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0095C - 喷墨头以及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头以及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0095C
CN1280095C CN 03106110 CN03106110A CN1280095C CN 1280095 C CN1280095 C CN 1280095C CN 03106110 CN03106110 CN 03106110 CN 03106110 A CN03106110 A CN 03106110A CN 1280095 C CN1280095 C CN 128009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lancing gate
gate pit
ink
ink gu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0611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2297A (zh
Inventor
坂井田惇夫
广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442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2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009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009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17Multi layer 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25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on only one side of the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002/14306Flow passage between manifold and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相连,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相连。在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压力室分别收容在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的第1排列方向和与第1排列方向不同的第2排列方向上矩阵状相邻配置的菱形区域内,且具有朝偏离连接上述一端及上述另一端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平面形状。压力室的平面形状为沿菱形区域的长对角线方向的细长形,该对角线方向与连接压力室中的喷嘴的一端和连接副墨水供给源的另一端的连线方向一致。

Description

喷墨头以及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记录媒体喷出墨水进行印刷的喷墨头以及有该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之中,喷墨头将墨水槽提供的墨水分配给多个压力室。并采用由片状压电陶瓷构成的执行单元,对压力室有选择地施加脉冲状的压力,使之产生压力波,以此使从与各压力室相连的喷嘴喷出墨水。一边使此种喷墨头在印刷用纸的宽度方向上高速往返运动,一边进行印刷。
关于喷墨头中的压力室的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沿喷墨头的长度方向排列1~2行的一维配置,以及沿喷墨头的表面矩阵状二维配置。为了实现近年来对印刷提出的高清晰度化与高速化等要求,将压力室二维配置更为有效。作为把压力室沿表面二维配置的喷墨头的一个例子,已知有从与喷墨头表面垂直的方向来看,喷嘴被配置在压力室的中央的实例(参照特表平10--508808号公报)。这种情况下,若对压力室施加脉冲状的压力,在压力室内,压力波朝与喷墨头表面垂直的方向传播,从与喷墨头表面垂直的方向来看,墨水从配置在压力室中心部位的喷嘴中喷出。
不过,在使用压力波喷墨的情况下,也有两种公知的方法。一种是对压力室施加正压的所谓“挤压”法,另一种则是先对压力室施加负压,在负的压力波反转反射之后的规定时刻,施加正压,即所谓“抽压”法。挤压法与抽压法相比,一般而言,抽压法的能量效率更好一些。而正如上述现有例所示,当压力波在压力室内朝与喷墨头表面垂直的方向传播时,如果不把打印头做得很大,压力波的传播时间长度(AL长度:Acoustic Length)会变得极短。而且在AL长度相当短的情况下,若想进行“抽压”,由于压力波反转反射之后返回前的时间变短,因而施加负压时刻和施加正压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会变短。从而产生采用应答性良好的高价驱动电路的要求。此外,如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而采用“挤压”法,又会出现不得不把很大的能量投入到喷墨头上,使能量效率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头以及有此种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在可实现图象高清晰度化与印刷速度高速化的同时,还可改善能量效率。
依据本发明的第1个方面,可提供一种喷墨头。该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分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偏离连接上述一端及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2n角形(n:自然数,n≥3)的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的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依据本发明的第2个方面,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机包含有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的喷墨头,该压力室的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分别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偏离连接上述一端及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2n角形(n:自然数,n≥3)的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的长对角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依据本发明的第3个方面,可提供一种喷墨头。