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7790C - 双极晶体管 - Google Patents
双极晶体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07790C CN1207790C CNB011329912A CN01132991A CN1207790C CN 1207790 C CN1207790 C CN 1207790C CN B011329912 A CNB011329912 A CN B011329912A CN 01132991 A CN01132991 A CN 01132991A CN 1207790 C CN1207790 C CN 120779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gaas
- type
- emitter
- bipolar transis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polar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在GaAs系半导体元件中,通过使用InpGa1-pN(0<p≤1),来形成能隙差较大的异质结,而提供高性能的半导体元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极晶体管。
背景技术
作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GaAs系晶体管与Si晶体管相比具有高工作频率、高输出、高增益、低工作电压、高工作效率及低耗电等各种优越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GaAs系异质结双极晶体管(以下称为HBT)和GaAs系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以下称为HEMT)作为移动通信用的器件已经实用化了。
在该GaAs系晶体管中,GaAs系HBT可以用比HEMT少的电源个数进行驱动,因此,适合于装置的小型化。而且,由于GaAs系HBT使用注入集电极的「热电子(Hot-electron)」的冲击传导,因此,高速工作性优越。因此,希望GaAs系HBT作为支持手机等移动通信等的关键器件。
在该手机中,一般需要在约4.7V或者约3.5V的低工作电压下得到高电流增益的功率器件。上述GaAs系HBT用比基极层带隙大的材料形成发射极层,抑制从基极层向发射极层的少数载流子的注入,因此,如果与同质结双极晶体管相比,电流增益较大。但是,在现有的GaAs系HBT中,要求更高的电流增益。即,在现有技术中,在发射极层中使用与基极层等相同的GaAs层,但是,由于产生从基极层向发射极层的逆注入,存在电流增益降低的问题。
作为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74167号公报等中,提出了在发射极层中使用InGaP层的双极晶体管。其是这样的发明:使发射极层成为具有比较大的带隙的InGaP,来减小上述逆注入。但是,使用InGaP也不能充分增大其带隙,所以无法大幅度地减小逆注入。
而且,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307100号公报中,提出了这样的方法:使用宽带隙半导体作为在GaAs系HEMT中提高栅极与漏极之间耐压的方法。其是这样的方法:在GaAs系HEMT中的电子供给层中使用带隙比上述InGaP更大的SiC和InAlGaN等宽带隙半导体。但是,HEMT中的电子供给层是用于向高纯度的GaAs层提供电子的层,如果膜厚为几十nm就足够了。与此相对,GaAs系HBT中的n型发射极层是构成晶体管中的npn结的一个层,为了在p型基极层中关闭正空穴,必须使其膜厚为几百nm程度。因此,作为GaAs系HBT的发射极层,用与GaAs系HEMT相同的方法来形成宽带隙半导体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在发射极层和基极层中形成能隙差大的异质结来提高GaAs系HBT的电流增益而反复进行了各种实验。其结果,独自获知:在GaAs系HBT中,通过在发射极层中使用InGaN或者InN,能够得到电流增益高的HBT。使用这样形成能隙差大的异质结的方法,即使在GaAs隙半导体发光元件等中,也能够得到高性能的元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形成能隙差大的异质结,提供性能更高的双极晶体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双极晶体管包括:
衬底;
形成在上述衬底上、由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构成的集电极层;
形成在上述集电极层上、由包含GaAs、InGaAs、AlGaAs、InAlGaP、InGaAsP、GaSb、GaAsSb、GaNAs、InGaNAs、SiGe和HgCdTe中的任意一种材料的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构成的基极层;
形成在上述基极层上、带隙大于上述基极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InpGa1-pN的发射极层,其中0<p≤1;和
设置在上述发射极层上的InqGa1-qN的发射极接触层,其中0<q≤1;
上述发射极层和上述发射极接触层的合计厚度为200nm以上。
更好是,上述集电极层是GaAs、InGaAs、AlGaAs、InAlGaP、InGaAsP、GaSb、GaAsSb、GaNAs、InGaNAs、SiGe和HgCdTe中的任意一种材料。
更好是,上述衬底是GaAs衬底。
更好是,上述发射极层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
更好是,上述发射极层的厚度为200nm以上。
更好是,上述发射极接触层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
