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8426A - 扑翼飞机 - Google Patents

扑翼飞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8426A
CN1288426A CN99802047.8A CN99802047A CN1288426A CN 1288426 A CN1288426 A CN 1288426A CN 99802047 A CN99802047 A CN 99802047A CN 1288426 A CN1288426 A CN 1288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palm
flapping
join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020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55C (zh
Inventor
樊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288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84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5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3/00Ornithop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种扑翼飞机,包括机舱、机翼、尾翼、起落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操纵系统。所述的机翼包括一对上直翼及一对扑翼设在机舱的上方,所述的上直翼与扑翼通过扑翼支撑框架与机舱相连,所述的上直翼设在扑翼支撑框架的顶部,而所述的一对扑翼在所述的扑翼支撑框架的两侧向外延伸,所述的扑翼由主中梁端部的凹形球关节与支撑框架上传动装置上的凸形球关节相连接构成球关节,在传动系统的作用下成弧形上下扑动。

Description

扑翼飞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属的领域是飞机, 特别是一种朴翼飞机。
背景技术
朴翼飞机是依靠朴翼的朴动而飞行。 早在人类学习飞行时, 就是从鸟类的朴翼飞行开始的, 但朴翼飞行由于所涉及的飞行力 学, 制造工艺太复杂和太精确, 已超出了专业设计的范围, 所以迄 今为止, 还没有一架真正的朴翼飞机问世。
在目前现有的飞行器中, 刚性直翼飞机和旋翼直升机, 尽管 技术已相当成熟, 但却各自有其局限性, 前者是靠发动机驱动螺旋 桨, 获得推力, 借助于机翼产生升力飞行, 起飞或降落, 需要平坦 的专用场地;后者是靠发动机驱动旋翼及机尾抗扭螺旋桨产生升力 和推力而飞行, 虽能定点起飞和降落, 但发动机一旦出故障, 螺旋 桨失去动力, 两者面临的将是飞机坠毁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造一种靠两翼上下朴动产生升力和推力的 朴翼飞机, 该飞机具有象鸟类朴翼飞行的技能, 可在空中悬停、 倒 飞。 升空后, 可关闭发动机, 利用人体动力及朴翼的气动力装置飞 行, 不需要专用场地, 可在地面或水面定点起飞、 降落。 其基本重 量约 80 ~ 10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约 250 ~ 280公斤, 水陆两栖 型, 最大起飞重量约 300公斤, 配一台 25 ~ 50马力发动机。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朴翼飞机, 包括机 舱、 机翼、 尾翼、 起落架、 动力系统、 传动系统、 操纵系统, 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是机翼包括一对上直翼及一对朴翼设在机舱的上 方, 所述的上直翼与朴翼通过朴翼支撑框架与机舱相连, 所述的上 直翼设在朴翼支撑框架的顶部,而所述的一对朴翼在所述的朴翼支 撑框架的两侧向外延伸,所述的朴翼由主中梁端部的凹形球关节与 支撑框架上传动装置上的凸形球关节相连接构成球关节,在传动系 统的作用下成弧形上下朴动。
本发明的朴翼飞机具有较强的机动性、 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 且搡作筒单、 经济实用, 可用于空中旅行、 交通管理、 森林、 农田 的防护及各种空中作业, 是工矿、 企业、 机关团体及家庭理想的空 中交通工具, 也可作为航模玩具, 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
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 本技术领域里的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而详细说明部分仅仅介绍了本发明的最 佳实施例, 目的是给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更确切地说, 常用 的双座式朴翼飞机的结构部件保护范围, 包含有单座式及多座式的 结构部件, 只是尺寸略加增減, 所以, 本发明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实 施例,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 还能够对本发明作出 各种不同的改进而实现相同的目的, 因此, 附图和详细说明仅仅是 解释性的, 不应对本发明产生限制。
附图概述: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朴翼飞机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 2是本发明朴翼飞机的动力系统的环形传动装置的结构透 视图。
图 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的椭圓轨道传动装置的 结构透视图。
图 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的推拉臂机传动装置的 结构透视图。
图 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的中心轴传动装置的结 构透视图。 .
图 6是本发明朴翼飞机的翼型结构透视图。
图 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的翼型结构透视图。 图 8是本发明朴翼飞机的主体框架及操纵系统的透视图。 图 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的伸缩式行驶起落架的 结构图。
图 10 是本发明朴翼飞机的朴翼幅角及翼掌运行轨迹的主视 图。
图 11 是示出本发明朴翼飞机的主翼前伸后掠及尾翼上翘下 压的俯视图。
图 12是本发明朴翼飞机的翼面气动力装置前缘襟翼, 后缘襟 翼及翼尖操纵的俯视图。
图 13是示出本发明朴翼飞机翼掌前伸后掠的俯视图。
图 14 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四片旋朴翼的整体结 构透视图。
图 15 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的朴翼飞机操纵系统及结构的 透视图。
图 16 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朴翼飞机中心轮传动系统的结 构图。
图 17是本发明朴翼飞机下朴翼侧视飞行力学图。
图 18是本发明朴翼飞机上朴翼侧视飞行力学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图 1 - 2和 6 - 13显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 200的一个实施 例, 它是由上直翼 A、 朴翼支撑框架 B、 机舱 ( 、 朴翼 D、 尾翼 E、 水陆行驶起落架?、 动力系统、 传动系统、 操纵系统所组成。
上直翼 A是一对前部向上拱起且自中部向两端呈大约 15 ° 上 反角的平面翼, 设置在机身的上部, 其后部与支撑框架 B后部管 件 114、 115相扣接, 前部通过仰角扣 12与框架前部管件 112、 113相套接, 上直翼 A的仰角可在正负 30 ° 范围内由机舱右側的 上直翼仰角控制器 34调整。 在朴翼飞行时, 上直翼可起到平衡及 提高升力的作用, 正如甲壳昆虫在起飞与飞行中甲壳翼的作用, 尤 其是在高频率快速飞行时, 上直翼配合机身后部的螺旋桨推进器, 可提高朴翼飞机的稳定性。 该翼可用柔性材料制成平面翼, 也可制 成充有惰性气体的气嚢翼。 作为辅助翼, 也可以拆除。
朴翼支撑框架 B设置在机身的中部, 由四根竖向管件 112、 113、 114、 115 , 其上部与上直翼 A相连接, 下部与机舱 C相 连接,在竖向管件的中部或下部连接着四根横向管件 74、 74 ' 和 76、 16 ' , 构成左右朴翼支撑主翼梁; 在框架的两侧, 是环形传 动装置 G , 该装置可为朴翼提供动力, 同时也标定朴翼运动的原 始轨迹(参见图 2 ) 。
在图 8中, 机舱 C位于支撑框架 B与水陆行驶起落架 F的之 间,主要是由四根纵向管件 138、 139、 140、 141与前后两个椭 圆形管件 142、 143相连接, 在椭圆管件的前后端各有一个 U型 管件 144 、 145与之相连接, 在 U形管件的弯曲处, 上下各有 4 根弯曲管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 一端与 U型管件相连接, 另一端与椭圆形管件相连接, 形成一个 流线形机舱框架。 机舱内除装有动力系统, 操纵系统外, 前后各设 一个驾驶员及乘客座椅, 驾驶员座椅的前面是高度表、 空速表、 磁 罗盘等仪器的仪表板(图中未示) 。
在图 1、 2和 6中, 朴翼 D包括左朴翼。1和右朴翼 D2 , 分 别位于机身的两侧,朴翼 D是由主翼梁 74、 75、 76,主关节 77、 78、 79; 中翼梁 80、 81、 82 , 中关节 83、 84 ; 前翼梁 85、 86、 87 , 前关节 88、 89、 90; 掌翼梁 91、 92、 93; 掌关节 94、 95、 96及翼掌所组成, 它们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如下:
1)主翼梁与主关节分别是主前梁 74、主中梁 75、主后梁 76、 主前节 77、 主中节 78、 主后节 79所组成。 主前梁和主后梁是可 伸缩梁, 它们一端与框架 B相连接, 另一端与主前节、 主后节相 连接; 主中梁也是一个伸缩梁, 一端是凸形球关节与环形传动装置 上的凹形球关节相套接形成球关节 16, 另一端穿过主关节, 在中 部与主中节相套接; 主中节也是一个球形关节, 是主中梁的支点, 主关节 77、 78、 79是朴翼的支点关节, 在来自于主中梁力矩的 作用下, 主关节球上下转动使朴翼上下朴动;
2)中翼梁与中关节分别是由中前梁 80、 中心梁 81、 中后梁 82、 中前节 83、 中后节 84所组成。 中前梁与中后梁的一端分别 与主前节、 主后节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中前节、 中后节相连接; 中心梁是主中梁在中翼梁段的延伸, 在来自于主中梁力矩的作用 下, 中翼梁与中关节段的作用是在朴翼上下朴动时, 使朴翼的翼中 心产生前后移位, 即上朴时由后下方朴向前上方, 下朴时由前上方 朴向后下方, 翼尖在空间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
3)前翼梁与前关节分别是由前前梁 85、 前中梁 86、 前后梁
87、 前前节 88、 前中节 89、 前后节 90所组成。 前前梁和前后梁 都是可控的伸缩梁, 它们的一端分别与中前节、 中后节相连接; 另 一端分别与前前节、 前后节相连接, 前中梁是主中梁在前翼梁段的 延伸, 端部是前中节, 前翼梁与前关节段的作用是, 在左右翼盘 31、 32的操纵下, 两翼可前后伸展;
