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2945A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2945A
CN118042945A CN202280066281.3A CN202280066281A CN118042945A CN 118042945 A CN118042945 A CN 118042945A CN 202280066281 A CN202280066281 A CN 202280066281A CN 118042945 A CN118042945 A CN 118042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eating assembly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62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兑勋
朴珠彦
郑炯真
韩政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T&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T&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20020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6087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T&G Corp filed Critical KT&G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22/01564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6867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8042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29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本公开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被配置成围绕在上部处和下部处敞开的第一插入空间;下管,该下管在加热组件下方设置成平行于加热组件并支撑加热组件的下端;上管,该上管被配置成支撑加热组件的上端并向下延伸以覆盖加热组件的外周,上管具有沿径向方向与下管的外周重叠的外周;透光部分,该透光部分在下管或上管中的一者上位于与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以及吸光部分,该吸光部分在下管或上管中的另一者上位于与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一体地联接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通过形成气溶胶从介质或物质中提取某些成分的装置。该介质可以包含多成分物质。包含在介质中的物质可以是多成分调味物质。例如,包含在介质中的物质可以包括尼古丁成分、草药成分和/或咖啡成分。最近,已经对气溶胶生成装置进行了各种研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是解决上述和其它问题。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密封空气在其中流动的结构中的间隙。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是稳定地组装结构。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是提高空气的流动效率。
技术方案
根据用于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的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被配置成围绕在上部处和下部处敞开的第一插入空间;下管,该下管在加热组件下方设置成平行于加热组件并支撑加热组件的下端;上管,该上管被配置成支撑加热组件的上端并向下延伸以覆盖加热组件的外周,上管具有沿径向方向与下管的外周重叠的外周;透光部分,该透光部分在下管或上管中的一者上位于与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以及吸光部分,该吸光部分在下管或上管中的另一者上位于与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一体地联接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密封空气在其中流动的结构中的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稳定地组装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提高空气的流动效率。
根据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附加应用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由于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地理解各种改变和修改,因此应当理解,详细描述和具体实施方式(诸如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仅通过示例的方式给出。
附图说明
图1至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且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即使它们在不同的附图中示出,并且将省略其冗余的描述。
关于以下描述中使用的组成元件,后缀“模块”和“单元”仅考虑便于描述而使用,并且不具有相互区分的含义或功能。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当这些描述可以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主题相当不清楚时,将省略对本文中并入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另外,提供附图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而不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构思。因此,应当理解,附图包括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换。
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应当理解,当部件被称为“连接到”或“联接到”另一部件时,其可以直接连接到或联接到另一部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部件。另一方面,当部件被称为“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联接到”另一部件时,不存在中间部件。
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
参见图1,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可包括电池10、控制器20或加热组件30中的至少一者。参见图2和图3,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筒40。
参照图1,电池10、控制器20和加热组件30可以设置成一行。参考图2,电池10、控制器20、加热组件30和筒40可以设置成一行。参照图3,筒40和加热组件30可以彼此平行地设置成面向彼此。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不限于附图所示。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可具有限定在其中的插入空间54。插入空间54可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向上方向敞开。插入空间54可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伸长的圆柱形形状。棒200可以被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
