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3645A - 在壁中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壁的机构 - Google Patents

在壁中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壁的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73645A
CN1373645A CN00812664A CN00812664A CN1373645A CN 1373645 A CN1373645 A CN 1373645A CN 00812664 A CN00812664 A CN 00812664A CN 00812664 A CN00812664 A CN 00812664A CN 1373645 A CN1373645 A CN 1373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ing thread
supply part
pin
hold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2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托马斯·艾欣格
雷马·贝尔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P MEDIZINTECH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GIP MEDIZIN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P MEDIZIN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GIP MEDIZIN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373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3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57Implements for plugging an opening in the wall of a hollow or tubular organ, e.g. for sealing a vessel puncture or closing a cardiac septal def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82Needle or suture gu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66Needles, e.g. needle tip configur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61B2017/0472Multiple-needled, e.g. double-needled,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2017/06057Double-armed sutures, i.e. sutures having a needle attached to each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38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a guide wi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合线引导装置(1),用于在包括于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两条缝合线(14,15)穿过膜、囊结构或表面,特别是一生物个体的动脉的壁,并且一旦缝合线被引导穿过壁后将所述缝合线从所述开口回拉的。该缝合线引导装置(1)包括在纵向上位于后部的一个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一个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一个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其中上述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可以至少相对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旋转。所述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分具有一个横截面,在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上,其允许缝合线(14,15)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引入到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在一个不同的旋转位置,它允许针(12,13)与缝合线(14,15)一起被固定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

Description

在壁中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 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壁的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于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的机构,如果适当的话该开口通过切入或挖出成形,该机构将被引导穿过相关的边缘区域的缝合线端向回拉离开上述开口,该机构具有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其中紧固在针上的缝合线被引导进入引导和/或容纳开口,因此,通过相关的缝合线-引导装置,它们可以在相关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穿过上述壁,并再次向回拉离开上述开口,因此,借助牵引到一起的缝合线端,并且如果适当的在相关的开口外侧打结,后者可缝合。
                          背景技术
上述类型的机构主要用于这样一些情况,即在一个膜的,囊的或表面的壁中具有待缝合的开口,在缝合该开口时,从相关的壁的两侧接近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特别是指包含待缝合的开口的壁是生物个体的动脉时。在这些情况下,都只可能从外侧实现接近待缝合的开口。
WO94/08516已经公开了一种前述类型的缝合装置,其中通过推动装置,可引导多至与缝合线连接的四根针从血管壁上的一个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穿过该血管壁,并通过位于上述开口的区域内的相关的血管内的容纳装置容纳。该容纳装置由容纳针的截取笼状(intercepting-cage-like)装置形成,首先,该截取笼状容纳针的装置以塌瘪状态被引导穿过相关开口,然后为了顶住血管内的相关开口的边缘区域,而在相关开口内扩展开。被引导穿过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的针可由所述截取笼状容纳针的装置容纳,然后,该截取笼状容纳针的装置绕其纵轴旋转,以便固定相关的针。然后,相关的截取笼状容纳针的装置与包含于其中的针一起塌瘪,以便穿过上述开口而全部抽出。在该操作期间,在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与针端连接的缝合线拉出供应盒,并被拉过上述针的插入位置,并再次被拉动离开相关的开口。在上述开口外侧,随后缝合线端可拉到一起,并且适当打结,以便闭合相关开口。
尽管公知的上述机构原理上是相对简单的构造,尽管如此,如果一个或多个针不能由所述容纳针的装置固定时,已被引导穿过相关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的针在容纳和固定在截取笼状容纳针装置中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复杂的干涉,以便使在血管内包含的针再次移动。
此外,WO94/13211公开了一种机构,用来引导两条缝合线穿过一个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的血管壁,并包含一个针盒,该针盒引入到相关的开口内;和一个位于相关的开口外部的容纳针的装置。针盒设有缝合线,缝合线端与针连接。在使用时,首先,上述针盒全部被引导穿过上述开口进入待闭合的血管内,然后,针从内侧被引导并穿过相关开口的边缘区域到外侧。在这种情况下,针盒的最初的其余部件仍留在血管内。然后,这些针盒部件经上述开口被拉出血管,结果导致仅有与已经引导离开的针连接的缝合线保留在相关的血管内。借助进一步回拉所述的针,最终,相关的缝合线在相关的血管内部张紧,结果缝合线端打结。结果,相关的开口闭合。
原理上,在此所述的公知机构的确能使缝合线在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穿过血管的壁;然而,类似的,与针端容纳在容纳针装置中相关的可靠性至少是十分苛刻的。这是因为,如果一个或其它针不能由容纳针装置可靠地容纳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进行附加的干涉,以避免并发症(complications)。由于尺寸的原因,接近动脉的通道在此必须加宽。这样,相关的公知机构不是最小侵害的。
