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6241A - 通信网络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网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6241A
CN1236241A CN99104420A CN99104420A CN1236241A CN 1236241 A CN1236241 A CN 1236241A CN 99104420 A CN99104420 A CN 99104420A CN 99104420 A CN99104420 A CN 99104420A CN 1236241 A CN1236241 A CN 1236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oop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ent 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4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千见寺隆光
江里通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349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30610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36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62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在环形网络A、B之间各配置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在用分别可以切换作为在用线路和备用线路使用的环路间传输线路连接相对应的连接节点装置的同时,在每个环形网络上,使上述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进行切换。在可以避免由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本身的故障引起的环形网络之间的通信中断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环路间传输线路的线路切换失败时的通信中断,可以提高容错性。

Description

通信网络系统
本发明涉及由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送模式)交换机等的通信装置组成的网络和管理该网络内的通信装置的网络管理装置构成的通信网络系统,尤其涉及在为提高系统的容错性而将上述通信装置和网络管理装置设置成冗余性构成的情况下,对涉及这些装置之间的切换控制以及网络系统管理装置中的上述通信装置的故障、构成、动作状态等信息的显示控制的改进。
例如,在铁路管理系统和道路管理系统领域中,众所周知,这样的网络系统中分散配置多个通信装置,将来自这些通信装置的信息收集到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在这种系统中,从铁路和道路这种公共性高的系统的特性考虑要求容错性。
作为考虑了容错性的这种以往的系统的一例,有如图47所示的例子。此系统,是在用环形传输线路25H连接节点装置81H、82H、83H、84H、85H、86H组成的环形网络H,和用环形传输线路25I连接节点装置81I、82I、83I、84I、85I、86I组成的环形网络之间采用ATM交换技术进行通信的由ATM环形系统实现的系统。
进而,该图中,70是网络管理装置,通过以太网10进行环形网络H以及I内的节点装置的管理。另外,在环形网络H以及I内的全部节点装置上,连接着本地终端(在该图中,只展示了分别连接在节点装置85H、85I上的本地终端90H、90I)。
在在环形网络间进行通信的系统中,如果在环路间的传输线路上发生故障,则环路间的通信完全中断,因此在上述环路间设置可以切换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双重传输线路,当在现用系统传输线路上发生故障时,通过切换连接到备用系统的传输线路,继续环路间的通信,用这种方法实现环形网络间的冗余设计。
在图47所示的环形网络系统中,84H和84I,是用于和相邻的环形网络连接的环路间连接节点,两者之间由作为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可以切换被双重化的环路间传输线路35连接。
在该环路间传输线路35中,通常,使用现用系统的传输线路351进行环形网络间的通信,当现用系统的传输线路351发生故障时,由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84H和84I检测出故障,通过切换控制将传输线路35切换为备用系统的传输线路352,继续环路间的通信。
这样,在图47所示的环形网络系统中,当现用系统的传输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控制切换为备用系统的传输线路,就可以继续进行环路间的通信。
但是,在该以往系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电路双重化切换失败或者进行线路双重化控制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84H、84I发生故障,不仅因线路故障不能进行线路双重化切换,而且因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84H、84I的故障,不能进行环路间正常的通信。
另外,作为这种以往系统的另一例,有图48所示的例子。该图所示的系统,基本构造也是由多个ATM环形网络组成的ATM环形网络系统。特别是,本系统如后述那样,由于是在环形网络内设置控制节点装置进行该网络内的各节点装置的管理的形态,因此被称为中央集中控制型ATM环形网络系统。
在图48所示的系统中,在环形网络J内分配1台控制节点装置81J,该控制节点装置81J对环形网络J内的全部环形节点装置82J至86J集中进行管理控制。同样地,在环形网络K内也分配1台控制节点装置81K,该控制节点装置81K对环形节点装置82K至86K集中进行管理控制。
环形网络J和环形网络K,通过在节点装置84K和节点装置84I(84K和84I,相当于图47中的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84H、84I)之间的传输线路(线路)36连接。
在这样构成的ATM环形网络中,通常,对于针对故障性的良策,可以采取使传输线路双重化等的方法。
图49是展示传输线路双重化的例子的图。环形网络J,如该图(a)所示,将连接控制节点装置81J以及环路节点装置82J至86J的传输线路(线路)25J设置成采用现用系统线路251和备用系统线路252的双重化结构。
在该环形网络J中,例如,当在环路节点装置84J和环路节点装置85J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发生了故障时,如该图(b)所示,在环路节点装置84J以及环路节点装置85J的各自中,通过实行环路返回(对现用系统线路251通过折返到备用线路252连接),用备用系统线路252迂回故障发生位置。
如上所述,在中央集中控制型ATM环形网络系统中,通过双重化传输线路,即使在传输线路中发生故障时也可以保持其可靠性,即使在环形节点装置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相邻的环路节点装置中进行环路返回,将故障引起的影响限制在最小。
不过,在中央集中控制型ATM环形网络系统中,在控制节点装置的控制下实施上述节点返回是基本功能,当在控制节点装置中发生故障时,在更换控制节点或者经修理控制功能恢复之前,因为不能进行环路节点的控制,因此环路节点装置不能动作,存在全部通信停止的问题。
因此,在上述的环形网络系统(参照图47以及图48)中,又配置了网络管理装置(70),由该网络管理装置进行各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节点装置、环路节点装置、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等的被管理装置的管理的功能。
在此,网络管理装置,例如,采用以从各个被管理装置主动通知的信息为基础表示该信息,或者,以该显示为基础发送控制信息,控制该被管理装置的规定的动作状态的方法进行这些被管理装置的管理。
如果考虑此构成,那么在提高系统整体的容错性方面,对被管理装置配置多个网络系统管理装置,可靠地进行网络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以这种观点实现的以往的通信网络系统,有图50所示的系统。
该系统,是具有由两个网络管理装置70A和70B,进行环形网络L内的全部被管理110L、111L、112、113L的管理那样的网络构成的系统。
在该系统中,环形网络L内的被管理装置110L、111L、112、113L,具有自律通知功能,其在本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或者其故障修复后的情况下,将表示其状态的信息(故障管理信息)通过环形传输线路20L、以太网10通知网络管理装置70A和70B双方。
另一方面,网络管理装置70A、70B,通过接收来自被管理装置110L、111L、112L、113L的自律通知的故障管理信息,并显示其内容等进行这些各装置的管理。
这样,在图50中的以往系统中,环形网络L内的被管理装置110L、111L、112、113L,对被冗余化构成的网络管理装置70A以及70B的两方进行自律通知。
因此,与在1台网络管理装置中进行网络管理的情况相比,用于网络管理的通信量不得不增加2倍。这样的网络管理用的通信量的增大,有在网络的规模增多的情况下显著增加的倾向,存在在网络L内的例如各节点装置间阻碍数据传送等的原本的通信的问题。
另外,作为这种以往的网络系统,具有如图51所示的构成。该系统,是具有1台网络管理装置100M通过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并且取得双重化构成的ATM交换装置110M、111M(以下,称为网络连接装置),管理多个ATM交换装置112M、113M、114M那样的网络构成的系统。
在该系统中,作为网络连接装置由110M和111M构成冗余化结构,通过以太网10连接网络管理装置100M。经冗余化构成的这些网络连接装置110M和111M,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动作。
在该图中,当网络连接装置110M作为现用系统,网络连接装置111M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在网络管理装置100M中,作为用于到达环形网络M内的ATM环形传输线路20M的路径信息,登录了下一是网络连接装置110M的信息。
在该状态下,当在被冗余化构成的网络连接装置110M、111M之间发生了系统的切换时,作为用于到达ATM传输线路20M的路径信息,需要变更下一转接为网络连接装置111M。
这种情况下,作为用于在高效能地切换路径信息的协议(protocol),广泛利用根据至目的地(在此例中,是环形传输线路20M)前的转接数确定最佳路径的RIP(Routing Information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但是,在如图51所示的系统构成中,当采用了上述RIP的情况下,从网络管理装置100M看,由于由网络连接装置110M和111M到达ATM环形传输线路20M的距离(距离函数)相等,所以对于网络管理装置100M来说先登录的下一转接(例如,网络连接装置110M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时的网络连接装置110M)依然有效的状态暂时继续维持,引起不能立即反映下一转接的变更,还存在不能立即进行系统切换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各种形态的系统中,被配置在网络内的网络管理装置,从管理对象的各通信装置(被管理装置)获得各种信息,具有以取得的信息为基础在显示画面上显示其管理结果的功能是一般的功能。
在此,作为网络管理装置从被管理装置获得的信息,例如有与被管理装置的故障有关的信息。一般,与该被管理装置的故障有关的信息,由来自各被管理装置的自律通知获得,根据该自律通知进行与每个被管理装置的故障有关的信息的显示。关于该自律通知显示,在网络管理装置中,例如,有原样显示从被管理装置发出的自律通知中的自律通知字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在显示画面上只罗列自律通知字符,所以存在管理者识别被管理装置的故障的发生迟缓的倾向。
作为此问题的对策,以往有这样的方法,即准备表示被管理装置的图标,以来自各被管理装置的故障发生自律通知为基础使被管理装置的图标反映表示其故障发生的颜色。在这种方法中,因为将各被管理装置设置为图标,而且以该图标的颜色的变化获得故障的状态,所以与只显示自律通知字符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直至管理者识别被管理装置的故障的时间。
但是,关于使用了该图标的自律通知显示,以往,只使表示被管理装置的图标反映表示故障发生的颜色,并不反映表示故障修复的颜色,管理者要知道故障修复需要一定时间。
另外,作为网络管理装置从被管理装置获得的信息,还有与被管理装置的构成和以该构成为前提的情况下的动作状态有关的信息。关于与该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有关的画面显示,以往,停留于使用上述那样的图标进行与构成有关的显示,或者显示表示装入被管理装置中的基板的简单的图形(例如,方形等)的阶段。
如果采用此方法,网络管理装置的显示画面上的显示内容,由于和被管理装置的实际图像相差甚远,因此管理者不能正确掌握被管理装置的构成和状态,存在有引起维护管理作业混乱的危险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在由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连接对应的环形网络,将被设置在这些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的双重化线路的一方设置为现用系统,另一方设置成备用系统并可以切换的系统中(参照图47),即使在线路双重化切换失败或者进行线路双重化控制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自身的故障发生时,也可以维持环路间正常的通信,可以进一步提高容错性。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在由配置于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节点装置集中管理该网络内的全部节点装置的中央集中控制系统中(参照图48),即使在控制节点装置中发生故障,也可以边进行环路节点装置的控制边维持通信。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在对于网络使网络管理装置冗余化配置的系统中(参照图50),防止用于从网络内的各节点装置向上述网络管理装置发出自律通知时的网络管理的通信量增大,即使网络的规模增大,也可以灵活地执行在网络内的原来的通信(上述网络管理用以外的通信)。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在在网络管理装置和网络之间冗余化配置网络连接装置进行系统中(参照图51),在经冗余化后的上述网络连接装置之间的系统切换时,可以立即选择经由其某一方到达网络内的传输线路的最佳路径。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在包含显示从网络内的各被管理装置收集到的信息对这些被管理装置进行管理的网络管理装置的系统中,网络管理装置,可以以上述显示内容为基础正确地掌握在网络内的各被管理装置中的故障发生或者修复,实现迅速地进行维护作业。
本发明的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在包含显示从网络内的各被管理装置收集到的信息对这些被管理装置进行管理的网络管理装置的系统中,网络管理装置,能够以上述显示内容为基础尽可能正确地识别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能进一步顺利地进行维护管理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
包含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环形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的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
上述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具备:
第一和第二环路间连接装置,用于通过包含双重化后的线路的环路间传输线路与相对环形网络内的各种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装置连接,将上述双重化线路的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将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进行相对环形网络之间的线路切换控制;
控制装置,用于进行系统切换控制使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的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使另一方备用系统动作,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之间,通过连接作为上述现用系统动作的环路间相对应的连接装置的环路间传输线路进行现用系统的通信,使连接作为上述备用系统动作的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装置的环路间传输线路作为备用通路而待机。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具备:
环路间通信装置,用于在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装置中相互进行第一控制信息通信;
环路通信装置,用于在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和上述控制装置之间相互进行第二控制信息通信,
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进行上述线路切换控制,上述控制装置,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进行上述系统切换控制。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控制装置,具有在和现用系统的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之间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进行该环路间连接装置的生存确认的生存确认装置,当该环路间连接装置的生存未得到确认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分别向该现用系统的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发送备用系统移动指令,向备用系统的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发送现用系统移动指令。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
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具备:
动作识别装置,在现用系统动作时,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识别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的动作状态;
异常通知装置,当在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中发生异常时,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向上述控制装置通知其情况,
上述控制装置,以来自上述异常通知装置的通知为基础对于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装置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发送现用系统移动指令。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环路间连接装置具备:
监视装置,在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监视与相对侧间连接装置间完成的上述线路切换控制;
切换失败通知装置,当上述线路切换控制失败时,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向上述控制装置通知其信息,
上述控制装置,以上述切换失败通知装置的通知为基础对备用的环路间连接装置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发送现用系统移动指令。
技术方案(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环路间连接装置具备:
现用系统过渡指示装置,在作为上述现用系统的动作开始时,对相对侧间连接装置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发送现用系统移动指令;
备用系统过渡指示装置,在作为上述备用系统的动作开始时,对相对侧间连接装置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发送现用系统移动指令;
控制装置,通过从上述控制装置或者上述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接收上述现用系统指令或者上述备用系统指令,分别开始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或者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的动作。
技术方案(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环路内通信装置,是在上述环路间传输线路中的虚拟通道上,使用具有环路内空路径信息(VPI/VCI值)的用户信元发送接收上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装置,在上述第一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对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向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过渡要求、本环路间连接装置的在用的动作状态、在每次通信更新时的时间标记各信息。
技术方案(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环路间通信装置,是在上述环路间传输线路中的虚拟通道上,使用具有环路间空路径信息(VPI/VCI值)的用户信元发送接收上述第二控制信息的装置,在上述第二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从上述控制装置向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发送向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过渡要求、从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向上述控制装置发送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异常的各信息。
技术方案(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控制装置具备:
优先权保持装置,保持与上述系统切换控制有关的系统切换优先权;
优先切换控制装置,当在对本环形网络内的环路间连接装置产生系统切换要求,而相对环路网络内的控制装置中也发生系统切换要求的情况下,当本装置的系统切换优先权在比上述相对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装置的系统切换优先权高时,进行上述系统切换控制。
技术方案(10)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交换装置、第一以及第二环路连接装置、控制装置,是进行非同步传送模式(ATM)的交换处理的ATM交换机。
如果采用技术方案(1)至(10)的发明,通过在第一和第二这两个环形网络上配置各两个环路连接节点装置,和使这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切换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动作的控制装置,因为在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之间,设置了2组在在用线路不通时切换为备用线路从而可以维持通信的环路间通信装置,因此,例如,即使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相互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间的环路间传输线路因某种故障而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启用作为备用系统待机的相互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分别作为现用系统,可以利用这两个节点装置间的环路间传输线路维持通信。
因而,在第一发明中,可以防止因环路间节点装置本身的故障引起的环形网络间通信中断,同时还可以防止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间的环路间传输线路中的双重线路的切换失败造成的通信中断,可以始终保持环形网络间正常的通信。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技术方案(1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
包含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环形传输线路上,并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的环形网络,
配置第一和第二控制装置,管理控制在上述环形传输线路上上述多个交换装置,
上述第一控制装置作为定时管理控制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现用系统的控制装置动作,
上述第二控制装置作为监视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在该第一控制装置中发生故障时,代替该第一控制装置管理控制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待机系统的控制装置动作。
技术方案(1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第二控制装置,以规定的间隔对上述第一控制装置进行轮询,根据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对该轮询有无应答监视该第一控制装置有无故障。
技术方案(1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
第一控制装置,在用于管理控制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管理信息每次被更新时,向上述第二控制装置发送该被更新的管理信息,
上述第二控制装置,当接收到上述管理信息时将该接收到的管理信息作为最新的管理信息保持。
技术方案(1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第二控制装置,伴随代替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开始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管理控制,对该多个交换装置确立虚拟通路连接。
技术方案(1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第二控制装置,在对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确立上述虚拟的通路连接的同时,对该多个交换装置通知控制装置已切换的信息。
技术方案(1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中,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被相邻地配置,上述第二控制装置,伴随代替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开始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管理控制,在上述第一控制装置的相反一侧进行上述环形传输线路的环路返回,上述交换装置,在从上述第二控制装置接收到上述通知时邻接装置是上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在该第一相邻装置的相反一侧进行上述环形传输线路的环路返回。
技术方案(1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中,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至少夹着一个交换装置,上述交换装置,在从上述第二控制装置接收到上述通知时邻接装置是上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在和该第一邻接装置的相反一侧进行上述环形传输线路的环路返回。
技术方案(1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交换装置、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是进行非同步传送模式(ATM)的交换处理的ATM交换机。
如果采用该(11)至(18)的发明,则在环形网络上附设冗余化的控制该网络系统的第一和第二控制装置,在一般使用时使第一控制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使第二控制装置作为待机系统动作,同时由第二控制装置进行第一控制装置的生存的确认以及控制管理信息的继承,当第一控制装置的生存不能确认的情况下,第二控制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开始动作,同时将不能确认生存的第一控制装置从环形网络断开,由于是这种构成,因此不仅在传输线路上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而且在控制装置中发生故障时也可以在网络上通信,容错性提高。另外,还产生了在进行控制装置的维护和交换时也不需要使网络停止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技术方案(1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
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