4)掌翼梁与掌关节分别是由掌翼前梁 91、 掌翼中梁 92、 掌 翼后梁 93、 掌前节 94、 掌中节 95、 掌后节 96所组成。 掌翼前梁 与掌翼后梁是可控的伸缩梁, 它们的一端分别与前前节、 前后节相 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掌前节、 掌后节相连接。 掌翼中梁是一个 U 型梁, 一端与前中节相连接; 另一端与掌中节相连接, 掌翼梁与掌 关节的作用是, 在左右翼掌操纵盘 35、 36的操纵下, 两翼翼掌可 前后伸展;
5)翼掌是由掌心盘 97、 掌环 98、 掌筋 99、 掌指 - D9所 组成。 掌心盘是套接在掌中节球的外部, 掌指分别穿过掌筋、掌环、 固定在掌心盘上, 形成翼掌扇面; 掌环 98卡在 U型掌翼中梁内, 可加强翼掌与主翼间强度;
6)前中节 89 是朴翼的中心结点, 结点的中心是张力线支柱 100 , 支撑着横向张力线 101和纵向张力线 102 , 可以用来加强朴 翼的刚性和强度。
图 3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翼型结构的又一种实施例。 在该 实施例中, 主翼梁 74、 74 ' , 76、 76 ' 与机身两侧的主翼环 239、 239 ' 相连结, 主翼环的横梁 241、 241 ' 中心是个球形转 动轴 240、 240 ' , 轴心穿过中心轴 10与机仓主梁 138、 139相 连结。 当按一定角度上下转动主翼环时, 可改变朴翼 D ' 的正负 仰角; 当以主翼环中心的球形转动轴 240、 240 ' 为轴心, 内外扭 转主翼环时, 可改变朴翼 D ' 的前伸后掠翼。
图 7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翼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 在该 实施例中, 朴翼 D - 1是一个刚性翼。 由主翼和翼掌构成。 主翼 是由主翼梁 74、 75、 76 ,主关节 77、 78、 79,固定翼面 128, 活动翼面 129 , 主翼盘 130所组成; 翼掌部分是由掌翼纵梁 91, 翼掌横梁 92, 掌翼盘 97 , 掌翼固定面 131所组成, 掌翼盘 97夹 在主翼盘 130中间。 在翼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 掌翼可进行前伸后 掠; 另外, 在主中节球上有一个仰角支杆, 端部是前拉线, 拉线的 两端分別穿过主前节, 主后节端部滑轮与仰角控制盘 47相连(图 中未示) , 在仰角控制装置的作用下, 可实现朴翼仰角的改变。 尾翼 E是一个可伸缩的扇形尾翼, 位于机身的后部, 通过尾 翼主梁 126与机舱 C相连接, (参见图 1 , 11 )尾翼前梁 103与 中梁 104之间是固定翼面。 中梁以内是可伸缩翼面、 尾翼的中部是 一个三角形的支撑框架 105, 框架的上面是上稳定翼 106 , 左右两 边是伸力臂 107 、 107 ' 。 支撑框架的内部是尾翼伸缩压杵 ( 108 ) , 前端的尾翼正负仰角摇臂 109与尾翼主梁 126端部的球 形卡座 127 相卡接, 构成一个可上翘下压, 可放大缩小的扇形翼 面。
图 2、 8表示了本发明的朴翼飞机 200所采用的三轮式水陆 行驶起落架 F, 该起落架是由前机轮 7与主机轮 6、 6 ' 构成, 可 在地面上行驶起飞或降落, 当在前机轮和主机轮安装上气嚢框架 124和 125、 125 ' 后, (气嚢内可装入比空气轻的惰性气体) , 该起落架不仅可使飞机在地面而且也可在水面上行驶、 起飞或降 落。 在主起落架主梁 71下面, 设置一个螺旋推进器 70 , 该推进器 的前端是一个台形齿轮 68 , 该齿轮与主起落架中轴上的台形齿轮 69成直角相啮合; 在机枪的左側有一个推进器控制杆 72与推进器 70的传动轴相连接。 当启动主起落架机轮 6、 6 ' 后, 向前推动 推进器控制杆 72 , 推进器的传动齿轮与主起落架中轴上的传动齿 轮相啮合, 为螺旋推进器 70提供飞机在水面上行驶的动力。
另外, 图 9还表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另一种伸缩式行驶起落 架 1的实施例。 该起落架F1是由前机轮主梁上的脚踏盘 132在人 体动力的作用下, 拉动该盘上的两根提升拉线 133和 134 ,提升线 133向后分成 4根拉线分别穿过起落架主梁 135和 135 ' 两侧的滑 轮, 固定在起落架伸缩梁 136和 136 ' 上部的两侧; 提升线 134 向前下方分两条拉线穿过前主梁 27两侧的滑轮, 固定在前轮伸缩 梁 137的两侧。 另外, 变速箱 2左侧的传动轮 3通过传动带 4与传 动轮 120相连接。 传动轮 120的外侧是台型组合齿轮 121和 122, 与齿轮 122以伸缩轴 220同轴的台型齿轮 123与起落架传动轮 5 相啮合, 为地面行驶提供动力; 当飞机在起飞或降落, 需要升高起 落架时, 可用下肢力量踩动脚踏板 17驱动脚踏盘 132转动, 在提 升拉线 133和 134的拉力下,起落架主梁 135和 135 ' 向上升起或 伸缩梁 136和 136 ' 向下伸出。 也可通过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21传递机械动力, 提升起落架 Fl D 当起落架上升到一定高度后, 向后扳动起落架升降控制杆 221锁定脚踏盘 132,起落架被限定在 一定高度。 起落架的升高, 便于加大朴翼的幅角, 提高升力。 有利 于起飞和降落。
图 1和图 2表示了本发明的朴翼飞机 200的动力系统, 该飞 机的动力源分为机械动力和人体动力两部分:
1)机械动力系统是在机舱的下部安装一台 25 - 50马力的活 塞发动机 1。 该发动机的动力轮在传递动力时, 可分为两路传递, 一路是通过传动带传递给从动轮 24 ,然后由传动带 28传递给螺旋 桨转动轮 25, 为螺旋桨 26提供后推备用动力; 另一路是通过传动 轴传递给齿轮变速箱 2 ,经过变速箱内齿轮组合后分离出左右两个 传动轮, 左侧传动轮 3通过传动带 4与主起落架传动轮 5相连接, 可提供飞机在起落前后地面或水面行驶的动力;右侧传动轮通过传 动带 8与传动中心轴 10上的传动轮 9相连接, 为朴翼框架两侧环 形传动装置提供动力;
2)人体动力传动系统是在机舱的前端, 有一个人体动力传动 装置, 它是由左右脚踏板 17、 17 ' , 大轮盘 18、小轮盘 19构成。 大轮盘通过齿轮链条 20与传动中心轴上的轮盘 21相连接,可为环 形传动装置提供人体朴翼动力; 小轮盘通过齿轮链条 22与变速箱 上的同轴 盘23相连接, 可为飞机在地面或水面行驶提供人体动 力。 当飞机升空后, 可关闭发动机, 利用人体动力及朴翼上的气动 力装置进行空中飞行。 当拆去该飞机上的发动机 1 , 齿轮变速箱 2 及机械动力的其它附属装置后, 所述飞机即成为人力朴翼飞机。
图 1 ― 2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 200的传动系统, 该系统是 一种环形传动装置 G, 设置在朴翼支撑框架 B的左右两侧, 是由 环形底盘和环形轨道构成环形轨道底盘 11 , 在环形轨道中间有一 个槽形滑轮, 在该滑轮的内外側各固定有一个圆盘, 每个圆盘上下 都对称地分布着四个滚动轮与环形轨道内外平面相切 (图中未 示) , 于是在环形轨道上构成一个滚动轮盘 12 , 轮盘的外侧是固 定在环形链条 13上,环形链条是与环形轨道底盘上下的齿轮 14、 15相连接(参见图 2 ) 。 环形链条的外侧固定的是凹型球关节, 该凹型关节与主中梁端部的凸型关节相套接, 形成一个可上下、 左 右旋转 90。 的球型关节 16, 在发动机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轴上的 传动轮 9将带动环形传动装置 G上的传动齿轮盘 14 、 14 ' 和 15、 15 ' 转动, 同时环形齿轮链条上的滚动轮盘 12、 12 ' 将沿 环形轨道前后、 上下运行, 当滚动轮盘在环形轨道上由下后方向上 前方运动时, 朴翼就由上前方朴向下后方; 当滚动轮盘在环形轨道 上由上前方向下后方运动时, 朴翼就由下后方朴向上前方, 翼尖在 飞行中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我们把这种没有人为操纵纯机械运动 的朴翼飞行方式,称为原始朴翼飞行方式(或称为水平动力飞行)。
另外, 图 3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的另一种实施例。 在该实 施例中, 上直翼 A是一个可拆装的附助翼, 根据飞行的需要可由 机身两側的连接点 116、 117、 118、 119处安装或拆除。机身是 由支撑框架 B与机舱 C构成为一个封闭的流线型机身 BC:。 在该 实施例中, 传动系统是一种椭圆轨道传动装置 Gl 5 设置在流线型 机身 BC的两侧, 可用来取代环形传动装置 G , 该装置是由大椭 圆轮盘 175 , 小椭圆轮盘 176构成椭圆轨道, 在椭圓轨道中有中心 轴 10, 中心轴的两端是伸缩臂 168、 168 ' , 伸缩臂的前端有一 个滚动轮 192 ,在滚动轮的内侧是支撑轮 196,外侧是四型球关节, 该球关节与主中梁端部的凸型球关节相套接,构成一个可上下左右 旋转 90。 的球型关节 16。 在发动机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轴上的传 动轮 9带动伸缩臂在椭圆轨道上运行, 当伸缩臂端部的滚动轮 192 在后半椭圆轨道上由下向上运行时, 朴翼由上向前向下运动; 当滚 动轮 192 在前半椭圆轨道由上向下运行时, 朴翼由下向后向上运 动, 在朴翼反作用力的作用下, 当伸缩臂在上半椭圆轨道运行时, 支撑轮 196沿小椭圆外形轨道运行。当伸缩臂在下半椭圆轨道运行 时, 滚动轮 192在大椭圆内环轨道运行, 在椭圆轨道传动系统的作 用下, 朴翼在朴动时, 翼尖在空间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 这种没有 人为操纵与控制的朴翼飞行方式, 称为原始朴翼飞行方式。
同时, 图 4也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 200的又一种传动系统 的实施例。 该系统是由推拉臂传动装置 G2构成, 设置在朴翼支撑 框架 B的左右两侧, 可用来取代环形传动装置 G和椭圆轨道传动 装置 ,该系统是由中心轴 10和中心轴动力臂 166、 166 ' 构成 中心曲轴。 中心轴动力臂是可伸缩臂, 动力臂的伸缩杆 167通过拉 线与该力臂内側的传动轮 169相连接, 在传动轮 169的转柄上, 有 两条拉线分别穿过中心轴两側的滑轮 170、 171与移动盘 172相连 接。 移动盘的后部与菱形推拉杆 173相连接, 在菱形推拉杵后座 174的两側, 各有一条拉线与幅角绞盘 177相连接。 在支撑框架 B 的两侧, 各有一个竖直轨道 178、 178 ' , 轨道的上下两端各有一 个滑轮 179 、 180 , 在轨道的内部有一个槽形滑轮移动盘 181 、 181 ' 可在轨道上下移动, 在移动盘 181的外側连接一个朴翼拉丝 182 , 拉丝的两端分别穿过竖直轨道上下端的滑轮 179、 180与主 关节上下拉环 183、 183 ' 相连接。 另外, 中心轴动力臂通过球关 节 184与推拉臂 185相连接, 推拉臂的端部是一个可转动球关节 186固定在轨道移动盘 181的内侧。 在中心轴转动轮 9的两側, 各 有一个传动轮 187、 187 ' 分别通过链条 188、 188 1 与传动轮
189 、 189 ' 相连接。 在传动轮 189 、 189 ' 上各有一个同轴轮
190、 190 ' 由推拉杆与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 16相连接, 球关节 16的端部是一个转动轮 191卡在导轨中可前后移动。 该推拉臂传 动装置在发动机的作用下,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9将带动中心曲 轴转动, 当中心轴动力臂 166 、 166 ' 由上向下运动时、 推拉臂 185把轨道上的移动盘 181由上向下拉, 这时, 在朴翼拉丝向上的 拉力作用下, 朴翼由下被拉向上方, 同时, 传动轮 190上的推拉杆 把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由前向后推, 使朴翼在向下朴动时, 由上前 方朴向下后方, 翼尖在飞行中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 这种没有人为 操纵与控制的朴翼飞行方式,称为原始朴翼飞行方式或称为水平动 力飞行方式。