而且,由WO95/13021公知的是一种机构,它用来引导至少一条缝合线在血管壁上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穿过生物个体的血管的壁。该公知的机构具有一个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在该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的尖端设有一个鼻元件(a nose piece),该鼻元件具有针偏转路径并通过具有减小的横截面的区域与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连接。进针口设置在该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中,该进针口相对于鼻元件内的针偏转路径的入口侧对齐。而且,第二针引导开口设置在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中,该第二针引导开口相对于鼻元件内的针偏转路径的出口侧对齐。由于这种构造,这里所述的已知机构功能如下。首先,全部的机构被引入生物个体的血管的开口内(该开口需要被闭合),直到相关开口的壁抵靠住前述减少了横截面的区域,借助于该减少了横截面的区域,鼻元件与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连接。接着,与缝合线连接的针穿过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的进针开口在鼻元件的方向上向前移动,相关的针在此刺破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的血管壁,然后在鼻元件的偏转路径中偏转,因此,它接着从内部向外部刺破相关管壁的边缘区域。然后,相关针被向回引导并再次穿过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的上述又一个引导针开口,结果导致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具有一个缝合线,该缝合线在两个直径上相对的位置穿过开口。然后,该缝合线必须通过与所述路径连接的缝合线-释放狭缝机构从偏转机构中导引出来,结果,整个机构随后科研从前述血管的开口抽出。
上述公知的机构在理论上的确能使至少一个缝合线在有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在两个直径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处、被引导并穿过血管壁;但是,上述针偏转设计在实践中时常会遇到问题,因为由于有上述鼻元件中设置的偏转路径的相对明显弯曲,仅可能使用柔性针或小针,而且在引导这种针经过管壁时也会产生问题。
最后,美国专利5860990也已经公开了一种缝合线机构,该缝合线机构可引导缝合线端在血管壁中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穿过生物个体的血管壁。在该公知的机构中,带有圈状缝合线端的缝合线供给源借助轴状缝合线供给装置经过相关开口而被引入血管。设置在相关的轴状缝合线供给装置外部,并在两个直径方向上相对位置处的是针状缝合线容纳装置,该针状缝合线容纳装置在相关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刺穿管壁后,容纳圈状缝合线端,然后将其向外拉出血管。
虽然最后描述的公知机构在理论上允许缝合线的圈状端被引导穿过于壁中的一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的血管壁,然而,该设计在上述圈状缝合线端的接纳的使用上也有问题。这是由于:只有当相关的缝合线端被轴状缝合线供给装置固定在限定的位置时,亦即被固定在针状缝合线容纳装置可抓住这些圈状缝合线端的位置时,才能确保相关的圈状缝合线端的可靠接纳。实际上,这仅仅是有时会成功,但同时存在相当多的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找到一种途径,在已提到的机构类型的情况下,使得所提供的至少两条缝合线可以相当简单但又可靠的方式于在膜、囊或表面的壁中的一个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穿过所述壁,特别是生物个体(如人)动脉的壁。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在介绍中提到的机构类型的情况下,缝合线-引导装置在其纵向上具有一个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一个前缝合线-容纳部件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一个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其中上述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可以至少相对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旋转,并且具有这样的横截面,即在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上,它允许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供给的缝合线被引导进入暴露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中的容纳开口中,在与上述旋转位置不同的旋转位置,它允许容纳在相关的容纳开口中的缝合线与针被固定,以便将整个缝合线引导装置拉出上述开口。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相当低的成本下,它确保至少两条缝合线于在壁中的一个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可靠地引导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生物个体动脉的壁,并且确保将在上述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穿过的缝合线又被向后拉出相关开口。为了有效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机构,如果合适,相关开口可以切开以便引入上述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使用了较简单的设计原理,根据该原理仅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需要相对于其他机构部件旋转,以便在一个旋转位置上,即缝合线-释放位置,允许缝合线在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穿过,并且在另一位置上,即缝合线-夹紧位置,使与缝合线一起被容纳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中被牢固地夹紧,以便整个机构可从相关开口拉出。在这种情况下,缝合线在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沿着上述壁拉动,以便随后在所述开口外拉在一起,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打结。然后,本身已公知的打结推杆可用于该操作,这里不再进行更详细地描述。在根据本发明的机构是通常的缝合动脉或血管的机构时,外科缝合线适合被用作这种情况下的缝合线。然后,进行外翻缝合。在利用本发明缝合动脉的情况下可获得最少侵入缝合的优点。
本发明的有利改进包括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设置在机构的近端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和设置在机构的远端的前缝合线-容纳部件,每个最好具有一个椭圆形横截面。这允许相关机构有最佳功用,特别是在上述开口位于一生物个体、如人类或动物的动脉壁中的情况下,该机构是特别有利的。然后,该动脉壁完全定位成抵靠住相关机构部件的椭圆形横截面。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在这种情况中用作被缝合的动脉壁开口中伤口边缘张紧器,该点将在下文中更加清楚。
有时候,只要缝合线-引导装置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中的每一个至少在它们的相邻区域具有相同的椭圆形横截面就已足够了。其优点是,整个机构能容易地导入各开口中,并且从同一开口导出,在该开口的边界区域附近至少两条缝合线将被引导穿过包括该开口的壁。
而且,如果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的横截面厚度比前缝合线-容纳部件和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横截面小是特别有利的。其结果是,相关的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可顶靠着上述开口的边缘,在上述开口的边界区域附近至少两条缝合线将被引导穿过包括该开口的壁,这样使用于引导相关缝合线穿过的穿透位置尽可能远离前述开口的边缘定位。这对设置在动脉壁中的开口的缝合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缝合线-引导装置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都可彼此相对旋转也是特别有利的。单个的机构部件相对于彼此的旋转可使机构部件的功能有很强的弹性,这一点特别是在下述情况下是特别有利的,即超过两条的缝合线在位于所述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被引导穿过人的动脉的壁。
一种特别简单的设计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即由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减少截面的区域形成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其优点在于,使仅采用两个相对彼此可旋转的机构部件成为可能。
在考虑这种机构设计的情况下,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较少横截面的区域可由分离部件有利地形成,该分离部件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连接。这可以使相关的机构部件的制造简单。