该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被分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偏离上述一端和上述另一端的连接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沿上述平行四边形的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依据本发明的第4个方面,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打印机包含有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的喷墨头,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被分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偏离上述一端和上述另一端的连接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沿上述平行四边形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第2方向一致。
如上所述,在可望实现图象高清晰化及印刷速度高速化的喷墨头以及打印机之中,由于连接与压力室中的喷嘴连接的一端和与墨水供给源连接的另一端的第2方向和流路单元中的配置多个压力室的配置面本质上平行,因而在压力室内产生的压力波变为本质上沿着流路单元的配置了多个压力室的平面传播。在压力波象这样沿着流路单元的配置了多个压力室的平面传播的情况下,不必增加喷墨头的厚度,就可使AL的长度相对延长。由于采用这种办法会有更为宽裕的时间与压力波的发生和反射的时刻相适应,因而能够采用“抽压”法(fill beforefire),与采用“挤压”法时相比,可以改善其能量利用率。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说明,可使本发明的其它和进一步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变得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含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的略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透视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描绘的喷墨头中包含的打印头主体的平面图。
图5是图4之中用单点划线框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图5之中用单点划线框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图6之中沿III-III线的,图4中描绘的打印头主体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图5之中用双点划线框出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图4所描绘的打印头主体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0是从横向观察到的图7之中用单点划线框出的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压力室的平面形状中的第1种变形例的图。
图11(b)是示出图11(a)中所描绘的压力室配置为3×3的矩阵状的状态图。
图12(a)是表示压力室的平面形状中的第2种变形例的图。
图12(b)是示出图12(a)所描绘的压力室配置为3×3的矩阵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含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的略图。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101是拥有4个喷墨头的彩色喷墨打印机。在该打印机101之中,图中的左侧为送纸部111,图中右侧为排纸部112。
在打印机101的内部,形成了由送纸部111向排纸部112传送印刷用纸的纸张传送路径。在紧靠送纸部111的下游一侧,配置了挟持传送图象记录媒体用纸的一对送纸辊105a、105b。靠这一对送纸辊105a、105b,纸张从图中的左方被传送到右方。在纸张传送路径的中间部位,配置了两个皮带轮106、107以及卷绕在两个轮106、107之间的环形传送带108。传送带108的外表面,也就是传送面,进行了硅酮树脂处理,这样即可以利用其粘着力,使由一对送纸辊105a、105b传送来的纸张保持在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上,又能利用一侧的皮带轮106的图中顺时针旋转驱动(箭头104的方向),朝下游方向(右侧)传送。
在纸张插入皮带轮106的位置上,以及从106排出的位置上,分别配置了压镇部件109a和109b。压镇部件109a、109b是用于将纸张按压在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上,使之不脱离传送带108的传送面的部件,使之切实粘着在传送面上。
沿纸张传送路径,在紧靠传送带108的下游一侧,配置了剥离机构110。剥离机构110将粘附在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上的纸张从传送面上剥离,并朝右侧的排纸部112传送。
4个喷墨头1的下端是其打印头主体1a,(正如后述,由形成含有压力室的墨水流路的流路单元和对压力室内的墨水施加压力的执行单元彼此紧紧贴合而成)。打印头主体1a各自均有矩形剖面,彼此贴近配置,以便使其长度方向成为与纸张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说,该打印机101是行式打印机。4个打印头主体1a的各个底面与纸张的传送路径对峙,在该底面设有多个直径非常小的墨水喷出孔。4个打印头主体1a分别喷出品红、黄、蓝、黑4种墨水。
打印头主体1a配置为:在其下表面与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之间留有少量的空隙,该空隙用来形成纸张的传送路径。采用这种构成,即可在把传送带108上传送的纸张依次通过紧靠4个打印头主体1a的下方的瞬间,从喷嘴中朝该纸的上表面,也就是印刷面上喷射出各种颜色的墨水,这样即可在纸上形成所希望的彩色图象。
喷墨打印机101拥有用于自动对喷墨头1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117,在该维护装置117之中设有用于覆盖4个打印头主体1a下表面的4个护罩116,以及未图示的净化机构等。
维护装置117在喷墨打印机101进行印刷期间,处于送纸部111的正下方位置(退出位置)。而在印刷结束之后,当满足了规定的条件时,(不进行印刷的状态超过了规定的时间,以及打印机101的电源被关闭时),则移动到4个打印头主体1a的正下方的位置上,在该位置(护罩位置),用护罩116分别覆盖打印头主体1a的下表面,防止打印头主体1a的喷嘴部分的墨水干燥。
皮带轮106、107以及传送带108靠底座113支撑。底座113,装载在配置在其下方的圆筒部件115上。圆筒部件115能够以安装在偏离中心位置上的轴114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伴随着轴114的旋转,圆筒部件115的上端高度一改变,底座113亦随之升降。当使维护装置117从退出位置向护罩位置移动时,有必要预先使圆筒部件115旋转适当的角度,从而使底座113、传送带108以及皮带轮106、107,从图1所示的位置上适当下降一定距离,保证维护装置117的移动空间。
