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621A - 光拾取器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5621A
CN1185621A CN97125511A CN97125511A CN1185621A CN 1185621 A CN1185621 A CN 1185621A CN 97125511 A CN97125511 A CN 97125511A CN 97125511 A CN97125511 A CN 97125511A CN 1185621 A CN1185621 A CN 1185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forementioned
wavelength light
wavelength
photode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25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160C (zh
Inventor
小岛光喜
古川文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5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1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6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5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6Collimator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5Beam splitters or combin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以记录,再现不同记录密度的光盘,并且实现了小型化,薄型化的光拾取器。具有: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将第1波长光和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第1光检测器和第2光检测器的束分离器10;以及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物镜。

Description

光拾取器
本发明涉及用于记录和再现高密度光盘、只读光盘等具有不同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的光拾取器。
下面对传统的用于记录和再现高密度光盘及低密度光盘的光拾取器进行说明。为便于说明,用DVD(数字视盘)说明高密度光盘例,用CD(只读光盘)说明低密度光盘例。
图11A、图11B是传统光拾取器的平面图和其主要部分断面图。图11A、图11B中,50是高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用于在高密度光盘52上聚集激光5 3的高密度光盘用物镜连接固定在物镜保持筒51上。另外,在物镜固定保持筒51上连接并固定着用于在聚焦方向和道跟踪方向上动作的、由聚焦线圈和道跟踪线圈组成的线圈部55。其它方面,线圈部55嵌合在永久磁铁上,构成用于驱使物镜保持筒51在聚焦方向和道跟踪方向上动作的磁路。物镜保持筒51用非磁性的导电的线状弹性部件57保持在中立位置,并向线圈部55供给电力。这里,高密度光盘用物镜使用的是数值孔径为0.6,焦距为3.3mm左右的物镜。
对如上构成的高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50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如下。61是高密度光盘用光学单元,内藏有波长为635~650nm激光53的发光元件和感光接收元件。激光53经过准直透镜62后成为平行光,并在镀有多层膜的立式反射镜63的表面完全反射,经过高密度光盘用物镜54聚光,在高密度光盘52上聚成光点。
此后,由高密度光盘52反射的激光5 3经过和前述相反的光路再次入射到高密度光盘用光学单元61,通过衍射光栅(省略图示)被感光接收元件(省略图示)感光接收。根据经过感光接收元件光电转换的光学信息,聚焦检测利用周知的全息图傅科法,光迹检测利用周知的位相差法进行检测。由此,可控制高密度光盘用物镜54在高密度光盘上总是保持恰到好处的焦点,及控制追踪信息光迹。
高密度光盘(DVD)52由主轴电机71驱动旋转。
下面对低密度光盘(CD)进行说明。70是低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因其构成及动作同高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50一样,故省略重复说明。在光学系统中,64是低密度光盘用光学单元,内藏有波长为780nm激光65的发光元件和感光接收元件。激光65在镀有多层膜的立式反射镜63的表面完全反射,经过低密度光盘用物镜67聚光,在低密度光盘68上聚成光点。
其次,由低密度光盘68反射的激光65经过和前述相反的光路再次入射到低密度光盘用光学单元64,通过衍射光栅被感光接收元件感光接收。根据经过感光接收元件光电转换的光学信息,聚焦检测利用周知的全息图傅科法,光迹检测利用周知的位相差法进行检测。由此,可控制低密度光盘用物镜67在低密度光盘68上总是保持恰到好处的焦点,及控制追踪信息光迹。
这样,高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50及低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70以各自独立的构成,可记录和再现光盘。
但是,在以上说明的传统拾取器的构成中,由于具有相互独立的高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和低密度光盘用光拾取器两套光学系统,故存在部件个数多,难于小型化、薄型化光拾取器部这样的课题。另外,上述两种物镜由于其光学特性和聚焦控制的原因,有时把物镜动作距离设定在1.5mm以上,这样长的动作距离也是小型化光拾取器部的一个障碍。
本发明就是以提供可以记录和再现不同密度的光盘,且实现了小型化、薄型化的光拾取器为目的的。
