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887A - 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5887A
CN1185887A CN96194285A CN96194285A CN1185887A CN 1185887 A CN1185887 A CN 1185887A CN 96194285 A CN96194285 A CN 96194285A CN 96194285 A CN96194285 A CN 96194285A CN 1185887 A CN1185887 A CN 1185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ounter
equipment
mobile radiotele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4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019C (zh
Inventor
C·韦迪
A·梅尔克埃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185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0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1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6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radio link in the target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对于在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中使用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MTm),甚至当在蜂窝式电信系统中安装的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U-BS、H-BS)没有被同步(异步无线电信系统)时,为了能无中断地继续进行电信的通信连接,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特别具有第一至第三个装置(FKT、SST、BMC、ZST、μP、SPGM、SWS)。使用这些装置可以接收,对于在频率上、时隙中、和/或在信道上为可能的无线电通信连接由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所发送的、所有使建立无线电通信连接成为可能的无线电消息。因此,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除了用作电信连接的第一个无线电通信连接外,在后台建立至少一个在spe中用作电信连接的第二个无线电连接。

Description

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目前效率最高的无绳电信系统中的两个是基于GSM(GroupeSpeciale Mobile或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参阅lnformatik Spektrum 14(1991年,6月),第三期,Berlin;作者A.Mann:“Der GSM-Standard-Grundlage fuer digitale europaeischeMobilfunknetze”;137页至152页)标准的移动无线系统和基于DECT(Digital Enhaneed(以前:European)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参阅(1):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Jan./Fab.1992),No.1,Berlin;作者U.Pilger:″Struktur des DECT-Standards″;23页至29页,结合ETSI出版物ETS 300175-1...9,1992年十月;(2)SiemensComponents 31(1993),第六期;作者S.Althammer和D.Brueckmann:“Hochoptimierte IC′s fuer DECT-Schnurlostelefone”,215页至218页;(3)telcom report 16(1993),第一期,作者J.H.Koch:“DigitalerKomfort fuer schnurlose Telekommunikation-DECT-Standarderoeffnet neue Nutzungsgebiete”,26页至27页)标准的无绳电话系统,此外,它们两个还根据TDMA方法传输无线电消息。
然而,本发明既不局限在这两个电信系统中也不局限在TDMA传输方法中。因此本发明也包括这样的一些系统,即在文献TIB-RO9067(5)-P.Bauer-Trocheris:″UMTS-Integrator fuer die mobileKommunication-ein Ausblick auf die Mobilfunklandschaft nach demJahr 2000″,关于1993年2月24日至26日在慕尼黑举行的“Europaeischer Mobilfunk,5.Jahrestreffen der deutschen undeuropaeischen Mobilfunkbranche,FIBA kongresse”会议的报告中提到的那些系统。
GSM移动无线系统是一个数字蜂窝式系统,其中根据图1(参阅tec2/93-Ascom的技术杂志“Wege zur universellen mobilenTelekommunikation”,35页至42页)在蜂窝服务范围的小区中,设立了大量基站BST1...BST3。通过移动交换局MSC1、MSC2(移动交换局)小区或基站BST1...BST3相互连接并且与外界连接。对于一个高效的网络结构,通常在一个公共地面支持的移动网PLMN1、PLMN2(PublicLand Mobile Netzwork)中往往包括较多这样的移动交换局MSC。此外,移动交换局MSC1、MSC2和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Switched Telephone Netzwork)连接。一般情况下,从一个移动无线电部件开始进行一个通话。移动无线电部件MFT1...MFT3一般通过这样的基站提供服务,它能为通话保持最好的无线通信连接。在GSM移动无线电通信中,有时用户在蜂窝式服务区域内以较高速度移动。这将导致在通话期间横穿多个移动无线电小区。为了保障在从一个相邻小区进入另一个相邻小区时不中断传输(无间隙切换seamless Handover),在移动无线电部件和基站间要求一个特定协议。
DECT规范无绳电话系统是一个数字系统,该系统根据图2(参阅tec 2/93-Ascom的技术杂志“Wege zur universellen mobilenTelekommunikation″,35页至42页)可以安装在个人范围(例如房屋、卧室、花园等)、公开的小范围内(例如公司、办公楼等)和做为远程点应用(Tele-point-Anwendung)。
无绳电话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一个基站BS(FP=具有固定终端FT的固定部件)和一个能与基站BS通信的移动部件MT(PP=具有便携终端的便携部件)。根据DECT标准可以以下列方式扩展这个基本结构:可以为单一个基站分配直到12个这样的移动部件MT。
