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示意了用于与图2示意的数据载体2通信的通信站。当数据载体2安放于通信站的通信范围内即正处于此通信范围内时可以在通信站1与数据载体2间进行通信。通信站1和数据载体2适合于在连续的时隙TS中通信,图3示意了其中的时隙TS1′,TS2′,TS3′,TS4′,......,TS8′,和TS1″,TS2″,TS3″,......
通信站1包括用于对需要给以动力的通信站所有部件提供电源的源3。
通信站1还包括微计算机4。微计算机4经由总线连接5与图1中未示意的所谓的主机相连。微计算机4包含处理控制装置6、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编码装置9、解码装置10、冲突检测装置11和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处理控制装置6分别经由导电连接13、14、15、16和17与各个装置7、8、10、11和12相连。此外,安置了一个导电连接18在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与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之间、一个导电连接19在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与编码装置9之间、一个导电连接20在解码装置10与冲突检测装置11之间、一个导电连接21在解码装置10与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之间。
在目前的情况下,处理控制装置6包含模式切换装置6A,通过该切换装置才可能在“发送”模式和“接收”模式间切换。以图中未示意的方式模式切换装置6A对为了在“发送”和“接收”模式间切换而需要转换的通信站1所有那些部分进行改换或控制。并非必须提供这种模式切换装置6A,因为有关出现的次数以及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的时序的准确信息无论如何在通信站都可得到。处理控制装置6还包含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借助于该识别装置对数据载体2提供的且被通信站1分隔地接收到的每个响应信号RDB进行识别,并且因而可识别每个数据载体2。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也可以采取安排在解码装置10与处理控制装置6之间的一个单元的形式。
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适合于产生询问信号IDB。然而,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不仅能产生询问信号IDB也能产生其他命令信号,如写命令信号或读命令信号或擦除信号和其他信号。通过每个询问信号IDB,才可能开始询问过程的一个询问循环IPER,图3示意了其中的两个询问循环IPER1和IPER2而图4示意了七个询问循环IPER1、IPER2、IPER3、IPER4、IPER5、IPER6和IPER7。每个询问信号IDB都采取数字信号的形式,该数字信号表示给定数目比特的比特串。在目前情况下一个询问信号IDB总共包含10×8个比特,即80个比特。每个比特的信号时长对应40μs,结果一个询问信号IDB的信号时长值为3200μs=3.2ms。
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适合于产生确认信号QDB。借助于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为每个数据载体2产生确认信号QDB,正如后边将详细描述的那样,数据载体2适合于产生和提供响应信号RDB,来自该数据载体的响应信号RDB已分离地被通信站1接收到且因此借助于通信站1明确识别,借助于后边将提到的站输出装置,确认信号QDB被提供给相关的识别的数据载体2。
在目前的情况下,通信站1有利地以如下方式设计,即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和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配置以相互协作,这是可能的因为在装置7和装置8之间已提供了导电连接18。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产生的每个确认信号QDB可经由连接18提供给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将接收到的确认信号QDB并入或嵌入到将产生的询问信号IDB当中,其结果是产生每个确认信号QDB作为扩展询问信号IDB+QDB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扩展询问信号此后称作组合信号IDB+QDB。
关于确认信号QDB,应该指出目前情况下每个确认信号QDB都是由数字信号形成的,该数字信号表示给定数目的主比特MB的一个比特串。目前的情况下每个确认信号总共包含八(8)个主比特MB,每个主比特的信号时长是40μs,于是确认信号QDB所有主比特MB的信号时长的值为320μs=0.32ms。
关于确认信号QDB,还应指出具有一个非常关键和有益的特性,即对于构成一个确认信号QDB的每个数字信号来说每个主比特与一个时隙TS相关联并且每个都与其中来自数据载体2的响应信号RDB发生的一个时隙相关联的那些主比特MB有给定的比特值,即目前情况下的比特值“1”。后边将对这一重要特性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关于确认信号QDB,将指出的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即对于构成确认信号QDB的每个数字信号,已将一个额外比特AB加到每个主比特MB且每个额外比特AB的比特值构成数据载体2的参数表示,目前情况下数据载体2的参数是由信号强度构成的,该强度是通信站1已从数据载体2接收到的响应信号RDB的强度。这一重要措施此后还将详细描述。因此,每个确认信号QDB有八(8)个额外比特AB,每个额外比特AB的信号时长是40μs,其结果是确认信号QDB所有的额外比特的信号时长的值为320μs=0.32ms。