更好是,上述第一导电类型是n型,上述第二导电类型是p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极晶体管的断面模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断面模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断面模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断面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在第一实施例中,对GaAs系异质结双极晶体管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例中,对GaAs系发光二极管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例中,对GaAs系激光二极管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例中,对GaAs系HEMT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的双极晶体管的特征之一是:如从图1所看到的那样,在GaAs系的元件中,在发射极层106和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InGaN。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极晶体管的断面图。在SI-GaAs衬底(半绝缘性GaAs衬底)101上,依次形成由不掺杂GaAs组成的缓冲层102、由高浓度n型GaAs组成的膜厚500nm的集电极接触层103、由n型GaAs组成的膜厚500nm的集电极层104、p型GaAs组成的膜厚50nm的基极层105。而且,在以下把这些层称为GaAs层101~105。在基极层105上依次形成由n型In0.5Ga0.5N组成的发射极层106、由组成倾斜的n型InGaN组成的发射极接触层107。发射极层106和发射极接触层107的膜厚合计为400nm。
通过发射极接触层107由发射极电极112给上述发射极层106施加电流·电压。其中,为了容易取得该发射极电极112与发射极层106的欧姆接触,则发射极接触层107的In组成越往图中上侧则越高。而且,由基极电极111给基极层105施加电流·电压。而且,通过集电极接触层103由集电极电极110给集电极层104施加电流·电压。图1的双极晶体管是在n型的集电极层104上依次键合p型的基极层105、n型的发射极层106的npn结的构成,与一般的晶体管相同,给各个层施加预定的电压·电流,晶体管进行工作。
图1的双极晶体管是把由GaAs组成的基极层105和由InGaN组成的发射极层进行键合的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而且,图1的HBT是使用GaAs衬底101所形成的GaAs系HBT。图1的双极晶体管为了容易进行说明而改变倍率来表示。
下面对图1的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1)首先,在支座上配置SI-GaAs衬底101,把其加热到700℃左右的温度。而且,流过TMG(三甲基镓)、AsH3和氢载气,来生长由不掺杂的GaAs组成的缓冲层102。而且,GaAs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
(2)接着,仍把衬底的温度保持在700℃,流过TMG(三甲基镓)、AsH3、作为n型掺杂材料的SiH4和氢载气,来生长由n型GaAs组成的集电极接触层103和集电极层104。
(3)接着,仍把衬底的温度保持在700℃,流过TMG(三甲基镓)、AsH3、p型掺杂材料和氢载气,来生长由p型GaAs组成的基极层105。其中,AsH3/TMG的原料供给比为1以下。作为p型掺杂材料,可以使用CBr4和TMAs(三甲基砷)等。
(4)接着,仍把衬底的温度保持在700℃,流过TMG、TMI(三甲基铟)、NH3、作为n型掺杂材料的SiH4和载气,来生长由n型InGaN组成的发射极层106和发射极接触层107。该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的n型InGaN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
(5)接着,把衬底101冷却到室温并取出,进行腐蚀而形成图1那样的形状,然后,形成集电极电极110、基极电极111和发射极电极112。
在通过以上说明的方法所形成的图1的GaAs系HBT中,由于使由GaAs组成的基极层105和由InGaN组成的发射极层106成为异质结,而能够提供电流增益较高,特性稳定的元件。即,构成基极层105的GaAs的带隙为约1.4eV,与此相对,构成发射极层106的In0.5Ga0.5N的带隙为约2.4eV,这样,通过使带隙差大的半导体成为异质结,能够抑制从基极层105向发射极层106的载流子的逆注入,而能够提高电流增益。
在现有技术中,在GaAs系HBT中使用InGaN这样的带隙大的材料,从结晶生长的观点看是极端困难的。这是因为晶格常数的不匹配以及生长温度的不同。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带隙大的半导体材料,GaN、AlGaN、SiC、ZnSe等宽带隙半导体是公知的。其中,所谓宽带隙半导体大多指具有相当于兰色发光的2.6eV以上带隙的半导体。该宽带隙半导体和GaAs系半导体在晶格常数上大为不同。例如,当在GaAs层上形成GaN层时,GaAs(闪锌构造)的晶格常数为0.565nm,与此相对,GaN(闪锌构造)的晶格常数为0.45nm,因此,这些层的晶格失配为20.5%这样较大的值。在此基础上,如果在GaN层中增加Al,晶格失配的值变得更大。当考虑到现在使用的GaAs和AlGaAs的异质结中的晶格失配为1%以下,其是非常大的值。这样,当用晶格失配较大的结晶形成异质结时,在结晶中易于产生裂缝。在此基础上,这些宽带隙半导体的晶格常数比GaAs小。因此,当把图1的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作为宽带隙半导体时,在该宽带隙半导体中,在拉伸方向上施加力。当这样在拉伸方向上施加力时,与在压缩方向上施加力的情况相比,特别容易产生裂缝。而且,图1的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是构成npn结的一个层,为了在p型基极层105中封闭正空穴,需要几百nm的膜厚。这样,当形成几百nm以上的膜厚时,与形成几十nm的薄的膜厚的情况不同,极其容易产生裂缝。
