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49082A - 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49082A
CN118349082A CN202310083066.0A CN202310083066A CN118349082A CN 118349082 A CN118349082 A CN 118349082A CN 202310083066 A CN202310083066 A CN 202310083066A CN 118349082 A CN118349082 A CN 118349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drel
assembly
telescopic
steering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830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349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490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一芯轴,第一芯轴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并与第二本体转动连接,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以驱动第一芯轴绕自身轴线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的滑板组件和伸缩组件,伸缩组件与第一芯轴耦合;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时,第一芯轴驱动伸缩组件收缩,伸缩组件带动滑板组件滑动,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位于第一芯轴背离第二本体的一侧,以用于支撑第一本体;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闭合时,第一芯轴驱动伸缩组件伸展,使得滑板组件滑动,并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本体内。本申请支撑装置能够实现支撑装置的轻薄化和简洁化设计。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一般利用支撑装置,以实现第一电子装置(例如主机等)和第二电子装置(例如键盘等)之间转动连接和支撑固定,进而满足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相互配合工作的需求。其中,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分层结构以驱动滑板组件运动,并通过滑板组件实现支撑装置的支撑和固定功能。
而多个分层机构在驱动滑板组件运动时,容易出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夹手的现象。同时,为了保证对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的支撑和固定效果,目前的支撑装置重量较重,整体厚度较大,无法实现支撑装置整体造型的轻薄化、和简洁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通过针对性的优化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能够避免支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夹手,同时,能够实现支撑装置的轻薄化和简洁化设计。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支撑装置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具体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芯轴,位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并位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同一侧,第一芯轴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并与第二本体转动连接,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以驱动第一芯轴绕自身轴线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的滑板组件和伸缩组件,伸缩组件与第二本体位于第一芯轴的同一侧,且伸缩组件与第一芯轴耦合;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时,第一芯轴旋转并驱动伸缩组件收缩,伸缩组件带动滑板组件滑动,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位于第一芯轴背离第二本体的一侧,以用于支撑第一本体;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闭合时,第一芯轴旋转并驱动伸缩组件伸展,以使得滑板组件滑动,并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本体内。
本申请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能够分别实现对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的固定效果。通过设置第一芯轴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并与第二本体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本体在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的同时,能够驱动第一芯轴绕自身轴线旋转,进而以实现支撑装置在打开或者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能够驱动第一芯轴绕自身轴线同步旋转。通过设置滑板组件,并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时,设置至少部分滑板组件位于第一芯轴背离第二本体的一侧,以使得滑板组件能够对第一本体形成支撑效果,也即使得滑板组件、伸缩组件和第一本体三者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进而保证对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电子装置的支撑效果。通过设置与第一芯轴耦合的伸缩组件,能够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时,通过第一芯轴的旋转,以驱动伸缩组件伸展或者收缩,进而能够带动滑板组件滑动,实现对第一本体的支撑和固定效果。
本申请支撑装置还通过第一芯轴旋转驱动伸缩组件伸展或收缩,能够实现伸缩组件带动滑板组件滑动的效果,也即能够在打开支撑装置时,实现伸缩组件的同步收缩并带动滑板组件同步滑动,进而能够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通过设置伸缩组件与第二本体位于第一芯轴的同一侧,能够形成伸缩组件位于用户打开支撑装置一侧的效果,进而提高支撑装置的空间利用率,简化支撑装置的结构设计和外观造型。通过驱动机构和第一芯轴之间的配合,能够在保证滑板组件的支撑和固定效果的同时,避免支撑装置内部结构多个层结构的设计,进而能够避免出现支撑装置夹手的现象,并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保证本申请支撑装置的安全性设计。通过伸缩组件带动滑板组件滑动以实现支撑装置的支撑和固定功能,能够减少支撑装置的体积,进而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重量和厚度。同时,当支撑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设置滑板组件滑动第二本体内,并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本体内,能够实现对支撑装置的轻薄化、简洁化设计,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外观的美观度和简洁度,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位于第二本体内。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伸缩组件位于第二本体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本体的空间利用率,以进一步实现提高支撑装置的简洁化设计和外观造型美观度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闭合时,滑板组件全部收容于第二本体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时,滑板组件、伸缩组件和第一本体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以用于支撑第一本体。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滑板组件、伸缩组件和第一本体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在支撑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使得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电子装置的重心落于三角形的投影内,进而提高支撑装置对第一本体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在打开状态下,滑动的至少部分滑板组件、第一本体位于第一芯轴的同一侧,伸缩组件位于第一芯轴背离第一本体的另一侧,进而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第一本体和伸缩组件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装置从闭合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本体的翻转打开与伸缩组件收缩同步进行,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完成时,伸缩组件同时收缩完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装置从打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本体的翻转闭合与伸缩组件伸展同步进行,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闭合完成时,伸缩组件同时伸展完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机构还包括转向组件,转向组件位于第一芯轴和伸缩组件之间,并分别与第一芯轴和伸缩组件耦合,第一芯轴旋转,以带动转向组件驱动伸缩组件伸展或收缩。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转向组件,并设置转向组件分别与第一芯轴和伸缩组件耦合,能够在第一芯轴旋转时,使得第一芯轴驱动伸缩组件伸展或收缩,也即通过设置转向组件,能够实现第一芯轴与伸缩组件之间的同步运动,进而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设有导向槽,且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芯轴的轴向和径向均成夹角设置;转向组件一端滑动连接于导向槽内,转向组件背离导向槽的另一端与伸缩组件固定连接,当第一芯轴旋转时,转向组件在导向槽内沿第一芯轴的轴向滑动,以驱动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伸展或者收缩,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一芯轴的轴向相交。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在第一芯轴上设置导向槽,使得转向组件能够滑动连接于第一芯轴上,并能够相对第一芯轴滑动。通过设置导向槽,能够引导转向组件的滑动方向,以保证转向组件驱动伸缩组件运动的效果和准确性。通过设置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芯轴的轴向和径向均成夹角,使得转向组件相对于第一芯轴滑动时,能够沿第一芯轴的轴向滑动,进而能够实现驱动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伸展或者收缩的效果。也即,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芯轴的导向槽与转向组件之间的配合,能够在第一芯轴旋转时,带动转向组件相对于第一芯轴滑动,进而形成转向组件驱动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伸展或收缩的效果,并能够提高伸缩组件的运动稳定性和精准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为中空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伸展和收缩,在收缩状态下,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第一长度,在伸展状态下,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大于第一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向槽和转向组件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导向槽均包括至少两个导向子槽,各个转向组件分别连接于一个导向子槽内,且两个转向组件连接于一个伸缩组件上;第一芯轴旋转时,两个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相向运动,以驱动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伸展,或,两个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背向运动,以驱动伸缩组件沿第一方向收缩。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转向组件分别连接于一个导向子槽内,且两个转向组件连接于一个伸缩组件,能够形成两个转向组件共同驱动一个伸缩组件伸展或收缩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伸缩组件运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同时,两个转向组件分别连接于一个导向子槽内,能够在第一芯轴旋转时,形成两个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导向槽的两个导向子槽均具有第一子端和第二子端,在第一芯轴的轴向方向上,两个第一子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子端之间的距离;第一芯轴旋转,且两个转向组件从第一子端朝向第二子端运动时,两个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背向运动;第一芯轴旋转,且两个转向组件从第二子端朝向第一子端运动时,两个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相向运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在第一芯轴的轴向方向上,两个第一子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子端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两个转向组件从第一子端朝向第二子端运动时,通过两个导向子槽引导两个转向组件背向运动,或者,能够使得两个转向组件从第二子端朝向第一子端运动时,通过两个导向子槽引导两个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相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包括伸缩件和活动件,伸缩件沿第一方向连接于转向组件和活动件之间,活动件与滑板组件固定连接;转向组件驱动伸缩件沿第一方向伸展或收缩时,伸缩件带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滑板组件沿第一方向滑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伸缩件沿第一方向连接于转向组件和活动件之间,能够在转向组件相对于第一芯轴滑动时,使得伸缩件带动活动件同步运动,进而形成转向组件与活动件之间联动的效果。通过设置活动件与滑板组件固定连接,能够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同步带动滑板组件沿第一方向滑动。也即,通过设置伸缩件沿第一方向连接于转向组件和活动件之间,并设置活动件与滑板组件固定连接,能够在第一芯轴旋转时,实现转向组件和滑板组件之间的联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转向组件连接,第二连接端与活动件连接;第一芯轴旋转时,转向组件驱动第一连接端沿第一芯轴的轴向滑动,以使得第二连接端带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的第一连接端与转向组件连接,第二连接端与活动件连接,能够在第一芯轴旋转时,使得转向组件驱动第一连接端沿第一芯轴的轴向滑动,并同时驱动第二连接端带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也即,通过设置第一连杆,能够形成伸缩件伸展或者收缩的运动效果,进而能够带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同时,通过伸缩件的第一连杆实现转向组件与活动件之间的联动效果,能够使得伸缩件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轻便,并能够提高伸缩件的运动平稳性和运动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还包括第二连杆,在滑板组件的平面方向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包括相对的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第三连接端与转向组件连接,第四连接端与活动件连接;第一芯轴旋转时,转向组件驱动第一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在第一芯轴的轴向方向上相向或背向运动,第二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共同作用以驱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杆,并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配合,能够形成驱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伸缩件在伸展和收缩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也即能够使得伸缩件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交叉设置,且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包括相对的第五连接端和第六连接端,第四连杆包括相对的第七连接端和第八连接端,第五连接端和第七连接端分别与第四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转动连接,第六连接端和第八连接端分别与活动件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并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相互配合,形成共同驱动活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伸缩件在伸展和收缩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也即能够使得伸缩件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通过采用四个连杆,构成两组交叉连杆组,使得伸缩件沿第一方向伸展的更长,提升对滑板组件的收纳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的适用性。