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35314A - 电枢和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枢和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35314A
CN118235314A CN202280075797.4A CN202280075797A CN118235314A CN 118235314 A CN118235314 A CN 118235314A CN 202280075797 A CN202280075797 A CN 202280075797A CN 118235314 A CN118235314 A CN 118235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coil
armature
support member
coi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57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敏夫
林祐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235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353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定子具有定子芯部、线圈体(32)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线圈体(32)具有沿周向卷绕成环状的带构件(34)、形成在带构件(34)上的线圈(16)、设置于带构件(34)的线圈体侧凹部(34D)。另外,线圈体支承构件(60)设置在定子芯部与线圈体(32)之间,并且安装于定子芯部。另外,线圈体支承构件(60)具有支承构件侧凸部(62D)。通过使支承构件侧凸部(62D)与线圈体侧凹部(34D)卡合,进行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的定位。

Description

电枢和旋转电机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21年11月18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88164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枢和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圆筒状基体的外表面上形成线圈图案槽,通过在该线圈图案槽中填充导电体,在圆筒状基体上形成线圈图案的圆筒状线圈。在该圆筒状线圈中,能够提高线圈的正圆度和振动的精度。另外,在包含该圆筒状线圈而构成的旋转电机中,能够减小磁隙,能够提高旋转电机的输出和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017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包含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的线圈体(圆筒状线圈)和电枢芯部而构成的电枢和旋转电机中,能够将线圈体支承于电枢芯部且确保该线圈体相对于电枢芯部的位置精度是很重要的。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将线圈体支承于电枢芯部,并且能够确保该线圈体相对于电枢芯部的位置精度的电枢和旋转电机。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式中,电枢具有:电枢芯部,上述电枢芯部使用软磁性材料并形成为圆筒状;线圈体,上述线圈体沿上述电枢芯部配置,并且上述线圈体具有:带构件,上述带构件使用绝缘性的材料并形成为带状,并且沿周向卷绕成环状;线圈,上述线圈使用导电性的材料并形成在上述带构件上;以及第一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上述带构件;以及卡合构件,上述卡合构件设置在上述电枢芯部与上述线圈体之间并且安装于上述电枢芯部,具有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二卡合部通过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来进行上述线圈体相对于上述电枢芯部的定位。另外,旋转电机构成为包括该电枢。
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线圈体支承于电枢芯部,并且能够确保该线圈体相对于电枢芯部的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轴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卷绕状态的带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星形接线的图。
图6是示出多个线圈的连接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的图。
图8是使构成U相的一部分线圈和另一部分线圈沿轴向错开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展开的线圈体的图。
图10是示出线圈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线圈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线圈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将线圈体沿径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铅垂部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铅垂部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铅垂部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线圈体和线圈体支承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将线圈体支承构件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19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线圈体与支承构件侧凸部的卡合部分的图。
图20是将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沿图19所示的B-B线切断而得到的截面。
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和线圈体支承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和线圈体支承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与支承构件侧凹部的卡合部分的图。
图25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沿图24所示的B-B线切断而得到的截面。
图2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绝缘体的剖视图。
图27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和线圈体支承构件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28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支承构件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图30是将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支承构件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将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图3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4是将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支承构件放大表示的图。
图35是将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支承构件与定子芯部的卡合部放大表示的图。
图36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支承构件放大表示的图。
图37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支承构件与定子芯部的卡合部放大表示的图。
图38是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定子芯部和线圈体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39是将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图40是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定子芯部和线圈体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41是将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图42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的图。
图43是将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4是将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5是将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6是示意性地示出卷绕前的线圈体的图。
图47是用于说明各圈的线圈体侧凹部的间距的图。
图48是示意性地示出线圈体的立体图。
图49是示意性地示出卷绕线圈体的工序的初始状态的图。
图50是示意性地示出卷绕线圈体的工序的后期状态的图。
图51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夹具拆下线圈体的工序的图。
图52是将其他形式的销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3是示出其他形式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54是示出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线圈体的图。
图55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各个带构件重叠的工序的图。
图56是将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图57是将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得到的与图20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20,对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进行说明。另外,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Z方向、箭头R方向和箭头C方向分别表示后述的转子12的旋转轴向一侧、旋转径向外侧以及旋转周向一侧。此外,以下,在仅表示轴向、径向和周向时,除非特别说明,都表示转子12的旋转轴向、旋转径向和旋转周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和后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是旋转电机的一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是将作为旋转件的转子12配置于作为电枢和固定件的定子14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的无刷电动机。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图是作为一例示出的电动机10等的图,与后面的说明存在线圈16的数量、磁体18的数量、细部的形状彼此不一致的地方。
转子12构成为包括:旋转轴22,上述旋转轴22经由一对轴承20而被能旋转地支承;转子芯部24,上述转子芯部24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且固定于旋转轴22;以及多个磁体18,上述多个磁体18固定于转子芯部24的径向外侧的面。
转子芯部24包括:第一圆筒部24A,上述第一圆筒部24A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通过压入等固定有旋转轴22;第二圆筒部24B,上述第二圆筒部24B配置于第一圆筒部24A的径向外侧,并且形成为圆筒状;以及圆板状的连接板部24C,上述连接板部24C将第一圆筒部24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圆筒部2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沿径向连接。第二圆筒部24B的径向外侧的面即外周面沿周向形成为圆筒面状。在该第二圆筒部24B的外周面固定有后述的磁体18。
多个磁体18使用内禀矫顽力Hc为400[kA/m]以上且残留磁通密度Br为1.0[T]以上的磁性化合物来形成。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磁体18使用NdFe11TiN、Nd2Fe14B、Sm2Fe17N3、FeNi等磁性化合物来形成。另外,多个磁体18固定于转子芯部24的第二圆筒部24B的外周面。另外,径向外侧的面为N极的磁体18和径向外侧的面为S极的磁体18沿周向交替地排列。另外,磁体18的数量考虑电动机10所要求的输出等适当地设定即可。
