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74312A -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74312A
CN118274312A CN202410553764.7A CN202410553764A CN118274312A CN 118274312 A CN118274312 A CN 118274312A CN 202410553764 A CN202410553764 A CN 202410553764A CN 118274312 A CN118274312 A CN 118274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desuperheater
pressure
stage high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5537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岭
杜洋洋
奚英涛
闻雪平
吴越
刘建东
陈志俊
朱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aigaoqiao No3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aigaoqiao No3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aigaoqiao No3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aigaoqiao No3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5537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743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274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74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Steam Boilers And Waste-Gas Boi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技术领域的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前置泵、给水泵、锅炉、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高压缸、抽汽隔离阀、现有末级高加、隔离阀、减压阀、减温器和新增末级高加;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减温器的抽汽管道连接选自包括过热器、过热器与高压缸之间的主蒸汽管道、其他机组中的一个;减温器从过热器、或主蒸汽管道、或其他机组中抽取蒸汽并进入新增末级高加,对现有末级高加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实现机组于深度调峰工况下的脱硝系统持续稳定投入运行,避免机组能耗大幅上升,有效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Description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高参数、大容量、高效低碳的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火电厂新建机组选型的主流。对于超(超)临界机组,其容量主要以350MW、660MW、1000MW等级为主,亦有少量的1200MW、1350MW等级。
因新能源发电方式具有发电量的不确定性,传统火电机组尤其是燃煤火电机组,必须承担起基础保障电源和配合新能源发电的灵活性调峰电源的角色。
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机组(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为例,该地区电网调度负荷范围为40%-100%THA,该机组负荷所对应锅炉设备的给水流量高于锅炉保持干态运行的最小流量,因此,在目前正常负荷调度范围内,锅炉始终保持干态运行而不存在干湿态转换过程。然而,随着新能源的迅速发展,目前该地区电网已通知机组需深度调峰云运行,且负荷调度下限需低至20%,该机组20%负荷所对应锅炉设备的给水流量已经低于锅炉保持干态运行的最小流量,锅炉将不得不需要转为湿态运行。
对于需参与深度调峰运行(如负荷变化范围为20%-100%THA,其中,深度调峰负荷范围20%-30%THA,甚至更低)的超(超)临界机组(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将面临以下问题:
(1)深度调峰工况下,锅炉干态、湿态转换频繁,煤、水、风的控制非常困难,锅炉非停风险急剧增加;
(2)深度调峰工况下,因水冷壁入口给水欠焓增加,锅炉水冷壁水动力稳定性差,水冷壁超温爆管风险急剧增加;
(3)深度调峰工况下,省煤器出口烟温将低于脱硝催化剂正常投运的温度下限(如300℃),脱硝系统将无法正常投运,预见NOX排放将暴增且远远高于标准要求值(如排放指标由25mg/Nm3暴增至200mg/Nm3以上,远超标准值50mg/Nm3)。
(4)锅炉湿态运行工况下,若锅炉水冷壁出口的汽水分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水直接排向大气式扩容器,则造成大量工质及其能量损失,机组能耗将大幅上升、运行经济性大幅下降。
因此,超(超)临界机组如何在深度调峰工况下维持锅炉干态运行,且保持水动力稳定性、脱硝系统持续稳定投入运行,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披露了一种深度调峰系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施的: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前置泵、给水泵、锅炉、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采用部分进汽方式并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抽汽隔离阀、现有末级高加、隔离阀、减压阀、减温器和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减温器通过送汽管道连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减温器的抽汽管道连接选自包括过热器、所述过热器与所述高压缸之间的主蒸汽管道、其他机组中的一个;
所述隔离阀和所述减压阀设置于所述减温器的抽汽管道上;
所述减温器从所述过热器、或所述主蒸汽管道、或其他机组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上的隔离阀、减压阀进入减温器中与减温水混合,同时,通过调节级进汽阀门组对所述主蒸汽管道内的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设定的给水压力并使得所述省煤器的出口给水保持设定的过冷度;
减温器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进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中,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发明中,现有末级高加指的是现有机组中,从给水泵到省煤器之间的多组高压加热器中的末级高级加热器,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连接省煤器的进口,并且现有末级高加还通过开启抽汽隔离阀实现回热抽汽的抽取功能。另外,现有技术中,现有末级高加的回热抽汽用于提升其出口给水的温度,调节级进汽阀门组可对主蒸汽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
本发明中,新增末级高加指的是在现有末级高加之外额外增加的高级加热器。
优选地,还包括节流组件;
所述节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省煤器的出口或所述高压缸的进口。
优选地,还包括混合器;
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进汽管道、所述送汽管道和所述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所述减温器的所述送汽管道内的蒸汽与所述抽汽隔离阀的出口的进汽管道内的蒸汽并送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优选地,所述混合器为压力匹配器。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现有末级高加和所述抽汽隔离阀之间的所述进汽管道上;