同时,通过设置交叉连杆组的结构驱动滑板组件的滑动,能够简化伸缩组件的结构设计,以减小伸缩组件厚度,进而减小伸缩组件在支撑装置内的空间占用比,以形成支撑装置整体厚度减小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套设于第一芯轴上,并相对于第二本体固定,固定件和活动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固定件和活动件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能够限定活动件沿第一方向的滑动轨迹,以保证活动件的运动稳定性和准确定,避免活动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移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件,活动件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件,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滑动连接,使得活动件能够相对固定件沿第一方向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向件为凸台,第二导向件为凹槽,凸台位于凹槽内且能够相对凹槽滑动,使得活动件相对固定件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向件可以为凹槽,第二导向件可以为凸台,以实现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相对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与固定件滑动连接,且当伸缩组件伸展时,活动件、伸缩件和固定件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伸缩组件收缩时,活动件、伸缩件和固定件沿第二方向层叠,能够使得活动件、伸缩件和固定件沿第二方向收纳于第二本体内,能够减小第二本体用于收纳活动件、伸缩件和固定件的空间,也即能够形成节约第二本体空间的效果,进而节约支撑装置的尺寸,进一步形成支撑装置简洁化的效果。同时,当伸缩组件在处于伸展状态时,通过设置活动件、伸缩件和固定件沿第二方向层叠,使得伸缩组件优化为三层结构,相较于四层结构的伸缩组件,能够减小伸缩组件在收纳入第二本体内时的整体厚度,进而减小支撑装置的整体厚度,进一步实现本申请支撑装置整体结构简洁化、轻薄化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组件的表面还凸设有限位块,限位块沿第一芯轴的轴向延伸,并与固定件沿第一芯轴轴向方向的侧边抵接,限位块用于引导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运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限位块,能够引导转向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运动,以避免转向组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移的现象,进而保证转向组件的运动效果和运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伸缩组件沿第一芯轴的轴向分列于滑板组件的相对两侧,并分别固定连接于滑板组件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伸缩组件分别固定于滑板组件的相对两侧,能够提高滑板组件滑动时的平稳性,并能够避免滑板组件在滑动过程中发生倾斜的效果,进而以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闭合到第一夹角区间时,伸缩组件伸展至第一极限位置,且伸缩组件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至第二夹角区间时,伸缩组件收缩至第二极限位置,且伸缩组件保持在第二极限位置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在第二夹角区间内翻转时,伸缩组件保持在第二极限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二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角度;其中,第二预设角度小于第三预设角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预设角度小于第三预设角度,能够使得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至第一夹角区间时,形成闭合状态的效果,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至第二夹角区间时,形成打开状态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还设有收容槽,收容槽位于第一芯轴内,且收容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芯轴的轴向方向相同,收容槽用于收容附件。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收容槽,使得附件能够收容于收容槽内,形成对附件的收容和保护效果,避免附件受外力的冲击等造成附件的损坏,并形成便于携带附件的效果。通过设置收容槽于第一芯轴内,能够充分利用第一芯轴内部空间,进而简化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使得支撑装置的外观更加简洁,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容槽内还设有弹动机构,弹动机构用于将附件收纳在收容槽内、或将附件从收容槽中弹出。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在收容槽内还设有弹动机构,能够将附件收纳在收容槽内、或将附件从收容槽中弹出,进而方便用户存取附件,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本体包括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和折叠转轴,第一折叠部固定连接于第一芯轴上,折叠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之间,且折叠转轴的轴向平行于第一芯轴的轴向方向。当第一折叠部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至第三夹角区间时,第二折叠部相对于第一折叠部转动,且第二折叠部背离第一折叠部的一侧抵持于第二本体上。其中,第三区间位于第二区间内。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和折叠转轴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得支撑装置实现手绘形态,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用途,进一步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的适用性和使用场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装置、第二电子装置和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支撑装置,第一电子装置安装在第一本体上,第二电子装置安装在第二本体上,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通信连接。
本申请电子设备,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并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之间通信连接,以使得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共同配合实现本申请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工作。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安装于第一本体上,设置第二电子装置安装于第二本体上,使得支撑装置能够分别对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实现固定效果,并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打开时,能够对安装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电子装置形成支撑和固定的效果。
本申请电子设备,因为使用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支撑装置,因此本申请电子设备具备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所有可能具备的有益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通信连接的方式包括有线连接、无线连接、蓝牙连接或者近场通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之间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包括处理器、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器可位于第一电子装置的内部,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可嵌入式安装在第一装置本体上,其中键盘的按键凸设在第一装置本体的外表面,触控模组包括触控屏,触控屏位于第一装置本体的外表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本体可为键盘底座壳体,第一电子装置为实现键盘功能的部件组合,包括但不限于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等。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子装置为平板电脑、主机、显示器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本体可为主机的壳体,第二电子装置为实现主机功能的部件组合,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电路板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通信连接,可通过操作第一电子装置来控制第二电子装置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子装置为显示器,第一电子装置包括处理器、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电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子装置为平板电脑,第一电子装置包括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其中平板电脑包括处理器、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电池等,但不限于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工作场景示意图;
图2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另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的第一芯轴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的第一芯轴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的第一芯轴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处于闭合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处于打开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处于闭合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支撑装置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第一芯轴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组件的转向套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伸展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收缩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第一芯轴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处于收缩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的固定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处于伸展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3所示实现方式中固定件的辅助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处于收缩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7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伸缩组件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7所示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的伸缩件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27所示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的伸缩件处于收缩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伸缩组件中的伸缩件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伸展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伸缩组件中的伸缩件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收缩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34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4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另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图37所示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图37所示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40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弹动机构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图41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弹动机构在A-A位置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为图41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的弹动机构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图41所示实现方式中弹动机构的固定套筒在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工作场景示意图,图2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另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电子装置101、第二电子装置102和支撑装置10,支撑装置10用于实现对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的支撑和固定效果,以满足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配合工作的需求。
具体的,如图1所示,支撑装置10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其包括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第一本体11可以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
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且第一本体11朝向远离第二本体12的方向转动时,将形成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打开的效果,也即实现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的效果。
