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59895A -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59895A
CN118159895A CN202280073194.0A CN202280073194A CN118159895A CN 118159895 A CN118159895 A CN 118159895A CN 202280073194 A CN202280073194 A CN 202280073194A CN 118159895 A CN118159895 A CN 118159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elastic
optical anti
connecting portion
connec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31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鲍朱鹏
彭书胜
郭利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59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598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防抖装置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图像传感器、驱动组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弹性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用于使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沿第二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层叠设置,驱动组件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配合,以驱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通过将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别设置在层叠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使得光学防抖装置能够对电子设备的抖动进行高效精准的补偿,且尺寸更小。

Description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0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1278481.9,发明名称为“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拍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具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摄像时,经常会因轻微抖动导致拍摄的照片会发虚、重影或模糊的情况,例如:人体在手持物体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抖动,在影像拍摄时人体往往处于移动状态,这些无规律的、非自主的抖动或运动震动会造成拍摄画面的模糊不清,用户体验感也差。因此,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需要具有自动对焦(Automatic Focus,简称AF)功能、光学防抖(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简称OIS)功能。
在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及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下,摄像模组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光学防抖装置能够对电子设备的抖动进行高效精准的补偿校正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更小尺寸的光学防抖装置,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为业界持续探索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防抖装置能够对电子设备的抖动进行高效精准的补偿校正的同时,还具有更小的尺寸,以满足摄像头模组的小型化设计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防抖装置,包括:图像传感器、驱动组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驱动组件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固定件和活动件,活动件与图像传感器固定连接,固定件和活动件配合用于带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弹性部用于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沿第一方向的相对移动,第一连接部与活动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层叠设置,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二弹性部连接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之间,第二弹性部用于实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之间沿第二方向的相对移动,第三连接部与固定件相对固定连接,第四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中设置第一弹性部,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通过在第二连接件中设置第二弹性部,使得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层叠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在驱动组件的固定件和活动件之间,实现驱动组件带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的传力机构,由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层叠设置,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弹性部负责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的弹性形变,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弹性部负责第二方向移动过程中的弹性形变,本申请能够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具有较长的力 臂,驱动组件的力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实现较大的力矩,从而实现图像传感器的高效精准的位置补偿校正。
若将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设置在同一块板状结构(或者同一平面)上,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长度必然受限,若要将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设置为足够长,必然需要将板状结构设置为足够大的面积,这样光学防抖装置和摄像头模组的尺寸就会非常大,不利于尺寸小型化的发展。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平板式结构,由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层叠设置,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尺寸(指的是平板式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面积)一定时,由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设置在两个层叠设置的不同的平面(或平板)上,通过使第一弹性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第二弹性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具有较大的设计空间能够最大化,从而力臂更长,输出的力矩更大,有利于将图像传感器移动至所需位置,以对电子设备的抖动进行高效精准的补偿校正。同时,当需要输出的力矩一定时,上述结构可以使得光学防抖装置的尺寸更小,从而满足摄像头模组对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连接关系为刚性连接,即当驱动组件驱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同步移动,二者之间无相对移动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第一弹性部的弹性形变的方向仅为第一方向,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弹性部不具有弹性形变的能力。本方案有利于防止图像传感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串扰,可以提升图像传感器移动的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连接关系为刚性连接,即当驱动组件驱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同步移动,二者之间无相对移动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第二弹性部的弹性形变的方向仅为第二方向,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弹性部不具有弹性形变的能力。本方案有利于防止图像传感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串扰,可以提升图像传感器移动的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构成的移动平面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平行(也可以理解为与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平行),或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在的平面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或成像面)平行。本方案有利于防止图像传感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过程中产生其它方向移动的串扰问题,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构成的移动平面相较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倾斜,会使得图像传感器产生旋转或摆动。因此本方案可以提升图像传感器移动的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外围,第三连接部位于第四连接部的外围。可以理解为,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件的中间区域,第四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件的中间区域,本实施方式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的边缘位置(第一连接部)与活动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的边缘位置(第三连接部)与固定件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驱动组件的连接处位于外围边缘位置,外围边缘位置的尺寸较中间区域大,因此可以提升固定连接可靠性。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同层设置,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同层设置,在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沿第二方向相对移动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小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光学防抖装置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外围,第四连接部位于第三连接部的外围。本方案中,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件的中间区域,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件 的中间区域,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外围区域(也可以为边缘位置)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的中间区域与活动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的中间区域与固定件固定连接。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固定连接的方案,同样可以实现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活动件和固定件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包括至少一条第一簧丝,第一簧丝包括与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相连的第二端及连接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主体,第一主体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均通过间隙间隔设置,第一主体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图像传感器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距离。