因而,作为确认信号QDB而产生的数字信号总共包含2×8=16比特,于是确认信号QDB的信号时长为640μs=0.64ms。因此,总共包含12×8个比特的组合信号IDB+QDB,其信号时长为3.84ms。
编码装置9用来并适合于对组合信号IDB+QDB编码。在目前情况下,编码装置9适合于进行所谓的曼切斯特编码。编码后编码装置9提供已编码的组合信号(IDB+QDB)COD。
通信站1还包括调制器22和载波信号产生器23。载波信号产生器23可产生未调制的载波信号CS。调制器22安排成经由线路24接收已编码组合信号(IDB+QDB)COD且经由另一线路25接收未调制载波信号CS。调制器22适合于依赖于已编码组合信号(IDB+QDB)COD对未调制载波信号CS进行幅度调制。调制后调制器22在其输出提供已依赖于已编码组合信号(IDB+QDB)COD进行的调幅载波信号CS(AK)。
借助于调制器22对未调制载波信号CS的这一幅度调制是在通信站1的“发送”模式中实施,该“发送”模式中通信站1的各部分被控制以便通信站1能提供给数据载体2一个信号。如前所述,通信站1也设置为“接收”模式。在“接收”模式下载波信号产生器2 3经由线路2 5提供未调制载波信号CS给调制器22,但在“接收”模式下调制器22并不对未调制载波信号CS进行幅度调制,其结果是调制器在其输出提供未调制载波信号CS。
通信站1还包括经由线路26A与调制器22相连的功率放大器26。在“发送”模式下调幅载波信号CS(ASK)和“接收”模式下未调制载波信号CS都可借助于功率放大器26来放大。一旦放大,取决于操作的活动模式,CS(ASK)和CS两个信号之一就施加到通信站1的传送装置27。传送装置27构成站发送装置和站接收装置。传送装置27包括图1示意的传输线圈28。在“发送”模式下,然后作为站发送装置运行的传送装置27可向目前处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传送调幅载波信号CS(ASK),其结果是调幅载波信号CS(ASK)可被目前处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3接收到。因为调幅载波信号CS(ASK)代表已编码组合信号(IDB+QDB)COD,而该已编码组合信号(IDB+QDB)COD又代表询问信号IDB和确认信号QDB,所以借助于传送装置27可使每个产生的询问信号IDB和每个产生的确认信号QDB能传送到目前处于通信站1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其结果是目前处于通信站1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都能接收到每个产生的询问信号IDB和每个产生的确认信号QDB。
为了响应询问信号IDB的接收,目前处于通信站1通信范围之内的每个数据载体2产生一个响应信号RDB,该信号后边将更详细地介绍。通过对以未调制的形式施加到通信站1的传送装置27的未调制载波信号CS进行负载调制,每个数据载体2产生的响应信号RDB从相关数据载体2传送到通信站1。这种情况下,通信站1当然是在“接收”模式下。在“接收”模式下传送装置27作为站接收装置运行。在“接收”模式下,传送装置27可接收处于通信站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为响应接收到的询问信号IDB而提供的所有响应信号RDB。这一部分可参考图3,图中示意了这种响应信号RDB,即响应信号RDB-2A、RDB-2B、RDB-2C、RDB-2D、RDB-2E、RDB-2F、RDB-2G和RDB-2S。字母A、B、C、D、E、F、G和S用来表示响应信号始发自不同数据载体2即分别来自数据载体2A、2B、2C、2D、2E、2F、2G和2S。由图3,显然,所有响应信号RDB中的一些响应信号RDB-2A、RDB-2G、RDB-2S、RDB-2C和RDB-2F每个都可单个接收到,并且因此分别出现在时隙TS1′、TS4′、TSD8′、TS2″和TS3″中时是分隔开且单独的。其他一些响应信号RDB-2B、RDB-2C、RDB-2D、RDB-2E和RDB-2F以及再次出现的RDB-2B和RDB-2E都至少是成对接收到,并且因此并非分隔开且至少以成对方式出现在时隙TS2′、TS3′和TS1″中。
数据载体2发送而通信站接收的每个响应信号RDB由数字信号形成,该数字信号表示有给定数目比特的比特串。目前情况下,此比特串包含8×8=64比特。每个比特的信号时长大约是40μs,结果一个响应信号RDB的信号时长值为2.56ms。
目前情况下,如前所述,通过对通信站中载波信号产生器23产生的未调制载波信号CS进行负载调制,数据载体2产生的响应信号RDB在先编码后可发送到通信站1,其结果是传送装置27产生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该信号可经由线路31施加到通信站1的滤波器装置30。在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已滤波后,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可经由线路32施加到通信站1的解调器33。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可通过解调器33来解调。解调后解调器33就可经由线路34向放大器35提供已编码的响应信号(RDB)COD,该放大器可向借助于微计算机4实现的解码装置10提供放大了的已编码响应信号(RDB)COD。