本发明之光拾取器的特征在于本发明之光拾取器具有:出射DVD用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检测来自光盘的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出射CD用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检测来自光盘的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把第1波长光和第2波长光导向大致同一光轴上,且把来自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第1光检测器和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第1波长光的数值孔径(NA)为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并可以把第1波长光和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且物镜的有效入射孔径为3.0mm以下、动作距离为1.2mm以下,以及由光盘的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的厚度为7.5mm以下。
进而,通过适当地设定物镜的折射特性和光的有效入射孔径,可以确保相对第1波长光动作距离在1.4mm以下,相对第2波长光动作距离在1.2mm以下。
按照以上构成,便可以提供能够记录和再现不同密度的光盘,且部件个数少并实现了小型化、薄型化的光拾取器。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光拾取器构成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断面图。
图3A、3B所示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衍射光栅形状图。
图4A、4B所示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感光接收元件构成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光拾取器装置构成图。
图6为图5的VI-VI线断面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中光拾取器装置构成图。
图8为图7的VIII-VIII线断面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光拾取器装置构成图。
图10为图9的X-X线断面图。
图11A、11B为传统光拾取器的平面图和其要部断面图。
我们边参照图面边对本发明之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光拾取器构成图。图1中,4是光学单元,光学单元4由在基板上置载的出射高密度光盘用的光的光源2、接收高密度光盘的反射光的感光接收元件3等,以及包含这些部件的、作为光通路侧壁部即作为其开口窗的出射部等构成。
光源2的振荡波长虽然是800nm以下,但最好是在光源所发出的光集束于记录介质上时,可以较容易地使束点的大小会聚成和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光迹的间距同样大小的程度。而且,如果光源的振荡波长为650nm以下,则因其能够形成可以再现以非常高的密度记录信息的记录介质程度的小束点,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大容量的存储装置,是用于对高密度光盘进行记录和再现的特别理想的光源。在此,以再现DVD的光源为前提,使用波长为600~680nm程度的光源,特别是使用此范围内630~660nm的光源。
在光学单元4的出射部上接合有光学元件5。该光学元件5具有把由光源2出射并在记录介质上反射的光引导到感光接收元件3的规定位置上的作用。这里是用在光学元件5上所形成的衍射光栅5a引导返回光。
光学元件5由透明的板状材料形成,在同出射光轴大致垂直相交的面的至少一侧上形成有用于分割光路的衍射光栅5a。在此,光学元件5作为整体成形为平行平面板状可以防止像差的产生等,从而,可以形成良好的再现信号,譬如在可以进行聚焦·道跟踪信号的形成方面较为理想。另外,之所以相对于透过其上面及下面的光的光轴准确地大致垂直地安装光学元件5,是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像散性像差的产生以及可以防止因焦点模糊所造成的再现信号的劣化。
8是光学单元,光学单元8由在基板上置载的出射低密度光盘用光的光源6、接收低密度光盘反射光的感光接收元件7等,以及可以包含这些部件的侧壁部等构成。另外,以下关于光学单元8的说明只特别地说明其不同于光学单元4的部分。
光源6的振荡波长虽然是800nm以下,但最好是在光源所发出的光集束于记录介质上时,可以较容易地使束点的大小会聚成和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光迹的间距大小相同的程度。特别是作为光源6,可使用比光源2振荡波长更长的发光元件,例如,在再现CD时,用780nm程度的光就可以在低密度光盘上形成足够大小的束点。
光学元件9的构成和光学元件5大致相同,但因在所形成的衍射光栅9a上有不同的情况,故对衍射光栅9a进行说明。在很多情况下,感光接收元件7的感光部的配置和感光接收元件3的感光部的配置不同。所以,在把光盘反射的光引导到感光接收元件7之际由衍射光栅9a形成聚焦错误信号等时,要使衍射光栅9a的形状与衍射光栅5a的构成相异,以便能够进行最适合于各自光盘的信号的形成,由此,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信号形成及动作控制,实现可靠性更高、误动作更少的光拾取器,所以,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构成。
另外,特别是在利用3束法进行道跟踪控制时,在光学元件9的光源侧设置有作为束形成部9d的衍射光栅。束形成部9b设置在不影响朝向感光接收元件7的光路的位置上,并且,在透过出射光的同时,还由衍射光栅9a衍射光盘的反射光。
通过象上述这样使用2种光源,可使本发明具有下述这样的优异特性。即,如上所述那样,可以形成适合于不同种类记录介质的束点。另外,还可以把光源的波长设定成一致于介质记录特性的波长。进而,因在上述例的DVD和CD中,从光盘下面到信息记录层的深度不同,所以,还可以通过设定物镜及光的有效入射孔径来在这些不同深度的信息记录层上会聚成焦点。
10是束分离器,具有把来自光学单元4的激光和来自光学单元8的激光两者导入到光盘的作用,以及把从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感光接收元件3和感光接收元件7的作用。是一个具有在高比例地反射来自光学单元4的光的同时,又以高比例透过来自光学单元8的光的性质的元件。
