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6619C - 无线电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6619C
CN1276619C CNB018030807A CN01803080A CN1276619C CN 1276619 C CN1276619 C CN 1276619C CN B018030807 A CNB018030807 A CN B018030807A CN 01803080 A CN01803080 A CN 01803080A CN 1276619 C CN1276619 C CN 127661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channel
communication
link
main web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030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93086A (zh
Inventor
M·E·巴纳德
T·J·莫尔斯莱
B·亨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989726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276619(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393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3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66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661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91Access to open networks; Ingress point selection, e.g. ISP selection
    • H04L12/5692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04L69/085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working of IP-based networks with othe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一种包括主站(100)和副站(110)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依据两种(或多种)双向通信模式操作。对于第一模式存在上行链路(124)和/或下行链路(122)通信信道,但对于第二模式只存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126)信道之一。对第一和第二模式协议的修改使得一种模式的缺席通信信道的通信业务能够由其他模式的相应信道进行传送。这样一种系统特别适合于在上行链路(124)和下行链路(122,126)通信信道中通信业务或数据速率之间具有显著不对称性的场合。在一种实施方案中,第一模式是UMTS和第二模式是HIPERLAN/2,对于第一模式存在两种信道(122,124),而对于第二模式只存在一个下行链路信道(126)。因此,副站(110)只需要HIPERLAN/2接收机(106),通过省去HIPERLAN/2发射机而大大地节省了成本。

Description

无线电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依据至少两种模式操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并还涉及在这样一种系统中使用的主站和副站,以及一种操作这种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量的对于无线终端未来的应用将产生不对称数据流,例如,从因特网下载声频或视频数据。在这些应用中,通过下行链路信道(从基站到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速率远大于通过上行链路信道发送的数据速率,因为下行链路传送下载的数据而上行链路只能传送控制信息。在其他的应用中,通过上行链路信道发送的数据速率可能远大于通过下行链路信道发送的数据速率,例如,从移动手机发送视频数据到中央服务器。
在某些网络中可以提供这样的不对称连接。一个例子是一种用于网浏览的固定因特网连接,在其中通常用户下载大量数据而上行链路主要传送对网页或数据文件的请求。采用机顶盒的数字电视系统也有一个不对称连接,高容量下行链路信道(由广播系统提供)与低的位速率上行链路(由电话系统提供)在一起。对于上行链路利用蜂窝或无绳连接的可能性也已被考虑。
然而,在大多数无线系统中,主要关心的是当传送不对称通信业务时频谱的低效率使用。这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尤其是一个问题,在该系统中通常把频谱分配以提供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同样大小的频带对。当这样一种系统被用于上网浏览或视频下载时,下行链路频带可能是满容量运行而上行链路频带基本上是空着的。
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时分双工(TDD)并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分配不同的时隙数量。另一种方案是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能够依据多种蜂窝,无绳或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操作的多模式终端。例如,一种系统可以采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TDD模式提供低数据速率的连接,和HIPERLAN/2(高性能无线局域网类型2)WLAN提供高数据速率的连接。典型情况下UMTS工作在大约2GHz上,提供最高大约2Mbit/s数据速率,而HIPERLAN/2工作在大约5GHz上,提供20Mbit/s数量级的数据速率。将由较高位速率的系统提供高位速率的下行链路服务。
所提议的按照具有极其不同的特性的标准操作的多模式终端,如UMTS TDD模式和HIPERLAN/2,需要包括足够的操作全双向链路的硬件到每种所支持的系统中。这样一种系统的例子被公开在US-A-5,956,331中,在其中可将一种双模式终端在一个WLAN的覆盖区域内充当一个HIPERLAN终端,而在其他场合用作为一个正常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终端。可能有些共享硬件的方面,但如果需要多种系统同时操作,这就变得困难了。在一个无线终端中提供至少两种完全的发送接收机结构使这样的终端相当昂贵。
