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9635A - 热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9635A
CN118149635A CN202410263823.7A CN202410263823A CN118149635A CN 118149635 A CN118149635 A CN 118149635A CN 202410263823 A CN202410263823 A CN 202410263823A CN 118149635 A CN118149635 A CN 118149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ilter assembly
management device
thermal management
pipe orif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38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49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96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一种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部和过滤组件,流道部具有第一流道,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组件壳体、过滤网,过滤组件壳体具有腔、第一管口以及第二管口,过滤网至少部分位于腔,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均与腔连通,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均与第一流道连通,过滤网覆盖至少部分第一管口;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中至少一者的管口壁与流道部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设置,减少过滤组件与流道部之间连接的焊点。

Description

热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部和过滤组件,流道部和过滤组件连通,过滤组件可以过滤流体中的杂质,过滤组件与流道部焊接连接会增加过滤组件与流道部之间的焊点。
发明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部和过滤组件,所述流道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组件壳体、过滤网,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具有腔,所述过滤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具有第一管口以及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均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过滤网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口;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中至少一者的管口壁与所述流道部为一体结构。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中,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中至少一者的管口壁与流道部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设置,减少过滤组件与流道部之间连接的焊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过滤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过滤组件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消音组件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提供的过冷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提供的过冷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提供的过冷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相关热管理装置中,包括过滤组件20,过滤组件20可以过滤流体中的杂质,过滤组件20与热管理装置中的流道部10焊接连接,增加过滤组件20与流道部10之间的焊点。本申请中,如图1和图2所示,流道部10和过滤组件20,流道部10具有第一流道11,过滤组件20包括过滤组件壳体21、过滤网22,过滤组件壳体21具有腔211、第一管口212以及第二管口213,过滤网22至少部分位于腔211,第一管口212与第二管口213均与腔211连通,第一管口212与第二管口213均与第一流道11连通,过滤网22覆盖至少部分第一管口212;第一管口212和第二管口213中至少一者的管口壁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一体结构是指,使用一块完整的材料,利用冲压、挤压、机加工等工艺制作出的一个零部件,未经过钎焊、胶粘等连接工艺。一体结构的设置,减少过滤组件20与流道部10之间连接的焊点。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过滤网22包括第一网部221和第二网部222,第一网部221、第二网部222均位于第一管口212与第二管口213之间,第一网部221相对于第二网部222更靠近第一管口212。也就是说,过滤网22为柱状,柱状的过滤网22相对于过滤片而言,使流体穿过过滤网时间加长,将流体中杂质过滤更充分。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网部221具有第一流通口2211,第二网部222具有第二流通口2221,第一流通口2211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流通口2221的流通面积;第一管口212为出口,第二管口213为进口。过滤组件20具有长度方向L,沿过滤组件20的长度方向L,过滤网22的截面为梯形,过滤网22的进口面积大,出口面积小可使过滤网22的过滤效果提升。更进一步地,第一管口212与第二管口213分别位于腔211的不同侧,腔211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管口212、第二管口213至少一者的流通面积,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沿过滤组件20的长度方向L,第一管口212与第二管口213位于腔211的相对两侧,流体进入过滤网22中,可以充分过滤;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示第一管口212与第二管口213的流通面积均小于腔211的流通面积,有利于流体过滤。