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最好具有与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生物个体(如人)的动脉的壁的厚度相应的厚度,这为至少两条缝合线在位于所述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经过所述壁提供了最佳可能。
较有利的是,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中设置有m组(每种情况下,m≥2)的每组n个(其中n≥1)纵向孔和容纳孔,其中其中一个孔位于另一孔的旁侧。该措施具有这样的优点:组m中,相对较大数目n个缝合线于所述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可被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人的动脉的壁而引导。
在特别简单的机构设计中,由纵向孔形成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引导开口,在该纵向孔中,固定在针上的缝合线可借助分离的推杆移动,并且经过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并被导入与纵向孔对准并且形成上述容纳开口的细长容纳孔中,所述容纳孔属于位于其前述一个位置中的前容纳部件。相关推杆有利地允许上述针可靠而容易地在位于相关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的壁。
在这种情况下,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容纳孔最好具有这样的深度,即至少位于缝合线的前端的针可在所述容纳孔中整个被容纳。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容纳孔最好构造成:一旦针导入,它们仅允许针的拉出很困难,甚至根本不能拉出。
为了使针可靠地固定在上述容纳孔中,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中的所述容纳孔可具有它们各自的纵轴,有利的是,该纵轴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纵向孔的纵轴以一个角度延伸。该措施允许针以相当简单和可靠地方式牢固地夹紧在相关的容纳孔中。
为了使缝合线有可能在离位于上述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尽可能远的位置穿透,上述纵向孔最好位于缝合线-供给部件边缘,并且被固定在所述缝合线-供给部件上的薄片部件覆盖。就纵向孔的期望确定而言,在在获得特别低水平的设计费用方面是有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中的纵向孔最好定位于其外周边的方向上的下述位置,即针的外周边部分位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外周边之外。该措施也有助于将上述缝合线的引导-穿过孔尽可能远离上述开口的边缘定位。
位于缝合线-供给部件中并在纵向孔侧面最好设置供应室,供应室中有可容纳的附加针,这些针与其它缝合线连接并且,一旦将最初位于上述纵向孔中的针导入位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中的容纳孔中,并且为前述导入操作而被前推的推杆随后向后拉到回缩位置时,在该回缩位置,相关供应室被释放,所述针进入上述纵向孔中,在该纵向孔中,借助于所述推杆将它们导入位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内的容纳孔中。在将有超过两条的缝合线在位于所述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的壁引导时,该设计是特别优选的。
为了容纳上述另外的针,优选采用相同的容纳孔,该容纳孔中容纳了最初位于纵向孔中的针。为此,相关的容纳孔每个都具有这样的长度:它们允许两个针以一个位于另一个的后方的方式容纳。但是,下述构造也是可以的的,即对相关的容纳孔能在每种情况下容纳两个针,其中一个针紧靠另一个针的旁侧设置。
为了能以简单方式将上述另外的针导出上述供应室,可使用弹簧力。该力可通过例如压缩弹簧或螺旋弹簧产生。
如果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上设有另外的孔,在容纳于上述供应室内的另外的针导入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上述另外的容纳孔中之前,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旋转,以便位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内的另外的容纳孔对准位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中的纵向孔。这样,举例来说,四条缝合线可绕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相互以相同的间隔被引导并穿过所述壁。
在上述另外的针导入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容纳孔内之前,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最好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旋转。这给出了下述优点,举例来说,四条缝合线可绕上述开口的边缘区域相互以相同的间隔被引导并穿过所述壁。
优选的是,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与手柄通过套筒连接,该套筒以可旋转方式穿过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并且如果合适,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与旋转调节轮通过与上述套筒共轴布置的套筒机构连接。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单独的机构部件的调节和移动具有相当简单的设计。
上述旋转调节轮与闩锁销地连接,该闩锁销允许相关的旋转调节轮可被调节到相对于手柄的确定的角位置,并因此允许与相关旋转调解轮连接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被调节到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的确定的角位置。这给出了下述优点,单独机构部件利用调节装置可特别简单但有效地进行调节。
优选的是,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旋转调节轮与锁定/释放机构连接,这样针的通过各自推杆的移动仅随缝合线-供给部件和缝合线-容纳部件的相互对准而释放。这具有下述优点,即仅当缝合线-供给部件和缝合线-容纳部件相互对准时,才发生通过各自推杆完成的针的可靠移动,从防止任何危险或事故的方面来看,这是非常有益的。仅在缝合线供给部件和缝合线容纳部件的该相对位置,可确保针不能无心地或不正确地导出所述机构。
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位于其缝合线-释放位置的情况下针的移动被释放,该种设计是有利的。该措施确保:随着缝合线-供给部件和缝合线-容纳部件相互对准,上述针仅会在位于其中的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定位在其缝合线-释放位置时移动,也就是说,仅在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定位在为引导带有与其连接的缝合线的针穿过膜、囊或表面的、特别是生物个体动脉的壁而设置的位置时移动。
后缝合线-供给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最好具有穿过它们的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用来将整个机构引入上述开口中。优选的是,借助于相关引导元件,前缝合线-容纳部件可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旋转。这设计的优点是,相关引导元件在其引导功能外也可被用作旋转元件。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引导元件最好由引导线形成。
在这里所考虑的机构结构的情况下,后缝合线-供给部件最好具有穿过它的套筒部件,该套筒部件环绕引导元件,这样借助于所述套筒部件,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旋转成为可能的。在这里考虑的机构设计情况下,这允许所考虑的机构部件有相对简单的旋转。
最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在其指向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的表面上也可具有打开和折叠弹簧元件,随着前缝合线-容纳部件从其初始位置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旋转,该弹簧元件在第一方向打开,这样相关的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表面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的方向上的尺寸相应地增加,并且,随着缝合线-容纳部件向回导入其上述初始位置,该弹簧元件又可移动回其折叠状态。这可提供下述优点,即以相对简单的方式实现表面尺寸的增加,前缝合线-容纳部件通过该表面抵靠壁的内部,并且其中前缝合线-容纳部件被引导过该壁的开口,由此这在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机构时可带来更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借助实例,参考附图,下面将详细地说明本发明,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在各种情况下用于表示相同或互相对应的部件和/或元件。
