒漠只种不养以及治理时间短的弊病,采用人工补给荒漠养分的方式对荒漠进行治理。特别是风沙活动频繁的冬春季节,将具有一定湿度的成土物质投配在荒漠土地上,再向上浇水,成土物质分化瓦解后,就与荒漠表面的沙粒、粉尘融合在一起,使荒漠表面形成一层有机物与沙粒混合的沙土层。这层沙土层可以使沙漠具备生长植被和保持水分的能力,有利于春季种子发芽,使荒漠生成稳固沙源的植被保护层,以降低风与沙接触造成风沙活动的可能性及水气蒸发量。这样,冬春季季风再作用于沙漠上,就不会产生风沙活动了。风沙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沙漠就不会向外扩散,也不会出现风沙灾害现象了。最重要的是,荒漠已被控制在现有的范围内,再采取有效的种植技术,就达到了根治荒漠的目的。
用成土物质作为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转变的母质成分,修复荒漠土地功能会得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因为,通过类似修复荒漠生态功能和土地功能的一系列实验,证实了成土治荒技术是可以实现人类治理荒漠最高宿愿——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措施。
实验结论说明:成土物质在荒漠土地形成一定量,通过雨季降水及浇灌水的冲刷作用,成土物质开始缓慢地分化瓦解,其中大量细小的壤质颗粒随水分子下渗到沙间,融合在沙间缝隙中,沙尘在湿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与这些壤质成分连接在一起。不能向沙间渗漏的粗大纤维、腐殖质、粗大颗粒,分层次附着在荒漠表面,起到沙尘保护层的作用,使其下面的沙子无法再动了,这样风就无法再作用于其下面的沙尘了。同时,这种条件下种植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发芽、成活率高。
当水浇在成土物质上时,大部分水都被成土物质所吸收了,融合在成土物质中,少量的水在向下渗滤时,把成土物质中的细小颗粒带到了沙间,经过多次浇灌后,特别是天气降雨时的冲刷作用,使成土物质中的大部分细小颗粒渗滤到沙间,残留在表面的只剩下比较粗大,没腐化透的粗大颗粒物。连续两次投配成土物质的荒漠每逢自然降雨比较急或浇灌量大时,水的渗滤速度减慢了许多,有时还会出现表面径流的现象,说明此时的荒漠已具备了一定的保持能力。而且,降雨或浇灌后,表面虽然干燥了,但4-5天后翻开沙土,下面仍然很湿润,种植的植物长势也非常好。
成土治荒技术治理各类荒漠土地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区域分异。对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不同结构的荒漠土地满足植被生长条件,滋润营养荒漠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实施成土治荒技术的基本程序是:建立水和成土物质供应系统,保证治理区水资源和成土物质的供给。同时,还要合理利用好治理区的各种有利条件。实施成土治荒技术需要治理区内建立成土储化池、打机井或建立供水泵站等。其实施顺序为:
首先建立储化池,完善治理区供水系统,根据治理区的地理情况,河流附近建立提水泵站,远离水源的地方每500-3000亩地内打一眼每小时出水量不低于30吨的电机井,并确定滴灌或喷灌等浇灌方式;其次是收集成土原料并进行配制、腐化;同时改制治荒工程车,工程开工但工程车没有改制出来时,先进行人工投配成土物质。
将成土物质按照不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调配、储化发酵,如同工厂生产一样,可以将发酵后的成土物质四季不断地均匀地投配在治理区。然后在投配成土物质的治理区上面播种及浇灌。成土物质满足不了大面积治理区投配量时,整个治理区域也必须进行植被种植,养护、浇灌,以确保治理区全面覆盖植被。当成土物质能够满足治理需要时,随时要对已种植植被的区域进行收割,然后向收割后的区域投配成土物质,以保持治理区域四时四季处在稳定状态。
(1)本技术典型区适合于地表水、地下水充足,浇灌水的量可以满足植物生长对降雨量要求不足部分的各种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沙地、沙漠、退化耕地、草场、大面积流动沙丘以及贫瘠土地、低产田、林地的改良。
(2)成土治荒技术以工厂化生产形式,用动物粪便、农林废弃物、发酵液体和多种有益菌再次发酵腐化配制出各类型立地条件荒漠所需的成土母质成分、植物养分,以修复荒漠的生态功能和土地功能为宗旨,针对荒漠土地干旱缺水、缺少植物养分,漏水、漏肥,风沙活动频繁的特点,保持所治理荒漠植物生长期具有较高的湿度。
(3)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季节变化的需要,将水均匀地分布在需治理或已铺完成土物质的荒漠上,可以修复荒漠的生态功能。根据不同季节变化,先控制荒漠的发展及风沙灾害,然后进行植被的种植治理,再用高覆盖率的植被彻底稳固沙源。
技术的要件构成:
1、储化池。该储化池的功能是,将制造成土物质的原料根据各荒漠不同的需要和季节变化,按不同比例和湿度进行调配,并进行储存腐化。成土物质的原料以治理区就地取材自行产出的副产物为主。储化池的大小、形状,需根据地形条件,治理区面积的大小决定。储化池的具体位置最好配套建立在生蓄饲舍附近。一般来说:每个储化池的储存能力满足其负载区5年循环使用一次的量就可以。储化池的使用寿命要求能保持30年。另外,储化池应具备一定的防寒能力,确保冬季成土物质也能正常发酵及使用。储化池需要有盛装单类成土原料和搅拌成土物质的设备,储化池的容量要根据治理区对成土物质的需求量来确定其储化能力。
2、电机井。成土治荒技术在治理荒漠过程中,打电机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电机井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治理区四时对水的需要,以确保稳定的治理效果和种植项目高效、稳定的产出。电机井的位置要根据每口井的出水量来确定,每口井负载面积的浇灌量,一般应按照全量浇灌为准,这样可以确保治理区域即使全年滴水不降,也可以使治理的荒漠不受影响。经实验计算:每口30吨/每小时的机井,可以负载3000亩荒漠土地的浇灌。
3、成土治荒技术的四季运行。成土治荒技术治理荒漠不受季节四时变化和立地条件的限制,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或是冰天雪地,全年365天、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象工厂生产一样,正常在治理区进行治理。
“冬封夏治”是成土治荒技术的核心。冬封:根据冬春季节荒漠风沙活动剧烈、频繁,造成危害严重的特点,将成土物质和水均匀地分布在荒漠治理区上,保持治理区域60%以上的湿度,让荒漠表层沙土与成土物质或水结合。使北方季风和寒流作用于易起沙尘的荒漠表面时,无法造成流沙、扬沙、沙尘暴等风沙活动危害。冬春交汇季节风沙活动频繁时,对未形成植被的治理区进行保护性浇灌,控制治理区的风沙活动。
