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77068A -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77068A
CN118077068A CN202280068179.7A CN202280068179A CN118077068A CN 118077068 A CN118077068 A CN 118077068A CN 202280068179 A CN202280068179 A CN 202280068179A CN 118077068 A CN118077068 A CN 118077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alternatively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81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培培
张立美
刘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77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770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所述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以及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极片包括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内核及包覆所述内核的壳,所述内核的化学式为Li1+xMn1‑yAyP1‑zRzO4,所述壳包括包覆所述内核的第一包覆层、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第二包覆层以及包覆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第三包覆层;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能使二次电池同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O=C=N‑R1‑N=C=O式1。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二次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二次电池的应用及推广,其安全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磷酸锰锂由于具有容量高、安全性能好及原材料来源丰富等优势成为了目前最受关注的正极活性材料之一,然而磷酸锰锂在充电时容易发生锰离子溶出,导致容量迅速衰减,由此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旨在使二次电池同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以及非水电解液,其中,
所述正极极片包括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内核及包覆所述内核的壳,
所述内核的化学式为Li 1+xMn 1-yA yP 1-zR zO 4,x为在-0.100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y为在0.001至0.5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z为在0.001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所述A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为Fe、Ti、V、Ni、Co和Mg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地,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元素;
所述x、y和z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整个内核保持电中性;
所述壳包括包覆所述内核的第一包覆层、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第二包覆层以及包覆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第三包覆层,其中,
所述第一包覆层包括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或M b(P 2O 7) c,0≤a≤2,1≤b≤4,1≤c≤6,所述a、b和c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或M b(P 2O 7) c保持电中性,所述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M b(P 2O 7) c中的M各自独立地为选自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
所述第二包覆层包括晶态磷酸盐XPO 4,所述X为选自Li、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
所述第三包覆层为碳;
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O=C=N-R 1-N=C=O 式1
R 1表示由R a取代或未取代的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C2~C10二价烷基、C2~C10二价杂烷基、C6~C18二价芳基、C7~C18二价芳基烷基、C7~C18二价烷基芳基、C8~C18二价烷基芳基烷基、C13~C18二价芳基烷基芳基、C2~C18二价杂芳基、C3~C18二价杂芳基烷基、C3~C18二价烷基杂芳基、C4~C18二价烷基杂芳基烷基、C5~C18二价杂芳基烷基杂芳基、C3~C18二价脂环基、C4~C18二价脂环基烷基、C4~C18二价烷基脂环基、C5~C18二价烷基脂环基烷基、C7~C18二价脂环基烷基脂环基、C2~C18二价杂脂环基、C3~C18二价杂脂环基烷基、C3~C18二价烷基杂脂环基、C4~C18二价烷基杂脂环基烷基和C5~C18二价杂脂环基烷基杂脂环基。
可选地,R a包括选自卤原子、-CN、-NCO、-OH、-COOH、-SOOH、羧酸酯基、磺酸酯基、硫酸酯基、C1~C10烷基、C2~C10烯基、C2~C10炔基、C2~C10氧杂烷基、苯基、苄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发明人在进行大量研究后发现,通过对磷酸锰锂进行掺杂改性以及对磷酸锰锂进行多层包覆,能够得到一种新型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能够实现降低的锰离子溶出以及降低的晶格变化率,从而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安全性能并且提高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当非水电解液含有上述式1所示的第一添加剂时,其能够与非水电解液中的微量水反应生成-NHCOOH,减少HF的产生、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从而减少包覆层的溶解、锰离子溶出以及气体生成。同时式1所示的第一添加剂还能够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且致密的界面膜,减少溶出的锰离子在负极的还原反应。因此,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能够同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R 1表示由R a取代或未取代的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C2~C10亚烷基、C2~C10氧杂亚烷基、C2~C10氮杂亚烷基、亚苯基、邻苯二亚甲基、间苯二亚甲基、对苯二亚甲基、一甲基亚苯基、二甲基亚苯基、三甲基亚苯基、四甲基亚苯基、一乙基亚苯基、二乙基亚苯基、三乙基亚苯基、四乙基亚苯基、亚二联苯基、亚三联苯基、亚四联苯基、二苯基甲烷基、亚环丁基、邻环丁基二亚甲基、间环丁基二亚甲基、对环丁基二亚甲基、亚环戊基、邻环戊基二亚甲基、间环戊基二亚甲基、对环戊基二亚甲基、亚环己基、一甲基亚环己基、二甲基亚环己基、三甲基亚环己基、四甲基亚环己基、邻环己基二亚甲基、间环己基二亚甲基、对环己基二亚甲基、二环己基甲烷、甲基环己基、亚萘基、亚蒽基和亚全氢蒽基。可选地,R a包括选自氟原子、-CN、-NCO、-OH、-COOH、-SOOH、羧酸酯基、磺酸酯基、硫酸酯基、C1~C10烷基、C2~C10烯基、C2~C10炔基、C2~C10氧杂烷基、苯基、苄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R 1表示上述取代基时,能够进一步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同时有助于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致密且阻抗较小的界面膜,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如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上述化合物H1至H38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第一添加剂,能够进一步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同时有助于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致密且阻抗较小的界面膜,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的改善效果。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添加剂的含量为W1重量%,W1为0.01至2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由此能够明显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同时不影响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1重量%,C1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2重量%,C2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2至4,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3重量%,C3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三层包覆层的包覆量优选在上述范围内,由此能够对所述内核进行充分包覆,并同时在不牺牲正极活性材料克容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二次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W1/(C1+C2+C3)为0.001至2,可选为0.01至1.5,更可选为0.05至1。由此能够明显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同时提升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包括硫酸亚乙酯、二氟磷酸锂、二氟二草酸磷酸锂、R 2[FSO 3 -] a、R 2[C bF 2b+1SO 3 -] a中的一种或多种,a表示1至5,b表示1至6的整数,R 2表示金属阳离子或有机基团阳离子。可选地,所述金属阳离子包括选自Li +、Na +、K +、Rb +、Cs +、Mg 2+、Ca 2+、Ba 2+、Al 3+、Fe 2+、Fe 3+、Cu 2+、Ni 2+和Ni 3+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地,所述有机基团阳离子包括选自NH 4 +、N(CH 3) 4 +、N(CH 2CH 3) 4 +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非水电解液中同时含有第一添加剂和第二添加剂时,有助于明显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同时提升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添加剂的含量为W2重量%,W2为0.01至2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第三添加剂,所述第三添加剂包括含有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硫酸酯化合物、亚硫酸酯化合物、磺酸内酯化合物、二磺酸酯化合物、腈化合物、磷腈化合物、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酸酐化合物、亚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硼酸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三添加剂有助于在正极和/或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更为致密且稳定的界面膜,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倍率性能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添加剂的含量为W3重量%,W3为0.01至1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1-10nm。此时能够避免过厚时可能产生的对材料的动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且能够避免过薄时不能有效阻碍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为2-15nm。此时,所述第二包覆层的表面结构稳定,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小,因此能够有效减轻界面副反应,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厚度为2-25nm。此时能够提升正极活性材料的电导率并且提升使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制备的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核中,y与1-y的比值为1:10至1:1,可选为1:4至1:1。由此,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核中,z与1-z的比值为1:9至1:999,可选为1:499至1:249。由此,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中的晶态焦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为0.293-0.470nm,晶向(111)的夹角范围为18.00°-32.00°。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中的晶态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为0.244-0.425nm,晶向(111)的夹角范围为20.00°-37.00°。
在上述晶面间距和夹角范围内的晶态焦磷酸盐和晶态磷酸盐,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脱嵌锂过程中磷酸锰锂的晶格变化率和锰离子溶出,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碳为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混合物,可选地,所述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摩尔比为在0.1-1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可选为在2.0-3.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本申请通过将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摩尔比限制在上述范围内,提升了二次电池的综合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计,锰元素含量在10重量%-35重量%范围内,可选在15重量%-30重量%范围内,更可选在17重量%-20重量%范围内。此时能够有效避免若锰元素含量过大可能会引起的正极活性材料结构稳定性变差、密度下降等问题,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存储和压实密度等性能;且能够避免若锰元含量过小可能会导致的电压平台低等问题,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计,磷元素的含量在12重量%-25重量%范围内,可选在15重量%-20重量%范围内。此时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若磷元素的含量过大,可能会导致P-O的共价性过强而影响小极化子导电,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电导率;若磷元素的含量过小,可能会使所述内核、所述第一包覆层中的焦磷酸盐和/或所述第二包覆层中的磷酸盐晶格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计,锰元素和磷元素的重量比范围为0.90-1.25,可选为0.95-1.20。此时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若该重量比过大,可能会导致锰离子溶出增加,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稳定性和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存储性能;若该重量比过小,可能会使正极活性材料的放电电压平台下降,从而使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完全脱嵌锂前后的晶格变化率为4%以下,可选为3.8%以下,更可选为2.0-3.8%。此时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Li/Mn反位缺陷浓度为4%以下,可选为2.2%以下,更可选为1.5-2.2%。通过Li/Mn反位缺陷浓度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避免Mn 2+阻碍Li +的传输,同时提升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3T下的压实密度为2.2g/cm 3以上,可选为2.2g/cm 3以上且2.8g/cm 3以下。由此,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氧价态为-1.90以下,可选为-1.90至-1.98。由此,通过如上所述将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氧价态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减轻正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等。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其包括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模块。