16是物镜,其可以共用于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和再现以及低密度光盘的记录和再现,其在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和再现时是需要(即,相对于光源2的光波长)的数值孔径为0.6以上的物镜,对高密度光盘的焦距为2.5mm以下或对高密度光盘的动作距离(动作距离由物镜16的出射侧最前端面到光盘下面的距离,以下同)为1.2mm以下。在光盘的记录和再现时,作为入射到物镜16的光束直径要求是比数值孔径和焦距(在使从物镜一侧入射平行光并由另一侧出射的光会聚成焦点时,由物镜的中心到焦点的距离,以下同)的2倍还大的光束直径。并且,光束直径的大小是原样不变地贡献给光拾取器的大小。因此,这是一个规定光学元件大小并决定光拾取器大小的主要因素。即,物镜焦距短的透镜有利于光拾取器的小型化·薄型化。还有,由于动作距离是一个限制光拾取器高度的要因之一,故动作距离短的对光拾取器的薄型化有利。此外,虽然物镜的材料既可以用玻璃也可以用塑料,但从耐湿特性这一点上看还是以玻璃为好。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配置进行说明。光学单元4和光学单元8以束分离器10为起点相互略成90度角配置,在相对于从束分离器10到物镜16的光的光轴略微平行的方向上配置光学单元8,在相对于从束分离器10到物镜16的光的光轴略微垂直的方向上配置光学单元4。设从光学单元4的光源到物镜16的光路的距离为L1,从光学单元8到物镜的光路的距离为L2,则以L1>L2的光路关系配置光学单元4及8。
图2是图1的II-II线断面图,为说明上述各构成要素的厚度之图。图中,13是光束,表示由光学单元4或者光学单元8出射的光的轨迹。19是立式反射镜,其使光束13一致于物镜16的光轴反射。
如上所述那样,物镜16被设定为相对于高密度光盘其焦距在2.5mm以下,动作距离在1.2mm以下,并以L1>L2这样的关系配置有光学单元4及8。并且,由于光源2及6的出射光是发散光,所以,在以上的配置条件下物镜16的入射光束为最发散的位置。因此,为使装置整体构成所期望的大小和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有限范围光学系统),设物镜16透过光束的入射有效直径(可用物镜16起集光作用的最大直径,换言之就是可用比2×NA×f(焦距)还大若干的值表示,以下同)为3.0mm以下。其结果是这样可以进一步规定包括用于支撑上述光学要素的周边机构部件在内的装置整体的厚度,从而,可以形成从高密度光盘17的下面起算装置整体厚度为7.5mm以下的构成。
下面,利用图3及图4对设置在光学单元4和光学单元8上的衍射光栅5及衍射光栅9的形状及感光接收元件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A、3B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衍射光栅的形状,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感光接收元件的构成。
在图3A、3B中,衍射光栅5是对应光学单元4的,如图所示那样,其具有5b、5c、5d三个被分割的区域。另外的衍射光栅9是对应光学单元8的,如图所示那样,其具有9b、9c二个被分割的区域。
还有,在图4A、4B中,光学单元4的基板部上配置有感光接收元件,其中心形成四分划的感光部,在四分划的两旁各形成有一个感光部。进而,在光学单元8的基板部上也配置有感光接收元件,并形成有五分划的感光部。
另外,光学单元4的朝向配置最好是让完全平均分割衍射光栅5a半圆部分的分割线A和高密度光盘的半径方向略成正交状态,光源2的安装方向最好是出射光远场模式的长轴方向和高密度光盘的半径方向相平行这样的构成。
以下对具有以上这样构成的光拾取器的再现动作分别进行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低密度光盘使用的是只读光盘(以下略称CD),作为高密度光盘使用的是数字视盘(以下略称DVD)。
首先,对DVD的再现动作进行说明。由光源2出射的振荡波长为635~650nm波长的光透过衍射光栅入射到束分离器10。并且,入射的光在束分离器10至少被反射90%以上,其光轴折曲约90度并从束分离器10出射出去。出射光入射到物镜16,通过物镜16的集光作用,成像在DVD17的记录数据层上。由DVD17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物镜16后,被束分离器10反射,其光轴曲折到光学单元4方向并入射到衍射光栅。入射到衍射光栅的光在三个分割区域5b、5c、5d被分别衍射并分别入射到感光接收元件3上所形成的感光部。
下面说明由衍射光栅5衍射的光和入射到感光接收元件3的光的关系。在衍射光栅5b衍射的光(1次衍射光)入射到形成于感光接收元件3的感光部。该感光部被4分划,形成区域A、B、C、D。其次,入射到区域5c、5d的光入射到感光接收元件3的感光部3b及3c上。接着,说明利用上述这样入射进来的光来形成各种信号的方法。首先,入射到形成于感光接收元件的感光部3a、3b、3c上的光被光电转换,并把变换后的电流信号变换成电压信号,再由其电压信号的总和形成RF信号。
其次,在此使用所谓的全息图傅科法,利用形成于感光部区域A、C的和信号和区域B、D的和信号的差动输出形成聚焦误差信号,并根据该信号使保持物镜16的调节器在聚焦方向上动作。最后,通过用比较器把来自感光部3b及3c的电压信号分别变换成数字波形,及利用积分电路把对应其位相差的脉冲变换成模拟波形来形成道跟踪误差信号。根据该道跟踪误差信号使保持物镜16的调节器在道跟踪方向上动作。
而后,对CD的再现动作进行说明。由光源6出射的振荡波长为770~790nm的光在光学单元8的束形成部9b处形成3束,并通过衍射光栅9入射到束分离器10。入射到束分离器10上的光至少其90%以上透过束分离器10,并原样不变地从束分离器10出射出去,入射到物镜16,通过物镜16的集光作用,成像在CD18上。
此后,由CD18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物镜16、束分离器10后,入射到衍射光栅9。入射到衍射光栅9的光在二个分割区域9b、9c被衍射并分别入射到感光接收元件上所形成的5分划区域E、F、G、H、I。
接着,说明利用上述这样入射进来的光形成各种信号的方法。即,入射到形成于感光接收元件7的感光部E、F、G上的光被光电转换,并把变换后的电流信号变换成电压信号,再由其电压信号的总和形成RF信号。而后,在此使用所谓的全息图傅科法,利用形成于感光部区域E和区域F的差动输出来形成聚焦误差信号,并根据该信号使保持物镜16的调节器在聚焦方向上动作。最后,利用所谓的3束法形成道跟踪误差信号,并根据该道跟踪误差信号使保持物镜16的调节器在道跟踪方向上动作。
另外,上述装置并非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构成,例如,可以交换光学单元4和光学单元8的配置。再有,在本实施形态,用于再现高密度光盘的光源使用的是波长为650nm附近的光,用于再现低密度光盘的光源使用的是波长为780nm附近的光,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低密度光盘用时使用650nm波长的光源,高密度光盘用时使用400nm波长的光源。当然,还可以在波长滤光片15和物镜16的光路中设置反射波长为635~650nm和波长为780nm光的立式反光镜。进而,还可以代替束分离器10使用反射波长为635~650nm激光的S偏振成分,透过波长为780nm激光的P偏振成分的偏振束分离器。另外,也可以把光学单元的激光波长变更为对应于高密度光盘录再的短波长激光。
