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0202C -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40202C CN1240202C CNB028030001A CN02803000A CN1240202C CN 1240202 C CN1240202 C CN 1240202C CN B028030001 A CNB028030001 A CN B028030001A CN 02803000 A CN02803000 A CN 02803000A CN 1240202 C CN1240202 C CN 124020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phone
- electronic equipment
-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 processor
- communica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ending/receiving arrangement to establish a cordless communication link, e.g. radio or infrared link, integrated cellular phon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monitor
- G06F2200/1614—Image rotation following screen orientation, e.g. switching from landscape to portrait m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with interactive means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messa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more than one display un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和RF标签(24-1至24-4)检测邻近其的电子设备及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当检测到电子设备位于附近时,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和RF标签(24-1至24-4)获取电子设备识别信息。根据该识别信息,通信单元(22)通过网络与该电子设备通信。根据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CPU(11)控制显示以使与通过网络通信的数据通信状态和数据内容中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图像显示在LCD(17)上。本发明可应用于例如个人计算机、PDA或移动电话的信息处理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允许用户了解通信状态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移动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PDA)的普及已迅速增加。结果,用户增加了在这类设备之间交换信息的机会。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这类信息交换,设备通过托架或电缆互相连接,或者一设备的红外发送/接收单元面向另一设备的红外发送/接收单元以用于数据发送/接收。
然而,由于必须准备适合每类设备的连接器,所以有线连接不仅麻烦而且不方便。
对于红外通信,红外传输路径的阻塞,例如用户粗心的阻塞,会导致通信中断。
因此,已推出使用无线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的多个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或例如蓝牙的短距离无线通信。
但是,为了传输需要的信息,例如,从第一位用户的移动电话到第二位用户的移动电话,在两者之间的通信实际执行并且传输的信息或与此信息相关的数据在第二位用户的移动电话上显示并确认前,不能确定从第一位用户的移动电话到第二位用户的移动电话的信息传输是否完成。
因而,当无线传输信息时,需要耗时的操作来了解所需的信息传输是否完成以及信息的传输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由于上述背景而作出的,且本发明的目的是允许用户及时容易地了解所需的数据传输是否完成以及数据的传输方向。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和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通信,该电子设备具有与该信息处理装置所包括的如下装置对应的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检测装置,设置于该信息处理装置的不同位置处,用于通过该检测装置和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来检测该相邻的电子设备,并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获取装置,用于当检测装置检测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时获取该电子设备的识别信息;通信装置,用于基于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和该电子设备通信;显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显示以使图像基于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而显示,该图像与通过网络通信的数据通信状态和数据内容中至少一个相对应。
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读出器/写入器,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射频标签,并且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读出器/写入器与该电子设备的射频标签之间的电磁连接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通信单元,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通信单元,并且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通信单元与该电子设备的通信单元之间的无线通信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该显示控制装置可控制显示,以使图像以与数据的接收或发送对应的方式显示。
当完成数据通信时,该显示控制装置可控制显示以使图像以与数据的接收或发送对应的方式被显示。
该显示控制装置可控制显示,以使当接收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在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增加,并可控制显示,以使当发送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在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减少。
该显示控制装置可控制显示,以使当接收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通过添加已接收的数据而增加,并可控制显示,以使当发送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通过从图像中删除已发送的数据而减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信息处理装置中的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处理装置和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通信,该电子设备执行与该信息处理装置所具有的如下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检测步骤,用于通过设置于不同位置处的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和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来检测该相邻的电子设备,并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获取步骤,用于当检测步骤中检测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时获取该电子设备的识别信息;通信步骤,用于基于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和该电子设备通信;显示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显示,以使图像基于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而显示,该图像与通过网络通信的数据通信状态和数据内容中至少一个相对应。
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读出器/写入器,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射频标签,并且该检测步骤包含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读出器/写入器与该电子设备的射频标签之间的电磁连接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通信单元,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通信单元,并且该检测步骤包含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通信单元与该电子设备的通信单元之间的无线通信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在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中,检测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并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当检测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时,获取该电子设备的识别信息;基于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和该电子设备通信;控制显示,以使图像基于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而显示,该图像与通过网络通信的数据通信状态和数据内容中至少一个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电话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移动电话1-1的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和RF(Radio Frequency,射频)标签(tags)24-1至24-4的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通信单元22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读出器/写入器33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RF标签24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移动电话1-1的功能块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8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9是关于读出器/写入器23和RF标签24互相通信的示意图。
图10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2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3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4是关于读出器/写入器23和RF标签24互相通信的示意图。
图15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6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7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8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19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20是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例子的示意图。
图21是移动电话1-1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移动电话1-2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23是移动电话1-1的电子邮件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移动电话1-2的电子邮件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25是移动电话1-1的电子邮件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26是移动电话1-2的电子邮件通信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示例结构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7所示移动电话的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29是图28所示通信单元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30是图27所示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1是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的排列的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电话的实施例。在此例中,移动电话1-2放置相邻于移动电话1-1以使预定数据,例如存储的电子邮件,可在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交换。