为了方便过滤网22在过滤组件20安装,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过滤组件壳体21包括凸起部214,凸起部214自过滤组件壳体21向靠近腔211的方向凸出设置;换句话说,过滤组件壳体21外壁向内凹陷形成凸起部214;腔211具有第一腔2111以及第二腔2112,凸起部214位于第一腔2111与第二腔2112之间,第一腔2111与第二腔2112连通;过滤网22包括主体部223和固定部224,主体部223和固定部224为一体结构,主体部22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2111,固定部224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腔2112;凸起部214的至少部分与固定部224接触。凸起部214起到限位固定作用,凸起部214将腔211分为第一腔2111和第二腔2112,安装过滤网22时,主体部223位于第一腔2111,固定部224位于第二腔2112,凸起部214可阻挡固定部224全部进入第一腔2111,起到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过滤网22包括台阶23,主体部223以及固定部224均与台阶23连接,固定部224与台阶23连接,凸起部214相对于台阶23的至少部分更靠近第一腔2111,台阶23至少部分与凸起部214限位配合,凸起部214的至少部分与台阶23抵接;主体部223、台阶23和固定部224为一体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安装过滤网22时,凸起部214与台阶23抵接,主体部223位于第一腔2111,固定部224位于第二腔2112。
为了提高过滤精度,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网部222至少部分与过滤组件壳体21接触;第一管口212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腔211的流通面积。如图3所示,当第二网部222与过滤组件壳体21贴合,流体直接从第二管口213直接流入第二网部222的第二流通口2221,进而直接进行过滤,提高过滤精度,减小了流体从第一管口212进入腔211,由第二管口212流出,不经过过滤网22的风险。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流道部10具有通孔部13,通孔部13部分由过滤组件壳体21围成,通孔部13部分由流道部10围成。沿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通孔部13贯穿热管理装置。通孔部13的设置,减轻了热管理装置的重量,同时减少了流道部10中流体与过滤组件20内流体之间的温度传递。再此,对通孔部13的形状大小不做限定,不过在保证热管理装置整体强度的同时,通孔部13越大,热管理装置的重量越轻,流道部10与过滤组件20距离越远,隔温效果越好。
流道部10包括支撑部12,通孔部13至少部分有支撑部12围成,支撑部12为实心,支撑部12连接过滤组件20和流道部10,支撑部12为弧形,例如图1所示,弧形可承受更大的负荷,提高过滤组件20与流道部10之间的连接牢固度,进一步地,支撑部12与流道部10为一体件,减少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
如图4和图5所示,流道部10包括第一流道板101以及第二流道板102,过滤组件壳体21包括第一过滤组件壳体215以及第二过滤组件壳体216,为了简化热管理装置成型工艺,第一过滤组件壳体215与第一流道板101为一体件,第二过滤组件壳体216与第二流道板102为一体件,第一流道板101与第二流道板102连接,第一过滤组件壳体215与第二过滤组件壳体216连接;第一过滤组件壳体215具有部分腔211,第二过滤组件壳体216具有部分腔211。也就是说,流道部10与过滤组件壳体21一体成型制造出来。
相关热管理装置中,为了减小热管理装置运行时流体流动产生的噪音,可以在热管理装置焊接消音组件30,但消音组件30使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增加,本申请中,如图1和图6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部10和消音组件30,流道部10具有流通通道18,消音组件30包括消音壳体31,消音壳体31具有消音腔311、第一消音管口313和第二消音管口314,第一消音管口313与第二消音管口314均与消音腔311连通,第一消音管口313和第二消音管口314均与流通通道18连通;第一消音管口313和第二消音管口314中至少一者的壁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通过第一消音管口313和第二消音管口314中至少一者的壁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的设置,减少了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
本申请中的消音组件30中,第一消音管口313以及第二消音管口314分别位于消音腔311的不同侧,消音腔311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消音管口313、第二消音管口314至少一者的流通面积。通过消音组件30中消音腔311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消音管口313、第二消音管口314至少一者的流通面积,流体从较小的管口近乎无缓冲进入较大的消音腔311内,容积的瞬时增大,流体的声音由聚集突然扩散,进而达到消音的目的,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消音管口313的流通面积与第二消音管口314的流通面积均小于消音腔311的流通面积。另外,消音组件30的消音腔311内无其他部件,使消音组件30结构简单的同时,减轻了自身重量。
消音壳体31具有长度方向Y,消音腔311沿长度方向Y延伸,为了增强消音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沿所述长度方向Y,第一消音管口313以及第二消音管口314分别位于消音腔311的两侧。