在被传送带108包围的区域内,设置近似长方体形状(宽度基本与传送带108相同)导向件121通过与喷墨头1的对置位置上、也就是上侧的传送带108的下表面接触而从内周侧将其支撑。
下面进一步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的结构。图2是喷墨头1的透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线的剖视图。正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具有朝一个方向(主扫描方向)延伸的矩形平面形状的打印头主体1a以及用来支持打印头主体1a的基部131。基部131,除支持打印头主体1a之外,还用来支持为个别电极35a、35b(参照图6及图10)等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器IC132以及基板133。
正如图2所示,基部131由以下各部分构成:通过与打印头主体1a的上表面的局部接合,支持打印头主体1a的基块138;通过与基块138的上表面的接合,支持基块138的支架139。基块138是与打印头主体1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体相同的基本呈正方体的部件。由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基块138具有作为加强支架139的轻量结构件的功能。支架139由配置在打印头主体1a侧的支架主体141和从支架主体141向与打印头主体1a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架支持件142构成。一对支架支持件142均为平板形部件,沿着支架主体141的长度方向,彼此相隔一定的间隔,相互平行设置。
在支架主体141的副扫描方向(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端,设有朝下方突出的一对套筒式部件141a。在此,由于这一对套筒式部件141a形成于整个支架主体141的整个长度方向,因而在支架主体141的下表面,因这一对套筒式部件141a,形成基本上呈正方体形状的沟槽部141b。在该槽部141b内,收容着基块138。基块138的上表面和支架主体141的槽部141b的下表面,用粘接剂之类粘接。由于基块138的厚度比支架主体141的槽部141b的深度略大一些,因而基块138的下端从套筒式部件141a朝下方凸出。
在基块138的内部,作为给打印头主体1a提供墨水的流路,形成朝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基本呈正方体的空隙(中空区)—墨水池3。在基块138的下表面145之上,形成与墨水池3连通的开口3b(参照图4)。而墨水池3则通过未图示的供给管道与打印机主机内的,未图示出的主墨水槽(墨水供给源)相连。因此,在墨水池3中可通过从主墨水槽适当补充墨水。
基块138的下表面145,在开口3b的近旁,与周围相比,还要向下突出。而基块138,只在下表面145的开口3b近旁的145a处,与打印头主体1a的流路单元4(参照图3)接触。因此,基块138的下表面145的开口3b近旁145a以外的区域则与打印头主体1a隔离,在该隔离部分,配置了执行单元21。
在支架139的支架支持件142的外侧面上,以硬海绵之类的弹性材料137为中介,固定着驱动器IC132。在驱动器IC132的外侧面上,紧密配合着散热片134。散热片134是基本呈正方体的部件,可使驱动器IC132产生的热量有效发散。在驱动器IC132之中,连接着馈电部件柔性布线板(FPC:Flexible Prnted Circuit)136。与驱动器IC132连接的FPC136,通过软铅焊接与基板133以及打印头主体1a实现电连接。在驱动器IC132以及散热片134的上侧,FPC136的外侧配置基板133。散热片134的上表面和基板133之间,以及散热片134的下表面和FPC136之间,分别用密封部件149粘接。
在支架主体141的套筒式部件141a的下表面和流路单元4的上表面之间配置了挟持FPC136的密封部件150。也就是说,相对于流路单元4以及支架主体141而言,FPC136由密封部件150固定。这样既可以防止打印头主体1a的长度方向的弯翘,又可以防止对执行单元21和FPC136的连接处的施加应力,还可以牢固固定FPC136。
正如图2所示,在沿喷墨头1的主扫描方向的下侧角部附近,沿喷墨头1的侧壁,间隔平均地配置了6个突出件30a。这些片状件是设在打印头主体1a最下层的喷嘴板30(参照图7)的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部分。也就是说,喷嘴板30沿突出件30a与其以外部分的边界线,弯曲了大约90度。突出件30a设置在与打印机101中用于印刷的各种规格的纸张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上。由于喷嘴底板30的弯曲部分并不是直角,而是略带圆弧形,因此打印头1与被传送到跟前的纸张前端就不易出现因与打印头1侧面的接触而产生的纸张阻滞,也就是卡纸。
图4是打印头主体1a的模式平面图。在图4之中,在基块138之内形成的墨水池3用假想性虚线标示。正如图4所示,打印头主体1a具有朝一个方向(主扫描方向)延伸的矩形平面形状。打印头主体1a具有后面将要介绍的,由多个压力室10以及喷嘴前端的喷墨口8(一并参照图5、图6、图7)形成的流路单元4,在其上表面,则粘接着交错排列的两行多个梯形执行单元21。各执行单元21,其平行对边(上边与下边)沿流路单元4的长度方向配置。而且,相邻的执行单元21的各斜边,则在流路单元4的宽度方向上重迭。
与执行单元21的接合区相对应的流路单元4的下表面,形成喷墨区。在喷墨区的表面,正如后面所述,矩阵状排列着多个喷墨口8。此外,在配置在流路单元4上方的基块138之内,沿其长度方向形成墨水池3。墨水池3,通过设在其一端的开口3a与墨水槽(未图示)连通,其中一直充满墨水。在墨水池3之中,沿着其延伸方向,开口3b每两个构成一对,与未设执行单元21的区域相对应,交错设置。
图5是图4用单点划线框出区的放大图。正如图4及图5所示,墨水池3通过开口3b与处于其下层的流路单元4内的歧管5(manifoldchannd)连通。开口3b上设有用于捕获墨内含有的灰尘等的过滤器(未图示)。歧管5的头部分成两支,构成副歧管5a。在一个执行单元21的下部,对该执行单元21而言,从处于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两个开口3b,分别伸进两根副歧管5a。也就是说,在一个执行单元21的下部,合计共有4根副歧管5a,朝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延伸。各副歧管5a之中充满了由墨水池提供的墨水。
图6是图5中的单点划线框出区域的放大图。图5及图6示出从垂直角度观察到的,流路单元4中的多个压力室10呈矩阵状配置的平面。流路单元4的构成部件的压力室10、小孔12、喷嘴8、副歧管等正如后述,在与图5及图6的图面成垂直的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参照图7)。
正如图6所示,多个菱形区10x(图中用单点划线标示),朝图中箭头所示的第1排列方向以及第2排列方向两个方向,互不重迭,共有各边地呈矩阵状相邻配置。这些第1排列方向以及第2排列方向,平行于图5所示的梯形的喷墨区域的面,第1排列方向与流路单元4的长度方向,第2排列方向与沿菱形区10x的一个斜边方向一致。压力室10具有比菱形区10x还要小若干,本质上属于椭圆的平面形状,各自被单独收容在该区域10x之中。
