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19789A -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19789A
CN118219789A CN202410236835.0A CN202410236835A CN118219789A CN 118219789 A CN118219789 A CN 118219789A CN 202410236835 A CN202410236835 A CN 202410236835A CN 118219789 A CN118219789 A CN 118219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heating
refractive index
laminated glass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368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贵才
陈兴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368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197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8219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197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车窗玻璃包括夹层玻璃和增透层,夹层玻璃设有加热区和信息采集区,且信息采集区位于加热区的内部;夹层玻璃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增透层设于夹层玻璃的内表面,沿夹层玻璃的厚度方向,增透层在内表面的投影完全覆盖信息采集区;加热区包括多个加热线,多个加热线设置于夹层玻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多个加热线位于夹层玻璃的两端之间且沿纵向延伸;加热线的直径为0.021mm‑0.03mm,且相邻的两个加热线的间距为2.1mm‑3.5mm。本发明提供的车窗玻璃的加热线既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又不会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阻挡。

Description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背景技术
激光雷达也称LiDAR,是一种基于非接触式激光测距技术的传感器,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及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目前市面上量产的车型通常采用机械式激光雷达,机械式激光雷达是将激光雷达外置,放于车顶、前大灯、前格栅或车顶前钣金等位置。但激光雷达外置的方案存在LiDAR体积、重量大,容易受雨雪、碎石、风的影响等缺点。
因此,现有技术多采用激光雷达内置(即将LiDAR放在前风挡玻璃内侧)的方案。固态激光雷达体积、重量可以大幅缩小,也不会受雨雪、碎石、风的影响。但是由于固态激光雷达是设置在前风挡玻璃内侧,前风挡玻璃会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一定的阻挡作用。另外,前风挡玻璃上有时会蒙上霜、雾等,为了去除前风挡玻璃上的霜、雾,在前风挡玻璃内通常会嵌入一层加热线,加热线是金属材质,通常为钨丝,金属材质的加热线会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一定程度的遮挡甚至屏蔽。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既能加热起到除霜除雾的效果,又不会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阻挡的车窗玻璃及车辆。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窗玻璃,所述车窗玻璃包括夹层玻璃和增透层,所述夹层玻璃设有加热区和信息采集区,且所述信息采集区位于所述加热区的内部;
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增透层设于所述夹层玻璃的内表面,沿所述夹层玻璃的厚度方向,所述增透层在所述内表面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信息采集区;
所述加热区包括多个加热线,所述多个加热线设置于所述夹层玻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所述多个加热线位于所述夹层玻璃的两端之间且沿纵向延伸;
所述加热线的直径为0.021mm-0.03mm,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加热线的间距为2.1mm-3.5mm。
由于信息采集区位于加热区的内部,这样能够对信息采集区进行加热以进行除霜除雾,从而避免信息采集区处的霜雾对激光学信号的发射及接收造成干扰。由于加热线的直径为0.021mm-0.03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的间距为2.1mm-3.5mm,加热线的丝直径和丝间距均在合理的区间,不会因为加热线的直径过小或加热线的间距过大,从而不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也不会因为加热线的直径过大或加热线的间距过小,从而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的阻挡,因此既能保证加热线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又能保证加热线不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的阻挡。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层叠设置的外玻璃板、中间层以及内玻璃板,所述中间层夹设于所述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之间;
所述外玻璃板背离所述中间层的一侧为外表面,所述内玻璃板背离所述中间层的一侧为内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加热线设于所述外玻璃板与所述中间层之间;和/或
所述多个加热线设于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内玻璃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线的加热功率为10W-14W。
