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53877A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53877A
CN118053877A CN202211405170.9A CN202211405170A CN118053877A CN 118053877 A CN118053877 A CN 118053877A CN 202211405170 A CN202211405170 A CN 202211405170A CN 118053877 A CN118053877 A CN 118053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insulating
conductive lines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051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正隆
庄峪凯
林冠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nstar Displa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nnstar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nstar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Hannstar Display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4051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538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53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538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具有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外的周边区,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绝缘平坦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在基板上,其中第一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一导线,而第一导线彼此分离。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上,绝缘平坦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第二导电层设置在绝缘平坦层上,其中第二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二导线,第二导线彼此分离,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在基板的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低线宽变异的导线的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为现今不可或缺的产品,其中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面板已被广泛地使用在许多地方,例如荧幕、笔记本电脑(notebook)、智能手机(smart phone)、穿戴装置、智能手表以及车用显示屏等。显示面板中的电路往往会大幅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因此,显示面板中的电路设计以及形成电路的膜层会需要适当且优良的设计。据此,业界致力于对设置有电路的膜层叠构进行适当且优良的设计,以降低膜层叠构对于电路所造成的问题,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通过在图案化的第一导电层上设置绝缘平坦层,以提供平坦表面,进而减少设置在绝缘平坦层上的导电层中的导线的线宽变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具有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外的周边区,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绝缘平坦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在基板上,其中第一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一导线,而第一导线彼此分离。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上,绝缘平坦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第二导电层设置在绝缘平坦层上,其中第二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二导线,第二导线彼此分离,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在基板的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具有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外的周边区,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第二导电层、第二绝缘层、绝缘平坦层以及第三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在基板上,其中第一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一导线,而第一导线彼此分离。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上。第二导电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其中第二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二导线,第二导线彼此分离,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在基板的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导电层上,绝缘平坦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第三导电层设置在绝缘平坦层上,其中第三导电层在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三导线,多条第三导线彼此分离,第三导线的至少一条在基板的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与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