而且,通常,宽带隙半导体的结晶生长温度极高。例如,MOCVD法中的生长温度是:GaAs为600℃~700℃,与此相对,GaN是1100℃,AlGaN为1200℃。当在这样的高温下形成图1的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时,从GaAs层102~105产生剧烈的As脱出,不能保证GaAs层102~105的品质。而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当以与GaAs层相同程度的低温下生长宽带隙半导体层时,通常,该宽带隙半导体层的结晶特性显著变差。
如以上那样,从结晶生长的观点看,在图1这样的GaAs系HBT的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宽带隙半导体这样的带隙大的半导体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本发明人为了在GaAs系HBT的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带隙大的半导体而得到高的电流增益,反复进行了各种实验。其结果,独自得知:通过在发射极层106和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InpGa1-pN(0<p≤1),能够解决该问题。该InpGa1-pN的带隙为约1.9eV~3.4eV,与GaAs的带隙约1.4eV相比较大。而且,该InpGa1-pN(0<p≤1)能够把结晶生长温度降低到800℃以下,即使在通常的GaAs系的结晶生长装置中,不会使结晶品质变差,能够进行充分的生长。但是,当把该InpGa1-pN用于GaAs系HBT时,上述裂缝不会产生。对于其原因,本发明人是这样考虑的:
首先,考虑到是因为In的结晶具有柔软的特性。GaAs和InpGa1-pN的晶格失配为12%以上。如果着眼于该晶格失配的大小,在现有的技术常识中,在几μm的GaAs层101~105上形成几百nm的InpGa1-pN层是极其困难的。实际上,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当把发射极层106的In0.5Ga0.5N置换为晶格常数大致相等的InAlGaN层时,就产生了裂缝。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当在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InpGa1-pN时,不会产生裂缝。这是考虑到:相对于Al的结晶的坚硬,In的结晶较柔软。这样,由于In的结晶较柔软,即使在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InpGa1-pN,裂缝也不会产生。
而且,考虑到InpGa1-pN的结晶构造易于成为闪锌构造。在上述晶格常数的说明中,说明了GaN系的材料作为闪锌构造的情况。这是因为:图1的GaAs层101~105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在其上形成的半导体层106、107的结晶构造易于成为闪锌构造。但是,GaN系的材料通常易于成为纤维锌矿构造。特别是,加入了Al的AlN、AlGaN、AlInGaN的该倾向较强。这样,当在GaAs层101~105上形成加入了Al的GaN系材料时,易于成为纤维锌矿构造。因此,纤维锌矿构造的GaN系材料与闪锌构造的GaN系材料相比,晶格常数进一步变小。即,与GaAs的晶格失配进一步变大。因此,当在GaAs层101~105上形成加入了Al的GaN系材料时,裂缝易于进入。与此相对,当在GaAs层101~105上形成InpGa1-pN时,结晶构造易于与GaAs层101~105相同。因此,难于产生裂缝。
如以上那样,在图1的GaAs系HBT中,通过在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中使用InpGa1-pN,能够得到电流增益大的元件。
在上述图1的GaAs系HBT中,在由n型In0.5Ga0.5N组成的发射极层106上设置由组成倾斜的n型InGaN组成的发射极接触层107,使总膜厚合计成为400nm,但是,即使不设置由n型InGaN组成的发射极接触层107,使发射极层106成为膜厚400nm的组成倾斜的n型InGaN,也能理解为与图1的GaAs系HBT相同。
而且,在图1的GaAs系HBT中,把发射极层106和发射极接触层107的膜厚的合计作为400nm,但是,如果按照本发明人的实验,如果该厚度为200nm以上,能够在基极层105中关闭正空穴。但是,该膜厚随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的InGaN的In组成的值而变化。
而且,在图1的GaAs系HBT中,使用GaAs作为基极层105的材料,但是,也可以使用与In的3族混晶例如InGaAs、InAlGaP、InGaAsP和与Sb的5族混晶例如GaAsSb、GaSb等。在这些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加大发射极层106与基极层105之间的带隙差,能够降低导通电压。而且,能够使用与氮的5族混晶例如InGaNAs、GaAsN来作为基极层105的材料。但是,在使用GaAsN情况下,必须使氮的混晶比为0.02以下。因为一般情况下,与氮的混晶,与GaAs相比,能隙更大。而且,能够使用AlGaAs、SiGe、HgCdTe作为基极层105的材料。而且,可以在集电极层104中使用上述材料。
而且,由于在图1的GaAs系HBT的各层的角部,易于产生由电流集中引起的劣化,因此,可以在各层间形成被称为脊的突出部。
而且,在图1的GaAs系HBT中,为了谋求各层的腐蚀去除的稳定性,而可以在必要的部分适当插入腐蚀阻挡层。