图 5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 200另一种传动系统的实施例。 该系统是由中心轴传动装置 G3构成, 设置在朴翼支撑框架 B的左 右两侧, 可用来取代环形传动装置 G、 椭圓轨道传动装置 ^和推 拉臂传动装置 G2。 该装置是由中心轴 10和中心轴动力臂 194 、 194 ' 构成中心曲轴。 中心轴动力臂是可伸缩臂, 动力臂的伸缩杆 195通过拉线与该力臂内侧的转动轮 197相连接, 在转动轮 197的 转柄上,有两条拉线分别穿过中心轴两侧的滑轮 198、 199与移动 盘 205相连接。 移动盘的后部与菱形推拉杆 201相连接, 在菱形推 拉杆后座 202 、 202 ' 的两侧, 有一条拉线与幅角绞盘 204相连 接。在中心轴传动轮 9的两側各有一个传动轮 206、 206 ' 通过链 条 207、 207 ' 与传动轮 208、 208 ' 相连接。在传动轮 208上有 一个同轴轮 209 , 由推拉杆与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 16相连接, 球 关节 16的端部是一个转动轮 210, 卡在导轨中可前后移动。 中心 轴动力臂的端部通过球关节 211、 211 ' 与推拉臂 212、 212 ' 相 连接,推拉臂的端部是一个可转动关节 213、 213 ' 与主关节上的 拱形支撑 214、 214 ' 相连接。 在发动机动力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 轴上的传动轮 9将带动中心曲轴转动, 当中心曲轴动力臂由上向下 运动时, 推拉臂把朴翼由上向下拉, 同时, 传动轮 209、 209 ' 上 的推拉杆把球关节 16由前向后推, 使朴翼在向下朴动时由上前方 朴向后下方; 当中心轴动力臂由下向上运动时, 推拉臂把朴翼由下 向上推, 同时, 传动轮推拉杆把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 16由后向前 拉, 使朴翼在向上朴动时, 由下后方朴向上前方。 翼尖在空中划过 的轨迹呈螺旋形,这种没有人为搡纵的朴翼飞行方式称为原始朴翼 飞行方式或称为水平动力飞行方式。 当向下扳动幅角绞盘把手 215、 215 ' 时, 在拉线 203、 203 7 的作用下, 菱形推拉杆收缩 带动移动盘向后移动,移动盘前部的转盘通过拉线向下拉动转动轮 197 上的转柄, 转动轮 197 向下转动, 这时,中心轴动力臂伸缩杵 195、 195 ' 向外伸展, 使朴翼的幅角增大, 反之, 向上扳动幅角 绞盘把手 215、 215 ' 时,中心轴动力臂伸缩杆 195、 195 ' 向内 收缩, 使朴翼的幅角减小。
图 6 - 13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 200的操纵系统。 该系统主 要是对主翼、 翼掌、 仰角控制装置、 翼尖控制装置、 前缘襟翼和后 缘襟翼控制装置、 朴翼的频率、 幅角及尾翼的操纵与控制。
在图 2、 6、 8、 11中, 主翼是从主翼梁到前关节段为主翼 部分。 其操纵与控制是, 在前起落架的主梁上, 装有左翼搡纵盘 31和右翼操纵盘 32。 右翼控制盘的拉线 148通过朴翼支撑桥 40 一端固定在右翼前关节的前前节 88 上, 另一端固定在前后节 90 上, (左翼和右翼相同)。 在方向盘 110下面左右两側各有一个左 翼盘控制把手 29和右翼盘控制把手 30 , 在原始朴翼飞行状态下, 当左右两个翼盘控制把手同时向前推动时,左右两翼前翼梁的前前 梁 85、 85 ' 向内收缩, 前后梁 87、 87 ' 向外伸出, 这时, 左右 主翼向前伸展, 飞机重心后移, 机头向上成正仰角抬起, 飞机向上 进入爬升状态; (见图 6 ) 当左右翼盘控制把手同时向后拉动时, 飞机左右主翼向后收缩, 飞机重心前移, 机头向下倾斜成负仰角, 飞机向下进入俯沖状态。 当右把手向前推动, 左把手向后拉动时, 右翼向前伸展, 左翼向后收缩(参见图 11 ) , 这时, 飞机突然失 去平衡, 向左急转弯, 反之, 向右急转弯; 当左把手原位不动, 右 把手向后拉动时, 飞机失去平衡向右盘旋, 反之, 向左盘旋; 当左 右两把手回到原位并锁定后,飞机恢复到原始朴翼飞行状态作匀速 直线飞行。
图 2、 8、 13表示了翼掌的操纵与控制。 在前起落架主梁左 右翼操纵盘的上方, 分别有左翼掌操纵盘 35和右翼掌操纵盘 36 , 右翼掌操纵盘的拉线 149通过朴翼支撑桥 40 , —端固定在掌关节 的掌前节 94 , 另一端固定在掌后节 96 , (左翼掌和右翼掌相同) 在方向盘的下方, 左右翼盘控制把手的外側, 各有一个左翼掌控制 把手 33和右翼掌控制把手 34,若把原始朴翼飞行看作勾速直线飞 行, 这时所有的作用力和力矩都处在平衡状态下。 如果这种平衡受 到外界作用力的干扰, 就需要产生力矩来恢复平衡。 在朴翼过程 中, 翼掌的前后移动可以完成这两个作用, 即保持平衡及平衡被破 坏后的恢复平衡。 例如, 当飞机出现纵向不平衡, 即前重后轻, 机 头向下倾斜时, 可把左右翼掌搡纵把手同时向前推动, 这时掌翼前 梁收缩, 掌翼后梁伸出, 左右两翼掌同时向前伸展, 克服飞机重心 的前移, 维持飞机平衡飞机。 (见图 13 ) 当飞机出现后重前轻, 机头上仰时, 左右翼掌把手同时向后拉动, 这时, 左右翼掌会同时 向后掠翼, 克服飞机重心后移, 恢复飞机的平衡。 当飞机出现横向 不平衡时, 如左翼的升力大于右翼, 飞机向右倾斜时, 可把右翼掌 把手向前推, 左翼掌把手向后拉, 这时, 右翼掌向前伸, 左翼掌向 后掠, 飞机开始向左倾斜, 恢复横向平衡, 反之亦然。 上述飞机的 平衡, 根据飞行的需要, 翼掌也可和主翼、 尾翼配合动作。
图 6、 8, 表示了仰角控制装置的操纵。 该装置是由机舱两 侧的仰角控制手盘 43、 手闸 44、 手扣 45、 控制盘 46、 控制盘脚 踏扣 49、 后拉线 216及主中节下部的仰角控制摇盘 47、摇杆 48、 摇杆法兰 165、 摇杆拉力器 217、 前拉线 218所组成(见图 8、 图 6 )。 前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掌前节的上部与下部, 然后经过掌 心盘支柱 219的上下端部的滑轮, 再穿过掌后节上下部的滑轮, 折 回穿过掌心盘 97上下部的滑轮, 中部与仰角控制摇盘 47相连接; 后拉线的两端固定在摇杆 48端部, 而后经过主前节及主后节上的 滑轮及朴翼支撑桥, 中部与仰角控制手盘 43相连接。 在原始朴翼 飞行状态下, 朴翼的前缘与后缘可看作近似水平的上下运动, 朴翼 的仰角可作为零度, 这时, 如果要想使飞机获得更大的升力和推 力, 加快飞行速度, 可改变朴翼上下朴动时的仰角, 即手握仰角控 制把手, 用大姆指按把手前端手扣 45、 手闸 44会弹起, 这时摇杆 失去手闸拉线向下的拉力, 被摇杵拉力器拉进摇杆法兰卡座内, 于 是在中翼梁前后位移的作用下, 当朴翼由下向上朴动时, 摇杵法兰 在中翼梁的带动下由前向后移, 卡在法兰卡座上的摇杆 48带动摇 盘 47向后转动, 在前拉线拉力的作用下, 朴翼的前缘向上抬起, 后缘向下压, 朴翼的仰角增大成正仰角; 当朴翼由上向下朴动时, 中翼梁上的摇杵法兰在中翼梁的带动下, 由后向前移动, 卡在法兰 卡座上的摇杆 48带动摇盘 47向前转动, 在前拉线拉力的作用下, 朴翼的前缘向下压, 后缘向上翘起, 朴翼的仰角減小, 成负仰角, 正负仰角相差约 + 30 。 ~ - 30 ° , 前后移动中翼梁上的摇杆法 兰, 可调整正负仰角的大小。 当手握仰角控制把手时, 四指用力可 合上手闸、 手扣会自动把手闸扣上, 这时, 摇杆在手闸拉线向下的 拉力下, 脱离法兰卡座, 于是仰角的改变受控于机舱内仰角控制手 盘。 向上扳动把手时, 朴翼成正仰角, 向下按时, 朴翼成负仰角。 当踩下控制盘脚踏扣 49, 方向盘 110可转动控制盘 46 , 控制朴翼 的仰角。 对于朴翼飞机来说, 朴翼仰角的操纵很重要, 如能够机动 灵活地调整朴翼的仰角, 会取得良好的飞行效果。
同时, 图 6、 8、 13也表示了翼尖控制装置的操纵, 该装置 是由机枪两侧的翼尖控制盘 50、 翼尖控制手闸 51、 翼尖控制手扣 52、后拉线 155及仰角控制摇盘上部的翼尖控制摇盘 54、摇杆 55、 翼尖控制摇杆法兰 56、 摇杆拉力器 156、 前拉线 157所組成。 翼 尖前拉线中部与控制盘 54相连接, 而后穿过掌心盘上下部滑轮, 两端分别固定在翼尖摇柄 158上下端。 在原始朴翼飞行中, 翼尖是 和整个翼面自上而下地朴动, 当手握翼尖控制盘把手, 用大姆指按 动把手端部的手扣 52时, 翼尖控制手闸 51被弹起, 这时, 翼尖控 制摇杆失去手闸拉线的拉力, 被摇杵拉力器拉进摇杆法兰卡座内, 于是在前翼梁位移的作用下, 当朴翼由上向下朴动时, 翼尖向下压 并向内弯曲; 当朴翼由下向上朴时, 翼尖向上翘起, 当手握翼尖控 制把手, 四指用力合上手闸时, 手扣自动把手闸扣上, 这时, 翼尖 控制摇杆在手间拉线的拉力下脱离法兰卡座,于是翼尖的改变受控 于机舱内的翼尖控制盘 50。 当向上扳动把手时, 翼尖向下压并向 内弯曲。 向下按动时, 翼尖向上翘起, 把手放在中部并锁定时, 翼 尖恢复到原位, 在朴翼飞行及滑翔中, 调整朴翼的翼尖, 可获得最 佳的气动力及減少翼尖涡流。
图 6、 8、 13示出了前缘襟翼与后缘襟翼控制装置的操纵:
1)前缘襟翼控制装置的操纵, 是由机舱右侧的襟翼脚踏盘 57、 操纵拉线 159、 前缘襟翼 58、 前缘襟翼摇臂 59所组成。 前 缘襟翼平时依附在朴翼的前缘, 当向下踩动襟翼脚踏盘 57、 朴翼 前缘下面的摇臂下端被拉线向后拉,同时上端向前推动前缘襟翼向 前下方展开; 当脚踏盘失去踏力, 前缘襟翼又附贴在朴翼的前缘 上。 飞机通常在爬升、 着陆或仰角较大时, 展开前缘襟翼, 增加翼 面的弯度, 提高升力或防止失速。
2)后缘襟翼控制装置的操纵, 是由机舱左右两侧后缘襟翼控 制杆 73、 73 ' , 操纵拉线 160 , 后缘襟翼 60、 60 ' , 后襟翼摇 臂 61、 61 ' 所组成。 当搡纵杆向后拉时, 后缘襟翼前梁上的摇臂 的下端被拉向下方, 这时, 后缘襟翼向下压, 并向内弯曲; 当操纵 杆向前推动时,该摇臂上部被拉向上方,这时,后缘襟翼向上翘起, 飞机通常在起飞, 爬升或降落时, 后缘襟翼向下压, 使飞机在低速 飞行时, 保持足够的升力。
朴翼频率的操纵与控制 (参见图 2 ) : 在变速箱 2的前部有 一个朴翼频率调频装置 62 ,该装置把朴翼的频率每秒 8 ~ 60次划 分成四个挡位(图中未示) , 由调频控制杆 63控制。 当调频控制 杆由前向后扳动一挡位时, 朴翼的频率每秒可达 8 ~ 15次, 该挡 为慢速挡位; 当调频控制杆扳到二挡时, 频率每秒可达 15 ~ 30 次, 该挡为低速挡位; 当调频控制杵扳到三挡时, 朴翼的频率每秒 可达 30 ~ 50次, 该挡为中速挡位; 当调频控制杆扳到四挡时, 朴 翼的频率每秒可达 60次以上, 该挡为高速挡位。 该朴翼飞机之所 以能够突破朴翼频率的障碍, 实现高频率飞行, 这与鸟类的朴翼飞 行方式有所不同, 大部分鸟儿的朴翼频率很难突破每秒 10次以上 的频率, 而大多数昆虫则是以每秒超过 50次的拍翅频率飞行。 其 原因不仅是生理上的, 而且也是翼型结构及朴翼方式上的局限。 鸟 在飞行中两翼朴动时, 下朴时整个翼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向下朴 动, 上朴时翼面不再是作为一个整体向上抬起, 而是先举起肱骨, 而后前肢很快朴到最高点, 这样上下朴动完成一个周期, 在 10亳 秒以下的时间内很难实现的。该朴翼飞机与鸟类的朴翼方式有所不 同的地方在于, 朴翼飞机两翼朴动时已不再是纯粹的上下朴动, 而 是在传动装置, 如环形传动装置 G或椭圆轨道传动装置 等的作 用下, 两翼在上下朴动的同时伴随着旋转(参见图 10 ) , 这样就 把如鸟类上朴时产生的阻力变成了升力, 同时, 也克服了两翼在高 频率上下朴动时, 会因共振现象给材料带来破坏力, 从而提高朴翼 的频率。 朴翼上下朴动每完成一个周期, 传动系统起着主导作用, 例如, 在本实施例中, (参见图 2 ) 由于环形传动装置 G的动力 来源于发动机, 该装置下端的传动轮 14, 14 ' 大约每旋转 3周, 环形传动装置轨道上的滚动轮盘带动球关节上下左右将运行一 周, 于是两翼上下朴动完成一个周期, 又如, 在椭圆轨道传动装置 Gi中 (参见图 3 ) , 伸缩臂在轨道中每运行一周, 将驱动朴翼上 下运动一个周期, 若把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转速定为每分钟 5000 转, 那么在椭圆轨道传动装置 的作用下, 该朴翼飞机的朴翼频 率每分钟可高达 3000次以上。