夏治:主要是采用成土治荒技术修复荒漠的生态功能,逐步根治荒漠。春末种植时,成土物质和水分布到哪里种到哪里,用成土物质提高荒漠的持水能力,用成土物质中的植物养分和水保证所种的植被旺盛生长,达到修复治理区植被的基础上,再发展种植,避免治理出现重复。
春季,压制成张的成土泥饼铺在治理区,就会将沙尘覆盖在其下面,治理区就不会再起风沙,达到控制风沙活动的目的。成上物质中的水、养分和浇灌水即可以控制早春季节的风沙活动,还能使雨季播种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使治理区的植被得到迅速修复。
夏季,成土泥饼分化瓦解后,其中的植物营养物质融入荒漠土地中,起到了保持水分的作用,植物养分、雨季降雨和补充的浇灌水,会使植被旺盛生长。按照成土治荒技术要求,治理区域的种植期最好选择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播种。
秋季,为防止伏沙和成土物质出露,对草植被进行收割时,要留茬越冬,并保持治理区域一定的湿度,为冬封做准备工作。
冬季,冬季是成土治荒技术最重要的季节,因为这个季节衔接着收获和风沙活动季节,如果这个季节的治理面积大、效果好,就会减少冬春交际的风沙活动。因此,要对治理区域实行冬封,无论是铺没铺成土物质,只要明年要治理的或能顾及得上,裸露又容易起沙尘的,都要进行冬封,以确保治理区域内的沙荒地不出现风沙活动。
4、成土治荒技术的播种方式。成土治荒技术的播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雨季来临前在成土物质中搅拌进种子,成土物质铺上后,播种工作也完成了。二是雨季来临前进行人工或机械播种,然后再投配成土物质。防护林的种植与农田防护林种植类似,采用林成网、地成方的种植形式。其中,林草间作是最重要的原则,而且要先草后林,林木当中的经济类植物都要在草的基础上进行种植。
5、成土治荒技术的四季浇灌方式。治理区的荒漠化土地需要进行四季不同的浇灌,浇灌的重点是风沙活动期和植物生长的干旱期。无论治理区是否已经投配了成土物质,这两个季节都要对治理区进行保湿浇灌,其目的是控制治理区域的风沙活动,帮助种子发芽及植被生长。其它时期也要保持治理区域一定的湿度。一般来说,乔木种植区应采用节水滴灌方式,低矮植被种植区采用喷灌方式,风沙活动期采用喷灌方式。
6、成土治沙技术的林草种植方式。本技术治理荒漠的目的首先是使荒漠植被得到修复,然后再进行生态功能和土地功能的修复治理,这也是成土治荒技术治理荒漠的三个主要阶段。在修复荒漠植被的种植过程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沙源的季节性活动,所以,首先大面积的种植草植被,然后再种植乔灌木防护林或经济林,以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的方式进行种植,这样乔、灌、草成活后,可以在荒漠上形成100%的植被覆盖率,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在选育品种上,既要适合立地条件,还要突出治理效果,更要选育经济效益明显的优良品种。
为了加强整体防护功能和长期治理的经济收益,稳定治理效果,在治理区采用雨季进行各种植物间作种植的方式,既科学又实用,而且经济效益非常好。在荒漠进行雨季播种,是从多年实践治理无数次教训中总结出的经验。
过去治理荒漠时,由于没有注意到种植季节的重要性,一味地抢墒播种。播种时正好赶上荒漠的大风期,许多种子播种时就被大风吹跑了,剩下的虽已进行了胞衣拌种,但仍有草原鼠、鸟扑食,到发芽时,播种的种子已经所剩无几。四月下旬后,种子开始发芽,但由于雨水少,种子发芽率很低,加上原本已剩下的种子就很少,播种地内只是星星点点张出几棵苗。恰巧这个时期风沙灾害最严重、频繁,由于裸地面积大,大风作用下裸地上的沙尘又助长了风沙强度。当沙粒、粉沙在强风作用下向下风区跃移时,刚刚发芽的嫩苗就被风沙猛烈地冲击、抽打。开始时,幼芽被抽打得叶芽尖部出现条状裂痕,再发展下去,小苗就会被抽打得零零碎碎,由于周边没有防护系统,风沙强烈时,会将苗根部的沙土全部风蚀掉,使小苗被连根拔起,吹跑。这样就只能对治理区进行补种。
在多年的播种、补种过程中终于发现,风越来越小的时候补种的成活率很高,总结经验教训时发现:补种时风力比较弱,种子没有被风吹跑,而且,不久就赶上了雨季,幼苗长势相当不错。种树与种草的情况差不多,只是树苗没有象草一样被风抽打碎,但树的迎风面表皮也受到严重伤害。由于在大面积荒漠中种树没有进行浇灌,树苗很快就死掉了。但雨季栽种的树苗至少可以坚持到次年的大风期才能死,有的雨季种植的树木还能活下来,只是长势非常差,多半都成了“小老头”树。
治理风沙灾害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让荒漠中生成植被,用植被降低风速、阻断风与沙尘的接触,使荒漠不受大风的作用流动扩散。这也是生物措施治理荒漠最基本的原则。高覆盖率的植被是控制荒漠蔓延及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武器。荒漠有了植被,就可以减缓风速,最大限度地控制风与沙尘接触的可能性,从而达到治理风沙灾害、稳固沙源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将荒漠看成是可利用却需要治理的上地,保持它植物养分供给,使它形成植被,让它不再起沙,不再扩散、蔓延。
只要掌握好种植时机,利用好有限的自然水资源,为荒漠提供生长植被的必要条件,就能够使荒漠顺利地生成植被。同时,荒漠中有了具有保持能力的植物养分,既能生长植被,也能修复荒漠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荒漠土地有了保持能力,虽然降水量仍然很少,但却可以让植物充分地吸收,再采用雨季种植的措施,降雨量不足时再人工补充浇灌,就可以一次性修复荒漠的植被。因此,有效利用好荒漠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季节条件进行种植,既可以有效治理好荒漠,还能从多方面提高治理荒漠的经济效益。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雨季最有利于荒漠的各类种植,特别是在有条件为荒漠提供养分和浇灌水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荒漠到了雨季来临前的南北季风交汇期,北方寒流势力越来越弱,荒漠的风沙活动也随着寒流的减弱而逐渐减轻到停止。而此时南方暖湿气流带来的大量降雨对荒漠植被的生长极为有利。
雨季种植,主要是避过荒漠的风沙活动和干燥期。每年风沙结束后的5月下旬开始种植,就可以避免风沙活动将种子吹跑和对治理效果的破坏,而且,雨季降雨充沛,植物吸收量大,即使在不添加其他营养物质的情况下,植被形成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早春种植,生长情况也要好于早春种植的植被,更何况荒漠土地已经拥有了具有保持能力的植物养分。这种措施可以确保荒漠一次性形成高覆盖率的植被。
