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8469A -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8469A
CN118088469A CN202410468746.9A CN202410468746A CN118088469A CN 118088469 A CN118088469 A CN 118088469A CN 202410468746 A CN202410468746 A CN 202410468746A CN 118088469 A CN118088469 A CN 118088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air
wrapping
circulation fa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687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088469B (zh
Inventor
唐瑞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uine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uine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uine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uine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687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884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8088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84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0884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84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3/00Other rotary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3/008Regenerativ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2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循环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与裹风腔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端面与支撑组件相连,所述防护罩内腔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裹风腔,两个裹风腔之间通过磁力环相连,所述裹风腔为圆柱型,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外圆柱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之间的裹风腔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所述出风槽口处通过分流杆设置有控流布,所述裹风腔的端面与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外端面设置有冰袋安放槽,位于防护罩顶部的冰袋安放槽内设置有冰袋。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裹风腔配合分流板以及控流布的设置,使得该空气循环扇能够吹出较为柔和的自然风。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成为许多人的问题。在天气炎热时,通常会使用风扇、空气循环扇以及空调等装置来实现降温的目的。其中,空气循环扇的主要结构包括驱动电机、涡轮风扇、导流格栅和圆筒外壳。与普通风扇不同的是,空气循环扇可以使风沿着一定的方向呈螺旋形吹出,随着扇叶搅动,最终可形成螺旋形的柱状风。空气循环扇吹出来的风距离较远,且具有较好的定向性。现有的空气循环扇能够在封闭环境内驱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来活化空气;空气循环扇还能加速与室外空气交换而降低室内气温。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循环扇工作原理为:风机工作高速运转驱动有螺旋角度的风叶,将室内空气吸到机器内部,然后将风机吸进来的高速气流汇聚成一个高强度的风束,并从风扇壳体的出风口处吹出,因其风束的风量集中在一束,其风速大且吹得远,从而带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活化空气,并通过风的流动来降低室内温度。
但是传统的循环扇由于其对于风力大小和风力方向的过度追求,使得循环扇吹出的风是一种导向性的均匀的强风,这样不仅循环扇的噪音较大,而且由于其吹风方向较窄,只能用于一个人的吹风,尤其当循环扇在使用者近处放置时,只能吹到使用者的一小块区域,而其余位置并不会被吹到,这样在炎热的夏天会叫人感觉一个地方冷而其余地方热,这样会叫人感觉很不舒适。同时长时间的直吹风可能会影响人体的睡眠状态,同时由于循环扇一般用在炎热季节,这就使得循环扇吹出的往往是室内温度较高的风吹在人体上,这类风对于人体的降温效果较差。
在人们对于风的感受中,最为舒适的风为夏季来自林间的自然风,这种自然风不仅是全方位的气流,由于树林在夏季蒸腾作用,使得林间的温度通常略低于周围,同时由于自然风在林间通过树枝树干时,气流会受到阻碍,产生卡门涡街气流,由于这种卡门涡街气流式的气流是流经树枝树干表面形成,使得该气流部分与树枝和树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换热,其温度常常低于周围其它来自林间气流温度,这也是人们常常在林间吹风时能够感觉到一股股比其余自然风更凉气流的原因。这种来自林间的卡门涡街气流和传统单向气流不同,风速不稳定且方向多变,这种风感不仅柔和而且富有层次感,能够有效地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一步提高了林间风的舒适度。