通过将第一弹性部设置为簧丝,可以通过簧丝的弹性变形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使第一簧丝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导致的摩擦阻力以及摩擦损害,同时还可实现电信号依次经过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传输至第二连接部,避免电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短路;通过使第一主体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图像传感器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距离,可以在第一连接件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一定时,第一主体的尺寸实现最大化,使得第一弹性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力臂更长,以使第一弹性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弹性力更大,输出力矩也更大,驱动效率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簧丝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簧丝依次间隔排列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增加簧丝的数量,可以更好地分配电迹线的布置,假设第一簧丝的数量为一个,多条电迹线需要布置在同一第一簧丝上,则会导致第一簧丝的宽度增加,第一簧丝的弹性相应变小,则弹力也变小。通过增加第一簧丝的数量,可以更好地对电迹线进行布置,且可以减小第一簧丝的宽度,增大第一簧丝的形变能力,从而保证第一弹性部弹性变形的能力。通过使多条第一簧丝在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导致的摩擦阻力以及摩擦损害,同时还可实现电信号依次经过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传输至第二连接部,避免电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短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相较第一段弯折延伸,第一端为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端部,第二端为第二段远离的述第一段的端部,第一段沿第二方向延伸。通过将第一主体分为相互弯折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用于弹性变形,第二段用于固定,有利于延长第一簧丝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输出更大的力矩。假设第一主体只包括第一段,第一簧丝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力臂也就更短,输出的力矩也会相应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呈直条状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将第一弹性部设置为直条状,有利于保证弹力的方向的稳定性、保证力的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弹性部在第一方向上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两侧。通过使第一弹性部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弹性部对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两侧,使得第二连接件受力更加平衡,从而能够沿直线运动,有利于控制其移动距离,以将图像传感器精准调节至所需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的外边缘包括依次连接呈封闭框形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第一边和第二边相对设置,第三边和第四边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位于第一边的外围且与第一边之间通过间隙间隔设置,第二连接片位于第三边的外围且与第三边通过间隙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一弹性部位于第三边的外围且连接在第二连接片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另一个第一弹性部位于第四边的外 围且连接在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使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且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两侧,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同时受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作用力,从而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受力平衡的状态,运动轨迹不会发生歪斜,有利于对图像传感器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第一弹性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位置位于第三边上邻近第一边的位置,另一个第一弹性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位置位于第四边上邻近第二边的位置。通过使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对称设置,从而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作用力和第二连接片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作用力相互平衡,从而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倾斜和偏移,有利于对图像传感器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的区域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连接部和两个第一弹性部位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用于容纳光学件,光学件用于将入射光传送至图像传感器。通过在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设置第二区域,既为光学件提供了安装空间,同时为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提供了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学件为转光件,光学件用于将入射光反射至图像传感器。通过在光学防抖装置中设置转光件,转光件可用于改变光线的光路,使光线垂直射入图像传感器,有利于减小摄像头模组的尺寸。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中设置与图像传感器正对的第二区域,并将转光件容纳在第二区域,相比于将转光件设置于光学防抖装置外部的结构,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延伸部设置于第一边邻近第三边的位置,且与第一子弹性部连接;另一个第一延伸部设置于第二边邻近第四边的位置,且与第二子弹性部连接。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延伸部代替第二段,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为刚性连接,且第一连接主体在第二方向上长度最大化,以使第一连接件的力矩更大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部包围的区域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四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主体和第二延伸部,第二连接主体与第二连接部层叠设置且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主体位于第三区域,第二延伸部位于第四区域,部分第二弹性部位于第三区域,部分第二弹性部位于第四区域,第四区域与第二区域在层叠方向上相对设置。通过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四区域,且第四区域与第二区域在层叠方向对称设置,使得光线能够在第二连接区域背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射入图像传感器中;通过设置延伸部与第二弹性部连接,有利于延长第二弹性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输出更大的力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部包括至少一条第二簧丝,第二簧丝包括与第三连接部相连的第三端、与第四连接部相连的第四端及连接在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的第二主体,第二主体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均通过间隙间隔设置,第二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图像传感器在第一方向上的延伸的距离。通过将第二弹性部设置为簧丝,簧丝通过使第二主体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图形传感器在第一方向延伸的距离,可以第二连接件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一定时,第二主体的尺寸实现最大化,以使第二弹性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弹性力更大,输出力矩也更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第四段较第三段弯折延伸,第三端为第三段远离第四段的端部,第四端为第四段远离第三段的端部,第三段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弹性部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弹性部的第四段位于第三区域且连接至连接 主体远离延伸部的角落位置,另一个第二弹性部的第四段位于第四区域且连接至延伸部远离连接主体的一端。通过将第二主体分段设置,并使第三端和第四段相对弯折,且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第四段位于第二连接件的两个对角位置,既可以延长第三段的长度,从而延长第二弹性部的力臂,增大第二连接件在第二方向上的力矩,同时也能够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力的作用点处于对称位置,有利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部呈未封闭的框形结构,第三连接部包括缺口,在第一方向上,第四区域排布在缺口和第三区域之间。通过在第三连接部设计缺口,并使该缺口与第四区域连通,从而在有限的尺寸范围内,扩大了在第一方向上可用于容纳光学件的空间的尺寸,方便对光学件进行安装,且有利于光学防抖装置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围设透光区,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透光区的外围,第三连接部、第二弹性部和第四连接部位于透光区的外围,透光区用于容纳图像传感器。通过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中间区域设置透光区以容纳图像传感器,在为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提供通道的同时,还为图像传感器提供了安装空间,有减小实现光学防抖装置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围设透光区,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透光区的外围,第三连接部、第二弹性部和第四连接部位于透光区的外围,透光区用于容纳光学件,光学件设于图像传感器的入射光路上。通过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中间区域设置透光区以容纳光学元件,节省了光学件在光学防抖装置的安装空间,有利于光学防抖装置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围设透光区,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透光区的外围,第三连接部、第二弹性部和第四连接部位于透光区的外围,透光区内的空间为光学件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光路。通过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中间区域设置透光区,为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提供了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电迹线,第一电迹线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连接部依次电连接,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电迹线,第二电迹线使得第四连接部、第二弹性部和第三连接部依次电连接,第一连接部与图像传感器电连接,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电连接,第三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板电连接。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电迹线,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二电迹线,并使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电连接,并通过对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进行布置,达到了将图像传感器与外部电路进行电连接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子将图像传感器和外部电路之间的电连接的结构集成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不但能够用于固定件和活动件之间的连动机构,也具有相互串联的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构成图像传感器和外部电路之间的部分电连接路径,兼备机构方面的弹性连接及电连接两方面功能,有利于实现摄像头模组的小型化设计。