图1表示用于本发明的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表示以图1中的剖面线A-A截取的机构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平面图;
图3表示以图1中的剖面线B-B截取的机构的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的平面图;
图4表示以图1中的剖面线C-C截取的机构的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平面图;
图5表示图1的机构在初始位置时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的平面图;
图6表示图5所示的机构部件处在与图5中的旋转位置不同的一个旋转位置;
图7表示图5所示机构部件在另一个旋转位置;
图8表示图5所图示的机构部件在又一个旋转位置;
图9表示一旦带有缝合线的针根据图7和8的机构部件的旋转位置预先已经引导穿过在的壁内设置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的孔后,图5所图示的机构部件再次回到其初始位置;
图10表示一个侧视图,它示出了前缝合线-容纳部件设有打开和折叠弹簧元件(swing-open and swing-in spring elements),其中只有一个弹簧元件在图10中可以看见;
图11表示图10中所示的机构部件的平面图,其中两个弹簧元件打开;
图12表示图1所示的机构的一个变型;
图1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机构;
图14表示沿图13中所示的剖面线D-D截取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1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机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16表示沿图15中所示的剖面线E-E截取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1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机构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18表示属于一个锁定/释放机构的旋转板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附图中示出的细节进行详细说明之前,首先应指出,概括地说,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与缝合线的供给和容纳有关的内容,意味着在这些操作中还包含与有关的缝合线连接的针。
图1详尽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的旋转对称截面视图。图1所示的机构包括缝合线-引导装置1,该缝合线-引导装置1图示在相关附图1的底部,和操作或驱动装置2,该操作或驱动装置2图示在图1的顶部并具有一系列下面将详细描述的操作或驱动元件。对于用来缝合在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上设置的开口,也就是说它用作缝合动脉的装置的情况来说,该机构是用较大地比例放大的图示。在这种动脉缝合机构的情况下,缝合线-引导装置1在横截面方向上的尺寸仅为几毫米;典型的值例如为4毫米。
根据图1,从有关的缝合线-引导装置的纵向上看去,缝合线-引导装置1包含一个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一个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一个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三个机构部件3,4和5以可旋转方式通过一种双管或双套筒构造相互连接。有关的套筒构造包含内套筒6和与其布置成共轴的外套筒7。根据图1,内套筒6固定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上,也就是说设置在三个机构部件3,4和5的远端。外套筒7固定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上,并可相对于内套筒6以及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旋转,也就是说设置在三个机构部件3,4和5的近端。这种旋转是由上述驱动装置2的不同元件产生,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
在整个机构是动脉缝合机构的情况下,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具有对应于动脉壁厚度的厚度。典型的值约为2mm。在这种情况下,前针容纳部件4的长度一般约为6mm。
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具有两个纵向孔8,9,在当前情况下,该纵向孔位于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边缘,并且分别由薄片部件10和11覆盖,该薄片部件10和11可以例如粘合连接到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外边缘上。这样,有关的纵向孔8,9有可能在向外的方向上尽靠外地布置,并最好精确到下述程度:即容纳在所述纵向孔8,9内的针12,13的部分外周边最好布置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周边的外侧。在上述针距离缝合线-引导装置1的中心尽可能远的情况下,这是特别有利的,这一点下面将会更清楚。
与上述针12,13连接的是缝合线14,15。缝合线14,15分别来自各安装在一个相关的缝合线盒16和17中的缝合线供给源。上述缝合线14,15在上述纵向孔8,9中由推杆18,19引导,推杆18,19受到驱动键43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方向上克服弹簧20,21的弹力的力的作用。所述推杆18,19在此由管状推动件形成。
定位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的是容纳孔22,23,它用于容纳上述针12,13。在当前情况下,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的容纳孔22,23的相应的进口分别与布置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内的纵向孔8和9对准。根据图1,容纳孔22,23的相应的纵向轴相对于纵向孔8,9的纵向轴倾斜,以适应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外形。在此还应指出,容纳开口22,23均具有能够在每种情况下容纳两个针的长度,这两个针分别对应于针12和13,且一个针在另一个针之后。这意味着每个容纳孔22,23具有至少是针12和13中的每一个的长度尺寸的两倍的长度。另外,容纳开口22,23可构造成:在每种情况下,分别引入到其中的针12和13都不容易再次抽出。为此目的,本身已公知的锚固机构可设置在容纳开口22,23内。
在进一步论述图1中所示机构的结构之前,首先应考虑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横截面和/或形状。基于分别在图1中画出的剖面线A-A和B-B和C-C,在图2,3和4中图示了这些机构部件3,4和5的横截面和/或形状。因此,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都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和/或是椭圆形,在目前情况下,由图3与图2和4对比可清楚地知道,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横截面和/或形状的宽度比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横截面和/或形状的宽度窄。因此,原则上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机构部件3,4和5至少在相应地相邻区域都具有椭圆形或椭圆横截面和/或对应的形状。在此,纵向孔8,9和容纳孔22,23在每种情况下定位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直径上相对的位置,并精确定位在各成形主体的纵轴上。在图1所示的机构用来缝合动脉壁开口的情况下,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用作伤口边缘张紧器,该张紧器将构成伤口的动脉壁开口的边缘张紧,以便在张紧的横向上,针12,13和/或也被考虑的针26,27与其缝合线被引导穿过动脉壁。
图5,6表示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在两个不同的相对旋转位置的平面图。在根据图5的旋转位置,该位置可认为是机构的初始位置,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内包含的容纳开口22和23由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覆盖。在此,左手方向的缝合线-供给部件3定位在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同的旋转位置。在图6所示的旋转位置,有关的容纳开口22,23可自由进入。对于图1所示的机构,这意味着,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相对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旋转的情况下-该相对位置在图6中表示-由于在纵向孔8,9内包含的针12,13的运动被放松,而不是在该位置由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阻碍,所述针12,13可分别在容纳开口22和23的方向上被引导。