现有技术中,循环扇仅仅通过螺旋叶片将风沿着设定的方向呈螺旋状吹出,无法实现自然风的模拟,通过螺旋叶片直接吹出的风是直接吹在人体上,不仅没有自然风的全气流包裹,同时也无法实现卡门涡街气流的多变,使得气流缺乏层次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能够模拟自然风,能够保证吹在人体上的风足够轻柔,对人体的睡眠影响较小,解决了传统风扇降温效果太差,无法实现自然风模拟的效果,长时间使用对人体存在损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能够模拟自然风,能够保证吹在人体上的风足够轻柔,对人体的睡眠影响较小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内腔设置有裹风腔,所述裹风腔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外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之间的裹风腔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所述出风槽口处通过分流杆设置有控流布,所述裹风腔左右两端分别通入两种温度不同的气流,两种气流通过通风内腔后于裹风腔中心处对冲,气流对冲后从所述出风槽口排出,所述裹风腔的端面与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与冷气供应装置相连。
优选的,所述裹风腔数量两个,两个裹风腔之间通过磁力环相连,所述裹风腔为圆柱型,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护罩内腔。
优选的,所述冷气供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外端面的冰袋安放槽,位于防护罩顶部的冰袋安放槽内设置有冰袋。
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防护罩下端面相连。
优选的,所述分流板数量至少为四块,所述分流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控流布的尺寸。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为圆柱形,所述防护罩壁面上设置有条形出风缝,所述防护罩左右两端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外圈设置有卡接圆弧块。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与裹风腔横向安置,通过所述支撑架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架包括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两根可围绕旋转环进行旋转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圆弧滑槽与所述卡接圆弧块进行卡接。
优选的,所述磁力环包括外环与内环,所述外环与内环均设置有与所述裹风腔内腔孔径相等的通孔,所述外环与内环分别与两个裹风腔的端面相连,所述外环内圈端部设置有倒角,与所述内环外端面设置的倒角相互配合卡接,所述外环与内环均通过导线与电离模块相连,通过电离模块将外环倒角面上的离子电离使其沿着圆周方向运动驱动内环实现旋转。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滑轮。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内圈通过安装杆设置有漩涡叶片,所述漩涡叶片设置有驱动器。
(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裹风腔配合分流板以及控流布的设置,使得该装置能够吹出较为柔和的自然风,当装置竖直安置时,通过在防护罩上方的冰袋安放槽内放置冷冻后的冰袋,使得其上方的空气温度下降,低温的气流下降后与下方的高温气流于裹风腔内发生对流,从而实现冷气流与热气流混杂的效果,这类气流通过控流布与分流杆后,产生卡门涡街效应,从而使得其吹出的气流形成一股一股冷热交替的状态吹至人体,更加接近与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气流风,使得人体能够感受到夏日乘凉时的凉风吹拂,同时冰袋内的冰块进行蒸腾作用能够快速的吸收房间内的温度,使得房间内的整体气流在进行流动的同时温度下降,从而使得人体的体感温度下降,从而实现降温的效果,这种制冷方式不需要装置外接电源,只需要提前将冷冻好的冰袋放入冰袋安放槽内,通过对流效应,实现冷热气流的碰撞对流,从而吹出冷热交替的自然风,避免了外接电源线后电源线抽拉不便,容易缠绕的情况发生。
2、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漩涡叶片的设置,使得装置能够在需要加大风力的时候,驱动漩涡叶片旋转,从而将裹风腔外的空气快速的抽入裹风腔内,使得从出风槽口吹出的气流量大大增加,从而满足不同人体对降温效果的不同需求。装置内部巧妙地设置了漩涡叶片,能够在需要加大风力时迅速启动。当驱动系统激活时,漩涡叶片开始旋转,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域,类似于自然界的漩涡效应。这种旋转运动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得裹风腔外的空气被迅速抽入裹风腔内。随着空气的快速流动,装置内部的压力逐渐降低,形成了一种“抽气”效应。这种效应使得更多的空气被吸入装置,并通过出风槽口吹出。由于漩涡叶片的高速旋转和裹风腔的特殊设计,从出风槽口吹出的气流量大大增加,形成一股强劲而凉爽的风。不仅如此,漩涡叶片的旋转速度和角度都是可调节的。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装置输出的风力大小。