如果加热线的加热功率过小,那么加热线将不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如果加热线的加热功率过大,那么过高的加热功率会导致透射波前老化,进而影响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将加热线的加热功率设定在10W-14W,既能保证加热线起到除霜除雾的效果,又能保证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线的加热温度为40℃-65℃。
如果加热线的加热温度过小,那么加热线将不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如果加热线的加热温度过大,那么过高的加热温度会导致透射波前老化,进而影响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将加热线的加热温度设定在40℃-65℃,既能保证加热线起到除霜除雾的效果,又能保证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玻璃对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记为T1,所述信息采集区对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记为T2,T2-T1≥4%。
通过在夹层玻璃的内表面102设置增透层2,可以提高车窗玻璃0对入射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范围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从而满足激光雷达对汽车玻璃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增透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高折射率层和多个低折射率层,每两层相邻的所述高折射率层之间层叠有一层所述低折射率层,且每两层相邻的所述低折射率层之间层叠有一层所述高折射率层,其中,与所述内表面直接接触的为所述高折射率层。
通过设置依次交替层叠设置的多个高折射率层与多个低折射率层,可以较好地减少激光的反射率以此增加激光的透过率。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的差值≥0.3。
进一步地,所述外玻璃板和所述内玻璃板中的至少一个在850nm-1550nm波长范围内具有至少91%的透过率。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线为钨丝或者铜丝。
进一步地,车窗玻璃的信息采集区的探测概率为90%-92.9%。
本发明的车窗玻璃的信息采集区的探测概率为90%-92.9%,大于等于90%,满足车辆实况下的测距能力要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光学传感器组件、以及如上述的车窗玻璃,所述车身内部具有容置空间,所述车窗玻璃装设于所述车身,所述光学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对应所述信息采集区。
由于本发明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窗玻璃,车窗玻璃中加热线的直径为0.021mm-0.03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的间距为2.1mm-3.5mm,加热线的丝直径和丝间距均在合理的区间,不会因为加热线的直径过小或加热线的间距过大,从而不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也不会因为加热线的直径过大或加热线的间距过小,从而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的阻挡,因此本发明的车辆既能保证加热线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又能保证加热线不对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的阻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加热丝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增透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车窗玻璃-0、夹层玻璃-1、外表面-101、内表面-102、加热区-11、信息采集区-12、加热线-13、外玻璃板-14、内玻璃板-15、中间层-16、增透层-2、高折射率层-21、低折射率层-22、车辆-3、车身-31、容置空间-311、光学传感器组件-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加热丝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车窗玻璃的增透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窗玻璃0,车窗玻璃0包括夹层玻璃1和增透层2,夹层玻璃1设有加热区11和信息采集区12,且信息采集区12位于加热区11的内部。夹层玻璃1包括外表面101和内表面102,增透层2设于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沿夹层玻璃1的厚度方向,增透层2在内表面102的投影完全覆盖信息采集区12。加热区11包括多个加热线13,多个加热线13设置于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和外表面101之间,多个加热线13位于夹层玻璃1的两端之间且沿纵向延伸。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1mm-0.03mm,且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为2.1mm-3.5mm。本发明中,信息采集区12为光学传感器在夹层玻璃1上的信号传输区域。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中,将加热线13的直径记为d,d为0.021mm-0.03mm。将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记为w,w为2.1mm-3.5mm。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光学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达、近红外相机等。信息采集区12是一个区域,其形状不限,例如可以为方形、圆形等。