依据现有技术,至少有两种另外的方法可以使用多模式终端。一种是不同的模式完全独立地起作用。另一种是支持连接从一个无线电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在这后一种情况下,通常一个连到一种系统的终端测量来自另一个系统的传输。在此基础上可以启动转移。这些测量可以独立地或在第一系统的操作暂停期间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加经济的多模式系统。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此提供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该系统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该主站和副站具有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装置,其中该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的至少一个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中的一个,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absent),提供用于经过其他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和接收通常经由一种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route)的数据的装置。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主站和副站具有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其中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依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此提供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主站,其中提供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装置,该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的至少一个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中的一个,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和提供用于经其他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通过一种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的装置。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主站,其中提供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依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此提供一种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副站,该系统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其中提供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装置,该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的至少一个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中的一个,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和提供用于经其他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通过一种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的装置。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副站,其中提供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依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此提供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其中该系统支持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的通信,该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的至少一个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中的一个,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和该方法包括经其他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和接收通常通过一种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方法,其中该系统支持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的通信,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本发明是基于在现有技术中未提出的认识,即,在其中每种模式将是双向的多模式终端中,如果在单模式终端中操作,对所有的模式不必具有双向链路。
附图说明
现在将通过举例,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其中:
图1是依据本发明制作的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方框简图;
图2示出为了使HIPERLAN/2上行链路能够被省略,对UMTS和HIPERLAN/2协议堆栈需要作的修改;
图3示出为了使UMTS下行链路能够被省略,对图2的协议堆栈的进一步修改;
图4示出一种用于UMTS的修改为与HIPERLAN/2下行链路接口的无线电接口层(stratum)模型;
图5示出一种用于组合的UMTS和HIPERLAN/2终端的基于UMTS的无线电接口协议结构;
图6示出一种用于组合的UMTS和HIPERLAN/2系统的基于HIPERLAN/2的无线电接口结构;
图7是用作说明一种操作组合的UMTS和HIPERLAN/2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一种用于组合的DECT和HIPERLAN/2终端的基于DECT的无线电接口协议结构;和
图9示出一种用于组合的蓝牙(Bluetooth)和HIPERLAN/2终端的基于蓝牙的无线电接口协议结构。
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用于表明对应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依据本发明制作的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一个多模式主站(BS)100和至少一个多模式副站(MS)110。BS100包括一个微控制器(μc)102,在第一模式中操作的发送接收机装置(Tx/Rx)104,和在第二模式中操作的发射机装置106,发送接收机装置104和发射机装置106被连到天线装置108。天线装置108可以包括一个供两种模式使用的共用天线,或对每种模式专用的一个或多个天线。BS100进一步包括连接装置109,用以连到PSTN或其他适当的网络。可选的方案是,可将在第二模式中操作的一个发送接收机替代发射机106。
虽然在图1中示出单个多模式BS 100,可由两个(或多个)链接在一起的单模式主站提供等效的功能。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在用于模式的协议堆栈之间类似的链路将是需要的,但在多模式BS 100中,链路可由软件内部实现,而在链接配置中,链路需要由物理连接实现。
MS 110包括一个微控制器(μc)112,工作在第一模式中的发送接收机装置(Tx/Rx)114,工作在第二模式中的接收装置(Rx)116,发送接收机装置114和接收机装置116被连到天线装置118。
在BS 100的发送接收机104和MS 110的发送接收机114之间的通信是在第一模式下行链路信道122上进行的,在发送接收机114,104之间的反向通信是在第一模式上行链路信道124上进行的。另外,在BS 100的发射机106和MS 110的接收机116之间的通信是在第二模式下行链路信道126上进行的。因此,第一模式在双向连接上工作,而第二模式在仅有下行链路的连接上工作。经第二模式的连接可以基本上与经第一模式连接同时工作。然而,在任何一种模式中的连接不需要是连续的。例如,在一种多媒体因特网浏览对话中,第一模式可以采用一种分组接入方案,在一个未被保留的信道上发送和接收基本信息,而第二模式连接可被启动下载数据块,然后当不需要时再次关闭。