加热组件30可以围绕插入空间54设置。加热组件30可以具有围绕插入空间54的圆柱形形状并且具有敞开的上端和下端。加热组件30可以围绕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的棒200的一侧。加热组件30可以加热插入空间和/或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的棒200以生成气溶胶。
电池10可以供应电力以操作控制器20、加热组件30或筒40中的至少一者。电池10可以供应驱动安装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的显示器、传感器、马达等所需的电力。
控制器20可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操作。控制器20可以控制电池10、加热组件30或筒40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控制器20可以控制安装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的显示器、传感器、马达等的操作。控制器20可以检查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部件中的每一个的状态,以确定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是否处于可操作状态。
筒40可以在其中存储液体。筒40可使用存储在其中的液体生成气溶胶。在筒40中生成的气溶胶可经由插入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的棒200输送到用户。
筒40可以包括液体存储在其中的液体腔室和气溶胶在其中生成并且供空气穿过的雾化腔室。筒40可以包括设置在雾化腔室中的芯,以从液体腔室接收液体。筒40可包括加热线圈,该加热线圈被配置成加热芯以生成气溶胶。引入到筒40的入口中的空气可以穿过液体腔室,并且可以与气溶胶一起穿过筒40的出口被排放。
棒200的下端可以被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并且其上端可以从插入空间54暴露于外部。用户可以在将棒200的暴露上端保持在口中的状态下吸入空气。空气可以穿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然后可以与气溶胶一起输送到用户。
参照图4,下管52可以从下方插入到上管51中。加热组件30可以被插入到上管51中。加热组件30可以设置在上管51的上端和下管52的上端之间。上管51和下管52可以彼此联接,其中加热组件30插设在它们之间。
参照图4和图5,加热组件30可以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管状。加热组件30可以具有圆柱形形状。加热组件30可具有限定在其中的第一插入空间541。第一插入空间541可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形状。第一插入空间541可以向上和向下敞开。第一插入空间541的上端可以向外部敞开。
加热组件30可以包括加热主体31。加热主体31可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形状。加热主体31可围绕第一插入空间541。加热主体31可以向上和向下敞开。加热主体31可以由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制成。加热主体31可支撑加热元件33。
加热组件30可以包括加热凸缘32。加热凸缘32可以与加热主体31一体地形成。加热凸缘32可以从加热主体31的上端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加热凸缘32可以沿周向方向延伸。加热凸缘32可以具有环形形状。
加热组件30可以包括加热元件33。加热元件33可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形状。加热元件33可以围绕加热主体31的外周表面。加热元件33的内周表面可以与加热主体3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附接到加热主体31的外周表面。加热元件33的上端可以被加热凸缘32覆盖。加热元件33可生成热量以加热第一插入空间541。加热元件33可以是电阻加热器。加热元件33可以由传导金属制成。
加热组件30可以包括隔热层34。隔热层34可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形状。隔热层34可以围绕加热元件33的外周表面。隔热层34可以防止从加热元件33生成的热量辐射到外部而不辐射到第一插入空间541。
第一连接件35可以从加热元件33的下端向下伸长。第一连接件35可以与加热元件33一体地形成。第一连接件35可以由传导金属制成。第一连接件35可以连接到第二连接件36,并且第二连接件36可以连接到电池10和/或控制器20。第二连接件36可以将电力传输到第一连接件35。因此,加热元件33可以接收电力。
参照图4、图6和图7,下管52的外周521可以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圆柱形形状。下管52可以设置在上管51的下部中。外周521可以被称为侧壁521。
下管52可具有限定在其中的第二插入空间542。下管52的外周521可以围绕第二插入空间542的外周。第二插入空间542可以具有向上和向下敞开的圆柱形形状。
吸光部分523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上外周521的外周表面上。吸光部分523可以沿着外周521的外周表面在周向方向上延伸。吸光部分523可以具有“C”形或“O”形。吸光部分523可以沿径向向外方向定向。
第一支撑肋525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外周表面上。第一支撑肋525可以形成在吸光部分523的周边上。第一支撑肋525可以从吸光部分523的上端和/或下端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成沿向上方向定向。然而,第一支撑肋525的位置不限于此。第一支撑肋525可以沿着吸光部分523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第一支撑肋525可以在外周521上形成台阶。
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表面522可以沿着外周521在周向方向上延伸。上表面522可以在下管52的向上方向上定向。上表面522可以具有“C”形或“O”形。
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端上。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使得下管52的外周521的内周表面的上端在径向向外方向上凹陷。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内周表面的上端形成台阶。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与上表面522相邻。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在径向向内方向上面向第二插入空间542。
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一侧可以在径向向内方向上凹陷以形成凹陷凹槽5244。凹陷凹槽5244可以延伸到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表面522。凹槽5244可以形成在C形吸光部分523的两端之间。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一侧可以敞开以形成连接孔5243。连接孔5243可以位于凹槽5244的下方。第一连接件35可以被插入到并设置在凹槽5244中。第一连接件35和第二连接件36可以穿过连接孔5243,并且可以彼此连接。
基部528可以从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下端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基部528可以沿着外周521在周向方向上延伸。
支撑杆529可以沿着下管52的外周521从基部528向上伸长。支撑杆529可以在径向向外方向上从外周521突出。支撑杆529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两个相对侧中的每一侧。
入口5422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使得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一侧的下部敞开。入口5422可以与连接通道5421连通(参见图8)。筒40(参照图2和图3)可与入口5422连通。因此,穿过筒40并穿过筒40的出口排放的空气和/或气溶胶可被引入到入口5422中。