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选自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二次电池、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模块或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电池模块、电池包、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因而至少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相同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电池模块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电池包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池包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包含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用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池包,2上箱体,3下箱体,4电池模块,5二次电池,51壳体,52电极组件,53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 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120和80-110的范围,理解为60-110和80-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如果列出的最小范围值1和2,和如果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3、1-4、1-5、2-3、2-4和2-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5”之间的全部实数,“0-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并且这样的技术方案应被认为包含在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中。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并且这样的技术方案应被认为包含在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中。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步骤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优选是顺序进行的。例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和(b),表示所述方法可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a)和(b),也可以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b)和(a)。例如,所述提到所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c),表示步骤(c)可以任意顺序加入到所述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a)、(b)和(c),也可包括步骤(a)、(c)和(b),也可以包括步骤(c)、(a)和(b)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也可以仅包括或包含列出的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覆层”是指包覆在磷酸锰锂内核上的物质层,所述物质层可以完全或部分地包覆磷酸锰锂内核,使用“包覆层”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另外,每一层包覆层可以是完全包覆,也可以是部分包覆。同样地,术语“包覆层的厚度”是指包覆在磷酸锰锂内核上的所述物质层在磷酸锰锂内核径向上的厚度。
在本文中,中值粒径Dv50是指材料累计体积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在本申请中,材料的中值粒径Dv50可采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法测定。例如参照标准GB/T 19077-2016,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例如Malvern Master Size 3000)进行测定。
在本文中,“约”某个数值表示一个范围,表示该数值±10%的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多个”、“多种”是指两个或两种以上。
在本文中,杂原子可以包括N、O、S、Si等。
在本文中,术语“烷基”是指饱和烃基,既包括直链结构也包括支链结构。烷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甲基、乙基、丙基(如正丙基、异丙基)、丁基(如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如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
在本文中,术语“杂烷基”是指烷基中的至少一个碳原子被杂原子取代所得到的基团。例如,氧杂烷基是指烷基中的至少一个碳原子被氧原子取代所得到的基团。杂烷基中杂原子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且所述多个杂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文中,术语“烯基”是指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基,既包括直链结构也包括支链结构,碳-碳双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烯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丁二烯基。
在本文中,术语“炔基”是指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基,既包括直链结构也包括支链结构,碳-碳三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炔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丁二炔基。
在本文中,术语“芳基”是指闭合的芳族环或环体系。在未明确指出时,“芳基”结构可以是单环、多环或稠环等。芳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苯基、萘基、蒽基、菲基、二联苯基、三联苯基、四联苯基、三亚苯基、芘基、 基、苝基、茚基、苯并菲基、芴基、9,9-二甲基芴基、螺二芴基。
在本文中,术语“杂芳基”是指芳基的环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子是除碳以外的元素(如N、O、S、Si等)。杂芳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吲哚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咔唑基、茚并咔唑基、吲哚并咔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哒嗪基、三嗪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杂芳基中杂原子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并且所述多个杂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术语“脂环基”是指具有脂肪族性质的碳环体系,包括环化的烷基、烯基和炔基,其结构可以是单环或多环(如稠环、桥环、螺环)。脂环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戊烯基、环己烯基、环己炔基。
术语“杂脂环基”是指脂环基环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子是除碳以外的元素(如N、O、S、Si等)。杂脂环基中杂原子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并且所述多个杂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杂脂环基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环氧乙烷基、氮杂环丙烷基、丙内酯基。
在本文中,当各取代基为“二价”或“亚”时,是指分子中去掉两个H原子而形成的基团。
在本文中,当取代基表示某些基团组成的组时,包括这些基团以单键键合而形成的基团。例如,当取代基表示“C2~C10二价烷基、C6~C18二价芳基组成的组成中的至少一种时”,取代基单独公开了C2~C10二价烷基、C6~C18二价芳基、C2~C10二价烷基与C6~C18二价芳基通过单键键合形成的烷基芳基或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烷基或芳基烷基芳基。
在本说明书的各处,化合物的取代基以组或范围公开。明确地预期这种描述包括这些组和范围的成员的每一个单独的子组合。例如,明确地预期术语“C1~C6烷基”单独 地公开C1、C2、C3、C4、C5、C6、C1~C6、C1~C5、C1~C4、C1~C3、C1~C2、C2~C6、C2~C5、C2~C4、C2~C3、C3~C6、C3~C5、C3~C4、C4~C6、C4~C5和C5~C6烷基。
本申请发明人在实际作业中发现,目前现有的磷酸锰锂正极活性材料在深度充放电过程中,锰离子溶出比较严重。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尝试对磷酸锰锂进行磷酸铁锂包覆,从而减少界面副反应,但这种包覆无法阻止溶出的锰离子继续向非水电解液中迁移。溶出的锰离子在迁移到负极后,被还原成金属锰。这样产生的金属锰相当于“催化剂”,能够催化负极表面的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分解,产生副产物;所述副产物的一部分为气体,因此导致会二次电池发生膨胀,影响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另外,所述副产物的另一部分沉积在负极表面,会阻碍锂离子进出负极的通道,造成二次电池阻抗增加,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动力学性能。此外,为补充损失的SEI膜,非水电解液和电池内部的活性锂离子被不断消耗,会给二次电池容量保持率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发明人经深入思考,从正极和非水电解液出发,设计了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能够同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
具体地,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材料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通常,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非水电解液,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并且所述隔离膜设置在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主要起到防止正负极短路的作用,同时可以使锂离子通过。所述非水电解液在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锂离子的作用。
[正极极片]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采用的正极极片至少包括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内核及包覆所述内核的壳。
所述内核的化学式为Li 1+xMn 1-yA yP 1-zR zO 4,x为在-0.100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y为在0.001至0.5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z为在0.001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所述A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为Fe、Ti、V、Ni、Co和Mg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地,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元素;所述x、y和z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整个内核保持电中性。
所述壳包括包覆所述内核的第一包覆层、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第二包覆层以及包覆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第三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包括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或M b(P 2O 7) c,0≤a≤2,1≤b≤4,1≤c≤6,所述a、b和c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或M b(P 2O 7) c保持电中性,所述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M b(P 2O 7) c中的M各自独立地为选自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第二包覆层包括晶态磷酸盐XPO 4,所述X为选自Li、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第三包覆层为碳。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上述内核的化学式中,当A为两种以上元素时,上述对于y数值范围的限定不仅是对每种作为A的元素的化学计量数的限定,也是对各个作为A的元素 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的限定。例如当A为两种以上元素A1、A2……An时,A1、A2……An各自的化学计量数y1、y2……yn各自均需落入本申请对y限定的数值范围内,且y1、y2……yn之和也需落入该数值范围内。类似地,对于R为两种以上元素的情况,本申请中对R化学计量数的数值范围的限定也具有上述含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A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两种、三种或四种元素时,A y为Q n1D n2E n3K n4,其中n1+n2+n3+n4=y,且n1、n2、n3、n4均为正数且不同时为零,Q、D、E、K各自独立地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的一种,可选地,Q、D、E、K中至少一个为Fe。可选地,n1、n2、n3、n4之一为零,其余不为零;更可选地,n1、n2、n3、n4中的两个为零,其余不为零;还可选地,n1、n2、n3、n4中的三个为零,其余不为零。所述内核Li 1+xMn 1-yA yP 1-zR zO 4中,在锰位掺杂一种、两种、三种或四种上述A元素是有利的,可选地,掺杂一种、两种或三种上述A元素;此外,在磷位掺杂一种或两种R元素是有利的,这样有利于使掺杂元素均匀分布。
所述内核Li 1+xMn 1-yA yP 1-zR zO 4中,x的大小受A和R的价态大小以及y和z的大小的影响,以保证整个体系呈现电中性。如果x的值过小,会导致整个内核体系的含锂量降低,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y值会限制所有掺杂元素的总量,如果y过小,即掺杂量过少,掺杂元素起不到作用,如果y超过0.5,会导致体系中的Mn含量较少,影响材料的电压平台。所述R元素掺杂在P的位置,由于P-O四面体较稳定,而z值过大会影响材料的稳定性,因此将z值限定为0.001至0.100。
发明人在进行大量研究后发现,通过对磷酸锰锂进行掺杂改性以及对磷酸锰锂进行多层包覆,能够得到一种新型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能够实现降低的锰离子溶出以及降低的晶格变化率,从而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安全性能并且提高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
虽然机理尚不清楚,但推测是:通过对磷酸锰锂内核的锰位和磷位分别掺杂元素A和元素R,不仅可有效减少锰离子溶出,进而减少迁移到负极的锰离子,减少因SEI膜分解而消耗的非水电解液,提高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还能够促进Mn-O键调整,降低锂离子迁移势垒,促进锂离子迁移,提高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通过对内核包覆包括晶态焦磷酸盐的第一包覆层,能够进一步增大锰离子的迁移阻力,减少其溶出,并减少表面杂锂含量、减少内核与非水电解液的接触,从而减少界面副反应、减少产气,提高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通过进一步包覆具有优异导锂离子的能力的晶态磷酸盐包覆层,可以使正极活性材料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有效降低,进而改善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通过再进一步包覆碳层作为第三包覆层,能够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动力学性能。
此外,在所述内核中,在磷酸锰锂的锰位掺杂的元素A还有助于减小该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磷酸锰锂的晶格变化率,提高磷酸锰锂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大大减少锰离子的溶出并降低颗粒表面的氧活性;在磷位掺杂的元素R还有助于改变Mn-O键长变化的难易程度,从而改善电子电导并降低锂离子迁移势垒,促进锂离子迁移,提高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
另外,整个内核体系保持电中性,能够保证正极活性材料中的缺陷和杂相尽量少。如果正极活性材料中存在过量的过渡金属(例如锰),由于该材料体系本身结构较稳定,那么多余的过渡金属很可能会以单质的形式析出,或在晶格内部形成杂相,保持电中性可使这样的杂相尽量少。另外,保证体系电中性还可以在部分情况下使正极活性材料中产生锂空位,从而使正极活性材料的动力学性能更优异。
本申请制备的内核的平均粒径范围为50-500nm,中值粒径Dv50为200-300nm。内核的一次颗粒大小均在50-500nm的范围内,中值粒径Dv50为200-300nm。如果所述内核平均粒径过大(超过500nm),则使用该材料的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会受到影响;如果所述内核平均粒径过小,则其比表面积较大,容易团聚,难以实现均匀包覆。
