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5926A -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5926A
CN1365926A CN 01103268 CN01103268A CN1365926A CN 1365926 A CN1365926 A CN 1365926A CN 01103268 CN01103268 CN 01103268 CN 01103268 A CN01103268 A CN 01103268A CN 1365926 A CN1365926 A CN 1365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housed
bearing
whee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110326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雄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110326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365926A/zh
Publication of CN1365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5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主要由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带有后减振器的后轮驱动装置以及变速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通过内部齿轮、链轮、链条的相互搭配,可变换成多种结构形式的内变速传动装置,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外形新颖美观,传动稳定,操作方便,并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尤其是在无环境污染的情况下,使自行车的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公里,进一步满足了现代人们对自行车期望的更高需求。

Description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现有的带有减振装置的外变速自行车虽比以前传统的普通自行车骑得舒服,速度也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某些不足。首先,外变速传动结构设计不紧凑,几乎全部露在外面,难以清洁保养,而且容易磨损,虽有几种变速,但实用性差,其次,减振效果不理想,同时后叉的摆动中心偏离中轴上的链轮中心,后轮摆动使中轴上的链轮与后轮上的飞轮之间的中心距不断变化,使链条一直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中传动。
本发明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合理、紧凑,传动稳定,速度更高,减振效果更好,而且外形新颖美观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其主要结构由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带有后减振器的后轮驱动装置以及变速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
a.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图2,分别装有长衬套(41)、衬套(4)的左侧盖(47)、右侧盖(2)由螺钉(48)在中间壳体(1)两侧固定,与内齿轮(A)连成一体的中轴(7)两端分别装有轴承(43)、调节螺母(6)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右曲柄(42)、(3)、行星齿轮(12)由销子(11)在行星架(10)上定位固定,在行星齿轮(12)与中轴(7)之间装有齿轮轴(9),齿轮轴(9)上的主动齿轮(46)与衬套(8)之间装有回位弹簧(38),主动齿轮(46)与齿轮轴(9)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在左侧盖(47)上的长衬套(41)与中轴(7)之间装有扭簧(44),在长衬套(41)上分别装有推进套(39)和往复套(40),在推进套(39)与往复套(40)之间两相邻的端面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直角梯形,往复套(40)与长衬套(41)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扭簧(44)的另一头与推进套(39)上的拉杆(B)连接,往复套(40)与主动齿轮(46)之间装有钢球(45),过桥轴(14)与过桥齿轮(36)之间装有轴承(37),并在轴承(37)外端装有挡圈(15