在一种对图1所示的系统的替代方案中,第二模式可以只包括一个上行链路信道。在某些情况下这可导致成本和功率的节省。例如,如果第二模式是简单的(如一种直通式频率调制(FM)系统),这可能是一种比使用第一模式上行链路信道124更便宜的提供上行链路容量的方法。
第一实施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第一模式是UMTS TDD而第二模式是HIPERLAN/2。这种实施方案在BS 100和MS 110之间提供一个高速的数据链路,同时避免对于MS 110中一个HIPERLAN/2发射机的需要。因为这样一种发射机被要求是高线性的,而这是固有的低效率的,因此可能是费钱和费功率的。因而从MS 110省去它的结果是大大节省成本,重量和功率。
然而,省去HIPERLAN/2上行链路意味着否则将在这个信道上要发送的控制通信业务必须用某种其他的方法传送。为了能够实现图1中所示的系统,图2示出对UMTS TDD模式和HIPERLAN/2协议一组可能的修改。在这个实施方案中,HIPERLAN/2协议的上行链路部分由一种对UMTS物理层的扩展来传送。虚线202表示空中接口,在线202的左边是用于MS
110的协议堆栈,在线202的右边是用于BS 100的协议堆栈。BS 100有一个通常的UMTS协议堆204b和一个HIPERLAN/2协议堆206b,而MS110有一个通常的UMTS协议堆栈204m和HIPERLAN/2协议堆栈206m。在UMTS协议堆栈204b,204m之间的双向通信在通常的UMTS通信信道208上进行,而在BS 100中HIPERLAN/2协议堆栈206b和MS 110中HIPERLAN/2协议堆栈206m之间的下行链路通信在通常的HIPERLAN/2通信信道126上进行。
用虚线表示所需的附加的协议堆栈和通信信道。替代HIPERLAN/2上行链路信道,在MS 110中的HIPERLAN/2协议堆栈有一个对UMTS协议堆栈204m物理层部分的一种扩展口214m的内部通信信道212。扩展口214m执行适当的协议变换并通过UMTS通信信道216将HIPERLAN/2上行链路数据发送到BS 100,由对UMTS协议协堆栈204b的物理层部分的另一个扩展口214b接收。在实施适当的协议变换后,通过内部通信信道218将上行链路数据传送到HIPERLAN/2协议堆栈206b,在其中就象它是通过通常的HIPERLAN/2上行链路信道到达的那样动作。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修改,通过在HIPERLAN/2下行链路126上发送为UMTS TDD下行链路所需的信令,使用下行链路122中的单个无线电接口是可能的。图3示出对图2的协议堆栈和通信信道所需的进一步的修改。现在UMTS通信信道208只工作在上行链路方向。与UMTS下行链路有关的数据被通过BS 100中的内部通信信道302传送,在其中由对HIPERLAN/2协议堆栈206b的物理层部分的扩展口304b进行处理,扩展口304b执行适当的协议变换并通过HIPERLAN/2通信信道306将UMTS下行链路数据发送到MS 110中对HIPERLAN/2协议堆栈206m的另一个扩展口304m。在适当的协议变换后,数据被通过因特网通信信道308传送到UMTS协议堆栈,在其中就象在通常的UMTS下行链路信道上到达那样动作。
现在更详细地考虑所需的修改。图4示出一个UMTS系统的无线电接口层模型,为了组成HIPERLAN/2下行链路对它作了修改。这个图是从由第三代合作项目(3GPP)出版的UMTS技术规格TS25.301,3.5.0版本,的图1C中提出的层模型导出的,在因特网上的网址http://www.3gpp.org/ftp/specs/2000-06/R1999/25_series/25301-350.zip可得到。虚线202表示空中接口,MS110在线202的左边,BS 100在线202的右边。
该无线电接口包括三个协议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在BS 100中的无线电接口402b包括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媒体接入控制(MAC)和物理层(PHY),通过UMTS通信链路208与MS 110中的无线电接口402m通信。在BS 100中的第一无线电资源控制器(RRC)404b经控制链路406控制无线电接口的操作,而第二RRC 404m在MS 110中执行类似的功能。第一和第二RRC 404b,404m通过一种概念上的链路408(实际上是通过通信链路208传送)进行通信。载体410在BS 100中较高协议层和无线电接口402b之间传送双向数据,在MS 110中的较高协议层和无线电接口402m之间传送双向数据。
在BS 100中的无线电接口412b表示的HIPERLAN/2下行链路,包括无线电数据链路控制(R-DLC)和无线电物理层(R-PHY)以及MS 110中的无线电接口412m。无线电接口412b,412m通过下行链路HIPERLAN/2通信链路126进行通信。下行链路数据被载体416从较高协议层传送到无线电接口412b,和被载体418从无线电接口412m传送到较高协议层。
在控制链路406和载体410,416,418中的椭圆形表示UMTS技术规格中规定的接口的服务接入点。
图5示出一种用于第一实施方案的协议结构,是从UMTS技术规格TS25.301的图2中提出的UMTS协议结构导出的,适用于BS 100或MS110。UMTS协议要素被画在虚线502的左边,而HIPERLAN/2协议要素被画在虚线502的右边。UMTS协议堆栈包括一个物理层504,MAC子层506,RLC子层508,RRC404。分组数据收敛协议(PDCP)子层512和广播/多路广播控制(BMC)子层514。RRC 404具有对每个以上提到的层和子层的控制连接516,使它能够控制较低层的配置。在物理层504和MAC子层506之间的服务接入点是用于物理传输信道,而在MAC子层506和RLC子层508之间的服务接入点是用于逻辑信道。RLC 508被分成控制(C-PL)和用户(U-PL)面。
HIPERLAN/2协议堆栈包括一个物理层520,R-DLC层522,收敛子层(CONV)524和HIPERLAN/2 RRC 526。收敛子层524提供服务质量信息,以及用于数据分段和重组的功能。RRC 526具有对每个HIPERLAN/2层的控制连接516。UMTS和HIPERLAN/2 RRC 404,526通过RRC内部链路530通信。为了与无线电接口边界534以上的较高层通信,提供多种数据链路532。
最好首先建立UMTS连接,特别是,当需要时,允许利用HIPERLAN/2下行链路的连续的UMTS对话能够被启动。RRC内部链路530使信息能够在HIPERLAN/2和UMTS中的RRC部件之间直接交换。本来,这就意味着在基站中在UMTS上行链路124上发送的控制信令可被传送到HIPERLAN/2 RRC 526,并用于建立HIPERLAN/2下行链路数据信道。同样,在终端110上,控制信息(如果没有在HIPERLAN/2下行链路122上发送的话)可在UMTS下行链路上接收到并被传送到HIPERLAN/2 RRC526,所以HIPERLAN/2接收机可被正确地配置。
一种用于第一实施方案的另一种无线电接口结构示于图6中。这是从由欧洲远程通信标准研究所(ETSI)出版的技术报告TR 101031,2.2.1版本,的图5b中提出的HIPERLAN/2层结构导出的,在因特网网址http:/www.etsi.org/.上可得到,虚线202表示空中接口,MS 110在线202的左边,BS 100在线202的右边。在方框之间的控制数据流用实线表示,箭头表明数据流的方向。在方框之间的用户数据流类似地画出,但用虚线表示。
在MS 110中运行一种应用602。该应用在双向控制和数据信道上经收敛子层524与UMTS无线电接口402b通信。在MS 110和BS 100中UMTS无线电接口402m,402b之间的双向通信分别通过空中接口202进行。每个UMTS无线电接口402m,402b的操作由各自的RRC 404m,404b控制。
用户数据经收敛子层524在BS 100中的UMTS无线电接口402b和HIPERLAN/2核心网络堆栈(CNS)604之间传送。控制数据经相同的子层524在无线电接口和相互工作功能(IWF)606之间传送。IWF 606在HIPERLAN/2网络的内部接口和其他的网络接口(如UMTS)之间转换。CNS604提供用于HIPERLAN/2系统和PSTN或其他外部网络之间的用户和控制数据的接口。