通过工艺控制(例如,对各种源的材料进行充分混合、研磨),能够保证各元素在晶格中均匀分布,不出现聚集的情况。A元素和R元素掺杂后的磷酸锰锂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中的主要特征峰位置与未掺杂的LiMnPO 4的一致,说明掺杂过程没有引入杂质相,因此,所述内核性能的改善主要是来自元素掺杂,而不是杂相导致的。本申请发明人在制备本申请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后,通过聚焦离子束(简称FIB)切取已制备好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中间区域(内核区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TEM)以及X射线能谱分析(简称EDS)进行测试发现,各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聚集。
本申请中,晶态意指结晶度在50%以上,即50%至100%。结晶度小于50%的称为玻璃态(或非晶态)。本申请所述的晶态焦磷酸盐和晶态磷酸盐的结晶度为50%至100%。具备一定结晶度的焦磷酸盐和磷酸盐不但有利于充分发挥焦磷酸盐包覆层阻碍锰离子溶出和磷酸盐包覆层优异的导锂离子的能力、减少界面副反应的功能,而且能够使得焦磷酸盐包覆层和磷酸盐包覆层能够更好的进行晶格匹配,从而能够实现包覆层更紧密的结合。
本申请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第一包覆层物质晶态焦磷酸盐和第二包覆层物质晶态磷酸盐的结晶度可以通过本领域中常规的技术手段来测试,例如通过密度法、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核磁共振吸收方法测量,也可以通过例如,X射线衍射法来测试。
具体的X射线衍射法测试正极活性材料的第一包覆层晶态焦磷酸盐和第二包覆层晶态磷酸盐的结晶度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取一定量的正极活性材料粉末,通过X射线测得总散射强度,它是整个空间物质的散射强度之和,只与初级射线的强度、正极活性材料粉末化学结构、参加衍射的总电子数即质量多少有关,而与样品的序态无关;然后从衍射图上将结晶散射和非结晶散射分开,结晶度即是结晶部分散射对散射总强度之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包覆层中的焦磷酸盐和磷酸盐的结晶度例如可通过调整烧结过程的工艺条件例如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等进行调节。
本申请中,由于金属离子在焦磷酸盐中难以迁移,因此焦磷酸盐作为第一包覆层可以将掺杂金属离子与非水电解液进行有效隔离。晶态焦磷酸盐的结构稳定,因此,晶态焦磷酸盐包覆能够有效减少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
第一包覆层与核之间的结合类似于异质结,其结合的牢固程度受晶格匹配程度的限制。晶格失配在5%以下时,晶格匹配较好,两者容易结合紧密。紧密的结合能够保证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包覆层不会脱落,有利于保证正极活性材料的长期稳定性。第一包 覆层与核之间的结合程度的衡量主要通过计算核与包覆各晶格常数的失配度来进行。本申请中,在所述内核中掺杂了A和R元素后,与不掺杂元素相比,所述内核与第一包覆层的匹配度得到改善,内核与焦磷酸盐包覆层之间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选择晶态磷酸盐作为第二包覆层,首先,是因为它与第一层包覆物晶态焦磷酸盐的晶格匹配度较高(失配度仅为3%);其次,磷酸盐本身的稳定性好于焦磷酸盐,用其包覆焦磷酸盐有利于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稳定性。晶态磷酸盐的结构很稳定,其具有优异导锂离子的能力,因此,使用晶态磷酸盐进行包覆能够使正极活性材料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得到有效降低,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及高温存储性能。第二包覆层和第一包覆层之间的晶格匹配方式等,与上述第一包覆层和核之间的结合情况相似,晶格失配在5%以下时,晶格匹配较好,两者容易结合紧密。
碳作为第三包覆层的主要原因是碳层的电子导电性较好。由于在二次电池中应用时发生的是电化学反应,需要有电子的参与,因此,为了增加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电子传输,以及颗粒上不同位置的电子传输,可以使用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碳来对正极活性材料进行包覆。碳包覆可有效改善正极活性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去溶剂化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范围为50-500nm,中值粒径Dv50在200-300nm范围内。由于颗粒会发生团聚,因此实际测得团聚后的二次颗粒大小可能为500-40000nm。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大小会影响材料的加工和极片的压实密度性能。通过选择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从而能够避免以下情况: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太小,可能会引起颗粒团聚,分散困难,并且需要较多的粘结剂,导致极片脆性较差;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太大,可能会使颗粒间的空隙较大,压实密度降低。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有效减小脱嵌锂过程中磷酸锰锂的晶格变化率和锰离子溶出量,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中的晶态焦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为0.293-0.470nm,晶向(111)的夹角范围为18.00°-32.00°;所述第二包覆层中的晶态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为0.244-0.425nm,晶向(111)的夹角范围为20.00°-37.00°。
本申请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中的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均使用晶态物质。对于包覆层中的晶态焦磷酸盐和晶态磷酸盐,可通过本领域中常规的技术手段进行表征,也可以例如借助透射电镜(TEM)进行表征。在TEM下,通过测试晶面间距可以区分内核和包覆层。
包覆层中的晶态焦磷酸盐和晶态磷酸盐的晶面间距和夹角的具体测试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取一定量的经包覆的正极活性材料样品粉末于试管中,并在试管中注入溶剂如酒精,然后进行充分搅拌分散,然后用干净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适量上述溶液滴加在300目铜网上,此时,部分粉末将在铜网上残留,将铜网连带样品转移至TEM样品腔中进行测试,得到TEM测试原始图片。将上述TEM测试所得原始图片在衍射仪软件中打开,并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衍射花样,量取衍射花样中衍射光斑到中心位置的距离,即可得到晶面间距,夹角可根据布拉格方程进行计算得到。
晶态焦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和晶态磷酸盐的存在差异,可通过晶面间距的数值直接进行判断。
在上述晶面间距和夹角范围内的晶态焦磷酸盐和晶态磷酸盐,能够更有效地减小脱嵌锂过程中磷酸锰锂的晶格变化率和锰离子溶出量,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核中,y与1-y的比值为1:10至1:1,可选为1:4至1:1。此处y表示Mn位掺杂元素A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使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可进一步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核中,z与1-z的比值为1:9至1:999,可选为1:499至1:249。此处z表示P位掺杂元素R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使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可进一步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碳为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混合物,可选地,所述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摩尔比为在0.1-1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可选为在2.0-3.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摩尔比可为约0.1、约0.2、约03、约0.4、约0.5、约0.6、约0.7、约0.8、约0.9、约1、约2、约3、约4、约5、约6、约7、约8、约9或约10,或在上述任意值的任意范围内。
通过选择碳包覆层中碳的形态,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具体来说,通过使用SP2形态碳和SP3形态碳的混合形态并将SP2形态碳和SP3形态碳的比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如果包覆层中的碳都是无定形SP3形态,则导电性差;如果都是石墨化的SP2形态,则虽然导电性良好,但是锂离子通路少,不利于锂离子的脱嵌。另外,将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摩尔比限制在上述范围内,既能实现良好的导电性,又能保证锂离子的通路,因此有利于提升二次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和循环性能。
所述第三包覆层碳的SP2形态和SP3形态的混合比可以通过烧结条件例如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来控制。例如,在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制备第三包覆层的情况下,使蔗糖在高温下进行裂解后,在第二包覆层上沉积同时在高温作用下,会产生既有SP3形态也有SP2形态的碳包覆层。SP2形态碳和SP3形态碳的比例可以通过选择高温裂解条件和烧结条件来调控。
所述第三包覆层碳的结构和特征可通过拉曼(Raman)光谱进行测定,具体测试方法如下:通过对Raman测试的能谱进行分峰,得到Id/Ig(其中Id为SP3形态碳的峰强度,Ig为SP2形态碳的峰强度),从而确认两者的摩尔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1重量%,C1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2重量%,C2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2至4,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3重量%,C3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本申请中,每一层的包覆量均不为零。
本申请所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中,三层包覆层的包覆量优选在上述范围内,由此能够对所述内核进行充分包覆,并同时在不牺牲正极活性材料克容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二次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
对于第一包覆层而言,通过包覆量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包覆量过少则意味着包覆层厚度较薄,可能无法有效阻碍过渡金属的迁移;包覆量过大则意味着包覆层过厚,会影响Li +的迁移,进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
对于第二包覆层而言,通过包覆量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包覆量过多,可能会影响正极活性材料整体的平台电压;包覆量过少,可能无法实现足够的包覆效果。
对于第三包覆层而言,碳包覆主要起到增强颗粒间的电子传输的作用,然而由于结构中还含有大量的无定形碳,因此碳的密度较低,因此,如果包覆量过大,会影响极片的压实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1-10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为2-15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厚度为2-25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可为约2nm、约3nm、约4nm、约5nm、约6nm、约7nm、约8nm、约9nm或约10nm,或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可为约2nm、约3nm、约4nm、约5nm、约6nm、约7nm、约8nm、约9nm、约10nm、约11nm、约12nm、约13nm、约14nm、约15nm,或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层包覆层的厚度可为约2nm、约3nm、约4nm、约5nm、约6nm、约7nm、约8nm、约9nm、约10nm、约11nm、约12nm、约13nm、约14nm、约15nm、约16nm、约17nm、约18nm、约19nm、约20nm、约21nm、约22nm、约23nm、约24nm或约25nm,或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当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范围为1-10nm时,能够避免过厚时可能产生的对正极活性材料的动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且能够避免过薄时可能无法有效阻碍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的问题。
当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在2-15nm范围内时,所述第二包覆层的表面结构稳定,与非水电解液的副反应小,因此能够有效减轻界面副反应,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当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厚度范围为2-25nm时,能够提升正极活性材料的电导率并且提升使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制备的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
包覆层的厚度大小测试主要通过FIB进行,具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从待测正极活性材料粉末中随机选取单个颗粒,从所选颗粒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附近切取100nm左右厚度的薄片,然后对薄片进行TEM测试,量取包覆层的厚度,测量3-5个位置,取平均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计,锰元素含量在10重量%-35重量%范围内,可选在15重量%-30重量%范围内,更可选在17重量%-20重量%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计,磷元素的含量在12重量%-25重量%范围内,可选在15重量%-20重量%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锰元素和磷元素的重量比范围为0.90-1.25,可选为0.95-1.20。
在本申请中,在仅正极活性材料的内核中含有锰的情况下,锰的含量可与内核的含量相对应。
在本申请中,将所述锰元素的含量限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若锰元素含量过大可能会引起的正极活性材料结构稳定性变差、密度下降等问题,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存储和压实密度等性能;且能够避免若锰元含量过小可能会导致的电压平台低等问题,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中,将所述磷元素的含量限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若磷元素的含量过大,可能会导致P-O的共价性过强而影响小极化子导电,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电导率;若磷元素的含量过小,可能会使所述内核、所述第一包覆层中的焦磷酸盐和/或所述第二包覆层中的磷酸盐晶格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整体的稳定性。
锰与磷含量重量比大小对二次电池的性能具有以下影响:该重量比过大,意味着锰元素过多,锰离子溶出增加,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稳定性和容量发挥,进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存储性能;该重量比过小,意味着磷元素过多,则容易形成杂相,会使正极活性材料的放电电压平台下降,从而使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
锰元素和磷元素的测量可采用本领域中常规的技术手段进行。特别地,采用以下方法测定锰元素和磷元素的含量:将材料在稀盐酸中(浓度10-30%)溶解,利用ICP测试溶液各元素的含量,然后对锰元素的含量进行测量和换算,得到其重量占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在完全脱嵌锂前后的晶格变化率为4%以下,可选为3.8%以下,更可选为2.0-3.8%。
磷酸锰锂(LiMnPO 4)的脱嵌锂过程是两相反应。两相的界面应力由脱嵌锂前后的晶格变化率大小决定,晶格变化率越小,界面应力越小,Li +传输越容易。因此,减小内核的晶格变化率将有利于增强Li +的传输能力,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本申请所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能够实现4%以下的脱嵌锂前后的晶格变化率,因此使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晶格变化率可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例如X射线衍射(XRD)图谱测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的Li/Mn反位缺陷浓度为4%以下,可选为2.2%以下,更可选为1.5-2.2%。
本申请所述的Li/Mn反位缺陷,指的是LiMnPO 4晶格中,Li +与Mn 2+的位置发生互换。相应地,Li/Mn反位缺陷浓度指的是与Mn 2+发生互换的Li +占Li +总量的百分比。本申请中,Li/Mn反位缺陷浓度例如,可以依据JIS K0131-1996进行测试。
