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9027C -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9027C
CN1199027C CNB021234361A CN02123436A CN1199027C CN 1199027 C CN1199027 C CN 1199027C CN B021234361 A CNB021234361 A CN B021234361A CN 02123436 A CN02123436 A CN 02123436A CN 1199027 C CN1199027 C CN 119902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conditioner
valve
air
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234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65941A (zh
Inventor
石文星
李先庭
田长青
王宝龙
林泉标
吕晓燕
赵庆珠
骆维军
彭晓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Tong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Qinghua Tong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Qinghua Tong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0212343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9027C/zh
Publication of CN1465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5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90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902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由压缩机、四通阀、换热器、风冷换热器风扇、高压贮液器、干燥过滤器、液体电磁三通阀、气体电磁三通阀、多个膨胀阀、多个单向阀、制冷剂/水换热器、气液分离器、闭式蓄冰槽、电磁阀和电动调节阀构成的室外机组和由空调末端、集水器、分水器、空调水定压部件构成的空调水回路组成。闭式蓄冰槽内的水与制冷剂/水换热器空调水回路中的水连通并形成闭环外融冰系统。本发明避免了水流倒灌和电磁阀与电动调节阀承受水静压大等缺陷;使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平均升高3~5℃,其节能效果明显;具有蓄冰、冰槽融冰供冷、冷机单独供冷、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冷机制热五种运行模式,节省了供暖设备的投资。

Description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因此,电力供电网上的“移峰填谷”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峰谷电价的实施,蓄冷蓄热型空调机开始得到发展,从1995年已开始应用于直接蒸发式单室内机单冷和热泵空调系统以及热泵型VRV(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中。如中国专利ZL99214599.6,名称为“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中国专利ZL97236089.1,名称为“采用制冷剂过冷内融冰释冷方式蓄冷空调装置”和在2001年第四期的《暖通空调》上发表的“户式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一文中,均公开了冰蓄冷在冷热泵空调系统中的技术方案。上述系统的共同特点是:(1)各系统均是利用夜间廉价电力,将冷量贮存在蓄冰槽内,当白天向房间供冷时,利用冰贮藏的冷量使高压液态制冷剂实现大幅度过冷并降低系统的冷凝温度,以减小白天制冷运行时的耗电量;反之,当系统制热运行时,系统利用夜间廉价电力,将热量贮存在蓄冰槽内,当白天向房间供热时,利用热水贮藏的热量提高系统的蒸发温度,以减小白天制热运行时的耗电量,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移峰填谷”;(2)普遍采用盘管式蓄冰槽,槽体内的水只是发生冻结/融化和温度升高与降低变化,与空调水系统中的水互不参混,一般采用开式蓄冰槽;(3)均为内融冰方式释冷。上述利用冰和热水蓄能,改善空调系统白天运行时制冷剂状态,降低消耗电力是将制冷剂直接输送到室内的单元或VRV(变制冷剂流量)系统移峰填谷的有效方法。但这类系统在白天供冷或供热时,压缩机必须投入运行;特别是对于制取冷水的系统,不可能制取低温冷水,不能实现低温送风。为此,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在1999年《三菱电机技报》Vol.73,No5中公开了KAH型直接蒸发外融冰蓄冷空调系统,如附图1中所示。该系统采用了双蒸发器结构,在室外机组内除制冷系统必需部件外,还设置了制冷剂/载冷剂换热器、盘管式蓄冰槽、载冷剂泵、水路电动三通阀等用于蓄冷/取冷的设备。夜间蓄冷运行时,利用制冷剂/载冷剂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载冷剂泵推动载冷剂在制冷剂/载冷剂换热器和盘管式蓄冰槽之间循环,将制冷系统制取的冷量储存在盘管式蓄冰槽的水中,使其结冰。白天制冷/取冷运行时,利用制冷剂/水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制取冷水,由于盘管式蓄冰槽为外融冰取冷方式,制取的冷水通过水路电动三通阀调节进入空调末端的入水温度;当室内负荷较小时,还可以从盘管式蓄冰槽中单独取冷。该系统克服了前述只通过改变制冷剂状态进行移峰填谷空调系统的不足,可有效地实现低温送风功能。但由于系统采用双蒸发器结构,增加了系统成本,降低了夜间运行时系统的蒸发温度,不利于进一步节能。