用于在HIPERLAN/2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控制和用户数据从CNS 604经IWF 606和收敛子层524传送到R-DLC 608b和只发送的物理层610b。数据被通过HIPERLAN/2下行链路信道发送到MS 110中的只接收物理层610m,R-DLC608m和收敛子层524。然后用户数据直接传送到应用602,而控制数据经网络堆栈(NET)612传送到应用602。分别在BS 100和MS 110中提供HIPERLAN/2 RRC 526b,526m。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每一个通过各自的RRC内部链路530b,530m与各自的UMTS RRC 404b,404m通信。每个HIPERLAN/2 RRC 526b,526m也与各自的层管理实体(LME)通信,该实体组成DLC层的部分,并被用于在DLC层和较高的连接控制功能之间传送通信业务合同信息和性能要求。
一种操作依据第一实施方案制作的系统的方法被示于图7中,该方法在步骤702开始,此时MS 110被接通。首先,在步骤704,利用BS 100启动双向UMTS TDD链路。随后,以正常方式使用UMTS链路,例如用于网上浏览对话。在对话期间的某一点上,用户选择视频流观看,导致测试706被通过。结果,在步骤708,HIPERLAN/2链路被启动,该链路被用于传送视频流到MS 110。在步骤712检查视频流的结束,当检测到HIPERLAN/2链路被终止时,系统回到测试706,等待另一个视频流被请求。可选的方案是,如果在短时间以后又一个视频流被选取,在一个视频流的结束和HIPERLAN/2连接的终止之间可以提供超时,以避免关闭一个连接的管理开销。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案涉及UMTS TDD模式与HIPERLAN/2的组合。因为两种系统都利用TDMA(时分多址)方法工作,在终端中它们的共存是相当简单的,并可导致一定范围内的部件共享。然而在两种系统之间可能有某种定时同步的要求。利用UMTS FDD模式代替UMTS TDD模式的一种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型可被实现。这样一种组合的小缺点是UMTS通信信道208将与HIPERLAN/2下行链路126同时运行,可能需要附加的硬件资源。
第二实施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第一模式是DECT(数字化增强型无绳远程通信),而第二模式是HIPERLAN/2。该实施方案,与第一实施方案共同之处是提供BS 100和MS 110之间的高速数据链路,而避免需要在MS 110中的HIPERLAN/2发射机。
用于组合的DECT和HIPERLAN/2终端的一种协议结构示于图8中。这是从由欧洲远程通信标准研究所(ETSI)出版的欧洲标准EN 300175-1,1.4.2版本,的图5b中提出的DECT层结构导出的,在因特网http://www.etsi.org/.DECT上可得到。DECT协议要素被画在虚线802的左边,而HIPERLAN/2协议要素被画在线802的右边。如上所述,HIPERLAN/2要素,数据链路532,和边界534与图5中所示的等效。
DECT协议堆栈的最低层包括物理层(PHL)804,它与MAC层806通信。在MAC层806的上面,堆栈被分成控制和用户面。在用户面中,第一DLC层808u与MAC层806和较高层通信。在控制面中,第二DLC层808C与MAC层806通信并通过网络层(NWK)810与较高层通信。LME层812协调协议堆栈的各个部分。
在使用中,当需要HIPERLAN/2下行链路连接时,DECT NWK层810和HIPERLAN/2 RRC 526通过NWK/RRC内部链路814交换信息,使得HIPERLAN/2下行链路能够以与第一实施方案类似的方式建立在用户面中。
第三实施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第一模式是蓝牙,而第二模式是HIPERLAN/2。该实施方案,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相同,提供BS 100和MS 110之间的高速数据链路,而避免对于MS 110中HIPERLAN/2发射机的需要。
一种用于操作LAN对话应用的组合的蓝牙和HIPERLAN/2终端的协议结构被示于图9中。这是从由蓝牙同业组出版的白皮书“蓝牙协议结构”,1.0版本,的图1和5导出的,在因特网http://www.bluetooth.com/developer/whitepaper/whitepaper.asp上可得到。蓝牙协议要素被画在虚线902的左边,而HIPERLAN/2协议要素被画在线902的右边。如以上所讨论过的那样,HIPERLAN/2要素与图5和8中所示的等效。
蓝牙协议堆栈包括一个逻辑链路和控制适配协议(L2CAP)904,利用一个串行电缆仿真协议层(RFCOMM)906与点对点协议(PPP)层908通信。该层转换与LAN应用912通信的因特网协议(IP)层910的数据,LAN应用912也通过IP层914与HIPERLAN/2协议堆栈通信。
由一个服务发现协议(SDP)层916完成对蓝牙连接的控制。SDP层916通过内部链路918与HIPERLAN/2 RRC 526通信,使LAN应用能被建立,以便允许通过HIPERLAN/2下行链路传送数据。
第四实施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中,第一模式是UMTS TDD模式,而第二模式是UMTS FDD模式。
对于第三代系统如UMTS的要求包括:
·支持不对称的通信业务;
·利用不同的频率分配在区域之间漫游;
·支持未来可用的不同频带;和
·在MS 110中的最小复杂性。
没有一种UMTS操作模式对于满足所有这些要求是理想的:
·FDD可以支持不对称通信业务,但不对称的水平(在整个通信业务上)是利用频率分配固定的,并且不可能被改变。
·为了支持未来的频带和能够全球漫游,TDD终端将需要在几个不同的频带中发送和接收,这就增加了终端110的成本。
而且,利用FDD对终端110提供高速分组发送被认为对性能有不少增强,而目前对TDD未被考虑。
一种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制作的混合型系统克服这些问题,并从两种操作模式的优点得益。
在这种实施方案中,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频带可用。在一个频带内,采用能够既在上行链路又在下行链路中操作的TDD模式。而在其他频带,采用只在下行链路中工作的FDD模式。所有的上行链路传输在TDD频带内进行。通过改变TDD频带内上行链路对下行链路的比率,可以改变无线电链路的不对称性,因此有效地支持变化负载的不对称通信业务。
最好,TDD频带被选成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公共的,使MS 110被做成支持这个频带用于它的发送和接收,可能其他的FDD频带用于接收(以围绕在它的公共使用区域内使用的频带作为基础)。当漫游时,它始终能够通过TDD频带通信,而本地的终端110可使用FDD频带用于它们的上行链路,以便分配负载。当其他的频带成为可用时,终端110可被做成支持它们用于它们的FDD下行链路,而系统通过使用TDD和任何现有的FDD频带将仍然是完全地前后兼容的。
MS 110只需要在一个TDD频带内发送的要求将使终端110的成本和发送部分的复杂性为最小。制成一种经FDD频带在下行链路中接收高速数据的终端110也是可能的,从而免去对于复杂的联合检测/多用户检测(JD/MUD)能力的需要。JD/MUD,正如典型情况下在UMTS TDD模式中使用的那样,需要大量的处理能力,因为多个信号(通常用于不同的用户)在一起被解码,而不是只对一个用户的信号解码,把其他的信号作为噪声处理。因此,免去使用JD/MUD的需要是本发明的一个重大优点。
依据第四实施方案的一种方案也将允许增强被提供的TDD或FDD(例如,用于FDD的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并在任何被适当配置的MS 110中使用。
FDD下行链路频带可被配置成或者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工作,或者作为在当前成对的FDD频谱方案中的下行链路,并将能够同时支持两种类型的用户,是可能的。