本申请所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能够实现上述较低的Li/Mn反位缺陷浓度。虽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本申请发明人推测,由于LiMnPO 4晶格中,Li +与Mn 2+会发生位置互换,而Li +传输通道为一维通道,因此Mn 2+在Li +通道中将难以迁移,进而阻碍Li +的传输。由此,本申请所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由于Li/Mn反位缺陷浓 度较低,在上述范围内,因此,能够避免Mn 2+阻碍Li +的传输,同时提升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在3T(吨)下的压实密度为2.2g/cm 3以上,可选地为2.2g/cm 3以上且2.8g/cm 3以下。压实密度越高,单位体积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越大,因此提高压实密度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压实密度可依据GB/T 24533-2009测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氧价态为-1.90以下,可选为-1.90至-1.98。
氧的稳定价态本为-2价,价态越接近-2价,其得电子能力越强,即氧化性越强,通常情况下,其表面价态在-1.7以下。本申请通过如上所述将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氧价态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减轻正极活性材料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等。
表面氧价态可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测量,例如通过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测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提供内核材料的步骤和包覆步骤。
提供内核材料的步骤:所述内核化学式为Li 1+xMn 1-yA yP 1-zR zO 4,x为在-0.100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y为在0.001至0.5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z为在0.001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所述A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为Fe、Ti、V、Ni、Co和Mg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地,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元素。
包覆步骤:分别提供Li aMP 2O 7和/或M b(P 2O 7) c以及XPO 4悬浊液,将所述内核材料加入到上述悬浊液中并混合,经烧结获得正极活性材料,0≤a≤2,1≤b≤4,1≤c≤6,所述a、b和c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或M b(P 2O 7) c保持电中性;所述M各自独立地为选自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X为选自Li、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其包括所述内核及包覆所述内核的壳,所述壳包括包覆所述内核的第一包覆层、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第二包覆层以及包覆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第三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包括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或M b(P 2O 7) c,所述第二包覆层包括晶态磷酸盐XPO 4,所述第三包覆层为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提供内核材料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1)和步骤(2)。
步骤(1):将锰源、元素A的掺杂剂和酸在容器中混合并搅拌,得到掺杂有元素A的锰盐颗粒。
步骤(2):将所述掺杂有元素A的锰盐颗粒与锂源、磷源和元素R的掺杂剂在溶剂中混合并得到浆料,在惰性气体气氛保护下烧结后得到掺杂有元素A和元素R的内核,其中,所述掺杂有元素A和元素R的内核为Li 1+xMn 1-yA yP 1-zR zO 4,x为在-0.100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y为在0.001至0.5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z为在0.001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所述A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 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为Fe、Ti、V、Ni、Co和Mg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地,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元素。
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对材料的来源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某种元素的来源可包括该元素的单质、硫酸盐、卤化物、硝酸盐、有机酸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前体是该来源可实现本申请制备方法的目的。
可选地,所述元素A的掺杂剂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各自的单质、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盐、硝酸盐、有机酸盐、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元素R的掺杂剂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各自的无机酸、亚酸、有机酸、硫酸盐、氯化盐、硝酸盐、有机酸盐、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中,锰源可为本领域已知的可用于制备磷酸锰锂的含锰物质。作为示例,所述锰源可为选自单质锰、二氧化锰、磷酸锰、草酸锰、碳酸锰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中,酸可为选自盐酸、硫酸、硝酸、磷酸、硅酸、亚硅酸等有机酸和有机酸如草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酸为浓度为60重量%以下的稀的有机酸。
本申请中,锂源可为本领域已知的可用于制备磷酸锰锂的含锂物质。作为示例,所述锂源为选自碳酸锂、氢氧化锂、磷酸锂、磷酸二氢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中,磷源可为本领域已知的可用于制备磷酸锰锂的含磷物质。作为示例,所述磷源为选自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磷酸铵和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锰源、所述元素A的掺杂剂与所述酸在溶剂中反应得到掺杂有元素A的锰盐悬浮液后,将所述悬浮液过滤,烘干,并进行砂磨以得到粒径为50-200nm的经元素A掺杂的锰盐颗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步骤(2)中的浆料进行干燥得到粉料,然后将粉料烧结得到掺杂有元素A和元素R的内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在20-120℃、可选为40-120℃的温度下进行混合。所述步骤(1)中所述搅拌在400-700rpm下进行1-9小时,可选地为3-7小时。
可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反应温度可在约30℃、约50℃、约60℃、约70℃、约80℃、约90℃、约100℃、约110℃或约120℃进行;所述步骤(1)中所述搅拌进行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或约9小时;可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反应温度、搅拌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2)在20-120℃、可选为40-120℃的温度下进行混合1-12小时。可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反应温度可在约30℃、约50℃、约60℃、约70℃、约80℃、约90℃、约100℃、约110℃或约120℃进行;所述步骤(2)中所述混合进行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约10小时、约11小时或约12小时;可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反应温度、混合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当内核颗粒制备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制备获得的内核以及由其制得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晶格缺陷较少,有利于减少锰离子溶出,减少正极活性材料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制备A元素和R元素掺杂的磷酸锰锂颗粒的过程中,控制溶液pH为3.5-6,可选地,控制溶液pH为4-6,更可选地,控制溶液pH为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可通过本领域通常使用的方法调节所得混合物的pH,例如可通过添加酸或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掺杂有元素A的锰盐颗粒与锂源、磷源的摩尔比为1:(0.5-2.1):(0.5-2.1),更可选地,所述掺杂有元素A的锰盐颗粒与锂源、磷源的摩尔比为约1: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制备A元素和R元素掺杂的磷酸锰锂过程中的烧结条件为:在惰性气体或惰性气体与氢气混合气氛保护下在600-950℃下烧结4-10小时;可选地,所述烧结可在约650℃、约700℃、约750℃、约800℃、约850℃或约900℃下烧结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或约10小时;可选地,所述烧结的温度、烧结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在制备A元素和R元素掺杂的磷酸锰锂过程中,烧结温度过低以及烧结时间过短时,会导致正极活性材料内核的结晶度较低,会影响整体的性能发挥,而烧结温度过高时,正极活性材料内核中容易出现杂相,从而影响整体的性能发挥;烧结时间过长时,正极活性材料内核颗粒长的较大,从而影响容量发挥、压实密度和倍率性能等。
可选地,保护气氛为70-90体积%氮气和10-30体积%氢气的混合气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覆步骤包括第一包覆步骤、第二包覆步骤和第三包覆步骤。
第一包覆步骤:将元素M的源、磷源和酸以及任选地锂源,溶于溶剂中,得到第一包覆层悬浊液;将提供内核材料的步骤中获得的内核与第一包覆步骤获得的第一包覆层悬浊液充分混合,干燥,然后烧结,得到第一包覆层包覆的材料。
第二包覆步骤:将元素X的源、磷源和酸溶于溶剂中,得到第二包覆层悬浊液;将第一包覆步骤中获得的第一包覆层包覆的材料与第二包覆步骤获得的第二包覆层悬浊液充分混合,干燥,然后烧结,得到两层包覆层包覆的材料。
第三包覆步骤:将碳源溶于溶剂中,充分溶解得到第三包覆层溶液;然后将第二包覆步骤中获得的两层包覆层包覆的材料加入所述第三包覆层溶液中,混合均匀,干燥,然后烧结得到三层包覆层包覆的材料,即正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所述元素M的源为选自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各自的单质、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盐、硝酸盐、有机酸盐、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示例,所述元素X的源为选自Li、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各自的单质、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盐、硝酸盐、有机酸盐、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元素A、R、M、X各自的源的加入量取决于目标掺杂量,锂源、锰源和磷源的用量之比符合化学计量比。
作为示例,所述碳源为选自淀粉、蔗糖、葡萄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步骤中,控制溶解有元素M的源、磷源和酸以及任选地锂源的溶液pH为3.5-6.5,然后搅拌并反应1-5小时,然后将所述溶液升温至50-120℃,并保持该温度2-10小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步骤中,烧结在650-800℃下进行2-6小时。
可选地,在第一包覆步骤中,所述反应充分进行。可选地,在第一包覆步骤中,所述反应进行约1.5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4.5小时或约5小时。可选地,第一包覆步骤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可选地,在第一包覆步骤中,控制溶液pH为4-6。
可选地,在第一包覆步骤中,将所述溶液升温至约55℃、约60℃、约70℃、约80℃、约90℃、约100℃、约110℃或约120℃,并在该温度下保持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或约10小时;可选地,第一包覆步骤中,所述升温的温度和保持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包覆步骤中,所述烧结可在约650℃、约700℃、约750℃、或约800℃下烧结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或约6小时;可选地,所述烧结的温度、烧结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所述第一包覆步骤中,通过将烧结温度和时间控制在以上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当所述第一包覆步骤中的烧结温度过低以及烧结时间过短时,会导致第一包覆层的结晶度低,非晶态物质较多,这样会导致减少金属溶出的效果下降,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而烧结温度过高时,会导致第一包覆层出现杂相,也会影响到其减少金属溶出的效果,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等;烧结时间过长时,会使第一包覆层的厚度增加,影响Li +的迁移,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步骤中,将元素X的源、磷源和酸溶于溶剂后,搅拌并反应1-10小时,然后将所述溶液升温至60-150℃,并保持该温度2-10小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步骤中,烧结在500-700℃下进行6-10小时。
可选地,在第二包覆步骤中,所述反应充分进行。可选地,在第二包覆步骤中,所述反应进行约1.5小时、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4.5小时、约5小时、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或约10小时。可选地,第二包覆步骤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可选地,在第二包覆步骤中,将所述溶液升温至约65℃、约70℃、约80℃、约90℃、约100℃、约110℃、约120℃、约130℃、约140℃或约150℃,并在该温度下保持约2小时、约3小时、约4小时、约5小时、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或约10小时;可选地,第二包覆步骤中,所述升温的温度和保持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所述提供内核材料的步骤和所述第一包覆步骤和所述第二包覆步骤中,在烧结之前,即,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内核材料的制备中(步骤(1)-(2))以及在第一包覆层悬浮液和第二包覆层悬浮液的制备中,通过如上所述选择适当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从 而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反应温度过低时,则反应无法发生或反应速率较慢;温度过高时,产物分解或形成杂相;反应时间过长时,产物粒径较大,可能会增加后续工艺的时间和难度;反应时间过短时,则反应不完全,获得的产物较少。
可选地,在第二包覆步骤中,所述烧结可在约550℃、约600℃或约700℃下烧结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或约10小时;可选地,所述烧结的温度、烧结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所述第二包覆步骤中,通过将烧结温度和时间控制在以上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当所述第二包覆步骤中的烧结温度过低以及烧结时间过短时,会导致第二包覆层的结晶度低,非晶态较多,降低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反应活性的性能下降,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等;而烧结温度过高时,会导致第二包覆层出现杂相,也会影响到其降低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反应活性的效果,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等;烧结时间过长时,会使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增加,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电压平台,从而使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降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包覆步骤中的烧结在700-800℃下进行6-10小时。可选地,在第三包覆步骤中,所述烧结可在约700℃、约750℃或约800℃下烧结约6小时、约7小时、约8小时、约9小时或约10小时;可选地,所述烧结的温度、烧结时间可在上述任意数值的任意范围内。