在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中,由表示被交换数据内容的字符等形成的图像、数据的发送方向、数据的发送路线均显示在显示屏幕上。
图2是移动电话1-1的示例结构的方框图。中央处理器(CPU)11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2或存储单元18中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存储由CPU 11执行的所需程序、数据等。CPU 11、ROM 12和RAM 13经由总线1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接口15也与总线14相连。
由各种按钮、开关和用于显示预定信息的液晶显示屏(LCD)17构成的输入单元16与输入/输出接口15相连。由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的存储单元18和用于通过电话线执行通信的通信单元19也与输入/输出接口15相连。
麦克风20捕获用户的声音,且由扬声器21向用户输出声音。
通信单元22是所谓的蓝牙模块。通信单元22和例如移动电话1-2的蓝牙模块,一起形成微微网(piconet),并根据来自CPU 11的指令发送和接收各种数据。
蓝牙是由蓝牙特别兴趣组(SIG)建立的无线通信标准,该标准允许结合蓝牙模块的设备(以下称为蓝牙设备)之间的通信使用2.4GHz频带(ISM(工业、科学、医学,Industrial Science Medical)频带)。
基于蓝牙的网络根据网络类型被称为微微网或由多个微微网互相连接形成的发散网(scatternet),其中蓝牙设备充当所谓的主设备(master)和从设备(slave)。充当主设备的蓝牙设备和充当从设备(slave)的蓝牙设备下面分别简称为主设备和从设备。
为了形成可收发各种信息的微微网,该微微网的所有蓝牙设备必须在频率和时间上同步。
下面,对该频率和时间上的同步进行简要说明。
例如,使用蓝牙中79MHz的频谱将信号从主设备发送到从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主设备不同时占用79MHz频谱用于发送信息,而是以1MHz频谱随机改变(跳变)发送频率用于发送。
接收端的从设备与随机改变发送频率的主设备同步,以适当改变用于接收从主设备发送的信息的接收频率。
由主设备和从设备改变频率的模式被称为跳频模式,并且当主设备和从设备共用此跳频模式时,必须符合频率同步。
此外,蓝牙中主设备和多个从设备参与通信,且主设备和每个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路径(信道)以625μs的单位时分复用。该625μs的时间间隔被称为一个时隙,并且当共用该时隙时,必须符合时间同步。
需注意的是,所有从设备基于主设备的蓝牙地址来确定跳频模式以建立频率同步,并且基于用于确定时隙定时的主设备的蓝牙时钟,对从设备自己管理的蓝牙时钟施加偏移量,以建立时间同步。
蓝牙地址是基于跳频模式唯一确定的每个蓝牙设备独特的48位地址。蓝牙时钟由所有的蓝牙设备管理。
所以,在形成微微网之前,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交换包括用于建立频率和时间同步的蓝牙地址和蓝牙时钟的各种信息。
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通信的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也与输入/输出接口15连接。该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接收移动电话1-2的识别信息,例如蓝牙设备名,该识别信息是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中发送的。
RF标签24-1至24-4也与输入/输出接口15连接。每个具有一个内部IC(Inter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RF标签24-1至24-4与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通信,以将存储其中的移动电话1-1的蓝牙设备名等发送至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RF标签24-1至24-4也具有将从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中提供的数据存入内部存储器的功能。
图3是示出移动电话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和RF标签24-1至24-4的排列的示意图。
读出器/写入器23-1和RF标签24-1被排列在,例如移动电话1-1的上边部分。读出器/写入器23-2和RF标签24-2被排列在,例如移动电话1-1的左边部分。
读出器/写入器23-3和RF标签24-3被排列在,例如移动电话1-1的右边部分。读出器/写入器23-4和RF标签24-4被排列在,例如移动电话1-1的下边部分。
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中的每个和RF标签24-1至24-4中的每个通过例如在其中提供磁屏蔽板,而被互相电磁绝缘。
如果不需单独识别它们,则下面将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简称为读出器/写入器23。
如果不需单独识别它们,则下面将RF标签24-1至24-4简称为RF标签24。
驱动器25进一步以连接/分离方式与输入/输出接口15连接,并且磁盘31、光盘32、磁光盘33、半导体存储器34等可按照需要与驱动器25连接。从这些设备,即磁盘31至半导体存储器34,读出的程序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5由驱动器25提供给存储单元18。
图4是作为蓝牙模块的通信单元22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CPU 51将存储在ROM 52中的控制程序展开到RAM 53中,以控制通信单元22的全部操作。这些组件,即CPU 51至RAM 53经由总线55互相连接,而且闪存54也与总线55连接。
闪存54存储,例如被分配给每个蓝牙设备并可由用户适当修改的蓝牙设备名,每个蓝牙设备唯一的蓝牙地址等。
蓝牙地址是每个蓝牙设备特有(唯一)的48位地址,所以可用于与蓝牙设备的管理相关的各种处理。
如上所述,例如,所有从设备必须获取关于主设备跳频模式的信息,以建立微微网的同步,并且从设备基于主设备的蓝牙地址确定跳频模式。
更详细的是,蓝牙地址被分为24个最低重要位的LAP(Low AddressPart)、随后8位的UAP(Upper Address Part)和剩余16位的NAP(Non-significantAddress Part),由LAP的所有24位和UAP的低4位组成的28位被用于确定跳频模式。
每个从设备能够基于主设备的蓝牙地址的上述28位部分和主设备通知的蓝牙时钟确定在寻呼期间获取的跳频模式,以建立微微网的同步。
在跳频模式中,定义了查询期间使用的查询跳频模式、寻呼期间使用的寻呼跳频模式、和微微网中同步建立后主设备和从设备通信期间使用的信道跳频模式。如果不需单独识别它们,则下面将这三种跳频模式均简称为跳频模式。
闪存54也存储连接密钥(link key)等,该连接密钥用于在微微网中同步建立后鉴别另一通信组的蓝牙设备或用于编码即将发送的数据,并且若必要的话,闪存54把该存储的连接密钥等提供至CPU 51。
输入/输出接口56根据来自CPU 51的指令管理由图2所示的CPU 11提供的数据及由基带控制器57提供的数据的输入/输出。
基带控制器57将从输入/输出接口56提供的数据提供给高斯频移键控(GFSK,Gaussian Frequency Shift Keying)调制器71以向移动电话1-2发送,并将由GFSK解调器77提供的数据输出至总线55或输入/输出接口56。
GFSK调制器71滤波和限制由基带控制器57提供的数据的高频分量、其然后经受作为主要调制的频率调制,并且该GFSK调制器71把得到的数据输出至扩频单元72。
扩频单元72基于以上述方式确定并由跳变合成器单元75通知的跳频模式而切换载波频率,并扩展该被提供的数据以将得到的扩频信号输出至通信控制器73。在蓝牙中,扩频单元72适于以625μs间隔的频率跳变发送数据。
通信控制器73采用2.4GHz频带由天线74发送扩频信号。通信控制器73还输出由天线74接收的信号至解扩单元76。
解扩单元76基于由跳变合成器单元75通知的跳频模式而使接收频率跳变以从,例如移动电话1-2中,获取信号。解扩单元76解扩该获取的信号以再现来自移动电话1-2的信号,并输出得到的信号至GFSK解调器77。GFSK解调器77 GFSK解调由解扩单元76提供的信号,并输出得到的数据至基带控制器57。
图5是读出器/写入器23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IC 81由CPU 91、信号处理单元(SPU)92、串行通信控制器(SCC)93和存储器94构成,且存储器94由ROM 101和RAM 102构成。上述单元,即CPU 91至存储器94,经由总线95互相连接。
CPU 91将存储在ROM 101中的控制程序展开到RAM 102中,并基于由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发送的应答数据或由图2所示CPU 11提供的控制信号执行各种处理。例如,CPU 91产生一个发送到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的命令,并经由总线95把该命令输出至SPU 92或者鉴别由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发送的数据。
当移动电话1-2与CPU 91相邻,且当通过下述组件处理通知蓝牙设备名时,CPU 91根据CPU 11的指令将其通知通信单元22。
当来自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的应答数据由解调器84提供时,例如,SPU 92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解调该应答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提供给CPU 91。当经由总线95提供一个将被发送至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的命令时,SPU 92对此命令执行调制处理(主要调制),并把得到的数据输出至调制器82。
SCC 93经由总线95将由CPU 11提供的数据提供给CPU 91,或经由总线95将由CPU 91提供的数据输出至CPU 11。
调制器82对具有预定频率的载波执行作为次要调制的振幅键控(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调制,该预定频率基于SPU 92提供的数据由振荡电路(OSC)83提供,并且调制器82从天线85输出作为电磁波的产生的调制波。同时,解调器84解调经由天线85获取的调制波(ASK调制波),并把该解调的数据输出至SPU 92。
天线85辐射预定电磁波,并根据其上负载的改变来确定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是否与其相邻。如果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与其相邻,天线85向/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发送/接收各种数据。
图6是RF标签24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RF标签24由例如一个图中所示的天线130和一个将除了天线130以外的组件合并在一个芯片中的IC构成。与RF标签24的功能基本相似的功能由例如Felica(注册商标)提供。
CPU 121将存储在ROM 122中的控制程序展开到RAM 133中,以控制RF标签24的全部操作。例如,当由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辐射的电磁波被天线130接收时,CPU 121对应地将设置在RF标签24中的识别信息发送至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
识别信息可按需要修改。例如,识别信息可与设置在作为蓝牙模块的通信单元22中的蓝牙设备名相同,或可包括蓝牙设备名。
在图6中,数据发送器127、BPSK调制器128、BPSK解调器131和数据接收器132响应图5所示读出器/写入器中的SPU 92,且ASK调制器152和ASK解调器153分别响应调制器82和解调器84。这些组件的基本处理与上述的类似,因此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例如,当移动电话1-1与移动电话1-2相邻时,从EEPROM 124中读出识别信息,然后将其输出至数据发送器127。提供给数据发送器127的识别信息在BPSK调制器128中经受作为主要调制的BPSK调制,并且该结果被输出至ASK调制器152。
ASK调制器152根据由BPSK调制器128提供的数据打开/关闭,例如预定切换设备,以改变天线130上的负载,并且ASK调制由天线130接收的来自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的调制波,结果其中的调制分量被发送至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读出器/写入器的天线85的端电压被改变)。
RF标签24不仅向移动电话1-2发送识别信息,而且例如也执行各种处理,如在读出器/写入器23和RF标签24之间的鉴别,和对即将发送的数据编码。
在前述说明中,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通信并且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和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通信。当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通信时,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和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停止通信,并且当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和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通信时,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停止通信。