定子14包括:形成为环状的作为电枢芯部的定子芯部26;通过粘接或嵌合等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绝缘体28;以及隔着绝缘体28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线圈体32。另外,定子14包括作为在后面详述的卡合构件的线圈体支承构件60。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4成为定子芯部26的一部分不配置在构成线圈体32的一部分的线圈16的内部的无极齿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芯部26使用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为环状。该定子芯部26与转子12配置在同轴上,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中心位置与固定于转子芯部24的多个磁体18的轴向中心位置在轴向上一致。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绝缘体28使用作为绝缘性材料的树脂形成。该绝缘体28在该绝缘体28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状态下覆盖定子芯部26的径向内侧的面。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绝缘体28的图示。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体32构成为包括使用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为带状的带构件34和形成在带构件34上的多个线圈16。
如图4所示,带构件34形成为以轴向为短边方向且以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该带构件34的厚度被设定为能够使该带构件34沿周向弯曲的程度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构件34沿周向卷绕多次的状态下,该带构件34成为圆筒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构件34的大部分在径向上为四层。
如图3所示,多个线圈16形成在带构件34上。而且,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将带构件34沿周向卷绕多次,多个线圈16配置于周向和径向的规定位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构成U相的多个线圈16(U相的线圈组42U)、构成V相的多个线圈16(V相的线圈组42V)、构成W相的多个线圈16(W相的线圈组42W)通过星形接线而接线。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构成U相的线圈组42U的24个线圈16、构成V相的线圈组42V的24个线圈16、构成W相的线圈组42W的24个线圈16通过星形接线而接线。
在此,对构成U相的线圈组42U的24个线圈16分别附加U11、U12、U13、U21、U22、U23、U31、U32、U33、U41、U42、U43、U51、U52、U53、U61、U62、U63、U71、U72、U73、U81、U82、U83的编号。
另外,对构成V相的线圈组42V的24个线圈16分别附加V11、V12、V13、V21、V22、V23、V31、V32、V33、V41、V42、V43、V51、V52、V53、V61、V62、V63、V71、V72、V73、V81、V82、V83的编号。
此外,对构成W相的线圈组42W的24个线圈16分别附加W11、W12、W13、W21、W22、W23、W31、W32、W33、W41、W42、W43、W51、W52、W53、W61、W62、W63、W71、W72、W73、W81、W82、W83的编号。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仅由线圈编号表示特定的线圈16。
U11、U12和U1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21、U22和U2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31、U32和U3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41、U42和U4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51、U52、U5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61、U62和U6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71、U72和U7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U81、U82和U83被串联地接线。
另外,U11中的同与U1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21中的同与U2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31中的同与U3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41中的同与U4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51中的同与U5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61中的同与U6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71中的同与U7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U81中的同与U8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V11、V12和V1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21、V22和V2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31、V32和V3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41、V42和V4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51、V52和V5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61、V62和V6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71、V72和V7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V81、V82和V83被串联地接线。
另外,V11中的同与V1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21中的同与V2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31中的同与V3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41中的同与V4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51中的同与V5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61中的同与V6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71中的同与V7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81中的同与V8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W11、W12和W1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21、W22和W2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31、W32和W3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41、W42和W4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51、W52和W5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61、W62和W6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71、W72和W73被串联地接线。另外,W81、W82和W83被串联地接线。
另外,W11中的同与W1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21中的同与W2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31中的同与W3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41中的同与W4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51中的同与W5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61中的同与W6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71中的同与W7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81中的同与W8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13中的同与U1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13中的同与V1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13中的同与W1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23中的同与U2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23中的同与V2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23中的同与W2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33中的同与U3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33中的同与V3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33中的同与W3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43中的同与U4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43中的同与V4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43中的同与W4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53中的同与U5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53中的同与V5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53中的同与W5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63中的同与U6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63中的同与V6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63中的同与W6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73中的同与U7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73中的同与V7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73中的同与W7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U83中的同与U8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V83中的同与V8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W83中的同与W82接线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被彼此接线。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U相的多个线圈16。各个线圈16从带构件34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六角形状。另外,各个线圈16构成为与卷绕三次导线而成的三匝线圈相同。