如果出现一种对于突出的高速上行链路不对称性的需要(与头三个实施方案所考虑的高速下行链路不对称性相反),考虑使用只用于上行链路的FDD频带,和支持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混合的TDD可能是有效的。一种可以利用高速上行链路不对称性的应用例子是通过无线装置从事故位置发送视频新闻报告。虽然在实施有这样功能的MS中或许没有节省成本,但它将是没有消耗额外的系统资源来处理所需的不对称通信业务。
第五实施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中,第一模式可以是以上描述的第一模式中的任何一种,而第二模式是按特定的应用要求修改的模式(可能是非标准的,或者是从可用的标准模式范围内选取的一种模式)。这样一种方案特别适合于这样一种系统,其中无线电接口技术规格(或者可选的方案是实现它们的软件模块)可被下载,例如在我们的共同未决的国际专利申请PCT/EP00/03068中所公开的内容(我们的参考号是PHB34339,在本申请提交时期时未被出版)。接口技术规格(和/或模块)可被通过第一模式下行链路信道122下载。另一种方案是,它们可利用通过第一模式下行链路信道122传送获得它们的指令从另一种广播系统得到,或者甚至经因特网。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案表示与不同的通信模式有关的协议可以如何被互联的几个例子,使一个或多个通信信道可在一个多模式系统中被删去。然而,它们并不被解释为限制,达到相同或类似效果的其他实施方案被考虑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基于任何现有的或未来的标准的任何实施方案中,为了便于实施,对这些标准作少量修改可能是所希望的。例如,标准化的协议可受到定时约束,如在发送一个传输和接收一个响应之间所允许的最大时间间隔。在某些情况下,当不同的系统被互联时,这些约束可能不容易被满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定时约束或调节协议中定时器的初始值得到解决(在其中这些定时器可被用于确定超时周期)。
从阅读本公开内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修改将是明显的。这些修改可包含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组成部件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已经熟悉的其他特征,并可被用于替代或补充在此已被描述的特征。虽然在本申请中,权利要求已对特定的特征的组合作了阐述,但应该理解,本申请公共内容的范围也包括在此所公开的任何新的特征或任何新的特征组合,或者以明显地或者以隐含地或者以任何概括的方式表示,不管是否它涉及与目前在任何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相同的发明,并不管是否减轻任何或全部本发明所做的相同的技术问题。申请人由此提请注意,在本申请或由此派生的任何另外的申请执行期间,对于这些特征和/或特征的组合可提出新的权利要求。
在本技术说明和权利要求中,在一个部件前面的词“一个”并不排斥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而且,词“包括”并不排斥存在与所列举的不同的其他部件或步骤。

Claims (15)

1.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主站和副站具有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其中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2.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模式是UMTSTDD、DECT或蓝牙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或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模式是HIPERLAN/2或UMTS FDD。
4.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主站,其中提供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5.如权利要求4的主站,其特征在于,用于依据第一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和用于依据第二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位于分离的站中,并且在这些站之间提供通信链路。
6.如权利要求4或5的主站,其特征在于,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下行链路通信信道发送关于规定第二模式的无线电接口技术规格的信息到副站。
7.如权利要求6的主站,其特征在于,该信息包括技术规格本身。
8.如权利要求6的主站,其特征在于,该信息包括用于实施该技术规格的软件模块。
9.如权利要求6的主站,其特征在于,该信息包括副站从中能够获得该技术规格的源的位置。
10.一种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副站,其中提供用于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通信的收发信机装置,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收发信机装置适于经由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11.如权利要求10的副站,其特征在于,提供耦合到收发信机装置的控制装置,用于经由第一模式的下行链路通信信道接收由主站发送的关于规定第二模式的无线电接口技术规格的信息和用于实施第二模式以响应接收到的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的副站,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第二模式的控制装置适于从由主站规定的源获得用于第二模式的技术规格。
13.一种操作在主站和副站之间具有通信信道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方法,其中该系统支持依据第一和第二双向通信模式的通信,通信信道包括用于第一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以及用于第二模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之一,用于第二模式的其他信道缺席,并且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模式的相应信道发送或接收通常经由第二模式的缺席信道传送的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站经由第一模式的下行链路通信信道发送关于规定第二模式的无线电接口技术规格的信息到副站,和副站实施第二模式以响应接收到的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模式保持有效的同时,按需要激活和去激活第二模式。
CNB018030807A 2000-08-10 2001-07-26 无线电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66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0019534.7 2000-08-10
GBGB0019534.7A GB0019534D0 (en) 2000-08-10 2000-08-10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3086A CN1393086A (zh) 2003-01-22