3、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分流板的设置,这款风力生成装置进一步提升了其性能,确保从出风槽口吹出的气流能够被合理地均分成数份。这种设计不仅避免了卡门涡街效应导致的气流发散问题,还使得吹至人体的气流在保持柔和的同时,具备足够的风力以达到降温效果。卡门涡街效应是一种流体动力学现象,当气流经过某些物体(如分流板)的边缘时,会产生一系列交替的漩涡。这些漩涡会导致气流的不稳定,使其发生发散,从而降低了风力的集中度和降温效果。通过引入分流板,装置成功地避免了这一问题。分流板被精心设计和放置在出风槽口处,其作用类似于一个气流管理器。当气流从出风槽口吹出时,分流板会将其均分成数份,使每一股气流都更加集中和稳定。这种设计确保了气流在吹向人体时,能够以更加均匀和柔和的方式接触皮肤,避免了因风力过大而产生的不适感。同时,分流板的设置使得每一股气流都能保持足够的速度和力量,从而有效地降低周围的温度。这种设计使得装置在提供柔和气流的同时,也能保证足够的风力,以满足不同人体对降温效果的需求。
4、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磁力环的设置,使得该装置能够实现裹风腔带动分流板进行旋转,旋转过程中使得处于裹风腔内的冷热气流在进行对流碰撞时实现更加充足的混合,从而保证吹出的气流冷热交替更加快速,磁力环作为一种特殊的装置,其内部嵌入了强大的永磁体,通过磁力作用与裹风腔和分流板相连接。当装置启动时,磁力环产生稳定的磁力场,使得裹风腔在磁力作用下开始旋转。由于磁力环与分流板之间的磁力耦合,分流板也会随之同步旋转。这种旋转过程带来了显著的优势。首先,裹风腔的旋转促进了其内部冷热气流的自然对流。由于冷热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不断碰撞和混合,它们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大大提高。这种自然对流碰撞的方式使得气流更加快速地达到热平衡,从而提高了降温效果。其次,分流板的旋转进一步增强了气流的混合效果。当分流板旋转时,它会将经过的气流分成多个小部分,并在不同角度和方向上重新组合。这种分割和重组的过程使得气流中的冷热部分更加充分地混合,从而保证了吹出的气流在冷热交替上更加快速和均匀,此外,磁力环的引入还使得装置的操作更加简单和方便。用户只需通过控制装置的启动和停止,即可实现裹风腔和分流板的旋转,无需额外的机械传动机构或复杂的操作步骤。这种简洁的设计不仅降低了装置的维护成本,还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拆去防护罩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拆去防护罩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出风槽口处的气流走向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裹风腔与分流板连接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拆去防护罩后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裹风腔内气流对流走向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连接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竖向安置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横向安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护罩、2-支撑组件、3-裹风腔、4-磁力环、5-分流板、6-分流杆、7-控流布、8-连接件、9-支撑架、101-进风口、102-卡接圆弧块、201-支撑底座、202-升降杆、203-连接板、204-连接柱、301-出风槽口、401-外环、402-内环、801-漩涡叶片、802-安装杆、803-驱动器、804-冰袋安放槽、901-支撑杆、902-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3,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1,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1端面与支撑组件2相连,所述防护罩1内腔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裹风腔3,两个裹风腔3之间通过磁力环4相连,所述裹风腔3为圆柱型,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3外圆柱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5,所述分流板5之间的裹风腔3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301,所述出风槽口301处通过分流杆6设置有控流布7,所述裹风腔3的端面与连接件8相连,所述连接件8外端面设置有冰袋安放槽804,位于防护罩1顶部的冰袋安放槽804内设置有冰袋。
空气循环扇主要包括防护罩1、裹风腔3、磁力环4、分流板5、出风槽口301、控流布7、连接件8和冰袋安放槽804等部分。防护罩1与裹风腔3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1端面与支撑组件2相连,以保持稳定。防护罩1内腔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裹风腔3,两个裹风腔3之间通过磁力环4相连,实现联动旋转。裹风腔3为圆柱型,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用于气流的通过。裹风腔3外圆柱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5,用于引导气流方向。分流板5之间的裹风腔3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301,用于气流的排出。出风槽口301处通过分流杆6设置有控流布7,用于调节气流量和气流形态。裹风腔3的端面与连接件8相连,连接件8外端面设置有冰袋安放槽804,用于放置冰袋进行降温。
首先,通过支撑组件2将空气循环扇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将冰袋放置在防护罩1顶部的冰袋安放槽804内,冰袋会迅速降低周围的气流温度,形成冷气流。当裹风腔3内的风扇启动时,外部气流通过进风口101进入裹风腔3内。由于冰袋的降温作用,裹风腔3内的气流温度降低,形成冷气流。同时,从防护罩1下端进入的热气流与冷气流在裹风腔3内发生对流效应,使得气流温度迅速降低。接着,通过磁力环4的联动作用,两个裹风腔3开始旋转,进一步增强了气流的混合效果。分流板5和控流布7的设计使得从出风槽口301流出的气流形成卡门涡街效应,产生交替的冷热气旋,使得吹出的气流更加柔和,更接近自然风的体感效果。最后,经过处理的气流从出风槽口301吹出,为用户带来舒适的风感。将空气循环扇放置在需要降温的房间内,确保支撑组件2稳定可靠。在防护罩1顶部的冰袋安放槽804内放置冰袋,根据需要可以更换不同数量的冰袋以调节降温效果。打开裹风腔3内的风扇开关,调整合适的风速档位。根据需要,可以调整防护罩1的角度和方向,以便更好地将冷风吹向需要降温的区域。
