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28190A - 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28190A
CN1228190A CN98800768A CN98800768A CN1228190A CN 1228190 A CN1228190 A CN 1228190A CN 98800768 A CN98800768 A CN 98800768A CN 98800768 A CN98800768 A CN 98800768A CN 1228190 A CN1228190 A CN 1228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ub
block
recording
video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0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志野雅昭
长崎多仁生
加藤泰信
西川正树
大宅升
今井雅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28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81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40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41Flat as opposed to hierarchical combination, e.g. library of tapes or discs, CD changer, or groups of record carriers that together store one title
    • G11B2220/415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RAID]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 G11B5/55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 G11B5/5521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across disk tracks
    • G11B5/5526Control therefor; circuits, track configurations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servo-information transducers and servo-information tracks for control thereof
    • G11B5/553Details
    • G11B5/5547"Seek" control and circui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8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magnetic recording
    • H04N5/781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magnetic recording on disks or dr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17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for bandwidth reduction
    • H04N5/919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for bandwidth reduction by dividing samples or signal segments, e.g. television lines, among a plurality of recording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编辑系统具备用于对多路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装置1、由具有多枚磁盘的磁盘阵列构成的磁盘记录装置2,以及电脑3。磁盘记录装置2生成数据映像,用于对磁盘的记录区域进行管理,使得能够在对各磁盘上记录的子数据块的数据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位置上对各子数据块进行记录,根据该数据块映像,按每一帧将源视频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进行记录,并且使该子数据块分散在多个不同的磁盘上。

Description

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编辑源视频数据的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特别是涉及从磁盘实时地读出记录于任意位置的多路视频数据,以便能够进行更高级的编辑的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背景技术
长年以来,在广播台等编辑现场作为记录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一直使用着磁带。近几年来,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编辑效率,出现了使用能够随机存取的硬盘(HDD)等磁盘媒体的非线性编辑机。又,为了进一步提高存取性能,提出了不是仅仅使用1台硬盘作为进行非线性编辑的记录媒体,而是使用将HDD连接成阵列状而成的磁盘阵列装置。
这种磁盘阵列装置是内装多个磁盘装置(HDD),而且并行操作各磁盘装置,以使读出或写入高速化的装置。在这样的磁盘阵列装置中存储数据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生成多个分割数据,同时从这些分割的数据生成纠错用的数据。然后将这些分割的数据和纠错用的数据分别写入不同的磁盘装置。
反之在从磁盘阵列装置取出数据的情况下,从构成数据的多个分割数据和纠错用的数据所存储的磁盘装置,同时读出多个分割数据和纠错用的数据。由读出的分割数据构成原来的数据,如果没有出错,则原封不动送出。那时,在由于存储分割数据的记录区域受到破坏等缘故,不能够正常读出的情况下,以其他能够正常读出的子数据块和纠错用的数据为基础,恢复正确的数据后送出。
又,磁盘阵列装置可以做成具备恢复功能的装置,即使是在1个磁盘装置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被破坏的磁盘装置换为新的装置,并使用其他装置的数据,恢复被破坏的数据。
采用纠错数据的磁盘阵列装置中,有几种不同的方式。UC伯克莱分校的DavidA.Patterson教授等人将这些方式分类为5级,最早提出RAID(廉价磁盘的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级的说法。下面简单介绍其内容。
RAID-1是将磁盘装置的数据双重化的系统,也称为镜像磁盘(mirrored disk)。在RAID-1,完全相同的数据被存储于2个磁盘装置。RAID-2、3以位(bit)或字节为单位分割输入数据,并存储在多个磁盘装置中。
作为纠错数据,在RAID-2使用汉明码,而RAID-3则使用奇偶校验码。在RAID-4、RAID-5,以扇区为单位将数据交错。RAID-4将奇偶校验码存储于同一磁盘装置,反之,RAID-5则使其分散在多个磁盘装置。
在这些5级的RAID中,通常的磁盘阵列装置中最经常使用的是RAID-3和RAID-5。图64表示RAID-3式磁盘阵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65表示RAID-5式磁盘阵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
在图64所示的RAID-3式盘盘阵列装置中,将输入数据分割为单位字节,并将分割为单位字节的各数据存储于多个磁盘装置。然后,将作为纠错数据的奇偶校验码存储于规定的磁盘装置。在这里,存储对多个磁盘装置中存储的编号1~4的数据的奇偶校验码P1-4,以及对编号5~8的数据的奇偶校验码P5~8。
又,在图65所示的RAID-5式磁盘阵列装置中,将输入数据分割为单位扇区,并将这些数据交错、分散于多个磁盘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个磁盘装置中存储数据A、E、I,在接着的磁盘装置中存储数据B、F、J,再接着的磁盘装置中存储数据C、G以及对数据I~L的奇偶校验码PI-L。然后在接着的磁盘装置中存储数据D、K以及对数据E~H的奇偶校验码PE-H,在最后的磁盘装置中,存储对数据A~D的奇偶校验码PA-D和数据H、L。
使用于这样的磁盘阵列装置的HDD在对记录磁道进行存取时,找到该磁道为止的磁头寻找时间并非大问题。但是,磁头寻找到指定的磁道后,在该位置上等待要读出的数据转过来的时间是一个大问题。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等待时间甚至达到磁盘旋转1周的时间那么长。也就是说,所要读出的数帧份额的数据如果在磁盘上被记录于实际连续的位置上,则这样的情况也许不发生,但是,如果所要读出的数帧份额的数据被记录在实际随机的位置上,则由于磁头的等待时间,就会有不能实时地读出这数帧份额的数据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是在实际连续的位置上记录的某一帧,则能够实时地读出,而记录于实际不连续的位置上的某一帧的情况下,则不能够实时地读出,这样一来,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求有实时性的广播电台及其业务领域,都非常成问题。通常,在广播电台及其业务领域,把保证即使是最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当时处理的上限时间称为保证实时性,特别是在编辑领域,能否保证该实时性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近几年来,在这样的广播电台及业务领域使用的编辑装置中,最好是例如能够实时处理多路视频数据的具有较高编辑功能的编辑装置。已有的磁盘阵列的编辑装置甚至在处理1路数据时也不能进行实时补偿,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这种编辑装置完全不具备对多路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提出了对在磁盘的随机位置上记录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以实现高级编辑的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编辑系统具备:用于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对该记录装置所记录的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装置,以及对上述编辑装置及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用的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记录在能够随机存取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对所述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多路视频流进行重放的记录/重放手段,以及依据将所述1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并向各记录媒体传送,以分别将该分割的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各不相同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将上述各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于当在所述各传送目的地的记录媒体上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旋转等待的时间最少的位置上的规定算法,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所述编辑装置具备按照所述电脑来的编辑指示,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重放的多路视频流进行实时处理,以生成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视频数据处理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具备用于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以及对上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用的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记录在能够随机存取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重放所希望的源视频数据的记录/重放手段,以及使用将所述1帧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并将上述子数据块的数据分散记录于各不相同的多个记录媒体上的第1算法、在对上述各记录媒体的数帧份额的子数据块的存取中对存取上述数帧份额的子数据块的顺序进行调度,以使磁头的寻迹距离为最小的第2算法,和决定记录于上述记录媒体上的各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以使得在所述记录媒体上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第3算法,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所述电脑具有按照编辑操作者的操作,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以从上述各记录媒体实时读出记录于上述多个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的多路源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多路视频流的控制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分割的各子数据块分开记录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在各磁盘上进行记录,使配置所述子数据块的数据的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与邻近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偏离所述磁盘中心的角度差(即偏斜)与1个所述子数据块的起点与终点偏离所述磁盘中心的角度差(即间隙)对应的记录手段、利用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同时重放上述多路视频数据的重放手段,以及根据上述编辑信息对所述重放手段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至少1路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编辑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进行记录,使得从所述磁盘中心看来配置所述子数据块的数据的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与邻近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的角度差(即偏斜)大致为恒定的记录手段、利用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同时重放所述多路视频数据的重放手段,以及根据所述编辑信息对所述重放手段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生成至少1路的视频数据的编辑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根据用于对所述各子数据块进行记录的规定记录算法对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使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记录手段、根据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时使用的所述规定记录算法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以同时重放所述多路视频数据的重放手段,以及根据所述输入手段输入的编辑信息对所述重放手段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生成至少1路视频数据的编辑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后,将所述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进行记录,使得从所述磁盘中心看来配置所述子数据块数据的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与邻近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的角度差大致为恒定的记录手段、生成由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中所希望的帧构成的以帧为单位的编辑流的编辑流生成手段,以及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以将与编辑流生成手段生成的编辑流相应的视频流输出的重放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根据用于对所述各子数据块进行记录的规定记录算法对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使得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记录手段、生成由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中所希望的帧构成的以帧为单位的编辑流的编辑流生成手段,以及根据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时使用的所述规定算法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以将与所述编辑流生成手段生成的编辑流相应的视频流输出的重放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具备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和对该记录装置记录的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重放装置具备将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每一子数据块记录在多个各不相同的磁盘上的记录手段、从所述多个各不相同的磁盘重放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根据重放的多个子数据块数据生成一帧所述源视频数据的重放手段、生成在开始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之前,对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时使用所述多个磁盘中的哪一个磁盘以及如何使用所述磁盘上的记录区域进行管理用的数据块映像的生成手段,以及在将所述多个子数据块记录在所述多个磁盘上时,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对所述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所述编辑装置具有对所述数据记录装置进行控制,以从多个记录媒体实时地读出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记录的源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的编辑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具备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对该记录装置记录的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装置,以及对所述编辑装置及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的电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重放装置具备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一帧像素数据记录在能够随机存取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对所述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多路视频流进行重放的记录/重放手段、以及根据以子数据块为单位在理论上管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使将分割所述1帧像素数据而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记录在所述各记录媒体上时,所述各子数据块记录于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位置上的数据块映像,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所述编辑装置具备根据所述电脑来的编辑指示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重放的多路视频流进行实时处理,生成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视频数据处理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系统是用于对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生成数据块映像,用于理论上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格式化,使对分割一帧所述源视频数据而得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使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位置上的数据块映像生成手段、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生成手段生成的数据块映像,以所述子数据块为单位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手段、生成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随机位置上存在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单位帧编辑清单的编辑清单生成手段,以及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重放与所述编辑清单指定的帧对应的多个子数据块,以生成与所述编辑清单对应的视频流的重放手段。