换句话说,不是一组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就是一组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和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执行通信。
图7是移动电话1-1的功能块的例子的示意图。
主机程序171提供移动电话1-1的基本功能,例如包括拨号功能和电子邮件发/收功能。RF标签控制程序172控制RF标签24的操作,并根据主机程序171的指令进行各种处理。
例如,当移动电话1-1相邻于移动电话1-2时,一旦从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接收到电磁波,RF标签控制程序172便使RF标签24向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提供设置在其中的识别信息,或激活作为蓝牙模块的通信单元22(蓝牙控制程序174)。
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控制读出器/写入器23,以检测是否存在具有内建RF标签的相邻移动电话1-2或通过电磁波向/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发送/接收各种信息。
蓝牙控制程序174控制通信单元22,例如,检测相邻蓝牙设备或建立与该蓝牙设备通信的同步。
显示控制单元175控制例如字符或插图的图像在LCD 17上的显示。
移动电话1-2具有与移动电话1-1相似的结构,因此省略其中的详细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例如移动电话1-1的CPU由CPU 11-1指定,并且若必要的话,移动电话1-2的CPU由CPU 11-2指定。其他组件将在下面以相似方式描述。
如果不需单独识别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则下面将它们简称为移动电话1。
下面将参考图8至20描述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相对应的显示。
图8至图12是图解当移动电话1-1的右侧与移动电话1-2的左侧相邻时,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以及与此通信对应的显示。
更具体的是,移动电话1-1以例示的方式向移动电话1-2发送包括“ABCDEFGHIJ…”的电子邮件,该电子邮件以图8所示方式显示在LCD 17-1上。
当移动电话1-1的右侧以图8所示方式与移动电话1-2的左侧相邻时,如图9所示,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2-2彼此通信,或者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23-2-2和移动电话1-1的RF标签24-3-1彼此通信。
例如,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以足够小的间隔周期性发送电磁波。当相邻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2-2与其相邻时,读出器/写入器23-3-1和RF标签24-2-2彼此实现电磁连接,从而改变内建在读出器/写入器23-3-1中的天线85的等效阻抗。在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1的控制下,读出器/写入器23-3-1监视阻抗变化以确定移动电话1-2是否与其相邻。
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向相邻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2-2发出请求,请求获得作为蓝牙设备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2-2响应于来自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请求,向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发送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当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2-2接收到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时,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向通信单元22-1提供设备名。
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基于由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2-2提供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建立与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的连接,以建立随后的通信链路。
移动电话1-1通过此建立的通信链路向移动电话1-2发送包括“ABCDEFGHIJ…”的电子邮件。
如图10至12所示,移动电话1-1基于该通信中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位置,并向该读出器/写入器23-3-1顺序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减少。换句话说,该显示的电子邮件基于该移动电话1-1的中心和该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方向而被顺序更新,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减少。
如图10至12所示,移动电话1-2基于该通信中的RF标签24-2-2的位置,并从RF标签24-2-2一侧顺序显示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增加。换句话说,基于该移动电话1-2的中心和该RF标签24-2-2的方向而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增加。
例如,如图10所示,移动电话1-1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顺序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二字符。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1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1的右边部分,删除其中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二字符顺序,而“CDE”、“HIJ”、“MNO”等分别保留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如图10所示,移动电话1-2显示该电子邮件,以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二字符。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2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2的左边部分,其中“AB”、“FG”、“KL”等分别出现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然后,如图11所示,移动电话1-1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进一步顺序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三和第四字符。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1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1的右边部分,进一步删除其中每一行的第三和第四字符,而“E”、“J”、“O”等分别保留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如图11所示,移动电话1-2显示该电子邮件,以进一步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三和第四字符。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2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2的左边部分,其中“ABCD”、“FGHI”、“KLMN”等分别出现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然后,如图12所示,在移动电话1-1中,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五字符,以删除整个电子邮件。
如图12所示,在移动电话1-2中,显示该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五字符进一步,以显示整个电子邮件。
因此,用户能得知该电子邮件已从移动电话1-1向移动电话1-2发送,并能得知已完成该电子邮件的发送。
图13至17是图解当移动电话1-1的上侧与移动电话1-2的上侧相邻时,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以及与此通信对应的显示。
更具体的是,移动电话1-1以例示的方式向移动电话1-2发送包括“ABCDEFGHIJ…”的电子邮件,该电子邮件以图13所示方式显示在LCD 17上。
当移动电话1-1的上侧以图13所示方式与移动电话1-2的上侧相邻时,如图14所示,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彼此通信,或者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23-1-2和移动电话1-1的RF标签24-1-1彼此通信。
例如,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以足够小的间隔周期性发送电磁波。当相邻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与其相邻时,读出器/写入器23-1-1和RF标签24-1-2彼此实现电磁连接,从而改变内建在读出器/写入器23-1-1中的天线85的等效阻抗。在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1的控制下,读出器/写入器23-1-1监视阻抗变化以确定移动电话1-2是否与其相邻。
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向相邻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发出请求,请求获得作为蓝牙设备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响应于来自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的请求,向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发送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当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接收到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时,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定写入器23-1-1向通信单元22-1提供设备名。
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基于由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提供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建立与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的连接,以建立随后的通信链路。
移动电话1-1通过此建立的通信链路向移动电话1-2发送包括“ABCDEFGHIJ…”的电子邮件。
如图15至17所示,移动电话1-1基于该通信中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的位置,并向该读出器/写入器23-1-1顺序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减少。如图15至17所示,移动电话1-2基于该通信中的RF标签24-1-2的位置,并从RF标签24-1-2一侧顺序显示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增加。
例如,如图15所示,移动电话1-1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顺序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的第一和第二行。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1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1的上边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行删除,而“KLMNO”、“PQRST”、“UVWXY”等分别保留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如图15所示,移动电话1-2显示该电子邮件,以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的第一和第二行。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2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2的上边部分,其中“ABCDE”、“FGHIJ”分别出现在第一行和第二行。
然后,如图16所示,移动电话1-1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进一步顺序删除该发送中的电子邮件的第三至第五行。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1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1的上边部分,删除其中如图15所示第一至第三行,而“Z!#%&”保留在第一行。