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送汽管道上;
来自所述高压缸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用于提高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的温度;
来自所述减温器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工质包括水、风、煤。
优选地,还包括混合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进汽管道、所述送汽管道和所述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汽管道上;
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送汽管道上并位于所述混合器与所述新增末级高加之间;
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所述减温器的送汽管道内的蒸汽与所述进汽管道内的蒸汽并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来自所述高压缸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用于提高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的温度;
来自所述混合器内的混合蒸汽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的超(超)临界,通过在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设置新增末级高加,通过引入与现有末级高加的回热抽汽相比更高压力等级的蒸汽至新增末级高加中,同时通过调节级进汽阀门组对所述主蒸汽管道内的主蒸汽进行节流,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使得省煤器的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用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进而提高省煤器入口水温、省煤器出口水温、提高省煤器出口烟温、降低水冷壁入口欠焓、缩短水冷壁中的热水段并保持水冷壁出口蒸汽具有一定的过热度,最终实现机组于深度调峰工况下的锅炉干态运行、保持水动力稳定性、脱硝系统持续稳定投入运行。
本发明中,更高压力等级的蒸汽来源包括:本机组或其他机组的主蒸汽、过热器系统内蒸汽、高压缸调节级后腔室蒸汽等。
本发明带来的优势还包括:
进一步地,随着机组入炉给水温度的提高,省煤器入口水温得到提高,进而省煤器出口水温得到提高,且省煤器出口烟温得到提高并满足脱硝入口烟温需求;
进一步地,在省煤器出口水温得到提高的同时,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使得省煤器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进一步地,随着省煤器出口水温的提高,水冷壁入口水温得到提高,进而降低了水冷壁入口欠焓,强化了水动力稳定性;
进一步地,随着水冷壁入口水温的提高,水冷壁出口蒸汽可保持一定的过热度,即实现锅炉干态运行。
本发明用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特指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的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进而实现机组于深度调峰工况(如20%THA,甚至更低)下的锅炉脱硝系统持续稳定投入运行、避免机组能耗大幅上升、有效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且避免锅炉、汽轮机热力系统的大规模改造,较好地适应机组响应电网深度调峰的宽负荷范围运行,同时提升机组运行经济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现有技术中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的超超临界机组的锅炉给水加热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2为实施例1的超(超)临界机组的锅炉给水补充加热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3为实施例2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4为实施例3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抽汽管道左端连接其他机组,其他机组并未画出;
图5为实施例4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6为实施例5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7为实施例6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抽汽管道左端连接其他机组,其他机组并未画出;
图8为实施例7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9为实施例8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10为实施例9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11为实施例10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12为实施例11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
图13为实施例12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方框表示锅炉,抽汽管道左端连接其他机组,其他机组并未画出。
在上述附图中,各图号标记分别表示:1,除氧器;
2,前置泵;
3,给水泵;
4,锅炉;
5,省煤器;
6,水冷壁;
7,过热器;
8,调节级进汽阀门组;
9,高压缸;
10,抽汽隔离阀;
11,现有末级高加;
12,隔离阀;
13,减压阀;
14,减温器;
15,送汽管道;
16,进汽管道;
17,抽汽管道;
18,主蒸汽管道;
19,混合器;
20,第一换热器;
21,第二换热器;
22,新增末级高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及其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有的实施例都是对现有的超超临界机组的改进,目的是是为了使让这些机组在深度调峰工况下维持脱硝系统持续稳定投入运行,避免机组能耗大幅上升、运行经济性大幅下降。
以1000MW的超超临界机组为例,该机组的锅炉入炉给水加热的系统如图1所示,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多组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高压缸9进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阀门数量为4个。该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可对主蒸汽管道18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来源为高压缸9的回热抽汽,该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管道16上布置有抽汽隔离阀10。
在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锅炉4入炉给水加热中,省煤器5出口烟温将低于脱硝催化剂正常投运的温度下限,脱硝系统将无法正常投运,预见NOX排放将暴增且远远高于标准要求值;另外,锅炉干态、湿态转换频繁,煤、水、风的控制非常困难,锅炉非停风险急剧增加;因水冷壁6入口给水欠焓增加,锅炉4的水冷壁6水动力稳定性差,水冷壁6超温爆管风险急剧增加。
锅炉4湿态运行工况下,若锅炉4水冷壁6出口的汽水分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水直接排向大气式扩容器,则造成大量工质及其能量损失,机组能耗将大幅上升、运行经济性大幅下降。