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一匝的部分具有: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第一直线部A1;从第一直线部A1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直线部A2;以及随着从第二直线部A2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的第三直线部A3。另外,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一匝的部分包括:随着从第三直线部A3朝向轴向一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的第四直线部A4;从第四直线部A4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五直线部A5;以及随着从第五直线部A5朝向轴向一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第六直线部A6。在此,第一直线部A1、第二直线部A2和第三直线部A3形成在带构件34的一侧的面34A(参照图10)侧。另外,第四直线部A4、第五直线部A5和第六直线部A6形成在带构件34的另一侧的面34B(参照图10)侧。在此,第三直线部A3和第四直线部A4经由贯穿带构件34的未图示的通孔等电连接。另外,线圈U11中的形成在带构件34的一侧的面34A的部分用实线表示。另外,线圈U11中的形成在带构件34的另一侧的面34B的部分用虚线表示。
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二匝的部分包括:随着从第一匝的第六直线部A6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第一直线部B1;从第一直线部B1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直线部B2;以及随着从第二直线部B2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的第三直线部B3。另外,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二匝的部分包括:随着从第三直线部B3朝向轴向一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的第四直线部B4;从第四直线部B4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五直线部B5;以及随着从第五直线部B5朝向轴向一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第六直线部B6。在此,第六直线部A6和第一直线部B1经由贯穿带构件34的未图示的通孔等电连接。另外,第三直线部B3和第四直线部B4经由贯穿带构件34的未图示的通孔等电连接。
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三匝的部分包括:随着从第二匝的第六直线部B6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第一直线部C1;从第一直线部C1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直线部C2;以及随着从第二直线部C2朝向轴向另一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的第三直线部C3。另外,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三匝的部分包括:随着从第三直线部C3朝向轴向一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的第四直线部C4;从第四直线部C4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五直线部C5;以及随着从第五直线部C5朝向轴向一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第六直线部C6。在此,第六直线部B6和第一直线部C1经由贯穿带构件34的未图示的通孔等电连接。另外,第三直线部C3和第四直线部C4经由贯穿带构件34的未图示的通孔等电连接。
另外,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二匝的部分(第一直线部B1~第六直线部B6)相对于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一匝的部分(第一直线部A1~第六直线部A6)向周向一侧偏移配置。另外,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三匝的部分(第一直线部C1~第六直线部C6)相对于线圈U11中的构成第二匝的部分(第一直线部B1~第六直线部B6)向周向一侧偏移配置。
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构成U相的其他线圈(U12…U83)也与线圈U11同样地构成。即,构成U相的所有线圈(U11…U83)为相同的结构。另外,有时将以上说明的第二直线部A2、B2、C2和第五直线部A5、B5、C5称为铅垂部36。另外,有时将第一直线部A1、B1、C1和第六直线部A6、B6、C6称为一方的线圈端部38,将第三直线部A3、B3、C3和第四直线部A4、B4、C4称为另一方的线圈端部38。
图8示出了构成U相的一部分线圈U11等和另一部分线圈U12等沿轴向错开的示意图。
如图8和图7所示,线圈U11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1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11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1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1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1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1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1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1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2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1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2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2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2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2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2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2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21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2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21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以上说明的线圈U11、U12、U13、U23、U22、U21在卷绕的带构件34的第一圈中按该顺序配置。即,U11、U12、U13、U23、U22、U21在卷绕的带构件34中的最靠近转子12的一侧按该顺序配置。
另外,线圈U11的第六直线部C6与线圈U12的第六直线部C6被接线。另外,线圈U12的第一直线部A1与线圈U13的第一直线部A1被接线。另外,线圈U23的第六直线部C6与线圈U22的第六直线部C6被接线。另外,线圈U22的第一直线部A1与线圈U21的第一直线部A1被接线。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线圈U11、U12、U13、U23、U22、U21的物理结构为沿一个方向卷绕的线圈(后述的左卷绕线圈),但是在对线圈U11、U12、U13、U23、U22、U21通电时,线圈U12、U23、U21与相对于线圈U11、U13、U22沿相反方向卷绕的线圈(右卷绕线圈)同样地发挥作用。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与线圈U11、U13、U22对应的线圈称为“左卷绕线圈”,为了便于说明,将与线圈U12、U23、U21对应的线圈称为“右卷绕线圈”。在图8中,对作为右卷绕线圈的线圈U12、U23、U21的符号标注线(横线)。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左卷绕线圈和右卷绕线圈沿周向交替地配置。
另外,线圈U31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3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31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3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3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3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3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3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3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4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3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43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4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4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43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42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线圈U4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线圈U41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线圈U42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经由带构件34与线圈U41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重叠。
另外,以上说明的线圈U31、U32、U33、U43、U42、U41在卷绕的带构件34的第二圈中按该顺序配置。另外,配置在第一圈中的线圈U21的第五直线部A5、第五直线部B5和第五直线部C5分别配置在与配置在第二圈中的线圈U31的第二直线部A2、第二直线部B2和第二直线部C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
另外,配置在带构件34的第二圈中的线圈U31、U32、U33、U43、U42、U41分别以与配置在带构件34的第一圈中的线圈U11、U12、U13、U23、U22、U21相同的关系进行接线。
另外,线圈U51~U83也以与以上说明的线圈U11~U43相同的关系配置在带构件34上。由此,线圈U51、U52、U53、U63、U62、U61在卷绕的带构件34的第三圈中按该顺序配置。另外,线圈U71、U72、U73、U83、U72、U81在卷绕的带构件34的第四周中按该顺序配置。
另外,配置在带构件34的第三圈中的线圈U51、U52、U53、U63、U62、U61分别以与配置在带构件34的第一圈中的线圈U11、U12、U13、U23、U22、U21相同的关系进行接线。另外,配置在带构件34的第四周中的线圈U71、U72、U73、U83、U82、U81分别以与配置在带构件34的第一圈中的线圈U11、U12、U13、U23、U22、U21相同的关系进行接线。
如图8和图9所示,构成V相的线圈V11~V83也以与构成U相的线圈U11~U83相同的关系配置在带构件34上。另外,构成W相的线圈W11~W83也以与构成U相的线圈U11~U83相同的关系配置在带构件34上。但是,构成V相的线圈V11~V83以卷绕方向相对于构成U相、W相的线圈相反的方式进行接线。
另外,构成V相的线圈V11~V83相对于构成U相的线圈U11~U83向周向一侧偏移配置。此外,构成W相的线圈W11~W83相对于构成V相的线圈V11~V83向周向一侧偏移配置。
在此,图10示出了沿图9所示的A-A线切断而成的带构件34和多个线圈16的截面的一部分。另外,图10所示的截面是带构件34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处的截面。如图10所示,在该部分中,U11T1、U11T2、U11T3、V11T3、V11T2、V11T1、W11T1、W11T2、W11T3在带构件34的一侧的面34A上按该顺序形成。另外,在表示各线圈的符号的末尾附加表示第一匝的符号T1、表示第二匝的符号T2、表示第三匝的符号T3。例如,对线圈U11中的表示第一匝的部分标注符号U11T1,对线圈U11中的表示第二匝的部分标注符号U11T2,对线圈U11中的表示第三匝的部分标注符号U11T3。
另外,图11示出了沿图9所示的A-A线切断而成的带构件34和多个线圈16的截面的一部分。另外,该图11所示的截面是与图9中的箭头E所示的范围对应的截面。另外,图11所示的截面是与图10所示的截面在周向上相邻的部分的截面。在图11所示的截面中,U12T3、U12T2、U12T1、V12T1、V12T2、V12T3、W12T3、W12T2、W12T1在带构件34的一侧的面34A侧按该顺序形成。另外,在图11所示的截面中,U11T1、U11T2、U11T3、V11T3、V11T2、V11T1、W11T1、W11T2、W11T3在带构件34的另一侧的面34B侧按该顺序形成。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相对于图11所示的截面的周向一侧,U相的线圈(U12、U13、U23…U83、U82、U81)、V相的线圈(V12、V13、V23…V83、V82、V81)、W相的线圈(W12、W13、W23…W83、W82、W81)的各部分也以与图11所示的关系相同的关系形成在带构件34的一侧的面34A侧和另一侧的面34B侧。