正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可以构成一个动作距离特定在1.2mm以下的装置。其结果是可以把由和数值孔径相关连决定的物镜16的有效入射直径确定在3.0mm以下。进而,可由此特定物镜的大小、孔径,能够为光拾取器的小型化、轻量化发挥较大作用。
加之,通过特定物镜16的入射有效直径,可特定有限光学系统的最大孔径(因为发散光的最大直径是物镜16的有效入射直径)。因此,既可以明确驱动系统各部件的空间,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光束通过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使光拾取器整体的厚度(是由光盘的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的厚度,含上述的动作距离)构成在7.5mm以下。这样,通过把光拾取器的厚度做到7.5mm以下,便可以把包括进行光盘的存放·排出的托架部在内的装置整体厚度构成在12.7mm(1/2英寸)以下,从而,能够提供出可用于各种装置的小型·轻量的光拾取器。
下面,利用图5说明第2实施例。图5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图5中,4、8分别是光学单元,10是束分离器,16是物镜。因以上构成要素及其配置和实施形态1一样,故添附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相对于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在具有波长滤光片15这一点上有所不同。15是波长滤光片,波长滤光片15透过光源2出射的光。同时反射或吸收光源6出射的光。因此,是一个起光栏作用的元件,用来规制来自光源2和来自光源6的两束光的直径。
该波长滤光片15被配置在束分离器10和物镜16之间、或光学单元8和束分离器10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上,这样配置可克服对应各自的光源需要设置若干个滤光片的问题,且因其是在扩束之前而能够最小限度地控制波长滤光片15的大小,所以,从提高生产率及降低成本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构成。其中,特别是利用在束分离器10位置进行过预对正的状态接合并设置波长滤光片15,可以在光拾取器的组装时,减少用于进行位置对正的器材个数,在可以提高光拾取器的生产率的同时,还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光的光轴和波长滤光片的中心轴的偏差,所以,是最为理想的构成。
图6是图5的VI-VI线断面图。图6中光束13在由光学单元8出射的CD情况时通过波长滤光片15缩小光束直径(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另一方面,在由光学单元4(图示省略)出射的DVD情况时透过波长滤光片15(图中用虚线表示)。并且,2个光源的光作为发散光分别由立式反光镜19反射并入射到物镜16。
和第1实施例所说明的一样,设定物镜16相对于高密度光盘焦距为2.5mm以下、动作距离为1.2mm以下,且以L1>L2的状态配置光学单元4及8。并且,因为光源2及6的出射光是发散光,故在以上的配置条件下物镜16的入射光束为最发散的位置。因此,为达成装置整体是所期望的大小和厚度,在本实施形态2(有限范围光学系统)中,还确定了物镜16的透过光束的入射有效直径为3.0mm以下。其结果是既可以明确驱动系统各部件的空间,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光束通过的空间。并且能够规定包括用于支撑上述光学要素的周边机构部件在内的装置整体的厚度,可以使有高密度光盘17的下面起算的装置整体的厚度构成在7.5mm以下。
此外,上述装置并非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构成,例如,可以代替波长滤光片15在光学单元8和束分离器10之间设置光栏部件(图示省略),相对于来自光源6的光设置光栏部件的限制开口直径,使物镜16能够在数值孔径(NA)为0.4到0.6范围内动作。
其它如交换光学单元4和光学单元8的配置、或也可以使用不同波长等同在第1实施例中所说明的一样。
下面,利用图7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所示为按照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图7中,4、8分别为光学单元,10为束分离器,16为物镜。因以上构成要素及其配置和第1实施例一样,故添附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相对于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其具有准直透镜14。14是准直透镜,焦距在11到18mm范围,数值孔径设定在0.1到0.4范围。并且,被配置在束分离器10的光出射面和物镜16之间。图7中,准直透镜14和光源的关系是,光源2配置在准直透镜14的焦距位置上,光源6配置在比准直透镜14的焦距更近处。亦即,如果设由光学单元4的光源到准直透镜14的光路距离是L1,由光学单元8的光源到准直透镜14的光路距离是L2,则以L1>L2的光路关系配置光学单元4及8。其结果是,光源2出射的光透过准直透镜14后成为平行光,光源6出射的光透过准直透镜14后成为减少了发散角的光。
以下分别对以上这样构成的第3实施例光拾取器的再现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DVD的再现动作进行说明。和第1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由光源2出射的光入射到束分离器10。并且,入射到束分离器10上的光有至少90%以上被反射,其光轴折曲约90度并从束分离器10射出。进而,出射光入射到准直透镜14,并通过准直透镜14将之由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入射到物镜16上,通过物镜16的集光作用,成像在DVD17的记录数据层上。
DVD17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物镜16、准直透镜14后,在束分离器10被反射,其光轴折曲到光学单元4方向并入射到光学单元4中。入射后在感光部的检测动作以及信号再现动作同第1实施例的情况一样。