(第一变形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第一变形例是:把GaAs系HBT作成双异质结。变更点是:在图1中,在集电极层中使用n型InGaN。当使用这样的材料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流增益。在用InGaN形成集电极层104的情况下,能够按以下三种构成来形成衬底101至集电极接触层103的构成。
第一方法是这样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使用SI-GaAs作为衬底101,把缓冲层102作为GaAs,把集电极接触层103作为n型GaAs或者n型InGaN。该方法可以使用大口径的GaAs作为衬底。
第二方法是这样的方法:以第一方法作为基础,进一步改善集电极接触层103或者104的结晶品质,把缓冲层102分割成第一GaAs缓冲层和第二GaN缓冲层。在该方法中,希望第二GaN缓冲层氮化GaAs的表面。而且,希望集电极接触层103是n型InGaN层。
作为第三方法,在衬底101中使用蓝宝石和SiC等在GaN系的结晶生长中良好的材料,使用GaN和AlN、InN等氮化物层作为缓冲层。在此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改善结晶品质,集电极接触层103最好是n型InGaN。此时,集电极接触层103、集电极层104的InGaN的结晶构造为纤维锌矿构造,与此相对,发射极层106、发射极接触层107的InGaN的结晶构造为闪锌构造,因此,能够利用结晶构造不同所产生的能隙的不同。
(第二变形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第二变形例是:把基极层105作成p型InGaNAs。在该材料系中,通过氮(N)的含有量,带隙能量小于InGaAs,因此,能够期待低电压工作。希望相对5族全体的氮(N)的混晶比为2%以下。而且,相对3族全体的In的混晶比为0.5。
(第三变形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第三变形例是:使发射极接触层107形成为依次形成有n型InGaP、n型GaAs、n型InGaAs的构造。n型InGaP、n型GaAs、n型InGaAs的带隙依次变低。这样,通过使用该发射极接触层,易于取得发射极电极112和发射极层106的欧姆接触。在此情况下,从图中上侧对发射极层106的InGaN施加了拉伸方向的力,但是,没有发现裂缝的发生。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是把本发明用于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例子,如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在GaAs系LED(发光二极管)中使用由InGaN组成的p型包层223。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断面构造图。该半导体发光元件是使用由n型GaAs组成的厚度250.0μm的衬底210所形成的GaAs系LED。在衬底210上依次形成:由n型In0.5(Al0.6Ga0.4)0.5P组成的膜厚1.0μm的n型包层221、由In0.5(Al0.4Ga0.6)0.5P组成的膜厚1.0μm的发光层222、由p型In0.2Ga0.8N构成的膜厚200nm的p型包层223、由n型GaAs组成的电流阻挡层224、由p型In0.2Ga0.8N组成的p型埋入层225、由p型GaAs组成的p型接触层230。而且,在衬底210的图中下侧,形成n侧电极250,在p型GaAs接触层230的图中上侧形成p侧电极240。其中,一般在p侧电极240中使用Au-Zn合金,在n侧电极250中使用Au-Ge合金。而且,为了易于进行说明,图2改变了倍率来表示。
在图2的GaAs系LED中,从n侧电极250和p侧电极240向发光层222注入电流。此时,n型包层221和p型包层223的带隙能量大于发光层222,在发光层222中进行封闭载流子的动作。接着,通过电流的注入,发光层222发光。
在图2的GaAs系LED中,由于在p型包层223中使用了带隙大的In0.2Ga0.8N,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发光层222的电子的溢流,与现有的GaAs系LED相比,发光效率改善了约30%。
与此相对,在现有技术中,在p型包层223中使用带隙小于In0.2Ga0.8N的In0.5(Al0.6Ga0.4)0.5P。该In0.5(Al0.6Ga0.4)0.5P的晶格常数接近于构成衬底210的GaAs的晶格常数0.565nm,晶格失配为1%以下。但是,In0.5(Al0.6Ga0.4)0.5P的带隙与构成发光层222的In0.5(Al0.4Ga0.6)0.5P接近,因此,引起了来自发光层222的电子的溢流。在现有技术中,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晶格匹配和结晶生长温度的观点出发,把带隙能量比In0.5(Al0.6Ga0.4)0.5P大的材料用于p型包层223是困难的。特别是,在图2的发光二极管中,为了抑制来自发光层222的载流子的溢流,p型包层223的膜厚必须为几百nm,为了使这样膜厚的结晶生长,必须使用晶格常数与GaAs和In0.5(Al0.4Ga0.6)0.5P接近的材料。但是,本发明人通过实验,独自得知:能够在p型包层223中使用InrGa1-rN(0<r≤1)。其原因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一样。
在以上说明的图2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中,使p型包层223的膜厚为200nm,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如果该膜厚为约100nm以上,能够得到改善发光效率的效果。