通过冰袋的降温作用,可以迅速降低裹风腔3内的气流温度,提高降温效果。磁力环4的引入使得两个裹风腔3可以联动旋转,增强了气流的混合效果,使得降温更加均匀和高效。分流板5和控流布7的设计使得吹出的气流更加柔和和舒适,更接近自然风的体感效果。空气循环扇可以作为独立的降温设备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空调设备配合使用,提高降温效果并节省能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清洁和维护,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和户外活动场所等多种场合。
所述防护罩1为圆柱形,所述防护罩1壁面上设置有条形出风缝,所述防护罩左右两端面设置有进风口101,进风口101外圈设置有卡接圆弧块102。
条形出风缝的设计有助于将裹风腔3内的气流均匀地分散到整个防护罩1内部,确保风量的均匀分布,避免了某些区域风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条形出风缝的延伸方向与防护罩1的轴线平行,这种设计有助于引导气流沿着特定的方向流动,提高了气流的导向性,使得冷风能够更为直接地吹向目标区域。与传统的圆形出风口相比,条形出风缝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流动时产生的涡流和湍流,从而降低噪音的产生,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宁静的使用环境。防护罩1的圆柱形设计使其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而不易变形。同时,进风口101外圈设置的卡接圆弧块102能够与其他部件实现稳固的卡接,进一步增强了整个空气循环扇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磁力环4包括外环401与内环402,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均设置有与所述裹风腔3内腔孔径相等的通孔,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分别与两个裹风腔3的端面相连,所述外环401内圈端部设置有倒角,与所述内环402外端面设置的倒角相互配合卡接,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均通过导线与电离模块相连,通过电离模块将外环401倒角面上的离子电离使其沿着圆周方向运动驱动内环402实现旋转。
磁力环4由外环401和内环402组成,两者通过磁力实现联动旋转,无需传统机械传动装置。这种设计消除了机械磨损和摩擦,显著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外环401与内环402的通孔与裹风腔3的内腔孔径相匹配,确保了气流顺畅通过。同时,通过电离模块将外环401倒角面上的离子电离,使其沿着圆周方向运动驱动内环402旋转。这种能量转换方式高效且环保,降低了能耗。电离模块可以根据需要精确控制磁力环4的旋转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对气流速度和方向的精确控制。这种精准控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由于磁力环4的驱动方式无需传统机械传动装置,因此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极低。这为用户创造了一个更加宁静的使用环境。磁力环4的设计简洁且易于拆卸,方便用户进行清洁和维护。同时,由于其无机械接触的特性,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
所述外环401内圈端部设置有倒角,与所述内环402外端面设置的倒角相互配合卡接。
通过倒角的相互配合卡接,外环401和内环402可以迅速而简便地连接在一起,无需使用额外的紧固件或螺丝,简化了组装过程。倒角的设计使得外环401和内环402在连接时能够形成更加稳固的结合,减少了因振动或外力导致的松动或脱落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整个磁力环4的结构稳定性。由于倒角的设计,外环401和内环402在连接处形成平滑的过渡,减少了气流通过时的阻力,使得气流能够更顺畅地通过裹风腔3。倒角的相互配合卡接减少了外环401和内环402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从而降低了噪音的产生,并减少了因摩擦导致的磨损,延长了磁力环4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气流吹过分流杆6后从分流杆6的边缘吹出,由于其中冷热气流混杂,通过卡门涡街效应形成一股一股的反向气旋向外出吹,反向气旋由冷气旋与热气旋交替吹出,从而使得气流吹至人体时能够让人感受到接近自然风的体感效果。
通过卡门涡街效应形成的反向气旋,使得冷热气流交替吹出,模拟了自然风的不规则性和多变性。这种气流模式更接近于自然界中的风,因此当气流吹到人体时,能够带来更接近自然风的舒适感,避免了传统风扇或空调直吹带来的不适。冷热气流在分流杆6处混合,并通过卡门涡街效应形成反向气旋,这有助于增强空气的混合效果。这种混合使得温度更加均匀,避免了局部过冷或过热的情况,提高了空气的舒适度。相比于传统的风扇或空调,这种气流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冷热气流混合产生的自然风效果,从而可能降低能耗。这意味着在保持相同舒适度的情况下,使用这种设计的设备可能会更加节能。反向气旋的形成有助于增加空气的流通性,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新鲜。这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病菌和病毒的传播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请参阅图5,上端冷气流与下端热气流发生对流效应,使得对撞后的气流快速的从出风槽口301吹出,两股气流在对撞后相互混杂形成冷热交替的气流。