根据本发明的设计,可降低膜层叠构对于电路所造成的问题,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200、300、400-显示面板;110-基板;110e-边缘;120-电路元件层;AR-显示区;CL1-第一导电层;CL2-第二导电层;CL3-第三导电层;CL4-透明导电层;CN-通道层;DE-漏极;DL-数据线;GE-栅极;H1-第一连接孔;H2-第二连接孔;H3-第三连接孔;HR-连接孔区域;Is1、Is2-不平坦上表面;IT1-第一绝缘层;IT2-第二绝缘层;OC-绝缘平坦层;OCe1-第一边缘;OCe2-第二边缘;OCp1-第一平坦部;OCp2-第二平坦部;OCs-平坦上表面;P1-第一部分;P2-第二部分;P3-第三部分;P4-第四部分;P5-第五部分;P6-第六部分;PR-周边区;SE-源极;SM-半导体层;SW-薄膜晶体管;TL1-第一导线;TL2、TL2a、TL2b、TL2c-第二导线;TL3-第三导线;W1-第一宽度;W2-第二宽度;W3-第三宽度;X、Y、Z-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特列举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须注意的是,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因此,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元件与组合关系,以对本发明的基本架构或实施方法提供更清楚的描述,而实际的元件与布局可能更为复杂。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中所示的元件并非以实际实施的数目、形状、尺寸做等比例绘制,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包括”、“含有”、“具有”等词为开放式词语,因此其应被解释为“含有但不限定为…”之意。因此,当本发明的描述中使用术语“包括”、“含有”及/或“具有”时,其指定了相应的特征、区域、步骤、操作及/或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特征、区域、步骤、操作及/或构件的存在。
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当“A1构件由B1所形成”,则表示A1构件的形成存在有B1或使用B1,且A1构件的形成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的特征、区域、步骤、操作及/或构件的存在或使用。
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术语“水平方向”表示为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术语“水平面”表示为平行于附图中方向X与方向Y的表面(即,方向X与方向Y为不同的水平方向),术语“铅直方向”表示为平行于附图中方向Z的方向,且方向X、方向Y与方向Z彼此垂直。在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术语“俯视”表示沿着铅直方向的观看结果,术语“剖面”表示结构沿着铅直方向切开并由水平方向观看的观看结果。
在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平行”表示是指两个构件之间的夹角可小于或等于特定角度,例如5度、3度或1度。
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术语“重叠”表示两个构件在方向Z上的重叠,且在未指明的情况下,术语“重叠”包括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其中两个构件可彼此直接接触或两个构件之间存在有间隔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用以修饰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或该些)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中可不使用相同用词,据此,说明书中的第一构件在权利要求中可能为第二构件。
须知悉的是,以下所举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可将数个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替换、重组、混合以完成其他实施例。各实施例间特征只要不违背发明精神或相冲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
在本发明中,显示面板可为非自发光的显示面板或自发光式的显示面板。非自发光的显示面板举例可包括液晶(Liquid Crystal)分子、用来进行电泳的胶体材料或其他适合的显示介质材料,但不以此为限。自发光式的显示面板举例可包括根据灰阶信号调整发光强度的发光元件,其中发光元件举例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发光二极管举例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无机发光二极管(in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QDLED)或其他适合的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为限。显示面板的形状可为多边形(如,矩形)、具有曲线边缘的形状(如,圆形、椭圆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与图2,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2绘示不同导电层中的导线之间的重叠。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可具有显示区AR以及位于显示区AR外的周边区PR,其中显示区AR用以进行画面显示,而用以辅助显示区AR的电子元件(例如,驱动电路、晶片、导电粒子等)可设置在周边区PR内。在本发明中,周边区PR可位于显示区AR的至少一外侧。举例而言,周边区PR可环绕显示区AR,但不以此为限。
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AR可包括多个像素(Pixel),用以作为显示画面的单元,其中像素可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Sub-pixel)。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显示面板100为彩色显示面板,一个像素举例可包括多个子像素,例如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与蓝色子像素,但不限于此,像素所包括的子像素数量与颜色可依据需求而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显示面板100为单色显示面板,一个像素举例可仅包括一个子像素,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可通过显示面板100中的色彩转换层的颜色来定义子像素的颜色,或者,可通过显示面板100中的发光元件所发射出的光线的颜色来定义子像素的颜色,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与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基板110,并可选择性地包括与基板110相对的另一基板(图未示),其中基板110可为硬质基板或可挠式基板,并可依据其类型而对应包含例如玻璃、塑料、石英、蓝宝石、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其他适合的材料或其组合,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基板110的形状与尺寸可依据需求而设计,其中基板110的形状可为多边形(如,矩形)、具有曲线边缘的形状(如,圆形、椭圆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但不以此为限。须说明的是,在图1与图2中,基板110的法线方向平行于方向Z。