雨季种植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秋季收获时,雨季种植的植被还很青嫩,含养量远远高于早春种植植被的含养量,便于青干储藏,使冷季储藏的牧草有较高的养分,饲养的牲畜就不会因冷季牧草含养量低造成掉膘影响经济效益的现象,可以提高牧草的经济价值和治理荒漠的经济效益。
雨季种植不但能够防止种子播种后被风刮跑,更重要的是雨季有利于播种后的种子发芽、生长,也有利于荒漠防护林的种植。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果,由于种植成活率高、长势好,是治理荒漠的产出相当稳定,这就会确保治理荒漠具有稳定的经济效益。为此,确定了在荒漠进行雨季种植的方案。
在大面积实施治理时,首先要把握种植时机,待风沙活动期过后再进行草植被及防护林的种植。还可以在确定种植防护林网的上风区,大面积种植速生经济类林木。这样,防护林没有形成时,速生经济林已经长得很高,可以代替防风林保护草植被及共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经济林成材时,防护林也初步具备了防护功能。种植速生经济林即可以快速形成防护林网,为防护林形成期间防风固沙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也能保证治理荒漠的收益。
荒漠中最容易种植且须水量小的是牧草和树木,但由于受林木种苗供应量的影响,采用林草间作的方法,即可以防风固沙,还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在荒漠中进行林草间作,要将预定的治理区域先种植上牧草,等有了充足的树苗,再在草地上种植林木,这样可以使荒漠全面覆盖上植被而更加稳定。而且,同样的浇灌量可以供养高、中、低多种防风固沙植物的生长。
林草间作的方式主要是考虑在防护林发生作用前,很多荒漠仍处在裸露状态,短期内不能使荒漠全部都种植上防护林。而且,将防护林种植在草地上,对修复荒漠的生态环境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第一年的林草种植,要从上风区开始,当草植被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过几次的枯荣,它们已具备了防风固沙的根基,防护林也已具备了功能,这时,再有计划地砍伐速生经济类林木,并进行及时补种。草植被秋季收获时要尽可能地留一段草茬,留茬高度在5cm以上就可以,目的是控制风沙活动,增加治理区的腐殖质含量。
在荒漠中种植植物的品种十分重要,即要有防风固沙功能,抗逆性好,又速生经济效益高。因此,种植的品种以密度越高越好,种植的物种越全面越好。即有林木、饲草,也不能缺少经济类作物,这也是本技术改造荒漠的真正目的,把荒漠修复成可利用的土地。
在具体治理活动中,由上风区向下风区延伸治理,乔灌草三类高中低植物合理搭配,先草后树是本技术治理荒漠种植植被时的基本特点。一个治理区,在没有生产出林木种苗,也没有产生足够使用的成土物质时,首先要进行的是全面的可饲草种植,使治理区先覆盖上植被,降雨不足时,要由供水系统保持所种的林木植被旺盛生长。
按照成土治荒技术的要求,要由上风区开始向下风区进行防风林、经济林、草植被的种植。其中,防风林的种植基本如同农业种植区林成网地成方的模式,但其先后次序是先全面种植草,然后种植内外防护林,各防护林网内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种植速生丰产经济林木的区域和面积。
在荒漠,只要有40%以上覆盖率的植被,多大的风都不会产生风沙活动。当我们在治理区种植出覆盖率高达80%以上的草植被后,治理区域内无论刮过多大的风都不会出现风沙活动,也就达到了治理荒漠的第一个目的:控制了荒漠的发展、扩散,有效地治理了风沙灾害。同时,高覆盖率的植被是治理荒漠的第一产出,它可以供养所饲养的大量牲畜或出售,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效益。
荒漠地区年降水普遍低于400毫米,植物难以成活,大风及夏季高温很快又将雨后的一点水分抽干,使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造成各种植物退化枯萎,新种植的植物早春发芽后又被风沙打死或被流沙填埋,风吹流沙使沙源面积不断发展扩大。
有专家这样说过:治理荒漠植树种草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树草是万万不能的。根据过去几十年治理荒漠的经验,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荒漠中种植植被是有效根治荒漠的方法,但并不是在荒漠中种植了植物,就能根治得了荒漠。而是要保持荒漠中所种植的植被全面成活,形成保护体系,才能起到稳固沙源的作用。
采用生物措施治理荒漠是很科学的。但是,一切生命的生长存活都离不开水和养分,要让植被在沙源中生长,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种子,树苗,而是水和植物养分,再耐旱的植物也需要一定量的水,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需要养分,没有充足的水和养分,什么植物也无法正常生长。因此,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满足荒漠植被生长需要,才是有效治理沙源的方法。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它的根系始终是向着有水的地方发展、扩大。如果周边缺水,根系就不会生长扩展,扩散出去的根系因周边缺水也会枯萎,使植物根系变得很小。植物根系越小,能够吸收到的水分就少,根扎的就浅。植被根系越不发达,扎的不牢固,植物的长势就差,抗御大风的能力也差,缺水严重时植物就会干枯而死。
对荒漠这种特殊的植物生存环境,要使植物成活并能枝繁叶茂,具备抗御大风的能力,根系的发达与否极其重要。根系的发达程度决定着植物主干、枝叶的茂盛程度。没有庞大的根系,就不会有植被茂盛的主干、枝叶,而植被没有发达的根、茎、叶,就起不到好的防风固沙作用。
荒漠土地不具备保水、保肥的能力,种植成活率极低,所种的植物因根系不发达导致茎、叶干枯瘦小,难以形成防护体系,起不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在荒漠中种植植被,必须让植被的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可以在荒漠中编织成根系网,植被根深蒂固,就能支撑起庞大的枝干抗御强风,稳固沙源。
荒漠保持能力是决定植物根系发达与否的重要因素,而植物根系决定着植物主干,枝叶是否茂盛,植物茂盛的枝叶又决定植物防风固沙的能力。因此,在荒漠种植植被就要让它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能够使荒漠中植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条件,是荒漠的保持能力、大量的水和植物养分。因为,荒漠只有具备了保持能力,才能保证水和养分不失,而稳定的水和植物养分,才是决定植被能否成活及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