解码装置10用于并适合于对施加到它们的已编码响应信号(RDB)COD进行解码。完成解码后解码装置10就可提供已解码的响应信号RDB。随后,响应信号RDB施加到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目前情况下该装置包含于处理控制装置6中。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能使单个出现的响应信号RDB得到明确识别。
此外,响应信号RDB施加到冲突检测装置11。冲突检测装置适合于检测来自单个数据载体2的响应信号RDB已出现于一个时隙TS中还是来自两个或多个数据载体2的响应信号RDB已出现于一个时隙TS中。在一个时隙TS中仅接收到一个响应信号RDB的情况下,冲突检测装置11经由导电连接16向处理控制装置6提供否定的冲突信息NCOL。然而,当一个时隙TS中接收到至少两个响应信号RDB时,冲突检测装置11就向处理控制装置6提供肯定的冲突信息YCOL。
解码装置10提供的响应信号RDB也可经由导电连接21施加到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适合于能检测数据载体发送的和通信站1接收的响应信号RDB的信号强度在接收后是低于给定门限值还是高于此门限值。当信号强度低于门限值时,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经由导电连接17向处理控制装置6提供低电平信息LLI1。反之,当信号强度超过门限值时,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向起动装置6提供高电平信息HLI1。
下面将介绍图2示意的数据载体2。
数据载体2具有传送装置40,该装置构成数据载体接收装置和数据载体发送装置。传送装置40包含图2示意的传输线圈41。传送装置40还包含图中未示意的电容配置,它与传输线圈41一道构成谐振电路,其谐振频率对应于未调制载波信号TS的频率。
通信站提供的询问信号和通信站1提供的确认信号QDB可借助传送装置40接收到。此外,数据载体2产生的响应信号RDB可借助传送装置40提供给通信站1。询问信号IDB和确认信号QDB的接收,即组合信号IDB+QDB的接收是通过接收调幅载波信号CS(AK)实现的,而该调幅载波信号对应于已编码组合信号(IDB+QDB)COD。产生的响应信号RDB的提供是借助于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实现的,而该负载调制载波信号对应于已编码响应信号(RDB)COD,而后者又对应于响应信号RDB。
数据载体2包含电气电路42,该电路采取集成电路的形式且它具有一个经由线路44与传送装置40相连的端子43。该端子43与整流装置45、时钟信号再生装置46、解调器47和调制器48都相连。
整流装置45用来整流出现于端子43的信号,即调幅载波信号CS(ASK)或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以从这些信号得到直流电压V,该直流电压V可用于向需要提供电压的数据载体2的电路42的所有部分提供能量。
时钟信号再生装置46能从调幅载波信号CS(ASK)或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再生时钟信号。一旦完成再生,时钟信号再生装置46就在线路49上产生再生时钟信号CLK。
解调器47是一个幅度解调器,用来对调幅载波信号CS(ASK)解调。对调幅载波信号CS(ASK)的幅度解调完成后,解调器47将幅度解调组合信号(IDB+QDB)COD传送到线路50。
调制器48由负载调制装置构成并且是用来对未调制载波信号CS进行负载调制的。要调制的信号可经由线路51施加到调制器48。因而,还可能将已编码响应信号(RDB)COD施加到调制器48,以依靠已编码响应信号(RDB)COD进行对未调制载波信号CS的负载调制。借助于调制器48进行负载调制的结果是得到负载调制载波信号CS(LM),该信号出现在调制器48的输出处且经由端子43在传送装置40处也能获得,该信号还通过传送装置40传送到通信站1的传送装置27。
数据载体2的电路42还包含经由线路53与整流装置45输出端相连的信号强度检测装置52。信号强度检测装置52用来检测数据载体2接收到的通信站1提供的调幅载波信号CS(ASK)的信号强度是低于门限值还是高于门限值。为此而进行的检测过程使用整流装置45提供的直流供给电压V。当调幅载波信号CS(ASK)以高信号强度接收,信号强度检测装置向线路54提供高电平信息HLI2。反之,当调幅载波信号CS(ASK)以低信号强度接收,信号强度检测装置向线路54提供低电平信息LLI2。该信息HLI2和LLI2可经由线路54施加到微型计算机55并且在微型计算机55中它可经由电气传导线路76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56。
数据载体2的电路42包含微型计算机55。通过微型计算机55可实现处理控制装置56,该装置包含切换装置56A。切换装置56A用来并适合于使数据载体2在其“接收”模式与“发送”模式间切换。需要这一改换的电路42的所有部分都可借助于切换装置56切换。微型计算机55经由线路49接收到再生时钟信号CLK,该时钟信号CLK在微型计算机55中以通常的和熟知的方式使用。
应该指出也可提供硬件逻辑电路来替代微型计算机55。
微型计算机55还用来实现解码装置57、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8、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和存储装置60(它还包含用户数据存储部分61、序列号存储部分62)、询问信号产生装置63、编码装置64以及时隙定义装置65和时隙号存储装置66。