而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本身为刚性板状结构,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设置在刚性板状结构上,有利于保证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的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及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线路层,第一电迹线设置于第一线路层;第二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线路层,第二电迹线设置于第二线路层,第一基板和二基板邻近设置且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设置为基板和线路层层叠的结构,基板可以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线路层可以用于布置 电迹线实现电连接,通过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邻近设置并固定连接,可以将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隔开,避免短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设有通孔,通孔连通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通孔内设导电结构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电连接。当第一基板和二基板邻近设置且固定连接时,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被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隔开,通过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开设通孔,并在通孔内设置导电结构,即可将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线路层,第一电迹线设置于第一线路层;第二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线路层,第二电迹线设置于第二线路层,第一线路层和二线路层邻近设置且固定连接。本方案中,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邻近设置并固定连接,无需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打孔即可将第一电迹线和第二电迹线电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活动件设有线圈,固定件设有磁性结构,磁性结构与线圈相对设置,线圈通电并与磁性结构配合,以驱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本方案中,磁性结构用于提供磁场,当向线圈中通入电流时,线圈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磁推力而驱动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通过控制线圈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即可控制图像传感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等,驱动方式简单,且易于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活动件包括驱动板和弯折部,线圈设置在驱动板上,弯折部连接至驱动板上一对相对设置的边缘位置,第一连接件和弯折部的远离驱动板的边缘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件与弯折部远离驱动板的边缘固定,既实现了活动件对第一连接件的驱动功能,同时弯折部将第一连接件与驱动部间隔开,避免了第一连接件与线圈接触影响线圈的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弯折部和驱动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固定件位于容纳空间中,第二连接件位于第一连接件背离固定件的一侧。本方案的层叠方向的布局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的厚度,且能够保证驱动组件提供的驱动力,提升驱动组件带动图像传感器移动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弯折部和驱动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第二连接件设置于容纳空间中,固定件位于驱动板背离第二连接件的一侧。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连接件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固定件位于驱动板板背离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同样可以达到使得光学防抖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的整体体积的目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模组支架、镜头组件和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述的光学防抖装置,镜头和光学防抖装置均安装在模组支架内。本方案中,通过在摄像头模组中应用第一方面实施方式的光学防抖装置,使得摄像头模组在抖动或震动环境下依然能够实现清晰成像的同时,还具有小型化的特点。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如第二方面任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头模组,处理器与摄像头模组电连接,处理器用于对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应用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头模组,使得电子设备具有更高质量的摄像功能以及更易于实现小型化,提升了用户体验,从而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摄像头模组沿A-A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光学防抖装置在B-B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6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6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2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在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摄像头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在C-C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3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3所示的活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23所示的第二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22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D-D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22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E-E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2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视机、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无线耳机、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眼镜、增强现实技术头盔、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眼镜及虚拟现实技术头盔等。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电子 设备1000包括壳体100、显示屏200、前置摄像组件300、后置摄像组件400、主板500、处理器600、存储器700以及电池800。显示屏200用于显示图像,显示屏200还可以集成触摸功能。显示屏200安装于壳体100。壳体100可以包括边框1001和后盖1002。显示屏200和后盖1002分别安装于边框1001的相背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空间中,定义显示屏200朝向的空间为电子设备1000的前方,后盖1002朝向的空间电子设备1000的后方。
一些实施例中,前置摄像组件300位于壳体100内侧且位于显示屏200下方。显示屏200设有前摄像孔2001,前置摄像组件300经前摄像孔2001采集电子设备1000前方的光线,以实现拍摄。前置摄像组件300可以包括后文实施例中描述的摄像头模组,也可以包括其他结构的摄像头模组。
一些实施例中,后盖1002设有至少一个后摄像孔1003。后置摄像组件400位于壳体100内侧,后置摄像组件400经至少一个后摄像孔1003采集电子设备1000后方的光线,以实现拍摄。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包括一个和多个两种情况,多个为两个以上,“以上”包括本数。后置摄像组件400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模组4001,例如可以包括标准摄像头模组、长焦摄像头模组、广角摄像头模组、超长焦摄像头模组、超广角摄像头模组中的一者或多者。示例性的,后置摄像组件400包括标准摄像头、广角摄像头及潜望式长焦摄像头。后置摄像组件400的摄像头模组4001可以包括后文实施例中描述的摄像头模组,也可以包括其他结构的摄像头模组。
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组件400还可以包括闪光灯模组4002。后盖1002设有闪光灯孔1004,闪光灯模组4002位于壳体100内侧,经闪光灯孔1004射出光线。
一些实施例中,主板500位于壳体100内侧,处理器600及存储器700固定于主板500。显示屏200、前置摄像组件300及后置摄像组件400耦合处理器600。存储器70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处理器600用于调用计算机指令以使电子设备1000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使显示屏200显示目标图像、使前置摄像组件300和后置摄像组件400采集目标图像等。电池800电连接至主板500,用于为电子设备1000供电。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天线模组、移动通信模组、传感器模组、马达、麦克风模组、扬声器模组等功能模组中的一者或多者,这些功能模组可以与处理器600电连接以传送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2所示的摄像头模组4001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摄像头模组4001沿A-A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提供的摄像头模组4001为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潜望式镜头模组可通过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来降低对摄像头模组4001的高度的要求,进而可以减小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摄像头模组4001包括模组支架10、转光件20、光学镜片组30和光学防抖装置40,其中转光件20和光学镜片组30构成摄像头模组4001的镜头组件。
模组支架10用于固定、支撑和保护摄像头模组4001的各个零部件,如转光件20、光学镜片组30和光学防抖装置40。模组支架10包括顶壁101、侧壁102和底壁103,底壁103与顶壁101相对设置,顶壁101、侧壁102和底壁10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组装方式(例如、焊接粘接等)固定成一体化结构。顶壁101、侧壁102和底壁103围合形成收容空间G1,转光件20、光学镜片组30和光学防抖装置40均收容于收容空间G1内。顶壁101上设有通光孔111,通光孔111连通收容空间G1和模组支架10的外部,摄像头模组4001安装在电子设备中时,通光孔111可以正对电子设备的外壳上的入光孔,外部光线能 够通过通光孔111进入收容空间G1内。
转光件20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其作用方式为利用全反射棱镜将入射光线以垂直于光轴方向折射90度角后,再进入光学成像装置。如图4所示,转光件20包括入光面21、反光面22和出光面23,入光面21与通光孔111正对设置,外部光线穿过通光孔111垂直射入入光面21,经反光面22反射后转折90度,最后以垂直于出光面23的方向平行射出。示例性地,转光件20为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可以为三棱镜、四棱镜或反光镜等。
光学镜片组30和转光件20共同构成摄像头模组4001的镜头组。光学镜片组30由至少一片光学透镜组成,光学镜片组30包括物侧和像侧,物侧与出光面23相对设置,像侧与光学防抖装置40相对设置,物侧接收经由转光件20反射的光线,经光学透镜进行汇聚或发散后,从像侧射入光学防抖装置40。示例性的,光学镜片组30中的光学透镜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光学透镜的光轴301重合,从而使得光学镜片组30具备更佳的光学性能。其中,光学镜片组3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凸透镜和至少一个凹透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描述光学防抖装置40的作用方向,以摄像头模组4001为基准确定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夹角设置,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其中,光学镜片组30的光轴301垂直于摄像头模组4001的第三方向Z,光轴301垂直于第三方向Z,也就意味着光学镜片组30与光学防抖装置40可以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从而有利于减小摄像头模组4001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光学镜片组30的光轴301是指光学镜片组30中心的线。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片组30也可以包括自由曲面镜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片组3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透镜,以简化摄像头模组4001的结构。此时,该透镜可以为凸透镜,以汇聚光线。