如图1与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可包括电路元件层120,设置在基板110上,其中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绝缘层、至少一半导体层、其他适合的膜层或其组合。在本发明中,导电层的材料举例可包括金属、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其他适合的导电材料或其组合,绝缘层的材料举例可包括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y)、氮氧化硅(SiOxNy)、有机绝缘材料(如,感光树脂)、其他适合的绝缘材料或其组合,半导体层的材料举例可包括多晶硅(poly-silicon)、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金属氧化物(metal-oxide semiconductor,IGZO)半导体、其他适合的半导体材料或其组合,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任何适合的电子元件,而此些电子元件可由电路元件层120中的膜层形成。举例而言,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薄膜晶体管、数据线、扫描线、电容、电极及/或其他适合的电子元件,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为顶栅型(top gate)薄膜晶体管、底栅型(bottom gate)薄膜晶体管、双栅(dual gate)薄膜晶体管或其他适合类型的晶体管。
如图1与图2所示,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第一导电层CL1,设置在基板110上,其中第一导电层CL1可依据需求而包括任何适合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CL1可包括薄膜晶体管的一部分、导线(扫描线、周边导线等)及/或其他适合的元件,其中扫描线可连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电连接薄膜晶体管。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层CL1在显示区AR中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如,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扫描线(图未示,而扫描线举例可沿方向X延伸),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层CL1可为不透明的金属层而包括金属,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2所示,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第一绝缘层IT1,设置在第一导电层CL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IT1的一部分可作为薄膜晶体管(如,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绝缘层,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层IT1可包括氮化硅,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与图2所示,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第二导电层CL2,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T1上,其中第二导电层CL2可依据需求而包括任何适合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CL2可包括薄膜晶体管的一部分、导线(数据线DL、周边导线等)及/或其他适合的元件,其中数据线DL可连接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以电连接薄膜晶体管。举例而言,第二导电层CL2在显示区AR中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如,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图未示)、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图未示)与数据线DL(数据线DL举例可沿方向Y延伸),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电层CL2可为不透明的金属层而包括金属,但不以此为限。
显示面板100还可依据需求包括任何适合的膜层及/或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色彩转换层,以将光线转换或过滤为不同颜色的光。色彩转换层举例可包括色阻(color filter)、量子点(Quantum Dot,QD)材料、荧光(fluorescence)材料、磷光(Phosphorescence)材料、其他适合的材料或其任意组合。当显示面板100为彩色显示器时,色彩转换层可包括多种色彩转换部(如,三种色彩转换部),分别位于不同颜色的子像素中,以转换出对应颜色的光线,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光学膜层,例如抗反射膜、增亮膜、偏光片(polarizer)或其他适合的光学膜层,而此些光学膜层可依据各自的需求而设置在适合的位置。
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导电层CL1在周边区PR中可包括彼此分离的多条第一导线TL1,第二导电层CL2在周边区PR中可包括彼此分离的多条第二导线TL2,其中第一导线TL1的数量与连接方式、第二导线TL2的数量与连接方式可依据需求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用以将来自周边区PR的电信号(如,周边区PR的驱动电路所提供的电信号)传送到显示区AR中的电子元件。举例而言,第一导线TL1的一端与第二导线TL2的一端可电连接位于周边区PR的驱动电路(例如,源极驱动电路)以接收电信号(如,灰阶信号),而第一导线TL1的另一端与第二导线TL2的另一端可电连接显示区AR中的数据线DL,以将驱动电路所提供的电信号传送到数据线DL,进而将电信号传送到子像素中的电子元件。