)、过桥轴(14)与右侧盖(2)之间由键(13)定位连接,在过桥轴(18)上装有往复套(32)和推进套(19),在推进套(19)与往复套(32)之间两相邻的端面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直角梯形,往复套(32)与过桥轴(18)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装在右侧盖(2)上的扭簧(16)的另一端与推进套(19)上的拉杆(C)连接,过桥轴(18)一端与右侧盖(2)之间由键(17)定位连接,在过桥齿轮(31)与往复套(32)之间装有轴承(33),轴承(33)与左侧盖(47)之间装有回位弹簧(34)、输出轴(29)上装有输出齿轮(26)并由键(23)定位连接,输出轴(29)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24)、(30)之间装有轴承(28),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24)、(30)分别在中间壳体(1)的两侧定位固定,输出轴(29)外端装有链轮(20)并由键(21)定位连接,螺钉(22)固定。
b.带有减振器的后轮驱动装置:在后叉(54)两后连接板(R)之间的后轴(61)上装有后轮花盘(52)、在后轮花盘(52)的中空轴(X)两端分别装有轴承(60)和调节螺母(62)、在后轮花盘(52)左侧装有飞轮(63)、后轴(61)两端由螺帽(64)拼紧固定,后叉(54)上的两块左右前连接板(27)、(25)分别由调节定位套(24)、(30)在中间壳体(1)左右两侧活动连接,输出轴(29)外端上的链轮(20)与后轮花盘(52)上的飞轮(63)由链条(51)连接,后减振器(56)由接头(68)和套管(69)螺纹连接,滑杆(65)在套管(69)内由键(66)定位连接,在套管(69)与滑杆(65)之间装有减振弹簧(70),后减振器(56)上的接头(68)和滑杆(65)在车架(59)上的夹套(57)和后叉(54)上的后支架(55)之间分别由螺钉(67),销子(85)活动连接。
c.变速控制装置:在左龙头(75)和右龙头(73)的中空管(79)上分别装有同样结构的变速牵引盒(72左)、(72右),在变速牵引盒(72左)、(72右)的壳体(74)内装有带小齿轮(E)的牵引轮(83),带主动齿轮(M)的变速手柄(71左)、(71右)以及制小齿轮(D)的被动齿轮(76)在中空管(79)与变速手柄(71左)、(71右)之间装有带定位头(H)的弹簧套(80),在中空管(79)上有两个间隔约为60度角并与弹簧套(80)上的定位头(H)相对应配合的定位槽,盖(77)和被动齿轮(76)分别由螺钉(78)、(81)定位固定,变速钢丝绳(82)、(84)的一头分别在变速牵引盒(72左)、(72右)内牵引轮(83)侧面的凹槽(G)内固定,变速钢丝绳(82)、(84)的另一头通过车架(57)下弯管(58)中空部进入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内分别与推进套(39)、(19)上的拉杆(B)、(C)连接,撑脚(177)由销子(178)在中间壳体(1)下部活动连接。另外,除上述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的一种结构外,通过内部齿轮,链轮和链条的相互搭配,可变换成多种速度的结构形式,其中有三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单速链轮、链条传动装置以及单速齿轮传动装置。三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图6,分别装有长衬套(116)、衬套(89)和左侧盖(122)、右侧盖(87)由螺钉(86)在中间壳体(123)两侧固定,与齿轮(P)连成一体的中轴(90)两端分别装有轴承(92)、调节螺母(91)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曲柄(118)和右曲柄(88),主动齿轮(121)与中轴(90)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主动齿轮(121)与中轴(90)上的齿轮(P)之间装有回位弹簧(93),在长衬套(116)上装有推进套(119)和往复套(120),在推进套(119)和往复套(120)之间两相邻的端面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梯直角梯形,往复套(120)与长衬套(116)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往复套(120)与主动齿轮(121)之间装有钢球(115),在长衬套(116)内壁与中轴(90)之间装有扭簧(117),扭簧(117)的另一端与推进套(119)上的拉杆(T)连接,在过桥轴(94)上装有推进套(112)和往复套(110),推进套(112)与往复套(110)之间两相邻的端面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直角梯形,往复套(110)与过桥轴(94)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在往复套(110)和过桥齿轮(109)之间装有轴承(96)和衬套(97