朴翼的幅角是由机舱两侧的幅角脚踏盘 37、 37 ' 所操纵与 控制的 (参见图 2、 8、 10 ) 。 幅角控制线 38、 38 ' 两端分别 穿过主前梁 74 , 与主后梁 76、 固定在主前节 77与主后节 79上。 另两端合二为一固定在幅角脚踏盘 37上。 在主前节与主前梁, 主 后节与主后梁之间, 各有一个朴翼支撑桥 40、 41 , 除幅角控制拉 线外, 所有的朴翼控制拉线, 都布设在桥面上, 在幅角脚踏盘的前 端有一个幅角脚踏板 42 , 在脚踏板的中部有一个脚踏扣 39, 当下 踩脚踏板 42, 主翼梁向内收缩, 朴翼支撑桥向上拱起, 这时, 朴 翼的幅角增大; 当脚踏板失去下踩作用力时, 脚踏扣 39把脚踏盘 37锁定。 这时朴翼的幅角也被限定。 在脚踏动力的作用下, 脚踏 盘 37可在三个挡位上限定幅角, 使幅角可在 45。 ~ 90。 范围内 变动。
图 1、 8、 11表示了尾翼的操纵与控制, 在机舱的左侧有一 个尾翼仰角控制杵 64 , 尾翼仰角控制拉线 16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 尾翼摇臂 109的上下端, 中部与控制杆 64相连接。 控制杆 64的上 端是尾翼仰角控制手扣 65 , 在机舱的左前方是尾翼收缩控制脚踏 板 66 , 脚踏板的前端是脚踏扣 67 , 脚踏板拉线 162穿过尾翼主梁 126固定在尾翼伸缩压杆 108上。 当调整尾翼的仰角时, 大姆指向 下按动控制手扣 65, 向前推动仰角控制杆, 这时, 尾翼的后缘向 上翘起; 当向后拉动仰角控制杆时, 尾翼的后缘向下压; 当控制杆 手扣失去大姆指的压力后, 仰角控制杆被锁定, 尾翼会被固定在上 翘、 水平或下压某一个状态下; 当尾翼翼面需要收缩时, 用左脚向 前蹬踏控制脚踏板 66, 控制拉线向下拉动尾翼伸缩压杵 108, 这 时, 尾翼左右两側的伸力臂向内收缩, 于是可收缩翼面被伸缩压杵 108压进尾翼三角形支撑框架 105内, 形成下稳定翼, 尾翼被收缩 (参见图 11 ) 。 当脚踏板失去脚踏动力后, 伸缩压杆失去向下的 拉力, 尾翼左右伸力臂把被压缩的翼面向外弹出, 于是翼面积放 大。 当脚踏板被踏到一定力度时, 前脚掌向上翘起, 脚踏扣向上弹 出, 脚踏板被锁定, 这时, 尾翼伸缩也被限定。 在尾翼伸缩脚踏板 的控制下, 尾翼面积的大小可在 3:1的范围内伸缩。
图 14示出了本发明另一种朴翼飞机 200 - 1的实施例。该实 施例 200 - 1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200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机翼及机 翼的运动方式 (见图 1 、 3)。 该飞机具有 ADi、 AD^ 和 AD2、 ΑΌ2 ' 四个机翼 (也可是两个或八个翼)。 翼的形状近似鸟翼, 也可 是其它的形状。 如机翼 ADi的前部有气窗 222 , 后部以次排列着 缝翼 223 , 主翼梁 224的中部是翼盘 225, 翼盘的内侧是主翼, 外 侧是翼掌 226。在中心轴 10的两端是一字形伸缩臂 227、 227 ' (也 可是十字形装八个翼)。 伸缩臂的端部是滚动轮 228 、 228 ' 和 229、 229 ' 。 如 ADi翼的主翼梁根部穿过滚动轮 228 , 向后折成 90度角与椭圆轨道 内侧偏后的导向盘 230上的导向轮 231相连 接。 导向盘 230可上下内外移动, 用来变换机翼的仰角和翼形以适 应飞行的需要。 当向上扳动导向盘控制器把手 237、 237 ' 时、 翼 的前缘向下压成负仰角; 当向下扳动导向盘控制器把手 237、 237 ' 时, 翼的前缘向上抬起成正仰角。 在方向盘 110的左右侧各有一 个翼掌控制器把手 238、 238 ' 有来调整翼掌的伸缩。当同时向后 推动翼掌控制器把手时, 导向盘向外移动, 在翼面后部拉丝 233、 233 ' 和 234、 234 ' 的作用下, 翼掌向后收缩; 当同时向前扳动 翼掌控制器把手 238、 238 ' 时, 导向盘向内移动, 在翼面前部拉 丝 235、 235 7 和 236、 236 ' 的作用下, 翼掌向前伸展。 当向后 扳动右把手 238的同时向前推动左把手 238 ' 时,机身右侧的两翼 翼掌向后收缩, 左側两翼翼掌向前伸展。 反之亦然。 当在发动机动 力的作用下,中心轴上的转动轮 9带动伸缩臂 227、 227 ' 在椭圆 轨道 上运行时, 上机翼 01和 01 ' 由上向前向下向后运动并 且翼掌向下扭转, 这时在气动力的作用下, 翼后部的缝翼 223 、 223 ' 之间的缝隙被闭合, 前部的气窗 222、 222 ' 被关闭。 作用 在翼面的气流被朴向后下方,对翼面产生一个强有力的反作用的升 力和推力; 同时, 下机翼 AD2、 AD2 ' 由下向后向上向前运动并 且翼掌向上扭转, 同样在气流的作用下, 翼后部的缝翼之间的缝隙 和前部的气窗被来自于上方的气流打开, 减少翼面上朴的阻力。 在 上述运动中, 由于导向装置的作用, 使得两翼上下交错运动时, 都 保持平面运动, 并且每完成一个旋转周期, 机身左右两侧的四个机 翼都能在沿弧形下朴运动中先后获得充分的升力和推力。这种运动 方式, 可称为四片旋朴翼运动方式, 进一步也包括六片和八片旋朴 翼运动方式。
图 15示出了本发明又一种朴翼飞机 200 - 2的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 朴翼 BD, BD ' 是一对开缝翼, 翼的后缘依 次排列着缝翼 242、 242 ' 。主翼梁 243、 243 ' 的根部伸入到机 舱内, 连结在可上下左右转动的摇盘 244、 244 ' 上。 在摇盘的外 侧设有仰角摇臂 245、 245 ' ,通过拉线 246、 246 ' 与机舱左侧 的仰角控制器 247相连结。在仰角控制器的下部有导杵 248与导轮 249相连接。导轮 249与传动中心轴 10上的同径传动轮 250相啮合。 在传动轮 250、 250 ' 的上方, 各有一个同径导轮 251、 251 ' 与 之相啮合, 在导轮 251、 251 ' 上各有一个导杵 252、 252 ' 与翼 掌摇臂 253、 253 ' 相连接。翼掌摇臂通过拉线 254、 254 ' 分别 与翼掌主肋 255、 255 ' 相连接。 在发动机动力的作用下, 传动中 心轴驱动朴翼开始上下朴动,同时传动轮 250、 250 ' 也带动仰角 驱动导轮 249和翼掌驱动导轮 251、 251 ' 开始工作。当朴翼 BD、 BD ' 自上向下朴动时, 翼面后缘的缝翼 242、 242 ' 在下方气流 的作用下被闭合,翼面前缘在仰角控制器的作用下向下偏转成负仰 角, 同时, 翼掌向前伸展并向下扭转; 当朴翼 BD、 BD ' 自下向 上朴动时, 来自上方的气流把翼面后缘的缝翼打开。 部分气流从缝 隙中流过, 翼面前缘向上偏转成正仰角, 同时, 翼掌向后掠并向上 扭转。 朴翼在上朴时翼面所发生的变化, 有利于减少上朴时的阻 力, 并可获取部发升力和推力。 当合上仰角控制器 247把手上的手 闸 256时, 把手顶部的手扣 257弹出, 这时仰角控制器脱离机械动 力的控制,有人力操纵, 当向前推动控制器把手时,朴翼成负仰角, 向后扳动时, 朴翼成正仰角。 另外, 在机身的两侧设有翼环 257、 257' 用来调整主翼的前伸后掠, 翼环通过拉线 258、 258' 与前 起落架主梁上的搡纵盘 31 , 32相连接,并由方向盘下方的操纵盘 把手 29, 30搡纵, 当同时向前推动操纵盘把手 29, 30时, 朴翼 BD, BD' 同时向前伸展; 当向后扳动两把手, 两翼同时向后掠。 另外,在中心轴动力臂 259、 259' 上设有伸缩杆 260, 260' 控 制扣 261、 261 ' ,扣柄的端部有两条拉线分别穿过中心轴两侧的 滑轮 262、 263与移动盘 264相连接。移动盘的后部与菱形推拉杆 265、 265' 相连接。 在菱形推拉杆后座 266、 266' 两側, 有一 条拉线 267、 267' 与幅角控制器把手 268、 268' 相连接。朴翼 的幅角可在 45° - 60° - 90。 三个角度上由幅角控制器进行变 换, 45° 调至 60° 时, 手握幅角控制器把手, 在朴翼由下向上运 行时, 四指用力合上手闸 269, 269' 并随即放松, 这时设在中心 轴动力臂上的伸缩杆控制扣 261、 261 ' 脱离朴翼 45° 挡位, 伸 缩杆 260, 260' 在朴翼向上反作用力下向外伸长,被控制扣锁定 在 60° 挡位; 90。 调至 450。 时, 可在朴翼由上向下运动时, 四 指用力合上手闸并随即放松,在朴翼向上的反作用力下伸缩杵向内 收缩时, 被控制扣锁定在 45。 挡位上。 朴翼幅角的调整在飞机起 飞或降落时是很有用的。
图 16 示出了本发明朴翼飞机再一种中心轮传动系统的实施 例。 该系统是由中心轮 269和导杆 270构成传动装置, 传递朴翼动 力。朴翼的主翼梁 271、 271 ' 通过球形转动支轴 272、 272 ' 与 机舱相连接。 主翼梁的内端是可伸缩结构, 端部是球形关节 273、 273' ,通过球座 274与导杆 270相连接。在球座与导杵的连接处, 还有一连杆 275与主翼移动器 276相连接。 在机械动力的作用下, 中心轮传动装置将驱动朴翼上下朴动,向前或向后扳动主翼移动器 把手 277 , 朴翼可前伸后掠。
图 17 , 18表明了朴翼飞行的力学原理, 朴翼飞机能否飞行, 以什么方式飞行, 这使人们不觉会想到空中的飞鸟。 看起来, 鸟的 飞行很简单, 其实, 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讲, 鸟的朴翼飞行是相 当复杂的。 和其它飞行器一样, 朴翼飞机也需要升力来克服自身的 重力, 需要推力克服前进的阻力。 现代的飞机大多是通过涡喷或涡 轮发动机的螺旋桨, 产生推力, 靠气流流经刚性直翼上下面的压力 差产生升力, 实现空中飞行; 旋翼直升机, 则是通过机身上部一副 巨大的旋翼产生升力,利用后部尾桨产生的推力和拉力形成与旋翼 反作用扭矩方向相反的平衡力矩, 来实现直升机在空中的飞行。 而 朴翼飞机要实现空中飞行,就需要朴翼既要产生出升力来克服其自 身的重量, 同时又要产生推力抵挡前进的阻力。 朴翼是怎样产生升 力和推力的,朴翼产生的升力和推力能否克服自身的重力和前进的 阻力, 使该飞机在空中飞行。 如在环形传动装置的作用下, 朴翼 D 的前缘沿着运行轨迹, 自上而下由 A运行至 B, 自下而上由 B运 行到 A , 完成一个周期 (见图 17 ) , 当该飞机以每秒 15次的朴 翼频率, 在仰角控制装置的作用下, 自上而下由 A朴到 a的某一 瞬间,作用在翼面上 0点的空气动力 F可分解为升力 和阻力 F2, 由于朴翼前缘下压成负仰角, 从上前方 A向下后方 B沿弧线运动, 翼面感受到的相对气流 VG来自于前下方, 在作用点 0上产生一个 瞬间推力。所以空气动力 F在作用点垂直方向的前方倾斜成一个角 度6。 升力 向上前方倾斜, 阻力 F2沿气流 Vo方向与升力 F1垂 直。 在朴翼下朴动力的作用下, 流进翼面的气流被集中加速推向机 翼的后下方 C 处。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气流对翼面会产生一个大 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反推力, 所以, 朴翼自上而下由 A 沿弧线朴 到 B时, 能产生足够的升力和推力。
当朴翼自下而上由 B朴到 b的某一瞬间(参见图 18 )由于朴 翼向上运动, 作用到上翼面的气流分量 Vs来自于上前方, 同时, 由于朴翼是自下而上成正仰角向前上方沿弧线运动,下翼面感受到 的气流 Vm来自于前下方, 因翼面是倾斜向上成正仰角, 作用在上 下翼面气流分量的合成 VG偏向平行线的下方, 在下翼面作用点 0 处, 空气动力 F偏向垂直方向的后方, 分解成沿气流 Vo方向的阻 力 F2和垂直于阻力 F2的升力 Fl 可见, 朴翼自下而上由 B沿弧 线朴到 A时, 主要产生的是升力。
当朴翼的仰角处于水平状态, 飞机进入原始朴翼飞行时, 朴 翼自上而下由 A朴到 B , 气流被推向后下方的 D处, 这时, 推力 相对减小, 升力相对增加; 当自下而上由 B朴到 A时, 升力相对 減小, 阻力相对增加。 这时, 飞机进入原始朴翼飞行下的勾速直线 飞行状态。
本发明朴翼飞机在材料的选用上, 构成载荷支撑结构的管 件, 如上直翼 A , 朴翼支撑框 B、 机舱(:、 水陆行驶起落架 F及 朴翼、 尾翼翼梁等构件, 是采用钛合金、 尼龙、 碳素纤维复合材料 或其它类似的航空新材料构成。