解码装置57经由线路50连接到解调器47。借助于解码装置57可对编码的组合信号(IDB+QDB)COD进行解码。一旦解码完成,解码装置57就提供组合信号IDB+QDB。组合信号IDB+QDB既提供给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8又提供给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
从通信站1传送到数据载体2的询问信号IDB可借助于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8进行检测和评估。检测到的询问信号IDB可在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8中获得。在评估了检测到的询问信号IDB后,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8就经由导电连接67向处理控制装置56提供第一检测信息RES1。
从通信站1传送到数据载体2并借助于传送装置40接收到的确认信号QDB可借助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进行检测和评估。检测到的确认信号QDB在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中可得到。在完成评估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就向处理控制装置56提供第二检测信息RES2。
在目前情况下,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适合于提取传送到数据载体2作为组合信号IDB+QDB组成部分的并借助于传送装置40接收到的确认信号QDB。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适合于评估作为确认信号QDB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表示有给定数目的主比特的比特串且其中每个主比特与一个时隙TS相关联,那些主比特与一个时隙TS相关联,该时隙中只出现具有给定比特值的来自数据载体2的一个响应信号RDB,目前情况下该比特值为“1”。这一重要特性后边将更详细地描述。
关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19,应该指出,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适合于评估作为确认信号QDB接收的不同的信号是很重要的,在该数字信号中至少一个额外比特已经添加到每个主比特中且每个额外比特的比特值构成数据载体2的一个参数表示。目前情况下数据载体的表示参数是通信站1从数据载体2接收到的响应信号RDB的信号强度。
存储装置60用来存储数据载体2需要的和对于数据载体2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用户数据存储部分61主要用来存储用户数据,即数据载体2的用户数据,比如存储信用的值或者价格幅度或者类型指示和很多其他数据。序列号存储区62用来存储所谓的序列号SNR,该序列号SNR是数据载体2的特征。一个特别的序列号SNR被指定给每个数据载体2并存储于序列号存储部分62,其结果是每个数据载体2可借助于此序列号SNR区别于所有其他数据载体2。存储装置60经由导电连接69连接到处理控制装置56,经由连接69双向通信(读/写)成为可能。
响应信号产生装置63经由导电连接70与处理控制装置56相连。此外,响应信号产生装置63经由导电连接71与序列号存储部分62相连。响应信号产生装置63用来产生响应信号RDB,存储于序列号存储区的序列号在响应信号RDB中有反映。借助于响应信号产生装置63产生的响应信号RDB经由导电连接72施加到编码装置64。编码装置64对应用的响应信号RDB进行编码并向线路51提供编码的响应信号(RDB)COD,并且因此提供到调制器48。编码装置64适合于按照所谓的曼切斯特码对响应信号RDB进行编码。
如前所述,数据载体2适合于在时间上顺序的时隙TS中进行通信。为了定义数据载体2是在多个时隙TS当中哪个时隙TS传送其响应信号QDB到通信站1的,而提供了时隙号定义装置65。目前情况下,时隙号定义装置65经由导电连接73与序列号存储部分62相连。每次序列号SNR的一部分从序列号存储部分62经由连接73施加到时隙号定义装置65,其结果是时隙号定义装置65每次依赖于序列号SNR的应用部分定义一个时隙号TSNO。在时隙号TSNO定义后,时隙号TSNO就经由导电连接74施加到时隙号存储装置66。先前定义的时隙号TSNO存于时隙号存储装置66中。存于时隙号存储装置66中的时隙号TSNO可从该装置读出并可经由导电连接75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56。
应该指出时隙号TSNO的产生和定义也可以通过序列号SNR的一部分以外的方式进行,比如可借助于随机数产生器。
现在将描述在图1示意的通信站1与数据载体2A、2B、2C、2D、2E、2F、2G、2K、2L、2M、2N、2P、2S、2U、2V、2W、2X、2Y和2Z间通信的一种方法。在完整的通信过程中,例如可能要将数据写入每个数据载体2的用户数据存储部分61中或者从此用户数据存储部分61中读出数据,下面只描述该过程的相关部分,即这一通信过程开始需要的询问过程,在该询问过程中,询问过程开始时已存在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以及该询问过程中新进入通信站1通信范围的数据载体2都可准确检测和识别。之后将参考图3和图5描述这一询问过程。
询问过程开始于起始时刻‘开始’(见图4中的第1项)。在起始时刻‘开始’,通信站1处于“发送”模式且正处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处于“接收”模式。在起始时刻‘开始’开始第一询问循环IPER1。