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通过上述一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上述网络上,各自管理该网络内的全部交换装置,
上述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
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装置,对上述交换装置发出切换自律通知的通知地址的信息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上述交换装置,具备
自律通知装置,只对被上述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中的自律通知指示的管理装置自律通知装置自身的动作状态;
自律通知切换装置,根据从上述第一或者第二管理装置发出的上述自律通知切换指令切换自律通知地址。
技术方案(20)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9)的发明中,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
控制装置,使本装置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待机系统动作;
故障监视装置,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监视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中的另一管理装置有无故障;
在随着上述另一管理装置发生故障而作为现用系统开始动作时,将把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为本装置的信息的自律通知指令发布到全部的上述交换装置。
技术方案(2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0)的发明中,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在作为现用系统的动作时设定表示其信息的属性信息的装置,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作为现用系统监视动作中的另一管理装置有无故障,同时还监视上述属性信息的设定状况,只当在该另一管理装置中发生异常并且上述属性信息被设定的情况下,发布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技术方案(2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9)的发明中,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输入上述交换装置的识别信息的输入装置,在上述识别信息输入时,只向具有识别信息的交换装置发布将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为本装置的信息的自律通知切换指令。
技术方案(2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9)的发明中,交换装置,和监视上述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是否正常结束的结束状态监视装置,至少在异常发生时,将包含该异常的原因的异常结束应答发送到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发送源的管理装置。
技术方案(2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3)的发明中,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通过接收上述异常结束应答,通知其意思的异常结束报知装置。
技术方案(2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4)的发明中,异常结束报知装置,是将发生异常的交换装置名和异常的起因显示在显示画面上的显示控制装置。
技术方案(2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5)的发明中,显示控制装置,具有表示用于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指示自律通知切换指令的再执行的再执行指示信息的功能,
上述自律通知切换指示装置,通过在上述显示画面上选择上述再执行指令信息,对于与显示在上述显示画面上的交换装置名对应的交换装置再次发出自律通知切换指令。
如果采用该(19)至(26)的发明,作为被管理装置的交换装置,由于与来自网络管理装置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相应地切换自律通知地址进行自律通知,因此交换装置的自律通知地址总是被限定在一个网络管理装置,其结果,在将网络管理装置设置成冗余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使用于网络管理的通信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用于将那部分分配用于原本的通信,所以可以实现更有效的网络运用。
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技术方案(2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
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
管理装置,管理上述网络内的全部交换装置;
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被配置在上述传输线路上,分别担负将上述管理装置连接在上述网络上的功能,
上述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具备:
路径信息通知装置,向上述管理装置通知经由本装置到达上述传输线路的路径信息;
路径信息可变设定装置,在用加权管理上述路径信息的同时,可变地设定上述加权,
上述管理装置,具备:
路径选择装置,参照由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网络连接装置通知的上述路径信息的加权,选择权重最小的路径信息的通知源经由的路径。
技术方案(2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7)的发明中,
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具备在另一方作为现用系统时使本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并且在另一方为备用系统时使本装置切换为现用系统动作的控制装置,上述路径信息可变设定装置,在上述系统切换时可变地设定上述路径信息的权重。
技术方案(2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7)的发明中,
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具备:
控制装置,在另一方为现用系统时使本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并且在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时使本装置切换为现用系统动作;
故障监视装置,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监视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中的另一网络装置有无故障;
上述路径信息可变设定装置,伴随上述另一网络连接装置的故障发生,在作为现用系统开始动作时可变地设定上述路径信息的权重。
技术方案(30)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8)的发明中,
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在本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通知将转接数设置为N的路径信息;在本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通知将转接数设置为N+1的路径信息,另一方面当本装置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的情况下,通知将转接数从N变更到N+1的路径信息;当本装置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的情况下,通知将转接数从N+1变更为N-1的路径信息。
技术方案(3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7)的发明中,管理装置,对每个上述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接收管理路径信息,当重新通知路径信息的情况下,用该重新通知的内容更新旧信息并保持。
技术方案(3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7)的发明中,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对上述路径信息以一定的间隔定时定期进行通知。
技术方案(3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0)的发明中,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在伴随本装置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通知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1的路径信息后,在经过规定的时间后,通知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的路径信息。
如果采用本技术方案(27)至(33)的发明,则从被冗余后的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对网络管理装置进行在为了选择路径而对通知的路径信息进行加权,在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间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切换等时,由于在各网络连接装置中可变地控制上述加权,并通知网络管理装置,因此对网络管理装置的路径选择控制功能来说,可以伴随上述系统切换等立刻反映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之间的适合的路径,可以立刻选择在该网络管理装置中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成本最小的路径。
为了实现上述第五以及第六目的,技术方案(3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
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
管理装置,被连接在上述网络上,进行与该网络的全部交换装置的特定管理项目有关的管理,
上述交换装置,具备:
被管理处理装置,在代管与本装置的上述特定管理项目有关的管理信息的同时,将上述管理信息以规定协议传送到上述管理装置,
同时,上述管理装置,具备:
管理处理装置,以上述规定协议获得并管理上述被管理装置处理装置代管的上述管理信息,
显示处理装置,根据由上述管理处理装置管理的上述管理信息对显示装置进行显示处理。
技术方案(3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4)的发明中,被管理处理装置,保持作为上述管理信息与本装置的故障有关的故障管理信息,在本装置发生故障或者修复时,对上述管理装置自律通知与该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有关的上述故障管理信息。
技术方案(3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5)的发明中,管理处理装置,在获得上述交换装置自律通知的故障管理信息的同时,与表示自律通知的发送源的交换装置的装置图标对应地管理该故障管理信息,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由上述管理处理装置管理的上述故障管理信息,用表示该故障发生或者修复的颜色表示与该自律通知的发送源有关的上述装置图标。
技术方案(3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4)的发明中,被管理处理装置,保持作为上述管理信息与本装置的构成以及涉及该构成的状态有关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根据来自上述管理装置的取得要求将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传送到上述管理装置。
技术方案(3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7)的发明中,管理处理装置,通过向上述被管理装置发出上述取得要求,从上述被管理装置取得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用和该交换装置的实际的构成及状态相同的实际机器图像在上述显示装置上描绘该取得源的构成以及状态。
技术方案(3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8)的发明中,管理处理装置,定期取得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在该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有变化的情况下,在其内容中更新已取得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更新后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更新显示中的图像图形。
技术方案(40)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7)的发明中,构成/状态管理信息,至少是表示在上述交换装置中的接口的构成、与该接口连接的内部基板的构成极其动作状态、电源状态、警报信号发生状态的信息。
技术方案(41)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4)的发明中,被管理处理装置,作为上述管理信息,保持与本装置的故障有关的故障管理信息以及本装置的构成以及涉及该构成的状态有关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在本装置的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时,在对上述管理装置自律通知与该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有关的上述故障管理信息的同时,根据来自上述管理装置的取得要求将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传送到上述管理装置。
技术方案(4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1)的发明中,
管理处理装置,在通过来自上述交换装置的自律通知取得上述故障管理信息的同时,和上述取得的故障管理信息对应地管理与上述管理对象的全部交换装置对应的装置图标,
上述显示处理装置,以上述管理装置的管理结构为基础,以可以识别在上述网络内的各交换装置的连接构成显示与全部交换装置对应的装置的图标,并且对显示画面进行显示处理,使得上述各装置图标切换为可以反映与该图标对应的交换装置的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或者正常的状态的颜色。
技术方案(4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2)的发明中,
管理装置,具备通过第一操作选择被显示在上述显示画面上的上述装置图标的第一选择装置,
上述显示处理装置,在由第1操作选择了装置图标的情况下,检索与被选择出的装置图标对应的故障管理信息,将该故障管理信息的内容作为字符信息显示。
技术方案(4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2)的发明中,
管理装置,具备通过第二操作选择上述显示在上述显示画面上的上述装置图标的第二选择装置,
上述管理处理装置,在由第2操作选择了装置图标的情况下,通过向该交换装置发出上述取得要求,从上述被管理处理装置取得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
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以和该交换装置的实际的构成以及状态相同的实际机器图像在上述显示装置上描绘该取得源的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
技术方案(4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4)的发明中,
管理装置,具备在上述实际机器图像的显示画面上,选择对应的构成部分的第三选择装置,
上述显示处理装置,在由第3选择装置选择了上述构成部分的情况下,检索与上述构成/状态信息的上述构成部分对应的信息,根据该信息显示该构成部分的详细构成图像。
技术方案(4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5)的发明中,
管理装置,具备在上述实际机器图像的显示画面上,输入规定的操作指令的操作指令输入装置,
上述管理处理装置,根据由上述操作指令输入装置输入的操作指令,对交换装置的被管理处理装置发送用于控制上述构成部分的控制信号。
技术方案(4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6)的发明中,被管理处理装置,通过接收上述控制信号,对上述构成部分执行根据上述操作指令的规定的控制,
技术方案(4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7)的发明中,规定的控制,是针对上述构成部分的动作的开始或者停止控制。
如果采用本技术方案(34)至(48)的发明,因为在网络管理装置中,在使作为被管理装置的交换装置图标化并在显示画面上显示的同时,以来自交换装置的自律通知为基础,对该自律通知源的交换装置的图标使其反映与该交换装置的故障的发生或者修复对应的各自的颜色,所以管理人员,从上述显示画面上的内容不但可以适时的确认被交换装置的故障,而且还可以确认该故障是何时修复的,可以进行高效率的网络管理。
另外,如果采用本发明,因为从交换装置取得以作为被管理装置的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以该构成为前提的状态有关的信息,以该取得的信息为基础在显示画面上用其原本的图像显示取得源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所以管理人员,可以从上述显示画面上的显示内容中,以和实际情况相同的精度正确地认识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可以防止维护作业的混乱。
进而,在本发明中,在网络管理装置中,定期从交换装置取得交换装置的构成信息以及状态信息,当和前面取得的内容有变化时,因为使该变化反映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所以管理人员,通过看该显示内容,就可以掌握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的变化。
图1是涉及第一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展示涉及第一发明的环路节点装置以及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是展示涉及第一发明的控制节点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4是展示涉及第一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5是展示在涉及第一发明的系统中在各环路内的线路双重化节点装置之间具有相互发送接收信息的环路空VPI/VCI值的用户信元的构成例的图。
图6是说明在涉及第一发明的系统的一个环路间传输线路中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切换动作的图。
图7是说明在涉及第一发明的系统中的两个环路间传输线路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切换动作的图。
图8是涉及第二发明的中央控制型ATM环形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9是展示涉及第二发明的控制节点装置确立的VC连接的图。
图10是展示在涉及第二发明的系统中的生存确认轮询的通信例子的图。
图11是展示涉及第二发明的系统中的管理控制用的信息的继承的通信例子的图。
图12是展示在涉及第二发明的系统中的控制节点装置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的另一控制节点装置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展示在涉及第二发明的系统中的控制节点装置从待机系统改变到现用系统后的VC连接的整体构成图。
图14是涉及第三发明的通信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15是展示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图16涉及第三发明的被管理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图17是展示在涉及第三发明的被管理装置中的被管理装置自律通知信息的图标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8是展示在图17中的显示画面上的装置符号颜色操作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展示在装置符号颜色操作中的装置符号状态和接收到的系统故障状态的关系的图。
图20是展示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中的被管理装置自律通知信息的字符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21是展示用于得到图20中所示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对象的一部分的信息的设定例子的图。
图22是展示用于得到图20所示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对象的另一部分的信息的设定例子的图。
图23是展示用于得到图20所示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对象的进一步其它的信息的设定例子的图。
图24是展示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中的被管理装置的构成/状态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25是展示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中的被管理装置的构成/状态显示画面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26是展示各种基础I/F槽插入基板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27是展示另一各种基础I/F槽的插入基板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28是展示再一各种基础I/F槽插入基板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29是展示各种接口基板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30是展示其它各种接口基板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31是展示用户端口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32是展示为了使图24的显示画面显示图26至图31所示的显示画面的描绘区域选择操作图像的图。
图33是展示涉及第四发明的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34是展示涉及第四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5是展示涉及第四发明的被管理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6是展示涉及第四发明的被管理装置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37是展示用于涉及第四发明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失败通知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38是涉及第五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39是展示涉及第五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40是展示涉及第五发明的网络连接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41是展示第五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的RIP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42是展示涉及第五发明的网络连接装置的RIP应答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43是展示在涉及第五发明的一实施例系统中的网络连接装置间的系统切换前的路径选择状况的图。
图44是展示在同一系统中的网络连接装置间的系统切换后的路径选择状况的图。
图45是展示在涉及第五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系统中的网络连接装置间的系统切换前的路径选择状况的图。
图46是展示在同一系统中的网络连接装置间的系统切换后的路径选择状况的图。
图47是用环路间连接装置连接两个环形网络构成的以往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48是用设置在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节点装置集中管理该网络内的环路节点装置的中央集中控制型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49是展示在图48中的网络内的传输线路的双重化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50是对环形网络内的各被管理装置冗余配置网络管理装置构成的以往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51是对网络管理装置冗余配置网络连接装置构成的以往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1是展示涉及第一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在图1中,在环形网络A上,配置一个控制节点装置110A、两个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及114A、四个环路节点装置111A、112A、115A、116A,这些节点装置用环形传输线路20A连接成环形。
同样地,在环形网络B上,配置一个控制节点装置110B、两个环路间节点装置113B及114B、四个环路节点装置111B、112B、115B、116B,这些节点装置用环形传输线路20B连接成环形。
在构筑环形网络A、B的上述各节点装置中,可以收容一个或者多个本地终端,但在图1中,只展示了被收容在环路节点装置115A中的本地终端120A、被收容在环路节点装置115B中的本地终端120B。
在环形网络A和环形网络B之间,用环路间传输线路31连接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和相对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3B,同样地,用环路间传输线路41连接环路间节点装置114A和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装置114B。在此,环路间传输线路31,由可以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利用的2条通信通路32、33构成,同样地,环路间传输线路41也由2条通信通路42、43构成。
进而,在本系统中,在环形网络A中的控制节点装置110A,通过以太网10连接在网络管理装置100上。
在具有如图1所示的整体构成的本系统中,使用ATM交换机作为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环路节点装置111A、112A、115A、116A、111B、112B、115B、116B,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4A、113B、114B。
ATM交换机,被连接在由VP(Viryual Path:虚拟通道)和VC(Viryual Channel:虚拟信道)这2级网络实现的ATM传输线路上,具有根据被包含在ATM信元内的VPI(Virtual Path Identifer:虚拟通道标识符)以及VCI(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虚拟信道标识符)和输出端口交换从输入端口取入的固定长的信元(ATM信元)的功能。
环路节点装置111A(112A、115A、116A、111B、112B、115B、116B也一样),用上述交换处理功能,进行相邻节点装置之间以及本地终端之间的数据中继,例如,具有如图2(a)所示的构成。
在图2(a),接口部分(I/F)521、522是在和作为传输线路的环形传输线路20A上的各虚拟通道之间进行涉及数据传输的控制的部分,接口部分(I/F)523是和收容了本地终端120的低速线路之间进行涉及数据传输的控制的部分。
ATM交换部分524,进行信元交换的动作,将来自I/F部分521或者I/F部分522或者I/F部分523的输入信元,通过与该信元的输入对应的输出端口发送到I/F部分521或者I/F部分522或者I/F部分523。
在该存储部分526中,存储将信元输入端口以及输出端口与VPI、VCI对应地登录的交换表,控制部分525,根据该交换表,进行在ATM交换部分524中的上述信元交换动作的控制。
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3B(114A、114B也一样),除了用上述交换处理功能,进行相邻节点装置之间以及本地终端之间的数据中继之外,还在和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进行数据中继,例如,具有图2(b)所示的构成。
在图2(b)中,接口部分(I/F)531、532、ATM交换部分534、控制部分535、存储部分536的基本功能,和图2(a)中的环路节点装置111A对应各部分相同。