在所述第三包覆步骤中,通过将烧结温度和时间控制在以上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当所述第三包覆步骤中的烧结温度过低时,会导致第三包覆层的石墨化程度下降,影响其导电性,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烧结温度过高时,会造成第三包覆层的石墨化程度过高,影响Li +的传输,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等;烧结时间过短时,会导致包覆层过薄,影响其导电性,从而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发挥;烧结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包覆层过厚,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等。
在上述第一包覆步骤、第二包覆步骤、第三包覆步骤中,所述干燥均可以在100℃至200℃、可选为110℃至190℃、更可选为120℃至180℃、甚至更可选为120℃至170℃、最可选为120℃至160℃的干燥温度下进行,干燥时间可以为3-9小时、可选为4-8小时,更可选为5-7小时,最可选为约6小时。
通过本申请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的二次电池在循环后Mn与Mn位掺杂元素的溶出量降低,且高温存储性能、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得到改善。另外,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工艺简单,有利于实现工业化。
本申请的正极极片可以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膜层,具体地,所述正极集流体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正极膜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两个相对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所述正极膜层包括本申请所述的正极活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膜层中的含量为90-99.5重量%,基于所述正极膜层的总重量计。更可选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膜层中的含量为95-99.5重量%,基于所述正极膜层的总重量计。
所述正极膜层并不排除除了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之外的其他正极活性材料,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膜层还可以包括层状锂过渡金 属氧化物及其改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示例,所述其他正极活性材料可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锰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铝氧化物及其各自的改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正极导电剂。本申请对所述正极导电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示例,所述正极导电剂包括超导碳、导电石墨、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正极粘结剂。本申请对所述正极粘结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示例,所述正极粘结剂可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三元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含氟丙烯酸酯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作为金属箔片的示例,可采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以及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材料层。作为示例,金属材料可选自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示例,高分子材料基层可选自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
所述正极膜层通常是将正极浆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经干燥、冷压而成的。所述正极浆料通常是将正极活性材料、可选的导电剂、可选的粘结剂以及任意的其他组分分散于溶剂中并搅拌均匀而形成的。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但不限于此。
[负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且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膜层。例如,所述负极集流体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负极膜层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两个相对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炭、硬炭、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基材料可包括单质硅、硅氧化物、硅碳复合物、硅氮复合物、硅合金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锡基材料可包括单质锡、锡氧化物、锡合金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二次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公知的材料。这些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负极导电剂。本申请对所述负极导电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示例,所述负极导电剂可包括超导碳、导电石墨、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负极粘结剂。本申请对所述负极粘结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示例,所述负极粘结剂可包括丁苯橡胶(SBR)、水溶性不饱和树脂SR-1B、水性丙烯酸类树脂(例如,聚丙烯酸PAA、聚甲基丙烯酸PMAA、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羧甲基壳聚糖(CMCS)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其他助剂。作为示例,其他助剂可包括增稠剂,例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PTC热敏电阻材料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作为金属箔片的示例,可采用铜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以及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材料层。作为示例,金属材料可选自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示例,高分子材料基层可选自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
所述负极膜层通常是将负极浆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经干燥、冷压而成的。所述负极浆料通常是将负极活性材料、可选的导电剂、可选地粘结剂、其他可选的助剂分散于溶剂中并搅拌均匀而形成的。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或去离子水,但不限于此。
所述负极极片并不排除除了所述负极膜层之外的其他附加功能层。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所述的负极极片还包括夹在所述负极集流体和所述负极膜层之间、设置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导电底涂层(例如由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所述的负极极片还包括覆盖在所述负极膜层表面的保护层。
[隔离膜]
本申请对所述隔离膜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膜的材质可以包括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聚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隔离膜可以是单层薄膜,也可以是多层复合薄膜。当所述隔离膜为多层复合薄膜时,各层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离膜和所述负极极片可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制成电极组件。
[非水电解液]
二次电池包括非水电解液,其是二次电池中锂离子通行的桥梁,在二次电池中承担着正负极之间输送锂离子的作用,对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能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的非水电解液体系为六氟磷酸锂的混合碳酸酯溶液,但是,六氟磷酸锂在高温环境下的热稳定性较差,其在较高温度下会分解生成PF 5。PF 5具有较强的路易斯酸性,会与有机溶剂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用而使有机溶剂分解;此外,PF 5对于非水电解液中微量的水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遇水会产生HF,从而增加非水电解液的酸度,进而容易破坏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包覆层,特别地,容易破坏上述包括晶态焦磷酸盐的第一包覆层和包括晶态磷酸盐的第二包覆层,加速锰离子溶出,影响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发明人进一步进行了大量研究,巧妙地在非水电解液中加入了如下式1所示的第一添加剂,其能够能够减少包覆层的溶解,从而能够明显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具体地,本申请的非水电解液至少包括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O=C=N-R 1-N=C=O 式1
R 1表示由R a取代或未取代的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C2~C10二价烷基、C2~C10二价杂烷基、C6~C18二价芳基、C7~C18二价芳基烷基、C7~C18二价烷基芳基、C8~C18二价烷基芳基烷基、C13~C18二价芳基烷基芳基、C2~C18二价杂芳基、C3~C18二价杂芳基烷基、C3~C18二价烷基杂芳基、C4~C18二价烷基杂芳基烷基、C5~C18二价杂芳基烷基杂芳基、C3~C18二价脂环基、C4~C18二价脂环基烷基、C4~C18二价烷基脂环基、C5~C18二价烷基脂环基烷基、C7~C18二价脂环基烷基脂环基、C2~C18二价杂脂环基、C3~C18二价杂脂环基烷基、C3~C18二价烷基杂脂环基、C4~C18二价烷基杂脂环基烷基和C5~C18二价杂脂环基烷基杂脂环基。
R a包括选自卤原子、-CN、-NCO、-OH、-COOH、-SOOH、羧酸酯基、磺酸酯基、硫酸酯基、C1~C10烷基、C2~C10烯基、C2~C10炔基、C2~C10氧杂烷基、苯基、苄基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地,卤原子包括选自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中的一种或多种。更可选地,卤原子选自氟原子。
当非水电解液含有上述式1所示的第一添加剂时,其能够与非水电解液中的微量水反应生成-NHCOOH,减少HF的产生、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从而减少包覆层的溶解、锰离子溶出以及气体生成。同时式1所示的第一添加剂还能够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且致密的界面膜,减少溶出的锰离子在负极的还原反应。由此,当非水电解液含有上述式1所示的第一添加剂时,能够明显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特别地,能够明显提升二次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 1表示由R a取代或未取代的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C2~C10亚烷基、C2~C10氧杂亚烷基、C2~C10氮杂亚烷基、亚苯基、邻苯二亚甲基、间苯二亚甲基、对苯二亚甲基、一甲基亚苯基、二甲基亚苯基、三甲基亚苯基、四甲基亚苯基、一乙基亚苯基、二乙基亚苯基、三乙基亚苯基、四乙基亚苯基、亚二联苯基、亚三联苯基、亚四联苯基、二苯基甲烷基、亚环丁基、邻环丁基二亚甲基、间环丁基二亚甲基、对环丁基二亚甲基、亚环戊基、邻环戊基二亚甲基、间环戊基二亚甲基、对环戊基二亚甲基、亚环己基、一甲基亚环己基、二甲基亚环己基、三甲基亚环己基、四甲基亚环己基、邻环己基二亚甲基、间环己基二亚甲基、对环己基二亚甲基、二环己基甲烷、甲基环己基、亚萘基、亚蒽基和亚全氢蒽基。可选地,R a包括选自氟原子、-CN、-NCO、-OH、-COOH、-SOOH、羧酸酯基、磺酸酯基、硫酸酯基、C1~C10烷基、C2~C10烯基、C2~C10炔基、C2~C10氧杂烷基、苯基、苄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R 1表示上述取代基时,能够进一步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同时有助于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致密且阻抗较小的界面膜,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如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上述化合物H1至H38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第一添加剂,能够进一步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同时有助于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致密且阻抗较小的界面膜,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当非水电解液含有过多的第一添加剂时,负极界面阻抗增加,由此影响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因此,第一添加剂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不宜过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添加剂的含量为W1重量%,W1为0.01至2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当第一添加剂含量在合适的范围内时,既能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又不恶化负极 界面阻抗,进而能够明显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同时不影响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包覆量C1重量%、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包覆量C2重量%和所述第一添加剂的含量W1重量%满足:W1/(C1+C2+C3)为0.001至2。可选地,W1/(C1+C2+C3)为0.01至2,0.01至1.5,0.01至1.5,0.05至1.5,0.05至1或0.1至1。W1/(C1+C2+C3)在合适的范围内时,能够明显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同时提升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并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W1/(C1+C2+C3)较小时,没有足够的第一添加剂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由此不能明显减少锰离子的溶出和气体的生成,从而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进一步改善效果不明显;W1/(C1+C2+C3)较大时,负极界面阻抗增加,影响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包括硫酸亚乙酯(DTD)、二氟磷酸锂(LiPO 2F 2)、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ODFP)、R 2[FSO 3 -] a、R 2[C bF 2b+1SO 3 -] a中的一种或多种,a表示1至5,b表示1至6的整数,R 2表示金属阳离子或有机基团阳离子。
第二添加剂有助于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低阻抗的界面膜,从而改善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由此,当非水电解液中同时含有第一添加剂和第二添加剂时,有助于明显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同时提升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a表示金属阳离子或有机基团阳离子R 2的平均化合价。b表示1至6的整数,例如,b表示1,2,3,4,5或6,可选地,b表示1,2或3。
可选地,所述金属阳离子包括选自Li +、Na +、K +、Rb +、Cs +、Mg 2+、Ca 2+、Ba 2+、Al 3+、Fe 2+、Fe 3+、Cu 2+、Ni 2+和Ni 3+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有机基团阳离子包括选自NH 4 +、N(CH 3) 4 +、N(CH 2CH 3) 4 +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R 2[FSO 3 -] a表示氟磺酸锂LiFSO 3