该机组在深度调峰工况下,以20%THA工况为例,主发电机负荷200MW,现有末级高加11进汽参数为1.75MPa、436℃,出口给水参数6MPa、192℃,省煤器出口水温240℃(过冷度36℃,欠焓176kJ/kg)、省煤器5出口烟温245℃,水冷壁6出口为湿饱和蒸汽,机组处于湿态运行状态,脱硝系统无法投用。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1-11阐述本发明如何对该机组的锅炉入炉给水加热系统进行改进。
需要说明的是,该机组仅为示例,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改进仅限于该机组。实际应用中,任何一套高压缸采用部分进汽方式、配置调节级的超临界机组或超超临界机组,均适用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另外,以下实施例中的高级加热器均为现有技术,为了便于体现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图中仅标记出了现有末级高加的位置。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现有末级高加是现有机组中的多组高级加热器中的最末级高级加热器,其作用包括利用回热抽汽对其出口给水进行加热。
实施例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1中,如图2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和新增末级高加22。
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多组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部分主蒸汽,该部分主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新增末级高加22。
本实施例中,通过减温器14输出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中,用于提升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用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的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相对于未配置调节级而简单采用阀门的等焓节流方式而言,调节级进汽阀门组在针对主蒸汽实现同样的控压效果下,调节级将可获得一定的蒸汽焓降,机组经济性得到相对提升,且因调节级进汽阀门组中单个阀门的流量相对较小,其对主蒸汽的控压将更为精准和便利。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省煤器5出口至高压缸9进口的给水或蒸汽管路系统中设置节流组件(如调节阀等),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
本实施例在深度调峰工况下,以20%THA工况为例,主发电机负荷200MW,新增末级高加22进汽参数6.8MPa、502℃和出口给水参数12MPa、280℃,省煤器5出口水温310℃(过冷度15℃,欠焓93kJ/kg)、省煤器5出口烟温312℃,水冷壁6出口过热度为10℃,机组处于干态运行状态,水冷壁6入口水的欠焓相对降低83.1kJ/kg,水冷壁6出口蒸汽温度偏差受控,水动力稳定性得到强化,且脱硝系统稳定持续投用;同时,调节级阀门组11进出口参数分别为641t/h、10MPa、590℃和641t/h、6.3MPa、546℃,单位工质有效焓降为72.4kJ/kg,对应的功量为12.9MW,相对于未配置调节级而简单采用阀门的等焓节流方式而言,调节级进汽阀门组在针对主蒸汽实现同样的控压效果下,机组经济性得到相对提升,且因调节级进汽阀门组中单个阀门的流量相对较小,其对主蒸汽的控压将更为精准和便利。
与未改进前相比,机组入炉给水温度被提升至75%THA甚至100%THA的给水温度水平。
进一步地,随着机组入炉给水温度的提高,省煤器5入口水温得到提高,进而省煤器5出口水温得到提高,且省煤器5出口烟温得到提高并满足脱硝入口烟温需求;
进一步地,在省煤器5出口水温得到提高的同时,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使得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进一步地,随着省煤器5出口水温的提高,水冷壁6入口水温得到提高,进而降低了水冷壁6入口欠焓,强化了水动力稳定性;
进一步地,随着水冷壁6入口水温的提高,水冷壁6出口蒸汽可保持一定的过热度,即实现锅炉4干态运行。
实施例2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2中,如图3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和新增末级高加22。
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的出口;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过热器7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部分主蒸汽,该部分主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新增末级高加22。
本实施例中,通过减温器14输出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并非从主蒸汽管道18抽取蒸汽,而是从锅炉4内的过热器7系统中抽出蒸汽。以过热器7中间的联箱8蒸汽举例,当减温器14抽取蒸汽后,联箱8蒸汽的温度将低于主蒸汽温度,因此便可使用更低等级的管道,从而降低相关高温度等级管道的使用量。众所周知,温度等级越高,所需管道的等级越高,管道的成本越高。本实施例通过降低高温度等级管道的使用量,节省了经济成本。
实施例3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3中,如图4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和新增末级高加22。
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其他机组;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中抽取主蒸汽或回热抽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中抽取主蒸汽或回热抽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新增末级高加22。
本实施例中,通过减温器14输出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
与实施例1或2相比,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减温器14是从其他机组抽取蒸汽,这样在满足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压力的前提下,提升了整体机组的运行灵活性。
实施例4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4中,如图5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混合器19和新增末级高加22。
混合器19连接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和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混合器19通过送汽管道15与减温器14连接;混合器19用于混合送汽管道15内的蒸汽与进汽管道16内的蒸汽并送入新增末级高加22,然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部分主蒸汽,该部分主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混合器19,混合器19位于新增末级高加22与减温器14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将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在混合器19(例如压力匹配器)中进行混合,在满足混合器19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前提下,混合后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中,用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与回热抽汽混合后的蒸汽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且当减温器14出口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时,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新增末级高加22和抽汽隔离阀10中增加了混合器19,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并非与新增末级高加22直接连接,而是连接混合器19。