详细而言,在图1中,第二导线TL2的其中一些(下文称为第二导线TL2a)可电连接第一导线TL1,使得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即,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而电连接),而第二导线TL2的其中另一些(下文称为第二导线TL2b)可不电连接第一导线TL1,也就是说,第二导线TL2可区分为与第一导线TL1的电连接的第二导线TL2a以及不与第一导线TL1的电连接的第二导线TL2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TL2a可通过第一导线TL1而电连接驱动电路(例如,源极驱动电路),换句话说,第一导线TL1电连接在第二导线TL2a与驱动电路之间。因此,驱动电路所提供的一些电信号可依序通过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a而传送到显示区AR中的电子元件(如,数据线DL及/或子像素中的电子元件),而驱动电路所提供的另一些电信号可通过第二导线TL2b而传送到显示区AR中的电子元件(如,数据线DL及/或子像素中的电子元件),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TL1的一端与第二导线TL2b的一端举例可直接连接驱动电路,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中,第一绝缘层IT1在周边区PR中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孔H1,而第二导线TL2a可通过第一绝缘层IT1中的第一连接孔H1电连接第一导线TL1,使得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但不以此为限。
由于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因此,第一导线TL1的数量可小于第二导线TL2的数量,且第一导线TL1的数量可相同于第二导线TL2a的数量,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TL2a与第二导线TL2b可在方向X上交替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发明中,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依据需求而设计。如图1所示,第一导线TL1可具有沿不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即,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平行),第二导线TL2a可沿一水平方向延伸,且第二导线TL2b可具有沿不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P3与第四部分P4(即,第三部分P3与第四部分P4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平行)。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导线TL1的第一部分P1、第二导线TL2a与第二导线TL2b的第三部分P3可沿着方向Y延伸,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与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可沿着不平行方向X与方向Y的水平方向延伸,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与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彼此平行,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数据线DL可沿着方向Y延伸,使得数据线DL可视为第二导线TL2在显示区AR中的延伸,但不以此为限。
在图1中,第二导线TL2可在方向Z(基板110的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至少一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TL2a与第二导线TL2b都可在方向Z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至少一条。如图1所示,第二导线TL2a可在第一连接孔H1之处在方向Z上重叠于第一导线TL1,而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可在方向Z上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的至少一部分(即,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平行于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并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的至少一部分),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第一导线TL1的第一部分P1在方向Z上不重叠于第二导线TL2,第二导线TL2b的第三部分P3在方向Z上不重叠于第一导线TL1,但不以此为限。
在图2中,第一绝缘层IT1在周边区PR中覆盖第一导线TL1,因此,在周边区PR中,第一绝缘层IT1中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部分的上表面高于第一绝缘层IT1中未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部分的上表面,使得第一绝缘层IT1具有不平坦上表面Is1。由于第一绝缘层IT1具有不平坦上表面Is1,因此,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T1上的第二导线TL2会因为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而有所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线TL2的例如线宽、线密度等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CD)会因为不平坦上表面Is1而有所变异,及/或第二导线TL2的关键尺寸与第一导线TL1的关键尺寸会因为不平坦上表面Is1而使得两者的差异提升。举例而言,在图2所示的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的重叠之处(如,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与第二导线TL2的第四部分P4的重叠之处),第一导线TL1的剖面形状(如,梯形)可不同于第二导线TL2的剖面形状(如,一个梯形与两个三角形所组成的V字形),且第一导线TL1的宽度可大于第二导线TL2的宽度;在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未重叠之处,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具有相同类型的剖面形状(如,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为边缘长度相同或不同的梯形),且第一导线TL1的宽度可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导线TL2的宽度,但不以此为限。据此,因为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第二导线TL2在与第一导线TL1重叠的部分以及与第一导线TL1不重叠的部分可具有不同的剖面形状与不同的线宽,使得第二导线TL2有结构上的变异,并且,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之间可能具有不同的线宽与剖面结构。
