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64951A - 耳机及音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耳机及音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64951A
CN118264951A CN202410425655.7A CN202410425655A CN118264951A CN 118264951 A CN118264951 A CN 118264951A CN 202410425655 A CN202410425655 A CN 202410425655A CN 118264951 A CN118264951 A CN 118264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hole
housing
earphone body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256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广星
李枚锖
张依宁
谢华荣
杨少朋
李良
张献春
丁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264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64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及音频装置。耳机包括第一耳机体、连接臂和第二耳机体,连接臂连接第一耳机体和第二耳机体。第二耳机体包括外壳,外壳设有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连通外壳的内部,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用于拾取第二耳机体的外部声音。第一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和连接臂的外表面的中心三者连接构成对称面,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对称面。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关于对称面对称。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右耳,还是佩戴在左耳,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中总保持有一个朝向地面,另一个朝向远离地面的一侧。

Description

耳机及音频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及音频装置。
背景技术
夹耳式无线耳机可以夹持在耳部,可减少耳道过敏和损伤,用户可以随时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减少事故风险,适合在运动、通勤、日常工作生活中长时间佩戴。夹耳式无线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左耳机的拾音孔和右耳机的拾音孔均需要朝向远离底面的一侧,从而保证耳机上拾音孔的拾音效果较好,用户在佩戴耳机时,需要区分左耳机和右耳机进行佩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及音频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耳机包括第一耳机体、连接臂和第二耳机体,连接臂连接第一耳机体和第二耳机体。第二耳机体包括外壳,外壳设有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连通外壳的内部,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用于拾取第二耳机体的外部声音。第一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和连接臂的外表面的中心三者连接构成对称面,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对称面。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关于对称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一耳机体可以卡持于用户的耳甲腔内,第二耳机体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的一侧。连接臂扣于用户耳朵的外缘一侧,由耳甲腔延伸至耳朵后部位置。连接臂可以与第一耳机体、第二耳机体一同对用户的耳廓夹持,进而将耳机佩戴于耳朵上。第一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和连接臂的外表面的中心三者连接构成对称面,对称面可以大致垂直于用户的耳朵。
相较于仅设置一个拾音孔的方案,本申请同时设置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当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其中一个被汗水或者灰尘堵住时,还有另外一个可以正常工作。
相较于仅设置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中的一者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将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对称面。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关于对称面对称设置。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可以分别位于对称面的两侧。当第二耳机内的麦克风经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拾取外部声音,用于主动降噪或者通话时,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右耳,还是佩戴在左耳,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中总保持有一个朝向地面,另一个朝向远离地面的一侧。拾取声音过程中收到的干扰效果都一致,不因空间位置的变换而改变,第二耳机体的拾音效果基本一致,耳机的声音输出效果也基本一致。并且,用户在使用耳机时,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右耳,还是佩戴在左耳,外观看到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的位置也是一样的。用户在使用耳机时也不必再区分左右耳。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包括长轴,长轴为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在第一方向上最远的两个端点的连线。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位于长轴的靠近连接臂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佩戴耳机时,长轴方向可以大致垂直于底面方向,当用户佩戴耳机过程中,汗水滴落至第二耳机外壳时,相较于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设于长轴上的方案,将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设于长轴L1的靠近连接臂一侧,汗水可以经沿着外壳的曲线滑落,可以减少汗水直接滴入第一拾音孔内或者第二拾音孔内的风险,避免第一拾音孔或者第二拾音孔被汗水堵塞,影响第一拾音孔或者第二拾音孔的拾音效果。
当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二耳机体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的一侧。连接臂扣于用户耳朵的外缘一侧,由耳甲腔延伸至耳朵后部位置。将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位于长轴的靠近连接臂的一侧,相较于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设于长轴的远离连接臂的一侧的方案,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距离用户皮肤更远,该位置周边的阻挡较少,当第二耳机体内的麦克风经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拾取声音时,受到的外部阻挡较少。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的外壳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一拾音孔间隔设置,第一连接孔用于使连接臂的端部伸入第二耳机体内部。
沿第一方向上,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在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连接孔的中心在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之间的距离为A1,第二投影和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A2。
A1和A2的关系满足: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二耳机体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的一侧。连接臂300扣于用户耳朵的外缘一侧,由耳甲腔延伸至耳朵后部位置。第一拾音孔的位置距离连接臂的距离小于第一拾音孔距离用户皮肤发的距离,该第一拾音孔的位置周边的阻挡较少,当第二耳机体内的麦克风经第一拾音孔拾取声音时,受到的外部阻挡较少。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设于外壳的内部,第一前馈麦克风经第一拾音孔拾取第二耳机体的外部声音,第二前馈麦克风经第二拾音孔拾取第二耳机体的外部声音。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关于对称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可以用于耳机的主动消躁。主动噪声消除是一种将不需要的声源识别为噪声的方法,通过产生“抗噪声”信号来消除原始噪声,从而实时地消除噪声的设计。当用户使用耳机时,听到耳机发出声音中噪声较小,用户体验感更好。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关于对称面对称设置,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右耳,还是佩戴在左耳,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拾取噪声时接收到的噪声信息相差不大,耳机的主动消躁效果基本一致。这样在用户使用耳机时,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右耳,还是佩戴在左耳,耳机的声音输出效果基本一致。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设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位于外壳的内部,第一管道连通第一拾音孔,第一前馈麦克风的拾音面与第一管道相对设置。第一管道呈弯曲状。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拾音孔附近的气流经过第一管道时,弯曲管道可以对气流形成缓冲,第一前馈麦克风经第一管道拾取声音时的风噪较小。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第一前馈麦克风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第一管道位于第一支架。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第一管道直接设于第二耳机体的壳体上的方案,将第一管道设置于第一支架上,有利于降低第二耳机体的外壳成型难度,有利于第二耳机体内部器件的更换和维护。第一支架可以用于承载第一前馈麦克风,可以先将第一前馈麦克风组装至第一支架上,然后再整体组装至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内,有利于第二耳机体的组装。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耳机体包括外壳和第一电容传感器,第一电容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二电容传感器以及控制器,第二电容传感器与控制器均设于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第一电容传感器和第二电容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第一电容传感器用于在第一环境下获取第一电容值,第二电容传感器用于在第二环境下获取第二电容值,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值判断用户是否佩戴耳机。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仅设置第一电容传感器或第二电容传感器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在第一耳机体上设置第一电容传感器,在第二耳机体上设置第二电容传感器,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电容传感器和第二电容传感器产生的电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判断耳机所处的状态,这样可以降低误触的风险,提高耳机的佩戴检测精准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耳机的外表面关于对称面对称;
第二耳机的外表面关于对称面对称;
连接臂的外表面关于对称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耳机体、柔性连接臂和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完全关于对称面对称,因此原本设定为左耳耳机翻转后,即可佩戴至右耳。因此用户在佩戴本申请提供的耳机时不用在外观上区分左右耳。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还包括天线模组,天线模组包括主体单元和寄生单元,主体单元和寄生单元设于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内部。第二耳机的外壳的外表面关于对称面对称,主体单元和寄生单元关于对称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将耳机佩戴于左耳时,天线模组在工作过程中,当天线结构的主体单元靠近用户的皮肤,受到的遮挡较多,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寄生单元则位于距离用户较远的位置,遮挡较少,信号不容易被干扰。当用户将耳机佩戴于右耳时,寄生单元靠近用户皮肤,主体单元则位于距离用户较远的位置。这样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左耳还是右耳,天线模组的信号受到的干扰是差不多的,耳机播放声音或者接受信号的灵敏程度也比较相近,用户的体验感较佳。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包括电池、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嵌设于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电连接电池,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彼此间隔设置。第二耳机的外壳的外表面关于对称面对称,第一电极的一端和第二电极的一端相对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外表面露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关于对称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的一端和第二电极的一端相对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外表面露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关于对称面对称,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左耳还是右耳,第二耳机体的外壳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外观是一样的,用户佩戴耳机时体验感较好。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耳机体包括外壳和扬声器,扬声器固定连接于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表面,扬声器和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表面围出第一子腔,扬声器和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表面围出第二子腔,扬声器的出声面朝向第一子腔。第一耳机体的外表面关于对称面对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设有两个泄压孔,泄压孔连通第二子腔和第一耳机体的外部,两个泄压孔间隔设置,且关于对称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仅设置一个泄压孔的方式,无论用户将耳机佩戴在左耳还是右耳,两个泄压孔关于对称面对称,两个泄压孔中总保持有一个朝向地面,另一个朝向远离地面的一侧,以保证泄压效果。用户佩戴耳机是不需要区分左右耳。