图3示出这样一个无绳电话系统STS,其中在一个DECT基站BS上,通过一个位于1.88和1.90GHz间的频率范围的DECT空中接口,与DECT移动部件MT1...MT12并行建立最大为12个符合TDMA/FDMA/TDD(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ime DivisionDuplex)方法的连接。数目12可以从用于DECT系统双工工作使用的时隙或电信通道(k=12)数字“k”中得出。这时通信连接可以是内部的和/或外部的。当内部连接时,两个在基站BS注册的移动部件,例如移动部件MT2和移动部件MT3可以相互通信。为了建立外部连接,基站BS与电信网TKN例如以导线连接形式,通过一个电信连接设备TAE或一个小交换机NStA和一个导线连接的电信网连接,或者根据WO95/05040以无线形式作为中继站和一个上级电信网连接。当外部连接时,可以使用移动部件相连,例如移动部件MT1,通过基站BS、电信连接设备TAE或小交换机NStA和在电信网TKN中的用户通信。如果基站BS-象在Gigaset 951的情况(Siemens无绳电话,参阅telcomreport 16,(1993)Heft,26页和27页-仅具有与电信连接设备TAE或小交换机NStA一个连接端,那么只可以建立一个外部通信连接。如果基站BS-象Gigaset 952的情况(Siemens无绳电话;参阅telcom report16,(1993),Heft 1,26页和27页)-有两个到电信网络的连接端,那么对和移动部件MT1的一条外部通信连接的补充,还可能有与基站BS连接的有线电信终端设备TKE的另一外部通信连接。这时原则上可以设想第二个移动部件,例如移动部件MT12,代替电信终端设备TKE把第二个连接端用于外部连接。在移动部件(MT1...MT12)使用电池或蓄电池工作期间,由无绳小交换机构成的基站BS,通过一个电网连接设备NAG连接到电网SPN。
根据图3的无绳电话系统,优先应用在根据图2的专用范围内。
在公开的小范围内-根据图2-可以有多个这样根据图3的无绳电话系统作为蜂窝系统在专用自动分交换机PABX(Private AutomaticBranch EXchange)上工作,这里专用自动分交换机PABX控制多个基站A-BS、B-BS、C-BS,并且在一定情况下,支持从一个基站进入另一个基站的切换。图2中,示出了另外六个移动部件MTa...MTf,它们被分给三个基站A-BS、B-BS、C-BS。通过这种方法形成一个蜂窝式无绳电话系统,其中,在一般情况下,通过这样的基站A-BS、B-BS、C-BS进行电信连接,对此移动部件MTa...MTf维持最好的无线电连接。
图4根据出版物“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1992)Jan./Feb.,Nr.1,Berlin,DE;U.Pilger:“Struktur des DECT-Standards”,23页至29页与ETS 300175-1....9,1992年十月”示出DECT系统STS的TDMA的结构。DECT系统是一个关于多种接入方法的混合系统,在这种方法中,根据FDMA原理,在1.88和1.90GHz间的频带被分为10个频率,根据图4按照TDMA原理以一个预先规定的时间序列,可以从基站BS向移动部件MT和从移动部件MT向基站BS发送无线电消息(双工运行)。时间序列这时由一个多重时间帧MZR确定,MZR出现总共160ms,并且具有16个分别具有10ms持续时间的时间帧ZR。在这些时间帧ZR中,基站BS和移动部件MT分别传输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在DECT标准中所定义的C-、M-、N-、P-、Q-信道中的某一个。在一个时间帧ZR中,如果传输多个这种信道的信息,那么根据优先权列表M>C>N及P>N实现该传输。多重时间帧MZR的16个时间帧ZR中的每一个,均被再次分为24个时隙ZS,每个时隙ZS分别具有417μs持续时间,从中确定12个时隙ZS(时隙0...11)用于“基站BS→移动部件MT”传输方向,确定另外12个时隙ZS(时隙12...23)用于“移动部件MT→基站BS”传输方向。在这些时隙ZS的每一个中,根据DECT标准,使用480Bit的位长传输信息。在这480Bit中,32Bit作为同步信息在一个同步域中传输,388Bit作为应用信息在一个D域中传输。余下的60Bit作为附加信息在一个Z域和作为保护信息在“Guard-time”域中传输。D域中作为使用信息传输的388Bite被再次分为一个64Bit长的A域、一个320Bit长的B域和一个4Bit长的“X-CRC”字。64Bit长的A域包括一个8Bit长的首标(Header)、一个40Bit长的具有C-、Q-、M-、N-、P-信道数据的数据组和一个16Bit长的“A-CRC”字。
接下来,图5示出出自文献Component 31(1993),Heft 6,215页至218页;S.Althammer,D.Brueckmann:“Hochoptimierte IC’s furDECT-Schnurlostelefone”的基站BS和移动部件MT原理上的电路结构。基站BS和移动部件MT有一个具有为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而配置的天线ANT的无线电部件FKT、一个信号处理设备SVE和一个中央控制器ZST,它们用图中示出的方式互相连接。在无线电部件FKT中,主要包括已知的设备,如发射机SE、接收机EM和合成器SYN以及一个场强测量设备RSSI(无线电信号强度指示器),它们按已公知的方法相互连接。在信号处理装置中,另外包括一个编码/解码设备CODEC。中央控制器ZST具有一个不仅用于基站BS而且用于移动部件MT的微处理器μP,该处理器具有根据OSI/ISO-层模型(参阅(1):Unterrichtsblaetter-Deutsche Telekom Jg,48,2/1995,102页至11页;(2):ETSI-Publikation ETS 300175-1...9,1992年十月)构造的程序模块PGM、一个信号控制器部件SST和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们以图中示出的方式相互联结。在层模型中定义的层中,仅示出了直接关系到基站BS和移动部件MT主要的前四层。信号控制器部件SST在基站BS中由定时开关控制器TSC和在移动部件MT中由成组方式控制器BMC构成。在两个信号控制部件TSC、BMC间的主要不同在于:基站专用的信号控制器部件TSC相对于移动部件专用的信号控制器部件BMC采用了附加交换功能(Switch-function)。信号控制器部件TSC、BMC分别包括一个具有位(Bit)计数器、时隙(Zeitschlitz)计数器和时间帧计数器的计数设备ZE。
已经举出的交换设备的基本作用原理,例如在已经引述的文献Components 31(1993),Heft 6,215页至218页中已经说明。
在基站BS和移动部分MT中,根据它们在根据图3的DECT系统中的功能,通过附加的功能单元补充根据图5说明的交换结构。
基站BS通过信号处理设备SVE和电信连接设备TAE或专用自动交换机NStA与电信网络TKN连接。作为选项,基站BS还可以具有一个操作表面(图5中虚线表示的功能单元),例如它包括由键盘构成的输入设备EE、由显示器构成的显示设备AE、一个由具有话筒MIF和听筒HK的手持设备构成的说/听设备SHE以及一个发声铃TRK构成。
移动部件MT具有在基站BS中可选的操作表面,该表面具有属于这个表面的上面已经提到的操作部件。
根据图2的专用自动交换机PABX,如在个人范围的基站一样,与导线连接的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连接。使用这种方法,通过购买一个无绳电信设备,包括专用自动交换机PABX和与之连接的无绳电话A-BS、B-BS、C-CS、Mta...MTf,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自己的网络的经营者。
这时为了可以放弃网络协调,根据DECT标准,预先规定了动态信道分配方法(DCA方法)。如果例如建立了一个DECT通信连接,那么就寻找干扰最小的那一个频率和那一个时间窗口。干扰的高度(强度)首先依赖于:
(a)在另一个基站上是否已经进行着一个通话或者