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且第一本体11朝向靠近第二本体12的方向转动时,将形成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闭合的效果,也即实现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的效果。
在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101安装在第一本体11上,第二电子装置102安装在第二本体12上,以在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并使得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满足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配合工作的需求,进而使得本申请电子设备100能够正常工作。
同时,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并使得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能够使得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收容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以形成对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的保护效果,避免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受外界冲击而出现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101安装在第一本体11上,第二电子装置102安装在第二本体12上,其安装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安装方式,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在本申请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100中的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配合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功能时,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可以通过通信连接。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通信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有线连接、无线连接、蓝牙连接或者近场通讯连接。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101与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通信连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电子装置102向电子设备100输入预设指令,并控制第一电子装置101工作以实现对应的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101可以包括但不限定为平板电脑、主机、显示器等电子器件。平板电脑可以具有处理器、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电池等,但不限于此。
第二电子装置102可以包括但不限定为处理器、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处理器和电池等可以设于第二本体12的内部,以能够形成对处理器和电池等电子器件的密封和保护效果,避免外界水汽、灰尘等侵蚀处理器和电池,影响电子设备100的工作性能。
键盘、触控模组、鼠标模组等电子器件可以采用嵌入式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本体12一侧。例如,键盘的按键可以凸设在第二本体12的外表面。触控模组中的触控屏,可以设于第二本体12的外表面上。通过将键盘的按键、或者触控模组的触控屏外设于第二本体12的外表面上,能够便于用户通过第二电子装置102输入指令等。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第一电子装置101为平板电脑、第二电子装置102为键盘和触控屏为例,对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限定第一电子装置101仅为平板电脑,第二电子装置102仅为键盘和触控屏。
同时,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对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的布设位置为例,对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限定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的布设位置和实际结构仅限于此。也即,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的布设位置和结构均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电子设备100,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并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之间通信连接,以使得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共同配合实现本申请电子设备100能够正常工作。
同时,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装置101安装于支撑装置10的第一本体11上,设置第二电子装置102安装于第二本体12上,使得支撑装置10能够分别对第一电子装置101和第二电子装置102实现固定效果,并在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时,能够对安装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电子装置101形成支撑和固定的效果。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支撑装置10还包括第一芯轴13和驱动机构14,驱动机构14包括滑板组件141和伸缩组件142,伸缩组件142与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并与第一芯轴13耦合。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芯轴13绕自身轴线旋转,并同步驱动伸缩组件142伸展或收缩。
当伸缩组件142伸展或者收缩的同时,伸缩组件142将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滑板组件141实现同步滑动,进而能够实现支撑装置10的支撑功能。
其中,所述耦合,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与第一芯轴13耦合,当第一芯轴13旋转时可驱动伸缩组件142伸展或者收缩。换言之,即第一芯轴13的转动过程与伸缩组件142的伸展或者收缩过程是相互联动的,其中伸缩组件142与第一芯轴13可以通过直接耦合方式实现同步运动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耦合。
具体的,在图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位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并位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同一侧。第一芯轴13与第一本体11固定连接,并与第二本体12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以驱动第一芯轴13绕自身轴线旋转。
支撑装置10在打开过程中,第一本体11以第一芯轴13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并绕第一芯轴13朝向远离第二本体12的方向旋转,进而使得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打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当支撑装置10从闭合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1的翻转打开与伸缩组件142收缩同步进行,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完成时,伸缩组件142同时收缩完成。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时,第一芯轴13旋转并驱动伸缩组件142收缩,伸缩组件142带动滑板组件141滑动,并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位于第一芯轴13背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以能够实现支撑第一本体11和安装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电子装置101的效果。
在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时,滑板组件141、伸缩组件142和第一本体11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以用于支撑第一本体11。
也即,支撑装置10在打开状态下,滑动的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第一本体11位于第一芯轴13的同一侧,伸缩组件142位于第一芯轴13背离第一本体11的另一侧,进而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第一本体11和伸缩组件142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滑板组件141、伸缩组件142和第一本体11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在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使得固定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电子装置101的重心落于三角形的投影内,进而提高支撑装置10对第一本体11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
换言之,通过设置滑板组件141,并在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时,设置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位于第一芯轴13背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以使得滑板组件141能够对第一本体11形成支撑效果。
可以理解的,当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滑板组件14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芯轴13背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进而使得滑板组件141、伸缩组件142和第一本体11三者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以形成对第一本体11和安装于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电子装置101的支撑和固定效果,并能够保证对固定于第一本体11和第一电子装置101的支撑效果。
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在闭合过程中,第一本体11以第一芯轴13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并绕第一芯轴13朝向靠近第二本体12的方向旋转,进而使得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闭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当支撑装置10从打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1的翻转闭合与伸缩组件142伸展同步进行,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闭合完成时,伸缩组件142同时伸展完成。
也即,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闭合时,第一芯轴13旋转并驱动伸缩组件142伸展,以使得滑板组件141滑动,并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本体12内。
在图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闭合时,也即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滑板组件141全部收容于第二本体12内。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闭合时,也即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通过设置滑板组件141滑动,并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本体12内,能够形成对滑板组件141的保护效果,避免滑板组件141在非使用状态时受到外力冲击而损坏,以提高滑板组件141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同时,通过设置滑板组件141在非使用状态时收容于第二本体12内,能够实现对支撑装置10的轻薄化、简洁化设计,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10外观的美观度和简洁度,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以第一芯轴13为刚性轴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芯轴13仅为刚性轴。也即,第一芯轴13可以为刚性轴、柔性轴或者其他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的轴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刚性轴,即为第一芯轴13是呈圆柱状的芯轴,并使得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通过刚性轴转动连接。所述柔性轴,即为第一芯轴13采用柔性部件实现转动,柔性部件具有弯曲能力,能够使得第一本体11相对第二本体12转动。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第一芯轴13与第一本体11固定连接,并与第二本体12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本体11在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的同时,能够驱动第一芯轴13绕自身轴线旋转,进而以实现支撑装置10在打开或者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能够驱动第一芯轴13绕自身轴线同步旋转。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参阅图6,图6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第一芯轴13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第一芯轴13和第一本体11之间设有连接件18,连接件18用于实现第一芯轴13与第一本体11之间固定连接的效果,进而以在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芯轴13绕自身轴线旋转。
在图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连接件18一端套设于第一芯轴13上,其背离第一芯轴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本体11上。其中,连接件18可以但不限于通过铆接、胶粘、螺钉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本体11上。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参阅图7,图7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第一芯轴13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191和第二固定支架192,第一固定支架191和第二固定支架192沿第一方向X分列于第一本体11的相对两侧,并位于第一本体11靠近第一芯轴13的一侧。第一固定支架191和第二固定支架192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一芯轴13与第一本体11之间固定连接的效果。
具体的,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支架191包括第一压块191a、第一限位件191b和第一外观件191c,第一压块191a和第一限位件191b合围于第一芯轴13的外围,以实现对第一芯轴13的固持效果。第一外观件191c套设于第一压块191a和第一限位件191b的外围,以提高支撑装置10的整体美观性,并能够对第一外观件191c内的第一压块191a和第一限位件191b形成保护效果,保证第一压块191a和第一限位件191b对第一芯轴13的固持效果。
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191b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导柱194b,第一压块191a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194a,第一限位导柱194b和第一限位孔194a一一对齐,且一一对应。
其中,第一限位导柱194b和第一限位孔194a的数量相等,且二者数量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图7中仅以第一限位导柱194b和第一限位孔194a的数量均为3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限位导柱194b和第一限位孔194a的数量仅能够为3个。
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导柱194b的结构形状为圆柱,第一限位孔194a的结构形状为与第一限位导柱194b相匹配的圆形。