另外,图12示出了沿图9所示的A-A线切断而成的带构件34和多个线圈16的截面的一部分。另外,该图12所示的截面是带构件34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处的截面。如图12所示,在该部分中,U81T1、U81T2、U81T3、V81T3、V81T2、V81T1、W81T1、W81T2、W81T3在带构件34的另一侧的面34B上按该顺序形成。
另外,如图9所示,各个线圈16经由设置于带构件34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接线图案部40而接线。另外,接线图案部40中的在带构件34的一侧的面34A上形成的部分用实线表示。另外,接线图案部40中的在带构件34的另一侧的面34B上形成的部分用虚线表示。用符号44表示的接线图案部40表示中性点。另外,用符号43表示的接线图案部40表示与未图示的控制部连接的连接部。另外,也可以使用其他部件的母线或印刷电路板等来进行各个线圈16之间的接线或与控制部连接的连接部(40、43、44)。
如上所述,带构件34沿周向卷绕多次,由此将多个线圈16配置在周向和径向的规定位置。图13示出了将卷绕有带构件34的状态的线圈体32沿径向切断而成的截面的一部分。另外,该截面是与各线圈16的铅垂部36(参照图7)对应的部分的截面。
在图13所示的截面中,多个线圈16的铅垂部36以沿径向层叠的状态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多个线圈16的铅垂部36沿径向层叠的状态下,第一绝缘层54A或第二绝缘层54B夹设在沿径向相邻的一对铅垂部36之间。第一绝缘层54A是带构件34。另外,第二绝缘层54B是以覆盖形成在带构件34上的线圈16的方式形成的绝缘性的膜,作为一例是绝缘性的涂料。在此,将通过沿径向层叠多个线圈16的铅垂部36而形成的构件称为铅垂部层叠体56。该铅垂部层叠体56在沿径向切断的截面视图中成为径向上的尺寸R1比周向上的尺寸S1大的尺寸的矩形截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铅垂部层叠体56的铅垂部36的周向上的尺寸S2成为大于径向上的尺寸R2的尺寸。
在此,图14、图15和图16分别示出了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3的铅垂部层叠体56、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2的铅垂部层叠体56、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1的铅垂部层叠体56。
如图14所示,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3的铅垂部层叠体56中,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依次排列配置有U12T3、U11T1、U32T3、U31T1、U52T3、U51T1、U72T3、U71T1各自的铅垂部36。
如图15所示,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2的铅垂部层叠体56中,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依次排列配置有U12T2、U11T2、U32T2、U31T2、U52T2、U51T2、U72T2、U71T2各自的铅垂部36。
如图16所示,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1的铅垂部层叠体56中,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依次排列配置有U12T1、U11T3、U32T1、U31T3、U52T1、U51T3、U72T1、U71T3各自的铅垂部36。
如图13所示(也参照图14~图16),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3的铅垂部层叠体56、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2的铅垂部层叠体56、径向内侧的端部为U12T1的铅垂部层叠体56构成沿周向按该顺序配置的U相的导体组46U。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的导体组46U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周向上的尺寸S3被设定为比构成U相的导体组46U的铅垂部层叠体56的径向上的尺寸R1大的尺寸。
另外,其他多个线圈16的铅垂部36也以与上述同样的规则构成铅垂部层叠体56。另外,V相的导体组46V和W相的导体组46W也由与U相的导体组46U同样的规则构成。而且,U相的导体组46U、V相的导体组46V和W相的导体组46W沿周向按该顺序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5、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中,通过切换对构成定子14的一部分的U相的线圈组42U、V相的线圈组42V、W相的线圈组42W的通电,在定子14的内周产生旋转磁场。由此,转子12旋转。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体32构成为包括使用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为带状的带构件34和形成在带构件34上的多个线圈16。而且,带构件34沿周向卷绕多次,由此将多个线圈16配置在周向和径向的规定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线圈体32的径向上的体格的大型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动机10的体格的大型化。
另外,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的导体组46U、46V、46W中的径向内侧(转子12的磁体18侧)的端部的周向上的尺寸S3被设定为比构成各相的导体组46U、46V、46W的铅垂部层叠体56的径向上的尺寸R1大的尺寸。通过这样设定,能够减小线圈体32的径向厚度,因此,能够减小转子12的磁体18与定子芯部26之间的间隙。即,能够减小磁阻。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机10的转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部层叠体56的径向上的尺寸R1成为比周向上的尺寸S1大的尺寸。由此,能够在确保铅垂部层叠体56的截面积的同时,减小铅垂部层叠体56与转子12的磁体18的相对面积。由此,能够抑制由径向磁通在铅垂部层叠体56中产生的涡电流。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机10的转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铅垂部层叠体56的铅垂部36的周向上的尺寸S2成为大于径向上的尺寸R2的尺寸。由此,能够抑制由转子12的磁体18之间的漏磁通导致的在铅垂部层叠体56中产生的涡电流。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机10的转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的多个线圈16沿周向排列配置,并且U相的多个线圈16的物理卷绕方向为一个方向。除此之外,U相的多个线圈16接线成,在对U相的多个线圈16通电时,与成为左卷绕线圈的U相的线圈16和成为右卷绕线圈的U相的线圈16交替地配置的状态同样地发挥作用。另外,V相的多个线圈16和W相的多个线圈16也与U相的多个线圈16相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等所示,能够减小铅垂部层叠体56中的沿径向层叠的铅垂部36之间的电位差。具体而言,即使是匝数(T1~T3)不同的铅垂部36彼此在径向上相邻配置的结构,也能够减小U12T3与U11T1等的沿径向层叠的铅垂部36之间的电位差。由此,能够提高沿径向层叠的铅垂部36之间的绝缘的可靠性,能够使第一绝缘层54A和第二绝缘层54B的厚度变薄。
(关于用于将线圈体32支承于定子芯部26的结构)
接着,对用于将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线圈体32支承于定子芯部26并确保该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位置精度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7~图20所示,在定子芯部26与线圈体32之间设置有线圈体支承构件60。线圈体32经由线圈体支承构件60支承于定子芯部26。
如图17所示,线圈体支承构件60构成为包括安装于定子芯部26(参照图20)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的第一支承构件62和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的第二支承构件64。
第一支承构件62使用作为绝缘性的材料的树脂形成。该第一支承构件62包括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作为卡合构件主体的支承构件主体62A。如图20所示,将支承构件主体62A沿径向和轴向切断而成的截面为矩形。另外,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上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定子芯部26的径向上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尺寸。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面成为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体28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抵接的带构件抵接面62B。另外,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成为与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抵接的芯部抵接面62C。另外,支承构件主体62A通过凹凸嵌合或粘接等固定于定子芯部26。
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支承构件62包括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作为第二卡合部的多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在本实施方式中,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形成为长方体状。另外,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配置在相对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中心向轴向一侧偏移的位置。
如图17和图20所示,第二支承构件64与第一支承构件62同样地使用作为绝缘性材料的树脂形成。该第二支承构件64的结构与第一支承构件62的结构相同。因此,对第二支承构件64中的与第一支承构件62对应的部分标注与第一支承构件62相同的符号。
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面成为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体28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抵接的带构件抵接面62B。另外,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一侧的面成为与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抵接的芯部抵接面62C。另外,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通过凹凸嵌合或粘接等固定于定子芯部26。另外,第二支承构件64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配置在相对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中心向轴向另一侧偏移的位置。
如图17和图19所示,在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一支承构件62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卡合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六个线圈体侧凹部34D。从径向内侧观察线圈体侧凹部34D时的形状为矩形,并且其边缘部的形状为轴向一侧开放的U字状。另外,在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二支承构件64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卡合的作为第一卡合部的六个线圈体侧凹部34D。从径向内侧观察线圈体侧凹部34D时的形状为矩形,并且其边缘部的形状为轴向另一侧开放的U字状。在此,如果将带构件34中的卷绕成环状的部分设为带构件主体34E,则也可以说各线圈体侧凹部34D形成于带构件主体34E。