通过阅读本说明书, 本技术领域里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看出 本发明能够实现前面所述的所有目的,并能够对本发明作出种种改 进以及等同代换,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权利要求所述, 而且不 限于上面的说明和阐述, 在权利要求范围以内所有改变、 变型都属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工业应用
本发明的朴翼飞机可用于空中旅行、 交通管理、 森林、 农田 的防护及各秤空中作业, 是理想的空中交通工具, 也可作为航模玩 具。

Claims (42)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朴翼飞机, 包括机舱( C ) 、 机翼( A , D ) 、 尾翼 ( E ) 、 起落架( F ) 、 动力系统、 传动系统、 操纵系统, 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机翼包括一对上直翼( A )及一对朴翼( D )设在 机舱( C ) 的上方, 所述的上直翼( A ) 与朴翼( D ) 通过朴翼 支撑框架( B ) 与机舱 ( C )相连, 所述的上直翼( A )设在朴 翼支撑框架( B ) 的顶部, 而所述的一对朴翼( D )在所述的朴 翼支撑框架( B ) 的两側向外延伸, 所述的朴翼( D ) 由主中梁 端部的凹形球关节与支撑框架( B ) 上传动装置上的凸形球关节 相连接构成球关节 ( 16 ), 在传动系统的作用下成弧形上下朴动。
  2. 2.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直翼 ( A ) , 是一对前部向上拱起且自中部向两端呈大约 15。 上反角 的平面翼, 设置在机身的上部, 用以保持朴翼飞行的平衡, 其仰角 可在 ±30 ° 范围内, 由机舱右側的上直翼仰角控制器( 34 )调整。
  3. 3. 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直翼 是一个充有惰性气体的气嚢翼。
  4. 4. 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朴翼支撑 框架( B )设置在机身的中部, 由四根竖向管件( 112、 113、 114、 115 )上部与上直翼( A )相连接, 下部与机般 ( C )相连 接, 在竖向管件的中部或下部连接着四根横向管件( 74、 74 ' ) 和( 76 , 76 ' )构成左右朴翼支撑主翼梁。
  5. 5. 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朴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 C ) 是由四根纵向管件( 138、 139、 140、 141 )与前后两个椭圆形 管件( 142、 143 )相连接, 在椭圆管件的前后端各有一个 U型 管件( 144、 145 ) 与之相连接, 在 U型管件的弯曲处, 上下各 有 4根弯曲管件(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端与 U型管件相连接, 另一端与椭圆形管件相连接, 形成 一个流线型机舱框架( C: ) 。
  6. 6. 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朴翼飞机, 所述朴翼( D )是由主翼梁 ( 74、 75、 76 ) , 主关节 ( 77、 78、 79 ) ; 中翼梁( 80、 81、 82 ) , 中关节 ( 83、 84 ) ; 前翼梁( 85、 86、 87 ) , 前关节 ( 88、 89、 90 );翼掌梁( 91、 92、 93 ),掌关节 ( 94、 95、 96 ) 及翼掌等所组成, 其特征在于:
    -主翼梁与主关节分别是由主前梁( 74 ) , 主中梁( 75 ) , 主后梁( 76 ) , 主前节 ( 77 ) , 主中节 ( 78 ) , 主后节 ( 79 ) 所组成; 主前梁与主后梁是可伸缩梁, 它们一端分别与朴翼支撑框 架( B )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主前节, 主后节相连接; 主中梁 也是一个伸缩梁, 端部是凸形球关节, 与环型传动装置( G ) 上 的凹形球关节相套接形成球关节 ( 16 ) , 另一端穿过主中节, 在 中部与主中节相连接; 主中节是一个球型关节, 是主中梁的支点, 也是朴翼的支点关节, 在主中梁力矩的作用下, 主关节球上下转动 使朴翼上下朴动;
    -中翼梁与中关节分别是由中前梁( 80 ) , 中心梁( 81 ) , 中后梁( 82 ) , 中前节 ( 83 ) , 中后节 ( 84 ) 所组成; 中前梁 与中后梁的一端分别与主前节、 主后节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中前 节, 中后节相连接; 中心梁是主中梁在中翼梁段的延伸, 在来自于 主中梁力矩的作用下, 中翼梁与中关节段的作用是在朴翼上下朴动 时, 使朴翼的翼中心产生前后位移, 即上朴时由后下方朴向前上 方; 下朴时由前上方朴向后下方, 翼尖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
    -前翼梁与前关节分别是由前前梁( 85 ) , 前中梁( 86 ) , 前后梁( 87 ) , 前前节 ( 88 ) , 前中节 ( 89 ) , 前后节 ( 90 ) 所组成; 前前梁和前后梁都是可控的伸缩梁, 它们的一端分别与中 前节, 中后节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前前节、 前后节相连接; 前中 梁是主中梁在前翼梁段的延伸, 端部是前中节, 前翼梁与前关节段 的作用是在左右翼盘( 31、 32 ) 的操纵下, 两翼可前后伸展。
    -掌翼梁与掌关节分别是由掌翼前梁 ( 91 ) , 掌翼中梁 ( 92 ), 掌翼后梁( 93 )、 掌前节 ( 94 )、 掌中节 ( 95 ) , 掌 后节 ( 96 ) 所组成; 掌翼前梁与掌翼后梁是可控的伸缩梁, 它们 的一端分别与前前节、 前后节相连接, 另一端分别与掌前节、 前后 节相连接; 掌翼中梁是一个 U型梁, 一端与前中节相连接, 另一 端与掌中节相连接; 翼掌梁与掌关节的作用是, 在左右翼掌操纵盘 ( 35 , 36 ) 的操纵下, 两翼翼掌可前后伸展;
    -翼掌是由掌心盘( 97 )、 掌环( 98 )、 掌筋 ( 99 )、 掌指 ( - D9 ) 所组成; 掌心盘是套接在掌中节球的外部, 掌指分别穿过 掌筋、 掌环、 固定在掌心盘上, 形成翼掌扇面, 掌环( 98 ) 卡在 U型掌翼中梁内, 可加强翼掌与主翼间的强度。
  7. 7. 按权刮要求 6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前中节 ( 89 ) 是朴翼的中心结点, 结点的中心是张力线支柱( 100 ), 支撑着横 向张力线( 101 )和纵向张力线( 102 ) , 可以用来加强朴翼的刚 性与强度。
  8. 8. 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朴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朴翼( D ) 包括( D ' )是一个自由活动翼。 朴翼( D ' ) 的主翼梁( 74、 74 ' , 76、 76 <sup>Λ</sup> )与机身两侧的主翼环( 239、 239 ' )相连结, 主翼环的横梁( 241、 241 ' )中心是个球形转动轴( 240、 240 ' )、 轴心穿过中心轴( 10 )与机舱主梁( 138、 139 )相连结。 当按一定 角度上下转动主翼环时, 可改变朴翼( D ' ) 的正负仰角; 当内 外扭转主翼环时, 可改变朴翼( D ' ) 的前伸后掠翼。
  9. 9.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 ( D )进一步包括朴翼( D - 1 )是刚性翼, 由主翼和翼掌构成, 主翼是由主翼梁( 74、 75、 76 ) 、 主关节 ( 77、. 78、 79 ) 、 固定翼面 ( 128 ) 、 活动翼面 ( 129 ) 、 主翼盘( 130 ) 所组成; 翼掌是由掌翼纵梁( 91 ) 、 翼掌横梁( 92 ) , 掌翼盘( 97 ) 、 掌翼固定面 ( 131 )所组成, 掌翼盘( 97 )夹固在主翼盘( 130 ) 中间, 在翼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可前后转动, 使翼掌前伸后掠, 在 主中节球上有一个仰角支杆, 端部是前拉线, 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 主前节与主后节端部滑轮与仰角控制盘( 47 )相连接, 在仰角控 制装置的作用下, 实现朴翼仰角的改变。
  10. 10.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机的 尾翼是一个可伸缩的扇形翼面 ( E ) , 尾翼前梁( 103 ) 与中梁
    ( 104 )之间是固定翼面, 中梁以内是可伸缩翼面, 尾翼的中部是 一个三角形的支撑框架( 105 ) ,框架的上面是上稳定翼( 106 ) , 左右两边是伸力臂( 107, 107 ' ), 支撑框架的内部是尾翼伸缩 压杆( 108 ) , 前端的尾翼正负仰角摇臂 ( 109 ) 与尾翼主梁
    ( 126 ) 端部的球形卡座( 127 )相卡接, 构成一个可上翘下压, 可放大缩小的扇形翼面。
  11. 11.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陆 行驶起落架( F ), 在前后起落架机轮( 7 )和( 6、 6 ' )上各 套着一个流线型冲气气嚢( 124 ) , ( 125、 125 ' ), 该气嚢可 充装比空气轻的惰性气体, 在主起落架主梁( 71 ) 下面, 设置一 个螺旋推进器( 70 ) , 该推进器的前端是一个台形齿轮( 68 ) , 该齿轮与主起落架中轴上的台形齿轮( 69 ) 成直角相啮合; 在机 舱的左侧有一个推进器控制杆( 72 )与推进器( 70 )的传动轴相 连接; 当启动主起落架机轮( 6 , 6 ' )后, 向前推动推进器控制 杆( 72 ) , .推进器的传动齿轮与主起落架中轴上的传动齿轮相啮 合, 为螺旋推进器( 70 )提供飞机在水面上行驶的动力。
  12. 12.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陆 行驶起落架( F )进一步包括伸缩式行驶起落架( ) , 该起落 架是由前机轮主梁上的脚踏盘( 132 )在脚踏动力的作用下, 拉动 该盘上的两根提升线( 133 )和( 134 ), 提升线( 133 )向后分 成 4根拉线分别穿进起落架主梁( 135 )和( 135 ' )两侧的滑轮, 固定在起落架伸缩梁( 136 )和( 136 ' ) 上部的两侧; 提升线 ( 134 ) 向前下方分两条拉线穿过前主梁( 27 ) 两侧的滑轮, 固 定在前轮伸缩梁( 137 )的两侧, 脚踏盘的转动可通过提升拉线使 起落架主梁( 135 )和( 135 ' )向上升起或使伸缩梁( 136 )和 ( 136 ' ) 向下伸出, 也可通过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21 )传 递机械动力提升起落架( ) , 当起落架上升到一定高度时, 可 向后扳动起落架升降控制杆( 221 )销定脚踏盘( 132 ) , 同时, 变速箱 ( 2 )左侧的传动轮( 3 )通过传动带 ( 4 )与传动轮( 120 ) 相连接,传动轮( 120 )的外側是台型组合齿轮( 121 )和( 122 ), 与齿轮( 122 )以伸缩轴( 220 )同轴的台形齿轮 ( 123 )与起落 架传动轮( 5 )相啮合, 为伸缩起落架( Ft )提供地面行驶动力。
  13. 13.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动力系统是, 在机舱的下面安装一台航空发动机