大面积沙漠主要是由堆积紧密的粉沙、沙粒、砾石组成。由于沙砾受日光作用升温快,水气蒸发的就快,加上沙粒、沙粒间无法蓄含、保持水分等诸多因素,导致荒漠无法持水。要防风固沙、治理不具备保水能力的荒漠,就要从恢复荒漠保持水分的能力开始,使其具备保持能力和植物养分,生长出茂盛的植被。这样,就要给荒漠掺进可容纳、蓄含水分的物质。
即可容纳水分,又能促进植物生长,还能恢复荒漠土地功能的物质是成土物质,荒漠一旦融入大量的成土物质,就变成了沙土结构的沙壤土地。沙土地即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也有保持水分的能力,荒漠有了保持能力,水分就不会轻易地渗漏或蒸发,植物能吸收的就多,植物能大量吸收到水和养分就可以正常地生长存活,荒漠的植被就得到了修复。
成土物质中含大量的植物养分,并可以保持水分,植物养分和成土物质可以营养荒漠,改善荒漠的土壤结构,修复荒漠的保持能力,水和养分可以促使荒漠中植物正常生长。荒漠一旦得到成土物质,就会变成肥沃的沙土地,使荒漠中所生长的植物,与从前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截然不同。
由于得到了大量的水和养分,使植物的根系向四周大面积伸展,以吸收更多的水和养分供枝叶生长,植物就会变得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并加快生长速度。枝繁叶茂的防护体系具备极强的防护能力,它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减少无为的水分蒸发,断绝风与沙接触,并能成云降雨,彻底修复荒漠的生态环境。在防护功能极强的防护体系保护和控制下,风沙活动频繁的沙源就会稳定下来,再经长期的养护治理,荒漠就得到根治了。
中国大多数荒漠的风沙活动都集中在12月初至次年5月末期间,封冻期虽有长有短,一般也都在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之间。封冻期与季风期的时间差距是这样的。西北地区每年10月中旬开始,逐渐进入封冻期,如果此时荒漠具有一定的湿度,在低温作用下就会结冻,结了冻的荒漠就不受大风作用影响了。
为了加强整体防护功能和长期治理的经济收益,在荒漠采用雨季进行各种植物间作种植的方式,既科学又实用,而且经济效益非常好。在实施治理时,首先要把握种植时机,待风沙活动期过后再进行灌草及防护林的种植。也可以在确定种植防护林网的上风区,大面积种植速生经济类林木。这样,防护林没有形成时,速生经济林已经长得很高,可以代替防风林与草植被共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经济林成材时,防护林也初步具备了防护功能。种植速生经济林即可以快速形成防护林网,为防护林形成期间防风固沙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也能保证治理荒漠的收益。
林草间作的方式主要是考虑在防护林发生作用前,很多荒漠仍处在裸露状态,短期内不能使荒漠全部都种植上防护林。而且,将防护林种植在草地上,对修复荒漠的生态环境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当草地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过几次的枯荣,它们具备了防风固沙的根基,防护林也已具备了功能,这时,再有计划地砍伐速生经济类林木,并进行及时补种。只有这样运转,治理荒漠才能有高效产出。
事实上,无论生物措施中的采用哪种方法治理荒漠,万变不离其中的是植被的种植。所以,治理荒漠最主要的是种植,而如何保证种植的成活率,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荒漠中种植的品种以密度越高越好,种植的物种越全面越好。即有林木、饲草,也不能缺少经济类作物,这也是改造荒漠的真正目的,把荒漠修复成可利用的土地。
三、集约化养殖:
集约化养殖是实施本模式必不可少的项目。它的主要作用是自行消化治理荒漠产生的植物秸秆、农副产品及牧草;产生可配制成土物质的原料;使治理荒漠的最终产品肉类、皮张、禽蛋等直接面向市场,提高治理荒漠的经济收益;减少成土原料的购买及运输量,缩短成土原料的运输半径,降低治理荒漠的成本投入。可以这样说:在整体模式中,没有集约化饲养项目就没有本模式的可操作性,因为没有集约化饲养项目,在荒漠中就无法配制成土物质。
根据本模式两种治理技术对原料的要求,所需要的成土原料主要以多种动物粪便及具有粘接能力有利于改良土壤营养结构的可腐化物质,而其中最难以解决的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地保持能力的动物粪便,农林废弃物、发酵液体和多种有益菌。因此,本模式运作过程中必须建立集约化饲养基地,以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为治荒技术的实施提供原料。
重要的是,集约化饲养也是具有高效经济产出的产业项目,它具有独立完整的产业模式和市场运作机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治理荒漠的经济效益,在治理荒漠和治理荒漠效益点中,集约化饲养项目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轴心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治理区域面积的大小,荒漠的营养结构情况,对养分的不同需求和成土原料的需求量,以及资金能力和治理工期,在治理区建立一个或多个品种不同的饲养基地。
本模式的集约化饲养项目采用家庭饲养场的生产方式,圈养为主。它的基本结构就是建立封闭分类饲养场。主要生产内容是喂养、收集副产物和畜产品加工、销售。其功能是消化治理荒漠种植产生的牧草:就地产生配制成土物质的原料:自行转化治理荒漠的产品,以达到提高治理荒漠的经济收益的目的。
根据各治理区不同的分布特点,饲养基地可以分为多处建立。除上述与苗木培植基地、储化池建立在一起的以外,还要以便于收集和使用为原则,在治理区域内建立多个饲养基地。为了解决先期饲料紧张问题,各饲养场一期载畜量不宜过大,而非草食性牲畜可以加大饲养量。一般来说,初期每个模式总存栏量牛应控制在800头以内,羊控制在3000只,各饲养场的各自饲养量和品种可以根据发展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假设:我们以多伦县三号沙带为治理模式范例。由于该治理区距北京较近,所生产出的产品又属于绿色食品,饲养项目的主要产品所面对的市场将是北京,而许多非草食性禽畜生长期短,投资回收快,投入少,副产物量大。因此,初期可以根据资金情况,加大猪、鸡等非草食性禽畜的饲养量。因此,建立同时存栏1000头猪和5万只鸡的养殖场比较可行。