此外,当汗液堵塞其中一个泄压孔时,还有另外一个泄压孔可以工作,平衡第二子腔内的气压。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耳机体包括外壳和骨传感器,骨传感器设于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骨振动传感器可以用于拾取用户说话时的震动,进而有利于通话降噪。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连接臂的长度方向,连接臂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第一耳机体,第二端部连接第二耳机体。第一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和第二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范围在11.4°至26°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连接臂300的第一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和连接臂的第二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的方案,将连接臂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呈11.4°至26°的范围的夹角设置,用户在佩戴耳机0时,第一耳机体和第二耳机体的相对位置可以更加贴合用户的耳朵倾角和轮廓曲线,有效的降低耳机0的第一耳机体和第二耳机体对耳机的压迫感,用户的使用感更佳。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连接臂包括管体和线束,管体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沿管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第一通道的开口分别位于管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线束位于第一通道内,线束的一端于管体的第一端面露出,用于电连接第一耳机体,线束的另一端于管体的第二端面露出,用于电连接第二耳机体。线束和第一通道的壁面之间具有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臂进行弯折时,线束的形变程度可以小于管体的形变程度。换言之,当连接臂进行弯折时,线束的拉伸量小于管体的拉伸量。这样,线束不容易被折断,寿命较长。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线束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第一封装件和第二封装件,第一信号线为电源的电流传输通道。第二信号线为扬声器的信号传输通道,第二封装件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二安装通道,第二信号线装配于第二安装通道内,第二封装件和第二信号线构成子线束。第一封装件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子线束和第一信号线共同装配于第二安装通道内。
可以理解的是,扬声器的信号容易受到别的信号的影响,对串扰要求较高。通过第二封装件343将第二信号线单独装配封装形成子线束。然后再和第一信号线一起被第一封装件装配封装。扬声器的信号不容易被其他信号的线干扰,耳机的音效较好。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第二方向为连接臂连接第二耳机体的端部(也即第二端部)指向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的方向。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耳机体的外壳整体呈椭球形。当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一方向和耳朵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相较于第一方向垂直于耳朵的长度方向的技术方案,本方案在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二耳机体更加贴合用户耳廓的弧面,可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连接臂和第一耳机体之间具有第三间隙S1。连接臂和第二耳机体之间具有第四间隙S2。第三间隙S1可以大于第四间隙S2。
可以理解的是,在连接臂、第一耳机体和第二耳机体的组装过程中,由于组装公差,在当管体的第一端的中轴线方向和管体的第二端的中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达不到预设的理想角度,此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耳机体之间的第三间隙S1进行微调,调整第一耳机体和第二耳机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音频装置。音频装置包括耳机盒和耳机,耳机设于耳机盒内。
附图说明
为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耳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用户使用本申请提供的耳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在剖面线A-A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第三外壳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天线模组和第三外壳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天线模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B-B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2是图5中所示的第一前馈麦克风、第二前馈麦克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二电路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C-C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14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D-D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15是图5中所示的主板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5中所示的电路板和主板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在剖面线E-E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0是图18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在剖面线F-F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1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G-G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3是图1中所示的耳机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6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在剖面线H-H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27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在剖面线I-I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28是图25中所示的线束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所示的线束支架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在剖面线H-H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31是图25中所示的骨传感器和线束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图32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在剖面线I-I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图33是图25中所示的第一电路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27中所示结构在J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放大示意图;
图37是图1中所示的耳机在O-O面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8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臂在剖面线K-K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9是图38中所示的连接臂在剖面线L-L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0是图38中所示的连接臂在剖面线M-M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1是图37中所示的结构在N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图42是图38中所示的线束在剖面线P-P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3是线束和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图44是线束和第一电路板、线束支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提供的音频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应理解,当部件A通过部件B与部件C固定连接时,允许由于部件A、部件B及部件C本身的形变而产生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其中,两个部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得到一体化结构是指,在形成两个部件中的其中一个部件的过程中,该部件即与另一个部件连接在一起,不需要通过再次加工(如粘接、焊接、卡扣连接、螺钉连接)方式将两个部件连接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术语“多个”是指至少两个。术语“以上”包括本数。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术语“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1000和一副耳机,耳机1000为夹耳式无线耳机(True Wi reless Stereo,TWS),可以夹持在耳部。夹耳式耳机可以减轻佩戴者耳部的不适,提升佩戴舒适度。一副耳机包括两个的耳机1000,可以分为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分别用于使用者左耳和右耳的佩戴。其中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不区分左右耳,也就是说第一耳机可以佩戴在左耳也可以佩戴在右耳,第二耳机可以佩戴在左耳也可以佩戴在右耳;如此提升耳机1000的使用便携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1000可以为开放式耳机。这样耳机不需要深入用户耳朵耳道的内部,可减少耳道过敏和损伤,用户可以随时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减少事故风险。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0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耳机10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耳机1000大致呈U型状,包括第一耳机体100、第二耳机体200以及连接臂300。连接臂300大致呈U形,并连接于第一耳机体100与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第一耳机体100电连接第二耳机体200。示例性地,沿连接臂300的长度方向,连接臂30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第一耳机体100,第二端部连接第二耳机体200。这样,第一耳机体100与第二耳机体200可以通过连接臂300形成物理连接。此外,第一耳机体100与第二耳机体200也可以通过连接臂300实现电连接。例如,连接臂300可以包括线束,线束一端电连接第一耳机体100,线束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第二耳机体200。
为方便描述,第一耳机体100的外表面的几何中心、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的几何中心和连接臂300的外表面的几何中心三者确定一个唯一的平面,为O-O面(图1中通过虚线进行示意)。为了便于描述,将垂直于O-O面的方向定义为Z轴,连接臂300连接第二耳机体200的端部指向第二耳机体200的中心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同时垂直于X轴和Z轴的方向定义为Y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的外表面可以关于对称面对称,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可以关于对称面对称,连接臂300的外表面可以关于对称面对称。这样,耳机1000整体关于对称面对称。
图3是用户使用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0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状态图。
如图3所示,第一耳机体100可以用于发声。在用户使用耳机时,第一耳机体100可以卡持于用户的耳甲腔内,不深入用户的耳道,也即本申请的耳机1000为开放式耳机。人体耳甲腔的耐受程度远高于耳道,故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000相较于入耳式音频设备能够极大地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第二耳机体200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连接臂300扣于用户耳朵的外缘一侧,由耳甲腔延伸至耳朵后部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连接臂300与第一耳机体100、第二耳机体200一同对用户的耳廓夹持,进而将耳机1000佩戴于耳朵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臂300可以具有变形能力,可以用于调控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距离由初始距离调节至调节距离。其中,初始距离是指在耳机1000未佩戴于用户耳朵上时,第一耳机体100与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距离。调节距离是指初始距离变大后或者变小后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初始距离和调节距离均是指第一耳机体100到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距离;第一耳机体100到第二耳机体200彼此朝向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最先接触耳朵的两个耳机1000面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装配具有变形能力连接臂300的耳机1000可以适配耳朵薄厚不同的用户,为各用户提供合适的夹持力,避免夹持过紧或过松影响佩戴体验。同时,用户在戴上及取下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000时,可以利用连接臂300调大第一耳机体100与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距离以保证耳机1000顺利地穿脱,避免使耳朵受压变形,提升用户穿脱耳机1000时的体验感。