而且,如图19和图20所示,使第一支承构件62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与形成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六个线圈体侧凹部34D分别卡合。另外,使第二支承构件64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与形成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六个线圈体侧凹部34D分别卡合。由此,线圈体32经由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而支承于定子芯部26。另外,通过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进行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轴向和径向的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仅通过按照规定的步骤来组装定子14,就能够确保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位置精度。
另外,在使用了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的结构中,相对于在线圈体32中产生的转矩等应力,能够长期且稳定地保持线圈体32。另外,在使用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的结构中,能够防止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26空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体侧凹部34D形成于卷绕成环状的带构件主体34E。由此,能够经由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将线圈体32支承于定子芯部26,而不会伴随带构件34的轴向上的尺寸的增加。另外,如果将线圈体侧凹部34D选择性地配置于周向上的一个配线图案40的一部分与另一个配线图案40的一部分之间以及在轴向上与任一个配线图案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则能够进一步缩小带构件34的轴向上的尺寸(参照图17)。
另外,线圈体侧凹部34D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以及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不限定于上述,只要考虑电动机10的体格或线圈体32产生的转矩等适当设定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6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6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与同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6中,线圈体支承构件60具有作为第三卡合部的多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6的定子芯部26上形成有分别与多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卡合的作为第四卡合部的多个芯部侧凹部26A。
具体而言,第一支承构件62包括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多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形成为圆柱状。另外,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配置在相对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中心向径向外侧偏移的位置。
另外,第二支承构件64包括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多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形成为圆柱状。另外,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配置在相对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中心向径向外侧偏移的位置。
在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处,在与配置有线圈体32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一支承构件62的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卡合的五个芯部侧凹部26A。该芯部侧凹部26A的轴向一侧和径向外侧开放。
另外,在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处,在与配置线圈体32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二支承构件64的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卡合的五个芯部侧凹部26A。该芯部侧凹部26A的轴向另一侧和径向外侧开放。
在此,如果将定子芯部26中的成为磁路的部分设为作为电枢芯部主体的芯部主体26B,则也可以说各芯部侧凹部26A形成于芯部主体26B。
而且,第一支承构件62的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与形成于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五个芯部侧凹部26A卡合,并且第二支承构件64的五个芯部卡合凸部62E与形成于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五个芯部侧凹部26A卡合。由此,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安装于定子芯部26,并且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线圈体支承构件60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作业,就能够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芯部侧凹部26A形成于定子芯部26(芯部主体26B)中的与配置有线圈体32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由此,与各芯部侧凹部26A形成在定子芯部26(芯部主体26B)中的配置有线圈体32一侧的端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对电动机66的特性的影响。
另外,芯部卡合凸部62E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以及芯部侧凹部26A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不限定于上述,只要考虑定子芯部26的尺寸等适当设定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23、图24和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线圈体侧凹部34D和支承构件侧凸部62D对应的部分分别成为作为第一卡合部的线圈体侧凸部34F和作为第二卡合部的支承构件侧凹部62F。
具体而言,第一支承构件62包括相对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从轴向观察支承构件侧凹部62F时的形状为矩形,并且其边缘部的形状为径向内侧开放的U字状。另外,第一支承构件62包括用于使线圈体32的连接部43沿轴向通过的通过凹部62G。通过凹部62G相对于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
另外,第二支承构件64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承构件62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对应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
在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一支承构件62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卡合的六个线圈体侧凸部34F。另外,在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二支承构件64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卡合的六个线圈体侧凸部34F。从径向内侧观察线圈体侧凸部34F时的形状为矩形。在此,如果将带构件34中的卷绕成环状的部分设为带构件主体34E,则各线圈体侧凸部34F构成为从带构件主体34E向轴向一侧或另一侧突出。
而且,如图24和图25所示,使第一支承构件62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与形成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六个线圈体侧凸部34F分别卡合。另外,使第二支承构件64的六个支承构件侧凹部62F与形成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六个线圈体侧凸部34F分别卡合。由此,线圈体32经由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支承于定子芯部26。另外,通过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进行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轴向和径向上的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仅通过按照规定的步骤来组装定子14,就能够确保线圈体32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位置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体侧凸部34F构成为从卷绕成环状的带构件主体34E突出。由此,能够在抑制对形成在带构件34(带构件主体34E)上的线圈16和接线图案部40的影响的同时,将线圈体32经由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支承于定子芯部26。
另外,线圈体侧凸部34F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以及支承构件侧凹部62F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不限定于上述,只要考虑电动机10的体格或在线圈体32中产生的转矩等适当设定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图26是示意性地示出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一部分的绝缘体28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如该图所示,绝缘体28构成为在使用绝缘性材料形成的基体50之中包含使用软磁性材料形成的软磁性部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28中,该绝缘体28的整体构成为在基体50之中包含软磁性部52。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体50,使用树脂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软磁性部52使用铁等具有软磁性的金属雾化粉(日文:金属アトマイズ粉)。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磁体18的磁通经由绝缘体28内的软磁性部52导入到定子芯部26,能够减少磁体18与定子芯部26之间的磁阻。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利用磁体18的磁通,能够实现电动机的转矩提高和小型化。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27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线圈体支承构件60包括作为第三卡合部的多个芯部卡合凹部62H。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26包括分别与多个芯部卡合凹部62H卡合的作为第四卡合部的多个芯部侧凸部26C。
具体而言,在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芯部卡合凹部62H。从轴向观察芯部卡合凹部62H时的形状为矩形,并且其边缘部的形状为径向外侧开放的U字状。
在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处,在与配置有线圈体32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轴向一侧突出的舌片状的芯部侧凸部26C。该芯部侧凸部26C从径向观察时形成为矩形。
在此,如果将定子芯部26中的成为磁路的部分设为芯部主体26B,则芯部侧凸部26C成为从芯部主体26B突出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子芯部26通过将切断为规定形状的多个芯部构成板70沿轴向层叠并一体化而构成。在多个芯部构成板70中的构成轴向一侧的端部的芯部构成板70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形成芯部侧凸部26C的舌片状的部分。通过将该舌片状的部分朝向轴向一侧弯折,形成芯部侧凸部26C。