参照图4和图8至图10,上管51可以具有带空腔的中空形状。上管51可以具有围绕空腔的圆柱形内周表面。空腔可以向上敞开以形成开口514。开口514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使得上管51的上端敞开。开口514可以被管凸缘516围绕。开口514可以在与第一插入空间541的上侧对应的位置处与第一插入空间541连通。
上管51的外周510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伸长。上管51的外周510可以包括上外周511和位于上外周511下方的下外周512。外周510可以被称为侧壁510。上外周511可以被称为上侧壁511。下外周512可以被称为下侧壁512。
上管51的上外周511的内周表面可以围绕加热组件30的外周表面。上管51的下外周512的内周表面可以围绕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部的外周表面。
管凸缘516可以与上管51的上端一体地形成。管凸缘516可以位于加热组件30上方。管凸缘516可以从上管51的上外周511的上端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管凸缘516可以沿周向方向延伸。管凸缘516可以支撑加热组件30的上端。管凸缘516可支撑加热主体31的上端或加热凸缘32。管凸缘516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与加热组件30的外周重叠。
上管51的外周510可以沿加热组件30的向下方向延伸。上管51的外周510可以包括在径向方向上与下管52的外周521重叠的部分。联接部分513和523可以形成在上管51的外周510和下管52的外周521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重叠的部分处。联接部分513和523可以与加热组件30相邻。
下管52的外周521的外周表面可以被上管51的下外周512的内周表面围绕。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端可以位于管凸缘516下方。
上管51的上端或管凸缘516可以支撑加热组件30的上端。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端或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支撑加热组件30的下端。加热器支撑肋526可以沿着加热组件30的下端的外周在周向方向上延伸。加热主体31的内周表面可以与下管52的外周521的内周表面平行。
上管51的上外周511可以与加热组件30的外周向外间隔开以形成气隙37。隔热层34和气隙37可以形成在加热元件33与上管51的上外周511之间。
因此,加热组件30可以被稳定地支撑。此外,可以防止从加热组件30生成的热量使装置热变形。
第二插入空间542可以位于第一插入空间541下方。第二插入空间542可以与第一插入空间541连通。第二插入空间542的外周可以对应于第一插入空间541的外周。第一插入空间541和第二插入空间542可以形成连续柱体的形状。第二插入空间542可以从第一插入空间541向下延伸。插入空间54可以包括第一插入空间541和第二插入空间542。棒200(参照图1至图3)可以被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第一插入空间541的高度可以对应于包括在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的棒200(参考图1至图3)中的介质的高度。因此,加热元件33可以加热棒200中的介质以生成气溶胶。
下管52可以包括棒支撑件527。棒支撑件527可以覆盖第二插入空间542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棒支撑件527可以从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下部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棒支撑件527可以沿着下管52的外周521的内周表面在周向方向上延伸。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的棒200的下端(参照图1至图3)可以被棒支撑件527支撑,从而可以防止棒200进一步被插入。
连接通道5241可以形成在第二插入空间542下方。连接通道5241可以被棒支撑件527围绕。连接通道5241可以从第二插入空间542向下延伸。连接通道5241可位于第二插入空间542与入口5242之间。连接通道5241的上端可以与第二插入空间542连通。连接通道5241的下部的一侧可以与入口5242连通。引入到入口5242中的空气和/或气溶胶可以穿过连接通道5241,然后可以供应到插入到插入空间54中的棒200(参考图1至图3)。
联接部分513和523可以包括透光部分513和吸光部分523。透光部分513可以形成在下管52和上管51中的一者上,吸光部分523可以形成在下管52和上管51中的另一者上。
例如,透光部分513可以形成在上管51的外周510的一侧,吸光部分523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一侧。透光部分513和吸光部分523可以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可以彼此接触。吸光部分523可以联接到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吸光部分523的外周表面和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可以沿周向方向以彼此对应的形状延伸。
在另一示例中,上管51的外周510可以设置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内周表面上,透光部分513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外周上,吸光部分523可以形成在上管51的外周510上(参照图11和图12)。
透光部分513可以形成在上管51的上外周511与其下外周512之间。透光部分513可以是透光的。例如,透光部分513可以由透光塑料制成。激光束L可穿过透光部分513。透光部分513的透光率可以是为30%或更大。
吸光部分523可以形成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上端上。吸光部分523可以是吸光的。例如,吸光部分523可以由吸光塑料制成。激光不可以穿过吸光部分523。
吸光部分523的外周表面与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方法彼此联接。激光束L可以从透光部分513的外部朝向吸光部分523辐射。辐射的激光束L可以穿过透光部分513,然后可以被吸光部分523的外周表面吸收。吸光部分523的外周表面可吸收激光束L,并且因此可生成热量并熔合。吸光部分523的熔合的热量可以加热并熔合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压力使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与吸光部分523的外周表面彼此紧密接触。此外,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和吸光部分523的外周表面可以彼此焊接并集成。
因此,与其它联接方法相比,可以将下管52和上管51精确且可靠地联接到彼此并且密封它们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防止诸如液体或空气的异物被引入到下管52和上管51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可以提高穿过插入空间54的空气的流动效率。此外,制造装置的工艺可以是自动化的,因此可以提高可加工性。
在径向方向上,透光部分513的厚度可以小于围绕透光部分513形成的上管51的外周510的厚度。透光部分513的厚度可以小于上管51的上外周511及其下外周512的厚度。透光部分513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使得上管51的外周510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凹陷。
据此,可以增大激光束L的穿过经受焊接的透光部分513的透过率。