在用户使用耳机时,第一耳机体100可以用于发声。例如,第一耳机体100可以包括扬声器,通过扬声器进行发生。第一耳机体100可以卡持于用户的耳甲腔内,第二耳机体200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第二耳机体200可以用于拾取第二耳机体200的外部噪声,用于耳机1000的主动噪声消除(Act ive Noi se Cance l l i ng,ANC)设计系统中,主动噪声消除是一种将不需要的声源识别为噪声的方法,通过产生“抗噪声”信号来消除原始噪声,从而实时地消除噪声的设计。当用户使用耳机1000时,听到耳机1000发出声音中噪声较小,用户体验感更好。下文将通过附图具体介绍第二耳机体200的一种实施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的外表面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连接臂300的外表面关于第三对称面对称。第一对称面、第二对称面和第三对称面共面。示例性地,第一对称面、第二对称面和第三对称面任意一个可以与对称面(也即0-0面)共面。这样,耳机1000的整体外观为对称结构,在用户使用耳机1000的过程中,不需要区分左右耳。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由于组装公差,第一对称面、第二对称面和第三对称面三者中任意两个面之间也可以有夹角,夹角小于或等于1°。例如第一对称面、第二对称面和第三对称面三者中任意两个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2°、0.5°、0.9°或1°等。示例性地第一对称面和第二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1°,或者第一对称面和第三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1°,又或者第二对称面和第三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1°。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耳机体的外壳209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D1大于第二方向上的长度D2。第二方向为连接臂300连接第二耳机体200的端部(也即第二端部)指向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的中心的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附图4示意了第一方向为Z轴方向。第二方向为X轴方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也可以为X-Z平面里的任一个方向,例如可以是与Z轴成一定夹角的方向。第二方向也可以为X-Z平面里的任一个方向,例如可以是与X轴成一定夹角的方向。
示例性的,第二耳机体200包括长轴L1。长轴L1为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一方向上最远的两个端点的连线。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一方向上可以具有很多根连线,长轴L1为其中最长的一根。长轴L1的长度为D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对称面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即Z轴方向)。此时,第二对称面为X-Y平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可以包括短轴L2。短轴L2为第二耳机体200在第二方向上的最远的两个端点的长度。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二方向上可以具有很多根连线,短轴L2为其中最长的一根。
示例性地,短轴L2的长度D2在11.44毫米(mi l l imetre,mm)至13.44mm的范围内。例如,短轴L2的长度D可以是11.44mm、12.44mm或者13.44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第三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附图2示意了第三方向为Y轴方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也可以为X-Y平面里的任一个方向,例如可以是与Y轴成一定夹角的方向。这样,第二耳机体200可以大致呈椭球状,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椭球状的较长的方向和耳朵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形状可以为“蚕豆”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耳机体200采取仿形设计,呈蚕豆状,佩戴时贴合用户耳廓的弧面,可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方向和耳朵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在剖面线A-A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耳机体200可以包括外壳209、天线模组230、电池240、主板支架250、主板260、第一支架271、第二支架272、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第二电路板280、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和充电端子291。其中,天线模组230、电池240、主板支架250、主板260、第一支架271、第二支架272、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第二电路板28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内部。
示例性地,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可以包括第三外壳210和第四外壳220。第三外壳210连接第四外壳220,围出第二空间201。天线模组230、电池240、主板支架250、主板260、第一支架271、第二支架272、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第二电路板28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均设置于第二空间201内。
如图6所示,第三外壳210可以具有外表面211、内表面212和第三端面213。其中,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相背设置,内表面212朝向第二空间201。第三端面213连接于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之间。第四外壳220可以具有外表面221、内表面222和第四端面223。其中,外表面221和内表面222相背设置,内表面222朝向第二空间201。第四端面223连接于外表面221和内表面222之间。
当第三外壳210连接第四外壳220时,第三外壳210的第三端面213连接第四外壳220的第四端面223。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第四外壳220的外表面221构成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和第四外壳220的内表面222构成第二耳机体200的内表面。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和第四外壳220的内表面222围出第二空间20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外壳210可以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第四外壳220也可以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这样,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第四外壳220的外表面221构成的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也可以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第三外壳21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第三外壳210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第一拾音孔214连通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第二拾音孔215可以连通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沿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
第三外壳210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孔216和第二充电孔217。第一充电孔216、第二充电孔217、第一拾音孔214、第二拾音孔215四者间隔设置。第一充电孔216可以连通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第二充电孔217可以连通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孔216和第二充电孔217可以沿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孔216和第二充电孔217可以关于对称面(也即0-0面)对称。
第三外壳210还可以设有第一连接孔218。第一连接孔218和第一拾音孔214、第二拾音孔215、第一充电孔216、第二充电孔217间隔设置。第一连接孔218连通第三外壳210的外表面211和内表面2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沿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且位于第一连接孔218的两侧。图8是图5中所示的天线模组230和第三外壳21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8所示,天线模组230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示例性地,天线模组230可以通过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可以设有第一定位柱2121。第一定位柱2121可以由内表面212凸起形成。同时,天线模组230可以对应设有定位孔233。当天线模组230安装至第三外壳210时,第一定位柱2121至少部分位于定位孔233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柱2121和定位孔233,在天线模组230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帮助快速定位,同时在后续的装配工序中,还可以防止天线模组230发生位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天线模组230可以关于对称面O-O面对称。
图9是图8中所示的天线模组23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9所示,天线模组230可以包括封装结构231和天线结构232。天线结构232嵌设于封装结构231内。封装结构231用于天线结构232的保护和绝缘。天线结构232可以用于收发天线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天线结构232可以关于对称面O-O面对称。这样,无论用户将耳机1000佩戴在左耳还是右耳,天线模组230的信号受到的干扰相差较小,耳机1000播放声音或者接受信号的灵敏程度也比较相近,用户的体验感较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天线模组230可以采用带有寄生单元的单极子天线。示例性地,天线结构232包括主体单元2311、寄生单元2312、接地走线2313和馈电走线2314。主体单元2311和寄生单元2312间隔且绝缘设置。馈电走线2314的一端连接主体单元2311,另一端连接主板250(图未示)。馈电走线2314用于向主体单元2311供电。接地走线2313的一端连接寄生单元2312,另一端连接主板250(图未示)。接地走线2313用于将寄生单元2312接地。其中,主体单元2311是单极子天线。寄生单元2312作为寄生单元。在天线模组230的工作过程中,通过馈电走线2314,主板250(图未示)可以给主体单元2311供电,激发主体单元2311工作。主体单元2311通电后耦合激励寄生单元2312,主体单元2311和寄生单元2312之间可以形成容性耦合激励寄生模式,这样寄生单元2312也可以具有天线模组230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单元2311和寄生单元2312可以关于对称面0-0面对称。可以理解的是,天线模组230在工作过程中,当天线结构232的主体单元2311靠近用户的皮肤,受到的遮挡较多,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寄生单元2312则位于距离用户较远的位置,遮挡较少,信号不容易被干扰。反之亦然,寄生单元2312靠近用户皮肤时,主体单元2311则位于距离用户较远的位置。这样无论用户将耳机1000佩戴在左耳还是右耳,天线模组230的信号受到的干扰是差不多的,耳机1000播放声音或者接受信号的灵敏程度也比较相近,用户的体验感较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Z轴方向上,主体单元2311和寄生单元231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Z轴的方向上,天线模组230的长度L可以为13.8mm。沿X轴的方向上,天线模组230的宽度W可以为5.9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天线模组230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Flexib le Pr inted Circuit,FPC)天线。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其他的天线模组230形式,FPC天线的体积较小,且具有柔性,铺设时灵活度较高。
图10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B-B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电池240可以设置于天线模组230的远离第三外壳210的一侧。电池240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上。示例性地,电池24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Y轴方向上,电池240和天线模组230相对且间隔设置。示例性地,沿Y轴方向上,电池240和天线模组230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0.2mm,例如,电池240和天线模组230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0.23mm。
沿第一方向(也即Z轴方向),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间隔地设置于电池240的两侧。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和天线模组230间隔设置。示例性地,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上。例如,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271上。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电池240、天线模组230间隔设置。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272上。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电池240、天线模组230间隔设置。第一支架271可以用于承载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二支架272可以用于承载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用于主动降噪,拾取第二耳机体200附近的环境声音(也即耳外噪声),输出反相声音来抵消环境的声音。示例性地,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271的远离电池240的一侧。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272的远离电池240的一侧。此时,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沿Z轴方向上间隔排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可以关于0-0面对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可以关于0-0面对称。
图12是图5中所示的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第一支架271、第二支架272与第二电路板28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C-C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连接第二电路板280,且电连接第二电路板280。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连接第二电路板280。示例性地,第二电路板280设置于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一支架271之间。第一支架271还可以用于承载连接于和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一支架271之间的这部分第二电路板280。第二电路板280设置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和第二支架272之间。第二支架272还可以用于承载连接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和第二支架272之间的这部分第二电路板280。