而且,形成在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芯部侧凸部26C与第一支承构件62的芯部卡合凹部62H卡合。由此,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安装于定子芯部26,并且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线圈体支承构件60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作业,就能够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侧凸部26C形成在定子芯部26(芯部主体26B)中的与配置有线圈体32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并且从芯部主体26B突出。由此,与各芯部侧凸部26C形成在定子芯部26(芯部主体26B)中的配置有线圈体32一侧的端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对电动机特性的影响。
另外,芯部卡合凹部62H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以及芯部侧凸部26C的数量、形状和尺寸不限定于上述,只要考虑定子芯部26的尺寸等适当设定即可。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芯部卡合凹部62H和芯部侧凸部26C设置在省略图示的第二支承构件64及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
(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和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4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和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4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28和图29以及图30和图31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和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4中,线圈体支承构件60和绝缘体28一体地形成。
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中,绝缘体28与构成线圈体支承构件60的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中的一侧的第二支承构件64一体地形成。绝缘体28形成为从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
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4中,绝缘体28的各部分分别形成于构成线圈体支承构件60的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另外,绝缘体28在轴向上成为二分割结构。绝缘体28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形成为从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另外,绝缘体28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形成为从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和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4中,线圈体支承构件60和绝缘体28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削减构成电动机72、74的部件的数量。
(第八实施方式和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和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和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32~图35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26通过将形成为以轴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芯部构成板70沿周向卷绕成环状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芯部26中,芯部构成板70在周向上不间断地卷绕。如图35所示,在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处的芯部主体26B与芯部构成板70的一方的端部70A之间,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高度差的作为第四卡合部的芯部侧台阶部分26D。另外,在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处的芯部主体26B与芯部构成板70的另一方的端部70B之间,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高度差的作为第四卡合部的芯部侧台阶部分26D。
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高度差的作为第三卡合部的支承构件侧台阶部分62J。另外,在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高度差的作为第三卡合部的支承构件侧台阶部分62J。
而且,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侧台阶部分62J与形成于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芯部侧台阶部分26D卡合,并且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侧台阶部分62J与形成于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芯部侧台阶部分26D卡合。由此,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安装于定子芯部26,并且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线圈体支承构件60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作业,能够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
如图36和图37所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26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芯部26同样地,通过将芯部构成板70沿周向卷绕成环状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处的芯部构成板70的一方的端部70A以相对于芯部主体26B向轴向一侧(第一支承构件62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另外,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处的芯部构成板70的另一方的端部70B以相对于芯部主体26B向轴向另一侧(第二支承构件64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另外,芯部构成板70的一方的端部70A和另一方的端部70B是第四卡合部的一例。
在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轴向另一侧开放的芯部卡合凹部62H。另外,在第二支承构件64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轴向一侧开放的芯部卡合凹部62H。
而且,第一支承构件62的芯部卡合凹部62H与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芯部构成板70的一方的端部70A卡合,并且第二支承构件64的芯部卡合凹部62H与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芯部构成板70的另一方的端部70B卡合。由此,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安装于定子芯部26,并且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线圈体支承构件60安装于定子芯部26的作业,能够进行线圈体支承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部26的周向上的定位。
另外,如第九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那样,在第一支承构件62的芯部卡合凹部62H与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侧的芯部构成板70的一方的端部70A卡合,并且第二支承构件64的芯部卡合凹部62H与定子芯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芯部构成板70的另一方的端部70B卡合的结构中,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相比能够应对更高的转矩。
(第十实施方式和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和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8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和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8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38和图39以及图40和图41所示,在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和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8中,定子芯部26的一部分成为线圈体支承构件60。
如图38和图39所示,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的定子芯部26通过将切断为规定形状的多个芯部构成板70沿轴向层叠并一体化而构成。在此,配置于多个芯部构成板70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两个芯部构成板70的形状为与其他的芯部构成板70的形状不同的结构。在此,将配置于多个芯部构成板70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两个芯部构成板70称为线圈体支承板80。两个线圈体支承板8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第二支承构件64对应,包括支承构件主体62A和六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
另外,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的第一支承构件6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第一支承构件62相同的结构。
如图40和图41所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8的定子芯部26中,配置于多个芯部构成板70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两个芯部构成板70成为线圈体支承板80,并且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两个芯部构成板70成为线圈体支承板80。即,配置于轴向一侧的端部的两个芯部构成板70成为第一支承构件62,并且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两个芯部构成板70成为第二支承构件64。
在以上说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和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8中,能够使定子芯部26的一部分作为线圈体支承构件60发挥作用。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6和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8中,通过调节线圈体支承板80的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数量、配置和形状,能够调节电动机76、78的齿槽转矩。在此,期望将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数量设定为不是电动机76、78的磁极数的质因数的质数的整数倍的数量、或者设定成不是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数量的质因数的质数的整数倍成为磁极数。由此,能够降低电动机76、78的齿槽转矩。另外,多个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周向位置(角度)可以是等间隔的,也可以是不均等的。另外,支承构件侧凸部62D(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也可以不是简单的矩形,也可以在角部设置R或倒角。