如图16所示,移动电话1-2显示该电子邮件,以进一步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的第三至第五行。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2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2的上边部分,其中“ABCDE”、“FGHIJ”、“KLMNO”、“PQRST”和“UVWXY”分别出现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和第五行。
然后,如图17所示,在移动电话1-1中,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的第六行,以删除整个电子邮件。
如图17所示,在移动电话1-2中,进一步显示该电子邮件的第六行,以显示整个电子邮件。
在参考图13至图17所讨论的情况下,用户能得知该电子邮件已被从移动电话1-1向移动电话1-2发送,并能得知已完成该电子邮件的发送。
图18至20是图解当移动电话1-1的右侧与移动电话1-2的上侧相邻时,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对应的显示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当移动电话1-1的右侧与移动电话1-2的上侧相邻时,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彼此通信,或者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23-1-2和移动电话1-1的RF标签24-3-1彼此通信。
例如,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以足够小的间隔周期性发送电磁波。当相邻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与其相邻时,读出器/写入器23-3-1和RF标签24-1-2彼此实现电磁连接,从而改变内建在读出器/写入器23-3-1中的天线85的等效阻抗。在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1的控制下,读出器/写入器23-3-1监视阻抗变化以确定移动电话1-2是否与其相邻。
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向相邻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发出请求,请求获得作为蓝牙设备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响应于来自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请求,向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发送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当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接收到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时,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向通信单元22提供设备名。
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向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发送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位置。
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接收由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发送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位置。
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基于由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提供的蓝牙设备的设备名,建立与移动电话1-2的蓝牙设备的连接,以建立随后的通信链路。
移动电话1-1通过此建立的通信链路向移动电话1-2发送包括“ABCDEFGHIJ…”的电子邮件。
如图18至20所示,移动电话1-1基于该通信中的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位置,并向该读出器/写入器23-3-1顺序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减少。如图18至20所示,移动电话1-2基于该通信中的RF标签24-1-2的位置,并从RF标签24-1-2一侧顺序显示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的字符数增加。移动电话1-2基于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接收位置顺序显示电子邮件以便响应移动电话1-1的被更新的显示。
例如,如图18所示,移动电话1-1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以顺序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的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二字符。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1中,一个电子邮件显示在LCD 17-1的右边部分,删除其中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二字符,而“CDE”、“HIJ”、“MNO”等分别保留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如图18所示,由于移动电话1-1从显示中删除的字符可基于读出器/写入器23-3-1的接收位置而确定,因此移动电话1-2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以使该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一和第二字符在与移动电话1-1相同的方向上顺序显示。也就是,在移动电话1-2中,一个电子邮件被旋转并显示在LCD 17-2上,其中“AB”、“FG”、“KL”等分别出现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等。
然后,如图19所示,在移动电话1-1中,删除该显示的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三至第五字符,以删除整个电子邮件。
如图19所示,在移动电话1-2中,显示该电子邮件每一行的第三至第五字符,以显示整个电子邮件。
然后,如图20所示,移动电话1-2在LCD 17-2的正确方向上显示该电子邮件。
以这种方式,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能基于相邻位置显示电子邮件消息以响应于该传输中的电子邮件。
当移动电话1-1的右侧和移动电话1-2的顶侧彼此相邻且移动电话1-2接收一个电子邮件消息时,移动电话1-2可从第一行开始一行挨一行地,以图15至17所示方式在LCD 17-2的上边部分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
例如,当在一个电子邮件消息发送期间移动电话1-1的底侧和移动电话1-2的底侧彼此相邻时,移动电话1-1基于读出器/写入器23-4-1的位置在LCD17-1的下边部分显示该发送的电子邮件,并且移动电话1-2基于RF标签24-4-2的位置在LCD 17-2的下边部分显示该接收的电子邮件。
下面参考图21和22所示流程图分别描述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处理。对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数据通信,用户将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放置得彼此相邻。
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以足够小的间隔周期性发送电磁波。当移动电话1-2与其相邻时,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和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至24-4-2中的任一个彼此实现电磁连接,从而改变内建在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的天线85的等效阻抗。在如图21所示的步骤S11中,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1监视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的天线85的等效阻抗的变化以确定移动电话1-2是否与其相邻,并待令(stand by)直至移动电话1-2被放置得与其相邻。
当移动电话1-2放置得与其相邻时,进行步骤S12,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1使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向移动电话1-2发出请求,请求发送作为蓝牙设备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
响应于该请求移动电话1-2发送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并且如下所述,在步骤S13,读出器/写入器控制程序173-1使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待令,直至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被从移动电话1-2接收。当其被接收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14,其中接收的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被提供给蓝牙控制程序174-1。蓝牙控制程序174-1向RAM 13-1提供并存储该设备名。
然后,在步骤S15,蓝牙控制程序174-1控制通信单元22-1根据步骤S14中存储的设备名,与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建立连接,以建立数据传输必须的连接。
特别是,当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处于待令阶段时,蓝牙控制程序174-1使通信单元22-1执行同步建立阶段的查询和寻呼,以建立与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的同步。
当通信单元22-1和通信单元22-2同步时,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进入通信连接阶段。
蓝牙控制程序174-1使通信单元22-1向微微网中蓝牙设备之外的移动电话1-2的蓝牙设备发送用于建立通信链路的控制包,该移动电话1-2的蓝牙设备在频率和时间上与其同步且对应于设备名,即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并使通信单元22-1建立后续步骤处理必须的ACL(异步无连接)连接。
然后,在步骤S16,移动电话1-1通过网络执行用于与移动电话1-2电子邮件通信的处理。下面将描述该处理的详细例子。
同时,如图22所示的步骤S21中,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控制程序172-2确定RF标签24-1-2至24-4-2中的任一个是否已从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接收电磁波(确定移动电话1-2是否与相邻)。当确定移动电话1-1与其相邻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22,其中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控制程序172-2使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至24-4-2中的任一个待令,直至请求发送作为蓝牙单元的通信单元22-2的设备名。如上所述,在步骤S12中,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向移动电话1-2发出发送蓝牙设备的设备名的请求。因此,当确定该发送请求已接收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23,其中RF标签控制程序172-2使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至24-4-2读出存储在内部存储器的蓝牙设备的设备名,以向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发送该设备名。
该蓝牙设备名可存储在移动电话1-2的存储单元18-2或ROM 12-2中。在这种情况下,由移动电话1-2的CPU 11-2从中读出的设备名被从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至24-4-2中的任一个发送。
在步骤S24,移动电话1-2的蓝牙控制程序174-2待令,直至经蓝牙通信建立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之间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蓝牙控制程序174-2待令直至在通信连接阶段已建立连接)。
当确定在步骤S24中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之间的连接已通过蓝牙通信被建立,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5,其中蓝牙控制程序174-2使通信单元22-2接收用于建立通信链路的控制包,以建立与移动电话1-1的通信链路,所述控制包在步骤S15被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发送。
然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26,其中移动电话1-2通过网络执行用于和移动电话1-1电子邮件通信的处理。该处理和图21所示步骤S16的处理相联系。
下面参考图23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对应于步骤S16且由移动电话1-1执行的电子邮件通信处理如何执行显示控制程序175-1。