但是,在该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3B(114A、114B)中,I/F部分533并不对与收容有本地终端120的低速线路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而对与在ATM传输线路中实现的环路间传输线路31的各通信通路32、33(环路间传输线路41的各通信通路42、43)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与该构成相关联,控制部分535,进一步具备切换控制上述各通信通路32、33(各通信通路42、43)分别作为在用或者备用传输线路的功能。
总之,在本系统(参照图1)中,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和113B,负责控制切换环路间传输线路31内的被双重化的通信通路32和33分别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另外,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和114B,负责将被设置在环路间的环路间传输线路41内的被双重化的通信通路42、43分别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进行切换控制。
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也一样),除了用上述交换处理功能,进行相邻节点装置之间以及本地终端之间的数据中继之外,还通过以太网10和网络管理装置100之间进行维护管理用的数据中继,例如,具有图3所示的构成。
在该图中,接口部分(I/F)511、512、513、ATM交换部分514、控制部分515、存储部分516的基本功能,和图4(a)中的环路节点装置111A对应各部分相同。
另外,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也一样),具有用于连接以太网10的以太网接口部分(I/F)517。另外在该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的控制部分515中,进一步设置了控制将本网络内的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4A(113B、114B)分别切换为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功能。
总之,在本系统(参照图1)中,控制节点装置110A,进行使被配置在环形传输线路20A上的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4A分别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动作的控制,控制节点装置110B,进行使被配置在环形传输线路20B上的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和114B分别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动作的控制。
另外,在本系统中,网络管理装置100,通过控制节点装置110A收集涉及环形网络A、B内的全部的节点装置的故障等的管理信息,以该管理信息为基础进行涉及这些全部节点装置的动作的监视和维护等的管理。
图4是展示在本系统中的网络管理装置100的构成的方框图,具备以太网接口部分(I/F部分)501、控制部分502、输入部分503、显示部分504、存储部分505构成。
在该网络管理装置100中,通过经由以太网10和控制节点装置110A进行通信,在收集表示环形网络A、B内的各节点装置的动作状态等的管理信息显示在显示部分504上的同时,以从该显示内容掌握的各节点装置的故障等的状况为基础发行必要的控制数据进行各节点装置的动作的控制。
进而,虽然未在图1中特别展示,但也可以设置成在环形网络B的控制节点装置110B上也连接同样网络管理装置,在各环形网络单位中进行各节点装置的管理的构成。
这样,在涉及第一发明的系统中,以设置成以下构成为特征:通过在各环形网络A、B上各自配置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和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具有在用线路和备用线路的线路切换功能),和将这些两个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切换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动作的控制节点装置,在环形网络A、B之间,设置2组在在用线路不通时可以切换为备用线路维持通信的环路间通信装置。
如果采用这种构成,例如,在作为现用系统工作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3B之间的环路间传输线路31因某种故障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启动作为备用系统待机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和114B作为现用系统工作,利用这些节点装置114A、114B之间的环路间传输线路41维持通信。
因而,在第一发明中,在可以避免进行线路双重化切换控制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4A、113B、114B自身的故障引起的环形网络间的通信中断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线路双重化切换失败时的通信中断,可以始终保证环形网络间的正常通信。
进而,在第一发明中,预先设定将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3B、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和114B中某些组合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
控制节点装置110A和110B,分别进行控制,使得在以上述设定为基础使现用系统的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动作从而进行环形网络间的通信的同时,当这些现用系统节点装置因故障等不能通信时,将此前处于待机中的备用系统的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启用。
在此,控制节点装置110A和110B,分别在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114A这一组,和环路间节点装置113B、114B这一组之间进行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切换动作的控制,例如,在以下的情况下实施。(1)控制节点装置110A和110B,自身对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114A和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114B定期进行生存确认,在确认现用系统有异常的情况下。(2)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和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定期进行通信,判断是否有通信异常(后述的时间标记异常等),以该判断为基础将通信异常的信息通知了控制节点装置110A或者110B的情况下。(3)监视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节点装置和相对应的上述的环路间节点装置之间的线路切换状况,判断线路切换是否失败,以该判断为基础将线路切换失败的信息通知了控制节点装置110A或者110B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上述(1)、(2)、(3)情况下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切换控制,在本系统中,在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3B之间,环路连接节点装置114A和14B之间,作为环路间控制用通信装置,预先设定可以收发具有环路间内空VPI/VCI值的用户信元(控制信元)的控制通路。
另外,在控制节点装置110A和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以及114A之间,控制节点110B和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以及114B之间,作为环路内控制用通信装置,预先设定传输具有环路空VPI/VCI值的用户信元(控制信元)的控制通路。
图5是展示具有在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3B之间以及环路间节点装置114A和114B之间被互相传输的环路间空VPI/VCI值的控制信元55的一例的图。
如图所示,该控制信元55,由标题部分56,存储用户信息的信息域组(有效负载部分)57构成。在有效负载部分57上,存储着对于对象系统要求成为现用系统(ACT)或者备用系统(SBY)的要求状态(ACT/SBY)571,和对于对象系统通知在本节点中的现用系统(ACT)或者备用系统(SBY)的各种状态的当前状态(ACT/SBY)572,和对于对象系统判断本节点是否正常的时间标记571。
在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3B之间,以及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和114B之间,这些各环路间节点装置在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定期相互传输上述控制信元55。
在接收到该控制信元55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中,分析该控制信元55中的时间标记571的内容,在定期更新该时间标记571的情况下,如果判断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是正常则继续动作,在其他情况下,判断为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为异常,并将其信息通知本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节点装置110A或者110B。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该通知的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中,对作为备用系统处于待机中的环路间节点装置发出切换为现用系统的切换指令。
该切换指令的发布,可以通过使用在和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被设定的控制通路(环路内控制通信装置)传输的具有环路内空VPI/VCI值的控制信元进行。
该控制信元,不一定需要具有和具有环路间空VPI/VCI值的控制信元55(参照图5)相同的构成,但至少需要具有与该控制信元55中的要求状态571相当的信息。
由此,在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中,通过将具有上述环路内空VPI/VCI值的控制信元55中的要求状态571的内容从“SBY”切换为“ACT”并发送到切换对象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就可以控制该节点装置从待机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
进而,当作为具有环路内空VPI/VCI值的控制信元使用和图5所示的控制信元55相同构成的信元的情况下,通过在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定期发送接收该控制信元,并分析接收到的控制信元中的时间标记573的内容,就可以自身识别该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的异常,可以与上述(1)的情况的控制对应。
以上述的基本控制为思路,以下,参照图6以及图7说明在本系统中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切换控制的具体例子。在此例子中,假设被连接在环形网络A内的环路节点装置115A上的本地终端120A,和被连接在环形网络B内的环路节点装置115B上的本地终端120B通过环路间传输线路31进行通信时,该环路传输线路31出现了不能使用的情况。
在图6(a)中,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和113B,分别通过控制节点装置110A和110B的上述的控制作为现用系统动作。这时,在本地终端120A和120B之间,通过环形网络A的环路内传输线路20A内的通路201A,环路间传输线路31的现用系统通路32内的通路321、322,环形网络B的环路内传输线路20B内的通路201B设定通信通路,用该通信通路,进行本地终端120A和120B之间的通信。
在此状态下,在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中,如果由于从通信通路332不能接收规定的信元而确认在用通信通路31发生故障时,此时启用处于待机状态的通信通路33作为现用系统,通过实施将发生了故障的通信通路32切换为待机系统的控制,切换如图6(b)所示的通信通路设定。
由此,本地终端120A和120B,可以经由节点装置115A→116A→110A→111A→112A→113A→传输线路33中的通路331→节点装置113B→112B→111B→110B→116B→115B→114B→113B→传输线路33中的通路332→节点装置114A→节点装置114A→节点装置115A这一路径相互进行通信。
此间,例如,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用上述通信装置从相对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3B接收用户信元(参照图5)的时间标记573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如果确认时间标记未被更新,则认定在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中发生了故障,将其通过上述通信装置通知控制节点装置110A。
接收到该通知的控制节点装置110A,通过上述通信装置向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4A发出切换为现用系统的指令。
另一方面,从控制节点装置110A接收到切换为现用系统那样的指令的备用系统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在实行双重化切换作为现用系统起动的同时,对相对的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4B,将发送如图5所示的用户信元的要求状态571,从备用系统(SBY)设定为现用系统(ACT),将当前状态572从备用系统(SBY)设定为现用系统(ACT),并更新时间标记573后的信元。
接收到该信元的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B,执行双重化切换后作为现用系统启用,在将其信息通知控制节点装置110B的同时,对于业已作为现用系统工作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4A,发送将要求状态571从备用系统(SBY)设定为现用系统(ACT),将当前状态572从备用系统(SBY)设定为现用系统(ACT),更新了时间标记573的信元。
而后,接收到该信元的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对控制节点装置110A,通知双重化切换已结束的信息。其后,控制节点装置110A,对此前作为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发出成为备用系统的双重化切换指令。
接收到向该备用系统切换的双重化切换指令的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节点装置113A,在执行双重化切换,切换为备用系统的同时,对相对的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发送将要求状态571从现用系统(ACT)设定为备用系统(SBY),将当前状态572从现用系统(ACT)设定为备用系统(SBY),并且更新了时间标记573的信元。
而后,接收到该信元(或,从控制节点装置110B接收到切换为备用系统的指令)的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在执行双重化切换,切换为备用系统的同时,将该信息通知控制节点装置110B,对相对的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发送将要求状态571从现用系统(ACT)设定为备用系统(SBY),将当前状态572从现用系统(ACT)设定为备用系统(SBY),并且更新了时间标记573的信元。
由此,接收到该信元的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对控制节点装置110A通知切换控制已结束的信息。
从图6(a)所示的状态,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动作控制,就可以确立图7所示的通信路径状态。由此,本地终端120A和120B,在环路间传输线路31不能使用了之后,可以经由环路节点装置115A→116A→控制节点装置110A→环路节点装置111A→同种装置112A→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同种装置114A→传输线路41中的通路421→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B→同种装置113B→环路节点装置112B→同种装置111B→控制节点装置110B→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6B→同种装置115B这一路径,以及环路节点装置115B→环路节点装置114B→传输线路41中的通路422→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A→环路节点装置115A这一路径系统通信。
其后,不用说,当在环路间传输线路41中发生故障而不能通信的情况下,用参照图6说明过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切换控制,在该环路间传输线路41内,代替现用系统的传输线路42将备用系统的传输线路43作为新现用系统,就可以用其中的通路431和432维持通信。
另外,在图6、图7的说明中,叙述了通过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在此例中是113A)识别相对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的故障并向控制节点装置(110A)通知其信息,从控制节点装置(110A)发出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切换指令的情况,但本控制只不过是完全相当于上述的控制(2)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适用上述控制(1),实现这样的方法,即,控制节点装置110A以及110B,分别对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4A、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B、114B,定期进行生存确认,当确认现用系统有异常的情况下,将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起动。
另外,也可以适用上述控制(3),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指示了作为备用系统启动的指令之后,现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监视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之间的线路切换的执行情况,在该线路切换失败时,将其信息通知控制节点装置,当控制节点装置110A以及110B接收到上述通知的情况下,再次将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启动。
另外,也可以设置成这样的结构,预先,将控制节点装置110A设定为一次局,将控制节点装置110B设定为二次局,同时使得这些控制节点装置110A以及控制节点装置110B可以识别相互的系统中的与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有关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切换要求的发生状况,在各控制节点装置110A、110B中当上述切换要求同时发生时,优先权高的一次局可以比优先权低的二次局优先实施切换。如果采用此构成,则在控制节点装置110A以及控制节点装置110B中,当相对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的现用系统/状态切换要求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可以预先防止重复进行切换。
以下,说明第二发明,图8是展示涉及第二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总体构成的图。在第二发明中,环形网络C以及D,将控制节点装置和环路节点装置连接成环形,组成控制节点装置进行各环路节点装置的控制的所谓的中央控制型的ATM环形网络结构。而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是,在该中央控制型的ATM环形网络构成中,在每个环形网络A、B上各自冗余化设置两个控制节点装置。
即,在图8中,环形网络C,用传输线路(线路)20C将控制节点装置110C以及环路节点装置111C和112C至116C(112C、113C、114C、115C、116C)连接成环形,同样地,环形网络D,也用传输线路(线路)20D将控制节点装置110D以及111D和环路节点装置112D至116D(112D、113D、114D、115D、116D)连接成环形,进而,环形网络C和环形网络D在环路节点装置(相当于第一发明中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C和114D之间通过传输线路(线路)45连接。
在此,传输线路20C和20D,和这种以往的环形网络J、K(参照图48)相同,由未图示的现用系统线路和备用系进行线路双重化。进而,有关在第二发明中的现用系统线路和备用系统线路的双重化,特别在图13中展示了在传输线路20C上的现用系统电路202C和备用系统电路203C的构成。
进而,在环形网络C中,控制节点装置110C以及111C分别通过以太网10和网络管理装置100连接。
在涉及该第二发明的系统中,环路节点装置(112C、113C、115C、116C、112D、113D、115D、116D)的基本构成,和在第一发明中的环路节点装置〔参照图2(a)〕相同,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C、114D),和在第一发明中的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参照图2(a)〕相同。另外,控制节点装置(110C、111C、110D、111D)的基本结构,和在第一发明中的控制节点装置(参照图3)相同。
但是,在第二发明中使用的控制节点装置(110C、111C、110D、111D),在具有如图3那样的基本构成的装置中,在控制部分515内,如后述那样,需要具有这样的控制功能,即,通过限制在本装置中的涉及ATM信元交换等的功能可以从现用系统过渡至备用系统,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和相对侧的现用系统控制节点装置进行生存确认,可以根据其结果将本装置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
在涉及第二发明的系统(图8参照)中,控制节点装置110C和控制节点装置111C,是分别进行环形网络C内的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C的管理控制的装置,而其中的控制节点装置110C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控制节点装置111C作为备用系统动作。
在这样的构成中,控制节点装置110C,如图9所示在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C之间,确立各自管理控制用的VC连接210-1至210-5,在工作时用该VC连接进行控制指令的发出、故障信息的收集、管理指令的发送接收。另外,控制节点装置110C,还在和相邻的环形网络D的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110D之间确立管理控制用的VC连接210-6。
但是,在该环形网络C以及D中,对各控制节点装置110C、111C、110D、111D以及各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C,112D至116D分别分配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地址,各控制节点装置110C、111C、110D、111D,根据该IP地址进行ATM信元的路由选择。
因此,控制节点装置110C,对环形网络D来说,不需要在各个环路节点装置112D至116D之间确立VC连接,可以只在和该环形网络D的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110D之间确立VC连接。因而,可以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使进一步和多个环形网络进行连接,VC连接也可以只在和相邻的环形网络的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之间进行确立。
在环形网络C中,通常,控制节点装置110C作为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动作,控制节点装置111C作为待机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动作,当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故障时,由于控制节点装置111C作为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动作,因此避免故障的影响。
通常作为待机系统动作的控制节点装置111C,具有和作为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110C相同的功能,但通过限制其功能而作为待机系统动作。
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控制节点装置110C,通常,确立如图10所示和控制节点装置111C之间双重化用的VC连接220,使用该VC连接220进行控制节点装置110C和111C用于相互确认对方的生存(没有发生故障的状态)的生存确认轮询。该生存确认轮询以规定的间隔定期进行。
另外,控制节点装置110C,如图11所示使用VC连接220向控制节点装置111C通知管理控制用的信息,由于被双重化,因此使其继承了管理控制用的信息,但该通知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是在管理控制用的信息被更新后进行。
在此,参照图12,说明当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故障时的控制节点装置111C的动作。
图12是展示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的控制节点装置111C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控制节点装置111C,通常作为待机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动作,使用被确立和控制节点装置110C之间的VC连接220以规定的间隔进行用于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生存确认的生存确认轮询(步骤1201)。
如果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没有发生任何故障,则用对生存确认轮询的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应答确认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生存(步骤1201中的是),再次以规定的间隔进行生存确认。
如果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某种故障,则由于没有对生存确认轮询的应答(步骤1202中的否),控制节点装置111C确认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了故障,作为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开始进行处理。
作为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动作用的处理,首先,解除为了作为待机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动作而受到限制的各功能的限制(步骤1203)。接着控制节点装置111C,将控制节点装置110C确立的管理控制用的VC连接引入本装置,但控制节点装置110C因为在引入管理控制用的连接的状态下故障停机,所以控制节点装置110C在和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C以及控制节点装置110D之间确立VC连接(步骤1204),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和环路节点装置116C中进行和以往技术相同的环路返回处理切断控制节点装置110C(步骤1205)。
引入了管理控制用的VC连接的控制节点装置111C,对连接着的全部节点,即,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C以及控制节点装置110D,通知(环形网络C的)控制节点装置已变更的信息(步骤1206),接收到该通知的各节点(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以及控制节点装置110D),通过将环形网络C的控制节点装置的地址(IP地址)从作为旧的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的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地址更新到控制节点装置111C的地址,控制节点装置111C切换为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的处理结束。
图13是展示控制节点装置111C从待机系统变到现用系统后的VC连接的图。如图所示,当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故障,控制节点装置111C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情况下,传输线路20C在控制节点装置111C和环路节点装置116C的各自中进行环路返回处理(连接现用系统线路202C和备用系统线路203之间),切换为控制节点装置110C从环形网络C脱离的状态。