后面还将详细介绍,各压力室10,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副歧管5a连接。各压力室10中与喷嘴连接的一端以及与副歧管5a连接的另一端,分别在菱形区域10x的长对角线上的两端形成。也就是说,正如图6所示,沿菱形区10x的长对角线的方向(对角线方向:第1方向和第3方向)和连接压力室10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和第4方向)一致。因此,当通过执行单元21对压力室施加了压力时,在压力室10内产生的压力波之中,可将朝压力室10中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连接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和第4方向)传播的压力波,作为有利于喷墨的压力波来利用。
利用于喷墨的压力波(下面只称之为压力波)的传播方向与表面垂直的情况下,一般都将压力室10的平面形状设定为圆形及正多边形等,与中心点对称的形状。然而正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当压力波的传播方向是沿着流路单元4的平面的情况下,由于压力波的传播时间长度(AL长度)得以延长,因而最好将压力室10的平面形状设定为沿压力波的传播方向、即连接上述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细长形。出于此种理由,图6所示的压力室10的平面形状即成为上述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长度比与之成直角方向的长度长的长椭圆形。
此外,如图6所示,压力室10的矩阵状配置的第1排列方向及第2排列方向彼此并不垂直,而是构成锐角θ。这样就可缩小喷墨头1的扫描方向的喷墨口8彼此间的间隔,从而可实现由后面介绍的印刷方法来形成高清晰度的图象。
图6之中还标出俯视时与压力室10重迭,具有比压力室10还要小一圈儿的平面形状的个别电极35a、35b。
图7是图4所示的打印头主体1a的局部剖视图。各喷墨口8,从图7中也可看出,形成于针头形的喷嘴的尖端。此外,在压力室10和副歧管5a之间,小孔12与压力室10一样,朝与流路单元4的表面本质上平行的方向延伸。该小孔12特意付与了适当的流路阻力,用来限制墨水的流量,以便使喷墨更为稳定。各个喷墨口8,通过压力室10(长:900μm、宽:350μm)以及小孔12与副歧管5a连通。这样一来,就在喷墨头1之中形成了从墨水槽,经墨水池3、歧管5、副歧管5a、小孔12以及压力室10到达喷墨口8的墨水流路32。
从与图6的图面垂直的角度来看,与一个压力室连通的小孔12,配置为与该压力室相邻的压力室10重迭。使之成为可能的一个原因在于,将小孔12开在相对于纸面而言垂直的方向上,设在比压力室还要靠近副歧管5a一侧,使压力室10和小孔12处于不同的高度。也就是说,从图7也可看出,压力室10、小孔12、以及副歧管5a分别由层叠的板材形成,从与流路单元4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看,配置为彼此有重迭。
在图5及图6之中,为了使附图更容易理解,在执行单元21的下方将本应用虚线标示的压力室10以及小孔12等,改为用实线标示。
压力室10在图5及图6标示的平面之中排列在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第1排列方向)和略偏于喷墨头1的宽度方向(第2排列方向)的两个方向上的喷墨区域内。第1排列方向与第2排列方向构成比直角略小的角度θ,喷墨口8,在第1排列方向上以50dpi排列。另外,压力室10在第2排列方向上,以一个执行单元21对应的喷墨区域内包含着12个的方式排列。这样一来,就成为在喷墨头1的整个宽度范围中,在与第1排列方向只间隔相邻的的两个喷墨口8间的距离的范围内,存在着12个喷墨口8的情况。而在沿着各喷墨区的第1排列方向的两端(相当于执行单元21的斜边),由于与喷墨头1的宽度方向相对峙的另一个执行单元21所对应的喷墨区构成互补关系,因而满足了上述条件,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之中,随着印刷用纸朝喷墨头1的宽度方向的相对移动,使之从排列在第1以及第2排列方向上的多个喷墨口8中依次喷出墨滴,即可在主扫描方向上,以600dpi进行印刷。
下面参照图8,更为详细地介绍流路单元4的结构。正如图8所示,压力室10,在第1排列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50dpi,列状排列。这种压力室10的列,在第2排列方向上,排列12列,整体而言,压力室10在与一个执行单元21所对应的喷墨区域内,二维排列。
压力室10共有两种,一种是喷嘴连接在图8中上部的锐角区的压力室10a,另一种是喷嘴连接在下侧锐角区的压力室10b。多个压力室10a以及多个压力室10b共同排列在第1排列方向上,分别构成压力室列11a、11b。正如图8所示,在与一个执行单元21对应的喷墨区域之内,从图8的中下方开始,依次排列着2列压力室列11a,与之上侧相邻,排列着2列压力室列11b。由上述2列压力室列11a和2列压力室列11b组成的4列压力室列编成一个组。这种压力室组在与一个执行单元21相对应的喷墨区域内的排列,从下侧起共重复三次。连接各个压力室列11a、11b中的各压力室的上侧锐角的直线,同从上侧与该压力室相邻的压力室列中的各个压力室的下侧斜边交叉。
如上所述,从与图8的纸面垂直的角度来看,通过将连接在压力室10上的喷嘴的配置位置不同的第1压力室列11a和第2压力室列11b每两列相邻配置,从整体上而言,压力室10的排列非常整齐。此外,喷嘴在将这些4列的压力室列编为一组的压力室组之中,即成为向中心区集中的排列。这样一来,如上所述,将4列压力室列编为一组,在从下侧起重复三次配置压力室组的情况下,在压力室组与组之间的边界附近区域,也就是在由此种4列压力室列构成的组合两侧,形成了没有喷嘴的区域。而在此处设置了用于给各个压力室10提供墨水的宽度大的副歧管5a的延伸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之中,在与一个执行单元21相对应的喷墨区域内,图中的下侧有一根,最下端的压力室组与第二个压力室组之间有一根,最上端的压力室组的两侧有两根,共计有4根宽度大的副歧管5a在第1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
如图8所示,与喷出墨水的喷墨口8连通的喷嘴,在第1排列方向上,与在此方向上整齐排列的压力室10相对应,以50dpi的相等间隔排列。此外,在与第1排列方向,以角度θ交叉的第2排列方向上也排列着12个压力室,但并非整齐排列,与这12个压力室10相对应的12个喷嘴,如上所述,同样有与压力室10的上侧的锐角区连通和与下侧的锐角区连通之分,但在第2排列方向上并非以一定的间隔整齐排列。
另外,在喷嘴与压力室10的同一侧的锐角区通常为连通的情况下,喷嘴也可以在第2排列方向按一定间隔整齐排列。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喷嘴排列为在图中从下而上,每上升一列压力室就向第1排列方向上位移相当于印刷时的析象清晰度-600dpi的间隔。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之中,由于将2列压力室列11a和2列压力室列11b组合之后,将4列压力室列编成一组,由下而上重复三次配置,因而图中由下而上,每上升一列压力室列的喷嘴位置第1排列方向的位移并不完全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之中,在第1排列方向上,有相当于50dpi的宽度(约508.0μm),可对朝与该第1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带状区域R加以考虑。在该带状区域R之中,不论对12列的压力室列中的任何一列而言,只存在一个喷嘴。也就是说,在与一个执行单元21相对应的喷墨区域的任意位置上,划分这种带状区域R的情况下,在该带状区域R之内,通常分布着12个喷嘴。而且将这12个喷嘴中的每一个投影到朝第1排列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点的位置彼此均相隔相当于印刷时的析象清晰度-600dpi间隔。