图14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D-D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14所示,第二耳机体200可以设有第一管道2711,第一管道2711位于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的内部,第一管道2711连通第一拾音孔214,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的拾音面与第一管道2711相对设置。第二耳机体200可以设有第二管道2721,第二管道2721位于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内部,第二管道2721连通第二拾音孔215,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的拾音面与第二管道2721相对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支架271可以设有第一管道2711。第一管道2711的一端和第一拾音孔214相对设置且连通。第一管道2711的另一端和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的拾音面相对设置。这样,第一拾音孔214附近的第二耳机体200的外部噪声可以经过第一拾音孔214、第一管道2711,到达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的拾音面附近,被第一前馈麦克风273拾取。第二支架272也可以设有第二管道2721。第二管道2721的一端可以和第二拾音孔215相对设置且连通。第二管道2721的另一端可以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的拾音面相对设置。这样,第二拾音孔215附近的第二耳机体200的外部噪声可以经过第二拾音孔215、第二管道2721,到达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的拾音面附近,被第二前馈麦克风274拾取。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此时,第一管道2711和第二管道2721可以由第三外壳210形成。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支架271和第二支架272。此时,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的拾音面和第一拾音孔214相对设置,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的拾音面和第二拾音孔215相对设置。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经第一拾音孔214拾取第二耳机体200的外部噪声。第二前馈麦克风274经第二拾音孔215拾取第二耳机体200的外部噪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沿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位于第二对称面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也可以关于耳机1000的0-0面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与仅设有第一拾音孔214或者第二拾音孔215中一者的方案相比,设置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关于0-0面对称,无论用户将耳机1000佩戴在左耳,还是佩戴在右耳,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中可以保证总是具有一个位于远离皮肤的一侧。这样可以保证用户不区分左右耳的前提下,在耳机1000工作时,第一前馈麦克风273或者第二前馈麦克风274中位于远离用户皮肤一侧的一者,可以较好的拾取到环境噪声,主动降噪效果较好。并且,无论用户将耳机1000佩戴在左耳,还是佩戴在右耳,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总能保持其中一个朝向地面,一个朝向远离地面的一侧。当朝向远离地面一侧的拾音孔被汗液滴入导致堵塞时,另外一个拾音孔还可以正常工作,实现主动降噪。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关于耳机1000的0-0面对称,可以是第一拾音孔214的中心和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关于0-0面对称。第一拾音孔214在0-0面上的投影与第二拾音孔215在0-0面上的投影可以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的中心和第二拾音孔215的中心的连线可以和0-0面呈夹角,夹角可以在88°至90°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在所述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在所述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第一投影和第三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在0-0面上的投影与第二拾音孔215在0-0面上的投影可以不完全重合。第一投影和第三投影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0.5mm。
下面介绍两种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进行主动降噪的工作方式:
(1)在耳机1000进行主动降噪的工作过程中,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可以同时工作,同时拾取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附近的声音,通过算法,将两路数据进行融合后进行主动降噪。
(2)当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其中一个的低频信号大于另外一个的低频信号时,可以通过电路开关进行自动选择,选取低频信号较大的信号作为算法的输入信号,进行主动降噪。低频信号较大的信号,风噪较小,这样有利于提高主动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可以位于长轴L1的靠近第一连接孔218的一侧。同理,第二拾音孔215可以位于长轴L1的靠近第一连接孔218的一侧。示例性地,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均位于长轴L1的靠近第一连接孔218的一侧,且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关于耳机1000的对称面0-0面对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孔218用于使得连接臂300的一端伸入第二耳机体200的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长轴L1经过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的方案,将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设于长轴L1的一侧,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可以减少汗水滴入第一拾音孔214内或者第二拾音孔215内的风险,避免第一拾音孔214或者第二拾音孔215被汗水堵塞,影响拾音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拾音孔214的中心在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连接孔218的中心在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之间的距离为A1,第二投影和第二耳机体200的外表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A2。
A1和A2的关系满足: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第二耳机体200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连接臂300扣于用户耳朵的外缘一侧,由耳甲腔延伸至耳朵后部位置。第一拾音孔214的位置距离连接臂300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一拾音孔214距离用户皮肤的距离,该第一拾音孔的位置周边的阻挡较少,当第二耳机体200内的麦克风经第一拾音孔214拾取声音时,受到的外部阻挡较少。
如图13所示,当第二电路板280设置于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一支架271之间时,第二电路板280可以设有第一透气孔281,第一透气孔281连通第一管道2711。这样,第一拾音孔214附近的声音可以经过第一管道2711、第一透气孔281,到达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的拾音面附近,被第一前馈麦克风273拾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电路板280设置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和第二支架272之间时,第二电路板280可以设有第二透气孔(图未示)。第二透气孔连通第二管道272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还可以包括第三防水透气膜275。第三防水透气膜275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架271和第一前馈麦克风273之间。第三防水透气膜275可以遮盖第一管道2711。示例性地,第三防水透气膜275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架271和第二电路板28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三防水透气膜275,在不影响第一前馈麦克风273拾取声音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的灰尘和水汽经第一管道2711进入第二耳机体200内,避免影响第二耳机体200的内部器件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还可以包括第四防水透气膜(图未示),第四防水透气膜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272上,且遮盖第二管道2721。
如图13所示,第一管道2711可以呈弯曲状,也即第一管道2711可以包括弯曲管道。示例性地,第一管道2711可以包括第一段2712和第二段2713,第一段2712连通第二段2713,第一段2712连接于第二段2713的远离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的一端。第一段2712的中轴线L3(图13中通过点划线进行示意)和第二段2713的中轴线L4(图13中通过点划线进行示意)呈夹角设置。第一管道2711整体可以呈“L”型或“V”型。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第一管道2711整体为直管道,呈弯曲状的第一管道2711可以具有防风噪效果。当第一拾音孔214附近的气流经过第一管道2711时,弯曲管道可以对气流形成缓冲,第一前馈麦克风273拾取的声音中风噪较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2711整体还可以呈“N”型、“S”型或“Z”型或者“C”型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道271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且第一管道2711可以包括多个弯曲管道,也可以包括一个弯曲管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2711的直径可以大于0.6mm。例如,第一管道2711的直径可以为0.6mm、0.7mm、0.9mm或者1.2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管道2721也可以包括呈弯曲状。第二管道2721的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一管道2711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还可以位于长轴L1的远离第一连接孔218的一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外壳210还可以设有第三拾音孔(图未示)和第四拾音孔(图未示)。第三拾音孔和第四拾音孔位于第二耳机体200的长轴L1上,且关于耳机1000的对称面0-0对称。此时,第一支架271也可以还包括第三管道(图未示),第三管道的一端和第三拾音孔相对设置,另一端连通第一管道2711。第二支架272也可以还包括第四管道(图未示),第四管道的一端和第四拾音孔相对设置,另一端连通第二管道2721。这样,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可以同时拾取到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三拾音孔附近的环境声音,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可以同时拾取到第二拾音孔215和第四拾音孔附近的声音。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馈麦克风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拾音孔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前馈麦克风可以设于连接臂300上,拾音孔也可以设于连接臂300上。这样在佩戴耳机1000时不需要区分左右耳,同时还可以减少一个前馈麦克风的数量,可以降低耳机1000的体积的重量,有利于耳机1000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体200还可以设有用于通话的第一麦克风(图未示)和第二麦克风(图未示)。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可以用于拾取用户的说话声音。第一麦克风可以经第一拾音孔214拾取用户的说话声音。第二麦克风可以经第二拾音孔215拾取用户的说话声音。示例性地,第一麦克风的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一前馈麦克风的设置方式。第二麦克风的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二前馈麦克风的设置方式。
如图14所示,充电端子291可以包括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均电连接电池240。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均嵌设于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一端相对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外表面露出。第一电极2911、第二电极2912、第一拾音孔214、第二拾音孔215四者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电极2911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第一电极2911的一端可以于第一充电孔216处相对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外表面露出。第二电极2912可以固定连接第三外壳210。第二电极2912的一端可以于第二充电孔217处相对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外表面露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孔216和第二充电孔217也可以设于第四外壳220上,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也可以固定连接于第四外壳220,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用户对耳机1000进行充电时,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分别充当正极和负极,用于分别电连接电池240的正极和负极。本申请不固定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与正负极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可以第一电极2911做正极,第二电极2912做负极;也可以第一电极2911做负极,第二电极2912做正极。
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可以电连接第二电路板280。电池240可以电连接第二电路板280。第二电路板280还可以用于第一电极2911、第二电极2912与电池240之间的电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可以关于O-O面对称。这样,有利于第二耳机体200的重量关于O-O面对称分布。
如图14所示,第二耳机体200还可以包括第二磁铁299。第二磁铁299可以设于第二耳机体200的第二空间201内,且固定连接第三外壳210。第二磁铁299可以用于在耳机1000在配对的耳机1000仓内充电时,辅助耳机1000快速定位。示例性地,第二磁铁299可以位于电池240的远离第一连接孔218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299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磁铁299可以关于耳机1000的对称面0-0面对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299也可以固定连接第四外壳22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299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及以上。