)、在轴承(96)外端装有档圈(111),过桥轴(94)与左侧盖(122)之间由键(113)定位连接,推进套(112)与左侧盖(122)之间装有扭簧(114),扭簧(114)的一端与推进套(112)上的拉杆(W)连接,往复套(110)与右侧盖(87)之间装有回位弹簧(95),输出轴(107)上装有输出齿轮(103)并由键(98)定位连接,输出轴(107)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102)、(108)之间装有轴承(106)、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105)、(104)分别由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108)、(102)在中间壳体(123)两侧活动连接,输出轴(107)外端装有链轮(101)并由键(99)定位连接,螺钉(100)固定。
单速链轮、链条传动装置:图8,分别装有衬套(172)的左侧盖(174)和右侧盖(153)由螺钉(152)在中间壳体(175)两侧固定,在中轴(155)上装有主动链轮(156)并由键(173)定位连接,中轴(155)两端分别装有轴承(171),调节螺母(170)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右曲柄(169)、(154),输出轴(165)上装有输出链轮(168)并由键(158)定位连接,输出轴(165)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166)、(159)之间装有轴承(167)、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164)、(163)分别由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166)、(159)在中间壳体(175)两侧活动连接,主动链轮(156)与输出链轮(168)由链条(157)连接,输出轴(165)外端装有链轮(162)并由键(160)定位连接,螺钉(161)固定。
单速齿轮传动装置:图7,分别装有衬套(126)的左侧盖(150)和右侧盖(125)由螺钉(124)在中间壳体(151)两侧固定,在中轴(128)上装有主动齿轮(149)并由键(148)定位连接,中轴(128)两端分别装有轴承(130)和调节螺母(129)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右曲柄(147)、(127),在过桥轴(143)与过桥齿轮(146)之间装有轴承(145)、在轴承(145)外端装有挡圈(144),过桥轴(143)与右侧盖(125)之间由键(131)定位连接,输出轴(140)上装有输出齿轮(142),并由键(141)定位连接,输出轴(140)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139)、(132)之间装有轴承(138)、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137)、(136)分别由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139)、(132)在中间壳体(151)两则活动连接,输出轴(140)外端装有链轮(135)并由键(133)定位连接,螺钉(134)固定。
下面由附图将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本发明在自行车上的工作位置图
图2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剖视图
图3后轮上的后轮花盘驱动装置剖视图
图4后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5龙头俯视图以及变速控制装置剖视图
图6三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剖视图
图7单速齿轮传动装置剖视图
图8单速链轮、链条传动装置剖视图
图1、2,首先选择低速档,踏脚(49)带动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两侧的左曲柄(42)、右曲柄(3),使中轴(7)转动时,与中轴(7)连成一体的内齿轮(A)带动行星架(10)上的行星齿轮(12)绕行星架(10)上的销子(11)转动的同时,行星齿轮(12)随内齿轮(A)一起朝前方向绕中轴(7)轴心一起转动,主动齿轮(46)、衬套(8)与齿轮轴(9)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与齿轮轴(9)相配合的行星齿轮(12)带动齿轮轴(9)以及齿轮轴(9)上的主动齿轮(46)、衬套(8)、回位弹簧(38)一起绕中轴(7)轴心与行星齿轮(12)相反的后方向转动,由于钢球(45)的作用,大大减轻了主动齿轮(46)与往复套(40)之间的摩擦力,这时,主动齿轮(46)上的小齿轮带动过桥轴(14)上过桥齿轮(36)的大齿轮绕过桥轴(14)朝与主动齿轮(46)相反的前方向转动,过桥轴(14)与右侧盖(2)之间是由键(13)定位连接,同时,由于挡圈(15)的作用,过桥齿轮(36)只能在过桥轴(14)固定的位置上绕过桥轴(14)轴心转动,过桥