本实施例通过混合器19混合回热抽汽和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在不浪费回热抽汽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的给水压力和温度,经济效益更好。
实施例5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5中,如图6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混合器19和新增末级高加22。
混合器19连接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和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混合器19通过送汽管道15与减温器14连接;混合器19用于混合送汽管道15内的蒸汽与进汽管道16内的蒸汽并送入新增末级高加22,然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部分蒸汽,该部分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混合器19,混合器19位于新增末级高加22与减温器14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将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在混合器19(如压力匹配器等)中进行混合,在满足混合器19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前提下,混合后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中,用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与回热抽汽混合后的蒸汽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且当减温器14出口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时,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新增末级高加22和抽汽隔离阀10中增加了混合器19,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并非与新增末级高加22直接连接,而是连接混合器19。
本实施例通过混合器19混合回热抽汽和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在不浪费回热抽汽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的给水压力和温度,经济效益更好。
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并非从主蒸汽管道18抽取蒸汽,而是从锅炉4内的过热器7系统中抽出蒸汽。以过热器7中间的联箱8蒸汽举例,当减温器14抽取蒸汽后,联箱8蒸汽的温度将低于主蒸汽温度,因此可降低相关高温度等级管道的使用量
温度等级越高,所需管道的等级越高,管道的成本越高。本实施例通过降低高温度等级管道的使用量,节省了经济成本。
实施例6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6中,如图7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混合器19和新增末级高加22;混合器19连接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和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其他机组;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中抽取主蒸汽或回热抽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混合器19通过送汽管道15与减温器14连接;混合器19用于混合送汽管道15内的蒸汽与进汽管道16内的蒸汽并送入新增末级高加22,然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抽取部分主蒸汽或回热蒸汽,该部分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混合器19,混合器19位于新增末级高加22与减温器14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将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在混合器19(如压力匹配器等)中进行混合,在满足混合器19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前提下,混合后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中,用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与回热抽汽混合后的蒸汽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且当减温器14出口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时,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新增末级高加22和抽汽隔离阀10中增加了混合器19,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并非与新增末级高加22直接连接,而是连接混合器19。
与实施例4或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减温器14是从其他机组抽取蒸汽,这样在满足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压力的前提下,提升了整体机组的运行灵活性。
实施例7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1和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上;第二换热器21设置于新增末级高加22和减温器14之间的送汽管道15上;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部分主蒸汽,该部分主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新增末级高加22。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本实施例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管道16上增加了第一换热器20,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在换热器23中可对其他工质(如风、水、煤等)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加热,如此可相对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流量;于此同时,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在第二换热器21中对其工质进行加热后,再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给水温度。