在该状态中,控制节点装置111C在和环路节点装置112C至116C的各自间确立管理控制用的VC连接211-1至211-5,进一步,在和环形网络D的控制节点装置110D也确立管理控制用的VC连接。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展示了对被连接在环形网络上的各节点(控制节点装置以及交换机)分配IP地址进行通信的系统,但分配的地址不限于IP地址,另外,也可以是不使用IP地址,控制节点装置对全部的节点确立VC连接的构成。
另外,尽管如此,双重化的控制节点装置,如图8所示在环形网络内不需要物理性相邻的连接,也可以在两控制节点装置之间连接交换机。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和控制节点装置111C被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和在它们之间插入一个以上的环路节点装置的情况下,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中发生故障,控制节点装置111C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环路返回处理以切离该控制节点装置110C。
即,在前者的情况下,控制节点装置111C,伴随代替控制节点装置110C开始多个环路节点装置的管理控制,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相对侧进行现用系统线路202和备用系统203之间的环路返回处理,同时在与控制节点装置110C相邻的环路节点装置中,通过接收从控制节点装置111C送出的上述通知(控制节点装置已从110C切换为本装置111C的信息),就可以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相反侧进行现用系统线路202C和备用系统203C之间的环路返回处理。
另外,在后者的情况下,在与控制节点装置110C相邻的两个环路节点装置中,通过接收从控制节点装置111C送出的上述通知(控制节点装置已从110C切换为本装置111C的信息),就可以分别在控制节点装置110C的相反侧进行现用系统线路202C和备用系统203C之间的环路返回。
如上所述,在第二发明中,在ATM环形网络中冗余设置控制该ATM环形网络的控制节点装置,在通常运行时使一方的控制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使另一方的控制节点装置作为待机系统动作,与此同时在两控制节点装置之间进行生存的确认以及控制管理信息的继承,当现用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的生存不能确认时,待机系统的控制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开始动作,同时将不能确认生存的控制节点装置从ATM环形网络切离,由于具有这种构成,因此不仅在传输线路上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即便在控制节点装置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网络上的通信,容错性提高。
另外,还具有即使在进行控制节点装置的维护和交换时也不需要使网络停止的优点。
接着,说明第三发明。图14是展示涉及第三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总体构成的图。该系统,是将环形网络F和网络管理装置100用该环形网络F内的被管理装置110E经由以太网10连接构成。其中的环形网络F是由传输线路20E将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连接成环形组成。
在该图中,环形网络F,和在第一发明中的环形网络A、B,或者第二发明中的环形网络C、D一样,形成中央控制型ATM环形网络。
总之,在环形网络F中,被管理装置110E相当于在第一以及第二发明中叙述过的控制节点装置,并且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同样相当于第一以及第二发明中的环路节点装置,这些各个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例如可以由ATM交换机实现。
进而,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分别收容有本地终端120,但在图14中,展示了只在被管理装置111E和113E上连接了本地终端120的情况。
图15是展示涉及第三发明的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的构成的方框图,图16是展示在同一系统中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构成的方框图。
在图15中,网络管理装置100具备以下构成:以太网接口部分(I/F部分)501,和以太网10进行接口连接;控制部分502,进行装置整体的控制;输入部分503,由鼠标和键盘等构成,进行用于网络管理的各种指令输入操作;显示部分504,显示涉及网络管理的信息等;存储部分505,存储和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协同动作的网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在存储部分505中,至少存储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管理中间件505c、管理协议505d。
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是根据与来自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自律通知中的故障有关的信息(故障管理信息526a;参照图16)对显示部分504进行显示处理的应用程序。
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是根据涉及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接口槽等的构成和以该构成为前提的内部基板动作状态和警报动作等的各种状态的信息(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参照图16),对显示部分504进行显示处理的应用程序。
作为管理中间件505c,例如可以使用SNMP(简易网络管理协议)管理,作为管理协议505d例如可以使用SNMP/UDP/IP(网间协议)等。上述应用程序505a、505b、管理中间件505c、管理协议505d,被读入控制部分502内,通过该控制部分502的控制实行。在图15中,存在于控制部分502内的SNMP管理者(manager)502a,从存储部分505读入,指示在执行中的管理中间件505c。
在图16中,该图(a)是展示在网络E内不直接和以太网10通信的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的构成的图,该图(b)是展示与上述以太网直接通信的被管理装置(110E)的构成的图。
在图16(a)中,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具备以下主要构成要素:接口部分(I/F部分)521、522,在和由ATM传输线路实现的环形传输线路20E上的各虚拟通道之间进行与数据(ATM信元)的发送接收有关的控制;接口部分(I/F部分)523,在和收纳了本地终端120的低速线路之间进行和数据接收发送有关的控制;ATM交换部分524,将来自I/F部分521或者I/F部分522或者I/F部分523的输入信元,通过与该信元的输入端口对应的输出端口发送到I/F部分521或者I/F部分522或者I/F部分523进行信元交换动作;控制部分525,根据交换表(对应VPI、VCI登录信元的输入端口以及输出端口的表),进行在ATM交换部分524中的上述信元交换动作的控制;存储部分526,存储包含上述交换表的各种信息。
在存储部分526中,除了上述交换表之外,作为与网络管理装置100协同动作的网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还存储:故障管理信息526a,收集了与本装置的各种故障有关的信息;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收集与本装置的接口槽的构成和以该构成为前提的内部基板动作状态和警报动作等的各种状态有关的信息;被管理中间件526c;管理协议526d。
作为被管理中间件526c,可以使用例如SNMP代理,作为管理协议526d,可以使用例如SNMP/UDP/IP。被管理中间件526c、管理协议526d,被读入控制部分525内,通过该控制部分525的控制实行。
另外,在控制部分525中,除了与上述的信元交换有关的控制外,还具备监视在本装置中的故障发生状况和动作状态的变化等,根据该监视结果发出自律通知的控制功能。为了实现该控制,在控制部分525内,设置有状态监视部分525a以及SNMP代理525b。
状态监视部分525a,是监视在本装置中的故障的发生状况和动作状态的变化等的装置。SNMP代理525b,是控制对网络管理装置100自律性地通知由上述监视得到的信息(被保持在存储部分526中的故障管理信息526a、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的装置。进而,在图16(a)中,存在于控制部分525内的SNMP代理526a,从存储部分526读入指示在执行中的被管理中间件526c。
在图16(b)中,被管理装置110E,具有加上该图(a)所示的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的各构成,用于连接在以太网10上的以太网接口部分(I/F部分)527。除此以外的构成,和图16(b)所示的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相同。
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系统(参照图14)中,对在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的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故障管理有关的显示部分504的显示控制处理,等待来自这些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自律通知。
即,在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中,如果在本装置中发生故障或者修复,状态监视部分525a检测出此情况传送到控制部分525。控制部分525,在将这些检测结果作为故障管理信息526a管理的同时,以该检测结果为基础判断是否由作为本装置整体的故障发生或者故障是否修复,对SNMP代理525b要求发出根据该判断结果的故障发生或者故障修复的自律通知。由于接收此要求,SNMP代理525b,使用管理协议526d对网络管理装置100,发出包含上述故障管理信息526a的自律通知。
另一方面,在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由管理协议505d接收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发出的与故障发生或者故障修复有关的自律通知,将包含在其中的自律通知信息(故障管理信息526a)交到SNMP管理者502a。
SNMP管理者502a,将该自律通知信息与发出源地址(发出自律通知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IP地址)存储保持在存储部分526内。
在此,SNMP管理者502a,具有将作为管理对象的各个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以表示这些各被管理装置的装置图标来管理的功能。而后,通过该功能和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的协同作用,在将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以装置图标的形式显示在显示部分504上的同时,对于信息发出源的被管理装置,控制该装置图标与发出的自律通知信息的内容对应并可变地显示在显示部分504上。
即,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在上述自律通知被接收时,参照自律通知发出源的地址,检索SNMP管理者502a管理的装置图标,另一方面,参照此时自律通知内的故障管理信息526a,根据此值,使上述检索到的装置图标反映表示故障发生的颜色或者表示故障修复的颜色显示于显示部分504上。
该自律通知显示处理,在每次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接收自律通知信息时进行,由此,每次都更新自律通知发出源的被管理信息(110E、111E、112E、113E)的装置图标的颜色显示。
这样,SNMP管理者502a,保持将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接收到的自律通知信息,用表示这些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装置图标显示的描绘处理功能。以下,说明使用了该装置图标的自律通知描绘处理功能。
图17是展示由SNMP管理者502a支持的描绘应用程序“IPMaP”产生的显示部分504上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该“IPMaP”,在将作为本装置的管理对象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作为分别图标化后的装置标记171显示的同时,与表示从各个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接收到的自律通知信息(参照图20~23)内的系统故障状态信息相应地进行与发送源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对应的装置标记171的颜色变更显示处理。
进而,在“IPMaP”中,与本网络管理装置100管理的网络构成(参照图14)对应地将各被管理装置作为装置标记171显示是原有的功能,但在图17中,特别展示了与涉及第一发明的网络构成(参照图1)对应的显示例子。
即,在图17的显示画面中,中心装置是相当于图1中的网络管理装置100(即,在运行中的本装置中进行本自律通知描绘处理)的装置。另外,远程装置1相当于图1中的环形网络A内的控制节点装置110A,远程装置4、5分别相当于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3A、114A。另外,远程装置11相当于图1中的环形网络B内的控制节点装置110B,远程装置14、15分别相当于环路间连接节点装置114B、113B。在显示画面上的上述以外的远程装置2、16等,相当于图1中的环形网络A、B内的环路节点装置111A、111B等。
关于被配置在“IPMaP”中的装置的标记171的装置状态颜色的操作,例如,正常范围可以设定为绿色,警戒范围可以设定为黄色,危险范围可以设定为红色。根据这一设定,在图17的例子中,例如,对于发送表示警戒范围的异常的自律通知信息的远程装置11可以用黄色表示,发送表示危险范围的异常的自律通知信息的远程装置15可以由红色表示,远程装置11以及远程装置15以外发来表示没有任何异常的自律通知信息的各远程装置可以由表示正常范围的绿色表示。
进而,在此,从接收来自表示没有任何异常的远程装置(被管理装置)的信息这一点也可知,在此例子中,除了其发生故障时或者故障修复时以外,还从被管理装置定期接收自律信息。另外,还可以是从网络管理装置100一侧输入规定的自律通知要求指令,每逢此时,从被管理装置发送自律通知。
涉及第三发明的自律通知显示控制,如果是网络管理装置管理被管理装置这种形态的网络构成,则不限于该网络将被管理装置连接成环形的环形网络中,可以适用于直线连接或者星型连接被管理装置等各种连接形态的网络。
以下,参照图18中的流程,说明基于“IPMaP”中的自律通知〔以下,称为捕获(Trap)〕信息的装置标记颜色操作处理。在实现该装置标记颜色操作时,首先进行初始化设定处理(步骤1801),接着进行捕获事件登录处理(步骤1802)。即,在初始化设定处理中,为了根据来自SNMP管理者502a的处理起动在捕获(自律通知)处理过程中利用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的API(应用程序接口)功能,进行这两者间的连接状态的初始化(OVwInit)。另外,在捕获事件回收登录处理中,为了接收来自SNMP管理者502a的捕获(回收)进行捕获事件的回收的登录(OVsnmpEventOpen)。
以上的处理结束后,在“IPMaP”中,通过管理协议505d,以接收来自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捕获(步骤1811)为契机,进行装置标记171的状态分析处理(步骤1803)。具体地说,就是从已发出捕获通知的发送源IP地址中读出捕获发送源装置标记171的现在的故障状态,和发出捕获通知的形态状态比较,分析是否有变化。
其分析结果,当状态没有变化时,继续进行捕获发生的监视(步骤1811),如果状态有变化,则进行装置标记颜色变更处理(步骤1804)。在该装置标记颜色变更处理中,只在步骤1803中的装置标记状态分析处理中检测出变化的情况下,与在捕获中接收到的系统故障对应地变更捕获发送源装置标记171的颜色(OVwSetStatusOnSymbol)。
图19是展示在捕获中接收到的系统故障状态和根据捕获发送源装置标记171的状态变更的捕获发送源装置标记颜色的关系的图表。
从如图19所示的图表可知,如果采用第三发明,则进行这样的处理,捕获发送源的装置标记的状态,例如是“normal:正常范围”的状态,当通过捕获接收到表示“major:危险范围”的状态的故障信息的情况下,该捕获发送源的装置标记颜色从绿色变更为红色,此外,捕获发送源的装置标记的状态是“major:危险范围”的状态,当通过捕获接收到表示“minor:正常范围”的状态的信息的情况下,该捕获发送源的装置标记颜色从红色变更为绿色。
总之,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中,不仅对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故障发生,而且对于故障修复也具有以表示这些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装置标记171的颜色变化进行显示的功能。
因此,管理者,可以同时适时地识别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故障发生和修复。进而,通过使采用该装置标记171的显示,和采用SNMP管理者502a的后述的自律通知过程显示组合,就可以实现和过去的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有关的判断。
如上所述,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中,支持以下处理功能:
(Ⅰ)以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接收的捕获信息为基础对显示部分504显示如图17所示的显示画面(用与该网络构成对应配置的装置标记171显示捕获发送源,并且在装置标记171上反映与捕获内容对应的颜色)。
(Ⅱ)在图17的显示画面上,通过点击特定的装置标记171,将与该装置标记171对应的与被管理装置有关的捕获内容作为字符信息显示(参照图20)。
(Ⅲ)在图17的显示画面上,通过双击特定的装置标记171,用实际机器的图像显示与该装置标记171对应的与被管理装置有关的构成/状态信息(参照图24~31)。
以下,顺序说明(Ⅱ)以及(Ⅲ)的显示处理功能。
首先,对于(Ⅱ)处理功能,和上述(Ⅰ)处理功能一样,通过SNMP管理者502a和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的协同作用进行。
如上所述,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用管理协议505d接收从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发送出的自律通知信息(捕获事件),通过SNMP管理者502a保持、存储在存储部分505内,同时以该捕获事件为基础通过上述(Ⅰ)的处理显示如图17所示的画面。
在该显示画面上,如果由管理者从输入部分503进行规定的显示操作(例如,装置标记171的点击),则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进行如下处理,在显示部分504上打开后述的事件浏览窗口,并且从用管理者502a管理的捕获事件中读出与上述被点击的装置标记171对应的被管理装置的捕获事件,将该捕获事件作为字符文字信息在上述事件浏览窗口中显示。
图20是展示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支持的事件浏览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该事件浏览,是用字符文字显示接收到的捕获事件的内容的功能,画面项目和显示内容如下。
在(H31)标题条上,显示画面名称。在(H32)上,显示菜单项目。在(H33)菜单项目中,通过在该项目内点击可以显示下拉菜单。在(H34)受托中,显示表示是否受托了事件的检验标志。在(H35)重要度中,显示事件的重要度。在重要度的分类中,有正常范围、警戒范围、重要警戒范围、危险范围、不能识别、不是管理对象等。在(H36)日期和时间中,显示事件发生的星期、日期、时间。在(H37)源中,显示事件发生的网络对象识别符(被管理装置名等)。在(H38)信息中,显示事件的内容。
如上所述,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发送出的捕获事件被显示在自律通知显示应用程序505a上的事件浏览窗口上。
为了在该事件浏览窗口上显示捕获事件,需要事先在事件设定(或者事件追加)画面上设定成为显示对象的捕获事件的事件的ID和与之对应显示的捕获信息作为事件记录信息。在事件ID中,设定在系统中被定义的与捕获事件对应的事件ID,在事件记录信息中,在事件浏览窗口上显示的时候,直接输入成为标题的部分,当显示在事件中接收到的数据的情况下,在$之后指定成为显示对象的数据位置。
以下,参照图21~图23说明事件记录信息的设定例显示的内容。
首先,在图20的窗口上所显示的事件中,关于硬件警报(温度异常通知=axtTemperatureAlarm),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hh:mm:ss(axtNodeDateTime)〕、状态型警报监视点ID〔xxxxxxxx(16进制8位)(axtLalmObsId)〕、状态型警报故障名〔与状态型警报监视点ID对应的警报名(最大全角35字)(axtLalmName)〕、状态型警报故障状态(1:故障修复通知,2:故障发生通知)〔1:正常(axtLalmStatus=normal(1)),2:异常(axtLalmStatus=alarm(2)〕的各项,该显示例如由如图21(a)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物理层警报(LOS通知=axtLosAlarm),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状态型警报监视点ID〔xxxxxxxx(16进制8位)(axtLalmObsId)〕、状态型警报故障名〔与状态型警报监视点ID对应的警报名(最大全角35字)(axtLalmName)〕、状态型警报故障状态(1:故障修复通知,2:故障发生通知)〔1:正常(axtLalmStatus=normal(1)),2:异常(axtLalmStatus=alarm(2)〕、I/F详细描述〔注解(最大全角128字)(axtNodeDescr))的各项,该显示例如由如图21(b)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AAL层警报(AALIRX损失信元数通知=axtAallRxLostCellsAlarm),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标准型警报监视点ID〔xxxxxxxx(16进制8位)(axtGalmObsId)〕、标准型警报故障名〔与标准型警报监视点ID对应的警报名(最大全角35字)(axtGalmName)〕、标准型警报故障状态(1:故障修复通知,2:Minor发生通知,3:Major发生通知)〔1:正常(axtGalmStatus=normal(1)),2:minor(axtGalmStatus=alarm(2),3:major(axtGalmStatus=major(1))〕、I/F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128字)(axtIfDefDescr))的各项,该显示例如由如图21(c)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AAL层警报(AALIRX误发送信元数通知=axtAallRxDstErrCellsAlarm),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标准型警报监视点ID〔xxxxxxxx(16进制8行)(axtGalmObsId)〕、标准型警报故障名〔与标准型警报监视点ID对应的警报名(最大全角35字)(axtGalmName)〕、标准型警报故障状态(1:故障修复通知,2:Minor发生通知,3:Major发生通知)〔1:正常(axtGalmStatus=normal(1)),2:minor(axtGalmStatus=alarm(2),3:major(axtGalmStatus=major(3))〕的各项,该显示例如由如图22(a)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环路返回(自动环路返回执行通知=axtLpbkAutoSetNotice),有节点详细描述〔注解(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交换环路返回接口号码〔与被设定成交换环路返回的干线对应的接口号码(axtLpbkSwlfIndex))、交换环路返回执行原因〔1:手动,2:检出LOS,3:检出LOF、4:检出LAIS,5:检出LRDI,6:检出LOP,7:检出LCD,8:检出PAIS,9:检出PRDI(axtLpbkSwReason)〕的各项,其显示例如以图22(b)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环路返回(自动环路返回解除执行通知=axtLpbkAutoRelNotice),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交换环路返回接口号码〔与被设定成交换环路返回的干线对应的接口号码(axtLpbkSwIfIndex))的各项,其显示例如以图22(c)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环路返回(接口环路返回解除通知=axtLpbkIfRelNotice),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交换环路返回接口号码〔与被设定成交换环路返回的干线对应的接口号码(axtLpbkSwIfIndex))、交换环路返回类别的各项,其显示例如以图23(a)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时钟(时钟抽样切换通知=axtClkLinChangNotice),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的各项,其显示例如以图23(b)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试验(试验OAM信元接收通知=axtTestCsRcvNotice),有节点详细描述〔注解(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 hh:mm:ss(axtNodeDateTime)〕的各项,其显示例如以图23(c)所示的状态构成。
关于接点警报(axtCctBoxAlarm),有节点详细描述〔注释(最大全角35字)(axtNodeDescr)〕、系统日期时间〔yy/mm/dd xxxhh:mm:ss(axtNodeDateTime)〕、接点BOX警报状态(1:正常,2:接点警报中)〔被连接的接点BOX的全部接点警报状态1:正常(axtLalmStatus=normal(1)),2:接点警报中(axtLalmStatus=alarm(2))〕、接点号码索引〔接点表的索引(axtCctBoxPntNumIndex)〕、接点警报名〔接点警报名(最大全角20字)(axtCctBoxPntAlmName)〕、接点警报状态(1:正常,2:接点警报状态)〔接点BOX内的该接点的警报状态(axtCctBoxPntAlmStatus)1:正常(axtLalmStatus=normal(1))2:接点警报中(axtLalmStatus=alarm(2))〕的各项,其显示例如以图23(d)所示的状态构成。
以上(图20~图23),是在由网络管理装置100的SNMP管理者502a支持的捕获事件显示功能中,用字符信息显示捕获事件情况下的显示例。
以下,说明上述(Ⅲ)的处理功能。
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除了上述的捕获事件显示功能之外,还具有显示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构成以及状态有关的信息的构成/状态显示功能。这里所说的构成,例如,是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外壳的前面的接口槽和其中的用户端口等的构成,另外所谓状态是指例如与上述接口槽连接的内部基板等的动作状态、电源的状态或者警报发生状况等。担负与该构成/状态显示功能有关的处理的是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
以下,说明与该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有关的构成/状态显示处理动作。网络管理装置100的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中的构成/状态显示处理,例如,可以根据来自输入部分503的规定的构成/状态确认操作起动。
作为该构成/状态确认操作的一例,例如在如图17所示的“IPMap”画面上,在通过观看与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对应的装置标记171的颜色,确认了其动作状态之后,例如,可以考虑在与由故障发生的颜色构成的特定的被管理装置对应的装置标记171的区域内进行双击操作。
另外,作为构成/状态确认操作的另一例子,也可以是管理者在输入部分503中直接输入要确认的被管理装置的IP地址后,进行指示显示处理的起动的操作。
由此,例如,如果在上述“IPMap”画面上双击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中的例如110E对应的装置标记171,则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使用SNMP管理者502a和管理协议505d,向该被管理装置110E的SNMP代理525b要求与被管理装置110E的构成以及状态有关的信息。
进而,这种情况下,SNMP管理者502a,具有预先为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分配IP地址后的表,以该表为基础读出此次选择出的例如被管理装置110E的IP地址,根据该IP地址访问被管理装置110E。
在该要求的发送目的地被管理装置110E中,使用管理协议526d,接收来自上述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的要求,并将该要求送至SNMP代理525b。SNMP代理525b,由于接收该要求,因而进行应答处理,即,从存储部分526读出与本装置有关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反映在该装置中的外部连接槽构造、内部基板的动作状态、电源的状态或者警报发生状况等的内容的信息),使用管理协议526d将该信息526b送出到网络管理装置100。