    ( 1 ) , 发动机的动力轮在传递动力时, 可分为两路, 一路是通过 传动带传递给从动轮( 24 ) , 然后由传动带( 28 )传递给螺旋桨 的转动轮( 25 ) , 为设置在机身后部的螺旋桨( 26 )提供后推备 用动力; 另一路是通过传动轴传递给齿轮变速箱 ( 2 ), 经过变速 箱内齿轮组合后分离出左右两个传动轮, 左側传动轮( 3 )通过传 动带 ( 4 )与主起落架传动轮( 5 )相连接, 可提供飞机在起落前 后地面行驶动力, 右侧传动轮通过传动带 ( 8 ) 与传动中心轴
    ( 10 ) 上的传动轮( 9 )相连接, 为传动装置提供朴翼动力。
  14. 14. 按权利要求 13所迷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机的 动力系统进一步包括人体动力系统, 在机舱的前部, 有一个人体动 力传动装置, 它是由左右脚踏板( 17 , 17 ' ) , 大轮盘( 18 ) , 小轮盘( 19 )构成, 大轮盘通过齿轮链条( 20 )与传动中心轴上 的轮盘( 21 )相连接, 可为朴翼提供人体动力; 小轮盘通过齿轮 链条( 22 ) , 与变速箱上的同轴轮盘( 23 )相连接, 可为地面行 驶提供人体动力。
  15. 15.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传动系统, 是由机身两侧的环形传动装置( G ) 构成, 该传动装置是由环形盘和环形轨道构成环形轨道底盘
    ( 11 ) , 在环形轨道中间有一个槽形滑轮, 在该滑轮的内外側各 固定有一个圆盘,每个圆盘上下部对称地分布着四个滚动轮与环形 轨道平面内外相切, 于是, 在环形轨道上就形成了一个滚动轮盘
    ( 12 ) , 滚动轮盘的外侧是固定在环形链条( 13 )上, 环形链条 是与环形轨道底盘上下的齿轮盘( 14 ) 、 ( 15 )相连接, 环形链 条的外侧固定的是凹型球关节,该凹型关节与主中梁端部的凸形关 节相连接,形成一个可以上下、左右旋转 90。 的球形关节 ( 16 ) , 在发动机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9 )将带动环形传动 装置上的传动齿轮盘( 14、 14 ' , 15、 15 ' )转动, 同时环形 齿轮链条上的滚动轮盘( 12 、 12 ' ) 将沿环形轨道前后上下运 行, 当滚动轮盘在环形轨道上由下后方向上前方运动时, 朴翼就由 上前方朴向下后方; 当滚动轮盘由上前方向下后方运行时, 朴翼就 由下后方朴向上前方, 翼尖在空间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
  16. 16.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传动系统, 是一种椭圆轨道传动装置( ) , 该 装置是由大椭圓轮盘( 175 ) , 小椭圆轮盘( 176 )构成椭圆轨道, 在椭圆轨道中有中心轴( 10 ) , 中心轴的两端是伸缩臂( 168, 168 <sup>r</sup> ) , 伸缩臂的前端有一个滚动轮( 192 ) , 在滚动轮的内侧 是支撑轮( 196 ) , 外侧是凹型球关节, 该球关节与主中梁端部的 凸型球关节相套接, 构成一个可上下、 左右旋转 90。 的球型关节
    ( 16 ) 。 在发动机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9 ) 带动 伸缩臂在椭圆轨道上运行, 当伸缩臂端部的滚动轮( 192 )在后半 椭圓轨道上由下向上运行时, 朴翼由上向前向下运动; 当滚动轮
    ( 192 )在前半椭圆轨道向下运行时, 朴翼由下向后向上运动, 在 朴翼反作用力的作用下, 当伸缩臂在上半椭圆轨道运行时, 支撑轮
    ( 196 ) 沿小椭圆外环轨道运行。 当伸缩臂在下半椭圆轨道运行 时, 滚动轮( 192 )在大椭圆内环轨道运行, 在椭圆轨道传动系统 的作用下, 朴翼在朴动时, 翼尖在空间划过的轨迹呈螺旋形, 这种 没有人为操纵与控制的朴翼飞行方式, 称为原始朴翼飞行方式。
  17. 17.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传动系统, 是一种推拉臂传动装置( G<sub>2</sub> ) , 该装 置是由中心轴( 10 ) 和中心轴动力臂 ( 166、 166 ' ) 构成中心 曲轴, 中心轴动力臂是可伸缩臂, 动力臂的伸缩杵( 167 )通过拉 线与该力臂内侧的转动轮( 169 )相连接, 在转动轮( 169 )的转 柄上, 有两条拉线分别穿过中心轴两侧的滑轮( 170 , 171 )与移 动盘( 172 )相连接,移动盘的后部与菱形推拉杆( 173 )相连接, 在菱形推拉杆后座 ( 174 ) 的两侧, 各有一条拉线与幅角绞盘
    ( 177 )相连接, 在支撑框架( B ) 的两侧, 各有一个竖直轨道
    ( 178、 178 ' ) , 轨道的上下两端各有一个滑轮( 179、 180 ) 在轨道的内部有一个槽形滑轮移动盘( 181、 181 ' ), 可在轨道 上下移动, 在移动盘( 181 ) 的外侧连接一个朴翼拉丝( 182 ) , 拉丝的两端分別穿过竖直轨道上下端的滑轮( 179、 180 )与主前 节、 主中节、 主后节上下拉环( 183, 183 ' )相连接, 另外, 中 心轴动力臂通过球关节 ( 184 )与推拉臂 ( 185 )相连接, 推拉臂 的端部是一个可转动球关节 ( 186 )固定在轨道移动盘( 181 )的 内侧, 在中心轴传动轮( 9 ) 的两側, 各有一个传动轮( 187 、 187 ' ;)分别通过链条( 188、 188 7 )与传动轮( 189、 189 ' ) 相连接, 在传动轮( 189、 189 ' )上各有一个同轴轮( 190、 190 ' ) 由推拉杆与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 ( 16 )相连接, 球关节 ( 16 ) 的端部是一个转动轮( 191 ) , 卡在导轨中可前后移动, 该推拉臂传动装置在发动机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 9 )将带动中心轴转动, 当中心轴动力臂 ( 166、 166 ' )由上 向下运动时, 推拉臂( 185 )把轨道上的移动盘( 181 )由上向下 拉, 这时在朴翼拉丝向上的拉力作用下, 朴翼由下被拉向上方, 同 时, 传动轮( 190 )上的推拉杆把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由后向前 推, 使朴翼在向上朴动时, 由下后方朴向上前方, 当中心轴动力臂 由下向上运动时, 推拉臂( 185 )把轨道上的移动盘( 181 )由下 推向上方,在朴翼拉丝向下的拉力下,朴翼由上被拉向下方, 同时, 传动轮 ( 190 )上的推拉杆把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由前向后推, 使 朴翼在向下朴动时, 由上前方朴向下后方, 翼尖在飞行中划过的轨 迹呈螺旋形。
  18. 18.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传动系统, 是一种中心轴传动装置( G<sub>3</sub> ) , 该装 置是由中心轴( 10 ) 和中心轴动力臂( 194、 194 ' ) 构成中心 曲轴, 中心轴动力臂是可伸缩臂, 动力臂的伸缩杆( 195 )通过拉 线与该力臂内侧的传动轮( 197 )相连接, 在传动轮( 197 )的转 柄上, 有两条拉线, 分别穿过中心轴两侧的滑轮( 198, 199 )与 移动盘( 205 )相连接, 移动盘的后部与菱形推拉杵( 201 )相连 接, 在菱形推拉杆后座( 202、 202 ' )的两側, 有一条拉线与幅 角绞盘( 204、 204 ' )连接, 在中心轴传动轮( 9 )的两侧各有 一个传动轮( 206、 206 ' )通过链条( 207、 207 ' )与传动轮 ( 208 、 208 ' )相连接, 在传动轮 ( 208 ) 上有一个同轴轮 ( 209 ) 由推拉杆与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 ( 16 )相连接, 球关节 ( 16 ) 的端部是一个转动轮( 210 ) 卡在导轨中可前后移动, 中 心轴动力臂的端部通过球关节 ( 211、 211 ' )与推拉臂( 212、 212 <sup>7</sup> )相连接,推拉臂的端部是一个可转动关节 ( 213、 213 ' ) 与主前节、主中节、主后节上的拱形支撑( 214、 214 ' )相连接, 在发动机动力的作用下, 传动中心轴上的传动轮( 9 )将带动中心 曲轴转动, 当中心曲轴动力臂由上向下运动时, 推拉臂把朴翼由上 向下拉, 同时传动轮( 209、 209 ' )上的推拉杵把主中节端部的 球关节 ( 16 ) 由前向后推, 使朴翼在向下朴动时由上前方朴向后 下方; 当中心轴动力臂由下向上运动时, 推拉臂把朴翼由下向上 推, 同时传动轮推拉杆把主中节端部的球关节由后向前拉, 使朴翼 在向上朴动时, 由下后方朴向上前方, 翼尖在空中划过的轨迹呈螺 旋形。
  19. 19. 按权利要求 1 ― 12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 机主翼的操纵与控制系统是在前起落架的主梁上,装有左翼操纵盘 ( 31 ) 和右翼操纵盘( 32 ) , 左翼或右翼控制盘的拉线( 148 ) 通过左右朴翼支撑桥( 40 ) , —端固定在左翼或右翼前关节的前 前节 ( 88 )上, 另一端固定在前后节 ( 90 )上, 在方向盘( 110 ) 下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左翼盘控制把手 ( 29 ) 和右翼盘控制把 手( 30 ) , 当左右两个翼盘控制把手同时向前推动时, 飞机的左 右两主翼向前移动; 当左右翼盘控制把手同时向后拉动时, 飞机左 右两主翼向后移动, 当左把手向前推动, 右把手向右推动时, 飞机 向右急转弯,反之, 向左急转弯, 当左右两把手回到原位并锁定后, 飞机恢复到原始朴翼飞行状态。
  20. 20. 按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机主 翼的操纵与控制进一步包括翼掌的操纵与控制,在前起落架主梁左 右翼操纵盘的上方, 分别有左翼掌搡纵盘( 35 ) 和右翼掌操纵盘
    ( 36 ) , 右翼掌操纵盘的拉线( 149 ) 通过朴翼支撑桥( 40 ) 、 一端固定在掌关节的掌前节 ( 94 ) , 另一端固定在掌后节 ( 96 ) , 在方向盘的下方、 左右翼盘控制把手的外側, 各有一个左翼掌控制 把手 ( 33 )和右翼掌控制把手( 34 ) , 当飞机在其它作用力的作 用下, 出现纵向不平衡, 即前重后轻, 机头向下倾斜, 这时, 左右 翼掌操纵把手同时向前推动, 左右翼掌会同时向前伸展, 克服飞机 重心的前移, 当飞机出现后重前轻, 机头上仰时, 这时左右翼掌把 手同时向后拉动, 左右翼掌会同时向后掠翼, 克服飞机重心后移。
  21. 21.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仰角控制装置是由机舱两側的仰角控制手盘
    ( 43 )、 手闸 ( 44 )、 手扣( 45 )、 控制盘( 46 ) 、 控制盘脚 扣( 49 ) 、 后拉线( 216 )及主中节下部的仰角控制摇盘( 47 ) 摇杵( 48 ) 、 摇杆法兰 ( 165 ) 、 摇杵拉力器( 217 ) 、 前拉线
    ( 218 ) 所组成, 前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掌前节的上部与下部, 然后经过掌心盘支柱( 219 )的上下端部的滑轮, 再穿过掌后节上 下部的滑轮折回穿过掌心盘( 97 ) 上下部的滑轮, 中部与仰角控 制摇盘( 47 )相连接; 后拉线的两端固定在摇杆柄部, 而后经过 主前节及主后节上的滑轮及朴翼支撑桥, 中部与仰角控制盘
    ( 46 )相连接, 利用仰角控制装置可改变朴翼朴动时的仰角, 即 手握仰角控制手盘, 用大姆指按把手前端手扣( 45 ) ,手闸 ( 44 ) 会弹起, 这时, 摇杵失去手闸拉线向下的拉力, 被摇柄拉力器拉进 摇杆法兰卡座内, 于是在中翼梁前后位移的作用下, 当朴翼由下向 上朴时, 中翼梁上的摇杆法兰由前向后移, 卡在法兰卡座上的摇杆 ( 48 )带动摇盘( 47 )向后转, 在前拉线拉力的作用下朴翼的前 缘向上抬起, 后缘向下压, 朴翼的仰角增大, 成正仰角; 当朴翼由 上向下朴动时, 中翼梁上摇杆法兰由后向前移, 卡在法兰卡座上的 摇杵( 48 )带动摇盘( 47 )向前转, 在前拉线拉力的作用下, 朴 翼的前缘向下压, 后缘向上抬起, 朴翼的仰角減少成负仰角; 正负 仰角相差约 + 30 ° ~ - 30 ° , 当合上手闸时, 仰角的改变受控于 机舱内的仰角控制手盘( 43 ) , 同时踩下控制盘脚踏扣( 49 ) , 方向盘( 110 ) 可转动仰角控制盘( 46 ) 控制朴翼仰角。