下管52的外周表面和上管51的内周表面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重叠并支撑。下管52可以包括从外周521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肋525。第一支撑肋525可以沿向上方向定向。第一支撑肋525可以沿周向方向延伸。第一支撑肋525可以形成为与吸光部分523的上侧或下侧相邻。第一支撑肋525可以在下管52的外周52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台阶。
上管51可以包括从外周510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的第二支撑肋515。第二支撑肋515可以沿向下方向定向。第二支撑肋515可以沿周向方向延伸。第二支撑肋515可以形成为与透光部分513的内周表面的上侧和/或下侧相邻。第二支撑肋515可以在上管51的外周510的内周表面上形成台阶。
第一支撑肋525和第二支撑肋515可以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第二支撑肋515可以与第一支撑肋525接触或联接。第二支撑肋515和第一支撑肋525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支撑。
参照图1至图9,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可以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被配置成围绕在上部处和下部处敞开的第一插入空间;下管,所述下管在所述加热组件下方设置成平行于所述加热组件并且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下端;上管,所述上管被配置成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上端并且向下延伸以覆盖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周,所述上管具有沿径向方向与所述下管的外周重叠的外周;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在所述下管或所述上管中的一者上位于与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以及吸光部分,所述吸光部分在所述下管或所述上管中的另一者上位于与所述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一体地联接到所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上管可以覆盖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周表面和所述下管的外周表面,其中,所述吸光部分可以位于所述下管上,并且其中,所述透光部分可以位于所述上管上并且围绕所述吸光部分的外周表面。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透光部分的厚度可以小于所述上管的围绕所述透光部分的外周的厚度。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透光部分可以被配置成使得所述上管的外周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凹陷。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吸光部分可以具有熔合到所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的外周表面。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吸光部分的外周表面在吸收从所述透光部分的外部辐射的激光束之后可以熔合到所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透光部分可以由透光塑料制成,并且所述吸光部分可以由吸光塑料制成。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透光部分可以具有30%或更大的透光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可以包括管凸缘,所述管凸缘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上方并且从所述上管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以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上端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下管可以具有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下端的上表面。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下管具有限定在所述下管中的第二插入空间,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与所述第一插入空间连通并且从所述第一插入空间向下延伸。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下管可以包括覆盖所述第二插入空间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棒支撑件。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下管可以包括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被所述棒支撑件围绕并且允许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与所述下管的外部连通。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下管和所述上管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彼此重叠并支撑。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其中,所述下管可以包括第一支撑肋,所述第一支撑肋从所述下管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成在向上方向上定向,并且其中,所述上管可以包括第二支撑肋,所述第二支撑肋从所述上管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成在向下方向上定向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撑肋。
上述公开的某些实施方式或其它实施方式并非相互排斥或彼此不同。上述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任何或所有元件都可以在配置或功能上与另一个组合或彼此组合。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和附图中描述的配置“A”和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和附图中描述的配置“B”可以彼此组合。即,尽管没有直接描述配置之间的组合,但是除了在描述了组合不可能的情况之外,组合都是可能的。
尽管已经参照其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落入本公开的原理范围内的许多其它修改和实施方式。更具体地,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在主题组合布置的组成部分和/或布置中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除了组成部分和/或布置的变化和修改之外,替代性用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5)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被配置成围绕在上部处和下部处敞开的第一插入空间;
下管,所述下管在所述加热组件下方设置成平行于所述加热组件并且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下端;
上管,所述上管被配置成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上端并且向下延伸以覆盖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周,所述上管具有沿径向方向与所述下管的外周重叠的外周;
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在所述下管或所述上管中的一者上位于与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以及