第二固定支架192包括第二压块192a、第二限位件192b、第二外观件192c,第二压块192a和第二限位件192b合围于第一芯轴13的外围,以实现对第一芯轴13的固持效果。第二外观件192c套设于第二压块192a和第二限位件192b的外围,以提高支撑装置10的整体美观性,并能够对第二外观件192c内的第二压块192a和第二限位件192b形成保护效果,保证第二压块192a和第二限位件192b对第一芯轴13的固持效果。
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92b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导柱195b,第二压块192a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孔(图中未示出),第二限位导柱195b和第二限位孔一一对齐并一一对应。其中,第二限位导柱195b和第二限位孔的数量相等,且二者数量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图7中仅以第二限位导柱195b和第二限位孔的数量均为1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二限位导柱195b和第二限位孔的数量仅能够为1个。
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限位导柱195b的结构形状为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长条柱状,第二限位孔的结构形状为与第二限位导柱195b相匹配的长条形。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支架191的第一限位导柱194b和第一限位孔194a通过圆柱结构和圆形孔结构之间的配合,以实现对第一芯轴13的固持效果。第二固定支架192的第二限位导柱195b和第二限位孔通过长条状的结构和长条形的孔结构之间的配合,以在第一芯轴13远离第一固定支架191的另一端固持第一芯轴13,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第一固定支架191和第二固定支架19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固定支架191和第二固定支架192的实现方式仅限于此。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支架191和第二固定支架192的固定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7。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支架192沿第三方向Y,并远离第一固定支架191的一侧还设有防尘件192d,防尘件192d固定于第二外观件192c内,用于防止外界灰尘、杂质等进入支撑装置10内,并对支撑装置10内部结构造成损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8,图8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第一芯轴13的安装过程示意图。在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在组装第一芯轴13时,可以先将第一芯轴13插接进第二固定支架192内,并通过条状的第二压块192a和第二限位件192b固持。其中,第二固定支架192可以进行点胶处理。
当第一芯轴13插接进第二固定支架192内后,再将的第一芯轴13背离第二固定支架192的一端组装至第一固定支架191内。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螺丝等结构装置进行紧固。
点胶固定第二压块192a,并安装固定第一压块191a。然后组装第一外观件191c和第二外观件192c,以完成第一芯轴13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图8仅以第一芯轴13安装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芯轴13的组装方式仅限于此。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4所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第二夹角区间。在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如图5所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第一夹角区间。其中,第二夹角区间内的任一取值大于第一夹角区间内的任一取值。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二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角度。其中,第二预设角度小于第三预设角度。
通过设置第二预设角度小于第三预设角度,能够使得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至第一夹角区间时,形成闭合状态的效果,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至第二夹角区间时,形成打开状态的效果。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预设角度等于0°,第二预设角度等于30°,第三预设角度等于90°,第四预设角度等于135°。即第一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30°。第二夹角区间的取值为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或者等于135°。且第一夹角区间中的任意取值均小于第二夹角区间内的取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现方式仅以第一夹角区间和第二夹角区间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夹角区间和第二夹角区间内的取值仅限于此。即,第一夹角区间和第二夹角区间范围大小的设定,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实现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9~图11,图9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伸缩组件142与第二本体12位于第一芯轴13的同一侧,并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也即伸缩组件142可以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伸缩组件142与第二本体12位于第一芯轴13的同一侧,能够形成伸缩组件142位于用户打开支撑装置10一侧的效果,进而提高支撑装置10的空间利用率,形成简化支撑装置10的结构设计和外观造型的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位于第二本体12内,并沿第一方向X可以实现伸展或者收缩的动作。具体的,在伸展状态下(如图10所示),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在收缩状态下(如图11所示),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1。
其中,第二长度L2大于第一长度L1。
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伸缩组件142位于第二本体12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本体12的空间利用率,以进一步实现提高支撑装置10的简洁化设计和外观造型美观度的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闭合到第一夹角区间时,伸缩组件142伸展至第一极限位置,且伸缩组件142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不变。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伸缩组件142伸展至第一极限位置时,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在第二夹角区间内翻转时,伸缩组件142保持在第二极限位置。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至第二夹角区间时,伸缩组件142收缩至第二极限位置,且伸缩组件142保持在第二极限位置不变。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伸缩组件142缩至第二极限位置时,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1。
进一步的,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具有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第一端142a和第二端142b,且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端142a与第一芯轴13轴线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第二端142b与第一芯轴13轴线之间的距离更小。换言之,第一端142a相较于第二端142b,更靠近第一芯轴13。
通过设置与第一芯轴13耦合的伸缩组件142,能够在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转动时,通过第一芯轴13的旋转,以驱动伸缩组件142伸展或者收缩,进而能够带动滑板组件141滑动,实现对第一本体11的支撑和固定效果。
其中,在第二本体12的平面方向上,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Y相交,第三方向Y为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也即,在第二本体12的平面方向上,第一方向X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交。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Y垂直,也即第一方向X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以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也即第一方向X与第一芯轴13轴向相交的角度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调整。
伸缩组件142的第一端142a相对于第一芯轴13固定,第二端142b可以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端142a滑动,进而以形成伸缩组件142伸展或收缩的效果。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伸缩组件142的第二端142b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靠近第一端142a的方向运动时,将形成伸缩组件142收缩(如图11所示)的效果。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二端142b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远离第一端142a的方向运动时,将形成伸缩组件142伸展(如图10所示)的效果。
进一步的,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于伸缩组件142的第二端142b,以使得第二端142b运动时,能够带动滑板组件141在第一方向X上同步滑动。也即,伸缩组件142在伸展或者收缩时,第二端142b可以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芯轴13运动,进而能够带动滑板组件141沿第一方向X滑动。
在图1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当伸缩组件142伸展时,伸缩组件142的第二端142b带动滑板组件141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靠近第二本体12的方向滑动,并收纳于第二本体12内部,以实现简化支撑装置10整体结构和造型的效果。
在图1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当伸缩组件142收缩时,伸缩组件142的第二端142b带动滑板组件141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远离第二本体12的方向滑动,以使得滑板组件14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芯轴13背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进而能够形成对第一本体11和第一电子装置101的支撑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2,图12为图9所示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还包括滚轮15,滚轮15在第二方向Z位于第一芯轴13和滑板组件141之间。滚轮15相对于第一芯轴13固定,且滚轮15的轴向方向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平行。滚轮15与滑板组件141的一侧表面抵接,以在滑板组件141滑动过程中,能够带动滚轮15转动。
可以理解的,在图1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滚轮15,能够对滑板组件141在滑动过程中形成保护,例如能够避免滑板组件141在滑动过程中与其他结构存在摩擦,导致滑板组件141出现磨损的现象,进而提高滑板组件141的使用寿命和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仅以滚轮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滚轮15的数量和布设位置仅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滚轮15的布设数量还可以为2个、3个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继续参阅图9和图12。在图1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还包括保护套16,保护套16沿第一方向X套设于滑板组件141背离伸缩组件142的一侧上。
也即,保护套16套设于滑板组件141的外侧边上,以用于提高滑板组件141的滑动效果和滑动稳定性。同时,通过在滑板组件141的外侧边上套设保护套16,能够对滑板组件141在支撑过程中形成保护,以提高滑板组件141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提高滑板组件141的使用寿命。
其中,保护套16的材质可以为特氟龙、POM、TPFE等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为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1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伸缩组件142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分列于滑板组件141的相对两侧,并分别固定连接于滑板组件141的相对两侧。
具体的,如图14所示,两个伸缩组件142分别位于滑板组件141的相对两侧,且各个伸缩组件142的第二端142b均与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以能够形成带动滑板组件141沿第一方向X滑动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伸缩组件142分别固定于滑板组件141的相对两侧,能够提高滑板组件141滑动时的平稳性,并能够避免滑板组件141在滑动过程中发生倾斜的效果,进而以提高支撑装置10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14和图15所示,图15为支撑装置10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驱动机构14还包括转向组件143,转向组件143位于第一芯轴13和伸缩组件14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芯轴13和伸缩组件142耦合。转向组件143用于实现第一芯轴13和伸缩组件142之间的运动传递,以使得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能够驱动伸缩组件142同步运动。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转向组件143,并设置转向组件143分别与第一芯轴13和伸缩组件142耦合,能够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使得第一芯轴13驱动伸缩组件142伸展或收缩,也即通过设置转向组件143,能够实现第一芯轴13与伸缩组件142之间的同步运动,进而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10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
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15~图17,图16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第一芯轴13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为中空结构,其具有相对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第一芯轴13设有导向槽131,导向槽131贯通第一芯轴13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且导向槽1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均成夹角设置。
转向组件143一端滑动连接于导向槽131内,转向组件143背离导向槽131的另一端与伸缩组件142固定连接。当第一芯轴13旋转时,转向组件143在导向槽131内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滑动,以驱动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第一芯轴13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一芯轴13的结构仅能够为中空结构。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还可以为圆柱体结构,并在圆柱结构的第一芯轴13表面开设导向槽131以实现其与转向组件143耦合的效果。也即,在本申请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的结构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的,在图1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转向组件143包括转向套1431和导向柱1432,转向套1431套设在第一芯轴13上,且能够相对第一芯轴13转动。如图16所示,转向套1431具有与第一芯轴13的弧度相同的表面,也即转向套1431朝向第一芯轴13的表面的内径,与第一芯轴13外表面的外径相等,以能够形成转向套1431套设于第一芯轴13上的效果,并使得转向组件143能够相对于第一芯轴13转动。