轴(18)与右侧盖(2)之间由键(17)定位连接,当过桥齿轮(36)上的小齿轮带动过桥齿轮(31)上的大齿轮绕过桥轴(18)轴心朝与过桥齿轮(36)相反的后方向转动时,过桥轴(18)固定不动,这时过桥齿轮(31)上的大齿轮带动输出轴(29)上的输出齿轮(26)以及连接后轮花盘(52)上的飞轮(63)和链轮(20)上的链条(51)一起朝与过桥齿轮(31)相反的前方向转动,并由后轮(53)推动前轮(176)朝前运动,中轴(7)上的内齿轮(A)与齿轮轴(9)上的齿轮直径之比是三比一,当中轴(7)上的内齿轮(A)转动一圈时,中轴(7)上的内齿轮(A)通过行星齿轮(12)使齿轮轴(9)同时朝相反的后方向转动三圈,这时,齿轮轴(9)上的主动齿轮(46)也同时随齿轮轴(9)转动三圈,经过减速,中轴(7)转动一圈时,后轮(53)只转动半圈左右,这对自行车的起动以及载重上坡都十分有利,当需要提速时,可选择中速档,变速时,双脚停止用力后,自行车在惯性中运动,左手将左龙头(75)上的变速手柄(71左)朝前转动约60度角的同时,变速手柄(71左)内的弹簧套(80)随变速手柄(71左)转动约60度角,并由弹簧套(80)上的定位头(H)在中空管(79)与弹簧套(80)上的定位头(H)相对应配合的长槽内定位的同时,变速手柄(71左)上的主动齿轮(M)带动被动齿轮(76)上的小齿轮(D)绕螺钉(78)转动的同时,被动齿轮(76)带动牵引轮(83)上的小齿轮(F)绕中空管(79)朝前转动,被固定在牵引轮(83)侧面凹槽(G)内的变速钢丝绳(82)随牵引轮(83)的转动而被牵引收紧一段距离的同时,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内长衬套(41)上推进套(39)上的拉杆(B)被变速钢丝绳(82)拉动并克服扭簧(44)弹力而向前转动一个角度,由于往复套(40)与长衬套(41)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同时,推进套(39)与往复套(40)之间两相邻的端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直角梯形,因此,当推进套(39)向前转动一个角度时,由于凹凸直角梯形斜面的作用,推进套(39)将往复套(40)沿长衬套(41)右轴线方向推进的同时,克服回位弹簧(38)的压力把主动齿轮(46)推进一段限定的距离,这时,主动齿轮(46)上的小齿轮脱离过桥齿(36)上大齿轮的同时,主动齿轮(46)上的大齿轮与过桥齿轮(36)上的小齿轮搭接传动,这时,双脚用力蹬踏左右曲柄(42)、(3)上的踏脚(49),自行车便在中速状态中前进。自行车需要高速前进时,双脚停止用力,自行车继续在惯性中运动,左手将左龙头(75)上的变速手柄(71左)朝后方向转动约60度角,退回到第一次变速前原来的位置,通过被动齿轮(76)带动牵引轮(83)朝后方向绕中空管(79)转动的同时,将变速钢丝绳(82)放送一段距离,由于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内长衬套(41)与中轴(7)之间扭簧(44)的作用,将推进套(39)朝后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时,由于回位弹簧(38)推力的作用,将主动齿轮(46)沿齿轮轴(9)的左轴线方向推动,当主动齿轮(46)上的大齿轮脱离过桥齿轮(36)上的小齿轮的同时,主动齿轮(46)上的小齿轮与过桥齿轮(36)上的大齿轮搭接,同时,右手将克服右侧盖(2)与推进套(19)之间扭簧(16)的扭力,以及左侧盖(47)与轴承(33)之间回位弹簧(34)的推力,把右龙头(73)上的变速手柄(71右)朝前方向转动约60度角,同样,右变速牵引盒(72右)内的牵引轮(83)将变速钢丝绳(84)收紧一段距离,固定在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内推进套(19)上的拉杆(C)上的变速钢丝绳(84)的另一头将推进套(19)朝后方向绕过桥轴(18)轴线转动约60度角,由于往复套(32)与过桥轴(18)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并由于往复套(32)与推进套(19)之间两相邻端面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直角梯形上斜面的作用,推进套(19)将往复套(32)以及过桥齿轮(31)沿过桥轴(18)左轴线方向推动,这时,过桥齿轮(31)上的大齿轮脱离过桥齿轮(36)上的小齿轮,过桥齿轮(31)上的小齿轮与过桥齿轮(36)上的大齿轮搭接,这时,双脚用力蹬踏左右曲柄(42)、(3)上的踏脚(49),自行车便在高速状态中前进,需要超高速前进时,同样,双脚停止用力,自行车继续在惯性状态中前进,变速动作程序跟第一次变换到中速档时一样,左手将克服扭簧(44)的扭力以及回位弹簧(38)的推力,把左龙头(75)上的变速手柄(71左)朝前转动约60度角,这时,推进套(39)朝前转动一个角度的同时,把往复套(40)以及主动齿轮(46)朝齿轮轴(9)右轴线方向推动,中轴(7)上主动齿轮(46)的小齿轮脱离过桥齿轮(36)上大齿轮的同时,主动齿轮(46)上的大齿轮与过桥齿轮(36)上的小齿轮搭接,这时,过桥齿轮(36)上的大齿轮与过桥齿轮(31)上的小齿轮搭接,而过桥齿轮(31)上的大齿轮与输出轴(29)上的输出齿轮(26)搭接,双脚逐渐用力蹬踏,中轴(7)每转