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39732A - 长条物的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长条物的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39732A
CN118339732A CN202280080344.0A CN202280080344A CN118339732A CN 118339732 A CN118339732 A CN 118339732A CN 202280080344 A CN202280080344 A CN 202280080344A CN 118339732 A CN118339732 A CN 118339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ular member
band
strip
tubular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803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月芳圭一
国井正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bakimoto Chain Co
Original Assignee
Tsubakimoto Chai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bakimoto Chain Co filed Critical Tsubakimoto Chain Co
Publication of CN118339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397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11)具有带状部(13)。带状部(13)包含供长条的多关节支承构件(14)插通的第1管状构件(12a)及供具有可挠性的长条物插通的第2管状构件(12b)。第2管状构件(12b)较第1管状构件(12a)短。第1管状构件(12a)及第2管状构件(12b)经一体化而形成带状,并且在带状部(13)的端部呈现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较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得长的形态。

Description

长条物的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长条物的引导装置,该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将对于例如机床等所具有的移动体进行供电或供液的、具有可挠性的缆线或软管等长条物在插通于具有可挠性的管状构件内的状态下,一边配合移动体的移动一边保护进行引导。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具有带状部,该带状部是呈长条圆筒状的具有可挠性的多个管状构件在并列配置的状态下彼此相邻地连结而一体形成带状。在带状部中的多个管状构件中的位于并列方向两端的管状构件内插通有长条的多关节支承构件。多关节支承构件能够允许往与该多关节支承构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一侧弯折至规定的范围内,而往其相反的另一侧的弯折被限制。此外,构成带状部的多个管状构件中的除了供多关节支承构件插通的管状构件以外的其他多个管状构件内插通有作为长条物的一例的缆线。缆线是以电线被绝缘体覆盖的形态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97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长条物的引导装置有时在带状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被夹持装置夹持的状态下固定于机床等所具有的移动体或设备的设置面等。夹持装置在整个宽度方向地覆盖带状部。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插通有长条物的管状构件的剖面形状大于插通有多关节支承构件的管状构件的剖面形状时,夹持装置所产生的夹持力施加在插通有长条物的管状构件。因此,存在像这种夹持力的施加导致插通有长条物的管状构件受到非必要的变形或导致管状构件内的长条物受到非必要的压迫的可能性。
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夹持装置所产生的夹持力不要施加在插通有长条物的管状构件,目前已有人提出在插通有多关节支承构件的管状构件的外周面与夹持装置的夹持构件之间夹设间隔构件。然而,若以这种方式夹设间隔构件,则使用夹持装置来夹持带状部的端部时导致使零件数量非必要地增加。
解决技术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用以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方式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其具有带状部,所述带状部是具有可挠性的多个长条的管状构件以带状一体化而形成的带状构件,所述带状部具有第1管状构件及第2管状构件,所述第1管状构件供长条的支承构件插通,所述长条的支承构件往与该长条的支承构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一侧的弯折被允许,而往与该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弯折被限制,所述第2管状构件供具有可挠性的长条物插通,所述长条物的引导装置构成为:伴随着所述带状部的位移动作藉由所述第2管状构件对所述长条物一边保护一边进行引导,其中,所述第2管状构件较所述第1管状构件短,所述第1管状构件及所述第2管状构件以在所述带状部的至少一个端部呈现所述第1管状构件的端部较所述第2管状构件的端部在所述带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得长的方式一体化为带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的一部分被截断后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长条物的引导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3-3线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带状部的移动端侧的端部被夹持装置夹持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5-5线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6表示更换长条物时带状部的移动端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7-7线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更例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带状部的移动端侧的端部被变更例的夹持装置夹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更换在前端带有连接器构件的长条物时图9的带状部的移动端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变更例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的带状部的移动端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长条物的引导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带状部>