  22. 22. 按权利要求 1 一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的翼尖控制装置是由机航两側的翼尖控制盘( 50 )、 翼尖控制手闸 ( 51 )、 翼尖控制手扣( 52 )、 后拉线( 155 )及 仰角控制摇盘上部的翼尖控制摇盘( 54 )、 摇杆( 55 )、 翼尖控 制摇杆法兰 ( 56 ) 、 摇杆拉力器( 156 ) 、 前拉线( 157 ) 所组 成, 翼尖前拉线中部与控制摇盘( 54 )相连接, 而后穿过掌心盘 上下面滑轮, 两端分别固定在翼尖摇柄( 158 )上下端, 在原始朴 翼飞行中, 翼尖是和整个翼面自上而下地朴动, 当手握翼尖控制盘 把手, 用大姆指按动把手端的手扣( 52 )时,翼尖控制手闸 ( 51 ) 被弹起, 这时仰角控制摇杆失去手闸拉线的拉力, 被摇杆拉力器拉 进摇杆法兰卡座内, 于是在前翼梁位移的作用下, 当朴翼由上向下 朴时, 翼尖向下向内压并弯曲; 当朴翼由下向上朴时, 翼尖向上翘 起, 当手握翼尖控制把手, 四指用力可合上手闸, 手扣自动把手闸 扣上, 这时, 翼尖的改变受控于机舱内的翼尖控制盘( 50 ) , 当 向上扳动把手时, 翼尖向下压并向内弯曲, 向下按时, 翼尖向上翘 起, 把手放在中部并锁定时, 翼尖恢复到原位。
  23. 23.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该飞机朴翼的前缘与后缘, 分布有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控制装 置;
    前缘襟翼控制装置是由机舱右侧的襟翼脚踏盘( 57 ), 操纵 拉线( 159 )、 前缘襟翼( 58 )、 前襟翼摇臂 ( 59 )组成, 前缘 襟翼平时依附在朴翼的前缘, 当控制杆向前推动时, 朴翼前缘下面 的摇臂下端被拉线向后拉, 上端向前推, 使前缘襟翼向前下方展 开, 当脚踏盘失去踏力, 前缘襟翼会附贴在朴翼的前缘;
    后缘襟翼控制装置, 是由机舱左右两侧右缘襟翼控制杆 ( 73 . 73 ' ) , 操纵拉线( 160 ) 、 后缘襟翼( 60 ) 、 后襟翼 摇臂( 61 ) 所构成。 当搡纵杆向后拉时, 后缘襟翼前梁上的摇臂 下端被拉向下方, 这时, 后缘襟翼向下压, 当操纵杆向前推动时, 该摇臂上端被拉向上方, 这时后缘襟翼向上翘起。
  24. 24.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在所述飞机变速箱 ( 2 ) 的前部有一个朴翼频率调频装置
    ( 62 ) , 该装置把朴翼的频率每秒 8 ~ 60次划分成四个挡位, 由 调频控制杆( 63 )控制、 当调频控制杆由前向后扳动一挡时, 朴 翼的频率每秒可达 8 ~ 15次; 调频控制杆扳到二挡时, 朴翼的频 率每秒可达 15 ~ 30次; 调频控制杵扳到三挡时, 朴翼的频率每秒 可达 30 ~ 50次; 调频控制杵扳到四挡时, 朴翼的频率每秒可达 60次以上的高速, 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 该朴翼飞机两翼朴动时, 不再是纯粹的上下朴动, 而是朴动的同时伴随着旋转, 这样既可把 上朴时产生的阻力变成了升力, 又克服了两翼在高频率上下朴动 时, 因共振现象给材料带来的破坏力。
  25. 25.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具有一种朴翼幅角控制装置, 在机舱的两侧各有一个 幅角脚踏盘( 37、 37 ' ), 幅角控制线( 38、 38 ' )两端分别 穿过主前梁( 74 ) 、 主后梁( 76 ) 固定在主前节 ( 77 ) 与主后 节 ( 79 )上。 另两端合二为一固定在幅角脚踏盘( 37 ) , 在主前 节与主前梁, 主后节与主后梁之间各有一个朴翼支撑桥( 40 、 41 ) , 除幅角控制拉线外, 所有的朴翼控制拉线都布设在朴翼支 撑桥上, 在幅角脚踏盘( 37 ) 的前端有一个幅角脚踏板( 42 ) , 在脚踏板的中部有一个脚踏扣( 39 ) , 当踩下脚踏板( 42 ) 时, 主翼梁向内收缩, 幅角支撑桥向上拱起, 这时朴翼的幅角增大, 当 脚踏板失去下踩作用力时, 脚踏扣( 39 )把脚踏盘( 37 )锁定, 这时, 朴翼幅角也被限定, 在脚踏动力的作用下, 脚踏盘( 37 ) 可在三个挡位上限定朴翼的幅角,使幅角可在 45。 ~ 90 ° 范围内 变动。
  26. 26. 按权利要求 1 ― 12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飞机具有一种尾翼伸缩装置, 在机舱的左侧有一个尾翼仰 角控制杆( 64 ) , 尾翼仰角控制拉线( 161 ) 的两端分别固定在 尾翼摇臂 ( 109 ) 的上下端, 中部与控制杆( 64 )相连接, 控制 杆( 64 )的上端是尾翼仰角控制手扣( 65 ) , 在机舱的左前方是 尾翼翼面收缩控制脚踏板( 66 ) ,脚踏板的前端是脚踏扣( 67 ) , 脚踏板拉线( 162 )穿过尾翼主梁( 126 ) , 固定在尾翼伸缩压杆
    ( 108 ) 上, 当调整尾翼的仰角时, 大拇指向下按动控制手扣 ( 65 ) , 向前推动仰角控制杆, 这时尾翼的后缘向上翘起, 向后 拉动仰角控制杆, 尾翼的后缘向下压, 当控制手扣失去大姆指的压 力后, 仰角控制杆被锁定, 当用左脚向前蹬控制脚踏板( 66 ) , 控制拉线向下拉动尾翼伸缩压杵( 108 ) , 尾翼左右两侧的伸力臂 向内收缩, 可收缩翼面被伸缩压杆( 108 ) 压进三角形支撑框架 ( 105 ) 内, 形成下稳定翼, 当脚踏板失去脚踏动力后, 伸缩压杆 失去向下的拉力, 尾翼左右伸力臂把被压缩的翼面向外弹出, 翼面 积放大, 在尾翼伸缩装置的作用下, 尾翼的面积可在 3:1的范围内 伸缩。
  27. 27.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 框架( B )和机舱( C )构成一可封闭的流线型机身 ( BC ) , 上直翼( A ) 是一个可拆装的附助翼, 根据飞行的需要由机身
    ( BC )两侧的拆装接管( 116、 117、 118、 119 )处安装或拆 除; 在流线型机身 ( BC )的左右两侧, 设置有椭圆轨道传动装置 ( G! ) , 传递朴翼动力。
  28. 28. 按权利要求 1 、 5和 10 - 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具有四片机翼( ADi 、 ADx ' , AD<sub>2</sub>、 AD<sub>2</sub><sup>r</sup> )分布在机身的两側, 翼的前部设有气窗 ( 222 ) , 后部依次排列着多个缝翼( 223 ) , 翼的中部设有翼盘( 225 ) , 翼盘的内侧是主翼, 外側是翼掌( 226 ), 该翼的形状近似鸟翼或 昆虫翼。
  29. 29. 按权利要求 13、 14、 16、 24、 27、 28中任一项所述 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的传动系统主要包括中 心轴( 10 )作用下的伸缩臂( 227、 227 ' ) , 椭圆轨道传动装 置( Gi ) 和由导向盘( 230、 230 ' )组成的翼平衡导向装置构 成, 在机械动力或人体动力的作用下, 机身左右侧两翼沿弧形上下 交错平行运动, 下行时, 气流可关闭前部气窗及后部缝翼;上行时, 气流可打开前部气窗及后部缝翼,具有近似鸟翼上下运动增升减阻 的功能, 这种运动方式, 称为四片旋朴翼运动方式。
  30. 30. 按权利要求 29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朴翼为六 片。
  31. 31. 按权利要求 29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朴翼为八 片。
  32. 32. 按权利要求 19、 20、 26和 28 - 29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 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四片旋朴翼的操纵系统包括翼 掌控制器。 该控制器设置在方向盘( 110 )的左右侧, 由控制器把 手( 238、 238 ' )控制, 当同时向后拉动两控制器把手( 238、 238 ' )时,导向盘向外移动并带动翼面后部拉丝( 233、 233 ' , 234、 234 ' )使翼掌向后收缩; 当同时向前推动两翼掌控制器把、 手时, 导向盘向内移动并带动翼面前部拉丝 ( 235 、 235 ' , 236、 236 ' )使翼掌向前伸展; 当向前推动右把手 ( 238 ) 同时 向后扳动左把手( 238 ' )时, 机身右侧两翼掌向前伸展, 左侧两 翼掌向后收缩, 翼掌控制器起着破坏飞机平衡和恢复平衡的作用。
  33. 33. 按权利要求 19、 20、 26和 28 - 30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 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四片旋朴翼的操纵系统进一步 包括仰角控制器, 该控制器设置在机舱的两侧, 由导向盘控制器把手 ( 237、 237 ' )控制, 当向上扳动控制器把手( 237、 237 ' ) 时, 导向盘向上移动, 翼的前沿向下压成负仰角; 当向下推动控制 器把手( 237、 237 ' )时, 导向盘向下移动, 翼的前沿向上抬起 成正仰角。
  34. 34. 按权利要求 28 - 31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朴翼飞机四片旋朴翼的仰角控制器更进一步包括四翼上下 旋朴运动中, 在导向装置上导向轮( 231、 231 ' , 232、 232 ' ) 的作用下, 对翼掌上下扭转的控制, 翼掌在上下运动时发生的上下 扭转所产生的力, 正是机身所需要的推进力。
  35. 35. 按权利要求 1、 5、 10 - 14、 18、 26 - 29中任一项所 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是在中心曲轴传动装 置作用下的单朴翼飞机, 其所述朴翼( BD、 BD ' )与四片旋朴 翼( ADi、 ADj <sup>7</sup> , AD<sub>2</sub>、 AD<sub>2</sub> ' )有着近似的翼形结构及气动 力功能。
  36. 36. 按权利要求 19或 35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的朴翼飞机主翼的操纵与控制,进一步包括在机身的两側所设的翼 环( 257、 257 ' 整主翼的前伸后掠,该翼环通过拉线( 258、 258 ' )与前起落架主梁上的操纵盘 31、 32相连接, 并由方向盘 下方的操纵盘把手 29、 30来操纵。
  37. 37. 按权利要求 20、 32和 35 - 36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对翼掌的操纵与控制, 进一步包括在 传动轮( 250、 250 ' ) 的上方, 各设有一个同径导轮( 251 、 251 ' ) 与之相啮合, 在导轮( 251 、 251 ' ) 上各有一个导杆
    ( 252、 252 ' )与翼掌摇臂( 253、 253 ' )相连接, 翼掌摇臂 通过拉线( 254、 254 ' )分别与翼掌主肋 ( 255、 255 ' )相连 接, 在机械动力的作用下, 传动轮( 250、 250 ' )将带动翼掌驱 动轮( 251、 251 ' )工作, 朴翼自上向下朴动, 翼掌向前伸展并 向下扭转; 朴翼自下向上朴动, 翼掌向后掠并向上扭转。
  38. 38. 按权利要求 21、 33和 35 - 37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对仰角的操纵与控制,进一步包括在主 翼梁上设有仰角摇臂( 245、 245 ' ), 通过拉线( 246、 246 ' ) 与机舱左侧的仰角控制器( 247 )相连接, 在仰角控制器的下部有 一导杆( 248 ) 与导轮( 249 )相连接, 导轮( 249 ) 与传动轮