另外系统采用开式盘管式蓄冰槽,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时,空调水泵停机后会出现水流倒灌、水路电动三通阀承受水静压大,开启与调节困难等缺陷,而且空调水泵的扬程大,耗电量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它既能避免水流倒灌、降低电磁阀与电动调节阀承受水静压,同时又能降低取冷温度,实现低温送风、降低空调水系统水泵扬程和系统总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它是由压缩机、四通阀、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风冷换热器风扇、高压贮液器、干燥过滤器、液体电磁三通阀、气体电磁三通阀、蓄冰用热力膨胀阀、制冷用热力膨胀阀、制热用热力膨胀阀、制冷用单向阀、制热用单向阀、制冷剂/水换热器、气液分离器、闭式蓄冰槽、电磁阀和电动调节阀构成的室外机组和由空调末端、集水器、分水器、空调水定压部件构成的空调水回路组成;其结构特点是:气液分离器出口与压缩机进气口相连,压缩机排气管与四通阀进气口相连,四通阀的出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气口相连,四通阀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的入口和气体电磁三通阀的出口相连,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的出口与由制冷用单向阀、制热用单向阀和制冷用热力膨胀阀、制热用热力膨胀阀构成的单向阀/膨胀阀组件入口相连,单向阀/膨胀阀组件的另外三个出口分别与制冷剂/水换热器制冷剂通道入口和由高压贮液器、干燥过滤器、液体电磁三通阀构成的高压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三通阀组件的出、入口相连;液体电磁三通阀的另一出口通过蓄冰用热力膨胀阀与闭式蓄冰槽制冷剂入口相连,闭式蓄冰槽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制冷剂通道出口分别连接到气体电磁三通阀的两个入口;空调水从空调末端返回集水器,经空调水泵加压后的空调水由电磁阀进入闭式蓄冰槽的空调水入口通道并由电动调节阀控制制冷剂/水换热器空调水入口或者出口的水流量,由闭式蓄冰槽空调水出口和制冷剂/水换热器空调水出口的两路空调水汇合后一同进入分水器,由分水器(将空调水注入空调末端。
按照上述的技术方案,所述电磁阀、电动调节阀的入口与空调水泵的出口相接,电动调节阀的出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空调水入口相接。
按照上述的技术方案,所述电磁阀、电动调节阀的入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空调水出口相接。
按照上述的技术方案,所述闭式蓄冰槽包括壳体、冰盘管、制冷剂分液管和制冷剂集液管,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封头封闭连接,冰盘管由弯管和直管形成多管程制冷剂通道,由壳体内两端所设具有通孔的管板固定在壳体内,冰盘管外表面与壳体内表面空间形成空调水通道,空调水通道中径向设有多个交错放置的水折流板,冰盘管集合入口与制冷剂分液管连接,制冷剂分液管与设在封头上的制冷剂进口相接,冰盘管集合出口与制冷剂回气集管连接,制冷剂回气集管与设在封头上的制冷剂出口相接,空调水通道的入口、空调水通道的出口分别与设在封头上的空调水入水管和空调水出水管连接。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闭式蓄冰槽并上述的结构连接形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与现有的直接蒸发内融冰蓄冰空调系统相比,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空调装置白天不用开冷机则可直接从冰水混合物中取冷,且取冷水温低,能向不同功能用户提供从低到高较大温度范围内的冷水;通过调节进入闭式蓄冰槽内的水流速度,可很大范围内调节取冷速率。
(2)与日本三菱KAH型直接蒸发外融冰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空调装置不仅减少了一个制冷剂/制冷剂换热器和载冷剂泵,降低了系统成本、减少了二次换热环节,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空调水倒灌、泵体阀体承受静水压大或管内出现真空现象,使水系统更加简捷、安全、可靠。
(3)本发明在蓄冰运行时,利用制冷剂直接蒸发吸收蓄冷槽内水的热量使水结冰,使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平均升高3~5℃,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能效比,其节能效果明显;冬季不需要其它热源,而直接利用蓄冷热泵空调系统制热,实现了空调设备冷暖合一要求,节省了供暖设备的投资,对推进蓄能空调设备小型化、家庭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直接蒸发外融冰蓄冷空调系统连接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连接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连接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应用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各部件编号与名称如下:
1室外机组;2压缩机;3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4风冷换热器风扇;5高压贮液器;6干燥过滤器;7液体电磁三通阀;8制冷用热力膨胀阀;9制冷剂/水换热器;10蓄冰用热力膨胀阀;12气液分离器;15空调末端;16集水器;17空调水泵;19分水器;20空调水定压阀;21制热用热力膨胀阀;22制冷用单向阀;23制热用单向阀;24闭式蓄冰槽;25电磁阀;26电动调节阀;27气体电磁三通阀;28四通阀。
实施例1
附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称之直接蒸发并联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它包括室外机组1和由空调末端15、集水器16、分水器19、空调水定压部件20构成的空调水回路两部分。室外机组1是由压缩机2、四通阀28、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风冷换热器风扇4、高压贮液器5、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气体电磁三通阀27、蓄冰用热力膨胀阀10、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制热用热力膨胀阀21、制冷用单向阀22、制热用单向阀23、制冷剂/水换热器9、气液分离器12、闭式蓄冰槽24、电磁阀25和电动调节阀26。