如图1-5所示,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1mm-0.03mm,优选为0.023mm-0.027mm。加热线13的直径具体可以为0.021mm、0.022mm、0.023mm、0.024mm、0.025mm、0.026mm、0.027mm、0.028mm、0.029mm、0.03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为2.1mm-3.5mm,优选为2.5mm-3.1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具体可以为2.1mm、2.3mm、2.5mm、2.7mm、2.9mm、3.1mm、3.3mm、3.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1mm-0.03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为2.1mm-3.5mm,加热线13的丝直径和丝间距均在合理的区间,不会因为加热线13的直径过小或加热线13的间距过大,从而不能对车窗玻璃0的加热区11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也不会因为加热线13的直径过大或加热线13的间距过小,从而对光学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的信号产生较大的阻挡,因此既能保证加热线13对车窗玻璃0的加热区11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又能保证加热线13不对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产生较大的阻挡。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采集区12位于加热区11的内部,这样加热线13能够对信息采集区12除雾除霜,避免信息采集区12的霜、雾对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传输造成干扰。如此,加热线13不仅能够实现对信息采集区12的加热以除霜除雾,也能够避免加热线13对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传输产生较大的阻挡。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设置增透层2,可以减少车窗玻璃0对850nm-1550nm波长范围的光线的反射,提高夹层玻璃1上信息采集区域12对850nm-1550nm波长范围的光线的透过率。需要说明的是,增透层2在内表面102的投影完全覆盖信息采集区12,可以是增透层2在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上的正投影与信息采集区12相重合;也可以是增透层2在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信息采集区12。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车窗玻璃0中,增透层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例如可以是梯形、方形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层玻璃1包括层叠设置的外玻璃板14、中间层16以及内玻璃板15,中间层16夹设于外玻璃板14与内玻璃板15之间,内玻璃板15相较于外玻璃板14更靠近车身内部,外玻璃板14背离中间层16的一侧为外表面101,内玻璃板15背离中间层16的一侧为内表面102。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采集区12是车窗玻璃0中的夹层玻璃1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夹层玻璃1的外玻璃板14、中间层16、以及内玻璃板15的一部分设置信息采集区12,用于供激光雷达发射和接收的光学信号透过。信息采集区12的面积只需要供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通过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夹层玻璃1可以呈平直板状,或者夹层玻璃1也可以呈曲面或弧面状。夹层玻璃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前述描述的形状,其可以是满足车窗玻璃0使用要求的任何形状。本申请不对夹层玻璃1的形状做严格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该车窗玻璃0可以用作车辆的前挡风玻璃。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玻璃板14和内玻璃板15中的至少一个在850nm-1550nm波长范围内具有至少91%的透过率,可以选用超白浮法玻璃。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玻璃板14和内玻璃板15均为超白浮法玻璃,选用超白浮法玻璃有利于提高车窗玻璃0对激光雷达发射和接收的905nm、940nm或1550nm波长红外线的透过率。另外,外玻璃板14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内玻璃板15的厚度,这是由于外玻璃板14需要较高的应对来自外部障碍的耐久性和耐冲击性,所以外玻璃板14优选厚玻璃;而为了降低内玻璃板15对红外线的吸收,内玻璃板15的厚度相对较小,为满足玻璃强度的要求,可以对内玻璃板15进行钢化以提高强度,使其在强度足够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红外线的吸收,同时尽量满足轻量化要求,减小内、外玻璃板的合计厚度。
本实施方式中,中间层16为热塑性聚合物层,用于粘接外玻璃板14和内玻璃板15以形成夹层结构。中间层16的材料可以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烯烃(PO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PU)等,优选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选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可有效抑制噪音的传播,使夹层玻璃1起到隔音的效果。另外,中间层16可以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可以举例有双层结构、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结构等。
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加热线13设于外玻璃板14与中间层16之间;和/或多个加热线13设于中间层16与内玻璃板15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13呈丝状,其横截面可以为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可以如图2所示,只在外玻璃板14与中间层16之间设置加热线13,加热线13排列有多个,多个加热线13之间间隔一定间隙且相互平行。也可以如图3所示,只在中间层16与内玻璃板15之间设置加热线13,加热线13排列有多个,多个加热线13之间间隔一定间隙且相互平行。另外,多个加热线也可以在外玻璃板14与中间层16之间、以及中间层16与内玻璃板15之间均设置加热线13(图中未示出),加热线13排列有多个,多个加热线13之间间隔一定间隙且相互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加热线嵌入中间层16,加热线13排列有多个,多个加热线13之间间隔一定间隙且相互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13可以选用钨丝和铜丝等金属丝;但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线13也可以选用印刷银浆线。另外,图1和图4中虽然示出了加热线13呈直线状,但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线1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呈非直线状,例如正弦曲线、同向折型曲线等。