上端冷气流与下端热气流的对流效应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热交换。冷气流下沉,热气流上升,两者在裹风腔3内发生对撞,从而实现了快速而有效的热量传递。这种设计使得设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降温效果,提高了设备的效率。由于冷热气流的对撞和混合,从出风槽口301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这种均匀的气流分布使得用户在不同位置都能感受到相似的风感和温度,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通过对流效应实现的热交换减少了直接对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需求,从而可能降低设备的能耗。这种设计有助于节能减排,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这种气流设计使得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温度和使用场景。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设备都能通过调整冷热气流的混合程度来提供舒适的风感,增强了设备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请参阅图6,所述分流板5数量至少为四块,所述分流板5的尺寸大于所述控流布7的尺寸。
更多的分流板5意味着更多的气流导向面,这有助于将气流更均匀地分散到整个裹风腔3中。每块分流板5都可以引导一部分气流,使得气流能够更全面地覆盖裹风腔3内部,提高了气流分布的均匀性。由于分流板5的尺寸大于控流布7的尺寸,气流在通过分流板5后,会更大面积地接触到控流布7。这种设计使得控流布7能够更有效地调节气流量和气流形态,使得从出风槽口301吹出的气流更加柔和、均匀。更多的分流板5和更大的接触面积意味着控流布7对气流的调节能力更强。控流布7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气流的流量和流向,使得吹出的气流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提高了设备的控流效果。
请参阅图7,所述连接件8内圈通过安装杆802设置有漩涡叶片801,所述漩涡叶片801设置有驱动器803。
漩涡叶片801的设计可以在气流通过时产生旋转和扰动,从而增加气流的湍流程度。这种扰动有助于使气流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裹风腔3内,提高了气流的混合效果。驱动器803用于驱动漩涡叶片801旋转,从而增加气流的动能。这种设计可以将电能或其他能源更有效地转换为气流的动能,提高了设备的能量转换效率。
请参阅图8,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底座201,所述支撑底座201上设置有升降杆202,所述升降杆202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板203,所述连接板203上设置有连接柱204与所述防护罩1下端面相连。
通过磁力环4驱动裹风腔3旋转,实现冷热气流的混合,使得从出风槽口301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和柔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磁力环4的驱动方式无需传统机械传动装置,降低了能耗和摩擦损耗,更加节能环保。支撑组件2的设计使得用户可以轻松调整设备的高度和吹风角度,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连接件8上的冰袋安放槽804可以进一步冷却经过的气流,为用户提供更加凉爽的吹风体验。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9,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横向安置,通过所述支撑架9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架9包括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两根可围绕旋转环进行旋转的支撑杆901,所述支撑杆901上设置有圆弧滑槽与所述卡接圆弧块102进行卡接。所述支撑杆901上设置有滑轮902。
防护罩1作为整个空气循环扇的外壳,起到保护内部组件和美观的作用。防护罩1内腔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圆柱型的裹风腔3。这两个裹风腔3通过磁力环4相连,实现无机械接触的旋转驱动。裹风腔3的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用于气流的通道。裹风腔3的外圆柱面上,在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5。这些分流板5用于引导气流,并增加气流的扰动。分流板5之间的裹风腔3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301。出风槽口301处通过分流杆6设置有控流布7,用于调节和控制从裹风腔3中吹出的气流。裹风腔3的端面与连接件8相连。连接件8的外端面设置有冰袋安放槽804,用于放置冰袋,进一步冷却经过的气流。
支撑杆901可以围绕旋转环进行旋转,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防护罩1和裹风腔3的方向和角度。无论是为了改变风向,还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空间布局,这种设计都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尽管支撑杆901可以旋转,但它们的设计确保了在需要时能够提供稳固的支撑。这意味着无论是在静止状态下还是在运行过程中,防护罩1和裹风腔3都能保持稳定,减少了摇晃或倾斜的可能性。