动一圈,后轮(53)将转动14圈左右,这时,当中轴(7)每分钟转动75圈时,自行车的最高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需要减速时,同样,双脚停止用力,自行车继续在惯性中运动,右手将右龙头(73)上的变速手柄(71右)朝后方向转动约60度角,变速牵引盒(72右)内的牵引轮(83)将变速钢丝绳(84)放送一段距离,由于扭簧(16)的扭力以及回位弹簧(34)推力的作用,推进套(19)绕过桥轴(18)朝前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过桥齿轮(31)上的小齿轮脱离过桥齿轮(36)上的大齿轮的同时,过桥齿轮(31)上的大齿轮与过桥齿轮(36)上的小齿轮搭接,这时,双脚用力蹬踏,自行车便在中速状态中前进,骑车时,由于人体重力的作用,后减振器(56)上的减振弹簧(70)压缩一段距离的同时,滑杆(65)也同时缩进套管(69)内一段距离,以后轴(61)为圆心,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27)、(25)与固定在中间壳体(1)上的调节定位套(30)、(24)之间相对转动的同时,与中间壳体(1)连成一体的车架(59)下沉一段距离,并使鞍座(179)保持在一定的高度,遇到高低不平的路面时,连续不断的冲击振动,使后减振器(56)上的减振弹簧(70)随之连续不断地上下伸缩,从而大大减轻了冲击振动对人体的影响,由于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27)、(25)与输出轴(29)上的链轮(20)是同一轴心,链轮(20)与后轮花盘(52)上的飞轮(63)之间的中心距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管车架(59)上下幅度的大小不断变化,链轮(20)与后轮花盘(52)上的飞轮(63)之间的中心距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使链条(51)能十分稳定地连续不断地运动。
本发明结构合理紧凑,外形新颖美观,传动稳定,操作方便,并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通过内部齿轮,以及链轮、链条的相互搭配,可变换成多种结构形式的内变速传动装置,尤其是本发明在无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超高速行驶更进一步满足了现代人们的更高需求。

Claims (5)

1.本发明是一种在自行车上应用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本发明主要由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带有后减振器的后轮驱动装置以及变速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
a.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分别装有长衬套(41)、衬套(4)的左侧盖(47)、右侧盖(2)由螺钉(48)在中间壳体(1)两侧固定,与内齿轮(A)连成一体的中轴(7)两端分别装有轴承(43)、调节螺母(6)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右曲柄(42)、(3),行星齿轮(12)由销子(11)在行星架(10)上定位固定,在行星齿轮(12)与中轴(7)之间装有齿轮轴(9),齿轮轴(9)上的主动齿轮(46)与衬套(8)之间装有回位弹簧(38)、主动齿轮(46)与齿轮轴(9)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在左侧盖(47)上的长衬套(41)与中轴(7)之间装有扭簧(44),在长衬套(41)上分别装有推进套(39)和往复套(40),扭簧(44)的另一头与推进套(39)上的拉杆(B)连接,往复套(40)与主动齿轮(46)之间装有钢球(45)、过桥轴(14)与过桥齿轮(36)之间装有轴承(37),并在轴承(37)外端装有挡圈(15),过桥轴(14)右端与右侧盖(2)之间由键(13)定位连接,在过桥轴(18)上装有往复套(32)和推进套(19),装在右侧盖(2)上的扭簧(16)的另一端与推进套(19)上的拉杆(C)连接,过桥轴(18)一端与右侧盖(2)之间由键(17)定位连接,在过桥齿轮(31)与往复套(32)之间装有轴承(33)、轴承(33)与左侧盖(47)之间装有回位弹簧(34),输出轴(29)上装有输出齿轮(26)并由键(23)定位连接,输出轴(29)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24)、(30)之间装有轴承(28),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24)、(30)分别在中间壳体(1)的两侧定位固定,输出轴(29)外端装有链轮(20)并由键(21)定位连接,螺钉(22)固定。