另外,也可以代替支承构件侧凸部62D而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的支承构件侧凹部62F形成于线圈体支承板80。在支承构件侧凹部62F形成于线圈体支承板80的结构中,能够支承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的线圈体32。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42所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结构相同。图42示出了从径向内侧观察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14的图。如该图所示,第一支承构件62在线圈体32的线圈16的轴向一侧的线圈端部38的轴向一端附近,一部分从在径向上重叠或不重叠的位置82A,配置于定子芯部26的相反侧(轴向一侧)。即,第一支承构件62配置在图42中的D1所示的范围内。另外,第二支承构件64在线圈体32的线圈16的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部38的轴向另一端附近,一部分从在径向上重叠或不重叠的位置82B,配置于定子芯部26的相反侧(轴向另一侧)。即,第二支承构件64配置在图42中的D2所示的范围内。另外,在D3所示的范围内配置有定子芯部26。
在此,以上说明的结构也可以说是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配置在与线圈体32的线圈16中的铅垂部36在径向上不重叠的位置的结构。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配置在与线圈体32的线圈16中的铅垂部36在径向上不重叠的位置。除此之外,线圈体支承构件60(第一支承构件62和第二支承构件64)由作为非磁性材料的树脂形成。由此,能够抑制磁体18的轴向端部的磁通朝向线圈体支承构件60侧。即,能够抑制磁体18的轴向端部的磁通成为漏磁通。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动机的输出降低等。
另外,通过由树脂形成线圈体支承构件60,与由金属形成线圈体支承构件60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电动机的重量的增加。另外,也可以在构成线圈体支承构件60的树脂中添加玻璃纤维等加强填料。另外,线圈体支承构件60也可以由橡胶或陶瓷、以纸或木为基材的成形材料等形成。
(第十三实施方式、第十四实施方式和第十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88、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0和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2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电动机88、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0和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2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43、图44和图45所示,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88、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0和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2中,传感器84安装于第一支承构件62。传感器84包括形成为矩形块状的传感器主体部84A和从传感器主体部84A突出的传感器配线部84B。另外,作为一例,传感器84是在对转子12的旋转进行检测时使用的磁性传感器、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等。
如图43所示,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88中,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径向内侧的面。由此,在传感器84为磁性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传感器84高精度地检测转子12的磁体18的磁性。
如图44所示,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0中,在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另一方的端部和径向内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供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配置在内部的传感器配置凹部62K。而且,一个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以配置在形成于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轴向另一方的端部的传感器配置凹部62K内的状态固定于支承构件主体62A。另外,另一个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以配置在形成于第一支承构件62的支承构件主体62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传感器配置凹部62K内的状态固定于支承构件主体62A。在此,另一个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与线圈体32接近地配置。因此,在另一个传感器84为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线圈体32的温度。
如图45所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2的第一支承构件62包括从支承构件侧凸部62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传感器安装部62L。在该传感器安装部62L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供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配置在内部的传感器配置凹部62K。而且,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以配置在形成于传感器安装部62L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传感器配置凹部62K内的状态固定于传感器安装部62L。在此,传感器84的传感器主体部84A与转子12的磁体18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接近地配置。因此,在传感器84为磁性传感器时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电动机92中,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88的结构相比,能够通过传感器84更高精度地检测转子12的磁体18的磁性。
(关于用于卷绕线圈体32的结构和制造方法)
接着,对用于卷绕线圈体32的结构和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46示意性地示出了卷绕前的线圈体32。另外,该线圈体32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的线圈体32的结构相同。另外,在图46中,省略了线圈16或接线图案部40等的图示。
在此,线圈体32通过将带构件34沿周向卷绕多圈而构成。因此,带构件34的构成第二圈的部分的周向上的长度比带构件34的构成第一圈的部分的周向上的长度长。另外,带构件34的构成第三圈的部分的周向上的长度比带构件34的构成第二圈的部分的周向上的长度长。即,带构件34的构成第N圈的部分的周向上的长度比带构件34的构成第(N-1)圈的部分的周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如图47所示,在带构件34的构成第二圈的部分形成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上的间隔P2设定得比在带构件34的构成第一圈的部分形成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上的间隔P1大。另外,在带构件34的构成第三圈的部分形成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上的间隔P3设定得比在带构件34的构成第二圈的部分形成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上的间隔P2大。即,在带构件34的构成第N圈的部分形成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上的间隔PN设定得比在带构件34的构成第(N-1)圈的部分形成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上的间隔P(N-1)大。由此,如图48所示,在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沿周向卷绕了多圈的状态下,各圈(各层)的多个线圈体侧凹部34D的周向位置一致。
如图49所示,以上说明的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使用夹具94进行卷绕。夹具94构成为包括:一对轴部96,上述一对轴部9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并且配置在同轴上;以及一对辊98,上述一对辊98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分别固定于一对轴部96。一对辊98形成为圆柱状,并且设定为彼此相同的外径尺寸。在配置于轴向一侧的辊98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固定有从该辊98的径向外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六个销100。另外,在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辊98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固定有从该辊98的径向外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六个销100。这些销100形成为以径向为轴向的圆柱状。
然后,首先,在使一对辊98在轴向上接触的状态下使两者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接着,使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一个端部以沿着一对辊98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并且使固定于一对辊98的各个销100与形成于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一方端部的线圈体侧凹部34D卡合。接着,使一对辊98旋转。由此,如图50所示,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卷绕成规定的层。另外,将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的规定部位粘接或铆接,并且通过铆钉、夹子等进行固定。由此,能够保持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卷绕成环状的状态。接着,如图51所示,通过使一对辊98彼此沿轴向分离,将线圈体32(带构件34)从夹具94拆下。经过以上工序来制造线圈体32。
另外,在线圈体侧凹部34D在一周之中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其间距角度(周向上的间隔)可以是恒定(等分)的,也可以是不均等的。另外,在将线圈体32的带构件34卷绕多圈的情况下,带构件34可以在周向上连续,也可以分割。将带构件34的周向上的分割数量任意地设定即可,可以是1周,也可以是2周、n周。另外,带构件34的周向上的分割间隔可以是均等分割,也可以是不均等分割(例如2周+3周等)。另外,在沿带构件34的周向分割成多个的情况下,在卷绕了一个带构件34之后,使另一个带构件34的线圈体侧凹部34D与销100卡合并使辊98转动,由此能够将带构件34以拼接的方式重叠。另外,在形成于带构件34的线圈体侧凹部34D例如为圆形的开口的结构中,通过将销100设为可动式,能够将线圈体32(卷绕状态的带构件34)从夹具94拆下。作为将销100设为可动式的示例,可以列举出使销100能够从辊98装拆的结构、或使销100埋没在辊98内的结构。在此,在销100与线圈体侧凹部34D卡合的结构中,如图52所示,销100的周向上的尺寸设定为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小即可。由此,能够容易地在辊98的旋转中使销100与线圈体侧凹部34D卡合。
另外,在如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的线圈体32(参照图23)那样包括线圈体侧凸部34F的结构中,如图53所示,只要使用在辊98上形成有与线圈体侧凸部34F卡合的夹具侧凹部98A的结构的夹具102即可。使用该夹具102,通过经过与以上说明的工序相同的工序,能够制造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68的线圈体32。
(第十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图54和图55示意性地示出了构成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一部分的线圈体32。如这些图所示,线圈体32由卷绕成环状的多个带构件34构成。另外,卷绕成环状的多个带构件34可以在径向上成为单一的层,也可以在径向上成为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体32由四个带构件34构成。另外,四个带构件34的内外径彼此不同。而且,通过将一个带构件34配置在另一个带构件34的径向内侧,形成在径向上为四层的线圈体32。这样,通过卷绕成环状的多个带构件34,也能够形成线圈体32。另外,在图54和图55中,省略了线圈16或线圈体侧凹部34D等的图示。