CN1276619C true CN1276619C (zh) 2006-09-20

Family

ID=9897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308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6619C (zh) 2000-08-10 2001-07-26 无线电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020106B2 (zh)
EP (1) EP1221227A2 (zh)
JP (2) JP2004506382A (zh)
KR (1) KR20020035177A (zh)
CN (1) CN1276619C (zh)
GB (1) GB0019534D0 (zh)
WO (1) WO200201346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3598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Huo David Di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protocol format capable of handling shared and dedicated radio resources
US8289937B2 (en) 2002-06-06 2012-10-16 Thomson Licensing Internetworking between WLAN and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5529540A (ja) * 2002-06-06 2005-09-29 トムソ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ソシエテ アノニム 無線lanと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との間の相互接続のための論理的サービングgprsサポート・ノード(sgsn)としての無線lan
US7047036B2 (en) * 2002-07-02 2006-05-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and a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MTS)
US20040105413A1 (en) * 2002-07-02 2004-06-0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ght inter-working betwee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an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UMTS)
US7035242B2 (en) * 2002-07-29 2006-04-2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y of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based unidirectional services over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WO2004023741A1 (ja) 2002-08-30 2004-03-18 Fujitsu Limited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JP3882747B2 (ja) 2002-12-12 2007-02-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その動作制御方法
KR100547717B1 (ko) * 2003-01-29 2006-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듀플렉싱 통신 방식을 제공하기 위한 무선통신시스템 및 방법
DE10308012A1 (de) * 2003-02-25 2004-09-09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von Endgeräten eines Mobilfunkkommunikationssystems
US7657270B2 (en) * 2003-06-06 2010-02-0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single telephone number for use with a plurality of telephone handsets
US7904068B2 (en) * 2003-06-06 2011-03-0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tegrated voice and data services utilizing wired cordless acces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and wired access with licensed spectrum
US7627338B2 (en) * 2003-06-06 2009-12-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tegrated voice and data services utilizing wired cordless acces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and wired access with licensed spectrum
US7610047B2 (en) 2003-06-06 2009-10-2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tegrated voice and data services utilizing wired cordless access with unlicensed/unregulated spectrum and wired access with licensed/regulated spectrum
US7646777B2 (en) * 2003-07-07 2010-01-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switchover
KR100547133B1 (ko) * 2003-07-11 2006-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종 단말들의 애드-혹 망을 구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0559766C (zh) * 2003-10-17 2009-11-11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非对称双模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JP2005136553A (ja) * 2003-10-29 2005-05-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体通信端末及び通信管理装置
TW201342847A (zh) * 2003-11-12 2013-10-16 Interdigital Tech Corp 不銅型式存取技術網路間應用伺服器自治存取系統
TWI249360B (en) * 2003-11-13 2006-02-1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inter-system handover