(b)一个移动部件是否通过移动进入和一个以前被遮挡的基站的能见联系。
由此产生的干扰升高,可以使用基于DECT无绳电话系统的TDMA传输方法来对付。根据TDMA方法,仅需要一个时隙用于真正的传输;其余的11个时隙可以用于测量。借此可以确定一个替换的频率/时隙对,使用这种频率/时隙对,可以切换通信连接。这将在根据DECT(参阅: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Jan./Feb.1992),No.1,Berlin;U.Pilger:“Struktur des DECT-Standards”;28页,3.2.6节)标准的一个自适应频道分配的框架内通过一个“连接切换(Connection Handover)”(小区内切换Intra-Cell Handover)实现。
除了这个“小区内切换”外,还需提及“小区间切换Inter-CellHandover”或无间隙切换,它们同样在DECT专用的自适应通道分配的框架内可行。
为了现在掌握特别在蜂窝式无绳电信系统中有规律地出现的“小区间切换”问题,为这种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设置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移动部件),在工作的电信连接的每一时刻,对于到一个(准)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基站)上述接收设备必须能够通过小区交换,在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范围内,有条件地交换基站(构造到另一个基站的电信连接),并且这时已经存在的工作的电信连接无中断(无间隙)地进一步到达另一个基站(无间隙切换)。
因此,DECT标准根据文献Nachrichtentechnik Eletronik 42(Jan./Feb.1992),No.1,Berlin;U.Pilger:“Struktur des DECT-Standards”;28页,3.2.6节设置:当存在的电信连接的传输质量降低时,移动部件根据给出的传输质量的指示符(例如信号场强、CRC值等)独立构造一条与已经存在的连接并行的第二条电信连接。在这第二个“小区间切换”过程中,实际情况即DECT移动部件在动态的、非集中的信道分配(DCA方法)范围内,通过在在瞬间环境中可以支配的信道的状态不断地获得信息,该种情况可以如下使用:根据在信道列表中的登记来构造第二条连接。
使用前面已经提到的步骤仅当移动部件位于一个具有同步基站的蜂窝无线电信系统中时才可能有一个无中断切换。在这样一个同步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中,移动部件可以为补充已经存在的到基站(原基站Ursprungs-Basisstation)的电信连接,至少建立另外一个到另外一个无线电小区中的另一个基站的连接,而这时不必丢失到原基站的同步。一个这样的同步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仅可以在使用巨大的系统开支来实现(电缆或无线电同步)。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如果在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中布置的(准quasi)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没有同步(导步无线电信系统)时,那么该系统也特别可能无中断地进一步达到一个电信连接(无间隙切换)。
本发明从权力要求1前序部分中定义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出发,通过在权利要求1表征部分中说明的特征来解决。
解决本发明任务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与目前已经公开的、在开头已经说明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相比在每一时刻以及因此特别是第一至第三个工具,接收所有为在频率上、时隙中和/或信道中可能的无线电连接,由一个无线发送设备发送的使建立无线电连接成为可能的无线电消息时,能够除了一个用于作为电信连接的第一个到一个第一(准)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的无线电连接外,在背景中,至少构造一个在SPE中用作电信连接的到至少一个第二个(准)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的第二个无线电连接,特别在一个异步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范围内。这时对于已经建议的解决原理,以下内容是无关紧要的:
(1)在蜂窝式无绳电信系统中,是否涉及一个根据DECT标准或GSM标准的无线电信系统;
(2)从静止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发射到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的,使在无线电发射设备与无线电接收设备间建立无线电连接成为可能的无线电消息是否根据TDMA方法、CDMA方法或者混合(例如FDMA方法/TDMA方法/CDMA方法)访问方法发送。
根据权力要求2或3,至少在超过一个所涉及的信号场强值的倒数和/或CRC值所定义的阈值或在低于至少一个所涉及的信号场强值和/或CRC值的倒数所定义的阈值后,建立第二个电信连接是有利的。
权利要求11至14说明涉及实施点(1)的本发明特别有利的另外的结构。权利要求15至16涉及电信网(权利要求15)和在电信连接框架内传输的应用信息(权利要求16)的有利的另外的构造。
根据权利要求4,通过控制用于执行一个DECT规范的“多通道切换Bearer Handovers”以有利的方式进一步构造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以便通过用作电信连接的无线电连接,避免根据静止的观点,产生对另一些无线电消息的屏蔽(遮盖Verdecken)。
根据权利要求5,在已经建议的解决原则的意义中,以有利的方法,按下面的方法改进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移动无线电发射/无线电接收设备具有如此大量的计数器,象应建立的无线电连接或电信连接的个数。在正常情况(切换情况)下,在根据图7和8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移动部件)中,设置两个计数器,它们对于建立到两个(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基站)的电信连接是必需的。
根据权利要求6,下面的替换换是可能的,在移动无线电发射/无线电接收设备中,设置用于建立电信连接的一个独立的计数器,和与其联系的分配给这个计数器的偏移存储器(Offset-Speicher)。
权利要求7至10涉及根据权利要求5和6的优选的计数器的另外的结构。
其它优选的本发明另外的结构在余下的子权利要求中说明。
接下来借助根据DECT规范的实施例,使用图6至图9说明本发明。如下所示:
图6、从图5出发,工作在无线电电信系统,特别是异步系统中的、被修改的、作为多同步的移动部件构造的移动部件,
图7、在根据图6的多同步的移动部件,和根据图5的基站间,在“多同步移动部件处于搜索状态”期间,建立一个电信连接,
图8、在根据图6的多同步的移动部件和一个源基站以及一个根据图2和图5的转交基站之间,在“多同步移动部件处于转交期间”情况下建立两个电信连接,
图9、根据图6建立根据图8的两个无线连接的多同步移动部件的功能过程图表。