图15是图5中所示的主板支架25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主板支架250可以包括主体部251、延伸部252、第一限位部253和第二限位部254。其中,主体部251可以呈环形。主体部251具有第一端面2511、第二端面2512、内侧面2513和外侧面2514。第一端面2511和第二端面2512相背设置,内侧面2513和外侧面2514相背设置。内侧面2513连接于第一端面2511和第二端面2512之间。内侧面2513围出容纳空间255。外侧面2514连接于第一端面2511和第二端面2512之间。延伸部252连接于外侧面2514,且位于外侧面2514的靠近第一端面2511的一端。第一限位部253和第二限位部254均连接于主体部251的内侧面2513,且间隔设置。第一限位部253和第二限位部254将容纳空间255分隔成第一容纳空间2516、第二容纳空间2517和第三容纳空间251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板支架250还可以包括第二定位柱256。第二定位柱256可以固定连接于主体部251的第二端面2512。第二定位柱25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第二定位柱256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定位柱256之间间隔设置。
图16是图5中所示的电路板261和主板支架25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主板260可以包括电路板261和设于电路板261上的电子器件262。电路板261可以作为电子元件的载体。示例性地,电子元件可以为芯片等有源器件,也可以为电容、电感、电阻等无源器件。可以理解的是,电子器件262可以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选择组合,从而使得主板260具有特定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电子元件的种类及数量,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电路板261可以固定连接于主板支架250的第二端面2512。示例性地,电路板261可以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2611和第二面2612。其中,第一面2611固定连接于主板支架250的第二端面2512。电子器件262可以设于第一面2611上,也可以设于第二面2612上。也即,电路板261的两侧表面均可以用于设置电子器件26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器件262可以包括加速度计2621(acce l erometer,ACC)。加速度计2621可以固定连接于电路板261的第二面2612。加速度计2621可以用于测量第二耳机体200的加速度,从而确定第二耳机体200在空间上的位置。也即,通过加速度计2621可以确定第二耳机体200在空间上的运动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器件262还可以包括电连接器2622。电连接器2622可以用于实现电路板261和其他的信号传输结构之间的电连接。示例性地,主板260可以包括板对板连接器(Board to Board Connector,BTB),板对板连接器固定连接于电路板261的第二面26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器件262还可以包括主芯片2623。主芯片2623可以用于控制耳机1000的功能。示例性的,主芯片2623可以固定连接于电路板261的第二面26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61可以设有避让孔2613(如图16),当电路板261可以固定连接于主板支架250时,第二定位柱256可以位于避让孔2613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避让孔2613和第二定位柱256,避让孔2613和第二定位柱256相互配合,在电路板261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帮助快速定位,同时在后续的装配工序中,还可以防止电路板261发生位移。
图18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在剖面线E-E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主板支架250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上。主板260的电路板261固定连接主板支架250。这样,主板支架250可以用于实现固定主板260的目的。
示例性地,第三外壳210可以具有凸台219。凸台219可以由第三外壳210的内表面212凸起形成。主板支架250的延伸部252可以固定连接于凸台219上。沿第三外壳210至第四外壳220的方向上,延伸部252在凸台219上的投影和凸台219至少部分重合。主板支架250可以用于承载主板260,还可以用于避免主板260在外力作用下晃动,导致主板260的工作受到干扰,以及与第二耳机体200内部的其他的器件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Y轴方向上,主板260和电池240层叠设置。示例性的,主板260可以位于电池240的远离第三外壳21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240可以部分位于第二容纳空间2517内。主板支架250的部分主体部251、第一限位部253和第二限位部254环绕电池240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对电池240进行限位,降低电池240在X-Z方向上发生位移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Y轴方向上,天线模组230、电池240和主板260三者可以层叠设置。
第二电路板280连接主板260,且电连接主板260。示例性地,第二电路板280连接主板260上的电连接器2622(图16中对电连接器2622进行示意),从而实现和主板260之间的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电池240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或者导电走线实现电连接主板260。用户对耳机1000进行充电时,电流可以依次通过第一电极2911和第二电极2912、第二电路板280、主板250最后进入电池240,实现能量的储存。第二电路板280还可以用于实现第一前馈麦克风273和第二前馈麦克风274和主板250之间的电连接。
图20是图18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在剖面线F-F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20所示,沿Y轴方向上,主板260到主板支架250所在平面的投影和主板支架250之间具有间隙。也即,主板支架250和主板260之间可以围出第一间隙266。第一间隙266可以用于排布走线。示例性地,天线模组230的馈电走线2314可以经过第三外壳210和电池240之间的间隙和第一间隙266连接主板260,从而实现天线模组230的通电。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间隙266,可以帮助固定天线模组230的馈电走线2314位置,从而提高天线模组230和主板260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板支架250和主板260之间还可以围出第二间隙(图未示),第二电路板280也可以穿过第二间隙,电连接主板260。
图21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耳机体200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结构在剖面线G-G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设于主板260的远离电池240的一侧。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和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二前馈麦克风274间隔设置。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连接主板260,且电连接主板260。示例性地,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主板260。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称为靠近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用户是否佩戴耳机1000。当第二电容传感器290靠近用户皮肤时,第二电容传感器290的电容发生变化,产生电信号,可以根据电信号的变化判断,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和用户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Y轴方向上,天线模组230、电池240、主板2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四者可以层叠设置。
图23是图1中所示的耳机1000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3所示,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沿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且位于第一连接孔218的两侧。第一连接孔218可以用于使连接臂300的端部伸入第二耳机体200内部。也即,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可以位于连接臂300的两侧。第一拾音孔214和第二拾音孔215位于长轴L1的靠近连接臂300的一侧。
在本申请中,通过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了一种耳机1000,耳机1000包括第一耳机体100、连接臂300和第二耳机体200,连接臂300连接于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第一耳机体100用于发声。第二耳机体200用于拾取噪声。第二耳机体200包括壳体以及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第一前馈麦克风273设置于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的内部。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设有第一拾音孔214,第一前馈麦克风273经第一拾音孔214拾取第二耳机体200的外部噪声。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第二耳机体200包括长轴,长轴为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在第一方向上最远的两个端点的连线,第一拾音孔214位于长轴的靠近连接臂300的一侧,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第二方向为连接臂300连接第二耳机体200的端部指向第二耳机体200的中心的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同时相较于长轴L1经过第一拾音孔214的方案,将第一拾音孔214设于长轴L1的靠近连接臂300的一侧,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可以减少汗水滴入第一拾音孔214或者第二拾音孔215的风险,避免第一拾音孔214或者第二拾音孔215被汗水堵塞,影响主动降噪效果。
下文将结合附图具体介绍第一耳机体100的几种实施方式。图24是图1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一耳机体100可以包括外壳109,扬声器30(Speaker)、反馈麦克风40(Feedback microphone,FB mic)、骨传感器50(Vi brate p ickup sensor,VPU)、第一电容传感器60(Capt ive sensor,CAP),第一电路板70和线束支架80。其中,扬声器30(Speaker)、反馈麦克风40(Feedback microphone,FB mic)、骨传感器50(Vi brate pickup sensor,VPU)、第一电容传感器60(Capt ive sensor,CAP),第一电路板70和线束支架80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的内部。
示例性地,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可以包括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第一外壳10连接第二外壳20,围出第一空间101。扬声器30、反馈麦克风40、骨传感器50、第一电容传感器60、第一电路板70和线束支架80可以均设置于第一空间10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可以呈球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的直径在12mm至15mm的范围内。例如,球形外观面的直径可以是12.3mm、13mm或14.3mm。
图26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在剖面线H-H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26所示,第一外壳10可以具有外表面11、内表面12和第一端面13。其中,外表面11和内表面12相背设置,内表面12朝向第一空间101。第一端面13连接于外表面11和内表面12之间。第二外壳20可以具有外表面21、内表面22和第二端面23。其中,外表面21和内表面22相背设置,内表面22朝向第一空间101。第二端面23连接于外表面21和内表面22之间。
当第一外壳10连接第二外壳20时,第一外壳10的第一端面13连接第二外壳20的第二端面23。第一外壳10的外表面11可以和第二外壳20的外表面21构成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的外表面。第一外壳10的内表面12和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构成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的内表面。第一外壳10的内表面12和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围出第一空间10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的外表面11为半球形,第二外壳20的外表面21为半球形。第一外壳10的外表面11和第二外壳20的外表面21具有相同的半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可以通过胶粘或卡扣等方式固定连接。
如图26所示,扬声器30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10的内表面12。扬声器30将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围出的第一空间101分隔成第一子腔102和第二子腔103。扬声器30的出声面31朝向第一子腔102。第一外壳10可以设有第一通孔14,第一通孔14连通第一耳机体100的外部空间(也即第一耳机体100所处的环境)和第一子腔102。第一通孔14用于将扬声器30发出声音传出第一耳机体100。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通孔14位于用户的耳甲腔内,扬声器30发出的声音可以经第一通孔14进入用户耳内,被用户接收。示例性地,第一通孔14可以与扬声器30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可以具有第一凸台15。第一凸台15可以位于第一子腔102。第一凸台15可以由第一外壳10的内表面12朝向第一子腔102凸起形成,第一凸台15的表面为第一外壳10的内表面12的一部分。扬声器30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一凸台15。示例性地,第一凸台15可以为环状,第一凸台15环绕连接扬声器30。这样,扬声器30可以将第一子腔102和第二子腔103独立分开,也即第一子腔102和第二子腔103可以间隔设置。第一子腔102可以用于作为扬声器30的前音腔,扬声器30用于通过第一通孔14与第一耳机体100的外界进行声音的传播和互动。第二子腔103可以用于作为扬声器30的后音腔。
第二外壳20可以设有泄压孔24。泄压孔24用于连通第二子腔103和第一耳机体100的外部空间(也即第一耳机体100所处的环境),平衡第二子腔103的气压。示例性地,泄压孔2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泄压孔24的位置关于O-O面对称。可以理解的是,将两个泄压孔24对称排布,这样在用户使用耳机1000时,可以不需要区分左右耳。同时,两个泄压孔24对称分布,耳机1000在佩戴时,汗液堵塞其中一个泄压孔24时,还有另外一个泄压孔24可以工作,平衡第二子腔103内的气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壳20可以设有第二连接孔26。第二连接孔26连通第二外壳20的外表面21和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孔26可以用于使得连接臂300的一端伸入第一耳机体100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泄压孔24沿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且位于第二连接孔26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4和泄压孔24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二连接孔26和第一通孔14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成夹角。当扬声器30发出声音时,第一连线上的漏声大于第二连线上的漏声。第一通孔14可以和泄压孔24形成偶极子声场。示例性地,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第二连接孔26朝向用户的正侧面,将两个泄压孔24设于第二连接孔26的两侧,可以减小用户的正侧面的漏声。