四、种苗培植基地:
根据各荒漠不同的立地条件,可在较平缓的区域建立苗木培植基地。由于各荒漠治理模式区距城市距离都比较远,培植城市园林绿化用苗木不适合,而需要治理的荒漠、荒山荒地退耕还林面积大,所需要林木苗木量非常大,品种主要以功能林和用材林为主,这就给模式的苗木培植基地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商机。为了满足各模式治理区林木种植和当地苗木市场的需要,每个模式治理区都可以建立年产50-1500万株林木种苗的培植基地。
采用嫩枝催生技术工厂化培植种苗,是一种具有全能性的苗木培植形式。在满足生产和种苗生长条件的情况下,它可以对除油松外的任何植物进行种群扩繁,可以短期内培植出所需要的种苗,用最快的速度对市场所需要的苗木品种做出反映,并快速生产出试销对路的苗木产品,从而抢占市场份额,满足市场的需要。
嫩枝催生种苗繁殖技术,是利用植物嫩枝在均衡的高湿度、全光照、高营养情况下,可以迅速生长的特性,研究的一种种苗培植新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植物无性繁殖的全能性和嫩枝生根的广泛适应能力,在人工控制生长条件下,将嫩枝采接部位粘涂生根剂插在无土轻型基质育苗容器中,使嫩穗生根、成长。其培植过程如下:
首先要建立嫩枝采穗圃,将所需要培植的物种移栽到采穗铺中进行嫩枝催生,采穗圃中的种苗嫩枝抽出后,将嫩枝尖部茎切断,所获得的嫩穗称为初代苗。
获得初代苗后,需要将初代苗切口部位剪齐,粘涂生根剂,然后栽种在基质营养钵中。初代苗需要放在湿度高(大于80%)、低光照强、无风的生长条件下,使植根产生愈伤组织。当初代苗长到250-300mm时,再每段保留1-2个芽胞,采用茎切断的方法进行再分化,产生并获得新的植株以扩大种群。
种群经过多世代培植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就可以对种苗进行催生,使种苗快速生长了。当种苗生长达到400mm高度时,视季节不同,可移栽的季节就将种苗移栽到大田苗圃中进行二次催生及练苗,使种苗向大苗发展,不能移栽的季节可以让种苗在培植温棚中生长及扩大种群。
采用嫩枝催生种苗繁殖技术,既可以提取各种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繁殖,也可以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使植物的染色体倍性优势和遗传基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是利用苗木的嫩穗扦插进行培养、催生,经过20天左右时间就可以获得新的植株,一只嫩穗一年可繁殖出万株以上的优良种苗。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全人工条件下四季生产,特别是嫩枝催生阶段可以使种苗迅速向大苗生长,缩短了苗木生长期,对于培植园林绿化使用的大苗和速生经济林苗,更是其他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因此,其繁殖及生长速度快,对于快速繁殖种源稀少的珍稀品种和大量繁殖市场紧缺的高效经济类林木种苗具有重大作用。
嫩枝催生种苗繁殖技术不受气候及各种不利因素限制,可以在人工智能条件下四季进行工厂化生产。植物休眠期进行多世代繁殖、催生、练苗,生长季节进行大地练苗、移栽造林或向大苗练苗。
采用嫩枝催生技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林木种苗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初代苗及苗木嫩穗获取、生根苗培养、催生、移栽和田间苗培植系列技术。生产场地包括采穗车间,基质育苗容器压制车间,接种车间,育苗池和大田移栽。工艺过程是从采穗开始,将需培植的林木品种母本移栽到采穗铺,进行嫩穗培植。将采接下的嫩穗粘涂生根剂,插入压制的无土轻基质育苗容器中,进行多代培养。
当多世代穗苗能够满足预定生产任务后,开始陆续进行催生。种苗达到35-40厘米时,将种苗移栽到育苗地进行练苗或继续催生。经过练苗,种苗就可以出售了。但是,为了提高种苗销售的市场价格,特别是园林绿化用苗一般都要练苗12个月以上,使苗木胸经达到40mm以上后再出售种苗。
期间,压制车间要将基质料压制成育苗容器;接种岗按要求将嫩穗粘涂生根剂后插在基质容器中;育苗岗要根据技术要求,进行控光、控温、喷雾、拔草、育苗及扩大种群;移栽岗进行育苗、棚间及大田移栽。
采穗圃的生产工艺是:将需要培植的品种林木或次生枝萌发的新枝采下,集中在采穗圃中生根并使其萌发新牙,为多世代培植提供嫩穗。获得初代培养苗或嫩穗后,配剂岗根据种苗所需要的各种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营养物、有机添加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琼脂、庶糖和活性炭等不同配方,配制生根培养剂,将嫩穗粘上生根培养剂,装进基质料育苗容器中,将生根苗送到育苗车间进行生根培养。
育苗容器的生产工艺过程是:将容器放入水中浸湿,然后由机械填装基质料并进行压制,压制后的容器就可以进行种子种植或嫩枝催生。
本技术根据各模式治理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实际情况,年产能力可设计在100-1500万株。技术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温棚,采穗越冬温棚,育苗池,电机井,蓄水池,动力及配电设备,喷灌设备、水泵,运输设备,机械化容器造型机一台,育苗托盘,高位泥炭土、农林牧业废弃物,采穗母本采集,生根剂等。
五、高效农业种植项目:
建立种苗培植基地的同时,要在模式治理区建立高效农业种植园区。治理荒漠过程中的高效农业种植,所泛指的是将科技含量高,使用土地少,对立地条件要求低,植物生长条件要求高的无土栽培项目。将这种项目运用于治理荒漠实践中,也就是要在荒漠中从事精细的农业种植,这种种植项目的产品主要属于市场价位高的清洁环保绿色的蔬菜类副食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已渐渐地从吃饱向吃营养、吃健康方向发展。在药补不如食补思想的驱动下,人们更注重所吃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有没有残留农药,是否属于绿色食品,这样就带动了绿色精细农业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产品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此,农业种植项目只有适应市场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治理荒漠的过程就是种植的过程,但是,荒漠土地种植什么,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种植,一直是困扰治理治理荒漠发展的主要问题,事实上,由于荒漠土地面积大,使用费用低廉,而高效农业又是在温室中进行无土栽培,温棚能够扣上多少荒漠土地,就等于直接治理了多少荒漠。因此,本模式最适合的就是高效农业种植。