请参考图3与图4,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与图4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0的电路元件层120还包括绝缘平坦层OC,其中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T1与第二导电层CL2之间(即,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T1上,第二导电层CL2设置在绝缘平坦层OC)。在图4中,绝缘平坦层OC可覆盖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以进行平坦化而具有平坦上表面OCs(即,绝缘平坦层OC填平了位于其下的不平坦结构)。在本发明中,绝缘平坦层OC可通过任何适合的工艺形成。举例而言,绝缘平坦层OC可通过涂布工艺形成,并包括适合以涂布工艺形成的绝缘材料(如,有机绝缘材料),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发明中,绝缘平坦层OC可依据需求而设置在所需的位置。举例而言,在图3中,绝缘平坦层OC可仅设置在周边区PR中,但不以此为限。在图3中,绝缘平坦层OC可不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T1中具有第一连接孔H1的区域。举例而言,多个第一连接孔H1可在周边区PR中定义出连接孔区域HR,其中连接孔区域HR可为沿方向X延伸的四边形(四边形仅是举例,其他适合的形状亦可,不以此为限),而绝缘平坦层OC可不存在于连接孔区域HR内,但不以此为限。在图3中,由于绝缘平坦层OC不存在于连接孔区域HR内,因此,绝缘平坦层OC在俯视上可具有邻近连接孔区域HR的第一边缘OCe1,而第一边缘OCe1位于基板110的边缘110e与显示区AR之间,且第一边缘OCe1位于基板110的边缘110e与连接孔区域HR之间(即,图3的连接孔区域HR在俯视上位于显示区AR与绝缘平坦层OC之间)。
如图4所示,由于绝缘平坦层OC覆盖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并提供了平坦上表面OCs,因此,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设置在绝缘平坦层OC的平坦上表面OCs上的第二导线TL2并不会被不平坦的表面(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所影响,使得第二导线TL2的例如线宽、线密度等关键尺寸不会因为不平坦的表面而有所变异。据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依据需求设计,且第二导线TL2的设计可不需考量不平坦的表面所造成的影响。举例而言,在图4所示的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中,不论是在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重叠之处还是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未重叠之处,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具有相同类型的剖面形状(如,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可为边缘长度相同或不同的梯形),但不以此为限。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线TL2的宽度、线距与密度不会因为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而产生变异,使得第二导线TL2的宽度、线距与密度可依据需求设计与实施。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第一导线TL1可具有第一宽度W1,第二导线TL2可具有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宽度W1(图4所示的第二宽度W2可大于第一宽度W1),其中第二宽度W2不会因为第一绝缘层IT1的不平坦上表面Is1而产生变异,但不以此为限。
根据本实施例具有绝缘平坦层OC的设计,相较于第一实施例,可减少第二导线TL2在不同位置上的变异(如,关键尺寸的变异)及/或减少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之间的变异程度(如,关键尺寸的变异程度),以减少导线之间的阻抗差异及/或减少第二导线TL2的断线可能性,进而提升显示面板200的显示质量。举例而言,本实施例可具有减少显示面板200的显示亮度不均匀(mura)的效果,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5与图6,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与图6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300的电路元件层120还可包括更多的绝缘层与导电层。在图5与图6中,电路元件层120还可包括第二绝缘层IT2、绝缘平坦层OC与第三导电层CL3,其中第二绝缘层IT2设置在第二导电层CL2上,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第二绝缘层IT2上,第三导电层CL3设置在绝缘平坦层OC上(即,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第二绝缘层IT2与第三导电层CL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IT2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于第一绝缘层IT1的材料。由于第二绝缘层IT2在周边区PR中覆盖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因此,在周边区PR中,第二绝缘层IT2中重叠于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的部分的上表面高于第二绝缘层IT2中未重叠于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的部分的上表面,使得第二绝缘层IT2具有不平坦上表面Is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层CL3可包括任何适合的元件。在图5与图6中,第三导电层CL3在周边区PR中可包括彼此分离多条第三导线TL3,其中第三导线TL3的数量与连接方式可依据需求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TL1、第二导线TL2与第三导线TL3可用以将来自周边区PR的电信号(如,周边区PR的驱动电路所提供的电信号)传送到显示区AR中的电子元件。举例而言,第一导线TL1的一端、第二导线TL2的一端与第三导线TL3的一端可电连接位于周边区PR的驱动电路(例如,源极驱动电路)以接收电信号(如,灰阶信号),而第一导线TL1的另一端、第二导线TL2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TL3的另一端可电连接显示区AR中的数据线DL,以将驱动电路所提供的电信号传送到数据线DL,进而将电信号传送到子像素中的电子元件。