导向柱1432连接于导向槽131和转向套1431之间,其一端固定在转向套1431上,导向柱1432背离的转向套1431的另一端穿设在第一芯轴13的导向槽131内,以通过导向柱1432实现转向套1431与第一芯轴13之间的滑动连接,并通过导向柱1432在导向槽131内的运动,能够实现转向套1431沿相对于导向槽131滑动的效果,进而使得转向组件143能够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运动,以驱动伸缩件1421伸展或者收缩。
其中,在图1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导向槽131的延伸方向与转向套1431的轴向及径向均呈夹角设置,使得导向槽131在转向套1431的轴向上具有一定距离,在转向套1431的周向上也具有一定距离。进而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由于转向套1431活动套设在第一芯轴13上,导向槽131具有沿轴向和沿周向的路径,使得导向柱1432在导向槽131中,沿着导向槽131的路线带动转向套1431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移动。
通过导向柱1432、转向套1431、导向槽131之间的共同配合,使得第一芯轴13旋转的驱动力转换为驱动转向套1431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移动的驱动力。再通过转向组件143与伸缩件1421的耦合连接,使得转向组件143在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运动时,可以同步驱动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收缩。
其中,导向槽131和转向组件143的数量均为多个,对应于一个伸缩组件142均设置一个导向槽131,且每个导向槽131均包括至少两个导向子槽1311,在图16中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分别标记为导向子槽1311a和导向子槽1311b。
各个转向组件143分别连接于一个导向子槽1311内,且两个转向组件143连接于一个伸缩组件142上。在图1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对应于一个伸缩组件142的两个转向组件143分别记为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其中,转向组件143a滑动连接于导向子槽1311a内,转向组件143b滑动连接于导向子槽1311b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7所示,每个导向槽131的两个导向子槽1311均具有第一子端13111和第二子端13112,在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两个第一子端1311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子端13112之间的距离。也即,如图17所示,在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第一子端13111a与第一子端13111b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子端13112a和第二子端13112b之间的距离。
当第一芯轴13旋转,且两个转向组件143从第一子端13111朝向第二子端13112运动时,例如,在图1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逆时针旋转时,两个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背向运动。
当第一芯轴13旋转,且两个转向组件143从第二子端13112朝向第一子端13111运动时,例如,在图1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顺时针旋转时,两个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在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两个第一子端1311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子端13112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两个转向组件143从第一子端13111朝向第二子端13112运动时,通过两个导向子槽1311引导两个转向组件143背向运动。
或者,能够使得两个转向组件143从第二子端13112朝向第一子端13111运动时,通过两个导向子槽1311引导两个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8,图18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组件143的转向套1431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转向组件143还设有限位块1435,限位块1435凸设于转向套1431的表面。其中,限位块1435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与固定件1423(请参阅图22)沿第一芯轴13轴向方向的侧边抵接,限位块1435用于引导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运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限位块1435,能够引导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运动,以避免转向组件143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移的现象,进而保证转向组件143的运动效果和运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支撑装置10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同时,限位块1435与固定件1423配合,能够防止固定件1423偏摆,进而提高固定件1423的结构稳定性,以进一步提高支撑装置10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9,图19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伸展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9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芯轴13旋转,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如图15和图19中虚线箭头所示)时,也即两个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线方向相互靠近时,能够形成驱动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伸展(如图15和图19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效果。
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0,图20为图15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收缩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背向运动(如图15和图20中实线箭头所示),也即两个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线方向相互远离,以驱动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收缩(如图15和图20中实线箭头所示)。
通过设置两个转向组件143分别连接于一个导向子槽1311内,且两个转向组件143连接于一个伸缩组件142,能够形成两个转向组件143共同驱动一个伸缩组件142伸展或收缩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伸缩组件142运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同时,两个转向组件143分别连接于一个导向子槽1311内,能够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形成两个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1,图21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第一芯轴13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的轴体上还开设有多个引导槽132,引导槽132的数量与导向槽131的数量相等。其中,每个引导槽132包括至少两个引导子槽1321,每个引导子槽1321与一个导向子槽1311一一对应。
在图2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引导子槽1321a与导向子槽1311a对应设置,引导子槽1321b与导向子槽1311b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通过引导槽132和导向槽131之间的共同配合,能够限定和引导转向组件143相对于第一芯轴13的外表面转动,并限定和引导转向组件143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运动,避免转向组件143出现自身旋转而影响转向组件143的运动稳定性和运动效果。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第一芯轴13上设置导向槽131,能够使得转向组件143滑动连接于第一芯轴13上,并能够相对第一芯轴13滑动。通过设置导向槽131,能够引导转向组件143的滑动方向,以保证转向组件143驱动伸缩组件142运动的效果和准确性。同时,在图1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芯轴13为中空结构,能够减小第一芯轴13的重量,进而能够减小支撑装置10的整体重量,以进一步实现支撑装置10轻薄化设计的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通过设置导向槽1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芯轴13的轴向和径向均成夹角,使得转向组件143相对于第一芯轴13滑动时,能够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滑动,进而能够实现驱动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的效果。
也即,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芯轴13的导向槽131与转向组件143之间的配合,能够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带动转向组件143相对于第一芯轴13滑动,进而形成转向组件143驱动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收缩的效果,并能够提高伸缩组件142的运动稳定性和精准性。
请参阅图22,图22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处于收缩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包括伸缩件1421和活动件1422,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连接于转向组件143和活动件1422之间,活动件1422与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
以使得转向组件143驱动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收缩时,伸缩件1421可以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以带动滑板组件141沿第一方向X滑动。
具体的,在图2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与转向组件143连接,活动件1422与伸缩件1421远离转向组件143的一端连接,转向组件143用于驱动伸缩件1421能够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以使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
当伸缩件1421收缩时,伸缩件1421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向靠近第一芯轴13的方向移动,以同步带动滑板组件141沿第一方向X朝向远离第二本体12的方向滑动。以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位于第一芯轴13背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进而提高对第一本体11的支撑稳定性。
当伸缩件1421伸展时,伸缩件1421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向远离第一芯轴13的方向移动,以同步带动滑板组件141沿第一方向X朝向靠近第二本体12的方向滑动,并能够使得滑板组件141收纳于第二本体12的体内,实现收纳滑板组件141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连接于转向组件143和活动件1422之间,能够在转向组件143相对于第一芯轴13滑动时,使得伸缩件1421带动活动件1422同步运动,进而形成转向组件143与活动件1422之间联动的效果。
通过设置活动件1422与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能够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同步带动滑板组件141沿第一方向X滑动。也即,通过设置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连接于转向组件143和活动件1422之间,并设置活动件1422与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能够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实现转向组件143和滑板组件141之间的联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4所示,图23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所示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的固定件1423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还包括固定件1423,固定件1423套设于第一芯轴13上,并相对于第二本体12固定,固定件1423和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滑动连接。
具体的,如图23所示,固定件1423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设有固定环14231,固定环14231与第一芯轴13相匹配,也即固定环14231的内径与第一芯轴13的外径相等,以使得固定环14231能够套设于第一芯轴13的外表面上。
其中,固定环142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固定环14231沿第三方向Y分列于固定件1423的两侧,以保证固定件1423的稳定性和平稳性,避免固定件1423发生侧偏等想象,从而影响活动件1422的运动效果和运动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以固定环14231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限定固定环14231的数量仅限于两个,也即固定环14231的数量可以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实现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固定环14231的数量还可以为1个、3个、4个等。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固定件1423和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滑动连接,能够限定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的滑动轨迹,以保证活动件1422的运动稳定性和准确定,避免活动件1422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移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4。在图2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1423还可为伸缩件1421伸展或者收缩时提供导向。
固定件1423包括如前所述的固定环14231、以及固定件本体14232和第一导向件14233,第一导向件1423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向件14233分别设于固定件本体14232沿第三方向Y的相对两侧,固定环14231固定在固定件本体14232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芯轴13的一端,固定环14231套设在第一芯轴13上,并与第一芯轴13在第一方向X保持固定(如图22所示),进而与第二本体12在第一方向X上保持固定。
进一步的,在图2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本体14232开设有贯穿沿第二方向Z相对两表面的第一导向孔14234,第一导向孔14234沿第一方向X延伸。伸缩件1421中的第一连接轴14215(请参阅图27)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导向孔14234内,并可以在第一导向孔14234内滑动,进而限定第一连接轴14215沿第一方向X移动,避免第一连接轴14215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的现象。也即,第一导向孔14234为第一连杆14211、第二连杆14212沿第一方向X移动提供导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4。固定件本体14232还设有贯穿沿第二方向Z相对两表面的第二导向孔14235。第二导向孔14235位于固定件本体14232邻近第一芯轴13的一端,第二导向孔14235均沿第三方向Y延伸,以用于限定伸缩件1421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运动。