当把属于一个带状区域R的12个喷嘴投影到朝第1排列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位置,从左边开始,依次将这12个喷嘴编号为(1)~(12)时,这12个喷嘴从下面开始,按照(1)、(7)、(2)、(8)、(5)、(11)、(6)、(12)、(9)、(3)、(10)的顺序排列。
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之中,若适当驱动执行单元21中的活性层,即可描绘出具有600dpi的析象清晰度的文字及图象。也就是说,将对应于12列的压力室列的活性层与印刷媒体的传送相配合,依次选择性地进行驱动,即可将特定的文字及图象印刷到印刷媒体之上。
举例说明用600dpi的析象清晰度印刷朝第1排列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情况。首先,简要说明喷嘴与压力室10的同一侧的锐角连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与印刷媒体的传送相对应,图8之中从位于最下端的压力室列中的喷嘴起开始喷墨,依次选择属于与上侧相邻的压力室列的喷嘴,喷出墨水。这样一来,朝第1排列方向,一边以600dpi的间隔相邻接,一边形成墨点。最终能以600dpi的析象清晰度,描绘出朝第1排列方向延伸的直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位于图8中最下边的压力室列11a中的喷嘴起开始喷墨,伴随着印刷媒体的传送,依次选择与邻近上侧的压力室连通的喷嘴,喷墨。这时,由于由下到上,每上升一个压力室列的喷嘴的位置向第1排列方向的位移并不完全相同,因而随着印刷媒体的传送,沿第1排列方向依次形成的墨点并不是600dpi的等间隔。
也就是说,正如图8所示,与印刷媒体的传送相对应,从与图中最下面的压力室11a连通的喷嘴(1)喷墨,在印刷媒体上,以相当于50dpi的间隔(约508.0μm),形成点列。其后,随着印刷媒体的传送,直线的形成位置一到达从下面计算,与第2个压力室列11a连通的喷嘴(7)的位置,即从该喷嘴(7)中喷出墨水。这样一来,即在从一开始时形成的墨点位置位移到相当于600dpi的间隔(约42.3μm)的6倍的第1排列方向的位置上(约42.3μm×6=约254.0μm),形成第2个墨点。
接着,随着印刷媒体的传送,直线的形成位置一到达从下面计算与第3个压力室列11b相连通的喷嘴(2)的位置,喷嘴2即喷墨。这样即可在从一开始时形成的墨点位置位移到相当于600dpi的间隔(约42.3μm)的第1排列方向的位置上,形成第3个墨点。继而,随着印字媒体的传送,直线的形成位置一到达从下面计算,与第4个压力室列11b连通的喷嘴(8)的位置,喷嘴(8)即喷墨。这样即可在从一开始时形成的墨点位置位移到相当于600dpi的间隔(约42.3μm)的7倍的第1排列方向的位置(约42.3μm×7=约296.3μm)上,形成第4个墨点。然后,随着印刷媒体的传送,直线的形成位置一到达从下面计算,与第5个压力室列11a连通的喷嘴(5)的位置,喷嘴5即喷墨。这样即可在从一开始形成的点位置位移到相当于600dpi的间隔(约42.3μm)的4倍的第1排列方向的位置(约42.3μm×4=约169.3μm)上,形成第5个墨点。
下面也一样,依次从图中自下而上,一边选择与压力室10连通的喷嘴,一边形成墨点。此时,若把图8所示的喷嘴编号设定为N,即可在从开始形成的点位位移到相当于(倍率n=N-1)×(相当于600dpi的间隔)的第1排列方向的位置上形成墨点。到最后,选择完12个喷嘴时,以距图中最下面的压力室列11a中的喷嘴(1),相当于50dpi的间隔(约42.3μm)形成的墨点之间,已被每隔相当于600dpi的间隔(约42.3μm)形成的12个墨点连接在一起,即可描绘出一条以整体为600dpi的析象清晰度,朝第1排列方向延伸的直线。
图9是图4所描绘的打印头主体1a的局部分解视图。正如图7及图9中所示,喷墨头1的底部一侧的重要部件具有自上而下由下述10片板材层叠而成的叠层结构:执行单元21、空腔板22、底板23、小孔板24、供料板25、歧管板26、27、28、盖板29以及喷嘴板30。其中,除执行单元21之外的其它9片板构成流路单元4。
后文还要详细介绍,执行单元21由5片压电板层叠而成,而且通过配置电极,其中的3层设定为具有附加电场时变为活性层的部分(下面简称为“含有活性层的层”),其余2层为非活性层。空腔板22是一种与压力室10对应的,基本呈菱形的,设有多个开口的金属板。底板23是就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了压力室10和开孔12之间的联络孔,以及从压力室10到喷墨口8的联络孔的金属板。小孔板24是就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除了开孔12之外分别设有从压力室10到喷墨口8的联络孔的金属板。供料板25是就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了开孔12和副歧管5a的联络孔以及从压力室10到喷墨口8的联络孔的金属板。歧管板26、27、28是在副歧管5a的基础之上,就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了从压力室到喷墨口的联络孔的金属板。盖板29是就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了压力室10到喷墨口的联络孔的金属板。喷嘴板30是就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了具有喷嘴功能的针头状喷墨口8的金属板。
这10片板21~30,为了形成图7所示的墨水流路32,彼此对准位置之后层叠。该墨水流路32,从副歧管5a流出,首先朝上,在开孔12水平延伸,然后再进一步向上,在压力室10之中,再次水平延伸。然后暂时朝偏离开孔12方向朝斜下方流动之后再垂重向下,流到喷墨口8。
下面就执行单元21的结构加以介绍。图10是从横向观察到的图7中用单点划线框出区域的放大剖视图。正如图10所示,执行单元21包含有由各自厚度均为15μm左右形成的5片压电板41、42、43、44、45。这些压电板41~45,为了能跨越在喷墨头1内的一个喷墨区域内形成的多个压力室10配置,由连续的层状平板(连续平板层)构成。由于压电板41~45,作为连续平板层跨越多个压力室配置,因而能通过采用网板印刷技术,高密度配置个别电极35a、35b。因此也能够高密度配置在与个别电极35a、35b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压力室10,从而使高清晰度图象印刷成为现实。在本实施方式之中,压电板41~45由具有强电介性的锆钛酸铅(PZT)系列的陶瓷材料构成。
处于执行单元21最上层的压电板41与在其下方相邻的压电板42之间夹着一个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34a。共用电极34a是一个几乎可延伸到执行单元21内所有区域的导电膜。同样,在压电板42与43之间、43与44之间也同样存在与共同电极34a形状相同,厚度为2μm左右的共用电极34b.