相对于空调水流向而言,本实施例的特点是,闭式蓄冰槽24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呈并联方式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气液分离器12出口与压缩机2进气口相连,压缩机2排气管与四通阀28进气口相连,四通阀28的出气口与气液分离器12的进气口相连,四通阀28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的入口相连和气体电磁三通阀27的出口相连,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的出口与由制冷用单向阀22、制热用单向阀23和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制热用热力膨胀阀21构成的单向阀/膨胀阀组件入口相连,单向阀/膨胀阀组件的另外三个出口分别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入口和由高压贮液器5、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构成的高压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三通阀组件的出入口相连;液体电磁三通阀7的另一出口通过蓄冰用热力膨胀阀10与闭式蓄冰槽24制冷剂入口相连,闭式蓄冰槽24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出口分别连接到气体电磁三通阀27的两个入口,形成制冷剂回路。在空调水回路中,空调水从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后分别经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入口通道和经电动调节阀26进入制冷剂/水换热器9空调水入口通道,由闭式蓄冰槽24的空调水出口和制冷剂/水换热器9空调水出口的两路空调水汇合后一同进入集水器19,再进入空调末端15,完成空调水循环。该空调系统根据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气体电磁三通阀27和电磁阀25、电动调节阀26的不同开闭状态具有蓄冰、冰槽融冰供冷、冷机单独供冷、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冷机制热五种运行模式。
A.夏季运行共有蓄冰、冰槽融冰供冷、冷机单独供冷、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四种运行模式。
(a)当系统运行在蓄冰模式时,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2、换热器风扇4运行,四通阀28不上电,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上电;空调水回路停止运行。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2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28流入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经室外空气冷却、冷凝成为过冷高压液体,再通过制冷用单向阀22进入高压贮液器5中;由高压贮液器5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后在蓄冰用热力膨胀阀10内节流降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与气态混合制冷剂,并进入闭式蓄冰槽24制冷剂通道,在此液态制冷剂吸收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腔体内水的热量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冰盘管表面结冰,实现冻结蓄冰目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气体电磁三通阀27、四通阀28、气液分离器12返回压缩机2,完成蓄冰循环。
(b)当系统运行在冰槽融冰供冷模式时,制冷剂回路停止工作,压缩机2、换热器风扇4停止运行,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均不上电;空调水回路中的空调水泵17运行,电磁阀25打开,电动调节阀26开启一定开度,调节空调水出水温度。空调水由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一部分经电动调节阀26进入制冷剂/水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另一部分经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腔体取冷,两路空调水汇合后经分水器19流向空调末端15,完成冰槽融冰供冷循环。
(c)当系统运行在冷机单独供冷模式时,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2、换热器风扇4运行,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均不上电;空调水回路中的空调水泵17运行,电磁阀25关闭,电动调节阀26全开。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2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28流入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经室外空气冷却、冷凝成为过冷高压液体,再通过制冷用单向阀22进入高压贮液器5中;由高压贮液器5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后在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内节流降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与气态混合制冷剂,并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在此液态制冷剂吸收空调水的热量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调水降温,实现制取冷水目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气体电磁三通阀27、四通阀28、气液分离器12返回压缩机2。在空调水回路中,空调水由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经电动调节阀26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吸收制冷剂低温制冷剂的冷量而降温,再经分水器19流向空调末端15,完成冷机单独供冷循环。