具体的,第二导向孔1423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导向孔14235分别记为第二导向孔14235a和第二导向孔14235b。结合图23所示,转向组件143的固定轴1434a(请参阅图29)穿设于第二导向孔14235a内、固定轴1434b穿设于第二导向孔14235b内。
第二导向孔14235a使得第一连杆14211的第一连接端14211a、以及第二连杆14212的第三端14211a只能沿第三方向Y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4。固定件本体14232还设有贯穿沿第二方向Z相对两表面的第三导向孔14236和第四导向孔14237,伸缩件1421的第三连接轴14217(请参阅图31)穿设于第三导向孔14236内,并可以在第三导向孔14236内,沿第三导向孔14236的延伸路径滑动。伸缩件1421的第四连接轴14218(请参阅图31)穿设于第四导向孔14237内,并可以在第四导向孔14237内,沿第四导向孔14237的延伸路径滑动。
其中,第三导向孔14236的延伸路径与第三连接轴14217的运动路径相匹配,第四导向孔14237的延伸路径与第四连接轴14218的运动路径相匹配,以提升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可预先根据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时,第三连接轴14217和第四连接轴14218的运动路径来设计第三导向孔14236和第四导向孔14237的延伸路径。图24仅以第三导向孔14236和第四导向孔14237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第三导向孔14236和第四导向孔14237的实现方式仅限于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4。在活动件1422和固定件1423上均设有减重孔1424。减重孔1424位于活动件1422和固定件1423的非功能区,并沿第二方向Z分别贯穿活动件1422和固定件1423,以用于减小伸缩组件142的整体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和图2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减重孔142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对减重孔1424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但不限定减重孔1424的实现方式仅限于此。也即,减重孔1424的数量和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本申请实现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4。在图2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1423上设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导向件14233,活动件1422设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导向件14222,第一导向件14233和第二导向件14222滑动连接,使得活动件1422能够相对固定件1423沿第一方向X滑动。
具体的,在图2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向件14233为凸台,第二导向件14222为凹槽,凸台位于凹槽内且能够相对凹槽滑动,使得活动件1422相对固定件1423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向件14233可以为凹槽,第二导向件14222可以为凸台,以实现第一导向件14233和第二导向件14222相对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5,图25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处于伸展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伸缩件1421与固定件1423滑动连接,且当伸缩组件142伸展时,活动件1422、伸缩件1421和固定件1423沿第二方向Z层叠设置,第二方向Z与第一方向X相交。
在图2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方向Z分别与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Y垂直,也即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相互垂直。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伸缩组件142伸展时,活动件1422、伸缩件1421和固定件1423沿第二方向Z层叠,能够使得活动件1422、伸缩件1421和固定件1423沿第二方向Z收纳于第二本体12内,能够减小第二本体12用于收纳活动件1422、伸缩件1421和固定件1423的空间,也即能够形成节约第二本体12空间的效果,进而节约支撑装置10的尺寸,进一步形成支撑装置10简洁化设计的效果。
同时,在图25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当伸缩组件142在处于伸展状态时,通过设置活动件1422、伸缩件1421和固定件1423沿第二方向Z层叠,使得伸缩组件142优化为三层结构,相较于四层结构的伸缩组件,能够减小伸缩组件142在收纳入第二本体12内时的整体厚度,进而减小支撑装置10的整体厚度,进一步实现本申请支撑装置10整体结构简洁化、轻薄化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6,图26为图23所示实现方式中固定件1423的辅助件14238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1423还包括辅助件14238。辅助件14238位于固定件本体14232远离伸缩件1421的表面上,且辅助件14238开设有第三方向Y延伸的辅助孔14239。
其中,辅助孔14239与第二导向孔14235一一对应并连通。也即,辅助孔14239的数量与第二导向孔14235的数量相同,且辅助孔14239在辅助件14238上开设的位置,也与第二导向孔14235在固定件本体14232上开设的位置,沿第二方向Z对齐。
在图2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辅助孔14239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记为辅助孔14239a和辅助孔14239b。
固定轴1434a沿第二方向Z同时穿设于辅助孔14239a和第二导向孔14235a,固定轴1434a远离伸缩件1421的一端抵接于辅助孔14239a的周壁,且固定轴1434a能够在辅助孔14239a内沿第三方向Y移动。
固定轴1434b沿第二方向Z同时穿设于辅助孔14239b和第二导向孔14235b,固定轴1434b远离伸缩件1421的一端抵接于辅助孔14239b的周壁,且固定轴1434b能够在辅助孔14239b内沿第三方向Y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21。在图2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在辅助孔14239的内周壁上设有台阶14239c,穿设于辅助孔14239内的固定轴设于与台阶14239c对应的限位部。限位部位于台阶14239c上,并与辅助孔14239抵接,以避免固定轴从辅助件14238脱离,从而影响伸缩件1421的运动效果和运动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辅助件14238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件本体14232上。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辅助件14238还可以通过卡扣、焊接或者粘结胶固定在固定件本体14232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不设置辅助件14238,固定轴可以沿第二方向Z直接限位在固定件本体14232上。
请一并参阅图27和图28,图27为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处于收缩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2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至少包括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在滑板组件141的平面方向上,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交叉设置,且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转动连接。
具体的,在图2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还包括第一连接轴14215,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均套设在第一连接轴14215上,且均能够相对第一连接轴14215转动,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交叉设置,第一连接轴14215位于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交叉的位置。
如图27所示,第一连杆1421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二连接端14211b,第一连接端14211a与转向组件143连接,第二连接端14211b与活动件1422连接。第二连杆14212包括相对的第三连接端14212a和第四连接端14212b,第三连接端14212a与转向组件143连接,第四连接端14212b与活动件1422连接。
换言之,第一连接端14211a、第三连接端14212a与转向组件143连接,第二连接端14211b、第四连接端14212b与活动件1422连接,转向组件143用于驱动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三连接端14212a相向或者背向远动,进而驱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
当第一芯轴13旋转时,转向组件143驱动第一连杆14211的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二连杆14212的第三连接端14212a均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滑动,也即沿第三方向Y滑动,以使得第一连杆14211的第二连接端14211b、和第二连杆14212的第四连接端14212b分别沿第一方向X运动,并通过第二连接端14211b、和第四连接端14212b同步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
可以理解的,在图2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杆14211的第一连接端14211a、与转向组件143连接,第二连接端14211b与活动件1422连接,能够在第一芯轴13旋转时,使得转向组件143驱动第一连接端14211a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滑动,并同时驱动第二连接端14211b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
也即,通过设置第一连杆14211,能够形成伸缩件1421伸展或者收缩的运动效果,进而能够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同时,通过伸缩件1421的第一连杆14211实现转向组件143与活动件1422之间的联动效果,能够使得伸缩件1421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轻便,并能够提高伸缩件1421的运动平稳性和运动效果。
通过设置第二连杆14212,并通过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之间的配合,能够形成驱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伸缩件1421在伸展和收缩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也即能够使得伸缩件1421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装置10的支撑效果和支撑稳定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9~图31,图29为图27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伸缩组件142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0为图27所示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的伸缩件1421处于伸展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图27所示实现方式中伸缩组件142的伸缩件1421处于收缩状态并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29所示的实现方式中,转向组件143a中的转向套1431a远离第一芯轴13的一侧还设有连接孔1433a,固定轴1434a贯穿连接孔1433a,并与第一连杆14211的第一连接端14211a固定连接。当转向组件143a的转向套1431a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移动时,能够实现第一连杆14211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移动的效果。
转向组件143b中的转向套1431b的外侧还设有连接孔1433b,固定轴1434b贯穿连接孔1433b,通过固定轴1434b与第二连杆14212的第三连接端14212a连接。当转向套1431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移动时,能够实现第二连杆14212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移动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芯轴13旋转时,分别与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连接的两个转向组件143,驱动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三连接端14212a在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相向运动,以能够实现伸缩件1421的伸展状态(如图27所示)。
当第一芯轴13旋转时,两个转向组件143驱动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三连接端14212a在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背向运动,以能够实现伸缩件1421的收缩状态(如图28所示)。
也即,第一连杆14211的第二连接端14211b、和第二连杆14212的第四连接端14212b共同作用以驱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30和图31。在图3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还包括第三连杆14213、第四连杆14214,在滑板组件141的平面方向上,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交叉设置,且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转动连接。
具体的,在图3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还包括第二连接轴14216,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均套设在第二连接轴14216上,且均能够相对第二连接轴14216转动,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交叉设置,第二连接轴14216位于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交叉的位置。
如图31所示,第三连杆14213包括相对的第五连接端14213a和第六连接端14213b,第四连杆14214包括相对的第七连接端14214a和第八连接端14214b,第五连接端14213a和第七连接端14214a分别与第四连接端14212b和第二连接端14211b转动连接,第六连接端14213b和第八连接端14214b分别与活动件1422连接。
具体的,在图3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杆14211和第四连杆14214转动连接,即第一连杆14211的第二连接端14211b、与第四连杆14214的第七连接端14214a均套设于第三连接轴14217上,并均可以相对于第三连接轴14217转动。
第二连杆14212和第三连杆14213转动连接,即第二连杆14212的第四连接端14212b、和第三连杆14213的第五连接端14213a均套设于第四连接轴14218上,并均可以相对于第四连接轴14218转动。
第三连杆14213的第六连接端14213b、第四连杆14214的第八连接端14214b同时与活动件1422固定连接,且第六连接端14213b和第八连接端14214b沿第三方向Y分列于活动件1422的相对两侧,以能够在带动活动件1422运动时,保证活动件1422的运动平稳性。
在图3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具有两对交叉连杆组14201,在图30和图3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构成第一交叉连杆组14201a,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构成第二交叉连杆组14201b,第一交叉连杆组14201a通过第二交叉连杆组14201b与活动件1422连接,第二交叉连杆组14201b的运动原理与第一交叉连杆组14201a的运动原理相同,通过两对交叉连杆组14201,使得伸缩件1421在第一方向X上伸展的更长,有利于提升支撑装置10的支撑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30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两对交叉连杆组14201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限定本申请伸缩件1421中的交叉连杆组14201仅为两对。也即,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伸缩件1421中的交叉连杆组14201的数量还可以为其他数值,如1对、3对等,其具体设置对数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伸展尺寸的需求。