回到图1所示的机构,应指出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除了已经考虑的针12和13与相关的缝合线外,所述机构还具有附加的针26和27,该针26和27分别与另外的缝合线24和25连接,并分别设置在上述纵向孔8和9旁边的供应室28和29内。有关的供应室28,29分别包含施加压力板30和31,施加压力板通过压缩弹簧承受荷载,并且附加的针26和27分别借助施加压力板在上述纵向孔8和9的方向上施力。在图1所示的机构的位置,该施加的压力至今仍不具有另外的效果;附加的针26和27分别保持在供应室28和29内。一旦初始分别设置在纵向孔8和9内的针12和13分别引入容纳开口22和23内,仅当推杆18和19抽回到上述供应室28和29分别被暴露出的程度时,上述施加的压力导致附加针26和27分别进入上述纵向孔8和9内,以便随后分别通过上述推杆18和19推入相应的容纳开口22和23内。
分别与上述附加针26和27连接的另外的缝合线24和25属于分别容纳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内的各缝合线盒32和33内的缝合线供应源。
现在详细地论述属于该机构并在图1中已示出的操作和/或驱动装置2。该驱动装置2包含固定到机构的上述外套筒7上的手柄34。根据图1的整体机构可用手柄抓握。驱动装置2还包含固定到上述内套筒6上的旋转调节轮35,和另一个固定到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上的旋转调节轮36。在靠图1的顶部的一侧,手柄34在一定位置具有闩锁孔37,与旋转调节轮35连接的闩锁销38能够接合在该闩锁孔37中。仅由弹簧加载杆机构示意表示的该闩锁销38可通过驱动杠杆39提升离开其相应的闩锁位置,结果,随着该提升离开操作,有可能在旋转调节轮35和手柄34之间出现相对转动。
在位于图1的底部的一侧,手柄34也具有一个或多个闩锁孔42,同样也仅由弹簧加载杆机构示意表示的该闩锁销40能够接合在该闩锁孔42中。对驱动杠杆41的驱动允许闩锁销40被提升离开手柄的相应的闩锁孔42,结果导致还有可能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手柄34之间出现相对转动。
下面将更清楚地示出的是,在手柄34中的闩锁孔37和42在每种情况下设置在非常特定的位置,这允许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内包含的针12,13和26,27的特定的排出,下面参见图7至9解释。
图7表示在第一操作位置中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相对旋转,其中容纳开口22,23定位在一直线上,该直线相对于在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纵向上伸展的纵轴围起一个45°角。应指出的是,机构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定位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在该位置或刺穿平面内,后缝合线-供给部件的纵向孔8,9相对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容纳开口22,23对齐。
图8表示在第二操作位置或刺穿平面内的对应的机构,其中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又旋转90°。当然,在该第二操作位置,还是以下情况,即图8中未图示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定位在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同位置。
然而,在单独的机构部件的第一操作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在图7中表示,图1所示的针12和13及其各自缝合线14和15分别由容纳开口22和23容纳,在图8所示的第二操作位置,附加针26和27及其各自的缝合线24和25分别引入容纳开口22和23。如图9所示,这样就能有四个缝合线孔51,52,53,54由相应的针在膜的、囊的或一表面的壁50中刺出,该表面可能具体是生物个体的动脉,该壁内形成有一个开口,该开口的切割表面定位成抵靠着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外周边。这些针与其缝合线一起引入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容纳开口22和23内。缝合孔51,52和53,54分别定位在直线上,形成的直线相互交叉,例如形成90°角。
在图1所示的手柄34内设置有闩锁孔,这些闩锁孔对应于如上参照图7至9说明的旋转位置,以及其他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预定的容纳位置(例如静止或初始位置)。由于上述闩锁销38和40,这样调节轮35和36就能够与机构部件3和4连接,以便很容易地移动到各个需要的旋转位置。
图10和1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机构的另外的改进。根据该改进,在其指向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表面上,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具有打开和折叠的弹簧元件60,从图11可清楚地看到在当前情况下设置有两个弹簧元件。该两个弹簧元件60都具有紧固表面61和打开和折叠表面62,该紧固表面61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连接。有关的弹簧元件60在此构造成,随着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从其初始位置(例如在图5中所示)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旋转,它们在第一位置打开,这样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的方向上增加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表面的尺寸。随着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旋转返回到上述初始位置,有关的弹簧元件60的表面62可再次向回运动到折叠状态。这样,提供附加弹簧元件60的措施可能增加表面尺寸,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通过该表面抵靠供有关的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插入并穿过的壁。在适当的设计下,这允许本发明的机构能可靠运行。
图12详细示出了根据图1的本发明的机构的一个变型。根据图12,附加针80,81分别容纳在供应室82和83内。该供应室分别在总机构的外侧上于纵向孔8和9旁边成形。借助与螺旋弹簧连接的施加压力板84和85,有关的针80和81分别在上述纵向孔8和9的方向上受力。在机构的外侧上延伸的缝合线86和87在此分别与上述针80和81连接。
与图1所示的情况相反,设置在根据图12的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上的是两个容纳开口88和89,该容纳开口88,89分别都能容纳两根针12,80和13,81,并且一根针在另一根针旁边。在至少针12,13可以被磁性地吸引的情况下,为了使首先引入容纳开口88,89的针12和13移动离开相应的附加的第二针80和81的引入路径,图12分别在容纳开口88和89内提供磁铁90和91。这些磁铁吸引已被引入到有关的容纳开口内的针12和13并固定它们。
图12所示的机构的其余的结构和构造与图1所示的机构相对应。
图13和14表示本发明的机构的又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机构仅包含两个针12,13,缝合线14和15分别与针12,13连接。与根据图1或12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在图13和14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仍然是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横截面在每种情况下设计成椭圆形,特别是,至少在相应的相邻部件的相邻区域内形成该椭圆形横截面。
与图1和12中详细描述的情况不同,根据图13和14的实施例提供一由引导线100形成的引导元件,该引导元件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连接,并允许后者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旋转。上述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固定到套筒部件101上,该套筒部件101可相对于引导元件100和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旋转。
与图13和14所示的本发明的机构相关联,还应指出图13中示出的容纳开口22和23的长度L3至少等于尺寸L1,也就是针12,13的其中之一的长度。尺寸L2至少对应于壁的厚度,机构被引导穿过该壁的开口,以便使针12和13以及与其连接的缝合线14和15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被引导并穿过有关的壁。
图15和16还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机构的又一个实施例。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机构的该实施例的该最简单的实施方式示出:当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都具有圆形横截面,且当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与之相比具有较小的横截面时,本发明还能工作。这里,只要所述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固定到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上,作为后者的一部分,或者甚至与其一起成形就可以满足要求。