而且,在图2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中,使n型包层221成为n型In0.5(Al0.6Ga0.4)0.5P,但是,也可以使其为InGaN。在此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抑制来自发光层222的电子的溢流的效果,但是,引起了由晶格失配而产生的结晶特性的变差,因此,发光效率与图2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为同等程度。
而且,在图2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中,在元件形成后,剥离GaAs衬底210,在衬底210与包层221之间插入由AlP/GaP等组成的多层反射膜。这样,没有由GaAs衬底210所产生的光吸收,而能够得到发光效率更高的半导体发光元件。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是把本发明用于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激光二极管(LD)中,如从图3所看到的那样,在GaAs系LD中使用n型InGaN包层303、p型InGaN包层309。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断面构造图。该半导体发光元件是使用由n型GaAs组成的衬底301所形成的GaAs系LD。在衬底301上依次形成:缓冲层302、由n型InGaN组成的第一n型包层303、由n型InAlGaP组成的第二n型包层304、由InAlGaP组成的第一引导层305、由MQW构造的InAlGaP/InAlGaP组成的有源层306、由InAlGaP组成的第二引导层307、由p型InAlGaP组成的第一p型包层308、由p型InGaN组成的第二p型包层309。而且,在第二p型包层309上有选择地形成有p型InAlGaP组成的第三包层310和由n型GaAs组成的电流阻挡层311,在其上形成由p型GaAs组成的p型接触层312。在该p型接触层312的图中上侧,形成成为一方电极的p侧电极320。而且,成为另一方的电极的n侧电极330形成在衬底301的图中下侧。而且,第一n型包层303和第二p型包层309的InGaN的结晶构造为闪锌构造。
在图3的GaAs系LD中,从n侧电极330和p侧电极320向有源层306注入电流。此时,n型包层303、304和p型包层308、309、310的带隙能量比有源层306大,在有源层306中进行封闭载流子的动作。而且,在电流阻挡层311中电流不会流动,该电流阻挡层311在第三包层310的下侧的有源层306中进行缩窄电流的动作。电流所注入的第三电流阻挡层311的下侧的有源层306发出振荡波长约680nm的激光。此时,第一引导层305和第二引导层307在有源层306中进行封闭激光的动作。
在图3的GaAs系LD中,在第一n型包层303和第二p型包层309中使用带隙能量高的InGaN,因此,能够在有源层306的周边封闭光和电流,能够实现量子效率高的LD。
与此相对,在现有技术中,在第一n型包层303和第二p型包层309中使用带隙能量比InGaN低的InAlGaP。这是因为: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从晶格匹配和结晶生长温度的观点上看,使用带隙能量比InGaAlP大的材料是困难的。但是,本发明人通过实验独自得知:能够在p型包层中使用InsGa1-sN(0<s≤1)。其原因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一样。
在以上说明的图3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中,在有源层306中使用InAlGaP,但是,也可以根据振荡波长而使用不同的材料。例如,当振荡波长为680nm时,可以使用InGaP,当振荡波长为780nm时,可以使用AlGaAs,当振荡波长为860nm时,可以使用GaAs,当振荡波长为980nm时,可以使用InGaAs,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形成在GaAs衬底301上。
而且,在图3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中,在衬底301中使用了GaAs,但是,也可以使用GaN。在此情况下,衬底301、缓冲层302、第一n型包层303的结晶构造为纤维锌矿构造,在图中从第一n型包层303以上的层为闪锌构造。在该构造中,由于第一n型包层303和第二p型包层309的结晶构造不同,就能利用它们的带隙差以及折射率差等,来谋求激光特性的改善。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是本发明用于双异质结构造的GaAs系HEMT中,如从图4所看到的那样,在第一电子供给层403和第二电子供给层405中使用In0.5Ga0.5N。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图。该半导体元件是使用由SI-GaAs组成的衬底401所形成的GaAs系HBT。在衬底401上形成:由不掺杂InGaAs组成的缓冲层402、由不掺杂InGaN组成的第一电子供给层403、由不掺杂InGaAs组成的沟道层404、由n型InGaN组成的第二电子供给层405、由n型InGaN组成的欧姆接触层406。而且,与欧姆接触层406相连接,形成由Au/Ti的层叠构造构成的作为欧姆电极的源极电极410和漏极电极411。而且,与第二电子供给层405相连接,形成由Au/Ni的层叠构造构成的作为肖特基电极的栅极电极412。而且,第二电子供给层405的膜厚为30nm,欧姆接触层406的膜厚为20nm。
图4的半导体元件是使用两个电子亲和力大的InGaAs和电子亲和力小的InGaN的异质结的双异质结构造的场效应晶体管。在图4的GaAs系HEMT中,在电子亲和力大的沟道层404中使电子通行。
图4的GaAs系HEMT的特征之一是:在第二电子供给层405和第一电子供给层403中使用电子亲和力小的In0.5Ga0.5N。由此,在图4的GaAs系HEMT中,能够增大电子供给层403、405与沟道层404的电子亲和力的差。其结果,能够通过沟道层404封闭很多的电子,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夹断特性、高的相互导电性、栅极与漏极之间的高的耐压。