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13的加热功率为10W-14W,具体可以为10W、11W、12W、13W、14W。如果加热线13的加热功率过小,那么加热线13将不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如果加热线13的加热功率过大,那么过高的加热功率会导致加热丝13产生较高的温度,即导致加热丝13产生的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辐射能量,有可能影响干扰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进而影响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将加热线13的加热功率设定在10W-14W,既能保证加热线13起到除霜除雾的效果,又能保证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的正常透过。
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13的加热温度为40℃-65℃,具体可以为40℃、45℃、50℃、55℃、60℃、65℃。如果加热线13的加热温度过小,那么加热线13将不能起到较好的除霜除雾效果;如果加热线13的加热温度过大,那么过高的加热温度会导致加热丝13产生的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辐射能量,有可能影响干扰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进而影响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将加热线13的加热温度设定在40℃-65℃,既能保证加热线13起到除霜除雾的效果,又能保证激光雷达的信号的正常透过。
请再次参阅图5,增透层2可以通过减少光的反射率来增加激光雷达的光学信号的透过率。增透层2可以通过磁控溅射直接沉积到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可以采用连续式立式镀膜机、圆筒直立式镀膜机或卧式镀膜机,具体的,采用连续式立式镀膜机。增透层2还可以通过涂布等方式形成,增透层2也可以通过基片粘贴在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上。具体地,增透层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多个高折射率层21与多个低折射率层22,多个高折射率层21与多个低折射率层22依次交替层叠设置,高折射率层21的折射率大于低折射率层22的折射率,增透层2中靠近内玻璃板15的为高折射率层21。也就是说,每两层相邻的高折射率层21之间层叠有一层低折射率层22,且每两层相邻的低折射率层22之间层叠有一层高折射率层21,增透层2中与内玻璃板15接触的为高折射率层21。通过设置依次交替层叠设置的多个高折射率层21与多个低折射率层22,光线在多个高折射率层21与低折射率层22的接触界面形成反射,多次反射实现表面减反射消光,从而增加光线的透过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层玻璃1(未设增透层2)对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记为T1,信息采集区12对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记为T2,T2-T1≥4%。进一步地,T2-T1≥5%;更进一步地,T2-T1≥6%、T2-T1≥7%。本发明通过在夹层玻璃1的内表面102设置增透层2,可以提高车窗玻璃0对入射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范围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从而满足激光雷达对汽车玻璃的要求。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高折射率层21的折射率与低折射率层22的折射率的差值大于等于0.3,进一步可大于等于0.4、大于等于0.5、大于等于0.6、大于等于0.7、大于等于0.75、大于等于0.8、大于等于0.85、大于等于0.9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高折射率层21的折射率可以为1.9-3.5,低折射率层22的折射率可以为1.4-1.9。具体的,高折射率层21的材质可以包括Si、NbOx(铌的氧化物)、SiNx(硅的氮化物)、ZrOx(锆的氧化物)、TiOx(钛的氧化物)、TiNx(钛的氮化物)、MoOx(钼的氧化物)、TaOx(钽的氧化物)、HfOx(铪的氧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具体的,低折射率层22的材质包括SiOx(硅的氧化物)、MgFx(镁的氟化物)、AlOx(铝的氧化物)、WOx(钨的氧化物)、YFx(钇的氟化物)、BaFx(钡的氟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不同组叠层中的高折射率层21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选用相同材料,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优化每片产品的生产时间。同样的,位于不同组叠层中的低折射率层22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选用相同材料,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优化每片产品的生产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窗玻璃0对380nm-780nm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70%,以使车窗玻璃0的透光程度可满足正常驾驶需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加热区11中的加热线13加热车窗玻璃0表面的除霜除雾能力的评价方法如下:对于已覆盖满冰霜的车窗玻璃0的信息采集区12,加热试验开始后20min,至少应将信息采集区12的80%面积的霜雾除净;加热试验开始后30min,至少应将信息采集区12的95%面积的霜雾除净;加热试验开始后40min,信息采集区12的100%面积恢复透明。