与图13和14中的一样,图15和16示出了穿过所有的机构部件的引导线,借助该引导线,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可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旋转,并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旋转。在当前情况下,该可旋转性也能实现与图5和6相关的前述相同的功能。
至于其中涉及的长度L1,L2和L3,图13和14的有关描述也适用于此。
总之,还应指出,结合图13至16中的机构描述的呈引导线形式的引导元件也可设置在图1至12所示的实施例中,但在后一种情况下仅作为简单的引导元件,而不具有在图13至16中解释的相关的旋转功能。
图17表示了本发明的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尽管整个截面位于图17的顶部,但这里选择大部分的半截面进行相关描述。这里的相关描述以较大的放大比例,特别是在底部,以便说明下面将特别加以论述的细节。由于半截面图解仅图示了有关的机构的一半中的结构的特点,因此,下面仅对该结构详细描述。不用说,在截面图中未图示的另一半中,机构的结构至少大部分对应。另外,还应指出,在图17中,对应于具有可比较的或相同功能并在图1中示出的元件的那些元件具有与图1相同的标记。
与图1所示的机构相同的是,图17中所示的机构1在其缝合线-引导装置1内具有缝合线-供给部件3、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该缝合线-供给部件3、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从所示的机构的近端至远端成相关顺序排列。这里的有关部件3,4和5都具有椭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这由图17中的虚线表示。定位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的是纵向孔8,108,以便容纳分别与针12和26连接的缝合线16和24,以及对应的纵向孔,该纵向孔用来容纳与针(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缝合线17,25。在这种情况下,以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方式,针26被容纳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底部区内的容纳室内。因此,借助压力施加板30,针26承受指向图17左侧的压力。该压力来自容纳在容纳室110内的弹簧109,该容纳室110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底部内形成,根据图17,它在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方向上由闭合部件111闭合。
根据图17,缝合线-容纳部件4同样具有容纳孔,其中仅具体示出了容纳孔22。在当前情况下,该容纳孔22和在图示的机构的其他区域内的对应的容纳孔设计成捕鱼具(fish-trap)的形式。这具有如下优点,即一旦针引入有关的容纳孔,该针不能很容易地从所述容纳开口抽出,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不再定位在它被引入到该容纳孔内时所处的位置上。该实施例特别适用于下列情况,即与有关的针连接的缝合线相对于针的纵向横向与所述针连接。
设置在顶部,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包括部件3,4和5的机构截面的近端的是移动部件112,该移动部件112在其内周边上具有由平板形成的推动元件113。固定到所述推动元件113上的是推杆,该推杆具体是由弹簧钢丝114形成,借助于该推杆,在每种情况下,定位在纵向孔8内的针12或26可在纵向上(也就是说在图17中向下)移动。为此目的,移动部件112可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纵向上(也就是说在图17中向下)移动。为此目的,容纳缝合线16,24的纵向孔8和108形成狭缝,因此它们能够容纳有关的推动元件113。应该指出,实际上,机构的结构使有关的推动元件113进入环绕纵向孔8,108的材料部件的狭缝内,狭缝与图17中所示的位置成直角。这里,需要选择各狭缝深度,以确保对应的针12,26进入容纳孔22内。
上面所考虑的移动部件112事实上,如已经描述的,在所述机构的远端方向上可纵向移动;然而,在旋转方向上,它固定到直接与其相邻的旋转调节轮36上。为此,根据图17,设置外套筒115,该外套筒由旋转调节轮36中的紧固部件107容纳,作为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延伸的一部分。
根据图17,设置在上述调节轮36之上的是一个调节轮134,该调节轮134与图1的手柄34相对应,并且固定到套筒7上,但是和图1所示的条件不同,它是一个中间套筒。在该情况下,与图1所示的缝合线盒16,32对应的缝合线卷轴116,132以可旋转方式布置在旋转调节轮134中,上述缝合线16和24可以分别被拉出所述卷轴。在这种情况下,依靠旋转调节轮134,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可相对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旋转,这与结合图1解释的情况相对应。
旋转调节轮35(该轮也设置在图1中)显示在图17的顶部中,并且与内套筒6连接,通过该套筒缝合线-容纳部件4可相对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内套筒6也如图1所示,是一个空心套筒,引导线例如引导线100经过该套筒被引导以作为引导元件。
为了使图17所示的旋转调节轮35,134,36能相对于彼此调整同时能闩锁在各自的期望位置,类似与图1所述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闩锁销38和40设置在旋转调节轮134和两个相邻的旋转调节轮35和36之间。但是,根据图17,这些闩锁销不是提供在所述机构的纵向上,而是提供在相关的旋转调节轮之间的径向上。
除了上述提到的元件(在这些元件上,图17中所述的机构原理上对应图1中所述的机构),图17还设置一个分离的锁定/释放机构,借此确保: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彼此相对准时,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旋转调节轮35和36通过各自的推杆仅释放针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该锁定/释放机构包括一个旋转板120,该旋转板与旋转调节轮35连接并且具有一个L形切口121,其中容纳有固定于移动部件112上的锁定杆122。图18示出了从下方观察的所述旋转板120。这里可以看到,该旋转板120在一定的位置有一个凹进口123,在该实施例中,其在中央位置处,在与相关的旋转板外侧同中心地分布的L形切口121的区域中,在所述凹进口区域,上述锁定杆122可能被引导出其锁定位置,也就是说其被释放。仅在该位置,根据图17的移动部件112可向下移动。如上面所提到的,该位置是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互对准的位置,而且其中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也最好在其缝合线-释放位置中。
上述锁定/释放机构已经结合单一刺穿面中的针的插入加以解释。该刺穿面和/或其位置在这里通过确定凹进口123来限定。然而,应该可以预见的是,在提供若干刺穿面的情况下,如已经解释了的,例如参考图7至9,设置对应于刺穿面数量的若干凹进口,这些凹进口与凹进口123对应,将设置在L形切口121对应于上述刺穿面和/或其位置的那些位置处。这里,各个刺穿面之间的角度也可以是与结合图7和9解释的那些值所不同的值,例如在各状态下是60°角的值。
除了图17所述的机构1,应指出,在该机构的情况下,旋转调节轮35,36和134的纵向延伸的外部或多或少具有共同的轮廓,而相比较之下,移动部件112的外部向内侧偏移。然而,与此不同的是,也可能使用另外的结构。
在移动部件112和直接相邻的旋转调节轮36之间的区域中,除了缝合线16,24和锁定杆122外,缝合线17,25也在图17中示出。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部件112和旋转调节轮36之间的区域图示为一个开口区域。然而,实际上,该区域可以被相应的屏蔽部分在向外方向上封闭,该屏蔽部分,例如,可伸缩地与旋转调节轮36和移动部件112连接。
另外,应指出,本发明并不受所例举的实施例限制,而是可能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分别设置m组的n个纵向和容纳孔,其中的一个定位在另一个的旁侧,其中m≥2,n≥1。在m>2的情况下,这导致各机构部件的几何机构与附图中所示的几何机构不同。例如,在m=3的情况下,这导致根据本发明的机构为三角形截面结构。

Claims (27)