实施例8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1和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上;第二换热器21设置于新增末级高加22和减温器14之间的送汽管道15上;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蒸汽,该部分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新增末级高加22。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本实施例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管道16上增加了第一换热器20,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在换热器23中可对其他工质(如风、水、煤等)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加热,如此可相对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流量;于此同时,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在第二换热器21中对其工质进行加热后,再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给水温度。
与实施例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并非从主蒸汽管道18抽取蒸汽,而是从锅炉4内的过热器7系统中抽出蒸汽。以过热器7中间的联箱8蒸汽举例,当减温器14抽取蒸汽后,联箱8蒸汽的温度将低于主蒸汽温度,因此可降低相关高温度等级管道的使用量。
实施例9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1和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其他机组;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上;第二换热器21设置于新增末级高加22和减温器14之间的送汽管道15上;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中抽取部分主蒸汽或回热抽汽,该部分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新增末级高加22。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本实施例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管道16上增加了第一换热器20,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在换热器23中可对其他工质(如风、水、煤等)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加热,如此可相对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流量;于此同时,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在第二换热器21中对其工质进行加热后,再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给水温度。
与实施例7或8相比,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减温器14是从其他机组抽取蒸汽,这样在满足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压力的前提下,提升了整体机组的运行灵活性。
实施例10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混合器19、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1和新增末级高加22。
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混合器19连接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和新增末级高加22;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隔离阀13与现有末级高加11之间,第二换热器21设置于混合器19与新增末级高加22之间;混合器19通过送汽管道15与减温器14连接;混合器19用于混合送汽管道15内的蒸汽与进汽管道16内的蒸汽并送入第二换热器21;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另一部分与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在混合器19中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与高压缸9之间的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部分主蒸汽,该部分主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混合器19,混合器19位于新增末级高加22与减温器14之间。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首先抽取部分主蒸汽加热减温水,随后将蒸汽传输至混合器19与回热抽汽混合;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另一部分在混合器19中与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中的蒸汽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且当减温器14出口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时,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本实施例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与实施例4和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综合了两者的优势。
将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或压力等级更低的蒸汽在混合器19(如压力匹配器等)中进行混合,在满足混合器19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前提下,
混合后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系统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同时,在现有末级高加11进汽管道16上增设第一换热器20,在送汽管道15上增设第二换热器21,来自高压缸9的第一部分蒸汽在第一换热器20中可对其他工质(如风、水、煤等)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加热,如此可相对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流量,另一部分蒸汽与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混合后送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其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给系统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实施例1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混合器19、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1和新增末级高加22。