在步骤S41,显示控制程序175-1使主机程序171-1读出存储在RAM 13-1中的以前接收的电子邮件的发件人和主题。在步骤S42,显示控制程序175-1使通信单元22-1向移动电话1-2发送该已读出的邮件发件人和主题。也就是,执行蓝牙控制程序174-1的CPU 11-1控制通信单元22-1通过蓝牙通信向移动电话1-2发送该电子邮件发件人和主题。
该发送的邮件发件人和主题如下所述显示在移动电话1-2的LCD 17-2上。当用户选择这些显示中的某一个时,发送该选择至移动电话1-1。
在步骤S43中,显示控制程序175-1待令直至该选定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当该选定的电子邮件被通知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44,其中显示控制程序175-I使主机程序171-1从RAM 13-1中读出该选定的电子邮件的内容,并使蓝牙控制程序174-1从通信单元22-1向移动电话1-2发送该读出的电子邮件的内容。
在步骤S45中,显示控制程序175-1使步骤S44中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显示在LCD 17-1上。
在步骤S46中,显示控制程序175-1基于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正在通信的任一个的位置而顺序更新该显示的电子邮件的内容,然后处理结束。
作为一个例子,当读出器/写入器23-3-1与移动电话1-2通信时,在步骤S46,显示控制程序175-1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最左边的一个字符开始顺序地删除电子邮件的每一行上的字符,更新显示,如上面参考附图10至12所述。
作为另一个例子,当读出器/写入器23-1-1与移动电话1-2通信时,显示控制程序175-1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最上边的一个字符开始顺序地删除行,更新显示,如上面参考附图15至17所述。
结合移动电话1-1的处理,移动电话1-2执行如图24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61,移动电话1-2的显示控制程序175-2接收由移动电话1-1发送的电子邮件发件人和主题。也就是,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通过蓝牙通信接收由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发送的电子邮件发件人和主题,并将它们提供和存储至RAM 13-2。在步骤S62,移动电话1-2的显示控制程序175-2读出存储在RAM 13-2中的发件人和主题,并将它们输出至LCD 17-2以供显示。然后,由移动电话1-1发送的电子邮件发件人和主题显示在LCD 17-2上。
当浏览LCD 17-2上的显示以指定电子邮件之一的发件人和主题时,用户操作输入单元16-2以选定电子邮件。在步骤S63,移动电话1-2的显示控制程序175-2待令直至选中一个电子邮件。当选中一个电子邮件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64,其中移动电话1-1通知该选中的电子邮件。特别是,移动电话1-2的蓝牙控制程序174-2控制通信单元以通知移动电话1-1用户通过蓝牙通信指定(选定)了哪个电子邮件。
当选定的电子邮件被通知时,如上所述,所选电子邮件的内容从移动电话1-1发送,并且在步骤S65,移动电话1-2的显示控制程序175-2使蓝牙控制程序174-2在通信单元22-2接收从移动电话1-1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电子邮件的内容被提供并存储至移动电话1-2的RAM 13-2。然后,在步骤S66,移动电话1-2的显示控制程序175-2读出存储在RAM 13-2的邮件内容,并基于RF标签24-1-2至24-4-2中正在通信的任一个的位置而在LCD17-2上顺序显示该电子邮件的内容。然后处理结束。
作为一个例子,当RF标签24-2-2与移动电话1-1通信时,在步骤S66,移动电话1-2的显示控制程序175-2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最左边的一个字符开始顺序地显示每一行上的字符,显示电子邮件,如上面参考附图10至12所述。
作为另一个例子,当RF标签24-1-2与移动电话1-1通信时,显示控制程序175-2以这样一种方式、从最上边的一个字符开始顺序地显示每一行上的字符,显示电子邮件,如上面参考附图15至17所述。
因此,用户能得知该电子邮件已被从移动电话1-1向移动电话1-2发送,并能得知已完成该电子邮件的发送。
下面将说明另一个电子邮件的通信处理。
下面参考图25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对应于步骤S16且由移动电话1-1执行的电子邮件通信处理如何执行显示控制程序175-1。
步骤S81至S83的处理分别与图23所示流程图中的步骤S41至S43的处理相似,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步骤S84,显示控制程序175-1使主机程序171-1从RAM 13-1中读出选定电子邮件的内容,并在LCD 17-1上显示传输中电子邮件(选定电子邮件)的内容。
在步骤S85,显示控制程序175-1使蓝牙控制程序174-1从通信单元22-1向移动电话1-2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以与步骤S86和S87的处理并行的方式执行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的处理。
在步骤S86,显示控制程序175-1基于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和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正在通信的任一个的位置而更新该被显示电子邮件的内容。
在步骤S87,显示控制程序175-1从蓝牙控制程序174-1获取通信状态以确定是否已完成电子邮件的发送。当确定没有完成电子邮件的发送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85,重复发送电子邮件的处理和更新显示的处理。
当在步骤S87确定已完成电子邮件的发送时,处理结束。
下面参考图26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对应于步骤S26且由移动电话1-2执行的另一个电子邮件通信处理如何执行显示控制程序175-2。
步骤S101至S104的处理分别与图24所示流程图中的步骤S61至S64的处理相似,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步骤S105,显示控制程序175-2使蓝牙控制程序174-2接收从通信单元22-1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以与步骤S106和S107的处理并行的方式执行接收电子邮件的内容的处理。
在步骤S106,显示控制程序175-2基于接收电子邮件的内容和RF标签24-1-2至24-4-2中正在通信的任一个的位置而显示该电子邮件的内容。
在步骤S107,显示控制程序175-2从蓝牙控制程序174-2获取通信状态,以确定是否已完成电子邮件的接收。当确定没有完成电子邮件的接收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105,并重复电子邮件接收的处理和显示的处理。
当在步骤S107确定已完成电子邮件的接收时,处理结束。
由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收发电子邮件并且基于此时已收发的电子邮件内容而显示该电子邮件,因此即使当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的通信速率相对低时,用户也能即时了解电子邮件已从移动电话1-1发送到移动电话1-2,并能了解已完成该电子邮件的发送。
理论上,电子邮件的数据也可通过RF标签24和读出器/写入器23之间的通信而被交换;但是,这种通信的传输容量很小。所以在本发明中,这种通信仅被用作传输识别信息。
读出器/写入器23和RF标签24可提供在移动电话1-1和1-2的前后侧之一上。当通过前侧或后侧的读出器/写入器23和RF标签24之间的通信经由蓝牙发送数据时,移动电话1-1和1-2可通过改变LCD 17上显示的图像的透明度而显示数据的发送状态。
尽管单个的读出器/写入器23和单个的RF标签24安排于前述说明中的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的上、右、左、下部分中的每一部分,但是多个读出器/写入器23和多个RF标签24可安排于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的上、右、左、下部分中的每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一可基于读出器/写入器23的天线85和RF标签24的天线130的每个电压更精确地确定其它相邻通信组的设备位置,以基于该确定的位置来改变该显示的图像。
在前述说明中,电子邮件发送端的移动电话1-1的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中的任一个检测电子邮件接收端的移动电话1-2的RF标签24-1-2至24-4-2中的任一个的相邻设备,移动电话1-1请求蓝牙设备的设备名,移动电话1-2发送蓝牙设备名;但是,电子邮件接收端的移动电话1-2的读出器/写入器23-1-2至23-4-2中的任一个检测电子邮件发送端的移动电话1-1的RF标签24-1-1至24-4-1中的任一个的相邻设备,移动电话1-2可请求蓝牙设备的设备名,移动电话1-1可发送蓝牙设备名。
读出器/写入器23可向RF标签24发送作为识别信息的蓝牙设备名。
尽管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交换的数据在前述说明中作为电子邮件被实现,但该数据并不限于电子邮件,并且例如图像、音频、数字数据、预定应用程序数据(文件)或程序均可被交换。例如,当交换图像或数字数据时,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显示该被交换的图像或数字数据,并以上述方式更新显示。例如,当交换音频、预定应用程序数据或程序时,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显示与该被交换的音频、预定应用程序数据或程序对应的图像(例如,表明名称和数据类型的图像),并以上述方式更新显示。
尽管在前述说明中数据在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交换,但使用的设备并不限于移动电话,可为任何便携式装备,例如PDA、便携式个人计算机、便携式装备、数码相机、便携式游戏机、数码摄像机或配备信息处理器的手表。
此外,数据不仅可在便携式设备之间交换,也可在便携式设备和固定设备之间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设备可是例如,固定个人计算机、导航系统、游戏机、自动售货机、ATM(自动取款机)、电视接收机或磁带录像机。
在前述说明中,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基于设备名指定通信中的设备,此设备名可起识别信息的作用,由RF标签24通知。然而,可使用唯一的识别信息来指定设备。
例如,在一个128位IPv6(网际协议第6版)地址分配给每个设备的情况下,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可基于由RF标签24通知的识别信息来指定通信中的设备。也可使用设置在每个蓝牙模块的蓝牙地址。
在前述说明中,其它蓝牙通信组的终端可基于存储在移动电话1的RF标签中的例如蓝牙设备名的识别信息而被指定;但是,即使当移动电话1没有提供RF标签时,起无线模块(蓝牙模块)作用的通信单元22的无线输出功率被控制用来指定其它通信组的终端。
下面说明一个通信系统,其中从无线模块输出的无线电波的输出功率被控制以指定其它通信组的终端。
图27是一个通信系统的示例结构图,在该通信系统中,无线输出功率被控制用来指定其它通讯组的终端。
例如,为了指定其它蓝牙通信组的设备以和该设备建立通信,首先,移动电话1-1将通信单元22-1的输出功率减至最小以使辐射的无线电波仅覆盖例如几厘米的范围。当设置无线输出功率被减小的省电模式时,通信单元22-1反复执行“inquiry(查询)”以搜索在无线电波覆盖范围(例如几厘米的范围)内的终端(通信单元)。
当用户将移动电话1-1与移动电话1-2相邻放置且当通信单元22-1辐射的无线电波被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无线模块)接收时,通信单元22-2发出查询应答。如上所述,在通信单元22-1与通信单元22-2之间执行查询和寻呼,以建立通信链路。该建立的通信链路在来自省电模式下的通信单元22-1的无线电波覆盖的非常窄的范围内是有效的。
因此,为了允许当通信单元22-2比较远时的通信,一旦通信单元22-1断开通信链路以将通信单元22-1的电源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到正常电源模式,然后基于先前获得的信息(在短距离通信中查询和寻呼期间获得的信息)与通信单元22-2再次建立通信链路。
该重新建立的通信链路在标准蓝牙通信中无线电波例如几十米的覆盖范围内有效。这使移动电话1-1和与之足够远的移动电话1-2可通过蓝牙彼此通信。
如上所述,即使当移动电话1-1没有被提供内部存储有识别信息,例如蓝牙设备名的RF标签时,可通过一旦用户将移动电话1-1与移动电话1-2相邻放置时,控制通信模块的输出功率,而完成蓝牙通信的建立。
在通信单元22-1的电源模式可无缝切换的情况下,不必断开省电模式下建立的通信链路,以将电源模式由省电模式切换到正常电源模式。
图28是图27所示移动电话1-1的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图28所示移动电话1-1的结构与图2所示移动电话1的结构相似,除了图28所示移动电话1-1不包括图2所示读出器/写入器23-1至23-4和RF标签24-1至24-4,因此适当的时候省略其详细说明。
CPU 11根据例如从ROM 12展开到RAM 13的程序,控制移动电话1-1的全部操作,并且如上所述,根据通信状态控制(通信单元22-1)的无线,输出功率。
图29是图28所示通信单元22的详细示例结构的方框图。
通信单元22可是蓝牙模块、无线LAN模块等,并且作为例如蓝牙模块的通信单元22可包括图4所示组件。图29所示通信单元22(蓝牙模块)的结构是图4所示的简易版本,以省略其多余说明。
无线控制器101控制切换开关104,以当信息从通信单元22向外部终端发送时,将开关104A与接点“a”相连,并且当从外部终端发送的信息接收时,将开关104A与接点“b”相连。无线控制器101控制功率放大器105的增益,并控制经由总线14和输入/输出接口15执行的在来自CPU 11的控制下的由天线107辐射的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输出功率)。
特别是,无线控制器101控制功率放大器105的增益,以当CPU 11指示设置省电模式时,将天线107辐射的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减至最小,并且控制功率放大器105的增益,以当其它通信组的终端可被指定且模式被指示从省电模式切换至正常模式时,增加输出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