又,本发明的编辑方法是用于对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并向各记录媒体传送,以将该分割的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各不相同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在各传送目的地的记录媒体上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旋转等待的时间最少的位置上记录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生成由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存在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以帧为单位的编辑清单;重放与所述编辑清单所指定的帧对应的多个子数据块;对作为所述编辑清单指定的每一帧反复进行从所述重放的多个子数据块复原所述1帧的处理,以此生成与所述编辑清单对应的编辑视频流。
本发明的编辑方法是用于对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的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成数据块映像,用于理论上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格式化,使对分割一帧所述源视频数据而得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访问时,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使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位置上;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以所述子数据块为单位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生成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存在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单位帧编辑清单,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重放与所述编辑清单指定的帧对应的多个子数据块,以生成与所述编辑清单对应的视频流。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编辑系统的结构例方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编辑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系统控制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矩阵转换开关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图2的视频处理部的结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音频处理部的结构方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磁盘记录器的结构例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CPU部件的结构例的方框图。
图9表示NTSC制式的情况下的图8的ZBR表的例子。
图10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的图8的ZBR表的例子。
图11(A)、(B)是说明磁盘环、磁道及扇区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2表示ZBR的记录原理。
图13(A)、(B)表示图8的物理地址表的例子。
图14表示图8的数据块映像的格式。
图15表示图8的数据块映像的例子。
图16是说明生成数据块映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寻找时间特性图。
图18是间隙θgap的说明图。
图19是间隙θgap与偏斜θskew的说明图。
图20是多个磁盘环之间的偏斜的说明图。
图21是间隙θgap相对于磁盘环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2是间隙θgap相对于磁盘环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3是间隙θgap相对于磁盘环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4是调度的说明图。
图25是开销的说明图。
图26是说明图7的控制器的调度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说明图7的控制器的第k号数据的配置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说明图27的步骤S31的更加详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9是说明图27的步骤S32的更加详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0是说明图29的步骤S51的更加详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1是说明图29的步骤S52的更加详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2是说明图27的步骤S33的更加详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3是利用图28的处理实现的硬盘上的数据配置的说明图。
图34(A)、(B)是奇偶校验数据的生成的说明图。
图35(A)、(B)是奇偶校验数据纠错说明图。
图36是表示图7的RAID控制器与DMA控制器的更加详细的结构例的方框图。
图37(A)、(B)是图36的RAID的控制器的位变换处理的说明图。
图38是图36的FIFO操作的说明图。
图39是1帧份额的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说明图。
图40是数据包传送块的说明图。
图41是DMA命令的说明图。
图42是图36的数据缓存器中的数据写入状态的说明图。
图43是1帧图像的RAID区域的说明图。
图44是图43所示的1帧图像的子数据块结构说明图。
图45是不存在差错的情况下重放时的DMA命令的说明图。
图46是存在差错的情况下重放时的DMA命令的说明图。
图47是表示图36的RAID控制器的更加详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8是图47的RAID控制器的奇偶校验数据生成处理的说明图。
图49是图47的RAID控制器的数据订正处理的说明图。
图50是表示NTSC制式的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1是表示NTSC制式的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2是表示NTSC制式的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3是表示NTSC制式的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4是表示NTSC制式的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5是表示NTSC制式的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6是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7是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8是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59是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60是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61是表示PAL制式的情况下奇偶校验数据与子数据块的结构例的图。
图62是各帧的子数据块数据在各磁盘上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63是流结构说明图。
图64是已有的RAID的说明图。
图65是已有的RAID的说明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的理想的实施形态加以说明。
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编辑系统的结构例。在该系统中,从源磁带录像机(VTR)9和每日服务器7等输入视频信号进行编辑。该编辑装置1控制磁盘记录器2,进行编辑处理。编辑装置1通过2通道的SDI(串行数据接口:Seria1 Data Interface)向磁盘记录器2传送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又,磁盘记录器2通过SDI分别将6路视频数据和16路音频数据提供给编辑装置1。而且编辑装置1通过SDI向主监控器4、广播缓存器8、源VTR9以及主个人电脑3提供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而编辑装置1向放大器5输出音频信号,从扬声器6发出声音。
另一方面,主个人电脑3使用RS-422通信规约对编辑装置1传送命令,对编辑装置1进行控制。又,编辑装置1也通过RS-422向磁盘记录器2、每日服务器7、源VTR9等传送命令,分别对其进行控制。编辑装置1还可通过主个人电脑3利用以太网进行控制,或对外部装置进行控制。磁盘记录器2通过SCSI(ANSI小电脑系统接口)接受主个人电脑3的控制。
图2表示编辑装置的内部结构例。该编辑装置1由通过控制总线25相互连接的矩阵转换开关部21、视频处理部22、音频处理部23、系统控制部24构成。
如图3所示,系统控制部24具有,通过控制总线25对用于控制矩阵转换开关部21、视频处理部22、音频处理部23等的主CPU121、源VTR9、作为本机存储器的磁盘记录器2以及每日服务器7等各装置进行控制的装置控制CPU122-1~122-3。又,系统控制部24还具有在与主个人电脑3之间进行GUI用的接口处理,或收发参考时间记录的通信CPU124。
如图4时,矩阵转换开关部21是用于切换输入线与输出线的部件。该矩阵转换开关部21具有接收依据SDI格式提供的视频信号或音频信号的12根输入线31-1~31-12。相对于该12根输入线成矩阵形状地配置12根输出线,在各输出线上配置着输出处理器32-1~32-12。输入线31-1~31-12和输出处理器32-1~32-12所对应的12根输出线在图中以×号表示的交叉点连接好。这连接使得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控制部件34能够通过控制总线25接收系统控制部24的主CPU121来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进行控制。
不仅向该输入线提供图1所示的每日服务器7、源VTR9、或磁盘记录器2来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而且也提供视频处理部22处理过的视频信号。控制部件34利用合适地切换交叉点的方法,将这些输入线的一个预定输入提供给12根输出线的输出处理器32-1~32-12的任何一个。输出处理器32-1~32-12进行变换处理,将输入的视频信号变换为SDI格式。输出处理器32-1的输出被作为捕获线的输出提供给主个人电脑3。输出处理器32-2的输出被作为预检线的输出提供给主监控器4。
而在输出处理器32-1~32-12的后级,还设置组合器33-1~33-10,这些组合器33-1~33-10执行将音频处理部23提供的嵌入音频信号重叠于从相应的输出处理器32-3~32-12输入的SDI视频信号上的处理。组合器33-1~33-10的输出作为节目输出线的输出提供给作为本机存储器的磁盘记录器2。还有,所谓嵌入音频信号意味着在SDI格式的数字式视频数据的消隐期作为辅助数据插入的音频数据。
如图5所示,视频处理部22是对矩阵转换开关部21提供的视频数据实施图像变换处理的部件。这里所谓图像变换处理是例如给源视频数据加上特殊效果,或在背景视频信号中插入带有特殊效果的视频信号的动画效果和从背景视频信号向前景视频信号进行映像切换的转变效果的处理,以及将施加了特殊效果的第1视频信号和第2视频信号混合的合成处理等。
该视频处理部22由如下构件构成:从由矩阵转换开关部21输入的SDI格式的信号提取键信号或视频信号(辉度信号与色度信号)的去多路复用器41、对键信号或视频信号提供划出等转变效果用的转换开关部件42、对键信号或视频信号提供3维图像变换等动画效果的特殊效果部件43、将来自转换开关部件42、特殊效果部件43和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视频信号加以混合的混合部件44,以及对去多路复用器41、转换开关部件42、特殊效果部件43、及混合部件44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45。
控制部件45通过控制总线25从系统控制部24接收控制信号,通过未图示的控制线对去多路复用器41、转换开关部件42、特殊效果部件43、及混合部件44进行控制。
去多路复用器部件41具有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1~41-5,这些电路41-1~41-5是用于提取矩阵转换开关部21所提供以SDI格式为基准数据包化的视频信号的电路,根据串行状记录的各视频信号开头记录的同步信号及首部信息提取各数据包数据的有效负荷部的区域内记录的视频信号。转换开关部件42具有对应于控制部件45来的控制命令生成与操作者指定的转变效果对应的划出信号的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52-2。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将生成的划出信号提供给键信号处理电路51-1与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2将生成的划出信号提供给键信号处理电路51-3与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4。
键信号处理电路51-1对应于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提供的划出信号对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1提供的键信号进行处理,或生成新的键信号。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对应于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提供的划出信号对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2提供的视频信号进行处理。
同样,键信号处理电路51-3对应于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2提供的划出信号对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3提供的键信号进行处理,或生成新的键信号。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4对应于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2提供的划出信号对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4提供的视频信号进行处理。
在特殊效果部件43,帧存储器61-1或帧存储器61-2分别存储着键信号处理电路51-3或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4提供的键信号或视频信号。3维地址发生电路63接收来自控制部件45的特殊图像变换的控制指令,发生用于将键信号或视频信号分别变换为3维图像的变换地址,输出到帧存储器61-1、61-2和内插器62-1、62-2。从帧存储器61-1、61-2读出键信号或视频信号时,根据3维地址发生电路63来的变换地址进行控制。内插器62-1、62-2根据3维地址发生电路63来的变换地址,分别实施对帧存储器61-1、61-2提供的键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像素进行空间内插用的处理。
在混合器部件44,混合电路71-1根据内插器62-1提供的经过图像变形的键信号将内插器62-2提供的变形过的视频信号和去多路复用器41-5提供的背景视频信号加以合成。而混合电路71-2根据键信号处理电路51-1输出的、依据划出信号处理过的键信号,将混合电路71-1输出的视频信号与在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依据划出信号处理过的视频信号加以合成。混合电路71-1、71-2输出的视频信号提供给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12根输入线中的2根输入线。
如图6所示,在音频处理部23,分离部件81具有分离器81-1~81-3,这分离器81-1~81-3从矩阵转换开关部21提供的SDI格式的信号分离嵌入音频信号。这些信号是AES/EBU(音频工程协会/欧洲广播联盟)格式的信号。
混合部件83具有将分离器81-1~81-3的输出用可变电阻91-1~91-3调整到规定的电平后相加的加法器92-1,以及将分离器81-1~81-3的输出用可变电阻91-4~91-6调整到规定的电平后相加的加法器92-2。
嵌入电路85进行将加法器92-1、92-2输出的音频数据信号变换为嵌入音频信号的处理,以便能够重叠在SDI格式信号上。嵌入电路85的输出提供给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组合器33-1~33-10,叠加在由输出处理器32-3~32-12变换为SDI格式的视频信号上,提供给磁盘记录器2。
控制部件86通过控制总线25接收系统控制部24来的控制信号对分离部件81、混合部件83和嵌入电路85的动作进行控制。
加法器92-1、92-2的输出通过图1的放大器5从扬声器6输出。
图7表示磁盘记录器2的内部结构例。该磁盘记录器2使用高速实时随机存取用的硬盘管理算法FARAD(“快速随机存取磁盘”)(商标),能够以较少的磁盘对多路数据进行高速随机存取。
在这一结构例中,设置32台硬盘201-1~201-32作为磁盘阵列。作为SPC(SCSI外围控制器)的SCSI控制器202-1~202-16,分别对2台硬盘进行控制。例如SCSI控制器202-1控制硬盘201-1与硬盘201-2,SCSI控制器202-2控制硬盘201-3与硬盘201-4。
又设置缓存器部件203-1~203-8。1个缓存器部件控制2个SCSI控制器,例如缓存器部件203-1控制SCSI控制器202-1与202-2,缓存器部件203-2控制SCSI控制器202-3与202-4。在各缓存器部件203-i(i为任意值,在这里i=1、2、…、8),设置数据缓存器212-i与对其进行控制的缓存器控制器211-i。
又,由CPU部件261的控制器262唯一地规定的串行地址被分配给数据缓存器212-1~212-8,根据这些地址可以指定数据的存储位置。因而,这些数据缓存器212-1~212-8从控制器262看来相当于1个数据缓存器。
又,在该磁盘记录器2可以装备总计36台硬盘,但在本结构例中设置着32台硬盘。
作为对这些硬盘201-1~201-32记录和重放音频数据用的部件,设置着音频部件231-1和231-2,为了重放视频数据,设置有视频部件271-1~271-6。
音频部件231-1和231-2各取相同的结构,分别能够处理8路的音频数据,因此总计能处理16路音频数据。
各音频部件231-i都具有输入输出(I/O)控制器242-i(i=1、2)和DMA控制器241-i。输入输出控制器242-i从图4的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组合器33-1~33-10中的任何一个接收所提供的8路音频信号,对其进行处理后提供给DMA控制器241-i,同时对DMA控制器241-i所提供的最多8路的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然后输出到图4的编辑装置1的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输入线上。
DMA控制器241-i通过DMA总线251将输入输出控制器242-i提供的视频信号提供给缓存器控制器211-1~211-8中的任何一个,使其传送到对应的数据缓存器212-1~212-8。又通过DMA总线25I读取从这些数据缓存器212-1~212-8读出的数据,以进行向输入输出控制器242-i的DMA传送。
在视频部件271-i(i=1、2、…、6),DMA控制器281-i通过DMA总线251在数据缓存器212-1~212-8与RAID控制器282-i之间对视频数据进行DMA传送。
RAID控制器282-i对视频处理器283-i提供的、应该记录于硬盘201-1~201-32的数据进行纠错处理,然后提供给DMA控制器281-i,同时对DMA控制器281-i提供的、从硬盘201-1~201-32重放的数据进行纠错处理,然后输出到视频处理器283-i。关于该RAID控制器282-i的处理将在下面进行详细叙述。
视频处理器283-i进行将输入输出控制器284-i提供的视频数据变换为在RAID控制器282-i一侧进行处理所必需的时钟速率的处理,反之,对RAID控制器282-i提供的重放数据进行变换为输入输出控制器284-i应该处理的时钟速率的处理。