光学防抖装置40设有透光部401,透光部401与光学镜片组30的像侧相对设置,透光部401可以是透光材料制成的结构,如透明玻璃板、透明塑料板等,或者,透光部401也可以为光学防抖装置40上开设的透光孔,用于接收来自光学镜片组30调节后的光线。光学防抖装置40固定在容纳空间内,例如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容纳空间G1的内表面,容纳空间G1的内表面既可以是底壁103,也可以是侧壁102,以使摄像头模组4001的结构稳定性较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防抖装置40也可以通过卡合、焊接等其他方式固定于容纳空间G1内。当摄像头模组4001抖动时,光学防抖装置40可通过内部各元件的配合移动,以对摄像头模组4001的抖动进行反向补偿,从而提升成像清晰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光学防抖装置40还包括图像传感器1和外部电路板2。图像传感器1(也称为感光元件)是一种半导体芯片,表面包含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光电二极管,受到光线照射时,会产生电荷。图像传感器1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也可以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传感器1用于对入射光线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以及A/D(analog/digital,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转换。图像传感器1与外部电路板2电连接,模组支架10上还开设有通孔112,本实施例中,通孔112设置于侧壁102与底壁103的连接处,外部电路板2部分容置于收容空间G1内,部分通过通孔112伸出至摄像头模组4001外部与外部电路连接。外部光线由电子设备外壳上的入光孔射入摄像头模组4001的通光孔111,并经通光孔111射入转光件20,转光件20将光线反射转向后以平行于光轴301的方向垂直射入光学防抖装置40,然后穿过透光部401到达图像传感器1。本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1光线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外部电路板2,外部电路板2通过通孔112伸出至摄像头模组4001外部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并将电信号传输至外部电路,最终实现摄像头模组4001的光学成像以及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为图3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在实施例一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在B-B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防抖装置40包括光转向件3、外壳4、驱动组件M、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驱动组件M包括活动件5和固定件6,活动件5与图像传感器1固定连接,其中,活动件5和图像传感器1既可以为直接固定,也可以为通过在活动件5和图像传感器1之间设置其他结构(如电路板)进行固定。活动件5和固定件6相互配合,以驱动图像传感器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运动。
外壳4包括底板41、中框42和上盖43,底板41、中框42围合形成容纳腔G2,光转向件3设置在容纳腔内,外壳4盖设在中框42背向底板41的一侧,用于对光转向件3进行支撑和保护。上盖43可以为金属、塑料、陶瓷等任意结构件,底板41、中框42和上盖43既可以为卡接、焊接或紧固件连接等分体式结构,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光转向件3固定在容纳腔G2内,沿光路方向上,光转向件3设置于光学镜片组30(如图4所示)和图像传感器1之间。光转向件3包括入射面31、反射面32和出射面33,入射面31设置于光学镜片组30的像侧,出射面33与图像传感器1相对设置,由光学镜片组30射出的光线经由入射面31射入光转向件3,再经过反射面32反射后使光线偏转90度角,最终由出射面33射出并到达图像传感器1上。
实施例一中,驱动组件M为音圈马达,活动件5上设有线圈,固定件6上设有磁性结构,例如磁石,示例性地,磁性结构也可以设置在活动件5上,线圈设置在固定件6上,只需要保证在线圈通电的情况下,通过线圈和磁性结构的配合,活动件5和固定件6之间能够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产生相对位移即可。
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层叠设置且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7与活动件5直接固定连接或通过其他连接结构固定,第二连接件8与固定件6保持相对固定,其固定方式既可以为直接固定在固定件6上,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固定结构连(如中框42)而与固定件6保持相对固定,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构成固定件6和活动件5之间的弹性连接结构,亦为驱动组件M带动图像传感器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移动的传力机构。
外部电路板2可以为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外部电路板),其具有可弯折的特性。中框42和底板41的连接处设有开口01,外部电路板2在开口01处弯折,外部电路板2部分容置于容纳腔G2内,部分通过开口01从容纳腔G2内部延伸至容纳腔G2外。此外,开口01还与模组支架10上的通孔112连通,以使外部电路板2由容纳腔G2穿过容纳空间G1,并最终伸出至摄像头模组4001外部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此外,外部电路板2容置于容纳腔G2内的部分还与图像传感器1电连接,其连接方式既可以采用导电金属线连接,也可以为接触连接,图像传感器1上的电信号经外部电路板2传输至外部电路,从而实现光学防抖装置40与外部电路之间的信号传输。外部电路通常为电子设备1000的图形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如手机主板等。
示例性地,外部电路板2也可以为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此时可通过多块电路板的配合实现将光学防抖装置40与外部电路的连通作用。或者,外部电路板2也可以为软硬结合板,即外部电路板2为柔性电路板与补强板相结合的结构,其中,补强板用于提供硬质支撑,柔性电路板用于传输电信号。外部电路板2的材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光学防抖装置40还包括第一电路板63。第一电路板63上具有相应的电路,从而能够实现传输电信号的功能。图像传感器1通过焊接、胶 粘等方式固定在第一电路板63表面。此外,图像传感器1还通过导电材料与第一电路板63实现电连接。示例性地,图像传感器1与第一电路板63之间通过金线电连接,金线能够降低图像传感器1和第一电路板63之间的电阻,从而匹配更高的使用功率,而且金线的化学稳定性高,能够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此外,金线延展性好,适合加工,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1还可以通过银线、镀点、导电胶等其他方式与第一电路板63电连接,或者,直接采用导电材料同时实现图像传感器1与第一电路板63之间的固定和电连接,如采用锡球焊接等。此外,第一电路板63还与外部电路板2电连接,从而将图像传感器1的电信号传输至外部电路板2中,并通过外部电路板2与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通信,以完成对光学影像的获取、转换和处理等功能。
示例性地,第一电路板63可以为覆铜箔层压板(copper clad laminate,CCL),覆铜箔层压板的增强材料可以为纸、玻璃纤维、陶瓷、二氧化硅、氮化硼、金属、树脂以及复合材料等。
通过将图像传感器1固定在第一电路板63上,并使第一电路板63与图像传感器1电连接,第一电路板63既能够对图像传感器1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还实现了对图像传感器1的信号的传输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8,图8为图6所示的活动件5的结构示意图。活动件5与第一电路板63固定连接,并驱动第一电路板63运动,以达到驱动固定在第一电路板63上的图像传感器1运动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活动件5与第一电路板63直接固定,其他实施例中,活动件5和第一电路板63之间还可通过设置其他连接结构保持相对固定,已能够实现同步运动。示例性地,活动件5为音圈马达(voice coil actuator/voice coil motor,VCM)的一部分。活动件5可相对中框42移动。活动件5通过与第一电路板63固定而与图像传感器1固定连接,用于带动图像传感器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移动,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构成的平面与图像传感器1的感光面平行,本实施例中的平行指大致平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误差。本方案有利于防止图像传感器1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的移动的过程中产生其它方向移动的串扰问题,若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构成的移动平面相较图像传感器1的感光面倾斜,会使得图像传感器1产生旋转或摆动。因此本方案可以提升图像传感器1移动的精度。
活动件5包括驱动板51和弯折部52,驱动板51为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路板,其包括第一驱动板511和第二驱动板512,第一驱动板51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驱动板51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驱动板511上设有第一线圈531,第一线圈531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长边5310,第二驱动板512上设有第二线圈532,第二线圈532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长边5320。当第一长边5310受到沿第二方向Y的推力时,第一线圈531驱动活动件5沿第二方向Y移动;当第二长边5320受到沿第一方向X方向的推力时,第二线圈532带动活动件5沿第一方向X移动。
实施例一中,第一驱动板5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板511互相平行且相对地设置在第二驱动板512沿第二方向Y上相背的两侧,最终围合形成“凹”字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指的相互平行是指大致平行,由于在实际生产制造和应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两个驱动板511之间允许存在一定的夹角。第一线圈531和第二线圈532采用嵌设的方式安装在驱动板51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线圈531和第二线圈532也可采用缠绕贴合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驱动板51上。
如图6所示,弯折部52包括第一弯折板521和第二弯折板522,第一弯折板521和第二 弯折板522分别固定在驱动板5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弯折部52和驱动板51构成容纳空间。
此外,参阅图6和图8,固定件6包括磁性结构61和定子62,磁性结构61固定在定子62上,定子62与驱动板51相对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定子62与第一线圈531和第二线圈532对应的位置均一一对应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朝向驱动板51,磁性结构61容置于凹槽内,并通过胶粘的方式与凹槽内壁面固定,从而嵌设在定子62上。其他实施例中,磁性结构61还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与定子62固定连接。磁性结构61包括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可选地,第一磁极为N极,第二磁极为S极,磁感线由N极发射,并最终收敛于S极,从而形成磁场。当对第一线圈531和第二线圈532中通入电流时,该磁场用于与第一线圈531和第二线圈532配合产生推力,以推动活动件5移动。
实施例一中,定子62固定在底板41上,定子62还设有容纳槽641,一种实施方式中,容纳槽641与图像传感器1正对设置,其它实施方式中,容纳槽641只要位于图像传感器1入光的路径上,不一定要正对设置,根据需要设置的光学元件的特征,容纳槽641与图像传感器1之间也可以相对错开预设的位移。光转向件3容置于容纳槽641内并与定子62固定连接,定子62在将光转向件3固定在光学防抖装置40内的同时,通过开设容纳槽641容纳光转向件3,还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在垂直于图像传感器1的方向上的尺寸。
示例性地,当对第一线圈531通入电流时,第一线圈531在磁性结构61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受到沿第二方向Y上的磁推力,第一线圈531推动活动件5沿第二方向Y移动;当对第二线圈532通电时,第二线圈532在磁性结构61的磁场作用下产生沿第一方向X上的磁推力,第二线圈532推动活动件5沿第一方向X移动。此外,当所通入的电流大小不同时,第一线圈531和第二线圈532产生的磁推力大小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以获得所需推力的大小,从而使得驱动组件M的效率和功率等满足需求。
通过使活动件5采用VCM为动力,直流电即可驱动,无需PWM驱动。且VCM具有较快的反馈速度,符合常规摄像场景需求。通过对流入线圈中的电流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合理设计,即可达到根据需要调整光学防抖装置40的驱动效率,实现调整图像传感器1至所需的位置,有利于对外部环境震动进行反向补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请参阅图6和图9,图9为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7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7包括第一连接部71、第二连接部72和第一弹性部73。第一连接部7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72的外围,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为具有支撑作用的金属板、陶瓷片、玻璃板等,第一弹性部73由弹性材料制成,如弹簧、高分子材料等,可在受力的情况下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弹性部73连接在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并可沿第一方向X弹性变形,以实现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移动。