进一步地,消音腔311具有消音口3111,消音壳体31包括第一壁312,第一壁312至少部分位于消音口3111与第一消音管口313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壁312沿第一消音管口313向消音口3111方向延伸,消音壳体31具有长度方向Y,消音腔311沿长度方向Y延伸,第一壁312至少部分相对于长度方向Y倾斜设置。流体沿第一壁312进入消音组件30,声音可在第一壁312上多次反射,消耗流体的能量,进一步达到降低流体声音分贝的效果。在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壁312与第一消音管口313的壁连接处为弧形。
为了简化热管理装置的成型工艺,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流道部10包括第一流道板101以及第二流道板102,消音壳体31包括第一消音壳体3151以及第二消音壳体3152,第一流道板101与第一消音壳体3151为一体件,第二流道板102与第二消音壳体3152为一体件,第一流道板101与第二流道板102连接,第一消音壳体3151与第二消音壳体3152连接。也就是说,流道部10与消音壳体31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间隔孔15,沿热管理装置厚度方向,间隔孔15贯穿热管理装置,间隔孔15位于流通通道18至少部分与消音组件30之间。间隔孔15部分由流道部10围成,间隔孔15部分由消音组件30围成,间隔孔15的设置,减轻了热管理装置的重量,同时减少了流通通道18中流体与消音组件30内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热管理装置包括连接部14,连接部14与消音壳体31连接,连接部14与流道部10连接,连接部14是围成间隔孔15的部分壁,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连接部14为弧形。弧形可承受更大的负荷,提高消音组件30与流道部10之间的连接牢固度,进一步地,连接部14可为实心。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热管理装置中的焊点数量,降低热管理装置泄露风险,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连接部14与消音壳体31为一体结构,连接部14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
如图12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162,第一传感器162检测流体温度,流体温度合适才会进入消音组件30,热管理装置包括安装座16,所述第一传感器162与所述安装座16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16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流道161。在另一实施方式在,如图1所示,安装座16具有安装流道161,安装流道161与第一消音管口313直接连通,安装流道161与流通通道18连通,安装座16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安装座16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的设置,减少热管理装置中的焊点数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过滤组件20,过滤组件20可以过滤流体中的杂质,过滤组件20包括过滤组件壳体21以及过滤网22,过滤组件壳体21具有腔211,流通通道18与腔211连通,过滤网22位于腔211,消音壳体31具有长度方向Y,消音腔311沿长度方向Y延伸,为了减小热管理装置中流体流阻,定义与长度方向Y的垂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Z,沿第一方向Z,过滤组件20位于消音组件30的一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过冷换热组件50,过冷换热组件50可以降低热管理装置中流体温度,流通通道18与过冷换热组件50连通,为了减小热管理装置中流体流阻,消音组件30以及过滤组件20均位于过冷换热组件50的同一侧;沿第一方向Z,流通通道18至少部分位于过滤组件20与消音组件30之间。
相关技术中,如图8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部10、金属块60和多通阀40,多通阀40与金属块60连接,金属块60与流道部10连接,多通阀40通过金属块60与流道部10连接,通常为了提高多通阀40与流道部10连接的连接牢固度,金属块60通过与流道部10焊接将多通阀40与流道部10固定,而不是金属块60与流道部10粘接连接,但是焊接连接的方式会使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增加。本申请中,如图10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部10和多通阀40,流道部10具有流通管道19,多通阀40包括阀壳体41和第一滑块431,阀壳体41具有第一阀腔411,其中,阀壳体41的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阀壳体41的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的设置,减少了热管理装置种焊点数量,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一体结构是指,使用一块完整的材料,利用冲压、挤压、机加工等工艺制作出的一个零部件,未经过钎焊、胶粘等连接工艺。
本申请的多通阀40中,如图10和11所示,第一滑块431具有第一孔4311以及第一内腔4310,多通阀40具有第一通道1111、第二通道1112和第三通道1113;第一阀腔411与流通管道19连通,第一通道1111以及第二通道1112均与第一阀腔411连通,第一滑块431位于第一阀腔411,第一通道1111、第二通道1112能够与第一孔4311连通;第二通道1112、第三通道1113以及第一内腔4310均能够连通。也就是说,多通阀40包括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下,第一通道1111与第二通道1112连通,第三通道1113与第一滑块431密封连接,第三通道1113与第一阀腔411不连通,第三通道1113与第一内腔4310连通;第二种状态下,第二通道1112和第三通道1113均与第一滑块431密封连接,第二通道1112和第三通道1113均与第一阀腔411不连通,第二通道1112和第三通道1113均与第一内腔4310连通。两种状态是通过第一滑块431滑动确定。