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过热器7;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混合器19连接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和新增末级高加22;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隔离阀13与现有末级高加11之间,第二换热器21设置于混合器19与新增末级高加22之间;混合器19通过送汽管道15与减温器14连接;混合器19用于混合送汽管道15内的蒸汽与进汽管道16内的蒸汽并送入第二换热器21;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另一部分与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在混合器19中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过热器7中抽取部分蒸汽,该部分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混合器19,混合器19位于新增末级高加22与减温器14之间。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首先抽取部分主蒸汽加热减温水,随后将蒸汽传输至混合器19与回热抽汽混合;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另一部分在混合器19中与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中的蒸汽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且当减温器14出口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时,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本实施例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与实施例5和实施例8相比,本实施例综合了两者的优势。将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或压力等级更低的蒸汽在混合器19(如压力匹配器等)中进行混合,在满足混合器19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前提下,
混合后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系统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同时,在现有末级高加11进汽管道16上增设第一换热器20,在送汽管道15上增设第二换热器21,来自高压缸9的第一部分蒸汽在第一换热器20中可对其他工质(如风、水、煤等)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加热,如此可相对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流量,另一部分蒸汽与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混合后送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其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给系统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与实施例10相比,本实施例并非从主蒸汽管道18抽取蒸汽,而是从锅炉4内的过热器7系统中抽出蒸汽。以过热器7中间的联箱8蒸汽举例,当减温器14抽取蒸汽后,联箱8蒸汽的温度将低于主蒸汽温度,因此可降低相关高温度等级管道的使用量。
实施例12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1、前置泵2、给水泵3、锅炉4、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采用部分进汽方式且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9、抽汽隔离阀10、现有末级高加11、隔离阀12、减压阀13、减温器14、混合器19、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1和新增末级高加22。
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连接新增末级高加22;减温器14的抽汽管道17连接其他机组;隔离阀12和减压阀13设置于抽汽管道17上;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中抽取主蒸汽或回热抽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17上的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混合;减温器14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15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混合器19连接现有末级高加11和抽汽隔离阀10之间的进汽管道16、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和新增末级高加22;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隔离阀13与现有末级高加11之间,第二换热器21设置于混合器19与新增末级高加22之间;混合器19通过送汽管道15与减温器14连接;混合器19用于混合送汽管道15内的蒸汽与进汽管道16内的蒸汽并送入第二换热器21;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另一部分与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在混合器19中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本实施例中,除氧器1出口的低压凝水依次经前置泵2、给水泵3增压后进入高压加热器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给水从最后一级的现有末级高加11进入锅炉4中,依次被省煤器5、水冷壁6、过热器7等受热面加热,最终得到主蒸汽进入高压缸9中作功。高压缸9的进汽口布置有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从其他机组的主蒸汽管道18中抽取部分主蒸汽或抽取回热抽汽,该部分蒸汽通过抽汽管道17依次经隔离阀12、减压阀13进入减温器14中与减温水进行混合,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经送汽管道15接入混合器19,混合器19位于新增末级高加22与减温器14之间。
本实施例中,减温器14首先抽取部分主蒸汽加热减温水,随后将蒸汽传输至混合器19与回热抽汽混合;来自高压缸9的蒸汽一部分进入第一换热器20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用于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的温度,另一部分在混合器19中与减温器14的送汽管道15中的蒸汽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深度调峰工况下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本实施例的机组在运行时,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的压力将相对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且当减温器14出口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时,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本实施例同时利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8对主蒸汽进行节流,以维持一定的给水压力,将省煤器5出口给水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与实施例6和实施例9相比,本实施例综合了两者的优势。