第二连接部72的外边缘包括依次连接呈封闭框形的第一边721、第二边722、第三边723和第四边724。其中,第一边721与第二边722相对设置,第三边723与第四边724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71包括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第一连接片711设置于第一边721的外围,且与第一边721通过间隙H1间隔设置;第二连接片712设置于第二边722的外围,且与第二边722通过间隙H2间隔设置。通过使第一连接部71包括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且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72的两侧,第二连接部72的两侧同时受到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的作用力,从而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受力平衡的状态,运动轨迹不会发生歪斜,有利于对图像传感器1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此外,通过使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均与第二连接部72间隔设置,避免了第 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的运动干涉以及摩擦损害等。
第一弹性部73的数量为两个,其包括第一子弹性部731和第二子弹性部732,第一子弹性部731和第二子弹性部732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部72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第一子弹性部731位于第三边723的外围且连接第二连接部72和第二连接片712,其与第二连接部72连接的位置位于第一边721邻近第三边723的位置。第二子弹性部732位于第四边724的外围且连接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部72,且其与第二连接部72连接的位置位于第二边722邻近第四边724的位置。通过使第一子弹性部731和第二子弹性部732与第二连接部72的连接位置关于第二连接部72呈中心对称,使得当第一弹性部73弹性变形时,第一连接部71与第二连接部72之间的作用力也对称,从而避免第一连接部71与第二连接部72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倾斜和偏移,有利于对图像传感器1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弹性部73包括至少一条第一簧丝,实施例一中,第一弹性部73包括四条第一簧丝73’,四条第一簧丝73’依次间隔排列在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通过将第一弹性部73设置为第一簧丝73’,可以第一簧丝73’的弹性变形实现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使多条第一簧丝73’在与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导致的摩擦阻力以及摩擦损害,同时还可实现电信号依次经过第一连接部71、第一弹性部73,传输至第二连接部72,避免电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短路。此外,第一连接件7上设有电迹线,以用于传输电信号。通过增加第一簧丝73’的数量,可以更好地分配电迹线的布置,假设第一簧丝73’的数量为一个,多条电迹线需要布置在同一第一簧丝上,则会导致第一簧丝73’的宽度增加,第一簧丝73’的弹性相应变小,则弹力也变小。通过增加第一簧丝73’的数量,可以更好地对电迹线进行布置,且可以减小第一簧丝73’的宽度,增大第一簧丝73’的形变能力,从而保证第一弹性部73弹性变形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簧丝73’与第一连接部71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733,与第二连接部72相连的一端为第二端734,连接在第一端733与第二端734之间的部分为第一主体735,第一主体735呈直条状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主体735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图像传感器1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距离,且图像传感器1在第一主体735上的垂直投影落入第一主体735的范围内。第一主体73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7351和第二段7352,第一段735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段7352沿第一方向X延伸,从而第二段7352相对于第一段7351弯折。示例性地,第一段7351和第二段7352互相垂直。第二段7352远离第一段7351的一端为第二端734,第一段7351远离第二段7352的一端为第一端733,即第一连接部71、第一段7351、第二段7352和第二连接部72依次连接。当第一弹性部73受到沿第一方向X上的推力时,第一段7351在第一方向X上弹性变形,第二段7352在第一方向X上为刚性,以使第二连接部72与第一连接部71沿第一方向X相对运动。通过使第一主体735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距离D1大于等于图像传感器1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距离D2,可以在第一连接件7的尺寸一定时,第一主体735的尺寸实现最大化,使得第一弹性部73在第一方向X上的力臂更长,第一弹性部73在第一方向X上的弹性力更大,使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7的力矩更大,驱动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为图6所述的第一连接件7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部72包括第一延伸部725和第一连接主体726,第一延伸部725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延伸部725设置于第一边721邻近第三边723的位置,且与第一子弹性部731连接;另一个第一延伸部725设置于第二边722邻近第四边724的位置,且 与第二子弹性部732连接。第一簧丝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端733与第二连接片712连接,第二端734与第一延伸部725连接,第一延伸部725与第二端734连接的一边与第三边723呈夹角设置,以使第三边723外围的第一簧丝在第二方向Y上的力臂最长化。同样地,第一延伸部725与第四边724外围的第一簧丝连接的一边与第四边724也呈夹角设置,以使第四边724外围的第一簧丝在第二方向Y上的力臂最长化,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7能够输出更大的力矩。
一种实施例中,光学防抖装置4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8,请参阅图11,图11为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件8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件8包括第三连接部81、第四连接部82和第二弹性部83。第三连接部81环绕设置在第四连接部82的外围,且与第四连接部82通过第三间隙H3间隔设置。第三连接部81呈未封闭的框形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边框811、第二边框812、第三边框813和第四边框814,第一边框811和第三边框813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二边框812和第四边框814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第二弹性部83连接在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并可沿第二方向Y弹性变形,以实现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移动。
示例性地,第二弹性部83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弹性部83位于第一边框811与第四连接部82之间,另一个第二弹性部83位于第三边框813与第四连接部82之间,通过将两个第二弹性部83分别设置在第四连接部82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的两侧,使得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在第二方向Y上受力平衡,从而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
第二弹性部83包括至少一条第二簧丝83’,实施例一中,第二弹性部83包括四条第二簧丝83’,四条第二簧丝83’依次间隔排列在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第二簧丝83’与第三连接部81连接的一端为第三端831,与第四连接部82连接的一端为第四端832,第三端831与第四端832之间的部分为第二主体833,第二主体833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距离大于图像传感器1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距离,且图像传感器1在第二主体833上的垂直投影落入第二主体833的范围内。第二主体833可沿第二方向Y发生形变,从而使第三连接部81与第四连接部82之间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运动。第二主体833与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均通过间隙间隔设置,以避免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运动干涉、摩擦损害等。通过使第二主体833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图形传感器1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距离,可以在第二连接件8在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一定时,第二主体833的尺寸实现最大化,以使第二弹性部83在第二方向Y上的弹性力更大,输出力矩也更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3,图12和图13均为第二连接件8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主体833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三段8331和第四段8332,第三段833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段8332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第四段8332为刚性,第四段8332相较第三段8331呈90度角弯折。第三段8331远离第四段8332的一端即为第三端831,第四段8332远离第三段8331的一端为第四端832。第四连接部82包括第二连接主体821和第二延伸部822,第二延伸部822设置在第二连接主体821与第二边框812之间。一个第二弹性部83的第四段8332与第二连接主体821连接的位置位于远离第二延伸部822的角落,另一个第二弹性部83的第四段8332与第二延伸部822连接的位置位于远离第二连接主体821的角落,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弹性部83,并使两个第二弹性部83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主体821沿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可以使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加均匀和对称,使得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平衡。通过设置第二延伸部822,可以使第二弹性部83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更大,从而能够输出 更大的力矩。