可选地,R 2[C bF 2b+1SO 3 -] a表示三氟甲磺酸锂LiCF 3SO 3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当非水电解液含有过多的第二添加剂时,其对负极界面阻抗的降低作用不会进一步增加,而非水电解液的粘度和电导率可能受到影响,由此也会影响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因此,第二添加剂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不宜过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添加剂的含量为W2重量%,W2为0.01至2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当第二添加剂含量在合适的范围内时,能够有效地改善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所述第一添加剂的含量W1重量%和所述第二添加剂的含量W2重量%的比值也会影响二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W1/W2为0.01至20。可选地,W1/W2为0.01至10,0.1至10,0.1至8,0.1至5,0.2至5,0.5至5或1至5。W1/W2在合适的范围内时,能够更好地发挥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效果,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同时提升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并能够有效避免以下情况:W1/W2较大时,第二添加剂不能有效降低 负极界面阻抗,由此对二次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倍率性能的进一步改善效果可能不明显;W1/W2较小时,不能明显减少HF的产生和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由此对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可能不明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第三添加剂,所述第三添加剂包括含有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硫酸酯化合物、亚硫酸酯化合物、磺酸内酯化合物、二磺酸酯化合物、腈化合物、磷腈化合物、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酸酐化合物、亚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硼酸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非水电解液同时含有第一添加剂和第三添加剂,或者同时含有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和第三添加剂时,第三添加剂有助于在正极和/或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更为致密且稳定的界面膜,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倍率性能中的至少一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添加剂的含量为W3重量%,W3为0.01至1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本申请对第三添加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不有损本申请的主旨即可,例如,第三添加剂可以以任意的比率从下述具体物质中进行选择。
(a)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
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包括式2-1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3表示支链上有烯基或炔基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直链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6烷基、C2~C6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b)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
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包括式2-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4表示卤素取代的C1~C6亚烷基、卤素取代的C2~C6亚烯基。
可选地,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氟代碳酸丙烯酯(FPC)、三氟代碳酸丙烯酯(TFPC)、反式或顺式-4,5-二氟-1,3-二氧杂环戊烷-2-酮(以下将两者统称为DFEC)中的一种或多种。
(c)硫酸酯化合物
硫酸酯化合物可为硫酸亚乙酯(DTD)以外的其他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其他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可包括式2-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硫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可选地,硫酸酯化合物包括硫酸丙烯酯(TMS)、4-甲基硫酸亚乙酯(PLS)中的一种或多种。
(d)亚硫酸酯化合物
亚硫酸酯化合物可为环状亚硫酸酯化合物,具体可包括式2-4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6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亚硫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亚硫酸乙烯酯(ES)、亚硫酸丙烯酯(PS)、亚硫酸丁烯酯(BS)中的一种或多种。
(e)磺酸内酯化合物
磺酸内酯化合物可包括式2-5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7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磺酸内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可选地,磺酸内酯化合物可包括1,3-丙烷磺酸内酯(PS)、1,3-丙烯磺酸内酯(PES)中的一种或多种。
(f)二磺酸酯化合物
二磺酸酯化合物为含有两个磺酸基(-S(=O) 2O-)的化合物,可选地,二磺酸酯化合物为二磺酸亚甲酯化合物。
二磺酸亚甲酯化合物可包括式2-6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8至R 11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二磺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可选地,二磺酸酯化合物可为甲烷二磺酸亚甲酯。
(g)腈化合物
腈化合物可为二腈或三腈化合物。可选地,腈化合物可包括式2-7和式2-8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12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氧杂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亚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亚炔基,R 13至 R 15分别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C0~C12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氧杂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亚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亚炔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腈化合物可包括乙二腈、丙二腈、丁二腈、戊二腈、己二腈、庚二腈、辛二腈、壬二腈、癸二腈、十一烷二腈、十二烷二腈、四甲基琥珀腈、甲基戊二腈、丁烯二腈、2-戊烯二腈、己-2-烯二腈、己-3-烯二腈、辛-4-烯二腈、辛-4-炔二腈、1,2,3-丙三甲腈、1,3,5-戊三甲腈、1,3,6-己烷三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h)磷腈化合物
磷腈化合物可为环状磷腈化合物。环状磷腈化合物可包括甲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苯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七氟环四磷腈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地,环状磷腈化合物可包括甲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苯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可选地,环状磷腈化合物可包括甲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或其组合。
(i)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
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可包括环己基苯、氟代环己基苯化合物(例如1-氟-2-环己基苯、1-氟-3-环己基苯、1-氟-4-环己基苯)、叔丁基苯、叔戊基苯、1-氟-4-叔丁基苯、联苯、三联苯(邻位体、间位体、对位体)、二苯基醚、氟苯、二氟苯(邻位体、间位体、对位体)、茴香醚、2,4-二氟茴香醚、三联苯的部分氢化物(例如1,2-二环己基苯、2-苯基双环己基、1,2-二苯基环己烷、邻环己基联苯)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地,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可包括联苯、三联苯(邻位体、间位体、对位体)、氟苯、环己基苯、叔丁基苯、叔戊基苯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可选地,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可包括联苯、邻三联苯、氟苯、环己基苯、叔戊基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j)酸酐化合物
酸酐化合物可为链状酸酐或环状酸酐。具体地,酸酐化合物可包括乙酸酐、丙酸酐、琥珀酸酐、马来酸酐、2-烯丙基琥珀酸酐、戊二酸酐、衣康酸酐、3-磺基-丙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地,酸酐化合物可包括琥珀酸酐、马来酸酐、2-烯丙基琥珀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可选地,酸酐化合物可包括琥珀酸酐、2-烯丙基琥珀酸酐或其组合。
(k)亚磷酸酯化合物
亚磷酸酯化合物可为硅烷亚磷酸酯化合物,具体可包括式2-9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16至R 24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
可选地,硅烷亚磷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l)磷酸酯化合物
磷酸酯化合物可为硅烷磷酸酯化合物,具体可包括式式2-10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25至R 33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
可选地,硅烷磷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m)硼酸酯化合物
硼酸酯化合物可为硅烷硼酸酯化合物,具体可包括式2-11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R 34至R 42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
可选地,硅烷硼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三添加剂可包括碳酸亚乙烯酯(VC)、乙烯基碳酸乙烯酯(VE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第三添加剂为电化学还原型添加剂,其还原电位比有机溶剂高,因此可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优先发生电化学还原形成性能优良的界面膜,降低有机溶剂对界面膜的破坏程度,进而采用其的二次电池能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
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锂盐和有机溶剂。本申请对所述锂盐和所述有机溶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作为示例,所述有机溶剂可以包括链状碳酸酯、环状碳酸酯、羧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本申请对所述链状碳酸酯、所述环状碳酸酯、所述羧酸酯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可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γ-丁内酯(GBL)、甲酸甲酯(MF)、甲酸乙酯(EF)、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PA)、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EP)、丙酸甲酯(PP)、四氢呋喃(THF)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示例,所述锂盐可包括LiN(C mF 2m+1SO 2)(C nF 2n+1SO 2)、LiPF 6、LiBF 4、LiBOB、LiAsF 6、Li(FSO 2) 2N以及LiClO 4中的一种或多种,m、n均为自然数。当非水电解液包括上述锂盐时,有助于在正极和/或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稳定且低阻抗的界面膜,有效提高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存储性能、倍率性能中的至少一者。
环状碳酸酯的介电常数较高,有利于锂盐的解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碳酸酯的含量可以在20%重量以上,可选为20重量%至80重量%,更可选为20重量%至50重量%,基于所述有机溶剂的总重量计。可选地,所述环状碳酸酯包括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中的一种或多种。
链状碳酸酯的介电常数较小,解离锂盐的能力较弱,但粘度小、流动性好,可以增锂离子的迁移速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链状碳酸酯的含量可以在10重量%以上,可选为10重量%至80重量%,基于所述有机溶剂的总重量计。可选地,所述链状碳酸酯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中的一种或多种。
羧酸酯具有低粘度、高介电常数的优点,可以提升非水电解液的电导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羧酸酯的含量可以0重量%至70重量%,可选为0重量%至60重量%,基于所述有机溶剂的总重量计。可选地,所述羧酸酯包括甲酸甲酯(MF)、甲酸乙酯(EF)、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PA)、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EP)、丙酸甲酯(PP)中的一种或多种。
锂盐的含量增加,可迁移锂离子总数增加,但同时非水电解液粘度也增加,锂离子迁移速率反而减慢。因此,锂盐的含量会出现一个最佳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盐的含量可以为6重量%至39重量%,可选为10重量%至31重量%,更可选为11重量%至24重量%,进一步可选地为12重量%至20重量%,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本申请的非水电解液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制备。例如,可以将所述添加剂、所述有机溶剂、所述锂盐等混合均匀,得到非水电解液。各物料的添加顺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将所述添加剂、所述锂盐等加入到所述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非水电解液。
在本申请中,所述非水电解液中的各组分及其含量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的方法测定。例如,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离子色谱法(IC)、液相色谱法(LC)、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进行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非水电解液也可以从二次电池中获取。从二次电池中获取非水电解液的一个示例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二次电池放电至放电截止电压后进行离心处理,之后取适量离心处理得到的液体进行测试。
[外包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可包括外包装。该外包装可用于封装上述电极组件及非水电解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可以是硬壳,例如硬塑料壳、铝壳、钢壳等。所述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也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所述软包的材质可以是塑料,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如图1是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外包装可包括壳体51和盖板53。壳体51可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上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壳体51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53用于盖设所述开口,以封闭所述容纳腔。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52。电极组件52封装于所述容纳腔。非水电解液浸润于电极组件52中。二次电池5所含电极组件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根据需求来调节。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是公知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和非水电解液组装形成二次电池。作为示例,可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外包装中,烘干后注入非水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整形等工序,得到二次电池。