    ( 250 )相啮合, 在机械动力的作用下, 传动轮( 250 )带动仰角 驱动导轮( 249 )工作, 朴翼自上向下朴动, 翼面前缘向下偏转成 为负仰角; 朴翼自下向上朴动, 翼面前缘向上偏转成为正仰角, 当 合上仰角控制器 ( 247 ) 的手闸 ( 256 ) 时, 把手顶部的手扣 ( 257 ) 弹出, 仰角控制器脱离机械动力控制, 可有人力搡纵。
  39. 39. 按权利要求 25、 35― 38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的朴翼飞机对幅角的操纵与控制,进一步包括在中心轴 动力臂( 259 、 259 ' )上设有伸缩杆( 260 、 260 ' )控制扣
    ( 261 、 261 ' ) , 在扣柄的端部有两条拉线分別穿过中心轴两侧 的滑轮( 262 )和( 263 )与移动盘( 264 )相连接, 移动盘的后 部与菱形推拉杆( 265、 265 ' )相连接,在菱形推拉杆后座( 266、 266 ' ) 两側, 有一条拉线 ( 267 、 267 ' ) 与幅角控制器把手
    ( 268、 268 ' )相连接, 可实现朴翼的幅角在 45。 -60 ° -90。 等 三个角度的变换。
  40. 40. 按权利要求 15 ― 18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所述的传动系统进一步包括中心轮传动系统, 中心轮( 269 ) 与导杆( 270 )相连接, 主翼梁( 271、 271 ' )通过球形转动支 轴( 272、 272 ' )与机舱相连接, 主翼内侧是可伸缩结构, 端部 是球形关节 ( 273、 273 <sup>7</sup> ) , 通过球座( 274 ) 与导杆( 270 ) 相连接, 在球座与导杆连接处, 有一连杆( 275 ) 与主翼移动器
    ( 276 )相连, 在机械动力作用下, 中心轮传动装置驱动朴翼上下 朴动, 前后扳动主翼移动器把手 ( 277 ) , 朴翼可前伸后掠翼。
  41. 41. 按权利要求 1 - 35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拆去所述飞机的发动机( 1 )、 齿轮变速箱 ( 2 )及机械动力 的其它附属装置, 该飞机即成为人力朴翼飞机。
  42. 42. 按权利要求 1 - 35 中任一项所述的朴翼飞机, 其特征在 于, 构成载荷支承结构的框架, 如上直翼( A ) , 朴翼支持框架 ( B ) 、 机舱( C: ) 、 水陆行驶起落架( F )及朴翼、 尾翼翼梁 等管件或构件, 是采用钛合金, 尼龙, 碳素纤维复合材料或其它类 似的航空新材料构成。
CN99802047A 1998-06-12 1999-06-09 扑翼飞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15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8114766.6 1998-06-12
CN98114766.6A CN1239051A (zh) 1998-06-12 1998-06-12 扑翼飞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8426A true CN1288426A (zh) 2001-03-21
CN1081155C CN1081155C (zh) 2002-03-20

Family

ID=52243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14766.6A Pending CN1239051A (zh) 1998-06-12 1998-06-12 扑翼飞机
CN998020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155C (zh) 1998-06-12 1999-06-09 扑翼飞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14766.6A Pending CN1239051A (zh) 1998-06-12 1998-06-12 扑翼飞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239051A (zh)
AU (1) AU4129699A (zh)
WO (1) WO199906576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3221A (zh) * 2013-10-11 2014-01-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主动扭转控制的仿生飞行器
CN110162080A (zh) * 2018-02-12 2019-08-23 赵博实 穿戴式单手无人机控制器
CN110789709A (zh) * 2019-10-12 2020-02-14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前缘缝翼的复合材料水平尾翼
CN112078792A (zh) * 2020-09-15 2020-12-15 李得正 一种仿生鸟飞行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21340B1 (fr) * 2007-09-20 2011-09-09 Univ Paris Sud Engin volant a ailes battantes
CN102826221A (zh) * 2011-06-13 2012-12-19 章静 一种相交轴的循环扑翼飞行器
CN102649477B (zh) * 2012-05-17 2014-08-06 傅东升 扑翼飞机
CN103832588A (zh) * 2012-11-24 2014-06-04 刘祖学 大鸟飞行器
CN104477385B (zh) * 2014-12-15 2016-08-17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扑翼飞行器
CN106364672B (zh) * 2016-10-21 2018-12-21 胡高 弹性翼扑翼飞行器
CN108045576A (zh) * 2018-01-15 2018-05-18 缪顺文 可变形仿生旋翼扑翼固定翼一体飞行器
WO2022003464A1 (en) * 2020-06-30 2022-01-06 Heleng Inc. Drone
CN112319792A (zh) * 2020-11-26 2021-02-05 广东国士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重心在两翼之下的扑翼飞行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7707A (en) * 1982-01-26 1983-11-29 Ken Leong Human powered hang glider
FR2582616B1 (fr) * 1985-05-31 1994-02-04 Bouillon Henri Ornithoptere
DE3537365A1 (de) * 1985-10-19 1987-04-23 Dausch Ernst Schwingenflugzeug mit muskelkraftantrieb
FR2620679B1 (fr) * 1987-09-22 1989-12-01 Pouget Andre Planeur a ailes battantes mues par la force musculaire, dont le battement des ailes est assiste par des ressorts d'equilibrage
CN1061193A (zh) * 1990-11-03 1992-05-20 高伯寿 人力飞行器
CN1071131A (zh) * 1992-07-26 1993-04-21 冯建光 人力飞行器
CN2213118Y (zh) * 1994-09-14 1995-11-22 任寿年 混合式扑翼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3221A (zh) * 2013-10-11 2014-01-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主动扭转控制的仿生飞行器
CN103523221B (zh) * 2013-10-11 2015-11-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主动扭转控制的仿生飞行器
CN110162080A (zh) * 2018-02-12 2019-08-23 赵博实 穿戴式单手无人机控制器
CN110789709A (zh) * 2019-10-12 2020-02-14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前缘缝翼的复合材料水平尾翼
CN110789709B (zh) * 2019-10-12 2022-10-11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前缘缝翼的复合材料水平尾翼
CN112078792A (zh) * 2020-09-15 2020-12-15 李得正 一种仿生鸟飞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9051A (zh) 1999-12-22
AU4129699A (en) 2000-01-05
CN1081155C (zh) 2002-03-20
WO1999065767A1 (fr) 1999-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8488B2 (en) Safety flier—a parachute-glider air-vehicle with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capability
JP7197177B2 (ja) バーティカルロータおよび水平ロータを有する自由翼マルチロータ
CN201400060Y (zh) 纵列式双涵道垂直起降陆空交通工具
CN102107733B (zh) 仿生飞行器
CN1081155C (zh) 扑翼飞机
CN1166527C (zh) 垂直起落飞机
US4601444A (en) Aerial load-lifting system
US4695012A (en) Aerial load-lifting system
US4139171A (en) Articulated wing ornithopter
CN105730172B (zh) 空-地两栖武装摩托车
CN104260885A (zh) 一种适用于微型扑翼飞行器的鱼尾式扑动机构
CN108438220A (zh) 一种多自由度仿蜻蜓扑翼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US6978969B1 (en) Fly-drive vehicle
JP5490717B2 (ja) 羽ばたき翼を有する筋力駆動飛行機
CN106364672A (zh) 弹性翼扑翼飞行器
CN208036606U (zh) 一种多自由度仿蜻蜓扑翼飞行器
CN108298075B (zh) 能悬停的扑翼飞行器及其控制方式
RU2480378C1 (ru)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CN205498524U (zh) 空-地两栖武装摩托车
CN202201168U (zh) 齿轮倾转式共轴机
US4081155A (en) Man-powered flying machine
RU2217355C1 (ru)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с движителем в виде машущих крыльев
CN2548904Y (zh) 单人背负式超轻型伸缩羽翼飞行器
RU2786028C1 (ru) Мускулолет (варианты)
KR100242158B1 (ko) 경비행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