示例性地,第四连接部82包括一个第二延伸部822,第四段8332通过第四端832与第二延伸部822连接。其他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二延伸部822的数量、形状等进行合理设计,以使第二连接件8的尺寸、出力大小满足要求。如图12所示,第二延伸部822的数量为一个,且其与第三段8331连接的侧边为与第二方向Y呈夹角设置,如图14所示,第二延伸部82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延伸部822关于第二连接主体821呈中心对称设置。通过使第二簧丝包括第三段8331和第四段8332,并设置第二延伸部822实现第二弹性部83与第四连接部82之间的连接,有利于延长第三段833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当第二弹性部83受到沿第二方向Y上的推力时,第三段8331在第二方向Y上弹性变形,第四段8332在第二方向Y上为刚性,以使第四连接部82与第三连接部81沿第二方向Y相对运动,而第三段8331的长度更长,也使得第二连接件8的力矩更大,驱动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0和图12,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之间包括第一区域K1和第二区域K2,第一区域K1和第二区域K2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设置。第二连接部72和第一弹性部73均位于第一区域K1内。第二区域K2为中空结构,在垂直于图像传感器1的方向上,第二区域K2与图像传感器1正对。第二连接件8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邻设置的第三区域K3和第四区域K4,第二边框812上设有缺口,第四区域K4排布在该缺口与第三区域K3之间,且第四区域K4为中空的结构,该缺口与第四区域K4连通,从而在有限的尺寸范围内,扩大了在第一方向X上可用于容纳光转向件3的空间的尺寸,方便对光转向件3进行安装,且有利于光学防抖装置40的小型化设计。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8与第一连接件7层叠设置,第四区域K4与第二区域K2正对设置并连通,以用于容置光学件,本实施例中,光学件为光转向件3,其他实施例中,光学件还可以为光学镜片组30等。通过设置第二区域K2和第四区域K4为中空结构,并将光学件设置于第二区域K2和第四区域K4中,使得光学件与驱动组件M同层设置,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的尺寸,且使第二区域K2和第四区域K4均与图像传感器1正对,有利于图像传感器1接收外部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14,图14为光学防抖装置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弯折部52包括第一弯折板521和第二弯折板522,第一弯折板521和第二弯折板522分别固定在驱动板5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定子62设置在第一弯折板521和第二弯折板522之间,以使磁性结构61与驱动板51上的线圈正对设置。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依次层叠设置在活动件5背向图像传感器1的一侧,且第一连接部7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72外围,并固定在弯折部52上,第二连接部72与第四连接部8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部81设置在第四连接部82外围,且第三连接部81还与中框42连接,以使第三连接部81与定子62保持固定,本实施例中,由于中框42设置于弯折部52外侧,因此第二连接件8在垂直于图像传感器1的方向上的投影大于第一连接件7在的投影。活动件5与第一连接件7之间、第一连接件7与第二连接件8之间均可采用焊接、粘接等固定方式。当驱动板51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弯折部52带动第一连接部71沿第一方向X运动,第二连接件8通过第三连接部81与中框42的固定而整片保持固定,第二连接部72通过与第四连接部82连结而保持固定,此时第一弹性部73沿第一方向X弯折变形而使第一连接部71与第二连接部72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当驱动板51沿第二方向Y运动时,弯折部52带动第一连接件7整体沿第二方向Y运动,同时,第一连接件7通过第二连接部72带动第四连接部82沿第二方向Y运动,由于第三连接部81与中框42固定,此时第二弹性部83沿第二方向Y弯折变形,实现第三连接部81与第四连接部82之间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移动。此外,驱动板51 还与第一电路板63固定连接,当驱动板51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运动时,第一电路板63与驱动板51同步运动。通过在驱动板51上设置弯折部52,并将定子62设置于第一弯折板521和第二弯折板522之间,有利于减小驱动组件M的安装空间,从而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同时,通过在光学防抖装置40中设置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的配合对图像传感器1的位置进行调整,相比于采用一个连接件运动的结构,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17,图17为光学防抖装置40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图像传感器1的方向上,第一连接件7的投影与第二连接件8的投影面积相等。第一连接件7与弯折部52固定,第二连接件8通过其他固定结构固定在中框42上,如图6所示,该固定结构可以是焊材、粘胶等。该固定结构还可以是与中框42分离的连接板或支架等,其一端与第四连接部82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中框42与中框42固定连接。此时第二连接件8可容置与中框42内部,从而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的大小关系还可根据具体的安装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图15,图15为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的层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7包括第一基板74和第一线路层75,第一线路层75可通过在第一基板74的表面沉积金属层制作而成,其可以为铜箔,且第一线路层75上还设有第一电迹线,第一电迹线使得第一连接部71、第一弹性部73和第二连接部72依次电连接。第二连接件8包括第二基板84和第二线路层85,第二线路层85也可通过在第二基板84表面沉积金属层制作而成,第二线路层85设有第二电迹线,第二电迹线使得第四连接部82、第二弹性部83和第三连接部81依次电连接。第一线路层75与第二线路层85邻近设置,且第一线路层75和第二线路层85相对的表面设有焊盘,通过采用导电焊料将该含片焊接,即可使第一电迹线与第二电迹线电连接。第一基板74和第二基板84用于支撑固定的作用,第一线路层75和第二线路层85用于传输电信号,实现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的导电性能。第二电迹线85还可通过金线连接、无线连接等方式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6,当第一基板74和第二基板84为金属基板,且第一基板74和第二基板84邻近设置并固定连接时,还可通过在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之间的胶材或焊材上开设导电通孔K5,导电通孔K5内壁面还涂覆有绝缘材料,并通过在导电通孔K5内填充导电材料,即可将第一线路层75和第二线路层85电连接。弯折部52上的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基板74后,依次经过第一电迹线和导电通孔K5内的导电材料传输至第二电迹线,并最终传输至外部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14,外部电路板2上设有多个金属引脚21,第二连接件8通过金线与外部电路板2上的金属引脚21电连接,图像传感器1上的电信号经第一电路板63传输至驱动板51,驱动板51将电信号传输至弯折部52,弯折部52将电信号传输至第一连接部71,第一连接部71上的电信号依次经第一弹性部73、第二连接部72、第四连接部82、第二弹性部83和第三连接部81传输至外部电路板2。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外部电路板2直接与第二连接件8连接,从而实现电信号的传输。通过使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层叠设置并连接,并使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均具有导电性,通过第一连接件7与图像传感器1电连接,第二连接件8与外部电路板2电连接,达到了将图像传感器1与外部电路之间的电信号互相传输的目的。
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71位于第二连接部72的外围,第三连接部81位 于第四连接部82的外围。可以理解为,第二连接部72位于第一连接件7的中间区域,第四连接部82位于第二连接件8的中间区域,本实施方式将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7的边缘位置(第一连接部71)与活动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8的边缘位置(第三连接部81)与固定件6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与驱动组件M的连接处位于外围边缘位置,外围边缘位置的尺寸较中间区域大,因此可以提升固定连接可靠性。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同层设置,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同层设置,在实现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沿第一方向X相对移动以及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沿第二方向Y相对移动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小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的尺寸。
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7、弯折部52和驱动板51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固定件6位于容纳空间中,第二连接件8位于第一连接件7背离固定件6的一侧。本方案的层叠方向的布局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40的厚度,且能够保证驱动组件M提供的驱动力,提升驱动组件M带动图像传感器1移动的效率。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8,图18为图6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部7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71的外围,第四连接部82设置于第三连接部81的外围。第一连接部71与弯折部5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72与第四连接部8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部81可通过其他固定结构与中框42或固定件6保持相对固定。当驱动板51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驱动板51通过弯折部52带动第一连接部71沿第一方向X运动。由于第三连接部81与固定件6保持相对固定,第二弹性部83在第一方向X上为刚性,因此第四连接部82也保持固定,又由于第二连接部72与第四连接部82固定连接,因此第一连接部71与第二连接部7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移动。此时,驱动板51带动图像传感器1沿第一方向X移动。当驱动板51沿第二方向Y移动时,由于第一弹性部73在第二方向Y上为刚性,因此驱动板51通过弯折部52带动第一连接件7整片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二连接部72带动第三连接部81沿第二方向Y移动。由于第三连接部81与固定件6保持相对固定,此时第二弹性部83在第二方向Y上弹性变形,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移动,以使驱动板51驱动图像传感器1沿第二方向Y移动。此外,图像传感器1上的电信号依次经过第一电路板63、驱动板51、弯折部52、第一连接部71、第一弹性部73、第二连接部72、第四连接部82、第二弹性部83、第三连接部81传输至外部电路板2,第三连接部81与外部电路板2可采用导线、FPC等方式实现电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9至图21,图19为图2所示的摄像头模组4001在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的摄像头模组400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9所示的摄像头模组4001沿C-C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4001用于直立式成像设备中,其包括模组支架10、镜头50、外部电路板2和光学防抖装置40。其中,镜头50可以包括镜筒和安装于镜筒内侧的透镜组,其设置于光学防抖装置40的入光侧,模组支架10与光学防抖装置40连接并围合形成收容空间G1,以将镜头50固定安装在收容空间G1内。
模组支架10包括底壁103、顶壁101和侧壁102,顶壁101和侧壁102围合,以用于对镜头50形成支撑固定以及保护的结构。其中,顶壁101和侧壁10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为粘接、焊接或卡合等方式连接。底壁103还与光学防抖装置40层叠设置并连接,以将镜头50与光学防抖装置40安装固定。其中,顶壁101上设有第一通光孔13,底壁103上设有第二通光孔14,第一通光孔13和第二通光孔14连通,且第一通光孔13和第二通光孔 14均与光学防抖装置40相对设置,以使外部光线由第一通光孔13射入镜头50,并经镜头50内的透镜组对光线进行汇聚后通过第二通光孔14摄射入光学防抖装置40。
外部电路板2设置于模组支架10的一侧,用于与电子设备的图形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连接,同时,外部电路板2还与光学防抖装置40电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金线连接,如通过使金线的一端伸入容纳腔内与光学防抖装置40电连接,另一端引出至模组支架10外部与外部电路,如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模组支架10上开设通孔,使外部电路板2的一端通过该通孔伸入至模组支架10内与光学防抖装置40电连接。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光学防抖装置40与外部电路板2的电连接。
实施例二中,光学防抖装置40包括音圈马达,当摄像头模组4001抖动时,音圈马达通过驱动光学防抖装置40的移动对摄像头模组4001抖动的位移进行补偿,从而提高摄像头模组4001在抖动时的成像质量,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此外,实施例二中的光学防抖装置40的整体厚度较小,通过在摄像头模组4001中设置实施例二提供的光学防抖装置40,在实现光学防抖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的特点,有利于满足摄像头模组4001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请一并参阅图22和图23,图22为图20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光学防抖装置40包括外壳4、驱动组件M、图像传感器1、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为连接至驱动组件M的传力结构,也为弹性结构。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也可以布置电迹线,用于实现电连接。
外壳4包括底板41和中框42,底板41和中框42连接形成一一端开口的容纳腔,驱动组件M和图像传感器1均设置于容纳腔内,且驱动组件M和图像传感器1连接,图像传感器1设置于容纳腔靠近底板41的一侧,底板41用于支撑和固定驱动组件M和图像传感器1,中框42对驱动组件M和图像传感器1形成保护作用,容纳腔的开口为外部光线射入图像传感器1提供了通道。
光学防抖装置40还包括第一电路板63,第一电路板63可以是柔性电路板,也可以是软硬结合电路板,还可以是硬质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相接成的一体化的电路板。第一电路板63设置于底板41朝向容纳腔的表面,图像传感器1固定在第一电路板63上并与第一电路板63电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焊接或金属线接触式连接等,通过设置与图像传感器1固定连接的第一电路板63,并使图像传感器1与第一电路板63电连接,在对图像传感器1具有固定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一电路板63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将图像传感器1的电信号传输至外部电路。