如图1所示,长条物的引导装置11具有由多个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管状构件12一体化为带状而形成的的带状部13。本实施方式的带状部13中的一例是由2个第1管状构件12a和3个第2管状构件12b所构成的总计5个管状构件12(12a、12b)所构成。构成带状部13的上述5个管状构件12(12a、12b)是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并列配置的状态下藉由相邻的管状构件12(12a、12b)彼此焊接连结,从而一体形成为带状。其中,带状部13也可以为从最初就注塑成形成为并列地一体化的带状的结构,而非相邻的管状构件12(12a、12b)彼此互相焊接而成为带状结构。或者,也可以为例如藉由在管状构件12(12a、12b)的外周面沿着长度方向所设置的互补的凹条与凸条的雌雄嵌合,从而一体化形成为带状。
<第1管状构件>
构成带状部13的5个管状构件12(12a、12b)中的2个第1管状构件12a位于带状部13中作为宽度方向也就是并列方向的两端。第1管状构件12a是一种具有一定长度且呈长条圆筒状的构件。第1管状构件12a的内部插通有内接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内周面且较第1管状构件12a长条的多关节支承构件14。多关节支承构件14是在串联配置有多个链节构件15的状态下藉由相邻的多个链节构件15自由转动地串联连结从而形成能弯折的长条支承构件。该多关节支承构件14能够被允许往与多关节支承构件14的串联方向也就是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一侧在设定弯折半径内的规定范围弯折,而往与该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弯折被限制。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多关节支承构件14中,当带状部13弯曲成半圆弧状时,能够允许往内周侧那侧弯折,而往其相反的外周侧那侧的弯折被限制。
<第2管状构件>
构成带状部13的5个管状构件12(12a、12b)中的、3个第2管状构件12b位于带状部13中位于宽度方向的两端的2个第1管状构件12a之间。第2管状构件12b是一种其长度被设计为短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长度且呈长条圆筒状的构件。详细而言,第2管状构件12b较第1管状构件12a短。此外,第2管状构件12b与第1管状构件12a以如下方式在一起并列配置的状态下彼此相邻地连结:在带状部13的端部,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较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得长。换句话说,第1管状构件12a与第2管状构件12b以在并列配置的状态下在带状部13的端部处呈现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位于较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靠近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的方式彼此相邻地连结。
3个第2管状构件12b中的、图1中位于最左侧的第2管状构件12b内插通有作为具有可挠性的长条物的一例的、能传输空气压或油压等压力的例如橡胶制的软管16。此外,3个第2管状构件12b中的、图1中位于中央与最右侧的2个第2管状构件12b内插通有作为长条物的一例的缆线19。缆线19是以例如7条等多条成束的电线17被绝缘体18覆盖的形态形成。上述软管16及缆线19在各自的两端部从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往长度方向突出延伸得长的方式插通于第2管状构件12b内。
<长条物的引导装置的使用状态>
如图2所示,长条物的引导装置11是用于在配合移动体22的移动时对软管16或缆线19一边保护一边进行引导,该软管16或缆线19是为了供应压力或电力至移动体22而被布设,移动体22是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例如机床等的设备21。带状部13在其长度方向具有第1端部13a及第2端部13b。带状部13以第1端部13a被第1夹持装置23夹持且第2端部13b被第2夹持装置24夹持的状态被固定。此时,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成为固定端,其在被第1夹持装置23夹持的状态下固定成无法移动。另一方面,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在被第2夹持装置24夹持的状态下固定在移动体22。因此,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成为移动端,其沿着移动体22的移动方向X移动。
详细而言,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13a通过第1夹持装置23而固定于设置面25的规定位置,上述设置面25是沿着与设备21的移动体22的移动方向X平行的方向的面。此外,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13a处从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突出的缆线19的端部与配设于设置面25的电源26连接。另一方面,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的第2端部13b通过第2夹持装置24而固定于设备21中的移动体22。此外,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的第2端部13b处从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突出的缆线19的端部与配设于移动体22的内部的电子设备27连接。其中,传送压力的软管16的一端部与未图示的压力源连接,另一端部与移动体22内的未图示的缸体机构等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13a与第2端部13b之间形成有弯曲部28。弯曲部28在移动体22的移动方向X上距离第1端部13a较近而距离第2端部13b较远的位置往第2端部13b的相反侧弯曲成半圆弧状。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第1端部13a与弯曲部28之间的部分配置成沿着设置面25延伸的状态。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第2端部13b与弯曲部28之间的部分在配置成在移动体22所移动的高度并于与设置面25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此外,带状部13中,伴随着第2端部13b的移动,弯曲部28与设备21的移动体22一起于移动体22的移动方向X上进行位移动作。