其次,对CD的再现动作进行说明。由光源6出射的光形成3束入射到束分离器10上。入射到束分离器10上的光至少其90%以上将透过束分离器10并入射到准直透镜14中。进而,利用准直透镜14把入射光变换成减少了发散光发散角度的光并入射到物镜16上,通过物镜16的集光作用,成像在CD18上。
CD18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物镜16、准直透镜14、及束分离器10后,入射到光学单元8。入射到光学单元8以后在感光部的检测动作以及信号再现动作同第1实施例的情况一样。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断面图。图8中光束13在由光学单元8出射的CD情况时利用准直透镜14减少发散光发散角度(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另一方面,在由光学单元4(图示省略)出射的DVD情况时利用准直透镜14把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图中用虚线表示)。进而,由立式反光镜19分别反射并入射到物镜16。
和第1实施例所说明的一样,设定物镜16相对于高密度光盘焦距为2.5mm以下、动作距离为1.2mm以下,且以L1>L2的状态配置光学单元4及8。而且,因光源2及6出射的光被准直透镜14变换成平行光、或者减少了发散光的发散角,所以在以上的配置条件下透过准直透镜14的DVD光束13的并行光束孔径为最大孔径。
因此,为使装置整体达成所期望的大小和厚度,在本实施形态(有限范围光学系统)中,还确定了物镜16的透过光束的入射有效直径为3.0mm以下,准直透镜14的并行光束直径为3.8mm以下。其结果是可以规定包括用于支撑上述光学要素的周边机构部件在内的装置整体的厚度,可以使从高密度光盘17的下面起算的装置整体的厚度构成在7.5mm以下。
另有,上述装置并非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低密度光盘用时使用650nm的光源,高密度光盘用时使用400nm的光源。
下面,利用图9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所示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图9中,4、8分别为光学单元,10为束分离器,16为物镜。因以上构成要素及其配置和第1实施例一样,故添附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相对于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其具有准直透镜14和波长滤光片15。因为在第3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已分别说明过准直透镜14和波长滤光片15,故添附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在第2实施例所说明的那样,波长滤光片15配置束分离器10的光出射面上。另如在第3实施例所说明的那样,准直透镜14在高密度光盘情况的焦距为11到18mm范围,数值孔径为0.1到0.4范围。并被配置在波长滤光片15和物镜16之间。另外,准直透镜14和光源的关系是,光源2配置在准直透镜14的焦距位置上,光源6则配置在比准直透镜14的焦距更近处。亦即,如果设从光学单元4的光源到准直透镜14的光路距离是L1,从光学单元8的光源到准直透镜14的光路距离是L2,则以L1>L2的光路关系配置光学单元4及8。
其结果是,波长滤光片15起到控制光束直径的光栏作用,光源2出射的光透过准直透镜14后成为平行光,以及光源6出射的光透过准直透镜14后成为减少发散角度的光的情况都同前述一样。
图10是图9的X-X线断面图。图10中光束13在由光学单元8出射的CD情况时,利用波长滤光片15缩小光束直径,利用准直透镜14减少发散光发散角度(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另一方面,在由光学单元4(图示省略)出射的DVD情况时,利用准直透镜14把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图中用虚线表示)。并且,由立式反光镜19分别反射并入射到物镜16。
和第1实施例所说明的一样,设定物镜16相对于高密度光盘焦距为2.5mm以下、动作距离为1.2mm以下。此外,和第3实施例所说明的一样,以L1>L2的状态配置光学单元4及8。而且,因光源2及6出射的光被准直透镜14变换成平行光,或者减少了发散光的发散角,所以在以上的配置条件下透过准直透镜14的DVD光束13的并行光束孔径为最大孔径。因此,为使装置整体达成所期望的大小和厚度,在本实施形态(有限范围光学系统)中,还确定了物镜16的透过光束的入射有效直径为3.0mm以下,准直透镜14的并行光束直径为3.8mm以下。其结果是可以规定包括用于支撑上述光学要素的周边机构部件在内的装置整体的厚度,可以使从高密度光盘17的下面起算的装置整体的厚度构成在7.5mm以下。
此外,上述装置并非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构成,例如,可以调换滤光片15和准直透镜14的位置,把波长滤光片15配置在准直透镜14和物镜的光路中。还可以代替波长滤光片15,在光学单元8和束分离器10之间设置光栏部件(图示省略),相对于来自光源6的光设置光栏部件的开口直径,使物镜16在数值孔径(NA)为0.4到0.6范围内动作。进而,还可以交换光学单元4和光学单元8的配置。
再有,在本实施例,用于再现高密度光盘的光源使用的是波长为650nm附近的光,用于再现低密度光盘的光源使用的是波长为780nm附近的光,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低密度光盘用时使用650nm的光源,高密度光盘用时使用400nm的光源。
下面,针对物镜16的光学特性进一步说明其它的实施例。在前述的第1实施例到第4实施例中,说明了:物镜可以共用于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现和低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现,相对于用于高密度光盘的短波长的光,其数值孔径为0.6,焦距为2.5mm以下,动作距离为1.2mm以下。
但是,如果以相同的几何光学条件减薄物镜的厚度,则可寻求增加相当于变薄的厚度的动作距离。因此,根据用于高密度光盘的短波长的光使用物镜的全孔径,以NA为0.6的条件在距光盘下面0.6mm深度的记录层上会聚成焦点,以及用于低密度光盘的长波长的光使用物镜的中心部分,以NA为0.45的条件在距光盘下面1.2mm深度的记录层上会聚成焦点,可适当地选定物镜的材质及折射率,使能够以相同的几何光学条件减薄物镜的厚度。