驱动组件M包括活动件5和固定件6,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7,图27为图23所示的活动件5的结构示意图。活动件5包括驱动板51和弯折部52,二者相互固定连接,驱动板51和弯折部5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驱动板51上设有线圈53,弯折部52用于连接第一连接件7。本实施例中,驱动板51为第二电路板,其具有导电性能,以实现传输电信号的作用。驱动板51为“回”字形结构,其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511和第二侧边512,以及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513和第四侧边514。第一侧边511、第二侧边512、第三侧边513和第四侧边514上均设有线圈53,四条侧边上的线圈53构成相互垂直设置的两个线圈组。
固定件6包括磁性结构61和定子62,定子62为与驱动板51相同的“回”字形结构固定框架,本实施例中,磁性结构61嵌设于定子62的四个侧边,以与驱动板51上的线圈53相对 设置,从而形成两组相互垂直的磁场。当对线圈53通电时,线圈53在磁场作用下受到磁推力作用而运动,并带动驱动板51运动。其他实施例中,磁性结构61也可以采用粘接、卡接等其他方式固定在定子62上。
示例性地,驱动板51的每一条侧边上均设有一个线圈53,其中,第一侧边511和第二侧边512上的线圈53用于控制驱动板51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三侧边513和第四侧边514上的线圈53用于控制驱动板51第一方向X运动。当对第一侧边511和第二侧边512上的线圈53通入方向相同的电流,第三侧边513和第四侧边514上的线圈53不通电时,线圈53在磁力作用下驱动驱动板51沿第二方向Y移动;当对第一侧边511和第二侧边512上的线圈53通入方向相反的电流,第三侧边513和第四侧边514上的线圈53不通电时,线圈53在磁力作用下驱动驱动板51沿第三方向Z翻转,其中,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当对第三侧边513和第四侧边514上的线圈53通入方向相同的电流,第一侧边511和第二侧边512上的线圈53不通电时,线圈53在磁力作用下驱动驱动板51沿第一方向X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3至图26,图24为图2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在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4和图25均为图2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围设透光区K6。示例性地,如图24所示,透光区K6用于容纳图像传感器1。如图25所示,透光区K6用于容纳光学件,如光学镜片组30,光学件设置于图像传感器1的入射光路上。如图26所示,透光区K6内的空间为光学件和图像传感器1之间的光路。
请参阅图28,图28是图23所示的第一连接件7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7包括第一连接部71、第二连接部72和第一弹性部73,第一弹性部73设置于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并连接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第一连接部71的包括第一连接片711、第二连接片712、第三连接片713和第四连接片714,第一连接片711和第二连接片712’相对设置,第三连接片713’和第四连接片714’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72包括第五连接片721’、第六连接片722’、第七连接片723’和第八连接片724’,第一连接片711位于第五连接片721’的外围且与第五连接片721’通过间隙H1’间隔设置,第二连接片712位于第六连接片722’的外围且与第六连接片722’通过间隙H2’间隔设置,第三连接片713位于第七连接片723’的外围且与第七连接片723’通过间隙H3’间隔设置,第四连接片714位于第八连接片724’的外围且与第八连接片724’通过间隙H4’间隔设置。通过使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为外缘封闭,中部镂空的框形,封闭的外缘可用于第二连接部72之间的固定连接,中部镂空的结构与图像传感器1正对可用于光线透过。此外,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通过间隙间隔设置,也避免了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之间的运动干涉、电路短路等问题。
第一弹性部73包括第一子弹性部731和第二子弹性部732,第一子弹性部731位于第三连接片713与第七连接片723’之间,且连接第三连接片713与第七连接片723’,第二子弹性部732位于第四连接片714与第八连接片724’之间,且连接第四连接片714和第八连接片724’。第一子弹性部731包括第一簧丝,第一簧丝的第一端733与第一连接部71连接,且其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连接片711邻近第三连接片713的位置,第二端734’与第六连接片722连接,且其连接位置位于第六连接片722邻近第七连接片723的位置。第一主体设置于第三连接片713与第七连接片723之间,且第一主体呈条状沿第二方向Y延伸,有利于保证弹力的方向的稳 定性,保证力的方向。第一主体与第三连接片713和第七连接片723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以避免与第一连接部71之间的运动干涉现象。第一主体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段7351和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段7352,第一段7351与第二段7352连接,且第二段7352相较第一段7351呈直角弯折。当第一弹性部73受到沿第一方向X上的推力时,第一段7351在第一方向X上弹性变形,第二段7352在第一方向X上为刚性,以使第二连接部72与第一连接部71沿第一方向X相对运动。通过使第一簧丝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段7351和第二段7352,第一段7351用于弹性变形,第二段7352用于固定,有利于延长第一弹性部7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从而能够输出更大的力矩,驱动效率更高。
请一并参阅图29和图30,图29为第一连接件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0为第一连接件7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部72包括第一连接主体726和第一延伸部725,本实施例以第五连接片721和第六连接片722为例进行说明。两个第一连接主体726和两个第一延伸部725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延伸部725与第一弹性部73连接处的边为如图26所示的与第一方向X呈夹角倾斜的斜边,也可以为如图27所示的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边。当第二连接部72上设有第一延伸部725时,第二簧丝只包括第一段7351,第一延伸部725用于代替第二段7352的刚性连接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725的数量和形状等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31,图31为图23所示的第二连接件8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件8设置于第一连接件7和活动件5之间。第二连接件8包括第三连接部81、第四连接部82和第二弹性部83,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均为外缘封闭,中部镂空的框形,第二弹性部83设置于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并连接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第二弹性部83包括第三子弹性部831和第四子弹性部832,第三子弹性部831的第一段831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段831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三子弹性部831和第四子弹性部832对称设置在第四连接部82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三子弹性部831和第四子弹性部832的结构与第一弹性部73的结构相同,参考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当第二弹性部83受到沿第二方向Y上的推力时,第一段8311在第二方向Y上弹性变形,第二段8312在第二方向Y上为刚性,以使第四连接部82与第三连接部81沿第二方向Y相对运动。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弹性部83,并使两个第二弹性部83分别设置在第四连接部82沿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可以使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加均匀和对称,使得第三连接部81和第四连接部82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平衡。
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82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主体和第二延伸部,其数量、结构均可参考第一连接件7的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一延伸部的数量和结构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22、图32和图33,图32为图22沿D-D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3为图22沿E-E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连接件8与第一连接件7层叠设置,活动件5包括弯折部52,弯折部52由驱动板51朝向第一连接件7所在侧延伸,弯折部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弯折部52在驱动板51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连接件7与弯折部52连接并围合形成一个两端开口的容纳腔,两个开口设置在驱动板5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第二连接件8设置该容纳腔内,并通过容纳腔的两端的开口与中框42连接。图32和图33所示的方案中,第一连接件7、弯折部52和驱动板51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第二连接件8设置于容纳空间中,固定件6位于驱动板51背离第二连接件8的一侧。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连接件8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固定件6位于驱动板51板背离第二连接件8的一侧,同样可以达到 使得光学防抖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光学防抖装置的整体体积的目的。
实施例二中,第一连接部7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72外围,第三连接部81设置在第四连接部82外围。第一连接部71与弯折部21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72与第四连接部8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部81与中框42固定连接。当驱动板51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弯折部213带动第一连接部71沿第一方向X运动,由于第二弹性部83在第一方向X上为刚性,且第三连接部81与中框42固定,因此第二连接件8整片保持固定,第二连接部72与第四连接部82固定连接而保持固定,此时,第一弹性部73沿第一方向X变形,第一连接部71与第二连接部7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运动。当驱动板51沿第二方向Y运动时,弯折部213带动第一连接部71沿第二方向Y运动,由于第一弹性部73在第二方向Y上为刚性,因此弯折部213带动第一连接件73整片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二连接部72带动第四连接部82沿第二方向Y运动。由于第三连接部81与固定件6相对固定连接,此时第二弹性部83沿第二方向Y变形,使得第四连接部82与第三连接部8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移动。此外,第一连接件7背向驱动板51的一侧与第一电路板63固定连接,当驱动板51带动第一连接部71运动时,第一连接部71带动第一电路板63同步移动,从而达到移动图像传感器1的目的。
类似地,还可以为第二连接部7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71外围,第四连接部82设置于第三连接部81外围,其具体连接结构参考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3和图34,图34是图22所示的光学防抖装置4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7包括第一基板74,第一线路层75和第三线路层76,第一线路层75和第三线路层76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74相背的两个表面上,且第一线路层75设有第一电迹线,第三线路层76上设有第二电迹线。第一基板74上开设有导电通孔K5,导电通孔K5贯穿第一线路层75、第一基板74和第三线路层76,通过在导电通孔K5内涂覆绝缘层,然后填充导电材料,绝缘层用于将导电材料与第一基板74绝缘,导电材料用于实现第一线路层75和第三线路层76的电连接。图像传感器1的电信号依次经过第一电路板63、活动件5、第一线路层75和第三线路层76传输至第四连接部82,再依次通过第二弹性部83、第三连接部81传输至外部电路。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 一种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传感器;