(d)当系统运行在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模式时,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2、风冷换热器风扇4运行,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均不上电;空调水回路中的空调水泵17运行,电磁阀25开启,电动调节阀26开启一定开度,调节出水温度。在制冷剂回路中,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2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28流入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经室外空气冷却、冷凝成为过冷高压液体,再通过制冷用单向阀22进入高压贮液器5中;由高压贮液器5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后在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内节流降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与气态混合制冷剂,并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在此液态制冷剂吸收空调水的热量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调水降温,实现制取冷水目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气体电磁三通阀27、四通阀28、气液分离器12返回压缩机2。在空调水回路中,空调水由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一部分经电动调节阀26进入制冷剂/水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另一部分经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腔体取冷,两路空调水汇合后经分水器19流向空调末端15,完成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循环。
B.冬季冷机制热运行模式。
(e)当系统运行在冷机制热模式时,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2、换热器风扇4运行,四通阀28上电,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均不上电。空调水回路中的空调水泵17运行,电磁阀25关闭,电动调节阀26全开。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2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28、气体电磁三通阀27流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经空调水冷却、冷凝成为过冷高压液体,使空调水温升高,达到制取空调热水目的。制冷剂经过制热用单向阀23进入高压贮液器5中;由高压贮液器5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后在制热用热力膨胀阀21内节流降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与气态混合制冷剂,并进入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制冷剂通道,在此液态制冷剂吸收空气热量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28、气液分离器12返回压缩机2,完成制冷剂循环。在空调水回路中,空调水由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经电动调节阀26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吸收制冷剂低温制冷剂的热量而升温,再经分水器19流向空调末端15,完成冷机制热循环。
实施例2
附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称之直接蒸发串联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该实施例的制冷剂回路与上述实施例完全相同,仅空调水回路不同。它是将电磁阀25设置在制冷剂/水换热器9水通道出口与闭式蓄冰槽24水通道入口之间,电动调节阀26设置在与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入口、出口并联的管段上,即空调水经空调水泵17加压进入制冷剂/水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其出水分两路,一路经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的空调水腔体,另一路经电动调节阀26后与由闭式蓄冰槽24的空调水出口流出的空调水混同流向集水器19,再进入空调末端15。该实施例根据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气体电磁三通阀27和电磁阀25、电动调节阀26的不同开闭状态仍然具有蓄冰、冰槽融冰供冷、冷机单独供冷、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冷机制热五种运行模式。
A.夏季运行共有蓄冰、冰槽融冰供冷、冷机单独供冷、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四种运行模式。
(a)当系统运行在蓄冰模式时,与上述实施方案“直接蒸发并联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的蓄冰模式完全相同。
(b)当系统运行在冰槽融冰供冷模式时,制冷剂回路停止工作,压缩机2、换热器风扇4停止运行,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均不上电。空调水回路中的空调水泵17运行,电磁阀25打开,电动调节阀26开启一定开度,调节空调水出水温度。空调水由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由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流出的空调水分为两路,一路经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腔体取冷,另一路流经电动调节阀26,与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腔体流出的低温空调水汇合后经分水器19流向空调末端15,进入下一循环。
(c)当系统运行在冷机单独供冷模式时,与上述实施例“直接蒸发并联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的冷机单独供冷模式完全相同。