输入输出控制器284-i接收由编辑装置1的矩阵转换开关部21的组合器33-1~33-10中的任何一个提供的视频数据,将其转接提供给视频处理器283-1~283-6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反过来将视频处理器283-I提供的视频数据提供给编辑装置1的输入线。
在这一结构例中,设置6个视频部件271-1~271-6,因此能够处理总计6路视频信号。
CPU部件261具有控制器262和RAM263,通过控制总线252与SCSI控制器202-i、缓存器部件203-i、DMA控制器241-i、输入输出控制器242-i、DMA控制器281-i、RAID控制器282-i、视频处理器283-i,以及输入输出控制器284-i连接,对这些部件进行合适的控制。控制器262对各部件进行控制,在RMA263存储控制器262执行各种处理所必需的软件程序和表数据等。控制器262根据指定的格式参数和如图8所示形成于RAM263的区位记录(ZBR)表301来的数据,生成数据块映像304,又对该数据块映像304进行适当更新。在这里,格式参数包括作为记录、重放单位的1数据块的规模S、该1数据块的数据的分割数n,以及最佳偏斜值θskew等构成。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编辑系统中使用的磁盘记录器中,将作为记录、重放的单位的1数据块作为1视频帧,该1数据块数据的分割数在NTSC制视频信号的情况下取“4”,在PAL制视频信号的情况下取“5”。
控制器262参照数据块映像生成用于对DMA控制器281-i和RAID控制器282-i的操作进行控制的命令。又,控制器262在将被数据缓存器212-i缓存的视频数据或音频数据记录于硬盘201-i时,或将其进行重放时,对磁头的存取顺序进行调度处理,使磁头的移动量为最小。这一调度处理被称为SCAN处理。对于这一SCAN处理将在下面进行叙述。
此外,控制器262还如图8所示生成物理地址表302和分配映像303,并将这些记录于RAM263。
区位记录(ZBR)表301是将硬盘的磁盘环地址与在该磁盘环位置上的1条磁道内使用的扇区数目对应记录的表。图9与图10表示这种ZBR表的例子,图9表示视频信号是NTSC制视频信号的情况下的ZBR表的例子,图10表示视频信号是PAL制视频信号的情况下的ZBR表的例子。
如图11(A)(B)所示,硬盘201-i由多个媒体(磁盘)构成,在各媒体上形成多条磁道。各磁道分为多个扇区,各扇区在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取为512字节的规模。而由离各媒体的中心相同直径的位置上的磁道构成的区域被称为磁盘环。在该磁盘环从外圆周侧到内圆周侧依序连续编号,以此作为磁盘环地址。
各硬盘201-i利用将磁盘的半径方向上的记录区域分割成多个区的区位记录进行格式化。也就是根据离磁盘中心的距离将记录面分为多个区,进行格式化,使外侧的区比内侧的区每一磁道的扇区数目多。在这一实施形态的情况下,如图9、图10、图12所示,从最外圈向最内圈,形成由0001~6000的磁盘环地址规定的6000个磁道,这些磁道各个都以500条为单位分为12个区。而例如图9所示,在0001-0500的磁盘环地址规定的最外圆周一侧的第1区中,每一磁道形成567个扇区,在5501~6000的磁盘环地址规定的最内圆周一侧的第12区,每一磁道的扇区数目是393个。
具体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在该12个区中,最外圆周的第1区和最内圆周的第12区作为一对使用,以下也相同,第2区和第11区、第3区和第10区、第4区和第9区、第5区和第8区,以及第4区和第7区分别作为一对使用。就这样,较靠外圆周侧的区和较靠内圆周侧的区分别作为一对使用,以此可以最有效地使用磁盘的容量。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叙述。
这样,在ZBR表301,由于存储着各区的每一磁道的扇区数目,一旦指定磁盘环地址,就可以决定在该磁道能够使用的扇区数目。还有,在本实施形态的中,能够记录每一扇区128字(1字32位)的数据。
另一方面,图8所示的物理地址表302是使硬盘201-i的逻辑扇区编号(这逻辑扇区编号也称为逻辑数据块地址)与物理地址对应的表。所谓物理地址是指磁盘环编号、媒体编号,以及扇区编号构成的地址。
图1 3(A)、(B)表示物理地址表302的例子。逻辑扇区编号Lki是在各硬盘201-i,全部媒体的各扇区上的连续编号,如图13(A)所示,该逻辑扇区编号Lki可以根据磁盘环编号CYKki、媒体编号MEDki,以及扇区编号SECki指定。图13(B)表示其具体的例子例如逻辑扇区编号2的扇区是磁盘环编号0、媒体编号0、扇区编号2的扇区。从而可以参照该物理地址表302,将逻辑扇区编号变换为物理扇区编号,或是反之将物理扇区编号变换为逻辑扇区编号。
图8的分配映像303是用于管理硬盘201-i的全部媒体(磁盘)的已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的地址的映像。参照该分配映像303,可以检索各磁盘的未记录区域。
数据块映像304是表示在磁盘的哪一个位置上存储着多大规模数据的表上的映像,如图14所示,是管理具有k(不超过数据总数的任意自然数)所表示的数据块编号的每一数据块数据(被记录的数据或重放的数据)在磁盘上的配置位置用的映像。而该数据块编号k所表示的一个数据块数据是例如1帧(规定规模的图像)的视频数据,该视频数据编号k是相对于全部路数的视频数据的各帧数据分别唯一指定的编号(ID编号)。因而,在有视频数据重放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该数据块编号k指定在磁盘上的配置位置。
如图14所示,1帧份额的数据块数据由n个子数据块的数据Dk1~Dkn和1个纠错用的奇偶校验数据Dkp构成,分别记录于不同的硬盘201-i。奇偶校验数据的配置场所由硬盘201-i的磁盘识别编号(ID)Dkp、表示记录奇偶校验数据的区域的记录开始位置的逻辑扇区编号Lkp,以及表示记录奇偶校验数据的区域的大小(规模)的扇区数Skp规定。
同样,编号k的子数据块的配置场所由硬盘201-i的磁盘ID Dki、表示记录子数据块的区域的记录开始位置的逻辑扇区编号Lki,以及表示记录子数据块的区域的大小的扇区数Ski规定。
还有,在这里,n(1帧视频数据的分割数目)可以根据其制式(NTSC或PAL)(数据量)适当决定。将在下面对其加以详述。
图15表示将1440×512像素的NTSC制式的1帧视频数据分割为4个子数据块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数据块映像304的具体例子。在该例子中,数据块编号(帧编号)1所表示的奇偶校验数据P1被记录于从磁盘ID为1所表示的硬盘上的编号0的开始逻辑扇区起567个扇区份额的区域(最外圈的区域)。而该数据块编号1所表示的帧的第1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1被记录于从磁盘ID为2所表示的硬盘上的编号599600的开始逻辑扇区起393个扇区份额的区域(最内圈的区域),以下相同,该帧的第2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2被记录于从磁盘ID为3所表示的硬盘上的编号0的开始逻辑扇区起567个扇区份额的区域(最外圈的区域),第3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3被记录于从磁盘ID为4所表示的硬盘上的编号599600的开始逻辑扇区起393个扇区份额的区域(最内圈的区域),第4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4被记录于从磁盘ID为5所表示的硬盘上的编号0的开始逻辑扇区起567个扇区份额的区域(最内圈的区域)。
1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的大小基本上是1帧数据的1/4的大小,而这1个子数据块的数据未必一定是1帧视频数据的连续的1/4的像素数据构成的数据。当然,该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也可以是1帧视频数据的连续的1/4区域的像素数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像素数据丢损的影响相应增加。因此,在1帧的视频数据中,不是连续的区域,而是多个分散存在的规定区域的像素数据构成的数据包传送块的集合构成1个子数据块。又,各子数据块的大小不一定是相同的。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用图43、图44等加以详细叙述。
下面参照图16的流程图对CPU部件261的控制器262进行的数据块映像304的生成处理加以说明。该数据块映像304的生成处理是在将源视频数据记录于各硬盘上之前进行的。总之,与其说是在物理上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不如说是利用该生成的数据块映像304在理论上进行格式化更加合适。
还有,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必将例如硬盘201-1~201-32一个个加以区别的情况下,只记述为硬盘201。相应处理的硬盘有多个时对于其他硬盘也同样记述。
控制器262预先决定应该记录的视频数据1个子数据块的大小、进行SCAN调度时磁头的平均移动距离La、所使用的硬盘201的磁道的寻找时间Ts(L)、硬盘201的物理格式(磁盘环数、1条磁道中的扇区数、构成磁盘环的媒体的数目)(关于子数据块的大小的决定将参照图27在下面加以叙述),参照这些决定,按照图16所示的步骤S1-S5的顺序决定各子数据块在硬盘201上的位置。
磁头的平均移动距离La由硬盘201的总磁盘环数目Lt与1次扫描处理的存取数N根据下式(1)提供(参照下述图24(C))。
La=Lt/(N-1)    ……(1)
磁道的寻找时间Ts(L)是寻找距离L(磁盘环数目)的函数,其数值由所使用的磁盘驱动器的机械特性决定。图17表示其例子。使用扫描(SCAN)算法将多少个存取请求汇总处理取决于使用该磁盘记录器2的应用程序的特性、该程序所要求的性能,以及能够使用的数据缓存器212的容量等。汇总扫描的存取请求的数目N越大,硬盘的随机存取性能越高,但是存在相反的效果,就是随着所需要的数据缓存器的容量的增加,响应时间也同时增加。
在图16的步骤S1对1个磁盘环内存在的子数据块的数目(Bc)进行计算。1个磁盘环内的扇区总数等于磁道内的扇区总数与媒体数目的乘积。因此,将1个磁盘环内的扇区总数除以存储1数据块的数据所需要的扇区数目,即可求出Bc。
在步骤S2求间隙θgap,间隙θgap是从光盘的中心看子数据块的开头扇区与末尾扇区时的角度差。例如图18所示,以阴影标示的子数据块,其开头是磁道“1”的扇区“0”,其末尾是磁道“2”的扇区“6”,因此其间隙θgap是圆周的5/12、即5π/6弧度。
以上述数据为依据在步骤S3求偏斜θskew。这里所谓偏斜θskew,如图19所示是指从磁盘中心看硬盘201上的相邻的子数据块的开头之间的、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差。首先,将在1个子数据块的写入或读出结束的时刻磁头的位置作为起点,在从这里开始在半径方向上向例如内圆周侧移动L个磁盘环份额的位置(磁道)上,数据的开头到达圆周方向的相同的角度的时间Td(L)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式(2)。
Td(L)=(L·Bc·θskew+θgap+2·m·π)/ω    ……    (2)
其中,L是寻找距离,其单位是磁盘环数目,Bc是1个磁盘环内存在的子数据块数目,θskew是偏斜,其单位是弧度,θgap是间隙,其单位是弧度,ω是硬盘201的旋转速度(弧度/秒),m是使Td为正数的任意整数。
图20说明关于硬盘201的上式(2)的意义。在图20中,现在正好对子数据块“0”的存取结束。这时,从中心看来磁头处于角度A的方向上。现在,如果考虑再次对同一子数据块“0”进行存取,则必须等待磁盘旋转过间隙θgap,因此就有θgap/ω的等待时间。
而为了存取比子数据块“0”靠内n磁道(子数据块)的子数据块“n”的开头,必须等待硬盘从子数据块“0”的开始位置旋转n个子数据块的偏斜的和(nθskew)的角度,为此需要nθskew/ω的时间。由于硬盘旋转着,数据的开头将在这样得到的时间加上旋转周期Trot的整数倍的时刻到达磁头存在的位置。n个子数据块的移动用磁盘环数目讲,相当于n/Bc磁盘环的移动,因此以磁盘环数目为横轴,以数据开头到达为止的等待时间为纵轴作曲线,则得到图21所示的曲线。越是使偏斜θskew加大则图21的直线族的斜率越大。
还有,上述议论假设从中心看磁头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角度)与对中心的距离无关,为恒定的。实际上位置取决于磁头的机构,并不是准确的恒定值,但是其影响非常小,因此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如图21所示,利用上述式(2),在各磁盘环可以得到子数据块的开头到达磁头下面的时间。但是由于在该时间内磁头必须移动到所希望的磁盘环,所以等待时间是在寻找后数据块的开头首次出现的为止的时间。这就是寻找和旋转等待两方面都加以考虑的开销时间Td(L)。图22表示其例子,下式(3)表示其定义。实际开销时间(等待时间)Td(L)在图22以粗线表示。而寻找时间Ts(L)的函数以虚线表示。图中Trot是1旋转周期。
在步骤S3-1,求以式(2)与图21中m=0的直线方程式,即下式(3)表示的方程式。
Td(L)=(L·Bc·θskew+θgap)/ω    ……(3)
接着的步骤S3-2、S3-3及S3-4选择偏斜θskew,使这直线经常处于寻找时间Ts(L)上方(也就是比Ts(L)长),并且大致靠近寻找时间Ts(L)。
也就是说,在步骤S3-2控制器262将偏斜θskew初始设定为0,在步骤S3-3,将寻找时间Ts(L)与开销时间Td(L)的长短加以比较。在判断为寻找时间Ts(L)比开销时间Td(L)短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4,控制器262使偏斜θskew递增δ。然后回到步骤S3-3,再度将寻找时间Ts(L)与开销时间Td(L)的长短加以比较。
如上文所述那样,反复进行步骤S3-3和步骤S3-4的处理,直到寻找时间Ts(L)与开销时间Td(L)相等或是比后者长。在步骤S3-3判断为寻找时间Ts(L)与开销时间Td(L)相等或是比后者长的情况下,相当于求出了图22中与寻找时间Ts(L)最接近,而且处于其上方的m=0的直线的偏斜(偏斜θskew)。
步骤S4、S5用如上所述得到的偏斜θskew和间隙θgap在硬盘201的全部区域决定各子数据块在磁盘上的位置。步骤S4首先将物理地址(磁盘环/媒体/扇区)的指针初始化为(0/0/0)。接着的步骤S5是对全部子数据块反复进行的循环,该循环中,首先在步骤S5-1参照物理地址表302,从物理地址得到逻辑扇区编号,在步骤S5-2把这个编号和物理地址等信息写入数据块映像304。
到这里为止的处理结束之后,就准备下一数据块的处理,在步骤S5-3更新物理地址的指针Ppa。在步骤S5-4,判断是否对全部子数据块进行过步骤S5-1-步骤S5-3的处理,如果尚未进行过,就对尚未进行过处理的子数据块进行步骤S5-1~步骤S5-3的处理。在这里,第n号子数据块在硬盘201上的配置区域为
(1)在分配的子数据块的后面(在从外围一侧起依序分配的情况下是内侧,在从内圈起依序分配的情况下是外围侧),
(2)并且以与第0子数据块的开头的角度差最接近Nθskew的扇区为开头的区域。
这样执行上述流程,能够生成图14及图15所示的数据块映像304。而且在生成该数据块映像304时,实际视频数据和奇偶校验数据还没有记录于磁盘上。总之,实际是,在将视频数据记录于磁盘上之前,已经生成了图14及图15所示那样的数据块映像304。
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块映像304可以说是用于按照该预先生成的数据块映像304在理论上将磁盘上的记录区域格式化以便能够记录视频数据及奇偶校验数据的数据。换句话说,所谓数据块映像304可以说是用于按照数据块映像304对磁盘上的记录区域进行预约以便能够记录视频数据及奇偶校验数据的数据。
因此,图15所示的数据块映像的例子表示,预约磁盘的记录区域,以便在离磁盘ID为1、硬盘的编号为0的开始逻辑扇区567个扇区的区域(最外围的区域)记录数据块编号(帧编号)1表示的帧的奇偶校验数据P1,又,预约磁盘的记录区域,以便在离磁盘ID为2、硬盘的编号为599600的开始逻辑扇区393个扇区的区域(最内圈的区域)记录数据块编号1表示的帧的第1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1,下面相同,预约磁盘的记录区域,以便在离磁盘ID为3、硬盘的编号为0的开始逻辑扇区567个扇区的区域(最外围的区域)记录该帧的第2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2,预约磁盘的记录区域,以便在离磁盘ID为4、硬盘的编号为599600的开始逻辑扇区393个扇区的区域(最内圈的区域)记录第3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3,预约磁盘的记录区域,以便在离磁盘ID为5,硬盘的编号为0的开始逻辑扇区567个扇区的区域(最内圈的区域)记录第4号子数据块的数据S1-4。
下面对保证本实施形态的实时性时应该考虑的最坏的开销时间加以说明。
图23表示配置如图19所示各子数据块的磁盘的开销时间。横轴表示寻找距离、即磁头移动时横切过硬盘201的磁盘环数目L,纵轴表示为此所需要的时间Td(L)。点划线为寻找时间Ts(L),实线为总的开销时间Td(L)。由于开销时间是寻找时间Ts(L)与旋转等待时间Trd之和,所以实线与点划线的差就是旋转等待时间Trd。
通常存取请求是对硬盘201上的所有的地方发生的。在以1次扫描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如图24的(A)和(B)所示,分布有偏差,反之则如图24(C)所示,分布均匀。在图24的例子中,由于磁头在6个存取请求之间移动,所以发生5次随机存取并伴随发生开销时间。对于其每一次都发生图22的粗线表示的开销时间。对于这5次随机存取的开销时间的总和为最坏的是如图23所示,开销时间的函数Td(L)为上凸的情况下,如图24(C)所示,所有的存取均匀分布的时候。在分布有偏差时,开销时间的总和比这小。换句话说,磁头的平均移动距离La(=L/5)上的开销时间反复发生时,开销时间的总和最坏(最大)。
在图16所示的步骤S3,选择偏斜θskew,使上式(2)提供的旋转等待直线族中有1根处于寻找时间Ts(L)的上方,并且务必与其接近。借助于此,可以在距离La附近减小Td(L),并且可以减小最坏的开销时间Tmax。
图25是采用使用上述方法的(使用FARAD(商标)方式的)算法的情况下的开销时间长度的图解。如该图所示,与依照存取发生的顺序进行的已有的方法相比,将多个存取汇总,在汇总的环围中从外围到内圈依序进行存取,又反之从内圈到外围依序进行存取,这样进行的扫描方式中,可以使寻找时间减少,也可以使开销时间相应减少。但是与已有的情况相比,这种扫描方式虽然也能够使寻找时间缩短,却不能使旋转等待时间缩短。而与此相比,在上述方法(FARAD(商标)方式)中,不仅能够与扫描方式一样使寻找时间缩短,而且也能够时旋转等待时间缩短得比已有的情况(扫描方式的情况)短,从而能够将总开销时间缩短得比扫描方式时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适当地(偏斜θskew与间隙θgap对应地)选择偏斜θskew和间隙θgap,可以将磁头的平均移动距离La上的开销时间Td(L)抑制于最低限度,以此可以减小旋转等待时间。
在图16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中,子数据块的大小是给定的值,但是子数据块的大小可以在某种程度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使偏斜θskew与间隙θgap两者发生变化,所以能够在平均移动距离La附近更加细致地控制直线的位置,使其靠近寻找时间。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加以详细叙述。
利用上面所述方法,子数据块之间的移动带来的开销时间大大改善。但是在子数据块大,跨越多条磁道或多个磁盘环时,也必须考虑伴随磁道变更的时间和向相邻的磁盘环移动的时间。由于磁道变更和向相邻的磁盘环的移动所需要的时间分别都是固定的,所以能够在磁道之间或磁盘环之间预先形成偏斜,使数据在经过该时间后正好到达磁头下面,以抑制随着磁道的变更或磁盘环的移动而在子数据块内产生长时间的旋转等待的情况。
下面对控制器262调度决定磁道的存取顺序,以使磁头的移动量为最小的SCAN算法(扫描算法)加以说明。图26表示依据该SCAN算法的调度处理的流程图。在步骤S11,控制器262对SCSI控制器202加以控制,使硬盘201的磁头向磁盘环“#0”移动。接着转移到进行实际调度的步骤S12。
在步骤S12,步骤S12-1中控制器262从时间上在前的(旧的)开始,依序从内藏N个存取请求的存取请求缓存器(未图示)读入。主个人电脑3提供的存取请求以输入的顺序保持于该存取请求缓存器。在1个存取请求缓存器中记述着应该存取的子数据块的编号和使用于数据传送的数据缓存器212的开头地址。又,个数N是主个人电脑3预先提供的常数。
在步骤S12-2,控制器262参考数据块映像,就N个存取请求的每一个了解应该存取的子数据块的物理地址(磁盘环编号、媒体编号、扇区编号)。接着在步骤S12-3,将这N个存取请求按照从小磁盘环编号起的顺序(从外围一侧到内圈一侧)重新排列。利用这一操作实现SCAN算法的调度。
在步骤S12-4,将重新排列的这些存取请求按照从磁盘环编号小起的顺序通过SCSI控制器202传送到硬盘201,进行实际存取和数据传送。发出1个子数据块份额的存取指示之后,在步骤S12-5等待数据传送完成,接着发出下一个存取指示。在步骤S12-6判断是否完成了全部请求的传送,在还有尚未传送的请求时,返回在步骤S12-4,进行相同的处理。对此反复进行N次,在步骤S12-6判断为N个存取请求的处理已经完成。
接着,在步骤S12-7将N个存取请求的处理已经完成的情况通知主个人电脑3,与该N个存取请求有关的一连串处理结束。
还有,在最后的步骤S12-8,判断是否存取请求已经全部处理过,存取请求缓存器已空。在还有存取请求的情况下,控制器262返回步骤S12-1,取出接着的N个存取请求继续进行处理。如果存取请求缓存器中没有N个请求,则在该步骤等待,直到存储了N个请求,存储了N个请求后,才返回步骤S12-1,进行相同的处理。
又,控制器262决定子数据块的大小和子数据块的记录开始位置,以使从硬盘201的外侧到内侧间隙θgap和偏斜θskew大致为固定值,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存取的实时性。实际上,控制器262生成数据块映像304,使得从硬盘201的外侧到内侧的全部区域中间隙θgap和偏斜θskew大致为固定值。
接着,参照图27~图32,对控制器262将第k号的子数据块配置于规定的硬盘201的规定的磁道上的情况下的处理顺序加以说明。
首先,在步骤S31,从全部m个(在图7的实施形态的情况下,m=32)硬盘201选择存储作为纠错用的数据的奇偶校验数据及n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的总计n+1个硬盘201。在该例子中,首先选择存储奇偶校验数据的硬盘201,接着选择从内圈一侧依序配置子数据块数据的硬盘201和从外围一侧依序配置子数据块数据的硬盘201。
在将1~n的编号加在各子数据块上时,从内圈一侧依序在硬盘201配置奇数编号的子数据块,从外围一侧依序在硬盘201配置偶数编号的子数据块。还根据数据把配置的磁盘201错开进行选择,以使子数据块不集中配置于少数硬盘201上。
图28是表示图27的步骤S31的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在该图28中,k是数据编号,k=1、2、…,m是硬盘数目,n是数据分割的数目,i=1、2、…、n。亦即在步骤S41,选择下式(4)表示的j号硬盘201作为配置奇偶校验数据的硬盘201。