    驱动组件,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活动件配合用于带动所述图像传感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弹性部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活动件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层叠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部用于实现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外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围,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外围。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至少一条第一簧丝,所述第一簧丝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的第二端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均通过间隙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图像传感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距离。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相较所述第一段弯折延伸,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端部,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二段远离的述第一段的端部,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呈直条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边缘包括依次连接呈封闭框形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 接片位于所述第一边的外围且与所述第一边之间通过间隙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三边的外围且与所述第三边通过间隙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三边的外围且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四边的外围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三边上邻近所述第一边的位置,另一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四边上邻近所述第二边的位置。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的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容纳光学件,所述光学件用于将入射光传送至所述图像传感器。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件为转光件,所述光学件用于将所述入射光反射至所述图像传感器。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围的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所述第四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主体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层叠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位于所述第三区域,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四区域,部分所述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三区域,部分所述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四区域,所述第四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在层叠方向上相对设置。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呈未封闭的框形结构,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缺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区域排布在所述缺口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14.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围设透光区,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所述透光区用于容纳所述图像传感器。
  15.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围设透光区,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所述透光区用于容纳光学件,所述光学件设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入射光路上。
  16.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中空的框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围设透光区,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 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所述透光区内的空间为所述光学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光路。
  17. 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电迹线,所述第一电迹线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电迹线,所述第二电迹线使得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依次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迹线和所述第二电迹线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板电连接。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一电迹线设置于所述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二电迹线设置于所述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二基板邻近设置且固定连接。
  19.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一电迹线设置于所述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二电迹线设置于所述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二线路层邻近设置且固定连接。
  20. 如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设有线圈,所述固定件设有磁性结构,所述磁性结构与所述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线圈通电并与所述磁性结构配合,以驱动所述图像传感器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包括驱动板和弯折部,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驱动板上,所述弯折部连接至所述驱动板上一对相对设置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弯折部的远离所述驱动板的边缘固定连接。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弯折部和所述驱动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一侧。
  23.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弯折部和所述驱动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驱动板背离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
  24. 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支架、镜头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抖装置,所述镜头和所述光学防抖装置均安装在所述模组支架内。
  25.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所述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
CN202280073194.0A 2021-10-30 2022-10-26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81598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8481.9A CN116095444A (zh) 2021-10-30 2021-10-30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21112784819 2021-10-30
PCT/CN2022/127622 WO2023072133A1 (zh) 2021-10-30 2022-10-26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59895A true CN118159895A (zh) 2024-06-07

Family

ID=861604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8481.9A Pending CN116095444A (zh) 2021-10-30 2021-10-30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2280073194.0A Pending CN118159895A (zh) 2021-10-30 2022-10-26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8481.9A Pending CN116095444A (zh) 2021-10-30 2021-10-30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403981A1 (zh)
CN (2) CN116095444A (zh)
WO (1) WO20230721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2520B2 (ja) * 2005-10-07 2011-09-14 Hoya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5893363B2 (ja) * 2011-11-28 2016-03-2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204129404U (zh) * 2014-09-30 2015-01-28 佛山华永科技有限公司 相机抖动补正装置
CN111355872B (zh) * 2018-12-24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防抖组件及终端
CN214544530U (zh) * 2020-11-23 2021-10-29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装置、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5444A (zh) 2023-05-09
EP4403981A1 (en) 2024-07-24
WO2023072133A1 (zh)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90186A1 (zh) 一种摄像模组、感光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327572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3474892B (zh) 用于图像传感器的基板
CN112887521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40007183A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2351123B (zh)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31371A (zh) 传感器驱动装置
CN109218589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218590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194860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8159895A (zh) 光学防抖装置、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167908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09246268B (zh) 电子装置
KR20220081574A (ko) 카메라 장치
CN11540747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9999459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9413315B (zh) 电子装置
CN109525690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TWI797006B (zh) 潛望式攝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899815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600535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EP4216533A1 (en) Camera devic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N114390161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360092B (zh) 一种液体透镜、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29400A (zh) Sma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