与此对应,在网络管理装置100中,使用管理协议505d,接收从被管理装置100E所发出的应答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通过SNMP管理者502a,将该信息526b存储在存储部分526内。进而,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根据通过SNMP管理者502a存储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对显示部分504实行描绘处理。
在该描绘处理中,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将表示从被管理装置110E中取得的与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内的各项对应的构成以及状态的图像,以该被管理装置110E的实际机器图像原样描绘在显示部分504上。
一般,关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实际的构造,例如,在框架前面,除了设置接口槽等外,还设置表示与该接口槽等连接的内部基板的动作状态、电源的状态或者警报发生状态等的显示元件等。所谓上述实际机器图像,是指和从框架前面看这些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实际构造相同的图像内容。
网络管理装置100,如上所述在对被管理装置110E的构成以及状态进行了实际机器图像的描绘后,用同样的处理,定期取得被管理装置110E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
另一方面,在被管理装置110E中,对来自网络管理装置100的定期信息获取要求,以状态监视部分525a的监视结果为基础发回反映最新的内容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
进而,在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使用定期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以最新的内容更新过去的内容,继续采用上述实际机器图像的描绘。
其结果,即使被管理装置110E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始终将与被管理装置100E有关的最新的构成以及状态作为实际机器图像描绘。由此,管理者,从框架前面看到的被管理装置110E的情况可以和被管理装置110E的最新的构成以及状态的情况完全相同,可以顺利地进行该被管理装置110E的维护、管理作业。
通过同样的操作,不用说对其他的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也可以取得该装置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526b,可以用实际机器图像显示。
以下,说明与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的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的构成以及状态有关的描绘图像的具体的显示例子。
图24以及图25,是分别展示在网络管理装置100中的针对显示部分504的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的显示例子的图。特别在图24中展示了被管理装置是3插槽控制用ATM装置的情况下的显示例子,在图25中展示被管理装置是12插槽控制用ATM装置的情况下的显示例子。
从这些图中也可知道,无论是3插槽控制用ATM装置或者12插槽控制用ATM装置的哪种,表示接口槽等的构造、与该接口槽等连接的内部基板的动作状态、电源的状态或者警报发生状况等的显示元件的点亮状态等,都可以和实际机器图像同样地进行描绘。
画面显示应用程序505b,从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中,取出如后述的信息:·构成信息(sysObjectID,axtBrdBaseOperStatus,axtBrdBaseType,axtBrdIfOperStatus,axtBrdIfIype)和,·状态信息(axtBoardAlarmStatus,axtBrdBaseOperStatus,axtBrdBaseAlarmStatus,axtIndLinAlmLed,axtIfAlarmStatus,axtIndIfIed,almStatus)
根据下述的规则,对显示部分504,描绘处理图24或者图25所示那样内容的图像。
在此,例如,以图24所示的显示画面为例,说明画面构成以及描绘规则。该图中引出线的括号内的号码是表示该显示画面的各显示项目的用的。
在该显示画面中的显示项目(H1)~(H22)中,在(H1)标题条上显示画面名称。在(H2)菜单条上显示主菜单。(H3)主菜单项目,作为(操作)的详细细节,有文件、构成、运行等多个项目,通过点击各个项目显示下拉菜单。在(H4)装置类别中,显示选择出的装置的装置类别。在此例子中,选择了环形网络远程通信装置,但此外,还有环形网络中心通信装置和星型连接远程装置。这些装置类别,采用哪种(sysObjectID)都可以。
(H5)装置名:在(显示/操作)中,显示选择出的装置的装置名(在此例中是远程装置1号)(axtNodDescr)。标记名文字列的最大长度为全角32字(半角64字)。如果,有超过画面宽度那样长度的文字列,则对该显示区域点击显示当前值,通过箭头键输入,可以使文字列横向滚动。在(H6)IP地址中,显示选择出的装置的IP地址。该IP地址,由起动源应用程序中获得。
在(H7)POWER中,用颜色显示主电源运行状态。例如,正常(axtIndPsStatus=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表示,异常(axtIndPsStatus=abnormal(2)异常)的情况下用红色表示,不能确认(axtIndPsStatus=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用淡青色表示。
在(H8)RUN中,用颜色表示相同运行状态(RUN-LED状态)。例如,闪烁中(正常)(axtIndRunLed=ledGrnBlink0(4)闪烁0)的情况下用绿色表示,不能运行状态(axtIndRunLed=ledOff(1)、ledGrn(2)CPU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用红色表示,不能确认(axtIndRunLed=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用淡青色表示。
在(H9)ALARM中,用颜色表示装置状态(ALM-LED状态)。例如,正常动作中(axtlndAlmLed=ledOff(1)OFF状态)的情况下用绿色表示,闪烁中(axtIndAlmLed=ledRedBlink0(5)ledRedBlinkl(7)ledRedBlink5(15)闪烁状态)的情况下用红色表示,异常发生状态(axtIndAlmLed=ledRedOn ON状态)的情况下用黄色表示,不能识别(axtIndAlmLed=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用淡青色表示。
(H10)NCONV基板框线:在(框内区域:操作)中,为了表示NCONV基板在内部,在装置前面图像上用重叠画上点划线矩形表示。通过在点划矩形中点击,成文表示选中的用加重线表示的矩形(参照图32)。
在(H11)NCONV基板状态中,用颜色表示内部基板的状态。
例如,正常(axtBoardAlarmStatus.n=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表示,警报(axtBoardAlarmStatus.n=minAlm(2)警报)的情况下用黄色表示,异常(axtBoardAlarmStatus.n=majAlm(3)异常)的情况下用红色表示,不能识别(axtBoardAlarmStatus.n=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以及(axtBoardType=nconv(2))的情况下用淡青色表示。
上述条件中,“n”表示(n=实例索引=相当于NCONV基板的项目索引)。
(H12)MAIN基板框线:在(框内区域:操作)中,为了表示MAIN基板在内部,在装置前面图像上用重叠画上点划线矩形表示。通过在点划线矩形中点击,成为表示选中的用加重线表示的矩形(参照图32)。另外,假设在三个插槽的图像时,当装置类别是星型连接远程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不进行线路I/F图像以及LED图像的显示。
在(H13)MAIN基板状态下,用颜色表示内部基板的状态。
例如,正常(axtBoardAlarmStatus.n=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表示,警报(axtBoardAlarmStatus.n=minAlm(2)警报)的情况下用黄色表示,异常(axtBoardAlarmStatus.n=majAlm(3)异常)的情况下用红色表示,不能识别(axtBoardAlarmStatus.n=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以及(axtBoardType=nconv(2))的情况下用淡青色表示。
上述条件中,“n”意味(n=实例索引=相当于NCONV基板的项目索引)。
(H14)基础I/F槽插入基板图像:在(显示/操作)中,表示与该基板的安装状态和运行状态等分别对应的基础I/F图像。例如,当在该槽中未插入基板的情况下,如图26(a)所示,表示基础I/F空基板前面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的状态判定,参照(axtBrdBaseOperStatus.p=(3)H/W 不能识别)或者(axtBrdBaseOperStatus.p=(-1)不明确)进行。但是,上述条件中,“p”意味(p=实例索引=axtBrdBaseIndex=基础I/F槽号码)。另外在该图像显示后,取得下面的槽状态。
当使用状态是在线状态或者离线状态的情况下,表示插入基板前面图像。该情况下的各状态的判定,参照(axtBrdBaseOperStatus.p=(3)通路状态)或者(axtBrdBaseOperStatus.p=(2)离线状态)进行。但是,上述条件式中,“p”意味(p=实例索引=axtBrdBaseIndex=基础I/F槽号码)。
另外,当使用状态是在线状态或者离线状态的情况,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在基础I/F图像上进一步加上用户端口显示。例如,在(axtBrdBaseType.p=sd151(4))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6(b)那样的图像。
另外,在(axtBrdBaseType.p=sd15u(5))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6(c)那样的图像。
同样地,在(axtBrdBaseType.p=is15u(6))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7(a)那样的图像。在(axtBrdBaseType.p=is15u(7))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7(b)那样的图像。在(axtBrdBaseType.p=sd631(8))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7(c)那样的图像。在(axtBrdBaseType.p=sd63u(9))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7(d)那样的图像。(axtBrdBaseType.p=cr63(10))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7(e)那样的图像。
进而,在(axtBrdBaseType.p=ifba(1)),或者(axtBrdBaseType.p=al1b63(2)),或者(axtBrdBaseType.p=brdNull(3))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8(a)那样的基础I/F图像,而且显示接口基板图像。另外,在(axtBrdBaseType.p=上述情况以外)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8(b)那样的I/F图像。在显示后,取得下面的槽状态。
另一方面,使用状态在在线、离线、H/W不能识别、不明确以外的情况下,显示图28(c)那样的I/F图像。这种情况下的状态判定,参照(axtBrdBaseOperStatus.p=(1)、(2)、(3)(-1))以外的情况进行。另外,在该图像的显示后,取得下面的槽状态。
在(H15)槽插入基板状态下中,显示灯的图像(实际中不存在),用颜色表示基板的状态。具体地说,采取收容在各槽中的基础基板以及I/F基板的各自的状态,显示故障颜色最高的颜色。
作为与基础基板的状态有关的显示颜色,例如,正常状态(axtBrdBaseOperStatus.p=up(1)在线状态)并且(axtBoardAlarmStatus.p=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警报状态(axtBoardAlarmStatus.p=minAlm(2)警报状态)并且(axtBrdBaseOperStatus.p=up(1)在线状态)的情况下用黄色显示,异常状态(axtBoardAlarmStatus.p=majAlm(3)异常状态)并且(axtBrdBaseOperStatus.p=up(1)在线状态)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停止状态(axtBrdBaseOperStatus.p=down(2)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用橙色显示,未安装状态(axtBrdBaseOperStatus.p=up(3)H/W不能识别)的情况下没有显示。
进而,上述条件式中,“p”意味(p=实例索引=axtBrdBaseIndex=基础I/F槽号码)。
同样地,作为与接口基板的状态有关的显示颜色的例子,例如,正常状态(axtBrdBaseOperStatus.q=up(1)在线状态)并且(axtBoardAlarmStatus.q=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警报状态(axtBoardAlarmStatus.q=minAlm(2)警报状态)并且(axtBrdBaseOperStatus.q=up(1)在线状态)的情况下用黄色显示,异常状态(axtBoardAlarmStatus.q=majAlm(3)异常状态)并且(axtBrdBaseOperStatus.q=up(1)在线状态)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停止状态(axtBrdBaseOperStatus.q=down(2)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用橙色显示,未安装状态(axtBrdBaseOperStatus.q=up(3)H/W不能识别)的情况下没有显示。
进而,上述条件式中,“p”意味(p=实例索引=axtBrdBaseIndex=基础I/F槽号码)。
(H16)用户端口0~3:在(显示/操作)中,用不同颜色显示干线传输线路用I/F端口(1~2)和网络管理装置I/F端口(3)的各状态。在此,各端口的显示图像,由分别仿照接插件的接插件图像和与之相邻的仿照LED的LED图像构成。在该显示项目中,对上述各LED图像与各端口的状态对应地进行显示颜色的变更处理。由此,例如,运行中(axtIndLinAlmLed.q=ledGrn(2)运行中)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线路故障(axtIndLinAlmLed.q=ledRed(3)线路异常)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停止状态(axtIndLinAlmLed.q=ledoff(1),IedRedBlink0(5)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用橙色显示,不明确(axtIndLinAlmLed.q=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用淡青色显示。上述条件式中,“p”意味(p=实例索引=axtIfIndex=用户端口号码)。进而,对于该显示项目,进行框线的强调显示,即,通过向描绘矩形区域内点击,表示对接插件图像进行选择。
(H17)接口基板X0~X3(X=基础I/F槽号码):在(显示/操作)中,确认基础I/F的型号(axtBrdBaseType.n),在基础I/F槽图像上加上接口基板图像进行显示。上述条件式中,“n”意味(n=实例索引=axtBrdBaseIndex=基础基板槽号码)。
作为在此显示项目中的接口基板图像,有图29以及图30所示的种类。与以下所述的各种条件相对应,在基础I/F图像上再加上用户端口图像显示。进而,“m”意味(m=实例索引=axtBrdIfIndex=接口基板槽号码)。
首先,当在该槽中未安装基板的情况下,如图29(a)所示,显示基础I/F空基板前面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的状态判定,参照(axtBrdIfOperStatus.m=(3)H/W不能识别)或者(axtBrdIfOperStatus.m=(-1)不明)进行。
另外,当使用状态是在线状态或者离线的情况下,显示插入基板前面图像,这种情况下的各种状态的判定,参照(axtBrdIfOperStatus.p=(1)在线状态)或者(axtBrdIfOperStatus.p=(-1)离线状态)进行。另外,当使用状态是在线状态或者离线状态,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在接口基板图像上加上线路图像进行显示。例如,在(axtBrdIfType.m=ifea(1))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9(b)所示的图像。在(axtBrdIfType.m=ifeb(2))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9(c)所示的图像。在(axtBrdIfType.m=if63hsd(3))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9(d)所示的图像。
另外,在(axtBrdIfType.m=if4wtp(4))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9(e)所示的图像。
同样地,在(axtBrdIfType.m=a150ss(5))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a)所示的图像。在(axtBrdIfType.m=a150mm(6))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b)所示的图像。
在(axtBrdIfType.m=a150sl(7))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c)所示的图像。在(axtBrdIfType.m=clk(8))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d)所示的图像。在(axtBrdIfType.m=clkl(9))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e)所示的图像。在(axtBrdIfType.m=clk2(10))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f)所示的图像。
另外,在(axtBrdIfType.m=上述情况以外)的情况下,显示如图29(g)所示的图像。这种情况下,不显示用户端口图像。另一方面,当使用状态在在线、离线、H/W不能识别、不明确以外的情况下,显示如图30(h)所示的接口基板图像。这种情况下的状态判断,参照(axtBrdIfOperStatus.p=(1),(2),(3),(-1))以外的情况进行。这种情况下也不显示用户端口图像。
(H18)用户端口X0~X3(X=基础I/F槽号码):在(显示/操作)中,进行与接口基板的类别对应的颜色显示。在此,各端口的显示图像,由图31(a)所示的接插件图像和该图(b)所示的LED图像构成。
在该显示项目中,在该接口基板的类别是(axtBrdIfType.m=ifea(1)或者axtBrdIfType.m=ifeb(2))的情况下,用颜色表示线路状态。该颜色显示,在图31(a)所示的接插件图像上,通过如下述那样变更接插件的颜色而对应。例如,正常状态(axtIfAlarmStatus.q=normal(1)起动状态)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异常状态(axtIfAlarmStatus.q=majAlm(3)major警报水平)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停止状态(axtIfAlarmStatus.q=minAlm(2)minor警报水平)的情况下用黄色显示,停止状态(axtIfAlarmStatus.q=unknown(-1)不明确状态)的情况下用淡青色显示。
上述条件式中,“q”意味(q=实例索引=axtIndex=用户端口号码)。
另外,在显示项目中,当接口基板的类别在(axtBrdIfType.m=ifea(1)或者axtBrdIfType.m=ifeb(2))以外的情况下,用颜色表示LED的状态。该颜色,在图31(b)所示的LED图像上,通过如下述那样变更LED颜色而对应。例如,正常状态(axtIndIfL.q=ledGm(2)起动状态)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异常状态(axtIndIfL.q=ledRed(3)故障状态)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停止状态(axtIndIfL.q=unknown(-1)不明确状态)的情况下用淡青色显示,停止状态(axtIndIfL.q=ledOff(1),ledGrnBlink0(4)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用橙色显示。
上述条件式中,“q”意味(q=实例索引=axtIndex=LED索引)。
进而,关于该显示项目,也进行框线的强调显示,即,通过向描绘矩形区域内点击,表示对接插件图像进行选择。
在(H19)风扇中,显示灯的图像(实际不存在),用颜色表示风扇的动作状态。作为与风扇动作状态有关的显示颜色的例子,例如,正常状态(axtLalmStatus.t=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异常状态(axtLalmStatus.t=alarm(2)异常)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不能识别(axtLalmStatus.t=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用淡青色显示。上述条件式中,“t”意味(t=实例索引=axtLalmObsId=风扇警报信息的监视点ID:h01090002)。
在(H20)温度中,显示灯的图像(实际不存在),用颜色表示装置内部的温度状态。作为与温度状态有关的显示颜色,例如,正常状态(额定值范围内)(axtLalmStatus.u=normal(1)正常)的情况下用绿色显示,异常状态(额定值范围外)(axtLalmStatus.u=alarm(2)异常)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不能识别(axtLalmStatus.u=unknown(-1)不明确)的情况下用淡青色显示。上述条件式中,“u”意味(u=实例索引=axtLalmObsId=温度警报信息的监视点ID:h01090002)。
在(H21)接点警报中,显示灯的图像(实际不存在),用颜色表示装置内部的接点警报状态。作为与接点警报状态有关的显示例子,例如,设置成:正常状态(axtCctBoxAlmStatus=normal(1)正常)并且(axtCctBoxConStatus=connect(1)连接)的状态下用绿色显示,警报状态(axtCctBoxAlmStatus=minAlm(2)警报)并且(axtCctBoxConStatus=connect(1)连接)的情况下用黄色显示,异常状态(axtCctBoxAlmStatus=majAlm(3)异常)并且(axtCctBoxConStatus=connect(1)连接)的情况下用红色显示,不能确认(axtCctBoxAlmStatus=unknown(-1)不明确)或者(axtCctBoxConStatus=disconnect(2)未连接)的情况下无显示。
在(H22)状态栏中,显示状态。
如上所述,在涉及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中,在图17的显示画面上,通过双击特定的装置标记171就可以用实际机器图像在显示部分504上显示对应于该装置标记171的被管理装置的构成/状态信息(参照图24、图25)。
该显示控制功能,是与上述的(Ⅲ)的处理功能相当的功能。进而,关于该(Ⅲ)的处理功能,还支持在图24、图25所示的画面上,选择了特定的显示区域后,可以用从输入部分503输入规定的控制指令等的方法,实施与在被选择的区域上显示的构成有关的运转和试验等的功能。
参照图32说明该功能的运转方法。图32是展示例如在图24所示的装置构成显示画面上,选择显示项目(H1)~(H22)中的所希望的显示项目的选择区域,对该被选择出的显示区域的显示项目的构成给出运转和试验等的控制指令时的选择操作图像的图。
该图(a),表示初始状态,即所有的显示区域都未被选择的状态。在该状态中,通过使鼠标指针运动后点击该显示区域,设置选择状态。这时,象知道该显示区域是选择状态那样,例如,如该图(b)所示,进行该显示区域的框线的强调显示。尤其是该图(b),展示了在图24中的装置构成显示画面上的(H10)NCONV基板框线的显示项目被选择后的状态。
在该装置构成显示画面上,使得对于(H14)基板图像以及(H18)用户端口图像的各显示项目不能选择多个。另外,该装置构成显示画面上的选择状态,一旦进行了选择操作后,总是保持哪个选择状态。
具体地说,例如,在(H14)基板图像选择中,最初,所采用的接口基板槽号码设为X0(而X相当于基础I/F槽号码)。如果,所采取的接口基板的种类是在1块接口基板上安装一个用户端口的情况下,下次采取的接口基板槽号码是左侧的用户端口号码。另外,当在1块接口基板上安装两个用户端口的情况下,下次采取的接口基板槽号码是X2。
当采用的接口基板的种类是(axtBrdIfType.m=other(-1)未定义)的情况下,和在1块接口基板上安装一个用户端口的情况一样,下次采取的接口基板槽号码是左侧的用户端口号码。即,在(axtBrdIfType.m=other(-1)未定义)的情况下,用接口基板槽号码X0采取的接口基板种类,当在块接口基板上安装一个用户端口的情况下,下次采取的接口基板槽号码切换为X1。当用接口基板槽号码X1采取的接口基板种类,在块接口基板上安装一个用户端口的情况下,下次采取的接口基板槽号码切换为X2。当用接口基板槽号码X2采取的接口基板种类,在块接口基板上安装一个用户端口的情况下,下次采取的接口基板槽号码切换为X3。
图32(c),是展示根据上述规则展示用户端口的选择例子的图,特别展示(H18)用户端口的显示项目被选择后的状态。
在图32(b)中的(H10)NCONV基板框线的显示项目的选择时,通过例如进一步选择该项目区域内的(H7)POWER的显示项目或者从输入部分503输入OFF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实现该被管理装置的ON/OFF控制。同样地,在图32(c)中的(H18)用户端口的显示项目的选择时或其他显示项目的选择时,也可以进行和与该显示项目对应的构成有关的运转和试验等的控制。
在图24以及图26~图32中,虽然说明了在被管理装置是3插槽控制用ATM装置的情况下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的显示处理、显示图像以及选择操作的例子,但这些显示处理、显示图像以及选择操作,不用说也可以同样地使用于以图25所示的12插槽控制用ATM为对象的情况下。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第三发明,则在网络管理装置中,由于在将被管理装置图标化显示在显示画面上的同时,以来自被管理装置的自律通知为基础,使该自律通知源的被管理装置的图标反映与该被管理装置的故障的发生或者修复对应的各种颜色,因此,管理者,不但可以从上述显示画面上的显示内容,适时地确认被管理装置的故障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适时地确认该故障是何时修复的,可以进行高效率的网络管理。
另外,如果该采用第三发明,则在网络管理装置中,由于从被管理装置取得与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以该构成为前提的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以该取得的信息为基础,在显示画面上以实际机器原本的图像显示该取得源的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因此,管理人员,可以从上述显示画面上的显示内容以和在实际机器中相同的精度正确地识别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可以防止维护管理作业的混乱。
同时,在第三发明中,在网络管理装置中,由于定期从被管理装置获得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信息以及状态信息,在和前面获得的内容有变化的情况下,使该变化反映在上述显示画面上,因此,管理人员,通过观看该显示内容,就可以随时掌握被管理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的变化。
以下,说明第四发明。图33是涉及第四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的概念图。在该ATN通信系统中,为了管理环形网络F内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设置网络管理装置100A和100B。
网络管理装置100A和100B,通过以太网10相互连接,一方作为这样系统动作,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动作。
另一方面,成为网络管理装置100A和100B的管理对象的环形网络F,用传输线路20F将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连接成环形,通过其中的被管理装置110F与以太网10连接。
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具有,在本装置中发生故障或者其故障修复的情况下,将表示其整体的信息(故障管理信息),通过以太网10通知网络管理装置100A或者100B的某一个的自律通知功能。
另一方面,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具有,接收由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自律通知的故障管理信息,显示其内容等并进行这些装置的管理的功能。
在第四发明中,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对环形网络F内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进行指示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的控制。作为担负该控制的构成,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分别具有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1A、101B。