紧接起始之后(见图4中第2项)第一组合信号(IDB+QDB)1可借助于通信站1的询问信号产生装置7和确认信号产生装置8产生并被通信站1发送到正处于该站通信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假定数据载体2A、2B、2C、2D、2E、2F、2G和2S此时处于通信站的通信范围之内。第一组合信号(IDB+QDB)1中的询问信号IDB的准确结构这里并未详细描述,因为目前上下文与之不相关。关于第一组合信号(IDB+QDB)1中包含的第一确认信号QDB1(见图4中2.1项),再次指出此确认信号QDB1以及任何其它确认信号,都包含八(8)个主比特MB和八(8)个额外比特AB,每个主比特MB和每个额外比特AB构成一个比特对。每个比特对关联一个时隙,即第一确认信号QDB1情况下关联时隙TS1′、TS2′、TS3′、TS4′、TS5′、TS6′、TS7′和TS8′。由图4的2.1项,很显然,第一确认信号QDB1的所有主比特MB和所有额外比特AB值为“0”。
传送第一组合信号(IDB+QDB)1后通信站借助于模式切换装置6A从“发送”模式切换到“接收”模式而所有数据载体2借助于切换装置56A从“接收”模式切换到“发送”模式。此第一切换过程需要一定的切换时间ST。在目前情况下,切换时间ST的值选为302μs。
前述数据载体已接收到组合信号(IDB+QDB)1后,借助于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8和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对此信号进行评估。第一组合信号(IDB+QDB)1中的询问信号的评估并未更详细地描述,因为它在目前情况下不相关。关于第一确认信号QDB1的评估,应该注意所有值为“0”的主比特MB的评估,其结果是没有一个存在的数据载体2应当确认接收。第一确认信号QDB1中的额外比特AB的评估表明到目前为止没有数据载体2已向通信站1发送了响应信号RDB。
随后,前述的每个数据载体自己定义它们在哪个时隙TS中产生响应信号RDB。这是借助于时隙号定义装置65实现的。在已定义了相应的时隙TS后,每个数据载体2的响应信号产生装置63产生响应信号RDB,以便在目前情况下于第一询问循环IPER1过程中产生响应信号RDB-2A、RDB-2B、RDB-2C、RDB-2D、RDB-2E、RDB-2F、RDB-2G和RDB-2S并传送到通信站1。由图3且也可由图4(见图4中的第3项),显然前述的响应信号在一定时隙内传送到通信站1,即:TS1′中的RDB-2A、TS2′中的RDB-2B和RDB-2C、TS3′中的RDB-2D和RDB-2E和RDB-2F、TS4′中的RDB-2G以及TS8′中的RDB-2S。因而,获得的状况是所有响应信号RDB中通信站1单个接收到一些响应信号RDB-2A、RDB-2G和RDB-2G并因此是分隔开的,且分别单独出现在时隙TS1′、TS4′和TS8′中,而通信站1以两三个组合且因而不分隔开的方式接收一些其它响应信号RDB-2B、RDB-2C、RDB-2D、RDB-2E、RDB-2F。
通信站1接收到的响应信号RDB从解码装置10经由导电连接15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6和冲突检测装置11以及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在时隙TS1′中的响应信号RDB-2A、时隙TS4′中的响应信号RDB-2B和时隙TS8′中的响应信号RDB-2S情况下,冲突检测装置11检测到两个响应信号RDB之间没有冲突,结果该装置就经由连接16向处理控制装置6传送否定冲突信息NCOL。然而,冲突检测装置11检测到时隙TS2′和TS3′的响应信号RDB之间存在冲突,即在响应信号RDB-2B与RDB-2C之间和响应信号RDB-2D与RDB-2E以及RDB-2F之间的冲突,结果是冲突检测装置11检测到两个时隙TS2′和TS3′每个中的冲突,并且因此经由连接16将肯定冲突信息YCOL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6。此外,接收到响应信号RDB的信号强度借助于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检测和判定。假定所有前述的响应信号都以高信号电平接收,结果是该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对每个接收的响应信号都检测到高电平,并且因此经由连接17将高电平信息HLI1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6。在上面概述的情况下响应信号RDB-2A和RDB-2G和RDB-2S都借助于包含于处理控制装置6中的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明确识别,其结果是相关的数据载体2A、2G和2S应被视为明确识别。
在第一询问循环IPER1期间对通信站1接收到的所有响应信号RDB进行评估和处理后,借助于模式切换装置6A能在通信站1中实现从“接收”模式到“发送”模式的转换,而借助于模式切换装置56A能在所有数据载体2中实现从“发送”模式到“接收”模式的转换。这一第二切换过程也需要一个给定的切换时间,也即切换时间ST,目前情况下其值为302μs。前述的切换过程之后第一询问循环IPER1就已结束。