同时,交叉连杆组14201中连杆的结构尺寸等,也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申请实现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并设置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分别与第一连杆14211和第二连杆14212转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连杆14211、第二连杆14212、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相互配合,形成共同驱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伸缩件1421在伸展和收缩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也即能够使得伸缩件1421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同时,通过采用四个连杆,构成两对交叉连杆组14201,使得伸缩件1421沿第一方向X伸展的更长,提升对滑板组件141的收纳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10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2,图32为伸缩组件142中的伸缩件1421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伸展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当第一芯轴1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转向组件143相对于导向子槽1311,从第二子端13112滑动至第一子端13111,以形成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的效果,也即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互靠近。
当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时,第一连杆14211的第一连接端14211a、以及第二连杆14212的第三连接端14212a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向运动,也即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三连接端14212a相互靠近。进而使得第一连杆14211的第二连接端14211b、以及第二连杆14212的第四连接端14212b具有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芯轴13的运动分量和沿第三方向Y相互靠近的运动分量。
第二连接端14211b和第四连接端14212b共同作用以驱动第三连杆14213的第五连接端14213a、第四连杆14214的第七连接端14214a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芯轴13的方向运动,并同时沿第三方向Y相互靠近。进而使得第三连杆14213的第六连接端14213b、第四连杆14214的第八连接端14214b具有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芯轴13的运动分量和沿第三方向Y相互靠近的运动分量,以形成伸缩件1421伸展的效果,进而能够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远离第一芯轴13,以形成收纳滑板组件141的效果。
也即,当第一芯轴1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实现第一交叉连杆组14201a和第二交叉连杆组14201b沿第一方向X伸展,使得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而远离第一芯轴13,进而使得滑板组件141能够收容于第二本体12中,以能够提高支撑装置10在非使用状态时的造型美观度。
同时,当滑板组件141能够收容于第二本体12中时,伸缩件1421、活动件1422以及固定件1423形成沿第二方向Z层叠的效果,在实现伸缩组件142整体结构均收纳于第二本体12内以简化支撑装置10的造型的同时,能够形成减小支撑装置10整体厚度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支撑装置10的轻薄化和简约化设计,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3,图33为伸缩组件142中的伸缩件1421隐去部分结构并处于收缩状态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当第一芯轴1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转向组件143在导向子槽1311内,从第一子端13111滑动至第二子端13112,以形成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背向运动的效果,也即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互远离。
当转向组件143a和转向组件143b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背向运动时,第一连杆14211的第一连接端14211a、以及第二连杆14212的第三连接端14212a沿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背向运动,也即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三连接端14212a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一连杆14211的第二连接端14211b、以及第二连杆14212的第四连接端14212b具有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芯轴13的运动分量、同时沿第三方向Y相互远离的运动分量。
第二连接端14211b和第四连接端14212b共同作用以驱动第三连杆14213的第五连接端14213a、第四连杆14214的第七连接端14214a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芯轴13的方向运动,并同时沿第三方向Y相互远离。进而使得第三连杆14213的第六连接端14213b、第四连杆14214的第八连接端14214b具有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芯轴13的运动分量、以及沿第三方向Y相互远离的运动分量,以形成伸缩件1421收缩的效果,进而能够带动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靠近第一芯轴13,以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位于第一芯轴13远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
也即,当第一芯轴1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实现第一交叉连杆组14201a和第二交叉连杆组14201b沿第一方向X收缩,使得活动件1422沿第一方向X运动而靠近第一芯轴13,进而使得至少部分滑板组件141位于第一芯轴13远离第二本体12的一侧,以实现支撑装置10的支撑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34~图36,图34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10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5为图34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6为图34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另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3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本体11包括第一折叠部11a、第二折叠部11b、和折叠转轴11c,第一折叠部11a固定连接于第一芯轴13上,折叠转轴11c转动连接于第一折叠部11a和第二折叠部11b之间,且折叠转轴11c的轴向平行于第三方向Y。
在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折叠部11a相对于第二本体12打开至第三夹角区间时,第二折叠部11b相对于第一折叠部11a绕折叠转轴11c转动,且第二折叠部11b背离第一折叠部11a的一侧抵持于第二本体12上。其中,第三区间位于第二区间内。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折叠部11a、第二折叠部11b、和折叠转轴11c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得支撑装置10实现手绘形态,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用途,进一步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10的适用性和使用场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一并参阅图37~图39,图37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8为图37所示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9为图37所示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3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还设有收容槽17,收容槽17位于第一芯轴13内,且收容槽1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同,也即收容槽17的延伸方向平行与第三方向Y。收容槽17用于收容附件103。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芯轴13的内表面构造为收容槽17。通过将第一芯轴13的内表面构造为收容槽17,能够进一步简化支撑装置10的内部结构,并能够进一步减小本申请支撑装置10的重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8所示,第一芯轴13沿第三方向Y的一端开设有开口134,以便于附件103从开口134放入至收容槽17中,或者在开口134处,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取出。
其中,收容槽17的尺寸可根据附件103的尺寸来设置。也即,收容槽17的内部结构尺寸与附件103的外形尺寸相匹配,以用于对在收容附件103的同时,能够对保护附件103形成保护和固定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附件103可以但不限定为手写笔、有线或者无线耳机、手表、手环、或者其他电子器件。在图37所示的实现方式中,附件103为手写笔,收容槽17沿第三方向Y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图37仅以附件103为手写笔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附件103仅能够为手写笔。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收容槽17,使得附件103能够收容于收容槽17内,形成对附件103的收容和保护效果,避免附件103受外力的冲击等造成附件103的损坏,并形成便于携带附件103的效果。
同时,通过设置收容槽17于第一芯轴13内,能够充分利用第一芯轴13内部空间,进而简化支撑装置10的整体结构,使得支撑装置10的外观更加简洁,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请一并参阅图40~图43,图40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电子设备100隐去部分结构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1为图40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弹动机构193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2为图41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弹动机构193在A-A位置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为图41所示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的弹动机构193一侧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40所示,收容槽17内还设有弹动机构193,弹动机构193用于将附件103收纳在收容槽17内、或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弹出。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附件103的初始状态为位于收容槽17中,此时,若需要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取出,可以沿第三方向Y按压附件103向外露出的一端,以驱动弹动机构193,并通过弹动机构193驱动附件103沿第三方向Y从收容槽17中弹出,进而完成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取出的过程。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附件103的初始状态为位于收容槽17外部,此时,若需要将附件103放置入收容槽17中时,可以先将附件103送入收容槽17中,只露出附件103的一端,再沿第三方向Y按压附件103向外露出的一端,此时附件103完全进入收容槽17中,并在按压过程中驱动弹动机构193,以通过弹动机构193将附件103锁固在收容槽17内。
换言之,通过在收容槽17内还设有弹动机构193,能够将附件103收纳在收容槽17内、或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弹出,进而方便用户存取附件103,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的,如图41~图43所示,弹动机构193包括固定底座1931、弹簧1932、旋转传动件1933、水平传动件1934、固定套筒1935。弹簧1932弹性抵接在固定底座1931和旋转传动件1933之间,水平传动件1934套设在旋转传动件1933上,且水平传动件1934和旋转传动件1933位于固定套筒1935内,笔头座1936通过螺丝固定在固定套筒1935的一端,附件103的笔头位于笔头座1936内。
其中,请参阅图44,图44为图41所示实现方式中弹动机构193的固定套筒1935在一侧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4所示,固定套筒1935内设有多个错位齿19353,多个错位齿19353均沿第三方向Y延伸,且多个错位齿19353沿固定套筒1935的周向间隔排列。
在图4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多个错位齿19353之间具有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第一定位槽19351和第二定位槽19352。其中,第一定位槽19351沿第三方向Y的尺寸大于第二定位槽19352沿第三方向Y的尺寸,并且固定套筒1935相对收容槽17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43和图42。水平传动件1934远离附件103的端面具有偏向齿19341,其周侧侧壁上还设有水平限位齿19342,水平限位齿19342位于第一定位槽19351中。
旋转传动件1933的周侧设有导向齿19331,导向齿19331邻近附件103的端面具有倾斜面,偏向齿19341与倾斜面接触时相贴合。
当附件103位于收容槽17内,导向齿19331位于第二定位槽19352中。此时,若需要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取出时,也即需要弹出附件103时,可以沿第三方向Y按压附件103,即沿第三方向Y向附件103向外露出的一端施加一压力,以使得附件103沿第三方向Y驱动笔头座1936沿第三方向Y运动。
进而使得笔头座1936驱动水平传动件1934沿第三方向Y远离附件103,水平传动件1934上的偏向齿19341与旋转传动件1933上的导向齿19331的倾斜面接触,偏向齿19341沿第三方向Y靠近固定底座1931运动,偏向齿19341驱动导向齿19331旋转并滑入第一定位槽19351。
由于第一定位槽19351的尺寸大于第二定位槽19352,使得旋转传动件1933沿第三方向Y向远离固定底座1931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旋转传动件1933驱动笔头座1936沿第三方向Y向远离固定底座1931的方向运动,固定底座1931驱动附件103从收容槽17内弹出。
当需要将附件103收容于收容槽17时,也即需要将附件103放置入收容槽17中时,可通过按压附件103,使得导向齿19331位于第二定位槽19352,从而使附件103位于收容槽17中。
可以理解的,固定底座1931、弹簧1932、旋转传动件1933、水平传动件1934、固定套筒1935配合,可实现将附件103收纳在收容槽17内以及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弹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41~图43所示的实现方式中仅以弹动机构19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限定弹动机构193的实现方式仅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弹动机构193还可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实现通过按压附件103,将附件103收纳在收容槽17内以及将附件103从收容槽17中弹出即可。
目前的支撑装置内通过设置多个分层结构以驱动滑板组件运动,而多个分层机构在驱动滑板组件运动时,容易出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夹手的现象。同时,为了保证对第一电子装置和第二电子装置的支撑和固定效果,目前的支撑装置重量较重,整体厚度较大,无法实现支撑装置整体造型的轻薄化、和简洁化。