详细而言,在图5中,第二导线TL2的其中一些(下文称为第二导线TL2a)可电连接第一导线TL1而不电连接第三导线TL3,使得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即,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而电连接),第二导线TL2的其中另一些(下文称为第二导线TL2c)可电连接第三导线TL3而不电连接第一导线TL1,使得第二导线TL2c与第三导线TL3彼此一对一对应(即,第二导线TL2c与第三导线TL3彼此一对一对应而电连接),而第二导线TL2的其中另一些(下文称为第二导线TL2b)可不电连接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也就是说,第二导线TL2可区分为与第一导线TL1的电连接的第二导线TL2a、与第三导线TL3的电连接的第二导线TL2c以及不与第一导线TL1和第三导线TL3的电连接的第二导线TL2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TL2a可通过第一导线TL1而电连接驱动电路(例如,源极驱动电路),使得第一导线TL1电连接在第二导线TL2a与驱动电路之间,第二导线TL2c可通过第三导线TL3而电连接驱动电路(例如,源极驱动电路),使得第三导线TL3电连接在第二导线TL2c与驱动电路之间。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TL1的一端、第二导线TL2b的一端与第三导线TL3的一端举例可直接连接驱动电路,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IT1在周边区PR中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孔H1,而第一连接孔H1可用以将第一导线TL1电连接于第二导线TL2或第三导线TL3。举例而言,在图5中,第一连接孔H1可用以将第一导线TL1电连接于第二导线TL2a,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IT2在周边区PR中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孔H2,而第二连接孔H2用以将第三导线TL3电连接于第一导线TL1或第二导线TL2。举例而言,在图5中,第二连接孔H2可用以将第三导线TL3电连接于第二导线TL2c,但不以此为限。
由于第二导线TL2a与第一导线TL1彼此一对一对应,且第二导线TL2c与第三导线TL3彼此一对一对应,因此,第一导线TL1的数量与第三导线TL3的数量可小于第二导线TL2的数量,第一导线TL1的数量可相同于第二导线TL2a的数量,第三导线TL3的数量可相同于第二导线TL2c的数量,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TL2a、第二导线TL2b与第二导线TL2c可在方向X上交替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发明中,第一导线TL1、第二导线TL2与第三导线TL3可依据需求而设计,其中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的设计可参考第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三导线TL3可具有沿不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五部分P5与第六部分P6(即,第五部分P5与第六部分P6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平行)。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导线TL1的第一部分P1、第二导线TL2b的第三部分P3、第二导线TL2a、TL2c与第三导线TL3的第五部分P5可沿着方向Y延伸,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与第三导线TL3的第六部分P6可沿着不平行方向X与方向Y的水平方向延伸,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与第三导线TL3的第六部分P6彼此平行,但不以此为限。
在图5中,第二导线TL2可在方向Z(基板110的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至少一条,第三导线TL3可在方向Z上部分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至少一条与第二导线TL2的至少一条。如图5所示,第二导线TL2a可在第一连接孔H1之处在方向Z上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第二导线TL2c可在第二连接孔H2之处在方向Z上重叠于第三导线TL3,而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可在方向Z上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导线TL3的第六部分P6可在方向Z上重叠于第一导线TL1的第二部分P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导线TL2b的第四部分P4的至少一部分,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第一导线TL1的第一部分P1在方向Z上可不重叠于第二导线TL2与第三导线TL3,第二导线TL2b的第三部分P3在方向Z上不重叠于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第三导线TL3的第五部分P5在方向Z上可不重叠于第一导线TL1与第二导线TL2,但不以此为限。
在图6中,绝缘平坦层OC可覆盖第二绝缘层IT2的不平坦上表面Is2,以进行平坦化而具有平坦上表面OCs(即,绝缘平坦层OC填平了位于其下的不平坦结构)。在本发明中,绝缘平坦层OC可通过任何适合的工艺形成。举例而言,绝缘平坦层OC可通过涂布工艺形成,并包括适合以涂布工艺形成的绝缘材料(如,有机绝缘材料),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发明中,绝缘平坦层OC可依据需求而设置在所需的位置。举例而言,在图5中,绝缘平坦层OC可设置在显示区AR与周边区PR中,其中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周边区PR的部分为第一平坦部OCp1,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显示区AR的部分为第二平坦部OCp2,但不以此为限。在图5中,绝缘平坦层OC可不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T1中具有第一连接孔H1的区域且不设置在第二绝缘层IT2中具有第二连接孔H2的区域。举例而言,多个第一连接孔H1与多个第二连接孔H2可在周边区PR中定义出连接孔区域HR,其中连接孔区域HR可为沿方向X延伸的四边形(四边形仅是举例,其他适合的形状亦可,不以此为限),而绝缘平坦层OC可不存在于连接孔区域HR内,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图5中,连接孔区域HR在俯视上可位于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与第二平坦部OCp2之间(即,图5的连接孔区域HR在俯视上位于显示区AR与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之间),换句话说,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在俯视上可具有邻近连接孔区域HR的第一边缘OCe1,绝缘平坦层OC的第二平坦部OCp2在俯视上可具有邻近连接孔区域HR的第二边缘OCe2,而连接孔区域HR在俯视上可位于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的第一边缘OCe1与第二平坦部OCp2的第二边缘OCe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在图5中,由于绝缘平坦层OC不存在于连接孔区域HR内,因此,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的第一边缘OCe1位于基板110的边缘110e与显示区AR之间,且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的第一边缘OCe1位于基板110的边缘110e与连接孔区域HR之间。