如图26所示,扬声器30可以固定在第一外壳10的最大直径的截面处。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也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且固定连接于第二外壳20的最大直径的截面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为双磁振膜扬声器。相较于传统的动圈动铁扬声器,扬声器30为双磁振膜扬声器可以有效提高开放式声场功能下的低频效果,弥补耳机1000的出声口(也即第一通孔14)离耳道有一定距离的缺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还可以包括防尘网90。防尘网90连接第一外壳10,设于第一通孔14内。防尘网90遮盖第一通孔1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防尘网90,可以避免耳机1000外部的杂质通过第一通孔14进入第一耳机体100的第一子腔102内,干扰扬声器30工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防尘网90可以为金属材质,这样防尘网90的强度较佳。
示例性的,防尘网90可以包括本体部91和两个连接部92。连接部92连接于本体部91。两个连接部92间隔设置。第一外壳10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通孔16和第三通孔17。第二通孔16和第三通孔17围绕于第一通孔14周边。两个连接部92分别连接于第二通孔16和第三通孔17内。本体部91为网状结构,覆盖第一通孔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可以还包括第一防水透气膜93。第一防水透气膜93可以连接第一外壳10,且遮盖第一通孔14。示例性地,第一防水透气膜93可以设于防尘网90的本体部91与第一外壳1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防水透气膜93,在实现第一子腔102和第一耳机体100的外部空间的连通,平衡第一子腔102内的气压,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的灰尘和水汽经第一通孔14进入第一子腔102,避免影响扬声器30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4的面积在5mm2至8mm2的范围内。例如,第一通孔的面积可以为5mm2、6.5mm2或8mm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防水透气膜94。第二防水透气膜94连接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且遮盖泄压孔2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防水透气膜94,在实现第二子腔103和第一耳机体100的外部空间的连通,平衡第二子腔103内的气压,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的灰尘和水汽经第一通孔14进入第二子腔103,避免影响第一耳机体100的内部器件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泄压孔24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防水透气膜94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泄压孔24和两个第二防水透气膜94一一对应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泄压孔24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孔14的面积。当泄压孔24的数量为多个时,泄压孔24的面积为多个泄压孔24的面积之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泄压孔24的面积在1mm2至3mm2的范围内。例如,泄压孔24的面积可以为1mm2、2mm2或3mm2
图27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在剖面线I-I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27所示,反馈麦克风40可以设于扬声器30的发声位置附近,示例性地,反馈麦克风40可以设于第一子腔102内。反馈麦克风40可以设于第一通孔14周边。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反馈麦克风40可以位于用户耳甲腔内,靠近耳道附近。用户耳道附近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4被反馈麦克风40拾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反馈麦克风40,并将反馈麦克风40设于扬声器30附近,反馈麦克风40可以用于拾取进入用户耳道附近的噪声,用于扬声器30侧的声音反馈到芯片输出反相声波来抵消耳内噪声,用户体验感较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体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磁铁95。示例性地,第一磁铁95可以位于第一子腔102内,固定连接于第一外壳10的内壁面。当耳机1000被收纳进耳机盒时,第一磁铁95可以用于与耳机盒内的磁体配合,产生吸力,固定第一耳机体100在耳机1000盒内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95为具有弧度的长条形。这样,第一磁体可以更加贴合呈半球形的第一外壳10,第一子腔102内的器件排布可以更加紧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95可以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图28是图25中所示的线束支架8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9是图28中所示的线束支架80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8和图29所示,线束支架80可以包括支架本体81和多个挡板82。支架本体81包括顶面811、底面812和周侧面813。顶面811和底面812相背设置,周侧面813连接于顶面811和底面812之间。线束支架80设有穿线通道83、第一透气管道84和第二透气管道85。穿线通道83、第一透气管道84和第二透气管道85三者间隔排布,互不连通。其中,穿线通道83连通顶面811和底面812。第一透气管道84连通底面812和周侧面813。第二透气管道85连通底面812和周侧面813。支架本体81的顶面811为线束支架80的顶面。支架本体81的周侧面813为线束支架80的周侧面。
多个挡板82固定连接于支架本体81的底面812。多个挡板82环绕穿线通道83,且彼此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挡板8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束支架80可以设有容纳槽86。容纳槽86可以用于放置骨传感器50。示例性的,容纳槽86可以在支架本体81的底面812和周侧面813形成开口。容纳槽86可以与穿线通道83、第一透气管道84、第二透气管道85间隔排布。
图30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在剖面线H-H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30所示,线束支架80的固定连接于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示例性地,线束支架80的周侧面813连接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可以理解的是,线束支架80的周侧面813可以根据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形状进行设计,使得周侧面813的形状大致和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的形状匹配。例如,线束支架80可以大致呈圆台形。这样,可以增大线束支架80和第二外壳20之间的连接面积,加强连接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束支架8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外壳20。
支架本体81的底面812朝向扬声器30。第一透气管道84和第二透气管道85可以分别和两个泄压孔24相对设置且连通。这样,第二子腔103可以通过第一透气管道84、第二透气管道85和两个泄压孔24连通外界,实现第二子腔103内的气压平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孔26和线束支架80的穿线通道83相对设置。
图31是图25中所示的骨传感器50和线束支架8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图32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在剖面线I-I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31和图32所示,骨传感器50可以固定连接于线束支架80的容纳槽86内。示例性的,容纳槽86可以在支架本体81的底面812和周侧面813形成开口。骨传感器50可以固定连接于线束支架80的容纳槽86和第二外壳20围出的空间内。
第二耳机体200还可以包括缓冲件99。缓冲件99可以填充于第二外壳20、骨传感器50和线束支架80之间的间隙。这样,缓冲件99可以帮助固定骨传感器50的位置,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起到缓冲作用。示例性地,缓冲件99可以为胶水。这样,缓冲件99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加强线束支架80的第二外壳20之间的连接,提高可靠性。
第一电容传感器60设于第一空间101内。示例性地,第一电容传感器60可以连接于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容传感器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称为靠近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用户是否佩戴耳机1000。当第一电容传感器60靠近用户皮肤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的电容发生变化,产生电信号,可以根据电信号的变化判断,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用户的距离。
图33是图25中所示的第一电路板7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3所示,第一电路板7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71、第二部分72、第三部分73、第四部分74、第五部分75和第六部分76。其中,第二部分72连接于第一部分71和第三部分73之间。第三部分73连接于第二部分72和第四部分74之间。第四部分74连接于第三部分73和第五部分75之间。第六部分76连接于第四部分7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71、第二部分72、第三部分73、第四部分74、第五部分75和第六部分76可以为一体结构件。例如,第一电路板70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这样,第一电路板70可以根据需要连接的器件和位置,裁剪呈任意形状,然后对应的部分和对应器件连接后,可以弯折呈预设的形状。相较于通过线缆等结构实现电连接的方案相比,柔性电路板组装难度较小,且电连接的可靠性较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71、第二部分72、第三部分73、第四部分74、第五部分75和第六部分76也可以通过导线连接。
图34是图24中所示的第一耳机体1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4和图35所示,反馈麦克风40连接于第一电路板70的第一部分71,且电连接第一部分71。扬声器30连接于第一电路板70的第三部分73,且电连接第三部分73。第四部分74可以固定于线束支架80的底面。第一电容传感器60连接第一电路板70的第五部分75,且电连接第五部分75。骨传感器50连接第一电路板70的第六部分76,且电连接第六部分76。
第四部分74可以用于连接信号线,将扬声器30、线束支架80、骨传感器50、第一电容传感器60、反馈麦克风40的信号,传输至第二耳机体200。
图36是图27中所示结构在J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36所示,第一电路板70的第一外壳10可以连接于第一外壳10的内表面12。反馈麦克风40连接于第一部分71的远离第一外壳10的一侧表面。沿X轴方向上,第一部分71可以与第一通孔14相对设置。示例性的,第一部分71可以设有贯穿孔711。沿X轴方向上,贯穿孔711可以与第一通孔14相对设置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0可以设有定位桩19。定位桩19可以设置于第一子腔102内。定位桩19可以用于在第一部分71安装至第一外壳10的过程中,辅助第一部分71快速定位。第一部分71对应可以设有定位孔712,定位桩19至少部分位于定位孔712内。定位孔712和贯穿孔711可以连通,也可以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70还可以包括第一补强板77,第一补强板77连接于第一部分71的远离反馈麦克风40的一侧表面。示例性地,反馈麦克风40连接于第一部分71的远离第一外壳10的一侧表面。第一补强板77连接于第一部分71和第一外壳10之间。第一补强板77用于补强第一部分7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70的其他位置也可以设置补强板(图未示),用于增加第一电路板70的局部强度。
图37是图1中所示的耳机1000在O-O面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37所示,第一耳机体100的骨传感器50连接于线束支架80的靠近第二耳机体200的一侧。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耳机体100卡持于用户的耳甲腔内,第二耳机体200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也即,用户的耳朵位于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第一耳机体100的骨传感器50连接于线束支架80的靠近第二耳机体200的一侧,使得骨传感器50可以距离用户耳朵的距离较近,可以更好的拾取用户说话的震动,进而有利于通话降噪。
第二耳机体200的第三外壳210连接于第四外壳220的远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天线模组230固定连接于第三外壳210。天线模组230可以位于第二耳机体200的远离耳朵组织的一侧。这样,天线模组230在工作过程中,收发信号时受到的干扰较小。
第一电容传感器60可以位于第一耳机体100的外壳109的内部。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可以位于第二耳机体200的外壳209的内部。第二耳机体2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电连接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示例性的,控制器可以位于主芯片2623(图16中示意)上。
示例性的,第一电容传感器60连接于第二外壳20的内表面22,且位于内表面22的靠近第二耳机体200的一侧。第二电容传感器290连接于第四外壳220的内表面222。也即,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位于第二耳机体200的靠近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这样,当用户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距离用户的耳朵较近,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的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耳机1000分别在第一耳机体100上设置第一电容传感器60以及第二耳机体200上设置第二电容传感器290。第一电容传感器60用于在第一环境下获取第一电容值,第二电容传感器290用于在第二环境下获取第二电容值,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值判断用户是否佩戴耳机1000,也即耳机100的佩戴检测。示例性地,佩戴检测可以包括下述三种场景:
(1)当用户正确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能够紧贴用户的耳廓,并根据所受压力形成特定的电容值,同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均距离用户耳朵较近,第一电容传感器60产生的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产生的第二电容值之间的差值较小;
示例性的,当用户正确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耳机体100可以卡持于用户的耳甲腔内,第一环境为用户的耳甲腔内。第二耳机体200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第二环境为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第一耳机体100的一侧。