共用电极34a、34b,为了使对于层叠方向的投影区包含压力室区域,也可以在每个压力室10形成多个比压力室还要大的电极,或者为了使投影区包含压力室区域,也可以在每个压力室10形成多个比压力室10略小的电极,不一定要在整个片上形成一片导电膜。不过,这种时候,应使共用电极彼此连接,以便使与压力室10对应的部分全部保持同一电位。
正如图10所示,在压电板41的上表面与压力室1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厚度为1μm左右的个别电极35a。个别电极35a其平面形状大体为椭圆形,具有与压力室10基本相似(长:850μm、宽:250μm)的形状,向层叠方向的投影区域包含在压力室10的区域之中(参照图6)。在压电板42与压电板43之间,在与个别电极35a相对应的位置上,夹着具有与个别电极35a同样形状的厚度为2μm左右的个别电极35b。在压电板44和与下方相邻的压电板45之间以及在压电板45的下面,未配置电极。各个电极34a、34b、35a、35b由Ag-Pd之类的金属材料构成。
共用电极34a、34b在未图示的区域接地。这样一来,共用电极34a、34b,就可在与整个压力室10对应的区域保持同样的接地电位。此外个别电极35a、35b,为了能控制与每一个压力室10对应的电位,每一个个别电极35a、35b都通过含有单独的另一导线的FPC136,与驱动器IC132连接(参照图2及图3)。此时,也可使上下构成一对的个别电极35a、35b使用同一条导线,与驱动器IC132连接。
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之中,压电板41~43在其厚度方向被极化。因此,若将个别电极35a、35b置于与共用电极34a、34b不同的电位,对压电板41~43,朝其极化方向加电,则压电板41~43中被施加电场的部分具有活性层的作用,朝其厚度方向,也就是层叠方向伸长或收缩,依靠其压电横向效应,朝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表面方向收缩或伸长。此外其余两片44、45,由于其没有被个别电极35a、35b和共用电极34a、34b挟持的区域,是非活性层,因而不能自发地改变形状。也就是说,执行单元21将上面(即离开了压力室10)三片压电板41~43设定为含有活性层的层,而将下面(即压力室10附近)二片压电板44、45设定为非活性层,采用了所谓的单表面方式的构成。
因此,若为了使电场与极化的方向相同,控制驱动器IC132,使个别电极35a、35b,相对于共用电极34a、34b,处于规定的正或负电位,被压电板41~43的个别电极35a、35b和共用电极34a、34b挟持的活性层在表面方向收缩,另一方面,压电板44、45上则不发生自发性收缩。此时,正如图10所示,由于压电板41~45下表面固定在由空腔板22形成的划分压力室10的隔壁的上表面,利用基于压电横向效应的表面方向的收缩,即可使压电板41~45改变形状(单表面变形),朝压力室10一侧鼓出。于是,由于压力室10的容积下降,使墨水的压力上升,即可从喷墨口8之中喷出墨水。在此之后,若个别电极35a、35b的电位恢复,则由于压电板41~45变为平板形状,压力室10的容积恢复到原先水平,即可从歧管5一侧吸入墨水。
而作为另一驱动方法,还可以采用下述方法:为了使压电板41~45变形,朝压力室一侧鼓出,可预先把个别电极35a、35b设定为与共用34a、34b不同的电位,每当有喷墨要求时,暂时使个别电极35a、35b与共用电极34a、34b处于同一电位,其后在规定的时刻再将个别电极35a、35b的电位恢复为与共用电极34a、34b不同的电位。这种情况下,在个别电极35a、35b与共用电极34a、34b处于同一电位的时刻,压电板41-45恢复了原先的形状,压力室10的容积与初始状态(两电极的电位不同的状态)相比有所增加,因而可以从歧管一侧把墨水吸入压力室10之内。其后,再次使个别电极35a、35b处于与共用电极34a、34b不同的电位的时刻,压电板41-45发生变形,朝压力室10一侧鼓出,由于压力室内的容积下降,对墨的压力上升,即可喷出墨水。
若附加在压电板41-43之上的电场方向和其分极方向相反,则个别电极35a、35b和共用电极34a、34b挟持的压电板41-43中的活性层将向与分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长。因而压电板41-45,根据压电横向效应而变形,在压力室10形成凹陷。因此,压力室内的容积增加,从歧管5一侧吸入墨水。其后,若个别电极35a、35b的电位恢复原状,由于压电板41~45亦变为平板形状,压力室10的容积恢复,即可从喷墨口喷出墨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之中,正如图6所示,由于连接在压力室10中的喷嘴上的一端与连接在副歧管5a上的另一端之间的两端连接方向(第2方向)本质上平行于与流路单元4中复数压力室的配置面,因而在压力室10内产生的压力波本质上沿表面传播。当压力波朝与流路单元4表面垂直方向传播的情况下,若不增加喷墨头1的厚度(相对于与打印头1表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AL长度就会变短。然而,正如本实施方式中所示,当压力被沿流路单元4表面传播的情况下,不必增加喷墨头的厚度,也能使AL长度相对变长。这样一来,由于会有充裕的时间使压力波的发生与反射的时刻相吻合,因而能够采用与挤压法相比,其能量利用率更好的,所谓“抽压”法(预先对所有个别电极35a、35b施加电压,使所有压力室10的容积缩小,只解除想要喷墨操作的压力室10的个别电极35a、35b的电压使其容积扩大,就人产生负压力波,然后,再对个别电极35a、35b施加电压,使压力室10的容积缩小,通过与先前发生的负压力波反转、反射后到达的时相配合,施加正压力波,使二者迭加,利用在压力室10内传播的压力波,更高效地对墨水施加喷出压力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若采用上述构成,即能提高喷墨头1中的能量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压力室10具有朝偏离一端与另一端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相邻的压力室10之间的间隔变宽,因而能够抑制多个压力室10接近配置的情况下出现的彼此串扰的问题。
还有,由于采用了净化器,使墨水中的气泡很容易排出,气泡很难在墨中滞留。因而解决了由于气泡而造成的不能正常喷墨的问题。
此外,由于沿收容了压力室10的菱形区域10x的长对角线的方向(对角线的方向:第1方向)和连接压力室中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也就是压力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因而能够实现压力室10的高集成度配置以及喷墨流顺畅的同时,还可有效延长AL长度。而且,由于AL长度的延长,也使“抽压”的控制变得更为容易。
此外,采用使压力室10的流路单元4表面的平面形状为,沿压力波传播方向的,连接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细长形的方法也能够获得AL长度延长的效果。
此外,采用使压力室10的平面形状相对于压力波传播方向的连接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轴对称的方法,能使在压力室10内发生的压力波对称地反射,获得稳定的喷墨效果。
此外,由于流路单元4,是用把设有与各自对应的开口的9片板材22-30层叠起来的方法形成的,所以流路单元4的制作也很简单。
此外,在喷墨头1的打印头主体1a之中,在每个喷墨区域均被分割的多个执行单元21,以接合在流路单元4的状态,沿其长度方向配置。这样一来就可(克服)因采用烧结等成形方法容易产生的尺寸精度方面的误差(的问题),使每个执行单元21与流路单元4的位置吻合成为可能,即使喷墨头长尺度化,也能够抑制执行单元21和流路单元4之间的位置偏差量的增加,使二者更精确地吻合。即使是离目标较远处的个别电极35a、35b,也能减少其相对于压力室10的位置大幅度地偏离规定位置,从而大幅提高喷墨头1的制造合格率。另一方面,与此不同,若将执行单元21作为与流路单元4同样的长尺寸件成形,将执行单元21与流路单元4重迭时,从上面看到的与各压力室10对应的个别电极35a、35b的位置距规定位置的偏差量,离目标越远会变得越大,使得离目标较远的压力室10中的喷墨性能恶化,从而失去喷墨头1内的喷墨性能的均匀性。
由于在执行单元21之中,由于用共用电极34a、34b和个别电极35a、35b挟持着压电板41~43,利用其压电效应就能容易使压力室10的容积改变。此外,由于压电板41~45是连续的层状平板(连续平板层),因而能很容易制造执行单元21。
此外,喷墨头1具有把靠近压力室10的压电板44、45设定为非活性层,将离压力室10远的压电板41~43设定为含有活性层的层的单表面结构的执行单元21。因而靠压电横向效应,能使压力室10的容积变量增加,与在压力室10一侧配置活性层而在其相反一侧配置非活性层的执行单元相比,可使个别电极35a、35b的驱动电压低电压化以及/或者使压力室10的配置高集成化。由于驱动电压的低电压化,因而能够使驱动个别电极35a、35b的驱动器小型化,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即使在把压力室10造得很小,高集成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喷出足够量的墨水,实现打印头1的小型化和印刷墨点的高密度配置。
此外,正如上述,在喷墨头1的打印头主体1a之中,各个执行单元21本质上具有梯形形状,各个执行单元21的平行对边沿着流路单元4的长度方向,而相邻的执行单元21的各斜边在流路单元4的宽度方向重迭。这样就把多个执行单元21配置成交错的两列。因此,通过相邻的执行单元21各斜边相互重叠,可以在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上,沿流路单元4的宽度方向存在的各个压力室10可以彼此补充,在实现高清晰度印刷的同时,还可以制作成宽度非常狭的小型的喷墨头1。
压力室在流路单元4表面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不是朝连接喷嘴的一端与连接副歧管5a的另一端的连接方向(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细长形。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期望压力室的高集成化。
此外,作为流路单元4的表面的多个压力室的矩阵状配置方向,如果是沿流路单元4的表面的方向,则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第1排列方向及第2排列方向,也可以采用各种方向。
此外,压力室10的收容区域只要是平行四边形就可以,并不局限于菱形,而收容在其区域内的压力室10自身的平面形状如果是收容在该区域之中且朝偏离连接一端与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或2n角形(n:自然数,n≥3),也可以适当变更为各种形状。例如,作为压力室的平面形状的变形例,有图11(a)以及图12(a)中所示的例子。在图11(a)之中,作为第1变形例,示出大体与连接压力室10的一端和另一端(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连线方向平行地切掉与菱形区域60x的钝角部分对应的角,本质上具有6角形平面形状的压力室60的例子。在图12(a)之中,作为第2变形例,示出沿连接压力室10的一端与另一端(两端方向:第2方向),具有比上述实施形态还要细长的大体呈椭圆的平面形状的压力室70的例子。在这里,个别电极65a、65b以及个别电极75a、75b的平面形状为本质上分别与压力室60、70相似,仅小一圈的大体呈6角形以及椭圆形。在图11(a)、(b)以及图12(a)、(b)之中,虽然未标出连接在压力室60一端的喷嘴以及连接在另一端的副歧管,但这些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在菱形区域60x、70x的长对角线上的两端形成。图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压力波的传播方向。