而本申请支撑装置10,通过第一芯轴13旋转驱动伸缩组件142伸展或收缩,能够实现伸缩组件142带动滑板组件141滑动的效果,也即能够在打开支撑装置10时,实现伸缩组件142的同步收缩并带动滑板组件141同步滑动,进而能够提高支撑装置10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效果。
通过驱动机构14和第一芯轴13之间的配合,能够在保证滑板组件141的支撑和固定效果的同时,避免支撑装置10内部结构多个层结构的设计,进而能够避免出现支撑装置10夹手的现象,并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保证本申请支撑装置10的安全性设计。
通过伸缩组件142带动滑板组件141滑动以实现支撑装置10的支撑和固定功能,能够减少支撑装置10的体积,进而减小支撑装置10的整体重量和厚度。
同时,当第一本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12闭合时,也即支撑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通过设置滑板组件141滑动并收容于第二本体12内,能够形成对滑板组件141的保护效果,避免滑板组件141在非使用状态时受到外力冲击而损坏,以提高滑板组件141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同时,通过设置滑板组件141在非使用状态时收容于第二本体12内,能够实现对支撑装置10的轻薄化、简洁化设计,提高本申请支撑装置10外观的美观度和简洁度,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的,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因为使用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支撑装置10,因此本申请电子设备100具备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支撑装置10所有可能具备的有益效果。
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所述支撑装置(10)包括:
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
第一芯轴(13),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芯轴(13)与所述第一本体(1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本体(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转动以驱动所述第一芯轴(13)绕自身轴线旋转;
驱动机构(14),包括固定连接的滑板组件(141)和伸缩组件(142),所述伸缩组件(142)与所述第二本体(12)位于所述第一芯轴(13)的同一侧,且所述伸缩组件(142)与所述第一芯轴(13)耦合;
当所述第一本体(1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打开时,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并驱动所述伸缩组件(142)收缩,所述伸缩组件(142)带动所述滑板组件(141)滑动,使得至少部分所述滑板组件(141)位于所述第一芯轴(13)背离所述第二本体(12)的一侧,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本体(11);
当所述第一本体(1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闭合时,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并驱动所述伸缩组件(142)伸展,以使得所述滑板组件(141)滑动,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142)位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1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闭合时,所述滑板组件(141)全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4)还包括转向组件(143),所述转向组件(143)位于所述第一芯轴(13)和所述伸缩组件(142)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芯轴(13)和所述伸缩组件(142)耦合,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以带动所述转向组件(143)驱动所述伸缩组件(142)伸展或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轴(13)设有导向槽(131),且所述导向槽(1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和径向均成夹角设置;
所述转向组件(143)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131)内,所述转向组件(143)背离所述导向槽(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142)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时,所述转向组件(143)在所述导向槽(131)内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滑动,以驱动所述伸缩组件(142)沿第一方向(X)伸展或者收缩,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131)和所述转向组件(143)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导向槽(131)均包括至少两个导向子槽(1311),各个所述转向组件(143)分别连接于一个所述导向子槽(1311)内,且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连接于一个所述伸缩组件(142)上;
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时,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相向运动,以驱动所述伸缩组件(142)沿所述第一方向(X)伸展,或,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背向运动,以驱动所述伸缩组件(142)沿所述第一方向(X)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向槽(131)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子槽(1311)均具有第一子端(13111)和第二子端(13112),在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子端(1311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子端(13112)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且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从所述第一子端(13111)朝向所述第二子端(13112)运动时,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背向运动;
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且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从所述第二子端(13112)朝向所述第一子端(13111)运动时,两个所述转向组件(143)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相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142)包括伸缩件(1421)和活动件(1422),所述伸缩件(1421)沿所述第一方向(X)连接于所述转向组件(143)和所述活动件(1422)之间,所述活动件(1422)与所述滑板组件(141)固定连接;
所述转向组件(143)驱动所述伸缩件(1421)沿所述第一方向(X)伸展或收缩时,所述伸缩件(1421)带动所述活动件(1422)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以带动所述滑板组件(141)沿所述第一方向(X)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1421)包括第一连杆(14211),所述第一连杆(1421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14211a)和第二连接端(14211b),所述第一连接端(14211a)与所述转向组件(14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14211b)与所述活动件(1422)连接;
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时,所述转向组件(143)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端(14211a)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滑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端(14211b)带动所述活动件(1422)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1421)还包括第二连杆(14212),在所述滑板组件(141)的平面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14211)和所述第二连杆(14212)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杆(14211)和所述第二连杆(1421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4212)包括相对的第三连接端(14212a)和第四连接端(14212b),所述第三连接端(14212a)与所述转向组件(143)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14212b)与所述活动件(1422)连接;
所述第一芯轴(13)旋转时,所述转向组件(143)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端(14211a)和所述第三连接端(14212a)在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上相向或背向运动,所述第二连接端(14211b)和所述第四连接端(14212b)共同作用以驱动所述活动件(1422)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1421)还包括第三连杆(14213)和第四连杆(14214),所述第三连杆(14213)和所述第四连杆(14214)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三连杆(14213)和所述第四连杆(14214)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连杆(14213)包括相对的第五连接端(14213a)和第六连接端(14213b),所述第四连杆(14214)包括相对的第七连接端(14214a)和第八连接端(14214b),所述第五连接端(14213a)和所述第七连接端(14214a)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端(14212b)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4211b)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接端(14213b)和所述第八连接端(14214b)分别与所述活动件(1422)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142)还包括固定件(1423),所述固定件(1423)套设于所述第一芯轴(13)上,并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固定,所述固定件(1423)和所述活动件(1422)沿所述第一方向(X)滑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1421)与所述固定件(1423)滑动连接,且当伸缩组件(142)伸展时,所述活动件(1422)、所述伸缩件(1421)和所述固定件(1423)沿第二方向(Z)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方向(Z)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143)的表面还凸设有限位块(1435),所述限位块(1435)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固定件(1423)沿所述第一芯轴(13)轴向方向的侧边抵接,所述限位块(1435)用于引导所述转向组件(143)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1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组件(142)沿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分列于所述滑板组件(141)的相对两侧,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滑板组件(141)的相对两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闭合到第一夹角区间时,所述伸缩组件(142)伸展至第一极限位置,且所述伸缩组件(142)保持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不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1)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12)打开至第二夹角区间时,所述伸缩组件(142)收缩至第二极限位置,且所述伸缩组件(142)保持在第二极限位置不变。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
所述第二夹角区间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小于第三预设角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14、17、1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0)还设有收容槽(17),所述收容槽(17)位于所述第一芯轴(13)内,且所述收容槽(1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芯轴(13)的轴向方向相同,所述收容槽(17)用于收容附件(103)。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子装置(101)、第二电子装置(102)和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10),所述第一电子装置(101)安装在所述第一本体(11)上,所述第二电子装置(102)安装在所述第二本体(12)上,所述第一电子装置(101)和所述第二电子装置(102)通信连接。
CN202310083066.0A 2023-01-13 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8349082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49082A true CN118349082A (zh) 2024-07-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91240B2 (ja) 折り畳み装置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KR102108151B1 (ko) 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KR101912751B1 (ko) 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US8539705B2 (en) Crossfol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941584B1 (ko) 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US6886221B2 (en) Fold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EP2226990B1 (en) Multi-staged hinge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ical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10205479B2 (en) Protecting and support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tablet device
KR20170095957A (ko) 스크린 확장 구조체, 가요성 스크린 조립체 및 단말기
US879223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upport mechanism
JP2011258205A (ja) スクロール式タッチキーパッド
CN211741963U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2153174A (zh) 一种终端
EP2413575B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643609B (zh) 显示装置
CN112306149B (zh) 柔性屏用折叠装置和移动终端
US8599553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866221B (zh) 一种铰链及移动终端
CN118349082A (zh) 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3012272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04088791A1 (ja) 無線装置
CN103677280B (zh) 键盘组件和电子设备
US8615278B2 (en) Electrical device with rotation mechanism
CN115016597B (zh) 一种手写笔以及电子设备
JP7489266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