(d)当系统运行在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模式时,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2、换热器风扇4运行,四通阀28、液体电磁三通阀7与气体电磁三通阀27均不上电;空调水回路中的空调水泵17运行,电磁阀25开启,电动调节阀26开启一定开度,调节出水温度。在制冷剂回路中,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2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阀28流入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经室外空气冷却、冷凝成为过冷高压液体,再通过制冷用单向阀22进入高压贮液器5中;由高压贮液器5流出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后在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内节流降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与气态混合制冷剂,并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在此液态制冷剂吸收空调水的热量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同时使空调水降温,实现制取冷水目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气体电磁三通阀27、四通阀28、气液分离器12返回压缩机2。在空调水回路中,空调水由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进入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的空调水通道,由制冷剂/水冷换热器9流出的空调水分为两路,一路经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腔体取冷,另一路流经电动调节阀26,与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出口流出的低温空调水汇合后经分水器19流向空调末端15,完成冷机与冰槽联合供冷循环。
B.冬季冷机制热运行模式。
(e)当系统运行在冷机制热模式时,与上述实施方案“直接蒸发并联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的冷机制热模式完全相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现本发明的核心部件是闭式蓄冰槽24,该技术为现有技术。该闭式蓄冰槽包括壳体、冰盘管、制冷剂分液管和制冷剂集液管,其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封头封闭连接,冰盘管由弯管和直管形成多管程制冷剂通道,由壳体内两端所设具有通孔并可形成水流通道的管板固定在壳体内,冰盘管外表面与壳体内表面空间形成空调水通道,冰盘管集合入口与载冷剂分液管连接,冰盘管集合出口与制冷剂回气集管连接,制冷剂集液管、制冷剂回气集管分别与设在封头上的制冷剂进口和制冷剂出口连接,空调水通道的入口、空调水通道的出口分别与设在封头上的空调入水管和空调出水管连接。此技术就是将现有的开式蓄冰槽通过上述的结构连接关系改进成为闭式蓄冰槽。于此不多赘述。

Claims (4)

1.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它是由压缩机(2)、四通阀(28)、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风冷换热器风扇(4)、高压贮液器(5)、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气体电磁三通阀(27)、蓄冰用热力膨胀阀(10)、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制热用热力膨胀阀(21)、制冷用单向阀(22)、制热用单向阀(23)、制冷剂/水换热器(9)、气液分离器(12)、闭式蓄冰槽(24)、电磁阀(25)和电动调节阀(26)构成的室外机组(1)和由空调末端(15)、集水器(16)、分水器(19)、空调水定压部件(20)构成的空调水回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气液分离器(12)出口与压缩机(2)进气口相连,压缩机(2)排气管与四通阀(28)进气口相连,四通阀(28)的回气口与气液分离器(12)的进气口相连,四通阀(28)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的入口和气体电磁三通阀(27)的出口相连,风冷换热器和/或水冷换热器(3)的出口与由制冷用单向阀(22)、制热用单向阀(23)和制冷用热力膨胀阀(8)、制热用热力膨胀阀(21)构成的单向阀/膨胀阀组件入口相连,单向阀/膨胀阀组件的另外三个出口分别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入口和由高压贮液器(5)、干燥过滤器(6)、液体电磁三通阀(7)构成的高压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三通阀组件的出、入口相连;液体电磁三通阀(7)的另一出口通过蓄冰用热力膨胀阀(10)与闭式蓄冰槽(24)制冷剂入口相连,闭式蓄冰槽(24)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制冷剂通道出口分别连接到气体电磁三通阀(27)的两个入口;空调水从空调末端(15)返回集水器(16),经空调水泵(17)加压后的空调水由电磁阀(25)进入闭式蓄冰槽(24)的空调水入口通道并由电动调节阀(26)控制制冷剂/水换热器(9)空调水入口或者出口的水流量,由闭式蓄冰槽(24)空调水出口和制冷剂/水换热器(9)空调水出口的两路空调水汇合后一同进入分水器(19),由分水器(19)将空调水注入空调末端(1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25)、电动调节阀(26)的入口与空调水泵(17)的出口相接,电动调节阀(26)的出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空调水入口相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25)、电动调节阀(26)的入口与制冷剂/水换热器(9)空调水出口相接。