在第一询问循环IPER1之后,就开始第二询问循环IPER2。紧接在第二询问循环IPER2开始之后,通信站1就提供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见图4中的第4项)。此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包含第二确认信号QDB2(见图4中的4.1项)。该第二确认信号QDB2是基于在第一询问循环IPER1期间解码装置10经由连接15和冲突检测装置11经由连接16以及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1经由连接17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6的数据和信息形成的。时隙TS1′、TS4′和TS8′中的响应信号RDB-2A和RDB-2G和RDB-2S单一出现的结果是,第二确认信号QDB2中分别与第一时隙、第四时隙和第八时隙相关联的主比特MB的值已设为“1”,而与第二时隙和第三时隙关联的主比特MB的值已设为“0”,因为第一询问循环IPER1内这两个时隙中每个都检测到冲突。因为第一询问循环IPER1期间接收到的所有响应信号都以高信号强度接收到,即以高信号电平接收到,所以第二确认信号QDB2中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八时隙相关联的所有额外比特AB的值已设为“1”。
前面描述的第二确认信号QDB2作为扩展确认信号,即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的组成部分发送到尚未识别并处于通信站1通信范围之内的所有数据载体。由图4(见图4中的第5项),很显然,假定,在第二询问循环IPER2期间,不仅是第一询问循环IPER1期间就已经处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内的2A、2B、2C、2D、2E、2F、2G和2S还在通信范围内,而且新进入的数据载体也在通信范围内,即数据载体2U、2V、2W、2X、2Y和2Z。在列举的数据载体中,数据载体2A、2G和2S在第一询问周期IPER1期间被准确识别。
每个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都施加到前述的数据载体2A、2B、2C、2D、2E、2F、2G、2S、2U、2V、2W、2X、2Y和2Z。随后,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中的询问信号借助于询问信号检测装置5 8提取和评估,这里没有详细介绍。此外,第二确认信号QDB2借助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从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中提取和评估,其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将第二检测信息RES2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56。随后,在已明确识别的数据载体2A、2G和2S中进行确认的过程,该确认过程的进行是通过对与第一、第四和第八时隙相关联的且比特值均为“1”的主比特MB进行评估。因而,对数据载体2A、2G和2S的确认完成,其中知道存储于它们的时隙存储装置66中的时隙号TSNO的结果是,知道它们在前面的第一询问循环IPER1期间已在哪个时隙中提供了响应信号,其结果是这三个数据载体2A、2G和2S被设为空闲状态并因此不再响应包含在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中的询问信号,也不响应其它询问信号。对于其它数据载体2B、2C、2D、2E、2F、2U、2V、2W、2X、2Y和2Z,不进行确认并且因此它们响应包含在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中的询问信号。
前述的响应包含在第二组合信号(IDB+QDB)2中的询问信号的结果是,在每个未确认数据载体中选择一个时隙TS,在该时隙TS内相关的数据载体2提供其下一响应信号RDB。相关的时隙TS再次借助于时隙定义装置65进行定义。
假定(见图4中的第5项)在第二询问循环IPER2期间两个数据载体2B和2E在第一时隙TS1″内一起发送其响应信号RDB-2B和RDB-2E到通信站1。还假定数据载体2C在第二时隙TS2″内唯一发送其响应信号RDB-2C到通信站,数据载体2F在第三时隙TS3″内唯一发送其响应信号RDB-2F,两个数据载体2U和2V在第五时隙TS5″内发送其响应信号,数据载体2W、2X和2Y在第六时隙TS6″内发送其响应信号,数据载体2Z在第七时隙TS7″内发送其响应信号。还假定所有数据载体以高信号强度向通信站1发送其响应信号而这些信号随后被通信站1以高信号电平接收到。
上述假设的结果是,数据载体2C、2F和2Z基于其响应信号借助于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被明确识别,这些信号每个都是由解码装置10经由连接15提供给处理控制装置6的响应信号识别装置6B的。另一结果是,在随后的第三询问循环IPER3中,随后产生第三确认信号QDB3期间与第二、第三和第七时隙相关联的主比特MB的值设为“1”。
在第二询问循环IPER2过程中,冲突检测装置11在第一时隙、第五时隙和第六时隙中检测到冲突,其结果是在随后的第三询问循环IPER3中,随后产生第三确认信号QDB3期间,与该第一、第三和第六时隙关联的主比特MB的值设为“0”。
因为在第二询问循环IPER2期间通信站1以高信号电平接收到所有响应信号RDB,所以在随后的第三询问循环IPER3中,随后产生第三确认信号QDB3期间第三确认信号QPB3中的所有额外比特AB的值设为“1”。
在对第二询问循环IPER2期间通信站1接收到的响应信号RDB评估之后,第二询问循环IPER2就结束。此后立刻就开始第三询问循环IPER3,其中第三组合信号(IDB+QDB)3从通信站1发送到数据载体2(见图4第6项)。每个数据载体2接收到第三组合信号(IDB+QDB)3后,借助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对包含在第三组合信号(IDB+QDB)3中的确认信号QDB3进行评估。因为对于数据载体2C、2F和2Z主比特的值已设为“1”,其中知道它们在第二询问循环IPER2期间是在哪个时隙中发送响应信号,所以此评估导致对该数据载体的确认,这意味着从刚开始的第三询问循环IPER3和随后的询问循环IPER4等等角度看这些数据载体是被禁止的并因此将在这些询问循环内不再参与。