电池模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来调节。
图3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电池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调节。
图4和图5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用于盖设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用电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用电装置可以但不限于是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
所述用电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6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该用电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用电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了本申请公开的内容,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阐述性说明,因为在本申请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除非另有声明,以下实施例中所报道的所有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而且实施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并且可直接使用而无需进一步处理,以及实施例中使用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原材料来源如下:
名称 化学式 厂家 规格
碳酸锰 MnCO 3 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Kg
碳酸锂 Li 2CO 3 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Kg
碳酸镁 MgCO 3 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Kg
碳酸锌 ZnCO 3 武汉鑫儒化工有限公司 25Kg
碳酸亚铁 FeCO 3 西安兰之光精细材料有限公司 1Kg
硫酸镍 NiCO 3 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Kg
硫酸钛 Ti(SO 4) 2 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Kg
硫酸钴 CoSO 4 厦门志信化学有限公司 500g
二氯化钒 VCl 2 上海金锦乐实业有限公司 1Kg
二水合草酸 C 2H 2O 4.2(H 2O) 上海金锦乐实业有限公司 1Kg
磷酸二氢铵 NH 4H 2PO 4 上海澄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00g
蔗糖 C 12H 22O 11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0g
稀硫酸 H 2SO 4 深圳海思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质量分数60%
稀硝酸 HNO 3 安徽凌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质量分数60%
亚硅酸 H 2SiO 3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0g,质量分数99.8%
I.电池制备
实施例1
步骤1: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步骤S1:制备Fe、Co、V和S共掺杂的草酸锰
将689.6g碳酸锰、455.27g碳酸亚铁、4.65g硫酸钴、4.87g二氯化钒加入混料机中充分混合6小时。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转入反应釜中,并加入5L去离子水和1260.6g二水合草酸,加热至80℃,以500rpm的转速充分搅拌6小时,混合均匀,直至反应终止无气泡产生,得到Fe、Co、和V共掺杂的草酸锰悬浮液。然后将悬浮液过滤,在120℃下烘干,再进行砂磨,得到粒径为100nm的草酸锰颗粒。
步骤S2:制备内核Li 0.997Mn 0.60Fe 0.393V 0.004Co 0.003P 0.997S 0.003O 4
取(1)中制备的草酸锰1793.1g以及368.3g碳酸锂、1146.6g磷酸二氢铵和4.9g稀硫酸,将它们加入到20L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在80℃下均匀混合反应10小时,得到浆料。将所述浆料转入喷雾干燥设备中进行喷雾干燥造粒,在25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得到粉料。在保护气氛(90%氮气和10%氢气)中,在700℃下将所述粉料在辊道窑中进行烧结4小时,得到上述内核材料。
步骤S3:第一包覆层悬浊液的制备
制备Li 2FeP 2O 7溶液,将7.4g碳酸锂,11.6g碳酸亚铁,23.0g磷酸二氢铵和12.6g二水合草酸溶于500mL去离子水中,控制pH为5,然后搅拌并在室温下反应2小时得到溶液,之后将该溶液升温到80℃并保持此温度4小时,得到第一包覆层悬浊液。
步骤S4:第一包覆层的包覆
将步骤S2中获得的掺杂后的1571.9g磷酸锰锂内核材料加入到步骤S3中获得的第一包覆层悬浊液(包覆物质含量为15.7g)中,充分搅拌混合6小时,混合均匀后,转入120℃烘箱中干燥6小时,然后在650℃下烧结6小时得到焦磷酸盐包覆后的材料。
步骤S5:第二包覆层悬浊液的制备
将3.7g碳酸锂、11.6g碳酸亚铁、11.5g磷酸二氢铵和12.6g二水合草酸溶于15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搅拌并反应6小时得到溶液,之后将该溶液升温到120℃并保持此温度6小时,得到第二包覆层悬浊液。
步骤S6:第二包覆层的包覆
将步骤S4中获得的1586.8g的焦磷酸盐包覆后的材料加入到步骤S5中得到的第二包覆层悬浊液(包覆物质含量为47.1g)中,充分搅拌混合6小时,混合均匀后,转入120℃烘箱中干燥6小时,然后700℃烧结8小时得到两层包覆后的材料。
步骤S7:第三包覆层水溶液的制备
将37.3g蔗糖溶于500g去离子水中,然后搅拌并充分溶解,得到蔗糖水溶液。
步骤S8:第三包覆层的包覆
将步骤S6中获得的两层包覆的材料1633.9g加入到步骤S7中得到的蔗糖溶液中,一同搅拌混合6小时,混合均匀后,转入150℃烘箱中干燥6小时,然后在700℃下烧结10小时得到三层包覆后的材料。
步骤2: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三层包覆后的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按重量比为97.0:1.2:1.8加入到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正极浆料。然后将正极浆料按0.280g/1540.25mm 2均匀涂覆于铝箔上,经烘干、冷压、分切,得到正极极片。
步骤3: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负极活性材料人造石墨、硬碳、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丁苯橡胶(SBR)、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按照重量比为90:5:2:2:1溶于溶剂去离子水中,搅拌混合均匀后制备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按0.117g/1540.25mm 2均匀涂覆在负极集流体铜箔上,经过烘干、冷压、分切,得到负极极片。
步骤4: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在氩气气氛手套箱中(H 2O<0.1ppm,O 2<0.1ppm),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二甲酯(DMC)按照体积比1:1:1混合均匀作为有机溶剂,之后加入12.5重量%(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LiPF 6和1重量%(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化合物H38溶解于上述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非水电解液。
步骤5:隔离膜的制备
使用市售的厚度为20μm、平均孔径为80nm的PP-PE共聚物微孔薄膜(来自卓高电子科技公司,型号20)。
步骤6:全电池的制备
将上述获得的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负极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外包装中,注入上述非水电解液并封装,得到全电池(下文也称“全电”)。
【扣式电池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聚偏二氟乙烯(PVDF)、乙炔黑以90:5:5的重量比加入至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在干燥房中搅拌制成浆料。在铝箔上涂覆上述浆料,干燥、冷压制成正极极片。涂覆量为0.2g/cm 2,压实密度为2.0g/cm 3
采用锂片作为负极,与上述制备的正极极片和非水电解液一起在扣电箱中组装成扣式电池(下文也称“扣电”)。
实施例2-67和对比例1-18
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制备实施例2-67和对比例1-18中的正极活性材料、非水电解液和电池。实施例30-42除第一包覆层物质或第二包覆层物质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3-67除非水电解液的制备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实施例1相同。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中的不同之处参见表1至表8,其中,对比例1-2、4-10和12未包覆第一包覆层,因此没有步骤S3、S4;对比例1-11未包覆第二包覆层,因此没有步骤S5-S6。非水电解液的制备中的不同之处参见表9。
另外,本申请所有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如未标明,则使用的第一包覆层物质和/或第二包覆层物质均默认为晶态。
表2:第一包覆层悬浊液的制备(步骤S3)
表3:第一包覆层的包覆(步骤S4)
表4:第二包覆层悬浊液的制备(步骤S5)
表5:第二包覆层的包覆(步骤S6)
表6:第三层包覆层的包覆(步骤S8)
表7:第一包覆层物质的考察
表8:第二包覆层物质的考察
表9:非水电解液的制备(步骤4)
II.性能评价
1.晶格变化率测量方法
在25℃恒温环境下,将正极活性材料样品置于X射线粉末衍射仪(型号为Bruker D8 Discover)中,采用1°/分钟对样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参照标准PDF卡片,计算出此时的晶格常数a0、b0、c0和v0(a0、b0和c0表示晶胞各个方向上的长度大小,v0表示晶胞体积,可通过XRD精修结果直接获取)。
采用上述实施例中扣电制备方法,将所述正极活性材料样品制备成扣电,并对上述扣电以0.05C小倍率进行充电,直至电流减小至0.01C。然后将扣电中的正极极片取出,并置于碳酸二甲酯(DMC)中浸泡8小时。然后烘干,刮粉,并筛选出其中粒径小于500nm的颗粒。取样并按照与上述测试新鲜样品同样的方式计算出其晶胞体积v1,将(v0-v1)/v0×100%作为其完全脱嵌锂前后的晶格变化率(晶胞体积变化率)示于表中。
2.Li/Mn反位缺陷浓度
将“晶格变化率测量方法”中测试的XRD结果与标准晶体的PDF(Powder Diffraction File)卡片对比,得出Li/Mn反位缺陷浓度。具体而言,将“晶格变化率测量方法”中测试的XRD结果导入通用结构分析系统(GSAS)软件中,自动获得精修结果,其中包含了不同原子的占位情况,通过读取精修结果获得Li/Mn反位缺陷浓度。
3.压实密度
取5g的上述制得的正极活性材料粉末放于压实专用模具(美国CARVER模具,型号13mm)中,然后将模具放在压实密度仪器上。施加3T(吨)的压力,在设备上读出压力下粉末的厚度(卸压后的厚度,用于测试的容器的面积为1540.25mm 2),通过ρ=m/v,计算出压实密度。
4.表面氧价态
取5g上述制得的正极活性材料样品按照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扣电制备方法制备成扣电。对扣电采用0.05C小倍率进行充电,直至电流减小至0.01C。然后将扣电中的正极极片取出,并置于DMC中浸泡8小时。然后烘干,刮粉,并筛选出其中粒径小于500nm的颗粒。将所得颗粒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所用仪器型号为Talos F200S)进行测量,获取能量损失近边结构(ELNES),其反映元素的态密度和能级分布情况。根据态密度和能级分布,通过对价带态密度数据进行积分,算出占据的电子数,从而推算出充电后的表面氧的价态。
5.过渡金属Mn(以及Mn位掺杂的Fe)溶出测试
将45℃下循环至容量衰减至80%后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全电池采用0.1C倍率进行放电至截止电压2.0V。然后将电池拆开,取出负极极片,在负极极片上随机取30个单位面积(1540.25mm 2)的圆片,用Agilent ICP-OES730测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根据ICP结果计算其中Fe(如果正极活性材料的Mn位掺杂有Fe的话)和Mn的量,从而计算循环后Mn(以及Mn位掺杂的Fe)的溶出量。测试标准依据EPA-6010D-2014。
6.正极活性材料中锰元素和磷元素的测量
将5g上述制得的正极活性材料在100mL逆王水(浓盐酸:浓硝酸=1:3)中溶解,利用ICP测试溶液各元素的含量,然后对锰元素或磷元素的含量进行测量和换算(锰元素或磷元素的量/正极活性材料的量×100%),得到其重量占比。
7.扣式电池初始克容量测量方法
将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扣式电池按照0.1C充电至4.3V,然后在4.3V下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mA,静置5分钟,然后按照0.1C放电至2.0V,此时的放电容量为初始克容量,记为D0。
8. 3C充电恒流比
在25℃恒温环境下,将上述各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新鲜全电池静置5分钟,按照1/3C放电至2.5V。静置5分钟,按照1/3C充电至4.3V,然后在4.3V下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mA。静置5分钟,记录此时的充电容量为C0。按照1/3C放电至2.5V,静置5分钟,再按照3C充电至4.3V,静置5分钟,记录此时的充电容量为C1。3C充电恒流比即为C1/C0×100%。
3C充电恒流比越高,说明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越好。
9.全电池60℃存储30天电池膨胀测试
在60℃下,存储100%充电状态(SOC)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全电池。在存储前后及过程中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OCV)和交流内阻(IMP)以监控SOC,并测量电池的体积。其中在每存储48小时后取出全电池,静置1小时后测试开路电压(OCV)、内阻(IMP),并在冷却至室温后用排水法测量电池体积。排水法即先用表盘数据自动进行单位转换的天平单独测量电池的重力F 1,然后将电池完全置于去离子水(密度已知为1g/cm 3)中,测量此时的电池的重力F 2,电池受到的浮力F 即为F 1-F 2,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 =ρ×g×V ,计算得到电池体积V=(F 1-F 2)/(ρ×g)。
由OCV、IMP测试结果来看,本测试过程中直至存储结束,全部实施例的电池始终保持99%以上的SOC。
存储30天后,测量电池体积,并计算相对于存储前的电池体积,存储后的电池体积增加的百分比。
10.全电池45℃下循环性能测试
在45℃的恒温环境下,将全电池按照1C充电至4.3V,然后在4.3V下恒压充电至电流≤0.05mA,静置5分钟,然后按照1C放电至2.5V,容量记为D0。重复前述过程,直至容量衰减到D0的80%,记录此时的重复次数,即为45℃下80%容量保持率对应的循环圈数。
11.晶面间距和夹角测试
取1g上述制得的各正极活性材料粉末于50mL的试管中,并在试管中注入10mL质量分数为75%的酒精,搅拌分散30分钟,然后用干净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适量上述溶液滴加在300目铜网上,此时,部分粉末将在铜网上残留,将铜网连带样品转移至TEM(Talos F200s G2)样品腔中进行测试,得到TEM测试原始图片。
将上述TEM测试所得原始图片在DigitalMicrograph软件中打开,并进行傅里叶变换(点击操作后由软件自动完成)得到衍射花样,量取衍射花样中衍射光斑到中心位置的距离,即可得到晶面间距,夹角根据布拉格方程进行计算得到。
通过得到的晶面间距和相应夹角数据,与其标准值比对,即可对包覆层的不同物质进行识别。
12.包覆层厚度测试
包覆层的厚度大小测试主要通过FIB从上述制得的正极活性材料单个颗粒中间切取100nm左右厚度的薄片,然后对薄片进行TEM测试,得到TEM测试原始图片。
将上述TEM测试所得原始图片在DigitalMicrograph软件中打开,通过晶格间距和夹角信息,识别出包覆层,量取包覆层的厚度。
对所选颗粒测量三个位置处的厚度,取平均值。
13.第三层包覆层碳中SP2形态和SP3形态摩尔比的测定
本测试通过拉曼(Raman)光谱进行。通过对Raman测试的能谱进行分峰,得到Id/Ig,其中Id为SP3形态碳的峰强度,Ig为SP2形态碳的峰强度,从而确认两者的摩尔比。
14.内核化学式及不同包覆层组成的测定
采用球差电镜仪(ACSTEM)对正极活性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和表面结构进行高空间分辨率表征,结合三维重构技术得到正极活性材料的内核化学式及不同包覆层的组成。
表10示出实施例1-42和对比例1-18中正极活性材料的粉料性能及所制备的正极极片和电池的性能。
表11示出实施例1-14和对比例3-4、12中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每一层包覆层的厚度以及锰元素和磷元素的重量比。
表12示出实施例1、30-42中第一包覆层物质和第二包覆层物质的晶面间距和夹角。
表11
表12
由表10可见,通过对磷酸锰锂进行掺杂改性以及对磷酸锰锂进行多层包覆,得到的正极活性材料实现了更小的晶格变化率、更小的Li/Mn反位缺陷浓度、更大的压实密度、更接近于-2价的表面氧价态、更少的循环后Mn和Fe溶出量以及更好的电池性能,例如更好的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非水电解液中第一添加剂的存在有利于减少HF的产生、降低非水电解液酸度,从而减少锰离子溶出和气体的生成;同时第一添加剂还能够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均匀且致密的界面膜,减少溶出的锰离子在负极的还原反应。由此,当非水电解液含有第一添加剂时,能够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由表11可以看出,通过对磷酸锰铁锂(含锰量35%,含磷量约20%)的锰位和磷位进行掺杂以及三层包覆,正极活性材料中的锰元素含量以及锰元素与磷元素的重量含量比明显降低;此外,将实施例1-14与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12相比,结合表10可知,正极活性材料中锰元素和磷元素的降低会使得锰离子和铁离子溶出量降低并且其制备的电池的性能提升。