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一滑块431包括第一密封活塞421、第二密封活塞422以及支撑体420,第一密封活塞421以及第二密封活塞422均与支撑体420连接,且支撑体420位于第一密封活塞421与第二密封活塞422之间,支撑体420具有第一孔4311和第一内腔4310。第一密封活塞421与第二密封活塞422均与第一阀腔411的壁密封连接,第一密封活塞421与第二密封活塞422可为圆柱体,这里对第一密封活塞421与第二密封活塞422的形状不做限定。
更具体的,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支撑体420包括第一支撑件423以及第一块424,第一密封活塞421以及第二密封活塞422均与第一支撑件423连接,且第一支撑件423位于第一密封活塞421与第二密封活塞422之间,第一支撑件423具有第一孔4311,第一块424具有第一内腔4310,第一支撑件423与第一块424连接,多通阀40具有第二方向H,第二方向H与多通阀40的高度方向平行,沿多通阀40第二方向H,第一块424相对于第一支撑件423靠近第二通道1112。在此,第一块424形状不做定义。第一块424移动控制多通阀40的两种状态,第一密封活塞421以及第二密封活塞422的移动带动着第一块424的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阀壳体41包括第一部分44和第二部分45,第一部分44与流道部10为一体件,第二部分45与第一部分44为一体件,第一部分44具有第一阀腔411,第二部分45具有第二阀腔412;第一阀腔411具有第一子腔4111、第二子腔4112和第三子腔4113,第一子腔4111位于第二子腔4112和第三子腔4113之间,第一密封活塞421位于第二子腔4112与第一子腔4111之间,第二密封活塞位于第一子腔与第三子腔之间,第一通道1111、第二通道1112和第三通道1113均位于第一子腔4111。第一密封活塞421以及第二密封活塞422的移动是靠第一子腔4111、第二子腔4112和第三子腔4113中压力差。当第二子腔4112中压力较大时,为了平衡第一阀腔411中的压力,第一密封活塞421以及第二密封活塞422整体向靠近第三子腔4113方向移动,第一支撑件423与第一块424也随之移动,此时,第一通道1111与第二通道1112连通,第三通道1113与第一块424密封连接;当第二子腔4112中压力较小时,为了平衡第一阀腔411中的压力,第一密封活塞421以及第二密封活塞422整体向远离第三子腔4113方向移动,第一支撑件423与第一块424也随之移动,此时,第二通道1112和第三通道1113均与第一阀腔411不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子腔4111、第二子腔4112和第三子腔4113中的压力通过第二阀腔412中压力变化而改变,具体地,如图11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细管401、第二细管402、第三细管403以及第四细管404,第一细管401与第一通道1111连通,第一细管401能够与第二阀腔412连通,第二细管402与第三通道1113连通,第二细管402能够与第二内腔4510连通,第一细管401、第二细管402可平衡第一通道1111和第三通道1113的压强。
第三细管403与第二子腔4112连通,第三细管403能够与第二阀腔412连通,第三细管403可将第二阀腔412与第二子腔4112内压强连通。第四细管404与第三子腔4113连通,第四细管404能够与第二阀腔412连通;第四细管404可将第二阀腔412与第三子腔4113内压强连通。多通阀40包括第二滑块451,第二滑块451位于第二阀腔412,第二滑块451具有第二内腔4510以及第二孔4511,第二孔4511与第二阀腔412连通。当第二细管402和第四细管404均与第二滑块451密封连接时,第三细管403与第二阀腔412连通,在热管理装置运行过程中,第二阀腔412中压强增大,通过第三细管403的连通,第二子腔4112中压强增大,为了第一平衡气压,第一阀腔411中的第一滑块(431)向靠近第三子腔4113方向移动;反之,如图11所示,第二细管402和第三细管403均与第二滑块451密封连接时,第四细管404与第二阀腔412连通,在热管理装置运行过程中,第二阀腔412中压强增大,通过第四细管404与的连通,第三子腔4113中压强增大,为了第一平衡气压,第一阀腔411中的第一滑块431向远离第三子腔4113方向移动。
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二滑块451包括第三密封活塞4512、第四密封活塞4513、第二支撑件4514以及第二块424,第三密封活塞4512以及第四密封活塞4513均与第二支撑件4514连接,且第二支撑件4514位于第三密封活塞4512与第四密封活塞4513之间,第二支撑件4514具有第二孔4511,第二块424具有第二内腔4510。
多通阀40在热管理装置中还可以为四通阀,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多通阀40具有第四通道1114,第一通道1111、第四通道1114以及第一孔4311均能够连通;第四通道1114、第三通道1113以及第一内腔4310均能够连通。四通阀包括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下,第一种状态下,第一通道1111与第二通道1112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四通道1114均与第一滑块431密封连接,即第三通道1113和第四通道1114均与第一阀腔411不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四通道1114连通;第二种状态下,第一通道1111与第四通道1114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二通道1112均与第一滑块431密封连接,即第三通道1113和第二通道1112连通,第一通道1111和第四通道1114连通。
为了简化热管理装置成型工艺以及装配工艺,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15所示,流道部10包括第一流道板101以及第二流道板102,第一部分44包括第一子部分441和第二子部分442;第一流道板101、第一子部分441以及第二部分45为一体件,第二流道板102以及第二子部分442为一体件,第一流道板101与第二流道板102连接,第一子部分441与第二子部分442连接;第一子部分441具有部分第一阀腔411,第二子部分442具有部分第一阀腔411。
热管理装置包括连接管12,连接管12具有流通管道19,连接管12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为一体结构,连接管12至少部分与阀壳体41为一体结构,连接管12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的至少部分为一体结构,为了加强流道部10与多通阀40之间的连接牢固度,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连接管12至少部分为弧形,具体地,弧形为拱状,弧形向远离多通阀40方向凸出形成。