KR101150553B1 (ko) 2004-03-12 2012-05-31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멀티-모드 무선 송/수신 유닛을 갖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들 사이에서 무선 액세스 기술을 스위칭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7369573B2 (en) 2004-05-13 2008-05-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Independent mode selection for forward and reverse links
US20050266880A1 (en) * 2004-05-27 2005-12-01 Gupta Vivek G Open and extensible framework for ubiquitous radio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US8249106B2 (en) * 2004-08-23 2012-08-21 Alcatel Lucent Extended cellular telephony protocol
US7864719B2 (en) * 2005-03-29 2011-01-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generating lower layer data block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276190A1 (en) * 2005-05-19 2006-12-0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handoff between radio access networks deployed under different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US8014416B2 (en) * 2006-02-14 2011-09-06 Sibeam, Inc. HD physical layer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70224988A1 (en) * 2006-03-24 2007-09-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procedure between a 3gpp lte network and an alternative wireless network
US8175032B2 (en) * 2006-09-08 2012-05-08 Clearwire Ip Holding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dio frequ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US8233565B2 (en) * 2006-10-20 2012-07-31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igh speed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7840184B2 (en) * 2007-06-14 2010-11-23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a 60 GHZ PHY layer for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bluetooth devices
JP2009033632A (ja) 2007-07-30 2009-02-12 Nec Corp WiMAXシステム、無線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US8548482B2 (en) * 2007-10-22 2013-10-0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requency selection
US8116749B2 (en) 2008-09-08 2012-02-14 Proctor Jr James Arthur Protocol for anonym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001783B2 (en) * 2009-01-05 2015-04-07 Intel Corporation Dual base statio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131304B2 (en) * 2009-03-30 2012-03-06 Motorola Solutions, Inc. 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 (DSA)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750266B2 (en) * 2009-11-25 2014-06-10 Alcatel Lucent Dual transmission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1069442A1 (en) * 2009-12-07 2011-06-16 Mediatek Inc. Method of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systems operating in adjacent frequency bands
US8886811B2 (en) * 2010-11-29 2014-11-11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ing a browsing experience
KR102362590B1 (ko) 2011-07-12 2022-02-1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중 rat 액세스 모드 동작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TWI586114B (zh) 2011-08-19 2017-06-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在行動站中使用非存取層程序存取屬於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組件載波資源方法及裝置
DE102011113148B4 (de) * 2011-09-14 2017-03-09 Tesat-Spacecom Gmbh & Co.Kg System zur Kommunikation zwischen zwei Kommunikationsplattformen nebst zugehöriger Gegenstände
KR20150107804A (ko) 2013-02-05 2015-09-23 란티크 도이칠란트 게엠베하 업링크 확장기용 시스템, 방법 및 장치
CN107508617B (zh) * 2017-09-26 2023-03-17 洪清喜 一种450MHz数模兼容的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2375A (en) * 1993-09-27 1995-05-02 Motorola, Inc. Method of selecting an air interface for communi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280830B2 (ja) * 1994-06-20 2002-05-1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基地局
JP3351653B2 (ja) * 1995-03-30 2002-12-0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再送制御方式および端末装置