目前,各种高效农业种植、无土栽培等在世界各国都有,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效农业种植发展得很快,所涉及的品种、区域等也很广泛。但是,还没有人认识到荒漠土地进行高效农业种植的深远意义和价值,而把这项技术使用在治理荒漠活动中,因此,我们将在治理荒漠的实践中,将这项技术与治理荒漠配套结合。
高效农业种植以无土栽培为主,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于人工供给,对基础土地结构、营养状况没有要求,所需要的是均衡的湿度、温度和养分供给。由于高效农业种植属于温室种植,在本模式项目地建立温棚后,就等于彻底稳固了温棚内的沙源,既达到了防风固沙的目的,也能实现农业种植高效益。
六、治荒工程车
治荒工程车是为完成成土治荒技术的成土物质投配而设计的,它是实现治理荒漠、土地改良机械化作业的专用车。它可以不受季节变化的限制,四季为任何立地条件的荒漠投配成土物质,以实现成土治荒技术迅速修复荒漠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目的,实现机械化治理荒漠的目的,实现治理荒漠产业化的目的,实现治理荒漠高投入的情况下有更高的效益。通过这种机械化治理荒漠模式的实施,组织起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成为专业的荒漠治理者,并带动更多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从事荒漠治理事业,为加快祖国荒漠治理事业的进程出力。
中国有句俗话:手巧不如家什妙;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工具的好坏决定着这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结果。就如同耕种时采用机械和人力一样,采用机械耕作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这是不容质疑的。
现代化的工具,先进的技术,专业的队伍是有效治理荒漠化问题的基本需要。给荒漠添加成土母质成分,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改早春种植为雨季种植,有效地修复荒漠的植被,控制荒漠风沙活动的势头。从根本上解决治住荒漠的三个条件,固沙、防漏及改善荒漠土地的营养结构,是快速、高效、四季治理荒漠的基本需要。
但是,只靠人力对大面积荒漠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难度,投配成土物质的难度更大,也无法达到快速有效治理荒漠的目的。为此,我们探索并实践采用机械作业方式完成成土物质的投配工作。
多年的治理经验表明:治理荒漠无法形成产业化是造成荒漠得不到有效治理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产业化治理荒漠过程中如能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组织起专业的治理队伍,让更多人成为专业的荒漠治理者,就可以加快治理速度,统一治理标准。
治荒工程车的工作原理如下:
工程车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机械传动,将车厢中的成土物质由前向后推到车尾部的压制机组,由压制机组将成土物质压制成饼状,并随着车身运动的同时,将压制成饼状的成土物质投配在荒漠治理区。
治荒工程车是以大马力动力机车为动力源,采用宽胎动力机车或履带式工程车为主动力。治荒工程车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成土物质压制成饼的治荒工程车。这种车除机动部分需要制造或改造外,还需要制造的是盛装成土物质并将成土物质压制成宽度、厚度均匀而平坦泥饼的压制机械部分。
无论是轮胎式机动车或履带式机动车,都需要加装前整地设备,机动车与成土物质压制车中间有翻地机械,成土物质压制车的尾部平整土地设备,经上述制造的动力机械和成土物质压制车厢合称为:治荒工程车。其中:
(1)、动力机械为履带式推土机。推土机与成土物质压制车中间装有翻地机,主要用途是推平、翻耕沙荒地,成土物质压制车的拉板主要起拉平治理区的作用。其原理是:随着工程车的运动,压制机压制出的泥饼就会均匀地铺在工程车所经过的地方。
(2)、压制车分为车体部分、供料机动部分、填料部分、压制部分和成型部分。
车体部分:车体的承载能力在8-10吨。车厢内底版前高后低,前厢板与车底板前端连接处呈弧线形,后车厢板为固定的,两侧厢板中右侧厢板是活的。车厢的尾部是出料口。
供料部分:供料机动部分是指车厢后面,经凸轮传动拉杆传动的升降装置,它可以带动推料板将成土物质均匀地送到填料口。
填料部分:填料部分包括填料口和由凸轮传动拉杆升降的压料板。
压制部分:在填料口以下的车厢底部是四个对称轮轴式的挤压机,压料板压下的成土物质经过轮轴式挤压机再次压合,成饼状,再传递给成型部分。
成型部分:由对称的两个挤压轴承组成的成型部分,包括一个平外圆滚轮和一个带有各种形状,尺寸、间距相等的冲压凸凹滚轮组成,凸凹滚轮与平外圆滚轮呈45度角,位于平外圆滚轮的后斜上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治理时的需要,上端滚轮的凸凹可制造不同形状,冬季施工时也可以使用平外圆轴滚,两个成型轴承的间距为可调间距,以调整成土物质不同需要时的厚度和孔的大小、形状。
另外一种设计和上述治荒工程车的区别是,它可以去除压制和成型部分,其它部分基本相同。去除压制和成型部分后,该工程车走过后,出料口可以将成土物质均匀地铺撒在所经过的治理区,同样可以起到为荒漠提供养分的作用。这种设计将成土治荒车的压制部分改为滚轮投料就可以。但是,由于荒漠特殊的条件和环境,松散的成土物质铺撒在荒漠上,很快就会干燥,而且容易助长风沙活动,不利于冬春大风季节施工作业。因此该工程车铺撒上成土物质后,必须在成土物质干燥前浇水,以保持成土物质的湿度,使成土物质快速瓦解、分化,充分与其下面的融合为一体。这种治荒车比较适合风力小、风速低、降雨均匀的地方及季节使用。

Claims (10)

1、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它包括:
A.一种以成土治荒技术为龙头,配套高新项目为灵魂的治理荒漠产业体系。涉及治理荒漠的一种模式、两条路线、三个阶段、四种技术。既:治理和经济效益各自独立的两条路线;修复治理区植被、生态环境和土地功能的三个治理阶段;成土治荒、嫩枝催生、雨季种植和治荒工程车等四种技术;将治理技术和苗木培植、荒漠标准化农业种植、集约化饲养等高科技效益型项目分为治理和效益两条路线,组合为一体的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B.成土治荒技术。一种根据荒漠土地面积大、立地条件差异很大、裸露、干燥松散、缺少植物养分、漏水漏肥、起沙风速低,季节性风沙活动频繁、灾害严重等特点。以物质转变理论为基础,用水和成土物质修复治理区域保持能力和土地功能,促使生成植被,从而稳固沙源,控制荒漠的季节性风沙灾害,使荒漠土地向可利用土地转变;