与图4所示基带控制器57类似,基带控制器102控制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基带信号。调制/解调处理器103基于跳变频率GFSK调制或扩频从基带控制器102的输出,并经由功率放大器105从天线107输出得到的信号。调制/解调处理器103还解扩或GFSK解调从LNA(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并向基带控制器102输出得到的信号。
移动电话1-2的结构与图28所示的移动电话1-1的结构类似。
下面参考图30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图27所示通信系统的操作。在该例中,说明指定另一蓝牙通信组并建立通信的操作。
例如,当用户指示蓝牙通信时,在来自CPU 11-1的控制下,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被激活以在步骤S201将其电源模式设为省电模式。处理进行到步骤S202,其中通信单元22-1反复执行查询以搜索相邻终端。在步骤S202执行查询期间,由于省电模式被设置且无线电波覆盖范围被减至最小,例如IQ包(查询包)从天线107-1(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的天线)几厘米的范围内反复广播。
同时,在步骤S211,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反复执行查询扫描和寻呼扫描,并待令直至另一个终端请求查询和寻呼。
当用户将移动电话1-1与移动电话1-2相邻放置且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存在于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的无线电波覆盖范围内时,在步骤S222,通信单元22-2接收通信单元22-1广播的IQ包。
当接收通信单元22-1广播的IQ包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223,其中,作为响应,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向通信单元22-1发送FHS包。该FHS包包括移动电话1-2(蓝牙从设备)的属性信息,例如表示移动电话1-2的蓝牙地址和蓝牙时钟的信息。
当在步骤S203中,接收通信单元22-2发送的FHS包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204,其中通信单元22-1向通信单元22-2发出连接请求。
也就是,把ID包从通信单元22-1发送至通信单元22-2。当与那个ID包相同的ID包从通信单元22-2返回至通信单元22-1时,包括通信单元22-1的蓝牙地址和蓝牙时钟的FHS包从通信单元22-1发送至通信单元22-2。
当在步骤S224中,通信单元22-1发送的FHS包被通信单元22-2接收时,在通信单元22-1和通信单元22-2之间建立频率(跳频模式)和时间(时隙)同步,因此两者之间的数据链路(通信链路)被建立(阶段1)。
例如,当通信单元22-1和通信单元22-2之间首先建立蓝牙数据链路时,在步骤S205,通信单元22-1向通信单元22-2发送用于互相鉴别的PIN(个人身份号码)码。在步骤S225,从通信单元22-1发送的PIN码被通信单元22-2接收,然后在通信单元22-1和通信单元22-2之间基于PIN码、随机数字等建立多种连接密钥。PIN码在其发送和接收前,可利用通信单元22-2提供给通信单元22-1的公共密钥而被编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通信单元22-2管理与提供给通信单元22-1的公共密钥相对应的私有密钥。这提高了仅在移动电话1-1和移动电话1-2之间更可靠地执行蓝牙通信的安全性。
由于该建立的通信链路在来自省电模式下的通信单元22-1的无线电波的几厘米的覆盖范围内有效,所以通信单元22-1发出在步骤S206暂时断开与通信单元22-2的数据链路的请求,以切换电源模式,这样就允许当通信单元22-2相对较远时的通信。前述处理中获取的信息,例如通信单元22-2的蓝牙地址和PIN码,存储在通信单元22-1中。
在步骤S226接收请求的通信单元22-2存储前述处理中获取的信息,例如通信单元22-1的蓝牙地址和PIN码,并且与通信单元22-1相似,断开数据链路(阶段2)。
在步骤S207,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在CPU 11-1的控制下,将其中控制输出功率的电源模式设置为正常电源模式,以和通信单元22-2再次建立数据链路。因此,来自通信单元22-1的蓝牙无线电波可覆盖例如几十米的范围。
处理进行到步骤S208,其中通信单元22-1基于紧靠数据链路断开前存储的信息而指定移动电话1-2作为另一通信组的终端,并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发出连接请求。
在步骤S227,通信单元22-2接收该请求,并且在两个终端间建立连接,因此通信单元22-1和通信单元22-2之间建立一个数据链路。也就是,在正常电源模式下的通信单元22-1的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内,例如几十米,允许蓝牙通信(阶段3)。
以上面讨论的方式,图27所示的指定相邻终端作为另一通信组的终端的通信系统被应用于图1所示通信系统,并例如基于相邻终端的方向控制经由蓝牙从移动电话1-1发送至移动电话1-2的邮件的显示。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图31所示通信单元22-1-1至22-4-1的布置位置与图9所示移动电话1-1上读出器/写入器23-1-1至23-4-1和RF标签24-1-1至24-4-1的排列方式相对应。图31所示通信单元22-1-2至22-4-2的布置位置进一步与图9所示移动电话1-2上读出器/写入器23-1-2至23-4-2和RF标签24-1-2至24-4-2的排列方式相对应。
通信链路建立之间的相邻通信单元控制传输中数据的显示。
作为一个例子,如果移动电话1-1与移动电话1-2以图8所示方式并排放置,则根据图30所示处理,仅在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3-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2-2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并且以图10至12所示方式控制由移动电话1-1向移动电话1-2发送的数据的显示。
作为另一个例子,如果移动电话1-1与移动电话1-2以图13所示方式相邻放置,移动电话1-1的顶侧面向移动电话1-2的顶侧,则根据图30所示处理,仅在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1-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1-2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并且以图15至17所示方式控制由移动电话1-1向移动电话1-2发送的数据的显示。
作为另一个例子,如果按照图18所示方式,移动电话1-1的右侧与移动电话1-2的顶侧相邻,则根据图30所示处理,仅在移动电话1-1的通信单元22-3-1和移动电话1-2的通信单元22-1-2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并且以图18至20所示方式控制由移动电话1-1向移动电话1-2发送的数据的显示。
所以,即使当没有提供RF标签时,仍控制无线输出功率,以指定两个相邻终端(通信单元)的方向,因此可控制传输中数据的显示。
上述处理序列可由硬件或软件执行。如果由软件执行处理序列,则从记录媒体中把构成该软件的程序安装到结合专用硬件的计算机或由于安装多个程序而能完成多个功能的设备,例如多用途个人计算机,。
记录媒体不仅包括封装介质、其具有记录于内部的程序并由计算机分别分配以把程序提供给用户,例如图2所示的磁盘31(包括软(注册商标)盘)、光盘32(包括CD-ROM(只读存储器光盘)、DVD(数字化视频光盘)、磁-光盘33(包括MD(Mini-Disc)(商标))、半导体存储器34,还包括具有记录内部的程序并预先合并入计算机以提供给用户的设备,例如ROM 12、记录单元18和硬盘(未示出)。
可经由例如局域网、因特网或必要时,通过例如路由器和调制解调器等接口的数字卫星广播网的有线或无线通信媒体,把执行上述处理序列的程序安装至计算机。
正如这里所使用的,描述存储在记录媒体中的程序的步骤包括:根据所描述的顺序以时间序列方式执行的步骤,和尽管步骤不必以时间序列方式执行而以并行或离散方式执行的步骤。
工业实用性
所以,根据本发明,用户可及时容易地了解所需的数据传输是否完成以及了解数据的传输方向。
Claims (10)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和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通信,该电子设备具有与该信息处理装置所包括的如下装置对应的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检测装置,设置于该信息处理装置的不同位置处,用于通过该检测装置和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来检测该相邻的电子设备,并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获取装置,用于当检测装置检测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时获取该电子设备的识别信息;
通信装置,用于基于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和该电子设备通信;
显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显示,以使图像基于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而显示,该图像与通过网络通信的数据通信状态和数据内容中至少一个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读出器/写入器,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射频标签,并且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读出器/写入器与该电子设备的射频标签之间的电磁连接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通信装置,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通信装置,并且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所述通信装置与该电子设备的所述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显示控制装置控制显示,以使图像以与数据的接收或发送对应的方式显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显示控制装置控制显示,以使当数据通信完成时,图像以与数据的接收或发送对应的方式显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显示控制装置控制显示,以使当接收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在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增加,并可控制显示以使当发送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在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显示控制装置控制显示以使当接收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通过添加已接收的数据而增加,并可控制显示以使当发送数据时,图像的显示区域通过从图像中删除已发送的数据而减少。
8.一种用于信息处理装置中的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处理装置和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通信,该电子设备执行与该信息处理装置所具有的如下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检测步骤,用于通过设置于不同位置处的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和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来检测该相邻的电子设备,并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获取步骤,用于当检测步骤中检测与其相邻的电子设备时获取该电子设备的识别信息;
通信步骤,用于基于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和该电子设备通信;
显示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显示,以使图像基于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而显示,该图像与通过网络通信的数据通信状态和数据内容中至少一个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读出器/写入器,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射频标签,并且该检测步骤包含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读出器/写入器与该电子设备的射频标签之间的电磁连接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该信息处理装置的检测装置是通信单元,该电子设备的对应检测装置是通信单元,并且该检测步骤包含通过该信息处理装置的通信单元与该电子设备的通信单元之间的无线通信来检测该电子设备的放置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257310 | 2001-08-28 | ||
JP2001257310 | 2001-08-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86558A CN1486558A (zh) | 2004-03-31 |
CN1240202C true CN1240202C (zh) | 2006-02-01 |
Family
ID=1908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0300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0202C (zh) | 2001-08-28 | 2002-08-28 |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09231B2 (zh) |