另外,绝缘平坦层OC的第一平坦部OCp1与第二平坦部OCp2可依据需求而设计。在本发明中,第一平坦部OCp1与第二平坦部OCp2的厚度可相同或不同。举例而言,第一平坦部OCp1的厚度可小于第二平坦部OCp2的厚度,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6所示,由于绝缘平坦层OC覆盖第二绝缘层IT2的不平坦上表面Is2并提供了平坦上表面OCs,因此,设置在绝缘平坦层OC的平坦上表面OCs上的第三导线TL3并不会被不平坦的表面(第二绝缘层IT2的不平坦上表面Is2)所影响,使得第三导线TL3的例如线宽、线密度等关键尺寸不会因为不平坦的表面而有所变异。据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线TL3可依据需求设计,且第三导线TL3的设计可不需考量不平坦的表面所造成的影响。举例而言,在图6所示的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中,不论是在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重叠之处还是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未重叠之处,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可具有相同类型的剖面形状(如,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可为边缘长度相同或不同的梯形),但不以此为限。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三导线TL3的宽度、线距与密度不会因为第二绝缘层IT2的不平坦上表面Is2而产生变异,使得第三导线TL3的宽度、线距与密度可依据需求设计与实施。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导线TL1可具有第一宽度W1,第二导线TL2可具有第二宽度W2,第三导线TL3具有第三宽度W3,第三宽度W3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宽度W1及/或第二宽度W2(图6所示的第三宽度W3可大于第一宽度W1与第二宽度W2),其中第三宽度W3不会因为第二绝缘层IT2的不平坦上表面Is2而产生变异,但不以此为限。
根据本实施例具有绝缘平坦层OC的设计,可减少第三导线TL3在不同位置上的变异(如,关键尺寸的变异)及/或减少第一导线TL1与第三导线TL3之间的变异程度(如,关键尺寸的变异程度),以减少导线之间的阻抗差异及/或减少第三导线TL3的断线可能性,进而提升显示面板300的显示质量。举例而言,本实施例可具有减少显示面板300的显示亮度不均匀(mura)的效果,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7,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7绘示了显示面板400的电路元件层120中的薄膜晶体管SW,而图7的薄膜晶体管SW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400的电路元件层120可包括第一导电层CL1、半导体层SM、绝缘平坦层OC、第二导电层CL2与透明导电层CL4(如,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其中半导体层SM设置在第一导电层CL1上,绝缘平坦层OC设置在半导体层SM与第一导电层CL1上,第二导电层CL2与透明导电层CL4设置在绝缘平坦层OC上。在图7中,第一导电层CL1可包括薄膜晶体管SW的源极SE与漏极DE,半导体层SM可包括薄膜晶体管SW的通道层CN,第二导电层CL2可包括薄膜晶体管SW的栅极GE,绝缘平坦层OC可包括薄膜晶体管SW的栅极绝缘层,但不以此为限。在图7中,绝缘平坦层OC可包括第三连接孔H3,而透明导电层CL4可通过第三连接孔H3电连接薄膜晶体管SW的漏极DE,但不以此为限。
在图7中,绝缘平坦层OC覆盖了半导体层SM与第一导电层CL1,并具有平坦上表面OCs。由于绝缘平坦层OC覆盖了半导体层SM与第一导电层CL1所造成的不平坦结构,并提供平坦上表面OCs(即,绝缘平坦层OC填平了半导体层SM与第一导电层CL1所造成的不平坦结构),因此,设置在绝缘平坦层OC的平坦上表面OCs上的第二导电层CL2(如,栅极GE)并不会被不平坦的表面所影响,使得第二导电层CL2中的导线的例如线宽、线密度等关键尺寸不会因为不平坦的表面而有所变异。据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CL2中的导线与元件可依据需求设计,且第二导电层CL2中的导线与元件的设计可不需考量不平坦的表面所造成的影响。举例而言,在图7中,第一导电层CL1中的元件(如,源极SE与漏极DE)与第二导电层CL2中的元件(如,栅极GE)可具有相同类型的剖面形状(如,可为边缘长度相同或不同的梯形),但不以此为限。
根据本实施例具有绝缘平坦层OC的设计,可减少第二导电层CL2中的导线与元件在不同位置上的变异(如,关键尺寸的变异)及/或减少不同导线、不同元件之间的变异程度(如,关键尺寸的变异程度),以减少阻抗差异及/或减少导线、元件的毁损(如,断线)可能性,进而提升显示面板400的显示质量。举例而言,本实施例可具有减少显示面板400的显示亮度不均匀(mura)的效果,但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设计,可降低膜层叠构对于电路所造成的问题,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一周边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一导线,所述多条第一导线彼此分离;
一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
一绝缘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以及
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平坦层上,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二导线,所述多条第二导线彼此分离,所述多条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在所述基板的一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多条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具有一第二宽度,其中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多条第二导线的其中一条通过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孔的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的其中一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孔在所述周边区中定义出一连接孔区域,所述绝缘平坦层不存在于所述连接孔区域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平坦层的一边缘位于所述基板的一边缘与所述显示区之间。