j=MOD(k-1,m)+1                            ……(4)
其中,MOD是计算以m(硬盘201的总数)除k-1的余数的算符。
利用这一处理,在例如现在以32为硬盘201的数目时,以j=1、2、3、…、31、32、1、2、…的顺序选择各硬盘201。
接着,在步骤S42,选择下式(5)所表示的j号硬盘201作为从内圈一侧起依序配置第i号(i=1、3、5、…)子数据块数据的硬盘201。
j=MOD(k+i-1,m)+1                          ……(5)
借助于此,在例如i=1的情况下(记录第1号子数据块的情况下),以j为2、3、4、…、32、1、2、…的顺序选择硬盘201,在i=3的情况下(记录第3号子数据块的情况下),以j为4、5、6、…、32、1、2、…的顺序选择硬盘201。
接着进入步骤S43,选择上式(5)所表示的j号硬盘201作为从外围一侧起依序配置第i号(i=2、4、6、…)子数据块数据的硬盘201。
借助于此,在例如i=2的情况下(记录第2号子数据块的情况下),选择j为3、4、5、…、32、1、2、…的硬盘201,在i=4的情况下(记录第4号子数据块的情况下),依序选择j为5、6、7、…、32、1、2、…的硬盘201。
这样将外围一侧的磁道与内圈一侧的磁道交互配对使用,可以使较靠内圈一侧的子数据块的规模比较靠外围一侧的子数据块的规模小,可以使各子数据块的间隙θgap为一定值。
在图28所示的流程图中,交叉确定从内圈一侧起依序配置的子数据块和从外围一侧起依序配置的子数据块,但是如果保持平衡,则不交叉也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子数据块按其顺序从内圈侧起依序配置在硬盘201上,接着将剩余的子数据块依序从外围侧起配置在硬盘上。
又,如果子数据块不集中于少数硬盘201上,则不选择上述式(4)和式(5)所表示的第j号的硬盘201也没有关系。例如,由内圈侧起依序配置子数据块的硬盘201从不大使用内圈的硬盘201中选择,而由外围侧起依序配置子数据块的硬盘201从不大使用外围的硬盘201中选择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无论如何,奇偶校验数据从步骤S41选择的硬盘201上的外围侧起依序配置。
如上文所述那样进行后,一旦决定了硬盘201就返回,接着进入图27的步骤S32。
在步骤S32,在所选择的各硬盘201上决定开始配置奇偶校验数据及子数据块的数据的开始逻辑扇区。
图29是表示确定该开始逻辑扇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51,就从外围侧依序配置奇偶校验数据的硬盘201求开始逻辑扇区的地址Lkp。
图30是表示图29的步骤S51的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61,作为配置子数据块(现在的情况下是奇偶校验数据)的磁道,选择未配置子数据块(奇偶校验数据)的未配置区域中的最外围的磁道。未配置区域可以从分配映像303了解到。由该映像确定物理扇区地址的磁盘环编号(CYLki)、媒体编号(MEDki),并参照ZBR表了解该配置处每一条磁道的扇区数目(Tki)。
接着在步骤S62,根据磁盘环编号(CYLki)和最佳偏斜(θskew),利用下式(6)求步骤S61所选择的、未配置区域中最外围磁道(磁盘环编号CYLki)的开头与物理上最外围的磁道(记录第一子数据块数据的磁道)(磁盘环编号为0的磁道)的开头之间(两磁道之间的磁盘环数为CYLki)所成的角度θki。
θki=θskew×CYLki                             ……(6)
其中,当θki>2π时,重复进行θki=θki-2π的处理,直到θki<2π为止。
接着进入步骤S63,根据在式(6)求出的角度θki和每一磁道的扇区数目Tki,利用式(7)求扇区编号(SECki)。
SECki=ROUNDUP(Yki×θki/2)                    ……(7)
其中,ROUNDUP表示将小数部分进位求整数的算符。
接着在步骤S64,参照物理地址表302(图13),根据在步骤S61~步骤S63求出的物理扇区地址(CYLki、MEDki、SECki)确定逻辑扇区地址(Lki)(现在的情况下为Lkp),然后返回。
接着进入图29的步骤S52,就从内圈侧依序配置的全部硬盘201,分别求其开始逻辑扇区的地址Lki(i=1、3、5、…)。
图31是表示图29的步骤S52的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最初,在步骤S71,参照物理地址表302(图13),选择未配置区域的最内圈磁道作为配置子数据块的磁道。借助于此,确定物理扇区地址的磁盘环编号(CYLki)、媒体编号(MEDki),并参照ZBR表301,了解该配置处每一条磁道的扇区数目(Tki)。
接着在步骤S72,求步骤S71所选择的、未配置区域中最内圈磁道开头与物理上最内圈磁道(记录第一子数据块的数据的磁道)开头之间所成的角度θki,并在步骤S73求扇区编号(SECki)。然后在步骤S74,从求得的物理扇区地址(CYLki、MEDki、SECki)确定逻辑扇区地址(Lki),再返回。上述步骤S72~步骤S74的处理,除了对磁道不是从外围侧,而是从内圈侧依序选择以外,其他的基本上与图30的步骤S62~步骤S64的处理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接着进入图29的步骤S53,对从外围侧依序配置的全部硬盘201分别求各磁盘的开始逻辑扇区地址Lki(i=2、4、6、…)。这里的处理步骤参照图30的流程图,与上述情况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其说明。然后,处理一结束就返回。
在图29~图31所示的处理中,在从外围侧起依序将子数据块配置于各磁道时,从未配置区域中的最外围的磁道中选择配置子数据块的磁道,在从内圈一侧起依序将子数据块配置于各磁道时,从未配置区域中的最内圈的磁道中选择配置子数据块的磁道,但不是一定要选择最外围磁道或最内圈磁道。其原因在于,例如ZBR制格式中,如果是同一区,每一磁道的扇区数也是相同的,而且各子数据块的大小及间隙的值不变。
如上所述进行,求开始逻辑扇区地址,接着进入图27的步骤S33,确定奇偶校验数据和各子数据块的大小。关于确定子数据块大小时的处理步骤,参照图32的流程图在下面加以叙述。
下面考虑各子数据块(包含奇偶校验数据的情况)的规模应该有多大。首先,各子数据块的规模的和,等于原来的1个数据块数据的规模。也就是说,以Ski(i=1、2、3、…、n)表示各子数据块的规模(扇区数),以S表示原来的1个数据块数据的规模(扇区数),则S表示为下式(8)。
Sk1+Sk2+…+Skn=S                                 ……(8)
另一方面,要使各子数据块的读出时间或写入时间相等,必须是各子数据块的间隙θgap的值相等。即,下列式(9)必须成立。
Sk1/Tk1=Sk2/Tk2=…=Skn/Tkn                    ……(9)
在上式(9)中,Tki(i=1、2、3、…、n)是配置第i号子数据块的磁道的扇区数。
由式(8)和式(9),使各子数据块的间隙θgap值保持恒定的各子数据块的扇区数Ski可用下式(10)给出。
Ski=S×Tki/T                                    ……(10)
其中,T=Tk1+Tk2+……+Tkn。
实际上,扇区数Ski以整数给出,因此各子数据块的规模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
另一方面,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Skp在各子数据块的规模已经确定时由下式(11)给出。
Skp=MAX(Sk1、Sk2、…、Skn)                          ……(11)
在式(11)中,MAX是在子数据块规模Sk1~Skn中求最大的一个的算符。
奇偶校验数据由图27的步骤S31及步骤S32保证配置于硬盘201的外围起的磁道上,所以显然可知下式(12)成立。
Sk1/Tk1=Sk2/Tk2=…=Skn/Tkn=Skp/Tkp                ……(12)
这里,Tkp是配置子数据块Skp的磁道的扇区数。实现上述确定子数据块的规模的步骤的流程图示于图32。首先,在步骤S81,求与配置n个子数据块的配置处对直的磁道中每一条磁道的扇区数Tki(i=1、2、…、n)的和T。接着就变数i从1到n进行上述式(10)表示的运算,求各子数据块的规模Ski(i=1、2、…、n)。
接着,进入到步骤S82中,进行用前述式(8)表示的运算,并判定在步骤S81中求得的各子数据块的规模Ski的和是否等于原来的1数据块的数据的规模S。在判定各子数据块的规模Ski的和不等于原来的1数据块数据的规模S的场合,进入到步骤S83中,使各子数据块的规模Ski稍微增减,以便与原来的1数据块数据的规模S相等。然后,返回到步骤S82中并重复步骤S82和步骤S83的处理,直到判定与原来的1数据块的数据规模S相等相等为止。
另一方面,在步骤S82中,在判定各子数据块的规模Ski的和与原来的1数据块的数据规模S相等的场合,进入到步骤S84中,并求出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Skp。也就是说,以子数据块的规模Ski中最大的规模作为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Skp。
步骤S84的处理一结束就返回。因此,图23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33的处理结束,并且全部的处理结束。
如前所述,在各硬盘201中,减小配置在内周侧的子数据块的规模,增大配置在外周侧的子数据块的规模,以便各子数据块的间隔θgap固定。
图33表示如前所述分配在硬盘201上子数据块的例。这里,取硬盘201的数量m为6、子数据块的数量n为4。
将第1个帧的奇偶校验数据配置在硬盘201-1上,并将与其对应的4个子数据块分配在硬盘201-2到201-5上。使配置在硬盘201-1上的奇偶校验数据和配置在硬盘201-3、201-5上的子数据块进入到最外周磁道上,并使配置在硬盘201-2、201-4上的子数据块进入到最内周磁道上。
此外,分别用靠外周、靠内周、靠外周、靠内周、靠外周的顺序,使第2个帧的奇偶校验数据进入到硬盘201-2上,并使与其对应的4个子数据块进入到硬盘201-3到201-6上,此外,分别用靠外周、靠内周、靠外周、靠内周、靠外周的顺序,使第3个帧的奇偶校验数据进入到硬盘201-3上,并使与其对应的4个子数据块进入到硬盘201-4到201-6和硬盘201-1上。以下同样地配置各帧的数据,将最后的数据配置在例如硬盘201-3到201-6和硬盘201-1的磁盘环的大致中间。
如果集中注意力在1个硬盘201上观察这样配置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则因各子数据块的间隔θgap和偏斜θskew的值几乎相同,所以各子数据块的读出和写入所要的时间大致恒定。
如上所述,在前述实施形态中,能不限于硬盘201上的数据存储处,使实际进行读出或者写入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的时间固定。
此外,在前述实施形态中,在对数据进行存取的场合,虽然做成从外周向内周方向进行扫描,但也可以做成从内周向外周方向进行扫描。这种场合,可使磁头从内周向外周移动,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存取时设定最佳的偏斜。
接着,对生成RAID控制器282的奇偶校验数据,并利用该数据校正差错的场合的操作进行说明。如图1 5所示,例如使记录在外周的子数据块的规模比记录在内周的子数据块的规模大,并将1个数据块分割成子数据块#1到子数据块#4,共4个。
设定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等于分割所得子数据块中最大规模子数据块的规模。
基本上由各子数据块的第j个数据生成第j个奇偶校验数据Pj。如图34(A)所示,在j的值小的场合,因存在对应于全部子数据块的第j个数据,所以从全部的子数据块#1到子数据块#4的数据生成奇偶校验数据Pj。另一方面,如图34(B)所示,当j大于某个程度时,在子数据块#1、子数据块#3中不存在第j个数据。
这种场合,根据第j个数据,从规模在j以上的子数据块#2、子数据块#4生成奇偶校验数据Pj。或者在子数据块#1、子数据块#3中附加预先规定的数据,也能从全部的子数据块的数据生成奇偶校验数据Pj。此外,虽然在发生奇偶校验数据的算法中有各式各样的种类,但这里因没有必要,所以省略对其进行详细地说明。
接着,对校正数据差错的场合的操作进行说明。即,在例如规定的子数据块的第j个数据出错的场合,基本上用其它的子数据块的第j个数据和奇偶校验数据进行纠错。如图35(A)所示,例如在j小的场合,因从全部的子数据块的第j个数据生成奇偶校验数据,所以用奇偶校验数据的第j个数据和没有错误的子数据块#1到子数据块#3的全部的第j个数据,对有错误的子数据块#4的第j个数据进行纠错。
另一方面,如图35(B)所示,当j的值大于某个程度时,因从规模大于j的子数据块的第j个数据开始生成奇偶校验数据,所以使用规模大于j的子数据块中的没有错误的子数据块#2和奇偶校验数据,对有错误的子数据块#4的第j个数据进行纠错。
在本实施形态中,实时进行这种奇偶校验数据的生成和使用奇偶校验数据的纠错处理。图36表示进行这种处理的部分的结构。
如图36所示,视频部件271-1的RAID控制器282-1具有使数据仅延迟1信息包传送块的延迟元件401-1到403-1。RAID控制器282-1由视频处理器283-1通过10位总线从供给的象素数据生成奇偶校验数据,并通过32位总线供给FIFO404,同时通过32位总线将象素数据供给FIFO405-1。此外,RAID控制器282-1对通过64位总线和FIFO406-1从DMA控制器281-1供给的象素数据(重放数据),进行基于奇偶校验数据的纠错处理,并以10位象素数据为单位提供给视频处理器283-1。
图37(A)、(B)表示RAID控制器282-1的10位数据和32位数据的变换处理的例。如图37(A)所示,在设定第1模式的场合,当RAID控制器282-1由视频处理器283-1以10位为单位供给数据时,将该10位为单位的数据分成3个集合,在第1个和第2个10位的数据间插入1位伪数据0,在第2个和第3个10位的数据间也插入伪数据0,共计成为32位的数据。与此相反,在由总线供给32位的数据的场合,忽略第11个和第22个位,并按其前后每10位数据3等分后进行处理。此外,如图37(B)所示,在设定第2模式的场合,RAID控制器282-1忽略用10位输入的数据中的低端2位,组合成4组的8位的数据,成为32位的数据。与此相反,在输入32位数据的场合中,附加2位的伪数据,成为10位的数据。
通过FIFO404-1到406-1使图36的RAID控制器282-1和DMA控制器281-1相互连接。用32位总线构成FIFO404-1到406-1的RAID控制器282-1侧,用64位总线构成DMA控制器281-1侧。因用32位构成各FIFO,所以例如FIFO404-1通过64位总线的例如高端的32位总线将首先输入的32位奇偶校验数据输出到DMA控制器281-1中,通过64位总线的低端的32位总线将接着输入的32位奇偶校验数据提供给DMA控制器281-1。
FIFO405-1也与FIFO404-1相同,通过64位总线的MSB侧的32位总线,将由RAID控制器282-1供给的开头32位象素数据输出到DMA控制器281-1中,接着通过64位总线的LSB侧的32位总线,将接着输入的32位象素数据输出到DMA控制器281-1中。
另一方面,如图38所示,利用分别具有32位容量的FIFO406A-1和406B-1,构成通过64位总线将由DMA控制器281-1供给的象素数据(重放象素数据)提供给RAID控制器282-1的FIFO406-1。通过64位总线的MSB侧的32位总线,将由DMA控制器281-1供给的象素数据提供给FIFO406A-1,通过LSB侧的32位总线,将供给的象素数据提供给FIFO406B-1。并且,在通过32位总线将存储在FIFO406A-1中的象素数据提供给RAID控制器282-1后,接着读出存储在FIFO406B-1中32位的象素数据,并通过32位总线提供给RAID控制器282-1。
将RAID控制器282-1连接到64位的DMA总线251上。此外,将FIFO407-1连接到32位的控制总线252上,并通过控制总线252将输入的命令输出到RAID控制器282-1中。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与视频部件271-1相同地构成视频部件271-2到视频部件271-6。
在板421-1上设置3块SCSI板431-1到431-3。并且,在SCSI板431-1上设置用S-DRAM构成的缓存器212-1,利用缓存器控制器211-1控制其输入输出。通过32位总线将2个SCSI控制器202-1、202-2连接到缓存器控制器211-1中,SCSI控制器202-1控制2台硬盘201-1、201-2。此外,SCSI控制器202-2控制2台硬盘201-3、201-4。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与SCSI板431-1相同地构成SCSI板431-2、431-3。此外,也与板421-1相同地构成板421-2、421-3。因此,在这种结构例中,利用1块板421-i能控制器12台的硬盘201,因设置3块板,所以具有能控制共计36台硬盘201的功能,但是,实际上连接32台硬盘201。
如前所述,虽然将1帧的图像数据区分成例如4个子数据块,但将这种子数据块进一步区分成以128字的图像数据为单位的信息包传送块,并执行奇偶校验数据的生成和利用该数据的纠错处理。
也就是说,如图39所示,利用1440×512象素构成MTSC制式的1帧图像数据。用10位的亮度(Y)数据和10位的色差(U或者V)数据构成1个象素。
因用32位构成1个字,所以在1个字中能配置3个10位的亮度数据。并且,如图37(A)所示,在3个亮度数据间附加2位伪数据,结果由1个字能配置3个象素的数据。如图40所示,由这种观点出发,在1个信息包传送块中配置384象素的数据。
但是,在考虑利用10位的亮度数据和10位的色差数据构成1个象素的数据时,配置在1个信息包传送块(128字)的象素数,因能在1个字中配置1.5个象素,所以能配置129个象素的数据。
此外,如图40所示,这里为了简单起见,考虑用10位的亮度数据构成1个象素,并在1个信息包传送块中配置384个象素。
如前所述,图36的DMA控制器281在RAID控制器282和数据缓存器212之间进行以信息包传送块为单位的DMA传送。图41表示通过控制总线252从控制器262供给DMA控制器281中的DMA命令的例。这个例子表示对数据缓存器212从RAID控制器282DMA传送应该记录的象素数据的场合的命令的例。
如图41所示,由命令和操作数构成这种DMA命令,在操作数中保持应该记录象素数据的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在命令中规定传送信息包传送块的次数(循环数)。
此外,作为这种命令除循环数外,当然也能是配置指令各种控制的命令。例如,在对于RAID控制器282的命令中设定RAID比。
例如,如图40所示,按每1信息包传送块从左上到右下方向顺次地将1帧的象素数据划分为A0、B0、C0、D0、A1、B1、C1、D1、……那样。用如图41所示的DMA命令,将这种信息包块传送到指令传送到图36的DMA控制器281中时,DMA控制器281在其FIFO501-1中接收这种命令,并如图42所示,对数据缓存器212,进行数据的写入。
也就是说,如图41所示,在命令中对应于4个子数据块在其操作数中规定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到d0,此外,将作为对应于这4个子数据块的奇偶校验数据的应该记录的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p0记录在操作数中。而且,记录循环数n作为命令。如图42所示,这种场合,将信息包传送块A0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中。将信息包传送块B0写入到地址b0中,将信息包传送块C0写入到地址c0中,将信息包传送块D0写入到地址d0中。并且,将对应于4个子数据块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中第一个1个信息包传送块份额的奇偶校验数据P0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p0中。
接着,将信息包传送块A1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128(字)中,将信息包传送块B1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b0+128中,将信息包传送块C1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c0+128中,将信息包传送块D1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d0+128中。并且,将奇偶校验数据P1写入到地址P0+128中。
下面,同样将数据A0、A1、A2、……A(n-1)写入到从地址a0开始的连续的区域中,将数据B0、B1、B2、……B(n-1)写入到从地址b0开始的连续的区域中,将数据C0、C1、C2、……C(n-1)写入到从地址c0开始的连续的区域中,将数据D0、D1、D2、……D(n-1)写入到从地址d0开始的连续的区域中,并且,将奇偶校验数据p0到P(n-1)写入到从地址P0开始连续的区域中。
图43表示用4∶1的RAID传送1帧的图像的象素数据的区域R1和进行2∶1的RAID的区域R2的范围。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的“n∶m的RAID”是表示将源视频数据分割成n个子数据块的数,并从该分割所得n个子数据块生成m个奇偶校验数据的RAID算法。因此,“4∶1的RAID”是从4个子数据块生成1个奇偶校验数据的RAID算法。
如图43所示,用4∶1的IRAID传送A0、B0、C0、D0、A1、B1、C1、D1、……,An、Bn、Cn、Dn的连续的信息包传送块。并且,用2∶1的RAID传送与其连续的区域R2的信息包传送块A(n+1)、C(n+1)、A(n+2)、C(n+2)、…,Ar、Cr。
前述的信息包传送块Ai、Bi、Ci、Di分别构成第1到第4子数据块。
也就是说,如图44所示,用A0到Ar的信息包传送块构成第1子数据块,用B0到Br的信息包传送块构成第2子数据块,用C0到Cr的信息包传送块构成第3子数据块,用D0到Dr的信息包传送块构成第4子数据块。并且,用P0到Pr的信息包传送块构成奇偶校验数据。
对图43和图44进行比较可见,例如不用图43所示的1帧图像上连续的象素,而是用分散在规定的的位置上配置的象素,构成成为第1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Ai(当然,在1个信息包传送块内象素是连续的)。
并且,如图44所示,各子数据块的n+1个信息包传送块与n+1个奇偶校验数据一起构成4∶1的RAID。
与此相对应,由从第1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An+1到信息包传送块Ar为止的信息包传送块、从第3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Cn+1到信息包传送块Cr为止的信息包传送块、从信息包传送块Pn+1到信息包传送块Pr为止的奇偶校验数据,构成2∶1的RAID。