工作原理:首先裹风腔3外侧的气流通过进风口101进入裹风腔3内,采用竖向安置时,参考图5,防护罩1上端通过冰袋快速使得周围的气流温度下降,温度较低的气流向裹风腔3下端运动,与从防护罩1下端进入裹风腔3的热气流相互对撞,从而使得对撞后的气流从出风槽口301流出,参考图4,在分流杆6与控流布7的作用下产生卡门涡街效应,卡门涡街效应是一种流体动力学现象,当气流经过某些物体(如分流板5)的边缘时,会产生一系列交替的漩涡。大部分的冷气流形成下方的漩涡,热气流形成上方的漩涡,从而形成一股一股冷热交替的气流吹至人体,当采用横向安置时,则通过驱动器803驱动漩涡叶片801将外部的气流鼓入裹风腔3内进行气流对撞,这时则在防护罩1两端的冰袋安放槽804内均放置冰袋,两股冷气流对撞后从出风槽口301吹出,同样形成一股一股的气流吹至人体,这时吹出的气流则与外界温度较高的气流混杂,形成混杂气流,对外接实现气流的交换,使得外接的空气温度也逐渐下降,实现快速降温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1),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1)端面与支撑组件(2)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内腔设置有裹风腔(3),所述裹风腔(3)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3)外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5),所述分流板(5)之间的裹风腔(3)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301),所述出风槽口(301)处通过分流杆(6)设置有控流布(7),所述裹风腔(3)左右两端分别通入两种温度不同的气流,两种气流通过通风内腔后于裹风腔(3)中心处对冲,气流对冲后,从所述出风槽口(301)排出,所述裹风腔(3)的端面与连接件(8)相连,所述连接件(8)与冷气供应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裹风腔(3)数量两个,两个裹风腔(3)之间通过磁力环(4)相连,所述裹风腔(3)为圆柱型,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护罩(1)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气供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8)外端面的冰袋安放槽(804),位于防护罩(1)顶部的冰袋安放槽(804)内设置有冰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底座(201),所述支撑底座(201)上设置有升降杆(202),所述升降杆(202)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板(203),所述连接板(203)上设置有连接柱(204),所述连接柱(204)与所述防护罩(1)下端面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5)数量至少为四块,所述分流板(5)的尺寸大于所述控流布(7)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为圆柱形,所述防护罩(1)壁面上设置有条形出风缝,所述防护罩(1)左右两端面设置有进风口(101),所述进风口(101)外圈设置有卡接圆弧块(10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横向安置,通过支撑架(9)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架(9)包括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两根可围绕旋转环进行旋转的支撑杆(901),所述支撑杆(901)上设置有圆弧滑槽与所述卡接圆弧块(102)进行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环(4)包括外环(401)与内环(402),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均设置有与所述裹风腔(3)内腔孔径相等的通孔,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分别与两个裹风腔(3)的端面相连,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均通过导线与电离模块相连,通过电离模块将外环(401)倒角面上的离子电离使其沿着圆周方向运动驱动内环(402)实现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901)上设置有滑轮(9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8)内圈通过安装杆(802)设置有漩涡叶片(801),所述漩涡叶片(801)设置有驱动器(803)。
CN202410468746.9A 2024-04-18 2024-04-18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Active CN1180884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68746.9A CN118088469B (zh) 2024-04-18 2024-04-18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68746.9A CN118088469B (zh) 2024-04-18 2024-04-18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8469A true CN118088469A (zh) 2024-05-28
CN118088469B CN118088469B (zh) 2024-06-21

Family

ID=91144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68746.9A Active CN118088469B (zh) 2024-04-18 2024-04-18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8846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0957A (ja) * 1995-08-24 1997-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0274769A (ja) * 1999-03-26 2000-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用送風装置