C.采用机械化作业投配成土物质的治荒工程车。一种专用于成土物质投配的工程车。该治荒工程车是以大马力动力机车为动力源,采用宽胎动力机车或履带式工程车为主动力。工程车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机械传动,将车厢中的成土物质由前向后推到车尾部的压制机组,由压制机组将成土物质压制成饼状,并随着车身运动的同时,将压制后的成土泥饼投配在荒漠治理区上,也可以将成土原料直接投配在荒漠土地上;
D.为成土治理荒漠提供成土原料、动物粪便,转化治理荒漠产生的牧草、农副产品的荒漠集约化饲养场;
E.为治理荒漠、退耕还林、城市园林及经济类林木种植提供种苗的嫩枝催生种苗培植技术。一种利用植物嫩枝进行催生培植种苗的繁殖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植物嫩枝在均衡的高湿度、低光照、高营养情况下可以迅速生长的特性研究种苗培植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植物无性繁殖的全能性和嫩枝生根的广泛适应能力,在人工控制生长条件下,使嫩穗生根、成长。可以在不同投资额的情况下每年生产50-1500万株优良苗木;
F.为成土治荒技术治理荒漠提供成土原料的荒漠高效、精细、大田农业及治理荒漠乔灌草间作种植;
G.根据荒漠早春时节风沙灾害对治理荒漠林草植被破坏严重的实际情况,采用改变荒漠种植季节的雨季种植措施。
2、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它包括:
A、通过荒漠集约化饲养场、农林、植被种植,产生的粪便等副产物、农林废弃物、发酵液体和多种有益菌再次发酵腐化,形成成土原料。可以每年投配1-10次或1-20年投配一次,每次的投配量可以在10-50毫米,基于成土物质的量。目的是为荒漠提供可以改良荒漠土地营养结构提高保持能力的成土原料,使荒漠恢复生态功能并向可利用土地转变。采用林草间作、灌草间作,乔灌木防护林或经济林、草植被综合种植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荒漠风沙灾害,改良土壤,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荒漠林草植被成活率高,覆盖率高的目的;
B、采用以治养治的措施,将多种与土地相关的产业与成土治荒技术结合,使治理荒漠成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活动。治理区全面形成植被,用治理及配套项目获利采取滚动的方式发展治理区;
C、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在拟定治理的荒漠土地中每5-100万亩分化出一个模式治理区。在区域内建立一个或多个多品种的集约化饲养场、标准化农业种植区、林木种苗培植苗圃,建立水供应系统,成土物质储化池,利用荒漠地区的大风建立风力发电厂,解决治理区域动力问题;
D、对水资源较丰富,配套供水系统完善的治理区采取早春保护性种植的措施;
E、对治理区内的野生自然资源采取先治理的保护性开发。
3、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成土治荒技术是以为荒漠添加土地保持能力、营养物质和补充浇灌水的技术。它包括采用雨季种植等措施对各类型立地条件荒漠的治理。
4、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根据模式的核心——成土治荒技术对原料的要求,主要包括集约化饲养场产生的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粪便,农林废弃物以及发酵液体和多种可改良土壤营养结构的有益菌再次发酵腐化。
5、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的饲养项目采用家庭牧场形式,每个治理区的集约化饲养每10万亩可饲养100-2000头牛、500-5000只羊单位,非草食性禽畜,如猪、鸡等类的饲养量不限。
6、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高效农业种植是将科技含量高,使用土地多,对立地条件要求低,植物生长条件要求高的无土栽培项目,每10万亩荒漠至少种植60-500亩,高效大田农产品1000-15000亩。
7、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每500-5000亩建立一个水供应系统;每10万亩建立两个储存能力各为3-10万立方米的储化池或合成车间。
8、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防护林带种植间距为:顺风向为成龄树高的50倍以内,横向种植的间距为成龄树高30倍以内。
9、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以治养治的措施是以苗木培植、畜牧养殖、荒漠高效农业种植及林草植被产生效益扩大治理成果的措施。
10、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其中的两条路线第一条线是治理,突出的是对治理区植被、生态环境及土地功能的修复;采取的是成土治荒技术;措施是雨季种植、以治养治。第二条线是治理荒漠所需要的苗木培植、标准化农业种植、集约化饲养等高科技效益型项目的配套。
CN 02146431 2002-11-07 2002-11-07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Pending CN14158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146431 CN1415803A (zh) 2002-11-07 2002-11-07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146431 CN1415803A (zh) 2002-11-07 2002-11-07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5803A true CN1415803A (zh) 2003-05-07

Family

ID=4751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146431 Pending CN1415803A (zh) 2002-11-07 2002-11-07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415803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3081A (zh) * 2011-07-05 2011-12-2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土地整理工程高效施工方法