在以上说明的图4的GaAs系HEMT中,在电子供给层403、405中使用In0.5Ga0.5N,但是,也可以使In组成变化。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当使在电子供给层403、405中使用的InGaN的In组成为40%以上时,元件的特性特别好。对于其原因,本发明人考虑是因为:当象电子供给层403、405那样形成几十nm的薄的膜厚时,提高In组成的方案,结晶特性良好。
而且,在图4的HEMT中,在沟道层中使用InGaAs,但是,当使用GaAs、AlGaAs、InAlGaP、InGaAsP、GaSb、GaAsSb、GaNAs、InGaNAs、SiGe、HgCdTe等时,能够得到与本发明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图4中对双异质结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单异质结构造的HEMT中,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Claims (7)
1.一种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形成在上述衬底上、由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构成的集电极层;
形成在上述集电极层上、由包含GaAs、InGaAs、AlGaAs、InAlGaP、InGaAsP、GaSb、GaAsSb、GaNAs、InGaNAs、SiGe和HgCdTe中的任意一种材料的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构成的基极层;
形成在上述基极层上、带隙大于上述基极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InpGa1-pN的发射极层,其中0<p≤1;和
设置在上述发射极层上的InqGa1-qN的发射极接触层,其中0<q≤1;
上述发射极层和上述发射极接触层的合计厚度为200n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集电极层是GaAs、InGaAs、AlGaAs、InAlGaP、InGaAsP、GaSb、GaAsSb、GaNAs、InGaNAs、SiGe和HgCdTe中的任意一种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衬底是GaAs衬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射极层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射极层的厚度为200n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射极接触层的结晶构造是闪锌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导电类型是n型,上述第二导电类型是p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0277816 | 2000-09-13 | ||
JP277816/2000 | 2000-09-13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0313252A Division CN1534794A (zh) | 2000-09-13 | 2001-09-13 | 半导体元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44031A CN1344031A (zh) | 2002-04-10 |
CN1207790C true CN1207790C (zh) | 2005-06-22 |
Family
ID=1876307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0313252A Pending CN1534794A (zh) | 2000-09-13 | 2001-09-13 | 半导体元件 |
CNB0113299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790C (zh) | 2000-09-13 | 2001-09-13 | 双极晶体管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0313252A Pending CN1534794A (zh) | 2000-09-13 | 2001-09-13 | 半导体元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534794A (zh) |
TW (1) | TW5151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39045A1 (de) * | 2002-08-26 | 2004-03-11 |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agnetische Strahlung emittierenden Halbleiterchips und elektromagnetische Strahlung emittierender Halbleiterchip |
CN1314088C (zh) * | 2003-11-10 | 2007-05-02 | 四川大学 | 一种低开启电压砷化镓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 |
EP1955367B1 (en) * | 2005-11-21 | 2011-01-19 | Nxp B.V.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obtained with such a method |