6.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一周边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一导线,所述多条第一导线彼此分离;
一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
一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二导线,所述多条第二导线彼此分离,所述多条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在所述基板的一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
一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上;
一绝缘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及
一第三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平坦层上,其中所述第三导电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多条第三导线,所述多条第三导线彼此分离,所述多条第三导线的至少一条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线方向上部分重叠于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与所述多条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的至少一条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多条第二导线的至少一条具有一第二宽度,所述多条第三导线的至少一条具有一第三宽度,其中所述第三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或所述第二宽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以将所述第一导线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线或所述第三导线,所述第二绝缘层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用以将所述第三导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多个第二连接孔在所述周边区中定义出一连接孔区域,所述绝缘平坦层不存在于所述连接孔区域内。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平坦层的一边缘位于所述基板的一边缘与所述显示区之间。
CN202211405170.9A 2022-11-10 2022-11-10 显示面板 Pending CN1180538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5170.9A CN118053877A (zh) 2022-11-10 2022-11-10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5170.9A CN118053877A (zh) 2022-11-10 2022-11-10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53877A true CN118053877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0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5170.9A Pending CN118053877A (zh) 2022-11-10 2022-11-10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5387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34058B2 (en) Display device,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269823B (zh) 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和使用其的多屏幕显示装置
US979820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903297B2 (en) Bidirectional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8594513A (zh) 显示装置
KR20180004861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US20140167052A1 (en) Array substrate for narrow bezel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557445B1 (ko) 표시 장치
US944388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7019525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one pixel electrode having a plurality of generally circular patterns in each pixel region
US2010029604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30258987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3130538A (zh) 显示装置
US11493815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778364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20240040847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71898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s
CN112698532A (zh) 显示装置
CN118053877A (zh) 显示面板
KR10188111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CN114765198A (zh) 拼接式显示器和制造拼接式显示器的方法
CN219658710U (zh) 显示装置
EP4362643A1 (en) Display panel
US1195047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040848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