图11(b)以及图12(b)分别示出图11(a)及图12(a)中描绘的第1以及第2变形例的压力室60、70配置为3×3的矩阵状的状态。首先,如图11(b)所示,当把采用第1变形例的,本质上为6角形平面的压力室60配置成矩阵状的情况下,与相邻的压力室60,60中的菱形区域60x的短对角线平行的方向的间隔为d1。与此相同,图12(b)中示出的配置成矩阵状的第2变形例的,本质上为椭圆形平面的压力室70中的上述间隔为d2。该相邻压力室间的间隔,可理解为:各压力室比菱形区60x、70x相似且略小一些的情况要大些。像这样间隔一变宽,就不会在多个压力室邻近配置的情况下出现相互串扰的问题。
尤其是关于采用图11(a)、(b)中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压力室60,通过设定为与压力室10的一端和另一端(两端方向:第2方向)的连接方向大体平行地切掉角的形状,可有效增加矩阵状配置的各压力室60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不必显著减少压力室60的面积,就可增加各压力室60间的间隔、抑制相互串扰。此外,由于压力室60的平面形状是大体呈6角形的比较简单的形状,因而能比较容易地形成压力室60。
此外,压力室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8角形、10角形、扭曲的椭圆形等。
此外,流路单元4也可以不采用由多个板材层叠而成的方法制造。
此外,执行单元21中的压电板以及电极的材料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也可采用其它公知的材料。此外,作为非活性层,也可以采用压电板以外的绝缘片。还有,含有活性层的层数,非活性层的层数等等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之中,执行单元21中包含的含有活性层的压电板,虽然是3层或5层层叠,但也可以层叠7层以上。而且,也可以随着压电板的层叠数的改变而适当改变个别电极以及共用电极的数量。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之中,包含在执行单元21中的非活性层的压电板为两层,但也可以是一层,只要不妨碍执行单元21的伸缩变形,也可以设定为3层以上。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执行单元21之中,在含有活性层的层的压力室一侧配置了非活性层,但也可以在非活性层的压力室10一侧配置含活性层的层,还可以不设非活性层。但是,在含有活性层的层的压力室设置非活性层44、45,可望进一步提高执行单元21的位移效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之中,设定为使共用电极34a、34b保持接地电位,但是若能使各压力室10保持同一电位,也并不局限于此种方法。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之中,如图4所示,交错配置了两行梯形的多个执行单元21,但执行单元21也不一定要用梯形,也可将多个执行单元沿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单行排列。或者将执行单元交错配置三行以上。此外,不将一个执行单元21跨越多个压力室10配置,也可以给每个压力室配置一个执行单元21。
此外,为了使共用电极34a、34b在层叠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包含压力室区域,或者投影区域被压力室区域所包含,也可以在每个压力室10形成多个,而不一定要在一个执行单元21内的几乎整个区域内设一片导电膜。但在这种时候,必须使所有共用电极彼此电连接,以便与压力室10相对应的部分全部是同一电位。
尽管参考上述具体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改变、修改和变形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上所术宾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可以进行各种修改而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确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23)

1.一种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
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分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有朝偏离连接上述一端及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2n角形的平面形状,其中,n为自然数且n≥3,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
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的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和上述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压力室的上述平面形状为六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是沿上述第2方向的细长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压力室的上述平面形状是相对于上述第2方向的轴对称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多个压力室沿上述流路单元的平面,呈矩阵形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用于改变上述压力室容积的压电板,跨越上述多个压力室中的两个以上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喷墨头,具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而配置的,用于改变上述压力室容积的执行单元。
8.一种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相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相连接;
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分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着偏离连接上述一端及上述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的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与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和上述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是沿上述第2方向的细长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压力室的上述平面形状是相对于上述第2方向的为轴对称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头,上述多个压力室,沿上述流路单元的平面,呈矩阵形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头,用于改变上述压力室容积的压电板,跨越上述多个压力室中的两个以上设定。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头,具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而配置的,用于改变上述压力室容积的执行单元。
14.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机包含有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的喷墨头,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
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分别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偏离连接上述一端及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2n角形的平面形状,其中,n为自然数且n≥3,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
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一端与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15.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机包含有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的喷墨头,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
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上述压力室分别被收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之中,而且具有朝偏离连接上述压力室一端与另一端的连线方向鼓出的,无角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
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的长对角线的第1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另一端的第2方向是一致的。
16.一种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并且沿平面配置成矩阵状;
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方向,与上述流路单元中的复数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平行,
在配置了上述流路单元中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压力室具有分别收容在由沿流路单元长度方向的第1方向和与上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上矩阵状相邻配置的多个平行四边形之中的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