利用图44左侧所示的DMA命令,将4∶1的RAID的区域的信息包传送块传送到图36所示的数据缓存器212中。也就是说,将第1子数据块的数据A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中,将第2子数据块的数据B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b0中,将第3子数据块的数据C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c0中,将第4子数据块的数据D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d0中。并且,将奇偶校验数据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P0中。接着,依序传送第2个信息包传送块A2,B2,C2,D2和奇偶校验数据P2。下面,同样,对这种4∶1的RAID的区域的信息包传送块,进行n+1次的传送。
与此相对应,用图44中右侧所示的DMA命令,将2∶1的RAID的区域的信息包传送块传送到图36所示的数据缓存器212中。也就是说,将第1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An+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中。同样,将第3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Cn+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c0中,将奇偶校验数据Pn+1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P0中。下面,同样,依序传送An+2、Cn+2、Pn+2、An+3、Cn+3、Pn+3……。并且,这种场合的信息包传送块的传送次数为r-n+2。
图45和图46表示从数据缓存器212读出信息包传送块的场合的DMA命令。图45表示在信息包传送块中没有错误的场合,图46表示有错误的场合。
如图45所示,在信息包传送块中没有错误的场合,记录存储各信息包传送块的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到d0和传送次数。也就是说,这种场合,从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a0读出第1子数据块的1个信息包传送块,从地址b0读出第2子数据块的1个信息包传送块,从地址c0读出第3子数据块的1个信息包传送块,从地址d0读出第4子数据块的1个信息包传送块。仅用循环次数进行这种读出。
与此相对应,如图46所示,在例如第3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中有错误的场合,记述存储奇偶校验数据的地址P0,代替存储有这种错误的信息包传送块的地址c0。并且,作为命令,在指定循环次数的同时,记述表示在记录地址c0的第3子数据块的数据中有错误的标记。因此,这种场合,不从数据缓存器212读出第3子数据块的数据,而代之以读出奇偶校验数据。
接着,对图36的RAID控制器282中,按实时生成奇偶校验数据,又按实时利用奇偶校验数据,进行纠错的更加具体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说明。图47表示这种RAID控制器282按实时生成奇偶校验数据,并且利用该数据进行纠错的部分的结构例。
选择器451选择由视频处理器283供给的记录数据(象素数据)和数据缓存器212供给的象素数据(重放数据)中的任何1个作为输入数据,在提供给未图示的其它的电路的同时,提供给延迟元件401-4和选择器454、455的输入A中。延迟元件401-4将输入的数仅据延迟1个信息包传送块后,输出到后级的延迟元件401-3中。延迟元件403也在将输入的数据仅延迟1个信息包传送块后,输出到后级的延迟元件401-2中。延迟元件401-2也在将输入的数据仅延迟1个信息包传送块后,输出到后级的延迟元件401-1中。延迟元件401-1也在将输入的数据仅延迟1个信息包传送块后,提供给选择器453的输入A。
此外,虽然在这个图47的方框图中示出了 4个这种延迟元件401-1到401-4,但实际上由图36的1个延迟元件401构成,并能按重复循环次数(现在的场合是4)使用这种延迟元件401,得到循环次数的信息包传送块的延迟。
选择器454对延迟元件402的输出所提供的输入B和选择器451的输出所提供的输入A的一方进行选择或者对2个输入进行“异”运算后,输出到延迟元件402中。将延迟元件402的输出提供给选择器452的输入A。
选择器455也对供给选择器451的输出所提供的输入A和延迟元件403的输出所提供的输入B的一方进行选择或者对2个输入进行“异”运算后,并输出到延迟元件403中,同时输出到未图示的电路中作为奇偶校验数据。将延迟元件403的输出提供给选择器452的输入B。
选择器452选择输入A和B中的1个,并提供给选择器453的输入B。选择器453选择来自延迟元件401-1的输入A和来自选择器452的输入B中的1个,并将选择的结果输出到视频处理器283中。
接着,参照图48对生成奇偶校验数据的场合的操作进行说明。当从视频处理器283将应该记录到数据缓存器212的数据输入RAID控制器282中时,RAID控制器282就将其从以10位为单位的数据变换成以32位(1字)为单位的数据。进而,将这种数据汇集成128字(1信息包传送块),并将这种记录数据提供给选择器451的输入A。现在,首先输入的信息包传送块的号码为0。由选择器451选择这种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并在提供给选择器455的输入A的同时,作为输入数据原样地输出到未图示的电路中。这时,因延迟元件403中还没有保持信息包传送块,所以选择器455依然选择输入A。将选择器455的输出(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延迟元件403加以保持。以上操作的汇总如图48所示。
接着,当将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选择器451中时,选择器451就选择这种信息包传送块并提供给选择器455。因已对选择器455的输入B提供在延迟元件403中保持的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所以选择器455对由选择器451供给的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和由延迟元件403供给的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进行“异”运算后,将其结果提供给延迟元件403加以保持。
下面,同样,如图48所示,当将号码2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选择器451时,利用选择器455对号码0、号码1和号码2的信息包传送块进行“异”运算并输出,此外,当输入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时,对号码0到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进行“异”运算并输出。在4∶1RAID的场合中将该运算结果作为求得的奇偶校验数据。
下面,同样,如图48所示,依序输入新的号码的信息包传送块时,实时地依序生成并输出奇偶校验数据。
由选择器451选择输出的输入数据通过32位总线从RAID控制器282输入到FIFO405-1中,并通过64位总线由此提供给DMA控制器281。此外,将由选择器455输出的奇偶校验数据通过32位总线从RAID控制器282提供给FIFO404-1,并通过64位总线由此提供给DMA控制器281。
将如图41所示的DMA命令从控制器262输入到DMA控制器281中。DMA控制器281对应于这种DMA命令读出存储在FIFO405-1或者FIFO404-1中的象素数据或者奇偶校验数据,并通过DMA总线251提供给缓存器控制器211。缓存器控制器211执行将通过DMA总线251供给的数据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中的处理。由此,在例如图42所示的状态将象素数据和奇偶校验数据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中。
SCSI控制器202通过控制总线252从控制器262接收所供给的命令,并且对应于这种命令将控制信号输出到缓存器控制器211中,使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中的象素数据和奇偶校验数据重放,并将其取入。SCSI控制器202将来自通过缓存器控制器211取入的数据缓存器212的数据写入到对应的规定的硬盘201的规定的磁道上。这样,在例如图33所示的状态,在硬盘201上将1帧的象素数据分割成4个子数据块,并按每个子数据块记录在不同的硬盘201上。此外,将对应于该帧的象素数据的奇偶校验数据也记录在不同的硬盘201上。
接着,参照图49对由硬盘201重放的数据的错误进行校正后输出的场合的操作进行说明。控制器262通过控制总线252将命令输出到SCSI控制器202中,使与记录在硬盘201上的规定的帧的象素数据对应的奇偶校验数据重放。这种重放数据通过缓存器控制器211从SCSI控制器202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中。控制器262通过控制总线252,指示DMA控制器281将这样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中的数据以DMA方式传送到RAID控制器282。DMA控制器281对应于这种命令,通过缓存器控制器211读出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中的数据,并通过DMA总线251接收传送。然后,通过64位总线将这种数据提供给FIFO406A-1、406B-1加以存储。写入到FIFO406A-1、406B-1中的数据通过32位总线提供给RAID控制器282。
在RAID控制器282中,在选择器451的输入B接收由这种FIFO406A-1、406B-1供给的数据。
这样,假设在选择器451中输入例如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则如图49所示,用选择器451对其进行选择,并提供给延迟元件401-4,同时也分别提供给选择器454和455的输入A。如图49所示,因控制选择器455使这时选择输入B,所以提供给其输入A的数据不提供给延迟元件403中。与此相应,在选择器454中,因控制成选择输入A,所以选择器454选择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2加以保持。
当将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到选择器451并得到时,将该传送块提供给延迟元件401-4,而且将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4中的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传送到后级的延迟元件401-3加以保持。
选择器454这时对输入A供给的选择器451所发号码1信息包传送块和保持在延迟元件402中的号码0信息包传送块进行“异”运算,并将运算结果提供给延迟元件402加以存储。
接着,如果本来输入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而现在假设在这种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中发生了错误,则DMA控制器281选择奇偶校验数据代替这种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将其从数据缓存器212读出,并提供给RAID控制器282。将这种奇偶校验数据从选择器451提供给延迟元件401-4,同时也提供给选择器454的输入A。这时,因选择器454虽然对来自输入A的数据和来自输入B的数据进行“异”运算,但在输入A上输入奇偶校验数据,在延迟元件402上保持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和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的“异”运算数据,所以其结果,选择器454对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和奇偶校验数据进行“异”运算,并将其结果输出到延迟元件402中。
此外,当从选择器451输入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时,将其提供给延迟元件401-4,并将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4中的奇偶校验数据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13。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3中的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则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1-2加以保持。并且,将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2中的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进一步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1-1加以保持。
选择器454对由选择器451供给的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和保持在延迟元件402中的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和奇偶校验数据进行“异”运算后的数据进行“异”运算。这种运算的结果成为校正号码2的信息包传送块的错误后的数据,并将其保持在延迟元件402中。
接着,当将号码4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到选择器451中时,对其进行选择并保持在延迟元件401-4中。将延迟元件401-4当前保持的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1-3中。将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3中的奇偶校验数据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1-2加以保持。将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2中的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后级的延迟元件401-1加以保持。并且,将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1中的号码0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选择器453的输入A,用选择器453进行选择并输出到视频处理器283中。
接着,当将号码5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到选择器451中时,进行与前述场合相同的处理,由选择器453选择并输出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1-1中的号码1的信息包传送块。
接着,在号码6的信息包传送块处于输入到选择器451规定时刻,但这种号码6的信息包传送块中检测出错误的场合,对选择器451提供奇偶校验数据以代替号码6的信息包传送块。其结果,将这种奇偶校验数据提供给延迟元件401-4加以保持,同时通过选择器455提供给延迟元件403加以保持。
按每1帧(每4个信息包传送块)交互使用选择器454与延迟元件402的组合和选择器455与延迟元件403的组合。因此,在通过选择器454将号码0到号码3的信息包传送块提供给延迟元件402的场合,通过选择器455将接着的1帧的号码4到号码8的信息包传送块的数据提供给延迟元件403。并且,与选择器454的场合相同,选择器455当从选择器451输入新的号码的信息包传送块时,对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3中的信息包传送块,或者对当前的“异”运算结果进行新的“异”运算,并将其结果提提供给延迟元件403加以保持。
因此,在号码4、号码5,进而号码6(奇偶校验数据)的信息包传送块由选择器451输入的规定时刻,选择器455对由选择器451输入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当前保持在延迟元件403中的号码4和号码5的信息包传送块的“异”运算结果进行“异”运算,并将其结果提供给延迟元件403加以保持。另一方面,延迟元件402保持校正其前字段的错误后的数据(号码2的信息包传送块)。
在号码6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到选择器451中的规定时刻,延迟元件401-1输出代替包含错误的号码2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的奇偶校验数据。由选择器453原样地选择输出该数据时,奇偶校验数据就被输出。因此,在这个规定时刻,选择器453切换成选择来自输入B的数据,代替选择来自输入A的数据。将选择器452的输出提供给选择器453的输入B,选择器452选择并输出提供给输入A的延迟元件402所保持校正后的号码2信息包传送块。其结果,不从开关453输出奇偶校验数据,而输出校正后的号码2的信息包传送块。
下面,同样,如图49所示,在将号码10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到选择器451后的规定时刻,虽然从延迟元件401-1代替包含号码6的错误的信息包传送块输入的奇偶校验数据,提供给选择器453的输入A,但这时选择器453切换到输入B侧,而且选择器452当时选择提供给输入B的延迟元件403所保持对号码6的错误进行校正后的信息包传送块,所以从选择器453将其输出。
这样,当依序从DMA控制器281输入重放数据时,实时依序校正错误,并将校正后的数据提供给视频处理器283。
接着,将图7所示的磁盘记录器的记录时的操作归纳如下。此外,假设现在从编辑装置1提供给磁盘记录器2的视频数据是NTSC制式的视频数据。
当通过SCSI从主计算机3接收记录命令时,磁盘记录器2的控制器262参照RAM263上的地址分配映像303,由编辑装置1供给的视频数据检索可能记录的空闲区域。这种空闲区域检索分别对将1帧视频数据分割成4个子数据块和从这些象素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进行。因在该时刻,还不能正确地判别奇偶校验数据的扇区数和4个子数据块的扇区数,所以这种空闲区域检索不能以扇区为单位进行,而要以磁道为单位进行。
控制器262根据检索到的空闲区域的状况,决定用于将奇偶校验数据和4个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硬盘201上的记录位置。由硬盘201的磁盘ID和开始记录的扇区的开始逻辑扇区号码,指定这种记录位置。具体地说,如图15所示,奇偶校验数据以磁盘ID为1的硬盘201-1的逻辑扇区号码0(最外侧的磁道的扇区)作为记录开始位置。第1子数据块数据以磁盘ID为2的硬盘201-2的逻辑扇区号码599600(最内侧的磁道的扇区)作为记录开始位置。第2子数据块数据以磁盘ID为3的硬盘201-3的逻辑扇区号码0(最外侧的磁道的扇区)作为记录开始位置。此外,第3子数据块数据以磁盘ID为4的硬盘201-4的逻辑扇区号码599600(最内侧的磁道的扇区)作为记录开始位置。第4子数据块数据以磁盘ID为5的硬盘201-5的逻辑扇区号码0(最外侧的磁道的扇区)作为记录开始位置。
接着,控制器262参照物理地址表302,从作为数据的记录位置决定的开始逻辑扇区号码求得由磁盘环地址、媒体号码和扇区号码组成的物理地址。
此外,控制器262参照ZBR表301,确定参照物理地址表302求得的磁盘环地址包含在12个区域中的哪一个区域,并与其对应,确定在1个磁道中使用的扇区数。
此外,控制器262根据用以上的控制求得的奇偶校验数据的磁盘ID、逻辑扇区号码和扇区数、第1到第4子数据块的磁盘ID、逻辑扇区号码以及扇区数,生成数据块映像304。
如上文所述那样,生成对应于在第1帧(号码1的帧)中指定的视频数据的数据块映像。
接着,控制器262参照数据块映像304,生成提供给DMA控制器281和提供给RAID控制器282的顺序程序。这种顺序程序如参照图41说明过的那样,由用于表示奇偶校验数据和视频数据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存储位置的地址的操作数、传送奇偶校验数据和视频数据的信息包传送的循环次数和指定RAID比的命令构成。
控制器262通过控制总线252,对FIFO407传送这种顺序程序中的命令的部分。RAID控制器282参照通过FIFO407供给的这种命令,检测视频数据对奇偶校验数据的比(RAID比)和传送循环次数(传送循环周期)。也就是说,RAID控制器282借助于接收这种命令,从由视频处理器283供给的视频数据,用几比几的RAID比生成奇偶校验数据,并检测该处理多少次重复。
RAID控制器282在这种RAID比为4∶1时,从4个信息包传送块(子数据块)运算奇偶校验数据,在RAID比为2∶1时,从2个信息包传送块(子数据块)运算奇偶校验数据。
将运算后的奇偶校验数据逐个字提供给FIFO404,将图像数据逐个字提供给FIFO405。
另一方面,控制器262将表示使所供给的视频数据的子数据块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的哪一个位置上的DMA命令(图41)提供DMA控制器281内的FIFO501。并且,DMA控制器281在由存储在FIFO501中的DMA命令的操作数记录的地址指定的数据缓存器21 2的位置上,对存储在FIFO404中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存储在FIFO405中的象素数据,逐个信息包传送块进行DMA传送。这种传送以记录在DMA命令中的循环次数重复进行。
图50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在图15中用号码1表示的帧的4个子数据块和1个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如图50所示,取第1子数据块S1-1的大小为393扇区,第2子数据块S1-2的大小为567扇区,第3子数据块S1-3的大小为393扇区,第4子数据块S1-4的大小为567扇区。并且,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对应于第1到第4子数据块中最大的567扇区,设定为567扇区。
假设在1个扇区中记录128字的数据,则第1子数据块的数据量为50304字(=393扇区×128字),第2子数据块的数据量为72576字(=567扇区×128字)。第4子数据块和奇偶校验数据的大小与第2子数据块的大小相同,第3子数据块的大小与第1子数据块的大小相同。
此外,如参照图43和图44说明的那样,这4个子数据块的象素数据不是四等分构成1帧象素的连续的象素而得的,而是将1幅图像上分散在规定位置上的128字(信息包传送块)单位数据汇集为规定数的数据。
在图50的例的场合,借助于在从图的左侧开始的393扇区的范围T1中,进行4∶1的RAID,在靠范围T1的右侧的范围T2中,进行2∶1的RAID。范围T1的传送次数(循环数)为393次,范围T2的传送次数(循环数)为174(=567-393)次,通过这些次数的传送,能将1帧的图像数据传送到数据缓存器212中。
在本例的场合,因需要4∶1的RAID和2∶1的RAID,所以需要进行范围T1中4∶1RAID传送和进行范围T2中2∶1RAID传送的DMA命令。