图6从图5出发说明了,为在无线电信系统,特别在异步系统中工作,修改后的作为多同步移动部件构造的移动部件MTm。与根据图5的移动部件MT比较,多同步移动部件MTm在信号控制部件SST、BMC中,为补充计数器ZE,包括另一个计数器ZEm,或替换的一个例如作为Bit寄存器构造的偏移存储器SP。两个计数器ZE、ZEm或计数器ZE和偏移存储器SP由一个控制程序模块SPGM在中央控制器ZST的微处理器μP中控制。这个通过控制程序模块SPGM的控制,依赖于在一个由场强测量设备RSS1所测量、和接下来模数转换的场强值RSSV1、RSSV2(无线电信号强度值)和一个在阈值存储器SWS所存储的场强值所涉及的阈值SW1之间比较的结果。
通过程序控制模块SPGM,控制这两个计数器ZE、ZEm或计数器ZE和偏移存储器SP可以替换执行,或者依赖于在一个在接收到的无线电消息中包含的CRC-值CRCV1、CRCV2(循环冗余检查值)和一个在阈值存储器SWS中存储的涉及CRC值的阈值SW2之间的比较,或者附加地依赖于CRC值CRCV1、CRCV2和阈值SW2之间的比较。CRC值和场强值之间,这些值被包含在基站BS和多同步移动部件MTm间作为附加信息传输的无线电消息中,存在着一个倒数关系。随着基站BS和多同步移动部件MTm之间的传输距离的增加,场强值RSSV1、RSSV2变小,然而CRC值CRCV1、CRCV2变大。
通过两个计数器ZE、ZEm和通过控制程序模块SPGM对它们的控制,多同步移动部件MTm能够互不依赖地建立两个到两个基站的电信连接,例如根据图2,这两个基站属于不同的无线电小区。借此,在通话期间,可能进行不中断的无线电小区交替。于是例如有可能在维持一个到一个源基站U-BS的通话连接的情况下,并且同时不显露地建立一个到切换基站H-BS的切换连接。对于建立这些电信连接,两个基站是同步还是不同步是不重要的。换句话说,多同步移动部件MTm不仅能够在一个同步无绳蜂窝式电信系统中建立电信连接,而且还能够在一个异步无绳蜂窝式电信系统中建立电信连接。
搜索切换基站H-BS,以有利的方式可以依赖于超过一个涉及信号场强值倒数和/或CRC值所定义的阈值SW或根据低于涉及信号场强值和/或CRC值倒数所定义的阈值SW而进行。
这时可以得出以下优点。可能在没有无线电或线路同步的情况下使用标准基站。另外事后可以用多同步移动部件实现系统扩展,不需要更换或调配已经存在的系统。这种移动部件的应用者或使用者,他们通话期间需要小区交替,可以装备一个这样的多同步移动部件,而不影响其余的系统。
多同步移动部件MTm怎样分步建立这些电信连接,从图4出发根据图7至9进行说明。
图7说明,当多同步移动部件MTm在到源基站U-BS的通话连接期间,搜索切换基站H-SB的情况。
通过根据图5的信号控制部件SST,BMC中的计数器ZE,多同步移动部件在时隙3和15上,有一个到源基站U-BS的双工电信连接。
通过根据图5的信号控制部件SST,BMC中的另一种计数器ZEm,多同步移动部件MTm在余下现存的时隙上-这些时隙是时隙1,2,4至14和16至24-可能搜索切换基站H-SB。这时,多同步移动部件MTm除了两个用于原来连接所占用的时隙外,将所有余下的时隙接通到接收上,以便于可以不依赖于时间位置接收第二个无线电小区。在原来的时隙期间发送的外来无线电小区的载频,因为它们不能被接收,所以需要通过原来连接的相应的控制,避免时隙重叠。这可以通过原来连接的相应的一个时隙交替,由多同步移动部件MTm来控制多通道切换。
图8说明,当多同步移动部件MTm在到源基站U-BS的通话连接期间,执行到切换基站H-BS的切换连接的这种情况。这两个基站U-BS,H-BS的时基相互飘移开(时间帧的时间上的位移)。使用另一种说法,基站U-BS,H-BS是异步的。在现在的情况下,使用计数器ZEm,例如在时隙4和16上在切换基站H-BS和多同步移动部件MTm之间建立一个双工电信连接。
生成到切换基站H-BS的双工电信连接,重又可以以有利的方式联系阈值进行。为此原则上提供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在于:依赖于超过涉及信号场强值倒数和/或CRC值所定义的阈值SW或根据低于某一涉及的信号场强值和/或CRC值倒数所定义的阈值SW生成双工电信连接。
第二种可能性在于:依赖于超过某一涉及信号场强值的倒数和/或CRC值所定义的另外的阈值SW或根据低于某一涉及信号场强值和/或CRC值倒数定义的另外的阈值SW生成双工电信连接。
图9从图6至8出发使用以前简要说明的选择替换,给出一个可行的流程图,用于多同步移动部件MTm搜索切换基站H-BS,并且生成到这个切换基站H-BS的双工电信连接。
在搜索模式活动期间,将从计数器ZEm和附属的控制寄存器中导出所有的HF和DECT控制信号,有一个例外,即对于计数器ZE上活动的连接通道例如时隙3和15,转接到在计数器ZE上,并且HF和DECT控制信号由计数器ZE和它的控制信号导出。如果搜索模式未启动,那么将仅从计数器ZE和其控制信号中推导出所有的HF和DECT控制信号。计数器ZEm基本上包括位(Bit)计数器、时隙计数器和时间帧计数器(Bit 0至480、时隙1至24、时间帧0至15),其中通过软件的偏移控制(Offsetsteuerung)有可能取消时间帧计数器或时隙计数器和时间帧计数器。
对上面已说明的实施形式的替换形式,从图6出发可能有以下实施形式,其中,计数器ZEm被一个做为寄存器构成的偏移存储器(Offset-Speicher)OSPm代替。
如果当搜索一个切换基站时同步一个移动部件,那么在寄存器OSPm中就存储计数器ZE的当前Bit值。这个寄存器大小理论上必须9Bit,以便于可以存储时隙(480Bit)的最大的Bit计数器值。但是因为一般使用一个小于±32Bit的同步窗口工作,所以满足保证计数器ZE最后6Bit。正常的同步位置在同步字的结尾,其中Bit位置为32(十进制)或000100000(二进制)。现在一般在这个位置上,放置一个同步窗口(例如±4Bit或±8Bit),其中允许一个同步。现在如果实现一个同步,在这个窗口的范围内,在一个外部的基站上(切换基站),那么移动部件得到到源基站的一个位移。如果例如实现在Bit位置28(十进制)和011100(二进制)上的同步,那么使用这些值写入这个6寄存器。移动部件现在与源基站有4Bit的位移。在计数器ZE的一个确切定义的位置上,在计数器中最后的6Bit重新接受值32(十进制)或10000000(二进制),现在可将在寄存器OSPm中较早存储的Sync位置,如此例中为值28(十进制)或01100(二进制)重新储存到计数器ZE上。例如这可以在同一时隙的、低于Bit位置464(十进制)1110100000(二进制)保护域(Guard-Feld)(保护时间)中实现。如果例如使用一个“慢跳跃”(“slow-hopping”)无线电部件工作,该部件本来仅可以占用每第二个时隙,那么在直接跟随的不活动的时隙,例如在所期望的同步位上可能有一个逆同步。
在所涉及时隙的寄存器中,可通过一Bit标志,在哪一个时隙中,一个同步对计数器ZE应该有持久的作用,并且在哪一个时隙中,计数器ZE的原Bit值上应该实现逆同步。
甚至能用一个9Bit计数器(至480十进制)代替一个6Bit寄存器,让该9Bit计数器与计数器ZE一起并行运行。在一个时隙中,应没有实现一个持久的同步,在这个时隙中,计数器可以不需再同步继续运行。在一个适合的位置上,例如在保护域(保护时间)中,这个计数器值可以重新储存到计数器ZE。在一个需要同步的时隙中,这个计数器重新与计数器ZE并且使用接收到的同步字再同步。
在两种情况下,因此实现了在一个时间帧范围内的同步窗口内,在多次同步时,移动部件也还保持与源基站的同步位置。

Claims (17)

1.用于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a)该设备可以与大量(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进行电信往来,其中这些(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
(a1)安装在无线电信系统的无线电小区中,为了在所涉及的无线电小区中发射使在一个复用结构(MZR、ZR、ZS)中和多个结构单元(ZS)捆绑的、在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和无线电接收设备(MTm)之间建立电信连接成为可能的无线电消息,
(a2)通过一个交换设备(PABX),上述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被分别相互同步或异步的连接到一个电信网络(TKN),