EP (1) | EP1422873A4 (zh) |
JP (1) | JP4164758B2 (zh) |
KR (1) | KR100835440B1 (zh) |
CN (1) | CN1240202C (zh) |
WO (1) | WO200302187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376304T1 (de) * | 2003-03-03 | 2007-11-15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 Ab | Verfahren zum einrichten einer drahtlosen nachrichtenverbindung |
FR2857542B1 (fr) * | 2003-07-11 | 2006-03-17 | Axces | Procede et systeme permettant d'etablir de maniere rapide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un lecteur et une pluralite d'objets communicants |
US8639819B2 (en) * | 2004-02-05 | 2014-01-28 | Nokia Corporation | Ad-hoc connec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 |
US9020854B2 (en) | 2004-03-08 | 2015-04-28 | Proxense, Llc | Linked account system using personal digital key (PDK-LAS) |
US7154395B2 (en) * | 2004-07-01 | 2006-1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Interactive wireless tag lo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
CN100338647C (zh) * | 2004-08-06 | 2007-09-19 | 马堃 | 静态图像的动态显示方法及浏览器 |
US20060064472A1 (en) * | 2004-09-20 | 2006-03-23 | Mirho Charles A | Obtaining information for proximate devices |
KR100584429B1 (ko) * | 2004-11-03 | 2006-05-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블루투스 기기에서 보안 모니터링 방법 |
WO2006069330A2 (en) | 2004-12-20 | 2006-06-29 | Proxense, Llc | Biometric personal data key (pdk) authentication |
KR100703417B1 (ko) * | 2005-03-08 | 2007-04-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망에서 다이버시티 특성을 이용한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그 장치 |
US8244179B2 (en) | 2005-05-12 | 2012-08-14 | Robin Dua | Wireless inter-device data processing configured through inter-device transmitted data |
PL1739895T3 (pl) * | 2005-06-30 | 2010-01-29 | Nokia Corp | Kontekstowe przetwarzanie danych |
KR100678281B1 (ko) * | 2005-08-23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단말기의 가전제품 제어방법 |
TW200713015A (en) * | 2005-09-19 | 2007-04-01 | High Tech Comp Corp | Method for arbitrating audio signal output |
WO2007034457A1 (en) * | 2005-09-23 | 2007-03-29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Presentation on a stationary device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from a portable device |
US20070075142A1 (en) * | 2005-09-30 | 2007-04-05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Mobile computer with integrated UHF RFID reader |
US7844301B2 (en) * | 2005-10-14 | 2010-11-3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isplaying multimedia content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capable of implementing the same |
US8374548B2 (en) * | 2005-12-21 | 2013-02-12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closing a communication link |
US11206664B2 (en) | 2006-01-06 | 2021-12-21 | Proxense, Llc | Wireless network synchronization of cells and client devices on a network |
US8036152B2 (en) * | 2006-01-06 | 2011-10-11 | Proxense, Llc | Integrated power management of a client device via system time slot assignment |
US7904718B2 (en) | 2006-05-05 | 2011-03-08 | Proxense, Llc | Personal digital key differentiation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
JP5305317B2 (ja) * | 2006-09-04 | 2013-10-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表示システム、表示方法、および表示プログラム |
US9269221B2 (en) | 2006-11-13 | 2016-02-23 | John J. Gobbi | Configuration of interfaces for a location detec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
KR100822706B1 (ko) * | 2006-12-08 | 2008-04-1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근거리 무선 통신을 이용한 가전기기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
US8391786B2 (en) * | 2007-01-25 | 2013-03-05 | Stephen Hodges | Motion triggered data transfer |
DE112007003574A5 (de) * | 2007-05-03 | 2010-04-15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Aufbau einer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verbindung zwischen einer Automatisierungskomponente und einem mobilen Bedienterminal |
US9674675B2 (en) | 2007-06-20 | 2017-06-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nchronizing floor control and media sharing in a half-duplex PTT system |
US20130122872A1 (en) * | 2007-06-20 | 2013-05-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ush-to-share file distribution with previews |
US9210202B2 (en) | 2007-06-20 | 2015-12-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media in a group communication amo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
JP5263920B2 (ja) * | 2007-10-10 | 2013-08-14 |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659427B2 (en) | 2007-11-09 | 2014-02-25 | Proxense, Llc | Proximity-sensor supporting multiple application services |
US8171528B1 (en) | 2007-12-06 | 2012-05-01 | Proxense, Llc | Hybrid device having a personal digital key and receiver-decoder circuit and methods of use |
US9251332B2 (en) | 2007-12-19 | 2016-02-02 | Proxense, Llc |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computing resources |
JP5186931B2 (ja) * | 2008-01-25 | 2013-04-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US7884734B2 (en) * | 2008-01-31 | 2011-02-08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Unique identification of devices using color detection |
US8508336B2 (en) | 2008-02-14 | 2013-08-13 | Proxense, Llc | Proximity-based healthcare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utomatic access to private information |
JP4989544B2 (ja) * | 2008-04-03 | 2012-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 |
WO2009126732A2 (en) | 2008-04-08 | 2009-10-15 | Proxense, Llc | Automated service-based order processing |
JP5159474B2 (ja) * | 2008-06-30 | 2013-03-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9614951B2 (en) * | 2008-11-21 | 2017-04-0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nalyzing data associated with proximate devices |
JP5385596B2 (ja) * | 2008-11-25 | 2014-0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編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
JP5183461B2 (ja) * | 2008-12-26 | 2013-04-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KR20100096808A (ko) | 2009-02-25 | 2010-09-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20100259464A1 (en) * | 2009-04-14 | 2010-10-14 | Jae Young Chang | Terminal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KR101517170B1 (ko) | 2009-09-29 | 2015-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소모를 줄이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US9417694B2 (en) * | 2009-10-30 | 2016-08-16 | Immersion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ptic display of data transfers |
JP5762723B2 (ja) | 2009-11-20 | 2015-08-12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変調回路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半導体装置 |
CN104320571B (zh) | 2010-02-19 | 2019-05-17 | 株式会社尼康 | 电子设备及用于电子设备的方法 |
US9158333B1 (en) * | 2010-03-02 | 2015-10-13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Rendering on composite portable devices |
US8803817B1 (en) | 2010-03-02 | 2014-08-12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Mixed use multi-device interoperability |