另外,在第四发明中,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根据来自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1A、101B的自律通知地址指示,进行切换本装置的自律通知的通知地址的控制。作为担负该控制的构成,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分别具有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
以下,说明涉及第四发明的系统中的自律通知动作。在图33中,设网络管理装置100A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监视环形网络F内的全部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动作。
这时,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通过路径15只对现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发出(自律通知)本装置的故障管理信息。
在该状态中,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B,其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1B,经由和网络管理装置100A之间通过以太网100确立的监视路径11监视该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动作。
在此,如果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1B检测出网络管理装置100A发生故障,就对环形网络F内的全部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经由路径12发出应将自律通知的通知地址从网络管理装置100A切换为网络管理装置100B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另一方面,在环形网络F内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中,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中接收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由此,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控制将被装置的自律通知的通知地址从此前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切换为网络管理装置100B。
以后,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经由路径13,只对网络管理装置100B发出(自律通知)在本装置中的故障管理信息。
另一方面,在因发生故障而不能运行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中,如果故障修复结束,起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0A,对环形网络F内的全部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经由路径14,发出应将自律通知的通知地址从网络管理装置100B切换为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与之对应,环形网络F内的全部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中接收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由此,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中,控制将本装置中的故障管理信息的自律通知地址从网络管理装置100B切换为网络管理装置100A。
以后,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中,经由路径15,只对网络管理装置100A发出(自律通知)本装置的故障管理信息。
以下,说明本系统中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以及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具体的构成。
图34是展示涉及第四发明的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的一例的方框图,图35是展示同一系统中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一例的方框图。
在图34中,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在存储部分505内具备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而除此之外的构成和第三发明的网络管理装置100(参照图15)相同。
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通过和SNMP管理者502a协同作用,对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担负从作为冗余构成具备的另一网络管理装置到本装置一侧切换自律通知地址用的指令的发出控制,相当于图33中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1A、101B。
在图35中,该图(a),是展示不直接和网络F内的以太网10通信的被管理装置111F、112F、113F的构成的图,该图(b)是展示与上述以太网直接通信的被管理装置110F的构成的图。
在图35(a)中,被管理装置111F、112F、113F,在存储部分526内具备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26e,而除此之外的构成和第三发明的被管理装置111E、112E、113E(参照图16(a))相同。
在图35(b)中,被管理装置110F,在存储部分526内具备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26e,而除此之外的构成和第三发明的被管理装置110E(参照图16(b))相同。
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26e,通过和SNMP代理联合使用,应答来自作为冗余构成具备的两个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的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进行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相当于图33中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控制部分103-1、103-2、103-3、103-4。
以下,说明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以及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动作。
进而,在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中的来自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自律通知接收处理,以及从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到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的自律通知处理,由于基本上分别第三发明中的网络管理装置100以及被管理装置110E、111E、112E、113E相同,故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此,主要说明与具有冗余构成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110B之间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有关的动作。
图36,例如,是参照图33说明的状况,展示网络管理装置100A作为现用系统进行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管理时的在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B中的自律通知切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即,在上述状况下,网络管理装置100B的SNMP管理者502a,通过起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监视在现用系统网络管理装置100A中哪里发生了故障(步骤361)。
在此,当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故障被检出时,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的自律通知切换指令应用程序505e中,检索数据库取得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IP地址(步骤362)。
进而,数据库存储与网络的构成相应地对应附加上预先成为被管理对象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ID值的这些装置的IP地址的数据。因而,在步骤362的处理中,以预先被登录在网络内的被管理装置的ID值为基础进行对应的IP地址的检索。
在取得IP地址后,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的自律通知切换指令应用程序505e中,以在步骤362中取得的IP地址为基础,对全部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发送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步骤363)。
这时,由于也存在对象节点数为数百的网络构成,因此,自律通知切换指令应用程序505e,以非同步方式同时发送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与此对应,在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中,SNMP代理525b起动自律通知地址切换应用程序526e,该自律通知地址切换应用程序526e,如果接收来自网络管理装置100B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就进行切换处理,将自律通知地址从现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切换为备用系统网络管理装置100B。
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处理,例如,用以下方法等实现,在登录有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的IP地址的数据库中,预先与其IP地址对应地附加上表示是自律通知目的地的属性值,对设定其属性值的IP地址发送自律通知。当接收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情况下,对其切换地址进行上述属性值的更换。
如果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正常结束,则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26e,对是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通知源的网络管理装置100B发送切换已正常结束的正常应答信号,以后,本装置的故障管理信息的自律通知只对该网络管理装置100B发送。
与此对应,当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未正常结束的情况下,或者在切换结束前时间已过的情况下,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26e,发送包含这些理由的异常结束应答信号。
进而,在发送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后,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中,还与非同步发送来自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过程对应地非同步接收对应该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来自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应答信号。
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中,如果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接收来自各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应答信号,则通过该应答信号是正常结束信号还是异常结束信号判断是否已正常进行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步骤364)。
在此,当自律通知地址切换已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步骤364中的OK),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设定本装置100B作为现用系统,转移接收管理来自被管理装置110F、111F、112F、113F的自律通知的动作(步骤367)。
与此对应,当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未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步骤365中NG),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进行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未被正常进行的通知(步骤365),敦促再次执行自律通知切换地址。
这种情况下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失败通知,例如,是通过在本装置100B的显示部分504上显示如图37所示的弹出窗口进行。在该图的例子中,在弹出窗口上,以列表显示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未正常进行的全部的被管理装置的名称和其IP地址以及理由。
另外,该弹出窗口,通过按下窗口上的再执行按钮,也可以进行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再执行。当再执行按钮被按下时,对列表内的全部IP地址进行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发送。
其后,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中,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监视是否进行了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再执行(步骤366),当该再执行的存在未执行的情况下(步骤366的否),进行由上述弹出窗口进行的失败通知(步骤365)。
与此对应,当上述再执行的操作已进行了的情况下(步骤366的是),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以上述弹出窗口上的列表显示的IP地址为基础对该被管理装置发送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步骤363)。
其后,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中,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以来自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发送源的被管理装置的应答为基础判断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是否正常进行(步骤364),根据该判断结果进行步骤365或者步骤367的处理。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叙述了起动在网络管理装置100B中管理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控制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检测出相对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障碍的发生,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可以通过本装置的自身或者菜单起动。
因而,例如,当网络管理装置100A在故障修复后返回现用系统的情况下,在用菜单使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应用程序505e起动后,通过进行图36中的步骤362以后的处理,就可以控制自律通知地址从网络管理装置100B切换为本装置100A。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B检测出现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故障时无条件地开始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控制(IP地址的检索),但也可以是这样的构成:在作为现用系统(一次工作站)动作时,预先赋予表示其意思的属性值,当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B检测出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故障的情况下,以在现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上赋予了上述属性值的情况,即网络管理装置100A作为一次工作站工作的情况为条件,开始IP地址的检索。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叙述了在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B检测出现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的异常之后,向全部的被管理装置发送自律通知切换指令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上述由菜单起动等的方法,通过输入特定的被管理装置的ID值,对一该被输入的ID值为基础检索出的IP地址发送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由此对每个被管理装置执行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控制。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第四发明,由于被管理装置,根据来自网络管理装置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切换自律通知地址进行自律通知,因此被管理装置的自律通知地址总是被限制在各网络管理装置上,其结果,即使将网络管理装置设置成冗余结构,也不使更多的用于网络管理的通信量,通过将这部分分配于通信用,就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网络运用。
以下说明第五发明。图38是展示涉及第五发明的ATM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成的概念图。
本系统,由用ATM环形传输线路20G连接节点装置110G、111G、112G、113G、114G构成的环形网络G,和对该环形网络G内的全部节点装置110G、111G、112G、113G、114G对进行管理的网络管理装置100G构成。
网络管理装置100G,通过以太网10物理地连接环形网络G内的节点装置110G、111G。节点装置110G、111G,用具有收容以太网的以太网接口,和同时具有收容ATM传输线路20G的ATM接口的ATM交换机(参照图39)实现。
即,节点装置110G、111G,是具有作为连接以太网10和环形传输线路20G之间的网络连接装置的功能的装置,由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动作的双重化构成实现。
环形网络G内的110G、111G以外的节点装置112G、113G、114G,由收容ATM环形传输线路20G的只具有ATM接口的ATM交换机(参照图40)实现。
这样,涉及第五发明的系统是具有,1台网络管理装置100G,通过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并且取冗余构成(双重化)的ATM交换机(节点装置110G、111G:以下,称为网络连接装置),管理多个ATM交换机(节点装置112G、113G、114G)的网络构成的系统。进而,作为在本系统中的管理用的通信协议可以使用SNMP等。
在该第五发明的系统中,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由于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动作,因此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一侧,需要识别这些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是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哪一种系统动作,将用于访问的以太网10经由的路径切换为现用系统一侧。
作为用于该路径切换的路径控制协议,在本系统中,采用以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时经过的转接数为基础确定最佳路径的RIP。
进而,在通常的RIP控制中,在如图38所示的连接构成(从网络管理装置100G观看,在网络连接装置110G和111G中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即使在网络连接装置110G和111G之间的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系统切换后,此前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一侧的路径信息依然存在,由于认为有效的期间暂时持续,因此存在从备用系统向现用系统切换时即时性受到损害的特点。
因此,在第五方面中,对于从网络连接装置110G和111G向网络管理装置100G报告的RIP应答信息内的路径信息(转接数),在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之间进行加权,进而,在系统切换时,通过在网络连接装置110G和111G中适当地可变地控制上述路径的加权,来对付上述缺点。
在图38中,在环形网络G内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中,分别设置具有上述路径信息的加权的可变控制功能的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
另一方面,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分别设置以从上述各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通知的路径为基础,控制选择最小成本(转接数最小值)的路径的RIP控制部分105G。
将图38中的网络管理装置100G以及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具体构成例分别展示在图39和图40中。
在图39中,网络管理装置100G,在存储部分505内具有RIP控制应用程序505f,除此之外的构成基本上例如和第四发明中的网络管理装置100A、100B(参照图34)相同。
RIP控制应用程序505f,用控制部分502内的SNMP管理者502a负责的通信控制经由以太网10从由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发出的应答信息中抽出路径信息(转接数),根据该转接数选择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成本最小的路径进行控制,相当于图38中的RIP控制部分105G。
进而,SNMP管理者502a,如第四发明所述那样,使用预先分配在环形网络G内的各节点装置110G、111G、112G、113G、114G上的IP地址,对在这些各节点装置之间涉及网络管理等的信息发送接收进行控制。
在图40中,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在存储部分526内具有RIP应答控制应用程序526f,除此之外的构成基本上和第四发明中的被管理装置110F(参照图35(b))相同。
RIP应答控制应用程序526f,通过控制部分525内的SNMP代理525b负责的通信控制经由以太网10控制定期向网络管理装置发送RIP应答信息,相当于图38中的RIP应答控制部分160-1、160-2。
特别地,在第五发明中,上述RIP应答控制应用程序526f具有这样的控制功能,在本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将转接数设置为N同时将RIP应答信息发送到以太网10。在本节点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将转接数设置为N+1,同时将RIP应答信息发送到以太网10。另一方面,当本节点装置从现用系统换到备用系统的情况下,在将转接数从N变更到N+1之后,同时将RIP应答信息发送到以太网10,当本节点装置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的情况下,在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1之后,同时将RIP应答信息发送到以太网10。
进而,SNMP代理525b,和网络管理装置100G的SNMP管理者502a协同工作,进行将与被节点装置的故障等有关的信息附加上本节点装置的IP地址后发送到网络管理装置100G的控制,和在被附加在从网络管理装置100G发送的控制信息上的IP地址与本装置IP地址一致时接收该信息等的控制等。
进而,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以外的节点装置112G、113G、114G,以从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构成(参照图40)取出以太网I/F部分527以及RIP应答控制应用程序526f的构成实现。
以下,说明涉及第五发明的系统(参照图38)的网络管理装置100G以及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RIP控制动作。
图41,是展示由网络管理装置110G的RIP控制部分105G(相当于图39中的RIP控制应用程序505f)进行的RIP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该图所示,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RIP控制部分105G,通过由SNMP管理者502a的通信控制监视是否从网络连接装置110G或者111G接收了RIP应答信息(步骤411),当接收了RIP应答信息的情况下(步骤411的是),检查是否有从上次的RIP应答信息中得到的路径信息(转接数)存储在存储部分505内(步骤412)。
在此,当已经存储着前次的路径信息的情况下(步骤412的是),比较前次的路径和从此次接收到的RIP应答信息中抽出的路径信息,判断是否有变化(步骤413)。
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步骤413的否),在存储部分505中原样保持前次的路径信息,进行进行步骤411以后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从此次接收到的RIP应答信息中抽出的路径信息和前次的路径信息相比有变化的情况下(步骤413的是),RIP控制部分105G,用从此次接收到的RIP应答信息抽出的路径信息改写前次的路径信息(步骤414)。
其后,RIP控制部分105G,检索被存储在存储部分505中的全部路径信息(步骤415),选择转接数最小值的路径即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成本最小的路径(步骤416),用此次选择出的路径经由网络连接装置110G或者111G的某一个访问环形传输线路20G(步骤417)。其后,返回步骤411,反复执行和上述相同的处理。
图42是展示由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相当于图40中的RIP应答控制应用程序526f)进行的RIP应答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如该图所示,在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中,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首先,通过检查本装置的动作模式(步骤421),判断本节点装置是以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哪种模式动作(步骤422)。
在此,当本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422的现用系统),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作为RIP应答信息中的路径信息置转接数N(步骤423)。与此相反,当本节点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的情况下(步骤422的备用系统),作为RIP应答信息中的路径信息置转接数N+1(步骤424)。
在步骤423或者424中的路径信息的设置结束后,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判断为了定期进行RIP应答是否经过了被设置的间隔定时t1(步骤425),当到达间隔定时t1的情况下(步骤425的是),经由以太网10向网络管理装置100G发送包含上述被设置后的路径信息的RIP应答信息(步骤426)。
与此同时,在步骤423或者424中的路径信息设置结束后,在未到达间隔定时t1时(步骤425的否),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监视是否进行了现用系统和各用系统之间的切换动作(步骤427),当未进行系统切换动作时(步骤427的否),反复执行步骤425。