(b)包括下面装置的功能单元具有:
(b1)第一个装置(FKT)用于接收和处理无线电消息,
(b2)第二个装置(SST、BMC)用作建立并且控制到(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的无线电连接,
(b3)第三个装置(ZST、μP、SPGM、SWS)用作获得和分析说明无线电连接质量、包含在无线电消息中的附加信息(RSSV1、RSSV2、CRCV1、CRCV2),
(c)根据接收到的关于在复用结构(MZR、ZR、ZS)第一个结构单元(ZS3、ZS15)中捆绑的第一个无线电消息,建立并且维护到第一个(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的第一个无线电连接,该连接用作电信连接。
其特征在于:
(d)以下面方式构成并且相互连接第一至第三个装置(FKT、SST、BMC、ZST、μP、SPGM、SWS),
(d1)对第一个无线电连接的补充,在后台基于接收到的关于在复用结构(MZR、ZR)的第二至第n个结构单元(ZS1、ZS2、ZS3、ZS4...ZS14、ZS16....ZS24)中捆绑的无线电消息,至少建立并且维护到至少第二个(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H-BS)的第二个无线电连接,该连接在spe中用作电信连接,
(d2)依赖于对第一个无线电连接的连接质量和第二个无线电连接的连接质量的比较,或者第一个无线电连接继续用作电信连接或者第二个无线电连接用作新的电信连接,这里各自的连接质量从对各自无线电连接规定的附加信息(RSSV1、RSSV2、CRCV1、CRCV2)中的分析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蜂窝式无线电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以下列方式构成并相互连接第一至第三个装置(FKT、SST、BMC、ZST、μP、SPGM、SWS):依赖于至少超过一个预先给定的附加信息所涉及的峰值(SW),通过一个附加信息值(RSSV1、CRCV1),生成并维护到第二个(准)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H-BS)的第二个无线电连接,上述附加信息值从通过第一个无线电连接使用无线电消息接收到的附加信息中得出。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至第三个装置(FKT、SST、BMC、ZST、μP、SPGM、SWS)以下面方式构成并且相互连接:依赖于至少低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附加信息所涉及的峰值(SW),通过一个附加信息值(RSSV1、CRCV1)生成并且维护到第二个(准)静止无线电发送设备(H-BS)的第二个无线电连接,该附加信息值通过第一个无线电连接使用无线电消息接收到的附加消息中得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以下列方式另外构成第一至第三个装置(FKT、SST、BMC、ZST、μP、SPGM、SWS):通过一个循环的接收交替,即由在复用结构(MZR、ZR、ZS)的第一个结构单元(ZS3,ZS15)中捆绑的第一个无线电消息转换到用在复用结构(MZR、ZR、ZS)的第二个至第n个结构单元(ZS1、ZS2、ZS4...、ZS14、ZS16...ZS24)中捆绑的无线电消息之一,控制到第一个(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的第一个无线电连接(多通道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类装置(SST、BMC)具有相应于无线电连接数目的计数器(ZE、ZEm)数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类装置(SST、BMC)具有一个计数器(ZE)和分配给这个计数器(ZE)的偏移存储器(OSPm)。
7.根据权利要求5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计数器(ZE、ZEm)各包括一个Bit计数器、时隙计数器和时间帧计数器。
8.根据权利要求6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计数器(ZE)作为Bit计数器构成,偏移存储器(OSPm)承担时隙计数器和时间帧计数器的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计数器(ZE、ZEm)和在一定情况下偏移存储器(OSPm)作为软件模块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计数器(ZE、ZEm)和在一定情况下偏移存储器(OSPm)作为硬件模块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作为蜂窝式无绳电信系统、(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作为无绳基站和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MTm)作为无绳移动部件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无绳基站(U-BS、H-BS)和无绳移动部件(MTm)作为传输根据DECT标准的无线电消息的无绳设备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作为蜂窝式移动无线电信系统、(准)静止无线电发射设备(U-BS、H-BS)作为移动无线电基站和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MTm)作为移动无线电移动部件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移动无线电基站(U-BS、H-BS)和移动无线电移动部件(MTm)作为传输根据GSM标准的无线电消息的移动无线电设备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电信网络(TKN)做为公共电话网(PSTN)、ISDN网络、专用电信网络(PTN)、移动或卫星无线电网络构成,交换设备(PABX)作为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电信连接框架中传输的应用信息表示通话字,书写字和/或图象。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个的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复用结构(MZR、ZR,ZS)形成FDMA/TDMA/TDD结构,并且做为时隙/通道形成包含在复用结构中的结构元素(ZS)。
CN96194285A 1995-05-31 1996-05-29 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0850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519965.0 1995-05-31
DE19519965 1995-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887A true CN1185887A (zh) 1998-06-24
CN1085019C CN1085019C (zh) 2002-05-15

Family

ID=7763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9428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5019C (zh) 1995-05-31 1996-05-29 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6430413B1 (zh)