将减温器14出口的蒸汽与现有末级高加11的回热抽汽(现有末级高加11抽汽管道17上的抽汽隔离阀10处于开启状态)或压力等级更低的蒸汽在混合器19(如压力匹配器等)中进行混合,在满足混合器19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前提下,混合后的蒸汽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对系统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同时,在现有末级高加11进汽管道16上增设第一换热器20,在送汽管道15上增设第二换热器21,来自高压缸9的第一部分蒸汽在第一换热器20中可对其他工质(如风、水、煤等)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现有末级高加11的出口给水进行加热,如此可相对提高现有末级高加11的进汽流量,另一部分蒸汽与来自减温器14的蒸汽混合后送入第二换热器21加热其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新增末级高加22用于给系统的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与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相比,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减温器14是从其他机组抽取蒸汽,这样在满足减温器14的出口蒸汽压力高于现有末级高加11回热抽汽的压力的前提下,提升了整体机组的运行灵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深度调峰系统,包括除氧器、前置泵、给水泵、锅炉、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调节级进汽阀门组、采用部分进汽方式并配置调节级的高压缸、抽汽隔离阀和现有末级高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阀、减压阀、减温器和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减温器通过送汽管道连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减温器的抽汽管道连接选自包括过热器、所述过热器与所述高压缸之间的主蒸汽管道、其他机组中的一个;
所述隔离阀和所述减压阀设置于所述减温器的抽汽管道上;
所述减温器从所述过热器、或所述主蒸汽管道、或其他机组中抽取蒸汽,蒸汽依次经过抽汽管道上的隔离阀、减压阀进入减温器中与减温水混合;
减温器内的蒸汽通过送汽管道进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中,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从而提升深度调峰工况下超临界机组或超超临界机组的入炉给水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组件;
所述节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省煤器的出口或所述高压缸的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合器;
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进汽管道、所述送汽管道和所述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所述减温器的所述送汽管道内的蒸汽与所述抽汽隔离阀的出口的进汽管道内的蒸汽并送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为压力匹配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现有末级高加和所述抽汽隔离阀之间的所述进汽管道上;
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送汽管道上;
来自所述高压缸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用于提高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的温度;
来自所述减温器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工质包括水、风、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合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进汽管道、所述送汽管道和所述新增末级高加;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汽管道上;
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送汽管道上并位于所述混合器与所述新增末级高加之间;
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所述减温器的送汽管道内的蒸汽与所述进汽管道内的蒸汽并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来自所述高压缸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用于提高所述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的温度;
来自所述混合器内的混合蒸汽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加热内部工质,随后进入所述新增末级高加用于对现有末级高加的出口给水进行补充加热。
CN202410553764.7A 2024-05-07 2024-05-07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Pending CN1182743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53764.7A CN118274312A (zh) 2024-05-07 2024-05-07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53764.7A CN118274312A (zh) 2024-05-07 2024-05-07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74312A true CN118274312A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34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53764.7A Pending CN118274312A (zh) 2024-05-07 2024-05-07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743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1675A1 (zh) 一种灵活燃煤发电系统及运行方法
WO2020181677A1 (zh) 一种太阳能燃煤耦合灵活发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3967648A (zh) 一种船舶低速柴油机余热综合回收系统
CN113586185B (zh) 一种燃煤锅炉烟气与蒸汽联合储热深度调峰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2856363B (zh) 一种深度调峰供热机组供热蒸汽参数提升系统及方法
CN104533554B (zh) 一种用于一次再热机组的新型高效给水回热系统
CN104806308A (zh) 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优化方案
WO2023246030A1 (zh) 基于熔盐储热的火电机组灵活运行系统
CN104456519B (zh) 一种用于二次再热机组的新型高效给水回热系统
CN113154356A (zh) 一种高温蒸汽复合热力系统及其利用方法
CN114659087B (zh) 燃煤机组高温再热蓄热热电协同深度调峰系统及方法
CN113803706B (zh) 一种基于热风再循环利用锅炉尾部烟气余热的发电系统
CN202732010U (zh) 火电厂联合热力系统及火电厂
CN118274312A (zh) 一种深度调峰系统
CN118242637A (zh) 一种燃煤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系统
CN118293419A (zh) 一种灵活性运行系统
CN209876968U (zh) 一种燃机电厂启动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CN118242636A (zh) 一种基于给水加热的灵活性运行系统
CN208473941U (zh) 一种供热降温设备
CN117739336A (zh) 一种基于给水补充加热深度调峰系统
CN117739335A (zh) 一种基于给水加热的深度调峰系统
CN118258016A (zh) 一种燃煤火电机组的灵活性运行系统
CN220321414U (zh) 一种基于热水输送的供热蒸汽系统
CN114183741B (zh) 一种用于垃圾焚烧锅炉的多热源调节系统
CN220061704U (zh) 一种烟气分级利用可灵活调节的双介质供热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