CN102656973A (zh) * 2012-05-15 2012-09-12 广西大学 一种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
CN105830854A (zh) * 2016-04-26 2016-08-10 李万红 珍稀树种快速林相改造方法
CN107243504A (zh) * 2017-07-20 2017-10-13 北京绿安创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闭环式垃圾消纳修复盐碱地沙化地及垃圾场同位修复的方法
CN115217086A (zh) * 2022-07-05 2022-10-21 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黄河故道流域国土综合整治差异化工程规划方法
CN115568381A (zh) * 2022-09-08 2023-01-06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调查勘验中心 一种利用生态植被治理草原荒漠化土地的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3081A (zh) * 2011-07-05 2011-12-28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土地整理工程高效施工方法
CN102656973A (zh) * 2012-05-15 2012-09-12 广西大学 一种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
CN102656973B (zh) * 2012-05-15 2016-01-20 广西大学 一种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
CN105830854A (zh) * 2016-04-26 2016-08-10 李万红 珍稀树种快速林相改造方法
CN107243504A (zh) * 2017-07-20 2017-10-13 北京绿安创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闭环式垃圾消纳修复盐碱地沙化地及垃圾场同位修复的方法
CN107243504B (zh) * 2017-07-20 2020-07-24 北京绿安创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闭环式垃圾消纳修复盐碱地沙化地及垃圾场同位修复的方法
CN115217086A (zh) * 2022-07-05 2022-10-21 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黄河故道流域国土综合整治差异化工程规划方法
CN115217086B (zh) * 2022-07-05 2023-10-31 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黄河故道流域国土综合整治差异化工程规划方法
CN115568381A (zh) * 2022-09-08 2023-01-06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调查勘验中心 一种利用生态植被治理草原荒漠化土地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6868C (zh) 一种太子参的规范化种植方法
CN103798030B (zh) 安吉白茶生态高效栽培方法
CN102613001B (zh) 利用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1816251B (zh) 一种四倍体刺槐扦插繁殖方法
CN103988649B (zh) 一种大叶种茶树快繁育苗方法
CN102301882B (zh) 一种稻-草-鹅生态农业养殖方法
CN101707979B (zh) 一种甘蔗组培苗裸苗大田移栽的方法
CN1316867C (zh) 一种何首乌的规范化种植方法
CN101946661B (zh) 白茶工厂化快速繁育方法
CN1644009A (zh) 一种玫瑰栽培方法及玫瑰花的采摘方法
CN102613002B (zh) 以香蕉茎秆、叶作为主要原料在香蕉树底立体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CN105594412A (zh) 一种食用菊花的栽培方法
CN106576852A (zh) 一种生态种养循环链综合种养方法
CN104798576A (zh) 一种山地种养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
CN103314739A (zh) 一种室外霍山石斛的栽培方法
CN102763537A (zh) 一种榉树大苗控根容器育苗方法
CN106468108A (zh) 一种新型高效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CN102652486A (zh) 一种以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吊式栽培木耳的方法
CN103694039A (zh) 一种川鄂连蕊茶良种的轻型栽培基质及其容器育苗方法
CN104838955B (zh) 一种茶园套种种植方法
CN105493818B (zh) 一种橡胶林下繁育益智种苗的方法
CN110122023A (zh) 蚯蚓结合食用菌渣生物转化奶牛养殖粪浆废液并复配增效肥的方法
CN108157045A (zh) 一种桑树套种鸡腿菇及其菌渣直接还田的栽培方法
CN1415803A (zh) 产业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标准模式
CN107980629A (zh) 一种蓝莓种苗培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hou Shuchen

Document name: Notice of publication of application for patent for inven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hou Shuchen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before expiration of term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