FI105746B (fi) 1995-09-29 2000-09-29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Integroitu radioviestintäjärjestelmä
EP0825791A1 (en) * 1996-08-15 1998-02-25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US6023620A (en) * 1997-02-26 2000-02-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crisson Method for downloading control software to a cellular telephone
US6122263A (en) * 1997-06-10 2000-09-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Internet access for cellular networks
DE19746894C2 (de) * 1997-10-23 1999-10-28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zur Datenübertragung
GB2330729A (en) * 1997-10-27 1999-04-28 Motorola Lt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US6791952B2 (en) * 1997-10-31 2004-09-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symmetric data access scheme
JPH11346186A (ja) * 1998-06-01 1999-12-14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移動無線端末
JP3161599B2 (ja) * 1998-07-10 2001-04-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電話システム
US6198730B1 (en) * 1998-10-13 2001-03-06 Motorola, Inc. Systems and method for use in a dual mod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795413B1 (en) * 2000-09-29 2004-09-21 Arraycomm, Inc.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 which traffic is transmitted on the broadcast cha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0492B2 (ja) 2014-02-05
JP2004506382A (ja) 2004-02-26
WO2002013462A2 (en) 2002-02-14
JP2012050127A (ja) 2012-03-08
GB0019534D0 (en) 2000-09-27
US7020106B2 (en) 2006-03-28
US20020024937A1 (en) 2002-02-28
WO2002013462A3 (en) 2002-05-02
EP1221227A2 (en) 2002-07-10
KR20020035177A (ko) 2002-05-09
CN1393086A (zh) 2003-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6619C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
US8737328B1 (en)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01860925B (zh) 具有与传统系统互操作性的高速媒体接入控制
Xiao IEEE 802.11 n: enhancements for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LANs
JP2021192556A (ja) 複数個の端末と同時に通信する無線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受信方法
AU2003221958B2 (en) RLP logical layer of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CN1894888B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894910B (zh) 高速媒体接入控制
KR10179198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RU2414098C2 (ru)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сообщений с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при многоточечном обслуживании
MXPA01000209A (es) Un metodo y sistema para intercalar canales con regimen completo adecuados para la operacion semiduplex y la multiplexion estadistica.
CN1830171A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分组聚集的方法和设备
CN101370164B (zh) 一种在高速分组接入信道上传输信令无线承载的方法
CN1479986A (zh) 经移动无线电系统的无线电接口传输数据分组的方法
JP202354508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フレームを送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CN101036345A (zh) 使用主/从节点的无线网络的互连
CN101965707A (zh) 通信系统中的软缓冲存储器配置
EP1969757A2 (en) Dual cts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23520156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マルチリンク通信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技法
EP3843349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ngv frame for wideband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lan system
TW202318911A (zh) 用於同級間(p2p)通訊的低時延方案
KR102117635B1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WO2003043251A2 (en) Link control signalling scheme to introduce new physical layer mode extensions
CA319280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30180047A1 (en) Dynamic selection of parameters for enhanced quality of service (qos) and reliab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