吸光部分,所述吸光部分在所述下管或所述上管中的另一者上位于与所述重叠部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一体地联接到所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上管覆盖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周表面和所述下管的外周表面,
其中,所述吸光部分位于所述下管上,并且
其中,所述透光部分位于所述上管上并且围绕所述吸光部分的外周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透光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上管的围绕所述透光部分的外周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透光部分被配置成使得所述上管的外周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管凸缘,所述管凸缘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上方并且从所述上管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以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下管具有支撑所述加热组件的下端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下管具有限定在所述下管中的第二插入空间,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与所述第一插入空间连通并且从所述第一插入空间向下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下管包括覆盖所述第二插入空间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棒支撑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下管还包括被所述棒支撑件围绕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允许所述第二插入空间与所述下管的外部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下管和所述上管沿竖直方向彼此重叠并支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下管包括第一支撑肋,所述第一支撑肋从所述下管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成在向上方向上定向,并且
其中,所述上管包括第二支撑肋,所述第二支撑肋从所述上管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成在向下方向上定向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撑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吸光部分具有熔合到所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的外周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吸光部分的外周表面在吸收从所述透光部分外部辐射的激光束之后熔合到所述透光部分的内周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透光部分包括透光塑料,并且
其中,所述吸光部分包括吸光塑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所述透光部分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30%。
CN202280066281.3A 2021-10-20 2022-10-14 气溶胶生成装置 Pending CN1180429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40613 2021-10-20
KR10-2022-0020942 2022-02-17
KR1020220020942A KR102660874B1 (ko) 2021-10-20 2022-02-17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PCT/KR2022/015647 WO2023068678A1 (en) 2021-10-20 2022-10-14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2945A true CN118042945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9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6281.3A Pending CN118042945A (zh) 2021-10-20 2022-10-14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294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87024B1 (en) Aerosol generator, detachable atomiz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US20190191769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JP2021180666A (ja) 電子ベーピング装置用の電源セクション構成および電子ベーピング装置
EP3945886B1 (en) Heater modu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heater module, and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the heater module
CN112135538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13091252A1 (zh) 电子烟吸嘴
US11719257B2 (en) Thin layered heating element for a fluid pump
KR102416191B1 (ko) 냉각수 히터
CN118042945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508926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5958367U (zh) 电极接触弹片和电子雾化装置
US20070081801A1 (en) Plastic boiler without flange
KR20230056536A (ko)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CA2520634C (en) Mercury vapor lamp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6255476U (zh) 夹持结构和电子雾化装置
US20230113365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working in contact-type conductive mode
CN114916715A (zh) 用于产生气雾的红外加热装置及系统
US5278940A (en) Device utilizing a PTC resistor for electrically heating flowing liquid or gaseous media
CN218650319U (zh) 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13315U (zh) 雾化器的连接结构
CN220384301U (zh) 一种烟支加热装置
CN220044940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5606869A (zh) 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270615U (zh) 雾化芯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CN220088579U (zh) 一种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