当未进行系统切换动作,并且到达了间隔定时t1时(步骤425的是),通过以太网10向网络管理装置100G发送包含有到此为止所设置的路径信息的RIP应答信息(步骤426)。
另一方面,在到达间隔定时t1之前,进行系统切换动作时,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判断该切换动作是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还是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步骤427)。
在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的情况下(步骤427中现用系统→备用系统),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将步骤423所设置的路径信息的转接数N变更为N+1(步骤428)。
然后,RIP应答部分106-1,106-2通过以太网10向网络管理装置100G发送包含该变更的路径信息的RIP应答信息(步骤426)。
与此相反,当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的情况下(步骤427中的备用系统→现用系统),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将在步骤424中设置后的路径信息的转接数N+1变更为N-1(步骤429),其后,通过以太网10向网络管理装置100G发送包含该被变更后的路径信息的RIP应答信息(步骤430)。
接着,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监视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t2(步骤431),在经过规定时间t2之前(步骤431的NO),以规定的间隔继续实施在步骤430中的RIP应答信息的发送。
此间,如果到达上述规定时间t2(步骤431的是),RIP应答控制部分106-1、106-2,进一步将在步骤429中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1的转接数变更为N(步骤432),进而,通过以太网10向网络管理装置100G发送包含该转接数已被变更的路径信息的RIP应答信息(步骤426)。在步骤426中发送完RIP应答信息之后,继续执行步骤421以后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涉及第五发明的相同中,抽出来自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RIP应答信息中的路径信息(转接数),对于选择转接数最小值的路径的网络管理装置100G,在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中,在本节点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将转接数设置为N并同时向以太网10发送RIP应答信息,在本节点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将转接数设置为N+1并同时向以太网10发送RIP应答信息,另一方面,当本节点装置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后,在将转接数从N变更到N+1后,同时向以太网10发送RIP应答信息,当本节点装置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后,在至少经过规定时间t2之前的期间,在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1之后,同时向以太网10发送RIP应答信息。
通过上述控制,在进行了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切换之后,由于从新成为备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原现用系统)通知转接数N+1,并且从成为新的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原备用系统)通知转接数N-1,因此,在切换之后,即使暂时继续维持以原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的转接数用此前的RIP应答通知的转接数确认的期间,也可以在此期间,通过从新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发出具有比原现用系统的转接数小的转接数N-1,其结果,可以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以最小值的转接数N-1为基础立刻选择经由新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的成本最小的路径。
以下,参照图43以及图44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在图43以及图44所示的相同构成,和图38所示的相同的构成相同。
在图43中,假设在具有双重化构成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中,110G作为现用系统动作,111G作为备用系统动作。
此时,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将用于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设置为转接数2,用RIP定期向以太网10上报告路径信息16a。另外,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11G,将用于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设置为转接数3,用RIP定期向以太网10上报告路径信息17a。
另一方面,网络管理装置100G,经由以太网10接收来自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路径信息16a、17a,以这些路径信息16a、17a为基础,选择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成本最小(转接数最小值)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经由的路径18a,通过该路径18a实施用于对以太网10上的网络管理的访问处理。
其后,如果网络连接装置110G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并且网络连接装置111G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则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进行如图44所示的向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访问路径的切换的控制。
即,在图44中,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变更用于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此前被设置成转接数2的数为转接数3,用RIP定期向以太网10报告路径信息16b。另外,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变更用于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此前被设置成转接数3的数为转接数1,用RIP定期向以太网10报告路径信息17b。
另一方面,网络管理装置100G,当经由以太网10接收来自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路径信息16b、17b时,确认这些路径信息16b、17b的内容和前次比变化后进行其更新处理。这种情况下,网络管理装置100G,通过从网络连接装置111G接收转接数1的路径信息17b,将切换前接收到的由路径信息17a确认的转接数3变更到新确认的转接数1,另一方面,通过从网络连接装置110G接收转接数3的路径信息16b,将切换前接收到的由路径信息16a确认的转接数2变更到新确认的转接数3,并分别保持。
其后,网络管理装置100G,以变更后的路径信息16b、17b为基础,选择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成本最小(转接数最小值)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经由的路径18b,通过该路径18b实施用于对以太网10上的网络管理的访问处理。
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由于,在现用系统和备用系统的切换之后,从新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通知的转接数切换为1,此时比原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通知的转接数3小,并且比原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在上述切换之前通知的转接数2还小,因此,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在上述切换之后,可以立刻选择转接数是最小值(=1)的新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经由的路径。
进而,在上述本实施例中,叙述了网络连接装置110G以及111G共同正常工作,并且在双方各自确认切换后变更路径信息的加权,进行RIP应答的情况,但即使时于只是网络连接装置110G以及111G的某一方进行上述的路径信息的加权变更进行RIP应答,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参照图45以及图46说明相当于该情况的实施例。进而,图45、图46所示的实施例,是在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因故障不能动作,识别到此情况的备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作为新的现用系统起动时,只有该新的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进行上述的路径信息的加权变更进行RIP应答的例子。
图45以及图46所示的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图38所示的系统的构成相同。但是,在图45以及图46中,具有双重构成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分别具备可以通过环形传输线路20G上的虚拟通道210G相互检测出对方装置的故障的功能。
在图45中,假设在具有双重化构成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中,110G′作为现用系统动作,111G′作为备用系统动作。
这时,备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通过环形传输线路上的虚拟通道210G监视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的动作状态。
在该状态中,在网络连接装置110G′以及111G′正常动作时,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将网络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设置为转接数2,并定期用RIP向以太网10上报告路径信息16a。另外,此时,备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将网络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设置为转接数3,并定期用RIP向以太网10上报告路径信息17a。
另一方面,网络管理装置100G,经由以太网10接收来自网络连接装置110G′、111G′的路径信息16a、17a,以这些路径信息16a、17a为基础,选择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成本最小(转接数最小值)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经由的路径18a,通过该路径18a实施用于对以太网10上的网络管理的访问处理。
其后,当备用系统的网络管理装置111G′利用上述故障检测功能通过虚拟通道210G检测出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的故障时,该网络连接装置111G′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开始新的现用系统开始动作。
这时,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进行如图46所示向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访问路径的切换控制。
即,在图46中,通过确认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的故障的发生而从备用系统被切换为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变更用于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的路径此前被设定为转接数3的数为转接数1。并定期用RIP向以太网10上报告路径信息17b。
另一方面,当网络管理装置100G,通过以太网10接收来自网络连接装置111G′的路径信息17b时,识别该路径信息17b和前次的信息比已变化,并进行其更新。这种情况下,网络管理装置100G,通过从网络连接装置111G′接收转接数1的路径信息17b,将由切换前接收到的路径信息17a确认的转接数3变更到新确认的转接数1。
这时,由于从因故障不能通信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停止路径信息16a的报告,因此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对于该网络连接装置110G′,原样保持该故障发生前报告的路径信息16a。
因而,其后,在网络管理装置100G中,就可以以与网络连接装置110G′有关的故障发生前的路径信息16a和与网络连接装置111G′有关的故障发生前的路径信息17a为基础,选择为了到达环形传输线路20G成本最小(转接数最小值)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经由的路径18b。
如果采用此实施例,由于,从新切换为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通知的转接数切换为1,此时比从网络连接装置110G′在该故障前通知的转接数2还小,因此,在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0G′发生故障后,可以立刻选择转接数是最小值(=1)的新现用系统的网络连接装置111G′经由的路径。
如上所述,在第五发明中,由于使得对在从被冗余构成的网络连接装置对网络管理装置由RIP进行通知的路径信息进行加权,在上述网络连接装置之间的现用系统/备用系统的切换等时,在各网络连接装置中可变地控制上述加权后通知网络管理装置,因此,对于网络管理装置的RIP控制功能可以立刻反应伴随上述相同切换的网络连接装置之间的适宜的路径信息,可以立刻选择在该网络管理装置中用于达到环形传输线路成本最小的路径。

Claims (48)

1、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环形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的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上述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具备:第一和第二环路间连接装置,用于通过包含被双重化的线路的环路间传输线路与相对环形网络内的各个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装置连接,为了将上述双重化线路的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将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进行上述环形网络之间的线路切换控制;控制装置,用于进行系统切换控制使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的一方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使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动作,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环形网络之间,通过连接作为现用系统动作的环路间相对应的连接装置的环路间传输线路进行现用系统通信,使连接于作为上述备用系统动作的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装置的环路间传输线路作为备用系统而待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环路间通信装置,用于在相对应的环路间连接装置之间相互进行第一控制信息的通信;环路内通信装置,用于在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和上述控制装置之间相互进行第二控制信息的通信,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进行上述线路切换控制,上述控制装置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进行上述系统切换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具有和现用系统的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之间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进行该环路间连接装置的生存确认的生存确认装置,当该环路间连接装置未得到生存确认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分别向该现用系统的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发出备用系统过渡指令,向备用系统的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发出现用系统过渡指令。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环路间连接装置,具备:动作确认装置,在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确认相对一侧环路间连接装置的动作状态;异常通知装置,当在相对一侧环路间连接装置中发生异常的情况时,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将其情况通知上述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以来自上述异常通知装置的通知为基础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对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装置发出现用系统过渡指令。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环路间连接装置,具备:监视装置,在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监视与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之间进行的上述线路切换控制;切换失败通知装置,当上述线路切换失败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将该失败的信息通知上述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以上述切换失败通知为基础通过上述环路内通信装置对备用系统的环路间连接装置发送现用系统过渡指令。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环路间连接装置,具备:现用系统过渡指令装置,当作为上述现用系统开始动作时,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对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发送现用系统过渡指令;备用系统过渡指令,当作为上述备用系统开始动作时,通过上述环路间通信装置对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发送备用系统过渡指令,控制装置,通过从上述控制装置或者上述相对侧环路连接装置接收上述现用系统指令或者上述备用系统指令,分别开始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或者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的动作。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环路内通信装置,是在上述环形传输线路中的虚拟通道上,用具有环路内的空路径信息(VPI/VCI值)的用户信元接收发送上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装置,在上述第一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对于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要求过渡到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过渡要求、本环路间连接装置的现在的动作状态、在每次通信时都更新的时间标记各信息。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环路间通信装置,是在上述环路间传输线路中的虚拟通道上,用具有环路间的空路径信息(VPI/VCI值)的用户信元接收发送上述第二控制信息的装置,在上述第二控制信息中,至少包含从上述控制装置向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发出过渡到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的过渡要求、从上述环路间连接装置向上述控制装置发出相对侧环路间连接装置异常的各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具备:优先权保持装置,用于保持与上述系统切换控制有关的系统切换优先权;优先切换控制装置,当对于本环形网络内的环路间连接装置产生系统切换要求,而相对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装置中也产生系统切换要求的情况下,在本装置的系统切换优先权比上述相对环形网络内的控制装置的系统切换优先权高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系统切换控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交换装置、第一以及第二环路间连接装置、控制装置,是进行异步传送模式(ATM)的交换处理的ATM交换机。
11、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环形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环形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配置第一和第二控制装置,管理控制上述环形传输线路上上述多个交换装置,上述第一控制装置作为实时管理控制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现用系统的控制装置动作,上述第二控制装置监视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当在该第一控制装置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代替第一控制装置管理控制上述多个交换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装置,以规定的间隔对上述第一控制装置进行轮询,根据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对于该轮询有无应答,监视该第一控制装置有无故障。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装置,在用于管理控制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管理信息每次被更新时,将该被更新的管理信息发送到上述第二控制装置,上述第二控制装置,在接收到上述管理信息的情况下将该接收到的管理信息作为最新的管理信息保持。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装置,随着代替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开始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管理控制,对该多个交换装置确立虚拟通道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装置,在对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确立上述虚拟通道连接的同时,对该多个交换装置通知控制装置已切换的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被相邻配置,上述第二控制装置,随着代替上述第一控制装置开始上述多个交换装置的管理控制,在上述第一控制装置的相反侧进行上述传输线路的环路返回,当上述交换装置在从上述第二控制装置接收到上述通知时相邻装置是上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在该第一相邻装置的相反侧进行上述环形传输线路的环路返回。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至少夹着一个交换装置,上述交换装置,当在从上述第二控制装置接收到上述通知时相邻装置是上述第一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在和该第一相邻装置相反一侧进行上述环形传输线路的环路返回。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交换装置、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是进行异步传送模式(ATM)的交换处理的ATM交换机。
19、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分: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第一管理装置和第二管理装置,通过上述一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上述网络上,各自管理该网络内的全部交换装置,上述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装置,对上述交换装置发出切换自律通知的通知地址的信息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上述交换装置,具备自律通知装置,只对被上述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中的自律通知地址指示的管理装置自律通知本装置的动作状态;自律通知地址切换装置,根据上述第一或者第二管理装置发出的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切换自律通知地址。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控制装置,使本装置作为现用系统或者备用系统动作;故障监视装置,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监视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中的另一管理装置有无故障,在随着上述另一管理装置的故障发生而作为现用系统开始动作时,向全部上述交换装置发出将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为本装置的信息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有在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设定表示其信息的属性信息的装置,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在作为现用系统监视动作中的另一管理装置有无故障的同时还监视上述属性信息的设定状况,只在该另一管理装置发生异常并且上述属性信息被设定的情况下发出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输入上述交换装置的识别信息的输入装置,在上述识别信息输入时,只对具有该识别信息的交换装置发出将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为本装置的信息的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交换装置,和监视上述自律通知地址的切换是否正常结束的结束状态监视装置,至少在异常发生时,将包含该异常的理由的异常结束应答发送到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的发送源的管理装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管理装置,具备通过接收上述异常结束应答,通知其内容的异常结束报知装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异常结束报知装置,是在显示画面上显示发生了异常的交换装置名和异常理由的显示控制装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显示控制装置,具有显示用于在上述显示画面上指示自律通知切换指令的再执行的再执行指令信息的功能,上述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装置,通过在上述显示画面上选择上述再执行指令信息,对显示于上述显示画面上的与交换装置名对应的交换装置再次发出自律通知地址切换指示。