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长对角线的第3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第4方向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头,上述第3方向与上述第4方向一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头,用于改变上述压力室容积的压电板,跨越上述多个压力室中的两个以上设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头,上述流路单元中配置了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的上述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是沿上述第4方向的细长形,其中第4方向是压力波的传播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头,上述流路单元中配置了多个上述压力室的的配置面上的上述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是相对于上述第4方向的轴对称形,其中第4方向是压力波的传播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头,上述流路单元中配置了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的上述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是与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相似的平行四边形。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喷墨头,上述流路单元中配置了多个压力室的配置面上的上述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是菱形。
23.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机包含有喷墨头,该喷墨头配置了有多个压力室的流路单元,该压力室的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源连接,而且沿平面矩阵形配置;
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方向与上述流路单元中配置了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面平行,
在配置了上述流路单元中的多个上述压力室的配置面上,多个压力室具有分别收容在由沿流路单元长度方向的第1方向和与上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上矩阵状相邻配置的多个平行四边形之中的平面形状,多个平行四边形区域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使得这些区域共享各边,
沿上述平行四边形区域长对角线的第3方向和连接上述压力室中的上述一端与上述另一端的第4方向平行。
CN 03106110 2002-02-18 2003-02-18 喷墨头以及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28009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0524/2002 2002-02-18
JP2002040524 2002-02-18
JP2002045146 2002-02-21
JP045146/2002 2002-02-21
JP2002044626 2002-02-21
JP2002044650 2002-02-21
JP044650/2002 2002-02-21
JP044626/2002 2002-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2297A CN1442297A (zh) 2003-09-17
CN1280095C true CN1280095C (zh) 2006-10-18

Family

ID=276254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0320149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32483Y (zh) 2002-02-18 2003-02-18 喷墨打印头以及有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 03106110 Expired - Lifetime CN1280095C (zh) 2002-02-18 2003-02-18 喷墨头以及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0320149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32483Y (zh) 2002-02-18 2003-02-18 喷墨打印头以及有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336490B1 (zh)
CN (2) CN2732483Y (zh)
DE (1) DE60323773D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764A (zh) * 2009-10-28 2012-07-04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头、使用该液体喷头的液体喷出装置及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67845B1 (ko) * 2005-12-21 2007-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프린팅헤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US8851603B2 (en) * 2010-03-26 2014-10-07 Kyocera Corporation Driving device for driving liquid discharge head,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5997150B2 (ja) * 2011-06-28 2016-09-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5197893B2 (ja) 2011-07-28 2013-05-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123998B2 (ja) * 2013-03-27 2017-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7124A (en) * 1979-02-14 1982-0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DE69333236T2 (de) * 1992-06-29 2004-08-05 Hewlett-Packard Co. (N.D.Ges.D.Staates Delaware), Palo Alto Dünnschichtwiderstandsdruckkopf für Thermo-Tintenstrahldrucker
JPH0825628A (ja) * 1994-07-19 1996-01-30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H08267743A (ja) * 1995-03-30 1996-10-15 Seikosha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6604817B2 (en) * 2000-03-07 2003-08-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 head for piezoelectric ink jet printer, piezoelectric actuator therefo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iezoelectric actuator
EP1138493B1 (en) * 2000-03-21 2007-05-23 Fuji Xerox Co., Ltd. Ink jet head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764A (zh) * 2009-10-28 2012-07-04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头、使用该液体喷头的液体喷出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2548764B (zh) * 2009-10-28 2015-01-14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头、使用该液体喷头的液体喷出装置及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36490A2 (en) 2003-08-20
DE60323773D1 (de) 2008-11-13
EP1336490A3 (en) 2003-11-05
CN1442297A (zh) 2003-09-17
CN2732483Y (zh) 2005-10-12
EP1336490B1 (en) 2008-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52048Y (zh) 喷墨头
CN2741772Y (zh) 喷墨打印头和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442296A (zh) 喷墨打印头以及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US6984027B2 (en) Ink-jet head and ink-jet printer having ink-jet head
CN1647928A (zh) 喷墨头
US6979077B2 (en) Ink-jet head and ink-jet printer having ink-jet head
US7014294B2 (en) Ink-jet head and ink-jet printer having ink-jet head
US7163280B2 (en) Ink-jet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nk-jet head
CN2841339Y (zh) 喷墨头
CN1280095C (zh) 喷墨头以及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CN2810981Y (zh) 喷墨头
CN2677153Y (zh) 喷墨打印头及具有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2784188Y (zh) 喷墨头
US7374276B2 (en) Inkjet printing head and printer
JP420677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579768A (zh) 喷墨头和包括在喷墨头中的储墨单元
JP396023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29715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