对于第三询问循环IPER3,假定(见图4的第7项)数据载体2U、2W、2B和2Y分别在第一时隙TS1、第二时隙TS2、第三时隙TS3和第八时隙TS8中分隔地向通信站1发送其响应信号。还假定数据载体2E、2V和2X联合在第四时隙TS4中发送其响应信号。还假定新进入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的两个数据载体2K和2L联合在第六时隙TS6中发送其响应信号。在目前情况下,还假定参与第三询问循环IPER3的数据载体2U、2W、2B、2E、2V、2X、2K和2L以高场强发送其响应信号,结果是通信站1以高信号电平接收到这些响应信号,还假定参与第三询问循环IPER3的数据载体2Y以小的信号强度提供其响应信号而通信站1以低信号电平接收到此响应信号。
考虑到上述假设,在第四询问循环IPER4中发送到数据载体2的确认信号QDB4,随后在第四询问循环IPER4期间产生。单一地从数据载体2U、2W、2B和2Y接收到响应信号的结果是,第四确认信号QDB4(见图4中第8.1项)中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八时隙关联的主比特MB每个值都设为“1”。因为第四时隙TS4和第六时隙TS6中存在冲突,该冲突在第三询问循环IPER3期间已发生,所以第四确认信号QDB4中对应于这些时隙的主比特MB的值设为“0”。来自数据载体2Y的响应信号是低信号电平的结果是,第四确认信号QDB4中与第八时隙关联的额外比特AB值设为“0”,而所有其它响应信号以高电平接收的结果是,第四确认信号QDB4中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时隙关联的额外比特AB的值都设为“1”。
第三询问循环IPER3终止后就开始第四询问循环IPER4,其间通信站1向目前在通信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U、2W、2B、2E、2V、2X、2K、2L、2Y、2M、2N和2P发送第四组合信号(IDB+QDB)4,其中的数据载体2U、2W、2B、2E、2V、2X、2K、2L和2Y在第三询问循环IPER3期间就已处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内,而数据载体2M、2N和2P新进入此通信范围。借助于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八时隙相关联的且值为“1”的主比特MB,可达到对数据载体2U、2W、2B和2Y的确认,其中因为它们的时隙号TSNO存储在其时隙号存储装置66中,所以在第三询问循环IPER3期间它们提供响应信号时即它们设为空闲状态时这些时隙是已知道的。其它数据载体2K、2V、2M、2N、2P、2E、2X和2L参与第四询问循环IPER4。
假定(见图4的第9项)前述数据载体中数据载体2K、2V、2P和2L分别在第一时隙TS1″″、第三时隙TS3″″、第五时隙TS5″″和第八时隙TS8″″中分隔地发送其响应信号。还假定两个数据载体2M和2N联合在第四时隙TS4″″中发送其响应信号。还假定两个数据载体2E和2X联合在第六时隙TS6″″中发送其响应信号。在目前情况下,还假定数据载体2X以低信号强度发送其响应信号且因此通信站1以低信号电平接收到该响应信号。其它数据载体2K、2V、2M、2N、2P、2E和2L的响应信号具有高信号强度且因此通信站1以高信号电平接收到。
上述假设的一个结果是,通信站1在随后的第五询问循环IPER5期间产生第五确认信号QDB5,其中(见图4的10.1项)因为来自数据载体2K、2V、2P和2L的响应信号分隔接收,与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八时隙相关联的主比特MB每个的值都设为“1”。考虑到第四时隙TS4″″中存在冲突,第五确认信号QDB5中与第四时隙相关联的主比特MB的值设为“0”。
尽管两个数据载体,即两个数据载体2E和2X在第四询问循环IPER4期间在第六时隙TS6″″中向通信站1发送其响应信号,通信站1只检测到一个响应信号,即来自数据载体2E的响应信号,该数据载体2E以高信号强度发送其响应信号。然而其它数据载体2X以如此小的信号强度发送其响应信号以致通信站1无法接收到此响应信号。实际上,这种状况的发生是在数据载体(目前情况下即数据载体2X)离通信站1有如此大的距离以致数据载体还能以相对低的电平接收到组合信号(IDB+QDB)时,该组合信号总是由通信站1以高电平发送,但是只能由数据载体以相对较低电平产生的响应信号太微弱而无法让通信站1接收到。这种情况下数据载体2X发送响应信号,目前情况下即第四询问循环IPER4期间在时隙TS6″″中发送,但通信站1没有接收到此响应信号。然而,在第六时隙TS6″″中通信站1也接收到来自数据载体2E的响应信号因为它以高信号电平到达通信站1。其结果是,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在第六时隙TS6″″中以高信号电平检测到响应信号且因此产生高电平信息HLI1并将其经由连接17提供给处理控制装置6。结果是第五确认信号QDB5中与第六时隙相关联的额外比特AB的值也设为“1”。这与同第一时隙TS1、第三时隙TS3、第四时隙TS4和第五时隙TS5以及第八时隙TS8相关联的额外比特AB的情形是一样的,这些额外比特AB的值都设为“1”。
第四询问循环IPER4完成之后,就开始第五询问循环IPER5,紧接在开始之后(见图4的第10项)通信站1立即向目前处于通信范围内的所有数据载体2K、2V、2M、2N、2P、2E、2X和2L发送第五组合信号(IDB+QDB)5。结果,第五确认信号QDB5借助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进行评估,其结果是,一些数据载体2K、2V、2P和2L通过值设为“1”的相应主比特MB这些数据载体2K、2V、2P和2L被停止活动且随后设为空闲状态,在该数据载体中由于在时隙号存储装置66中存了相关时隙号TSNO,因而能知道第四询问循环IPER4期间在哪些时隙中它们已发送响应信号。