US9418205B2 (en) | 2010-03-15 | 2016-08-16 | Proxense, Llc | Proximity-based system for automatic application or data access and item tracking |
JP2011197776A (ja) * | 2010-03-17 | 2011-10-06 | Sony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1248768A (ja) * | 2010-05-28 | 2011-12-08 | Sony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637359B2 (ja) * | 2010-06-07 | 2014-12-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8918854B1 (en) | 2010-07-15 | 2014-12-23 | Proxense, Llc | Proximity-based system for automatic application initialization |
US8068011B1 (en) | 2010-08-27 | 2011-11-29 | Q Street,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active user-directed interfacing between handheld devices and RFID media |
US9265450B1 (en) | 2011-02-21 | 2016-02-23 | Proxense, Llc | Proximity-based system for object tracking and automatic application initialization |
CN102710305A (zh) * | 2012-04-19 | 2012-10-03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太赫兹无线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JP5374609B2 (ja) * | 2012-04-27 | 2013-1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KR101967670B1 (ko) * | 2012-06-15 | 2019-04-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단말들 간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
US8930457B2 (en) * | 2012-06-19 | 2015-01-0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oximity initiated co-browsing sessions |
CN103780919B (zh) * | 2012-10-23 | 2018-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多媒体播放的方法、移动终端及系统 |
US20140223330A1 (en) * | 2013-02-01 | 2014-08-07 | Htc Corporatio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ulti-device integration method thereof |
JPWO2014155730A1 (ja) * | 2013-03-29 | 2017-02-16 | 株式会社東芝 | 表示処理装置、及び表示処理方法 |
WO2014183106A2 (en) | 2013-05-10 | 2014-11-13 | Proxense, Llc | Secure element as a digital pocket |
JP5755302B2 (ja) * | 2013-09-20 | 2015-07-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5176186A (ja) * | 2014-03-13 | 2015-10-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
KR101638086B1 (ko) * | 2015-05-26 | 2016-07-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JP6320346B2 (ja) * | 2015-05-27 | 2018-05-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763599B1 (ko) * | 2015-06-01 | 2017-08-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
JP2017060170A (ja) * | 2016-10-05 | 2017-03-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0333197B2 (en) * | 2017-09-29 | 2019-06-25 | Simmonds Precision Products, Inc. | Wireless network with equipment area network |
JP2018067968A (ja) * | 2018-01-17 | 2018-04-2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1093750A (ja) * | 2021-02-22 | 2021-06-17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20230186424A1 (en) * | 2021-12-09 | 2023-06-15 | Interwise Ltd. | Extended viewport using mobile display aggregation to access extra media cont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43604A (ja) * | 1997-11-05 | 1999-05-28 | Nec Corp | 携帯端末装置 |
JPH11146435A (ja) * | 1997-11-11 | 1999-05-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及び外部登録装置 |
JPH11296270A (ja) | 1998-04-14 | 1999-10-29 | Casio Comput Co Ltd | 携帯表示端末装置、携帯表示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媒体 |
US6176425B1 (en) | 1998-09-10 | 2001-01-23 | Xerox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electronic tags |
JP2000122635A (ja) | 1998-10-09 | 2000-04-28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画面制御装置 |
US6366212B1 (en) * | 1999-03-03 | 2002-04-02 | Michael Lemp | Celestial object location device |
JP4167367B2 (ja) * | 1999-11-18 | 2008-10-15 | 株式会社東芝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3670541B2 (ja) | 1999-11-26 | 2005-07-13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6621508B1 (en) | 2000-01-18 | 2003-09-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
US6982728B1 (en) * | 2000-05-18 | 2006-01-03 | Palm, Inc. | Portable electronic system having multiple display modes for reorienting the display of data on a display screen |
US6748195B1 (en) * | 2000-09-29 | 2004-06-08 | Motorola, Inc. | Wireless device having context-based operational behavior |
US7120317B1 (en) * | 2001-03-01 | 2006-10-10 | Silicon Motion,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programmable image transformation |
US7184797B2 (en) * | 2001-12-28 | 2007-02-27 | Nokia Corporation | Data transfer rate display selection |
-
2002
- 2002-08-28 JP JP2003526083A patent/JP416475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8-28 US US10/399,933 patent/US740923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8-28 KR KR20037005846A patent/KR10083544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8-28 CN CNB028030001A patent/CN124020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8-28 EP EP20020760758 patent/EP142287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8-28 WO PCT/JP2002/008645 patent/WO200302187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86558A (zh) | 2004-03-31 |
US20040048570A1 (en) | 2004-03-11 |
KR20040028668A (ko) | 2004-04-03 |
EP1422873A1 (en) | 2004-05-26 |
JP4164758B2 (ja) | 2008-10-15 |
KR100835440B1 (ko) | 2008-06-04 |
WO2003021876A1 (fr) | 2003-03-13 |
JPWO2003021876A1 (ja) | 2004-12-24 |
EP1422873A4 (en) | 2007-02-21 |
US7409231B2 (en) | 2008-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0202C (zh) |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 |
CN1265588C (zh) | 通信装置和方法 | |
CN1314212C (zh) | 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信号处理系统、程序和媒体 | |
CN1299517C (zh) | 无线装置以及无线装置的切换控制方法 | |
CN1184790C (zh) | 移动电话、gps、蓝牙一体型复合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272939C (zh) | 信息提供系统、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终端及其方法 | |
CN1543732A (zh) | 通信系统和方法 | |
CN1631004A (zh) |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
CN1633781A (zh) |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 | |
CN1572087A (zh) | 通信系统与方法、信息处理装置与方法、信息处理终端与方法 | |
CN1293504C (zh) |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信息处理终端、方法和设备以及记录介质 | |
CN1547827A (zh) |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
CN1248530C (zh) | 通知不能通信状态的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装置和方法 | |
CN1292616C (zh) | 图像输入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554207A (zh) | 远程控制系统及远程控制方法、实行远程控制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可由远程控制而动作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媒体 | |
CN1489747A (zh) | 集成电路卡及信息处理终端、三方数据通信系统及方法 | |
CN1716818A (zh) | 移动体信息共有系统 | |
CN1165598A (zh) | 来话呼叫系统 | |
CN1292195A (zh) | 通信终端 | |
CN1767036A (zh) | 信息管理方法、信息播放装置和信息管理装置 | |
CN1394312A (zh) | 鉴别系统、鉴别承担装置和终端装置 | |
CN1774899A (zh) | 发送机、接收机、无线系统、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以及记录该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 | |
CN1969465A (zh) | 通信装置、安装通信装置的非接触式集成电路卡、和信息装置 | |
CN1668126A (zh) | 移动无线电终端设备 | |
CN1299444C (zh) |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及接收操作控制程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201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