为了对热管理装置进行减重以及减少流道部10中流体与多通阀40中流体热传递,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壳体孔1511,沿热管理装置厚度方向T,壳体孔1511贯穿热管理装置,流道部10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孔1511外围,阀壳体41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孔1511外围。在此,对壳体孔1511数量形状不做限制。
为了降低热管理装置中的流体温度,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过冷换热器50和消音组件30,流通管道19与过冷换热器50连通,流通管道19与消音组件30连通,为了减小热管理装置中的流体流阻,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消音组件30以及过冷换热器50位于多通阀40两侧,流通管道19至少部分位于多通阀40与消音组件30之间,流通管道19至少部分位于多通阀40与过冷换热器50之间。
相关热管理装置中,包括流道部10和过冷换热组件50,流道部10和过冷换热组件50集成,过冷换热组件50可以对流道部10内的流体进行换热,一般技术中,过冷换热组件50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流道部10连接,但焊接的方式会增加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会增加热管理装置的泄露风险。本申请热管理装置中,包括流道部10和过冷换热组件50,流道部10具有流通管路191,过冷换热组件50包括过冷换热壳体51,过冷换热组件50具有第一通路52和第二通路53,第一通路52和第二通路53均与流通管路191连通,第一通路52与第二通路53分隔;第二通路53具有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流体连通,第一通路5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之间;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围成第二通路53的壁为第一通路52的部分壁,第一通路52中的流体和第二通路53中的流体可通过壁进行换热。过冷换热组件50包括节流部58,节流部58具有节流通道581,节流通道581与第二通路53直接连通;节流部58可以减少压力进而降低温度,经过节流部58的流体温度会降低,这时,流入第二通路53的流体温度比第一通路52的流体温度低,第二通路53中流体可与第一通路52中流体通过壁进行换热。过冷换热壳体51的至少部分与流道部10的至少部分为一体结构,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一体结构是指,使用一块完整的材料,利用冲压、挤压、机加工等工艺制作出的一个零部件,未经过钎焊、胶粘等连接工艺。一体结构的设计,使过冷换热组件50与流道部10一体制造,无焊点,减少了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0图12所示,节流部58包括膨胀阀582,膨胀阀582具有节流通道581,节流通道581与流通管路191连通。也就是说,流体由流通管路191流出,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通路52,另一路进入节流通道581,经过节流通道581流入第二通路53,此时,第一通路52与第二通路53流体温度不同,即可进行换热。
为了减少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5所示,节流部58包括阀座583,膨胀阀582与阀座583连接,阀座583的至少部分与过冷换热壳体51为一体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串联,热管理装置包括冷管道530,冷管道530具有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冷管道53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路52;冷管道530为扁管。扁管可以使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中流体流速增加,提高第一子管路531与第一通路52之间流体换热。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通路52包括第一子通路521、弯曲通道551和第二子通路522,第一子通路521、弯曲通道551和第二子通路522连通,弯曲通道551位于第一子通路521和第二子通路522之间,冷管道530包括第一冷管5301、弯管部55和第二冷管5302,第一冷管5301具有第一子管路531,第二冷管5302具有第二子管路532,弯管部55与第一冷管5301连接,弯管部55与第二冷管5302连接,第一冷管5301位于第一子通路521,第二冷管5302位于第二子通路522,弯管部55位于弯管通道551。第一子管路531中低温流体可与第一子通路521中流体通过第一冷管5301的壁进行换热,第二子管路532中低温流体可与第二子通路522中流体通过第二冷管5302的壁进行换热,这样多根流路可同时进行换热,极大程度提高了换热效率。
提高冷管道530中流体流体,可增加换热效率,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肋片54,肋片54与冷管道530为一体结构,肋片54位于第二通路53,第二通路53具有第一子流道541和第二子流道542,肋片54位于第一子流道541外围,肋片54位于第二子流道542外围,第一子流道541至少部分和第二子流道542至少部分流体隔离。实际上肋片54将冷管道530内部隔出两根细管道,管道越细,流体的流速提高,增加了与第一通路52中流体的换热效率,再此,肋片54的数量可为两片以上,肋片54将冷管道530内部隔出多根细管道,进一步增加流体流速,肋片54与冷管道530为一体结构,也减少了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流道部10包括连接体17,连接体17形成弯曲通道551的部分壁,连接体17为弧形,连接体17至少部分与过冷换热壳体51为一体件;弯管部55至少部分与第一冷管5301为一体件,弯管部55至少部分与第二冷管5302为一体件。一体件的设计,减少了热管理装置中焊点数量。