(2)当用户未佩戴耳机1000,且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之间没有遮挡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此时受到的压力较小,第一电容传感器60产生特定的第一电容值。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产生特定的第二电容值。第一电容传感器60产生的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产生的第二电容值之间的差值较小;
(3)当用户拿起耳机1000或者是其他的障碍物遮盖了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中的任意一个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中,一个距离障碍物较近,另一个距离较远,此时第一电容传感器60产生的电容值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产生的电容值之间的差值较大。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产生的电容的绝对值,判断耳机1000是处于(1)场景还是(2)场景,根据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第二电容传感器290产生的电容的差值(也即电容的相对值),判断耳机1000是否是处于(3)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仅设置第一电容传感器60或第二电容传感器290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在第一耳机体100上设置第一电容传感器60,在第二耳机体200上设置第二电容传感器290,这样可以降低误触的风险,提高耳机1000的佩戴检测精准性。
如图37所示,沿连接臂300的长度方向,连接臂30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第一耳机体100,第二端部连接第二耳机体2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和第二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范围在11.4°至26°的范围内。例如,夹角可以是11.4°、15°、20°或者26°。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连接臂300的第一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和连接臂300的第二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的方案,将连接臂30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呈一定的夹角设置,用户在佩戴耳机1000时,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的相对位置可以更加贴合用户的耳朵倾角和轮廓曲线,有效的降低耳机1000的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对耳机1000的压迫感,用户的使用感更佳。
下文将结合附图具体介绍连接臂300的几种实施方式。图38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臂300在剖面线K-K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39是图38中所示的连接臂300在剖面线L-L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40是图38中所示的连接臂300在剖面线M-M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38、图39和图40所示,连接臂3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支撑件330、线束340以及管体350。管体350套设于支撑件330和线束340上,用于保护支撑件330和线束340,还可以用于线束340的绝缘。支撑件330用于使得连接臂300呈预设的形状。线束340用于传递电信号。
示例性的,管体350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道351和第二通道352。第一通道351和第二通道352均沿着管体350的长度方向设置。管体3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连接件310连接于第一端,第二连接件320连接于第二端。其中,管体350的第一端的端面为第一端面353。管体350的第二端的端面为第二端面35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管体350可以采用绝缘材料。例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 l ast ic Urethane,TPU)。
如图39所示,线束340可以中部位于第一通道351内,两端分别于第一端面353和第二端面354露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0可以设有第一贯穿孔314。第一贯穿孔314沿第一连接件310的长度方向上贯穿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可以设有第二贯穿孔321。第二贯穿孔321沿第二连接件320第一连接件310的长度方向上贯穿第二连接件320。支撑件330的一端可以穿过第一贯穿孔314露出,另一端可以穿过第二贯穿孔321露出。
如图40所示,第一连接件310可以设有第一腔体315。第一腔体315和第一贯穿孔314可以间隔设置。第二连接件320可以设有第二腔体322。第二腔体322和第二贯穿孔321可以间隔设置。支撑件330可以中部位于第二通道352内。支撑件330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一腔体315内,另一端可以位于第二腔体322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30可以是可形变的金属材料,具体是金属条。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金属或者材料其他材料。示例性的,支撑件330可以为记忆合金材质的金属线。可以理解的是,和使用普通金属材料制备支撑件330的方案相比,使用记忆合金制备支撑件330,可以保持连接臂30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避免了支撑件330被多次的拉伸后失去初始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0的中轴线方向和连接臂300的第一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大致相同,第二连接件320的中轴线方向和连接臂300的第二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大致相同。第一连接件310的中轴线方向和第二连接件320的中轴线方向也可以呈夹角设置。夹角范围在11.4°至26°的范围内,例如,夹角可以是11.4°、15°、20°或者26°。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310的中轴线方向和第二连接件320的中轴线方向可以通过记忆合金制备的支撑件330形状实现。先将采用记忆合金的支撑件330设置出一个预设形状,然后将支撑件330穿过管体350的第一通道351,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310,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320。而后在特定条件下将支撑件330恢复至预设形状,此时管体350的形状可以随着支撑件330的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最后使得第一连接件310的中轴线方向和第二连接件320的中轴线方向可以呈预设的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管体350的第一端的中轴线方向和管体350的第二端的中轴线方向也可以呈夹角设置。
如图38所示,线束340和第一通道351的壁面之间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第一通道351的和线束340之间具有间隙,当连接臂300进行弯折时,线束340的形变程度可以小于管体350的形变程度。换言之,当连接臂300进行弯折时,线束340的拉伸量小于管体350的拉伸量。这样,线束340不容易被折断,寿命较长。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臂300可以用于连接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且实现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信号传输,下文将通过附图具体介绍一种连接臂300连接第一耳机体100、第二耳机体200的实施方式,以及连接臂300用于实现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信号传输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7所示,当连接臂300连接于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时,第一连接件310连接于第一耳机体100。第二连接件320连接于第二耳机体200。
图41是图37中所示的结构在N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如图37和图41所示,第一连接件310可以包括本体部311、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图41中通过虚线示意性的区分本体部311、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固定连接于本体部311的侧面3111。沿第一连接件3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间隔排布。第一连接件310的一端连接管体350,另一端连接第一耳机体100。
示例性地,第一通道351的壁面3511可以凹陷形成第一凹槽355。第一凹槽355和第一端面353间隔设置。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凸起312和部分的本体部311可以位于第一凹槽355内。同时沿第一连接件3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端面353部分位于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起312可以作为限位结构,阻挡管体350从第一连接件310上脱落。
第一凹槽355可以连通第一通道351。当第一连接件310固定连接于管体350时,第一贯穿孔314连通第一通道351。这样,线束340的一端可以穿过第一贯穿孔314后进入第一耳机体100的第二子腔10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312可以呈环状,且套设连接本体部311的侧面31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312也可以包括多个子凸起,多个子凸起间隔的环绕连接于本体部311的侧面3111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管体350采用TPU时,TPU材料具有弹性,可以将第一凹槽355的尺寸设计的稍小于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凸起312,进而第一凹槽355的壁面可以抵持第一凸起312和本体部311,管体350和第一连接件310的连接强度更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连接件310连接于第一耳机体100时,第一连接件310连接第二外壳20。示例性的,第一连接件310部分位于线束支架80的穿线通道83和第二外壳20的第二连接孔26内。线束支架80的穿线通道83的内壁面可以凸起形成凸块831。沿第一连接件310的长度方向上。凸块831位于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之间,且与管体350的第一端面353相邻。可以理解的是,线束支架80的凸块831可以作为限位结构,避免第一连接件310沿X轴方向从第一耳机体100上脱落。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件320连接管体350和第二耳机体200的方式可以参照第一连接件310连接管体350和第一耳机体100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第二连接件320连接第二耳机体200时,第二连接件320可以固定连接第二耳机体200的第三外壳2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管体350的第一端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三通孔17内。此时,管体350位于第二外壳20和第一连接件310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臂300和第一耳机体100之间可以具有第三间隙S1。示例性地,第三间隙S1可以由第一连接件310、管体350的第一端面353和线束支架80的穿线通道83的内壁面围出。当第一连接件310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耳机体100时,可以在第三间隙S1内注入胶水,实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一耳机体100之间的固定连接。同理,第二连接件32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也可以具有第四间隙S2(图未示)。当第二连接件320也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耳机体200时,可以在第四间隙S2注入胶水,实现第二连接件32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间隙S1可以大于第四间隙S2。可以理解的是,在连接臂300、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的组装过程中,由于组装公差,在当管体350的第一端的中轴线方向和管体350的第二端的中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达不到预设的理想角度,此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一耳机体100之间的第三间隙S1进行微调。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一耳机体100之间通过胶水实现固定连接时,微调过程需要在胶水凝固之前完成。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间隙S1可以小于第四间隙S2。此时,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32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的第四间隙S2进行微调。
图42是图38中所示的线束340在剖面线P-P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42所示,线束340可以是多根信号线341的集合。示例性地,线束340可以包括多根信号线341和第一封装件342。第一封装件342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4321。信号线341的中部可以位于第一安装通道4321内,两端露出于第一安装通道4321。第一封装件342可以用于使得9根信号线341为一个整体,便于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束340可以包括9根信号线。9根信号线341分别是1根用于传输电源的信号线341、1根用于接地的信号线341、2根用于连接电容传感器的信号线341,2根用于连接反馈麦克风的信号线341,2根用于连接骨传感器的信号线341,2根用于连接扬声器的信号线341。可以理解的是,线束340中包括的信号线341的数量以及种类可以根据第一耳机体100设置的器件进行调整,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传输电源的信号线341为第一信号线,用于连接扬声器的信号线341为第二信号线。线束340还可以包括第二封装件343。第二封装件343可以用于单独封装两根用于连接扬声器30的信号线341,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封装件343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二安装通道3431。两根第一信号线装配于第二安装通道3431内,两端露出于第二安装通道3431。此时,两根第一信号线和第二封装件343构成子线束。子线束和第一信号线共同装配于第一安装通道4321内。
可以理解的是,扬声器30的信号容易受到别的信号的影响,对串扰要求较高。通过第二封装件343将扬声器30的信号线341单独包裹,也即2根用于连接扬声器30的信号线341独立设置。然后再和其他的信号线341一起被第一封装件342包裹。扬声器30的信号不容易被其他信号的线干扰,耳机1000的音效较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骨传感器的信号线对串扰的要求也较高,因此也可以将两根用于连接骨传感器的信号线341独立设置。此时,线束340还可以包括第三封装件(图未示),第三封装件可以用于包裹两根用于连接骨传感器的信号线34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线341中对串扰要求较低的信号线341可以采用双绞线的形式。例如,2根用于连接电容传感器的信号线341采用双绞线的形式。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2根用于连接电容传感器的信号线341单独设置的方案,2根用于连接电容传感器的信号线341采用双绞线的形式,可以减少两根信号线341之间的间隙可以大大降低,有利于降低线束340的横截面积,进而连接臂300可以设置的较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2根用于连接反馈麦克风40的信号线341也可以采用双绞线的形式。