如前所述,在RAID控制器282中,因对输入的象素数据顺序地生成奇偶校验数据。所以当依序输入4个子数据块的信息包传送块时,将其依次输出到数据缓存器212中,同时用RAID比中1次的比例,依序生成与其对应的奇偶校验数据,并输出到数据缓存器212中。
在范围T1中对应于指定4∶1RAID的DMA命令进行传送。这种场合,在对应于磁盘ID2到5的硬盘201-2到201-5的数据缓存器201的第2到第5地址上,DMA传送并写入第1到第4子数据块的393个信息包传送块的视频数据(50304字的象素数据)。利用393次传送,将393个信息包传送块的奇偶校验数据(50304字的奇偶校验数据)存储在对应于磁盘ID为1的硬盘201-1的数据缓存器212的第1地址上。
接着,对应于2∶1RAID的DMA命令,DMA控制器281利用174次的循环传送将与第2子数据块中范围T2对应的174扇区象素数据写入到磁盘ID为3的硬盘201-3的第7地址(范围T1中第2子数据块的393扇区象素数据记录区域的下一地址)上。同样,还利用174次的循环传送,传送并写入到对应于磁盘ID为5的硬盘201-5的数据缓存器212的第8地址(范围T1中第4子数据块的393扇区视频数据记录区域的下一地址)上。此外,将174个信息包传送块的奇偶校验数据(22272字的奇偶校验数据)写入到对应于磁盘ID为1的硬盘201-1的第6地址(范围T1中393扇区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区域的下一地址)上。
如前所述,将图15中号码为1的帧的视频数据传送到并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中下面,同样,将号码2、3、……的视频数据依序传送到并缓存在数据缓存器212中。
图50示出了将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在图9所示的ZBR表中最外周的每磁道具有567个扇区的区域1的磁道和最内周中每磁道具有393个扇区的区域12的磁道上的场合的例。也就是说,例如将567扇区的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在硬盘201-1最外周的区域1的磁道上,将子数据块中393扇区第1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2最内周的区域12的磁道上,567扇区第2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3的最外周的区域1的磁道上,将子数据块中393扇区第3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4最内周的区域12的磁道上,567扇区第4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5最外周的区域1的磁道上。
这样,成对地利用最外周侧的磁道和最内周侧的磁道。因此,在例如区域1和区域12的对达到最大限度而变得不能使用的场合,将后续区域1位于外周侧的每磁道具有544个扇区的区域2和后续区域12位于较内周侧的每磁道附近具有416个扇区的区域11作为一对使用。
图51表示这种场合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的数据的结构例。在本例中,将544扇区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在例如硬盘201-2中从最外周算起第2个的区域2的磁道上,将子数据块中的416扇区第1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3中从内周侧算起第2个的区域11的每磁道具有416个扇区的磁道上,将第2个544扇区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硬盘201-4的区域2的磁道上,将第3个416扇区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5的区域11的磁道上,将第4个544扇区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硬盘201-6的区域2的磁道上。并且,在这种场合中,从图的左侧开始在416个扇区的范围T1中进行4∶1的RAID,在接着的128个扇区的范围T2中进行2∶1RAID。
下面,同样,图52到图55表示分别用区域3和区域10作为对子,用区域4和区域9作为对子,用区域5和区域8作为对子,或者用区域6和区域7作为对子的场合的例。
这样,借助于用较外周侧的区域和较内周侧的区域作为对子,当着眼于1个硬盘201时,能设定各子数据块的规模使各子数据块的间隔θgap的值几乎相同,从而各子数据块的读出和写入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
以上图50到图55的结构虽然示出了NTSC制式的场合的结构,但如图56到图61所示,在视频数据为PAL制式的场合,也能设定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数据的规模。在PAL制式的场合,1帧的象素数为1440×612,比NTSC制式的场合要多,如图10所示,规定各区域中每磁道的扇区数。图56到图61分别表示用图10的区域1和区域12作为对子的场合、用区域2和区域11作为对子的场合、用区域3和区域10作为对子的场合、用区域4和区域9作为对子的场合、用区域5和区域8作为对子的场合,或者用区域6和区域7作为对子的场合。
在图56的设定例中,将561扇区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在第1硬盘201最外周的区域1的磁道上,将子数据块中391扇区第1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第2硬盘最内周的区域12的磁道上,将561扇区第2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第3硬盘的区域1的磁道上,将391扇区第3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第4硬盘的区域12的磁道上,将561扇区第4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第5硬盘的区域1的磁道上,将391扇区第5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第6硬盘最内周的区域12的磁道上。并且,从图中左侧开始391扇区的范围T1的数据用5∶1RAID传送,用2∶1RAID传送T1右侧的170扇区的数据。此外,在这种场合也取128字作为1个信息包传送块的规模。因此,在范围T1中取391次的传送循环,在范围T2中取170次的传送循环。
在图57到图61所示的例中,仅传送循环的次数与图56的场合不同,其它的操作与图56的场合相同。
如图26的流程图中步骤S12-8说明的那样,数据缓存器212中,在存储例如1帧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数据时,该1帧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数据不是直接传送到硬盘201中,例如在将10帧的奇偶校验数据和子数据块数据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中时,按照SCAN算法,由控制器262调度数据传送的顺序。
例如,现假设硬盘201有6台,如图62所示那样记录数据,则缓存在表示传送到磁盘ID为3的硬盘201中的数据的保持处的第3地址中的数据,是帧号码1的第2子数据块数据S1-2、帧号码2的第1子数据块数据S2-1、帧号码3的奇偶校验数据P3、帧号码5的第4子数据块数据S5-4、帧号码6的第3子数据块数据S6-3、帧号码7的第2子数据块数据S7-2、帧号码8的第1子数据块数据S8-1、帧号码9的奇偶校验数据P9等。
将子数据块数据S1-2配置在外周侧,将子数据块数据S2-1配置在内周侧,将奇偶校验数据P3配置在外周侧,将子数据块数据S5-4配置在外周侧,将子数据块数据S6-3配置在内周侧,将子数据块数据S7-2配置在外周侧,将子数据块数据S8-1配置在内周侧,将奇偶校验数据P9配置在外周侧。因此,当从S1-2开始顺序地以S2-1、P3、S5-4、S6-3、S7-2、S8-1、P9的顺序记录数据时,磁盘ID3的硬盘的磁头就在硬盘的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来来去去,使存取的速度变慢。
因此,控制器262参照对从帧号码1开始到帧号码10的视频数据分别生成的数据块映像304(图15),进行调度,以便从配置在最外周侧的数据开始顺序地将这些数据传送到硬盘201上。也就是说,参照图15的数据块映像,当从记录在最外周侧的数据开始依序改变排列,则数据成为S1-2、P3、S5-4、S7-2、P9、S8-1、S6-3、S2-1的顺序。这借助于控制器262这样调度数据配置的顺序,能将用于记录这些数据的磁头的移动量抑制到最小,使存取速度提高。
这样,在重放记录在硬盘201上的数据的场合,形成与进行记录的场合相反的操作。对此简单地归纳如下。即,控制器262在由主计算机3指令重放1个以上的帧时,参照数据块映像304读取指令重放的号码的帧的开始逻辑扇区,进而参照物理地址表302求得对直于该逻辑扇区的物理地址。并且,控制器262提高控制总线252向总线缓存器211请求对这种求得的物理地址进行访问。缓存器控制器202对应于这种请求,控制SCSI控制器202,使得从用硬盘201的物理地址规定的地址开始重放数据。这种重放数据从SCSI控制器202提供给缓存器控制器211,并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中。
这种场合也如前所述,控制器262待机直到收集到10帧的重放请求为止,在接收到10帧的重放请求时,从外周侧开始顺序地以能使磁头移动量减至最小的顺序进行调度。并且,按照这种调度,向缓存器控制器212请求10帧的图像数据的重放。
控制器262还参照数据块映像304生成用于将存储在数据缓存器212中的数据DMA传送到RAID控制器282中的顺序程序。这种顺序程序通过控制总线252提供给DMA控制器281的FIFO501。如前所述,这种顺序程序(DMA命令)在其操作数中预先规定数据缓存器212的地址,并在该命令中规定循环次数。DMA控制器281对应于这种命令,读出写入到数据缓存器212中的数据,并通过DMA总线251接收该数据,还将其传送到RAID控制器282中。
如前所述,RAID控制器282实时地按顺序依次校正输入的数据。
将由RAID控制器282输出的纠错后的视频数据提供给视频处理器283,并将其时钟变换成低频的时钟。然后,将由这种视频处理器283输出的数据从输入输出控制器284通过SDI提供编辑装置1的矩阵开关单元21。
矩阵开关单元21在输出处理器32-2中将从SDI规定的频道输入的视频数据变换成SDI格式的视频信号,输出到主存储器4中并进行显示。这样,使用者能看见记录在硬盘201中的图像。
当从主个人计算机3输入规定的指令时,在编辑装置1的矩阵开关单元21中,将从磁盘记录器2取入的视频数据输入到视频处理单元22中。在视频处理单元22中,去多路复用调器电路41-1取入包含在输入的SDI格式视频信息包中的键信号,并将其输出到键信号处理电路51-1中。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2将从输入的SDI格式视频信息包取出的视频信号分量输出到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中。
当使用者控制主个人计算机3并输入规定的指令时,视频处理单元22的控制部件45通过控制总线25接收来自主计算机3的指令,并对应于这种指令控制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发生对应于来自控制块45的指令的划出信号,并将这种划出信号提供给键信号处理电路51-1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键信号处理电路51-1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分别对应于由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1输入的划出信号,对键信号和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到混合电路71-2中。
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3和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4也与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1和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2相同,提取其它频道的键信号和视频信号并分别输出到键信号处理电路51-3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4中。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2对应于来自控制部件45的指令发生划出信号,并输出到键信号处理电路51-3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4中。键信号处理电路51-3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4对应于由划出信号发生电路52-2输入的划出信号,处理键信号和视频信号,并分别输出到帧存储器61-1和帧存储器61-2中。
3维地址发生电路63通过控制部件45接收来自主计算机3的指令,并将对应于这种指令的3维地址坐标输出到帧存储器61-1和帧存储器61-2中。其结果,从帧存储器61-1和帧存储器61-2分别读出变换成3维坐标的键信号和视频信号,并分别提供内插器62-1和内插器62-2中。内插器62-1和内插器62-2对应于来自3维地址发生电路63的3维坐标地址,对分别输入的键信号或者视频信号进行内插处理后,输出到混合电路71-1中。
在混合电路71-1中,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5供给从矩阵开关单元21规定的输入中提取的背景视频信号。混合电路71-1对由内插器62-1和内插器62-2输出的具有特殊效果的视频信号和由去多路复用器电路41-5输出的背景视频信号进行适当的混合,并将其混合后的视频信号输出到混合电路71-2中。混合电路71-2将混合电路71-1的输出适当地混合到添加过渡效应的键信号处理电路51-1输出和视频信号处理电路51-2输出上,并输出混合后的视频信号。
将混合电路71-2和混合电路71-1的输出提供给矩阵开关单元21中。
在矩阵开关单元21中,输入由主个人计算机3规定的指令时,适当选择用视频处理单元22处理后的视频信号,并提供给输出处理器32-3到32-12中的任何一个,然后进一步由组合器33-1到33-10中的任何一个再次提供给磁盘记录器2,并写入到硬盘201中。
另一方面,在将音频信号输入到矩阵开关单元21中的场合,控制部件34对其进行适当选择后,提供给音频处理单元23。在音频处理单元23中,分离器81-1到81-3从输入的SDI信号分离出嵌入音频信号,并提供给混合器部件83。在混合器部件83中,对应于来自主个人计算机3的指令,控制部件86将可变电阻器91-1到91-9调整成适当的规定值。其结果,将在分离器81-1到81-3分离后的音频数据调整成规定的电平后,提供加法器92-1或者加法器92-2进行加法运算。
将由加法器92-1或者加法器92-2输出的音频信号输入到嵌入电路85中,进行时间轴压缩并变换成嵌入音频信号后,提供矩阵开关单元21的组合器33-1到33-10中规定的一个。组合器33-1到33-10将输入的音频信号重叠在由输出处理器32-3到32-12输入的视频信号的垂直回扫区间,并供给磁盘记录器2,将其记录在硬盘201上。
由混合器部件83的加法器92-1或者92-2输出的音频信号,通过放大器5由扬声器6放音。
虽然省略了关于磁盘记录器2的音频数据的处理的说明,但其处理与视频数据相同。
此外,从输出处理器32-1对主个人计算机3适当提供用编辑装置1处理后的视频数据。
在这种磁盘记录器2中,因使用前述的FARAD算法,所以能进行高速的随机存取。因此,由硬盘201同时重放多路视频数据,而且视频部件271中,能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进行同时处理。因此,也能将由硬盘201同时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合成为1路合成图像。
下面,参照图63对以帧为单位编辑多路视频数据时的概念进行说明。如图63所示,在硬盘201中记录数据流A、数据流B、数据流C作为多路源视频数据。数据流A由时间上连续的帧A1到帧A5构成,数据流B由时间上连续的帧B1到帧B5构成,数据流C由时间上连续的帧C1到帧C5构成。这些帧A1到帧A5、帧B1到帧B5或者帧C1到帧C5是以下脚所示数字的顺序连续记录的流。
这样,在流A到流C存储在硬盘201中的状态,编辑操作者操作主计算机3,例如,用流A的帧A4、流B的帧B1、流A的帧A1、流C的帧C3、C1的顺序生成编辑流,以便重放各帧。主计算机3控制磁盘记录器,以便实时重放在这种顺序中指定的各帧。此外,帧A4、B1、A1、C3、C1的流实际上不是记录在硬盘201上,而是从主计算机3一侧指示由编辑流那样的数据简单重放的帧的顺序。
当从主计算机3将对应于流1的编辑流数据提供给磁盘记录器2中CPU组件261的控制器262时,控制器262按照存储在RAM263中的块映像304,识别存储各帧的地址。
此外,控制器262按照由数据块映像304得到的各帧的地址,根据SCAN算法控制在寻找距离为最短的顺序中指定的各帧的存取顺序。这时,虽然将构成多路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多个子数据块存储在各磁盘的实际的位置上,但因各子数据块按照磁头等待时间为最少的FARAD算法进行存储,所以能在保证算法的实时性的同时,读出构成这些多路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多个子数据块。
又,在读出多个子数据块时,因根据RAID算法也同时读出关连的奇偶校验数据,所以CPU262控制RAID控制器,以便使用这种奇偶校验数据对读出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纠错。
接着,因控制器262根据RAID算法分割各子数据块,所以能从读出的多个子数据块数据恢复到原来的帧数据。
最后,因被复原的各帧数据处于由SCAN算法指定的读出顺序,所以按照由主计算机2指定的帧的顺序(A4,B1,A1,C3,C1)的要求,同时对各帧数据进行变换并作为流1进行输出。
同样,作为第2路视频数据,由主计算机3生成由帧B3、B2、C1、A1、A2组成的编辑流数据,借助于将其编辑清单从计算机3提供给磁盘记录器,能从磁盘记录器2重放遵从该编辑表的流2。
因此,采用本发明的编辑系统,则能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由磁盘记录器2重放基于第1路视频数据的编辑清单的流1和基于第2路视频数据的编辑清单的流2。并且,采用本发明的编辑系统,则能对被重放的多路的视频数据实时进行信号处理。
此外,前述实施形态的各部件和总线、SDI等的路数,只不过是例子可根据需要改变。此外,分割1帧的数据的子数据块数和进一步分割各子数据块的数据包传送子数据块的字数等也能适当变更。RAID比也能设定成任意的值。
采用适用于前述说明了的数据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磁盘阵列控制装置和方法的编辑系统,则因能根据编辑信息从磁盘同时重放多路视频数据,并能根据编辑信息编辑被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生成至少1路视频数据,所以能迅速地进行编辑。

Claims (62)

1.一种编辑系统,具备用于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对该记录装置所记录的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装置,以及对所述编辑装置及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用的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记录在能够随机存取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对所述多个记录媒体上存储的多路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多个路视频流进行重放的记录/重放手段,以及
依据将所述1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并向各记录媒体传送,以分别将该分割的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各不相同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将所述各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于当在所述各传送目的地的记录媒体上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旋转等待的时间最少的位置上的规定算法,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
所述编辑装置具备
按照所述电脑来的编辑指示,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重放的多路视频流进行实时处理,以生成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视频数据处理手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路视频流至少包含第1路视频数据、与第1路视频数据对应的第1键数据,以及第2视频数据,
所述编辑装置还具备对所述第1视频数据及所述第1键数据实施空间图像变换的图像变换手段,以及
根据所述图像变换过的第1键数据,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将所述图像变换过的第1视频数据与所述第2视频数据加以合成的合成手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在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开始之前生成管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的数据块映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映像是在理论上对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进行格式化用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映像是在记录所述多路视频数据之前预约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用的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以决定记录所述子数据块用的记录媒体、所述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以及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具有使所述记录媒体的半径位置与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建立对应关系的区位记录表,参照所述区位记录表,根据对所述应该记录的子数据块指定的记录媒体的半径位置决定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映像由下列数据构成:
表示用于记录所述子数据块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识别数据;表示在所述记录媒体识别数据所表示的记录媒体上所述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的逻辑扇区数据;在所述记录媒体识别数据所表示的记录媒体上记录所述子数据块时所使用的扇区规模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在开始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之前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以使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被分别记录于相应的记录媒体及记录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使得能够从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生成用于对从一帧所述源视频数据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纠错的奇偶校验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开始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之前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以使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数据与该多个子数据块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被分别记录于相应的记录媒体及记录位置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
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决定用于记录一帧所述源视频数据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的记录媒体、在该记录媒体上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以及子数据块的规模,而且
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决定用于记录从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的记录媒体、在该记录媒体上奇偶校验数据的记录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所述磁盘的外圆周侧的区域及内圆周侧的区域得到均匀使用,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每一帧交替使用所述外圆周侧的区域及内圆周侧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所述奇偶校验数据经常被记录于所述磁盘的外圆周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每一帧可以改变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存储用的记录媒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对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时的子数据块规模、子数据块的记录媒体及记录位置进行判断,以此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
在记录第n帧源视频数据时,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所述奇偶校验数据记录于奇数序号的记录媒体的外圆周侧,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奇数序号的子数据块记录于偶数序号的记录媒体的内侧的区域,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偶数序号的子数据块记录于奇数序号的记录媒体的外侧的区域,而且
在记录第n+1帧源视频数据时,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所述奇偶校验数据记录于偶数序号的记录媒体的外圆周侧,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奇数序号的子数据块记录于奇数序号的记录媒体的内侧的区域,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偶数序号的子数据块记录于偶数序号的记录媒体的外侧的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还包含
从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生成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同时生成与所述多个子数据块对应的奇偶校验数据的多个数据处理部,以及
用于分别缓存所述多个记录媒体上存储的数据的多个缓存器装置,
所述控制手段将所述奇偶校验数据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分割为规定的传送单位,从所述数据处理部传送到所述多个缓存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按每一传送单位依序重复所述奇偶校验数据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传送,直到数据被缓存于各缓存手段,达到所述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及所述各子数据块的规模为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旦将所述1视频帧构成的像素数据分割为s个子数据块,
所述控制手段即
在对所述1视频帧的数据进行处理的第1处理期间,依据所述第1算法从s个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生成1个奇偶校验数据,并按所述每一传送单位依序反复传送所述s个子数据块的数据与所述奇偶校验数据,而且
在对所述1视频帧的数据进行处理的第2处理期间,依据所述第1算法从s/2个(s/2是舍去小数点以下部分的整数)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生成1个奇偶校验数据,按每一所述传送单位依序反复传送所述s/2个子数据块的数据与所述奇偶校验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
在从所述某一子数据块出发存取与所述子数据块相邻的邻近子数据块时,对表示所述子数据块的开始记录位置与记录结束位置所成的角度的最佳间隙值,以及表示与所述相邻的子数据块的记录开始位置所成的角度的最佳偏斜值进行计算,使在记录相邻的子数据块的磁道上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根据所述最佳间隙值与所述最佳偏斜值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并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对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记录/重放进行控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所述间隙值和所述倾偏值大致固定。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
在将所述子数据块数据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之前,在理论上生成用于使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格式化的数据块映像,以使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于磁头的等待时间最少的位置上,并且
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以便以所述子数据块为单位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
25.一种编辑系统,具备用于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和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用的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记录在能够随机存取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重放所希望的源视频数据的记录/重放手段,以及
使用将所述1帧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将所述子数据块的数据分散记录于各不相同的多个记录媒体上的第1算法、在对所述各记录媒体的数帧份额的子数据块的存取中对存取所述数帧份额的子数据块的顺序进行调度,以使磁头的寻找距离为最小的第2算法,和决定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的各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使在所述记录媒体上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第3算法,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
所述电脑具有按照编辑操作者的操作,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以从所述各记录媒体实时读出记录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的多路源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多路视频流的控制手段。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按照所述电脑来的编辑指示,实时地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重放的多路视频流进行信号处理,以生成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编辑装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编辑系统中,所述多路视频流至少包含第1路视频数据、与第1路视频数据对应的第1键数据,以及第2视频数据,
所述编辑装置还具备
对所述第1视频数据及所述第1键数据实施空间图像变换的图像变换手段,以及
根据所述图像变换过的第1键数据,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将所述图像变换过的第1视频数据与所述第2视频数据加以合成的合成手段。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开始进行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之前,生成用于管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的数据块映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映像是将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在理论上格式化用的数据。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映像是在记录所述多路视频数据之前预约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用的数据。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根据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以决定记录所述子数据块用的记录媒体、所述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以及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
具有使所述记录媒体的半径位置与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建立对应关系的区位记录表,
参照所述区位记录表,根据对所述应该记录的子数据块指定的记录媒体的半径位置决定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块映像由如下数据构成:
表示用于记录子数据块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识别数据;表示在所述记录媒体识别数据所表示的记录媒体上记录所述子数据块的位置的逻辑扇区数据;在所述记录媒体识别数据所表示的记录媒体上记录所述子数据块时使用的扇区规模的数据。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开始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之前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由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分别记录在相应的记录媒体及记录位置上。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按照所述第1算法,从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生成用于校正从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数据的差错的奇偶校验数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开始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之前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由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数据和由该多个子数据块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分别记录在相应的记录媒体及记录位置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决定根据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存储用的记录媒体、在该记录媒体上子数据块的记录位置,以及子数据块的规模,
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决定根据所述多个子数据块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存储用的记录媒体、在该记录媒体上奇偶校验数据的记录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媒体是能够随机存取的磁盘,
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得对于每一帧,所述磁盘的外围侧的区域及内圈一侧的区域得以交替使用,以便所述磁盘的外围侧的区域及内圈一侧的区域得到均匀使用。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所述奇偶校验数据总是被记录于所述磁盘的外围侧。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得对于每一帧都能够按照所述第1算法改变用于存储由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及由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生成的奇偶校验数据的记录媒体。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判断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之际的子数据块规模、记录子数据块的记录媒体以及记录位置,并利用该判断控制所述记录/重放手段。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记录第n帧源视频数据时生成数据块映像,使所述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在奇数编号的记录媒体的外围一侧,而且使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奇数编号的子数据块记录在偶数编号的记录媒体的内圈一侧的区域,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偶数编号的子数据块记录在奇数编号的记录媒体的外围一侧的区域,
在记录第n+1帧源视频数据时生成数据块映像,使所述奇偶校验数据记录在偶数编号的记录媒体的外围一侧,而且使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奇数编号的子数据块记录在奇数编号的记录媒体的内圈一侧的区域,所述多个子数据块中偶数编号的子数据块记录在偶数编号的记录媒体的外围一侧的区域。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包含
多个用于对多路所述源视频数据的每一路进行该数据涉及所述第1算法的处理的数据处理部,以及
分别缓存所述多个记录媒体记录的数据用的多个缓存器手段,而且
所述控制手段将所述奇偶校验数据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分割为规定的传送单位,从所述数据处理部向所述多个缓存器传送。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按每一所述传送单位依序反复进行所述奇偶校验数据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传送,直到数据在各缓存手段缓存得达到所述奇偶校验数据的规模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规模。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旦将由所述1视频帧构成的像素数据分割为s个子数据块,所述控制手段就在处理所述第1视频帧的数据的第1处理期间依据所述第1算法,从s个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生成1个奇偶校验数据,并按每一所述传送单位反复依序传送所述s个子数据块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数据,
在处理所述第1视频帧的数据的第2处理期间依据所述第1算法,从s/2个(s/2是去除小数部分的整数值)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生成1个奇偶校验数据,并按每一所述传送单位反复依序传送所述s/2个子数据块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数据。
46.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算法是RAID算法,
所述第2算法是SCAN算法,
所述第3算法是FARAD算法。
47.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算法用于
将所述子数据块的规模设定为,所述子数据块被记录的位置越是在所述磁盘的外围侧数据规模越大,而且
控制所述第1期间所述s个子数据块数据与所述奇偶校验数据的传送次数以及所述第2期间所述s/2个子数据块数据与所述奇偶校验数据的传送次数,使记录于所述磁盘的所述奇偶校验数据及所述多个子数据块数据成为与所述各数据的记录位置相应的规模。
48.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依据所述第3算法,计算表示所述子数据块的记录开始位置与记录结束位置所成的角度的最佳间隙值以及表示与所述邻近的子数据块的记录开始位置所成的角度的最佳偏斜值,
使得从所述某一子数据块出发存取与所述子数据块相邻的邻近子数据块时,在记录邻近的子数据块的磁道上磁头的等待时间为最少。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依据所述最佳间隙值与所述最佳偏斜值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并参照所述数据块映像进行所述多个子数据块的记录/重放控制。
50.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生成所述数据块映像,使所述间隙值与所述偏斜值大致为恒定。
51.一种编辑系统,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并将所述分割得到的各子数据块分开记录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在各磁盘上进行记录,使得从所述磁盘中心看来各磁盘上配置所述子数据块数据的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与邻近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的角度差(即偏斜)与1个所述子数据块的起点与终点的从所述磁盘中心看来的角度差(即间隙)对应的记录手段、
利用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同时重放的重放手段,以及