(第十七实施方式和第十八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4和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6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4和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6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如图56所示,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4的定子14构成为包括相对于定子芯部26配置在径向内侧的线圈体32和相对于定子芯部26配置在径向外侧的线圈体3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4的转子12包括相对于径向内侧的线圈体32配置在径向内侧的磁体18和相对于径向外侧的线圈体32配置在径向外侧的磁体18。
如图57所示,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6的转子12包括固定于转子芯部24的第二圆筒部24B的内周面的磁体18和固定于转子芯部24的第二圆筒部24B的外周面的磁体18。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6的定子14包括:与固定于第二圆筒部24B的内周面的磁体18相对地配置的定子芯部26和线圈体32;以及与固定于第二圆筒部24B的外周面的磁体18相对地配置的定子芯部26和线圈体32。
如以上说明的电动机104、106那样,构成定子14的线圈体32的数量、配置、转子12的磁体18的配置、定子芯部26的数量等考虑电动机所要求的输出特性和体格等适当设定即可。
以上,对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除了上述以外,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全部或一部分能够彼此组合。
例如,示出了通过星形接线将带构件34上的多个线圈16接线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通过三角形接线进行接线。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配线图案40在带构件34的一周和其他周不同的图案。另外,卡合构件主体62A也可以不是360°连续的环状,还可以是其一部分被切除的环状(C型等)。另外,线圈体支承构件(卡合构件)60或各卡合部(第一卡合部~第四卡合部)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仅位于定子芯部26的轴向一端或另一端。另外,电动机10等的极数、线圈数、相数以及线圈的串联数、并联数等根据电动机10等的用途适当选择即可。另外,电动机10等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发电机。另外,电动机10等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转子12配置在定子14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型的无刷电动机。另外,本公开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包括线圈体32而构成的转子。
以上,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除了上述以外,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另外,虽然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而在它们中包含仅一个要素、其以上或其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枢,所述电枢(14)包括:
电枢芯部(26),所述电枢芯部使用软磁性材料并形成为圆筒状;
线圈体(32),所述线圈体沿所述电枢芯部配置,并且所述线圈体具有带构件(34)、线圈(16)及第一卡合部(34D、34F),所述带构件使用绝缘性的材料并形成为带状,并且沿周向卷绕成环状,所述线圈使用导电性的材料并形成在所述带构件上,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带构件;以及
卡合构件(60),所述卡合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枢芯部与所述线圈体之间并且安装于所述电枢芯部,具有第二卡合部(62D、62F),所述第二卡合部通过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来进行所述线圈体相对于所述电枢芯部的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构件具有卷绕成环状的带构件主体(34E),
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带构件主体的凹部,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卡合构件主体(62A),
所述第二卡合部是从所述卡合构件主体突出的凸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构件具有卷绕成环状的带构件主体,
所述第一卡合部是从所述带构件主体突出的凸部,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卡合构件主体,
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卡合构件主体的凹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第三卡合部(62E、62H、62J),并且所述电枢芯部具有第四卡合部(26A、26C、26D、70A、70B),所述第四卡合部通过与所述第三卡合部卡合来进行所述卡合构件相对于所述电枢芯部的定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卡合构件主体,
所述第三卡合部是从所述卡合构件主体突出的凸部,
所述电枢芯部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电枢芯部主体,
所述第四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电枢芯部主体的凹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卡合构件主体,
所述第三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卡合构件主体的凹部,
所述电枢芯部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电枢芯部主体,
所述第四卡合部是从所述电枢芯部主体突出的凸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卡合构件主体,
所述第三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卡合构件主体的台阶部分,
所述电枢芯部具有所述电枢芯部主体,所述电枢芯部主体通过将形成为板状的芯部构成板(70)沿周向卷绕成环状且沿轴向层叠多个而形成为圆筒状,
所述第四卡合部是形成在所述电枢芯部主体与所述芯部构成板的端部之间的台阶部分。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卡合构件主体,
所述第三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卡合构件主体的凹部,
所述电枢芯部具有通过将多个芯部构成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为圆筒状的所述电枢芯部主体,
所述第四卡合部是以相对于所述电枢芯部主体向所述卡合构件侧突出的方式弯折的所述芯部构成板的端部。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芯部通过将芯部构成板沿轴向层叠多个而形成为圆筒状,
一部分的所述芯部构成板成为所述卡合构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轴向的中央部分为铅垂部(36),并且所述线圈的轴向的两端部为线圈端部(38),
所述线圈体沿着所述定子芯部的径向内侧或外侧的面配置,
所述卡合构件使用非磁性材料形成,并且沿着所述定子芯部的轴向端面配置,并且配置在与所述铅垂部在径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体与所述电枢芯部之间设置有绝缘体(28),
所述卡合构件和所述绝缘体一体地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构件上安装有传感器(84)。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构件以在径向上成为多层的方式沿周向卷绕多圈,
所述第一卡合部在所述带构件的各层中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多个,
设置于一个层的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周向上的间隔设定得宽于在配置于比一个层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其他层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周向上的间隔,由此设置于一个层的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周向位置和设置于其他层的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周向位置成为相同的位置。
14.一种旋转电机(10、66、68、72、74、76、78、88、90、92、104、106),包括:
构成为包含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的定子(14)和转子(12)中的一方;以及
具有与所述线圈体沿径向相对地配置的磁体(18)的定子和转子中的另一方。
CN202280075797.4A 2021-11-18 2022-08-19 电枢和旋转电机 Pending CN1182353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8164 2021-1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35314A true CN118235314A (zh) 2024-06-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75585B (zh) 旋转电机
EP0818870B1 (en) Reluctance motor having magnetic poles formed by laminating steel plates i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US4788465A (en) Armature for DC motor
JP6328319B2 (ja) 電機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08463939B (zh)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无刷电动机以及无刷电动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6589624B2 (ja) モータ
US9887608B2 (en) Rotor, stator and motor
JP2006191789A (ja) モータ
JP2003259571A (ja) 回転電機
CN108258854B (zh) 马达
JP7293371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2005151785A (ja) リング状の電機子コイルを有する同期発電機
CN107078620B (zh) 电动机、电动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电动机的控制装置
WO2023047760A1 (ja)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CN118235314A (zh) 电枢和旋转电机
WO2023089890A1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EP297811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stator permanent magnet demagnetization during vacuum pressure impregnation
CN110247492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组装体及旋转电机
WO2024024207A1 (ja) コイル体、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TWI662769B (zh) 電動機及電動機的製造方法
US10170970B2 (en) Stepper motor
WO2022264588A1 (ja) モータ
WO2022065345A1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WO2023119853A1 (ja) コイル体、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WO2023145201A1 (ja) コイル体、電気子及び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