实施例30-42除第一包覆层物质或第二包覆层物质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实施例1相同。综合实施例30-42可知,采用包含本申请范围内的其他元素的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同样获得了具有良好性能的正极活性材料并实现了良好的电池性能结果。由表12可知,本申请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的晶面间距和夹角均在本申请所述范围内。
实施例43-67除非水电解液的制备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与实施例1相同。表13示出实施例43-60制备的电池的性能。表14示出实施例61-67制备的电池的性能。
综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43-52可知,第一添加剂的种类不同,对电池性能的改善效果略有差异。
综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53-60可知,当非水电解液中还含有适量的第二添加剂和/或第三添加剂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克容量、倍率性能、高温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综合实施例1和实施例61-67可知,随着第一添加剂的含量从0.01重量%增加至20重量%,所得材料循环后Fe和Mn溶出量逐渐下降,对应电池的60℃存储性能也得到改善,但克容量、3C充电恒流比和45℃下的循环性能在第一添加剂含量较高时会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7)

  1.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以及非水电解液,其中,
    所述正极极片包括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内核及包覆所述内核的壳,
    所述内核的化学式为Li 1+xMn 1-yA yP 1-zR zO 4,x为在-0.100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y为在0.001至0.5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z为在0.001至0.10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所述A为选自Zn、Al、Na、K、Mg、Mo、W、Ti、V、Zr、Fe、Ni、Co、Ga、Sn、Sb、Nb和G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为Fe、Ti、V、Ni、Co和Mg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选地,所述R为选自B、Si、N和S中的一种元素;
    所述x、y和z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整个内核保持电中性;
    所述壳包括包覆所述内核的第一包覆层、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第二包覆层以及包覆所述第二包覆层的第三包覆层,其中,
    所述第一包覆层包括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或M b(P 2O 7) c,0≤a≤2,1≤b≤4,1≤c≤6,所述a、b和c的值满足以下条件:使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或M b(P 2O 7) c保持电中性,所述晶态焦磷酸盐Li aMP 2O 7和M b(P 2O 7) c中的M各自独立地为选自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
    所述第二包覆层包括晶态磷酸盐XPO 4,所述X为选自Li、Fe、Ni、Mg、Co、Cu、Zn、Ti、Ag、Zr、Nb和Al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
    所述第三包覆层为碳;
    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O=C=N-R 1-N=C=O 式1
    R 1表示由R a取代或未取代的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C2~C10二价烷基、C2~C10二价杂烷基、C6~C18二价芳基、C7~C18二价芳基烷基、C7~C18二价烷基芳基、C8~C18二价烷基芳基烷基、C13~C18二价芳基烷基芳基、C2~C18二价杂芳基、C3~C18二价杂芳基烷基、C3~C18二价烷基杂芳基、C4~C18二价烷基杂芳基烷基、C5~C18二价杂芳基烷基杂芳基、C3~C18二价脂环基、C4~C18二价脂环基烷基、C4~C18二价烷基脂环基、C5~C18二价烷基脂环基烷基、C7~C18二价脂环基烷基脂环基、C2~C18二价杂脂环基、C3~C18二价杂脂环基烷基、C3~C18二价烷基杂脂环基、C4~C18二价烷基杂脂环基烷基和C5~C18二价杂脂环基烷基杂脂环基,
    可选地,R a包括选自卤原子、-CN、-NCO、-OH、-COOH、-SOOH、羧酸酯基、磺酸酯基、硫酸酯基、C1~C10烷基、C2~C10烯基、C2~C10炔基、C2~C10氧杂烷基、苯基、苄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R 1表示由R a取代或未取代的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C2~C10亚烷基、C2~C10氧杂亚烷基、C2~C10氮杂亚烷基、亚苯基、邻苯二亚甲基、间苯二亚甲基、对苯二亚甲基、一甲基亚苯基、二甲基亚苯基、三 甲基亚苯基、四甲基亚苯基、一乙基亚苯基、二乙基亚苯基、三乙基亚苯基、四乙基亚苯基、亚二联苯基、亚三联苯基、亚四联苯基、二苯基甲烷基、亚环丁基、邻环丁基二亚甲基、间环丁基二亚甲基、对环丁基二亚甲基、亚环戊基、邻环戊基二亚甲基、间环戊基二亚甲基、对环戊基二亚甲基、亚环己基、一甲基亚环己基、二甲基亚环己基、三甲基亚环己基、四甲基亚环己基、邻环己基二亚甲基、间环己基二亚甲基、对环己基二亚甲基、二环己基甲烷、甲基环己基、亚萘基、亚蒽基和亚全氢蒽基,
    可选地,R a包括选自氟原子、-CN、-NCO、-OH、-COOH、-SOOH、羧酸酯基、磺酸酯基、硫酸酯基、C1~C10烷基、C2~C10烯基、C2~C10炔基、C2~C10氧杂烷基、苯基、苄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如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添加剂的含量为W1重量%,W1为0.01至2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 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和/或,
    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1重量%,C1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和/或
    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2重量%,C2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2至4,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和/或
    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包覆量为C3重量%,C3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6,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5.5,更可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基于所述内核的重量计。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W1/(C1+C2+C3)为0.001至2,可选为0.01至1.5,更可选为0.05至1。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包括硫酸亚乙酯、二氟磷酸锂、二氟二草酸磷酸锂、R 2[FSO 3 -] a、R 2[C bF 2b+1SO 3 -] a中的一种或多种,a表示1至5,b表示1至6的整数,R 2表示金属阳离子或有机基团阳离子,
    可选地,所述金属阳离子包括选自Li +、Na +、K +、Rb +、Cs +、Mg 2+、Ca 2+、Ba 2+、Al 3+、Fe 2+、Fe 3+、Cu 2+、Ni 2+和Ni 3+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有机基团阳离子包括选自NH 4 +、N(CH 3) 4 +、N(CH 2CH 3) 4 +中的一种或多种。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添加剂的含量为W2重量%,W2为0.01至2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还包括第三添加剂,所述第三添加剂包括含有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硫酸酯化合物、亚硫酸酯化合物、磺酸内酯化合物、二磺酸酯化合物、腈化合物、磷腈化合物、芳香烃及卤代芳香烃化合物、酸酐化合物、亚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硼酸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第三添加剂的含量为W3重量%,W3为0.01至10,可选为0.1至10,更可选为0.3至5,基于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1-10nm;和/或
    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为2-15nm;和/或
    所述第三包覆层的厚度为2-25nm。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内核中,y与1-y的比值为1:10至1:1,可选为1:4至1:1;和/或,
    在所述内核中,z与1-z的比值为1:9至1:999,可选为1:499至1:249。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包覆层中的晶态焦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为0.293-0.470nm,晶向(111)的夹角范围为18.00°-32.00°;
    所述第二包覆层中的晶态磷酸盐的晶面间距范围为0.244-0.425nm,晶向(111)的夹角范围为20.00°-37.00°。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三包覆层的碳为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混合物,可选地,所述SP2形态碳与SP3形态碳的摩尔比为在0.1-1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可选为在2.0-3.0范围内的任意数值。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重量计,
    锰元素含量在10重量%-35重量%范围内,可选在15重量%-30重量%范围内,更可选在17重量%-20重量%范围内;
    磷元素的含量在12重量%-25重量%范围内,可选在15重量%-20重量%范围内;
    可选地,锰元素和磷元素的重量比范围为0.90-1.25,可选为0.95-1.20。
  14.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满足如下条件(1)至(4)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完全脱嵌锂前后的晶格变化率为4%以下,可选为3.8%以下,更可选为2.0-3.8%;
    (2)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Li/Mn反位缺陷浓度为4%以下,可选为2.2%以下,更可选为1.5-2.2%;
    (3)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3T下的压实密度为2.2g/cm 3以上,可选为2.2g/cm 3以上且2.8g/cm 3以下;
    (4)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氧价态为-1.90以下,可选为-1.90至-1.98。
  15. 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16. 一种电池包,其包括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模块。
  17. 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选自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模块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CN202280068179.7A 2022-04-29 2022-04-29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Pending CN1180770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0498 WO2023206439A1 (zh) 2022-04-29 2022-04-29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77068A true CN118077068A (zh) 2024-05-24

Family

ID=8851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8179.7A Pending CN118077068A (zh) 2022-04-29 2022-04-29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77068A (zh)
WO (1) WO202320643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4192B2 (ja) * 2015-11-30 2018-02-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全固体電池及び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6058225A (zh) * 2016-08-19 2016-10-26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核壳结构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6340639B (zh) * 2016-10-28 2019-07-12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碳包覆的核壳型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56448A (zh) * 2020-09-25 2022-03-2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磷酸锰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4242988A (zh) * 2021-12-28 2022-03-25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6439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282963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CN117378059A (zh)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3206342A1 (zh)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206449A1 (zh)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206427A1 (zh)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6888767B (zh) 新型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7461168A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830298B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8077068A (zh)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6830314B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3206357A1 (zh)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206360A1 (zh) 二次电池以及包含其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184490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3184506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EP437983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WO2023184512A1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897446B (zh) 新型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184368A1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EP438689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apparatus
EP4322254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having core-shell structur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7461158A (zh)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KR20230143143A (ko) 2차전지,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장치
CN118435386A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8414724A (zh) 正极活性材料及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8435385A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