1.一种机构,用于在形成于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14,15;24,25)穿过膜、囊或表面的壁,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的壁,如果适当的话该开口通过切入或挖出而形成,并用于将已被引导穿过相关的壁的缝合线端回拉并离开上述开口,该机构具有轴状缝合线-引导装置(1),在该缝合线引导装置(1)中,紧固在针(12,13;26,27)上的缝合线(14,15;24,25)被引导进入引导和/或容纳开口(8,9;22,23),因此,通过相关的缝合线-引导装置(1),它们被引导穿过相关血管的壁,并又向回拉离上述开口,因此,借助在相关开口的外侧将缝合线端牵拉到一起,相关开口可被缝合,其特征在于,缝合线引导装置(1)在其纵向上具有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其中上述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可以至少相对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旋转,并且具有这样的横截面,即在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上,它允许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供给的缝合线(14,15;24,25)被引入到暴露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的容纳开口(22,23)中,在与上述旋转位置不同的旋转位置,它允许容纳在相关的容纳开口(22,23)中的缝合线(14,15;24,25)与针(12,13;26,27)一起被固定,以便将整个缝合线引导装置(1)拉出上述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每个都具有椭圆形横截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缝合线-引导装置(1)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每个至少在它们的相邻区域都具有相同的椭圆形横截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横截面宽度比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横截面宽度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缝合线-引导装置(1)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都可相对于彼此旋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由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减小横截面的区域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减小横截面的区域由分离部件(5)形成,该分离部件固定到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具有厚度(L2),该厚度与膜、囊或表面的壁相应,特别是与生物个体的动脉的壁的厚度相应。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设置m组的n个纵向和容纳孔(8,9;22,23),其中一个位于另一个的旁侧,其中m≥2,n≥1。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具有纵向孔(8,9),其中固定在针(12,13;26,27)上的缝合线(14,15;24,25)可借助分离的推杆(18,19)移动,并且可经过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而导入与纵向孔(8,9)对准的容纳孔(22,23)中,所述容纳孔(22,23)属于位于其上述一个位置中的前容纳部件(4)。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容纳孔(22,23)具有这样的深度(L3):至少位于缝合线(14,15;24,25)前端的针(12,13;26,27)可整个容纳在所述容纳孔(22,23)中。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前部区域中的容纳孔(22,23)的纵轴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纵向狭缝(8,9)的纵轴对准,并呈一角度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引导开口(8,9)定位在缝合线-供给部件(3)边缘,并且被固定在所述缝合线-供给部件(3)上的薄片部件(10,11)覆盖。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的引导开口(8,9)在其外周边的方向上定位到如下位置,即针(12,13;26,27)的外周边的部分位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的外周边的外侧。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位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在引导开口(8,9)旁的是供应室(28,29),在该供应室中有被容纳的附加针(26,27);这些针与另外的缝合线(24,25)连接,并且,一旦将最初提供在上述引导开口(8,9)中的针(12,13)导入位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的容纳开口(22,23)中,而且为了该导入操作而被前推的推杆(18,19)随后向后拉到回缩位置,则进入上述引导开口(8,9)内,其中在所述回缩位置,相关供应室(28,29)被释放;在该引导开口内,依靠上述推杆(18,19)将它们导入位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内的容纳开口(22,23)中。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为了容纳上述另外的针(26,27),采用了相同的容纳开口(22,23),在该容纳开口内已容纳了最初位于引导开口(8,9)中的针(12,13)。
17.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供应室(28,29)中容纳的附加的针(26,27)可被弹簧力导入上述引导开口(8,9)中。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如果另外的容纳孔设置在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中,在供应室(28,29)内容纳的另外的针(26,27)导入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上述另外的容纳孔中之前,将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旋转,以便使位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内的另外的容纳孔对准位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中的引导开口(8,9)。
19.如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另外的针(26,27)导入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容纳开口(22,23)内之前,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旋转。
20.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与手柄(34)通过套筒部件(7)连接,该套筒(7)以可旋转方式穿过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并且如果合适的话,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与旋转调节轮(35,36)通过与上述套筒部件(7)共轴布置的套筒装置(6)相连。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旋转调节轮(35,36)与闩锁销(38,40)连接,该闩锁销允许相关的旋转调节轮(35,36)相对于手柄(34)调整到确定的角位置中,并因此使分别与旋转调解轮(35,36)相连的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调整到确定的角位置中。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旋转调节轮(35,36)与锁定/释放机构(120至123)耦联,这样针(12,13;26,27)通过各自推杆(18,19;114)的移动仅随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相互对准而释放。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位于其缝合线-释放位置的情况下,针(12,13;26,27)的移动被释放。
24.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和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具有经过它们的引导元件(100),借此,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可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旋转。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引导元件(100)由引导线(100)形成。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具有穿过它的套筒部件(101),该套筒部件环绕引导元件(100),这样借助于所述套筒部件,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可相对于后缝合线-供给部件(3)旋转。
27.如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在指向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表面上具有打开和折叠弹簧元件(60),随着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从其开始位置相对于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旋转,该弹簧元件在第一方向打开,这样相关的前缝合线-容纳部件(4)的表面在中间缝合线-释放/缝合线-夹紧部件(5)的方向上的尺寸相应地增加,并且随着缝合线-容纳部件(4)被引导回其上述开始位置,该弹簧元件又可运动回到其折叠状态。