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式蓄冰槽(24)包括壳体、冰盘管、制冷剂分液管和制冷剂集液管,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封头封闭连接,冰盘管由弯管和直管形成多管程制冷剂通道,由壳体内两端所设具有通孔的管板固定在壳体内,冰盘管外表面与壳体内表面空间形成空调水通道,空调水通道中径向设有多个交错放置的水折流板,冰盘管集合入口与制冷剂分液管连接,制冷剂分液管与设在封头上的制冷剂进口相接,冰盘管集合出口与制冷剂回气集管连接,制冷剂回气集管与设在封头上的制冷剂出口相接,空调水通道的入口、空调水通道的出口分别与设在封头上的空调水入水管和空调水出水管连接。
CNB021234361A 2002-06-28 2002-06-28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902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234361A CN1199027C (zh) 2002-06-28 2002-06-28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234361A CN1199027C (zh) 2002-06-28 2002-06-28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5941A CN1465941A (zh) 2004-01-07
CN1199027C true CN1199027C (zh) 2005-04-27

Family

ID=34142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34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9027C (zh) 2002-06-28 2002-06-28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902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7613B (zh) * 2009-02-12 2011-11-02 戴思嘉 一种冰蓄冷空调系统
WO2013007031A1 (zh) * 2011-07-14 2013-01-17 Feng Zhengyi 冷热水复合空调
CN102506473B (zh) * 2011-10-18 2014-06-11 江苏七彩科技有限公司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105716309A (zh) * 2016-04-21 2016-06-29 周寒寒 一种利用相变制冷原理的多功能蒸汽压缩循环制冷空调系统
CN107024127B (zh) * 2017-04-21 2019-09-20 清华大学 一种动力驱动两相环路主动调控式蓄能释能系统与方法
CN112880245A (zh) * 2021-01-27 2021-06-01 苏州必信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蓄冷功能的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5941A (zh) 2004-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316C (zh) 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
CN2729570Y (zh) 全热回收冷水机组
CN105387547A (zh) 一种多源热管节能系统及基于多源热管的制冷方法
CN202304061U (zh) 空气源喷气增焓热泵空调
CN201844488U (zh) 外融冰式蓄冷系统
CN1233968C (zh) 冷冻机的冷凝系统
CN201449078U (zh) 一种适用于通讯基站的空调系统
CN2606284Y (zh) 一种直接蒸发式蓄冷空调装置
CN205425322U (zh) 一种多源热管节能系统
CN1199027C (zh) 一种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CN2562109Y (zh) 直接蒸发闭式外融冰热泵空调装置
CN105387546A (zh) 一种一体化双源冷冻站及制冷方法
CN101936613B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107655124A (zh) 一种融霜非间断供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176338C (zh) 一种直接蒸发式蓄能热泵空调装置
CN2378670Y (zh) 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
CN2830985Y (zh) 蓄冰空调系统
CN1270148C (zh) 一体化风冷热泵式中央空调机组
CN201753994U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104848591A (zh) 模块化热泵
CN109808448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CN2557858Y (zh) 带热水器的空调机
CN2522784Y (zh) 双源式热泵空调器
CN204612244U (zh) 模块化热泵
CN115289714B (zh) 一种带水力模块的蒸发冷凝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QINGHUA UNIVERSITY; TONGFANG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QINGHUA UNIVERSITY; TSINGHUA TONGFANG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83 A, block 2907, Tong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za, Beijing

Co-patentee after: Tongfang Co., Ltd.

Patentee after: Tsinghua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100083 A, block 2907, Tong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za, Beijing

Co-patentee before: Qinghua Tongfang Co., Ltd.

Patentee before: Tsinghua University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427

Termination date: 201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