根据所述编辑信息对所述重放手段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至少1路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编辑手段。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视频数据至少包含第1视频数据、对所述第1视频数据进行键控的键数据,以及与所述第1视频数据合成的第2视频数据。
53.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编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重放手段按照所述偏斜与所述间隙分别大致为恒定的要求对所述子数据块的数据进行记录。
54.一种编辑系统,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进行记录,使得从所述磁盘中心看来配置所述子数据块数据的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与邻近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的角度差(即偏斜)大致为恒定的记录手段、
利用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同时重放的重放手段,以及
根据所述编辑信息对所述重放手段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生成至少1多路视频数据的编辑手段。
55.一种编辑系统,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根据用于对所述各子数据块进行记录的规定记录算法对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使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记录手段、
根据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时使用的所述规定记录算法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以同时重放所述多路视频数据的重放手段,以及
根据所述输入手段输入的编辑信息对所述重放手段重放的多路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生成至少1路视频数据的编辑手段。
56.一种编辑系统,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的像素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进行记录,使得从所述磁盘中心看来配置所述子数据块数据的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与邻近磁道的所述数据的起点的角度差大致为恒定的记录手段、
生成由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中所希望的帧构成的以帧为单位的编辑流的编辑流生成手段,以及
利用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输出将与所述编辑流生成手段生成的编辑流相应的视频流的重放手段。
57.一种编辑系统,用于根据操作者输入的编辑信息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各帧的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所述子数据块分散在不同的多个磁盘上,并且在各磁盘上根据用于对所述各子数据块进行记录的规定记录算法对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使得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记录手段、
生成由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中所希望的帧构成的以帧为单位的编辑流的编辑流生成手段,以及
根据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时使用的所述规定算法对所述记录手段记录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从而输出与所述编辑流生成手段生成的编辑流相应的视频流的重放手段。
58.一种编辑系统,具备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和对该记录装置记录的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重放装置具备:
将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后,将多个数据块的每一个记录在多个各不相同的磁盘上的记录手段、
从所述多个各不相同的磁盘重放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并根据重放的多个子数据块的数据生成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的重放手段、
在开始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之前,生成对记录所述源视频数据时使用所述多个磁盘中的哪一个磁盘以及如何使用所述磁盘上的记录区域进行管理用的数据块映像的生成手段,以及
在将所述多个子数据块记录在所述多个磁盘上时,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对所述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而且
所述编辑装置具有对所述数据记录装置进行控制,以从多个记录媒体实时地读出所述多个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记录的源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的编辑手段。
59.一种编辑系统,具备对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记录/重放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对该记录装置记录的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装置,以及对所述编辑装置及数据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控制的电脑,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重放装置具备
将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一帧像素数据记录在能够随机存取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对所述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视频数据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多路视频流进行重放的记录/重放手段,以及
根据以子数据块为单位在理论上管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使将分割所述1帧像素数据而生成的多个子数据块记录在所述各记录媒体上时,所述各子数据块记录于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位置上的数据块映像,对所述记录/重放手段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而且
所述编辑装置具备根据所述电脑来的编辑指示对所述数据记录/重放装置重放的多路视频流进行实时处理,以生成编辑过的视频数据的视频数据处理手段。
60.一种编辑系统,用于对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具备
生成数据块映像,用于理论上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格式化,使对由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分割而得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使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的位置上的数据块映像生成手段、
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生成手段生成的数据块映像,以所述子数据块为单位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手段、
生成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上的随机位置上存在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单位帧编辑流的编辑流生成手段,以及
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重放与所述编辑清单所指定的帧对应的多个子数据块的重放手段。
61.一种编辑方法,用于对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用的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源视频数据的1帧像素数据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块,并向各记录媒体传送,以将该分割的子数据块的数据记录在各不相同的多个记录媒体上,同时在各传送目的地的记录媒体上对所希望的子数据块进行存取时,磁头旋转等待的时间最少的位置上记录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
生成由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存在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以帧为单位的编辑清单,
重放与所述编辑清单所指定的帧对应的多个子数据块,对作为所述编辑清单指定的每一帧反复进行从所述重放的多个子数据块复原所述1帧的处理,以此生成与所述编辑清单对应的编辑视频流。
62.一种编辑方法,用于对多个记录媒体上记录的多路源视频数据进行编辑,其特征在于,
生成数据块映像,用于理论上将所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区域格式化,使对由所述源视频数据的一帧分割而得的多个子数据块进行访问时,所述各子数据块数据记录在使磁头的旋转等待时间为最少用的位置上,
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以所述子数据块为单位将所述多路视频数据记录于所述记录媒体上,
生成记录所述多路源视频数据的记录媒体的随机位置上存在的所希望的帧构成的单位帧编辑清单,
根据所述数据块映像,从所述多个记录媒体重放与所述编辑清单指定的帧对应的多个子数据块,以生成与所述编辑清单对应的视频流。
CN98800768A 1997-04-07 1998-04-07 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Pending CN12281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395097 1997-04-07
JP103950/97 1997-04-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8190A true CN1228190A (zh) 1999-09-08

Family

ID=14367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800768A Pending CN1228190A (zh) 1997-04-07 1998-04-07 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603922B1 (zh)
EP (1) EP0910086A4 (zh)
KR (1) KR20000016426A (zh)
CN (1) CN1228190A (zh)
WO (1) WO1998045845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8560C (zh) * 2001-08-03 2009-03-11 索尼株式会社 编辑装置和编辑方法
CN1808615B (zh) * 2004-10-06 2011-01-26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和再现装置以及编辑方法
CN102054507A (zh) * 2009-09-17 2011-05-11 钟磊 立体视频的记录和播放方法
CN101458948B (zh) * 2007-12-11 2013-07-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记录装置和再现装置
CN112766875A (zh) * 2020-12-29 2021-05-07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单据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591041A (zh) * 2024-01-19 2024-02-23 科来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写入方法、装置、机械硬盘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42875A1 (en) * 1999-02-04 2003-07-31 Goertzen Kenbe D. Quality priority
US6823129B1 (en) * 2000-02-04 2004-11-23 Quvis, Inc. Scaleable resolution motion image recording and storage system
US20030185455A1 (en) * 1999-02-04 2003-10-02 Goertzen Kenbe D. Digital image processor
US7281177B2 (en) * 2003-07-14 2007-10-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utonomic parity exchange
US7817900B2 (en) * 2005-06-30 2010-10-19 Microsoft Corporation GPU timeline with render-ahead queue
JP4911223B2 (ja) * 2007-06-06 2012-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JP5487771B2 (ja) * 2009-07-23 2014-05-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記録再生制御方法及び編集システム
US10027982B2 (en) * 2011-10-19 2018-07-1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gmented-block coding
US9165583B1 (en) * 2014-10-29 2015-10-20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device adjusting seek profile based on seek length when ending track is near ramp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582B2 (ja) * 1990-06-21 1995-04-10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パリティ保護データを回復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GB9026917D0 (en) * 1990-12-11 1991-01-30 Int Computers Ltd Rotating memory system
JPH05128810A (ja) 1991-11-06 1993-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画出力システム
US5422762A (en) * 1992-09-30 1995-06-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disk performance by locating a file directory on a middle track and distributing the file allocation tables close to clusters referenced in the tables
US5808607A (en) 1995-04-07 1998-09-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node media server that provides video to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from a single buffer when video requests are close in time
TW332284B (en) * 1995-10-30 1998-05-21 Sony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recording disk
JP3528394B2 (ja) * 1996-01-23 2004-05-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8560C (zh) * 2001-08-03 2009-03-11 索尼株式会社 编辑装置和编辑方法
CN1808615B (zh) * 2004-10-06 2011-01-26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和再现装置以及编辑方法
CN101458948B (zh) * 2007-12-11 2013-07-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记录装置和再现装置
CN102054507A (zh) * 2009-09-17 2011-05-11 钟磊 立体视频的记录和播放方法
CN112766875A (zh) * 2020-12-29 2021-05-07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单据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591041A (zh) * 2024-01-19 2024-02-23 科来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写入方法、装置、机械硬盘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910086A1 (en) 1999-04-21
WO1998045845A1 (fr) 1998-10-15
US6603922B1 (en) 2003-08-05
EP0910086A4 (en) 2002-10-28
KR20000016426A (ko) 2000-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6700C (zh) 硬盘装置
CN1292409C (zh) 信息在光盘上的记录方法及再现装置及再现方法
CN1236163A (zh) 编辑系统和方法以及分布介质
CN1237822C (zh) 光盘、光盘记录方法和装置,以及光盘再现方法和装置
CN1228190A (zh) 编辑系统及编辑方法
CN1165903C (zh) 盘介质和在其上记录和重放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303599C (zh) 高速缓存设备
CN1154978C (zh) 记录装置、播放装置及其方法和记录/播放装置及其方法
CN1179589A (zh) 记录介质和重现装置
CN1121035C (zh)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
CN1427991A (zh) 记录用格式、记录装置、重放装置
CN101053200A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存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119896A (zh) 信息记录媒体和信息重现装置
CN101044492A (zh) 内容再现设备和内容再现方法
CN1658319A (zh) 数据记录/回放系统,数据记录/回放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CN1503259A (zh) 纠错、纠错编码、数据再现、及数据记录的方法及其电路
CN1457495A (zh) 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及方法、信息记录介质、程序存储介质、及程序
CN1871850A (zh) 再现设备、方法和程序
CN1934641A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297984C (zh) 再现控制方法
CN1228187A (zh) 数据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磁盘阵列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264144C (zh) 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设备以及相关的方法
CN1252141A (zh) 文件记录、记录媒体管理、文件处理和对记录媒体写入接收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记录装置和程序记录媒体
CN1922685A (zh)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信息记录介质和计算机程序
CN1711610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信息重放设备和方法、信息录放设备和方法、用于控制记录或重放的计算机程序 ,以及包括控制信号的数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