其结果是,相对于短波长的光可设定动作距离为1.4mm以下,相对于长波长的光可设定动作距离为1.2mm以下。并且,如果增加动作距离,则在出现因光盘的弯翘或扭曲造成光盘面的变动或聚焦控制的异常时,可以不产生物镜和光盘的下面相接触的现象,能够提供实现小型且薄型及更易于控制的光拾取器。

Claims (21)

1.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
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
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前述物镜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4.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
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
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5.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6.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7.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
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
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使相对于前述第1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和相对于前述第2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具有不同的透过光束直径的光束直径变更装置;
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9.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10.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
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
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把前述第1波长光由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并减少前述第2波长光的发散角度的准直透镜;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透过前述准直透镜后的平行光束直径是3.8mm以下,前述物镜的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
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准直透镜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数值孔径为0.1到0.14,焦距为11mm到18mm范围内。
12.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13.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物镜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
14.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15.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且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16.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使相对于前述第1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和相对于前述第2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具有不同的透过光束直径的光束直径变更装置;
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且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17.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使相对于前述第1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和相对于前述第2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具有不同的透过光束直径的光束直径变更装置;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且把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18.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数值孔径为0.1到0.14,焦距为11mm到18mm范围的,把前述第1波长光由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并减少前述第2波长光发散角度的准直透镜;
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透过前述准直透镜后的平行光束直径是3.8mm以下,且前述物镜的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以及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的,并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19.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数值孔径为0.1到0.14,焦距为11mm到18mm范围的,把前述第1波长光由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并减少前述第2波长光发散角度的准直透镜;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以及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并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20.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使相对于前述第1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和相对于前述第2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具有不同的透过光束直径的光束直径变更装置;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数值孔径为0.1到0.14,焦距在11mm到18mm范围的,把前述第1波长光由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并减少前述第2波长光发散角度的准直透镜;