下述表格给出了不同丝直径、丝间距、加热温度、有无增透层时,本发明提供的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及除霜除雾效果的实验结果。其中,探测概率(POD,Potential ofDistance)用来表征激光雷达信号在穿过车窗玻璃0时的探测能力,探测概率是光学传感器组件探测到目标的可能性度量,是光学传感器组件探测到目标的定量评价指标。探测概率与光学传感器组件灵敏度、探测距离、探测时间、大气透明度、照明条件、目标特点等因素有关。在POD≥90%时,才能达到车辆实况下的测距能力要求。
表1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实施例1-10中,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1mm-0.03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为2.1mm-3.5mm,且有增透层2,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均在90%以上,满足车辆的测距要求。在实施例1-10中,加热线13的直径越小,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越大,例如在实施例7和8中,加热线13的丝间距相同,均为2.1mm,在加热线的直径由0.021mm增加到0.03mm时,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由90.9%减小到90.0%。在实施例1-10中,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越大,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越大,例如在实施例1-4中,加热线13的直径相同,均为0.027mm,在加热线13的间距由2.1mm逐渐增加到3.5mm时,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由90.1%逐渐增加到92.9。且从实施例1-10可以看出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为90%-92.9%。另外,在实施例1-10中,在加热线13的加热温度为40℃-65℃时,车窗玻璃0的除霜除雾效果良好。
由上述表格还可以看出,在对比例7中,在无增透层2时,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在90%以下,无法满足车辆的测距要求。在对比例3和对比例5中,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0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为2.1mm-3.5mm,且有增透层2,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均在90%以上,但车窗玻璃0的除霜除雾效果不能满足要求。在对比例4和对比例6中,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31mm,相邻的两个加热线13的间距为2.1mm-3.5mm,且有增透层2,车窗玻璃0的除霜除雾效果满足要求,但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均在90%以下,无法满足车辆的测距要求。在对比例1中,加热线13的丝间距为2.0mm,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7mm,且有增透层2,车窗玻璃0的除霜除雾效果满足要求,但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在90%以下,无法满足车辆的测距要求。在对比例2中,加热线13的丝间距为3.6mm,加热线13的直径为0.027mm,且有增透层2,车窗玻璃0的探测概率POD在90%以上,满足车辆的测距要求,但车窗玻璃0的除霜除雾效果不能满足要求。在对比例2、对比例3及对比例5中,在加热线13的加热温度小于40℃时,车窗玻璃0的除霜除雾效果不能满足要求。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3,包括车身31、光学传感器组件32、以及如上所述的车窗玻璃0。车身31内部具有容置空间311,车窗玻璃0构成车辆3的前挡风玻璃而装设于车身31,光学传感器组件32设于容置空间311内且对应车窗玻璃0的信息采集区12。车窗玻璃0的装车角度θ优选为20°-30°,光学传感器组件32发出的光线的波长优选为905nm、940nm或1550nm,由此车窗玻璃0可以获得较好的探测概率。
光学传感器组件32包括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包括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及控制模块,发射模块用于发射激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由被测物漫反射回的回波激光,控制模块与发射模块及接收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控制发射模块的激光发射及接收模块的回波激光的接收。光学传感器组件32可以是一体式,也可以是分体式。一体式的光学传感器组件32可以安装于车身31。分体式的光学传感器组件32可以将发射模块、控制模块、及接收模块分离设置于车身31。光学传感器组件32还可以包括扫描模块,扫描模块用于反射由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并将由被测物漫反射回的回波激光反射回接收模块。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这些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然,本说明书的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玻璃包括夹层玻璃和增透层,所述夹层玻璃设有加热区和信息采集区,且所述信息采集区位于所述加热区的内部;
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增透层设于所述夹层玻璃的内表面,沿所述夹层玻璃的厚度方向,所述增透层在所述内表面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信息采集区;
所述加热区包括多个加热线,所述多个加热线设置于所述夹层玻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所述多个加热线位于所述夹层玻璃的两端之间且沿纵向延伸;
所述加热线的直径为0.021mm-0.03mm,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加热线的间距为2.1mm-3.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层叠设置的外玻璃板、中间层以及内玻璃板,所述中间层夹设于所述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之间;