EP (1) EP0829176B1 (zh)
JP (1) JP3171597B2 (zh)
CN (1) CN1085019C (zh)
AR (1) AR002159A1 (zh)
AU (1) AU5810596A (zh)
BR (1) BR9609237A (zh)
CA (1) CA2222794C (zh)
DE (1) DE59608510D1 (zh)
ES (1) ES2170240T3 (zh)
RU (1) RU2148894C1 (zh)
WO (1) WO1996038991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0294B (zh) * 2005-05-10 2012-05-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通信模式用户设备使基站同步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5157B1 (en) * 1996-11-01 2001-03-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propagation delay control
DE19738340C2 (de) * 1997-09-02 2001-03-15 Siemens Ag Roaming von Mobilteilen in zumindest teilweise asynchronen drahtlosen Telekommunikationsnetzen, insbesondere DECT-Netzen
DE19742378A1 (de) * 1997-09-25 1999-04-22 Siemens Ag Ringspeicher für eine TDMA-Datenübertragungsstation und entsprechende Datenübertragungsstation
DE19747369A1 (de) * 1997-10-27 1999-05-06 Siemens Ag Übertragungskanalschätzung in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en mit drahtloser Telekommunikation
US6018667A (en) * 1998-01-20 2000-01-2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ynchronization status of a base station
DE19811630C2 (de) * 1998-03-18 2002-11-21 Siemens Ag Datenadapter für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en zum Fernübertragen von Nutzdaten, insbesondere von Paket- und/oder Sprachdaten
FR2778055B1 (fr) * 1998-04-28 2000-05-26 Alsthom Cge Alcatel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ans un reseau radiotelephonique umts,permettant de preparer un saut vers une cellule gsm pendant une communication dans une cellule umts
DE19820233B4 (de) * 1998-05-06 2004-08-05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Nutzdaten in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en mit drahtloser auf einem vorgegebenen Luftschnittstellenprotokoll basierender Telekommunikation zwischen Telekommunikationsgeräten, insbesondere Sprach- und/oder Paketdaten in DECT-Systemen
DE19836608A1 (de) 1998-08-12 2000-02-17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schnurlosen zwischen einer Datenendeinrichtung und einer Daten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zur Daten-Telekommunikation betriebenen V.24-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DE19836609C2 (de) 1998-08-12 2003-02-20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schnurlosen zwischen einer Datenendeinrichtung und einer Daten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zur Daten-Telekommunikation betriebenen V.24-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DE19836610A1 (de) 1998-08-12 2000-02-17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schnurlosen zwischen einer Datenendeinrichtung und einer Daten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zur Daten-Telekommunikation betriebenen V.24-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EP1142227A2 (en) * 1998-12-23 2001-10-10 Nokia Wireless Routers, Inc. A unified routing scheme for ad-hoc internetworking
SE514264C2 (sv) * 1999-05-07 2001-01-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tt kommunikationssystem
FI108694B (fi) * 1999-05-24 2002-02-28 Nokia Oyj Yhteyskahva
US6816732B1 (en) * 2000-07-27 2004-11-09 Ipr Licensing, Inc. Optimal load-based wireless session context transfer
US6968334B2 (en) * 2001-05-15 2005-11-2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business process to maintain privacy in distributed recommendation systems