<第1接合部及第2接合部>
带状部13中供软管16与缆线19插通的第2管状构件12b上设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各自延伸的凹条29与凸条30,其中凹条29与凸条30在第2管状构件12b的周方向上彼此相邻。详细而言,在凹条29与凸条30雌雄嵌合之前的展开状态中,第2管状构件12b呈现长条板状的构件。展开状态的第2管状构件12b中与长度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缘设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而作为第1接合部的一例的凹条29。另一方面,展开状态的第2管状构件12b中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缘设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而作为第2接合部之一例的凸条30,上述第2接合部能够与第1接合部接合及解除该接合。其中,凹条29及凸条30是与合成树脂所形成的第2管状构件12b一体地挤压成形。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条29及凸条30设置于第2管状构件12b中弯曲部28的外周侧的部位。
接着,对夹持带状部13的端部的夹持装置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3,对夹持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的第1夹持装置23进行说明,然后,参照图4及图5,对夹持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的第2夹持装置24进行说明。
<第1夹持装置>
如图3所示,第1夹持装置23具有带板状的第1下侧夹持构件31及带板状的第1上侧夹持构件32,上述第1下侧夹持构件31固定至设备21的设置面25,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被夹持在第1上侧夹持构件32与第1下侧夹持构件31之间。藉由将第1上侧夹持构件32沿着带状部13的宽度方向配置于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的上侧,从而使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呈现宽度方向的整体被第1上侧夹持构件32覆盖的状态。此时,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中,在第1上侧夹持构件32与2个第1管状构件12a及3个第2管状构件12b各自的外周面从上侧抵接状态下,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呈现宽度方向的整体被第1上侧夹持构件32覆盖的状态。
第1下侧夹持构件31的两端部及第1上侧夹持构件32的两端部分别贯通形成有螺栓孔33。此外,藉由螺栓34从第1上侧夹持构件32的上侧与上述螺栓孔33螺合,从而能使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在被夹持在第1下侧夹持构件31与第1上侧夹持构件32之间的状态下固定至设置面25。
如图3所示,将构成带状部13的第1管状构件12a及第2管状构件12b各自的端部中与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外部形状进行比对时,第2管状构件12b的外部形状大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外部形状。换句话说,关于在第1夹持装置23所产生的夹持力作用在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的方向,也就是关于上下方向的外形尺寸,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的外形尺寸大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的外形尺寸。
此外,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中,第2管状构件12b的凹条29及凸条30在从第2管状构件12b的外周面往下方突出超过第1管状构件12a的外周面的状态下与第1下侧夹持构件31抵接。详细而言,第2管状构件12b的外周面的上部与第1上侧夹持构件32的下表面抵接,并且第2管状构件12b的外周面的下部的凹条29及凸条30与第1下侧夹持构件31的上表面抵接。另一方面,第1管状构件12a的外周面的上部与第1上侧夹持构件32的下表面抵接,但第1管状构件12a的外周面的下部不与第1下侧夹持构件31的上表面抵接。
因此,在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被夹持在第1下侧夹持构件31与第1上侧夹持构件32之间的状态下,当螺栓34往拧紧方向转动时,第1夹持装置23的夹持力只施加在第2管状构件12b。详细而言,这种夹持力将施加在插通有软管16或缆线19的第2管状构件12b。针对此点,本实施方式中,藉由在第1管状构件12a与第1下侧夹持构件31之间夹设间隔构件35,从而使第1夹持装置23的夹持力能够施加在插通有多关节支承构件14的第1管状构件12a。
<第2夹持装置>
如图4及图5所示,第2夹持装置24具有带板状的第2下侧夹持构件36及带板状的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上述第2下侧夹持构件36固定至设备21的移动体22,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被夹持在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与第2下侧夹持构件36之间。藉由将第2上侧夹持构件37沿着带状部13的宽度方向配置于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的上侧,从而使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呈现宽度方向的整体被第2上侧夹持构件37覆盖的状态。此时,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从上侧与2个第1管状构件12a的外周面抵接,但不与3个第2管状构件12b的外周面从上侧抵接。此外,该状态下,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呈现宽度方向的整体被第2上侧夹持构件37覆盖的状态。