所述外玻璃板背离所述中间层的一侧为外表面,所述内玻璃板背离所述中间层的一侧为内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热线设于所述外玻璃板与所述中间层之间;和/或
所述多个加热线设于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内玻璃板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的加热功率为10W-14W。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的加热温度为40℃-6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玻璃对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记为T1,所述信息采集区对以60°-70°的入射角入射的波长为850nm-1550nm的光线的透过率记为T2,T2-T1≥4%。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透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高折射率层和多个低折射率层,每两层相邻的所述高折射率层之间层叠有一层所述低折射率层,且每两层相邻的所述低折射率层之间层叠有一层所述高折射率层,其中,与所述内表面直接接触的为所述高折射率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与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的差值≥0.3。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玻璃板和所述内玻璃板中的至少一个在850-1550nm波长范围内具有至少91%的透过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为钨丝或者铜丝。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光学传感器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窗玻璃,所述车身内部具有容置空间,所述车窗玻璃装设于所述车身,所述光学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对应所述信息采集区。
CN202410236835.0A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Pending CN1182197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36835.0A CN118219789A (zh)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36835.0A CN118219789A (zh)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19789A true CN118219789A (zh) 2024-06-21

Family

ID=91509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36835.0A Pending CN118219789A (zh)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197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44830B2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CN111409314B (zh) 一种汽车夹层玻璃
CN111761894B (zh) 一种局部高红外线透过的电加热前挡玻璃
ES2254115T3 (es) Acristalamiento estratificado que refleja los rayos del sol y los rayos termicos.
KR101676233B1 (ko) 열 복사선을 반사하는 코팅을 갖는 시트
US20090237782A1 (en) Near Infrared Ray Reflective Substrate And Near Infrared Ray Reflective Laminated Glass Employing That Substrate, Near Infrared Ray Reflective Double Layer Glass
JP2007148330A (ja) 近赤外線反射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近赤外線反射合わせガラス
JP6682618B2 (ja) Low‐Eコーティングおよび容量性切換領域を有するパネルを含むパネル装置
JP2021533069A (ja) 光学機器を備えるグレイジング
JP2015071419A (ja) 車両用グレージング、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使用
RU2719054C1 (ru) Оконное стекло с емкостным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ым участком для бесконтакт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функцией
US6768099B1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a parameter associated with the state of a vehicle, especially an automobile
JP7473563B2 (ja) 反射防止ユニットを備える自動車用LiDARアセンブリ
JP7202451B2 (ja) トランスポンダーを有する乗り物ウィンドウ
CN118219789A (zh) 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
CN109693519B (zh) 一种覆盖加热线的汽车后挡风玻璃结构
CN117769501A (zh) 用于驾驶员辅助系统的装置
CN114488360A (zh) 汽车挡风玻璃及汽车
EP3955702A1 (en) Windshield
JP2007145689A (ja) 近赤外線反射基板およびその基板を用いた近赤外線反射合わせガラス、近赤外線反射複層ガラス
CN117183496A (zh) 夹层玻璃及车辆
EP4361115A1 (en) Front windshield and automobile
US20240217314A1 (en) Front windshield and automobile
US20240230912A1 (en) Optical sensing systems
CN113253242B (zh) 一种安装在车载激光雷达上的视窗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