FR2826825B1 (fr) 2001-06-28 2003-09-26 Cit Alcatel Procede de basculement d'un premier mode de radiocommunication vers un second mode de radiocommunication et terminal mobile multi-mode associe
US6775242B2 (en) * 2001-07-09 2004-08-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aligning transmissions from multiple base stations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TW518842B (en) * 2001-07-17 2003-01-2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Method for providing voice/data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a DECT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44753B2 (en) * 2001-11-01 2004-06-01 Nokia Corporation Local service handover
US7151764B1 (en) 2001-11-01 2006-12-19 Nokia Corporation Service notification on a low bluetooth layer
US7555287B1 (en) 2001-11-01 2009-06-30 Nokia Corporation Customized messaging between wireless access point and services
US7340214B1 (en) 2002-02-13 2008-03-04 Nokia Corporation Short-range wireles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edia tags
US7102640B1 (en) * 2002-03-21 2006-09-05 Nokia Corporation Service/device indication with graphical interface
US7103313B2 (en) * 2002-06-05 2006-09-05 Nokia Corporation Automatic determination of access point content and services for short-range wireless terminals
DE10310115A1 (de) * 2003-03-06 2004-09-23 Siemens Ag Anordnung und Schnittstellenmodul zur Anbindung unterschiedlicher mobiler Funktelefone an Bedienkomponenten in einem Kfz
US20040181517A1 (en) * 2003-03-13 2004-09-16 Younghee Ju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cial interaction
US20040228491A1 (en) * 2003-05-13 2004-11-18 Chih-Hsiang Wu Ciphering activation during an inter-rat handover procedure
JP3931860B2 (ja) * 2003-07-30 2007-06-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装置
US7734293B2 (en) * 2003-10-29 2010-06-08 Martin Zilliacus Mapping wireless proximity identificator to subscriber identity for hotspot based wireless services for mobile terminals
US20050136837A1 (en) * 2003-12-22 2005-06-23 Nurminen Jukka K.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using contex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060075075A1 (en) * 2004-10-01 2006-04-06 Malinen Jouni I Method and system to contextually initiate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 on mobile terminals in a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KR100633505B1 (ko) * 2005-10-31 2006-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제한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21739A (ja) 1988-06-24 1989-12-27 Nec Corp セルラー方式移動通信のチャネル切替方式
JPH03268697A (ja) 1990-03-19 1991-11-29 Fujitsu Ltd 移動無線通信方式
JPH05130255A (ja) 1991-08-20 1993-05-25 Nippon Tekusa Kk 携帯用多機能電話機
FI91345C (fi) * 1992-06-24 1994-06-10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kanavanvaihdon tehostamiseksi
US5416778A (en) 1992-06-26 1995-05-1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ion for use in such a system
FI95187C (fi) * 1992-11-30 1995-12-27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enetelmä viereisten tukiasemien mittaamiseksi TDMA-radiojärjestelmässä sekä TDMA-radiojärjestelmä
US5483688A (en) 1993-01-22 1996-01-09 Seiko Communications Holding N.V. Adaptive automatic antenna tu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T1272008B (it) 1993-03-11 1997-06-10 Italtel Spa Metodo per il cambio di time slot senza soluzione di continuita' nel segnale vocale(seamless handover) in un sistema digitale di telefonia personale e stazione radio base per la inplementazione di tale matodo.