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并联;过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隔板561和第二隔板562,第一隔板56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子管路531外围,第一隔板56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路52外围,第二隔板56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路52外围,第二隔板56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子管路532外围;第一隔板561至少部分和第二隔板562至少部分均与过冷换热壳体51为一体结构。具体地,如图13和14所示,过冷换热组件50具有第一管道591和第二管道592,第一管道591和第二管道592位于第一管道591的相对两侧,第一管道591与流通管路191连通,第一子流道541和第二子流道542均与第一管道591连通,第二管道592与第一管道591连通,第二管道592与节流通道581连通,第一子管路531与第二子管路532均与第二管道592连通。
为了增加过冷换热组件50换热效率,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过冷换热组件50包括第三隔板563,第三隔板563至少部分与过冷换热壳体51为一体结构;第一通路52具有第一子通路521和第二子通路522,第一子通路521位于第一子管路531和第二子管路532之间,第二子管路532位于第一子通路521和第二子通路522之间;第三隔板563位于第二子管路532的外围,第三隔板563位于第二子通路522的外围。具体地,第一子流道541和第二子流道542数量可为两根以上,第一子流道541和第二子流道542数量可为两根以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过冷换热组件50具有洞57,过冷换热组件50具有厚度方向X,洞57沿厚度方向X贯穿过冷换热组件50,洞57位于流道部10至少部分与过冷换热器壳体51至少部分之间。洞57的设置可以减轻热管理装置的重量,同时可较少流道部10与过冷换热组件50间的热传递。
为了简化热管理装置成型工艺以及装配工艺,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和图15所示,流道部10包括第一流道板101以及第二流道板102,过冷换热壳体51包括第一过冷换热壳体511以及第二过冷换热壳体512,第一过冷换热壳体511与第一流道板101为一体件,第二过冷换热壳体512与第二流道板102为一体件,第一流道板101与及第二流道板102连接,第一过冷换热壳体511与第二过冷换热壳体512连接;过冷换热组件50具有第一过冷换热腔501和第二过冷换热腔502,第一过冷换热腔501具有部分第一通路52,第二过冷换热腔502具有部分第一通路52;或者第一过冷换热腔501具有第一通路52以及部分第二通路53,第二过冷换热腔502具有部分第一通路52以及部分第二通路53。流道部10与过冷换热壳体51一体成型。
本申请热管理装置的第一流道11、流通通道18、流通管道19以及流通管路191均连通,本申请热管理装置可应用与空调系统中,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制冷剂由压缩机进入第一传感器162,第一传感器162检测制冷剂温度,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制冷剂会进入消音组件30,在进入多通阀40,当空调处于制冷状态下,第一通道1111与第二通道1112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四通道1114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四通道1114均与第一通道1111不连通,制冷剂由消音组件30出来经过第一通道1111进入第二通道1112,第二通道1112与室外换热器连接,制冷剂经过室外换热器进入过滤组件20,在经过电控也冷板进行降温,由电控也冷板出来分为两路进入过冷换热组件50,一路进入第一通路52,另一路进入节流通道581,经过节流通道581流入第二通路53,此时,第一通路52与第二通路53流体温度不同,即可进行换热,降温后的制冷剂会流入空调内机。
当空调处于制热状态下,第一通道1111与第四通道1114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二通道1112均与第一滑块431密封连接,即第三通道1113和第二通道1112连通,第三通道1113和第二通道1112均与第一通道1111不连通,第一通道1111和第四通道1114连通,制冷剂由消音组件30出来进入第四通道1114,由第四通道1114出来直接进入空调内机。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道部和过滤组件,所述流道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组件壳体、过滤网,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具有腔、第一管口以及第二管口,所述过滤网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均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过滤网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口;
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中至少一者的管口壁与所述流道部为一体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包括第一网部和第二网部,
所述第一网部、所述第二网部均位于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之间,所述第一网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网部更靠近所述第一管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部具有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二网部具有第二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流通口的流通面积;
所述第一管口为出口,所述第二管口为进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自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向靠近所述腔的方向凸出设置;所述腔具有第一腔以及第二腔,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过滤网包括主体部和固定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固定部为一体结构,