WO2006035826A1 (ja) * 2004-09-30 2006-04-06 Max Co., Ltd 換気装置、空調システム、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建物
US20100269498A1 (en) * 2009-04-28 2010-10-28 Paul Troy Wright Systems for conversi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energy from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sources
CN101889144A (zh) * 2007-10-29 2010-11-17 露特·博伊廷 抽气装置
CN102220943A (zh) * 2010-04-15 2011-10-19 穆吉德·乌尔·拉赫曼·阿尔维 从废弃动能产生势能的管道动力涡轮系统
CN105804896A (zh) * 2014-12-31 2016-07-27 上海擎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发动机及其进气系统
CN115315598A (zh) * 2020-03-25 2022-11-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0957A (ja) * 1995-08-24 1997-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0274769A (ja) * 1999-03-26 2000-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用送風装置
WO2006035826A1 (ja) * 2004-09-30 2006-04-06 Max Co., Ltd 換気装置、空調システム、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建物
CN101889144A (zh) * 2007-10-29 2010-11-17 露特·博伊廷 抽气装置
US20100269498A1 (en) * 2009-04-28 2010-10-28 Paul Troy Wright Systems for conversi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energy from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sources
CN102220943A (zh) * 2010-04-15 2011-10-19 穆吉德·乌尔·拉赫曼·阿尔维 从废弃动能产生势能的管道动力涡轮系统
CN105804896A (zh) * 2014-12-31 2016-07-27 上海擎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发动机及其进气系统
CN115315598A (zh) * 2020-03-25 2022-11-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8469B (zh) 202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0615B (zh) 空调器
CN10676555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319547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166511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02183U (zh) 散风组件、导风组件及空调
CN208011892U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
CN20654597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8088469B (zh)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CN111442369A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07555772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70521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099510A (zh) 空调器
CN108344040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014450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KR101715135B1 (ko) 디퓨져형 와류 댐퍼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시스템
CN107166512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53471U (zh) 广角导流格栅及具有该广角导流格栅的换热器、空调系统
CN210014451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0014449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065459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91915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09232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944510U (zh) 空调柜机
CN208536161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536136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