27、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分: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管理装置,管理上述网络内的全部交换装置;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被配置在上述传输线路上,分别担负将上述管理装置连接在上述网络上的功能,上述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具备路径信息通知装置,向上述管理装置通知本装置到达上述传输线路的路径信息;路径信息可变设定装置,在通过加权管理上述路径信息的同时,可变地设定上述权重,上述管理装置,具备路径选择装置,参照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网络连接装置通知的上述路径信息的权重,选择权重最小的路径信息的通知源经由的路径。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具备在另一方作为现用系统时使本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并且在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时使本装置切换为现用系统动作的控制装置,上述路径信息可变设定装置,在上述系统切换时可变地设定上述路径信息的权重。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具备控制装置,在另一方作为现用系统时使本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并且在另一方作为备用系统时使本装置切换为现用系统动作,故障监视装置,在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监视作为现用系统动作中的另一方的网络装置有无故障,上述路径信息可变设定装置,在随着上述另一方的网络连接装置的故障发生而作为现用系统开始动作时,可变地设定上述路径信息的权重。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在本装置作为现用系统动作时,通知将转接数设置为N的路径信息,在本装置作为备用系统动作时,通知将转接数设置为N+1的路径信息,另一方面,当本装置从现用系统切换为备用系统的情况下,通知转接数从N变更到N+1的路径信息,当本装置从备用统切换为现用系统的情况下,通知转接数从N+1变更到N-1的路径信息。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装置,对上述每个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接收管理路径信息,当重新通知了路径信息的情况下,用新通知的内容更新旧信息。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对上述路径信息以一定的间隔定时定期执行通知。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网络连接装置,在伴随本装置从备用系统切换为现用系统的过程通知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1的路径信息之后,在经过了规定期间后,通知将转接数从N-1变更到N的路径信息。
34、一种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分:网络,将多个交换装置连接在传输线路上,经由该多个交换装置进行通信;管理装置,被连接在上述网络上,进行与该网络内的全部的交换装置的特定管理项目有关的管理,上述交换装置,具备:被管理处理装置,在代为管理用于本装置的上述特定管理项目有关的管理信息的同时,用规定的协议向上述管理装置传送上述管理信息,同时,上述管理装置,具备:管理处理装置,用上述规定协议取得并管理上述被管理处理装置代为管理的上述管理信息,显示处理装置,根据用上述管理处理装置管理的上述管理信息对显示装置进行显示处理。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管理处理装置,保持作为上述管理信息与本装置的故障有关的故障管理信息,在本装置发生故障或者故障修复时,对上述管理装置自律通知与该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有关的上述故障管理信息。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处理装置,在取得从上述交换装置自律通知的故障管理信息的同时,使该故障管理信息与表示自律通知的发送源的交换装置的装置图标对应地进行管理,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由上述管理处理装置管理的上述故障管理信息,用表示该故障发生或者修复的颜色显示与该自律通知的发送源的交换装置对应的上述装置的图标。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管理处理装置,保持作为上述管理信息与本装置的构成以及涉及该构成的状态有关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根据来自上述管理装置的获取要求将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传送到上述管理装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处理装置,通过向上述被管理装置发出上述获取要求,从上述被管理装置取得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将该取得源的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和该交换装置的实际机器的构成/状态相同的实际机器图像描绘在上述显示装置上。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处理装置,定期取得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在该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变化时,用其内容更新以前取得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上述显示处理装置,根据被更新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在上述显示装置上更新显示显示中的图像。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构成/状态管理信息,至少是表示在上述交换装置中的接口槽的构成、与该接口槽连接的内部基板的构成极其动作状态、电源状态、警报发生状况的信息。
41、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管理处理装置,保持作为上述管理信息,与本装置的故障有关的故障管理信息以及与本装置的构成以及涉及该构成的状态有关的构成/状态管理信息,当本装置发生故障或者修复时,在对上述管理装置自律通知与该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有关的上述故障管理信息的同时,根据来自上述管理装置的获取要求将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传送到上述管理装置。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理处理装置,在根据来自上述交换装置的自律通知取得上述故障管理信息的同时,将与管理对象的全部交换装置对应的装置图标与上述取得的故障管理信息对应地管理,上述显示装置,以上述管理装置的管理结果为基础,将与全部交换装置对应的装置图标以可以识别在上述网络内的各交换装置的连接构成的形态显示,并且显示画面进行显示处理,使得上述各装置图标成为反映与该图标对应的交换装置的故障发生或者修复或者正常的状态的颜色。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装置,具备通过第一操作选择被显示画面上显示的前述装置图标的第一选择装置,上述显示处理装置,当由上述第一操作选择了装置图标的情况下,检索与该被选择出的装置图标对应的故障管理信息,将该故障管理信息的内容作为字符信息显示。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装置,具备通过第二操作选择上述显示画面上的显示的前述装置图标的第二选择装置,上述管理处理装置,当由上述第二操作选择了装置图标的情况下,通过向该交换装置发出上述获取要求,从上述被管理处理装置取得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上述显示处理信息,根据取得的上述构成/状态管理信息以和该交换装置的实际机器的构成以及状态相同的实际机器图像在上述显示装置上描绘作为该获取源的交换装置的构成以及状态。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装置,具备在上述实际机器图像的显示画面上,选择对应的构成部分的第三选择装置,上述显示处理装置,当由上述第三选择装置选择了上述构成部分的情况下,检索与上述构成/状态信息的上述构成部分对应的信息,根据该信息显示其构成部分的详细构成图像。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管理装置,具备在上述详细构成图像的显示画面上,输入规定的操作指令的操作指令输入装置,上述管理处理装置,根据用上述操作指令输入装置输入的操作指令,对对应的交换装置的被管理处理装置发送控制上述构成部分的控制信号。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被管理处理装置,通过接收上述控制信号,对上述构成部分执行根据上述操作指令的规定的控制。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通信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规定的控制,是对上述构成部分的动作的开始或者停止进行控制。
CN99104420A 1998-03-30 1999-03-30 通信网络系统 Pending CN12362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8396898 1998-03-30
JP083968/98 1998-03-30
JP10502098 1998-04-15
JP105020/98 1998-04-15
JP11349098A JPH11306108A (ja) 1998-04-23 1998-04-23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113490/98 1998-04-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6241A true CN1236241A (zh) 1999-11-24

Family

ID=2730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4420A Pending CN1236241A (zh) 1998-03-30 1999-03-30 通信网络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639893B1 (zh)
CN (1) CN1236241A (zh)
CA (1) CA2267472C (zh)
TW (1) TW419917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6003C (zh) * 2005-09-19 2008-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宽带接入设备链路故障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0555976C (zh) * 2006-02-24 2009-10-28 阿拉克斯拉网络株式会社 环形网络和主节点
CN1896984B (zh) * 2005-06-20 2010-06-30 Wago管理有限公司 监视和控制装置以及为此的桥模块
CN102035701A (zh) * 2009-09-29 2011-04-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02035708A (zh) * 2009-09-28 2011-04-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01213793B (zh) * 2005-06-29 2015-05-20 Abb有限公司 冗余的自动化数据通信网
CN113039506A (zh) * 2018-11-28 2021-06-25 3M创新有限公司 基于因果学习的数据中心基础结构优化方法
CN113260929A (zh) * 2019-01-23 2021-08-13 西门子股份公司 用于故障安全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节点、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5111B2 (ja) * 1999-06-09 2006-05-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7545755B2 (en) * 2000-03-03 2009-06-09 Adtran Inc. Routing switch detecting change in session identifier before reconfiguring routing table
US6963537B2 (en) * 2000-07-27 2005-11-08 Corrigent Systems Ltd.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a ring network
US7002976B2 (en) * 2000-11-01 2006-02-21 Marconi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ngfence) Inc. Virtual ethernet ports with automated router port extension
US7035279B2 (en) * 2001-01-09 2006-04-25 Corrigent Systems Ltd. Flow allocation in a ring topology
JP3541819B2 (ja) * 2001-06-05 2004-07-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ループ型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その運用方法
US6952397B2 (en) 2001-06-07 2005-10-04 Corrigent Systems Ltd. Communication in a bidirectional ring network with single-direction receiving
US7039532B2 (en) * 2001-06-28 2006-05-02 Hunter Robert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ding and controlling utility consumption
US6622097B2 (en) * 2001-06-28 2003-09-16 Robert R. Hunt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ding and controlling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US7263060B1 (en) * 2001-06-28 2007-08-28 Network Appliance, Inc. Multiple switch protected architecture
US7406029B1 (en) 2001-06-28 2008-07-29 Netapp, Inc. Fault tolerant optical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ving auto discovery
US7145878B2 (en) * 2001-07-27 2006-12-05 Corrigent Systems Ltd. Avoiding overlapping segments in transparent LAN services on ring-based networks
US6834139B1 (en) * 2001-10-02 2004-12-21 Cisco Technology, Inc. Link discovery and verification procedure using loopback
WO2003038630A1 (en) * 2001-10-30 2003-05-08 Son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monitor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computer, and program thereof
US7283478B2 (en) * 2001-11-28 2007-10-16 Corrigent Systems Lt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bi-directional ring networks
US7372804B2 (en) * 2002-01-11 2008-05-13 Nec Corporation Multi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ITTO20020325A1 (it) * 2002-04-12 2003-10-13 Telecom Italia Lab Spa ,,procedimento per organizzare la comunicazione fra oggetti gestori ed oggetti gestiti in una rete telematica.relativa architettura e prodot
US7496685B2 (en) * 2003-03-03 2009-02-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a device within a private network using a management device external to the private network
US7545735B1 (en) * 2003-03-11 2009-06-09 Atrica Israel Ltd. Scalable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hierarchical multicast service in ring based networks
US7420922B2 (en) * 2003-03-12 2008-09-02 Corrigent Systems Ltd Ring network with variable rate
US7602706B1 (en) * 2003-05-15 2009-10-13 Cisco Technology, Inc. Inter-ring protection for shared packet rings
US7522517B1 (en) * 2003-11-18 2009-04-2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oint circuit bonding
TWI351852B (en) * 2003-12-19 2011-11-01 Ibm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on a virtual r
CN100352217C (zh) * 2004-03-08 2007-1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异步传输模式通信网络及其组网控制器
US7330431B2 (en) * 2004-09-03 2008-02-12 Corrigent Systems Ltd. Multipoint to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over ring topologies
US7974223B2 (en) 2004-11-19 2011-07-05 Corrigent Systems Ltd.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over ring networks
US7898942B2 (en) * 2005-03-31 2011-03-01 Nec Corporation Ring network system, failure recovery method, failure detection method, node and program for node
JP4541992B2 (ja) * 2005-08-02 2010-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208811B2 (en) * 2005-12-12 2012-06-26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Network with sourceless clients
JP4776374B2 (ja) * 2005-12-27 2011-09-21 株式会社東芝 二重化監視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同システムの冗長化切替え方法
US7983150B2 (en) * 2006-01-18 2011-07-19 Corrigent Systems Ltd. VPLS failure protection in ring networks
WO2007093218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Mentor Graphics Corp. Ring bus in an emulation environment
US7808931B2 (en) 2006-03-02 2010-10-05 Corrigent Systems Ltd. High capacity r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7593400B2 (en) 2006-05-19 2009-09-22 Corrigent Systems Ltd. MAC address learning in a distributed bridge
US7660303B2 (en) 2006-08-22 2010-02-09 Corrigent Systems Ltd. Point-to-multipoint functionality in a bridged network
JP4676403B2 (ja) * 2006-08-30 2011-04-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7660234B2 (en) * 2006-09-22 2010-02-09 Corrigent Systems Ltd. Fault-tolerant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 assignment in network elements
CN100534048C (zh) * 2007-04-27 2009-08-26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分布式以太网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故障检测方法
US8650490B2 (en) * 2008-03-12 2014-02-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isplaying a physical view of a device
US10678409B2 (en) 2008-03-12 2020-06-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playing an off-switch location
TWI398125B (zh) * 2009-03-18 2013-06-01 Korenix Technology Co Ltd 具有冗餘路徑移動機制之偶合網路系統及其運作方法
US20110141883A1 (en) * 2009-12-16 2011-06-1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ulti-lan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control signal of physical layer
JP5143319B2 (ja) * 2010-12-13 2013-0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警報監視装置および警報監視方法
DE102013215035B3 (de) * 2013-07-31 2014-11-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oft-Redundanzprotokoll
US11824668B2 (en) * 2020-08-04 2023-11-21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Redundant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redunda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8604A (en) * 1990-08-31 1993-06-08 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c. Dual-hubbed arrangement to provide a protected ring interconnection
US5440540A (en) * 1992-03-26 1995-08-08 Kremer; Wilhelm Ring interworking between a bidirectional line-switched ring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another ring transmission system
US5379278A (en) * 1993-07-16 1995-01-03 Honeywell Inc. Method of automatic communications recovery
JPH07264227A (ja) 1994-03-18 1995-10-13 Fujitsu Ltd 複合リング状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式
US5909175A (en) * 1997-02-28 1999-06-01 Fujitsu Limited Connection switching circuit for ring system
US5870212A (en) * 1998-01-14 1999-02-09 Mciworldcom, Inc. Self-healing optical network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6984B (zh) * 2005-06-20 2010-06-30 Wago管理有限公司 监视和控制装置以及为此的桥模块
CN101213793B (zh) * 2005-06-29 2015-05-20 Abb有限公司 冗余的自动化数据通信网
CN100396003C (zh) * 2005-09-19 2008-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宽带接入设备链路故障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0555976C (zh) * 2006-02-24 2009-10-28 阿拉克斯拉网络株式会社 环形网络和主节点
CN102035708A (zh) * 2009-09-28 2011-04-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02035708B (zh) * 2009-09-28 2014-07-16 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02035701A (zh) * 2009-09-29 2011-04-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02035701B (zh) * 2009-09-29 2014-09-03 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13039506A (zh) * 2018-11-28 2021-06-25 3M创新有限公司 基于因果学习的数据中心基础结构优化方法
CN113039506B (zh) * 2018-11-28 2023-09-08 3M创新有限公司 基于因果学习的数据中心基础结构优化方法
CN113260929A (zh) * 2019-01-23 2021-08-13 西门子股份公司 用于故障安全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节点、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19917B (en) 2001-01-21
US6639893B1 (en) 2003-10-28
CA2267472C (en) 2003-08-19
CA2267472A1 (en) 1999-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6241A (zh) 通信网络系统
CN1229903C (zh) 电力系统保护控制系统及系统构筑方法
CN1802818A (zh) 网络系统、学习桥式节点、学习方法及其程序
CN1197317A (zh)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系统以及分布式控制系统
CN1799012A (zh) 异常处理系统
CN1059535C (zh) 电视接收机
CN1437413A (zh) 通讯系统、通讯设备和通讯方法
CN1592259A (zh) 网络用交换装置、路径管理服务器、网络接口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679279A (zh) 网络系统、生成树构成方法、生成树构成节点和生成树构成程序
CN1685672A (zh) 通信控制方法及系统,数据包转发及监测方法和系统
CN1412973A (zh) 虚拟个人网络服务管理系统及其服务管理器和服务代理器
CN1405986A (zh) 第2层虚拟专用网络中继系统
CN1745529A (zh) 光通信网络系统
CN1502158A (zh) 船舶电气系统
CN1879023A (zh) 电业风暴中断管理
CN1539250A (zh) 机器控制装置及机器控制系统
CN101032137A (zh) 网络系统、节点及节点控制程序、网络控制方法
CN101061464A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程序、模块化系统的运行管理系统和组件选择方法
CN1881884A (zh) 适用于与多通信网络和通信设备通信的服务器
CN1522006A (zh) 数字传送网上不同的数据帧接入和传送的系统和方法
CN1846419A (zh) 自管理媒介信息流
CN1309200C (zh) 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数据接收装置及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517849A (zh) 通过网络设定参数的方法及其主机
CN100344134C (zh) 通信业务控制交换设备
CN1444356A (zh) 数据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