详细而言,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位于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从第2夹持装置24观察的与弯曲部28所在的中央部侧相反的一侧。另一方面,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位于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较第2夹持装置24靠近带状部13的弯曲部28所在的中央部的位置。因此,在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第2管状构件12b并不会受到第2下侧夹持构件36及第2上侧夹持构件37夹持。
此时,如图5所示,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位于宽度方向的两端的第1管状构件12a受到第2下侧夹持构件36与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从上下两侧夹持。另一方面,由于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第2夹持装置24往弯曲部28所在一侧偏离,因此不会受到第2下侧夹持构件36与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从上下两侧夹持。因此,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在第2管状构件12b的外周面上呈雌雄嵌合状态的凹条29及凸条30的雌雄嵌合状态即使不解除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也能被解除。
第2下侧夹持构件36的两端部及第2上侧夹持构件37的两端部分别贯通形成有螺栓孔38。此外,藉由螺栓39从第2上侧夹持构件37的上侧与上述螺栓孔38螺合,从而能使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在被夹持在第2下侧夹持构件36与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之间的状态下固定至移动体22。此外,此时即使螺栓39往拧紧方向转动,第2夹持装置24的夹持力仅施加在第1管状构件12a,而不施加在第2管状构件12b。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将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及第2端部13b固定于设备21的设置面25或移动体22时,使用处于将带状部13的端部遍及宽度方向的整体覆盖的状态的第1夹持装置23及第2夹持装置24。
此时,在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中,第1夹持装置23的第1下侧夹持构件31与第1上侧夹持构件32夹持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及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两方。然而,此时第1夹持装置23所产生的夹持力只施加在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与间隔构件35,而不施加在第2管状构件12b。另一方面,在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第2夹持装置24的第2下侧夹持构件36与第2上侧夹持构件37只夹持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而不夹持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因此,在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第2夹持装置24所产生的夹持力只施加在第1管状构件12a,而不施加在第2管状构件12b。
此外,当进行第2管状构件12b内所插通的软管16或缆线19的新旧更换时,在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中,解除螺栓34与第1下侧夹持构件31的螺栓孔33的螺合状态。接着解除将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及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于宽度方向的整体进行覆盖的第1上侧夹持构件32。然后,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被举起而朝上方弯曲,并解除第2管状构件12b的凹条29与凸条30之间的雌雄嵌合状态。然后,对凹条29与凸条30之间的雌雄嵌合状态被解除的第2管状构件12b进行软管16或缆线19的新旧更换作业。另一方面,在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中,即使不解除第2夹持装置24中的第2上侧夹持构件37仍能进行第2管状构件12b内所插通的软管16或缆线19的新旧更换作业。
如图6及图7所示,此时在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较第2夹持装置24靠近带状部13的弯曲部28侧的地方,例如解除想要新旧更换缆线19的其中1个第2管状构件12b的凹条29与凸条30的雌雄嵌合状态。接着,在凹条29与凸条30的雌雄嵌合状态被解除的第2管状构件12b中的凹条29与凸条30之间形成有沿着第2管状构件12b的长度方向的开口40。
因此,图7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呈现插通于第2管状构件12b内的状态的旧的缆线19能够朝图7中以实线表示的白色箭头方向穿过开口40取出。然后,只要将图7内的上部以双点划线表示的新的缆线19朝白色箭头方向穿过开口40而移动至第2管状构件12b内即可结束对于第2管状构件12b的新旧的缆线19的更换作业。因此,在作为带状部13的移动端的第2端部13b中,对可能会不小心移动的第2端部13b进行夹持的第2夹持装置24的夹持状态的解除作业麻烦,然而本实施方式则不需要进行上述那种的夹持状态的解除作业。
<效果>