目前状况下其响应信号以高信号电平接收到的数据载体2E由于第五确认信号QDB5中与第六时隙相联系的主比特MB而被停止活动,该主比特MB的值已设为“1”,但其响应信号以低信号强度发送而通信站1不再接收的数据载体2X尽管与第六时隙相关联的主比特MB的值为“1”却并不停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四组合信号(IDB+QDB)4从通信站1到数据载体2X的传输期间,数据载体2X中的信号强度检测装置52已检测到发送到数据载体2X的组合信号(IDB+QDB)4只是以弱信号电平接收到的,为响应之该信号强度检测装置52已产生低电平信息LLI2并经由线路54和连接76提供给数据载体2X的处理控制装置56。这意味着数据载体2X中知道就是这个数据载体可接收到只以低信号电平由通信站1发送的信号。然而,这还意味着通信站1可接收到数据载体2X产生的只以非常弱信号电平的信号或者根本就无法接收到。因而,数据载体2X的处理控制装置56中也知道数据载体2X是只能提供非常弱的信号的数据载波。然而,借助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从第五确认信号QDB5即从与第六时隙相关联且值为“1”的主比特MB,可以判定在第四询问循环IPER4的第六时隙TS6″″中通信站1已以高电平接收到响应信号。然而,这必须是来自另一数据载体的响应信号,目前情况下是来自数据载体2E的响应信号,因为它不能是提供弱信号的数据载体2X的响应信号。因而,借助于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形成高电平信息的第二检测信息RES2施加到处理控制装置56,这表示数据载体提供的是强信号,而处理控制装置56还经由连接76接收到低电平信息LLI2,该信息表示数据载体提供的是弱信号。这两项信息,即此情况下形成高电平信息的第二检测信息RES2和低电平信息LLI2,相互抵触,这可借助于处理控制装置56检测到并导致数据载体2X未被确认并且随后在下一询问循环中被视为未确认的数据载体。
因而,只有三个未确认的数据载体2M、2N和2X(见图4中的第11项)将参与第五询问循环IPER5。假定这三个数据载体2M、2N和2X每个分别于时隙TS2″、时隙TS4″和时隙TS6″中分隔提供其响应信号给通信站1。现在假定两个数据载体2M和2X以低信号电平提供其响应信号而数据载体2N以高信号电平提供其响应信号且来自三个数据载体2M、2N和2X的三个响应信号都相应由通信站1接收到。其结果是(见图4中的12.1项),随后在第六询问循环IPER6中产生的第六确认信号QDB6中与第二、第四和第六时隙相关联的三个主比特MB每个值都设为“1”,而与第二时隙和第六时隙相关联的额外比特AB每个值都设为“0”且与第四时隙相关联的额外比特AB的值设为“1”。
完成第五询问循环IPER5后就开始第六询问循环IPER6,其中(见图4中的第12项)IPER6一开始通信站1立刻就向数据载体2M、2N和2X发送第六组合信号(IDB+QDB)6。其结果是确认信号检测装置59检测到与第二、第四和第六时隙相关联且值为“1”的主比特MB,并且因此,三个数据载体2M、2N和2X中由于在时隙号存储装置66中存了相应时隙号TSNO,因而能知道第五询问循环IPER5期间在哪些时隙中它们提供了响应信号,这些数据载体2M、2N和2X停止活动。因而,在第六询问循环IPER6期间(见图4中的第13项)没有数据载体2产生响应信号,并且因此通信站1也不再接收到响应信号。其结果是,通信站将在随后的询问循环IPER7中产生第七确认信号QDB7,其中信号I中(见图4的14.1项)所有主比特MB和所有额外比特AB的值都设为“0”,这与第一确认信号QDB1类似。
完成第六询问循环IPER6后就开始第七询问循环IPER7。通信站1接着提供第七组合信号(IDB+QDB)7(见图4的第14项)。第七组合信号(IDB+QDB)7包含第七确认信号QDB7。由于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内不再有未确认数据载体2的事实,假设没有新数据载体来到通信站1的通信范围内,整个询问过程就随着第七询问循环IPER7而终止(见图4的第15项)。
此前描述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优点,即询问循环IPERn期间识别的数据载体2的确认在相同的询问循环IPERn内并未实施,但是该确认直到下一询问循环IPERn+1才实施,并且是以非常高效和简单的方式实现的,因为询问循环IPERn期间识别的所有数据载体2的确认是只借助于一个确认信号QDB而同时实现的,另外该确认信号优选地由给定数目的额外比特AB构成。
此前描述的方法的进行是借助于图1示意的通信站1和图2示意的数据载体2,在该方法中,确认信号QDB产生期间除产生每个主比特MB外只产生一个额外比特AB,这可归因于通信站1中的信号强度检测装置12和每个数据载体2中的信号强度检测装置52只以一个门限值操作的事实,其结果是信号强度可只与这一个门限值有关的判定。应该注意,替代地,此信号强度检测装置也可借助于多个门限值进行操作,这种情况下信号强度可通过多个信号强度步骤中的幅度来评估或判定,其结果是确认信号QDB中再不可能只用一个额外比特AB而要用与每个主比特MB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额外比特AB。
此外,应该指出关于前述的方法,从图3很显然,用此方法可能选择时隙TS的时间和响应信号RDB的时间以便它们基本上等长,其结果是在连续的响应信号RDB间没有时间余量,这对整个询问过程时长最小化是很有利的。然而,应该指出选择时隙TS的时间比响应信号RDB的时间稍微长些会更有利,这种情况下时隙TS的时长与响应信号RDB的时长之间的时间差值可选择得大一些以便两个连续的响应信号RDB之间可获得大约300μs的时间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