图43是线束340和第一电路板70、第二电路板28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43所示,线束340的一端连接第一电路板70,且电连接第一电路板70。线束34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路板280,且电连接第二电路板280。结合图13和图14可知,第一耳机体100中的反馈麦克风40、扬声器30、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骨传感器50均电连接第一电路板70。结合图30和图31可知,第二电路板280电连接主板260。这样,第一耳机体100中的反馈麦克风40、扬声器30、第一电容传感器60和骨传感器50的信号可以通过线束340传输至第二耳机体200的主板260上。线束340可以用于在第一耳机体100和第二耳机体200之间传递电信号。
图44是线束340和第一电路板70、线束支架8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44所示,线束支架80可以包括支架本体81和多个挡板82。第一电路板70的第四部分74固定于支架本体81的底面812。当线束340包括多根信号线341时,多根信号线341可以穿过线束支架80的穿线通道83,进入支架本体81的底面812一侧,然后电连接第一电路板70的第四部分74。多根信号线341和多个挡板82依次交替排布,也即两个相邻的信号线341之间设有一个挡板82。挡板82可以用于梳理多个信号线341,将多个信号线341彼此隔开,减少信号线341之间干涉。
图45是本申请提供的音频装置30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音频装置3000,音频装置3000包括耳机1000和耳机盒2000。耳机设于耳机盒2000内。耳机盒2000可以用于收纳耳机10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盒2000还可以用于给耳机1000充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音频装置3000包括的耳机10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任意组合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也就是说,上述描述的多个实施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附图均为本申请示例性的图示,并不代表产品实际大小。且附图中部件之间的尺寸比例关系也不作为对本申请实际产品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耳机体、连接臂和第二耳机体,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第一耳机体和所述第二耳机体;
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外壳、电池、天线和第一麦克风,所述外壳设有第一拾音孔,所述第一拾音孔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和所述连接臂的外表面的中心三者连接构成对称面,所述第一拾音孔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对称面;
所述第二耳机体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当用户佩戴所述耳机时,所述第一耳机体卡持于用户的耳甲腔内,所述第二耳机体位于用户耳朵外部并背离所述第一耳机体的一侧;
所述第二耳机体设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拾音孔,所述第一麦克风的拾音面与所述第一管道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管道呈弯曲状;
所述第一拾音孔靠近所述连接臂;
当用户将所述耳机佩戴在左耳时,所述第一拾音孔位于所述连接臂朝向地面一侧,当用户将所述耳机佩戴在右耳时,所述第一拾音孔位于所述连接臂远离地面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长轴,所述长轴为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在第一方向上最远的两个端点的连线;
所述第一拾音孔位于所述长轴的靠近所述连接臂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一拾音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使所述连接臂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二耳机体内部;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在所述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中心在所述对称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之间的距离为A1,所述第二投影和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表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A2;
所述A1和所述A2的关系满足: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二拾音孔、第一前馈麦克风和第二前馈麦克风,所述第一前馈麦克风和所述第二前馈麦克风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前馈麦克风经所述第一拾音孔拾取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部声音,所述第二前馈麦克风经所述第二拾音孔拾取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部声音;
所述第一前馈麦克风和所述第二前馈麦克风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前馈麦克风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体包括外壳和第一电容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容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二电容传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二电容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均设于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电容传感器和所述第二电容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一电容传感器用于在第一环境下获取第一电容值,所述第二电容传感器用于在第二环境下获取第二电容值,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判断用户是否佩戴所述耳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所述第二耳机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所述连接臂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主体单元和寄生单元,所述主体单元和所述寄生单元设于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内部;
所述第二耳机的外壳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所述主体单元和所述寄生单元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嵌设于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电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拾音孔和所述第二拾音孔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耳机的外壳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相对所述第二耳机体的外壳的外表面露出,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体包括外壳和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表面,所述扬声器和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表面围出第一子腔,所述扬声器和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表面围出第二子腔,所述扬声器的出声面朝向所述第一子腔;
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设有两个泄压孔,所述泄压孔连通所述第二子腔和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部,两个所述泄压孔间隔设置,且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体包括外壳和骨传感器,所述骨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耳机体的外壳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臂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臂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耳机体,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耳机体;
所述第一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二端部的中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范围在11.4°至26°的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包括管体、记忆合金材质支撑件和线束,所述管体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管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线束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线束的一端于所述管体的第一端面露出,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耳机体,所述线束的另一端于所述管体的第二端面露出,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耳机体;
所述线束和所述第一通道的壁面之间具有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第一封装件和第二封装件,所述第一信号线为电源的电流传输通道,所述第二信号线为扬声器的信号传输通道;
所述第二封装件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二安装通道,所述第二信号线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内,所述第二封装件和所述第二信号线构成子线束;
所述第一封装件沿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子线束和所述第一信号线共同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内。
15.一种音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盒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所述耳机设于所述耳机盒内。
CN202410425655.7A 2023-09-01 2024-04-09 耳机及音频装置 Pending CN118264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38097 2023-09-01
CN2023111380978 2023-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64951A true CN118264951A (zh) 2024-06-28

Family

ID=9160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25655.7A Pending CN118264951A (zh) 2023-09-01 2024-04-09 耳机及音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6495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66204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A Corporation Of Japan Headphone set
CN212163625U (zh) * 2020-04-13 2020-12-15 深圳市魔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耳机
CN215773527U (zh) * 2021-08-30 2022-02-08 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
CN215871779U (zh) * 2021-07-07 2022-02-1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CN115552919A (zh) * 2020-09-02 2022-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防风噪耳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66204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A Corporation Of Japan Headphone set
CN212163625U (zh) * 2020-04-13 2020-12-15 深圳市魔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耳机
CN115552919A (zh) * 2020-09-02 2022-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防风噪耳机
CN215871779U (zh) * 2021-07-07 2022-02-1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CN215773527U (zh) * 2021-08-30 2022-02-08 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4076B2 (en) Earphone
WO2020038485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US9219953B2 (en) Earphone microphone
US9762991B2 (en) Passive noise-cancellation of an in-ear headset module
JP2021168469A (ja)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アセンブリ及び出力トランスデューサを備える聴覚装置
AU2020104187A4 (en) Bone voiceprint in-ear headphone
CN219592604U (zh) 一种耳机
US20230353921A1 (en) Sound device
WO2022054340A1 (ja) 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CN118264951A (zh) 耳机及音频装置
CN215773497U (zh) 一种主动降噪蓝牙耳机
CN113225634B (zh) 耳机
CN212435899U (zh) 一种降噪组件及耳机
CN219087277U (zh) 一种耳机
CN217388954U (zh) 无线听音设备
CN219087278U (zh) 壳体组件、机芯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1429079U (zh) 开放式耳机及其主体结构
CN219087276U (zh) 机芯模组及耳机
CN217721438U (zh) 入耳式耳机的电路结构及入耳式耳机
CN219087251U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8612611A (zh) 一种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
CN216600003U (zh) 低风噪耳机组件及耳机
CN216721537U (zh)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115580801A (zh) 耳机及耳机盒组件
CN118138934A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