KR20110112415A (ko) * | 2009-01-08 | 2011-10-12 | 더 보드 오브 트러스티스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일리노이 | 발광 및 레이저 반도체 소자들 및 방법들 |
CN104916656B (zh) * | 2014-03-13 | 2018-08-1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JP2018137259A (ja) * | 2017-02-20 | 2018-08-3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ヘテロ接合バイポーラトランジスタ |
-
2001
- 2001-08-10 TW TW090119686A patent/TW51510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9-13 CN CNA2004100313252A patent/CN1534794A/zh active Pending
- 2001-09-13 CN CNB011329912A patent/CN120779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44031A (zh) | 2002-04-10 |
CN1534794A (zh) | 2004-10-06 |
TW515106B (en) | 2002-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9820C (zh) | 氮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7608532B2 (en) | Method of growing nitr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 |
US6605486B2 (en) | Bipolar transistor,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2890390B2 (ja) |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 |
KR100649496B1 (ko) |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제조방법 | |
JP4458223B2 (ja) | 化合物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698212A (zh) | 使用氮化物半导体的发光器件和其制造方法 | |
JP2009049416A (ja) |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 |
CN1741296A (zh) | 半导体衬底及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外延生长制造的半导体器件 | |
CN1507074A (zh) | 异质结场效应型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22350A (zh) | 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05029588A1 (ja) | 窒化物系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060049417A1 (en) | III-nitride based o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low-resistance ohmic contacts | |
CN1574388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669131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11599903A (zh) | 一种具有极化掺杂复合极性面电子阻挡层的紫外led | |
CN108831974A (zh) |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5863501A (zh) |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07790C (zh) | 双极晶体管 | |
CN113809211A (zh) | 一种具有隧穿结构的深紫外led及其制备方法 | |
US11201260B2 (en) | Semiconductor chip of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quantum well layer stacked on N-type gallium nitride layer | |
CN210182401U (zh) |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 |
JPH11220172A (ja) |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 |
JP2003142729A (ja)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
Lee et al. | High-power InGaN-based LED with tunneling-junction-induced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at AlGaN/GaN hetero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22 Termination date: 2009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