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透过前述准直透镜后的平行光束直径是3.8mm以下,且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以及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并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21.一种再现光盘记录介质信息的光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该光拾取器具有以下结构:
具有出射第1波长光的第1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1光检测器的第1光学单元;
具有出射第2波长光的第2光源和检测光盘反射光的第2光检测器的第2光学单元;
将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引导至大约同一光轴上,并且将光盘的反射光分别引导到前述第1光检测器和前述第2光检测器的光路变更装置;
使相对于前述第1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和相对于前述第2波长光的透过光束直径具有不同的透过光束直径的光束直径变更装置;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数值孔径为0.1到0.14,焦距在11mm到18mm范围的,把前述第1波长光由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并减少前述第2波长光的发散角度的准直透镜;
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4mm以下,在前述第2波长光中的动作距离是1.2mm以下,且有效入射直径是3.0mm以下,以及在前述第1波长光中数值孔径(NA)是0.6以上,焦距是2.5mm以下,并使前述第1波长光和前述第2波长光会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从光盘下面起算的光拾取器整体厚度是7.5mm以下。
CN97125511A 1996-12-16 1997-12-15 光拾取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1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5354/1996 1996-12-16
JP335354/96 1996-12-16
JP33535496 1996-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621A true CN1185621A (zh) 1998-06-24
CN1133160C CN1133160C (zh) 2003-12-31

Family

ID=18287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255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160C (zh) 1996-12-16 1997-12-15 光拾取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5986994A (zh)
EP (1) EP0848380B1 (zh)
KR (1) KR100303053B1 (zh)
CN (1) CN1133160C (zh)
DE (1) DE69732471T2 (zh)
MY (1) MY114470A (zh)
TW (1) TW3474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7536B1 (en) * 1997-12-22 2002-04-23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6088322A (en) * 1998-05-07 2000-07-11 Broome; Barry G. Single objective lens for use with CD or DVD optical disks
JP2001356263A (ja) * 2000-06-12 2001-12-2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組み合わせ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学式記録再生装置及び組み合わせ対物レンズ製造方法
JP2002056561A (ja) * 2000-08-10 2002-02-2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556178B (en) 2000-10-26 2003-10-01 Konishiroku Photo I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KR100506565B1 (ko) * 2000-11-16 2005-08-10 닛뽕빅터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디스크용 대물 렌즈
KR100765741B1 (ko) * 2001-07-26 2007-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일 매의 렌즈로 된 고개구수의 대물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광픽업장치