JP3352490B2 (ja) 1993-03-23 2002-12-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電話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0294B (zh) * 2005-05-10 2012-05-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通信模式用户设备使基站同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222794A1 (en) 1996-12-05
CA2222794C (en) 2002-11-26
US20020042272A1 (en) 2002-04-11
ES2170240T3 (es) 2002-08-01
JPH10506774A (ja) 1998-06-30
JP3171597B2 (ja) 2001-05-28
WO1996038991A3 (de) 1997-01-23
US6430413B1 (en) 2002-08-06
WO1996038991A2 (de) 1996-12-05
EP0829176A2 (de) 1998-03-18
CN1085019C (zh) 2002-05-15
EP0829176B1 (de) 2001-12-19
BR9609237A (pt) 1999-05-18
RU2148894C1 (ru) 2000-05-10
DE59608510D1 (de) 2002-01-31
AR002159A1 (es) 1998-01-07
AU5810596A (en) 1996-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019C (zh) 蜂窝式无线电信系统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
KR100367197B1 (ko) 클러스터 구조형 이동통신시스템, 기지국, 클러스터총괄국, 회선제어국 및 이동국
JP2504896B2 (ja) 移動無線電話端末の呼処理方法、および無線アクセス通信システム
CN1110980C (zh) 在无线电通信环境中进行切换和漫游的方法
EP0763300B1 (en) Pcs pocket phone/microcell communication over-air protocol
EP0490509B1 (en) Improved intra-cell call hand-over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US5195091A (en) Adaptive synchronization arrangement
US5195090A (en) Wireless access telephone-to-telephone network interface architecture
EP0522775B1 (en) Adaptive synchronization arrangement
FI84003C (sv) Anläggning med bärbara, snörlösa telefonapparater
JPH10506775A (ja) セル方式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027868A1 (ko) 빔포밍을 이용한 시스템에서 시스템 액세스 방법 및 장치
EP0472511A2 (en) Handoff of a mobile station between half rate and full rate channels
WO2018174644A1 (ko) 복수의 통신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87229A2 (ko) 다중 요소 반송파의 시스템 정보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와, 그를 이용한 시스템 정보 송수신/업데이트 장치
US6272118B1 (en) Synchronizable base stations of a wireless multi-cel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of synchronizing same
WO2010085055A2 (ko) 초소형 기지국과 마크로 기지국을 포함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기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16780C (zh) 一个蜂窝tdma/fdma无线通信系统的具有快信道切换功能的基站
CN1133287C (zh) 改进局部集中非同步无线通信系统内通信信道利用率的方法和装置
US6980536B1 (en) Roaming of mobile parts in at least partially asynchronous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especially DECT networks
UA79817C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communication session transfer to radio area of anothe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163730C1 (ru) Способ сбора и анализа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параметрах работы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х приемников, видеомагнитофонов, радиоприемников и других видов техники массово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3641414B2 (ja) デジタルコードレス電話システム
JP2823047B2 (ja) 移動体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グループ通信時の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式
CN116017365A (zh) 一种自适应无线链路同播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JIANG LINYA CRAFTWORK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AO NIANGAO

Effective date: 201011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7006 ZHEJIANG LINYA CRAFTWORK CO., LTD., ZHONGJIE VILLAGE, DONGCHENG TOWN, LINHA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O: 317005 ZHONGJIE VILLAGE, DONGCHENG TOWN, LINHA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1108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AG

Address before: Munich,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5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