b.带有后减振器的后轮驱动装置:在后叉(54)两后连接板(R)之间的后轴(61)上装有后轮花盘(52),在后轮花盘(52)的中空轴(X)两端分别装有轴承(60)和调节螺母(62),在后轮花盘(52)左侧装有飞轮(63)、后轴(61)两端由螺帽(64)拼紧固定,后叉(54)上的两块左右前连接板(27)、(25)分别由调节定位套(24)、(30)在中间壳体(1)左右两侧活动连接,输出轴(29)外端上的链轮(20)与后轮花盘(52)上的飞轮(63)由链条(51)连接,后减振器(56)由接头(68)和套管(69)螺纹连接,滑杆(65)在套管(69)内由键(66)定位连接,在套管(69)与滑杆(65)之间装有减振弹簧(70),后减振器(56)上的接头(68)和滑杆(65)在车架(59)上的夹套(57)和后叉(54)上的后支架(55)之间分别由螺钉(67)、销子(85)活动连接。
c.变速控制装置:在左龙头(75)和右龙头(73)的中空管(79)上分别装有同样结构的变速牵引盒(72左)、(72右),在变速牵引盒(72左)、(72右)的壳体(74)内装有带小齿轮(F)的牵引轮(83),带主动齿轮(M)的变速手柄(71左)、(71右)以及带小齿轮(D)的被动齿轮(76)、在中空管(79)与变速手柄(71左)、(71右)之间装有带定位头(H)的弹簧套(80),在中空管(79)上有两个间隔约为60度角并与弹簧套(80)上的定位头(H)相对应配合的定位槽,盖(77)和被动齿轮(76)分别由螺钉(78)、(81)定位固定,变速钢丝绳(82)、(84)的一头分别在左右变速牵引盒(72左)、(72右)内的牵引轮(83)侧面的凹槽(G)内固定,变速钢丝绳(82)、(84)的另一头通过车架(59)下弯管(58)中空部进入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内并分别与推进套(39)、(19)上的拉杆(B)、(C)连接,撑脚(177)由销子(178)在中间壳体(1)下部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可变换为三档内变速传动装置,分别装有长衬套(116)、衬套(89)的左侧盖(122),右侧盖(87)由螺钉(86)在中间壳体(123)两侧固定,与齿轮(P)连成一体的中轴(90)两端分别装有轴承(92)、调节螺母(91)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曲柄(118)和右曲柄(88)、主动齿轮(121)与中轴(90)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主动齿轮(121)与中轴(90)上的齿轮(P)之间装有回位弹簧(93),在长衬套(116)上装有推进套(119)和往复套(120),往复套(120)与主动齿轮(121)之间装有钢球(115),在长衬套(116)内壁与中轴(90)之间装有扭簧(117),扭簧(117)的另一端与推进套(119)上的拉杆(T)连接,在过桥轴(94)上装有推进套(112)和往复套(110),在往复套(110)和过桥齿轮(109)之间装有轴承(96)和衬套(97)、并在轴承(96)外端装有挡圈(111),过桥轴(94)与左侧盖(122)之间由键(113)定位连接,推进套(112)与左侧盖(122)之间装有扭簧(114),扭簧(114)的一端与推进套(112)上的拉杆(W)连接,往复套(110)与右侧盖(87)之间装有回位弹簧(95),输出轴(107)上装有输出齿轮(103)并由键(98)定位连接,输出轴(107)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102)、(108)之间装轴承(106),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105)、(104)分别由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102)、(108)在中间壳体(123)两则活动连接,输出轴(107)外端装有链轮(101)并由键(99)定位连接,螺钉(100)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可变换为单速链轮、链条传动装置,分别装有衬套(172)的左侧盖(174)和右侧盖(153)由螺钉(152)在中间壳体(175)两侧固定,在中轴(155)上装有主动链轮(156)并由键(173)定位连接,中轴(155)两端分别装有轴承(171)、调节螺母(170)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右曲柄(169)、(154),输出轴(165)上装有输出链轮(168),并由键(158)定位连接,输出轴(165)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166)、(159)之间装有轴承(167)、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164)、(163)分别由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166)、(159)在中间壳体(175)两侧活动连接,主动链轮(156)与输出链轮(168)由链条(157)连接,输出轴(165)外端装有链轮(162)并由键(160)定位连接,螺钉(161)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四档内变速传动装置(50)可变换为单速齿轮传动装置,分别装有衬套(126)的左侧盖(150)和右侧盖(125)由螺钉(124)在中