KR100464427B1 (ko) * 2002-08-12 2005-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 기록 및/또는 재생기기
US7301864B2 (en) 2003-07-07 2007-11-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68166B (en) * 1984-10-25 1989-06-01 Olympus Optical Co Graded refractive index lens system
US5172369A (en) * 1990-03-02 1992-12-1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carrier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thereof
US5513164A (en) * 1992-09-11 1996-04-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ptic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H07161064A (ja) * 1993-12-09 1995-06-23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KR0171078B1 (ko) * 1994-05-13 1999-04-15 배순훈 서로 다른 파장의 레이저 비임을 동시에 각각 발생하여 한쪽면에 복수개의 기록층을 가지는 광디스크를 기록/재생하는 광 픽업 시스템
JP3240846B2 (ja) * 1994-08-12 2001-12-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
KR100213282B1 (ko) * 1994-12-27 1999-08-02 전주범 다층 디스크용 광 픽업
JP3067094B2 (ja) * 1995-02-22 2000-07-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再生装置
JPH08321067A (ja) * 1995-05-22 1996-12-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DE69627752T2 (de) * 1995-06-05 2003-10-16 Nec Corp Optische Wiedergabekopfvorrichtung für verschiedene Plattentypen
US5696749A (en) * 1996-06-28 1997-12-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Dual-wavelength optical recording head utilizing grating beam splitter and integrated laser and detec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48380B1 (en) 2005-02-09
EP0848380A3 (en) 1999-08-04
KR100303053B1 (ko) 2001-09-24
MY114470A (en) 2002-10-31
KR19980064188A (ko) 1998-10-07
US6084847A (en) 2000-07-04
TW347476B (en) 1998-12-11
US5986994A (en) 1999-11-16
DE69732471D1 (de) 2005-03-17
DE69732471T2 (de) 2006-04-27
CN1133160C (zh) 2003-12-31
EP0848380A2 (en) 1998-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829C (zh) 兼容式光学拾取器
CN100378828C (zh) 光盘装置
CN1133160C (zh) 光拾取器
US6163409A (en) Optical head, optical component for use therei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CN1779809A (zh) 光拾取装置
US6198706B1 (en) Optical format compatible recording and/or playback device
CN1697048A (zh) 光学拾取器和使用光学拾取器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88232C (zh) 一种使用不同厚度光盘的光拾取器
CN1167314A (zh) 光学头
CN101504845A (zh) 光拾波器及光盘装置
CN101350204B (zh) 光学拾取装置及使用其的光盘装置
CN1162851C (zh) 物镜、再现装置及再现方法
CN1801356A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EP1942500A2 (en) Unit to remove crosstalk in multi-layered disk,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the unit, an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optical pickup
CN1093975C (zh) 光学头
CN1181477C (zh) 光头和光盘装置
CN1173344C (zh) 光头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装置
JP200118470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CN1941111A (zh) 信息记录装置及方法、信息再现装置及方法
CN1335985A (zh) 激光模块和激光头
JPH09265639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0260705B1 (ko) 광기록매체들에 호환가능한 광픽업
KR20050046105A (ko) 집적형 광픽업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 기록 및/또는 재생기기
KR100439374B1 (ko) 이종 기록매체 호환 광픽업 장치
KR100682689B1 (ko) 복수의 발광소자를 구비한 광픽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