CN00812664A 1999-09-08 2000-09-05 在壁中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壁的机构 Pending CN13736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42951.0 1999-09-08
DE19942951A DE19942951C1 (de) 1999-09-08 1999-09-08 Vorrichtung zum Hindurchführen wenigstens zweier Nähfäden durch eine Wandung, insbesondere einer Arterie eines Individuums, nahe des Randbereiches einer darin vorhandenen Öffn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3645A true CN1373645A (zh) 2002-10-09

Family

ID=7921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812664A Pending CN1373645A (zh) 1999-09-08 2000-09-05 在壁中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壁的机构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1217955B1 (zh)
JP (1) JP2003508146A (zh)
CN (1) CN1373645A (zh)
AT (1) ATE240079T1 (zh)
AU (1) AU1267801A (zh)
CA (1) CA2382384A1 (zh)
DE (3) DE19942951C1 (zh)
ES (1) ES2200963T3 (zh)
WO (1) WO2001017434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9142A (zh) * 2008-09-18 2011-08-17 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缝合线锚定器插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53884C1 (de) * 1999-09-08 2002-02-28 Gip Medizintechnik Gmbh Vorrichtung zum Hindurchführen wenigstens zweier Nähfäden durch eine Wandung, insbesondere einer Arterie eines Individuums, nahe des Randbereiches einer darin vorhandenen Öffnung
DE50101835D1 (de) * 2000-10-31 2004-05-06 Medi Globe Gmbh Vorrichtung zum Hindurchführen wenigstens zweier Nähfäden durch eine Wandung, insbesondere einer Arterie
US7041119B2 (en) 2001-02-27 2006-05-09 Green David T Apparatus for suturing a blood vessel
US7204841B2 (en) 2001-02-27 2007-04-17 Green David T Apparatus for suturing a blood vessel
US6454777B1 (en) * 2001-02-27 2002-09-24 David T. Gre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turing a blood vessel
DE102004041936B3 (de) * 2004-08-30 2005-10-06 Medi-Globe Gmbh Chirurgische Vorrichtung zum Hindurchführen wenigstens zweier Nähfäden durch den Randbereich einer Gewebeöffnung
DE202007014700U1 (de) * 2007-10-20 2008-02-07 Medi-Globe Gmbh Chirurgische Vorrichtung
DE102008053809A1 (de) 2008-10-29 2010-05-12 Medi-Globe Gmbh Chirurgisches Fadenpositioniersystem zum Verschließen einer Öffnung innerhalb einer Gewebewand
DE102009050457A1 (de) 2009-10-23 2011-05-05 Medi-Globe Vascutec Gmbh Chirurgische Vorrichtung zum Hindurchführen wenigstens eines Nähfadens durch den Randbereich einer Gewebeöffnung eines Individuums und Verfahren zum Betätigen einer solchen 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4184A (en) * 1992-10-19 1994-04-19 Indiana University Found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sitive closure of an internal tissue membrane opening
US5417699A (en) * 1992-12-10 1995-05-23 Perclose Incorpora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percutaneous suturing of a vascular puncture site
US5527322A (en) * 1993-11-08 1996-06-18 Perclose,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turing of internal puncture sites
US5860990A (en) * 1995-08-24 1999-01-19 Nr Medic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turi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9142A (zh) * 2008-09-18 2011-08-17 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缝合线锚定器插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240079T1 (de) 2003-05-15
DE19942951C1 (de) 2001-01-18
JP2003508146A (ja) 2003-03-04
EP1217955A2 (de) 2002-07-03
DE50002211D1 (de) 2003-06-18
CA2382384A1 (en) 2001-03-15
ES2200963T3 (es) 2004-03-16
WO2001017434A2 (de) 2001-03-15
AU1267801A (en) 2001-04-10
DE10082611D2 (de) 2002-08-14
EP1217955B1 (de) 2003-05-14
WO2001017434A3 (de) 2001-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2005002853T2 (de) Vorrichtungen zum Reparieren von lebendem Gewebe
US838865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soft tissue to bone
US777144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uture in a passageway
DE60026567T2 (de) Vorrichtung zum reparieren einer mitralklappe für die minimal invasive chirurgie
RU2478346C2 (ru) Сш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сшивания
KR20060048961A (ko) 내시경식 조직 병치 기구 및 관련 용도에 사용하는 방법
US20140243892A1 (en) Knotless swivel anchor with anchor body advanced over anchor tip
CN1316889A (zh) 三尖瓣与三尖瓣整复术
CN107569301A (zh) 人工腱索及其人工腱索植入系统
CN1373645A (zh) 在壁中特别是生物个体的动脉壁中的开口的边缘区域附近引导至少两条缝合线穿过壁的机构
CN102228385A (zh) 一种圆形荷包钳
CN109044564B (zh) 一种二尖瓣人工腱索放置器械
CN1714766A (zh) 瓣环成形设备
CN103654890A (zh) 缝合线引导件
US20160106417A1 (en) Surgical suturing device, method and tools used therewith
KR101712611B1 (ko) 복강경 포트 사이트 개폐 장치
KR101796685B1 (ko) 봉합용 매듭 및 봉합장치
CN104739465B (zh) 表皮缝合器
CN108567457A (zh) 用于非打结型缝合锚固的方法和装置
CN116269941B (zh) 环缩力单点可调的瓣膜缩环手术系统
CN212037630U (zh) 一种单向倒刺免打结缝合线
CN115429357B (zh) 一种跟腱自动锁扣缝合装置
CN105902286A (zh) 一种订书机式内镜缝合器
CN109512478A (zh) 一种由外到内法半月板缝合工具
CN102160810A (zh) 手术缝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