间壳体(151)两侧固定,在中轴(128)上装有主动齿轮(149)并由键(148)定位连接,中轴(128)两端分别装有轴承(130)和调节螺母(129)以及带有踏脚(49)的左右曲柄(147)、(127),在过桥轴(143)与过桥齿轮(146)之间装有轴承(145),轴承(145)外端装有挡圈(144),过桥轴(143)与右侧盖(125)之间由键(131)定位连接,输出轴(140)上装有输出齿轮(142),并由键(141)定位连接,输出轴(140)两端分别与调节定位套(139)、(132)之间装有轴承(138)、后叉(54)上的左右前连接板(137)、(136)分别由带有螺纹的调节定位套(139)、(132)在中间壳体(151)两侧活动连接,输出轴(140)外端装有链轮(135)并由键(133)定位连接,螺钉(134)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推进套(39)与往复套(40)之间,推进套(19)和往复套(32)之间两相邻的端面带有两个相对应配合的有一底角为40度左右的凹凸直角梯形,往复套(40)与长衬套(41)之间,往复套(32)与过桥轴(18)之间是花键和花键槽的滑动配合。
CN 01103268 2001-01-19 2001-01-19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Pending CN13659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1103268 CN1365926A (zh) 2001-01-19 2001-01-19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1103268 CN1365926A (zh) 2001-01-19 2001-01-19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5926A true CN1365926A (zh) 2002-08-28

Family

ID=4653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1103268 Pending CN1365926A (zh) 2001-01-19 2001-01-19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36592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4561B (zh) * 2007-04-11 2012-05-30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自行车内传动装置的安装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4561B (zh) * 2007-04-11 2012-05-30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自行车内传动装置的安装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25C (zh) 带有辅助动力装置的自行车
US7314109B2 (en) Electric bicycle
US9644717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driving pulley
US6182991B1 (en) Two wheel drive bicycle with a shock-absorbing front fork
CN1060819A (zh) 机动脚踏两用自行车
CN101178026A (zh) 动力单元
JPH06504016A (ja) 自転車、特に全地勢走行車
CN100379643C (zh) 用于自行车的传动装置
US5378201A (en) Multi-geared bicycle transmission assembly comprising internal gear sets
JP4406267B2 (ja) トルク伝達カップリング
CN2478919Y (zh)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CN1365926A (zh) 四档内变速后轮驱动装置
KR102147025B1 (ko) 자전거용 무단변속장치
CN1054942A (zh) 自行车的驱动机构和配有这种机构的自行车
CN2463282Y (zh) 四档内变速超高速自行车
CN2467387Y (zh) 档位式变速传动装置
CN1365920A (zh) 四档内变速超高速自行车
CN2489847Y (zh) 二轮电动玩具摩托车
AU645247B2 (en) A power transmission
CN2237751Y (zh) 棘轮链盘变速器
CN2625281Y (zh) 自行车自动变速器
CN2182142Y (zh) 自行车自动变速器
CN2212528Y (zh) 一种不停机变速机构
CN2501717Y (zh) 一种安装在机动车及人力车上的节油、省力、加速装置
CN2138213Y (zh) 自动变速飞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