(1)当将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用将其宽度方向的整体覆盖的第2夹持装置24进行夹持的情况下,只要设为只有第1管状构件12a的端部被夹持,就能够使第2夹持装置24所产生的夹持力不容易施加在第2管状构件12b。此外,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在第2夹持装置24中的第1管状构件12a侧的面与第1管状构件12a之间夹设间隔构件35。因此,能够在不使零件数量非必要地增加,且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被第2夹持装置24顺畅地夹持的状态下,伴随着带状部13的位移动作对软管16或缆线19等长条物一边保护一边进行引导。
(2)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及第2端部13b中,第1夹持装置23及第2夹持装置24的夹持力只施加在插通有多关节支承构件14的第1管状构件12a,而不施加在插通有长条物的第2管状构件12b。因此,能够抑制第1夹持装置23与第2夹持装置24的夹持力对于第2管状构件12b及该第2管状构件12b内所插通的软管16或缆线19等长条物的非必要的施加。
(3)也可以将例如第2管状构件12b的内径及外径设为大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内径及外径,从而使直径比通常大的软管16或缆线19等长条物插通至第2管状构件12b内。此外,即使是这种情况也能够使第1夹持装置23及第2夹持装置24所产生的夹持力不施加在插通于第2管状构件12b内的大径的软管16或缆线19等长条物。
(4)即使不解除第2夹持装置24对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的夹持状态,只要解除第2管状构件12b的凹条29与凸条30的雌雄嵌合状态即可以轻易地对第2管状构件12b进行新旧长条物的更换作业。
<变更例>
其中,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更例。此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结构与下述变更例所包含的结构任意地组合,也可以将下述变更例所包含的结构彼此任意地组合。
·也可以使用图8及图9所示的变更例的夹持装置41来夹持带状部13的端部。该夹持装置41具有下侧夹持构件42及上侧夹持构件43。下侧夹持构件42及上侧夹持构件43呈现沿着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向的板宽较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夹持装置23或第2夹持装置24稍微宽的平板状。下侧夹持构件42及上侧夹持构件43的各自的四角贯通形成有螺栓孔44。此外,藉由螺栓45从上侧夹持构件43的上侧螺合至上述螺栓孔44,从而使带状部13的端部呈现被夹持在下侧夹持构件42与上侧夹持构件43之间的状态。
图9所示的状态是表示藉由夹持装置41夹持带状部13的端部也就是第1端部13a及第2端部13b中的作为移动端的第2端部13b的状态。下侧夹持构件42及上侧夹持构件43中的、第2管状构件12b的凹条29与凸条30所在一侧的上侧夹持构件43具有缺口凹部47,该缺口凹部47位于带状部13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缘中的、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所在一侧的侧缘46。另一方面,下侧夹持构件42具有相同的缺口凹部49,该缺口凹部49位于带状部13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缘中的、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所在一侧的相反侧的侧缘48。
如图10所示,根据该变更例的夹持装置41,能解除带状部13的第2端部13b的夹持状态下解除第2管状构件12b中的凹条29与凸条30之间的雌雄嵌合状态。此外,从该状态对第2管状构件12b进行新旧的长条物的更换作业时,由于上侧夹持构件43的侧缘46具有缺口凹部47,因此能够使长条物的端部容易穿过下侧夹持构件42与上侧夹持构件43之间。
如图9及图10所示,有时在长条物的前端存在带有直径较下侧夹持构件42与上侧夹持构件43之间隔更大的连接器构件50。即使是这种情况下,该变更例的夹持装置41仍能通过将上侧夹持构件43的一侧的侧缘46的缺口凹部47以及下侧夹持构件42的另一侧的侧缘48的缺口凹部49作为出入口的斜状空间51从而使连接器构件50穿过。因此,即使是在前端带有大径的连接器构件50的缆线19,仍能够轻易地对第2管状构件12b进行新旧的缆线19的更换作业。
·如图11所示的变更例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11,带状部13的第2管状构件12b也可以为如下构成:外周面不具有作为第1接合部的凹条29及作为第2接合部的凸条30。这种情况下,即使第2管状构件12b的直径大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直径,只要使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位于较第2夹持装置24靠近带状部13的弯曲部28侧的位置,则第2夹持装置24的夹持力就不施加在第2管状构件12b。
·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也可以为如下构成:不使用第1夹持装置23,而是使用与第2端部13b相同的第2夹持装置24来进行夹持。这种情况下,带状部13的第1端部13a中的第2管状构件12b的端部较佳为位于较第2夹持装置24靠近带状部13的弯曲部28侧的位置,以此方式则不需要间隔构件35。
·图8~图10所示的变更例的夹持装置41中,当第2管状构件12b内所插通的缆线19的前端不带有大径的连接器构件50时,下侧夹持构件42的侧缘48也可以不需要缺口凹部49。
·图8~图10所示的变更例的夹持装置41中,缺口凹部47、49只要位于上侧夹持构件43的一侧的侧缘46及另一侧的侧缘以及下侧夹持构件42的一侧的侧缘及另一侧的侧缘48中的至少一个侧缘即可。例如,当下侧夹持构件42与上侧夹持构件43中沿着带状部13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的板宽较图8~图10所示的情况更宽时,也可以将上下及前后四个侧缘全部设置缺口凹部。此外,当缆线19的前端不带有大径的连接器构件50时,也可以为仅在上述4个侧缘中的任一个侧缘形成缺口凹部的结构。
·图8~图10所示的变更例的夹持装置41的缺口凹部47、49不局限于矩形状,也可以为例如半圆形状等其他的缺口形状。
·第2管状构件12b的第1接合部及第2接合部也可以为在第2管状构件12b的周方向上互相重合的端缘部分各自设有能够以面接触状态接合的面拉链等结构。
·带状部13中的多个第2管状构件12b的直径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外带状部13也可以为只有1个第2管状构件12b的结构。也就是说,当至少1个第2管状构件12b的直径或剖面形状大于插通有多关节支承构件14的第1管状构件12a的直径或剖面形状时,藉由本实施方式能够发挥优异的作用效果。