所述主体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固定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凸起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固定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包括台阶,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固定部均与所述台阶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台阶连接,所述凸起部相对于台阶的至少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腔,所述台阶至少部分与所述凸起部限位配合,所述凸起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台阶抵接;
所述主体部、所述台阶和所述固定部为一体结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部至少部分与所述过滤组件壳体接触;所述第一管口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腔的流通面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部具有通孔部,所述通孔部部分由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围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部包括支撑部,所述通孔部至少部分有所述支撑部围成,所述支撑部为实心,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过滤组件和所述流道部,所述支撑部为弧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分别位于所述腔的不同侧,所述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管口、所述第二管口至少一者的流通面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部包括第一流道板以及第二流道板,所述过滤组件壳体包括第一过滤组件壳体以及第二过滤组件壳体,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壳体与所述第一流道板为一体件,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壳体与所述第二流道板为一体件,所述第一流道板与所述第二流道板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壳体与第二过滤组件壳体连接;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壳体具有部分所述腔,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壳体具有部分腔。
CN202410263823.7A 2024-03-07 热管理装置 Pending CN118149635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9635A true CN118149635A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43200A1 (en) Suction line heat exchanger modu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5743111A (en) Air conditioner system having a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9838586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US5081847A (en) Variable flow orifice tube
KR100209047B1 (ko) 일체형 체크 밸브를 갖춘 소음기
US4809518A (en) Laminate type evaporator with expansion valve
CN108068581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EP3039292B1 (en) Thermally improved reciprocating hermetic compressor
CN112428772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WO2007116991A1 (ja) 膨張弁及び空気調和機
EP1483539A1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JPH06185831A (ja) 冷房装置用蒸発器
CN112432396A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SK14952003A3 (en) Suction muffler for a reciprocating hermetic compressor
JP5982871B2 (ja) 四方弁とそれ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H112310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8149635A (zh) 热管理装置
CN118149506A (zh) 热管理装置
CN112431946A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US6321562B1 (en) Evaporator of automotive air-conditioner
KR20030035992A (ko) 팽창 밸브
CN113968114A (zh) 连通部以及热管理组件
SK287713B6 (en) Suction and discharge valve arrangement for small hermetic compressor
CN109425152B (zh) 板式换热器集成组件
JP5754197B2 (ja) 四方弁とそれ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