·第2管状构件12b也可以为如下构成:其直径虽小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直径,但由于外周面上具有例如凹条29及凸条30,因此其剖面形状仍大于第1管状构件12a的剖面形状。
·带状部13中插通有多关节支承构件14的第1管状构件12a也可以为如下构成:配置于带状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而与第2管状构件12b并列连结。此外,带状部13中第1管状构件12a也可以为3个以上,也可以为1个。
·带状部13中的3个第2管状构件12b内所插通的长条物也可以为1条缆线19以及2条软管16,或者也可以是3条均为软管16,或3条均为缆线19。

Claims (5)

1.一种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其具有带状部,
所述带状部是具有可挠性的多个长条的管状构件以带状一体化而形成的带状构件,
所述带状部具有第1管状构件及第2管状构件,
所述第1管状构件供长条的支承构件插通,
所述长条的支承构件往与该长条的支承构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一侧的弯折被允许,而往与该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弯折被限制,
所述第2管状构件供具有可挠性的长条物插通,
所述长条物的引导装置构成为:伴随着所述带状部的位移动作藉由所述第2管状构件对所述长条物一边保护一边进行引导,
所述长条物的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管状构件较所述第1管状构件短,
所述第1管状构件及所述第2管状构件以在所述带状部的至少一个端部呈现所述第1管状构件的端部较所述第2管状构件的端部在所述带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得长的方式一体化为带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其中,
在所述带状部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在整个宽度方向地覆盖所述带状部的夹持装置,
在所述带状部的设有所述夹持装置的所述端部中,所述第1管状构件的端部被所述夹持装置夹持,并且所述第2管状构件的端部在所述带状部的长度方向上位于较所述夹持装置靠近该带状部的中央部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其中,
将所述第1管状构件及所述第2管状构件的各自的端部中与所述带状部的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外部形状进行对比时,对于在所述夹持装置所产生的夹持力作用于所述带状部的所述端部的方向上的各自的外形尺寸,所述第2管状构件的端部的外形尺寸大于所述第1管状构件的端部的外形尺寸。
4.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其中,
所述第2管状构件具有第1接合部及第2接合部,
所述第1接合部沿着该第2管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2接合部以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及解除该接合的方式沿着所述第2管状构件的所述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条物的引导装置,其中,
在所述带状部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在整个宽度方向地覆盖所述带状部的夹持装置,
所述夹持装置具备一对夹持构件,一对夹持构件面对面地包夹所述带状部的所述端部,
该一对夹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夹持构件具有缺口凹部,所述缺口凹部位于该夹持构件中的沿着所述带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缘中的至少一侧的侧缘。
CN202280080344.0A 2021-12-07 2022-11-25 长条物的引导装置 Pending CN1183397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8621 2021-1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39732A true CN118339732A (zh) 2024-07-12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2254B2 (en)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JP5079894B2 (ja) 多関節型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US7132602B1 (en) Cable or the like clamp member for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TW201307703A (zh) 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TWI374984B (en)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KR101693641B1 (ko) 프로세싱 유닛에 대한 연결 요소의 자동 공급을 위한 장치 및 연결 요소를 위한 공급 호스
JP2013255419A (ja) 可動部用条材
KR20170117239A (ko) 플랫 형상 전송 장치 및 그 사용 방법
US20050103511A1 (en) Cabl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TWI515985B (zh) 纜線類保護引導裝置
US8893465B2 (en) Cabl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US9018527B2 (en) Cabl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US20220397214A1 (en) Guiding device for long object
CN118339732A (zh) 长条物的引导装置
WO2022176683A1 (ja) 長尺物の案内装置及び管状部材
WO2023106139A1 (ja) 長尺物の案内装置
JP2012115098A (ja) ケーブルクランプユニット
JP2007124721A (ja) プロテクタ
CN116888845A (zh) 扁平状传送装置及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